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企业社会责任 现状和问题

本次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的发展。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认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

企业经营者高度认同企业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公益四个方面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其中,对经济责任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伦理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对股东、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

调查同时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威本;还有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顾及的亭。不少企业经营者将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

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主要是“污染环境”、“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拖欠货款”、“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商业贿赂”等。

调查发现,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和方法缺乏了解、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以及社会相关部门责任履行不到位,被企业经营者认为是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好的主要原因。

企业经营者认为,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在提高企业经营者个人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整个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尤其需要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各界的责任意识,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全社会诚信环境建设;借鉴有关社会责任的国际经验和国际标准,总结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商业文明而共同努力。

第一部分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与认识:(1)企业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3)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及认同程度;(4)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

1、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些企业经营者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比较关注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说法,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表示认同,同意的占95.8%,不同意的仅占3.7%。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也认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所占比重分别为87.4%和78.4%。相对而言,赞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比重相对较低,同意的为67.9%,不同意的为31.5%。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大企业的事情”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等说法,调查结果显示,同意的分别为8.3%和23.30%,不同意的分别为90.7%和74.9%。调查表明,总的来说,企业经营者并不赞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己无关的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企业经营者在认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比较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可能会权衡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企业经营者同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另外,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顾及的”说法,有40.8%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同意,不同意的有58.3%。

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企业经营者占83.2%,认为“不太重要”的占11.5%,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3.8%。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处于成长阶段企业的经营者认同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学历比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对此认同程度也较高。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大企业的事情”,“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等说法,度相对较低

本次调查借鉴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参考相关的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企业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了20个题目来具体了解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高度认同企业各个方面的责任,认为企业很有必要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对履行这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打分在5.64―6.49之间。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最高(平均为6.49),对伦理责任的认同程度次之(平均为6.36),对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居第三(平均为6.23),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平均为5.64)。

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调查结果显示,小型企业、亏损企业的经营者认同程度相对较高。这进一步表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比较而言,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亏损企业以及处于衰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能带来的企业成本增加顾虑比较多。

2、企业经营者对经济责任认同程度最高,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业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各类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处于成长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对各类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更加认同企业社会责任。

从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情况来看,女性对各项企业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略高于男性;学历比较高的更加认同企业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法律责任,而学历较低的对于企业公益责任,如“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和“捐助慈善事业”的认同程度相

对较高;年龄较大者对于“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和“维护员工权益”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而年龄较轻者对于“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和“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

在企业经济责任的各项中,对“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分别为6.62和6.51。其他依次是“依法纳税”和“保障股东权益”,这表明企业经营者把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摆在首要的位置。

在企业法律责任的各项中,对“守法经营”和“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分别为6.52和6.43,其他依次是“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不干扰企业所在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在同业竞争中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在用工、招聘中提供平等机会”,最后是“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相对而言,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内部运作相关的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高于对企业外部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相比,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于部分法律责任(包括“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和“不干扰企业所在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

在企业伦理责任的各项中,对“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为6.62,表明企业经营者有很强的客户意识和市场导向。其他依次为“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员工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和“维护员工权益”。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维护员工权益”的认同程度,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最高,东部地区最低。

在企业公益责任的各项中,对“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为5.95。其他依次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和“捐助慈善事业”。这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履行企业公益责任的首要工作是提供就业机会,其必要性比参与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更高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低于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的认同程度高于对“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认同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可能有一个隐含的认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国家发展的首要途径是创造财富,而不是参与社会公益。

3、企业经营者对股东和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和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

将上述反映企业各方面责任的20个题目按照责任对象的不同来分类,可以计算出企业经营者刘企业承担各类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必要性的认同程度。其中,消费者权益责任的打分最高,为6.62,其他依次为:股东权益责任、员工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客户(同行)权益责任、国家社会责任和社区权益责任。

调查表明,总的来说,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和员工)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如环境、客户、社会、社区)的责任意识。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消费者”得到高度重视,其原因可能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是企业获取利益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各类利益相关者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盈利企业的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国家社会责任、员工权益责任、社区权益责任及环境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高;处于衰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对各方面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低;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员工权益责任、消费者权益责任及环境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高;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和员工权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东北地区企业的经营者对于员工权益责任和环境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学历比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和员工权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

4、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和国际经验的熟悉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的兴起,很多优秀的跨国企业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多个国际组织提出了多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本次调查了解了我国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国内外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典型做法”,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54.7%,不熟悉的占17.4%,不清楚的占27.9%;对于“同业中领头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51.3%,不熟悉的占16%,不清楚的占32.7%;对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观点”,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51.3%,不熟悉的占19.9%,不清楚的占28.8%;对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国际标准”,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26.3%,不熟悉的占21.9%,不清楚的占51.8%。

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还没有系统了解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观点和国际标准,对于“同业中领头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和“国内外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典型做法”的熟悉程度还有待提高。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的经营者高于中型企业,中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低于其他类型企业。另外,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国际标准”的熟悉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学历较高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第二部分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1)企业经营者对于本企业和同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评价;(2)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的看法;(3)一些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4)对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原因的分析。

1、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提升形象被当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动因

调查结果显示,6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去三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感“有所提高”或“明显提高”,认为“没什么变化”或“下降”的分别为24.7%和10.1%。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评价比较高。对履行法律责任的表现评价最高(平均为5.95),其次是伦理责任(平均为5.75),经济责任居第三(平均为5.59),公益责任居后(平均为5.14)。

比较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责

任的履行情况,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企业履行对消费者、股东的责任的评价比较高,对“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产品(或服务)”和“实现了股东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评分分别为6.23和5.71。员工权益方面,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履行对员工的基本责任的表现评价较好,对于“及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为员工办理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以及“有保障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具体措施”的评分分别为6.51,6.06和6.11。相对而言,对于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的评分比较低,只有5.27。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本企业“在同业竞争中,有时被迫采取不规范的做法”和“采取过恰当的避税措施”,选择“符合”的企业经营者分别有31%和58.3%,选择“不符合”的分别有64%和31.9%。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对于同行和国家的权益的尊重还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8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77.7%的企业经营者所在的企业捐助了慈善事业。调查中了解了企业过去一年在社会捐赠方面的支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0%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社会捐赠。22.5%的企业过去一年中的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67.5%少于10万元,仅有10%没有捐赠。

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在社会捐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企业的社会捐赠相对较多。在过去一年中,有60.7%的大型企业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上市公司为50.5%,国有企业为27.9%,民营企业为19.9%,盈利企业为26.4%,成熟阶段的企业为26.3%,成长阶段的企业为24.4%。

调查结果显示,成立时间较早的企业的社会捐赠明显高于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在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中,1978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占272%,1979―1992年间成立的企业占29.1%,199―2001年间成立的企业占21.1%,2002―2006年间成立的企业占14%。

