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聋教育是国民教育序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技术手段提升聋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和谐教育,社会公平正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国力增强与残疾事业的发展,我国聋教育信息化水平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教育信息化促进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聋教育界的共识。在《江苏省的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标准》《推进全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与促进下,江苏省各地聋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为更好地掌握苏北聋教育信息化现状,本文从聋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聋童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教育技术培训六个方面对徐州市聋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分析得出四点结论。
二、数据分析
本调查于2009年1月在徐州市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期间进行,参与调查的包括市区、铜山、丰县、沛县、新沂市、邳州市、睢宁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部参赛教师与部分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的任课教师,共收回有效问卷120份,问卷覆盖了徐州市全部7所特殊教育学校,调查教师中男教师比例为36%,女教师比例为64%;问卷中25岁以下教师有28人,26~35岁之间有51人,36~45岁之间有32人, 46岁以上有9人。教师学历大专79人,本科41人;主要任教学科是语文教师占50%,数学教师占32%,其它学科教师占18%。
本调查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2)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3)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4)聋童信息技术教育现状;(5)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6)教育技术培训。
1.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有关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共设计了6个问题,在回答贵校校园网是否建设完成时,有106名老师回答已建设完成,有14名老师回答正在建设中;在回答学校是否有学校网站时,有67%的教师回答“有”,有33%的教师回答“无”;在学校有多少间网络教室回答中,有17人回答有1间网络教室,有54人回答有2间网络教室,有19人回答有3间网络教室,有30人回答有4间网络教室;教师拥有计算机比例如图1:
在您对贵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情况评价中,教师们的回答如图2:
调查显示:徐州市各聋校校园网建设已经完成,且60%学校有自己的网站,聋校大部分教师已具备使用计算机办公、教学的条件,教师对自己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认为“很好”“较好”之上的比例在56%,由此看出在徐州地区聋校进行聋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已基本具备条件。
2.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本主题主要设计了5个问题,在第一题“您对教育部2004年12月份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了解程度是?”中有31人认为自己认真学习和领悟了它的精神,有54人认为自己知道,但对其内容了解不深入,有19人认为自己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内容,有10人认为自己没听说过,不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是教育部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有关精神,组织超过20个单位与机构起草、论证与制定,是我国第一个有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标准,从教师们回答中可以看出基层聋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中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要求了解不够。在“有关Web2.0的术语概念您知道哪些时?”得出统计如图3:
由图3可以看出,聋校教师中,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开始关注一些社会性、个性化软件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比如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了解Blog的应用,说明聋校教师对新技术、新应用持开放欢迎的态度。在“您觉得自己已具备了哪些教育技术能力(多选)?”有104人认为自己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有51人认为自己具备了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有83人认为自己已经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来优化教学效果,有69人认为自己愿意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发展自身业务能力。在“聋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除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外,还需在哪方面提高(可多选?)”。有98人认为应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99人认为希望能结合聋童认知思维特点,进行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说明聋校大部分教师希望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教学。
3.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本主题设计了5个问题,在教师使用媒体频率比较高的选项中,有75人选择挂图、照片,有62人选择实物、模型,有55人选择幻灯、投影、电视机,有36人选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说明教师们比较偏爱使用传统的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对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使用偏少,可能与教师不具备使用条件、操作不熟练或没有适合聋校教学的数字化资源有关,在教师们能熟悉使用的办公软件问题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了Word 、WPS等文本编辑工具;在“您能使用下列哪些软件进行课件制作时(可多选)?”教师回答如图4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聋校教师们绝大部分能使用Powerpoint进行基本的课件创作,但在使用专业性较强的课件创作工具时,大部分教师的掌握程度比较低,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
4.聋童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在聋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主题中主要了解了聋童的信息素养现状,经调查聋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聋童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Word、Excel),并且能使用常用网络交流工具,如:E-mail、QQ等;受访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聋童综合素质提高作用比较明显。
5.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
关于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的调查是本问卷重点,共设计了6个小题,第一题为“您认为现有聋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不足之处是什么?(可多选)”有47人选缺乏聋教育理论支持,有31人选没有字幕说明,65人选缺乏视频等动态资源,这说明字幕与动态视频是聋校特色资源的重要需求点;在第三题“您希望聋教育学习资源以哪些方式呈现?”大部分教师选择了视频、文本+图像、文本+视频的表现形态,这也与第一题的选择是相符合的;几乎所有教师认为将校内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有必要;在“您平时经常使用的电子资源的类型有哪些?(可以多选)”教师们回答如图5所示:
6.教育技术培训
在有关聋教育技术培训中,有2/3的教师选择参加过培训,认为培训效果好有43人,占36%,认为培训效果较好的有31人,占26%,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40人,占35%,认为培训作用不大的有4人,占3%;在“您希望参加哪方面的聋教育技术培训?(可多选)”有41人希望参加教育技术理论培训,有40人希望参加网络基础技术培训,有75人希望参加教学软件与媒体应用培训,有64人希望参加聋教育康复科技培训。从中可以看出聋校教师大都希望从自己从事的专业特点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从事聋教育技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向。
三、结论
通过对徐州市聋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六个方面的描述与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徐州市聋教育学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基础比较扎实。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与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已通过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验收,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还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中国特殊教育网(省略),成为全国十所聋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之一。在硬件建设上,大部分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开通学校网站,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的实践,随着《推进全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的实施,徐州市聋教育的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会越来越好。
2.聋校教师能从聋教育的视角重视教育技术在聋教育中的应用。教师专业化发展欲望较强,能从一线教学实践者的角度关注新理论、对教育技术能较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认可度较高。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化;调查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33-02
收稿日期:2007-01-24
作者简介:任春亮(1973-),男,江西丰城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统计和教育技术研究;熊建圩(1972-),男,江西万年人,副教授,学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为了解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笔者于2006年3-5月,对来江西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校长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以江西省第一、第二和第三期农村初中正职校长研修班的183位校长为对象,他们来自江西省11个市区的农村初中。调查以自行设计的“江西省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表”进行,内容涉及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软件资源、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投入等六个方面。回收问卷167份,有效问卷162份。
二、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1信息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调查发现,多数农村初中计算机数量严重不足。有15%的被调查学校没有一台计算机,生机比在40∶1以上的占82%。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没有办公用机,还有44%的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机。多媒体教室配置率不高,只有49%的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22%的学校没有自己的微机房。建有校园网和联网学校的比例都很低。根据调查,只有15%的学校建有校园网;在建有校园网的学校中,只有37%的学校接入互联网;在接入的带宽上,256―768kbps的占45%,1Mkbps的占18%,2―10Mkbps的占37%。此外,除了计算机,农村学校的其他信息化设备也很少。在调查所列的投影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电子白板等几种信息设备中,39%的学校没有其中的任何一种,46%的学校有投影仪,30%的学校有数码相机,7%的学校有摄像机,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有电子白板。计算机数量不够、配置不高、媒体教室不足、宽带不宽、网速不快等仍是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2信息资源严重匮乏
只有2%的学校建有自己的网站,3%的学校正在建,而95%的学校没有建自己的网站。光盘资料、教学软件和课件数量少之又少。这类信息资源相对丰富的学校只占所调查学校的1%,有19%的学校没有任何的光盘资料、教学软件和课件,97%的学校没有使用过在网上注册付费的教学资源。学校用于购买信息资源的经费很少。近三年来,有25%的学校没有购买过任何信息资源,购买信息资源经费占购买图书资料经费的比例在5%以下的占36%,在5%―15%之间的占17%,在16%―45%之间的占12%,在45%以上的占10%。学校购买和应用的通用系统也很少,只有少数学校装有远程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备课系统。
3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实施,但重视不够
有75%的农村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形式比较单一,信息技术教育远没渗透于其他学科中。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许多学校不是很重视,有42%的学校没有专门分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只有1%的学校把信息技术课摆在与语、数、外同等重要的地位,放在一般性课位置的占62%,作为不重要课程和可上可不上课程的比例分别为21%和16%。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多以兼职为主,只有28%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是专职的。
