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整治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整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修复整治

篇1

关键词:河流整治;生态水工学;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除人类的食物、生活品取之自然外,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自然环境。近些年来人类对生态环境与生物的多样性的关注越来越多,在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对其破坏和污染所产生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面反馈效应越来越严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刻不容缓,现已成为各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就是生态水工学,研究的是在满足人类社会不断的需求同时,还兼顾着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保持持续需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科。

2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

所谓的生态修复就是停止人为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减轻其负荷压力,并且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自组织的能力,使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演变,在此基础上辅以人为的有效措施,将已经失去原有的生态平衡逐渐的恢复良性循环。而针对河流的生态修复,就是要停止对已经失去生态系统平衡河流的人为破坏,遵照自然规律并加以人工改造、整治等方法,使河流逐步恢复良性循环的自然状态。

3河流整治的重要性

河岸带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尤其是我国的江河因人为的破坏失去了以往的自然发展平衡规律,人们在河流附近新增设大型水电站、水坝等建筑,随意改变河流的宽度、走向及曲直,使河床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河流随之表现为河床稳定性差,泥沙的运动逐渐加强,导致了河床抗水流冲击能力逐渐变弱,也就是河床易变性。同时,随着最近几年人类活动的增多和水流的共同作用,改变了原有的岸滩地形地貌,导致部分河流中下游淤积泥沙和部分河岸出现塌陷现象。水体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整体水环境质量下降,表现为水体的化学和物流特征都发生了百脑汇,失去了水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降低了水体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82%以上地区的河流均有污染现象发生,并且污染现象呈递增趋势。人类为了达到生产、生活便利的目的,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

4当前河流整治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人为的改变河流自然形态,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部分河流由于人为的乱丢乱弃、设置障碍、随处采砂、无规范的管理等不良因素,改变了河流的天然断面形态,使水流不通畅,泄洪灌溉等民生工程受到阻碍,严重的影响了河流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多数城市的河流治理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一味的追求河岸硬化覆盖率以达到防洪的功能,河堤采用钢筋混凝土逐年加高,使自然河流变为人工渠道,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失衡。

5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应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结构,结合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尽量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生态型护岸。大致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安全性,人工护岸首先要在工程商满足抗洪抢险的要求,保证河流能够安全渡过汛期。第二,生态性,在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人工护岸尽量柔和化、生态化,为各种动植物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第三,持续性,设计生态修复时应遵循持续性的原则,使河流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尽量减少后期的维护工作,使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动态平衡,并保持长期稳定。

6依据生态修复理论整治河流的措施

应该重视现阶段的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尤其是一般的山区性河流,由于山区山坡存在一定高度,其水流急,暴涨暴落,其河流岸堤除了要满足自然生态要求外,还要能抗拒冲刷,保障堤防安全。

第一,采用生态保护河岸。目前采用生态保护岸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借用公路的边坡或者岩石的边坡来保护岸坡,最近采用河流生态保护岸坡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二,采用植物保护河岸。作用河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河岸植物可以有效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且这些植物的根部能使土体增强粘着力,进而使土壤结构根据坚固。与此同时,岸边的植物能短时间截住水流,削弱水流冲击力,使土壤变得湿润,降低了风力对土壤的作用。岸边植物促进附近土壤的水循环,有助于附近的植物生长。所以,河岸岸坡植物可以大大减少河流对岸坡的水流冲击,并提供新鲜的空气,且利用生态功能的恢复。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适合河岸岸坡,例如园林绿化草不能很好的防护河流和岸坡,对附近地区的生态修复能力不强。在用植物进行河流岸坡保护前期,注意实施一些辅助工作来加强暂时的保护。

第三,采用水下抛石保护河岸。作为防汛抢险和水利工程护岸、护脚、护底的重要措施之一的水下抛石可是岸坡旁的纵向水流不直接冲击河岸底部,使河岸坚固,稳定护脚。不过由于抛石会致使河床的高度升高,如果设计不合理,有可能造成河流狭窄,影响河流正常通航。因此,如果采用抛石护岸,一定要考虑水下的地形,岸坡的稳定性及航道的要求。另外,在抛石选择石料时要参考河水深度和河流流速,最好在确定石料尺寸钱测量河流深度和河流流速,然后计算出抛石大小和抛石落距。水下抛石在我国堤防加固,防汛抢险中应用较多,因此各地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抛石落距的确定,要采用科学依据和实际测量相结合,做到有效抛石。如果条件允许,抛石的石块中可适当种植植物,待其长大后也可以为美化周围环境。

第四,采用梢料捆保护河岸。梢料捆由成捆的植物活枝条组成,它能减少河流冲击,直接保护河岸。梢料捆中有数不尽的植物根系枝条,可以有效留住河水中夹带的泥沙以及枝条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流。尤其当这些活枝条吸收河水中的营养后,不仅会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而且也为附近河流中的生物提供栖息地。

7结束语

河流生态修复绝非仅仅是为了人类的需求,而是要改善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以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河流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建设项目,不仅把河流治好,还要管理好,做到治理河流,防治洪涝,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生态水工学在河流整治中的应用一定要遵循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指导,以增强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篇2

一、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成立文化旅游体育投资有限公司以案促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公司以案促改工作的组织领导,组长是以案促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研究确定以案促改工作方案、工作报告等重要事项。公司办公室履行好监督责任,协调领导小组做好任务落实。

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 长:王波

副组长:刘樑

成 员:孙飞、徐梅、陶然、张予、陈露

文旅体公司办公室负责以案促改工作的日常事务,组织工作实施,起草工作方案、总结报告等相关文稿;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措施,汇报相关工作资料;负责向集团公司上报以案促改工作开展情况和相关材料。

二、工作步骤

组织开展以案促改工作,分为动员部署、组织整改、总结提高三个阶段,各阶段工作可交叉进行,统筹推进,确保行动顺利开展。

(一)动员部署阶段(9月5日-9月14日):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和部署,成立文化旅游体育投资有限公司以案促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以案促改落实工作,加强工作动员和督导。

