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治理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从历年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年报检查的结果看,盈余管理始终是影响中国资本市场会计盈余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实现短期盈余目标,许多上市公司不惜利用各种手段调节会计利润,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仅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甚至导致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干扰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所以,如何治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资本市场监管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操纵财务报告结果,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数据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1],其产生的根源是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企业产生的道德风险[2]。在信息不对称的掩护下,拥有信息优势的企业管理者为了个人私利或组织局部利益而产生道德风险,违背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原则,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操纵会计盈余水平,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甚至导致其利益受到损害,所以,盈余管理不仅是一种会计违规行为,也是一种不符合企业合法诚信道德伦理的行为。从产生根源出发,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降低信息不对称,弱化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信息环境优势;二是促进企业提高商业伦理道德,依法诚信经营,降低道德风险,从主观上约束盈余管理行为。
一直以来,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治理,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现有文献多从独立审计、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来研究盈余管理治理机制[3],同时,为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中国的监管层也一直致力于各种制度建设来促进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虽然这些研究和实践对降低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会计盈余指标在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发行、再融资等重要决策中的政策刚性,许多上市公司还是会在制度监管的空隙中,想法设法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所以,企业盈余管理仍然是干扰中国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增多,人们普遍认同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且以符合社会道德伦理的方式从事经营活动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4-5],因此,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会诚信守法经营,减少企业及其管理层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机会主义倾向,那么,从降低其道德风险的角度看,社会责任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应该能够发挥治理作用。诸多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责任中的企业伦理会引导经营者遵守更高的行为标准,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约束管理层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减少利润操纵,提高会计盈余质量[6-8]。但是,也有学者从信号传递理论出发,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赢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分散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力,因此当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之后,可能会利用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其掩饰工具,如McWilliams等[9]、Prior等[10]、邓学衷等[11]的实证研究均发现,企业经理人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减少利益相关者对其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承担社会责任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庇护工具。由此可见,社会责任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否能够发挥治理作用,相关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而在中国当前的经营环境下,一方面,在监管层和社会各界积极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不断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为谋求资本市场的各种利益,企业往往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能够对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发挥治理作用吗?还是仅仅作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掩饰工具呢?
本文结合中国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对当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且考虑到以往文献较多关注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而对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考虑较少,本文就企业的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进行综合考虑。研究发现:当前中国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对其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治理作用,并且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更为显著,而且当企业面临较强的资本市场动机时,社会责任的这种治理作用并不会减弱,依然能够较好地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与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不同,本文综合考虑了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以及总盈余管理水平,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细化和拓宽了关于盈余管理治理机制的研究。此外,本文的研究发现当企业盈余管理动机较强时,社会责任依然能很好地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为监管层有效解决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随着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学术界普遍认同Carroll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的理论框架[4],经济责任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法律责任和道德伦理责任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12-13]。此外,《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中也明确将信息透明,遵守诚信、公平和正直的行为道德标准,尊重法治和规范等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基本原则[14]。所以,杨萍指出企业不仅是经济主体,而且是道德主体[15],要以符合法规和诚实守信道德伦理的方式开展经济活动,实现经济利益。而盈余管理行为是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企业为了个人私利或组织局部利益,违背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原则,人为调节会计盈余水平,违背企业诚信道德伦理的一种欺骗行为,会误导包括投资者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甚至导致利益相关者的重大损失,所以盈余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所不支持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会减少或抵制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此外,在社会责任框架下,人们评价企业的指标更加多元化,经济表现和社会道德表现都是评价企业绩效的重要内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赢得声誉资本[16]。盈余管理等欺骗手段也许能够为企业谋取短期经济利益,但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一旦暴露,将会大大降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道德表现的评价,损害企业的声誉,甚至导致严重的声誉资本和企业价值的损失。Davison等的研究就表明企业财务报告违规等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旦曝光,资本市场会作出强烈的负面反应,从而导致企业股价发生显著的负面异常变动[17]。所以,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为企业积累的声誉资本增加了企业从事诸如盈余管理等不诚信行为的道德成本,可以降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倾向,进而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但是,有学者基于信号传递理论视角的分析认为,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也可能会庇护和掩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会基于特定目的积极自愿地向市场传递利好信息,进而争夺有限的资源,提升企业价值。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多边契约关系,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不仅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而且也会造成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损失,因此盈余管理作为一种负面信号,一旦被利益相关者发现,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惩罚管理层,包括顾客的流失和忠诚度下降、政府的行政处罚、债权人的借款限制等,这会使企业声誉受损,企业价值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减少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企业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其积极为他们谋求利益的正面信号,努力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从而得到股东的认可,同时也会赢得债权人的信任,加强顾客的忠诚度,提高公司的吸引力,降低社会公众与政府的监管等,这些积极效应会提高企业的声誉,掩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或者缓冲企业盈余管理负面信号的影响。McWilliams等的研究就表明企业管理者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所树立的良好社会形象,可以减少利益相关者对其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9];Prior等也发现管理层为了降低利益相关者对其盈余管理行为的警惕性,会通过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来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缓冲利益相关者对其盈余管理的激进性惩罚行为[10]。由此,企业社会责任也可能会成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庇护手段和掩饰工具。
基于上述分析,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既有可能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对其盈余管理行为发挥治理作用,也可能会充当管理层庇护和掩饰盈余管理行为的工具,故本文提出如下竞争性假设。
假设A:社会责任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治理作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其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B:社会责任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具有庇护作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其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8-2012年深沪A股主板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对样本数据做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保险类行业的公司;(2)剔除变量值缺失的公司;(3)对连续变量在上下1%分位上进行缩尾(Winsorize)处理。最终形成一个包含7 798个有效观测值的数据样本。
文中所需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社会成本支出从公司年报及相关科目附注中手工搜集。
(二)主要变量定义
1.盈余管理(EM)
由于采用方式不同,企业盈余管理包括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企业会结合自身特点权衡这些利弊,综合或替代性地使用这两种方式进行利润操纵[18],使不同企业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分别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总盈余管理水平三种方式来度量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1)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AM)。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AM的估计采用Dechow等提出的修正的Jones模型[19],通过分离出操纵性应计利润而得到。具体模型为:
其中,NIt为第t年净利润,CFOt为第t年经营现金净流量,At-1为第t-1年总资产,ΔSt为相比于上一年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化额,ΔARt为本期比上期应收账款的变化,PPEt为第t年固定资产净额。通过对模型(1)分年度分行业(制造业按二级行业分类回归,其他行业按一级行业分类)截面数据混合回归得出的残差即为操纵性应计利润,用Z-score方法标准化后作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AM的度量。
(2)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RM)。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RM的估计利用Roychowdhury的方法,通过计算企业的异常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与异常期间费用后加总而得到[20]。该方法分为三步。
①估计正常生产成本。具体模型为:
其中,PRODt代表正常生产成本,为第t年主营业务成本与第t年相对上年存货增加额之和,At-1为第t-1年总资产,St为第t年主营业务收入,ΔSt为相比于上一年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化额。利用模型(2)通过分年度和行业进行回归估计出的残差ε即为非正常生产成本(AbPROD)。
②估计正常费用支出。具体模型为:
其中,DISXt代表企业的正常费用支出,为第t年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At-1为第t-1年总资产,St-1为第t-1年主营业务收入。利用模型(3)通过分年度和行业进行回归估计出的残差ε即为非正常费用(AbDISX)。
③计算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一般来说,具有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表现为较高水平的非正常生产成本AbPROD和较低水平的非正常费用AbDISX,因此,构造一个综合变量:
RM=AbPROD+(-1)×AbDISX(4)
经Z-score标准化后作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RM的度量。
(3)总体盈余管理水平(TM)
由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分别反映两种方式下各自的盈余管理水平,而实践中公司管理层会结合自身特点综合或替代运用这两种方式[18],所以为全面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总体水平,本文定义总体盈余管理水平TM为标准化后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AM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RM之和。
2.企业社会责任(CSR)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度量,目前国外学者主要采用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声誉评级法、KLD指数法等,而国内学者受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局限,企业社会责任的度量方法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朱松[8]和翟华云[21]选用润灵环球责任评级得分进行度量,而潘妙丽[22]、沈洪涛等[23]和张川等[24]则选用每股社会贡献值等指标。考虑到润灵环球责任评级倾向于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形式完整性进行评价,而每股贡献值的概念与Carroll[4]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四个方面的内容框架相一致,并且也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契合,所以本文选用每股贡献值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度量标准。
每股贡献值的概念出自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该指标用来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计算方法为:
每股社会贡献值=每股收益+每股增值额
考虑到由于增发、配股、股票股利等因素导致的企业股票数量变动会造成不同期间的每股社会贡献值可比性较差,本文采用研究期间内(2008-2012)的年度平均股票数量(即2008-2012各年年末股票数量之和/5)作为分母,对每股贡献值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修正,即:
修正后每股社会贡献值=[净利润+(支付的各项税费-收到的税费返还)+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偿付利息支付现金+公益捐赠支出+赞助费-因环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会成本]/研究期间内年度平均普通股数量(5)
3.盈余管理动机(Motivation)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薪酬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监管动机等[1]。在中国,由于上市资源的稀缺性,满足资本市场关于取得上市和再融资资格、避免亏损退市等监管文件中的盈余指标要求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25-26]。刘颖和陈小悦等的研究均发现处于亏损边缘和净资产收益率再融资阈值(6%)附近的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27-28]。所以本文研究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考虑避免亏损、再融资这两种在中国较为典型和普遍的资本市场动机。
为研究较强盈余管理动机下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是否会发生变化,本文借鉴陈小悦等[28]和肖成民等[29]的研究,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分布变化的方法,对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区分:净资产收益率处于0~2%范围内的公司属于避免亏损动机较强样本;2008-2012年5年内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6%~8%之间的公司属于再融资动机较强样本。然后,将这两类样本作为强盈余管理动机样本,定义盈余管理动机虚拟变量Motivation取值1,其他样本Motivation取值0。
4.其他控制变量
借鉴Kim等[6]、饶茜等[30]的研究,本文又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性、财务风险能力、公司治理、审计质量等指标进行了控制。相关控制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研究模型选择
为检验前述假设,本文借鉴Kim等[6]、万寿义等[31]的研究,构建如下模型:
上述模型的回归分析中,通过设置年度和行业虚拟变量对行业和年份的影响进行了控制。为减小异方差的影响,回归方法采用普通OLS稳健性回归。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2是按照全样本和依盈余管理动机强弱将样本分组后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全样本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最小值为-0.682,最大值为9.447,表明现阶段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很不均衡。大部分变量的标准差均小于均值,说明离散系数相对较小,数据的稳定性较好。进一步按盈余管理动机强弱将样本分组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具有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的公司(避免亏损、再融资)总盈余管理水平TM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RM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公司,但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AM与其他公司没有明显差异,初步说明当公司具有避免亏损、再融资等资本市场强盈余管理动机时,会倾向于较多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此外,具有资本市场动机的公司在获利能力、成长性、现金获取能力、股权集中度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其他公司,而其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却比较高。
(二)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
表3是主要变量的pearson(左下部分)和spearman(右上部分)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总盈余管理水平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初步表明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抑制作用。此外,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比较低,在模型回归中不会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4是针对模型(6)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社会责任CSR与企业的总盈余管理水平TM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RM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具有良好社会责任表现的公司总体盈余管理水平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增强管理层的道德伦理意识,合法诚信经营,降低道德风险,从而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也就是说,随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积极实践能够约束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倾向,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假设A得到验证。虽然列②中显示社会责任表现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但不具有显著性,所以假设B中的庇护作用并不明显。综合看,中国当前环境下,良好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发挥治理作用。