4教育信息管理相当薄弱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有87%的学校没有设立信息技术科室;有专人负责信息技术设施管理与维护的学校占77%;94%的学校没有信息化发展规划,85%的学校没有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政策,只有16%的学校有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软件或课件的相关政策,52%的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上政策和制度都没有的占35%;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相关的措施也很少;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还不够重视,只有7%的学校能经常组织教职员工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
5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的频率和水平不高
只有48%的学校多媒体教室、机房经常使用,42%的学校偶尔用,还有10%的学校基本不用;多媒体教室主要用来上观摩课、示范课的比例高达48%,用来开会、放录像的占13%,上信息技术课的占17%,上其他学科课的比例占22%;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也不高,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不用或完全不用信息技术,用于常规教学的只占8%;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了教务管理、学科教学、资源查询、资料存储、交流通讯或远程教育的学校比例分别为28%、 33%、39%、30%、5%和21%,有12%的学校没有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
6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很少
截止到2005年底,农村初中用于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在5万元以下的占58%,6-10万元的占9%,11―15万元的占27%,16-20万元的占3%,20万元以上的占3%;在投入的资金中主要是自筹,只有少数学校得到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或县教育局的资助。
三、对农村初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
教育的信息化,无论是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资源的建设,或者教师的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对于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除了按规定收取的杂费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别说建多媒体教室、机房,就是能保持学校正常运转也不错了。由于一费制和自身经费的缺乏,学校无力在信息化方面进行投入。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很差,甚至什么都没有,而且由于资金的缺乏,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也无法开展,也无力去开发和购买一些比较优秀的信息资源。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初中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
2重视农村初中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
从调查的情况看,广大的农村初中,无论是购买的通用软件,还是数字化资源都非常少,建有自己网站的学校和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更少。这一方面是农村初中缺乏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是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信息资源的建设不够重视。这样就无法通过网络获取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不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的优势。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资源是核心,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做保证,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加大农村初中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尤为重要。各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软件、资源的建设,确定硬件、软件、资源建设齐头并进的建设思路;要加大软件、资源建设和开发投入的力度,确保必要的经费;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教职工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3切实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学校的现代化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所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进行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我国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2000年)中提出,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信息技术课程摆在应有的位置,加大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和资源建设的力度,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4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
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只有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才能使信息技术得到有效的利用,保证信息的安全,取得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各学校应着力建立和完善以下信息化制度:(1)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2)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维护、管理制度;(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制度;(4)信息安全保障制度;(5)信息化建设和运转的经费保障制度;(6)信息技术应用评估制度,等等。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63-05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正从“初步应用阶段”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1]。教育信息化其成效或最终目标体现于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以促进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最大化。所以,教育信息化能否深入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直接的参与者与组织实施者,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最终目标的实现者。
数学是抽象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把图形、声音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脑、耳、眼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如何把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是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我国大部分小学在农村,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所以,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展开调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金华地区处于浙江省中西部较发达地区,根据金华市教育局2013-2014学年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金华地区68.9%是农村小学,共293所,其中镇区127所,乡村166所;农村小学数学专任教师占其小学数学专任教师的60.6%,共3229人,其中镇区2041人,乡村1188人。金华地区在2011年前已经实现了“百校上网工程”、“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金华市教育信息化123工程”等。目前,金华已经建成金华市教育计算机网、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所有农村小学实现网络主干宽带达到1G,学校100M接入该网,做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农村小学班级多媒体普及率达100%,小学中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金华市农村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达到要求并逐步完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2]
面对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如何?本文通过深入金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资料检索等,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化的完美融合探索对策。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情况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小学地理位置、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计算机等指标,第二部分是在前期对大量文献检索研究前提下,依据《规划》与《纲要》,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得出现阶段衡量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工具软件与应用、资源共享与共建、教学与技术融合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20个二级指标。初始问卷完成后,选取金华地区10个县市镇区小学、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共40名进行预试、问卷认知访谈,根据访谈反馈情况对具体题项的表述进行修改,确保教师对问卷题项的理解不会出现认知偏差。
本次调查根据金华农村镇区小学与乡村小学数量比,随机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7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565份,有效率为99%,其中镇区小学390份,乡村小学175份。同时,我们采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深入课堂听课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调查能够反映金华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
(1)教育信息化的认同
教师基本认同教育信息化与自己的数学教学关系紧密,能关注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从表1看,无论是镇区小学还是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都认为教育信息化与数学教学有关系,认为关系紧密以上的达82%,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在深入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听课与访谈时发现,乡村小学虽然教师与学生数较少,但教育信息化装备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有的乡村小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小学生数逐渐减少,教育信息化装备比例反而高于镇区小学。
(2)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多,但针对数学教学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偏少。41.5%的教师认为培训与学科教学针对性不强,调查显示,100%的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但针对数学教学的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很少。访谈中还发现,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是由电子白板供应商承担,但不同的电子白板厂家设计的工具软件不同,教师使用时要进行不同的培训,造成使用技术上的障碍,不仅增加教师负担,更对提高应用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教师在对培训内容的期望上,77.4%要求学习电子白板使用,52.3%要求学习超级画板,51.6%要求学习几何画板,50.3%要求学习Flash。
2.工具软件与应用
(1)工具软件的使用
数学教师对常用教学工具软件Word与PPT熟练,但对教学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却不怎么使用或不用。
分析表2发现,教师常用且比较熟练的教学工具软件有Word与PPT,访谈后得知教师均参加过Word、PPT与Excel使用的学习与培训。而生活中使用QQ与微信进行沟通最普遍,且使用QQ与微信的能力都是通过实践摸索产生的,因为这两项工具软件简单、易学、使用方便。而数学教师在教学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有53.8%和56.8%的教师没有使用过,调查显示没有进行培训、学习是导致该结果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培训过但由于应用偏难才会不怎么使用甚至从来不用。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普遍能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但经常出现媒体使用不当的现象。当前,小学数学一、二年级每周5个学时,三、四、五、六年级每周4个学时,部分小学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1学时。根据表3数据,结合深入课堂听课,我们可看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在课堂上使用最多的是PPT,有的教师可以说达到滥用的程度,如在教学列竖式计算184÷46时,部分教师把演算过程也用PPT播放,影响小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计算方法,这些教师似乎离开PPT就不会讲课了。
