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生态学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理解生态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加强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指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对教材理解要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要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加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了解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教材结构,明确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的重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教材的呈现除难易适当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取螺旋式的方法,降低知识的梯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也就是让教学内容在新授、章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和期终复习等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知识逐步扩展和加深,最终达到或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水平,绝不可急于求成。
3.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发展物理思维能力
在衔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具体讲就是教师要使学生通过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弄清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每一规律的表达形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规律的应用,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4.重视学生物理思想方法的建立与训练
中学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法、图像法、模型法、假设法、整体与隔离法、逆向思维等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感悟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物理过程、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积累方法、发展思维、知识迁移之目的。解答习题是物理思想的建立与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特别要加强分析物理过程构建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图景化的指导。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作示意图是促进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降低问题难度的有效举措。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解题的难点往往是不能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所以习题课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5.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 跨过 高台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47-01
1 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初中与高中物理教材存在显著差别
初中物理主要研究表面、浅显和比较直观的现象,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对学生的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对学生的要求着重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高一物理的运算从初中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度到极值、函数、图像等运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推理、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新生来说,高中物理要求确实有些高。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觉得高中物理成绩比初中差,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的学生无法承受,从而学习物理时产生障碍,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1.2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明显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比较简单,现象直观、具体、形象,易理解,内容篇幅少,物理概念、公式也少,易记住。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学生的学习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模仿,不习惯于创新;习惯于课堂一起回答,不习惯于独立思考。
高中物理,由于概念、规律、公式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简单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法适应。
1.3 学生在学习物理中运用数学的能力较差
高一物理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比初中物理所用的简单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用到三角知识;运动学中追击类用到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用到幂的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不太清楚,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的因素,但他们更缺乏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已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
1.4高中物理知识与很多日常生活经验不一致
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力学知识,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有很多时候凭直观感受就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学生许多时候的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电线的长度有关,线越长力越大,在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认识上,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就应该下落得越快;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会使他们再多次反复犯错,严重挫伤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
1.5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性别心理障碍
在跨越从初中到高中的“台阶”的过程中,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很多女生在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中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学习信心不足,学习的劲头也运不如男生,对自己不敢要求太高,她们做题时,也没有男生灵活。科学研究表明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高中物理偏向逻辑推理,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她们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学习物理的信心,从而畏缩不前。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例如: 学生初中已学过动能和重力势能,而且也知道决定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因素是什么。高中教师在教这一节时,先复习一下初中所学内容,再推理出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定量关系式,学生一目了然, 这样就可以做到初、高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2.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较复杂的物理现象时,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多做一些课件模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并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2.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题的方法和技巧。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一听就懂,但题目一做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2.4给女生充分的鼓励,树立其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篇3
《环境生态学》与其他许多学科联系紧密,它更注重生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如景观生态学理论在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上的指导作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对城市生态规划的指导,生物种群的种间关系原理对如何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阐述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指导意义等,但目前所用到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多偏重于对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重要理论的介绍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及生态系统管理等内容的阐述,而对具体实践中生态环境类事件的应用却较少。基于这种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反思,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及时改革,以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现状。
针对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的现状,在《环境生态学》课堂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对其所居住地区的周边环境给予特别关注,如许多农户养殖畜禽所产生的粪便物如何进行资源化利用;冲洗鸡舍、猪舍等的废水如何进行生态处理,再次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甚至变废为宝等,这些都是目前农村存在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将这些生态学理论与农村存在的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将对解决当前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城市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气候(如城市热导效应),并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城市大量垃圾的堆放,既严重污染了环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等,这些具体的生态环境事件均可以结合课堂基本理论的讲授来进行。这样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具体的生态环境事件来分析问题,从而慢慢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环境生态学》来说,只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才能获取最直观、最生动的认识。《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又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因此要求其内容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所以只有不断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地进行理论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造就具有生态意识和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2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学习无论在教学内容上及教学实践上均较生态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因此需针对本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要求及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探索出适合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双语教学4个方面提出改进方法。
2.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是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环境生态学》课程,而在此之前学生尚未涉及任何生态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由于《环境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分支而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重要理论是学好《环境生态学》的基础,因此应在目前课程的设置上进行适当调整。根据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及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研究设置更符合社会需求及学科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和更新《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实现对基本理论的巩固和应用。目前国内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态学原理部分,二是应用部分。对于生态学原理部分,是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这一部分是按照生物与环境及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层次这一主线来阐述的,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调整的幅度较小,但应用部分不同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何更好地取舍或融汇这些内容使之更符合环境科学专业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该课程改革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联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内容较少,所以教材课程内容应针对国家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目标,增加生态监测、生态修复及生态恢复与重建等相关内容。