(二)组织整改阶段(9月15日-11月30日):按照案例筛选、警示教育、查摆剖析、整改落实、建章立制5个步骤统筹推进。

(三)总结提高阶段(11月20日-11月30日):专项行动结束以后,各部门要认真梳理总结,做好回头看工作,及时查缺补漏,巩固以案促改成果,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制度常态化。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公司各部门要提升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以案促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本次以案促改专项行动当做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篇3

[关键词] 矿区;生态平衡;整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4%,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近年来由于矿产煤炭资源开采等高强度干扰的负效应导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由于直接挖损、采掘引起地表沉陷和煤矸石堆积等原因,破坏和占用大量的土地,使本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矿区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自我调控能力低,产生诸如耕地数量急剧下降、农作物减产、生态环境恶化等形式的退化,表现出极端的脆弱性,甚至已威胁到矿区生态安全,同时也给人体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胡振琪,2009,2010)。因此,基于以往研究提出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关键技术,将为矿区土地生态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1 矿区土地生态整治研究进展

发达国家对矿区生态修复与调控技术研究非常重视。美国平均每年采矿占用土地4 500 hm2,其中47%已得到整治,1970年以来其生态治理率也达到70%左右;英国的土地生态恢复率达到87.6%;德国生态治理率达53.5%;澳大利亚矿区生态恢复与土地生态整治被认为是世界上先进的。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整治工作起步较晚,直到1989年《土地复垦规定》的生效实施,土地复垦才被真正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工作发展迅速,已复垦土地34万hm2,复垦率已达12%。近年来,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在土地破坏机理、复垦土壤生产力模型、土地复垦界面演替、残余变形预测、矿山区域土地与生态价值评价等以及非充填复垦和充填复垦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胡振琪,1997,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研究内容更加注重生态与环境问题和生态持续能力的恢复,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将得到深入研究和推广;农林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引入土地生态整治中,使复垦土地重构、重新植被、土壤改良、侵蚀控制等技术更加科学高效(胡振琪,1997,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秦文展,2010)。

矿区土地退化是当今土地与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退化土壤的定向培育技术,人工土壤构造技术,复垦土壤的侵蚀控制,污染土地适宜的覆土厚度,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胡振琪,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目前,国内外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处理、受损土壤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生物处理以及矿区景观研究、主要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技术包括开采沉陷预防及控制技术、煤矿塌陷区地表恢复及复垦技术、煤矸石山植被覆绿及景观重建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及其应用等(胡振琪,1997,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李树志,2000)。

2 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关键技术

2.1 矿区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作为矿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矿区土地退化的进程和逆转,是矿区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指征之一,因此,生态系统退化阻控与恢复的核心问题最终归结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生态保育上。筛选适应矿区生态环境的适生植物是合理重建矿区植被的重要前提。一般地,所选植物应具有较强的适生性、固氮潜力、成活率和发达的根系。植被栽植应注重工程设计,更应重视植被保护及管理。

2.2 人工土壤重构技术

土壤重构是在重塑地貌的地表再造一层人工的土体,以便于种植。复垦土地往往缺少熟化的表土或土壤贫瘠,一些人造表土可作为自然表土的改良剂或直接作为表土使用(胡振琪,2005)。

2.3 沉陷地貌重塑技术

沉陷地貌是由于采矿运走了埋藏于地层内部的矿体和部分围岩,或者采矿的同时将地下水疏干,原来的力学平衡被打破,上部岩石发生弯曲变形,重新形成新的应力张力平衡,使地面下凹而形成的再塑地貌。与挖损地貌不同的是,沉陷地其地表物质组成不变,只是地面下沉呈坑状、凹型盆地,同时在四周出现裂隙。针对不同的沉陷地貌,可以采用煤矸石填充法复垦,作为农田进行再种植,或者作为迁村用地或路基。地貌重塑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础工程(汤惠君,2004)。具体的工程技术常见的有梯田法复垦技术、疏排法复垦技术、挖深垫浅法复垦技术、泥浆泵充填复垦技术、利用粉煤灰(矸石、塘泥)造地复田技术等。

2.4 生物修复技术

矿区生态恢复主要的生物技术措施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主要是利用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把重金属由地下转移到地上部分,收割地上部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另外,利用重金属耐受型植物稳定修复也是较好的途径。豆科植物是理想的先锋植物,可加速脆弱矿区生态演替(黄铭洪和骆永明,2003)。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低土壤中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土壤环境尽可能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黄铭洪和骆永明,2003)。近年来,关于丛枝菌根(AM)真菌在矿区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壤微生物,90%以上的陆生有花植物都能与它形成共生体系。丛枝菌根能够促进植物吸收利用矿质养分和水分,提高作物抗逆性和抗病性,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促进植被恢复,丛枝菌根的这些生理生态特性使得菌根技术具有克服矿区生态重建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极低、土壤结构不良、持水保肥能力差、极端值、干旱或盐分过高引起的生理干旱等潜力。在受损的生态系统中人为地引入AM真菌接种剂,能够加速被破坏生境中植被的恢复。在长期世代演替的自然生态系统中,AM真菌是其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已被认为是矿区、退化草场等生境植被恢复的“生物调节剂”。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关于应用菌根生物技术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功范例。澳大利亚在矿区土地复垦中广泛地使用了菌根生物技术。在煤矸石山和矿区塌陷地栽培植物时接种AM真菌,不但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而且提高植被盖度,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土壤具有一定的改良效应,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毕银丽等,2007,2008,2010;杜善周等,2008)。大量的试验已经证明在被扰动生境的恢复过程中,外来菌种的引入和土著菌种的培育可以增加植物的产量,也可以促进原生植被恢复。

2.5 化学改良技术

多数矿区退化土壤缺乏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元素。整治土地未来利用方向为农林业的,其首要前提是培肥土壤。有机废弃物可作为土壤添加剂,同时可通过螯合作用降低其毒性。包括化肥等无机添加剂也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特性,大部分矿区废弃地缺乏N、P等营养物质,一般添加肥料或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来提高土壤肥力(黄铭洪和骆永明,2003)。