(3)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利用
教师能共享多媒体课件资源,但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薄弱。32.9%的教师是现成课件直接运用,49.6%的教师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修改,只有17.4%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工具软件不会用,做不出自己设想的效果,其次是自己制作课件素材少。
3.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与共建
(1)网络与教学资源网站
办公室网络流畅,但是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及平台不熟悉。调查显示,88%的教师所在办公室网络通畅,所有教师办公室都通网络。教师对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站不熟悉,情况是:48.2%的教师对“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不熟悉,49.7%的教师对“浙江基础教育资源网”不熟悉,52.6%的教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不熟悉,浏览最多的是自己学校网站、金华教育网站,其次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网”。访谈中得知,金华地区农村小学数学教材基本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参与开展的数学教研活动时,会引导教师上该网站浏览课程资源。
(2)数学教学数字资源
学校网站教学资源匮乏、更新慢,适用数学教学的数字资源较难找到。
调查显示,51.5%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网站内容匮乏,学校网站几乎都无法上万方期刊这类教育数据资源库查找并下载教学中所需资源,34.1%的教师认为学校网站资源更新慢。
(3)数字化资源下载
数字化资源应用不理想。调查显示,影响教师下载数字化教学资源用于教学的主要因素是网上资源与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符,其次是网上资源更新慢,再者是下载要收费。
(4)教学资源上传共享
很少教师愿意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网站共享。调查显示,影响教师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与大家共享的因素有:72.9%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没有多少创新,37.4%的教师是找不到适合的网站平台与不知上传方法,11.6%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自己拥有知识产权。
4.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
教师有积极探索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识,但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与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把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效。
在深入课堂听课后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的探索如何使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但是进程非常缓慢。调查显示,影响应用教育信息化进行教学的因素包括:①缺乏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②缺乏能制作出与本人的教学设计一致的软件,③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④课前备课量增大,⑤使用效果不尽人意。
(2)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
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影响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调查显示,职称在小学高级及以上的教师对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怎样融合且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与新入职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当在上课时课件预设与学生想法不一致时,只有2%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件,48.5%的教师偶尔能调整课件,还有30.9%的教师是无法调整课件。
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部分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中设想一条线、小学生学习认知一条线,信息媒体又一条线,这3条线处于分离状态。部分直接用光盘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师生双方互动“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时,由于光盘固定的流程,教师无法调整预案,只能按照光盘的流程继续进行。
(3)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利用效果
教育信息化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多种能力,但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应用于自己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调查显示,只有19.3%的教师对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用于自己教学的效果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项:68.3%认为学生情况不同,出现“水土不服”;41.9%认为自己钻研不够,没有用好用活优质资源;38.7%认为教师个体素质不同,出现“东施效颦”。
四、思考与对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过程”[3]。由上调查分析可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对策。
1.各方参与,激发教师内动力
(1)政府牵头,组织各种教育信息化推广活动
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牵头,深入农村,组织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经验交流宣传推广会,典型引路、示范引领,如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Web2.0、混合学习、移动阅读等的展示[4],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看到教育信息化下教师的工作量没有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得到减轻,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这必能激发教师投入到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热情。
(2)有的放矢,开展各级各类的教育信息化培训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支撑。国培、省培、区培各级各类培训组织者要深入农村,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对培训专家提出有针对性的内容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每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如: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中,要求每位教师5年内完成360学时的培训,我们还可建议360学时中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不能少于90学时。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如开设“超级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内容的培训。
2.顶层设计,工具软件简单化
(1)工具软件简单化,利于一线教师普及应用
工具软件开发应遵从简化原则,从全面需求出发,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当技术趋于简单化时,技术才能得以广泛应用。如:白板开发商的应用软件要标准化,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研发机构要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开发功能全面的学科教学平台。有了好的学科教学平台,师生易学易用,使一线教师能像使用传统教学工具一样,操作方便,这样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出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2)课件微型化,便于一线教师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探索建构的课堂,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临场发挥,任何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课件”都无法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因此,课件开发研究机构需要把数学知识分解成像“原子”一样的“知识原子”,对每个“知识原子”开发出微课件、微素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微课件、微素材,根据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成”情况,运用工具软件进行组合,使学生动态的建构“知识分子”,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3.以人为本,资源建设个性化
数字资源的建设要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关注人的个性发展。[5]
(1)公建众享资源开放化
公建众享,国家出资、名家建设、一流水准,像“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等,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应引导教师用好这些资源。同时,区域教育领导部门应以区域为单位购买一些大型的商业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网等都有大量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且数据库资源更新快,检索方便,区域内开放这些数据库资源,真正实现公建众享,有助于打破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
(2)共建共享资源特色化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建具有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并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特色资源库,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应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教研、科研、信息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数字资源的建设要着眼于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资源的积累可以通过各种比赛、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把自己创造的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建设符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需求的本土化数字资源库,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经验、智慧共享的目的。
4.协同发展,教学与技术融合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把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才能实现1+1>2。
(1)构建高校与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
高校专家对教育新理论、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信息技术把握深刻,而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特点了解透彻,高校专家团队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构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恰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建构新的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理论,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课程,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培养人才。
(2)构建区域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
在城乡学校之间,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差别。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使教学与技术融合,需构架城乡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由数学教研员、信息技术教研员引领,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的探索[6]。在共同体中要努力建设好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验区和示范课堂,通过实验区和示范课堂在数学教育信息化上积极探索,出经验,见实效,用成功的典型和经验带动共同体中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共同体
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双向融合,还需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等多学科联合共同体,开展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校本培训,建立学校微信论坛,借助微信论坛交互性强,便于交流,可随时解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中的问题。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由内而发的投入到探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中来,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进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2]蔡洪祥,卢晓华.加快金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2011(3):50-54.
