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安徽省宣城市朱桥乡是农业大乡。为了壮大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帮助农民增收,朱桥乡从比较优势明显的渔业经济入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改革开放以来,该乡渔业经历了“只捕不放—人放天养—集约养殖”三个阶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乡渔业发展步了快车道: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领域不断拓宽,养殖品种不断增多;渔业产量大幅度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增长明显。渔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的“吃鱼难”问题,而且已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1、渔业是该乡的重要产业。朱桥乡辖7个农业村,2.67万人口,2.9万亩耕地,1.27万水面,可是全乡水产养殖面积竟然达到3.4万亩,也就是说有2万余亩耕地被改造成了鱼池,由种殖业改为了水产养殖业。已形成渔业专业村5个,年村级集体渔业收入达200万元以上。发展稻田生态养殖已成为该乡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2、渔业比较效益优势明显。朱桥乡水产养殖亩均纯收入愈1500元,超过2000元的达30%,是常规种植业的3倍以上。该乡每年有几千万元民间资本投入水产养殖业,渔业人均收入也已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
3、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日臻完善。朱桥乡建成1.8万亩稻田虾蟹生态养殖基地,2006年,该乡虾蟹生态养殖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病害预防示范区和安徽省河蟹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朱桥乡稻田生态养殖技术曾引得省内外专家、学者及客户前来参观学习。
4、建成无公害水产品牌。朱桥乡致力于水产品质量建设,申报获得了1.5万亩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
二、朱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管理落后于生产,资源环境影响日益严重。走进朱桥乡,举眼望去,除去养殖池塘之外,大多是成片的,由钙塑板围起的水产生态养殖基地。塘口附近则林立着一栋栋精美的楼房,这皆得益于朱桥乡水产生态养殖的发展。自本世纪以来,朱桥乡稻田生态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面积由2000年720亩发展到现在的1.76万亩,占全乡耕地的61%。朱桥乡水产养殖规模是在不断扩张,养殖产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其管理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造成水域环境呈现富营养化,渔业资源亦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养殖出的水产品质量呈下降趋势,这大大制约了该乡水产养殖业向纵深方面拓展。
2、病害防治问题突出,易引发药残。水产品生活于水域当中,其生病与否我们很难查知,当我们发现所养水产品发病之时,病重的养殖品种已很难摄食,而且,水产品无法实施隔离治疗,所以对水产品病虫害防治要遵守“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方针。在现实生产中,大多养殖户,仅注重养殖产量,于是大幅提高放养量,加强投喂,而在水质调控、水草种植、残饵清理、疾病预防等方面做的不够,所以养殖的水产品易发病害,一旦发生病害,养殖户又大量用药、长时间用药,这样容易造成养成的水产品存在药残。
3、养殖方式相对落后,思想观念亟待转变水产养殖技术更新很快,几年前养殖模式还算先进的朱桥乡,目前已戴上落后的帽子。2003年,发端于朱桥乡的以“大规格、低密度投放,种草移螺,营造优良生态环境,科学投喂,综合防病”为核心的稻田生态养蟹技术逐渐在宣州区推广普及并进而在全国掀起了生态养蟹的热潮。由于朱桥乡原先养殖技术先进,养殖户不思改进了,不再创新了。当微生态制剂和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应用之后,朱桥乡的水产养殖技术确实有些落伍了。因此朱桥乡养殖户的思想观念亟待更新,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水产生态养殖内容。
4、中介组织缺失,市场竞争力不强朱桥乡从事水产养殖的户数众多,但是没有建成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在客户面前的是小而散的养殖户。小而散的养殖户在购买苗种、饲料及鱼药时缺乏价格谈判基础,这无疑会增加养殖户的生产成本。小而散的农户养殖的产品在市场上难有竞争力,难有话语权,更有甚者,农户之间还会发生互相杀价的恶性竞争。
三、朱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完善养殖规划,全面推进养殖科学管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制定朱桥乡“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结构,控制水产养殖低层次发展,从做大规模养殖和提高水产品质量着手,促进水产养殖向高层次发展。引导养殖户改变养殖观念,改追求产量向追求规格与效益转变,改追求短期效益向追求环境与长期效益转变,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促进渔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强渔业及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合理使用水域和水产资源。积极发展市场需求大于供给、销售价格良好的休闲、旅游、观赏渔业,发掘渔业的新功能,实现渔业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2、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保障水产品安全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与健康,因此要想提高养殖收益,就必然在水产品安全与健康上下功夫,因此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也就是发展水产养殖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养殖产量、水产品质量,而且还可以促进渔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引导农户转变观念,及时更新养殖技术,并且鼓励从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当前,朱桥乡渔业部门就是要将微生态制剂和微孔管道增氧技术结合到原有生态养殖技术当中去,并大力推广普及。