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研究课题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研究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学研究课题

篇1

[关键词] 林可霉素;免疫功能;巨噬细胞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009-03

The effect of lincomycin on the immune function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derived mononuclear macrophage cells in vitro

LI Feng1, LIU Hongjie2*

(1.The 95857 Military Hospital, Xiaogan City, Hubei Province, Xiaogan 432100, China; 2.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incomycin on the surface molecules expression level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derived mononuclear macrophage cells in vitro. Methods: Macrophage cells were extracted in vitro from peripheral blood of health volunteers and incubated with lincomycin for 48 h, the variation of CD80, MHCⅡ and Fas were detected with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and the secretion of IFN-γ and TNF-α by macrophage cells were detected with ELISA. Results: The lincomycin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antigen-presenting factor CD80, MHCⅡ of macrophage cells and their production of IFN-γ, TNF-α, and increased the Fas expression on the cells. Conclusion: Lincomycin inhibits immune function of the macrophage cells, and induces their death.

[Key words] Lincomycin; Immune function; Macrophage

林可霉素是一种临床常用药,对G+菌及部分厌氧菌有明显杀菌作用,然而,目前发现其对机体整体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本研究针对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单核巨噬细胞进行研究,从健康人外周血培养骨髓DC,经林可霉素刺激48 h,探讨其对小鼠DC的表面共刺激分子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主要试剂

健康人外周血来自于20~25岁健康志愿者;人重组M-CSF购自Peprotech,PE标记的鼠抗人MHCⅡ(HLA-DR)抗体(同型对照为PE标记小鼠IgG2a),PE-鼠抗人CD80(同型对照为PE标记小鼠IgG2b),人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因子,ELISA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美国ebioscience公司;PE标记鼠抗人Fas(同型对照为PE标记小鼠IgG1)购自美国Biolegend公司;完全培养基RPMI1640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

1.2 方法

1.2.1 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培养参照文献方法[2],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健康人外周血,Tris-NH4CL破红,RPMI1640洗2次,以含10%FCS、20 ng/ml mGM-CSF RPMI1640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以106细胞/孔加入六孔板培养。置于37℃、5% CO2孵育箱中,培养3 d后轻轻吸取培养基和上层悬浮细胞。隔日半量换液至第7天。

1.2.2 实验分组及细胞处理将培养第7天的细胞分为两组,①对照组:培养液加0.9%氯化钠溶液;②林可霉素处理组:培养液加林可霉素5 μg/ml。孵育48 h后保留细胞悬液。

1.2.3 单核巨噬细胞表型改变收集细胞调整密度为1×106/ml,加入PE标记鼠抗人CD80(同型对照为PE标记小鼠IgG2b),PE标记鼠抗人Fas(同型对照为PE标记小鼠IgG1),PE标记的鼠抗人MHCⅡ(HLA-DR)类分子(同型对照为PE标记小鼠IgG2a)各5 μl,室温避光反应30 min,PBS洗3次,最终定容于500 μl,流式细胞仪检测。

1.2.4 细胞因子的检测按照 ELISA试剂盒说明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的IFN-γ、TNF-α水平。以加0.9%氯化钠溶液的细胞悬液为对照组。

1.3 统计学分析

全部统计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核巨噬细胞鉴定

收集对照组和处理组的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单核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CD14,经分析CD14阳性细胞占90%,证实单核巨噬细胞培养成功。见图1。

2.2 抗原提呈相关分子MHCⅡ、CD80表达改变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巨噬细胞表面与抗原呈递相关分子MHCⅡ类分子及CD80分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林可霉素处理组的CD80、MHCⅡ表达明显降低(P<0.05)。见图2、3。

2.3 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α检测

经过48 h作用后,林可霉素处理组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IFN-γ、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见图4。

2.4 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凋亡受体Fas表达检测

通过对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as受体的表达发现,林可霉素处理组表面凋亡受体表达显著升高(P<0.01)。见图5。

3 讨论

林可霉素是临床抗感染常用药品,具有广谱抗革兰阳性菌的作用,然而,林可霉素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现象,明显限制了机体对外来病原微生物的产生的自身免疫应答。本研究通过对重要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研究,从免疫应答的起始阶段来讨论林可霉素的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不仅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细胞,发挥着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后前期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而且还可通过抗原提呈作用,激活后续病原微生物特异性T 淋巴细胞,导致机体产生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协助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病原微生物。

在本研究中发现,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HC-Ⅱ类分子、CD80分子明显降低。MHC-Ⅱ类分子是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关键分子,CD80分子是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两者共同为单核巨噬细胞激活特异性T细胞发挥重要作用[3-4]。林可霉素作用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CD80分子表达明显降低,证实其诱导特异性T细胞活化的能力显著减弱。

作为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除了直接激活病原微生物特异T细胞外,还可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α,促进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最终的杀伤作用[5]。经过林可霉素作用后,单核巨噬细胞分泌IFN-γ及TNF-α的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导致杀伤性T淋巴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能力明显减弱。

另外,Fas是一种能诱导细胞死亡的细胞膜死亡信号受体,与其配体(FasL)结合后会向细胞内传递死亡信号,导致细胞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6]。目前研究发现,在肿瘤、感染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单核巨噬细胞可诱导性地表达Fas,与机体中的FasL结合,导致单核巨噬细胞死亡。在本研究中,林可霉素诱导了单核巨噬细胞高表达Fas,使单核巨噬细胞更易于凋亡,从而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单核巨噬细胞为切入点,证实林可霉素可以明显地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并诱导其发生凋亡,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Ando T,Fujiwara H,Kohiruimaki M,et al.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 subp-opulation of dairy cows with digital dermatitis and effect of hoof trimming with antibiotic treatment[J].J Vet Med Sci,2009,71(4):391-395.