[3]托宾・哈特(著),彭正梅(译).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2.
[4]胡铁生,黄明燕.融合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基于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4):21-30.
篇4
论文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教育部门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初具规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如何,遇到了哪些误区,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其中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走在国际前列。并且移动教育的逐步启动,也大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因为中国的手机用户要远远大于在线上网的人数。
其次,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为异构系统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日前建有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还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2010年,要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现阶段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资源整合与应用集成水平要有明显提高。2020年,真正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包括形成支持我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共享渠道和机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部分领域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上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误区
纵观教育信息化近年的建设,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简单的总结就是“投入高,增长小”。
1.重硬轻软现象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信息化几年建设总体程度来看,基础硬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的建设步伐,使软件匮乏成为教育信息化快速提升的瓶颈,从而导致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处于一个低水平。同时也存在在落后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误区。只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仅仅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和业务流程,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其量只是减轻了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的劳动,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
2.资金问题,影响信息化的普及
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资金一直是困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不管是基础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和自筹资金为主,吸引资金的范围比较窄,再加上地区经济状况差异使得有些区域投资捉襟见肘。再就是一些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主要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信息意识淡薄,思想保守,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依靠国家和赞助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知道用市场理念或方式来解决,从而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3.教育资源质量不高
开发人员与一线教师或者资源使用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使资源的建设资源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建设本身有其特殊性,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没有质的变化。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
4.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单从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看,东西部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差距较大,在大中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各高校和中小学的信息化发展很快,基本建起了校园网、局域网、城域网;而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信息化的投入明显不足,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不仅严重制约着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而且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提高的障碍。
5.信息化资源的维护与安全问题
资源是由人来使用并且从中获利的。但是某些地区和学校现有的管理人员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偏低,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为此,对全员进行培训,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教育改革的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还有就是某些地区和学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忽视标准和安全,给信息化的发展留下隐患。因此,要加强标准的贯彻宣传,安排信息安全专用建设经费,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三、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提高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教育信息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促进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终生学习的需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学校内部机构的调整、管理程序的变更等许多敏感性的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地位、作用及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化,从而引起相关人员的抵制和不合作。目前教育界很多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对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因此必须让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主要角色,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2.充分发挥示范点建设作用
通过主管当地教育的部门推动和示范点取得的成绩,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信息化在整个教育行业、区域中的应用。因为取得了成绩,其他地区也可以效仿,节省人力物力,使软硬件的结合点恰到好处,不浪费资源,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培训骨干,全员参与。抓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主要是建网、建库、建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了信息技术培训班,为教师提供了应用信息技术和提高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的平台。
3.统一领导机构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外,还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协作,更需要有很好的理念、优秀的项目管理和优秀的建设队伍。因此必须有领导的重视和统一的组织机构、各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建设思路,考虑到各个棋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让每一个棋子孤军奋战,相互合作交流,才能够打赢教育这场持久战。
4.注重资源建设的实用性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除需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因此,探索教育资源建设,提升应用水平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每一个教育资源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够用来撑门面,我们要做到真正地使用起来。特别是不能有攀比的心理,每一个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否则只能形成浪费资源的恶性循环。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
四、结束语
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用教育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找到缺陷和薄弱环节,不断整改、完善和健全,并且要从发达国家或者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的国家中得到启示,使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能够与世界接轨,真正地实现中国式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伍昭嫦.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3(10).
[2]钟伟.2007年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增长[N].中国教育报,2007.3.26.
篇5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现状及反思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正式颁布,《纲要》在保障“到2020年国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战略目标的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纲要》第四部分第十九章第六十一小节)。
教育信息化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各地教育装备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打好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深,才有教育信息化这棵大树的叶茂。
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逐步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率不断增加,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数字实验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等,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而地方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却没有随着教育现代化和装备信息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装备事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1、装备资产管理方式大都停留在手工制作状态,显得极其陈旧、落后,账目混乱、资产流失浪费现象明显小论文,各项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统计工作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装备状况,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教育装备资产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正常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各类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配备都要按照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实施。庞大的教学物资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登记、建立财产账簿,并动态反映其状况,是个繁重的工作。而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采用传统手工或电子表格方式记账,出现很多弊端和不足:
①、装备资产数量品种规格不易查询,修改不方便、很难统计,对采购决策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②、记账不规范、不完备、不连续,账目数字不准确,差错多,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无账有物现象普遍。
③、传统纸质资产账簿携带不方便,保存困难易损坏。
④、不能动态的反映财产当前的状况。如某些教学仪器暂没在指定存放地点,被相关人员借用、维修或决定报废处理,账簿上无法立即体现,装备管理员总要到处翻阅其他相关记录,才能得知其去处。
2、各级学校及装备部门不采用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对教育装备过程实现科学、高效、透明的管理,对装备管理工作情况的信息掌握比较滞后。
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各学科的教学都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复杂多样,以实验教学为例,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有学科教材要求必做实验也有兴趣小组自选实验,而每个学科也不止一个实验室与准备室,以后还有虚拟实验室,涉及到的管理流程和常规记录非常多,教师要填写实验计划、教学日志、实验通知单、要对实验室进行安排,实验结束后,老师要进行实验确认记录实验完成情况,以后还要进行实验开出率统计等等,这些都需要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密切联系,采用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任课老师频繁到各个实验室了解实验仪器情况、填写各种表册,效率低,随意性强,而一旦某个计划有变,又应对缓慢。虽然实验管理人员忙前忙后,但是学校领导对实验教学情况和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还是比较模糊,总要等后面汇报才清楚。