此外,综合列②和列③针对不同盈余管理方式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社会责任与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RM显著负相关,而与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AM没有显著关系,说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约束管理层从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对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作用不明显。可能的原因在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是企业为实现特定期间的盈余目标,利用会计法规的灵活性来调整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整体经营结果,对企业业绩的扭曲较小;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往往违背正常经营原则,通过操纵交易活动来达到盈余目标,是以牺牲企业的长期价值为代价来满足当前盈余需求的短视行为,将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现金流量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价值降低[20,32]。所以,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相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企业自身经营以及利益相关者决策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其对利益相关方的危害较大,一经发现对企业声誉和价值的损害也比较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对道德伦理和声誉的重视会更好地约束管理者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对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并不明显。
(四)拓展性分析
王亚平等[25]和张昕等[26]的研究表明,满足资本市场监管要求是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历年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年报的检查结果也显示,濒临亏损和有再融资要求的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较为突出,所以,如何约束这类有强动机的公司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提高投资者利益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前文分析可知,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治理作用,那么,在强盈余管理动机下这种约束作用是否还会存在?本文又针对强盈余管理动机下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及其治理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1.盈余管理动机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
Cohen等认为仅仅依靠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存在着隐蔽性差、调节范围有限的风险,当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不能满足需求时, 管理者会进行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32]。刘启亮等的研究也表明当企业盈余管理动机不同时,会灵活地使用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33]。由此可见,随着盈余管理动机的增强,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并且前述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也初步显示强盈余动机下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与其他企业有显著差异。为全面了解这种变化,本文构建模型(7)如下:
针对模型(7)的普通OLS稳健性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动机Motivation与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RM和总盈余管理水平TM显著正相关,而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AM的关系不显著,说明当具有避免亏损、再融资等强资本市场动机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较为普遍,并且由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受到会计准则弹性空间的限制而对会计盈余的调整幅度有限,再加上其隐蔽性较差会导致其风险较大,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更具隐蔽性[20],调整范围较大,所以,当企业盈余管理动机较强、盈余需求更迫切时,会更多地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这与张俊瑞等[34]和李彬[35]的研究结论一致。
2.盈余管理动机对社会责任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关系的影响
根据前述结论,当盈余管理动机较强时,企业会更多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虽然社会责任对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可以发挥治理作用,但其治理机制主要是出于道德约束,企业是否遵从具有弹性,所以当企业面临避免亏损、再融资达标等重大经济利益决策时,社会责任的道德约束是否还能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发挥治理作用,是需要进一步考察的问题,因此本文构建模型(8)作进一步的分析。
上述模型中,Motivation与CSR的交乘项系数η3反映盈余管理动机对社会责任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关系的影响[36]。表6是针对模型(8)的回归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与表4、表5结果一致,社会责任CSR与企业总盈余管理水平TM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RM均显著负相关,而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AM关系不显著;盈余管理动机与企业总盈余管理水平TM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RM均显著正相关,而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AM关系不显著;盈余管理动机与社会责任的交乘项Motivation*CSR的系数η3在三种盈余管理度量方法下均为负值,但都不具有显著性,表明盈余管理动机不会影响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强盈余管理动机下,社会责任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没有减弱。这说明社会责任的道德约束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良好社会责任所形成的较高企业道德标准对道德风险的防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在面临亏损、再融资限制而产生较强盈余管理动机时,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依然具有显著的治理作用。
五、稳健性检验(表7)
考虑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度量还没有较为准确和一致的方法,为减小变量度量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其他方法来度量社会责任进行稳健性检验。根据Carroll[4]的社会责任结构金字塔模型,慈善捐赠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高层级,属于自愿性责任,积极从事慈善捐赠活动表示企业具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所以,本文借鉴孔东民[37]的研究,用企业是否有捐赠行为来度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CSR_d):当企业当年度有捐赠支出时,CSR_d取值1,否则取0,针对模型(6)和(8)的回归结果见表7中Panel A所示;同时,借鉴贾兴平等[38]的研究,本文又以财经专业网站和讯网社会责任评价系统中对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综合评分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度量(CSR_hx),但由于和讯网的评价数据始于2010年,所以稳健性检验中只针对2010-2012年的样本进行了检验,回归结果见表7中Panel B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无论是以捐赠指标还是以和讯网社会责任评级来度量社会责任表现,回归结果均与前述结论一致,社会责任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特别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能够发挥治理作用,并且,当盈余管理动机较强时,社会责任的治理作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
六、研究结论
篇2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社会责任; 机制
经济环境日益动态化,利益相关者日益潜在化,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使自身价值在市场中得以承认,不断寻求价值增加的途径,并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公司治理。近年来,这两大重要研究课题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造假案,三鹿集团缺乏社会责任导致的破产事件,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食品事件,反映企业对员工利益漠视的“开胸验肺”事件,以及最近媒体频繁曝光的矿难事件,引起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迫切要求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环境和加强公司治理来规范企业行为和提高企业素质,确保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此相适应,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决策者认识到,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提高经营业绩的必要条件,是保护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保证现代市场体系高效、有序运行的基础。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形成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的公司治理是当前各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样的,进入新世纪,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热点问题。
公司治理最早出现在伯利和米恩斯(Ado1f Berle & Gardiner Means)在1932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人财产》一书中。书中表明公司治理最初关心的是,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没有公司财产权的公司治理问题”。之后,各机构和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定义,有的认为公司治理主要是解决公司价值创造和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有的则认为公司治理是涉及法律、文化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复杂体系。而我国的公司治理概念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相对西方较晚。由于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因此,国内外目前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笔者认为,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既体现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配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又体现为企业各参与方的一种契约关系,同时,它还体现为企业内部各种权力(包括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经营者选择权等)的约束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的主体是由具有一定资格和能力参与治理活动的公司利益相关者,股东是核心,主要包括公司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从而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最先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其中,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奇・B・卡罗尔结合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最有影响力。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责任(慈善责任)之和。
从已经讨论的社会责任内容看,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承担的一种社会义务,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法律上已规定的义务,如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保护义务,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保证食品安全的义务等;二是道德义务,如慈善捐款义务等;三是经营中发生的既非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也非道德性质的义务。第一个层次的义务是最基本的义务,第二、第三层次的义务是更高层次的义务。
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传入中国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的“工厂守则”运动在中国兴起,但大多只具有劳工保护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们开始系统研究公司社会责任。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2010年财政部会计司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也给出了定义: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以上两项内容分别从法律和经济角度给出定义,突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二、公司治理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关系
良好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公司治理是从战略层面对公司整体财务、人事、经营等的治理,通过制度安排,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与约束的框架结构,缩小出资者和经营者关于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对称,确保企业的各项活动不偏离预定的轨道,监督重大决策的执行过程,确保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样,企业便有更多的盈余用于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公益捐助等方面,自愿并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只要公司治理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使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社会公众、供应商以及政府能够真正合理地参与到公司的决策当中来,或者真正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不难实现。
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依赖有效的公司治理。企业进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消耗自然资源、能源,较大地影响生态环境;品牌价值、良好的企业形象、商誉等对企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成败。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这些则需要企业付出相应的成本,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减少消耗、优化决策,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支持。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益于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进而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产生影响。良好的企业信誉能增加企业潜在的投资者,扩大企业筹资、融资渠道,使企业运作更加顺畅,从而公司治理变得相对简单易行。另一方面,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会转化为企业优化公司治理一种内在动力,从而在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长,以便在合理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后,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
三、我国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承担现状
(一)我国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它的核心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体现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责、权、利的有效配置,其成功与否,主要看其运行效率如何,即公司能否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效协调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害关系。我国企业中广泛存在“一股独大”、“一股独霸”、监管不力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使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注重公司治理文化建设,公司权力机构的设置不合理,缺乏对公司“内部人”的有效制衡与监督机制。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由国企改制而来,企业管理层缺乏公司治理的概念;权利机构设置方面,《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董事会与监事会,在形式上属于双层委员会制度,但均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相互之间不具备直接任免、控制的权力,尤其是监事会在法律上只被赋予有限的监督权力,缺乏足够的制约董事行为的权力。
2.董事会结构失衡,由于“内部人”和大股东的代表控制董事会,董事会难以履行受托责任。一方面,董事会中形成了由代表国家股或政府控制的法人股的“关键人”控制的局面,而国家对管理者的监督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成员大多同时兼任公司经理层要职,董事会中“内部人”的比例过高,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
3.没有真正形成经理人市场,缺乏对管理层的严格规范的约束,且激励机制不健全。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和监事都不是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而上任的,是否有能力胜任本职值得怀疑。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存在的问题
1.我国大多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阶段性、局部性的,总体水平较低。《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生效后,国家电网了第一份中国本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5年社会责任报告》。自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全新时期,但总体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在全国五百强企业中仅有20%多,其他企业偶尔。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在基础阶段,尚未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竞争优势,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内部缺乏专门的社会责任履行机构。2007年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对中国5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10%的受访企业设有社会责任部,10%设有可持续发展部,21%设有环境管理部,42%设有公共关系部。由此可见,缺乏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或者部门机构设立不规范的问题是导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操作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积极的主要原因。首先,市场本身不能有效识别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与否。其次,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与引导有限。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可忽视,但由于其掌握资源和力量有限,不能有效激励,约束和干预公司行为使其承担社会责任。最后,各类标准的操作性欠缺,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不能够全面系统的约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四、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促进社会责任履行的建议
1.协调好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害关系,不断理顺各种委托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以及形成内外部公司治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促使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奠定基础。
2.尽社会职责是企业最基本和最高的发展理念,是否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程度,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也是经济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需要企业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关系,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提高其治理效率,落实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对我国企业而言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必须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行为,使企业在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使社会更多地受益。但是仅有制度和规则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商业道德教育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
五、结束语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组织制度已发生重大变化。新设企业基本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原存续企业通过改组、分离、并购等多种形式逐步改建为公司制企业。改制、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并不等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上市,包括到境外上市,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也不等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我国“转轨”“改制”的企业而言更迫切、更突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促成了强调人力资本参与的多层次治理模式,也改变了企业的发展理念――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此相适应,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创新型企业对物质资本的倚重明显减弱,更加依赖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是公司治理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共同基础,以此为切入点,在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S].2010.
