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
所谓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简称SES,一般来说是指,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某个人工作经历和个体或家庭基于收入、教育和职业等因素相对于其他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总体衡量。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地位可以为成高社会经济地位、中等社会经济地位、低社会经济地位。
2.社会经济地位的操作定义
从操作定义上来看,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可以由家庭的收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等来界定。
家庭的收入表示家庭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和子女可能获得的社会资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社会经济地位中的最为稳定的指标;职业体现了个体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而且有时候职业还象征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经济地位还包括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
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方法
在研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影响时,研究者常常让儿童提供家庭经济地位的信息。这虽然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但是儿童提供的信息的可信性显然是比较低的。尤其在中国,儿童常常不能接触到父母收入状况之类的信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Currie等(1997)开发了家庭富足量表(FAS), Wardle等后来(2002)也开发了相类似的家庭富足量表(HASC)[1]。
二.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身体状况明显差于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儿童。2007年,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对我国6-17岁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随着家庭人均年收入的降低,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不良率提高,家庭收入最低组儿童营养不良率比最高组的儿童高70%。[2]
2.对儿童社会情感及社交技能的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在情绪适应、同伴交往以及自尊方面都有不良的影响。从情绪健康程度上看,长期的贫困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健康,使儿童更容易出现消极的社会情感。居住区域的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呈负相关,居住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地区的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更大。从社会交往技能来看,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更少参加课后集体活动。
三.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儿童发展的理论
从目前研究趋势来看,研究者们的关注重点逐渐从实证研究转向理论研究。但是,目前的理论依然很少。
1.中介模式
中介模式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并不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而是通过一些中间因素起作用,而这些因素之间也会相互作用来影响儿童。主要的因素有,儿童本身、家庭环境、学校和生活环境等。
从儿童自身角度来讲,有研究者将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影响分为因素:压力,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可能会遭遇更多的应激源;从家庭角度来说。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所以儿童本身的物质需求就难以满足,对于儿童精神生活的需求就更难以实现。
2.调节模式
调节模式理论是指,儿童在同样的社会经济地位条件下,可能会发展成不同状况。研究者目前已经确定了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健康发展之间的若干调节因素并且强调了那些能帮助儿童应对与低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逆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三种:一是人格素质上的特点;二是家庭特征;三是有可利用的外部支持。
篇2
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经济生活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宗教对其有着重要影响。在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中,马克思?韦伯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基督教新新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紧密联系。他认为,基督教新教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减除落后观念、错误的迷信成分,引发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伦理,最后影响了人们的经济行为,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较强的亲和力。
韦伯将书的内容分为上下两篇进行阐述,在上篇中,他在观察了显示的经济环境后提出来自己的问题,分为三章。第一章讲述的是宗教派别和社会分层,对16世纪西方宗教的现状做了一个概述,并且发现了在从事工商业的人员中,新教的教徒占了较高比例,社会分层和个人的宗教信仰有相似性。第二章,作者讲述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和内容。他认为正是新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新教伦理即为资本主义精神,也是他所说的现代资本主义和理性资本主义的精神,并且只有新教才能为其提供动力。韦伯通过对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思想者相关思想的概括,揭示了他所理解的资本主义精神,即一种理性主义精神,是一种把赚钱作为自己责任的理性伦理精神。第三章,韦伯对路德教的职业做了解释,认为职业是上帝安排个人们的唯一天职,人们进行工作和社会活动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天职的思想富裕世俗活动以宗教的名义。而在下篇中,韦伯则对禁欲主义中的各个分支的教义对其教徒在生活中的影响做了实例分析。宗教倾向于将世俗的生活可以与现实的生活秩序向联系,再加上宗教的特征即为禁欲,而禁欲主义又往往是和理性主义相联系。因此,如果一个宗教的教义可以时禁欲的,即理性,是与现实生活的秩序相关的,那么这个宗教教义则是有助于社会的革新和动态发展的。韦伯在书中谈及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东方的宗教大多数是属于神秘主义的,西方的则不同,属于禁欲主义。也正是由于作为对时代影响最大的宗教的属性不同,导致了东西方在文化上和社会发展上都选择了不同的模式。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当地居民经济行为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给了我们一个研究和探索企业管理的新角度,即从社会文化方面探索对管理者和消费者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其他的社会文化要素和宗教一样,对处于其中的人们的价值观的塑造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以我国为例,我国深受儒道两家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其中的“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以人为本”、“无为”、“遵循规律”等思想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屡见不鲜,我国的领导者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些思想的晕染。我们强调伦理道德,道德伦理观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分量之重显而易见,其实质就是强调秩序与规范。