2.6 景观恢复技术

采矿迹地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是人类为获得矿产资源而对土地进行剧烈改造的区域。基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生态重建就是使采矿废弃地具有具体利用方式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与周围景观特征相协调,最终达到生态整体性目标。矿区废弃地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重建途径。矿区废弃地隶属各种尺度的景观类型,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设计科学的景观格局和适合的生境条件,即依靠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实现生态重建目标(龙花楼,1997;陈秋计,2006;谢宏全,2007)。通过土地整治和生态建设提高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镶嵌性,以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娱乐休闲功能。

农田景观恢复施工技术。矿区开采沉陷量不大或开采下沉后土地坡度变化较小的非积水塌陷区。采用直接平整利用或自然恢复利用的方式:积水较少区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进行充填复垦;积水较深区域,采用挖深垫浅法,建立塘基式农田;未稳定沉陷区采用预复垦。

另外,对于位于沉陷区的村落,可采用村落恢复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保护、规划村落,发展中心村,节约用地,维护乡村特色。矿山尤其是露天矿采矿时常常会破坏山体,可采用山体恢复技术对山脊生态廊道进行修复,保持山脊线的自然连续性,并尽可能留出更宽的视线通廊。

参考文献:

[1]白中科.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博士论文,1997.

[2]白中科.山西矿区土地复垦科学研究与实验示范18年回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4(4):313-317.

[3]毕银丽,陈铸,曹楠等.丛枝菌根对矿区塌陷地环境修复的生态效应[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5(11):850~854.

[4]毕银丽,刘银平,黄霄羽等.丛枝菌根对尾矿环境的生态修复作用[J].科技导报,2008,26(7):25-29.

[5]毕银丽,吴王燕,刘银平.丛枝菌根在煤矸石山土地复垦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7,27(9):3738-3743.

[6]卞正富,张国良.矿区水土流失及其控制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4):31-36.

[7]卞正富,张国良.矿山土复垦利用试验[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1):81-84.

[8]卞正富.国内外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1):6-11.

[9]陈秋计,刘昌华,谢宏全等.煤矿塌陷区景观生态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6(5):83-86.

[10]杜善周,毕银丽,吴王燕等.丛枝菌根对矿区环境修复的生态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113-116.

[11]胡振琪,贺日兴,魏忠义,等.一种新型沉陷地复垦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1,29(1):17-20.

[12]胡振琪,魏忠义,秦萍.矿山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与方法[J].土壤.2005,37(1):8-12.

[13]胡振琪,赵艳玲,毕银丽.美国矿区土地复垦[J].中国土地,2001(6):43-44.

[14]胡振琪.山西省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机遇和挑战[J].山西农业科学,2010(1):42-45.

[15]胡振琪.土地复垦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1997(1):17-22.

[16]胡振琪.中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20年:回顾与展望[J].科技导报,2009,17:25-29.

[17]黄铭洪,骆永明.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J].土壤学报,2003,40(2):161-169.

[18]李树志.中国煤炭开采土地破坏及其复垦利用技术[J].资源产业,2000(7):8-11.

[19]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68-74.

[20]秦文展,陈建宏.平果铝矿高效复垦示范区土壤质量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3):304-309.

[21]汤惠君.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5(3):85-88.

[22]谢宏全,胡振琪,陈秋计.煤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中国矿业,2007,16(10):42-45.

篇4

关键字:城区河道;水质修复;生态护坡;全民参与;生态水利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流不仅具有提供水源、交通航运、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还具有调节气候、削减污染等生态环境效应[1]。然而在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城市河流水域遭人为侵占、河流水质污染恶化、自然生态环境受损等,导致城市河流功能退化的状况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人们对昔日城市水环境的观念已经转变,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观念已经代替了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2]。因此,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河道整治已经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传统的河道整治一般采取浆砌石或混凝土固岸、裁弯取直、疏挖河道等措施,这些措施尽管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河道水系安全,但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例如采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浆砌石等材料使河道硬化严重,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属性,割裂了水陆系统的联系,同时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充;硬化的护岸使得各种污染物没有经过滤吸收直接随径流排入河道,导致水质污染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河道的裁弯取直增大了水流流速,从而加剧了水流对河床底部和河岸的冲刷[3]。可见,传统的河道整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城镇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河道整治理念,不仅要继承传统整治技术的精髓,更要重视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定西城区河道主要由祖厉河水系关川河及其一级支流西河和东河组成,城区内河道总长17.4公里,其中东河河道长6公里、西河河道长7公里。西河、东河在城区西北气象桥北侧汇入关川河,至王家窝窝河道长4.4公里,其河道主要用于城区供水及城边农业灌溉。由于定西市为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所以水资源对该地区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加快,人们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城市河道生态建设,花草树木急剧减少,沙漠化严重,旱涝频繁,河道冲刷破坏严重,部分河堤受损,河道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沿岸旱厕、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直接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尽管做了很多努力和整治措施,但效果不显著。因此结合本地区河道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河道整治情况的发展,采取适于定西城区河道综合整治措施迫在眉睫。

1国内外河道整治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道整治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国内外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仅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据有关资料显示[1],1899年河川港湾法(美国)的制定,使修建航道、提高河流航运能力成为河道整治的主要目的。此后基于密西西比河洪灾的再次发生,1928年美国颁布了防洪法提出了河流改善工程、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防洪堤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开始了更为广泛的河流生态恢复活动,将城市河流作为公众舒适性的一部分,并在开展河流管理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主要以获取水源、灌溉、防洪及水土保持等作为河流利用与整治的重点,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历史教训,1999年河道整治开始倾向于从利用并结合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河流管理,关注河流环境条件和状态,并结合生态条件评价溪流状况,此时的河流环境改善措施主要包括河岸带的植被再植、河流的结构调整、河流自然弯曲形态的重新恢复、河道内生境的恢复等。直至20世纪后半叶,日本的城市河道整治目标仍是减少洪涝灾害,而从未考虑河流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美学景观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始实施“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中国在河道生态整治的起步更晚,20世纪80年代进入工程治河阶段,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开展大规模以工程措施为主、防洪排涝为目的的河道整治。自20世纪末国内开始认识到传统的防洪、水资源开发等活动使河流的水文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等发生了较大变化,河流的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此后,人们开始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在河流管理中注重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和恢复,河道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国内外发展现状见表1。

