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 ;进口规模
中图分类号:F752.0
一、贸易救济措施概述
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频繁对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提出了贸易救济调查,致使我国成为全球数量最多、损害最大、影响最深的贸易救济被国。自2010年以来,全球贸易救济案件数大幅下降,而我国却依然是各国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点。2010年上半年,在WTO成员国发起的69起反倾销和5起反补贴调查中,分别有23起、3起是针对我国的,我国仍居榜首。与此同时,国外对华倾销产品源源不断流入我国,严重损害了国内相关产业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国外的贸易救济措施,更应该拿起贸易救济措施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是进口国政府在特定情况下,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而采取必要的限制进口的措施。通常的贸易救济措施是指“两反一保”,即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它是WTO 所允许和规范的,也为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成员所广泛使用。
二、当前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
自1997年我国发起第一起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案件以来,截止2010年底,我国对60种进口产品启动了71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66起,反补贴4起,保障措施1起,并对18起反倾销案进行了期终复审(见附表)。如果按照世贸组织1个国家1种产品对应1起案件的统计方法,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原审案)为194起,其中反倾销调查189起,反补贴4起,保障措施1起。
(一)入世后立案数量迅速增长
自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产业界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意识迅速增强,立案数量猛增。仅2001年,我国对进口产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立案6起,2002年则高达10起,是我国历年来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立案最多的一年。其后的2003年-2010年立案数量分别为6、8、7、5、1、6、11、5起(见表1)。这主要是由于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国外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而利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产业的条件也更加成熟。2009年我国发起了对美国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的反倾销立案,说明我国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低端原材料加工贸易中,正逐步向高端的产成品行业迈进,同时我国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汽车行业也在蓬勃发展。同时可以看出我国业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重要性,企业能主动运用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法律武器,抵制倾销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维护产业利益。
从入世前后贸易救济立案对比表可以看出,从1997-2001年我国对外仅提起了12起反倾销案件,而2002-2010年间我国共对外提起贸易救济案例59件,其中反倾销案件54起、反补贴案件4起、保障性措施1起(见表2)。这说明入世前后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实施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入世前我国企业提起的贸易救济立案全部为反倾销案件而且立案数量较少;入世后案件数量和种类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反倾销数量平均每年比入世前翻了一番,而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运用也进一步抵制了外国竞争者利用不公平的手段占领我国市场、损害我国幼稚产业、保护自身及国家利益的不良企图。
(二)涉案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
据统计,在我国企业发起或参与发起的71起贸易救济案中,共涉及26个国家和地区(欧盟及其成员国作为一个地区计算),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俄罗斯为前6大涉案来源国和地区,占82.99%(见表3)。事实上,这六国也是我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国。其中美国涉及的案件为34起,约占总案件数的17.53%,位居第一;欧盟及其成员国和韩国涉及的案件均为33起,约占总案件数的17.01%,并列第二。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指控对象国的集中程度是相对较高的。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亚洲也是涉案率比较高的地区。
(三)涉案行业相对集中
我国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所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电子工业、化工业、冶金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汽车业8大类(见表4)。期中化工业案件占61.97%,另外冶金工业、农产品和造纸工业所涉案件占全部案件数的比重均为8.45%,纺织工业位居第五,占5.65%,行业集中趋势十分明显。
1997-2010年我国对外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案件共涉及到60种进口产品(丙烯酸酯、邻苯二酚和双酚A各涉及两例),主要集中在化工、冶金、造纸、农产品以及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立案66起,占案件总数的92.95%,均属于中间基础原料且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品(见图1)。而这些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吸纳劳动力,促进就业的主体。
涉案行业相对集中主要是由于我国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原材料基础薄弱,大量依赖进口;同时,随着我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的大力发展,这些传统优势行业的涉案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它们在国际领域也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而近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加快,与此同时,为保护相对幼稚产业的顺利发展,相关产业和企业积极运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保护电子、汽车工业的案件数量也日益增多。
(四)主要使用反倾销措施
自1997年至2010年,我国共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66起(按WTO统计方法为189起),反补贴调查4起,保障性措施1起(见表5)。尤其是2009年商务部贸易救济立案、裁决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出现大幅增长,共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8起、反补贴调查3起;涉及化工、纺织等10个行业、55类产品;其中8起反倾销案件和1起反补贴案件已作出裁决;同年12月10日,商务部对自美国进口的取向电工钢的“双反”调查做出初裁裁决,使我国成为少数能全部运用世贸规则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种贸易救济措施的WTO成员之一。
据统计,入世前我国发起的12起贸易救济案中全部使用反倾销措施。入世后,2002年4月19日中国钢铁协会带头,宝钢、武钢为首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发起了首例保障措施。2009年我国对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白羽肉鸡产品和取向电工钢分别发起了“双反”案,同年8月对来自欧盟的马铃薯淀粉发起反补贴案。从单一的反倾销措施的运用到逐步向“双反”、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转变,我国企业运用贸易救济维护产业安全和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手段日益多元化。
三、完善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对策
对外贸易过程中,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仍将是维护产业安全和贸易秩序公平的有效手段。具体来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策