积极引导农户做大养殖规模,力争实现规模养殖的群聚效益。加大渔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力度,解决群众发展规模养殖的后顾之忧。要注重水产技术的更新与推广,不断提高水产科技人员与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要加大水产实用科技培训推广力度,将培训重点放在村级。鼓励技术人员搞技术承包、从事水产服务业等方式,使其推广技术和提供服务与利益联结起来,激励其做好服务与技术推广工作。实行水产技术人员联系规模养殖基地制度,使群众水产养殖科技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加强源头管理,确保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做好生产日志,保证整个养殖过程有据可查。加强对鱼用饲料与鱼药的监管,杜绝水产品药物残留。
3、推进全价饲料的运用,保护生物资源。要想提高养殖产量、质量及效益,就必然要实施集约化精养,集约化精养必须使用营养全面的全价颗粒饲料。使用全价颗粒饲料有以下几大优点:一是符合养殖产品对营养的需求,养什么品种,就选用为其专门配制的全价颗粒饲料;二是减少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全价颗粒饲料分解慢、易清除;三是可有效保护渔业及生物资源;四是可省更多的人力与物力。
4、抓好中介组织建设,提高水产品的竞争力。要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与大市场对接的局面。一是大力发展壮大水产经纪人队伍。二是组建水产经济合作组织。水产经济合作组织是联合同类养殖农户的最佳形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技术与信息的共享,达到互助目的。要引导水产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经营大户积极创建水产经济合作组织,渔业部门要在技术、服务、管理上给予支持。三是继续发展壮大水产行业协会。积极引导乡水产专业协会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吸纳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等水产能人加入,充分发挥其在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其内联养殖户、外联市场的优势,联结起小生产与大市场,切实增强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利于水产企业做大,利于解决农户销售难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措施之一。积极引导水产龙头企业推行订单生产,依托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农户按公司要求进行生产,然后“贴牌”销售方式,做大公司生产规模,增强公司和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篇2
致富事例
2003年高中毕业的朱术军带着当老板的梦想只身前往省城合肥开办了一家餐馆,倍受客户青睐的泥鳅风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又辗转无锡从事机械加工经营。由于他肯吃苦,懂技术,善管理,很快便有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成为一个腰包鼓鼓的年轻老板。
2008年初他回乡探亲访友,无意之中发现家乡的土壤、水质和气候不仅非常适合发展泥鳅、黄蟮和甲鱼等养殖生产,而且这是一项投资小,产量高,销路广,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于是决定返乡创业,并在其住家村连塘村民组创办了霍邱县庆丰泥鳅养殖有限公司,发展以元旦和春节前后上市为主的反季节性优质泥鳅生产。
为了确保创业成功,他一边外出拜师学艺,一边对照书本自学养殖技术,然后利用自家的4亩地农田开始试养泥鳅、黄蟮和甲鱼。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与效益对比,他选择了规模精养泥鳅。亩产750公斤左右的泥鳅,每公斤至少30多元的价格,亩均15000元左右的经济效益让朱术军尝到了在农田里发展水产养殖的甜头,看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美好前景。随之其养殖面积也很快从4亩地上升到如今的300多亩地。资金投入也从10多万元逐步增加到200多万元,每年的经济效益也由最初的6万元上升到现在的400万元左右。其泥鳅销售渠道也由最初的省城合肥,逐步扩大到江苏、浙江、四川和韩国与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为了尽可能降低养殖风险,他除了自学泥鳅养殖技术外,还经常向县乡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在他的敬业与大胆创业的精神感动下,安徽省农业大学水产养殖技术权威祖国掌教授等也多次慕名上门进行技术指导。使其泥鳅养殖生产技术有保障,销路有保障,效益有保障。为了在有限的面积里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朱术军新近又建立了各占地20亩的蚯蚓养殖场和泥鳅种苗繁育良种场。这两个场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其泥鳅养殖生产中所需的优质配比饲料和种苗,而且所产出的泥鳅生态环保,成本低廉,售价提升,效益更高。
致富不忘乡邻。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同走水产养殖富裕道路。朱术军一边以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赊销优质泥鳅种苗的方式帮助本乡和周边乡镇,以及周边县区农户发展泥鳅生产,一边申请成立了霍邱县庆丰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订单”和“统一种苗,分户饲养,集中销售”的泥鳅生产与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他还计划用3-5年时间把合作社自身泥鳅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亩左右,并建立相应的温室大棚,增加泥鳅有效生长时间,以大幅度提高泥鳅亩均年产量和经济效益,逐步把公司打造成市、省和国家级龙头企业。
