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转型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转型政策

篇1

很多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和朋友们对于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能力测试部分比较头痛,下面就关于公务员考试中行测的有关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

一般来讲,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能力测试主要分为五大种题型 ,第一部分叫数字运算,数字推理和通常意义上的数字运算。一般的题量大概在15道到25道之间。第二种就是判断推理,主要有图形推理、演绎推理等,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选择三到四种题型进行考试。第三种就是言语题型的表达,主要包括阅读、病句判断等。第四种题型就是常识部分,第一种就是考法律的应知应会,第二就是以地方公务员考试为主体的,就是考察公务员知识,一般来讲是20到30道题之间。主要是指马哲、邓论、十六大、三个代表等。第五部分是图文分析,大概题量是15到25道之间。可见,行测在考试中题量是非常大的,而题的种类也非常多,实际上很多考生最后都在行测上出了问题!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来提高行测的成绩呢?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或者技巧呢?怎么样准备才更有效果呢?

俗语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考试中的器就是我们应对考试的能力和方法。而这个“利”字我们来怎么理解呢?就是要做好准备,做好考试之前的各方面准备,也就是我们说的备考!那又如何来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备考呢?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备考我觉得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做准备,行政职业能够测验到底考什么,个人觉得并不是很多辅导书所说的行政职业的潜在能力,如果把行政能力测试量考试所考的东西具体为指标和标准的话,我觉得是三点:第一是题型。第二是速度。第三是心态。

先说下第一点题型。题型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一般来讲,中央国家机关是120分钟135道题,地方公务员考试,比如吉林,也是120分钟135道题,北京公务员考试也是120分钟135道题。山东和安徽是90分钟100道题。无论题型题量时间有什么变化,归结起来,它核心考的就是题型。

所以我们要在考试之前把行测考试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题型搞清楚。那么什么叫题型呢?举一个例子,如: 1×2×3×4×5……×2000,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为几?这一题就是公务员考试当中出现的真题,如果在考试中你见到这样的题型能做出来吗?为什么你做不出来呢?就是题型不会,所谓的题型不会就是在你平时备考过程当中没有见到过程这种题型。而决定你每次行测考试成败的就是你能否在短时间之内答出这些你很少遇到,而且可能平时永远也遇不到的问题。那什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呢?关键就是要掌握更多的行测考试中的题型,以及针对这些题型而研究出的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从备考角度,我们所有考生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最大化地扩大自己的题型库和方法库。做题不要做别的,就做真题。现在中央机关国家考试大概有十六套真题。地方公务员考试加在一起大概还有二三十套,加在一起四十多套,做一半,就可以通过考试。当然在我们做真题的时候,也要注意对试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总结。如果盲目做题,而不区别、分析、思考有关题的考点和深层含义是不会有更大的进步的,至少收效会很低。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完每一套真题之后要对这套题中对自己产生了一定影响的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什么是有影响的呢?从个人意义上说,也就是在做题中对你的做题思路有了开拓。对你的思维方式有了启发,对你的理解问题角度产生了变化的这样的试题我们是必须要进行反复研究的,因为这样的题为数是不多的。但却极具有代表性。所以我主张在做题中一定要把握好一定数量的典型试题。

另外,从整体上来说,我们要对真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就要知道为什么真题最具有指导意义。除了刚才说的在题型上会给大家一个启发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就是真题具有权威性。真题和一般的模拟试题比较起来,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难度、二是准确性、三是思维方向。而这三个方面恰是作为考生的我们在准备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几个方面。关于难度问题,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年的真题来更加准确的预测将要进行的考试题的难度。这点对于我们考试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实际上也证明了这点,有很多考生在考试结束后,对考试题大肆抱怨,说出的太难。其实这也恰恰说明了考生在考前对考试的难度没有准确的评价。对于准确性方面,我们根据对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等进行研究和调查,能够知道现在我们考试辅导材料、模拟试卷等所给出的问题和答案和真题相比较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真题的准确性是非常高的。当然思维方向也很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你要是把思维方向把握住了,就算是蒙题都可能做对。思维方向如果错了,那就没有什么说的了。

第二点就是速度,中央国家机关是54秒一道题,地方公务员考试一般是48秒或者54秒一道题,你能不能在规定时间把题做出来是关键点。下面我们就要知道如何提升速度,我个人觉得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掌握每种题型优化的方法,换句话说,快速的方法。还举这道题,P÷10与9,P÷9与8,根据题型优化的方法去解题,你会发现你远远超过54秒,但是命题背后的考点不是在这儿,他考的是P÷10与9,意味着P+1就是10的倍数,P÷8与7,意味着P+1就是8的倍数。你掌握了题型的关键点之后,30秒之内很快就可以解出来。所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最好的就是要掌握优化解题的方法。第二就是专业的训练,在考试之前必须要像模像样,认真地做几次模拟考试。,在规定时间之内从头到尾做一下,看自己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细节,比如你先做那部分题型,先做数学部分?还是语文部分?或者资料分析部分?如果这个题不会做了,做不做不要紧,而且涂答题卡的时候按照怎么样顺序涂,这些问题是必须要进行很仔细的思考。涂答题卡的时候,一个2B铅笔怎么涂,涂两下还是全部涂实,所有的环节在备考时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把它思考好。当然,从备考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一个环节也都要想到应急方法。如你铅笔出问题了,怎么办?等等,这都要根据自身特点和考生实际进行认真琢磨的事情。

篇2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转型这两个字,在中国的能源系统中开始出现。这种转型来得很快,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转型相比,中国很有可能在一二十年内出现重大转型,因此需要做好充分且提前的准备面对转型,从而促进新产业的发展,以避免社会的损失。 转型条件具备

能源转型的出现,主要因素包括经济转型已经出现、清洁技术发展超过预期、大气质量控制战役的打响,以及全面深入的低碳开始发展。

中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原有高耗能产业快速发展支撑经济的模式无法持续,近几年会出现更明显的变化。从国内需求以及出口增长的需求来看,高耗能工业都没有更大的空间去增加产量,调整经济结构势在必行。

如何实现调整,尚需国家政策明确以及强有力的手段来促进。

然而,经济结构调整,要么主动实现,要么被动实现。主动实现,可以使结构调整顺畅,避免经济的波动和其他问题;被动实现,就是等市场调节,会出现大规模产能过剩、价格波动、社会负担加重,从而拖累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结构的调整,无疑会对能源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高耗能工业消耗了中国过去十年新增能源的近70%。如果高耗能工业未来的增长空间有限,很容易理解其对能源系统的影响。

同时,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进步,为实现能源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到2012年,风机成本下降到了3200元-3500元/千瓦,光伏发电装机成本下降到了1.5万元/千瓦。这使得在沿海地区一些风力发电成本已经可以和燃煤发电相竞争。在终端用户一侧,一些光伏发电成本也具有了成本竞争性。