1.加大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确保在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人力投入、人才和资金的支持。这样才能提高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工作的效率,加快调查取证的速度,从而缩短对外贸易救济措施案件的裁决速度,更加有效即时的维护企业和国家相关产业的利益。此外,政府可以出面建立一个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基金。基金来源可由财政拨款、从进出口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以及企业对外贸易救济措施规操作的罚款等几部分构成,以缓解企业过重的费用压力,使受害企业敢于积极发起对外贸易救济措施调查。
2.强化对外贸易救济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我国产业损害预警系统自2001年建立以来,监测范围已覆盖进出口额占比超过70%的敏感商品,并实现了对汽车、钢铁、化肥、纺织、电子、机床等行业的重点品种的深度分析,建立了约有1亿5千万条数据的产业安全数据库。虽然十年来,共编制并上报各类产业损害预警报告100多期,发挥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在维护产业安全工作中的基础性和前瞻性作用,但是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很多地方。首先,需及时更新扩充产业安全信息数据库。产业安全信息数据库所提供的相关数据是做出正确分析判断的数据上的重要支撑。其次,要建立包含正常、较正常、低危、中危和高危五个区域的动态分析模型。根据国外倾销产品的进口价格、进口数量、市场份额等发展变化引起国内产业指标因素的变化,经过综合评价,根据警情警度的高低,发出警示,预示是否可能造成产业损害的信号。这样企业可以及时对产业是否造成损害和损害程度进行预警,发现产业发展的安全隐患。
(二)行业协会对策
1.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应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职能。在对外贸易中,企业是主体,但单靠个别企业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是很有难度的。这就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积极协调同行业各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产业优势,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商务部和政府开展相关的调查取证工作,在仲裁期满后要配合商务部开展贸易救济效果跟踪的工作。
2.引导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救济
行业协会不仅要组织企业,甚至代表行业,开展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申诉,还要协助国内企业提供可靠公正的资料和数据。对外贸易救济的开展是整个行业的行动,而不是单个企业的,要有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此时,行业协会要发挥特别的优势代表产业,组织相关力量,共同开展工作。可以通过组织申诉单位之外的支持单位,在协会常务理事会议上通过决议并发表全行业支持开展对外贸易救济的申明,立案初期,为促进国家对案件的受理,应积极准备相关材料,组织申诉企业联名给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打报告,如实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以此促进国家的重视和整个案件的受理和裁决。
(三)企业对策
1.增强企业的维权意识
首先,应加大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理论宣传,树立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正确认识,使企业转变观念,认识到提出贸易救济措施诉讼是为了维护本企业合法利益和更好的保护国家利益。尤其是我国一些大型的企业应在其中起好带头作用,变消极等待、“搭便车”为团结一致、积极主动。其次,企业还要掌握对外贸易救济措施实施的主要程序,在提出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申述的时候,企业应做好下述工作:认真组查,获取必要的证据,特别是价格方面要有1-3年的数据证据。最后,案件申诉历时长,最终裁定通常要8到12个月才能进行,企业必须要有耐心,做好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准备,诉讼到底。
2.加强企业间的联合
完善对外贸易救济措施运行机制,企业要注意相互间的联系。主要包括加强与同行业间,与上下游企业间及与行业协会间的密切联系。要加强与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联系与配合,实现信息共享,积极调查举证,共同抗击国外产品的倾销,保护本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各参加申诉的企业在提供有关申诉材料和证据的时候必须相互配合、及时提供,不要因为个别企业的拖延导致整个贸易救济案件的延误。应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密切配合,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对涉案行业有利,但导致下游行业原材料成本增加,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化解矛盾,避免下游企业通过一些规避手段低价进口倾销产品,进一步损害涉案行业利益。
参考文献:
[1]高永富.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实施情况评估[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6):15 -19.
[2] 杨荣珍,张玉卿.我国对外反倾销贸易救济效果评估[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11):1-6.
[3] 霍焱,杨定华.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发展[J].现代商业,2009,(33): 101.
[4] 汤婧.我国贸易救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 28-36.
篇2
关键词:贵州;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简介:徐晓莉(1962-),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经济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对外经济贸易。
中图分类号:F 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5-0013-04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除了要发挥本地区的优势之外,必须开展与外部世界的紧密合作,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地区拥有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合理配置,才能在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贵州作为经济落后的资源型省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贵州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进出口总值
“十五”期间,贵州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继突破10亿、15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速16.2%,进出口累计完成5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净增20亿美元,增长61.1%。2004年,全年进出口突破15亿美元大关,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达15.1亿美元,同比增长53.8%,增幅列全国第3位。 据贵阳海关统计,2007年贵州外贸进出口增长迅猛,进出口总值达22.7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5%,增幅列全国第6位。其中,出口14.65亿美元,增长41.1%;进口8.08亿美元,增长39.6%,实现贸易顺差6.57亿美元,同比增加1.97亿美元。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2006年贵州出口商品出现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化工制品、橡胶产品出口增长的局面。机电产品出口1.734亿美元,同比下降14.00%,同比减少出口2903万美元,影响全省出口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71万美元,同比下降56.9%,较上年减少5.6个百分点。此外,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进口也双双呈现两位数的下降。化工制品和橡胶制品持续增长,累计出口4.76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8%,较上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增加出口1.0674亿美元,拉动全省出口10.2个百分点。
(三)贸易方式
2006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高速增长,而加工贸易进出口则出现持续下滑趋势。一般贸易累计出口8.4014亿美元,同比增长47.4%,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高达80.9%。一般贸易累计进口4.6664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加工贸易累计出口1.9784亿美元,同比下降31.6%,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19.00%;加工贸易累计进口1.071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3.4%;其他贸易累计出口76万美元,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0.1%。