所以,一般的中国企业都具有较强的规范制度,良好的社会责任认同感。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就会在考虑企业价值的同时考虑社会价值,把社会的整体进步视为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我们重视天人关系,耳熟能详的“天人合一”,包含的不仅是对天的敬畏,也有对人的尊重。再看现在提倡的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便可知晓,对于此点的探索和认知从未停止。管理者就会更加注重环境和企业员工在一个企业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在管理中则会采取温和的方式,因地制宜,考虑一项抉择实施时的自然、社会环境。而注重中庸之道,则导致我们在在为人、为学、为政上保持适中。在生活中导致人们在各种实践中,各种环境下要行动有度,把握尺寸,过犹不及。正是这一思想导致领导者在做决策时往往选择风险偏好小的,或者那些不愠不火的。从管理的概念上来看,管理是有组织有计划将组织内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管理的主体即为组织内的“人”,客体则既包括人,又包括物,甚至还包括运行规则。从这里我们即可看出,管理是一项人为的活动,而且是主动去付诸实践的。只要是有人参与的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就免不了涉及到管理文化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传承。由于受到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及思想的影响,我国长久以来的管理活动都主要是注重群体本位而不是个体本位的。组织中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个人的道德品行,也不是依靠建立规范的制度来进行彼此约束,重视人治而不是法治。这些观念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在适宜的管理环境及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在不适宜的情况下则需要管理者有意识地加以调控,以促进管理活动的有效性。①社会文化环境对管理者的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行为和处理方式也会不知不觉地体现着他所受影响的文化。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资本主义;内生性根源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8-0005-05
一、引言
如果从2006年春季“次债危机”在美国显现端倪算起,金融危机距今已经快七年了。七年来金融危机经历了显现——集中爆发——持续影响等过程后,并没有消除。反而,金融危机演化成了“债务危机”。如今,“债务危机”在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却越演越烈。除了挪威、希腊等国家最早发生债务危机外,目前,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卷入了欧债危机。债务危机似乎只有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好转的征兆。面对残酷的现实,不仅要追问此次金融危机为什么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影响面这么广,深度这么深,同时能够引发债务危机?这次深度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什么启示?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内生性根源
金融危机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论述(白暴力、梁泳梅,2008;吴晓求,2008;刘迎秋,2009;Taylor,2008;Phillip Arestis、 Elias Karakitsos,2009)。虽然这些论述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为此,本文将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微观市场的运行和操作这三个层面来剖析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内生性根源。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此次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深层次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决定了资本家会不断的扩张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仅仅获得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其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资本家无限扩张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产生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理论上来说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相对过剩的矛盾出现新的变化:
1.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形式由“有效需求不足”转向“有效需求过度”。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生产的无限制扩张和有限的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把牛奶倒掉”的浪费做法了,而是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来扩展全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和私人)的支付能力。具体涉及到私人信用的扩张、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首先,私人信用的过度扩张。具体来讲就是私人信用工具的创新,即通过“按揭”等金融创新产品来鼓励全社会的超前消费,帮助人们用未来的钱实现现在的梦想。在这样的制度下,虽然可以扩张全社会的消费规模,部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是人们却变成了一个个“负翁”。当受到利率等外部因素冲击时,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负翁”很容易发生支付困难,变成“倒下去的负翁”,即个人的破产。其次,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除了创新金融工具,释放全社会的“未来需求”外,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大规模借债来扩大公共支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危机后,欧洲等一些国家采用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刺激本国经济,由于其国家债务负担超过了未来的偿付能力,结果诱发了债务危机。再次,社会福利水平的过度扩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断的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当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被政治人物用来讨好选民时,就会变成一项刚性的制度。在国家税收增长幅度不大或下调的情况下,伴随逐渐上升的福利支出的必然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其实,过度福利化的代价是社会信用和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希腊等发生债务危机国家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总之,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在私人信用、国家信用和社会信用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结果是“负翁”、“负国”和“负社会”的出现。当受到外部冲击时,尤其是全社会的支付链条中断后,发生金融和债务危机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篇4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危机;稳定
一、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2008年后半期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日趋明显,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这次经济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就是依靠这些加工企业出口或引进外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公司投资商面临着资本融资和筹资的困难,因而减少了对我国企业的投资,同时在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缩减等多重影响下,这些出口企业纷纷缩减生产甚至破产。如广东从2008年9月开始到2010年初共有7000多家企业倒闭,造成大量人员失业。