另外,参与社会捐赠的企业的地区差异并不大。在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中,东部地区企业占23.6‰中部地区占21.8%,西部地区占20.5%,东北地区占18.1%。

值得注意的是,亏损企业中也有一定比例(12.1%)的企业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

从不同行业看,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的比重在30%以上的行业有:采掘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黑色冶金、化纤。

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经营者看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动因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调查中请企业经营者从12项可能的原因中最多选择三项,作为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结果选择比重最高的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为71.3%。其他被选项目按照比重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38.9%)、“获得政府认同”(37.7%)、“建立持续竞争优势”(33.4%)、“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29.1%)、“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25.8%)、“更好地创造利润”(17.8%)、“减低法律风险”(9%)、“更好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8.1%)、“应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5.7%)、“应对竞争对手的压力”(2.9%)等。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比重远高于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比重。另外,选择“获得政府认同”的比重居第三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业经营者意识到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的重要性。有一定比例的企业经营者把“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和“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之一,反映了企业家的个人因素可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分组来看,对于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企业、成立时间比较早的企业的经营者;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企业的经营者;选择“获得政府认同”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成立时间比较短的企业、亏损企业、开创阶段企业的经营者;选择“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中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亏损企业、处于开创或衰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

另外,文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比重高于文化程度较低者,而后者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和“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的比重高于前者。

2、一些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同行中多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评价一般,认为履行得“较好”或“很好”的有15.1%,履行得“一般”的有46.6%,“不太好”或“基本没有履行”的有38.3%。企业经营者中,认为目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比较多”或“很多”的有14.7%,认为“一般”的有44.1%,认为“比较少”或“很少”的有41.2%。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较好,而对同行中其他企业的评价一般,二者的差异值得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对同行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大型企业的经营者略高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略高于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另外,盈利企业、处于成长或成熟阶段的企业、成立时间较早的企业的经营者对于同行的评价相对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最突出的表现是污染环境和不讲诚信。调查涉及了17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结果显示选择“污染环境”的比重最高,达54.1%。其他选择比重比较高的有:“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45.6%)、“偷税漏税”(42.5%)、“不正当竞争”(39.6%)、“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35.5%)、“拖欠货款”(31.7%)。除了“污染环境”之外,其他选择比重超过30%的都与不讲诚信有关。其他选项按选择比重大小的顺序依次是“违法违规经营”(26.8%)、“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26.8%)、“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26.1%)、“商业贿赂”(24.5%)、“拒绝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6.6%)、“侵犯知识产权”

(15%)、“不履约”(14%)、“损害股东权益”(13.8%)、“披露虚假信息”(8.2%)、“用工、招聘中存在歧视”(3.9%)等。

总的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一些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履行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的评价却相对较高。

调查表明,企业对社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客户、消费者、竞争对手、供应商、采购商等)的责任履行状况最差,对员工的责任履行状况其次,对股东权益的损害相对比较轻。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污染环境”问题,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关于“偷税漏税”问题,国有企业、盈利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关于“拖欠货款”问题,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亏损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关于“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东部地区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

另外,文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对“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不履约”和“披露虚假信息”等问题的关注程度高于文化程度较低者。

3、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营困难、经营者素质不高、社会诚信缺失以及社会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关于“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较多的是“企业经营困难”(54.4%)、“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不高”(49.7%)、“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48.8%)和“社会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29.4%),其他依次是:“恶性竞争”、“主管部门中存在腐败”、“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培训不够”、“对违法违规企业惩罚不够”、“同业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影响”、“监管部门监督不力”、“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

值得注意的是,“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被视为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首要外在原因,如前所述,调查也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不讲诚信是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关于诚信,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于“在和您周围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是否需要小心提防”这个问题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回答“需要提防”的占61%,认为“不需要提防”的只占30.7%,“不清楚”的占8.3%。调查表明,如何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对于“妨碍我国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捐赠的主要原因”,企业经营者选择最多的是“企业经营困难”(52.2%),其他依次是:“社会福利及救助制度不健全”(40.4%)、“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不强”(40.2%)、“没有税收政策的鼓励”(37.3%)、“对接受捐赠的机构缺乏有效监管”(34.7%)、“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14%)、“社会期望过高”(10.9%)、“媒体报道后导致更多的捐赠压力”(10.1%)、“社会捐赠渠道不够丰富”(8.1%)、“企业短期行为”(8%)、“股东不认同”(7%)、“企业经营者不露富’”(7%)、“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2.8%)等。

调查表明,要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公益责任,不仅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

篇2

关键词 教师 社会责任 审思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

XUE Tingt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Teachers are sacred and have a glorious career, and it relate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state, teachers accordingly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ll the more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status of teacher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not optimistic,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ich requires us from the community, schools, teachers, three aspects, focus on improving teacher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learly and assum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teacher;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nking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需要都离不开社会,因此,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和使命,也是一种不可推脱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相反,正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要更为重大。

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举足轻重、润物无声的。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塑造人的活动,所以,教师的行为不仅关系到他自己,还关系到学生、家庭乃至社会,但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现状如何呢?

在我国的教师行业中,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的教师都能主动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但也存在着一小部分人因为自己的私欲而玷污了教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有的教师随意打骂学生,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阴影;有的教师强迫学生购买某些教学用书、参加自己的补习班来额外赚钱;有的教师对待学生、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等等,这些都使得社会上某些人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态度产生了偏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一件事。范美忠老师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丢下了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他也因此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这位“范跑跑”并不认为自己有义务为学生而牺牲自己,他在回答记者访问时说了这样一句“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不会为学生牺牲!”如果中国的每个教师都像“范跑跑”那样,那么在这些教师的示范作用带动下成长的未来年轻一代又将会如何,这简直不可想象。因此,每一个教师都不能把自己的职业仅仅看作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教师职业的深远影响,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从这方面来看,就更加突显了教师在育人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之成人。陶行知先生曾讲:“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所以,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精于教学、勤于育人、敢于创新、乐于奉献”,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感恩之心,才会有进取之志,育人的职责也就达到了。

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另一方面,如今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弱化,这一切都召唤着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积极引导教师自觉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教师社会责任的回归。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呢?