(四)不同经营主体的进出口比重
2006年贵州各进出口经营主体中,国有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继续保持“领头羊”的作用。国有企业进出口12.1708万美元,同比上升31.2%,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较上年同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越发凸现其“龙头地位”。私营企业出口1.1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0.8%,比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进口1444万美元,同比下降32.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404亿美元,同比下降18.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1.9%,同比下降5.8个百分点;进口6901万美元,同比下降40.4%,占全省进口总额的11.9%,同比下降9.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出口5906万美元,同比下降20.9%,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进口2205万美元,同比下降6.4%,比重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五)主要贸易伙伴
贵州产品出口遍及14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越南、香港、日本、台湾、韩国、印尼、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7.17%。对亚洲出口6.8524亿美元,同比增长23.3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6%;对欧洲出口1.355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7%,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3%;对北美洲出口产品1.4854亿美元,同比增长37.0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4.35%;对拉丁美洲出口2424万美元,同比增长6.62%;对非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共计4518万美元,同比下降23.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3%。
贵州进口来源地有57个国家和地区,同比增加3个,进口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是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巴西、德国、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和日本,占全省进口总额的79.7%。
二、贵州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进出口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
贵州进出口规模小,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竞争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低。2006年度贵州省进出口总值16.1746亿美元,在全国外贸中所占份额非常小,仅为0.49%。200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267.43亿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90.7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占全省GDP的比例仅为5.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全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5.66%,而贵州省仅有5.57%,不到全国的零头。说明贵州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外向型经济发育程度低,外贸对贵州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增长缓慢
一般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的高低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2006年贵州机电产品出口1.734亿美元,同比下降14.00%,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6.69%,与全国平均相差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7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8.6%,与全国平均相差20个百分点。这些表明贵州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并与全国有逐步拉大的趋势。此外,贵州的对外贸易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增长缓慢。2006年贵州加工贸易增到3.05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8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贸易方式也不合理。
(三)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较小,利用外资水平较低
贵州外贸出口以国有企业为主,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较小。2006年,在贵州103874万美元的出口中,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出口合计91470万美元,占出口额的88.1%,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404万美元, 占出口额的11.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说明贵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水平还很低,需加大引资力度,带动全省出口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外贸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低
2006年7月12日,商务部公布了2005年全国出口企业200强(最低入围标准:出口额3.9亿美元)和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最低入围标准:进出口额3.0亿美元),入围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贵州省没有一家企业入围。2005年,贵州省进出口及出口最多的企业是瓮福磷矿进出口公司,其进出口额、出口额分别是1.79亿美元、1.16亿美元,均距最低入围标准相去甚远。从中可以看出贵州缺少大型外贸龙头企业,绝大多数出口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这是竞争难以规范、竞争力难以提高的潜在因素。
(五)外经企业数目太少,国际竞争能力不强
贵州企业承揽对外经援项目和国际工程承包的不多,境外劳务输出太少,境外加工贸易还刚起步,接受国际经济技术援助不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不广泛。贵州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外经企业现已发展到10余家,虽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的工程建设实力,但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还显实力不够,经验不足,人才缺乏,难于承揽国际工程,许多大型企业还没有树立“走出去”发展的意识。
(六)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不均衡,对外贸易较脆弱
贵州省对外贸易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不均衡。从区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贵阳、六盘水、黔南、安顺、遵义5个地区,而铜仁、毕节、黔西南、黔东南4个地区所占比重却相当较小。2006年,贵阳、六盘水、黔南、遵义、安顺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额的55.5%、20.8%、12.8%、6.4%、3.5%,合计99%,而铜仁、黔西南、黔东南、毕节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额的0.4%、0.3%、0.24%、0.06%,四地区进出口总额合计仅占全省的1%。从行业上看,水城钢铁厂、贵州轮胎、瓮福磷矿分列前三甲,拉动国有企业进出口55.2个百分点,而其它企业则相对较小。由此可见,贵州对外贸易对五地区和三大国有企业的依赖性非常强,它们进出口量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全省进出口总量的急剧变化,这也充分体现出贵州对外贸易的脆弱性。
三、发展贵州对外贸易的思考
(一)多层次选择外向型经济产业,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贵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外向型经济的产业选择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农产品到高新技术产品,都可以面向国际市场。