[2] 王保树.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法理论的影响[J].法学研究,2010(3).
篇3
[关键词] 公司治理责任
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何谓“公司社会责任”
1.部分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决策者采取保护与促进社会福利行动的义务,就有如他们对待自己的利益一般。
2.有人认为,社会责任的概念,是指使公司不仅负有经济的与法律的义务,而且更对社会负有超越这些义务的其他责任。
3.此外,有的学者甚至从事抽象的哲学分析,以探究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
4.笔者采多数美国学者的观点,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营利性的公司,对其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为社会多数人所希望的之后,该营业性公司便应放弃营利的意图,从而符合多数人对该公司的期望。更进一步说,公司的社会责任,除了必须依照法令行事,即公司遵守法律规定的责任外,还必须承担“公司的伦理责任”,即“自行裁量责任”,如举办慈善事业等。此定义,较之其他看法,基本能提供一个不过于主观或不陈义过高的标准,故采之。
二、公司的决策者是否有义务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而调整自身的行为
公司对雇员、消费者和公众负有社会责任,尽管这些社会责任未必见诸法律而为公司的法定义务,但应当成为公司管理人恪守的职业道德。
我国近年来水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除了突显环保问题外,不禁令人联想到更根本的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或称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难道企业家经营企业,只要守法而如期缴纳应缴税款,即已尽到“社会责任”?或只要为其股东追求最大利润,既已足矣?换言之,营利性公司之经营者的任务,除了努力致力于公司成长,谋求股东最大利益之外,是否也应体认公司为社会一分子,其决策尚应注意其整体社会的利益?再申言之,公司是否不仅仅应寻求公司股东之最大利益,且于具体决策时,也应对其消费者、债权人、员工乃至公司所在地附近一般社区利益加以考量,以善尽其社会责任?
三、对公司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问题的争议
经济学者或从自由经济市场的观点认为,企业并需要肩负太多社会责任,政府的任务只要维护市场的自由、竞争,并排除干预政策,应将经济事物还给市场去负责。但也有经济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一个能够称得上为企业家的,必须对社会负起应该负的责任,而不是专心于为个人或为企业图谋利益。”虽然偶有论者对公司应负社会责任持否定态度,但中外绝大多数的观点均认为公司应该负社会责任,此点应无疑义。因为正如外国学者所指出的,公司所带给人类的影响已是非常深远。公司决策的影响力常及于消费者、员工、股东甚至一般民众。有人甚至将公司比拟为“私人政府”,因为它不断地课予大众“看不见的税”,因此传统的自由经济市场的理论架构已不能适应,必须给予一定程度的修正。而论者“看不见的税”,例如,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雇佣员工时的歧视行为、不正当的金权政治、伪劣产品造成消费者身心受害、以垄断价格出售商品、跨国性公司践踏未开发国家的资源并污染其自然环境,以及公司犯罪行为(如贿赂官员、股票的内线交易、证券欺诈等等)不一而足。
四、我们的公司制度应往何处去
笔者认为,如何调和公司利益与全体社会的利益并使之平衡,应是当务之急,而公司应负社会责任也是势所必然的趋势。理由有三:
1.从表面上看,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然而,分歧背后却有一个前提性共识:商业公司固然以营利为宗旨,但是,营利与社会责任并非必定发生冲突,冲突也并非不可调和,商业公司完全有可能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应从过去以短期速成为基准的观点,变为着眼于长期利益的追求。如果公司得以追求长期利益为出发点,则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便可找到立论之处,因为公司负起社会责任,当然足以改善公司所处的环境,从而有利于公司长期的发展,并最终可为公司带来利益。
2.公司之行为如能是负责任者,则有助于公司形象的提升,从而,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此外,如果公司自动地善尽社会责任,也足以避免政府以不必要的外在法规规制公司的活动,造成公司活动受到不必要的管制。
3.公司有道德上的义务,以帮助社会处理社会上的问题。这是因为这些社会上的问题,很多是公司所直接造成的,例如公司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公司当然责无旁贷地应负起帮助社会处理这些问题的义务。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公司本身拥有很多资源可供解决社会性问题的使用。
4.现代社会对公司组织的期待,已由纯然是经济组织的看法,转变为兼具社会性使命,因此,既然公司所处的环境对其的期待已有不同,公司自应调整其角色,负起社会责任,否则既有可能危及公司存在的合法性。
如果参酌美国法律研究院所建议的公司应负社会责任化的一般性规定而加以法典化,则不仅可以解决社会责任概念不明确的问题,亦可以此宣示公司应负社会责任这一价值理念,以鼓励公司经营者从事负责任、正当的公司行为,从而,使公司这个制度的价值,更为人们所敬重与肯定。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13-02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各方的不断努力与配合。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现阶段,经济发展平稳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近些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被列入各大公司的议程,《财富》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将“社会责任”列为参评标准之一,可见,对于企业而言,社会责任的践行不仅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发展自身的需要。
一、公共治理理论及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介绍
“治理”(Government)一词原为“掌舵”的意思,指在控制、引导、操作时的行为和方式。自1898年世界银行提出“治理危机” 以来,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开始在其各种报告和文件中频频使用公共治理的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可见,治理理论是由许多不具备明确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灵活地反映着多样化的规章制度或个人态度,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来源于超越政府之外的制度和人的结合体,讲究的是多元、民主和合作化的意识形态,其核心主张是以合作、协商、伙伴关系来确定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实现有效治理,进而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充分理解政府不是公共治理的惟一主体,应该确立多元主体治理范式,通过分权给利益共同体实现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也应该看到这种多元主体间是相互依赖、互动的伙伴关系,应实施网络化管理,共同抗拒风险,由政府和市场的二元化结构向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三元化结构转变,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明确政府是有限的而非全能的,同时政府的职能要由最初的统治到管理再发展到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治理。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RS,由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取得广泛认同的基本含义是:企业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要求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它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关注消费者、股东、雇员、政府和社区等相关者的需要,扮演社会角色。其内涵不仅包括基本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还包括伦理、慈善等责任,具体内容可概括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员工责任、环保责任、慈善责任和社区责任。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问题上,我国一直以政府推进为主,制定政策法规,奖励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惩罚损害社会利益的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不断发展,对该问题不断深入探讨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要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光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公众、社会组织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一)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力量
资本的逐利性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具有释放负外部效应的冲动,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时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很难有效约束企业带来的负外部性,若处理不当,反而会加剧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换言之,就是如何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
对于外部性解决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但都存在一定缺陷。就市场调节而言,需具备一系列条件,如完善的市场价值体系、环境和资源的定价等,但其价值的体现非常困难,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就政府干预而言,政府干预一般采取直接管制和经济政策激励两种方式,同样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如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利润目标的冲突等,不能完全解决市场调节遗留的所有问题,因而可能出现政府失灵的状况。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就是要使其成为第三种力量,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失灵。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有自律的作用,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会妥善处理与生态环境及与社会的联系,自觉保护环境和消费者利益,减少政府的监控成本;其次,企业社会责任有广泛的渗透作用,会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树立全局意识;再次,企业社会责任能够起到持续激励的作用,影响下一代企业成员传承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引导企业长期行为,使企业社会责任永续发展。
(二)有助于企业实现利益的双赢
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是一种双向行为,一方面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其经济责任,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对于提升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青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会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更好实现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在企业的经济责任外,还有环保责任、慈善责任、社区责任等。环保责任的践行可以促使企业改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慈善责任的践行可以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社区责任的践行可以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营环境,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因此,无论从企业还是从社会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都是一种双赢,既是对社会整体效益的贡献,也是对企业社会形象的提升,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三、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途径
(一)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首先,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法规实现的效果,即贯彻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其次,通过自身的行政资源对企业进行教育和引导,培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观念上规制企业行为。再次,对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鼓励表彰,对未能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负面影响的企业予以大力度的惩处。
(二)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
社会组织,如工会和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则来规制企业行为,在行业中对企业行为进行积极监督。另外,公众是企业直接面向的客户群,公众的认可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公众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将货币选票投向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三)企业自身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牺牲企业利益来满足社会的发展,而应看到在责任履行背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是一项长期投资,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这是企业首当其冲的社会责任,还要积极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地位,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保证企业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另外,员工责任是保证企业自身高效运营的必要条件,慈善责任是对企业良好形象塑造的有效途径,社区责任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基础。因而无论从企业自身还是从其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长期繁荣发展必不可少的隐性投资。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规制,更离不开社会组织、公众和企业自身的努力,在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推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6.