[2]Gleissner CA,Shaked I,Little KM,et al.CXC chemokine ligand 4 induces a unique transcriptome in 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s[J].J Immunol,2010,184(9):4810-4818.

[3]Rehm KE,Connor RF,Jones GJ,et al.Vaccinia virus decreases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class II antigen presentation,T-cell priming,and peptide association with MHC class Ⅱ[J].Immunology,2009,128(3):381-392.

[4]Tanaka H,Matsushima H,Mizumoto N,et al.Classification of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based on their differential in vitro effects on dendritic cells[J].Cancer Res,2009,69(17):6978-6986.

[5]Banerjee A,Stevenaert F,Pande K,et al.Modulation of paired immunogl-obulin-like type 2 receptor signaling alters the host response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induced pneumonia[J].Infect Immun,2010,78(3):1353-1363.

[6]顾艳英,廖可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FasL表达[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57-58.

篇2

教学内容设计的多元化

目前,现行的几种教材都是以医学免疫学知识为框架,有些内容不适合没有医学基础的食品专业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通读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优化,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之形成一个能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框架。首先,应将最经典的免疫学基础教材中的相关重点章节作为教学重点,剔除偏重于医学预防与治疗方面的内容,可将部分章节作为参考阅读材料。同时,适当增加与食品科学联系紧密的内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着重学习抗原、抗体、补体系统、超敏反应,及利用免疫学原理进行的与食品相关的检测技术。要在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查找与食品相关的免疫技术的最新前沿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备课时多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将疫苗事件、检测瘦肉精,农药残留引进课堂,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设计相关实验。教学内容应该不拘泥于教材,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对教学内容作出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充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收集多媒体素材,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感性素材。免疫学的一些概念及原理,较抽象,难理解。对于一些免疫反应机制,如超敏反应的类型、抗原递呈等,可以运用动画来阐述讲解,从而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得更具体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对于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引入一些实验录像,或者实验过程图片,有利于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述免疫检测技术时,利用动画或实验录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一些实验课中没有安排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同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动画和图片上传至学院网站,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就食品免疫学这门学科来说,教学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比喻法、联想法、对比法、实验法等等,使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学习兴趣也更高。

免疫学中涉及到的理论非常深奥、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是要从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应多查阅资料,多学习新知识,以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不错的参考书与专业网站,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自己去主动收集资料,寻找答案。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外,还需有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了解和学习食品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根据食品营养专业的专业特点,适当改进实验内容,使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由于实验教学时间有限,要重点开展一些重要的实验,如抗原抗体沉淀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抗原制备与动物免疫等。若时间与条件允许,可增设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这是食品营养安全科研领域以及食品检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实验,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实验技能。

以大作业为主的课后实践

学生拥有好的学习方法远比掌握科学知识更为重要,食品免疫课程强调面向实际应用,以综合型、设计型实践大作业来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大作业,让学生查找并撰写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食品或功效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分小组讨论共同研发一种免疫食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后期的毒理学评价,安全性评价,并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在教学中联系科研,让学生参与进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接触学科的前沿,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勤于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食品免疫学对于食品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而又晦涩难懂的基础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篇3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实验技能考核制度,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把实验技能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加大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实验操作中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有意识的纠正错误的手法;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能认真思考,讨论实验成败的原因,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学生对实验课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并加以重视,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也得到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认可。当然,在两轮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1)实验资源的相对不足:在实验课时我们一般将三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实验,有的同学主动性不强,不能参与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而是看同组的其他同学操作。我们应该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2)实验内容不够充实:免疫实验总会有反应和等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总感觉无事可做。教师应该丰富实验内容,比如增加多媒体动画,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等等来丰富实验的内容,让等待的时间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3)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要固步自封。临床免疫学检验日新月异地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教师也要多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7结语

篇4

【摘要】 为适应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强化教学管理,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基础医学部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基础医学部是我院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教学任务最重的教学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重复性,是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为适应学院改革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2005年,基础医学部正式将迎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迎评促建的要求,确定了基础医学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学院各专业,研究、实施、改革和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抓住一个契机,做到四个促进,即以评促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为有利契机,促进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精力向教学的投入。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部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加强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1 领导重视确保教学工作为中心 教学工作是基础医学部的中心工作,为确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并指导分管副主任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确保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顺利运行[1]。近3年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48余次。每周召开部领导例会,研究、布置、总结近期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期到教研室、实验室调研;巡视考场,参加教学研讨会。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近几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2 制度健全强化管理 (1)为了保证管理水平上层次,首先确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队伍。通过竞聘上岗选聘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其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为医学博士,实验中心主任为医学硕士,均为高级职称。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教研室主任介绍管理经验,使教学管理队伍更加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提高了管理艺术和水平。(2)教学、科研、思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的主要依据,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3)健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3次;期末领导巡视考场;实行各级听课制度:部领导听课>4次/每学期,专家组成员听课>3次/每学期,教研室主任、教师相互听课>3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各教研室之间交叉进行试卷评阅、成绩录入的全面检查,确保差错率低于1 %。