2.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多媒体授课方式由于《环境生态学》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因此具有较强的深度与广度,课程中许多生态学原理及基本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采取传统说教式的教学,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各种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课程内容,致使教学过程多元化,从而体现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有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直观、易懂、容易接受的特点。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可利用Flash、An-imator(二维动画)和3DStudiomax(三维动画)等动画方面的处理软件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课程中抽象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多媒体课件需要实时更新,同时还要紧跟教材。
2.2.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探索在《环境生态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式和探讨式教学,即“设疑自学思考提问讨论学习理论知识总结”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以加深学生对问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生态学》中有很多理论较为抽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教师可给学生设置一些具体的生态环境类事件的专题讨论,让学生通过独立查阅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同学广泛讨论,并就所讨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由于教师布置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成了系统地思考环境生态问题的有力武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该学科内容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践教学的改革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仅通过单一理论知识的传授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只是死记硬背,而缺乏深入透彻地理解,因此应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展学生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唯一途径,因此野外的生态环境考察是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对合肥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或污染严重的水域等进行调查,通过学生对水域水质状况、植被破坏和生态恢复情况等的调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去,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针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论,设置小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己去调研、分析以及验证。在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4双语教学的改革
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它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相关新成果、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紧跟国际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握该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培养精通专业与精通外语的双语人才,是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以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兴趣和英语水平。
3结语
篇4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环境类专业;教学内容;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36-02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的重要应用学科之一。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都将《环境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近十年的《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在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和工科院校环境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以期为相关院校《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取。目前国内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态学原理,二是应用生态学。内容包括:环境生态学绪论、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干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我校《环境生态学》讲课课时为24学时,相对于教材内容来说课时严重不足。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兼顾生态学基础原理和应用生态学两大方面的内容,同时突出重点,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是该门课程改革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实践内容的设置。《环境生态学》的课程特点是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从生物个体、生态系统到景观和生物圈。此外,许多基础理论和方法需要在实验和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如何结合我校建筑类大学的培养要求和实验条件,科学设计《环境生态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巩固和提高课堂内所学知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目前,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以PPT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多数时候,课堂上教师以PPT为线索进行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积极思考,缺少与老师的交流互动,课后也缺少相应的作业习题,导致学生很难深入理解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特别是在生态学原理部分的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授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何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4.学生成绩的评定。在教学过程中,以往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多以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作业相互抄袭现象突出、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考前突击背书复习等。由此可见,上述成绩评定方法存在一定弊端,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也没有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成绩评定方式。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优化对策
1.教学内容的取舍。根据我校建筑类大学的定位、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除了重新选择更加适合短学时、环境类专业的生态学教材之外,在课堂教学别突出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脉络、生态学思想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态恢复和生态工程等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重点讲解课程要点和难点,介绍学科最新研究与工程进展,补充和穿插较多的工程案例,使得教学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又在教材基础上有所深化和补充。此外,结合我校城市雨水管理、给水排水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研究方向,重点展开水生态系统构成、水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水生态恢复工程等内容,为环境类专业后续相关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较为扎实的生态学基础。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丰富和改进实践教学内容。我校《环境生态学》的实践环节分为两部分内容,即生态实习和认识实习。在生态实习方面,借助大兴新校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建设了生态学专业实验室和室外实习基地。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给环境科学专业安排了两周的实习期,开设的实验有:重金属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对植物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氯气污染对植物叶片澄清液pH的影响,校园环境生态因子调查和校园植物群落调查。通过生态实习周,使学生巩固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生态学调查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其对身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此外,在大一第二学期开展的认识实习中,重点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学习。为提升我校教学质量,特聘请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实习。实习过程中,徒步考察北京北海团城、景山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和国家大剧院等典型场地,就城市植被群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排水和水景营造等内容展开专题实习。在实习中,学生通过对北京乡土植被和人工植被的认知和比较,了解华北地区常见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应用,对比古代和现代城市水景营造理念和技术方面的异同,使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针对上文提到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我校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播放视频和课后资料检索等。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开放式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一些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掌握的内容,如生态工程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就某类生态工程进行系统介绍,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汇总、课堂汇报、报告写作等环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论文写作等综合技能。同时,教师在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全局,通过教师对学生汇报的深入分析及总结,弥补学生汇报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和系统性。
4.改进成绩评定方法。我校对《环境生态学》的成绩评定方式也进行了一定改进。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方面组成,既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核学生出勤、作业等情况。期末试题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试题在考察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此外,也结合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生案例研讨、专题报告等形式纳入成绩评定。
《环境生态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近年来生态学理论的迅猛发展和复杂环境问题的涌现,《环境生态学》的前沿性领域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目前,我国《环境生态学》的教材偏重生态学基础理论,对于建筑类高校的环境专业而言,存在学时不足、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针对以上问题,我校环境系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力求提高教学效果,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牛晓音,郑家文,刘家第.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1,(4):44-45.