1 创建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

一方面,当前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工资也比较低,在加上某些人对教师职业的诋毁,这一切都使得一些教师感觉自己的这份职业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也就没有必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来。另一方面,教师存在的道德困惑、职业道德失范,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社会风气下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有关。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才能引导教师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应该坚持廉政建设,消除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腐败现象,从根本上为教师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另外,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宣传作用,向社会全体应积极宣传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光荣,呼吁社会关心、理解、尊重教师,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才能更主动承担社会(下转第155页)(上接第82页)责任。

2 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责任意识

首先,要从根源上抓起,对师范学校的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态度。教师职业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坚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信念,保持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到甘于清贫,为人师表。“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①因此,加强师范学生的师德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责任意识。一位管理专家曾言道:“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定期学习和培训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感、对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来迎接以后的挑战。然而,当前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少数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身上,大多数教师的发展需要并未得到满足。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而是要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

3 教师要完善自身素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教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的繁荣兴盛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始终都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素养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不仅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教员”。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在教育中一切教育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②这些教育家的话无不揭示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每一位课任教师都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身修养来充实自己,并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教育资源,结合各种教学活动,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到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全心全意地教育学生,使之成才成人。

社会责任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研究当前我国教师的社会责任,对不断深化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篇3

Abstract: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ty is a kind of people's intense self-consciousness, great will and attitude towards social duty. Acted as senior specialized talents reserve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rogram,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weak or not directly relates to modernization's success or failure.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132-02

1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话题的引出

1.1 社会责任意识的概念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社会责任意识是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对自身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识。社会责任意识往往通过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出来。

1.2 高校承担这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人,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是学会做人的首要方面[1]。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给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了严峻挑战。大学生作为敏感的社会群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淡漠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之风悄然滋长,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心个人的成败得失,对他人、社会则有点漠不关心。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表现

3.1 重个人价值,轻集体与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大学生在西方伦理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无限度的独立、自由、个性等观念,过分注重自我,从而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遗落。且激烈的就业竞争带来的惶恐和迷茫,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存在偏激与不成熟的看法,导致他们社会情感淡漠,对公益活动缺少激情。

3.2 重个人利益,轻集体与社会利益一些大学生认为,唯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唯一“实际的”。有些大学生表面上也关心社会,但由于他们不能深刻地了解国情,不善于考虑行为的社会效果,言行脱离实际。有的功利思想严重,在对待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方面明显倾向于个人。毕业就业时选择“三大”,即“大城市、大机关、挣大钱”。他们没有把在校学习作为增强业务素质、提高实践本领以期将来为社会多作贡献的机会,而单纯地把学校看成是实现自身利益和愿望的跳板。

3.3 重权利的享受,轻义务的履行当今大学生中有很多人把上大学仅仅当作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而不再将学习当作大学生活的主题。忘了他们有义务在校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都出生在八、九十年代,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习惯,而忽视了自己作为子女的义务。

4社会责任感淡化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有关,与家庭教育有关,也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学校对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缺陷。

4.1 西方消极文化思潮的渗透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传播到中国,其中既有积极的文化,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个人本位主义。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2]。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追求实惠,唯利是图的现象。

4.2 社会转型的冲击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大历史时期,而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不少人的思想行为变得更具功利性,对金钱与物质财富占有的多少往往成为他们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消极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学生考试作弊、恶意欠款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大学生的责任感淡化。

4.3 家庭教育的空缺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是把培养责任心作为成长的一个基本条件,更没有把人格健全作为基本目标,而是一味的包容、爱护,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烈而义务感和责任感淡薄的心态。

4.4 应试教育的弊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至今,在国内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升学率依然成为人们判断学校水平的衡量体系,学习成绩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校判断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3]。学生把全部精力置于文化课的学习上,很少考虑自身对社会、他人、家庭的责任,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化。

4.5 社会竞争的压力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把当代大学生推上了市场经济竞争的大舞台。强大就业压力迫使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他们是根据专业的经济回报来选择专业的[4]。他们认为,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即稳定又收人丰富的工作。此外,大学生们为了不至于在市场竞争中失败而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他们更加强调自身利益的发展方向,淡化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4.6 自身方面的不足当代的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社会大环境相对优越,又没有经历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而,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差;又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却弱。

4.7 学校教育上的薄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平时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实现。但是,长期以来,教育上普遍存在重视成绩而轻视品德的倾向,“求知”似乎是学生进人高校的唯一的社会性本能,而“求善” “做人”则因无严格的量化指标考核而被弱化[5]。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在这样的教育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体意识不可能得到加强。

4.8 校园文化的欠缺一所学校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就必须有“精气神”,要养大气,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现在学校在这方面却做得不够。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富有文化底蕴的名家授课、演讲辩论、兴趣活动、信息传递、学术报告。因而这不利于大学生们养成求真、求善、求美的社会使命感。

5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途径

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和教育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升华、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在内容、目标上由感性到理性,由对己负责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递进。

5.1 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政策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快速反映时事,贴近真实事例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大学生学习成长面对着一个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跟上时代的步伐,关注中国和世界,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只有时刻关注我国国情的变化,认清社会现状,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2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 “两课”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精神支柱和人生航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自身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德行感化与引导学生,通过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5.3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应加强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悠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利用大众传媒和计算机网络宣传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加深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识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5.4 加强大学生责任情感教育学院要多举办一些高雅活动,例如音乐会、辩论赛等。借用艺术力量震撼人心,让学生从艺术欣赏中悟出责任感的重要性,实现教育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目的。此外,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感恩教育等。让学生拥有一颗助人为乐的感恩之心。最后,学校应组织一些有助于学生与家长,与社会沟通的活动,如心连心、与家长对话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父母和社会对他的关心;并把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之情不断外化为实际行动。

5.5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荣辱观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错位,把热心为人民服务叫做傻干,把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看作是“精明能干”。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5.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充分利用各类载体,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和谐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5.7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育人方式。应以各级党团组织为主导,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大学生“三下乡”等。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到基层去,让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加深他们对社会现象、社会观念的了解,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远景,从而牢固地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黄启红.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

[2]周芳,金贵兴.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5).

[3]吴东泰,王宝珍.培养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第1期.

篇4

Abstract: Multiple food safety incidents highlight the food corporate lack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food safety incidents have constituted a major industry challenges and outstanding issues society. This articles explored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关键词: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对策研究

Key words: food corporate;lack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strategies study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161-02

0 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其大量事实依据与实践现象表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而造成其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综合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有八点:企业逐利至上,经营道德缺失;中小企业过多,靠本能立足实力弱小;企业家素质低,缺乏企业家精神;行业风气不正,出现“劣币逐良币”现象;信息很不对称,存于食品供应与消费环节;市场成熟度不够,经济行为未真正以消费者权益为中心;法律规范不全,监管执法未能到位;传统经营论局限明显,现代企业责任论研究宣传力度不够等。为此,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就成为现今食品行业亟待解决和突破的瓶颈及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加强此问题的对策研究,就成为时代要解决的课题,其研究不仅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突出的现实指导与应用价值,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在这里,我们先应搞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其组成有哪些?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告诉我们:企业不仅谋求自身与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同时也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企业发展利用了社会提供的资源、经营环境、市场条件,当然就有义务与责任反哺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其组成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自由慈善责任。不仅要对企业员工的股东利益负责,还要对消费者、社区、社会、环境、资源利用等影响负责。当今,食品企业只有树立现代经营理念,以现代企业责任理论作为战略指导,强化社会责任,才能适应未来挑战与时代潮流而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被市场和时代淘汰出局。

