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不仅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得到了家长的重视,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通过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前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在应用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使教育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由于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对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支撑性,可以促进学前教育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信息化不仅可以创新教学模式,而且也可以推动学前教育体系的完善,能够构建学校、社会、家长等多元化协同教育机制,进而使学前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应当与教育公平紧密结合起来,因而应当高度重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平衡性,但目前我国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问题。由于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较大,因而城市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农村由于发展水平不高,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较小,因而农村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还存在很多“空白点”,必然会制约其科学发展。二是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来说,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从当前一些学前教育机构来看,尽管已经将“互联网+教育”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且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比如一些学前教育机构认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就是购置相关的设置、应用相关的软件,而对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及相关的娱乐体系建设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微课”也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学前教育当中。还有个别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深入研究,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体系。三是存在不系统的问题。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从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入手,努力提升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系统性。但从当前一些学前教育机构来看,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还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个别学前教学机构没有建立相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组织机构,信息化的整体建设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系统还没有覆盖教学、管理、服务、创新等方方面面,必然会制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性。还有一些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尽管学前教育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但由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同样无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篇2
【关键词】积件库;建设;信息化;教学
一、职教积件库建设的现状和困境
1.实用性不高。职教积件库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然而,它的目的也是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实用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积件的良好发挥,导致很多教师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制作课件。它的现状存在两个矛盾:第一,在追求技术完善化的同时,又制约了积件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第二,制作课件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因此师生无法经常使用,又导致了积件库建设的不实用性。
2.没有系统化的分类。目前,许多的积件库只一味的追求数量上的多少,而没有顾及到质量上的好坏,尽管看上去内容丰富,但仍然会在使用过程中让人无法下手。这些积件库在建设过程中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对积件库进行合理化规范化的管理,导致许多学科的积件库定义模糊,内容互相交叉或是重复出现在另一个模块里。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积件库在查询,阅读,下载和检索过程中给人们造成困扰。
3.资源短缺。目前积件库资源匮乏现象很严重,有些网站只提供某一类学科的资源,没有提供各个学科资源的共享。又或者是所提供的内容与要查询的内容不符,造成资源错乱。还有一些网站制造出一种积件系统,教师仅能在该网站内进行课件制作并下载制作完成的课件,但是由于网络里可用资源不多,会导致积件库内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反复如此,使得积件库资源逐渐枯竭。
4.教学方法仍延续传统模式。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授课。传统多媒体教学具有固定性与媒体利用率低等缺点,同时,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和老师刻板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长此以往,会大大的降低师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模式进入死循环。
二、解决职教积件库问题的措施
1.扩展积件库的可容纳的积件数量。可以通过各个领域不同方面来扩充可容积件的数量。比如可以对网络上现有的教育资源网站和可利用的素材库光盘,筛选出符合我们要求的素材,将这些素材整合完善后直接收集到素材库里。又比如,可以使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将教学光盘和教学软件等中的利用价值非常高的部分进行合并,再将其收集到我们的素材资源库里。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节约人力资源,还能大大的提高积件库的资源数量。
2.对积件进行科学化的分类。“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同理,对积件库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化的整合和重组是积件和素材资源可共享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因此,为了提高积件库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必须对积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分类整合。首先,在对积件资源进行重组时,积件库的所有信息素材必须遵循当今国际已有的规范化标准规范。同时,积件库内各种视频、图形、文本、动画、音频、表格等格式都必须与国际上的规范化应用软件格式保持一致。目前,这些格式在国际上还没有进行法律上的标准的确立,但还是应该遵循已有的规范化软件格式,也可以限制很多不确定因素。其次,可以对积件库的资源按学科,应用领域,格式等类型进行分类,使资源的条理更清晰,方便师生的查阅和搜索下载等,真正实现资源的简单,便捷和利用性高的目的。
3.提高积件库的实用性。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在校园网上的积件库进行搜索并下载至本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下载好的素材进行整合和排版,同时进行自身的创造性设计,最后制作出符合自己需求和风格的软件,真正体现积件实用性的思想。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将不同的教学素材和资料进行有机的结合。
4.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因此,在当今科技信息化的前提下,学校应该逐步以先进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而不是老师一味的填塞知识给学生,实现师资力量的最大化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应用于教学的积件库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资源,使师生在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迅速的查找到可利用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自如,真正的做到为教学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师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小军,王讫,卢文华.论多媒体CAI课件(积件)开发的模式和多媒体素材库(积件库)的规划与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0(9).
[2]张连明.多媒体素材库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5-17.