第二,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带来冲击。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比例非常高。2008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1.4亿人。其中有58%在第二产业如制造业就业。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中,30岁以下并且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到60%左右。相对来讲,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较低,因而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遭到冲击。
第三,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经济危机导致工资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这必将会降低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承受比较大的生活压力,同时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必然前所未有的显现出来。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危机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是比较短暂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社会保障覆盖面积小,尤其是针对于流动人口。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几部分。从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已经比较广泛,除了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员工外,基本将自由劳动力中的低收入者、失业者、无劳动能力者都包括了进来。但他们获得保障的前提是以有固定的户籍和居住地。以最低保障制度为例,这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群从1997年的200万人提高到2009年的2243万人,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各级城镇。基本上能使低收入家庭可申请到最低生活保障金,以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对稳定失业人员心态有很大作用。然而这一制度对于数量巨大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是无法得到这种保障的。在无法取得工作而又得不到救助的情况下,他们除了回家务农外,就只有依赖非法手段来维系其基本的生存,甚至导致的发生,这些事件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能将广大的流动打工者们纳入救助范围内,是当下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社会保障整体待遇水平不高。对于已经纳入并享受社会保障体系的一般性职工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在已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待遇,通过国家的帮助来抵御经济危机对正常生活的冲击。但在经济危机时期,高收入群体对于风险的抵御显然比一般人群更强,特别是在最关乎民生的三大领域:教育、住房和医疗方面十分明显。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所公布的我国当前基尼系数为0.47,已经远超过国际的最高警戒线0.4,这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显著。在经济整体运行良好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矛盾尚不明显。而在经济危机中,这种社会分化会进一步加剧,潜在的矛盾就会逐渐被激化。另外,相对于工作层次较低的流动性打工者而言,职工阶层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以及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较好的维持,对社会的不满就会日益增加。
第三,社会保障机构执行力度不强,缺少有效监督。现存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执行层面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参与执行社会保障的地方机构都有官僚化的弊病:一方面,一些执行机构对现实情况缺乏了解,如一些私企是否执行了国家规定的社保制度,哪些低收入人员应该被纳入保障体系等;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不少地方存在着执行机构挪用甚至侵吞社保基金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这一体系的实际效果。在当前经济危机的环境下,这些情况必然对广大群体的利益构成严重侵害。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面对的困境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政府对这样大规模的转型并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前进,因此在实际中也必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之路也不例外,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要想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中走出危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变得十分紧迫,但如何完善,所面临困境也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立法问题。这与其他很多需要变革的制度如出一辙。21世纪全球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法制化的世界,任何制度的实行都需要有法可依,并在法律的保障下得以运行。可这恰恰是我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他暂且不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立法方面严重滞后。除了1999年所颁布的两个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外,关于社会保障比较全面的法律还迟迟未能出台,而且已颁布的两个条例其法律效力较低,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这样很容易影响到这些法律在执法和司法过程的效力。
第二,体制上的缺陷更加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效率。现阶段政府部门存在着官本位思想,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让社会保障体系在实际的执行中效率低下,且由于涉及到资金和利益,地方上早已形成了很多既得利益者。所以任何来自中央的变革行为都会遇到阻力,从而大打折扣。经济危机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利刃,这点早已在资本主义国家多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验证,相信中央也必然会对维系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力完善,但在短期内能得到多少落实,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要的基金也面临着困难。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2008养老金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规模不断增加,已由2001年底不足100亿美元到2008年底超过700亿美元。但700亿要平分到一个庞大的人数上,这样实际每个参与社会保障的人实际拿到手的就没多少了,所以国家在资金方面的扶持必不可少。但在当前条件下,国家需要把大量的资金用在投资基础项目的建设上,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刺激经济发展,因此能拨给社会保障体系所需的资金显然很少。这也是制约着该体系扩大涵盖层面的一个“硬伤”。
四、结束语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我们不难看出,发展社会保障不仅增加人们对摆脱经济危机的信心更可化解社会风险。尽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困难,实行起来也会遇到各种阻力,但无论是为当下的社会稳步发展还是长远的未来考虑,现在都必须勇敢地迈出发展的一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体制所带来的好处,才能将全国绝大多数群体团结在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走出经济危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南方周末(国庆特刊版)[N].2008-10-02.