那么,要解决食品企业责任缺失问题,其对策办法有哪些呢?作者从以下七点来阐述:

1 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强化企业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经营哲学与价值观,是指引企业发展方向的明灯[1],对食品企业而言,社会责任观念不仅反映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准,而且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对企业盈利有积极肯定性影响,大量企业实践表明了这点。如美国“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的一份报道显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能获得很多利益,其业务增长率是其它企业的4倍[2]。所以应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重塑的关键,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食品企业的基本责任,强化品牌价值内涵,能提升企业公众形象与声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达到凝聚人心累积无形资产的效应。

在企业责任文化建设中,加强对员工商业伦理教育与培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企业质量安全文化理念,通过宣传教育奖惩来创建有群众氛围的责任文化,以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改造员工基本价值观与道德情操,坚持诚信经营,重视商业道德与社会良知,改变传统经营理念,超出对利润的追求,从战略规划上把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遵纪守法,加强售后服务,减少风险与危害,让员工自觉树立食品质量安全意识、道德与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法律责任、伦理责任、自由慈善责任),将先进开放、合乎时代潮流的新的经营理念转化成员工的自觉行动,所以企业应树立与时俱进的经营观念,这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建设

要强化与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不能仅靠企业自律与企业家的道德反省及社会良知,而要寄希望于法律规范的约束安排。20世纪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兴起,其理论在国际上不断传播,到90年代其理论为中国社会和政府所关注。而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已进入应该进行系统化、法律化、规范化管理的时期,因为企业存在的价值不在于为自己带来什么,而在于为社会、消费者带来什么。这就是企业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公共利益本位所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自身经济行为的约束,包括强制性的义务和协调现行经济法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法律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较分散地见于《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之中,各法律规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条款笼统,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法律效力不够,停留在倡导性原则、概要性规定层次。需要建立系统完整配套的法律规范体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义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性质、内容及违反后应受的惩罚予以法制化规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法定公开信息的披露机制和奖惩机制,对企业逐利性提出约束条件,促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其利润最大化,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价值目标[3],使企业逐利行为纳入自愿守法的轨道。

3 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一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进行的,在我国,对企业评价仍停留在经济指标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套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需要由政府为主导,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制定评价规章制度,通过诚信监管和市场调查信息,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行诚信评价,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使之自觉遵守诚信的社会道德风尚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应构建以政府评价为主导、吸收社会评价信息、促使企业内部自我评价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遵纪守法、安全生产、全面质量管理、食品安全达标、质量检测、服务水平、环境污染检测、资源合理利用、科技创新、市场诚信、信誉形象、社会责任感、员工与消费者权益、公益事业、社会效益、企业影响力等等,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吸收公众参与和社会评价,重视社会调查结果与食品产销使用的原始记录、相关材料及重要事件的影响后果、群众反映及有关举报等,以之作为评价依据与支撑。因此应建立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体系,是政府面临的紧迫性职责。如今对企业评价的指标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等[4],可资借鉴与参考。只有将社会责任纳入考核体系中,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4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监督机制

政府通过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与企业责任评价机制,可促使企业内部自我监督与评价,推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建成。对此可借鉴美国的做法,2011年美国通过的食品安全法律FDA(食药监管局)制定的预防性控制措施就值得学习,其规定食品企业必须制定书面的预防性安全控制方案,并涉及控制措施落实的监督[5],这就等于把外因变成内因的推动力,把外部监管变成企业内部自我监督落实的方案加强了,监督机制镶嵌在企业内部生产链条各环节中[6],其内部的监督包括:对食品安全达标状况进行检测,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监控,对内部的不同岗位定职定责,强化岗位间的相互监督。落实企业内部制度执行情况,主动跟踪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内控措施与手段。企业要对内部的有效性评价出具鉴定报告,及时进行监督并提出改善建议,把食品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源头杜绝食品危害。企业要提高食品风险意识,定期检查各项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5 完善食品追溯与召回制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食品追溯提供了技术手段,它能提供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方便召回。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中应完善食品召回制,规定企业召回责任,一旦出现风险就立刻启动召回程序与应急机制,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可帮助企业快速完成食品召回。在欧盟、美国和日本,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者都有实施追溯系统的法定义务[7],它可确保产品有效快速撤回。食品召回制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食品行业应逐步完善召回措施:可在企业内部设立食品召回小组,实行分工与合作,规范召回程序(明确各环节职责)[8],建立可操作性措施,对食品召回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不同召回级别采取不同管理方法,分类进行。建立食品追溯制与档案制,完善每一环节的记录制度,记录其详细信息保存事故记录与纠纷信息档案,以便有效召回。

6 在完善立法基础上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与执法到位

除了需要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外,还需要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与监管体系。在法律上制定食品安全新标准、加大惩罚力度、突出全程监管等,在监管体制上理顺监管部门职能关系,创新检测技术,加强队伍能力建设等,有了法律与监管的保障后应加大政府监管力度,防止包庇、渎职、懈怠执法,强化监管职责,确定职能分工,并实行行政问责制,责任追究阳光化。从而督促监管执法到位,提高监管效率与队伍监管的能力与技术水平,强化监管落实。

7 建立食品安全法定信息披露制与政府奖惩机制及广泛社会监督机制三结合制度

确定法定信息披露制。依靠政府对企业信用评级,确定法定信息公开,并以配套监督机制保障信息透明真实。法定公开信息涉及到社会利益,包括对消费者、债权人、社区经济发展与福利、社会公益事业等责任信息的公开,以谋求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建立食品企业激励机制。政府应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感自主意识的培养,建立政策扶持、社会评价、奖励机制、减免税费等激励方式,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政府应将关系社会利益的项目立项,用创造性的、有市场前景的方式使企业选择成本效益较高的项目[9],最终实现企业和社会发展双赢。

要求新闻媒体对于好的典型进行公开褒奖,对于出现食品重大事件的应予公开爆光与惩罚,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监督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建立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与监督体系。

总之,以上思想观点与对策办法对解决食品企业责任缺失问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与现实应用价值,必将促进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变。

参考文献:

[1]唐娟.基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分析[J].价值工程,2011(34):122-123.

[2][4][8]王玲.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法律对策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3):30-36.

[3][9]赵墅艳.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机制的构建[J].中国商贸,2011(27):247-248.

[5]徐永前.美国食品安全法的制度创新[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3):55.