机电产业是贵州的一大优势产业。从国际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市场潜力来看,机电产业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如贵阳的重型机械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外向型的拳头产品。
能源及原材料产业是贵州的另一优势产业。电力、钢材、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原料等,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且与东亚、东南亚各国有很大的互补性,是贵州外向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贵州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贵州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机电一体化、仪器仪表、航空航天器件、医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高新技术产业将是贵州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产品的出口在贵州也占重要地位,农业以及以农业为依托的食品、烟草、轻纺等加工业是贵州的传统外向型产业。我们要迎合全球环境保护趋势,大打生态牌,大力开发出口成本低、质量优、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产品,并将其作为贵州出口产品生产的目标之一,尽快实现贵州农业的产业化和外向化。
(二)做大做强贵州外贸企业,增加规模效益
贵州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生产能力分散等问题较为突出。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形成规模优势,发挥规模效益。因此贵州要着力组建和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根据市场规律和行业特点,搞强强联合,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势互补,共同解决产品开发、制造、销售、品牌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取得竞争优势,改企业之间的互相竞争为联手对外,共同受益。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外贸出口主体,广泛动员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参与出口竞争。对有出口潜力的企业,通过宣传动员,促使企业树立外贸出口意识,并精心帮扶,加强培训,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做大做强贵州外贸企业,逐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企业群,形成新的优势,增加出口规模效益。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
扩大加工贸易应以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和原材料深加工产品为重点,提升企业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利用贵州省大中型企业的生产优势,发展自己的技术,创造自己的品牌,逐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措施,增加产业配套能力,使再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零配件、半成品均能采用本省企业生产的产品,推动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共同发展。
(四)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经营风险
贵州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对他们的出口占贵州全部出口的比重将近90%,而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则只有10%左右。出口市场集中,经营风险就相对集中,就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受制于人。因此,在扩大贵州的对外贸易时,我们既要保持原有国际市场,又要积极开拓潜在的新的国际市场,减少对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外贸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五)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对外贸易发展
贵州各地的对外贸易发展极不平衡,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地区如铜仁、毕节、黔西南、黔东南外向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各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使贵州外贸能健康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琼.我国对外贸易法完善之对策研究[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篇3
[关键词]贸易救济调查;措施;集中度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012-02
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按照WTO统计口径①,2016年,我国依法对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干玉米酒糟、食糖、共聚聚甲醛、高性能不锈钢无缝钢管等进口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9起,反倾销调查7起(含再调查2起)、反补贴1起、保障措施1起②;截至2016年底,我国对外启动贸易救济调查249起;其中,反倾销案件239起,反补贴案件8起,保障措施案件2起。
2016年,我国还对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太阳能级多晶硅、氯丁橡胶、马铃薯淀粉、己内酰胺、碳钢紧固件6种产品发起13起反倾销和1起反补贴复审调查;严格遵循公开透明的程序和实体公正的原则,调查机关作出10项原审裁决、15项复审裁决,运用国际经贸规则、主动发起贸易救济的经验日渐积累。
一、我国对外贸易救济调查启动数有所下降,但类型多样化
2016年,我国对外共启动7起反倾销调查,同比减少4起,降幅36.4%;反补贴1起,同比增加1起,保障措施1起,为我国首次对进口商品启动保障措施调查。
二、对发达经济体启动数增加,但占比有所下降
2016年,我国对外启动的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发达经济体6起,占比66.7%,下降6.1个百分点;涉及发展中经济体2起,占比22.2%;未明确涉案国家(地区)1起(食糖保障措施案),占比11.1%。2011―2016年,我国对进口商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涉及发达国家占比78.2%,发展中国家占比20%
三、主要集中于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但占比回落
2016年,我国对外启动的9起贸易救济调查,美国、日本以2起并居首位,欧盟、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各1起,未明确涉案(地区)1起。2011―2016年,我国对进口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主要涉及欧盟(14起)、美国(13起)和日本(13起),合计占比72.7%,涉案国家集中;韩国第三(4起)、印度第四(3起)。
四、化工产品和食品案件增加,行业集中度仍维持高位
2016年,我国对外启动的9起贸易救济调查,化学品涉案4起(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1起、共聚聚甲醛3起),占比44.4%;食品3起(干玉米酒糟2起、食糖1起),占比33.3%;钢铁2起(高性能不锈钢无缝钢管),占比22.2%;涉案产品行业极为集中。2011―2016年,我国对外启动的55起贸易救济调查共涉及化工、钢铁及其制品、多晶硅、食品、造纸、电子产品、纺织、医疗设备8个行业,前四个行业合计共41起,占比77.3%,行业集中度较高,特别是化工行业21起,占比39.6%。
五、中西部地区企业申请调查明显增加
2016年,我国对外启动的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上海、浙江、江苏、广西、云南和河南6个省份和中国酒业协会(表5),涉及省份数同比持平。
六、2016年我国实施和终止贸易救济措施情况
2016年,我国新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案10起,其中反倾销9起,反补贴1起;新增征税产品4个,分别为干玉米酒糟(双反初裁)、腈纶、取向电工钢、铁基非晶合金带材,后三个产品均于同年作出初裁和终裁。
2016年,我国共终止实施8起贸易救济措施,均为反倾销,其中到期终止6起,复审终止2起;涉及产品3个:水合肼、三氯乙烯、高性能不锈钢无缝钢管。
按我国统计口径,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39起贸易救济案件仍在采取措施。其中,反补贴案件5起,反倾销案件34起,涉及产品40个。
七、2016年我国申诉省份分布
对涉案企业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裁决贸易救济案例的申诉企业(含原审和复审)共349家,涉及29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未涉及和海南)和3个计划单列市(未涉及深圳和大连)和一个行业协会。
[注释]
① 如未作说明,则按WTO方式统计。WTO统计方式将对不同国家同一产品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按涉及国家数进行统计,而我国将对多个国家同一产品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按涉及产品数(即1起)进行统计。
② 因对食糖的保障措施调查未明确涉案国家(地区),故统计时暂定为1起。
[参考文献]
[1]王晓.贸易救济措施须审慎“落子”[N].国际商报,2017-01-06:A1.