[2]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生态实验课;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32-05
一、时代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对其课程改革和建设提出挑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我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把生态学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足见其重要性。现在生态学这个术语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名词。作为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在很广泛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上进行研究的,并分别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景观等层次上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野外、实验和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在当代,生态学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了,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思想,变成人们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已渗透到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更是全球生态化的世纪。当今人类可以不懂生命科学,但不能没有生态意识。生态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人类逐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的今天,生态教育即绿色教育已成为全人类的必修课。在人口如此众多的我国,环境、资源和能源等生态危机的解决都有待于全民族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一切,无论是对生态学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生态学实验课程改革和建设、尤其是生态学实验室的投资和建设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从“规范”出发,重新制定其教学大纲
一直以来,全国各高校在制定或进一步完善生物技术专业各门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时候,往往都会依据自己长期传统的办学经验或照搬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来制定或完善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但实践证明,这是不科学的,这很容易导致经验办学和各高校主观办学等不规范办学现象的发生,给地方和全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幸,经过第一届和第二届“高校生命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和2008年5月在苏州大学召开的“全国生物类专业建设及专业规范交流研讨会”及随后的多次会议的交流和研讨,由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出台了《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本文简称《规范》)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晰和完善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规范,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办学的宏观框架[1]~[3]。
1.《规范》解读
该《规范》规定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的理工复合型专业,本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为此,《规范》无论在其培养目标上,还是在其人才培养规格上都强调要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受到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者攻读研究生学位等等。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就是培养本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为了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规范》规定了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为包括“生物与环境”在内的十大知识领域及108个知识单元和449个知识点,知识体系涵盖了生物学发展的方方面面。“生物与环境”为十大知识领域之一,可见,生态学教育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规范》的专业知识体系中,与生态学课程直接相关的部分包括的知识领域是“生物与环境”及14个知识单元和42个知识点,分别占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中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10%、12.96%和9.35%,是本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生态学理论课程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尤其是生态学实验室建设和投资的依据和前提。
2.我校从《规范》出发,制定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规范》规定了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体系,列举了生态学课程知识体系所包含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为生态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框架和事实依据。
为此,我校针对生态学实践教学和生态学实验室的投资和建设实际,在仔细研究《规范》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了我校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并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有关指标的要求,进行了生态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投资预算。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状况等实际问题,我们在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别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态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其学习如何着手研究生态学问题、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条件,促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篇6
[关键词]教育;师生关系;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73-01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
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加强,生态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许多学者开始用生态学的方法、理论来研究其他学科,因此产生了许多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和认识教育中的问题。用教育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师生关系探究,可以改善师生关系,缓解教与学的矛盾以及促进教育生态学发展。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相尊重性
古老的学校教育模式无时无刻不在中国各地的课堂上上演。教师常采用命令的领导方式,必须、一定等词语不断出现在教师口中。老师也很少会走到学生中间,总是立足于那三尺之地。学生总处于被动和等待的地位,讲台永远高出地面一截,这往往造成莫名的隔阂感一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聆听受教。但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而良好的情感关系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愿,尊重他们的隐私和秘密,尊重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等等。同时,既然尊重是相互的,那么学生也应该谨守本分,努力学习,尊重自己的学习机会和权利、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二)开放性
生态系统无论从微观来讲还是宏观,都存在互为对方而存在,互相供给的现象。任何一个系统在其内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在不断的进行信息流、能量流与物质流的交换。教育生态型师生关系,带给人的思考应该是,我们既要反对以生为中心的学生论,也要反对以师为中心的权威论。任何以一种中心的强调,都无异于在削弱另一方的重要性。教学关系就师生方面来考虑,应该一种以人为中心论,师生需求开放、平等互为关系。师生关系拥有开放性和互补性,学生的价值实现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价值实现依赖与学生的配合。
(三)危机意识性
教育生态意识不仅是一种有关教育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意识,而且是一种对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总体认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教育生态系统是否能良好运行。让教师和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关系恶化或者失灵,就会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危机,严重威胁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所以学生和教师要时刻树立教育生态意识,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生态智慧以整体性为价值本位,强调生态系统内各因子间的平等性,任何因子必须在与其他因子的有机关联、最后在整体生态体系中才能最终确证自己。生态智慧强调世界有机的生命体之间广泛而内在的普遍联系。生态智慧追求生态系统中诸因子的健康互动,强调各生态因子间的对立统一,以实现殊异和对立的价值达到统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反对抽象、唯一与专制,提倡互相理解、走进彼此的生活,注重公平民主。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交往关系,本真的追求应是一种相互理解。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和文化,理解他人及自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作为教师不光是简单的播撒爱的种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方式态度处处会表现出复杂的公平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只愿与学习优秀的学生打交道,很少关心后进生,在课堂预设、提问环节上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等。而出现不公平的原因主要来自考试竞争和教师的认识态度。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一定要抛弃私心杂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立身公正,面向全体,照顾多数,不以个人好恶压抑学生个性,顺应天性,适时鼓励,发展特长。只有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给予每个学生公平之爱,才能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优秀品质,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劝告戒骄戒躁,对成绩差的或是犯过错误的学生,不歧视,相反还要倾注更多的爱,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抬起头来走路。当然,理解要遵循相互的原则,学生应该体谅教师的辛苦,信任教师,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生态型师生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师生之间只有通过积极的沟通、理性的换位思考、无私的帮助,才能建构起彼此间正确理解的桥梁。
三、结论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绝不能仅仅局限在形式的讨论上,必要求师生具备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关注彼此的可持续发展,使彼此在运用自然、生命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与提高自己,使自己获得应有的智慧。同时,教育生态学视角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应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整体融通。只有在生态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中,师生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3).