篇5

关键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社会责任会计概述

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它是一门全新的会计分支学科,是以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心,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具体应用。具体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全体员工、广大消费者、街道社区和人文环境的责任。反映的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时所应承担的义务。

二、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实施现状

(一)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不健全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整体表现有些混乱。哪些经营项目应该列入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项目,哪些不应该列入并没有特别清晰的界定,很多企业的核算项目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除此之外,核算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很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结果不够精准、缺乏可信度。

(二)我国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意识淡薄

传统的会计把企业看做一个单纯的经济实体,而不是把企业看作是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把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其主要目标,这样就导致企业忽视了外部效益和社会价值。同时实施社会责任会计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企业也不愿意为此而牺牲自己的短期利润。

(三)社会责任会计人才匮乏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起步比较晚,并且社会责任会计对会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工作者不仅能够完成传统会计业务的核算,还要求能够将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会计计入到日常的会计核算中,进行记录和计量。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会计人员的会计责任的认知水平还达不到对社会责任核算的能力。

(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信息披露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会计独立报告的意识;二是披露内容不全面,很少有企业把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并进行完整的披露,多数企业仍然将其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事项进行核算。

三、改变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企业实施现状的具体对策

(一)科学合理地构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

首先要确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不同行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有区别的,应该将社会中的企业划分为若干种类型。同时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不仅要遵循企业社会责任界定的标准,还要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界定的标准如下:以企业为核心,具体包括的内容有:一是企业基本的经济责任。包括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改进产品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产品成本,为社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对改善社会环境所承担的责任。保护生态平衡、自然环境以及改善社会环境等。三是对社会价值观念所承担的责任。企业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经营理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向企业高管人员、会计人员以及社会等宣传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意义,使企业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所要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及义务,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认识,加强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监督。真正实现让企业从主观上重视起实施社会责任会计。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社会责任法律法规的建设。要想保证社会责任的施行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主观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当企业面对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冲突时,难保企业不受利益的驱使而放弃对社会责任的追求。因此,需要建立与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强制性来保证社会责任会计的有效实施。

(三)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的质量以及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由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特殊性,会计人员必须更新传统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一般较高水平的会计技术外,还应该熟练掌握社会学、福利经济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知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因此,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社会责任知识能力的培训,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利的保障。

(四)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要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同行业要披露的项目也不尽相同,应该将企业分为不同的行业,在行业内结合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就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责任会计要披露的项目进行统一的制定;其次,要改变传统的信息披露的时间。传统信息披露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现代网络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普及,信息披露的时间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适时地时间进行披露,以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

其次,还要增强第三方审验。由独立的第三方出具审验报告,可以对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验证和评价,提高报告的可信度,对于提高报告的可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可以加速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积极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企业也应该自觉的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陈,程惠筱筱,陈建红.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企业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01):131-132.

[2]杨雪峰.浅谈在上市公司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2(07):178.

[3]丁小春.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0):129-130.

篇6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路径选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概括了其科学内涵,那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是社会各个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状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有所增长。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与社会工作的功能不谋而合,而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自社会工作产生以来,在其发展中始终是与不同时期社会问题的出现及解决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独特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创新传统的调节机制有效地化解和预防社会矛盾。在社会矛盾产生的不同阶段,社会工作的介入都能发挥及其重要预防、治疗以及复原的功能,因此,我国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的前辈雷洁琼曾经概括性地指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都有困难人群,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解决困难人群问题的方法不同。在传统社会,人们的困难大多依靠亲属群体的帮助予以解决。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成为专业化的解困救难的手段。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发挥着解决社会成员的困难、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而现阶段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增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称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工作刚刚起步。1987年,国家民政部与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就社会工作教育进行论证,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由此,大学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起点,这是一条与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完全不同的道路。由于它启动于学者的努力而不是直接来自于社会的需要,因此至今都未取得格林伍德所说的“社会认可”。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制度结构的变化已经提出了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尽快使现代社会工作取得社会的认同,是当前发展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中国社会工作要取得政府层面的认同。政府在考虑社会工作时,必须注意改变原有的传统看法。社会工作不是行政工作,也不仅仅是救急救贫的一种临时性补救措施,而应把社会工作和乐善好施、扶危济贫、开发人的潜能、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全面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有效机制。其次,社会工作要取得社会成员的认同。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认可和接纳程度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不仅能够拓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选择范围和志愿人员的选用区域。而且能够拓宽社会工作的经费筹集渠道。事实上,社会工作以社会公正为目标,是社会健康、有效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但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充分认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是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可以保障工作的高效率。专业化分工也适用于社会救助工作,当社会工作不是慈善式的活动,也不是管理和政治的附属物时,由专业的服务队伍采用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对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服务就是必然的,纵观世界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社会工作正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由初步专业化向高度专业化迈进。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价值、理论和技巧相统一的知识体系,培训与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层次逐步提高,内部与外部的分工逐步明确,从而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发展过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包括:对当事人的正式干预能力、对特定当事人持续的个案管理能力、传授适应性的日常生活技巧的能力、把当事人与资源联结起来的能力、资源评估和进取性的当事人经纪人能力、服务计划的启动和调节能力、评估保护服务需要的能力、为当事人安排特定服务的能力、对群体正式干预的能力、自我发展和信息传递能力、质量保证的监控能力、职员管理能力、内部文件流通能力、项目实施和单元管理能力、管理组织变迁和外部关系的能力、项目规划、设计和评价能力等。

首先,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培养一支富有社会工作价值、砚的。掌握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人才队伍。而且,社会工作教育要实现系列化。这里讲的系列化,主要是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系列化。当前以及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还应继续积极地发展专科与本科教育,积极社会工作硕士生(MSW)培养工作和社会工作博士生(DSW、PHD)的试点培养工作。再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要为专业而专业,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时不应忽视庞大的实际社会工作者队伍,在提高学历教育质量的同时,要重视与社会工作实务界的沟通,发展实际社会工作者的再培训工作要在政府指导下,依靠社会工作教育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各级社区及机构的社工人员和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对实际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重塑和实际工作技能的提升。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和方法融人实际社会工作中去。同时在培训中也能密切社会工作教育者与实务工作者的关系,这样有利于理性认识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梳理我国社会工作的宝贵经验,并把这一经验提升到理论层次,以弥补我国实际社会工作理论不足的缺憾。因此,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我的实际发展的实际状况相适应,且要引导其从片面追求数量的扩张型发展转变到追求质量内涵型发展的轨道上来,在实际培育过程中通过规范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增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努力提高社会工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质量,以使培养的人才规格符合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首先要设立配套的社会工作运行管理机制。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机构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设置岗位门槛,建立社工服务社会的标准、行业准人的标准、岗位从业的标准,使专业社工岗位由等级设定,按职责分设,根据任务分工,因条件录用社工专业人才,更有利于提高社工职业技能、更好服务案主。并对社工进行有效监督和绩效评估,把优秀人才推选到合适的岗位上,保障从事社会工作人才的质量。二是在考核评价方面,改革现有的政绩评价制度,以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激励社会工作者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在薪酬方面,制定从事社会工作类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指导标准价位下的协议薪酬制,真正贯彻“体现专业人才价值”的指导思想,设计及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在薪酬的规划设计上。采取学历、资质、绩效、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设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标准。使其高于同等工作的一般从业人员,合理体现社工的专业人才价值。对于绩效突出、能力出众的社工和机构,设立各级各类人性化的奖励措施,结合推优、嘉奖、深造等多种方式,在“政府购买服务”时,便于按社工人力成本列支,体现社工的职业地位,使科学合理的薪酬标准吸引留住一流的社工专业人才,激励广大的社会工作者。吸引优秀人才,激发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地为案主服务、为社会的和谐作出贡献。

