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治理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处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路德环境专注于河湖淤泥、工程泥浆及工业糟渣等高含水废弃物的处理,运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体系,形成特有的创新型环保技术装备与系统,以工厂化方式高效能地实现了高含水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公司业务目前已在长三角、长江中游、赤水河流域进行战略布局,区位资源优势突出,地理位置优越,并将逐步向其他区域拓展。
高含水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是环保产业下的细分领域,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伴随着环保治理要求的日益严格,治理需求日渐旺盛,市场前景广阔。
路德环境积极投入绿色环保领域,致力于中国环境、生态、健康事业。截至目前,在河湖淤泥和工程泥浆领域,公司累计运营了二十余个固化处理中心,在浙江、湖北、江苏、安徽、广东、河北等地共处理河湖淤泥、工程泥浆超过2000万立方米;在工业糟渣领域,公司在赤水河畔建成了酒糟资源化利用工厂,酒糟年处理能力6万吨以上。
自主研发技术构建创新优势
目前,国内专门从事高含水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的公司较少,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竞争市场,市场集中度较低。
路德环境是国内率先进入高含水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领域的科技型专业化环保企业之一,逐步在行业内树立了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具有相对竞争优势。
路德环境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公司创始人季光明先生是高含水废弃物治理领域专家、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湖北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以公司创始人为核心的技术专家团队自主研发了泥浆脱水固结一体化、有機糟渣微生物固态发酵等技术体系。
路德环境具备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拥有多个研发创新平台。公司始终专注于该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目前拥有专利59项,另有18项发明专利和16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取得受理通知书或进入实质性审核阶段。
综合来看,路德环境拥有的核心技术在境内外处于优势地位,公司以核心技术和装备系统创新带动模式创新,运营规模不断扩大。2017-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69亿元、2.25亿元和3.04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506万元、2379万元和5052万元。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全面布局
路德环境已与中国三峡集团旗下的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并于2020年7月成立了合资公司:武汉三峡路德环保有限公司,该注册资本20001万元(路德环境出资10001万元,占股50.002%)。该公司将与长江大保护水环境治理项目协同配套,服务品类以河湖底泥、工程泥浆、通沟淤泥、市政污泥、工业渣泥等高含水废弃物为主,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同时,推动实现固废综合处置业务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全部布局。
篇2
第一,宏观环境与政策优势。尽管在政策操作层面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但是宏观环境已经确定了生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关的优惠政策也陆续出台。加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属于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是国债投资的重点。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成都、重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于2007年被批准设立,2010年又推出了成渝经济区规划。要真正使这些举措得以有效实施并造福于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则是切入点,与这些举措相关的政策中,要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实施力度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这也将更加有利于加快生态环保工作的有力推进,三峡工程的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综合效益已开始显现。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三峡工程的主体功能定位除了防洪、发电和航运外,还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库。因此,作为库区一部分的乌江流域地区,其生态环境保护、库区经济发展、移民安稳致富和构建库区和谐社会则是三峡建设工程后乌江流域发展的另一重要任务。乌江流域内的贵州省提出了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乌江流域建设生态产业有了社会环境和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使得乌江流域在全国江河流域的生态建设中走在了前列。
第二,产业生态基础。乌江流域的农业生态基础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规模化建设和环境保护与治理而逐步形成的,即通过农业生态园建设,带动农业生态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处于乌江流域上游的毕节地区是西南出海的重要辅助通道,多年来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基础,以示范辐射为导向,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工程点,建成了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工程点22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40平方公里。其功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基本农田及综合配套、优质林果药规模开发、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苗圃、退耕还林(草)、地埂经济植物、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生态景点及观光、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科学研究等。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上起到了很好的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全国,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起到了广泛的辐射效应,为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树立了典型。在乌江流域的很多地区,工业生态基础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乌江流域现已建设多个生态工业园区,并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建设等途径促进产业转型、工业基地和重化工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如早在2000年,贵阳市就开始着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几年来在省内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建立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并进一步规划建设开阳、织金、桐梓、安龙、绥阳、六枝、普定、翁福、镇远、玉屏等一批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乌江流域的第三产业生态基础主要是由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等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其中,由于乌江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而使得旅游业更加引人瞩目,旅游生态基础是以乌江流域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依靠的。从贵州到重庆,山川、峰林、溶洞、河流、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红色文化等无数的天然风景名胜构成了乌江流域特有的旅游生态基础。