[2]罗伯特•罗茨(著),俞可平(译).新的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7-115.
[3]汪向阳,胡春阳.治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的新热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包国宪,周云飞.中国公共治理评价的几个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J],2009(2).
[5]田祖海.美国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5(3):18.
[6]陈佳贵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重污染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155-01
1 重污染行业的概念
本文研究对象是重污染行业的企业。目前,重污染行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类行业。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多元化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它所代表的含义有所不同。
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定义表述得越千差万别,就越能体现它的内涵丰富。虽然各个学者、组织和国家从各自的角度进行理解,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们都逐渐达成了一种共识,就是企业的目标是多元的,不仅要为股东赚钱,强调盈利,而且还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
3 我国重污染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由于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有限性,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也是相对有限的。目前,就对我了解到的现状综述如下:(1)紫金矿业:2010年7月3日的紫金矿业发生污染门,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当初瞒报事故9天。(2)石油行业:石油作为国家的稀缺战略资源,石油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企业。我国石油行业基本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企业占领,存在着各种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其一,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环境破坏,资源消耗。如2010年7月16日,大连输油管发生的爆炸事件,其附近海域受污染面积达到了430平方公里,同时有毒气体大量,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其二,忽视石油工人的职业健康安全。我国石油企业担负着员工的就业问题,这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而我国石油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为此必须做出努力。其三,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忽视对企业劳动者、消费者等的保护。(3)煤炭行业:主要存在包括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安全生产、员工发展等问题。(4)造纸行业:主要存在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的环境问题。(5)制药行业:主要存在环境污染、质量不合格、员工权益受损、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根据以上的几大行业存在的问题,可以找出它们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如下:(1)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无法对企业造成实质上的约束,致使相关法律规定只是纸上谈兵。(2)我国政府责任缺失,执法的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执法不追究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3)重污染行业企业管理者观念守旧,意识还不够成熟,认为只要合法经营了、依法纳税了就可以了,并不综合考虑环境的治理、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慈善事业的责任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4)国内社会大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特别是消费者、劳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着误解。
4 治理对策
4.1 政府
第一,要求我国政府将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制化、规范化,提高政府的执法监管力,明确具体的执法程序,是企业严格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改善法律大环境。第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深入研究重污染行业,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重污染行业企业特点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第三,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倡导社会责任意识,要做到恩威并施。一方面,对不好的进行惩戒;另一方面,对好的大力宣传,例如些优惠激励政策,使更多的重污染行业企业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4.2 企业
第一,管理层管理层转变经营理念,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及教育,多与员工交流。第二,贯彻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
4.3 社会
加强社会公众、舆论媒体的的有效监督。这把双刃剑能有效的推进我国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尤其是工会、媒体和消费者协会等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阿奇 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第5版.黄煜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安佰生.WTO与国家标准化战略[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3]白殿一.标准的编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邓玉华.雾霾天气治理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3.
[6]单忠东.中国社会责任调查报告(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7]陈英.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8][美]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著,姜文波译.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9]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产业集群治理;嵌入性;治理逻辑;治理机制
作者简介:吴定玉,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与哲学博士后(湖南 长沙 410081)
张治觉,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81)
刘叶云,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引 言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被大量实践证实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正面临着“网络组织”低效缺陷以及“全球价值链治理”刚性等问题的挑战,使得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降低甚至有所衰退,大量实践案例已把如何规避集群衰退、强化集群治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1 ]。同时,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在产业集群发展的每个阶段,产业集群治理是规避风险、避免负效应、增强竞争优势、预防集群衰退的主要举措。因此,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规避其发展过程中的负效应,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产业集群治理。产业集群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机制和制度来协调集群行为主体之间关系,旨在建立和维护集群竞争优势并采取集体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其中,集群治理逻辑是治理的逻辑起点和过程,治理机制是集群治理的核心内容。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影响我国产业集群治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也是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2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集群内企业,要如何应对际大品牌厂商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的要求,同时其购买价格却一再压低这双重挑战,对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3 ]。
本文创新性利用“嵌入性”理论,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嵌入到产业集群治理中,使其改变集群网络结构,突破或减弱产业集群网络因“路径依赖”产生的 “锁定效应”,有效根治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风险,进一步激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鉴于此,本文从产业集群治理的一般内在逻辑入手,通过剖析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对产业集群治理的影响,揭示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业集群治理的一般逻辑。接着,根据产业集群治理逻辑,从治理的逻辑起点、过程到结果构建产业集群治理的机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业集群治理
最早将治理概念引入集群研究的是经济学家Brusco(1990),他在对意大利产业区的调研中,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产业区模式 [4 ]。2000年,“集群治理”这一概念由Gilsing明确提出,他认为集群治理是集群内成员旨在促进和改善创新进程的集体行动,其本质是促进集群增长,让集群具有共同的使命感和目标规划,最终目的是建立和保持集群持续竞争优势 [5 ]。英国经济学家Brown(2000)则认为,产业集群治理的实质是产业结构和集群企业间的互动关系,由集群委员会及利益相关者代表所主持的管理和决策系统,这样均衡了各方利益也保证了治理行为的有效作用。这种理解实际上是将一般的公司治理理论运用于解释产业区治理理论 [6 ]。Propris(2001)认为,产业集群治理是集群内各种主体(包括上游供应商、集群企业、下游买方以及政府、协会等)共同博弈的结果 [7 ]。这一定义侧重于从集群治理结构方面来对集群治理进行定义。Rittera and Gemurnudenb (2003)则从管理学的控制角度将集群治理归纳为包括集群组织的交易、协调、计划、组织、人事和控制等一系列内容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这实际上是从治理内容方面对集群治理的概念进行把握 [8 ]。另外,Kooke(2002)提出“联合治理”是一种网络化趋势的治理,可以借助区域治理机制来实现 [9 ]。国内最早将治理的研究从单一企业扩展到多个的是赵耀增,魏江、周泯非(2009)认为集群治理是指集群层面上对集群参与者交互活动存在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各种内生性协调机制总体,是同时包含着地方经济和行政权威、社会规范和协会机制等多种微观治理机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10 ]。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业集群的治理,是将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的变量引入到产业集群治理中去,使其成为企业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11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就因全球与本地因素共同作用开始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自2005年,大量文献也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 [12 ]。在产业集群治理中引入企业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集群网络结构,突破或减弱因“路径依赖”产生的集群网络“锁定效应”,有效根治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风险。因为从集群网络组织结构来看,众多企业及相关机构因种种社会关系或产业关系联接在一起,随着网络中个体间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组织形式将趋向稳定、封闭,集群内部的信息传递不得不通过第三方参与才能完成。另一方面,集群网络因路径依赖而形成了“锁定”,不能对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集群内技术、知识更新快速做出反应。为了减少这种网络组织风险,引入新的变量较为行之有效。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新的引入变量则会使集群网络结构发生变化,能够有效弱化锁定效应。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通过使企业主体接受并履行社会责任,引入更多相同或相似及相关主体进入集群内部网络组织,以此增强企业主体间网络联系,在遭遇市场要求变化时能迅速进行资源再配置,使集群网络组织运行更为高效,优化升级网络组织结构与增强网络组织的弹性。第二,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变量的引入,使得集群网络结构和外界信息交换频度和程度大大提升,并使集群网络组织向更广泛的外部空间扩展。这样通过内部企业主体与外界相关个体之间产生新的关联,极大程度地消除由于“网络依赖”而造成的“锁定效应”。
三、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业集群治理逻辑
在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业集群治理的逻辑是怎样的呢?本文从产业集群治理的一般内在逻辑入手,基于“嵌入性”理论,剖析“企业社会责任”在产业集群治理中的“嵌入性”,揭示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业集群治理的一般逻辑。
1. 产业集群治理的一般内在逻辑