篇7
一、尤金?奥德姆及其着作
尤金?奥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当代着名的生态学家,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曾任职于佐治亚大学,美国生态学会主席。因其对生态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泰勒生态学奖,这是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奖。
奥德姆在学业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环境保护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他自己也变成了活跃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环境问题是广泛而复杂的,如此重要的问题需要宏伟的蓝图规划。生态学家必须向人们表明,地球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并分清是哪些东西决定这个整体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奥德姆及其兄弟霍华德?奥德姆,站出来提供了这种统一的理论。从某种程度来说,奥德姆兄弟从其父亲着名的区域社会学家霍华德?w.奥德姆那里继承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思想习惯和个人价值观,他们相信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而不是陷于过分狭隘的零碎分析,他们希望能看到和谐广泛存在,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出现和谐,而不是到处充斥着痛苦的、不相容的争斗。奥德姆最早认识到把能流应用于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同时向生态学家提供了一本治理这个地球的综合科学手册。特别是尤金?奥德姆编写的《生态学基础》,为该领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奥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订的着作,某种意义上应该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论[2]。这本着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逻辑性、概念、综合性和把数学当做世界通用语言加以运用均对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有影响的生态学教科书。
二、尤金?奥德姆生态平衡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奥德姆把生态学看做是研究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整体性的科学,把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为生态学第一定理,也即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认为生态学研究必须形成统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并用数学、统计学术语精确描述,这样的研究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这种理论必须是整体性的,而不是简化的。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包含了研究层次和研究尺度两重含义,必须拓展研究层次和尺度,重视对整体特性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完全还原为部分特性,对各个部分的加和研究也不能得出整体特性[3]。通过集中精力研究生态系统,奥德姆相信该领域马上就能从分歧中达成统一,并能提出一致的理论说明。他解释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机能单元,涉及一个既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包括一切有机体(例如“群落”)在内的单位,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便于能量的流动能在这个系统内达到具有非常明确特点的营养结构、生物的多样性和物质循环的目的。换句话说,生态系统对奥德姆以及这个词的发明者坦斯利来说,涉及的不仅仅是生物,它包括着生物和非生物两方面。奥德姆的教材第一部分,也是最长的一部分,预见性地论及了生态系统及其所属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能量转换、生物地理化学的循环、人类群落、物种群体等。这部书写道,所有的自然万物都组成一种等级结构,位居顶端的是生态系统。只有理解了这最高一级结构,才能以最好的方法去理解地球是如何组成的。
奥德姆认为,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发展战略”———能够给整个自然界及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以总体方向的发展规划。当然,“战略”一词意味着生态系统也是能够为自己确定目标并能努力达到目标的有意识的存在,尽管奥德姆并不是很想突出这种结论,他只是认为生态系统跟有机物一样是自我调节发展的实体。它们的战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给和占优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界限内,尽可能达到大而多样化的有机结构”[4]。他认为每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要么是正在向目标发展,要么就是已经达到了目标。这一战略是十分明白清楚、极易观测的,目标就是达到健康有序的状态,即他所说的“体内平衡”。
这种状态与18世纪的自然学家发现的永恒的自然界秩序不同,体内平衡就像人体的健康平衡,不断被各种感染打乱并导致各种疾病,但同时身体也通过组织抵抗驱逐入侵。同样,生态系统经常被扰乱,但始终围绕着一个稳定点进行波动。一种健康的正常状态总是处于无穷无尽但很成功的斗争中以保持着这一稳定点。同时,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的健康还要求系统内各种有机物之间达到互惠共引与协同合作状态。它们从起初紧张的互相竞争向更协同共生的关系方向发展,就像珊瑚礁一样。可以说,它们知道,要共同努力合作来控制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并使之成为越来越舒适的栖息地,这样最终才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免受干旱水涝、严冬酷暑、寒冷炎热的轮流重袭,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所需营养。换句话说,自然界的统一原则就是有机物明白要协同合作才能控制周边的自然界,以求最大的效率和互惠互利[5]。奥德姆把生态平衡定义为:“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间的平衡”。这类定义指出了评价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因素,而且人们可以无需详细分析生态系统内众多组分之间的关系,只根据输入和输出就能判定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黑箱理论”。
篇8
一、高职环境生态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针对高职非环境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面临的是:一是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环境生态学教材有10章左右的内容,包括了从绪论到生物与环境、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类型及保护、环境污染的生态防治、受损生态系统及生态恢复、生态监测与评价及防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生态安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其中有些内容讲得过多过细,而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和实训课课程总学时一般有60学时左右。
二是教材不少,但教材内容都主要侧重于生态学;同时内容设计主要是针对环境专业的学生,重点放在生态环境问题的的治理、监测上,如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生态工程、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及生态安全等内容偏多,占了大量的章节及篇幅。而非环境专业的生态环境通识教育侧重点在掌握环境生态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提高环保行为。例如,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相对来说涉及的很少。还有一些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如生物与环境一章部分内容就与生物学、地理学等课程内容重复,可以只讲重点。
教学方法上。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教学实施者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不多,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教学法,即教师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坐在台下静听。教师的这种单向教学法把教师与学生截然分割开,教师讲得是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哪些内容与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密不可分,学生全然不知。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不够,主体地位没能体现。