二、乌江流域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
乌江流域的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必须从客观情况出发,结合乌江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历史和现状,不仅要兴建生态工业园区、采用清洁生产的工业技术,更要在原有产业的发展基础上进行产业的生态转型,再以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为支持,以生态社区、生态管理建设为保障,全面建立乌江流域的生态产业体系。
1.环境优势产业升级换代。
自然环境条件依存度高的一类产业,如现代农业、旅游业以及越来越受市场青睐的生态型房地产业等。乌江流域具有优越的光热、降水、物种多样性、自然景观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与生态服务业得天独厚。乌江流域的自然经济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条件及时升级换代,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生态工业与生态服务业产品的质量,以生态和谐为理念,提升与发展生态产业,把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2.传统工业的生态转型。
乌江流域现有的传统工业应通过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技术手段,对相关的产业按照生态工业的要求进行改造、重组,加强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协作,延长产业链,推动污染产业的换代升级,使传统产业的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目标。
3.集约化发展资源型加工业。
依托乌江流域丰富的煤炭、矿产、气候等资源条件,引进发展技术含量高、高度集约化、污染可有效控制的现代资源型加工业,通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能迅速提高区域经济总量、污染可控制在规定限度和范围内、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链条的产业群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特点是资源密集、技术密集、集约发展、高物耗、高经济效益、污染有效控制。
4.孵化培育新兴高技术产业。
新兴技术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看好、目前还处于小规模幼年发展阶段的特点。由于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新兴产业需要进行孵化才能成长和壮大,如制药、生物等。这类产业的主要特点是在乌江流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较好。
5.培育发展生态型服务产业。
篇3
关键词:加强 苗圃 育苗 发展 措施
海晏县位于青海湖盆地东北部,祁连山系大通山脉的西南侧,是湟水河一级支流的发源地,属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处在“三江源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其生态区位及其重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全省沙化、退化土地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一、自然状况
1、气候:海晏县属于高原亚干旱气候区 ,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0.2℃-0.8℃,年降水量300-450,年蒸发量1700-1800,作物生长期140天。
2、土壤:土壤类型主要有风沙土、栗钙土、黑栗钙土和高山草甸土,土质厚度60以上,ph值8。部分土壤费力差,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二、苗圃地现状及市场需求分析
1、苗圃地现状
根据2004年荒漠化普查统计,全县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48万亩,退化草地面积140万亩,并以每年约5米得速度向外持续扩展蔓延。土地严重沙化,导致土地资源锐减,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风沙危害给全县广大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沉重灾难,致使农牧业生产低而不稳、广种薄收。风沙危害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发展,而且危机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青海湖湖区已出现了水位明显下降,湖面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场植被破坏严重。实施青海湖生态治理对于维护环湖地区生态的平衡,促使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等工程的相继实施,减缓了土地进一步沙化、退化的进程。但由于本县苗圃建设滞后,造林基本从邻近的县份引进树种,因为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导致病虫害的暴发传播,使各项工程质量、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2、市场需求分析
近几年,我县大力发展苗木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造林绿化苗木紧张的局面,但是相对与目前生态建设对造林质量的要求,优质适生种苗生产仍处于数量少、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自2008年国家又立项相继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及周边生态治理项目,对我县及青海湖周边高海拔地区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海晏县年出圃各类苗木20万株,种苗生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苗木供需十分紧张。加强苗圃育苗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发展目标及必要性分析
1、发展目标
以服务于环青海湖沙漠化治理、湟水河源头综合治理及周边生态建设为目标,选择优质乡土树种,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良乌柳、沙地柏等树种。采用科学的育苗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育苗基地建设管理科学化、种苗多样化、结构合理化。为环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优质壮苗,实现优质苗木供应基地化,从而加快我县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2、发展的必要性
2.1生态建设的需要
海晏县位于青海湖北岸,自然生态十分脆弱,维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已成为本县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苗圃育苗可有效促进当地防沙治沙和林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2.2实施科技兴林战略的需要