1.3 加强培养确保师资水平 (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均90%,并保证授课质量。以教学评估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严格训练教师的授课过程,以教学名师的观摩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年基础医学部对新进青年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请相关专家教授分别开设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何书写规范的教案、如何备好课、如何讲好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及网页制作、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等课程,安排观摩教学等。各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的专门培养。1~2年内主岗位在实验室,兼顾专业的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理论闭卷考试、实验技能考核。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并鼓励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鼓励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授课比赛、教案比赛等。要求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岗位。近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课件比赛优秀奖2人,授课及课件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优秀奖3人,学院授课比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2人,学院教案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2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2.1 学科重组调整与更名 多年以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同在一个教研室,微生物学教学占优势,而免疫学从教学时数到师资配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是新知识、新理论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必须予以加强。另外,寄生虫学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则是相对萎缩学科。为此,2005年将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免疫学教研室,由4名免疫学硕士组成,提高了免疫学师资力量,强化了学科特点,提高了教学水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师兼任微生物学课程,弥补了课时不足,改变了教师资源闲置的现象。达到了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三个学科师资积极性的目的。为顺应国际国内潮流及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2004年将生物化学学科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础医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较贵重仪器,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将原来附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为5大实验室,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该中心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2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并推进课程负责人制。2005年进行的首批精品课程评选,在上报的全部3门医学课程中,基础医学部的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两门课程入选;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为自治区示范课程。近三年基础医学部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参考书83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16部;基础医学部自己组织主编了实验教材《基础医学实验教程》和《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均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头医学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基础医学部重视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区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3项;发表教学研究及管理论文20余篇。获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8项。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姚海英.论以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指导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论理学,2004,(17):55-56.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5

【关键词】水溶性维生素;MTT法;小鼠巨噬细胞

Tostudytheactivationofinvitromicemacrophageswithvariouswatersolublevitamins

【Abstract】ObjectiveToproposestudyingtheeffectofvariouswatersolublevitamins(VitB1,VitB6,VitB12andVitC)ofinvitromicemacrophagesactivation.MethodsThearticletookthemodifiedmethodofMTTtoexplosetheactivationofinvitromricemacrophages.ResultsVitB150μl(0.0025μg),VitB6200μl(0.002μg),VitB12200μl(0.002μg),VitC200μl(0.08μg)allstimulatedtheeffectofinvitromicemacrophages.ConclusionVariouswatersolublevitamins(VitB1,VitB6,VitB12andVitC)whichwereabletostimulatetheactivationofinvitromicemacrophagesundercertainconcentration.

【Keywords】watersolublevitamin;MTTmethod;micemacrophage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内各种能量代谢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尽管机体对这类物质需求量相对很少,但是它们却十分重要,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物质,如果缺乏,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因此某些种类维生素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也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功能。最近许多年,国内外营养免疫学者都在研究探讨各种维生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企图探明各种维生素对免疫细胞活化的增强或抑制,为提高机体免疫力,本文选用和人类基因组具有相当部分同源性小鼠,选用体外实验检测维生素B1、B6、B12和维生素C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Mosmon(1983)[1]报道噻唑蓝(MTT)比色法,经后人改良,使这种方法更加完善成熟,成为定量、重复性好、简便易行检测免疫细胞活性的好方法。我们采用此法,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活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和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ICR小鼠体重(20±2)g,雄性,由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RPMI1640培养液为Hyclmone公司产品。噻唑蓝(MTT)为Sigma公司产品,1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BRL公司产品,淋巴细胞分离液为TBD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产品,液体石蜡油为北京旭东化工厂产品,VitB1(5mg/ml)、VitB6(5mg/ml)、VitB12(0.5mg/ml)均为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产品,VitC(400mg/ml)为北京双鹤药业有限公司产品,酶标仪为SLT公司产品(型号为A-5082)。

1.2方法(1)对小鼠腹腔注射(VitB1、VitB6、VitB12和VitC,无菌液体石蜡油),取ICR小鼠40只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1组、2组、3组和4组。1组为VitB1实验组,第1天对其中5只小鼠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ml/只,作为对照,另外5只小鼠腹腔注射VitB10.05ml/只作为实验组。2组为VitB6实验组,第1天对其中5只小鼠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ml/只,作为对照,另外5只小鼠腹腔注射VitB60.2ml/只作为实验组。3组为VitB12实验组,第1天对其中5只小鼠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ml/只,作为对照,另外5只小鼠腹腔注射VitB120.2ml/只作为实验组。4组为VitC实验组,第1天对其中5只小鼠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ml/只,作为对照,另外5只小鼠腹腔注射VitC0.2ml/只作为实验组。以上4组小白鼠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维生素,均于48h后再经腹腔注射无菌液体石蜡油0.1ml/只。48h后行颈椎脱臼处死。(2)巨噬细胞的制备:将处死的小白鼠行腹部皮肤消毒后,持镊提起腹中部皮肤并剪开,暴露腹膜,避开血管剪开腹膜一小口。用毛细吸管取出腹腔液,并收集于试管中。作好标记后离心,弃上清,洗3次,立即进行台盼蓝染色,计算活细胞数。细胞数108/ml。(3)噻唑蓝比色法,将制备的小鼠巨噬细胞按组分管,每组实验管(孔)3管(孔)对照管(孔)3管(孔)。37℃温育2h后,每管加10%SDS(溶于双蒸水),轻轻震荡,待甲簪颗粒完全释放后,再用酶标仪测OD570值。

2结果

2.1Vit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Vit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VitB150μl(0.0025μg)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有增强作用,P<0.01,见图1。