另外,高职院校的生源一部分是职高的毕业生,另一部分是普通教育的弱势群体,这些学生各门学科的基础都相对薄弱,知识面窄,环境生态学又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丰富的内容,有些知识内容在课堂短时间内不易理解、消化,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二、构建以生态环境教育为主的高职环境生态学教学体系
生态环境在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高职生毕业走向社会,这个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他们既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传递者。所以,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在环境生态学教学中要求在掌握环境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及保护自然、热爱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把学习环境生态学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保护环境的责任心相结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环境生态保护行为,进而影响到周围人的生态环境观念。针对以上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生源情况等方面,提出构建以生态环境教育为主的高职环境生态学教学体系。
(一)以生态环境教育为主的高职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公共环境生态通识教育课程的高职环境生态学,在教学内容上要科学规划,设计要更贴近高职环境通识教育目标,即在掌握环境生态学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及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
1.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章节顺序,突出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职业教育是为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教育,也是终身教育。高职环境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要恰到好处地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与日常行为、生活习惯服务,时刻提醒他们要保育生态环境。例如,在讲“绪论”中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时,将第12章内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提前到第二章来讲,其他章节顺序不变。目的是让学生直面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他们固有的生态观念、不良环境行为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进行强大冲击,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不致最终毁灭自己,才会可持续发展。
2.整合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体现环境生态教育的实用性
教师应根据生态通识教育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一章,虽然这些内容是必要的,但没必要讲得过多过细。因此,把与生物学、地理学、土壤学等学科重复的内容进行简化。把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及生态安全一章简化为生态系统服务并入到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保护一章。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生态工程概述、生态监测与生态评价、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四章内容可以不讲,如果是涉农专业,可考虑把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生态工程概述这两章内容压缩和精简为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并且少讲。这样既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也体现了公共环境生态教育的实用性。
3.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部分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现实意义
教师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的拓展,适当增加有较强现实教育意义的内容,做到学用结合。如增加我国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脆弱生态环境与保护、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及需要长期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
4.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实验实训内容,强调环境教育的时效性
环境生态学实训教学应一改过去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来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目的,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环境生态问题的现场调查、实地参观等活动,通过耳闻目睹,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熟悉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对人类的反效应。例如,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调查环境生态问题、调查生态示范区、参观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参观垃圾处理厂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问题,同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进而得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以环境生态教育为主的高职环境生态学教学方法改革
非环境专业环境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不再只满足于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影响学生的环境行为,启发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感知、思考,并最终形成他们意识形态中最深层的环境生态保护观念。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倡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常用的教学法及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合理应用。下面列出的是笔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几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且采用以下方法教学也取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架起了课堂理论与现实情境的桥梁,加深记忆,提高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如在讲“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时,讲解完基本理论后,立足本土实际,给学生展示两个案例,以此来教育学生发展经济要与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同步进行,如只顾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自然会反过来无情地报复人类。
案例一:云南省从2009年开始持续5年大旱的典型案例。2009年,云南省遭遇50年一遇的严重旱情;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受灾人数之多,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2011年,云南遭遇局部持续干旱,25县降水破历史最少记录;2012、2013年云南旱情旱情持续加重。