篇3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开放教育 信息化 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1知识社会的形成
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40年来学习已经成为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为全社会成员所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知识快速更新,人们一次性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工作和发展的需要,各种职业都需要人们不断的继续学习,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已成为重大的挑战,科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并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道德观念,新的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比重不断提高,这是推动知识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之一。知识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知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绝对性因素和决定性因素,要掌握知识就必须学习,学习就成为知识社会中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备条件,学习是社会内在的要求和动力。
2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学习型社会总的目标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实现这个目标要用现代教育体系来支撑,要求人人都要学习,人人都乐于 学习,人人都会学习,人人都有能力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体现以人为本、教育关怀、教育品质的理念与宗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开展高等职业开放教育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的学习体系,覆盖全社会的学习体系,形成保证和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条件。一方面通过高等职业开放教育,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终身受益于教育的体系,另一方面发挥高等职业开放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够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建立强大的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库,提高职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职业高等开放教育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为所有学习者服务,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转变“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现代教育观念。利用职业高等开放教育先进的理论与理念来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使学习成为习惯,成为自觉的行动;利用职业高等开放教育的学习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优势,努力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灵活学习的氛围;利用职业高等开放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代合格毕业生。充分发挥职业高等开放教育的优势,确立职业高等开放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教育体系结构性的升级和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3开放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现代开放教育理念的转变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传统教育思想和理论是一个重大变革,这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理念支持与精神动力,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从机械、被动的学习向研究型、协作型和灵活性主动学习的转变;从班级集体教学向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转变;教学资源已从单一的媒体向多种媒体的转变;教育过程也从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而这正是人们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根本推动力。所有的这些转变都充分体现了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新理念。提供多种类型课件或教育信息的应用环境,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提供教师布置作业、考试、评阅以及相关信息汇总的管理评价功能。所有这些,为实现教育的平等化、灵活化,学习的自主化、群体化、终身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教育教学资源支持。
现代开放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成员创造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知识和信息学习的渠道,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开辟了广阔的学习天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新的学习环境,已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首选方式。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不断涌现,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改变了知识传递的方式,要求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开放教育学习可以是实时与非实时的,学习更多是个别化进行的,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已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4开放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开放教育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将与传统教育资源并存,虽然从短期来看,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成本还是低廉的,这对于实现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开放教育网络信息化不仅大大拓展了院校教育资源的范围,而且将突破了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时空限制,从而大大拓展了院校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的是统一、开放的教学内容,学习者不受职业等条件的限制,全体社会成员可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网络教学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它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学习型社会应该是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社会,网络化是学习型社会的技术基础,所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加快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要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从教育改革目标和社会的发展目标来看,网络的发展应该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服务。信息网络化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前提,教育信息网络化带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所以,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构建一个网络社会,而“国家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的创立,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即开放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
5信息网络化应用成效与展望
2010年,无锡电大空中课堂栏目开播,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实现“看电视、上大学”的信息网络化教学;江南大学与湖滨教育共建校地“培、学、研”一体化的互利互惠基地,形成一个区域大教育的全新“网络教育”模式,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教育成果的转化和推广;2012年,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现代开放大学,创立了以现代开放教育为主要模式的“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和上海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高等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设开放大学,坚持科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调面向人人,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就业前的“职前教育”和就业后的“职后教育”的结合,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等方式建立与普通高校有效对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建友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标志着构建学习型社会最佳起点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很好例证。
(1)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12SEW-Y-041,课题名称:教学型高校导师制梯队师资常态培养模式的研究;(2)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立项课题,名称:《成人教育导师制梯队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谈松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
[2] 谈松华.网络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Z].2003.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 信息化 数字化学习
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因素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信息化研究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覆盖到中小学,几乎遍及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领域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却较少引起人们关注。这种研究上的偏失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但社会的发展使学前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国家也因此做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决策,并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1]。在这个背景下,梳理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找到一些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学前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