2.2VitB6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VitB6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VitB6200μl(0.002μg)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有增强作用,P<0.01,见图2。

2.3VitB12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VitB12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200μl(0.002μg)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有增强作用,P<0.001,见图3。

2.4VitC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VitC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200μl(0.08μg)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有增强作用,P<0.01,见图4。

3讨论

Mosmon(1983年)[1]报道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MTT可被各种类型的活性细胞(RBC除外)摄取,活性强的细胞摄取较多的MTT,在线粒体内被脱氢酶还原为甲簪颗粒(Formazan),颜色由黄变深紫,加入SDS使细胞完全裂解释放出甲簪,在波长570nm下酶标仪测量OD值,

OD值越高,其甲簪浓度越高,反应活的细胞活性越强[2,3]。因此,MTT法可定量检测各种细胞的活性。我们曾经报道几种水溶性维生素对小鼠淋巴细胞活性的作用[4]。本报道VitB1、VitB6、VitB12和VitC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它们在一定浓度下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有增强作用,VitB12尤为显著。VitB1、VitB6、VitB12均涉及体内细胞正常生理生化功能,因此,它们当然参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生化反应,完成正常生理功能。VitC经临床实验证实[5],它具有抗氧化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并有增强淋巴细胞功能(曾已报道)的VitC还参与免疫球蛋白的二硫键的形成,从而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有增加补体C1和干扰素的产生,以及增强NK细胞的活性,因此增强人体抗肿瘤的作用[6,7]。

营养免疫是当今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人体许多种疾病都涉及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有防御、监视、耐受和调节功能。各种营养素,是人体依存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各种维生素虽然人体每日需要量很少,它们常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参与酶的功能,尤其是B族的维生素,因此它们在调节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各种维生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是营养免疫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Mosmann,T.Repidcolorimetricassayforcellulargrowthandsurviralapplicationtoproliferationandcytotoxicityassays.JImmunolMeth,1983,65:55-63.

2陈哲生.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的活性.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4,9(4):205-206.

3陈哲生.噻唑蓝比色法用来研究人类淋巴细胞和小鼠巨噬细胞细胞的活性.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5):269-317.

4孙明洁.几种水溶性维生素对小鼠淋巴细胞活性的作用.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21(6):2805-2806.

5荫士安,汪之琐主译.现代营养学.第八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13-285.

篇6

关键词:研究性 食品毒理 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式发展,很多地方院校本科新生素质逐渐下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这些院校的工作核心和培养目标。传统的“保姆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性教学是世界教学发展的大趋势。

一、食品毒理学教学的特点

食品毒理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食品学科和预防医学学科相交叉的特点尤为明显,教学必须同时不断追踪本学科科研方面的最新进展。学习这门课,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食品中外源性化合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常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的目的、试验过程及常用指标和评价方法。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到食品生产、加工、贮运和消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而且对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相关技能有比较扎实的掌握。因此,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毒理学是一门难学、难懂的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指导为辅助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应用毒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形成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三、研究性学习在食品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食品毒理学各章节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形式、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手段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其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1.师生共同确定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关键,恰当的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关。如果急于开始研究性学习,学生很不适应,既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展也可能不顺利。要采用逐步过渡的办法开展研究性教学,开始阶段问题可以由教师选择毒理学安全事件提出课题,学生针对问题畅所欲言,使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逐步成为研究课题问题的提出者,承担确定课程目标的责任。

2.信息收集阶段。本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研究课题需要的信息,不仅可以对促进固有知识的把握,而且有利于掌握学科前沿性知识和培养实践经验。教师将案例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提前两周划分为几个小组,开始收集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不以学习课本为唯一的信息来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认真分析搜集最新的食品毒理学前沿、毒理学科研进展,拓宽信息的来源渠道。

3.研究分析阶段。本阶段学生在对收集获得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对收集获得的新知识进行筛选、总结。教师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利用引导的方法和技巧,养成学生独立的判断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研究性学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学生个人背景和知识背景资料不同,分析处理结果必然会有很大差别,教师要将自己的科研体会引入教学过程中,以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表达与交流阶段。表达与交流阶段追求的是探究的内在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如在食品毒理学“化学物致癌”教学中,以癌发生的“基因突变、细胞周期紊乱、端粒酶激活、细胞凋亡异常”四大分子事件为例,要求学生任选其一详细阐述其“致癌作用”或四个分子事件在致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各小组利用口头表述或小论文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结论的过程,并接收同学与教师的质疑。

(三)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针对本科的毒理学教学,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等四个层次来对实验教学进行优化,尝试让本科生在实验中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开设的毒理学实验课程包括“毒理学一般操作”“急性毒性实验”“微核实验”“畸变实验”的基本实验。实验教学由教师进行具体系统的科研培训,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灵活进行课题的设计、组织、实施、完成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四)课程的综合评分

按照学习过程评估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考试方法取研究性论文、实验报告、社会调查心得等,综合评分采取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考试占80%的方式进行该门课程的整体测评。

三、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会了怎样查找资料、怎样整理数据、怎样操作实验、怎样的出结论等等,使得大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毒理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食品毒理学问题。

(二)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为确定一个高质量的确定问题,师生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多次认真修改,不厌其烦,会遭受过挫折,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可以使学生在挫折与成功中得到了锻炼。

(三)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研究性学习中根据不同培养对象,指导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对2009和2010级学生毕业课题设计中,食品专业每年都有2名本科生及其带教教师共同进行毒理学方法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科研活动,开展了糙米酵素红曲酒的毒性评价,红曲酒的抗氧化等一系列科研实践,并获得我校大学生课题A类支持,在国家级核心期刊2篇。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张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2]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曹佳,郑玉新,周宗灿,等.毒理学科研究进展及热点[J].中国科学基金,2011(3).