其次要设立健全的政府、专业协会和具体社会工作机构的多层次管理机构。社会工作的管理理应由政府、专业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机构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共同承担。首先,政府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合法地位的确认者。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确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职业地位和职业标准,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权威性的基础。同时在相关法律基础之上。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政府机构应该让渡一些监管权力给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对整个行业进行引导与规范。使行业协会具有对从业人员和业内机构的注册权、监管权、考核权等,以促进行业的规范化、正规化。如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可以将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社会工作培训等纳入本协会的职责权限内。从而健全的政府、专业协会和具体社会工作机构对社会工作者的多层次管理,促使“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

四、加快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步伐

先生曾指出。社会工作要最终成为一个专业的职业。就要确立其社会地位。尽管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特有的国情,在我国却姗姗来迟,至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更是刚刚起步。1997年,上海浦东敞开广阔的胸怀,接纳了中国内地高校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随后在教育、卫生、民政系统进行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试点工作。中国社会工作迈向职业化时代的序幕被缓缓拉开。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对社会工作职业的确定及认同过程,是社会工作职责确定、职业定位、岗位设置、职业资格认定、组织制度、工作激励、职业评价、职业声望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体系,这一体系中任一要素的确立都必须通过制度的形式予以规定和规范。就此而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的建设过程,因此,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把社会工作纳入了社会职业体系,但在社会工作职责确定、职业定位、岗位设置、组织制度、职业激励、职业评价、职业声望、支持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问题。是制约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全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200多所,每年培养社工毕业生约1万人,但只有不到30%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社会工作,南都基金会负责人徐永光曾在媒体上表示,就他的调研,如果按发达国家的标准配备社工,中国需要300万社工,但绝大多数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后即转行,出现了“极大的需求、极少的供给、更少的对口就业”现象。而我国实际社会工作领域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只能算是“准社工”。由于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不像一般技术工人,也不似会计师那样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谋职,所以企图完全用市场化的办法对待社会工作者的就业可能是不妥当的。从中国内地的情况看,要使某类人员得到大面积使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方面的岗位人员配备方面的规定是必要的。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识,需要促成相关部门共同签署文件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从实践上看。体现为通过设置新的社会工作职业岗位,政府借助购买服务、依托旧有行政性力量和提高市场化需求自身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市场化进程,如先在一些社会工作属性较为明确的机构中设置社会工作职业岗位,以后还可扩大到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去,让“社工”参与企业诸如劳资关系、员工福利、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人事管理工作,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参与企业管理。

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 上市公司 财务绩效 影响研究

企业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将有利于企业获取稳定、长期甚至更大的利润;而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就会失去创造利润的源泉和活力。社会责任的承担固然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经营成本,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社会责任的履行也会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短期或长期的收益。

一、当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1、劳工权益方面的不和谐

有的企业根本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即使员工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合同内容中的一些霸王条款仍然存在。甚至在有些劳动合同中甚至出现与国家《劳动法》相悖的违规条款。

2、企业信用缺失引发的不和谐

几年来随着,三聚氰胺、苏丹红、工业酒精等等问题的不断曝光,企业信用缺失已经成了影响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不信任,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3、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的不和谐

受粗放型增长模式的影响,一些企业只注重产值和利润,忽视社会效应。他们不注意环保、甚至是人民的生活,所以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带血的GDP”。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4、公益事业责任的缺失

通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事件可以看出,我国一些企业根本不热衷于公益,认为公益事业与企业产值和利润是两码事。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根本不重视。导致企业与公益相脱节,置身于公益事业之外。

(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利益至上的原因。企业过分追求利益,忽视了其他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手段,也就是社会责任和公益。所以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把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生长分割开来。

其次,企业缺乏正确的诚信经营意识。诚信为企业生存之本,任何一个企业只有把诚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才能赢得消费者。企业缺乏诚信,就会失信于消费者,从而失去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最后,环保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引进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导致了一些地方的消费者对该企业进行抵制。所以作为企业来讲,环保意识一定要加强,一定要杜绝重经济利益而忽略环保的事情发生。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分析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提升企业形象,增强顾客忠诚度。

2008年汶川地震中捐款一亿的王老吉,长时间被我们是民族英雄,其销量长时间在国内领先。纠其原因,是因为消费者认为这个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企业消费,他们很放心。

2、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好,热衷公益,企业内部员工就会对企业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会有很大的社会认同感。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纵向数据比较,得出的结果明确地回答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次,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前期较好的财务绩效可以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所需的资源,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

3、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社会责任承担的好的企业,自然会得到时社会的信赖,自然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样良性循环,自然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改变之后,企业的生存空间会变的更大,企业的未来前景也会更加明朗

三、上市公司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以提高财务绩效的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大多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可以代表整个行业,也会更直接地接受着外界的监督与审核。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上市公司应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规范企业行为,并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间的矛盾,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并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

1、从公司财务上加大企业社会责任支出

社会责任支出,使企业公关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保证,作为上市公司,一定要加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财务支出,在财政上保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确保企业在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从而达到提高财务绩效的目的。

2、加强政府在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中的作用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基础性力量比较薄弱,因此更需要政府发挥领头和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加以指导和监管,鼓励企业自愿性地、充分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有必要推出完整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在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单独列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3、建立激励机制

对于履行社会责任好的企业,社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促使更多的企业 更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公众的参与,评选出社会责任表现优秀的企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励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同时可以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实质上的奖励,比如免税等政策,通过社会手段使得社会责任观念渗透到每一个企业。

综上所述,公司不止是股东争取利润的工具,更应该成为其他社会利益者服务的工具。股东利益最大化并不完全等于企业创造社会财富最大化,而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这才是现在企业管理目的,符合现在管理学要求的一种合理的管理理念,才真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元浩.论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经济与科学,2010,09:22-24

[2] 马志友.论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合作经济与科学,2008,05:16-17

篇8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启示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企业传统的价值观和责任观正在发生转化,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经营存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卢代富(2001)认为,企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两种,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经济责任之外所承担的责任。

企业是一个商业组织,它的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是对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传统原则的修正和补充。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是企业在经济责任之外所承担的责任,它包括法律规定的活动和企业自愿从事的伦理活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涵是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直接相关的信息。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外延,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有所差异,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基本包括如下六大类:环境、能源、雇员、社区、产品与服务、其他。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以下6大类共17小类的活动:

1、环境问题类:污染控制、环境恢复、节约能源、废旧原料回收、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其他环境披露;

2、员工问题类: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培训员工、员工的业绩考核、失业员工的安置、员工其他福利;

3、社区问题类:考虑企业所在社区的利益;

4、一般社会问题类: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医疗或教育或公共安全等、公益或其他捐赠;

5、消费者类:产品质量提高;

6、其他类:考虑银行或债权人的利益。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1、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经营者将企业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片面地追求企业经营的内部效益及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外部效益及社会价值,没有将其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整个利益。

仲大军(2002)认为:当前我国企业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二是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给社会;三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四是一些企业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五是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所有者谋利润;六是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耗费额外资源,有悖于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第二,在我国,违反《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的成本较低,违法成本远远低于违法所获得的收益。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致使很多违反《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的企业得不到惩罚,有的企业得到的处罚更是少的可怜。

2、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还有待提高。目前,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虽然截止2007年3月,已有14家大型国有企业和2家民营企业公布了社会责任报告,但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还存在差距。美国《财富》杂志2006年11月公布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中,在榜单中位居倒数前两名的分别是中石油及国家电网公司,原因就是它们没有及时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而此项排行榜中进步最大的是大众公司,由2005年的56位上升到2006年的19位,而进步的原因是该公司第一次公布了一份综合CSR报告。事实提醒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与沟通,在提升国际可比性、完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等方面做进一步改进。

二、德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一)德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在德国企业的年度报告中,除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审计报告之外,还有一个部分是股东报告,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报告期间内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二部分是就是“社会报告”(即社会责任报告),包括雇员信息、环境报告等信息。德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十分详细的,下面是不同种类的德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基本情况:

1、雇员报告。法律要求企业管理层向雇员代表提供信息,最重要的一个法律是1972年《工作章程法》,该法第43段规定,企业管理层至少每年一次向雇员代表报告企业的雇员政策、社会政策、经济状况和公司前景,如果涉及企业机密,可以不披露相关信息。该法第110段还要求,关于经济状况和公司前景的更加详细的信息要向雇员经济委员会报告。此外,该法的第90段、第92段、第97段要求雇员代表或者雇员委员会要了解雇员计划、公司投资、培训情况;1965年《公司法》第90段和110段要求:在企业的监督委员会中也要有雇员代表,除了董事会的日常报告之外,雇员代表可以不定期向董事会要求获得相关的信息。

2、环境信息。企业的环境信息要向政府强制报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最基本的法律是《工商业管理条例》(Gewerbeordnung)的第16段,其内容部分被1973年《环境保护法》所取代,该法律要求企业预测污染、进行污染登记、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来减少污染等。

3、其他信息的披露。除了雇员报告和环境信息,其他信息的披露是自愿的,例如,Brockhoff K.(1979)的研究使用了296家样本中,只有7家公司报告了慈善捐赠的情况。但是有110家公司报告了研究与开发活动。这说明尽管是自愿披露,研究与开发仍然受到极大的重视。

(二)德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

Dierkes M.(1979)描述了德国企业所采取的三种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形式:社会责任报表、传统报告、目标社会责任报告。

1、社会责任报表。该份报告是以货币形式报告了企业在反对污染、雇员关系、与一般大众的关系等方面所发生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而近些年来,使用社会责任报表的德国公司几近消失,其原因是没有大家公认的对社会福利的计量方法、指标体系。

2、描述性报告。描述性报告是更加谨慎的方法,通过收集信息,然后定期或者不定期公布这些信息。这是德国企业最经常采用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几十年来,德国的企业就是这样收集不同种类的数据,以社会报告的形式对外披露。这些数据中仍以雇员信息的披露最为全面,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其他方面的信息现在正逐渐地进入到企业社会报告中来。这个方法的缺点是没有考虑特定报告使用者的需求,企业只是提供可以收集到的尽可能多的社会责任信息。

3、目标社会责任报告。这种披露形式除了对企业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进行详细披露之外,还详细列示了企业未来的社会责任目标,该模式被称为“目标社会责任报告”。德国Metro公司在2006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不但详细描述了公司在环境、社会问题、雇员等方面的贡献;还列示了公司在未来几年的社会责任目标。

目标社会责任报告的优点是该方法的目标很明确,例如,降低污染排放量的具体数字很容易定出一个目标,而不用对这些污染排放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计量,因为企业已经成功地降低了污染排放数量更容易使人了解企业在环境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而对污染排放的社会影响进行计量的方法则会导致大量的争议。通过对比不同公司之间的目标和所报告的结果就可以知道其社会责任活动的差异。

(三)德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民间推动力量

德国的社会报告披露是自愿的,为了增加可比性,在1976年,由7家大型德国公司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化问题,在1977年4月,了社会责任报告指南,指南对报告所使用的术语、指标、形式都提供了建议。对于披露所采取的形式,指南建议使用增值表、社会报告、社会账户3种形式。当然,这个小组的研究结论并没有被众多的企业所使用,德国公司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采用的方式仍然是多元化的,例如,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和损失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报告、社会报告等。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推动我国企业责任信息披露框架的建立。制定部分重要信息强制披露的规章制度,然后继续鼓励其他信息的资源披露框架。披露框架实施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欠佳,因此,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必须利用政府强制力进行推广。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经验,通过立法,或制定披露准则,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分层次地由上市公司开始强制披露,随后向其他企业推广。对于某些对社会公众有重要影响、共通的信息实施强制性披露。其他信息则通过相关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自愿披露。

第二,继续鼓励企业的自愿披露。建设“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提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社会越来越关注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必要鼓励企业积极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从德国经验不难看出,新闻媒体,政府的态度、媒体的宣传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例如,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9月25日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该指引鼓励深交所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编写社会责任评价报告,并与年度报告全文同时在指定网站上披露。该“指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如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能够出台类似的指引,将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走向强制披露的阶段。

第三,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信息的审计。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当市场面临“诚信”、“社会责任”危机时,履行社会责任好的企业自愿披露那些可靠的、能增加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未来前景信心的信息.可以展示企业强大的实力和美好的前景,能保持企业在投资者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度。企业的价值会得到提升。例如,中国电网公司已经以独立报告的形式开始本公司的《2005社会责任报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企业也表示要定期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但是,这些未审计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公司有机会夸大事实情况,这将限制报告的有用性。因此,借鉴德国经验,加强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正勇.对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J].电子财会,2009(5).

2、钱红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中外比较及借鉴[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3、季晓东.浅探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0(4).

4、彭兴庭.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缺乏社会责任[N].东方早报,2006-11-16.

篇9

下午好!