3、采用手工管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档案资料建立不完整规范、记录不连续详实,搜集整理保管困难,无法真实反映装备管理状况,装备管理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教育装备管理资料档案类别和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各个学科小论文,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是装备管理工作情况和成绩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以理科实验室为例,除了装备资产档案外,有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等相关文件及材料;实验室人员学历,岗位职责及进修、培训记录;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仪器借还、赔偿、保养、维修、报损登记,自制教具作品材料;实验计划、实验日志、实验通知、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科研成果、实验考试、实验总结等各种教学资料。如此繁杂的档案资料不采用无纸化、网络化管理导致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装备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学习滞后,不系统全面;设计填写繁杂、零碎的各种帐表册、记录费时费力,工作量大,负担重,久而久之也就不重视,常常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留下完备规范的文字记载。每到教育管理部门检查工作时就仓促临时找人赶材料、补记录,常常搜集整理不合要求规范、内容不完整准确,缺失大,并且前后矛盾,互相无法印证,造成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客观的评价其真实工作情况,管理人员自身又觉的委屈。
4、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信息化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大,信息化利用率低。
教育装备管理要做到现代化,必须需要一支理解教育装备理念,具有学科专业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且相对稳定的队伍去实施操作。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领导对于装备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到位,观念滞后,承担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都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装备管理观念和理论比较贫乏,知识和技能更新更是跟不上设备的更新,计算机应用能力低下,有些甚至是“机盲”,对办公软件都还不熟悉,各级部门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又不足,除了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其他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要能较好运用教育装备系统心有余力不足,懒怠畏难情绪严重。
5、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的装备管理信息标准和网上信息交换规范,从省市县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纷杂,缺乏一个规格化的、系统化的统一完善系统。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均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目前使用教育装备统计软件得到的统计信息与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信息无法吻合、兼容,常常产生矛盾。
由于缺乏一套统一完善的软件设计规范,个别学校使用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如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存在多个版本,兼容性差小论文,实验装备管理软件设计灵活性不够,扩充性和开放性较差,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根本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适合网上应用的软件较少,目前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上(如办公网、校园网)应用的软件。
三、教育装备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信息化、网络化
1、管理方式、手段跟不上会造成装备管理水平逐步滑坡,成了实现教育装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障碍。
相对于学籍、考试、办公等其他教学管理系统都正逐步成熟,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尚未起步,信息化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教学管理工作的繁杂多样,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办公自动化手段应用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中是必然的趋势。
2、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信息化,建立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省、市、县、校统一的智能化、网络化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平台已迫在眉睫。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改革创新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教育深化改革,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有效教育方式。因此将其应用于新时代的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完成教人育人,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1]。我国的信息化教育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进步,教育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开展和应用中,并不是说要颠覆传统教学理论和教育体系,而是要与传统教学中的精髓部分相结合,以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为媒介,将教育的实际绩效最大化发挥。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1.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系统、信息、控制三者结合的新式教育理念,将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等必要元素构成的整体教学系统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教师、学生、知识媒体这三者之间的交流和结合[2]。信息化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更有现时代“信息化”的显著教学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但又有所联系,可以将其看作由传统教学深化改革,并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上发展而来。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另外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可归类为个性化教学,可获取不同于常规的教育资源,并且以独特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1.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可见我国当前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开展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分为理论指导模式、教学实践模式、技术支持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学习认知模式五类,但无论是哪种,都要应用到现代化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且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依赖程度非常大[3]。从现实角度来看,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文化传递与现实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这种进步与传统文化沿袭的冲突产生了现实教育的矛盾,这与外部物质技术的应用和选择无关。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受传统及社会规范的限制,且因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其发展一直被制约,并没有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
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
2.1打破现实社会规范的束缚
冲破社会现实规范的束缚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第一关,一旦冲破则会带来质的飞跃。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并不能以单纯的技术更新体现,技术只是支撑的载体之一,并不能直接影响或改善学习[4]。由此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历程中,要利用合适的技术过程和合理的资源融合创建,将信息化模式具体应用、实践和管理,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考虑客观环境、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师水平等多方面要素,以实际发展为需求,打破传统和社会常规的束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
2.2建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客观的评测标准,对已经实施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效果的评价,从而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工作,首先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中以分数论成绩的评价体系,但从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实施状态来看,这一点的改变非常困难,并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观。但不能就此下定论,中国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千年不变,尽管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但在实际进程中依然在缓慢的创新和改变。推进信息化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遵从质量和效益意识,以规范、合理、完整性的信息化教学框架以及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支撑,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工作,在教育进程中对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发现实践的问题,之后进行调整和设计,创新方式,变革模式,将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效的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发挥出其应用的实际价值。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最终应用价值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上,而不是体现在教学本身改革上,由此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践,以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等为核心进行绩效评价,且立竿见影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在不断的探索和调整中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2.3与传统教学精髓结合
教育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就是说无论教育方式如何改革,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开展和应用中,并不是说要颠覆传统教学理论和教育体系,在多年的发展中,传统教育中依旧有诸多核心的精髓值得沿袭和传承,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要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精髓相结合,关注传统教学结构中的核心要素,贯穿整个课堂中的所有环节。教师是课堂的另一个主体,在具体教育进程中,却不能由教师主导了整个课堂,代替了学生的核心位置。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化工具和技术进行教学,也要经历初始、采纳、适应、领会和创新这五个阶段,也就是说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每个阶段的达成和发展并不是自动的,而是教师在教学或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结果。由此,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学生、教师的配合才能完成,以信息化技术和基础设备为支撑,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精髓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3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需要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建设,并且发挥实际的教学价值。教育信息化新的十年规划明确指出了新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信息化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和进一步建设的机遇,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信息化教学模式正在进一步创新和变革,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进步,无论是在模式转换还是技术应用方面,都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际要求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刘俊琦.信息化教学为课程改革插上创新翅膀——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畜牧,2016,15:43-44.
[2]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6.
[3]谢传兵.以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基于江苏省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50-54.