中国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如从2006年计划2020年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2008年8000万千瓦,至2010年达1.5亿千瓦,现在已经开始讨论2亿千瓦以上的装机。根据目前风力发电的发展格局,尽管在风电入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相关研究结论,这些困难随着电网建设和纳入风电的规划进一步完善会较快得到解决。因此,到2020年,风电甚至可能发展到2.5亿到3亿千瓦的装机。

光伏发电未来亦是如此。近期2015年,光伏发电的目标已经从2000万千瓦提高到了3500万千瓦,2020年有可能达到1亿千瓦的装机。做得好的话,有可能进一步提升。 低碳倒逼调整

新一届政府提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中国未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高度协调。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过于注重经济发展速度,没有严格执行已经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政策,使过去十年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特别是到2012年,大气雾霾成为中国直接影响民生的问题。

2013年初开始,中国相继出现多次大范围雾霾天气,涉及到30个省(区、市)。即使到了金秋十月,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地区也是被大气雾霾笼罩。多次出现大范围的大气雾霾,影响国土面积超过130万平方公里。这样的污染远超历史上伦敦最为严重的时期。

雾霾天气给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大气污染已到了社会不可接受的程度,成为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刻不容缓。

调整能源结构,是目前解决大气雾霾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大气质量控制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在重点地区减少煤炭的使用,以使这些地区的能源结构在未来五年出现重大变化。根据现在公布的措施,几个重点地区消费煤炭将下降,可能减少近2亿吨。同时,国内的重点城市也在积极准备,因此近期能源系统就可能出现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是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早做,比晚做更好。

低碳发展在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国家战略阶段。低碳规划、低碳城市、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从政策层面不断扩展,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有了很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内行动目标。

中国还可以做得更好。一方面,需要在今后两个五年计划内继续推行现有节能、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政策,并努力推进低碳发展,提倡低碳交通和生活方式;另外,可以通过技术、碳金融、碳市场等国际合作,获得更多外部支持;同时,低碳发展的建设,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而得以全面实现。

由于技术成本的下降,即使按照现价计算,未来用于低碳发展的投入,也可以远远大于目前国内主要模型研究机构对低碳投入的模拟需求。充足的资金投入能够在交通、建筑方面全面实现低碳发展的需求,实现更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城市率先尝试

能源转型可以首先在城市实现。当城市发展达到富裕生活阶段以后,良好的环境质量是被关注的核心问题。

所有发达国家的城市,无论大小,都实现了城市能源的清洁化,以作为保障大气和其他环境质量的基础。在进行国际、国内城市能源发展对比研究中发现,发达国家的城市都是利用天然气和电力,加上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基本实现了大气环境的优良化。

由于城市清洁能源的变革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因此,尽早确认城市清洁能源战略,提出未来十年全面实现城市清洁能源的目标,就变得至关重要和迫切。

中国已经有清洁能源供应做保障,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发展也迅速,一些先进城市应现在借势率先行动,提出强有力的目标,描述一个美丽城市的未来,为实现2020年国家目标做出表率。

中国城市对煤炭的依赖性较大。如何减少煤炭的利用是城市能源清洁化的最大问题。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已经在城区用能方面大力推广天然气,以替电和采暖用煤。同时制订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完全终止煤炭的消费,成为一个无煤利用城市。

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供应不足。不过,近期天然气的发展超出预期,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300亿立方米,供应能力达到2600亿立方米,要比2010年增加一倍。这样的话,2020年也许能够达到将近4000亿立方米的供应能力,即可以为城市用能提供较充足的天然气,也为2020年左右大规模提升城市能源清洁度提供依据。届时,中国所有城市市区,基本可以做到发电和供热以天然气为主。

同时,各地需加大发展可再生能源。城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城市附近风力发电,城市郊区农村使用生物质能气化、小型风机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屋顶光伏等,已经进入推广阶段。近期国家电网公布的6兆瓦以下光伏发电免费入网,以及各省市准备出台的光伏发电补贴等,将会促进这些可再生能源在城市的普及。

另外一个有利条件是,依据中国的收入倍增计划,到2020年大多数城市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对良好环境的需求会大大增加。从这方面来讲,城市非常需要在未来十年左右,实现大气和其他环境问题的全面改善。

能源清洁化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成本。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发电和供热,以及在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天然气,会导致能源成本上升。煤炭仍然是最为便宜的能源。2011年开始,北京市对天然气发电的财政补贴是每千瓦时0.14元左右,天然气供热采暖的价格也比燃煤供热每平方米多6元。可以看出,煤改气将直接导致相关成本上涨,居民的支出也更多。

不过,中国一直采取维持低能源价格的政策。石油制品和煤炭基本进入市场化,可是天然气、电力,以及一些终端用能,如供热还一直采用国家控制的方式。比如,北京的电价在2004年调整之后就没有再提高。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到2011年,北京的电价仅相当于2004年的65%。但同期,城市居民的收入按照现价已增长了160%,居民收入的增长,可以支付一定的能源成本的上升,而且,目前的能源价格体系,更多地鼓励能源消费,对节能的贡献非常有限。

从城市能源相关政策角度来看,首先,要调整能源价格,公众需要为环境改善付费,使得能源价格的调整能够适应清洁能源在城市的完全利用;其次,要高强度实施城市节能,从交通、建筑、工业各个领域提出高于国家标准的节能政策,控制城市能源的增长;第三,全面鼓励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从价格补贴、电网接入、市政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第四,快速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淘汰老旧车辆。

另外,应制定明确的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构建适合城市发展的工业体系,并且普及公民教育,树立清洁消费生活方式和为环境保护支付的观念。

篇3

1中国农业低碳化转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1如何提高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

低碳农业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就是要统筹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Ol。虽然节约能源资源、应对气候交化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但在法律制度、市场机制、政府政策还没有把这种社会责任转化为经济利益之前,农民的本性还是“经济人”,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首先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社会责任、生态发展。“经济”性是低碳农业的生命力所在,对缺乏经济可行性的发展模式农民必然缺乏积极性,即使在政府大力扶持下这些项目实施了,但如果没有长久的经济效益作保证,这些项目也难以持久。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标准还未制定,但是从功能卜来看,目前在实践中推行的循环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努力,可以说是我国低碳农业的雏形。因此,从这些模式推行的艰难就可以预测农业低碳化转型可能面临的困难,这些模式至今难以大面积推广的原冈主要是因为不“经济”:循环经济的推广过于注意循环,忽视“经济”性;我国推行的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在技术上虽较成熟,但是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与我国农业的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相冲突,生态农业推广的基础条件难于得到满足,生态农业发展也难于取得规模效益;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水、能源、化肥等农业资源脱离市场实际价值造成资源滥用,目前的市场机制也不能把这些模式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切实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效益,如由于我困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尚不规范,某些绿色食品被假冒伪劣食品打败,即劣币驱逐良币;还有的模式虽然项目落地时是‘‘经济”的,但是随着外部条件发乍改变,以前‘经济”的模式很可能不再“经济”,例如,在豫北的清丰县,政府鼓励种植速生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并大力扶持利用林地空间进行林菌、林菜、林药问作,林下养殖等复合种养,实行以短养长,在政府扶持下这种模式曾经得剑较快推广,然而,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木材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在农民眼里种植速生林已不再“经济”,因而出现大量毁林滥伐现象,也凸显生态农业发展的脆弱。

要使农业的低碳化转型从理想成为现实,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在设计的制度框架下使低碳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2如何消除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利影响?