篇4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标准;技术法规;防范和应对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014-02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一)含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国家(地区)之间通过制定条例、法令、法律、规定,认证制度、技术标准、检验制度等方式,提高外国产品进入本国的门槛,对进口的商品在卫生检疫、技术、标签标准和商品包装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出口国出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本国进口的目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对许多制成品的进口技术标准都比较严格,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商品才允许进口,从而构成了技术贸易壁垒,具体地说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1.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2.用非常隐秘的方式公布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使外国出口商很难了解或得知这些标准和法规。3.在实施这些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过程中,对于出口到本国的外国商品在进口和销售环节进行重重阻挠。
(二)特征
1.隐蔽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理论上没有对某一国家进行特别的限定,因此避免了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等非关税措施额度在分配中明显的不合理和歧视等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广、形式灵活多变、内容复杂。
2.广泛性。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涵盖了产品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到消费的整个商品的生命周期,并已从单纯的有形商品扩展到服务贸易、环境保护、金融信息等各个领域,同时涉及程序、要求、规定、法令、法律等方面。
3.复杂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涉及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使其比许可证、配额等其他非关税壁垒更为复杂,而世贸组织又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与别人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相比其他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要复杂得多。
4.动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产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各国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也必然要随之不断更新。
5.争议性。各国采取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且各国差异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厂家难以适应,而且对于一些具体的标准存在争议性。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商品检疫和检验制度。我国食品和农产品出口深受国外产品检验和检疫制度要求的影响,主要因为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保护特定动植物物种、动植物的病虫害规定、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的规定等的影响。因此引发很多起我国商品被进口国海关扣留或拒收、退货、禁止进口和索赔的案例,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2.标签和包装。我国许多出口产品因为包装不符合进口国的包装要求而被拒之门外。
3.技术标准。我国出口贸易中常遇到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主要有:纺织品染料指标、机电产品、玩具安全性指标、烟草中的有机氯含量、皮革的PCP残留量、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汽油的含铅量、包装材料的可回收性指标、用于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指标。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动向
从近几年由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引发的贸易摩擦中,可以总结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以下几方面的新情况、新动向:
(一)技术难度不断加大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种类不断更新,国外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难度不断加大。如在技术标准中规定新的更精确的检测方法或新的更高的指标,特别是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某些项目的指标甚至比之前加大几个数量级。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加大
由于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被逐步削弱,发达国家已逐渐将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最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之一。因此,我国出口企业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日趋增多。据商务部调查,2010年34%的中国产品在出口过程中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损失270多亿美元,高于2009年的26%,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对环保因素的考虑增多
发达国家对环保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08年欧盟通过一项指令,要求强制回收废旧电池。该项指令要求从2009年开始,所有进入欧盟内部销售的电池必须注明其使用寿命,否则不许进入欧盟市场。2012年之前,在欧盟境内25%的废旧电池须强制回收,到2016年,这一比例应达到45%。此外如果电池的含汞量超过0.0005%、含锡量超过0.002%,在欧盟境内都将被禁止进口和销售。这一指令目标使镍福电池的回收率达到75%,铅电池的回收率达到65%,其他达到50%。而且电池的回收费由生产厂家来负担。
(四)对产品安全卫生要求越来越严格
对产品安全卫生的要求历来都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关注的重点,从食品、添加剂、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到鞋服安全卫生标准日益提高。如欧盟对食品接触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初,铅和镍的溶出量和迁移量为不超过0.8mg/l,到90年代中期则修改为0.5mg/l,到2009年铅和镍的溶出量和迁移量限制到不超过0.3mg/l。2010年底,欧盟突然宣布将在2011年1月1日实施新的法规,规定铅和镍的溶出量和迁移量不得超过0.1mg/l。
(五)专利与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相融合
发达国家为保持其竞争优势和技术垄断利益,将更多的专利技术引进到技术标准中去,使其和国际标准巧妙结合,实行专利标准化、技术专利化、标准国际化。如2010年4月欧洲议会通过法案强制要求价格在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锁(为保护儿童安全)才能进入欧盟市场。而目前,安全锁专利技术基本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我国的打火机生产企业根本没有掌握该技术,因此极大地制约我国打火机生产企业的发展。
解忠信: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四、应对国外技术标准壁垒的策略
(一)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主要包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组织所制定的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捷径。
(二)调整我国现有标准结构
我国现有的技术标准结构和内容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很难适应国外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的要求;且我国原来的标准体系强制性标准较多,推荐性标准较少,有一部分技术标准已经适应不了国外新的技术性贸易标准和法规的要求。所以,要调整国内技术标准结构,尽量缩短制定技术标准的时间周期,以适应出口的及时性要求,这也是应对国外技术标准壁垒更新的关键举措。
(三)加快信息标准化网络的建设
为加快我国的技术标准建设的发展,必须加快建设服务更全面、安全性更好、效率更高的技术标准信息网络体系及公共信息数据库。同时,我国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整体实力。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技术标准发展的相关经验,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一流标准化人才教育,深化标准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标准化人才培训体制,建立全国标准化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协调全国标准化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四)加大对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和应用的经费投入
把技术标准研究经费纳入国家公共开支的预算范围,并且给予稳定的财政支持,并且要根据每一阶段的研究重点不同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同时引导企业增加对技术标准投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为了实现成功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战略目标,国家财政应对标准化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并保持一定的递增幅度。
(五)加快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防范和应对体系
对于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尽快建立针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壁垒防范和应对体系,以及与之配套运行的信息收集与反馈、调查、分析、研究与咨询专家系统等;以现有的技术标准数据库为基础,同时加大对主要贸易伙伴如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技术标准数据的收集工作,完善和健全标准数据库。
(六)重视专利的基础软硬件建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专利和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高新技术领域内制定新的技术标准时的为世人知道的非专利技术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大多数研究或者技术成果都被申请了专利保护。专利技术的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使得标准化组织需要同专利权人进行谈判,以将其专利技术作为标准技术使用;另一方面,专利持有人为了能够利用标准来实现在市场竞争中的标准垄断优势,也会积极主动申请将专利技术作为标准技术。因此,企业应当重视专利的基础建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五、结语
为了成功应对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在各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要发挥技术标准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新的技术标准要对产业、贸易、科技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支撑,要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以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标准体系,发展信息领域的技术标准,要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安全、健康、环保、资源和能源领域的技术标准,成功地跨越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壁垒。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国家物流 对外贸易 关系 措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提高了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行业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础,国际物流是确保对外贸易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行业来说,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究其原因在于物流基础设备老化,物流人才匮乏以及科学发展水平较差等,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有效开展。
1. 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