篇7
2010年湖北省孝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学校装备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并连续两年将“完成200所义务教育学校装备标准化建设任务”作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2012年又将“新增教育信息化‘班班通’教室1 000个”作为政府为民兴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孝感市经过3年的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以计算机教室、班班通教室、校园网为骨干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网络覆盖全市90%的中小学校,教学资源共享初具规模,设施管理措施不断完善。站在新的起点,我们紧紧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以机制创新为手段,以科学管理为主线,以应用服务为重点,实行制度化管理、全方位应用、城乡一体化共享,为促进孝感市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2013年,孝感市制定了《孝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体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适时开展培训。培训安排:①选优配强培训师资,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为主导、孝感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及学科骨干教师为辅的培训师资队伍;②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标准;③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④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⑤实施分层教学,对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进行先期预培训,对科任教师实施后期学科培训。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所有参训教师都要经过考评认证,采用上机考试和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评价包括考勤、教学设计、学习成果汇报;上机考试由参训教师在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学习过程中的各类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网上学分、培训考核、上机综合考核中合格的教师,将获得孝感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合格证书。此证书将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定岗定级的必备条件。
通过培训学习,参训教师认识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思考了如何克服教学困难的对应策略;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学会了如何把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掌握了各种电子白板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了有效学习的5个原则;掌握了教育云平台的功能。每个参训人员通过学习,都能自己完成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下的学科教学设计,并自行上传至教育云平台的空间。开展培训的同时,电子白板应用优质课竞赛交叉举行。通过竞赛的方式,加强电子白板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切实提升各级各类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班班通”教室的使用效率。2013年已经完成专家团队、教务主任、初中语文等学科13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班,集中培训教师人数1 342名;举办11期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优质课竞赛,参赛教师达到513人。2014年计划完成校长和各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及当年晋升职称教师的培训任务。
2搭建教育服务平台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服务一体化
建设覆盖孝感市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孝感市教育宏观管理提供监管和支撑。孝感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基础数据管理、教育教学资源系统、网络备课授课系统、在线考试阅卷及教学质量分析系统、教师空间及名师工作室系统、网络学习评价系统、互动课堂系统、课程资源直播点播系统等。在平台内实现所有模块之间数据的连通,建成以孝感市教育为主体,覆盖全市中小学师生、教学教研机构的教学资源推送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应用云平台。不断完善市级数据中心,部署覆盖全市的数据采集、交换和应用体系。加强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对各类教育服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积极开展基于“电子书包”教学的互动课堂实验,通过使用平板电脑、课堂教学软件、教育平台客户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师生获取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完善教育信息化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成全面覆盖城乡的教育“资源、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信息化体系,重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初步建成能为全体师生提供综合服务的数字化平台。
3探索教育资源建设应用机制开展网络学习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按照“标准、开放、协作、共建、共享”的基本要求和“平台+资源+服务”的模式,孝感市采取组织开发与征集评选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采用名师课堂、名校的网络课堂等形式推进资源共享,重点创新资源建设和配置方式,形成企业、学校、社会优势互补的格局,利用湖北省薄改项目配送资源库平台、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步开展校本资源库建设,鼓励各学校形成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校本资源库,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加大紧缺性小科目资源、特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力度,积极探索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基本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举办“班班通”交互课堂观摩评比活动,逐步提高多媒体课时覆盖率。深化培训和指导,实现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普遍应用。同时加强本地资源建设规模和深度,依靠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自动录播系统和教研活动,覆盖各学科学段,制作优质备课、课例、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等教学数字资源,2013年建设教学资源库3TB,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覆盖40%以上的学校,并使已实现宽带接入学校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
依托“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及“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56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新的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
2014年,经过孝感市多方争取,华中师范大学关于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国家项目将孝感市工业学校和安陆市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试点单位,建立了试点实施机构及职业课程推进安排,为全国职业教育学科资源信息化及课程管理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积极探索“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运营机制,加快部署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力度。开展数字化学习试点,通过孝感教育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网络教学活动,积极开通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网络教研。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建立网络教研平台,支持网络听课、互动评课和远程协作,为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提供支撑服务。大力开展学生网上协同学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托孝感教育服务平台,推动孝感市教师学生的网络学习,以达到“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推进多种模式的“一对一数字教学班”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师生沟通、家校互动的深度融合。2013年建设师生学习网络学习空间5 000余个。
4启动名师“1+X”同步课堂教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城乡学校网络共同体,探索名师“1+X”同步课堂教学的“名师课堂对接”和“班班对接”应用模式。通过“名师课堂对接”模式,利用空中网络资源,可以为两校搭建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通道,提供“办学理念对接、办学优势互补、管理经验探讨、教学经验交流、教师培训拓展”的平台,促进两校的“精细化、科学化、效率化”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名师“1+X”同步课堂的应用给教师进行网络教研活动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网络教研的发展。打造区域网络教研共同体,促进校本研修,形成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网络教研体系,从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并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2013年,“名师‘1+X’同步课堂”成功立项为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展了课题研究实践,探索孝感市优质教育资源如何与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问题,将市县两级优质资源同步传送至乡镇学校。
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5.1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差异明显,这其中虽然有当地经济社会背景等客观原因,但也与该地区、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有关系。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为例,多地都很重视,能够广泛组织发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个别县区尽管经济状况和基础设施并不算差,但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活动参与率较低。
5.2网络设备维修情况混乱
在多年的教育信息化投入中,很多项目设备都已经过了保修期,不少学校都是自行联系公司或者个人维修及购买,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5.3运维经费匮乏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没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仍然是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资金短缺,老化、损坏的设备无法更新,即便当初费尽周折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也可能因维护管理麻烦、电费负担太重而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在经济状况较差的县区尤其严重,特别是在“班班通”设备的使用尤为明显。
5.4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学校都存在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使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和校园网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认可、待遇不能与其他教师同工同酬,而只能列入教辅人员行列,造成专业人员改行担任学科教学工作,专业人员无法安心工作的现象。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积极性,队伍长期得不到稳定和发展,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新的要求。
6对策与建议
6.1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物质保障,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深化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真正纳入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目标考核中,切实解决好认识不到位、缺乏科学规划、经费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要加强科学发展规划管理指导,有效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整体协调快步发展,认真抓好每一所学校信息技术建、配、管、用工作。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物品采购、管理使用、队伍建设和检查考核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配套制订管理规范和评估细则,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使用效能的过程性管理和督查。定期召开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听取各地工作汇报和建议,部署孝感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标和任务。
6.2加大投入统筹配置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政策和文件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经费保障机制,为稳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条件保障。孝感市要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在制定教育经费预算时,安排信息技术专项经费。各学校要从学生公用经费中拿出足够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维护、人员培训、资源购置、网络通讯、电费以及信息技术操作考核等。
6.3规范队伍增强素质
要注重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按国家要求和工作需要配齐人员,以适应信息技术工作的更新要求。各学校均应建立信息技术中心,由一位副校长分管信息技术,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信息化人员队伍。实施中小学全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筹划实施好中小学全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和运用水平。要组织参加各类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研讨、探究活动,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人员素质,推动应用水平。
6.4加强督查注重考核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 管理信息化 对策