首先,学前教育信息化有了良好的外部氛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这种政策支持给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其次,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在早期介绍借鉴国外信息化情况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近年来开始本国、本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并出现一些研究成果,在幼儿园英语教育[2]、礼仪课程[3]等许多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本土化探索。
最后,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稳步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也超越了早期的理念上的数字化学习空间[4],出现许多学前教育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甚至出现一些专门面向学前幼儿的专题学习网站。另一方面,多元主体的加入使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实践发展迅速。从2001年起,ibm公司就与我国教育部合作,通过“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项目,为600多所学前教育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5]。
2 学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成果固然可喜,但我国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时间尚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突出表现为宏观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而这不协调根本上是由于缺少一个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2.1 宏观上区域发展不均衡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区,信息化水平也因幼儿园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学前教育里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严重障碍。例如,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上海,截止2009年,上海的各区县园所就已经全面完成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更新,实现班班有计算机。到2010年,上海的“园园通”公办园覆盖率达到100%,越来越多的民办幼儿园也加入“园园通”系统,其中黄浦、奉贤民办园的应用分别为80%和100%[6]。而在一般城市这些目标还远未达成,更不用说边远地区的一些幼儿园了。
2.2 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包括教师、基础设施、软件、教学模式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复杂系统,如果缺乏规划就容易顾此失彼,导致应用上的低效甚至无效。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滥用、机械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不但无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影响师生交流,限制幼儿主体性的发展[7]。实践中常见的信息技术滥用现象其实是教师与信息化设备不匹配的表现。此外,也有一些购置了设备却没有配套软件,导致设备成为摆设的现象,这是硬件与软件不匹配的表现。还有一些不顾幼儿园的教学目标,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灌输小学才学习的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成为“电灌”的工具的现象,这是教学模式与信息化不匹配的表现。如此种种不匹配现象,本质上是教育信息化内部应用的不协调的表现。
2.3 发展路径不明确
这种宏观上的不均衡、微观上的不协调,根本上是由于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虽然大家能认识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而且往往也将信息化作为幼儿园的办学标准的一个指标,但相关指标的界定不够清晰,就信息化发展本身缺乏一个统筹教师、硬件、软件等各要素的标准体系。这种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各学前教育机构按自
己方便,随意购置信息化设备,造成信息化发展动力的缺失以及微观上发展的不协调,使学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径。
3 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软硬件建设,特别是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加强软硬件建设
硬件设施和配套的软件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许多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区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以及配套的资源建设为突破口的。当前,虽然部分地区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来看软硬件设施建设情况与学前教育的客观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仍然是重要任务。
3.2 建立一套完整的学前教育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综合考虑基础设施、软件、硬件等内容的目标体系,客观评估一定时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情况,能更好地引导教育信息化沿着高效务实的方向发展。当前许多地区的幼儿园办学标准中往往只是将信息化水平作为园舍设备的一个二级指标予以考察,相关指标界定并不准确,往往用电视、计算机等设备数量等片面的指标来代替信息化水平,缺乏整体性,直接导致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和应用的不协调。因此,应该在信息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标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2]温小梅.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1(4):39-42.
[3]孙碧华.信息技术对幼儿园礼仪课程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2):106-107.
[4]张伯邑.数字空间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新平台[j].学前教育研究,2003(4):48-49.
[5]杨昌江,夏军.ibm和教育部携手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91.
[6]茅红美.新起点上再出发: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12-14.
篇5
论文关键词:淮安市;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利用
一、调查设计与统计报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渐普及。淮安市将于2012年完成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区)创建任务,对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需求尤为迫切。按照市教育局整体工作部署要求,为全面了解淮安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探索改善的对策,我馆对市内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共开展了三项调查统计工作。一是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的调查,二是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认识与评价的调查,三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状况的调查。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调查采取现场调研的方法,并结合2009年底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与评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共向学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为保证调研的质量,我馆又对部分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走访和座谈,使调查问卷的回收数量和质量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二、关于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统计数据进行整理(见表),并结合到部分学校实地查看、听取教师意见等综合调研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总量不足,缺口较大
通过表中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年来,由于我市执行有关收费政策,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积极做好教育教学资源的宣传、推广、使用工作,因此,每所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为配合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和“三百工程”实施,我市还重视本地中小教学资源建设。征集拍摄200多节课改观摩录像课和专家讲座,制作成光盘分发全市各中小学.特别是自去年省教育厅实施“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发教学光盘到农村中小学。先后六批共有682所学校接收省优秀教学光盘2414套共l2万多张,加速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中的不足。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我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缓慢,数量不足,缺口较大。根据有关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与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每班1套,各年级每个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达20G。电子图书每生l0册。按照这一标准,中学按九门学科计算,每校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达540G,小学按语、数、外三门学科计算,每校将达360G,因此,我市中小学现有的教学光盘、课件、网络资源数量仍存在很大缺口。
2.结构不够配套,内容不成系统
通过调查了解、听取教师反映,查阅几年来我市信息化教学资源购置目录,可以发现我市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结构上不够配套,不成系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年级、学科配套不齐。目前全市无一所学校拥有按年级分学科完整配套的教学资源,语文、外语、计算机、政治思想教育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较多,一些学科(特别是小学科)配套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
二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书本教材不配套。目前中小学课本教材一纲多本,针对江苏版课本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多,引进的教学资源难以与课本教材匹配,为一线教师使用带来不便。
三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结构不配套。目前我市中小学校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内容结构上看是教学案例多,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少,教与学工具与模块更少;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图片类资源多,视频类、动画类资源少,难以满足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