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林业要发展,种苗是关键,林木良种生产在科技兴林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林业建设中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之一。发展育苗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林业的重要措施,是推动苗木生产向区域化、基地化、规模化、科研生产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2.3树种结构优化配置的需要
本县气候干旱,光照时间长,温差大,苗圃育苗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化,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乌柳、沙地柏是当地优势乡土灌木树种,耐干旱、盐碱、高寒,在荒漠化防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培育适生灌木树种,对改善、优化树种结构、促进防沙治沙、环青海湖生态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每年可生产各类苗木400万株,按市场销售价估算,每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到80万元。
2、生态效益
可向本县及周边地区提供各类苗木400万株,可满足133公顷工程用苗,保障生态环境建设进程,提高工程质量,加快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逐步改善环湖周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效益
不仅为本县林业工程提供优质苗木,而且通过繁育、推广等技术措施,可带动本地区苗木生产的发展,提高苗木自给率和良种产业化。同时加快农业生产化进程,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生产和流通领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可提高本地区农民的收入,对于加快群众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采取的措施
1、土壤改良
苗圃地土壤的改良是壮苗高产的重要保障。应进行全面杀菌、灭虫等土壤消毒处理。合理的土壤改良,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疏松和加深了耕作层,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二是翻动了上下层土壤,促使下层土壤更好的熟化,使上层土壤恢复团粒结构。三是平整了土壤表层,不仅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也为灌水、播种、幼苗出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气候干燥、降水较少、风多、土壤水分不足的地方,为了储水保墒,秋天起苗后,要立即平整土地,深耕细耙,灌足冻水,竖年春天提早做床播种。冬季有积雪地区,秋耕地不要耙,第二年春天再耙地。在干旱地区秋耕地后灌冻水,竖年春天顶浆耙地。
2、树种的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及环境的条件,可选育其中的优质苗木作为种源进行繁育,引进和改良培育适宜本土自然条件的抗逆性树种,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乌柳、沙地柏、沙棘、青海云杉、青杨等乡土树种进行繁育。乡土树种的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逆性,造林比较容易成功,市场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应该比新树种要快,其习性、特征比较了解,栽培技术方面也比较成熟;乡土树种资源丰富,栽植成本低、效率高。
篇4
第一,以重点景区为突破口,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按照“激活存量,扩大增量”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重点景区、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策划和建设,形成新的亮点和卖点。一是大力推进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编制“十一五”旅游发展计划为契机,邀请国内知名旅游规划单位及专家高起点规划全市旅游产业,指导全市2A以上景区启动景区详规的编制工作,使全市旅游发展逐步建立起既有总规指导,又有详规控制的科学规划体系。二是重点开发建设“XX”文化和“XX生态”两大旅游区。坚持以AA、BB、CC等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为依托,指导、支持这些景区主管部门和相关县市邀请国内外名家高手对景区开发项目进行策划设计。重点支持XX县AA景区、YY市BB景区等景区项目的招商引资,全力支持XX县新开发XX旅游景区,集中力量抓好全市新老景区旅游大项目建设工作,力争把XX文化旅游和XX生态旅游品牌做好做大,构筑把我市建成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支撑体系。三是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结合培育市区“一日游”和市区水上旅游市场,水陆并重,科学设计、整合市区旅游精品线路。力争开发两条有较好效益的、连接市区内外、沟通所属县市的一日游产品,在市区内形成旅游环线。在此基础上,以XX高速公路通车为契机,争取交通部门提升境内公路等级,以交通为纽带,实现与XX、YY、CC内外知名景区的线路对接,打造优势旅游产品。四是大力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继续开展旅游商品征集、认证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三国系列的旅游商品,深度转化VV、VV等地的农副土特产品,逐步形成门类齐全、风格鲜明的旅游商品系列。
第二,以强化宣传促销为手段,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坚持市内市外与省内省外促销联动,市场开发与产品开发并重的工作思路,大力开拓客源市场。一是加强省内外基本客源市场的开发。利用我市作为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入川进陕交通枢纽的特点,采取化大为小、分头并进的促销模式在武汉、十堰、宜昌、荆州、南阳、西安等城市重点开展促销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局和省局组织的各类旅游交易会、展示会,实现我市旅游与外界的全接触,逐步扩大基本客源市场。二是全力巩固省内核心客源市场。由旅游局牵头,组织旅行社、宾馆参加,尝试在十堰、武汉、荆州等地开展“走近中国魅力城市??XX”促销活动,稳定省内客源市场。大胆探索实行旅游制,在武汉、十堰等地委托一批实力强、信誉度高的旅行社销售襄樊旅游,出台配套奖励办法,强化旅游招徕,激活外埠游客入樊旅游市场,积极培育地接市场。三是加强旅游宣传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MM旅游网站的作用,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发挥旅游网站宣传阵地作用;拍摄制作MM旅游专题促销片和旅游形象宣传光碟;编辑出版《MM旅游》画册、旅游指南等宣传品;在市内主要进出口设立旅游宣传指示牌,增加旅游氛围,进一步激活市内客源市场。