案例二:近年来,云南省大面积的种植人工经济林桉树林和橡胶林,当地人对桉树林的描述是“地上无杂草,天上无飞鸟”。案例展示完,引导学生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并结合本章内容提出3个问题:(1)面对严峻的甘旱,除了气象因素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存在?(2)根据生态理论,论述当前云南省持续5年的大旱;(3)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天然林与人工经济林的不同之处及两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何不同?要求学生思考、分析,做笔答。部分云南本省学生结合他们本地区地方政府为了大面积种植橡胶林、桉树林、杉木林而以种种名义和借口大量砍掉原始雨林和天然林的实情,一时兴起,三道作业题竟然洋洋洒洒的写了几千字交上来。可见上述两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的触动有多大。
2.课堂讨论法
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环境生态学介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之间,也介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讨论法可以将几种学科有效地结合,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灵活性,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讲环境污染及生态学防治一章前,提出问题环境与人类健康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过程为:学生自愿组合,4~6人为一小组,小组内先进行观点交流,观点改进,观点总结,然后各个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表述本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观点。教师参与整个讨论过程,巡回指导,对犀利、典型的观点给予表扬,同时紧接着提出问题“要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用生态学的原理去防去治”,成功导入教材内容环境污染及生态学防治。
3.专题教学法
什么是专题教学?“专题”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专题教学是在教学中将一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讲解、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环境生态学的要点之一,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课堂教学要把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突显出来。在讲“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节时,可采用专题的形式授课,一个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个专题,要求学生了解、熟悉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如讲到人口问题,结合本节知识点人口数量、人口质量、性别比例失调,理论联系现实生活展开授课。以我国的人口问题为专题分别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整性别比例、摒弃重男轻女的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深入浅出的举例、讲解人口与生态环境、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环境等的关系,同时还可以结合讨论法让学生进行讨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加深学生认识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4.信息化教学法
信息化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环境生态学课程具有很高的视觉要求,有些教学内容仅凭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情境,更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借助图片、光盘、网络将经典的纪录片、科教片片段直观地播放给学生,能更完善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环境生态意识。
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播放《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精彩片段,让学生细细地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自然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热情,也弥补了教学内容的欠缺,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讲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保护时,利用校园网络给学生放送BBC电台历经多年录制的探讨人与自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纪录片《人类星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几大生态系统的分布、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思考人类如何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如何保护它们,并与之分享环境空间。
(三)以学生为主解决学生主体问题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化
任何一种新理论的出现,似乎总是建立在对现有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生态规划理论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传统城市规划进行否定与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这可以从我国很多规划学者和生态学者在构建其生态规划理论的过程中往往首先要对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加以批判,然后用新的生态规划理论与之对比看得出。
1.国内有关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关系的理论回顾
城市规划学者黄光宇在阐述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时,从多方面对传统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以生态价值观为出发点,综合发展而来的新的规划设计方法理论”。
景观规划学者俞孔坚用“反规划”一词表达其景观规划途径,并指出相对于传统城市规划而言“反规划”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①通过反思城市状态表达了对传统城市规划结果的不满;②通过反思理性建设规划的谬误表达对传统城市规划“科学性”的质疑;③通过逆向的规划程序表达对传统规划的理性基础和价值观的反叛;④通过“负”的规划成果区别于传统城市规划的内容。
也有一些学者虽然不是通过批判传统城市规划而构建生态规划理论,但也明确了生态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有人认为城市生态规划是在国土整治、区域规划指导下,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对生态要素的综合整治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成果、实施对策全过程进行的人工生态综合体的规划从中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是一种上下级关系,是总体和部门的关系而有人则从规划依据、规划出发点、规划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加以区分,并提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是:①生态规划应在城市规划前开始;②生态规划需要以城市规划为指导;③生态规划是专项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在分析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异同点之后把两者的关系总结为三点:①城市生态规划属于城市规划范畴中的专项规划范畴;②城市生态规划要以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③城市规划要借鉴和利用城市生态规划的思想和成果。
2.从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角度谈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现代城市规划自从它与建筑学分道扬镰的那一刻开始,其体内流淌的血液就多少带有点生态学的色彩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两位奠基人中,盖迪斯本身就是一位生态学者,是他把城市规划带人了科学的轨道;而霍华德虽然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但在他的城市理想中,也多少带有些朴素的生态学思维。因此,如果硬要在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之间画出一条界限,分清哪是城市规划,哪是城市生态规划似乎很难,也大可不必。