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现在的农业生产也产生很多弊端:不仅消耗大最的化石能源,还加剧能源危机,加剧水土大气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气候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人们常常把现代农业称为石油农业、机械农业、高碳农业。推动农业的低碳化转型,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利用和发挥现代农业的积极成分,又要继承发扬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和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推行新的能够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另外,推动农业低碳化转型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还要考虑农民需求层次升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问题。譬如,如果拟推广的低碳农业模式会改变农民业已习惯的高石化能源投入、低人工投入生产方式,有可能因为不能满足农民对安全、便利、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需求而遭到农民反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之中,农业发展具有化学化、机械化、水利化、设施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牛物化等特点。在诸多变化中,化学化和机械化转变倾向最为明显,例如,我国农民已习惯了使用以石油和电能为主要动力的各种机械而不是依赖过去的人力和畜力,习惯了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而不是以往费时费力的农家肥、人工除草。

1.3如何消化产业转型的初始成本?

高碳农业的低碳化转型足对旧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否定,期问必然伴随技术的变迁、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劳动力素质提升、低碳文化创新、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转型,从而将产生较高的转型成本,某些模式如有机农业的转型周期长,见效慢,还带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虽然政府会因为低碳农业的正外部性承担一部分转犁成本,但作为农业低碳化转犁发展的主体,农民仍将额外承担大部分的初始转型成本和风险。原则上,低碳农业带来的高效益可以逐渐弥补部分或全部成本,但对农民来说,这些更多属于长远的利益,预先支付的转型成本过大有可能阻碍农业转型,如喷灌、滴灌足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但设施造价高这一门槛阻碍了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低碳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当前转犁成本与长远利益的分离问题。

1。4如何培育发展与低碳农业相适应的高端生产要素?

与现有农业发展模式相比,低碳农业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对高端,如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高层次的技术研发推广人才、与规模化相适应的管理人才、高素质的农民等。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断层、知识老化问题严重,科研成果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与低碳农业发展的许多相关问题目前还缺乏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一些科研成果缺乏产业化支撑。例如,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很少,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适宜于不同区域水土条件的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体系和应用模式。

低碳农业需要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合作化发展等,因而要求一批有带头能力的经营能人、管理高手,以及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者,而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多数是年纪大、文化低的中老年人和妇女,这些劳动者不易接受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模式,必将制约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中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推进路径

2.1加强法律保障

以国家规范形式保障低碳农业健康发展是国际通彳『的规则,我国的法律设计必须跟上低碳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与低碳农业有关的法律并不完善,例如还没有为低碳农业专门立法;低碳农业发展理念还没有融入《农业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相关法律不够详细,缺乏操作性,导致执法效果不佳等。

完善法律体系,尽快把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国家正式制度,一是要制订专门法律来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要修订现有相关法律,注入低碳农业理念的新内容,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口】。各地也要根据地方实际,制订相应的法规条例以促进本地区低碳农业发展。

2.2加大政策扶持

归根到底,气候是一种困际公共品,低碳农业的正外部性也需要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构建农业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综合政策体系,旨在提升农民、企业等低碳农业主体转型的积极性,引导资源、要素流入低碳农业。适应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科学技术政策重点应放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项目上,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引进、应用、推广。适应低碳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组织政策要鼓励、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合作,支持涉农企业展开产业链整合,延伸产业链条。利用财税政策促使农qk低碳化转型,一方面是通过设屯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专项资金、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低碳产品政府采购等鼓励低磷农业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能源税、碳税、资源税、排污收费等限制高碳农业发展。农业低碳化转型往往需要先期投入转型资金,有些模式如生态农业虽然先期转型成本不高,但是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后才能实现赢利,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以外,还应通过金融政策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技术开发、购买低碳农业设备等。低碳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人员,壮大科技推广队伍,还要大力开展农业实用低碳技术培训,把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低碳农业生产者、经营者。

2.3强化市场推动

单纯运用行政方式强制推动节能减排的成本较高,引导资源要素向低碳农业方向配置还必须完善市场机制,只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真正把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压力转变为农民实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自发动力。政府要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市场、能源效率市场、碳交易市场等,完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探索利用碳交易机制、碳金融机制、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进行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晟终使低碳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町图。

2.4加强技术支撑

技术是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引致的,低碳农qk技术开发与创新必须具有‘系统”视野,高度重视各种技术创新与集成。由于低碳农业涵盖了产业链各个环节,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也应该涵盖整个产业链,如低碳原料与设备、低碳种养业、低碳加工业、农产品低碳物流、农业废弃物低碳处理等综合配套技术。从农业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关系来看,农业低碳化转型的技术路径从理论上讲既包括节碳技术,也包括生物同碳技术。目前农业领域的节碳技术有节能技术、立体种养的节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生物农药及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农用废水净化技术、可降解地膜技术等。目前生物固碳技术开发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耕地免耕、培育“固碳型”作物品种等技术,增加耕地阎碳能力;二是通过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保护林地、草地、湿地等碳库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闶碳能力【3】。另外,我国发展高碳农业还有来自人121方面的压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不能以降低农业产量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从满足农业劳动者工作、生活需求层次上升角度出发,发展低碳农业不能让人类回到农耕文明时代,我国还要开发推广节约人力、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的技术及设备。从低碳技术来源看,除了加强自主创新之外,我围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低碳农业发展先进技术和模式。

2.5培育低碳文化氛围

篇4

中国油气行业改革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行业改革顶层设计尚未出台,但各相关企业已经有所动作。在资源来源没有变、开发技术没有变的大背景下,如何激发企业活力,以商业模式的创新搞活行业,我们可以从德国“能源转型”中有所借鉴。