表1 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发展历程的比较

阶段 美国 澳大利亚 日本 中国

初级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建航道、提高河流航运能力 1851s--1930s,以航运、防洪以及水土保持等为主 二次大战前,水源、航运以及防洪工程的兴起 1950s--1970s,以供水、航运、防洪等基础工程建设为主

工程阶段 1930s--1960s,以防洪工程、水污染控制为主 1930s--1980s,以供水、防洪等控制工程为主 1940s―1970s,以防洪为主,实施了大坝建设、河道渠化等工程措施 1980s--1990s,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为主,利用工程措施控制污染并改善水质

环境阶段 1970s--至今,实行可持续的河流管理理念 1980s--至今,结合生态保护,关注河流环境条件和状态 1980s--至今,恢复河流的环境特性,多自然型河流治理 20世纪末--至今,以防洪、改善环境为主,结合景观、生态的河流综合治理

由此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城市河道整治理念和措施较为滞后,尤其是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方面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基本局限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传统水利与栖息地修复、景观营造等的有机结合相对较为缺乏。

2城镇河道综合整治措施

河道整治工程在遵循安全性、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原则的前提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城镇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保持河流景观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以下介绍河道整治的几种措施[3]。

2.1生态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技术是综合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一体的,利用植物及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边坡上建立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体系,通过生态工程的自我支撑、自我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实现边坡的抗冲蚀、抗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动植物生存环境,营造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目的。其主要护坡方法包括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和土壤固化剂等(见图1),这些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整治改造的主要源泉。可见,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应该是一个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共同生长的完整生态系统。

图1 几种典型的生态护坡

2.2水污染治理工程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有源活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并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河道污水治理关键要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在保证一定水质的基础上,采用河流生态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美化环境。

2.3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景观建设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域沿岸带及水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平面与空间、横向与纵向的综合整治,做到提高城镇水系防洪排涝和供水标准与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河道景观工程主要包括河道平面恢复、河道断面恢复、生态河堤工程和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

3建立适于定西城区的河道整治措施

根据定西城区目前的河道生态环境、河道整治情况,结合本地区河道坡度较陡、多山地、河道比降较大;洪水峰大流急;河流含沙量高等特点,我们应采取更新理念,全面规划、重点治理,严格控制和全民参与等措施。河道治理的核心是理念更新,关键是全面规划、重点治理,河道治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的掌握一个地区的河道污染和破坏情况,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但解决问题时要着手解决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治理,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不要在非主要问题花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该城区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水体污染严重和河道的破坏严重、滨河绿化带较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1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前提是寻找污染源,该城区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沿岸旱厕、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根据各地工程实际,目前污水处理措施有三种:截污纳管处理,就地集中处理和生态处理。结合本地区河道特点,以经济节约为基础,我们采取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等为主,生态处理为辅的处理方法。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滨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手段。作为河陆生态系统的连接地带,缓冲带对保持河道的生态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大滨河植被缓冲带工程力度。生态处理主要有种植漂浮植物方法[4],我们通过种植水葫芦、大漂和聚草等,漂浮植物讲解COD、TP、TN、NH4-N净化水质,经试验表明,漂浮植物对各种有机污染物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中,水葫芦对TP的降解效果最好,大漂对TN、NH4-N的降解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89.4%和99.0%。污水经漂浮物塘降解20天后水质明显改善,COD、TP、TN、NH4-N的含量都达到了《城市污水再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景观环境用水标准。

3.2 生态护坡工程

该城区在河道护坡治理方面做了一定的措施,但是涉及面较窄,效果不明显。借鉴国内外生态护坡技术,结合该城区河道特点,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从经济型出发,采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这是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植被和多孔混凝土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一体的水利工程,以达到净化水质,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3]。

图2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结构

3.3 全民共同参与

河流的生态恢复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而且还会带来水质改善、洪水控制等社会效益,河道的整治应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保障规划者、管理者、科研工作者、自愿保护者以及普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当前以水利工程设计单位为主的河道整治项目反映出较强的工程倾向,建议科研院校、城规、环保、园林等部门共同参与河道整治项目及河流管理过程,从而可以更为全面和综合的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此外,科学家、管理者以及公众对河流保护和管理的感知与理解是形成适应性管理的基础,高度的公众参与可以促进适应性管理的有效实施。

4 结语

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加强河道整治,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吴阿娜,车越,张宏伟,杨凯.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J]. 中国给水排水,2008,24(4):13-18

[2] 季永兴,刘水芹,张勇. 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01,8(4):25-28

[3] 陈松,闭祖良,国洪梅,张展羽.城镇河道综合整治的几种措施[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34(3):34-36

篇5

关键词:生态护岸;水生态;自然生态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74-1

1 传统河道整治工程存在问题

1.1 护岸硬质化

传统的河道整治主要为了排涝防洪、水土保持和航运功能而进行护坡建设,带来了城市河道渠化,河道断面型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护岸材料多为混凝土硬质材料,不利于水中和岸边生物的生长,降低了河道自净能力,不利于水生态环境保护。这对保护水的自然清洁和维持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方面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对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

1.2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近年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多,而与水环境整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内水系缺乏相应规划,不少城区、开发区大量填埋水域,部分城镇没有集中式的污水处理厂,致使大量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网污染加剧。加上沿河企业污染严重而又没有或很少有防治措施,排放入河网的生活和工业污水量不断增加,污染物浓度上升,污物种类日趋复杂。水体污染又引起水生生物尤其沉水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剧减,造成河底荒漠化,打断河道生态系统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1.3 河道景观恶化

城市河道常穿过城市腹地,河岸边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极高,大量城市污水和垃圾直接注入河道,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甚至发黑发臭,沿途环境污浊不堪,严重影响了河道景观。恶劣的水景观也成为社会与区域发展的制约,难以和人们普遍提高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匹配。

2 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2.1 生态护岸的建设

生态护岸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在选用护岸材料时,可选择亲水性和透水性较强的材料,创造有利于河道中水生物生长和维护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基于这种需要,绿化混凝土被开发广泛用于生态护坡的建设。