但是,仅仅将城市规划理论划分为两部分,仍然不足以把城市规划理论独立出来。因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等等,也都是关于城市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显然不应该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范畴。如果人们退而求其次,仅仅把“关于规划的理论”定义为城市规划理论的范畴,那么像“田园城市”、“光明城市”、“广亩城”、“带形城市”、“工业城市”等等关于城市的构想似乎就不应该属于规划理论的范畴,而事实并非如此,上述这些城市思想恰恰是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经典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规划理论除了横向的分类(横坐标)之外,还必须增加一个纵向的分层(纵坐标),这个纵坐标就是规划的价值观。因为,正如凯文•林奇所说:人类聚落的形态无论多么复杂、不明确或无效,都是人的动机所造成的。这些动机为人们提供了第一条线索,它可以帮助人们找出环境形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关联。有了这样一条线索,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构:
2.1有利于把城市规划理论与一般的城市理论如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姑且统称为城市学)区别开来。首先,规划是带有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城市规划理论中,无论是关于城市的构想还是关于程序的理论,都具有明显的价值观的痕迹,它回答的是城市应该如何,规划应该如何做等问题。而城市学则是针对城市展开的客观的探索,它是对城市现状和未来的描述和预测,回答城市是如何,将来会如何等问题。城市规划虽然要借鉴和参考城市科学对城市研究的成果,但决不会简单地依从这些成果,否则城市规划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规划不是科学.至少不完全是.因为科学的根本要求就是其客观性。
2.2有利于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对不同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分类.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谱系。
2.3如此一来,价值观便成了研究城市规划规划理论的核心线索,而价值观又是受人类整体世界观影响的。因此,可以通过追索人类世界观的发展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变迁,进而理解规划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可以通过对人类未来价值观的展望探索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规划理论纳人整体的哲学体系之中。
纵观历史,不妨把迄今为止人类的世界观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由至高无上的神创造的,宇宙的秩序与结构都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在神创世界观的影响下,城市首先是安置和朝拜神灵的圣地,城市的建设必须要通过“相风水”或者占卜活动以“征求”神灵的意见。凯文•林奇将这一类城市模式称为“宇宙”模式,或者叫神圣城市。此外,他还把欧洲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规划以及中国的封建王城中那一些特别强调权力的理想平面都归为这种模式。
第二类是“人本主义”世界观。它是人类自身意识的觉醒,特别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自信心提高的结果。人本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人认识中的世界,人不但可以认识世界,还可以改造世界。人成为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导者,城市正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世界,它要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和需求。凯文•林奇把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城市称为“实用”模式,或者叫机器型城市。在“人本主义”世界观的统领下,城市规划的价值观有一个从精英阶层向平民阶层转移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价值观的多样化过程。但是,不管价值观向社会的哪一个阶层倾斜,人本世界观一个根本前提就是人是世界的主体,城市只不过是人所创造的环境而己,就如人们制造的机器一样,城市是完全可以认识的,可控的,是为人们服务的,故而城市是可以规划出来的。
生态学的发展对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因为生态学的一个基本视角就是通过环境,通过与环境的关系来理解生物个体的发展。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新的理解世界的视角,它把研究对象置于更大关系网络中去理解,这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当生态学用来对人类自身进行研究时,它所引发的一系列思想变革是系统科学不能比的(当然生态学也融人了系统科学的成果)。因为作为主体的人不再是独立于客体而存在的,他只不过是众多环境因子中的一员而已,那么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就值得质疑了。既然人类与自然界其它的生物、非生物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他(她)们和它们都是共同世界的一员,人类的价值就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社会经济过程就不应该凌驾于自然过程之上。如果人们把城市规划理解为分配和管理空间资源的过程,那么城市规划之所以具有正当性就在于它能代表公共利益,然而普遍意义的公共利益根本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公共利益只不过是各个利益集团讨价还价,最终妥协的结果。因此,规划要保持其正当性,就必须搭建一个公共平台,让所有利益相关者能通过这个平台交流最后获得妥协。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那些没有发言能力的利益主体,因为不发言或者不能发言并不代表没有利益需求或者没有享受利益的权力。根据生态价值观,所有生命体(不仅仅是人类)都是规划过程中的利益主体,但是,由于只有人类才具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其它生命体的利益因没有发言权和讨价还价的能力而得不到保障,其结果就是生态过程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环境的退化,生态价值的贬值。这就是迄今为止城市规划对环境问题无能为力的根本原因,也是城市生态规划得以兴起和存在的根本理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生态规划就应该撇开城市规划另起炉灶从中所勾勒出来的城市规划理论谱系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理论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总体而言是在朝着多样化发展的,当然这一过程会随着各国文化传统和政治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既然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能够吸收来自生态学的启示,今大它就更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把生态的价值观融人其多样化的价值体系中,并根据这些多样化的价值观构建理想的生态城市,完善其规划方法。笔者把这个城市规划理论朝着生态价值观转移的过程称为城市规划的生态化,以区别于城市生态规划。
3.城市规划生态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启示
通过城市规划的生态化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融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下,无论对城市规划还是对城市生态规划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对于城市规划而言,随着新的利益主体的加人,规划的目标体系就需要重新思考,城市的功能设置也需要加以调整。城市除了具有传统的生产、生活、管理、防御等功能之外,还要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所谓生态服务功能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构成物种支持和实现人类生命活动的条件和过程”。所谓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乃是指城市服务于各种生命和非生命过程的功能,它是城市价值观生态化的具体体现。随着对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势必与传统城市基础设施一样成为城市结构的重要组织要素。传统的城市规划虽然也重视城市的绿地系统,但这个城市绿地系统,无论其规模还是结构都是以人的需要为中心而设置的,是区别于生态基础设施以满足各种生命和非生命过程为核心的。
除了改变传统城市规划的价值标准,功能设置以及空间结构之外,城市规划生态化还要求传统城市规划的过程和方法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预测城市规模时纳人生态容量与生态足迹的分析,通过生态位研究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定位,在城市用地评价与选择中应用“千层饼”模式和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等。