我国学者易明和杨树旺(2011)等在国外学者Johanson和Mattsson(1987)及国内学者孙国强(2003)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集群剩余,构建了产业集群治理的一般内在逻辑,如下图1所示 [13 ]。(1)关系是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产业集群中的关系与市场及层级组织中关系的导向不同。市场关系以利润为导向,层级组织中的关系以任务为导向,而产业集群中的关系则是互动导向,是产业集群内部不同结点间的互动合作与协同进化的关系。(2)作为互动结果的补充和延伸,协同创新作为集群治理的最终目标是集群治理逻辑的终点。(3)产业集群治理的逻辑以集群剩余(利益)为基础的,集群剩余贯穿于集群治理的始终。
2. 产业集群的“嵌入性”
Polanyi(1968)在研究经济制度发展史时首次提出了“嵌入性”概念。他指出:“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后来,Grannovetter(1985)将“嵌入性”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在网络和制度之中,嵌入到一系列社会化的态度、偏好和准则之中。嵌入性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关系性嵌入(relational embeddedness)。即经济行动者嵌入于所在的关系网络中并受其影响和决定。关系嵌入以双边交易的质量为基础,表现为交易双方重视彼此间的需要与目标的程度,以及在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上所展示的行为。产业集群关系性嵌入是指集群网络中企业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结构性嵌入(structural embeddedness)。即在宏观层面上,经济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网络关系嵌入到其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受来自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化氛围、价值因素等影响或决定 [14 ]。产业集群结构性嵌入指集群网络组织受其所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指碜猿集群网络组织内部企业行为主体之外的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组织和个体,以及一系列社会化因素。一般来说,产业集群构成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行为主体、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它们在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上下游关系和所处位置不同,从而承担不同的职责,发挥不同的嵌入。本文中,我们将集群内各经济行为主体间相互联接关系网络称为“关系性嵌入”;与集群网络所处地区或外部环境形成的互动体系称为“结构性嵌入”。
3. 基于“嵌入性”理论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逻辑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业集群治理逻辑与产业集群治理一般逻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集群治理的起点与过程中嵌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新要素。即:基于嵌入性理论,把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新要素嵌入到产业集群治理的起点与过程中,使其能够在集群治理中充分利用网络组织治理的特性,摒弃产业集群治理过程中由于“锁定效应”带来的组织僵化与低效,激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影响产业集群治理的逻辑起点与过程。
(1)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性嵌入是集群社会责任治理的逻辑起点
由于产业集群网络化组织特征,一个企业要想在集群中生存下去,它首先必须要作为一个“节点”融入到本地网络中去。产业集群企业社会责任治理首先就要利用“关系性嵌入”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行为与标准筛选产业集群内企业,并将社会责任作为集群中经济行为主体在集群中的“生存壁垒”。也就是说,如果集群中某一企业没有加入到集群网络组织的社会责任建设体系中,它将会失去与其他处于社会责任体系中节点企业的网络关系,从而无法在集群中生存。
因为在现代社会,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在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无疑有利于良好形象的塑造,增加企业的诚信度,也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易于进行,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选择”,从而减少合作风险与管理成本。本质上看,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关系性嵌入治理的内涵就是基于产业集群“本地共生网络”特性,在产业集群内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共建联盟,构建集群“网络内企业”筛选机制,施加产业集群内企业加强自身社会责任建设的外在压力。正因为此,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性嵌入是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的逻辑起点。
(2)企业社会责任结构性嵌入贯穿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过程
从组织结构看,产业集群网络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于价值链而紧密联系的具有一定产业关联的生产企业群“价值链网络”;二是为协助生产企业不断提供各种资源的服务组织机构“产业生态网络”。企业社会责任结构性嵌入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可以基于“价值链网络”与“产业生态网络”在集群区域系统中进行扩展与延伸。因为结构嵌入是众多参与者相互作用的函数,可见集群成员间不仅具有双边关系,而且与第三方有同样的关系,使得集群成员间通过第三方进行间接的连接,并形成以系统为特征的关联结构。换句话说,企业社会责任结构性嵌入,使得“节点”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网络不断扩大与增强。产业集群内,“节点”之间的联结关系是彼此进行互动合作的基础。而在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下,集群成员之间是否可以建立起“节点”企业之间联结的“双边关系”或“第三方关系”,“触点”企业是否处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体系网络中就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另外,集群成员之间的联结关系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它们从成员互动合作中所获得的满意度。集群成员的满意度即集群成员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单打独斗转移到对产业集群协同效应追求的满足感。企业社会责任结构性嵌入给集群成员提供两个方面机会影响满意度:第一,协同效应获取。追求协同效应是集群成员互动合作的直接推动力量。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嵌入可以在成员互动合作过程中,基于集群社会责任网络信任系统,一是可以促使集群网络组织内“节点”企业与外界之间产生更多联结,扩展集群协同效应的网络规模;二是成员间长期的互动合作,反过来进一步增强集群内外社会网络联系,深化集群组织程度,提高集群内外网络的运行效率,增强集群凝聚力与竞争力,实现集群优化升级,增加集群整体协同效益。第二,集群剩余共享。集群剩余是协同效应的结果,产业集群治理的逻辑是以集群剩余(利益)为基础的。通常,集群成员之间在互动中的地位决定了集群成员获取集群剩余份额的能力和权力,这也意味着部分集群成员也面临着集群剩余分享的限制与剥夺。结构性嵌入企业社会责任集群治理,可以建立集群剩余公平的共享机制,而不是由某个特权阶层或企业控制。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性嵌入主要从集群剩余总体份额(协同效益)与集群剩余分配制度影响集群内外网络成员合作的满意度,从而影响集群网络内外各结点个体之间或个体与整体网络之间关系的紧密型和持续性。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将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的逻辑模型概括如图2所示。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业集群治理的逻辑实质是在一般治理逻辑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影响治理产业集群的价值链网络和生态网络,使集群成员满意并对集群产生高度信任与忠诚,从而进一步增强集群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增长与升级。
四、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业集群治理机制
管理学家Langen(2004)认为集群治理机制是关于产业集群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激励和约束、决策权和利益分配,与外界交流、合作和谈判的全部法律、机构、制度和文化的安排 [15 ]。产业集群由于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利益主体形式及特有相互作用关系,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集群内各主体不同利益所引发的系列问题将会扭曲合作行为并形成负协同,导致集群走向衰败。本文在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基于“嵌入性”理论,根据产I集群治理逻辑,从治理的逻辑起点、过程到结果构建产业集群治理的三大机制――限制性进入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共享机制,如下图3所示。
1. 产业集群合作成员限制性进入机制
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的逻辑起点是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壁垒”,对集群合作成员采取限制性进入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正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性嵌入”实现的,因为这是通过“关系契约”和“地位最大化”来建立的一种“资格成员”合作机制。关系契约保证合作者之间的交易建立在强关系和共同规范基础上,地位最大化保证交易在地位相近或相似的成员之间进行。产业集群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性嵌入”首先构建集群成员的关系契约――共同的社会责任体系,使得集群网络组织合作成员在共同的社会责任体系下可以确保合作各方有强烈的动机不去利用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可以防止合作各方因不同利益所引发的激励问题而中断其合作行为。其次,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可以整合协调各合作成员企业的行为,在长期互动合作中进一步对集群合作成员企业进行过滤与筛选,保证“地位最大化”,促使集群行为与战略目标相吻合。这样,在集群治理的逻辑起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的集群合作成员限制性进入机制,可以减少合作各方的协调次数,降低协调成本,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交易的质量和保证程度,降低集群成员合作风险。国内陈军(2009)提出产业集群的创新与升级是内治外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企业社会责任视角采取措施将集群内部网络组织治理、集群外部全球价值链治理及集群内地方价值链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现实选择 [16 ]。国外学者重点实证研究产业集群中企业社会责任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本地治理的不同作用与效果(Peter Lund-Thomsen & Khalid Nadvi,2010) [17 ]。Jose & Paulo(2014)进一步指出仅是全球价值链嵌入不足以解释产业集群社会升级,驱动集群社会升级的关键力量是强有力的本地组织 [18 ]。因此,合作成员企业限制性进入机制通过产业集群内部网络组织治理与外部全球价值链治理共同进行。
(1)内部治理。众所周知,产业集群内企业对集群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它是否能够生存或发展,首先要看它在集群内部是否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获得了交易合作伙伴的信任与认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信任机制成为协调集群成员间关系的主导力量,为防止集群内部机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有效治理的基础。因此,内部治理就是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性嵌入”,在集群内部构建集群成员企业的信任“生存壁垒”,即通过限制性进入机制,那些能够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处在集群责任体系构建中的企业能获得“网络准入”与发展。否则,将被驱逐出集群网络组织,这样可避免集群整体遭受社会责任危机。
(2)外部治理。嵌入全球价值链治理属于产业集群治理的外部手段,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性嵌入”的重要治理方式。因为在全球供应链中,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传递性和高风险性,供应链上任何节点企业出现社会责任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上企业受到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质疑,甚至会给供应链上某些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19 ]。因此,目前很多大品牌购买商在全球价值链管理中对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给予高度关注,他们主要以“订单获取”机制对全球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筛选,这实际上是利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性嵌入”构建集群网络外部的限制性进入机制。
2. 产业集群治理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性嵌入”在完成集群治理第一阶段的合作成员过滤与筛选后,企业社会责任“结构性嵌入”如何对已在集群合作关系框架中的成员进行治理?如前所述,由于集群网络所处地区或外部环境形成的互动体系被称为“结构性嵌入”,信息披露机制就是集群成员合作过程中维护与强化互动合作关系的主要治理机制。