2.2 生态修复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采用对于重污染城市河道水体,综合整治应做到标本兼治。一般来说,河道水体生态修复应有以下三个步骤:

(1)减少外污染源:消除黑臭是修复水生态的前提条件。城市河道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主要来自于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所以,城市污水截流与治理仍然是改善城市河流水质的最根本手段。

(2)消化内污染源:达到消除黑臭并进一步提高水质的目的。采用生物治理、引水稀释、曝气充氧、底泥疏浚的手段,利用河流的水动力特性进行水资源调度和河道本身的自净功能与生物的净化功能改善水质,或利用外来引水增加流动水量,稀释水体,输移污染物,或直接移除河道内污染源,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改善水质的有效辅助手段。

(3)模拟自然生态: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在河道整治中创造条件,建设和恢复自然型岸边,实现水边、水中、水底的生物多样性,逐步修复水生态,通过生物链的作用,消化和吸收内外污染源,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沿河陆地和河道水体之间建立一道城市绿化地和河内生物组成的绿色屏障——缓冲带,缓冲带主要由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交替组成。其中水下森林(沉水植物带)的营造显得更为重要。营造水下森林的实践就是构建水生植被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睡莲等,以吸收和转化水中和底泥内的营养物,辅之于构建水生动物种群,维护生态平衡。

3 采用综合措施,美化水域景观

3.1 选择天然材料作为河道护岸工程的材料

天然材料能更好地融入自然,保护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体现河道本身的美感。在防冲能力要求不高和水流流速不大的河道,可以根据就近取料的原则,采取自然式护岸如土坡式。在防冲能力要求较高和水流流速较大的河道,可选择采用干砌条石(块石)、堆石或者浆砌块石护岸、石料的堆砌能使河道显得清新、自然、古朴,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石料之间的间隙有利于河道水生物、苔藓和草木植物的生长、创造优美环境。

3.2 设置亲水平台,创造“人水和谐”环境

河道整治在提高河道的排涝行洪能力的同时,又要增强河道的自然活力,创造人与水亲近的和谐、美丽的环境。建造与自然条件相和谐的亲水设施如木质栈桥,配合以形态多样的护岸形式,形成河流、绿地、树木的景观网络,创造多彩的水边风景和优美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入河戏水、欣赏自然界美的要求。

4 结语

篇6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治理;

1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2 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蓄洪涵水理念。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利于减小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两岸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丰俭,缓解旱涝灾害。然而,水利部门往往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标准,建筑高坝雄堤,裁弯取直,结果却适得其反,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原因在于没有顺其自然。生态美学理念。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3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取向

滨水是城市最为宝贵甚至稀缺的空间。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

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堵合理。 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近自然的需求。

护岸生态化、景观化。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据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各异的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

治理中,应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色面貌,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治理采用材料源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河道生态治理的应注意的问题

4.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4.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4.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4.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4.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河道水系治理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结果的迥异,充分暴露出传统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河道原有形态,无法满足人水和谐相处的要求。而生态水利的优势就日趋明显,既实现工程安全,又紧随自然和谐的景象,顺应自然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国舫.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J].2005.

[2]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5).

[3]李益健,任南.简述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环境科学与技术,1993(2).

篇7

【关键词】生态;护岸;人文

1 绪论

目前,城市河流形态单一,“直线化”、“平面化”严重,面临着河流水环境质量恶劣,河流生态系统损坏严重,河流断流,河道萎缩,河道景观缺乏等诸多严重问题。只有从生态的角度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问题。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河道修复,建设生态河堤也必将成为城市河道整治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发展的趋势所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的研究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早在 20 世纪30 年代起,西方国家把河流治理重点放在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上。1938 年德国的Seifert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指出治理工程应在实现传统河流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的基础上,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与此同时,很多西方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的做法进行了反思,开始有意识的着手对遭受破坏的河流自然环境重新进行修复。河流生态修复意识逐渐在世界范围广为传播。

20 世纪50 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了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连锁型干垒挡土块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嵌式植生挡土块作为一种新型护岸材料是对它的引进和创新,目前已开始在我国水利工程中有了应用。

20世纪 70 年代美国就开始投资 5 亿美元恢复入湖河道Kissimmee河,而同时,法国、英国、瑞士、芬兰等欧洲国家也大规模开展河道生态修复与功能重建工程。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开展了河道的生态整治工程的实践,如美国已在密西西比河、伊利诺伊河和凯斯密河,实施了生态恢复工程及密苏里河的自然化工程等。日本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为挽救城市河流的生态,堤坝不再用水泥板修造,而是改用天然石块铺陈,还给草木自然生长的空间。

2.2国内的研究

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兴起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热潮。

在河道护岸过程中,传统的硬质堤岸常产生破坏生态的后果。例如,成都市府南河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此城市河流改造项目是以城市河流治理开始进行综合性整治项目,在截污、清淤、底泥处理、两岸绿化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在生态护岸的研究上作了许多尝试,例如,成都府南河望江公园自然型护岸工程,黑龙江省富锦市松花江堤防工程,水位多变情况下中山岐江公园的亲水生态护岸工程,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上海市在普陀的横港河、松江新城的张家浜、青浦赵巷的老崧塘等进行了生态护岸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上海市河道生态整治实施导则》(试行)规定,在保证河道行洪泄洪功能的同时,应因地制宜,采用自然生态型护岸。重要的防洪排水河道,若必须采用非自然型护岸,在进行河道生态整治设计时,应同时采取生态措施,为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创造条件。对于已经裁弯取直和硬化底、岸的河道应考虑采取措施,逐步进行生态恢复。岸线除紧邻建筑和防洪需要外, 应尽量保持或修复其自然生态属性。

根据《上海市河道生态整治实施导则》(试行)第十五条,建设自然生态型护岸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生态护岸型式和结构应积极借鉴成功的传统治河方法和经验,在满足行洪和水土保持要求的条件下,适当采用抛石、蛇笼、石笼、填梢沉梢等传统工程措施,结合植物生态修复工程方法进行建设;