南四村村民苏明富,家有17亩农田,在朱术军的帮助下,从2009年春开始利用稻田套养泥鳅。当年,除泥鳅产出的粪便使他亩均增收稻谷50多公斤外,还亩产泥鳅160多公斤,每公斤售价30多元,除去成本,仅泥鳅其每亩地增收3000多元钱,17亩地一年多增加收入5万多元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朱术军和其培养的苏明富、花开丽、苏保海等典型示范户的影响与带动下,有的农户以每年每亩地650元的价格把自己的农田转包给朱术军养泥鳅,然后给朱术军打工或外出打工去挣农田以外的收入,有的直接在农田里发展泥鳅生产,有的在稻田里套养泥鳅,纷纷加入朱术军的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共享泥鳅美味,共发泥鳅财。在朱术军的带动下,目前,养泥鳅面积在10亩到50亩之间的大户有12户,10亩以下的养殖户有120多户。除宋店乡外,其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已发展到城关、姚里、三流等8个乡镇,以及舒城、叶集等部分乡镇,养殖泥鳅面积也已超过1600亩。
事例分析
很多人对于泥鳅能够发财致富产生不屑,其实一种事物价值往往被人所忽略,真正智慧者是善于处于这被忽略的价值而成就自己的成功,朱术军就是把“腐朽化为神奇”,把泥鳅创造出了大的财富,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资源是广阔的,只是它等待的是能够识别它的人。
篇3
关键词:水产;鱼类;自然条件;生产现状;发展思路
1荣县水产生产的现状
全县107座水库已有80座水库实施了集约化养鱼,养殖面积713hm2,产量1810t,2550kg/hm2;池塘10258口,只有少数进行了规模化投饲技术养鱼,养鱼面积1172hm2,产量5888t,高的达22500kg/hm2,低的750kg/hm2;河沟养殖面积354hm2,采取投放鱼苗、安放拦鱼设备、落实承包责任制的形式进行养殖,养殖产量446t,1260kg/hm2;稻田养殖面积6972hm2,基本都是粗放养殖,产量4520t,645kg/hm2。现有水产养殖企业4个、渔业专业合作社22个,拥有水产养殖面积1866hm2,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的4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4个,面积1127hm2,渔业生产发展潜力极大。
2荣县水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机构不健全,产业投入太少县乡水产技术推广及渔政机构不适应水产发展的需要,乡镇基本没有水产科技管理队伍,影响了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及渔业法律法规的执行,对水产业投入太少,造成原良种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渔政执法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水产的快速健康发展。2.2基础设施差,环境不优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垮塌、淤积、渗漏严重,公路、电力设施不完善,影响了蓄水和渔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有些乡镇对水产业发展不够重视,养殖环境差,没有处理好水面资源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渔业水域污染严重,破坏渔业生产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养殖户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2.3水产科技及品牌意识差水产养殖户及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工、服务、休闲渔业、游钓等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缺乏品牌意识,种质退化,病害问题严重,养殖过程中存在滥用药物的现象。2.4水产养殖单位生产资金普遍不足水产养殖单位实施产业化经营,在修建维护鱼池、道路、电力等设施设备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致使生产经营管理中缺少饲料、渔药等流动资金。
3荣县水产业发展思路
3.1制定水域规划,落实承包责任制政府应把发展水产业作为振兴荣县农村经济的“兴奋点”,制定水产业的发展规划,将越溪河流域规划为名特优水产养殖基地;沙溪河流域规划为常规水产品养殖基地;旭水河流域规划为休闲渔业水产养殖基地;双溪水库片区规划为种苗及冷水性水生生物养殖基地,进一步完善发展水产业的政策措施,把原来的部门行为变为机关、厂矿、企业、个体户承包塘库及新建无公害养鱼基地的社会行为,全面落实各类水域承包责任制,从政策上推动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3.2推进水产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一是依托项目,拓展水产养殖基地。近年来,水产业依托项目在双石、望佳、度佳、长山等地新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0hm2。水产部门须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农办、国土、各乡镇的联系和协调,以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项目和省级优势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利用低洼地、荒滩、下湿田等宜渔资源,科学规划,整合农综项目、财政支农资金项目、扶贫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微型水利项目、小农水项目,新建无公害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政策引路,发展养殖销售大户,建立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3.3抓水产养殖新技术培训,促进现代渔业发展充分发挥县乡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主体作用,加强与渔业协会、渔业合作社、科协、科技局、广电局等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科技兴农项目、科技下乡、举办培训班、广播电台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水产养殖新技术的普及,全面更新水产养殖户的生产观念,引导水产养殖户开展无公害饲料养鱼、生态养鱼和新品种养殖,全面提高水产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和效益,促进现代渔业的发展。