篇5
本文通过分析此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及治理应对三个方面,深度剖析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内在关联,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并对我国防范经济危机提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危机再次爆发的原因
一是,经济学家们认为的金融创新。由于美国金融行业急剧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过度投资金融衍生品而造成了此次金融危机。二是,长期利率在很长一段时间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有人认为是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长期实行低利率,使市场的流动性资金过大,使得资本家们过剩投资,造成不可挽回的生产过剩。三是,房贷条件的降低及滥用。
其实纵观这三个危机产生的原因,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都是好事,可是问题在于这三个原因同时发生了,才引爆了这次经济危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它本身的内在规律,那就是一方面不得不无限制的发展生产力,就好像不是在一个有限的社会基础上的生产,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有局限性的范围内发展生产力,这才是危机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
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1、经济陷入"大衰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平均下降3.7%。受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与曰本大地震拖累,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相当艰难,尤其欧元区经济或陷人技术性衰退。据IMF预测,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只能增长1.2%,其中欧元区经济将衰退0.5%。经济低迷使西方社会对前途迷茫。
2、失业率居高难下。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普遍面临周期性与结构性失业难题。据DECD统计,2010年其成员国的失业人数比危机前(2007年)增加2100万,失业率上升到8.3%。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悲观预测,到2019年美国才能恢复到危机前的失业水平。
3、西方制度忧势遭质疑。危机使西方政治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削弱各国政府应对危机能力。
三、资本主义制度性改革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西方走出危机必须进行制度性改革。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曾经历过三次变革,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正面临第四次变革。这场变革将改变市场与政府之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经济/政治精英与普通居民收人分配之关系等等。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宏观调控,使其运作更加灵活。我国在实施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正确影响,也要看到对市场经济的长远影响。灵活地实行宏观调控,才能更好的应对当前的问题,也不会给危机的爆发留下隐患。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让人们有能力消费。此外,政府还需下大力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使其敢于消费,愿意去消费。
实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避免贫富悬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也在不断的增大,这完全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公平,注重效率,以调节高收入,限制离谱的高额利润。
政府加强调控,限制无节制负债。正是因为民众的收入无法满足其消费需要,才会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相较于美国,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支出也是有差距的,信用卡的使用数量在逐年上涨。加之,我国房价过高,迫使人们背负了巨颉的房贷。因此,政府必须加强调控,限制这种无节制的负债趋势,避免危机的爆发。
篇6
(一)合同买卖引发郁金香泡沫16世纪中期,郁金香从土耳其传入欧洲,受到欧洲社会的追捧。由于郁金香数量稀少,价格从几盾一直攀升到64盾。不断上涨的价格吸引了投机分子的关注,因为鲜花本身无法长期保存,为了满足大家狂热的炒作,人们发明了一种用买卖合同替代实物交换的交易方法。在这种新的交易方式引导下,郁金香的价格在一个月时间内从64盾上升到了1668盾。但好景不长,仅仅在两天之后就有人开始抛售自己所有的合同订单,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崩盘,价格就像泡沫一样瞬间破灭,剩下0.15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危机。这次危机的产生开始于投机分子的贪婪,他们通过炒作试图让资本不需要通过劳动而自身产生利润,这是资本为了获取利润所采取的跳跃性增值方式。而郁金香泡沫的出现则是从合同交易方式产生的那一刻开始的,这是投机分子为了能够长时期的买卖炒作郁金香所创作出来的金融产品,它用合同的方式替代了郁金香本身,把对实体的买卖转化为对价格预期的买卖。这就产生了两个市场,一个是实体郁金香的市场,另一个是郁金香合同的市场。由于对合同的炒作很容易让大家忽略对郁金香本身的评估,而且持续上升的价格也会争强购买者的信心,实物与交易之间的脱节让合同价格脱离实物的实际不断的疯涨,最终形成巨大的泡沫,但是被买卖的合同最终是需要被执行的,一旦高昂的合同价格在实体市场无法消化,合同就不能被实现,最终泡沫会被戳穿,危机随即产生。
(二)南海泡沫破灭引发政府诚信危机17世纪,英国经济空前繁荣。社会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在股票买卖还作为一种特权的社会环境下,旨在协助政府融资、分担政府战争债务的南海公司打着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特许公司的旗号在民间募集资本。为了获取暴利,南海公司通过贿赂政府官员获得股票转换国债的特权。由于得到了政府的保障,南海公司的股价不断飙升。但是随着《泡沫法案》的通过,人们逐渐意识到南海公司不良的经营状况,开始抛售手中的股票,英国经济遭受重创,同时人们开始质疑政府的信用。以政府的信用作为保障来实现社会的融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大胆的尝试。这也是南海公司挟持政府信用在金融领域的一次豪赌。由于政府信用本身不可估量,所以能够争强投资者对于股票市场的信心。政府的信用掩盖了公司不良的经营业绩,使得投资者对于股票价格的预期失去理智,股票价格自然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金融最终依赖于实体经济,不良的经营状况最终会引发公司信用体系的崩塌。
(三)黄金储量不足引发货币信用危机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也是国家通过自身的信用开出的反映价值数量的合同。不同于货币本身属于商品,纸币只是一种信用的符号,本身并没有价值。基于资本的贪婪本性,加之市场的反映具有迟缓的效果,所以金融家希望印发更多的纸币来增加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纸币的票值是以硬通货为依据的,一旦印发过多,必然导致可兑换的硬通货不足,纸币本身的信用便受到了动摇。由于纸币是市场流通的重要工具,一旦失去了信用,那么就会导致市场对硬通货的回归,纸币的贬值与抛售自然引发经济的危机。
(四)综合矛盾大爆发引发大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造就了经济的繁荣,在危机到来之前的18个月里,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动摇的,一些主要工业股票的价格竟翻了一倍多。但是,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也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导致供需矛盾扩大;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崩溃。1929年的经济大崩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各种矛盾积聚的总爆发。在实体经济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导致了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消费的不足与生产的过剩导致市场萧条。在虚拟经济领域,通过贷款和信贷消费投资市场的信用体系,最终导致巨大的泡沫在实体经济面临巨大萧条的状态下爆破。资本主义对于外部市场的客观需求将整个欧洲社会联系在了一起,使一开始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整个欧洲。