第三,以强化行业管理为重点,高标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在坚持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切实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全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一是充分发挥市旅游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不断强化旅游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修改完善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好旅游经营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大对旅游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重点整治旅行社虚假广告、旅游购物以次充好、旅游餐饮价格虚高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依法受理、妥善处理各种旅游投诉,加大对多次被投诉企业的跟踪监管,坚决消除欺客宰客、强迫或诱导游客购物消费等损害游客利益的现象。三是继续深化景区治理整顿。严格按照“八无”、“六有”的标准,强力整治景容景貌,规范旅游厕所建设,改善景区旅游环境;坚持以打击“黑车”、“黑导”、“黑店”为重点,理顺景区经营秩序;从强化制度管理入手,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推动景区安全工作做到万无一失。此外,结合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导游年检等常规工作,坚持严格标准和程序,指导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对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旅游企业坚决不予通过年审,从源头上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供保证。
第四,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拓宽旅游发展新空间。积极组织引导旅游企业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发展观,大力推进旅游企业改革,尝试采用拍卖、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实行景区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市场为导向,鼓励有实力、市场前景看好的旅游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形式,网络景区、饭店、旅行社等关联企业组建设旅游集团公司,逐步改变我市旅游企业存在的“小而散”的局面,扩大产业规模。同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研究制订支持旅游业体制创新的相关政策,扩大旅游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投资,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投资兴办旅游业。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培植旅游发展后劲。
篇5
企业从事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首先必须从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综合评价企业内资产与股权结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选择投资的“退出”与“进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选择经济合理的调整方向。一般而言,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过程所涉及的内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资产质量问题资产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载体。因此,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无非是对其掌握的资产如何运用的过程。资产运用的好坏,要受资产质量和运用方法两个基本因素的制约。资产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资产总量或资产配置不合理,即无法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资产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管理不当或者生产技术水平不高。这两个因素中,资产质量是基础,资产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最大能量限度。企业管理水平和操作技巧的提高,只能以资产质量为基准。因此,资产质量明显就是与这些资产能否或怎样为企业带来收益有关。因此,改善资产质量是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实现经营目标的基本前提。对于企业内设备陈旧、商誉较低、资产质量较差的参股、控股企业,要通过实施股权投资退出战略予以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的整体质量。
1.2资产规模问题资本扩张,并非追求资产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要努力实现适度规模经济,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参股、控股企业资产总量大、行业分布宽、企业分布散、管理幅度大,则应该采取剥离、重组、分化的方法,适度收缩战线;当企业在具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人才、资金实力时,进行适度资本扩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因此,界定适度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1.3市场前景问题从企业投资结构调整的实例看,往往存在企业绩效变化的情况。有的企业经过资产重组,资产总额、净资产及实现利润都有明显改善,但有的企业则因此受到了影响。因此,投资集团从事股权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必须以市场为前提,准确把握参股、控股企业所处行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前景问题,特别是需要重点考察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指数。对缺乏市场前景的股权投资,坚决予以退出。
1.4资产匹配问题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提高经营效率。比如通过收购兼并活动,可以使得某些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破产的企业的机器设备为具有管理优势的企业所利用,从而更好地达到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组合效率;又比如,某些优势企业通过合并,也可以更好地优化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实物资产的组合比例,从而更好地产生规模效益;再比如,通过资产置换等手段,可以使得企业更好地整合业务结构,使企业内部分工更加明晰,职能更加专业,从而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率。因此,对企业而言,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不仅要实现下属企业内部资产的优化匹配,更要实现企业间的产业、产品匹配。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过程。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能够解决参股或控股企业优不胜、劣不汰、优长不大、优不成势的问题,能够把集团内外单方面优势企业集中起来,形成真正的企业经济优势,实现优势集中化。
1.5经济效益问题优化投资结构,其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改变参股或控股劣势企业存量资本的呆滞状态,变呆滞的无效益的资本为有效益的资本,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通过股权投资的资源整合,可以实现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三,通过企业的参股、控股,改变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规范化运作,提高管理效益。