国际物流,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之间的物流运输,国际物流是确保对外贸易合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在对外贸易合作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果国际物流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对外贸易的合作效果,从而影响到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国际物流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对外贸易达成需要国际物流的参与,国际物流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减少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促进对于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国际物流的发展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的升级,国际物流水平的提升,将会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之,国际物流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物流落后将严重制约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因此,提高国际物流整体质量,将很大程度上刺激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拉到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确保国家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
2. 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分析
2.1运输子系统
国际物流将卖方产品移交给卖方,这是国际物流运输子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对外贸易合同的重要履行内容。一般来说,物流运输费用在外贸易成本中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比重,国际物流运输水平的提升,很够降低对外贸易的成本消耗,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国际货物运输环节也是国际物流系统中的核心内容。运输子系统工作主要包括了对运输方式的选择、对运输单据的处理、对运输货物的投保等工作,运输子系统是确保对外贸易达成的重要因素,如果运输子系统出现问题,将会造成企业运输成本的增加,增加对外贸易的风险。国际物流运输的主要方式包括水运、空运、陆运管道运输和国际联合运输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货物种类等情况进行具体的选择。
2.2仓储子系统
仓储子系统主要负责对对外贸易货物的保管和存储工作,确保货物运输之前的安全。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货物往往会存在短期或长期的停滞状态,仓储子系统复杂对这一期间货物的保存和管理,以确保货物的安全和货物质量,是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对外贸易高峰期来临,对外贸易货物会出现一定的积压和停滞,这时,就需要由仓储子系统进行短期的保管和存放,以确保货物在运输之前的质量安全。对外贸易货物的仓储场所主要由保税区、保税仓库、海关监管仓库以及货物堆场等等。
2.3商检和通关子系统
对外贸易同其他贸易类型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风险性以及不稳定性,商检系统主要负责对货物安全的检查工作,以确保货物的质量安全,并排除货物的不安全因素,从而确保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国际物流商检包含时间及地点的检测、机构检测、质量检测和标准检测等工作。通关系统就是货物通行管理系统,包括了货物查验工作、货物征税工作和货物放行工作。
2.4装运与配送子系统
在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需要对货物进行搬运、装卸和配送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是由装运与配送子系统具体实现。装运与配送子系统,是连接仓库作业和运输作业的重要因素,实现了对货物移动的具体工作,是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果装运与配送子系统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对外贸易货物的损坏和丢失,从而影响到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
2.5物流加工子系统
物流加工子系统,是国际物流系统中的特殊环节,物流加工子系统负责对对外贸易产品进行包装、分割、组装以及设置标签等工作,以确保物流货物的有效识别,确保物流货物的安全运输,简单的加工工作,能够有效满足买房的实际需求,确保货物运输质量、提高物流的综合效率。
2.6信息管理子系统
信息管理子系统,负责对国际物流运输的全部环节进行调控和管理,确保国际物流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全部工作内容的有效衔接,以确保国际物流工作的有序进行。信息管理子系统工作内容包括对用户资料信息、市场信息、交易信息、合同管理信息以及税务信息和通关信息的统计和核实。信息管理子系统的科学化发展,是确保国际物流低成本运行的正常手段,也是确保国际物流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3. 提升国际物流水平的有效措施
提升国际物流整体水平,是加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国际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相关环节的管理和完善工作,促进我国国际物流水平的快速提升。
3.1加快基础设备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我国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存在非常严重的设备落后现象,导致运输效率低下,仓存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货物运输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应该加强对先进设备的引进工作,提升我国国际物流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加强相关物流运输、装卸、存储、包装、信息管理设备的研发力度,促进国际物流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国际物流水平的快速提升。
3.2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确保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信息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信息管理网络建设和信息设备的更新,建立高效、通常、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提升国际物流信息管理的运行效率。加强人才对于建设,是推动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措施。国际物流行业应该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同专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关系,确保高级物流人才的输送和培养,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丰富的物流知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总结:
由于我国国际物流技术存在一定的落后性,物流技术设施老化,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国际物流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提升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国际物流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入工作,提升国际物理整体水平提升,确保我对外贸易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付美林.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知识经济,2009(18).
[2] 林青.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机制研究--基于贸易成本的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09(09).
篇6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理论分析 案例讨论 专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应采取措施,努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亦带来了挑战,长期以来,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问题、绿色贸易壁垒等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纠纷的关键问题,2016年上半年人民币不断贬值,美联储不断加息的预期,英国宣布退出欧盟,面对全球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我们要采取措施维护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不断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提高我国的贸易地位。学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可以有效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对外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战略等知识,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导论(佟家栋等,2011)将对外贸易分为理论体系及制度与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黄建忠等,2013)主要讨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理论依据(上、中、下),对外贸易产业经营、资本经营、对外贸易摩擦、对外贸易宏观调控等方面。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曲如晓,2016)主要学习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对外贸易理论依据、对外贸易战略、对外贸易管制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中国的关税制度、贸易促进制度、海关管理制度、加工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对外贸易关系。这些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对外贸易概况,内容丰富,理论深厚,案例清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程理论丰富,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1)明确学习目标,每部分内容简明扼要地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包括学习重点及难点,分配课前学习资料。
(2)小组学习法,选定小组成员,激发成员的学习兴趣及求知热情,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案例讨论,课堂演示等。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依据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重点及难点,教师根据课时安排讲授贸易理论知识,然后选择相关案例进行演算、实证分析。此部分重点讲授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先讲解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假设,变量内涵,理论模型,数理模型的应用,再讲解理论的经济学含义,进一步解释贸易理论的优点及不足,可以采用图表相结合的方式,注意数据的时效性。然后逐一讲述相关理论依据,可以增加案例解释,此部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数理模型的计算能力、图表的绘画、分析能力及学生对贸易理论的思辨能力。
(4)对外贸易法、贸易促进制度、海关管理制度、关税制度、对外贸易管制制度等内容,需要学生熟悉相关法律制度,根据已有的法律制度解决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要掌握关税的征收方法、出口退税的程序等具体问题。
(5)服务贸易在GDP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进行讲授,先介绍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情况,再选取某一具体行业进行深度分析,比如互联网销售,还可以选取特定公司进行分析,比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然后请小组成员选择感兴趣的行业及公司进行贸易案例研究等。
(6)国际贸易专题研究。本课程可以选取“一带一路战略”,“服务贸易”,“对外贸易关系”,“加工贸易”等进行专题研究。首先明确研究主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
(7)明确考核方式。本课程可以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并重的方式,突出课堂演示、专题讨论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应用能力等。
3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贸易理论基础,了解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这门课程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佟家栋,刘程.中国对外贸易导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2010;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地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89-01