(2) 材料的选用应根据该地区的气象、气候和立地条件,选择具发达根系的植物种类,进行护坡固土;优先应用水力喷草、土工材料绿化网、绿化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土壤固化剂等新技术和新材料。

(3) 对于非自然生态型护岸,可以采用整体复式断面,进行垂直绿化。在有条件的河段,设置人工河湾、建设滨水公园等。

在宁波市河道治理中采用了自然生态工法,使河道整治融入生态理念。首先从设计入手,河道设计是否满足生态要求,应是一个水工设计人员所应该考虑的;其次懂得如何灵活应用自然生态工法,这对整个城市和乡村河道断面设计将起着重要作用。 如,化工区排水河道断面,采用蜂巢格网工法,即以钢丝复合材料编织成笼形,内装石渣或卵石等,作为边坡、挡墙,两岸搭配植草、植栽,并在软土地基上不做任何地基处理情况下建造自然生态型高挡墙获得成功。另外,在宁波市各级河道整治中应用最广的是河岸绿化和环境护岸工法,目前,所有的河道两岸均采用不同风格的河道绿化方案,部分河道还进行了专门绿化景观设计,使河道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目前,生态护岸的结构型式有多种,如:

①格笼挡土墙(crib retaining wall)

将木块制成的条块排成井字形,内部填满块砾石,利用格笼内部块砾石的重量,抵抗土压作用力量的一种挡土墙。内部填充的块砾石透水性良好,坡面渗水涌水或滨水地区使用效果显著。建议每层高度3m以下,总高度不得超过6m。

②砌石墙

在坡面上切出宽0.5~1.0M的水平阶段,于离外缘0.1~0.2M处砌块石,斜率为1:0.3~0.5,高度0.5~1.0M,背后填充混合肥料的砂土,并栽植苗木的工法称的。地表只铺贴草皮而有崩塌危险或岩石露出形成凹凸不平的地方,适用本法。

③板状栅(plate hurdle works)

为防止崩坍土砂后坡面流失,利用松木桩加松木隔栅进行固岸,通常设置在坡脚,耐久性良好。

④格网工法(boxes & mattress)

以钢丝复合材料编织成笼形,内装块石或不溶于水等,作为边坡、档墙或软基安全防护的应用。搭配植草、植栽,适用性较广、安全性较好。

⑤亲水护岸工法(amenity embankment)

河川、湖沼、海岸等的护岸不只着眼于治水、利水机能,同时具有亲水性的休闲空间而设置阶梯状缓坡。

⑥柳枝条法(wicker works)

将萌芽力强的柳树类枝条,切成30~100cm埋入土中,由其萌芽恢复植生的方法。

3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将与河流和谐共处趋势。人们在与河流相处的过程中,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河道的修复工作,生态河堤建设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2)融合其他学科,以流域为单位考虑大范围河道整治工作;

(3)人文因素考虑得更多,“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为突出;

(4)水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突显当地风土人情;

(5)借鉴城市建设史和城市水利发展史上先进的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为河道生态和景观建设服务。

生态护岸是生态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绝大多数护岸是传统的“三面光”护岸或非生态护岸,虽然满足防洪、排涝等要求,但与“生态河流,景观河流,人文河流”的理念想去甚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态护岸必将取代传统护岸,成为人们喜见乐闻的护岸形式。

参考文献:

[1]蒋屏.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篇8

一、基本情况

2013、2014年涉农资金总计186463.88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安排180455.61万元、州级财政安排资金共计6008.27万元。涉农资金中用于农民补贴、补偿资金19671.11万元、农业发展资金36297.77万元、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130495万元。

(一)2013年涉农资金情况。

2013年全州农牧业涉农资金93417.99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补助资金91739.52万元,州级补助资金1678.47万元。其中:用于农民补贴、补偿资金9868.52万元、农业发展资金14247.97万元、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69301.5万元。

(二)2014年涉农资金情况。

2014年全州农牧业涉农资金93045.89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补助资金88716.09万元,州级补助资金4329.8万元。其中:用于农民补贴、补偿资金9802.59万元、农业发展资金22049.8万元、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61193.5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安排部署情况。

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时间紧、任务重,州农牧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4月16日全省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动员部署会后,及时组织相关成员学习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意见》(办发[2015]28号)和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甘办函2015]76号)文件,明确检专项整治行动的原则、主要任务、内容和工作进度安排。我局庚即成立了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州农牧业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下发各县,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工作落到实处。在5月4日至10日与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对各县自查自纠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

(二)项目执行情况。

1、根据各县自查自纠及州级重点检查的情况,2013、2014年全州农牧业涉农资金全部拨付到县级财政和项目实施单位。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草补禁牧补助等惠农资金各县均按“一卡通”直接发放给了农牧民;农业产业发展等项目在实施中没有利用权利谋取私利、冒领、私分补贴资金和套取、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情况。

2、各县农牧部门对2010年以来审计部门对涉农资金检查发现的问题,按要求及时进行了整改。

3、在涉农资金清理工程中州农牧局没有收到群众举报事项。

三、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项目实施进度缓慢,跨年实施项目多。

(二)项目计划下达迟,未实施的项目多,资金支付率低。

(三)实施的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不完整,财务凭证不规范。部分项目整合后,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四)部份项目存在变更建设地点、扩大或缩小建设规模、调整变更项目实施范围、支出与项目补助环节不符等问题。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未按时开工建设项目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我州气候条件差,施工期短,不能按时启动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二是项目编制与实际情况脱节,项目下达后实施难度大或根本无法实施。三是由于项目前期工作环节多,时间较长。四是有的项目投资不足,不足以完成建设内容,无法开工建设。

(二)未按程序报批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项目申报单位在进行项目资金申报时,未与相关规划相衔接,造成项目实施地点变更。

五、整改措施

(一)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规划及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加强调研,切合实际,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确保涉农项目资金发挥效益。

(三)结合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快项目资金支付进度,提高涉农项目资金支付率。

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土地整治;问题;实施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整治问题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整治土地资源不仅对生态环境保护极为有利,而且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有很大的帮助,还能有效地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就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土地整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从生态文明形势下土地整治的实际状况分析,尽管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但在整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土地整治的效果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作为体现人类文明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依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可以使国家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不同角度分析,生态文明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广义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属于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从狭义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包含在社会文明内,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从制度属性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实质上而言,生态文明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层次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便使人与自然、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能够更加和谐统一,从而确保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之间能够真正实现协调发展。