2影响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外因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它要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交流与沟通。企业必须对外部因素予以充分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基本方向。一般而言,投资结构优化管理所涉及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决定企业股权投资结构调整方向时,首先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和各种高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大幅提高,对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日益提高。与此相联系,IT产业、生物制药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教育产业、绿色农业、环保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产业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一些高能耗、低效率、技术落后、缺乏竞争能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业,将被逐步淘汰。显然,这种发展趋势为企业决定投资结构调整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向。
2.2社会发展目标与宏观政策取向在一定历史时期,政府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定的目标,并且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来保证目标的实现。当企业的投资经营与经济政策的要求一致时,通常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甚至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优先贷款、政府贴息等政策优惠;而当企业的投资经营与政策的目标相背离时,则往往会面对不利的市场条件,或者受到各种制约和限制。例如: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我国政府主张大力加强农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企业投资于特色农业、环保产业、网络信息产业,必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反之若投资于传统的造纸、纺织,以及污染严重的小五金、小冶炼、小化肥等,则不仅难有大的发展,而且很可能受到禁止或种种限制。因此,企业在选择股权投资“进”与“退”的方向时,一定要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认真研究经济政策的要求,研究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变动的趋势;一定要自觉按照政府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及其它有关政策的要求来选择正确的调整方向。
2.3行业发展的特点与变化趋势社会经济中,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有的行业需要巨额投资;有的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有的适合大规模生产;有的适合分散经营。企业在进行投资结构调整时,首先必须根据参股、控股企业自身的条件,选择和保留能较好发挥自身优势的行业。其次,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会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行业之间的比较效益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在一定时期中,等量投资在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收益率。因此,企业在考虑投资结构调整方向时,必须对控股和参股企业的比较利益进行认真分析比较,对那些投资保值增值率高、投资收益率高的股权和未投资领域,显然属于保留和介入的范畴。其三,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各不相同。目前,绿色环保、高新技术、生物工程、网络信息等朝阳产业的发展前景较好,而一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则不容乐观。
2.4市场供求与竞争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结构的经济性与合理性必须由市场来检验。首先,要了解市场的供求,投资结构调整中的每一项资本营运活动必须依托市场来实现;其次,要考虑市场发展的趋势。再次,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具体情况,了解控股与参股企业在技术、经营以及市场份额上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便选择合理的调整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平.浅谈企业投资结构决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商业经济.2009.(02):7.10.
[2]敖琴.投资结构及投资效益问题探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44-46.
篇6
由于改制后公司各二级单位均为独立法人,在经营方式上较为灵活,介入市场运营较早,市场意识较强等特点。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发挥好国企的金字招牌作用,应在同质同价的基础上多争取到一些市场份额。即使改制后包钢西创仍有很重的人员包袱,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包钢的用工制度、干部选拔制度,特种技能岗位的人员缺失与普通岗位人员过剩的形成矛盾,工资体制内的僵化和市场工资水平的脱轨,入职职工多种身份与同岗不同酬等多种矛盾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市场同类型同规模的私企相比,改制后的企业运营成本偏高过高,主要体现在人员成本、税务成本、设备陈旧等方面,直接体现到产品价格没有竞争力,但也促使改制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辅业改制后企业经营发展的思路
(一)加强科技创新,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采取产、学、研、用结合的办法,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创新项目的重点投入,对于像无缝钢管产品要研发专业用管,关注国内市场需要进口的空白产品,制定相应企标建立技术壁垒,以此获得较高收益,避免因低端同质化产品的价格战而丧失企业利润。
(二)适应新形势,及时调整产业布局
在国家倡导建设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导向下,改制企业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投同步实施。因为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很大,大规模的环境治理首当其冲剑指钢铁行业,这同时催生了强大的环保产业崛起,这正是改制公司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设计研究院大力研发环保技术,装备制造业研制环保装备制造,建筑工程业承揽环保项目的施工建设等等。
(三)加强税务筹划,合理避税减轻企业压力
税收对企业的影响很大,税收筹划的作用对企业越来越重要。合理避税是指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来达到减少缴纳税款的经济行为。改制公司在充分利用好辅业改制税收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通过不违法的手段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精心安排,在满足税法条文所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包钢西创拥有众多的二级单位,这些单位有些经营效益非常好有的却较差,通过内部关联交易等方式进行税务筹划可以有效减低企业的整体成本。
(四)不断扩展外部市场份额
目前包钢西创总体市场份额中包钢占50%左右,包钢西创内部为15%左右,外部市场占35%左右,可以看出对包钢的依赖性很强,今后辅业改制公司要在已经拥有成熟的市场基础上扩展外部市场,作为钢铁企业的辅助产业建立完善、成熟、高效的服务及保产保修配套体系,不仅可以为主业提供服务还可以承揽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保产保修项目。
篇7
一、目的不同:
项目申请报告不是对企业项目从自身角度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研究,而是在企业认为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项目已经可行的情况下,回答政府关注的涉及公共利益的有关问题,目的是为了获得政府投资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是要论证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包括市场前景可行性、技术方案可行性、财务可行性、融资方案可行性等,也包括对是否满足国家产业准入条件、环保法规要求等方面的论述。
二、角度不同:
项目申请报告是从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政府的角度进行论证,因此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外部性的角度进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论证。
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企业角度进行研究,因此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角度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三、内容不同:
项目申请报告是对维护国家经济和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项目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垄断等方面进行论证,回答政府所关心的问题。
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市场预测、厂址选择、工程技术方案、设备选型、投资估算、财务分析、企业投资风险分析,以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要求等进行研究论证,回答企业所关心的各类问题。
四、时序不同:
项目获得企业内部决策机构董事会同意后,应在此基础上编写项目申请报告,申请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因此,就研究的逻辑顺序而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应先于项目申请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申请报告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文件,项目申请报告不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的简单补充。对于一个理性的企业投资主体,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之前,应首先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
五、法律效力不同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
一、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思想。马克思说:“性质,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它是一个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们依靠自然的生活”[1]。这意味着,人的本性是不会死,但必须不断地与人体互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以往反对人与自然的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互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转化的角度来看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人类的劳动。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彻底改变了想法,自然是一种任意获取和使用对象,错误的态度,并把它作为我们的生命之源和发展的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煤炭企业快速良好发展的最终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没生态文明做出了部署,首次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新概念,同时,再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任务。
煤炭企业是一种谋取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利益的组织;是优化物质、人力、生态三类资本的配置主体,是创造物质、精神、生态三种财富的实践主体;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建没、管理的实施主体,也是煤炭行业形象的埋造和没计主体。因此,煤炭企业要建设生态文明的企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煤炭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是煤炭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实现的好形式。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煤炭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煤炭已查明资源储量仅占资源总量的18%、可供建井利用的精查资源量仅占20%,按可供开采的资源计算,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约40%,小煤矿仅为15%左右。建没生态文明的煤炭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控制各种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并且,煤炭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没将使环境全面改善和美化,既可改善员工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又可使员工心情舒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效率,使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增添了无形资产。因此,煤炭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实现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睹发展。
三、同煤集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是,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开发与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建设以“绿色开采”为核心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特征突出的产业群。而且塔山工业园不但是一个环境友好型园区,是山西煤炭行业第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用一句形象的话说:“我们是把煤炭‘吃干榨尽’。”塔山煤矿与其他矿井不同,它开采的是石炭二叠纪煤系,这一煤层往往有着大量的高岭岩,高岭岩被输送到高岭岩加工厂进行深加工,经过磨细、干燥、煅烧、改性后,制成高岭土系列产品,可广泛用于造纸、化妆品、陶瓷、医药等行业。近年来,世界高岭土市场日渐兴旺,而我国高岭土储量居世界之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煤矸石和电厂排出的粉煤灰,作为水泥厂的原料,用于生产水泥,水泥厂排出的废渣,进入砌体材料厂用于生产新型砌体。矿井排出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再进入电厂复用,选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泥水经浓缩机沉淀处理后重复使用,一部分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可用于矿区生活、消防及井下洒水。这种生产模式和生产布局组成了一条工业链:各生产单位首尾相联、环环相扣,上一个生产单位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做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把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了最低。