3.4强化管理,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在稳定池塘传统养殖种类的基础上,不断优化10258口池塘养殖结构,切实保护水库水域生态环境,加强河流的增养殖,实行禁渔区、禁渔期以及人工放流制度,切实做好留佳、长山、双石、度佳、新桥1127hm2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及苗种基地的建设,养殖单位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建立《苗种投放记录》、《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达到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标准。禁止使用违禁药物,严格实行水产品渔药、鱼饲料、渔机具、水生动植物及渔业船舶等检验检疫制度,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3.5依托专合组织,培育市场,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以荣县水产协会为龙头,玉章、越溪、杉溪、先雨、富民、朝阳等21个渔业专合社和水产养殖企业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渔业专合组织及养殖企业的管理,定期组织考察培训,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提高水产养殖户的科技及品牌意识,培育市场,建立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机制,实行订单渔业,完善良种服务、技术服务、渔药鱼饲料服务、水产品加工销售服务,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使水产养殖与市场销售融为一体,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提高水产养殖单位产业化经营水平。3.6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强化科技投入,发展生态渔业政府应把水产发展目标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的考核内容,拿出部分农发资金,以水产项目的形式,奖励渔业生产发展好的乡镇和养殖单位。以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为契机,完善我县县乡两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及渔政执法体系,建立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采取各种形式筹集水产发展资金,推广先进适用的水产新技术,发展生态渔业,大幅度增加无公害水产品产量,推动荣县的水产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永安.福建省水产加工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福建水产,2006(,3):91-94.
篇4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无公害水产养殖;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S96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7-1426-04
Nuisanceless Breeding of Procambarus clarkii and Its Developmental Proposals
XIONG Guo-yong1,ZHANG Tong-lin1,ZHOU Hui-ming2,YU Bo1
(1. Department of Science,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27, China;
2. Jiangxi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Nanchang 330039, 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standard of nuisanceless aquaculture, current culture mode, culture environment, seedlings, breeding and disease control of Procambarus clarkii farming were reviewed, and proposals were presented for the deficiency of Procambarus clarkii farming.
Key words: Procambarus clarkii; nuisanceless aquaculture; culture mode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Orgerdecapoda)爬行亚目(Reptantia)螯虾科(Cambaridae)原螯虾属(Procambarus),其原产于北美洲的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1918年从美国引种至日本, 1929年左右从日本传入我国[1]。由于长江流域生长条件适宜,小龙虾很快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群[2];加之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因此很快成为水产养殖的新品种[3]。
克氏原螯虾作为我国渔业经济产业中的水产品之一,其人工养殖已经在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已经成为出口美国和欧盟的重要水产品。根据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开展无公害健康养殖,收获高品质的克氏原螯虾健康产品已经成为业界共识。笔者通过调研各方信息,结合水产品无公害健康养殖的各类现行规范标准,对我国克氏原螯虾无公害养殖的现存养殖模式、养殖环境、种苗、饲养管理及病害防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以期对该产业健康稳固发展有所启示。
1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
克氏原螯虾为夜行性动物,多营底栖爬行生活,野生状态下常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库、沼泽、池塘及沟渠中,有时也见于稻田,有较强的攀援和掘洞能力[4]。