四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系统,不成体系,由于我市、县(区)缺少信息资源中心,导致全市教育资源建设不仅数量上难以保证,而且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由于缺少专用资源管理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平台,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方面零乱分散,不成系统。
3.分布不均,存贮分散,共享困难
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分布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市县直属学校资源多,农村学校资源少: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又多集中在中心小学,一般完小、教学点资源少,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层学校教师将优质教学资源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完成基本学科教学任务的需要。虽然经省教育厅实施的“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发,此现象有所改观,但仍存在较大缺口。学校内教学资源的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现象。由于大部分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缺少专用资源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多为单机版,分散在教研组或教师手中.给教师资源的查阅、使用带来不便,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了使用效率。
4.管理不尽规范,流转速度隧,利用率低
如上所述,由于我市尚未建立教育资源中心,绝大部分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缺少专用资源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导致我市及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不尽规范。信息化教学资源购置各自为阵,多有重复;资源归集整理、数字化改造程度低,建有校本资源的学校少;教学资源分布零散,教师自制资源难以集中交流.资源共享困难。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益。据调查了解,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在市直中小学分别达到了总课时数的70%和30%,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直接用于平时课堂教学的较少,多媒体教学资源大多用于教研活动或公开实验课、评优课,较低的利用率不能激发教师应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需求.反过来又影响着信息化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应用需求分析
通过对我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现状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初步满足了需要,但在总量、结构、科目及应用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就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要找准其发展思路,必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一要找准现有问题的原因,二要看准实际应用的需求,从而把握好未来建设发展的方向,形成正确的资源建设思路。
1.领导、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原因
(1)学校领导对资源建设的观念与认识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学校领导(70%)已认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尤其在资源建设对本校发展所起的作用上认识不深刻,导致学校对资源建设的各种管理与政策都不到位。
(2)学校资源建设的方式及目标取向有待改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资源建设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资源建设方案单一。只有条件优越的学校配有成套的教学资源库.大部分学校仅以获取互联网传送的免费资源为主,以学校教师上公共课自制的优秀课件为辅。
(3)经费支持及学校的内外管理制度仍需改善。经费的支持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是资源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严密的资源开发计划和管理条例,经费方面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可靠支持。
(4)资源建设环境需要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并非孤立进行的,需要良好的环境做支撑。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硬件设施的开放程度不够,一是设备存在“精英化”,不符合大众化的教学需求,教师应用资源上课极不方便:二是设备的“专属化”,设备成为管理人员的专利和学校装点门面的摆设.未能真正向教师、学生全面开放。
2.从教师应用层面看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应用需求分析
(1)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对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兴趣一般。通过访谈发现,尽管教师希望通过资源来改善教学,但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含义和作用,参与资源建设和应用资源的意识淡薄。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①在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方面.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备虽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要在教学中使用自如,还有一定难度。②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4%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9%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59%)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③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6%,能够应用的也仅达到38%。由此看来,中小学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还有待加强。
(3)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状。①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来源。调查表明,36%的教师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自己制作的占24%,教学光盘占到16%。可见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但来源仍然较为分散。②常用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及满意程度。从表现形式看,教师目前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是文本(31%)和图片(25%),然后是动画、视频和音频。从满意程度看,教师对文本和图片的满意程度较高,这可能与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不够有关。③常用教学资源的整合程度。调查表明,53%的教师经常使用某一知识点的小课件,37%的教师经常使用素材类资源,8.7%的教师使用以章或节为单位的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大课件,素材类资源的使用率低于小课件的使用。④使用教学资源主要用于教学的环节。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将教学资源用于上课这个环节,其次是备课、练习、考试。这与访谈结果是一致的.即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只是围绕教学。
(4)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评价。①对网上提供教学资源的满意程度。问卷统计结果表明,57%的教师认为网上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资源更新不及时、内容与新课程不符、制作质量差、数量不够、不能实现二次开发等。②对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效果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广大教师对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果是持满意态度的。至于少数人认为效果一般或不佳,关键还在于使用者能否恰如其分地使用资源。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演示讲解”和“呈现情境”的促进作用较大,认为演示讲解达到很好和较好程度的占89%.呈现情境占86%:认为对个别辅导、学习答疑和教学反馈促进作用一般或不大的比例都超过了半数。可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还停留在呈现知识内容的层面。④对信息化资源内容的需求状况。数据表明.教师需求最大的资源是优秀课堂实录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其次是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接下来依次是演示实验、教学内容的解释和例题.对试题需求最低。由此可知,不管何种情况下,教师对案例的需求都比较大,说明各种优秀案例是教师备课、上课和个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四、改善对策
1.树立资源建设的系统观,保证可持续发展
要把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看作一个系统,从一开始就要宏观统筹,加强规划,做到科学管理,使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从而得到不断的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领导的态度与认识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使他们切实发挥带头作用,指导他们进行本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规划等尤为重要;其次,健全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在对本校资源情况进行考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关的资源建设规划。规划要有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明确各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使资源建设有序进行。
2明确资源建设的目标取向,建立优质丰富的资源库
学校建设的资源必须支持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建构生动科学、多向互动的教学环境,真正使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灌输式教育中拯救出来,充分激发教与学两个主体创造性。具体到中小学校,目标主要包括:①为保障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建设资源;②为学科教学提供资源;③建设能够支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资源。
学校资源建设,应坚持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策略:①积极引进、购进优秀教育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加工改造。实现校内资源共享。②自主开发,鼓励一线教师广泛参与资源建设。③从网上下载.将一些实用的素材或课件充实到学校的资源库。并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将这些自主开发和引进的资源重新归类,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方便教师获取。从而建成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学校校本资源库。
3.为应用创设良好环境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做保障。在资金和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价值,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或网络环境进行教学。除了建设和维护硬件设施环境外.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与支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资源应用的指导理念、对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在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激励制度和设备的管理方式等等。