塔山工业园区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典范。无疑,将会在全国煤炭行业等资源性行业引领一场新的革命。所以,“塔山模式”不仅是同煤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煤炭行业的样板和标杆。
四、加快煤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推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这是转变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要坚定不移地扎实推进“整顿关闭、整合资源、管理强矿”三步走战略,加快煤矿的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煤炭工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内涵质量式发展之路。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煤炭发展的动力源泉。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特点,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组织先进煤炭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坚持以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提升改造中小煤矿。
(四)大力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坚持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积极争取国家关于资源型工业基地环境改造的有关政策、环保项目、资金支持,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3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2页
[3]丁小泉.关于煤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2008
[4]孙启萌.生态文明建设在煤炭企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与实践[J].2009
[5]宫丽艳.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2011
篇9
蔓荆子别名万荆子、京子、白布荆、蔓荆、蔓青子、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等,为马鞭草科牡荆属多年生落叶灌木。蔓荆子有匍匐茎,枝条和叶片均密生灰白色细茸毛,叶对生、倒卵形,聚伞花序、花紫蓝色,核果球形。花期7―8月,果期9―11月。蔓荆子原野生于海滨、湖泽、江河的沙滩上,适应性较强,萌芽能力强,对环境和土壤要求不严。蔓荆子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耐旱怕涝、耐瘠薄、耐盐碱,在微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均可生长。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24℃,相对湿度为80%左右。蔓荆子适宜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地方,我国很多地方均有分布,但主要产于江西、浙江、山东、福建等地。
二、开发前景
蔓荆子干燥成熟果实是常用的中药材。其果实中含有挥发油、维生素A、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脂肪油等物质,在传统医学上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牙龈肿痛、目赤多泪、头晕目眩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蔓荆子还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祛痰、平喘、降压等作用。它还常被用来制作保健枕头,有明目醒脑、预防感冒等功能。近年来,随着蔓荆子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而蔓荆子野生资源有限,这加剧了其供求缺口,使蔓荆子成了“香饽饽”,价格逐渐上升。因此,种植蔓荆子市场前景广阔,建议有条件的农户不妨一试。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一般每亩地可种植蔓荆子约450棵,每亩可采收蔓荆子干果150~200公斤,按目前每公斤蔓荆子干果8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产值在12000~16000之间。每亩地用种量为4公斤,种子成本约为600元,人工、化肥等成本需要1400元,总成本约2000元。每亩地纯收入可达10000~14000元。蔓荆子一次种植可连续收获多年。
2.生态效益
由于蔓荆子的茎常伏地斜生,节上多生不定根,其须根发达,有很强的防风固沙效果,对减轻河、港、湖泊沙泥淤塞有特殊作用,是一种治理、改造、利用沙滩荒地的理想植物。蔓荆子枝叶茂盛、花果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也是园林中常用的美化环境的优良植物品种。
四、种植条件
1.土壤
蔓荆子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不易积水的沙质壤土中种植。不宜在排水不良、低洼易积水地种植。除育苗地外, 一般不必作畦,可直接开穴定植。
2.繁殖
蔓荆子既可以用种子繁殖,也可以采用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繁殖,不过生产上一般以扦插繁殖为主。在春季三四月份选阴天或者小雨天气,选择两年生的生长健壮、发育良好的枝条扦插。在已挖好的穴中,每穴栽2~4株,将苗扶正覆土至穴的一半,提苗舒根后分层填土,压紧周围土壤,后盖细土封穴至略高于地面,并浇透水。
3.田间管理
栽植当年要注意除草和干旱时浇水,若发现有死亡缺株现象应及时进行补植。蔓荆子怕水淹,如地内积水,常会造成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因此,在雨季要经常检查, 注意排除积水。
4.中耕除草
定植后的前两年,因尚未封行,尤其要注意中耕除草,宜分别在春季萌芽前、6月份和冬季落叶后各进行一次。冬季中耕除草要结合培土。
5.追肥
3月份以前每亩施腐熟堆肥约2000公斤作基肥。追肥一年施两次,第一次3月至4月中旬在树蔸旁挖穴施入枯饼450克、复合肥50克,施后覆土盖紧。第二次在冬季修剪后结合培土防寒,施入腐熟的堆肥类农家肥。农家肥需加细土拌匀,堆于根际,每蔸施用农家肥2.5公斤。
6.保花保果
7月上旬,在蔓荆子开花盛期喷施叶面肥,既有补充肥力的作用,又有保花保果的效果。每亩用尿素250克、磷酸二氢钾25克,兑水15公斤喷施。
五、采收
篇10
关键词:经济林产业;发展原则;发展措施
前言
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发展经济林不仅为工农业提品原料,为人民生活直接提供果品、油料、粮食、香料、调料、饮料以及为人民健康提供药材,提高林农经营效益,同时,经济林还同样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以及美化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效益。
1 发展经济林产业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林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0年底,经济林栽培总面积达3200万公顷,其中木本油料和木本粮食的栽培面积1339万公顷。经济林果品年产量1.26亿吨,总产值5158亿元,占林业第一产值的58.0%,占林业总产值的22.6%。经济林产业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