201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环境逐渐变好,通过多方努力,我国2010年进出口贸易较2009年都有恢复性增长态势。
一、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上升
2010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1]
2010年我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增加进口。随着经济逐步回稳,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
二、贸易地理结构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2010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美元
由图可以看出,尽管欧盟、美国、日本仍然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与东盟、印度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往来越发密切,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的比重提高。这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落实较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比重提高,对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依赖程度正在下降。[2]
三、贸易商品结构
2010年,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投资与消费有所回暖。与此同时,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大宗商品进口呈现量价齐升的走势。在出口的主要商品中,除了煤的出口量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呈现上升态势,尤其钢材等资源型产品以及机电产品增长幅度大。谷物、大豆、煤等大宗产品不仅数量增加,金额也有所增加,这些都是因为市场价格增长引起的。对于出口,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3]
四、贸易方式
贸易方式是指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所采用的各种交易的具体做法。
由图,一般贸易占比过半,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长期以来,我国出台鼓励措施,努力增加一般贸易的比重,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一般贸易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特点。近年来,一般贸易出口逐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的重要平台。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通过分析2010年对外贸易情况,我们看到,2010年对外贸易较2009年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回升,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首先,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更加明显,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其发展。一是失业劳动力和闲置资本重新跨部门配置需要较长时间,必然制约消费和投资需求。二是全球债务风险加大。部分国家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日趋明显。其次,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但动力不足、保护主义加剧。在融资条件改善、投资和消费回升刺激下,今年来国际贸易迅速恢复。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存在着不确定性,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全面持续大幅回升的动力不足。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第三,扩大内需可以带动进口,但增加进口仍面临许多制约。2011年,中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保持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较快增长。但是,在流动性严重过剩、通胀预期上升的带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呈上行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进口。
总体上看,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继续改善,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要继续落实好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出口回升态势,努力实现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张妍(1989― ),籍贯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08级本科生,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王婷(1990― ),籍贯山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08级本科生,专业:金融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网站.
篇8
一、对华反倾销现状分析
世界贸易组织(WTO)奉行公平竞争原则,反对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倾销手段抢占和垄断国际市场,扰乱国际市场秩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WTO成员,在国际贸易中是最讲信誉的国家,决不会公开违背WTO公平竞争原则而采取倾销手段去损害进口国利益的,更无实力对国际市场发动一轮又一轮倾销风潮。既然我国出口企业没有采取倾销行为,那么,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轮又一轮反倾销风潮,这实质是他们对我国对外贸易人为设置的连环陷阱,企图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迫使我国出口企业接受“自动出口限制措施”,取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享受的普惠制待遇,损害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声誉和形象,并使我国出口企业深深陷入贸易纠纷之中而难以自拔。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从下述对华反倾销案件可以看出,中国入世前后变化是巨大的。1979-2000年,对华反倾销为411起,平均每年18.68起;2001-2010年,对华反倾销为564起,平均每年56.4起,入世后为入世前的3倍(300%以上)。必须说明的是,在1979-2010年的32年间,美国是发动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欧盟紧跟其后。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出口产品没有对进口国构成倾销行为,也没有对进口国同类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因为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并非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出口规模也较小。然而,为什么总是被他们提起反倾销指控。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出口产品屡次遭到反倾销的“围攻”,成为国际反倾销的重点对象,中国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
令人深思的是,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已有10年市场经济的实践,然而,WTO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而是把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并规定中国出口企业自动获取市场经济地位或待遇,需要经历15年(2001-2016年)的转型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正是依据《WTO反倾销协定》有关“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能使用本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对比,而只能采取替代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比较,以此确定是否构成倾销的规定,肆无忌惮地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指控。首先,他们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总是以生产成本或价格大大高于我国出口产品的替代国的产品为依据,进而征收高额的临时反倾销税。其次,当我国出口企业在反倾销应诉时,他们以我国出口企业未能按国际会计准则建立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为由,否定我国入世协定书15条有关“当某一WTO成员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时,若被调查的中国企业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有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应当使用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或成本进行比较”的规定,从而使我国出口企业的应诉以败诉而告终。再次,当最终反倾销税实施时,他们又按《WTO反倾销协定》第11条有关“最终反倾销税仍应自征税之日超过5年之内结束的规定”,又迫使我国出口企业在此期间采取“自动出口数量限制措施”和取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享受的“普惠制待遇”。最后,应对反倾销的诉讼,无论是胜诉还是败诉,其结果都是得不偿失。这是因为,一是要支付高额应诉费用,使出口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二是对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因为在长达12-18个月的应诉过程中让每个应诉人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紧张;三是无论胜败,都会对出口企业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丧失公平竞争的优势和竞争力。这就是对华反倾销设下的连环陷阱。综上所述,对华反倾销完全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的一道人为贸易障碍,它已经使我国出口企业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016年以前,他们决不会放弃这道贸易障碍,即使到2016年以后,他们还会以另种方式设置新的障碍,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对华反倾销指控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更要做好规避反倾销的对策。由此可见,规避对华反倾销势在必行。
三、对外贸易投资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投资不仅是规避反倾销和拓展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成功规避对华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包括特殊保障措施)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美国、欧盟为首的一些国家不仅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轮又一轮反倾销风潮,而且还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波又一波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浪潮。例如,从2002-2010年期间,对华反补贴案件为43起,对华保障措施为106起,对华特殊保障措施为33起。特别是对华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是很少见的。因此,中国入世后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围攻”,并形成“合围”之势。从2002-2010年期间,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等案件高达692起,平均每年为77起,使我国对外贸易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极大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加快对外贸易投资步伐,制定中长期对外贸易投资发展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并驾齐驱,并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之态势,有效粉碎妄图阻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
(一)对于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既是对华反倾销的重点对象,因而又是对外贸易投资的优势项目。因此,在对外贸易投资时在选准市场和合作伙伴条件下,扩大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投资规模,从而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
篇9
【关键词】外贸发展 因素 措施