近些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完成教育现代化及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1.高校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就是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根据高等教育及管理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对教学管理活动给予高效的组织和控制,从而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学管理必须创建在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基础上,以信息化加强教学管理职能,从而促进教学管理效能的提升。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思想、能力及素质的培养,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有助于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管理制度化、程序化等要求开发计算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帮助教务管理部门通过网络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相关的教学工作。信息化管理可以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例如:使用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学校与上级部门、兄弟院校等联系在一起,快速准确的完成上传下达,保障管理工作和质量。
2.现代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机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上得到广泛应用,但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2.1资源无法共享
高校因缺乏完善的教务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中没有很好地协调、沟通,各个模块与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无法兼容,因此信息交流与共享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学校在上报数据等工作中出现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同时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着管理效率的提升。
2.2管理功能过于单一
教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也包含教学服务化平台的建设。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精品课堂等,同时二者应该有机结合,把管理与服务相互统一,从而促进教学与管理相互协调发展,确保学校管理水平整体有所提升。
2.3教学管理队伍跟不上信息化建设步伐
现阶段,多数高校所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存在以下尴尬情况:为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求重视教务管理系统的升级。此时容易忽视对维护、操作、应用该系统的队伍建设。教务管理工作中,多数人员业务水平达不到要求,计算机管理及应用能力依然处于简单的文字操作及处理报表之上,收集信息、反馈、处理等一系列工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所以实际工作效率不高。同时,管理者在使用管理系统时只满足于当下任务,不去尝试使用更多的扩展功能。如此可以看出多数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在业务方面存在短板,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理念。
2.4系统灵活性、开放性较差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各个校区的办学及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调整,对教务信息的灵活性有更高的要求。教务管理系统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多合理性问题,系统的规划及设计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需求。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导致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不能在长时间内被稳定使用,此时高校必须对其系统进行升级,如此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也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及改革要求。
3.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3.1强化教务平台建设,促进和谐数字化发展
教务管理信息化不单是要开发和应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这里的信息化包含管理学籍、考试管理、课程建设等,所以必须强化教务处网络平台建设,以建立教务处网站为基础,把各种资源整合于此,使用B/S、C/S相互结合的模式,不断整合管理流程,促进教务信息化建设。同时,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确保教务处内外部信息、网站上、日常事务可以在线提出申请、实时反馈等,如此可以便于师生查询,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打电话等传统方式引发的不便。多开发一些网络平台,例如:BBS、聊天室等,强化各个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的交流。高校师生可以在线对教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畅所欲言,同时针对性的进行探讨,促使教务管理全面化。
3.2加大培训,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展信息技术是为提升管理效率,起决定作用的是从事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管理者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建立信息化的关键。更好的完成人机界面友好的关键是人,高校必须清楚的认识该事实,改变教务管理人员只会简单的使用电脑,重视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性的对从事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努力掌握高校教务管理有关的知识,提升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只有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整体的教务管理水平。
3.3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要以解放思想为基础,使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管理创新。创新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高校网络化教务管理的使用是教务管理的重要革命,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与网络对现代教务管理的作用,客观分析和评价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学习积累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深入探索自身特色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3.4加大经费投入
想要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任务,各个高校比较重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高校对此项工作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财力上的投入。某些高校在财力紧张的时候,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科研之上,把仅有的财力也投入到科研项目上。高校的教务管理配套设备也保持在原始水平,这严重制约着教务管理系统自身的发展,也严重打击了从事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校应该重视信息化管理,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所需资金,加大对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给予强大的资金支持,保障学校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4.结束语
总之,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认识分析高校的发展现状与需求,选取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逐渐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根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22):55.
[2]李友良,何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5):43-44.
[3]冯川钧.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4):48-48.
篇9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我国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如今,我国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数字化鸿沟”现象越来越明显,一些知名度高、资历雄厚的大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既得到了资金的支持,又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而在信息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但是在一些规模小、资金少的高校中,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人才资源薄弱,使得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越来越落后,最终导致了我国高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差距越来越大。
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同样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美国很多高校校园都已经实现网络全覆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通过信息平台与其他人展开学术交流。但是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则表现出参差不齐、建立力度不足等多种问题,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
二、我国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力度不够
截至目前,我国很多大学教研人员依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没有对信息化建设产生足够的重视,对我国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例如在教学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学习信息化方面,很多学校没有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使得信息化建设无从谈起;有的大学只是在口头上强调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根本没有得到顺利的执行;很多大龄教师教学方式固化,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不会使用信息化设备,因此很多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只是一种形式,根本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二)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很多大学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引进了大批信息化设备,但是在软件配置方面存在极大的短板和不足,很多硬件设备可以兼容多个计算机软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讲解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软件知识,对于其他应用软件根本不过问,使得硬件设施的利用率非常低。我国大学教育部门没有对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一个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导致很多班级、很多科目的信息化建设都处于孤立状态,信息资源共享率十分低下,造成了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发展十分缓慢。
(三)缺乏长期规划
我國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下去,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大学的信息化建设主动性不强,当上级部门要求时,大学教育部门象征性地开展一些信息化课程;当上级教育部门放松对信息化建设的监管时,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就处于搁浅状态,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但是我国大学教育部门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即便大学拥有很多信息化设备,但是会使用、能用好的人数不多,导致我国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没有充足的动力。
三、我国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教育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措施,学校领导、授课老师、在校学生都必须对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产生足够的重视,将信息化建设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学校高级领导层应该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设立一个信息化建设部门,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确保教学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学习信息化都能逐步实现。
(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应该结合高校的发展特点和教学情况,制定一个完善合理的实施方案,加大信息化软件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帮助授课老师树立良好的信息化意识,摒弃传统落后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从而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学习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找到学习资源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三)注重长期成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高校教育部门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将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落实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并长期坚持下去,授课老师应该将信息化建设当作一种常态,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模式,从而为大学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教育部门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社会上的信息化优秀人才,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使得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四、总结
首先对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然后对我国大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到重视力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低、缺乏长期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最后利用综合分析法提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应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注重长期成效,从而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盛渝.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2).