4.加强资源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建设要服务于教学应用,同时也要以应用促建设。我们可以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同步进行,因为在应用过程中,既可以积累经验.又能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改正和有效维护。从资源应用的实效来看。目前学校资源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未得到深层次的应用,学校应切实推广资源的深层次应用。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可采用各种手段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如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研究信息技术对所教学科课程的渗透,逐渐探索出适合课程与环境、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应用模式。
5.建成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实现全市中小学资源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中第12条明确要求各地区要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我市将在年内建成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并开通城域网应用。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将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课程设计,详细分类到各学科、各单元和各知识点、章节内容,使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得心应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集中精力应用上述资源,并在应用实践中对其进行个性化改造.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校本资源库,实现校园局域网内高速共享。
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成将克服学校重复投资建设的弊端,解决目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少、适用性差、与教材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有力促进全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6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演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学习英语有积极的态度,才能保持英语学习持续不断的动力,才能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因此,在教学英语时,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彩多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英语课堂教学。如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将声音、图像、文字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它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调动小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探究和体验。例如,我在教学red,white,purple,yellow,blue,green,black等颜色单词时,借助多媒体引入一段雷雨过后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的动画视频。然后再利用动画把彩虹的七条不同颜色的光带逐渐分离,使其摇身一变成为由七种色彩组成的单词red,purple,white,blue,black,yellow,green,学生观看了之后均会发出惊叹声“好美啊!”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我再趁此机会向学生提问:what color is it?学生就会很容易回答:It’s red/purple/white...因此,这种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三、因材施教,体验成功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这是我国一向以来的教育方针。但就学生而言,我们也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因此,针对各类学生的特点,落实教育多样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四、开放空间,体验课堂与生活相融
篇7
论文摘要:作为工作在培养幼儿第一线的幼儿工作者,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近几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论述了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对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我们迎来了加快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提升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发展契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作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因而研究我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问题就越来越显得紧迫。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价值定位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幼儿不断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以及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的空间,使教学摆脱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加强幼儿园教育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要求和幼儿个体差异作选择、编排,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并改变了以往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单一的习惯思维,激发出孩子创造的火花,变被动为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新时期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概括地说,信息素养是指掌握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那么,作为信息时代的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能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易于幼儿接受与理解、能促进各种活动与教学,能把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去,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幼儿生活、环境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掌握信息、信息来源、传输、获取等基本知识;能利用网络媒介、各种多媒体以及多种软件开发、制作幼儿教学课件和幼儿活动环境平台。
三、学前教育专业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途径
(一)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及学生特点,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降低了传统的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等内容在教学中的比重。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普及性教育非必须掌握的东西,可少讲或不讲。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教授就提出过:在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补码、汉字码等教学内容,实际上是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一个误区,应该加以改革。在调整方案中增加了PowerPoint学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结合实际应用,经常给学生带去最新的计算机资讯,如微博、论坛等,不把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仅仅定位为通过等级考试。
(二)增设flash、Photoshop等课程
经过考察,了解到各幼儿园均希望本园教师具备一定的课件开发能力,可以说,能开发课件已经作为新时代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如果在教学时幼儿教师只会使用现成的多媒体软件来进行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软件是他人开发,往往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教学要求;很多时间幼儿教师只是在教学环节中使用一个很小的课件片段,由于不懂课件制作技术而不了了之,如果懂制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制作完成。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多媒体制作技术是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要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在第三学期课程安排中,把flash、Photoshop合并为一门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只需学会制作简单的动画,进行简单的图形图形处理即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课时太少学生不能学到实际的东西,课程太多学生任务太重,压力太大,我们认为每周3课时比较合理,而且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等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以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
(三)开设一定的计算机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开设动画提高班、视频剪辑班、图形图形处理技巧班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要求。几年来,我校多次组织了课件制作大赛、动画制作大赛,通过大赛,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加强实践环节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机实践与课外实践。加强实践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理论-实践-再实践”的过程中达到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的目的。我校除了课堂内要安排学生练习实践外,还利用晚自习、周末等安排计算机老师到机房值班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
(五)合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辅助
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学校内部学习网站,每个学生均可以用自己的学号登陆,里面放置了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以及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讲义、练习、测试题库。学生登陆后可以在里面预习、复习、自学、练习、提问、上交作业等,这种模式使课堂得到了延伸,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但菲.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2006,(4).