[4]谢斌,丁玉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7.

篇7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和药学的桥梁科学,在高等医药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当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兴起,21世纪的高等教育提出“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和一流教学管理”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已成为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每一位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研究和改进,争取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

1 建立和完善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

《药理学》是高等医药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1.1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药理学内容复杂,许多概念和理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部分章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比如心血管系统的循环图以flash的动画形式,配以药物作用后的变化,展示出药理学复杂的内容。

1.2 列表比较法 药理学中某些药物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和应用,但又有些差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以区分几者不同。比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都可以治疗哮喘,但作用机理,时效性等各有不同,一图标的形式表达更有利于记忆。

1.3 口诀教学法 药理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药物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内容繁杂,记忆难度答,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排斥记忆,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利用语言的韵律和节律,可将零碎的内容归纳起来编成口诀,化繁为简。

1.4 病案分析法 病案教学法是将病案引入药理学教学,课堂上由老师举出病案,让学生来寻找合适的治疗药物,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理解,表述出应用每种药物的理论依据。如果有不同的药物选择可以从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角度分析利弊,选择最佳药物,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药物的作用机理,也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 整合药理学学习内容,建立“第二课堂”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是运用基础医学知识如生物化学、解剖学、免疫学等研究药物作用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既相互的桥梁课程。

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加之新药层出,学生会发现书本上所学的药物在生活中和临床上很少见到,感觉数本内容与社会脱节,学无所用,用而未学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整合课程内容,建立“第二课堂”,这个“第二课堂”不是另外增加教学课时,而是在保证原有教学任务前提下,把新的知识以新的形式融入到原有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大纲要求的内容,另外一个是新知识、新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1 部分课堂内容有学生准备讲解 课本中有一些内容是一些概念性的,需要记忆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内容讲解。比如抗生素的章节,内容涉及到微生物免疫学知识较多,如果老师纯粹的理论讲解,学生感觉被动学习,往往觉得枯燥并很难记忆,相反,如把每一类抗生素分给学生,让其借助现代先进的学习途径――网络,自己准备讲稿,不但把课本上的重点内容描述清楚,而且自己在准备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对原有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也了解了药物新动态,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表达能力。。在学生讲解完成后老师再加以补充和总结,来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达到教学互长。

2.2 把临床中常用药带入课堂 针对课本所讲药物与临床常用药物脱节的现象,鼓励学生把临床中所用药物的说明书及包装盒收集起来,每天利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时间让每位同学来介绍一两种药物,并把这些说明书贴在教室后面做成学习园地,便于平时学习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将这些包装盒和说明书全部归类,按照现代实际生活中药店的格局建立一个模拟药店,供学生平时学习。

3 探索创新性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发展,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医药学学生,意识当今医药学教育的主要目的。药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药理学的实验教学既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又可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我通过实验手段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更新及实验考试方式的改革,要对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索性的改革。

3.1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在现有实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精选实验项目,完善基础实验,增设药理实验基础操作项目,在首次实验课就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实验训练[1]。比如在原有的动物捉拿法、给药途径、处死等基础上,增设实验动物解剖、实验标本采集、麻醉方法、药量计算等,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药理科研的常用方法与基本技能。同时,在原有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设综合性药理实验[2],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不同章节的医药学相关知识的融合来设立实验内容,让学生综合思考分析问题。

3.2 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原有的药理实验考试单纯的凭借药理实验报告,容易造成学生偷懒,或抄袭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缺乏分析,对药理实验考核改革,可督促学生增强实验动手意识,提高实验能力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验考试内容上实行面对面操作演示考核,并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同时实行老师知道下学生自主选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完成实验报告,撰写论文,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论文答辩考核,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最终使得学生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掌握,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药物的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学科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产业等工作的基础,学科水平是体现其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的主要标志。“学科群”,就是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若干个关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结构的学科集合,其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科资源相互配置,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作用,而且对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我校基础医学院将所属学科进行合理整合,形成四大学科群:感染免疫学科群、神经生物学科群、分子生物学科群和形态学学科群。在此学科群模式下,青年教师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快的成长步伐。

二、依托学科群进行的促成才机制

(一)大科学观念优化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研究也逐渐从分散的个体和小规模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单一学科的研究,向以一定规模的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即由“小科学”向“大科学”发展。基于此,基础医学也更需要知识面博而精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青年教师培训均以每个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往往只局限于对本教研室所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了解和学习,对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则较为欠缺。而在建立学科群后,学科群内不同学术思想相互交融,青年教师不再仅仅局限在自己以前所教的专业范围内思考问题,而是扩大了专业内涵,拓宽了专业口径,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角和更开阔的思路来规划自己的发展蓝图。此外,以“大科学”的观念引导青年教师对知识的扩展与深化,在打破了学科间阻隔的同时,产生的交叉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如:感染免疫学科群在与学科的交流中培养出一批免疫、微生物与生物信息学知识兼备的青年教员,目前主要负责我校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中心实验室的工作,大大提高了为我校教研工作服务的力度。而这些青年教员也在此过程中成长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