转型中的德国企业

2013年德国环境部、德国经济部和德国四大输电网公司达成协议,同意德国民众投资入股德国新骨干输电网建设并得到最高5%的派息。民间资本最高可以占到总计200亿欧元电网扩建费用的15%,而个人投资的最小金额为1000欧元。此外,居住在电网扩建路线附近的民众将得到优先入股权。这一协议无疑极具诱惑力,因为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同期已经降到0.5%的历史最低位,德国市场上通常的10年期住房贷款利率也不过才2%。

与此同时,在德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能源合作社投资新能源电厂: 普通大众通过组建合作社性质的企业,集中资金,联合地区供电公司和相关企业,投资组建大型风能和光能电厂 ,并将所发电能上网出售。2012年德国新型能源合作社成员入股4亿多欧元,总计投资额超过12亿欧元。在大部分合作社中,普通成员的投资额大约为1000-6000欧之间。在2012年大约40%合作社运营的电厂已经能够达到盈利,平均分红3.99%。

如果套用中国时下流行的语境来表述,德国“能源转型”搞的是混合所有制,并且还是全民性的。这种全民投资的融资模式创新其实非常契合中国油气行业当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发展混合所有制不仅是为了给能源企业“圈钱”,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发展“红利”全民共享,使民众通过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提高对改革、对企业的认同度,从而以多方“共赢”机制进一步推动行业市场化改革。

中国油气行业国有资产体量巨大。当中石油抛出价值900亿的东部管道公司时,当中石化抛出价值3000亿的销售板块时,全社会都在热衷猜测“谁想来”、“谁敢来”。其实在这个时候与其寄希望出现一个或几个“一掷千金”的“土豪”,不如效仿德国,发动普通民众的力量。这种股权投资模式有助于盘活企业有盈利能力但无法上市或是市值被低估的资产。对于投资者来说,其收益要比在二级市场上直接买股票更稳定,投资门槛也更低。

和德国电网一样,中国的油气管网建设同样具有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投资回报率稳定且一般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特点。近来听闻社保基金有意参股东部管道公司,这自然是极好的。社保基金入股也算是实现了利益全民共享。但美中不足的是,社保基金的收益与群众个人利益的直接关联还不是很大,不如个人直接参股投资收益见效快。更有舆论认为社保基金投管网无非是“左手倒右手”,归根结底还是国家在“自己跟自己踢球玩”。试想如果把管网建设项目或是某个油气上游项目当作试验田,在石油行业也搞一场如世界杯期间全民买足球彩票一般的“集资盛宴”,个人出个八百一千的都可以下海小试身手,那民众还会说油气改革是小圈子的资本游戏吗?还会觉得国家石油公司是高高在上的垄断企业吗?国家石油公司还会抱怨搞混合所有制没人来吗?

除了上文所述的全民投资模式,德国售电企业还推出了堪比手机服务套餐一般种类繁多的售电套餐,甚至最近还开发出了为电动车充电桩更换彩壳的业务。

政策引导

德国能源企业能够华丽转身,改走灵活多变的创新路线,除了自身因素外,还要归功于德国政府的正确引导。

德国人重法律、重体系的特点在“能源转型”问题上也得到了淋漓极致的体现。德国政府自2000年宣布能源转型以来,共计出台了20部法律、30部法规。这还不算欧盟层面的20部法规和指令。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能源转型”的基础性政策框架。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德国政府也在不停地修订这些法律法规。单是核心的《可再生能源法》就在出台14年间修订了3遍,最新一版已于今年8月1日正式生效。算上修法前的研究、辩论和修正案拟定时间,这也就意味着从该法正式生效的那一刻起,德国政府就已经启动了修法程序。不停地研究、辩论、立法、修法、再研究保证了德国政府的政策能够及时适应事态的发展,不至于成为转型的阻力。动态、完整的法律体系使“能源转型”的每个步骤不仅有法可依,也使德国政府能够一直有效引导能源转型的大方向。

篇5

记者:请谈谈您对发展方式转型困境和出路的认识。

迟福林:“十二五”时期,发展方式转型应该说面临四个基本问题,一是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与改革。消费率能不能提高10个百分点?这对我们能否实现以消费为主导的格局有决定性影响。为了做到这个转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财政和金融转型、投资体制转型,都应该能够与这个消费主导的格局相适应。

二是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消费主要靠什么?恐怕还是要靠城市,包括大城市和小城市。城市化是形成消费为主导的格局的一个主要路径选择。这些年来,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主导,并且滞后于工业化。这是形成现有结构问题和各种矛盾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让城市化和工业化相适应,使城市化成为推动形成消费主导格局的基础。

三是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我国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到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这个变化是形成后10年、20年我国消费主导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

四是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个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安排,比如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碳交易体制机制改革等。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约束条件,更是一个发展模式。

当然以上提到的这些改革还是要落实到政府的转型。我们能不能尽快地转变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决定性问题。这要有几个大的突破,一个是财政税收体制要突破,二是干部考核机制要突破,三是政府管理体制要突破。现在政府转型和政府自身利益的问题捆绑在一起,难度很大。

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是为转型打好基础

记者:目前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您认为宏观调控的方向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迟福林:由于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依赖于出口,所以在消费促进增长的格局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投资消费的拉动很重要。中国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把经济搞到一个低点,再去谈转型,而是要在保增长的同时转型,这是最理想的状态,现在看来我们有条件做这样一个事情。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的。其次,中国是一个大国,要对国内负责,对国际负责,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维护国际国内市场的稳定都很重要。

我认为,随着城市化,加快消费的一些政策的出台,使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结合,使经济从刺激政策逐步走向内生增长的转换期。未来政策将会是在一揽子刺激政策之后,逐步推行一揽子的改革的计划。

《转型中国:中国未来发展大走向》精彩观点

终结以GDP为中心的增长主义

随着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转变增长主义的发展理念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应当说,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增长主义存在的问题,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表明我们开始突破狭隘的经济增长主义。总书记2004年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增长主义无法解决新阶段的突出矛盾,意味着中国必须找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篇6

1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与国家目标

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市场的供求结构和安全性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需求角度来看,能源需求全球性增加,能源获得竞争激化,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上升。从供给角度来看,主要供给国不断强化投资限制和国家管理,探测等上游投资不足,精炼、管道等供给基础设施落后,海上石油运输安全问题频发。从环境角度来看,对应全球性气候变暖、核不扩散的压力越来越大。中东等主要石油供给区域的政治摩擦与冲突、局部战争等加大了石油市场的政治风险,而投机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不仅使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又进一步加大了石油市场的经济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不断深化对发展可再生能源重要意义的认识,并4E(Energy Security,能源安全;Economic Growth,经济增长;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Employment,就业)角度上达成共识。具体而言:(1)替代化石燃料等“污染技术”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在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动威胁、减轻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能源原单位来看,发展可再生能源,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产业。(2)由于不受国际市场上化石燃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可再生能源能够从经济角度促进能源的安全供给,进而提高经济的安全性。可再生能源系统与化石燃料、核电等传统的能源系统相比,独立性高、不依赖于发电、输电的中央系统,既能够提高安全性、减少停电等事故,又能够防止原油泄漏、油轮爆炸、核电站事故等恶性环境事件,进而提高环境的安全性。(3)可再生能源在世界各地都具有很高的可获得性,能够避免资源战争,也能够减少为保护能源而发生的军队、安保机构等的开支。在上述这种背景与认识之下,世界各国均在大力、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