我感到非常高兴能够来参加第三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面对全球化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剧烈的竞争。我们欧盟希望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发展社会公正。欧盟采取的是人称里斯本战略的这样一种发展战略,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据我所知,中国所采纳的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概念。因此,中国特别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彼此相互依赖性。所以在这一点,中欧双方立场很多是一致的,正是在一致的基础上,中国和欧盟开展了关于就业和社会问题方面的政治对话和合作。 欧盟所采取的政策现在正在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变化,为了保证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欧盟目前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而且更多地寻求新的能源的来源,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并且致力于清洁交通方式,致力于拯救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欧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其他重点还包括公共卫生、社会融入、人口和移民,在欧盟和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为此,欧盟与公民社会和所有的企业共同结成伙伴关系。

在欧洲,欧盟委员会一直支持建立欧洲的CSR同盟,我想谈两点原则,可以成为中欧CSR合作框架的组成部分。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和反映宁波市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认识状况和履行状况,本课题组进行了宁波市企业社会责任问卷调查。

该调查以发放问卷当面填写以及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各类企业的中高级经营管理者,回收有效问卷80份。

该调查的企业中,服务业企业占35%,工业企业占65%;50人以下的企业和50-100人的企业分别都占18.75%,100-200人的企业占17.50%,200-500人的企业占21.25%,500人以上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3.75%;企业的资金规模方面(资金规模以被调查者填写资产总额为考察指标,标准参照国家统计局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资产总额达4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大型企业,在4000万元到40000万元之间的为中型企业,4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占14.29%,中型企业占41.43%,小型企业占44.29%;企业的成立时间方面,成立1-5年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1.65%,6-10年的企业占30.38%,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占37.97%;被调查企业的经营状况都比较良好,4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这些企业,有27.5%的企业经常会接受客户的检查,32.5%的企业偶尔会接受客户的检查,从没接受过客户检查的占22.78%。对于调查结果,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含义的认识

对于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的调查,有89.87%的企业听说过“企业社会责任”,有30.38%的企业听说过“SA8000”,有22.78%的企业知道“跨国公司‘生产守则’”,另外有8.86%的人表示对以上这些说法都不了解。

在对于社会责任具体内容的理解上,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责任的最多,占88.75%;其次是道德责任,占85.00%;再次是慈善责任,占77.50%;经济责任,占75.00%;认为包括法律责任的所占比例最少,为67.50%。其中,51.2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5个方面,12.5%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其中的4项,2.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只有经济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道德责任的占3.75%。其中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以及服务行业企业和工业企业在社会责任具体内容的理解上并无多大差异,成立时间长的企业相对成立时间短的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略显全面。

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72.15%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另外有27.85%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系,但不是很重要。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什么”的问题,87.50%和71.25%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能给企业带来良好形象和长期利益,35.00%的经营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给企业带来效益,25.00%的经营者认为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负担,与此相反,另有11.25%的经营者认为其能降低成本。41.25%的经营者表示在选择供应商时会将对方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作为重点考虑,38.75%的经营者表示会作为不太重要的条件考虑。

对于以后的打算,38.75%的经营者认为需要更深入了解企业社会责任,65.00%的经营者会将其列入企业长远发展策略。

由此可知,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引入我国不久,但宁波市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认识也有一定的深度,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能初步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内容;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对于跨国公司“生产守则”及“SA8000”准则还没有了解,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内容的理解还不够全面,还有部分企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二、企业经营者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的认识

根据对“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的调查,认为“对消费者有责任”的企业经营者占93.75%,为几个责任对象中最高的;其次认同最多的是对企业员工的责任,占86.25%;再次认同的是对环境的责任,占85.00%,对公众的责任占75.00%,对股东的责任占65.00%;认为对政府有责任的企业经营者最少,占58.75%。其中,45.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责任对象应包括上述的全部6项,从不同的企业类型上来看,大中型企业对社会责任对象的认识较小企业全面。

由此反映出来,从总体上讲,企业经营对直接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企业员工和股东)的企业社会责任感要高于间接利益相关者(如公众、政府和环境),而对环境保护责任的认同程度高可能要归功于近年来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大力度和社会舆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等。

三、企业经营者对履行社会责任表现的认识

根据调查,95.00%企业经营者认同诚实纳税是社会责任的表现之一,此项是企业经营者认同度最高的社会责任表现;82.50%的经营者认为公益活动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80.00%的经营者认为考虑员工利益属于社会责任的表现;考虑股东利益的经营者,占60.00%;排在最后两位的分别是考虑企业伦理和自主创新,其认同度分别占50.00%和48.75%。31.25%的经营者选择了上述全部6项,也有少数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仅限于对员工的责任或是对股东的责任。根据分析,无法看出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认识与企业所属行业、企业成立时间长短、企业类型等企业属性之间有相互影响关系。

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

被调查企业中8.75%的企业经常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3.75%的企业偶尔会,而67.50%的企业则没有过社会责任报告。在报告的企业中,报告的内容主要依次涉及的是有关消费者、财务资料、社区公益、劳工等。对于“有无从企业社会责任中受益”,18.75%的企业经常受益,40.00%的企业偶尔会受益,41.25%的企业表示没有从履行社会责任中使企业受益。关于企业是否设立有与履行社会责任相关的部门,仅有4家企业设有社会责任部,有10家企业设有可持续发展部,有10家企业设有环境保护部,46.25%的企业没有设置上述的任何部门。关于“企业是否有过公益捐款”的问题,31.65%的企业表示经常会,50.63%的企业表示有过,没有的企业占17.72%,在捐过款的这些企业中,捐款主要用于扶贫、救灾和社区公益。

企业内部责任方面,具有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的企业占总数的29.11%,不太完善的占69.62%,没有并打算建立的占1.27%。在企业的员工培训投入方面,企业每年给每位员工投入的金额在100-500元之间的占29.87%,500-1000元之间的占36.36%,1000-2000元之间的占16.88%,2000-3000元之间的占6.49%,3000元以上的占10.39%。员工培训制度方面,大企业要比中小企业完善,并且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也要比中小企业多。在企业内工会的设立方面,58.75%的企业设有工会,其中10.64的企业虽设立了工会,但工会作用不大,41.25%的企业未设立工会,但其中30.30%的企业正准备设立。在被调查企业中,所有的大企业都设有工会,而中型企业中设立工会的企业约占一半,小企业中设立工会的不到一半。在企业劳动安全责任制度建立方面,定期检查企业内部设施和卫生,以及定期检查企业内空气质量方面的执行情况如表1所示,在这几方面的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大企业的情况要好于中小企业。

相对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深度而言,被调查企业在具体责任实施方面的力度是不够的,这与被调查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对社会责任概念的认识,政府在促进企业履行社会方面的措施以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监督作用的发挥等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在提高企业经营者个人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整个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各界的责任意识,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来规范和督促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也是必要的措施。

总之,宁波市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已经有所认识和行动。然而相对于中外先进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相对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挑战,相对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宁波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方面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美)麦金泰尔著;龚群译.伦理学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3.

2、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2002.

3、韦森.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2.

5、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劳动,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