(二)双导师督导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研究型的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青年教师具备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成为人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导师对人才的发现和精心培养非常重要[2]。传统的培养模式多以教研室集体备课、试讲的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上的训练,而在科研的培训上则通常要等到该青年教师有机会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才能进行,这无疑使人才的成长进步速度大大滞后。而在基础医学学科群模式下,我们对青年教师实行教学、科研双导师制。在教学上,由教学督导专家与教学经验丰富、学员评价特别优秀的老教员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由导师根据青年教师成长规律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适合其教学能力提高的培养计划,重在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能进行教学研究;在科研上,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选择学科群中的PI作为导师,即使尚未进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也可加入相应PI的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我们配套实行双考核管理制度,即对导师及青年教师两方面均进行定期考核,以促进双导师制度的落实。

(三)合作交流拓展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在当今大科学时代,教育与科学迫切需要国内、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因此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培养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培训、进修、相互交流的机会。传统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培训通常是仅限于邀请与教研室相关的个别专家教授到教研室进行科研讲座,或者每年派送1-2名青年教师出国深造,也主要是科研上的深造。而在学科群模式下,集中了各教研室丰富的资源,不仅可创造更多科研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可提供更多教学培训的机会。如我们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所谓“请进来”即通过举办大型国内国际教学科研研讨交流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报告,为青年教员开拓视野,创造合作的空间。如我们所属的神经生物学科群和分子生物学学科群举办的核受体研讨会、海外学者报告会、解剖学科群举办的国际组织工程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让青年教师充分感受到科研的进展,以高层次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而“送出去”则是鼓励和从各方面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青年老师进入学校“苗圃工程”与“教学深造工程”。前者注重科研培训,将青年教师输送到国外先进实验室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以提升其科研能力;而后者则是到国内、外优秀大学专职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及措施等。青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选择先进行哪方面的进修和培训。在学科群模式下,基础医学院公派出去进行交流合作的青年教师数量为学科群成立前的两倍,许多青年教师通过这种锻炼后都感觉受益匪浅。

(四)合理评价机制激励青年教师的自我完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因此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组织除了努力建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外,激发青年教师成才的欲望和原动力也非常重要。我们尝试在学科群模式下,用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激励其自我完善。首先,我们打破教研室的界限,而是以学科群为单位对青年教师进行考评,这就使竞争更为激烈,促使青年教师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其次,我们尝试按岗位有侧重地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人的才能具有质的多样性和量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每个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才能优势,那么让青年教师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展现其才华才能极大地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型、充分发挥潜能。因此,我们尝试建立教学与科研两套并行的评价体系,青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参与其中一种考评,如教学为主的考评体系主要以课堂学员满意率、督导专家评价、教学论文、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作为竞争上岗、职称评审及晋升的主要依据;而以科研为主的考评体系则主要以发表SCI论著、获资助的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科研成果、专利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以上合理的考评机制,既让许多青年教员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定位,也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好的选择与规划,从而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

篇9

【摘要】目的:分析卵巢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卵巢癌患者的彩超诊断资料,探讨卵巢癌的彩超表现。结果:25例经彩超正确检出肿瘤病灶,彩超检出率96.2%,24例超声信息提示为卵巢恶性瘤/或高度疑似卵巢恶性肿瘤,确诊率92.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检出卵巢癌病灶,还能检测肿瘤血供情况,用于卵巢癌诊断工作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卵巢癌;超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ovarian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ovarian cancer expression of color Doppler in the diagnosis of ovarian cancer. Methods: 26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diagnosed by color Doppler data, the performanc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for ovarian cancer. Results: 25 patients with lesions detected by ultrasonography correctly, ultrasound detection rate was 96.2%, 24 cases of ovarian ultrasound information tips for the tumor / or highly suspected ovarian cancer, diagnosis rate of 92.3%. Conclusions: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an detect ovarian cancer lesions, but also detection of tumor blood supply and work for the diagnosis of ovarian cancer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ovarian cancer; super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is; value

卵巢癌一直以来都是妇科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热点、难点,其发病率位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之后,但死亡率却位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1],关于卵巢癌的诊断和治疗,仍为临床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调查旨在观察分析卵巢癌的超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的表现,以探讨彩超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6例患者为我院2005年2月~2011年4月收治的卵巢癌患者,均由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卵巢癌。年龄35~72岁,平均52.5岁;主要临床症状:17例有腹部包块,10例伴随疼痛,4例腹胀,3例纳差乏力,1例尿频,12例腹水;癌症部位:11单侧发病,5例双侧发病,3例为复发,7例有转移。

1.2彩超检查方法 ①仪器:GE公司的Voluson 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7MHz;SIEMEAS 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探头频率2.5~6MHz;②操作:患者膀胱中度充盈后,取仰卧位,检查下腹部;首先行常规妇科超声检测,探查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以及周围脏器关系、腹腔积液情况等;仔细观察肿瘤具体的血流分布情况,包括分布范围、血管丰富程度等;观察血流频谱形态以及测定血流参数,重点观测阻力指数RI值;③存档:将上述检查所得数据、图片等结果记录于计算机存档。

2结果

2.1检出结果 本组26例,有25例经彩超正确检出肿瘤病灶,彩超检出率96.2%;24例超声信息提示为卵巢恶性瘤/或高度疑似卵巢恶性肿瘤,确诊率92.3%;1例因中下腹、盆腔巨大囊性,囊液不清晰,彩超信息考虑为卵巢囊肿并发感染,经术后诊断为卵巢囊腺癌伴发脓肿。