截至2007年末,至少64个国家已经有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目标(Nation Target for Renewable Energy),即规定在国家、地区能源组合中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这也是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纲领性、约束性目标。从可再生能源占电力供应的比例来看,大部分国家的目标集中于5~30%之间,最低的为2%,最高的为78%。目标时期大多集中于2010~2012年,有些国家更为长远,制定出了2020~2025年的目标。欧盟27个成员国,均已有了各自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2007年初,欧盟委员会确立了新的截至2020年的具有约束力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即最终能源的20%、运输燃料的10%。此前截至2010年的目标位电力供应的21%、初级能源的12%,新目标相当于电力供应的34%。高于此前的目标。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没有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目标,但美国的29个州、加拿大的9个省已经制定了各自的目标。

64个国家中有22个发展中国,包括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伊朗、南非等。在2007年8月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中国提出了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同时还明确了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如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总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生物质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等。这些目标将使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提高3倍,目标之高。引人注目。

2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单项政策

各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可再生能源国家目标的过程中,已经遭遇、意识到许多障碍在笔者收集到的200余篇中外文文献中,普遍提及到的主要障碍就有10几种之多(表1)。这些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而且具有很高的国际普遍性。同时,特定障碍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如“自主研发能力弱,研发成本高,缺乏政策支持”、“缺乏自主技术,核心技术与装备对外依赖严重”两项,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为清除这些障碍,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可再生能源国家目标,世界各国开发出多种单项政策,仅使用频度高、普遍性高的就有20余种,主要可分为直接管制、经济激励和其他政策3大类型。表2简要概括了主要单项政策的内容概要、清除对象、所属类型等。

3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组合

3.1 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组合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单项政策均为针对一个或兼顾几个目标障碍而设计、采用。因此,每个单项政策能够清除的障碍有限,必须和其它政策配套使用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到的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或障碍清除政策普遍是几个或多个单项政策的组合,换言之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是一种政策组合或一揽子政策。

REN21在其最新报告“RenewabIes 2007,global Status Report”中介绍了全球60个国家实施中的可再生能源促进政策(Renewable Energy Promotion Policies)的情况,为我们分析、理解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组合提供了难得的参考。正在实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组合的国家数。2005年为48个,两年间增加12个,增幅达到25%。REN21已经连续发表3个年度的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报告,其信息全面、深入、及时,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从表3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组合的几个重要特征。

(1)政策组合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各个国家政策组合中包含的单项政策清单各有特色,没有完全相同的政策组合,动用的单项政策数量亦不尽相同。政策组合的这种多样性,可以理解为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实际情况、政策偏好等选择最适宜于本国的单项政策进行组合的结果。

(2)单项政策的采用情况存在差异。在60个国家中,按采用比例从高到低来看,依次为固定价格。资产补贴、奖励、返还,投资退税,公共投资、贷款,消费税、能源税、增值税的减税,可交易的再生能源证书,公开招标,再生能源份额制度,净计量,发电补贴、退税。固定价格,是采用比例最高的单项政策,有40个国家采用,采用比例最低的单项政策是发电补贴、退税,只有6个国家采用,二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采用比例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单项政策的可操作性、适用性的高低、效果的大小等问题,是政策选择的重要参考。

(3)同一单项政策在发达国家与转型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采用比例存在差距。除投资退税、发电补贴和退税2个单项政策外,其余8个单项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采用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与转型国家。这一差距可以用与发达国家与转型国家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政策起步晚、政策开发与应用的成熟度低等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可交易的再生能源证书和公开招标,强制性大、波及面广泛的再生能源份额制度,技术难度大的净计量4项单项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采用案例很少,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退税等比较传统的经济激励手段。

(4)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组合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政策组合中采用了7种单项政策,动用政策的数量比在国际上评价很高的德国、丹麦、瑞典、意大利、日本还多,与法国持平。远远高出转型国家俄罗斯等。印度政府采用了6项政策,其地方政府采用了2项,政策组合的丰富程度亦不逊色于发达国家。特别值得评价的是,中国的政策组合中包括了公开招标,再生能源份额制度两项应用难度大的单项政策,中国是23个发展中国家里唯一一个制定再生能源份额制度的国家,该项政策在发达国家与转型国家中的采用比例也仅为21.6%。

3.2 供给侧管理、需求侧管理的政策组合

在实践中能源发展政策、能源管理经常被分为供给侧与需求侧两大类型或方向。借鉴这种分类,并根据主要目标,笔者将表2所列单项政策分别组合为供给侧管理政策组合和需求侧管理政策组合(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供给侧管理政策组合远比需求侧管理政策组合丰富,前者最多可以动用14项单项政策,而后者只有7项。如果结合表3。我们不能发现,13个国家中除俄罗斯、泰国两国采取单一供给侧政策管理组合外,其余11个国家同时动用了供给侧管理政策组合与需求侧管理政策组合,而且从动用的单项政策数量上看,其供给侧政策管理组合大于需求侧管理政策组合。以丹麦为例来看,其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组合中包括固定价格、投资退税、公共投资与贷款、可交易的再生能源证书、公开招标等5项供给侧管理政策,而只有消费税减税、净计量2项需求侧管理政策。就中国来看,除国家投资建设的“乘风计划、光明工程、秸秆气化工程”,国家对农村、牧区的小型独立风力发电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外,其余政策均属于供给侧管理政策组合。也就是说,就大多数国家而言,供给侧管理政策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组合的主体,需求侧管理政策是必要的配套或补充,其原因在于可再生能源供给、特别是和化石能源相比具有竞争力的供给不足。清除障碍、突破供给瓶颈是各国政策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3.3 针对利益相关者的政策组合

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其政策关系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研发机构、调查勘探机构等可再生能源的供给者,企业、家庭、公共机构等需求者,政府、研究调查机构、NPO、NGO组织、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等政策制定者与参与者,公共基金、银行、政府等融资提供者或补贴提供者。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其面临的障碍也各有不同。以特定利益相关者为对象而形成的政策,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把几种单项政策的相互配合作为政策组合来实施的。