所谓信息披露机制是在产业集群治理过程中,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对集群成员的各种经济行为及时进行披露,搭建形成企业声誉与企业形象的一种通路。与此同时,对造成了集群风险、减少集群剩余的成员企业,进行惩罚与通报。一般来说,信息披露机制主要通过声誉管理与联合制裁制度来实现。第一,声誉管理。良好的声誉是集群成员企业在集群内生存的必要因素,因而想要在集群网络组织中获得生存与发展,企业形象与企业声誉尤为重要。集群内部行为主体在声誉机制驱动下,机会主义行为极大地被抑制。因为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譬如行业协会组织,可以记录和传递集群内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信息,其声誉、信任、不良信息时刻会被披露。第二,联合制裁。联合制裁是对那些违背共同规范的成员予以集体处罚的一种制度。在产业集群中,产业集群成员相互信任,不是因为一方认为另一方是善意的,而是因为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制裁能够诱发其他成员以值得信赖的方式行动。即联合制裁制度对集群成员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使集群成员能够预期到不合作的代价或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因此,在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中,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性嵌入”,构建信息披露机制,不仅给所有集群成员提供了实施联合处罚的机会,而且还提高了信任和合作的效率,保障其他治理机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 产业集群治理绩效的共享机制
产业集群治理绩效指通过集群互动协作获得协同效应与集群剩余后,集群最终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推动集群增长升级的效应。产业集群能否达到这种绩效,关键在于治理机制能否保证集群内各主体有强大的动机不去利用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而谋取私利,能否保证合作成员同步互动而且有序高效协作。这种保证能否实现的关键又在于集群内各成员对从集群中获得的利益是否满意,以及能否对集群组织产生强烈的依赖和忠诚,从而使得他有一种动力去维护与保持集群的长期绩效。一般来说,共享机制(一般体现为决策共享与利益共享)是使集群成员满意和忠诚的最基本的长效机制,主要通过共同治理机制与激励机制来实现。
(1)共同治理机制
共同治理最初是对公司治理而言的,其思想来源于Blair(1995)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共同治理就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司治理,通过一定的契约安排和治理制度矸窒砥笠档目刂迫āF笠瞪缁嵩鹑问咏窍虏业集群治理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让集群成员共同分享参与治理规则制定与集群利益(协同效应与集群剩余)共享权利,从而获取最大满意度。
基于“关系性嵌入”,集群成员将其核心资源与功能提供出来,与其他合作者协作互动,形成一个可以共享的资源与活动集合,客观上构成治理的共同主体。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增加集群内外部合作成员数量,吸引更多社会责任履行者参与到价值链中,使集群在更大空间获得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为集群网络组织间的协同创造机遇和条件。另外,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集群内部各成员自觉关注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成员诉求和利益,彼此之间建立高效实用的协作机制,增强所在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协作与交流,提高集群成员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得集群内外部网络成员间关系更紧密。这样,“共同治理机制”还能有效弥补以往产业集群治理“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不足的问题。
(2)激励机制
如果说共同治理机制决定了集群成员对集群组织的满意度,激励机制则决定了集群成员对集群组织的“忠诚度”。张丹宁、唐晓华(2012)认为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要设计激励措施,通过“网络粘性”来加强 [20 ]。激励机制是产业集群治理的微观机制,是建立在物质基础或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上的直接或间接刺激机制。毋庸置疑,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激励,其刺激力度越大,集群成员违规或退出集群的机会成本就会越高,集群内交易风险越低,集群稳定性就会越强。
1)直接激励:直接激励机制是对集群成员是否遵守契约而进行奖励或惩罚的机制与措施,通常包括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声誉激励和信息激励。其中,价格激励和订单激励是向遵守契约的合作方提供更为有利的交易价格和订单便利;声誉激励则为遵守契约方提供更多的业务或合作机会;信息激励是使集群成员获取更多信息渠道,并使相关主体能够更有效参与合作。这些激励机制都与集群剩余分配有关,集群剩余是直接激励机制的物质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性嵌入”对集群合作成员进行过滤与筛选后,纳入集群组织的守约成员,能够分享到集群带来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和范围优势,取得较高的集群剩余。如若不然,出现个别成员违约行为,由于集群的地理临近性与信息披露机制(“结构性嵌入”)的存在,使任何违约者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组织惩罚。其机制表现为:一方面,终止交易关系,给违约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披露使违约者市场声誉贬值,其他集群成员对违约者实施联合制裁。这两种方式都会使违约者分享的集群剩余减少甚至消失。
2)间接激励:竞争合作机制是集群内间接激励机制。产业集群中,大量同类企业同居一地,不同企业在价格、质量等方面都不同,这样会为企业带来大量竞争压力。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性嵌入”,那些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对产品收取更高价格,同时,这些企业由于遵循企业社会行为准则,满足全球价值链治理要求,从而获得大量国际订单。这样,那些表现平庸的企业会感到有压力,也就是说,集群内所有企业通过比较不断产生压力,实质就是一种间接激励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集群成员企业不得不更新经营理念,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加强产品差异化等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产业集群治理逻辑是在一般治理逻辑基础上,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影响产业集群治理的价值链网络和生态网络,使集群成员满意并对集群产生高度信任与忠诚,增强集群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增长与升级。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性嵌入”是集群社会责任治理的逻辑起点,企业社会责任“结构性嵌入”贯穿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过程。本文根据产业集群治理逻辑,利用“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通过“三大机制”来实施。一是产业集群合作成员限制性进入机制;二是产业集群治理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机制;三是产业集群治理绩效的共享机制。
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真正“嵌入”到产业集群治理中,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通力协作。首先,政府积极进行舆论引导与监督并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奖惩机制。政府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民众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民众监督,引导企业行为。同时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例如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奖励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效果良好的企业,而对企业不当行为严惩不贷。其次,加强社会民间专业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和信息披露。借助国际组织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系统认证,可以动态监督和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使集群企业进一步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另外,加强集群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并明确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同时,利用系统完整的社会信息,可以营造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氛围,优化企业及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内外部环境。最后,企业自身需要积极培养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愿与自律机制。由于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各成员企业在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中虽不一定“一荣俱荣”,但一定会“一损俱损”。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治理成功的基础在于各成员能够自愿自律遵循国内国际社会责任标准,不觊觎一切非正当的机会主义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世杰.基于集群剩余索取权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3(7):178-179.
[2]张丹宁,唐晓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及其适用性――基于产业关联度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13(6):65-72.
[3]Peter Lund-Thomsen,Khalid Nadvi. Clusters,Chains and Complianc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ance in Football Manufacturing in South Asia[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10):201-222.
[4]Brusco S. The Idea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ct:Its Genesi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nteraction Cooperation in Italy[M].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r Studies,ILO,Geneva,1990:10-19.
[5]Gilsing V A. Cluster Governance. How Clusters Can Adapt and Renew Over Time[R].Working Paper,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2000:1-7.
[6]Ross Brown. Cluster Dynamic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Application to Scotland[C].European Policies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2000(3):1-30.
[7]De Propris L. Systemic Flexibility,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Cluster Governanc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1(6):739-753.
[8]Rittera T,Gemunden H G. Network competence: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Success and Its Anteced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9):745-755.
[9]Cooke P. Biotechnology Cluster as Regional 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s[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2(4):453-467.
[10]易秋平,刘友金.产业集群治理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9):69-73.
[11]Massimo Battaglia,Lara Bianchi et.An Innovative Model to Promote CSR among SMEs Operat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Evidence from an EU Project[J].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0(3):133-141.
[12]Peter Lund-Thomsen,Renginee G Pillay. CSR in Industrial Clusters: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J].Corporate Governan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in Society,2012(4):568-578.
[13]易明,钍魍.产业集群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机制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11(7):95-98.
[14]Gran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ory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4):380-500.
[15]Langen P.Governance in Seaport Clusters[J].Maritime Economics and Logistics,2004(6):141-156.
[16]陈军.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产业集群治理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30-50.
[17]Peter Lund-Thomsen,Khalid Nadvi. Clusters,Chains and Complianc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ance in Football Manufacturing in South Asia[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3(10):201-222.
[18]Jose A. Puppim de Oliveira,Paulo Jord?bo de Oliveira Cerqueira Fortes.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Social Upgrading of Clusters:Lessons from Two Cases of Fair Trade in the Brazilian Northeast[J].Competition and Change,2014,18(4):365-381.