对于城市生态规划而言,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意味着城市生态规划不能够仅仅变成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也不应该只是一个生态专家的专业领域,它必须是倡导性的、代言性的、联络性的规划,规划的成果也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理想的,而是一个各方利益妥协的政策性、法规性成果。
城市生态规划的倡导性,就是要求城市生态规划师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倡导生态伦理价值观,加强对生态“弱势群体”的关怀。此处的弱势群体区别于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更容易受到侵害的自然生态利益主体,比如因人类的侵害,物种有日趋减少之势。
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国便开始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至今城市规划的生态化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继1999年海南省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后,约20多座城市都先后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的生态化是建设的核心思路也是唯一方式,因此,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融合是必须,也是必然的城市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 欧阳志云,王如松.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杨志峰,何孟尝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李若南.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现代农业科技.2010.
篇10
教育生态学下的课堂即为生态化课堂。生态化课堂是为微观生态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基于生态学的理论与基础,将其运用至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当做教师、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场所。因此生态化教学课堂必然要注重这三项基本对象的关系,从而探索生态课堂内的平衡,进而达到课堂上的整体平衡,帮助学生综合发展。对于学生来说生态化课堂关注的关键点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生态化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生态化课堂注重与学生需求向适应的教育方式,追求的是与学生最匹配的教学方式,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与权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个性与特长,感受学习的成功与乐趣。(2)生态化课堂注重学生的综合化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构建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开展学生。生态化课堂中不单关注学科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掌握,更加关注教会学生如何成才,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建立起完整的人格与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然而生态化课堂并不是否定传统课堂中的所有行为,也并非全部以来学生开展教学的课堂。生态化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预设。该预设行为不仅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规律与特点,从而通过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真正的接受知识,掌握知识。
二、教育生态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1.建立生态取向的课堂氛围
教室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以教育生态学的阿利氏定律为基础,初中英语教学的班级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学应该以小班教学为适宜,班级人数应该在30人以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与教师开展良好的沟通。如果硬件条件不允许分班教学,那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将学生以英语学习能力与水平划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进行学习。小组与小组之间就课程内容来开展竞争与合作,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探索新的知识。在小组划分中要注意,小组中学生成绩高低的学生要适当搭配,达到小组之间能力的平衡。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小组之间开展竞争,还能够使得小组内部的学生相互合基于教育生态学下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探析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潘荣梅作学习。
2.构建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英语技能,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不同于中国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各个国家的传统与习惯。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要注意构建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以便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环境下所使用的不同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来教学。即便在刚刚使用英语授课时,很多学生听不明白,难以长期坚持。但是为了实现生态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尽可能的使用英语,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况下适当穿插母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加习惯英语,降低母语产生的负迁移。例如,在译林牛津英语七年级Lesson2:Ahappyfamily教学中涉及到Parents这一词语。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Parents这一词汇还稍显深奥,因此在教师提问“HowareyouParents?”的时候,学生会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那么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对这句话进行调整,可以变为“Howareyoufatherandmother?”。相信在教师转换说法后,学生们都能够理解教师提问的含义。因此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尽可能使用英文并非不可能,只要教师掌握灵活的方式,以学生的已学知识为基础,长时间的坚持开展英语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3.提高词汇教学的实用性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避免出现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语言含义的现象,并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发挥英语的实用性。例如在进行初中译林版牛津英语7AUnit4:Food!教学中,关于食物的描述,例如noodle,beef,chicken等。在该单元学习结束后,还是仍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描述自己生活中食用的食物。在该单元的学习中大多数接触到的都是非中式的食物,当教师问学生早餐吃了什么的时候,学生实际上吃了豆浆油条,但是不会表述,只能回答milkandegg。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该情况适当扩展单元内容,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食物单词,例如tofu,friedbreadstick,soybeanmilk等。这些单词的含义与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像贴合,学生自然能够根据实物来牢记单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