(五)信用叠加引发次贷危机2008年,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此次金融危机迅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遭到重创。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经济面临停滞,为了促进消费,制造虚假的经济繁荣迹象,美国政府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触及房地产市场,通过降低贷款人申请资格吸引大批美国人购买房产,通过把次级贷款打包出售分摊贷款风险。这种人为的市场繁荣和人为掩饰的风险管理引发了新一轮的经济泡沫。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资本运用的最新进展,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充分的适用政府的信用,将资本重复的出售以谋求最大的利润,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限的贪婪。
二、与时俱进,把握资本运用方式的发展
纵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是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货币流通到纸币流通再到信用流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商品生产逐渐升级为金融的生产,资本的增值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生产,还蕴含了对资本的再生产,商品生产依靠的是劳动与生产资料,而资本的再生产依靠的是信用和交易。但是正如实体经济中资源是有限的,在虚拟经济当中,信用也是有限的,信用最终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旦信用被过高的估算,泡沫就会形成,一旦人们认识到了泡沫的存在,那么危机就产生了。因此,虽然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时间的发展,资本的增值方式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学依然能够揭示当下资本主义社会金融的秘密。
(一)资本的贪婪性是危机出现的根源回顾我们刚刚分析的五次极具代表性的经济危机,我们都能够发现,任何商品价格的炒高,任何金融产品的发明,任何经济泡沫的诞生都是源自于资本本性的贪婪。马克思在《资本论》就已经揭示了资本的本性,他认为资本的增值过程伴随着G———W———G的过程,目的在于实现从G———G1跨越,实现资本的增值。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任何活动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而进行的。对于利润的追逐让资本家刚开始迷恋于商品的生产,继而发展为对商品价格的炒作,最终发明出信用合同的体系———金融体系。我们可以从郁金香泡沫中看到金融体系的创立就是为了能够摆脱商品的时间限制,实现商品的无限期交易和投机炒作。可见,马克思解释的资本的贪婪性依然是今天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动因。
(二)信用的产生让金融成为商品商品的凭证本身没有价值,它的这种价值是由开具凭证的人用信用作为担保所赋予的。所以信用体系的产生是金融向商品过渡的艰难一跃。因为有了信用体系,人们可以不使用货币来进行结算,可以直接使用价值符号,因为有了信用体系,对于物品的交易不再受到商品本身的影响,虽然郁金香依然在土地中生长,但是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它的交易。金融逐渐以信用作为依托脱离了商品的限制,这就为金融资本的无限放大创造了机会,纵观历史上这五次危机,郁金香泡沫凭借信用将商品买卖转化为合同买卖,南海公司借助政府的信用买卖股票,1837年的经济恐慌也正是因为国家通过信用发行了过多的纸币,而1929大崩溃和2008次贷危机更是因为信用将信贷作为商品不断的买卖。然而我们必须明确:任何资本都以物质为基础,但是在金融领域,资本可以通过信用凭空的创造出来,所以二者实际上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一旦二者超过一个平衡,那么商品就会刺破金融的信心,金融原本凭空创造出来的资本就会瞬间因为失去信心而消失。
(三)金融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郁金香泡沫形成于过高的订单合同价格,1837年经济恐慌形成于纸币的过度发行,1929年的大崩溃形成于商品的产过剩与信贷的过度发行,2008年的次贷危机完全形成于对信贷的过度使用和重复买卖。无论是合同订单,还是纸币与信贷,当他们直接作为一种凭证进入交换领域的时候他们就成为了一种金融的产品。由于金融产品本身是商品控制的一种凭证,他们本身可以用于交易,所以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商品的控制。由于在名义上他们等同于原本的商品,所以对于他们的大量生产在金融市场就等同于对价值的生产,基于资本的贪婪本性,由于商品市场的反映具有迟缓性,金融市场会对其不断地进行生产,从而导致金融产品生产的过剩,泡沫随机产生。由于金融本身是代表着商品的,所以金融生产的过剩其效果等同于商品生产的过剩。
三、认识政治经济学实效性,直视资本主义的危机根源
通过对历史重大金融危机的回顾以及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虚拟经济的盛行,资本运行的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其根源并没有改变。因为信用体系的出现,让原本基于商品的危机,转化为基于金融的危机,但是在新的时代,金融在信用体系的保障下成为了一种新的商品,基于资本的贪婪本性,过去资本希望通过商品的生产来实现增长,现在则希望通过金融的生产实现增长。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运行的规律并没有改变,金融因为成为了一种新的商品从而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为了获得资本的快速增值,金融家会大量的生产金融产品,从而获取资本的获利,而这种过度的生产必然导致金融产品的生产过剩和信用体系的崩塌,最终现代社会的金融危机就产生了。
篇7
关键词:新形势;通货膨胀;充分就业;货币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一、背景
自从2008年爆发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甚至由政府直接注资实体经济,以期通过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拉动经济,提升总需求,从而确保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的增加。然而,这些旨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本身亦包含着某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在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亦将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和加速物价水平上升。
就业与通胀控制,历来是宏观经济中的一道两难题目,特别是当前经济危机仍未过去,欧洲债务危机此起彼伏,市场前景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稍有不慎,就将引起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重视,笔者以为,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要遵从以下几条原则: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进行把握、深入研究通胀和失业的内在联系,从而确保将两项指标控制在可接受区间、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拉动社会总需求、最后就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两者的关系进行相关决策时,要对其结果条件对应关系进行准确把握。
二、当前通胀与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入,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力求扭转或减轻经济危机给本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与负面影响,保就业、保增长。然而,随着最初的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效果过去,各国却不约而同的陷入了政府赤字高筑、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加速的困局之中,更有甚者,出现通胀与失业率“双高”的现象,陷于被动局面。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虽然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制定偏重就业,忽略对通胀的治理