篇7
关键词:价值链 社会责任 价值创造
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了《社会责任指南ISO26000标准》,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实践在全世界又掀起了新的热潮。该标准超越了传统的社会责任“是否应该做”的道德讨论,转向组织在社会责任层面“需要做什么”的现实要求,并界定了社会责任的七大核心主题:组织管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对企业而言,社会责任实践不仅是动态地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更是积极利用机会和创造价值的战略路径。那么,使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常态化,并使之贯穿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对组织当今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而同时,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是企业运营活动分析的重要工具。因此,从价值链的视角将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渗透于企业日常运营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之中,分析社会责任履行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并进一步厘清其价值创造机理,是一个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常态化和持久化的重要现实课题,对企业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较有指导意义。
相关理论回顾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1.国外相关研究。Sheldon(1924)在《管理哲学》中首次提出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主张企业经营应以增进社区利益为其一目标。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Friedman(1970)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学派持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的观点,而以Koontz(1993)和Robbins(2005)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学派则认为企业不仅要重视经济和法律上的责任,还要承担保护和增进社会利润的责任。Carroll(1979)认为社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Lantos(2001)提出社会责任涵盖道德性责任、慈善性责任和战略性责任。Jamali(2007)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社会责任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愿性社会责任即战略责任和慈善责任。
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以尤力和王金顺(1990)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在争取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要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社会责任包括法律性责任和非法律性责任。陈迅等(2005)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负责、善待员工、搞好社区关系及保护环境四个方面。万莉(2006)指出社会责任即与经济、法律、道德责任相并行的对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王永年(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构造企业内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及企业外的自然环境、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关系。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并没有统一定论,但学术界更支持Carroll(1979)提出的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由下及上分别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经济责任不仅指企业在销售收入、净利润等方面的保证和提升,也包括对股东、债权人、政府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义务。法律责任即企业合法经营,为创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道德责任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履行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在内部善待员工,在外部遵守商业道德,尊重自然并保护环境。慈善责任不仅指参与慈善活动,还包括协助社区以至社会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
1.国外相关研究。Aras等(2009)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同其经济绩效提升呈正相关关系。Jonikas(2011)通过研究指出在各类企业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都可以创造价值。Mustafal等(2012)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信誉进而提高企业绩效。Juscius等(2013)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带来更高的财务绩效、更好的产品质量和营销方式、更出色的组织文化及更有效的全球化经营。
2.国内相关研究。李正(2006)指出企业维护良好的社区关系、培训员工、保证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注重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行为会使企业获益。徐光华等(2007)研究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长期内可提升企业形象并优化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杨熠等(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同企业财务绩效提升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系。王晓巍和陈慧(2011)发现企业承担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利于促进企业价值的实现。
从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研究成果看,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为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财务绩效并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三)价值链与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关系
1.价值链与企业社会责任。毕海龙(2008)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为出发点,将企业社会责任以价值链为线索进行分解和归类,并针对各价值活动设计了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Asif等人(2011)提出用价值链方法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活动,能纳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Thomsen等(2012)指出发展中国家劳动者权利要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保障,企业需履行在经济、技术和社会方面的社会责任。Dennis等(2013)指出企业沿着价值链的上下游,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2.价值链与价值创造。郑娜和路世昌(2005)提出,价值链是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企业的发展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受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邹洁等(2008)通过分析价值链上每个活动的社会责任寻找企业与社会的交点,思考通过战略性的社会责任活动将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结合起来。孙艳霞(2012)基于流程视角研究企业的价值创造,提出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价值链、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三种。
综上,国内外学者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同价值创造、价值链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链同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但未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即并未从价值链的视角系统分析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因而对社会责任在企业的持续履行缺乏实质性指导价值。
价值链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波特(1985)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理论,即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在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相互分离的活动。价值链由创造价值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组成,基本活动包括内部物流、生产作业、外部物流、市场营销和服务;辅助活动支持基本活动并包括采购、技术、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设施。价值链在当今被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合乎逻辑的有效方式(Shekhar A,2012)。通过对企业内部各价值创造环节的梳理以明晰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将企业的运营活动分为九个模块,在这些模块上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引导社会责任实践渗透于企业日常运营活动。
(一)基本活动上的社会责任实践
1.内部物流。内部物流即与接收、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活动。内部物流上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经济责任即确保商品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地理位置联系,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保证原料的及时供应以顺利辅助生产过程等。法律责任则表现为同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同协议依法履行等。道德责任即确保运输原料的车辆节能降耗、控制尾气污染及减少对交通的压力等。
2.生产作业。生产作业即与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项活动。生产作业上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经济责任即通过资源的浪费减少和生产率的提高等来降低成本。法律责任即遵守劳动保护和生产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道德责任即保证合理利用水资源、能源,降低污染排放和浪费,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且保证产品的良好质量;提高员工生产效率、保证安全的生产环境等。慈善责任上则表现为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及提高社区的就业率等。
3.外部物流。外部物流是与集中、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的有关活动。外部物流上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经济责任即产品搬运、仓储和车辆调度成本最低和损失最小,提高运输效率,订单处理及时精准。法律责任则表现为同客户、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同协议依法履行等。道德责任即确保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和交通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4.市场营销。市场和销售是提供买方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买方购买的有关活动。市场和销售上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经济责任即保证产品质量合格、优化渠道和促销策略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法律责任即确保遵守市场竞争的相关法律法规。道德责任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定价合理、保证广告真实性及观看人群如儿童的适用性;对消费者的资料进行保密;为市场销售队伍提供合理的工作报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慈善责任则是致力于通过销售活动传达健康的生活理念、参与社会公益解决社会问题等。
5.服务。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产品价值的有关活动。服务上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经济责任即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追求低成本和差异化,实现广泛的服务覆盖面、完备的备用件存货、快速安装等。法律责任即遵守与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责任即确保服务质量和定价合理;为服务人员提供合理的工资报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报废的零部件及时回收以防危害环境等。慈善责任即致力于提升社区生活水平、培训社区人群以促进服务型社会的建设。
(二)辅助活动上的社会责任实践
1.采购。采购是指购买用于企业价值链各种投入的活动。采购上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经济责任即确保原材料采购成本优化、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法律责任即确保遵守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贷款的风险,处理好同供应商、政府、第三方的关系。道德责任即交易守信,提升采购物品的环保性;抵制滥用童工的供应商等。
2.技术开发。技术开发即努力改善企业的产品和工艺。技术开发上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经济责任即通过创新产品功能及工艺提高新技术开发的经济效益,降低产品成本。法律责任即遵守技术开发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责任即确保产品的安全性能、开发环保型产品及工艺等。慈善责任即创建创新型社会,同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的协议,促进社区全面发展、支持文化科教事业等。
3.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开发和报酬等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经济责任包括招聘低成本高效益,通过培训和奖酬激励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积极性,降低员工流失率。法律责任即保证企业遵守与员工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责任即给予员工合理的工作报酬,裁员、晋升公平合理人性化;提供给员工健康保障、工作培训和安全的生产条件等。慈善责任即提升社区就业率、给残疾人士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教育培训投资等。
4.企业基础设施。企业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总体管理、计划、财务、会计、法律、行政事务和质量管理等,通过整个价值链起辅助作用。基础设施上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经济责任即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股东分红比例;保证财务报告透明、真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法律责任即确保企业依法及时纳税,遵纪守法。道德责任即主动分摊供应商社会责任审核成本,确保产品质量及竞争环境的优化。
价值链上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
ISO26000标准的七大核心主题在实践上指导着企业在管理和运营中采取全面而系统的方式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也暗含了价值链上的各项价值活动能够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上寻找的战略性突破点。渗透在价值链各项价值活动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为企业及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
(一)经济绩效创造
内外部物流减少库存运输方面的资源浪费,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市场营销和服务实施成本领先策略;采购中优良原材料和供应商的选择;能实现节约成本的技术开发;人力资源中高回报低成本的雇佣、培训、激励政策以及企业基础设施中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可以显著降低企业成本(Gholami S,2011)。市场营销和服务的要素独特性、创新技术的开发、人力资源新鲜血液的引进等可以实现企业的差异化经营,也会带来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确保各个活动部门员工的工资福利发放,能保障其收入水平及对企业的忠诚度;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及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可以提升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保障政府税收、吸引投资(Scott C,2013);人力资源管理上注重社区的就业问题、提供给残疾人就业岗位等可以为社区带来经济效益;价值活动上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赢得利益相关者的尊重和支持,在进出口中降低贸易壁垒,加快国际化进程。
20世纪初,企业家Julius创立了农业服务机构,并接管了创立不久的4H俱乐部,买下了濒临倒闭的邮购公司西尔斯・罗巴克。虽然其创立的农民服务机构是为提高当时美国农民的能力、生产力和收入―有一定的慈善性质,但西尔斯公司的繁荣,和其主要顾客(即农民)的富裕息息相关,俱乐部也是该公司开发市场和客户的依托部门。西尔斯公司从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在短短10年内成了全美第一家真正的全国性零售商,并成为盈利最好、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之一,正是通过其在服务等价值活动上履行企业社会道德和慈善责任赢得了经济绩效上的提升。
(二)社会绩效创造
在内外部物流、采购、技术方面注重同供应商、顾客和教育机构良好关系的建立,能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企业的信誉形象;外部物流、市场营销、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视解决顾客问题、保障其权益及节约其成本可以提升顾客价值;相关价值活动中重视公司员工的人身安全、培训和晋升机会平等可以保障其基本权益;在生产运营中重视员工形象、行为及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构建优良的企业文化;在同政府相关的活动中按时缴纳税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帮助政府缓解就业压力等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政企关系;提高企业对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特殊压力的响应能力,进而找到合适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能给企业带来意外的发展契机,赢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社会资源(Romulo M etal.,2011)。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IBM公司的志愿者们前往灾区协助救援。在救援过程中,他们发现当地政府缺乏有效的IT系统对进川的大量物资进行管理。于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迅速帮助当地政府搭建好了IT平台,大大提高了物资运输、接收和发放的效率。这次行动中,该公司不仅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还向当地政府和人们展示了爱心、奉献和真诚。随后,成都市开展“无线城市”的建设时,主动邀请IBM进行商业上的合作。IBM这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不仅带来了企业的发展机会,也赢得了公众的尊重和政府的信任,利于减少对政府管制的顺从、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技术活动上增强了社会绩效。
(三)环境绩效创造
生产、采购和技术开发重视原材料选择和使用的环保性,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内外部物流中重视交通疏通、废弃物排放减少及循环使用;在各活动中提高资源利用率,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财务绩效的提高即生产的产品符合环保特征,赢得利益相关方如顾客、债权人、股东及政府的信任。履行好企业环境方面的责任,能够保证企业在可持续的发展中更进一步,实现同自然的协调一致。