2、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文明问题

2.1缺乏生态文明环保意识

在当前土地整治过程中,因为人们缺乏一定的生态文明环保意识,以至于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取得太好的效果,建设技术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对土地资源整治造成影响。在此过程中,由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缺乏管理,政府相关部门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也不够完善,以至于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效相对较差。归根结底是因为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人们缺乏必要的生态文明环保意识。近年来,虽然土地资源整治所依据的规范条例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由于执行力度还不够,以至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相对比较低,人们所居住的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

此外,在土地资源整治过程中,农业用地的整治是极为重要的。而在整治农业用地时,人们不仅需要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也应对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等问题给予一定的重视。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土地整治才不会对自然资源造成影响,国家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土地资源整治的实际情况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缺乏,也会影响土地整治的效果;只有依靠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对土地资源的整治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2.2缺乏生物保护措施

在土地资源整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是无法避免的。在利用混凝土铺设沟渠、道路,或者对边坡硬度进行加固的时候,施工设备的使用会对地面造成碾压,这会导致该范围内地表面的绿植受损,造成生物栖息所在地逐渐减少,还会阻碍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使生态景观遭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坏。因此,施工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保护生态文明。

2.3工程技术问题

土地资源的整治需要依靠良好的工程技术来实现。工程技术的实施需要对人机通行、灌排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充分考虑,以便保证工程技术的实施效果。然而,在当前土地资源整治中,人们所使用的工程技术相对比较缺乏,应在原有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整治区域水土保育重构技术和生态再造技术,以便确保土地整治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由于土地整治太过追求硬化,以至于土地整治成本受到大幅度的提高,增加了土地整治中工程技术的实施难度,影响了土地整治的成效。

3、生态文明形势下土地整治的实施方法

在生态文明形式下,土地整治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应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整治,并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土地资源整治中去,才能确保土地整治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1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在土地资源整治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整治效果,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指导,对土地资源整治方法和整治技术进行充分研究,确保土地整治方法的科学性、适宜性。并在土地整治中制定整治目标,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3.2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土地资源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在生态环境中,生态系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生态系统实质上是由生物群落与自然环境共同组成的。土地资源整治会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而要想改变这种退化现象,则可以利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修复措施对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以便动植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土地资源整治想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应将整改目标作为土地整治的方向,并制定科学、适宜的保护措施,以便保证在整治土地资源的同时,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与土地资源利用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对土地资源进行整治,必须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善待科学,以避免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从而确保土地整治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3.3制定生态补偿制度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补偿制度的制定能够有效的改善土地整治所取得的效果。生态补偿制度的制定应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目标,并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展机会成本等,对相应的行政制度与市场手段进行科学的应用,以便使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从而确保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之间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统一。在土地资源整治中,生态补偿制度实质上是指生态环境补偿制度。这种补偿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让农民在土地整治中因保护耕地提供生态产品而失去的其他发展权进行补偿。而生态补偿制度的制定可以更好的保证土地资源整治的效果,对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好地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整治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土地整治效果的提升需要依靠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然而,在生态文明形势下,当前我国土地整治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也比较滞后,这也导致我国土地资源整治的效果不是太好。只有针对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并在土地整治中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给予一定的重视,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整治,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国家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建华.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初探[J].民营科技.2014,(8).

篇10

我市的地质环境整治工作始于。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保护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开展地质环境整治工作。

近期我们先后到九里区、经济开发区、贾汪区、新沂市等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原来掌握的资料和当前工作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地质环境现状

从开始,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市露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城市规划区及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基本查清全市地质环境现状。

1、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种类有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和崩塌滑坡灾害等。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城区地面建筑密集区,受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过量开采影响;采空地面塌陷分布于煤矿、石膏矿、铁矿区,由于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崩塌滑坡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因开山采石和道路切坡引起岩体边坡失稳。据调查,全市各类地灾隐患点、危险点129处。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来我市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3起,其中地面塌16陷起、崩塌滑坡7起,没有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70万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大量矿山环境问题。全市采煤塌陷地面积达32万亩,煤矿、铁矿开采、加工、洗选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煤矸石、粉煤灰、煤尘、煤泥等)占用土地、污染环境。长期以来的有山就开,导致全市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分布有939个采石宕口,山体原有地形地貌和林木植被遭到破坏。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区、自然风景区、铁路、高速公路及国道两侧,实行禁采后遗留下来的废弃采石宕口,对环境景观影响较大。

二、地质环境整治工作的进展

1、完成地质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市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实施,以此指导地质环境整治工作。

2、基本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制度。一是《关于进一步规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的通知》,明确保证金收缴范围、标准、程序和时限要求,将缴纳保证金作为办理采矿许可证的前置条件,规定了新办矿山企业不缴纳保证金的不予办理采矿登记手续、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未缴或拖欠缴纳保证金的不予年检等管理措施。截至底全市累计收缴保证金1055万元。二是制定《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部、省财政补助经费项目的支持重点、申报程序、项目监督和资金管理等要求,为废弃矿山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发出“关于加强露采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强化矿山环境管理。实行新设开山采石采矿权的矿山环境保护审查,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禁止在完整山体和林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体新设采矿权,避免产生新的矿山环境问题。督促在采矿山增强矿山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矿山环境保护承诺和恢复治理义务,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3、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取得进展。几年来我市共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项目9个、经费2150万元。其中:新沂市马陵山关闭矿山治理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竣工验收;铜山县皇姑窝、新沂市陆庄一期废弃矿山治理已经完成,等待验收;铁矿集团西马山采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0%;九里山襄王路口、贾汪大吴虎山口治理项目正在施工;新沂陆庄二期、铜山大刀山、九里区大孤山治理项目即将启动。