危机发生后,各国面对经济衰退,生产下滑的局面,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刺激经济、保障就业的政策,对于通胀的控制有所忽略,而这种经济运行的结果就是时至今日,63.4% 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率不超过 2% 的经济缓慢增长与 6% 的高通胀水平、9% 的高失业率水平相伴的“双高”局面。这一方面说明由于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大,各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偏重于解决就业问题,放松对通胀的管理控制,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某些国家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全面内涵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了解不足,使得相关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施效果与主观目的之间发生了背离,出现了较高通胀水平下仍然保持了较高失业率的水平这一矛盾和困境。
2.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抑制了总需求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升社会总需求的前提条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不难观察到,但凡具备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社会的需求总量仍然能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社会公众对于未来的收入预期不明朗,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公众的支出计划变化幅度较大。这是因为保障体系健全,公众未来预期向好,刺激其有效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社会再生产相关环节,反之则结果也相反。
3.偏重短期目标,忽视长期发展
针对突出其来的经济危机,一些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优先考虑的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而是追求一些短期的、见效快的模式,这一现象在某些西方国家的近期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显现无疑:为了获取足够的票数,取得竞选与连任的胜利,一些西方政治集团更加倾向于采用见效快、时间短的经济政策,从而忽略了长期的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与连贯性,造成数年之后,政策的负面影响浮出水面的恶果。
三、协调通胀与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从长期和发展战略的高度去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而经济政策的制定通常是用于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的结构组成,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当前部分国家为了应对突出其来的经济危机,急切的采用一些短期博弈行为来保障就业,从而导致在就业问题和通胀问题上遇到了两难的困境。一个健康健全的经济体运行特征应该是具有一个合理通胀水平和物价水平以及将失业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要做到对这个两难选择的准确把握,就必须将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问题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及其长期发展的规划上来看待和加以审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处理通货膨胀时不伤及到就业问题,而在解决就业问题时候通货膨胀水平依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科学决策,将通胀和失业率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多年的经济研究表明,通胀与一定程度的失业率,是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剂,也是经济增长的必然产物,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两个数据的真实含意: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而失业率则是一项指标,用于衡量就业程度。二者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彻底的消灭或者长时间的压制都是不现实的,宏观政策的制定目标应当是将这两项数据控制在可控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公众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也将影响公众的支出计划,因此,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释放公众的购买力,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即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不前的境进,或者处于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两高”局面,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公众依然敢于消费,从而推高了社会的总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新的就业岗位的诞生。因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虽然从数据层面难以表明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它是通过对于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影响而最终实现其作用的,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不能忽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纵观中国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制度性红利,而这种制度性红利,也只能是发生在社会的重大转型期期间。如果说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是市场化,那么,危机后的中国又将面临着一次超越经济的,影响更为深刻的社会转型,而中国未来必将在这次转型中显现。
短期看,危机的应急刺激策略还将延续一段时日,但是,能够真正让中国顺利保八并持续增长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国家4万亿资金的推出与投入,而是在于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在中国的城市,当内生消费增长停滞,伴随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同时,中国政府启动了城乡统筹的国家战略,加上危机后的民生策略,这无疑是一次惠及面最为广泛的市场刺激策略,因为他激活了中国最为庞大的农民阶层的消费力量。可以预见,当农村城镇化建设渐次展开,农村市场的挤出效益也将逐渐显现,并将带动中国庞大的制造力量顺利转型,也必将迎来下一个增长周期的到来。
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中国要完成经济转型并诞生出真正的工业文明,必须从法律乃至政治的层面去调整自己的发展逻辑,而这次危机诞生的两个方向――民生和和谐――必将引领中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群体的社会变革。这两个方向,不仅代表着人类的三大诉求:生存、尊严和发展,更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内在制度性力量。
相对于美国而言,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是审视经济策略错误后的反思和调整,美国的经济必定会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美国在经济危机之后,已经有重视实体经济增长的迹象,而经过危机教育过的美国国民,从过度消费到重视储蓄,必将对中国这种依附型的经济产生影响,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给中国的吸附型企业敲响警钟。