2.2漏诊 本组漏诊1例,因腹胀入院,超声检查见大量腹水,胆结石,而未见子宫附件异常;术中腹水3500mL,不稠,子宫前后壁散在菜花样结节,腹腔广泛转移。

2.3彩超表现 检出肿块共29个:实性肿块9个,其中7弱回声,2个强回声;囊性肿块11个;囊实肿块9个。肿瘤实质内可见血流信号,测得流速范围:20.0cm/s~45.8cm/s,测得RI值范围:0.39~0.50。

2.4病理结果 病理类型:19例上皮源性癌(73.1%),其中15例囊腺癌,4例交界性粘液腺癌;7例转移癌,胃癌5例,结肠癌2例。

3讨论

临床关于卵巢癌的筛查工作日益重要,妇科检查、阴式彩超及CA125检测是目前诊断卵巢癌最为常用的方法,同时也是国际通行的高危人群筛查手段,有研究显示多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可用于早期筛查卵巢癌[2]。

本调查结果显示,卵巢癌的二维超声表现及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表现具有可分辨的特征,具体为:①二维超声显示肿块多为囊实混合型,其外形多数不规则,多,囊壁后薄不匀;②实质性肿瘤的二维超声多呈弱回声,无包膜,肿块内回声不均匀;③合并大量腹水不易经腹超声检出病灶,需由CT辅助检查,建议采用CT或MRI作进一步检查;④彩超可检出血流信号,肿瘤实质性、囊壁、隔膜或者上分布大量血管,血流频谱一般呈中等速度,低阻力型;⑤彩超得到血流频谱,显示舒张期频谱有增宽,而舒张末期峰值有增高,导致收缩期与舒张期峰值差异有所减小,本组患者的RI0.39~0.50。

超声为最常规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该法具有可重复性,资料显示在卵巢癌超声检查中,可见卵巢癌的二维表现为双侧多房,呈实性,其外形多不规则,多且常伴腹腔积液。应用彩超仪器的彩色血流显示功能,可发现肿瘤内部的高速低阻动脉血,分布于肿块实质内部(如中央区、囊内等),阻力指数

临床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筛查卵巢癌,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早期诊断率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彩超对于卵巢癌的敏感度较高,利用该检查方法的多功能分析技术,一般可准确诊出卵巢癌,该检查方法用于卵巢癌诊断中,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1.Cancer statistics 2009[J].CA Cancer J C1in,2009,59:225-249.

[2] 崔恒.卵巢癌的早期诊断[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1(6):403-405.

篇10

【关键词】电针;肿瘤;免疫功能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癌症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了医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据了较高的比例[1]。肿瘤发生的因素很多,其中免疫功能的低下是肿瘤发生与演变的重要原因关键因素,尤其是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和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中起了主要作用[2],T淋巴细胞与NK细胞数量和活性的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扩散息息相关,其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比例的变化,是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一项关键指标[3-4]。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免疫状态的紊乱和失去平衡,大多数是由细胞免疫造成的,也就是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了变化,即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减少,同时NK细胞的量与正常人相比较也下降,但是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D4+/CD8+比值下降[5-7]。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肿瘤、改善机体免疫状态的有效的方法,但是徐美清等[8]认为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和应激同时也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扰乱机体平衡的免疫状态。因此,围术期有效安全的干预手段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术后转归。近几年来,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TEAS对肿瘤免疫功能影响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热。TEAS[9]的方法就是把的经皮电神经刺激与祖国的传统医学针灸疗法相互结合,以电刺激特定穴位代替传统的针刺进入肌肉,此方法无创伤操作简单,仪器携带方便且经济实用。TEAS对实体恶性肿瘤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起免疫调节作用的多种可溶性分子,都起了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改善机体内低下的免疫功能状态,从而达到调整和促进机体免疫的作用。本文就近几年来关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肿瘤细胞免疫的影响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思路。

1穴位的选取

TEAS选取穴位的根据主要是中医脏腑经理论和同脊髓节段原则[10]。在中医学理论中,扶正固本是针灸调节机体免疫的一个重要机理,因此在穴位的选取上多选择阳明经穴和任督脉。有学者[11]认为针刺对不同病种选取相对应的穴位,比如原络配穴主要用于内脏疾病的治疗,在治疗过程多选用原穴为主络穴为辅的原则。翟氏作了艾灸不同穴位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的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穴位刺激表现出来的免疫反应也不尽相同。杨金洪等在针刺防治肿瘤患者的化疗反应的研究中发现电针刺刺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强度方面,足三里的针刺效应显著强于肾俞和大椎其它穴位。针灸治疗机体的肿瘤尽管是以以扶正固本为主,但是在穴位的选择上还是以辨证施治为主要原则。中医的辨证法认为,如果要想达到满意的效果,就需要根据肿瘤的发生的部以及机体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来选择不同的腧穴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多个穴位共同刺激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穴位的刺激,如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内关穴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