篇8
硬件设施智能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带给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肩负着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和艰巨使命。
清晨,幼儿打卡,班级电脑同步显示幼儿头像;食堂电子屏实时变动数据,为各岗位工作提供依据。电子接送卡不仅是出入凭证,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各岗位登统数据的烦琐劳动,提高了幼儿自己主动入园、争当全勤宝宝的积极性;按时打卡,文明排队,义务巡逻,规范了家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给幼儿园带来安全保障。
操场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当天的食谱和园所新闻;全方位覆盖的监控系统时时记录幼儿园各角落的影像,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校园广播全覆盖,宝宝一日生活不同环节都有音乐和故事陪伴,让宝宝开心每一天。
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信息技术的介入,将平面静止的事物变得立体活跃起来,激发了幼儿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在各种功能室中,孩子们最喜欢去微机室,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
网络资源的一大优势在于资源共享。2010年,我们开始尝试网上教研,连线幼教专家进行远程指导。园本教研,实施课堂实录抓拍,让授课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反思,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制作课件、视频、编辑报纸、更新网站成为教师们的拿手好戏。如今借助信息化建设,走在了智慧校园的前列:教师乐学善思,幼儿全面发展,家园共同提高,呈现出和谐、奋进、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社会声誉更加响亮。
园所管理系统化
幼儿管理中,炊事员和保健员根据电子屏显示数据定量分餐,合理配膳。各班出勤率自动排序,及时发现问题,有效促进班级工作的开展,为量化考核提供真实的依据;录入体检信息,对幼儿生长发育进行全方位分析评价,完善预防和监测功能。各班根据网页提示,每月集中为孩子们过生日,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爱。
“网络是把双刃剑”,信息的传播挣脱了时间与地域的束缚,也淡漠了人际关系,我们就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孩子们了解爱,感受爱,传递爱,回报爱。
教师管理中,管理者可以通过视频、网站浏览各班级、各部门实时活动,网站后台的运营分析自动记录教师的各项常态工作,为年终择优评先提供依据。科室、班级之间通过校讯通、公共邮箱、网站等信息平台进行文件的浏览、传输,给教师提供最便捷的支持,降低教师工作量,实现低碳环保、有效的网络办公。信息化工作方式把教师们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一日活动的研究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档案管理中,我园的文书档案早在1998年就成为河北省第一所档案管理达到“省三级”的幼儿园。近几年我们把所有档案及保教所需物品及素材纳入电子管理,按需检索,省时省力。
远程管理对于我们园一园三址的现实情况十分有利,因为我们全部通过网络,实现集团化管理,现在我们可以远程登录,看看各园址的孩子们在做什么。
此外,作为河北省首批省级示范幼儿园,落实石家庄市教育局开展的“城乡结对、互助共赢”活动,以义卖的方式为牵手单位捐赠电脑,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方式远程帮扶,使其迅速从一个薄弱农村园,成为当地龙头示范园,在发挥辐射作用的同时,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的投入,给幼儿园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承接省、市级大型比赛和上级领导调研,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结识了众多专家和领导,得到最新的办园理念和政策支持,这些都对市二幼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家园共育一体化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积极拓宽家园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园合作的模式,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从而形成合力。
网上报名、咨询尽显便利。为缓解家长“入公办园难”而彻夜排队的现象,幼儿园实施网上报名、录取等程序。让通过审核的幼儿家长分批办理手续。
远程视频、网站促进沟通。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家长可随时远程登录查看幼儿班级视频,了解孩子情况;也可登录我园网站,第一层是园级动态,园所介绍、公告通知,大型活动介绍;第二层是班级动态,有公告、新闻、教学安排等,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本班的保教活动;第三层是个人动态,家长为孩子记录成长的幸福时光,为孩子一生留下珍贵的回忆;点开教师博客,有许多有关教育的心得体会,有价值的文章置顶在园级网页中,供更多的人浏览。
微校、QQ群、论坛、园长邮箱加强联系。幼儿园用网络经常给家长发送通知、育儿常识、温馨祝福等信息,让手机成为掌上家园。
我们园有园级、班级QQ群、论坛,全部采用实名登录,答疑解惑,交流探讨。园长信箱、留言板则是家长反馈意见和建议的途径,这种开放式的沟通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与监督力度,让家长和园长直接对话。《幸福兔》园报全部通过电子邮箱选稿编辑,发放给所有家庭,成为家园联系的又一纽带。
网上沙龙、家长课堂增互动。我们幼儿园双委会通过网上家委会沙龙联系沟通,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在运动会、课堂上、郊游、阅读推广中提供志愿者服务,他们不仅仅是幼儿园的监督者,更是支持者、执行者,成为幼儿园发展的坚强后盾。以上这些家园共育的方式,能和家长进行最直接、最透明的沟通,既增强了教师的师德素养,也消除了家园之间的隔阂,做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利用;家长更理解教师的辛勤付出,从而尽己所能为幼儿园提供服务。
篇9
1.教育信息化使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发生变革。随着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人们的眼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育信息化让各大高校开始真正明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信息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知识观、教育观、学习观、人才观上也都发生了改变。
2.教育信息化使教育目的发生变革。我国的教育目的由五十年代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如今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教育信息化促使我国高校教育从封闭状态逐步面向大众化、开放化、多元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信息化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了外界条件,使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减弱,学生的社会性和个体发展性得到加强。
3.教育信息化使高等教育模式发生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老师讲授知识、学生课堂学习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缺乏重视。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方法途径的固定化都让学生在自我提升和创新方面受到限制。教育信息化实行以后,学生学习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网络课堂也都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4.教育信息化使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变革。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来源,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知识,从而更好更快的将教学内容与社会新知识接轨。为了适应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会不断多样化和丰富化。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
5.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评价系统。教育评价系统的变革一方面是对学校教学条件的评价变革,即由以前的建筑面积、办学设备等硬件评价指标变革为侧重资源利用、创新办学等柔性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变革。以往主要是以考试的成绩分数来评价转变为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评价。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当前面临的挑战