在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项目带动下,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也开始投资废弃矿山治理。两山口废弃矿山治理被列为48项城建重点工程之一,亚美房地产公司投资200多万元进行边坡治理和场地平整绿化,由于治理效果不明显,市财政又投资850万元对两山口废弃矿山进行治理,采用台阶式挂网喷播技术,治理岩石边坡约1.7万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新老城区结合部的山体景观。有关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也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开展了铜山县三堡洞山、睢宁乔山和汉画像石馆新馆后侧边坡治理等废弃矿山整治试点。“陡峭悬崖下建起小学校”经媒体报道后,日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5万元,委托香港东阳绿化有限公司采用台阶式挂网植生技术、鱼鳞坑植生技术,对铁刹山4200㎡的岩石边坡进行 综合整治,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美化小区环境。

4、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治理。贾汪区东大洼耐火粘土坑塘渗水危及韩桥煤矿井下安全,为此贾汪区会同矿务集团投资113万元进行防渗治理。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投资400多万元对办公教学楼后侧的洞山西坡进行爆破削坡,清理危岩5600m2;利用山势建成攀岩场地。鼓楼区实施天齐南路拓宽改造工程,有效消除山体崩塌隐患。

5、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开始启动。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九里区完成投资1.4亿元,建成了800亩东南湖和1700亩西湖,水景景观区初见规模。贾汪区投资5100万元实施小南湖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地整治采煤塌陷地,建设生态景观公园。社会资金投入近万元,对市区三环西路西侧、废黄侧的亩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初步建成桃花源休闲旅游度假村。

三、存在问题

1、历史欠帐多,整治任务重。一是全市禁采区(带)内有废弃采石宕口464个,岩石面积约200万m2、废弃地面积约670万m2。二是据初步调查,常年积水、不适宜复垦的采煤塌陷地约5.6万亩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2、治理资金需求量大,经费筹措难,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初步估算,464个废弃采石宕口治理约需经费8亿元;常年积水的5.6万亩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整治约需经费20亿元。

地质环境治理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投入大,见效慢或经济效益不明显,因而社会公众参与度低,投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积极性不高。仅仅依靠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经费,远远解决不了我市的地质环境历史欠帐。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项特殊政策,对煤炭企业税前按吨煤20元提取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用于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整治,迟迟不能落到实处。

3、露采宕口整治技术难度大,地方承诺的配套资金不到位。我市城市周边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等岩石组成,由于上覆土层较薄或岩石直接,在山体上植树绿化本身就较为困难,而在高差大、坡度陡的废弃露采宕口边坡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其难度更大。南方大多采用的喷播复绿技术,在我市的气候条件下很难全面推广;九里山襄王路项目和铜山县皇姑窝项目,虽然设计为刻槽台阶式复绿,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各县(市、区)地方财力有限,近几年争取的部、省补助项目,申报立项时承诺的地方配套资金基本没有落实到位,因而就只有按照上级下达的项目补助经费进行招标和施工,造成了工程施工进度慢、效果差。

4、治理责任制度和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矿权人不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重开采、轻保护、不治理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开山采石企业以采矿权有偿取得、负担过重等种种理由为借口,想方设法不缴或少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护金,即使足额缴纳了保证金,也不愿意履行恢复治理的义务,因为治理的投资额远远大于所缴的保证金数额。而对于煤矿、铁矿、石膏矿等地下开采的矿山而言,尚未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四、建议

1、进一步加强露采矿山采矿权设置管理。一是按照《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加强山体资源保护,划定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内禁止开山采石;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外要实行限制性开采。二是对允许开采的山体,要集中设置采矿权,直至这一山体全部开采完毕,不得开采地面标高以下部分。三是采矿权要设置到山体顶部,推动自上而下的分水平台阶式开采;不要设置到山体一侧,禁止斜坡式、一墙式开采。四是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促进开山采石企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大企业,既可实行类似于中联的台阶开采,又可保证经济建设的资源需求,同时还可避免产生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欠帐,各级政府将付出巨大的代价来进行整治,而目前在建和生产的矿山企业能否规范作业,成为是否会产生新帐的问题关键。而当前,大多采石矿山不按照已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仍是斜坡式、一墙式开采,在采矿许可证到期后,留下新的采石宕口和高陡边坡,或存在隐患,或影响景观。在石膏矿山,也不同程度的地存在违反开发利用方案现象,有的甚至引发地面塌陷。

因此,要切实加强对采石矿山的监督管理,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不留新的环境欠账。

3、建立矿山环境保护诚信准入制度。对没有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或不缴、少缴、拒缴保证金的矿山企业,列入矿山环境保护诚信档案黑名单,采取不予其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或变更登记、不受理其新的采矿权申请等管理措施;对黑名单矿山的开办、投资、入股、出资、控股单位和个人,限制其进入采矿权市场参加竞买的资格。

4、开展“绿色矿山”创建试点。督促矿山企业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措施,推广台阶式、机械化开采,推广无尾矿、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建立“绿色矿山”激励机制,对列为“绿色矿山”创建的在采矿山,可由企业提出整治方案,由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其整治经费可从该矿山上缴的保证金中按整治面积比例进行返还。矿山最终闭坑时必须完成矿山环境治理。

5、进一步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力度,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足额收缴保证金。开展保证金收缴情况清查,依法限期追缴。拒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办理采矿许可证年检、注销采矿许可证。

6、地质环境治理资金筹集。在加大政府投入基础上,完善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集,广泛吸纳包括外资在内的商业投资。一是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其是老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考虑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矿山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绝大部分都已上缴国家,因此,其治理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同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责任主体缺失的废弃矿山,其环境治理也只能以国家投资为主。治理资金可采取市、县(市、区)财政共同出资,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补助经费支持。二是矿山治理后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国有矿山废弃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其土地出让后的净收益可部分或全部用于其它矿山的治理;整治后转为农用地的,经验收合格,可以进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并从土地复垦资金中安排一定费用作为治理专项资金。三是根据治理规划,对残留山丘和高陡岩质边坡可实施修复式整治,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取得余量资源收益可作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四是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收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凡经政府批准治理立项的单位或个人,优先享有土地使用权,并减免与治理工程相关的税费。五是按照《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足额收取保证金、专门用于矿山环境的整治,不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不得挪作他用。对不予返还的保证金,统筹用于急需治理的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