2针刺调节免疫功能的机理

免疫系统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活化的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一些重要的活性物质,从而对免疫状态进行调节,这也就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重要机制,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对于手术后的肿瘤患者,体内的正常生理屏障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针刺改善免疫功能的机理目前并不是很明确,但有研究证明主要有两种调节方式,即局部调节和神经-内分泌调节。穴位周围指的是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肌肉以及组织细胞间隙等,与这些相关的生理性改变就是针刺的局部调节。TominagaA等[研究表明电针刺激穴位可产生较低的电阻及释放多种因子,启动组胺、神经传递介质、5-羟色胺、蛋白酶等多种因子分泌,从而介导局部免疫作用,达到免疫调节作用。大量的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电针刺激可以增强机体低下的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是针刺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机制,这三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的通道,神经系统通过体内一系列反应可以直接支配调控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调控方式是产生一些具有免疫的活性物质和相关的细胞因子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系统则主要通过机体自身合成和分泌的激素以及,还有相关的受体对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其它两个相关系统进行调节,免疫系统通过产生神经活性物质可以作用于上述两大系统。Lundeberg等研究表明针刺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联系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刘文琴等研究发现动物的双侧肾上腺被切除以后,其体内的多种与免疫相关的指标水平开始增高,此时如果给予电针刺激,则增高的免疫相关物质水平和相关因子没有降低,这一结果说明针刺对动物免疫系统的调节是主要是通过垂体内分泌这一通路实现的,通过该项研究说明机体内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针刺调节免疫功能的影响主是起到了抑制性的作用。此外免疫功能的调节还与内源性阿片肽密切相关,Han等研究发现针刺可以提高其下丘脑及血浆β-内啡肽释放量,减少应激刺激,并能保护胃黏膜损伤。内源性阿片肽由垂体释放,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其特殊受体,内啡肽可以通过脑脊液传至神经系统各处,也可通过血脑屏障传至外周细胞及组织,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

3针灸调节肿瘤免疫的实验检测指标

3.1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

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中,T淋巴细胞群现已经被证实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中在肿瘤免疫中占主导地位的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不仅是细胞免疫中的重要的效应细胞,同时本身也在机体免疫的调节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T淋巴细胞的功能发生失衡问题,将会导致体内有毒和致癌物质的清除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和加速了肿瘤的发生。检测肿瘤患者细胞免疫状况常用的指标检测指标就是T淋巴细胞亚群及计数,按人体成熟T淋巴细胞表面上不同的分化抗原,可以将其分类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其中前者是辅助及诱导性T细胞简称为Th,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而后者主要是细胞毒T细胞即Tc,作为细胞毒性效应细胞,可特异性的抑制并杀伤T细胞。CD4+和CD8+T细胞的比值在临床上经常作为判断机体免疫状态的指标,如果比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说明机体的免疫功能趋向稳定,如果CD4+/CD8+比值降低说明是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了抑制。

3.2NK细胞

NK细胞的活性在肿瘤的演变中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在肿瘤生长和繁殖的时候NK细胞的活性降低肿瘤细胞,缓解期时NK细胞的水平恢复正常,当肿瘤再次复发时又降低,说明NK细胞活性的改变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有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强肿瘤患者降低的NK细胞活性。吴滨等报道术中经皮穴位100Hz及经皮穴位2/100Hz电刺激均能提高NK细胞活性,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孙华等做过相关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组的NK细胞活性要低于正常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是降低的,通过针刺的干预治疗后,NK细胞的活性可以显著提高。翟道荡等通过研究发现,针灸关元穴能够增强HAC小鼠的NK细胞毒性。不同时间点针灸S100HAC小鼠的NK细胞毒活性有着不一样的表现。

3.3细胞因子及内源性阿片肽等指标

膜表面IL-2R(MIL-2R)表达增强是T细胞活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活化后可释放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血清中sIL-2R在患有恶性肿瘤的机体内呈现出高度的表达高浓度的表达,血清中sIL-2R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病情的变化、治疗反应和预后密切相关紧紧相关联。有文献报道机体内除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通路连接起来的重要介质,那就是内源性阿片肽,它在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针刺激可引起内源性阿片肽(β-EP)的释放,从而可以增强淋巴细胞的转化并产生白细胞介素-2。艾灸“关元穴”同样可以增加小鼠脾淋巴细胞β-EP受体的密度浓度。电针刺激导致垂体、肾上腺中的β-EP含量减少,而血浆中的含量上升。这就说明针灸调节肿瘤免疫的机理可能与内源性阿片肽等介质有关系。

4临床研究

由于肿瘤患者的发病及转归预后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息息相关,如何因此提高改善和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一直是人们临床中所关注的目标重点。经皮穴位电针刺激作为一种几乎无副作用的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治疗方法,其它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调整促进和改善作用已被许多大多数研究所证实证明。肿瘤的不断演变与人体的免疫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肿瘤的发生发展甚至转移和复发,其重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和肿瘤免疫的逃逸,而肿瘤的进一步发展结果会更加抑制机体的免疫状态,所以在肿瘤的发展和患者的预后方面,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汪氏等对44例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针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刺激后CD4+/CD8+的比值明显升高,同时也增加了淋巴细胞转化功能,从而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提早恢复。叶芳等通过电针刺激对28例消化道肿瘤化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中,选用针刺穴位是内关、三阴交和足三里。研究结果发现针刺前CD3低于正常值,CD4明显低于正常值,而CD8、CD4/CD8和NK细胞的活性处于正常值范围,化疗后1个月再结合电针刺激可以明显增强肿瘤化疗后病人的免疫功能。吴华星等研究发现,对肺癌切除术的患者施行TEAS,则TEAS组术后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水平升高明显,而CD8+、sIL-2R、IL-10的表达均明显降低,IL-2、IFN-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因此证明电针刺激可以改善围术期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杜海绒通过对90例全麻下行肺癌择期手术的患者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取穴为双侧足三里和合谷,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NK细胞表达增加,CD4+/CD8+比值升高,说明电针刺激可以提高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外周血中的活性,减轻由于手术所导致的的免疫功能抑制。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