我们可以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为例来简要分析这种政策组合。从表1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作为供给者的发电企业面临着“初始投资巨大,融资渠道少、成本高”、“投资回收期不确定,风险高”、“缺乏支持输出网络、储备等基础设施”、 “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公共资金等支持”等多项障碍,这些障碍也是供给侧的主要障碍。由于单项政策主要为清除某一个目标障碍或配合其他政策而设计、采用,所以只有同时动用数项单项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才能有效地支持发电企业清除其障碍。结合表2、表4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发电企业的政策组合有着丰富的选择,再生能源份额制度、固定价格、规制缓和、生产者减税与退税、发电补贴与退税、可交易的再生能源证书、投资退税、公共投资与贷款等单项政策均可组合起来应对发电企业面临的障碍。事实上,各国正在实施的支持发电企业的政策多为政策组合,从表3中,我们能够确认这一点。如法国采用固定价格、资产补贴、投资退税、公共投资与贷款、消费税减税与退税、可交易的再生能源证书、公开招标等7项单项政策的组合,中国的政策组合比法国多了再生能源份额制度,少了可交易的再生能源证书。也是很丰富的组合。

篇7

据新华网报道,在13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据报道,彭森表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政策护航 转型“给力”

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煤炭生产基地,过去对资源利用以粗放经营为主,煤炭、焦炭、冶金、电力是地方经济的支柱行业,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安全问题频现;也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预计山西资源转型"试验区"获批后,将获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财政返还、煤层气开采、旧有煤矿用地审批权等方面政策优惠。

中投证券表示此举战略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我国的第九处综改区,也是目前国家所批的最大的一块改革试验区,全省十一地市全部覆盖,是国内首次对西部资源大省经济转型的探索。山西的探索和经验可能会对未来其他资源大省以及能源领域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从2009年5月调研到获批历时一年半,此段时期正值国内能源整合较为集中的阶段,是在国际国内关于资源利用问题争论最为激烈的时间段,也是我国进行资源开发利用体制、价格、资源转型等改革进行的最关键的时间段。山西实验区的获批会是能源大省转型改革的一个标本,也会是能源利用等相关领域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和验证。

中信证券则预计,在山西工业转型过程中,政策将扮演重要推手,如通过各种补贴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对技术创新类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如潞安环能公告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未来或享受所得税优惠)。结合之前工信部等部门与山西省签订推进工业化的合作协议等事项判断,预计未来山西转型过程中,将出现以下与煤炭行业相关的几大政策主线:通过本轮资源整合,山西将建设成三大煤种基地一一晋北动力煤基地、晋中炼焦煤基地、晋东无烟煤基地,同时也将延伸煤炭产业链,实现煤一电一路一港一航、煤一焦一电一化、煤一电一气一化的循环经济发展。

国金证券明确指出,新型煤化工的发展是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秘籍,“气化山西”是关键战略――煤层气产业规模未来5年翻番:GDP“十二五”期间翻番的目标与改变单一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发展新型煤化工是山西省“十二五”的重要战略方向。其中现代煤化工围绕的五条主线为“气、醇、烯、苯、油”,而煤制气成为了重点发展的对象。

投资策略

篇8

工业是经济的主体,要发展的低碳经济,关键是加快低碳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走科技先导、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道路,我区的低碳工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昆山等先进地区比,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比,我区低碳工业在产业培育、政策扶持、技术研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我区低碳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一是节能降耗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到2012年,全区累计已投入6000万元节能降耗专项扶持资金,其效益已十分明显,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比2005年下降18.5%,能耗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二是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区已经累计投入24.06亿元用于污水管网建设,投入3亿元用于12家热电企业完成脱硫改造,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2012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3天,占有效监测天数(359天)的81.61%,比上年增加41天,为十年来最高。三是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不断提速。我区传统产业以“九大产业升级规划”为抓手,以技术改造、装备和产品升级为重点,转型升级力度不断加大,低碳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印染行业的中水回用、纺织行业的变频技术应用,为传统产业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型树立了典型。四是新兴低碳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区以新能源产业为重点的低碳产业发展迅猛,呈现出起点高、产业链完善、发展潜力大等特点。2012年,全区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完成投入11.16亿元,其中超亿元在建项目4个,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实施。

虽然我区的低碳工业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传统工业经济向低碳工业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区又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据分析,我区在发展低碳工业中尚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1.产业规划和引导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尚未制定低碳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我区还没有明确的发展低碳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产品,没有专门的引进低碳产业优惠政策,在项目的选择、引进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缺少低碳生产技术发展的有效引导机制。当前,我区低碳技术研发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有限,企业应用低碳技术和发展低碳生产还处在一个自发状态,在低碳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未能形成较为有效的引导协作机制和配套体系,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2.政策扶持体系尚待整合。一是现有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合力。近年来,我区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高新产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如何将现有政策体系与低碳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有机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尚未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落实。二是政策导向力度偏弱。对新能源、电子商务等低碳产业领域,我区尚未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与、鄞州等地区相比,我区在技术创新、高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明显偏弱。

3.转型升级力度有待加强。我区工业经济以传统制造加工业为主,资源、能源消耗大,效率低。产业升级力度不大。我区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上游、价值链高端升级的比例不高,如我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机械汽配行业,目前仍以基础零部件加工为主,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的系统集成产品较少。产品低碳化转型慢。主导工业产品仍然以纺织品、化纤等高能耗产品为主,产品单位能耗较高,企业忽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环节,加上企业工艺管理标准粗放,使产品结构优化远远滞后于装备升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4.低碳产业比重偏低。与机械汽配、纺织化纤等传统产业相比,我区在高新产业、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投入力度偏弱,产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比重只有13%左右,明显低于滨江、余杭等地区。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的资金偏少,产品开发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市场应变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加上企业自主拥有的各类科技人才明显不足,尤其是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科技队伍的稳定性不够。新兴产业平台建设滞后。把2012年确定为“新兴产业培育年”,计划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在新兴产业平台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从和两大工业发展平台新实施的项目看,高新项目比重不高,化工、钢铁等产业比重不低,存在低碳产业比重偏低,引进培育力度偏弱的现象。

二、加快我区低碳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工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推进等各个领域,而且更需要在统一认识、营造氛围,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政策扶持、严格准入等环节上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发展低碳工业的浓厚氛围。目前,我区工业经济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依赖石化能源资源的消耗,碳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已经影响到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而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要在全区上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和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区经发局为低碳工业发展的主管部门。

2.制定总体规划,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快制定《区低碳经济实施意见》,细化低碳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一是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要制定发展低碳工业的专项规划,提出远、中、近期的发展目标,实施的重点产业、重点区域以及保障措施,设定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要对重点传统行业的低碳转型制定发展规划,引导一批有条件、能转型的企业向低碳产业、低碳产品转型;三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区科技创新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