[2]侯元鑫.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2015(1).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034-04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平台和基础,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提高信息素养的同时,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将是必然的选择,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中小学教师在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和推动信息化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就目前基础教育中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旨在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深层次整合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内容涉及中小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情况、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态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状况等方面。研究者以陕西省中小学校为调查对象,在学校样本选择上,结合陕西省地域、经济特点,分别在关中、陕南、陕北等地共抽取了87所学校(其中小学29所、初中30所、高中28所)。对于教师样本选择,考虑了学科、年龄、性别等因素,做到学科、年龄和性别分布均衡。
从2009年2月至7月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集中调查工作,共发放问卷520份,有关问卷发放回收统计情况见表1所示:
调查数据整理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进行数据统计,所有问卷采用SPSS 13.0进行处理。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
1.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情况
(1)学校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普及情况
对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情况调查统计数据结果如图1所示。目前中小学在现代化教学设施拥有比例较高是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小学分别为38.1%、37.5%;初中分别为35.6%、36.4%;高中分别为37.1%、31.6%。而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音像资料室的拥有比例较低,小学分别为13.0%、4.6%、6.8%;初中分别为16.2%、6.8%、4.9%;高中分别为14.6%、10.5%、6.1%。数据显示,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在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配备上差异不大。
从访谈中得知,中小学在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配备上总体水平较低,只能保证信息技术课教学和极少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需求。电子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的拥有比例较低,这从客观上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和方式。
(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几率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情况人数统计结果见图2所示:
教师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平均比例为70.0%,经常使用仅为18.7%,不使用为11.3%。对统计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X2=7.076.05),说明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方面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主导地位仍不可动摇,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的随意性较强,还未纳入常态化的教学之中。
(3)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状况
根据中小学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主要列举了自制课件、网络下载、校园网资源库、购买商业软件等,统计结果见图3所示:
从统计图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在使用课件来源上差异不大,主要以网络下载和自制课件为主,两者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1.0%、36.4%,使用校园网资源库和购买商业软件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4.4%、3.9%。校园网只是搭建了硬件应用平台,主要起到连接互联网的通信功能,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应用水平较低,与“校校通”工程实现信息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相差较远。
2.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态度状况
(1)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主要因素
有关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主要因素,列出了形象生动、激发学习兴趣、资源丰富、学生自主探究、促进新课改等五种情况,统计数据结果见图4所示:
调查数据表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主要原因是其形象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和资源丰富,小学教师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8.3%、32.0%、23.6%,初中教师选择的比例分别为31.7%、30.5%、26.0%,高中教师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6.6%、33.2%、28.4%;而对学生自主探究、促进新课改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0.3%、2.9%。在影响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各种因素中没有明显的差异性,普遍把其形象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和信息资源丰富作为使用的主要原因,而对自主探究、促进新课改的认可程度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普及率低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有关。
(2)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主要障碍
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主要障碍统计结果见图5所示:
从统计图可以看出,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影响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主要障碍的选择上差异不大,把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和技术维护跟不上作为两个因素,初中教师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1.3%、20.8%,高中教师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0.0%、21.8%。而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主要障碍是备课工作量大和教学资源少,选择比例分别为25.3%、19.3%。在访谈中得知,由于初中和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简单使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进行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普遍认为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深层次整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成为主要方面,所以把信息技术能力和技术维护等作为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主要障碍。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主要考虑了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所以小学教师普遍把备课工作量大和教学资源少等作为主要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主要障
碍中没有明显的集中倾向性,基本呈现扁平化的特点,表明影响的各种因素普遍存在,从侧面反映了信息化教学支撑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自觉性、积极性。
(3)对信息技术手段与新课程教学改革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系认识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认为很重要的比例分别为66.2%、57.6%、42.0%,认为一般的选择比例分别为32.4%、39.9%、56.5%,认为没作用的选择比例分别为1.4%、2.5%、1.4%。对统计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X2=18.562>X2(4)0.01=13.28(P
对于小学、初中教师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很重要,而大部分高中教师认为效果一般。在访谈中得知,现阶段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手段,新课改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切实可行的新课程评价体系。高中教师认可程度相对低还与高中阶段主要面临升学的现实情况有关。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状况
(1)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培训情况
有关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培训统计数据显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教学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6.1%、69.6%、65.2%,大部分教师接受过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培训,说明中小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相当重视。
(2)使用教学类软件状况
有关使用教学类软件状况人数统计结果见图6所示。教师经常使用教学类软件主要是办公软件、多媒体制作和网络应用,小学教师使用的比例分别为24.8%、28.7%、20.4%,初中教师使用的比例分别为26.0%、23.2%、17.9%,高中教师使用的比例分别为30.3%、22.4%、24.2%,而对图形处理、视音频软件使用较少,平均比例分别为12.7%、12.3%。尽管我国信息化教学的步伐在加快,但教师使用常规化教学软件的比例并不高。另外图形及视音频等软件专业性较强,要求教师掌握难度较大,因此校园网建设丰富的图像、视音频素材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3)有关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的调查
教师希望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的调查数据见图7:
调查数据表明,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选择倾向差异不大,选择多媒体课件及网页制作的平均比例最高为40.8%,其次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平均比例为29.4%,排在第三位是计算机及网络基础平均比例为24.7%。目前教师普遍对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的培训期望度最高,其次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方法,而对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的培训期望度最低。表明随“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以及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教师的计算机及网络基础能力已基本具备,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在实践中对多媒体课件资源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等要求更加迫切。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1.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处于匮乏状态。
虽然“校校通”工程已实施10多年,目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条件较差,信息化教学终端主要以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为主,并且数量有限,这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还未完全实现,教师使用的软件资源主要以网络下载和自制为主,绝大部分校园网缺乏丰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更谈不上拥有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目前的资源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忽视资源与实际教学的关系,导致资源的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新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形态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素材库、课件、积件库、教学案例、主题网站、虚拟实验、试题库及评测工具等,迫切需要探寻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应把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监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师自制、商业购置等多渠道进行系统规划,加快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停留在表面上,积极构建信息化教育支撑服务体系。
整合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观到信息技术方法手段观,再到信息技术意识观、内容观,最后到信息素养观,这是一个从外显行为到内隐行为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时功效性。虽然教师对信息技术促进新课改认可程度较高,但还停留在表面上(如形象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和资源丰富等),在教学中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为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次实践应用(如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较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还未纳入常规化教学工作。究其原因,一是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普及率较低,二是大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有限。
另外,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因素众多,并且没有明显的集中倾向性,反映了信息化教学支撑服务体系很不完善。依托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积极探寻数字化教学环境与新课程的切合点,使校园网成为支撑新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通过师生主页、主题网站、虚拟学习社区、论坛等形式,开展学生创新能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不断丰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3.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培训工作。
尽管中小学校特别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大部分教师接受了有关的培训,但培训主要以计算机与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为主,培训内容、方式单一,忽视了新课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需求,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虽然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作用的认可程度较高,但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资源,对其如何设计开发并促进新课改就成为突出的问题,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迫在眉睫。探索教师职后信息化教育培训机制,结合新课改要求,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为核心,以重点学校为引领,加强校际交流与协作,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校园网功能架构对策研究”(编号:08JK178)和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编号:SGH10088)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