庄臣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家庭清洁用品制造商,致力于技术创新、高品质的产品、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对社区的长期承诺。这个家族企业不断通过使用更多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制造出使用更少资源的创新产品来获得竞争优势,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树立起行业标杆。其产品重视环保和健康,获得了消费者和相关群体的肯定。该公司正是在技术开发、采购、生产等价值活动上履行社会责任为自己赢得了环境绩效的提升。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机理
在价值链上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将其应用到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中,并找出各个价值活动上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突破点,为利益相关者带来一系列收益,而这些收益可以看作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他们的感知和回应并提供给企业相应的资源,最终带来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的提升,这便是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机理。同时,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核心的业务流程,促使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去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以实现竞争优势,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见图1)。
结论
在价值链导向下,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是当今企业社会责任发掘深层价值的有效路径,同时也为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实现企业经济、社会和经济绩效的提升,在履行自身使命的同时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促使社会责任在企业的履行,需要从企业的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建设两方面入手;同时,企业应注意在运用价值链工具时,同自身现状、价值链随时展的演进相结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考虑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以多方面多层次的收益为目标,设计衡量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具体指标,以有效指导渗透在企业运营中的社会责任实践,并使社会责任实践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要径。
参考文献:
1.尤力,王金顺.论企业社会责任[J].四川大学学报,1990(18)
2.陈迅,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3.万莉,罗怡芬.企业社会责任均衡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王永年.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二重性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8(1)
5.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6.徐光华,陈良华,王兰芳.战略绩效评价模式:企业社会责任嵌入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
7.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2008(6)
8.王晓巍,陈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11(6)
9.毕海龙.基于波特价值链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0.郑娜,陆世昌.运用价值链分析法确定竞争优势[J].辽宁工程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
11.邹洁,武常岐,杨东宁.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价值[J].WTO经济导刊,2012(6)
篇8
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对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多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精神风貌,它所展现的,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高尚使命,是理想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多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纲要》实施后,各职业学校十分注重中职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中职生出现的一系列行为和思想上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中职生责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因此,加强中职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引导中职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中职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二、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具体调查表现。
(一)人生理想缺失
在一些中职生中,缺乏远大理想和信念,实用主义盛行,注重物质利益和短期目标,重功利,讲实惠;由于没有理想追求,幸福感降低,常常伴有空虚、失落情绪,由此带来酗酒、沉迷网络等;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喧嚣的影响,静不下心来学习,经常逃课,即使在教室里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聊天、玩手机等。
(二)学生心理素质弱化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青年初期,处于身心发展的成熟的过渡阶段,无论从情感,思维,行为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都有不成熟的表现,情绪化现象比较突出;抗挫折能力较弱,过强的自尊常常导致过分自卑,一些偶然小事就可能产生轻生念头甚至付诸行动;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
(三)社会诚信意识薄弱
(四)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五)社会法律意识缺乏
(六)团队集体精神匮乏
以上所列是目前中职生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归根结底,根源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理性分析。
对当代中职生出现的这些现象,从客观上看,既有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的挑战、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也有家庭环境教育的不当和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更有中职生自身存在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校学生对班级、学校活动不闻不问,过多关注自我,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其次,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容易使中职生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功利,较少考虑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再次,社会上一些不公平、消极腐败、人际关系扭曲等现象,使中职生觉得理想信念虚无缥缈,没有了目标追求,当然也就没有了社会责任感。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中国的父母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做出一切牺牲,子女相应地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依赖性较强,习惯接受,不懂得付出,家长这种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教育方式,使中职生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其次是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过分注重“功利”,表现对专业课、技能课重视,对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兴趣,长期以往,缺乏人文素养,造成人格的缺失。
(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虽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教育中对社会责任感的地位与教育内容缺乏明确的定位,对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加上渠道单一、方式简单,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止于表面,没有内化为自身的行动。
(四)中职生自身相关因素的影响
中职生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缺乏社会经验,往往看问题比较片面,容易走向极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不能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功利化的学习态度,没有把学习当作追求有意义生活的最佳方式,而是沦为寻求短期利益的工具,从而导致人生态度的功利化。
四、强化中职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一)以培养学生积极生存方式为导向,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
(二)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可以让中职生了解国家国体、政体的基本内容、准则和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有自立能力、有信心、有参与意识、具备法律素养的自主公民。
(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中,多一些高尚、严谨、宁静和实在,少一些低俗、松懈、急躁和喧嚣,让中职生潜移默化为德智体美和专业才能和谐发展的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中职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家庭、社会应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就社会而言,要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使市场经济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同时社会和政府要为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和创造条件;就家庭而言,父母注重言传身教,少一些溺爱,多一些严格,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责任;就学校而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中,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营造氛围,完善机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沟通。
篇9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为推动创建“平安__”、“平安场所”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场所安全稳定,切实发挥劳教机关在维护社会政治及治安稳定,保一方平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根据__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关规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的要求,特制定本责任书,与科队主管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状。
一、目标任务
1、确保政治稳定。不发生罢工、集体游行、集体或越级上访、聚众械斗等,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宗教活动。
2、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在责任范围内,不发生重大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经济案件,民转刑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所属部门、人员不发生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3、确保场所安全稳定。不发生因执法过错责任而引发的劳教亲属控告、上访以及干扰、破坏场所正常监管秩序、工作秩序的事件。
4、严格履行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求,带领所属部门、人员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创建“平安__”、“平安场所”的整体活动,各项工作规范、制度健全,基础资料完备。
5、认真落实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事故等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积极整改安全隐患,不发生上述“三防”事故。
6、深入扎实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认真做好所属部门、人员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及时向所党委报告情况,做到防范在先。
二、领导责任和保障措施
1、各科队主管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年度计划、目标管理和个人述职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好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划和实施方案。
2、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的要求,与所属部门、人员层层签定责任书或保证书,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综治创安目标的实现。
3、各科队主管要亲自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到综治工作有人抓,发现问题有人管,具体事务有人干,确保各项综治措施落到实处。
4、认真帮助解决本部门民警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不矛盾上交,切实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实维护民警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所党委的权威。
5、各科队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大综治宣传工作力度。以创建“平安场所”活动为重点,把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人,严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的奖罚规定。
6、认真执行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重大案件责任查究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情况通报和信息交流制,以及检查、评比、考核、奖惩制度,努力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7、加强科队领导自身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检查有记录、考核有标准、奖惩有兑现、否决有依据。
三、考核与奖惩[本文出自文秘站网-]
1、建立综治和创安工作考核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将综治和创安工作纳入警务督察范围,由所警务督察小组负责对本责任书的执行情况进行月检查、季考核、年奖惩。分管综治所领导年度不少2次亲自参加检查监督考核。
2、本责任书规定的目标任务,列入各科队主管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其政绩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违反目标任务中第一、二、三条款,或不严格执行综治目标任务中第五、六条款规定,发生“三防”安全责任事故和发生矛盾纠纷不及时排查、调处,不请示报告,矛盾上交,造成重大影响,对负有领导责任或直接责任人将实行一票否决;对不精心履职,工作规范差、基础资料不健全、制度不落实,不积极整改安全隐患,年度被督察4次(含4次)以上的,所在科队主管年度不得评先评优。
3、对完成好维护场所安全稳定、落实综合治理工作,创建达标的部门,经考核,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年度部门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
4、各科队签订本责任书的人员为第一责任人,如有变动,由继任者继续履行。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所部、责任人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责任期限为20__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
福建省__劳教所责任单位:
篇10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平安大有”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根据201*年整体综治工作要求,特制定201*年度大有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
一、加强矛盾纠纷化解,着力维护社会稳定
1.围绕“加大治乱力度、加大协调联动、加大严打力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专项行动,彻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各类矛盾纠纷的激化。
2、突出矛盾纠纷化解,继续完善农村法制道德夜校、农村警务室、调解工作室“一校三室”,建立“一校三室”周活动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深入开展“三进家庭活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3、认真解决涉及涉诉上访问题,坚持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4、加强国家人民防线工作,开展《国家安全法》及其相关内容宣传,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引深“打邪制非”斗争,积极开展反警示教育,严防“FLG”等组织向农村渗透、严防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
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平安建设
5、认真开展平安文化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好“三进家庭”(平安文化进家庭、法律知识进家庭、科技防范进家庭)活动,增强全社会平安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
6、加大对平安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对平安创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
7、加强流动人口出租房管理,健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出租屋的管理,预防控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
8、强化社区矫正工作。做好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工作,加大机构组织建设力度,建立安置帮教经费保障机制。
9、做好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10、引深“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三、以治安防控为重点、着力构建预警防范体系
11、加强治安巡逻队建设,加强队伍教育培训,有效维护全乡稳定。
12、设立治安志愿者和群众义务防范队伍,主动向公安机关提供各类动态信息,为社会治安服务,及时发现和制止犯罪活动。
13、大力强化技防设施,在农村大力推广“平安互助”为主的科技防报警设施。
四、做好铁路护路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
14、完善护路联防组织领导、队伍管理、工作责任等方面制度,着力抓好平安铁路示范段与平安铁路示范村的创建工作。
15、认真做好铁路沿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入开展铁路沿线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作好应急预案,严防发生卧轨拦车群体性事件。
16、继续抓好铁路护路宣传教育工作,组织“爱护铁路、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暑期宣传教育活动。
五、加强基层基础性工作,推进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
17、加强和培训综治联络员队伍建设,做好信息情报工作。
18、健全综治工作督促检查制度,采取明查案访、走访群众等方法,对各行政村和驻乡机关单位的综治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
19、加强对“两会一队”等群防群治队伍的组织领导,管理培训和工作指导,保证“两会一队”发挥作用。
20、大力发展群众性治安信息员、家庭治安联系人等群防群治队伍,广泛动员党团员、民兵、等参与平安建设,发展壮大工作力量。
21、要加大对村综治干部的培训,每年组织至少一次培训。
六、严格落实责任,着力完善综治考评体系
22、规范评定考核,建立各村、各单位主要领导抓综治工作档案,要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结果同负责人年终考评和工资挂购;加大落实综治责任制情况的奖惩力度,用好一票否决警示制度,保障综治各项措施的落实。
23、当年责任目标完成显著的村、驻乡单位,由乡党委、政府予以表彰。对因工作严重失职,导致治安秩序长期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的主要领导干部,根据其应承担的责任,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各项先进评选资格。
乡综治委负责人(签字):
- 上一篇:物流工程管理
- 下一篇:初一学生励志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