3.强化政策扶持,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制定专门的低碳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资源倾斜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出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产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高新产业发展、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支持企业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的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信誉结合起来。二是加大对低碳产品应用的扶持力度。当前,应该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经济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技术研究相关工作。

4.加快平台建设,促进新兴低碳产业集聚。一是加快低碳产业平台建设。对现有国际创业中心、开发区创业中心和五大产业基地等平台,要加大优惠政策、土地供应等扶持力度,扩大载体,完善功能。特别是要筹划建立若干个适合我区发展的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镇街工业功能区投入力度。二是要研究实施项目准入制。通过产业导向、产出效益、技术层次、污染排放等手段,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努力打造高质量的低碳产业发展平台。必须充分借鉴等地区的发展经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以大项目、高尖新项目带动,提高产业平台的项目引进质量,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企业进入,促使低碳产业集聚发展。三是积极推动低碳新兴产业集聚。积极推动LED绿色照明在政府公共工程中的示范应用,支持光伏企业参与“阳光屋顶”计划和电动汽车“十城千辆”的推广应用,培育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低碳能源产业,LED、锂电池等低碳节能产业,占领行业制高点。

篇9

关键词: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引言

安徽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第二产业相对发展速度较慢,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背景下经济与产业两大方面都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结合此时代背景对安徽省沿江第二产业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向进行正确的预测,这不仅仅能加速安徽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为安徽省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的驱动因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导向),丰富安徽省的相关理论研究。

总体看来,目前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转型方向及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式与方向的问题上,但在同一政策条件背景下相同^域中将经济转型和与其应的产业升级两者相结合探究其发展方向的研究成果较少。

二、安徽省沿江城市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存在问题

安徽省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下发展相比同处于长江三角地带的江苏省与浙江省等省份与地区发展较为缓慢,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现阶段相关政策条件下的产业(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存在安徽省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完善,南北方经济与产业发展差异化程度大等问题。

1.政策环境不完善问题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部分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响应作用不大。在战略中,需要政府政策和市场经济相辅相成。以往的战略如果不进行调整则无法顺应总体发展的进程以及鼓励战略企业的发展。政府应营造一个有利于第二产业发发展的市场准入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进来。再是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输入的条件,战略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会操作、高层次的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开发体系。

2.沿江第二产业未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问题

安徽省的重点经济为第二产业经济,而由于仪器设备不先进造成了生产时大量的原材料浪费情况。且落伍的生产设备在制造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而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往往在排放时并未执行标准化的净化或不净化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这无疑会加剧环境污染的状况。所以需要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省情,注重发挥本省优势,增强全省发展后劲。对一些确定大力培育和扶持的优势产业,应制定产业扶持计划,持续的给予政策推动,帮助协调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3.长江经济带战略在安徽省影响的范围局限与南北经济与产业发展差异较大问题

安徽省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皖南大于皖中大于皖北。要想改善发展差异就要改造,重点打造沿江城市群。任何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沿江经济的带领。将划江而治的模式转变为依江而治的行政区划模式。便利交通,建设横贯南北的铁路线。方便的交通不仅可以缩短行程,更可以促进两地经济的沟通交流、便利贸易的形成。

三、对于安徽省沿江城市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建议

区域性经济地带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探究就是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转变区域性经济地带原本的经济模式中的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方式,并改善产业布局中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产业素质。

1.创造安徽省沿江第二产业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良好政策环境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部分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响应作用不大。在战略中,需要政府政策和市场经济相辅相成。以往的战略如果不进行调整则无法顺应总体发展的进程以及鼓励战略企业的发展。一是政府应营造一个有利于第二产业发发展的市场准入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进来。二是政府应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输入的条件,战略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会操作、高层次的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开发体系。创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后,对于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安徽省沿江第二产业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2.沿江城市第二产业朝向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方向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安徽省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能源的需求与消耗都很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从根本上有巨大改变的。因此,安徽省沿江城市第二产业只有加快朝着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方向进行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才能对将来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以有着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转型的方向、形态,这也代表着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着力发展低碳产业,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并改造原有的传统企业,与此同时打造安徽沿江第二产业的良好形象。

3.提升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效益辐射范围

利用安徽省自身的地域区位优势扩大效益的辐射半径,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打造更高水准的产业集群,促进其他城市产业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即探究在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后如何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以致促进其他城市经济与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长江经济带战略是2014年以来长江经济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研究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可以加快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基地,提升资源利用率,并且在对沿江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同时会减轻安徽省资源环境的压力,减少环境隐患。

参考文献:

[1]胡悦.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省经济转型浅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3(7Z):30-31.

[2]陈润.长江经济带发展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现代商业,2015,0(34):84-85.

[3]王国平.产业升级规律与中国特色的产业升级道路[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15.

[4]王建波.浅谈我国资源型区域的经济转型问题[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16(2):47-48.

作者简介:于 超(1996-),男,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学生,本科,主要从事市场营销研究。

篇10

时下,在德国能源领域争论最大也是最火爆的的话题是:德国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刺激新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的法律、方针、政策,而这些带有浓重计划手段色彩的措施,再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结合,竟然导致了一个谁都不想看见、但也必然会出现的结果:电费上涨——三年不到的时间,居民普通电费上涨了近40%。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当初建设新能源之初,说好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级能源,可等到已经坐拥近25%新能源发电的今天,德国人竟然还要支付更多的电费?

两只手的角力

电价上涨的原因应该说还是很复杂,但是用一句话也能解释清楚:德国政府10年前为了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祭出了羡煞旁人的高额新能源补贴并且一下子锁定20年。

10年过去,随着越来越多的风能和发电出力,导致电力交易市场的挂牌价格大幅下降——而电力交易趸售价与政府允诺新能源发展商获得的每度电售价的差额就是政府的新能源补贴。交易电价越下挫,这个新能源补贴池也就越告急。

这听上去的确非常吊诡:一方面明明是电力上网交易竞价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却是消费者电费账单不断上涨。对此,计划还是市场,究竟谁是罪魁祸首,其实已经无足轻重。但有一点确实已经引起德国朝野上下的无比重视:即制定一个政策,务必要对市场的反应和未来的长期发展做出足够切合实际的估算,切不可因为要大力推动能源转型,猛然推出某一政策,疾风劲火之后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再来收拾乱摊子。

不过,尽管德国人在能源转型这一超大项目上也犯了很多错误,却一直不缺乏面对问题的最基本要素:足够的诚意去解决之。

为了赢得德国民众的支持,加快德国骨干输电网建设,德国环境部与德国经济部日前和德国四大输电网公司就德国民众投资参与新输电网建设事项达成共识,并在柏林签署了协议。按照协议,德国民众将可以投资入股基于四条高压直流输电的德国新骨干输电网建设并可以得到最高5%的派息。