1.应用系统建设与科学教研结合不够紧密,面临应用能力与效益的挑战。我国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一方面投入资金引进大量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施,另一方面建设了大量的信息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学平台。但一些高性能的计算机只是用来简单的办公,学校的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极低,几乎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和技术投入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益。
2.信息资源建设出现结构性短缺,其建设标准程度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应用、资源服务、资源共享方面的结构性建设出现环节短缺。一些资源能够获取,但无法很好的传递共享给每一位教师或学生,造成了资源建设达不到标准程度。另一方面缺乏具有良好信息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无法完善教育资源结构。
篇10
(一)以财政投入大幅增长为标志,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
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544.8亿元,增长45.7%,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5.3%,超过了中央规定的15%的目标,教育投入总量和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
(二)以回应民生关切为导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推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77所,进一步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9.46 %,比上年提高4.19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顺利。校安工程全面收官,3年共投入89.2亿元,建设和加固校舍744万平方米。三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争取国家发改委投入1.6亿元,重点支持16所中职学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我省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5个,比原有翻一番(全国排名第10 位)。五是加强民族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大力推进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高中改造,全面启动了首批少数民族文化基地学校建设工作,加大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教育援疆各项工作。六是保证学生吃上健康餐。收回了除个别合同未到期的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外承包食堂,省财政给农村食堂补贴资金7 000万元。七是努力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起草了《黑龙江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进入立法审批程序。八是进一步加强了助学工作。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全部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教科书采购资金3.1亿元,农村寄宿生补助资金1.02亿元,高校各类国家奖助学金、伙食补贴及兵役资助6亿元,普通高中各类助学金1.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资金1.6亿元,保证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三)以重大改革试点项目为牵动,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
9个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试点项目全部启动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推进了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41个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涉及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和师资保障机制改革诸方面,对于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了引领作用。二是推进了省内边远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涉及13个试点县区、267所学校,现已建成标准化学校245所,标准化达标率91.8%,有6个县区达到100%。三是推进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改革。两个实验区、33个试点校试点工作体现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对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普通高中质量进行了成功探索。四是启动了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五是推进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实施“1161工程”,大力推进985工程、211工程和10所省属本科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与农业部共建东北农业大学、与教育部共建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并分别签署了协议。六是扩大了教育对外开放。启动了黑龙江省教育对俄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启动了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招收了来自138个国家的留学生8 964人,学历生总数创历史新高。获教育部大学校长境外培训项目支持,派出大学校长12人,占全国派出总数10.9%,派出留学研修人员650人。全国第一所“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研修与体验基地”落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揭牌。
二、201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聚焦民生关切,努力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的全部工作都与民生相关。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好民生工程,我们必须坚决抓好教育民生实事的落实。
第一,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要确保完成新建、改扩建300所公办幼儿园任务。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研究论证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全面总结校安工程,研究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长效机制。推进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成标准化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任务。大力推动各地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深入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国家试点项目,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加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指导,下发指导意见,办好乡村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
第三,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积极推动我省新修订的《民族教育条例》各项政策落实,大力推进民族教育发展项目建设,切实深化“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努力创办民族特色学校,继续抓好教育援疆工作。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年内完成20所特教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支持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基本配足配齐教学康复仪器。继续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改经验,增加10所实验学校。在国家支持下,积极实施绥化学院残疾人高等特教院校建设项目。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起草我省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进一步加强宏观设计,明确努力目标,细化工作要求,创造新鲜经验。如期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建设10个改革试点县,建成21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省级实训基地”的任务。