随着哥本哈根峰会的召开,减排、控制全球暖化成为当务之急、生死攸关的大事。这也带来了世界价值体系的变化,新的市场在形成,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这对企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很多高排放的行业企业,将会面对更多挑战。新的技术的发明,新的市场的占领,成为许多企业的机会。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岗位 就业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7年开始到2008年,世界经济出现不景气并逐渐演变为经济危机,美国和欧洲一些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陆续波及到其他产业,全球性的经济建设步幅变缓,许多企业为了减少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裁员,减少岗位。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毕业面临着找不到工作,工作报酬大幅度减少等窘境,如何克服就业难,报酬低的局面,是摆在毕业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据中科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找到工作,2008年高校毕业生约592万人,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造成就业岗位的减少,未就业率将高于2007年。我国近年来每年GDP的增长都在8%左右,能提供新增就业550一650万个工作机会,而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个就业机会预估,岗位的增加远远落后于劳动力数量的迅速扩张。2008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变缓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将给本来就紧张的就业岗位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大学生具有文化知识的优势,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使得其在就业过程中不受青睐。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政府应积极出台大学生就业政策
11月初,伴随着国务院公布的两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还有10大刺激措施: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我国政府采取上述措施,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就业利好消息。“4万亿投资如果用得好,经济困难会得到妥善解决。如果GDP能够保住9%的增长,每年就能增加1000万人就业。”
2.留校学习或出国深造
在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时,可以选择攻读研究生,继续在校学习,充实自己,躲过经济危机。还可以选择去国外留学,即可增加学历,又可拓宽视野,增长阅历,毕业回国也好找工作。通过留学海外与国内目前的就业高峰相错开,就业环境相对好些时再参加工作。
3.选择大的国企
大学毕业生去国企就业也不乏是一个明智之举。想去国企的学生由2007年的14.6%增加到今年的19.2%,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企的效益和收入已经大幅度提高,同时国企在就业机会和再发展发面也给大学生带来不少的吸引。
4.考取公务员
公务员具有工作环境较好,收入稳定的优点,一直是毕业大学生向往的职业选择,虽然公务员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而录取的比例一直在减少,如中央国家机关今年招录公务员的职位约为1.35万个,已通过认证的考生超过77.5万,录取率约1.75%,也就说百名考生中,最多录用2人。即使如此,对于立志在公务员职位上做出一番贡献的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不乏是一种好的选择。
5.面向私企和乡村企业
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广大的乡村企业正在发展之中,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选择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一番事业来。
6.自由创业
自由创业形式是传统正规部门就业的有效补充,大学生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潜在生产力,具有创业优势。发挥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可以创造自身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7.利用假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
大学生就业的不利之处之一就是缺乏经验和动手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及早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时间到一些企业或工厂实习、见习,通过实际工作,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四、大学生择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
当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的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行各业,特别是企业单位,人员流动比较普遍,能力强的人往更好的企业跳槽,不能胜任的人会遭到的辞退。不要让初次就业的失意束缚了整个职业生涯。
2.提高自身素质
注重提高自身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培养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运用知识、独立生活和工作、心理承受、团结协作、动手操作、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不要眼睛只盯着报酬
不要首先想到的是索取和回报,要认真思考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只有你对国家、对企业的贡献大了,你的收获才能更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日本;日本社会;失业;家庭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电影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很压抑,因为一个本该幸福的四口之家,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说不出的烦恼与哀愁,而恰恰彼此缺乏沟通,导致出现问题只能自己承受。导演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故事,在经济危机的当下,让人能够产生共鸣,让人们感受到即使在日本这个高度发达国家里,人们也会力不从心地面对社会的变化。
一、日本社会的失业现象对家庭的严重影响
影片是从四口之家中男主人失业开始的。失业这个话题一直是影响着日本社会乃至家庭的重要问题,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然而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日本的经济受到重创,大批公司通过裁员来渡过难关,影片就是通过这个社会背景来表现一个普通日本家庭在经济危机下的生存状态。经济危机使经济繁荣的日本备受打击,尤其是一些公司里高级职员,经济繁荣的时候风风光光,拿着高额的薪酬,甚至一个人赚钱就可以让一家老小过得舒舒服服,但是突然裁员的打击,让人措手不及。
正如影片中所演的那样,男主人虽然已经失业,但是碍于面子和男人的自尊,瞒着家人,依旧像往日一样按时上班,到点下班。而实际上他也在努力地寻找新的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再加上46岁的尴尬年龄,所以应聘工作屡屡失败。一开始,心理落差让他很难接受失业的现实,公司给他一个工作的机会但却是一个较之前的职位相比低很多的岗位,他没有接受。他天真地以为离开公司他会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新工作,终日游走于职业介绍所,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昔日的公司高管,甚至到了去公园排队领取救济食品的地步。同是天涯沦落人,在职业介绍所,他碰到了旧同事。旧同事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好像业务真是忙得不得了,令他好生羡慕,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原来旧同事和他一样也失业了,也是碍于面子,所以把手机设置成定时来电的功能,造成假象来哄骗他的家人。最后的结局是长期的失业,让同事和他的妻子实在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选择了用煤气自杀,可怜的是他们的孩子,一夜之间失去了双亲,成了孤儿。其实这不仅仅是出现在影片中的情节,在真实的日本社会,确实由于失业造成人们严重的心理负担,压力过大,人们容易走上极端。最后男主人决定接受现实,去商场做了保洁工作。在日本社会,失业给人们和家庭造成的不光是经济上重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