自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质量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逐渐确立了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就目前从相关的数据来看,我国在外贸方面与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仅有一步之遥,但还不是外贸强国。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外贸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以及不协调的问题造成的。这就要求我国迫切的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此来进一步的增强外贸,推动经济增长以及扩大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我国外贸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过渡的最终目标。本文就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的措施做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一、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外贸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大的比重,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重要的以及紧迫的。首先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必须推进转变外贸发展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贸易的需求所决定的;其次为了主动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变革的必然要求,这是由当前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以及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决定的;最后因为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成为外贸强国的战略举措,这就决定了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在对外贸易中,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国际经济以及贸易形势的变化,这是我国对外贸易中难以确定的因素,但是其又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主要作用;其次,我国成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承担者,这将会造成盈利下降的不良现象;最后由于国内人民币升值过快,对外贸易起伏幅度大,贸易差不稳定。
三、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主动的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变革以及加快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的步伐,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促进外贸模式从质量到效益的转型、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的转变、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的转变以及从低端因素到高端要素转型的措施来达到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最终目标。
(一)推进外贸的发展模式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的转变
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不仅要注重外贸的速度增长,而且还要能确保提升综合效益,这其中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外贸中,要充分利用产品规模优势来提升经济效益,比如:竞争力较大的产品和容易引发贸易摩擦的产品,要加强政策以及行业协调的作用,充分发挥产品作用,产生经济效益。再者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要不断地完善要素价格的改革,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协调。
(二)推进外贸发展模式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的转型
这主要是改变从依靠外部资本或者外部企业的投资来拉动贸易进行的模式,从而转向依靠内生主体和产业的模式,以此来降低贸易增长对外部的依赖。首先要培育内生主体,不断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其次加强培育领军型、战略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后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企业建立起直接面向境外的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从而实现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推进外贸发展模式从市场广度到深度的不断转型
在外贸中,推进外贸发展模式从市场广度到深度的不断转型是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品牌、提升质量以及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外贸模式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的不断转型,因此来实现推进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
(四)推进外贸发展模式从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转型
在对外贸易中,推进外贸发展模式从低端要素向高端要素转型是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加强科技竞争的能力、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以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措施来实现发展模式从低端要素向高端要素转变的目标,从而实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最终目标。
四、总结
对外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外贸的发展使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型是现阶段势在必行的重任。通过分析推进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阶段对外贸易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实现外贸发展从速度到质量、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以及从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的转型来实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目标,最终实现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过渡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玉举.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面临新要求[N].中国经济时报,2005-01-24.
篇10
伴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尤其是在我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不管是从结构上,还是从规模上,我国的对外贸易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中举足轻重的大国。产生国际贸易最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贸易参与国之间,通过劳务交换以及商品交换能够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换而言之,对外贸易追求的目标就是经济效益,所以,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对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都保持着十分迅速的增长,这也就从本质上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和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对外贸易连续四年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进行增长,在2005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位居全球的第三位,在2006年中,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达到一万七千亿美元,和2005年相比,净增长三千三百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二十三,实现了我国贸易顺差为一千七百亿美元,外贸的出口达到九千六百亿美元,增幅回落了一点二个百分点,进口达到了七千九百亿美元,增幅上升了二点四个百分点。在每一年,我国的商务部门都会对外贸易的形势报告,报告中会明确指出这一年度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速和走势。
在我国对外贸易得到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要看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低收益、高依赖、高投入和高消耗等问题。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的冲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全新的挑战,包括一些新的隐患和问题,面对这些隐患和问题,应该怎么样将我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的局面进行维护,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对策
我国的对外贸易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和隐患问题,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十分显著,为了保证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较快的增长,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以及隐患的时候,必须要对其进行研究,进而采取一些可行和积极的措施,最终为实现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快速发展扫除障碍。
(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扩大内需
我国自身的消费率一直都比较低,甚至会比某些新型的市场经济体更低,同样低于很多发达国家,这一现象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导致的。这也就使得我国经济对外需过度地依赖,而且对投资过度依赖。我国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将普通居民自身消费水平提升,进而将我国居民的消费率提升。在我国的内需市场中,存在着很多发展空间。再加上今天世界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这也就使得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必须要将以内需带动外需,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进行推动,使得我国国民经济中,消费发挥自身重要的作用,进而有效保障我国经济得到正常运行,不会受到外来环境产生的干扰。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能够降低国家对于外贸经济的依存程度,进而将国家贸易的竞争力提升,在GDP扩展经济规模的过程中,对一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贸易结构改善。因为受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将制造业作为主要产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服务业自身的起步比较晚,我国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人们必须要积极参与到贸易自由化以及区域合作之中来,对我国服务业存在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有效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的情况,进而对我国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三)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提升劳动者素质
在当今社会中,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竞争、经济发展以及国内地区竞争中,人才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在对竞争进行影响的诸多软件因素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才。自从2004年至今,我国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也呈现出连年递增的趋势,现如今,世界格局日益震荡,我国必须要注重对人才进行培养,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外贸型人才,将人口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将我国在对外贸易之中整体的竞争力提升。
三、结束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扩大内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提升劳动者素质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