第五,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全面实施高教综合改革,推进“1161”工程,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扎实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示范、骨干高职建设,抓好绩效检查评估。加大实施优势特色学科项目力度,依托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学科,与省内同类学科组成协同创新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力度,争在国家“十二五”重点学科评选中,取得更好成绩。加强省级重点学科群建设,开展“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中期评估。加强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对俄合作相关的专业建设,重点建设300个本科专业、2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对俄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和培养创新工程。
第六,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小火炉”。省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2012年指派专人对农村中小学校小火炉供暖情况进行了调研,计划利用两年时间,把全省1 800所学校的“小火炉”全部改成暖气供热。各地教育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抓紧行动,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务必按要求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
第七,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争取中央幼儿资助奖补资金,认真落实调整后的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工作,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建立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第八,努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以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重点,提高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特别是依托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平台,整合省内高校同类学科的各种资源,面向我省在农、林、矿、药等方面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组建一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争取拿出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成果。继续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计划。
(二)提高保障能力,为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强基固本。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要全面加强基础性、保障性工作。
第一,做好教育经费筹措、使用和管理工作。一是继续筹好经费。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进一步巩固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5%成果,各地市要把此项工作当作年度工作的首要大事来抓,与财政搞好沟通,向主要领导做好汇报,确保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在政府加大投入同时,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民间资源、市场资源、国际资源支持学校办好教育。适时启动高中化债工作。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协调物价财政部门,适时调整普通公办高中收费标准。积极对上争取义务教育取暖费补贴,增强经费保障能力。二是用好经费。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合理确定经费投入比例。要用好专项经费,明确支持方向,确定支持重点,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最需要的地方倾斜,保证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进一步规范省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和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做好重大项目资金管理,继续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省属高校、厅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考核评价,对高校国有资产处置工作进行专项审计。三是管好经费。抓好新颁布的高校和中小学财务制度培训与落实工作。倡导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要做好部门预算、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管理和信息公开工作。加强高校贷款风险控制。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监督,加大对专项经费、大型工程的审计监督力度。
第二,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要树立师德典型,推选教书育人楷模,深化对张丽莉等重大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二是抓好培养培训。要积极贯彻落实省人才规划纲要,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抓好“龙江学者”等专项人才计划实施和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继续推进“国培”、“省培”计划,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三是加强科学管理。贯彻执行教育部制订的相关职业标准,研制实施办法,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深入实行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制度。召开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第三,强化质量监督工作。一是抓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高等教育要继续实行和完善质量年报制度;着手制订有关专业质量标准,推进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试点;继续配合做好本科院校分类评估工作,继续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二是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测评机构。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适应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测评要求,建立完善教育质量测评机构,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实行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公开制度。要将各地、各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订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继续健全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龙学网”建设为依托,加快我省“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认真做好我省28个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推进工作。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努力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实现全省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