(1)富民强州的需求。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以往单一的经营模式,以短养长,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是使群众脱贫致富、财政增收、部门增效的有效途径,也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2)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经济林水果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国内市场也不断扩大,经济林产品价格一路飙升,产品供不应求。济林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基本上不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发展潜力巨大。(3)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由于生产落后,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商品林价格又不稳,群众经济来源受制约。为使人民脱贫致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经济林产业附加值高,地域特色突出,规模经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增收,拉动地域经济增长,而且产品加工污染少,可以保护环境,生产绿色产品,有利于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因此,发展经济林产业,对加快生态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增加人民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经济林产业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2.1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正因为发展经济林是大方向,在林业发展中经济林所占比重很大,发展经济林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时间成本很高,不增强目的性、计划性,后期将对老百姓、对产业发展造成损失。这从客观上要求,要加强主要经济林树种中长期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掌握区域的、全国的、国际的主要经济林产品市场需求,准确判断市场动态。以市场为导向,编制经济林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增强前瞻性、主动性和指导性,合理确定主要经济林树种发展规模,避免盲目种植,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2.2 坚持优良品种原则 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首先在科技,良种选育要永不封顶,这是林业科研工作的永恒主题。核桃等主要经济林是一次种植、多次受益,被誉为“铁秆庄稼”,选育好的种苗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老百姓脱贫致富就大有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高起点选育优良品种,在丰产、优质、抗逆性等领域取得突破,筛选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主栽品种。国家层面要将全国好品种汇集在一起,经专家评审鉴定,在全国推广优良种苗,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加强经济林种苗市场监管,要做到关口前移,避免因种苗质量问题造成林农利益
受损。
2.3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我国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首先应该发挥生态效益,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发展经济林不能以牺牲生态功能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要合理把握生态林与经济林的配比关系,选择兼用树种,不搞“一头沉”。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先发展生态经济型树种。借鉴“围山转”的造林模式,在垂直空间上优化林种、树种,统筹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优化栽培模式,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林地综合生产能力。
3 促进经济林发展措施分析
3.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的大好形势和国家导向做好协调工作,理顺经济林产业管理思路,通过政策导向和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产业发展策略,引导社会投资向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领域和产品集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大力推广优质林木种苗和先进的营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林农“绿色证书”工程;发挥林业政务网在产业化建设中的政策导向和咨询服务作用,构建全省经济林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营销形势,提高林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林产业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2 进行基地化建没、规模化发展 按照基地建设规模化的要求,今后经济林的发展既要大幅度地扩大栽植总量,又要集中连片向大规模、高标准方向发展用统一规划、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栽管标准”的组织形式,把农民分户经营连接成较大的规模化生产,要以村为基本单元,以五百亩以上为规模面积,整村推进,在全县建立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的经济林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
3.3 走“精品种、强管理、高效益”的路子 经济林的发展,始终要坚持“一手抓种植,扩大规模,一手抓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抓种植,必须按照既定的发展布局,突出区域主栽品种,突出地方特色,搞名牌战略、精品战略。注重产品的包装增值,努力做到一县一乡一品,切忌只有品种没有规模;抓管理,必须突出科技服务,要鼓励科技人员沉下去。蹲下来承包经营,有偿服务,跟踪管理,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力度,加大低产果园的更新改造力度,该改造的尽快改造,该更新的坚决更新。要强化人才培训,培训一大批对农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民技术力量,整体提高经济林经营管理水平。
3.4 将行政推动与效益拉动进行有机结合 一方面要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把各级党政领导的组织协调、落实责任贯穿到产业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各环节;另一方面要强化效益的拉动作用,大力培育营林致富的典型和产业开发带头人,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让更多的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搞经济林有甜头、有干头、有奔头,形成一人带多人,一村一乡带全县的开发格局。
3.5 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关键要使林业、扶贫、小流域治理、以工代赈等各类专项资金投向集中化、重点化、合理化,改变部门投资渠道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收拢五指.形成拳头”。保主保重,真正把资金用到扶持优势品种开发、重点基地建设、新技术推广示范等重点项目和关键措施上来;二是要按照”谁投资、谁牵头、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机关单位、集体个人兴办绿色实体,大力推)广股份合作制,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是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采取出让优势资源、优势项目等办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开放促开发。四是要千方百计降低经济林建设成本,以节支入。建立优良品种繁育基地、自繁自育自造,解决苗木外调成本高,品种不纯、适生性不强等问题走节水灌溉的路子。
- 上一篇: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 下一篇:防台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