按照协议,民间资本最高可以占到总计200亿欧元电网扩建费用的15%,而个人投资的最小金额为1000欧元。此外,居住在电网扩建路线附近的民众将得到优先入股权。

德国四大输电网公司将在未来数月研究以及公布具体的入股方案和相关的电网扩建项目。尽管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公布,但这项政策对金融和投资市场的影响几乎是原子弹级的:要知道,欧洲央行已经对基准利率一降再降,已经抵达0.5%的历史最低位,而德国市场上通常的10年期住房贷款利率也不过才2%。

让普通民众也能分享能源转型的红利,是这一政策最原始的初衷。不过不少分析家表示,5%的利息所带来的也许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提高居民们对电网建设的认同度—这对能源转型这样的大项目来讲,几乎是至关重要的。

而由此引发的舆论和媒体关注,就是更加会让政治家们窃喜的了。不少德国能源领域的老教授和企业管理人员在近期的高层咨询会议上提出,能源这一传统工业引发全民乃至全世界的关注,是几十年未有之盛事。面对舆情,希望政治家们能慎重对待,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玩耍小聪明。

应该说这样的忠告的确是有的放矢:今年,是德国的大选年。为了大选,德国环境部长已经多次表示,今年绝不会再度提高新能源附加费—尽管该补贴池已经赤字高悬。为了大选,也已经有更多的政治家站出来批评这项新能源电网投资计划:5%的利息还是太低了,应该给到9%。

几乎是和10年前新能源法出台时的一幕一模一样:并不是说某一政策在制定之初立意和实施细节有误,而是既然人们总是无法做到完全预估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威力,那么在拍掌叫好之余,是不是能再慎重,再慎重一点呢?

智能电网2.0起步

7月起,德国四大输电网公司共同推出灵活投切负荷调峰平台,这是智能电网进阶到2.0版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智能电网的重要标志负荷跟随发电出力得以实现。

此平台的推出是基于2012年底最新调整的能源经济法相关条款规定。根据规定,四大输电网公司将会每月提出总量为1500MW的调峰容量的招标公告。灵活投切的负荷将分为立即投切和迅速投切两种,立即投切负荷需要在1秒钟之内通过自动调频控制完成,迅速投切负荷需要在15分钟之内通过输电网公司调控完成。提供投切的负荷按照每MW每月收取2500Euro固定费用,然后根据实际被征召切断的负荷实现价格浮动,在40到400欧元每MWh之间。允许的竞价容量从最小50MW到最大200MW。提供容量的方式将会分为三种,每日征召或每周乃至每14天征召。

这个平台主要针对直接介入高压电网的大型用电单位,为大型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盈利方式,相当于提供一个可移动的小型调峰电厂 —这也就是德国能源工业界主推的“虚拟电厂”计划里的重要一环。

其实这一自由投切工业负荷的举措即使算不上画蛇添足,但至少会非常容易让电网公司们挂羊头卖狗肉—作为全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坚强、最智能的德国骨干电网,备用电源之充足、电网拓扑结构之强悍,岂会容许电网调度人员脆弱到必须要甩掉大型工业负荷来保证电网安全的地步。

但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讲,此项措施却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又往前推进了不止一小步。我们知道,智能电网除了要求在技术上实现设备自动化,更重要的标志就是对电网调度方式的颠覆:传统的电网一般是根据系统发电出力来调控负荷,决定每日的运行调度方式。但智能电网却从保持发电电源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要求负荷跟随发电的出力来智能调节,以期望更节省发电费用及二氧化碳排放。

尤其是当新能源大量分布式并网以后,对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电网配置还是按照很久以前的格局搭建,一般电厂都在离煤矿等一次能源较近的区域建成,这样的电源配置方式很难适应现在的新能源综合电网的要求。

倘若风平浪静,或是天空飘过一大片乌云,本来计划中提供发电的风机和光伏电站受阻不能提供足够的发电出力,就必须推高其他传统电源如火电和水电的发电量。可是如果正好这些电源离负荷中心区较远,远水难解近火,何况还会受到输电线路容量的限制,因此这时及时的切断可供投切的工业负荷就是最有效也最经济的办法。

从经济角度来讲,此类可投切负荷的出现,也提供了更广泛的能源企业运营方式,也为各种投资进入电网运作提供了便利。简而言之就是,以前是发电上网赚钱,现在凭借做空也可获取大量收益。

当然要获取这样的收益,必须要求工业企业相应的在生产端和物流端也引入智能控制系统,使得瞬间的智能化切换操作成为可能。试想一下,如果一个铝厂获知此时电价升高能源紧缺,正好可以停止生产获取电费收益,把相应的生产任务移到后面的电价便宜时段,该铝厂就可获得双重收益,并且还有每月的固定服务费—每月每个MW都可以获得2500欧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100MW每月就是25万欧元啊。

虽然目前还只是限于大型的工业企业用户,但想象一下,若是有人成立一个电力投资公司,与广大消费者签订用电协议,集中起来作为固定负荷参与此项目,使用民用的稳定负荷作为投切对象进行经济运作,必对目前的传统电力市场造成极大冲击—也许现在还是不可能,但随着更多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风光集合储能设备的加入,这样的市场一定会慢慢兴起。

这就是所谓的计划手段的已知激励结合市场群体的未知响应,才会孕育和催生出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向。10年来,为了推进这曾经听上去遥不可及的能源转型计划,几乎每月德国都会在细节上推出那么几条看上去不起眼的技术革新或者政策引入,于是百流汇集、聚沙成塔,才使得2012年德国的新能源发电出力已经占到全部发电的25%左右,这离政府高调制定、曾经遭受无数人怀疑的2020年达到35%的目标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不得不说,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德国的能源转型宏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彻底地把电这个看不见的东西,从传统的工业原料消耗品变成了一种金融商品或者是金融工具,有效地去调节全社会对一次能源的需求。

也许总有一天我们必须承认:无论那只“看不见的手”有多么的难以捉摸,也无论市场和人们的反应有多么的千姿百态,但正是有赖于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来给一个国家制定出也许是无稽但绝对明确的目标,才使得人类拥有这么多看得见的进步:德国政府的2020计划里,还包括100万台电动汽车上路,10GW海上风电接入,废除全部核电站发电。后面还有2030、2050等各种计划。

历史会证明,至少在能源领域,计划两个字真的是不可或缺的。而对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的敬畏和尊重,也是不该被低估的。政策制定者往往最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其实没有人在乎是“看不见的手”更自由一些,还是“看的见的手”更英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