影片的最后,妻子在家中被人劫持,戏剧性的一幕是那个劫匪其实并不是什么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锁匠。之所以出来打劫,是由于生活所迫,归根结底,经济危机导致了他的失业。他以为学着装成劫匪打劫可以很容易成功。然而从他慌乱中面具被扯下之时,所流露出的表情根本没有一个劫匪应有的凶狠恶毒的一面,有的却是怕被人认出的羞愧难当,窘迫不已。隔行如隔山,他根本没有做劫匪这方面的经验,自己被弄得胆战心惊,事情败露之后他为自己的无能掩面而泣,反过来还要被打劫的人来安慰他。故事情节的巧妙之处在于让人看过觉得好笑之余是心底涌出的一股辛酸。我们眼中的日本,是作为发达国家的先进与繁荣,然而透过影片,日本社会失业问题的严重性达到让人唏嘘的程度。
二、日本社会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问题
日本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是众所周知的。由于独掌经济命脉,所以在家中要处处体现其一家之主的地位,希望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循他的意志。影片中的男主人就是这么一位典型的日本男人,他对待妻子和儿子们都要用命令的语气,其实妻子只是出于对他的爱才勉强忍受他的态度。而他与儿子们的关系就更糟糕,尤其是他与小儿子的关系更是水火不容。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懵懂的敏感期,从喜欢教钢琴的老师到真心想学弹钢琴。本来孩子的要求没什么过分,但是男主人刚刚失业,经济条件大不如前,而他为了面子并没有把实情告知家人。本来如果作为家长能够直接跟孩子沟通,相信孩子是可以接受家庭的经济现状和理解父母的不易。如果只是一味用家长的身份毫无理由地强硬拒绝,只会让小儿子既畏惧又反感。渴望学习的他在垃圾站捡了一个破电子琴,回来自己练习。而男主人却认为是小儿子不听话,想与自己对着干,恼羞成怒,对小儿子大打出手,父子间的关系一步一步恶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气急败坏的男主人把小儿子错手推下了楼梯,吓坏了在一旁手足无措的女主人。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和把握,一直是困扰好多家庭的一个难题。子女其实更喜欢像朋友一样和自己相处的父母。生活中,其实好多脾气大,不好管教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往往都是对于孩子非常严厉的。原则的问题家长的确应该管教,而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可以用朋友的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心事是需要有人分享的。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应该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作为父母应该把子女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三、日本社会中迷茫的“日本式”家庭主妇
日本的女性成家之后好多都是全职太太,受中国古代的家庭模式的影响,依然承袭着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妻子承担着全部的家务,照顾丈夫和子女生活起居的任务。
影片中的女主人温婉贤淑,是一位典型的“日本式”家庭主妇。她和孩子们都要靠丈夫的薪水生活,看似每天任劳任怨的打理着家事,其实她的内心不是心如止水。终日操持家务的她,也有渴望,她渴望丈夫的疼爱与关心,渴望一家人坐在一起,听儿子们是如何成长的。其实她的快乐很简单,然而这位可怜的女人,这么一点小小的心愿都难以实现。影片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女主人端着刚刚做好的甜甜圈给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丈夫,两个儿子)时,本来以为会得到赞扬,而大家由于各怀心事,并没有对她的渴望作出任何回应,让她非常失望和沮丧,心灰意冷的她感觉不到一丝家庭的快乐,长期的压抑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家人的冷漠,让女主人越来越茫然和孤独,为日后虽然遭劫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埋下伏笔。让人看后虽深感意外,却非常理解和同情。导演的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也就在于此。
其实在中国人眼中妻子作为全职太太的这种家庭模式有它的缺陷性和不合理性。现代中国的家庭模式受西方影响较大,就是夫妻双方都有各自的事业,家事也是共同承担。因为一方面,女人如果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会影响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做全职太太,意味着离开工作环境,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少,可能逐渐与社会脱节,与丈夫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大,失去共同语言,不利于夫妻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日本社会青年人的理想与现实
四口之家的大儿子毕业在即,风华正茂的年龄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由于经济危机,一职难求,无奈之下只能和同学发发传单。为了发泄内心的不甘与郁闷,两人来到桥上,把剩下的传单全都倒进了河里。倒掉的不只是传单,还有年轻人对时下社会状态的不满。电视上正播着美国政府号召日本的有志青年们加入美伊战争中去,哥哥顿时眼前一亮,仿佛得到了一个期盼已久的机会。毅然决定去报名参军,成为美军的一分子。和他一样的日本青年都情绪高涨,仿佛血腥的战场才是他们大展宏图,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可怜的母亲眼看着心爱的大儿子即将奔赴生死未卜的前线,她的阻挠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做母亲的根本不在乎儿子有没有作为,她只是牵挂儿子的安危。残酷的战争让大儿子终于醒悟过来,原来他所崇拜的偶像――美国原来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瑕,战场也不是他的梦想庄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自己的手上消失的时候,他望着沾满鲜血的双手,内心极度恐惧。因为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单纯大男孩,刚刚离开父母的庇护,就要面对生死的考验。刽子手的身份实在不适合他,最终他的良知把他召唤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重新回到家人身边的感觉真好。
大儿子作为日本社会青年的代表,在他的身上具有日本青年人的诸多特点:日本青年崇拜西方,向往美国。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之一,它的经济水平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经济发达让日本年轻人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他们不屑于其他国家,所以在日本年轻人的心目中哪个国家强大,就会依附谁,服从谁。只有美国才是他们工作生活向往的地方,能够到美国去学习生活是他们的梦想。就连旅游的目的地日本人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夏威夷,因为当地的旅游指示牌上就印有英语和日语两种语言。日本的年轻人喜欢紧跟潮流,打扮都很时尚甚至是另类:成五颜六色的彩发,画着浓浓的烟熏妆,男生也喜欢化妆和打扮得非常精致,更有甚者:修眉,涂口红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日韩范已成为亚洲国家青年人追捧的典范。
五、结语
电影的结尾以小儿子的一首长约五分钟的德布西的《月光》钢琴独奏完结,看似冗长费时,却是导演的用心所在:在这部影片的结尾,一段钢琴独奏的完整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人与人缺乏的就是对生活全貌的了解,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犯错。例如剧中的男主人,他一开始是怎么都不会相信自己的小儿子会是一个钢琴方面的天才。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因为家人指间彼此的不沟通而导致家庭破碎的悲惨结局,只有了解到了生活的全貌,才能够使一家人彼此宽容,相互抚慰。电影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一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进行艺术再现,观众可以通过欣赏这个国家有代表性的电影来了解特定时期该国的社会状态,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杨香女.和谐的变奏已经千疮百孔[J].电影画刊,2009(08).
[2] 饭炒蛋.《东京奏鸣曲》:家庭只是社会的傀儡木偶[J].电影,2009(07).
[3] 《东京奏鸣曲》:从黑泽清到奏鸣曲[J].电影世界,2008(04).
[4] 黄晓慧.日本纪事(十二)经济危机中的日本生活[J].法律与生活, 2008(23).
[5] 李金凤,庞博,赵丽清.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经济,2001(03).
[6]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 上一篇:防台风心得体会
- 下一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