克氏原螯虾是杂食性动物,不同发育阶段其食性不一。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Ⅱ期幼体能滤食水中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Ⅲ期幼体还能摄取水中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幼虾则具有捕食水蚯蚓等底栖生物的能力;成虾食性更杂,能捕食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幼体、水草、水底淤泥表层的腐殖质及有机碎屑等[5]。
克氏原螯虾与其他甲壳动物一样,蜕壳后才能生长。水温和营养状况是影响其蜕壳的主要因素,除了冬季以外,春季、夏季和秋季克氏原螯虾都有蜕壳。刚蜕壳的虾体色浅,身体较柔软,活动力较弱,约1 h左右体色转深,虾壳渐渐变硬,躲避能力增强。在适宜水温及营养条件下经数次蜕壳生长,5~8个月体重可达30~150 g[6]。
克氏原螯虾在4~9月份均可繁殖,4~6月份为繁殖高峰期,当水温超过20 ℃以后,亲虾进行,一般后10 d左右即可产卵,产出的受精卵粘附在雌虾腹肢的刚毛上,产卵数量因亲虾个体大小而异,一般体长为7~10 cm的亲虾一次产卵约300粒。受精卵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2~28 ℃,在18~20 ℃时,孵化期为30~40 d, 25 ℃左右时,一般15 d左右即可孵化[6]。
2 克氏原螯虾的无公害养殖
克氏原螯虾适应能力强,养殖模式多样,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应根据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进行养殖生产,综合起来主要涉及养殖模式、养殖环境、种苗、饲养管理和病害防治等问题。
2.1 养殖模式
根据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可知其成虾食性复杂,食谱较广,生活环境多样,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库、沼泽、池塘及沟渠中,稻田中也可生活,适应性极强。因此,人们在养殖实践中总结出多种适合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模式,根据养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可分为单一养殖模式和混合养殖模式。
单一养殖模式是指利用一些闲置区域或不宜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田地,通过种植可作为螯虾饲草的作物、青饲料来养殖克氏原螯虾。久负盛名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克氏原螯虾养殖户早期就开展这种养殖模式,并且一直沿用至今[7,8]。而在我国主要以池塘和稻田这两种生境进行单一养殖。池塘养殖模式一般以浅塘为主,较深池塘则多以混养鱼、蟹来提高水体利用率。稻田养虾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江苏等几个克氏原螯虾的主产省份。各地主要是利用现有低洼、低产稻田(冬闲田、冷浸田、冬泡田、低湖田)和原稻田养蟹(鱼)区开展稻田养虾[9]。江西省鄱阳湖区采取中稻与螯虾轮作,不仅不影响中稻的产量,而且每公顷可收获1 500~3 000 kg的螯虾,是一种理想的养殖模式[10]。此外,各地还有利用河道流水生态养殖模式、湖区沿岸的湖荡围栏养殖模式和湖区低洼田养殖模式等。
混合养殖模式是指将克氏原螯虾与其他经济水产动物和植物共用水体或土地,充分利用养殖空间,达到克氏原螯虾与种植、养殖产品共同丰收的目的。常见的克氏原螯虾与种植作物混养模式有稻虾同作模式[9]、茭虾共作模式[11]、虾林结合模式[12]等。在稻虾养殖的基础上,也有研究者开发出藕田养虾模式[13],效果不错。克氏原螯虾与经济水产动物混养的模式有克氏原螯虾与鲢鱼、鳙鱼、草鱼等池塘混养模式,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混养模式等。混合模式充分地利用了水体的不同层次空间,可以促进有机食物链的形成,从而获得健康无公害的水产品,经济效益良好。
2.2 环境问题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选择在周围无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日照充足、饲料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良好生态环境区域,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土壤必须是未被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的区域[14]。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的优化选择技术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前提。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符合无公害水产品渔业水域土壤环境质量、渔业用水质量及大气环境质量等要求。具体来说,克氏原螯虾养殖水域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如汞、镉等) 和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等)的残留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的规定;淡水渔业水源水质要求水质的感官标准即色、嗅、味要符合规定(不得使虾带有异色、异嗅、异味),卫生指标符合水产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 5051-2001) 的规定。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和氟化物(F)的浓度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的规定。
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多样,养殖环境主要集中在池塘、稻田、低洼、沟渠、湖区等生态区域,其主要环境威胁来自农业区各类作业残留污染和湖区生态恶化。为了满足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环境要求,不同养殖模式下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产地选择和保持水质质量。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看,克氏原螯虾产地大都远离各类污染源、水源清新、水量充足、交通便利;各养殖区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与外界分界甚至隔绝,如加固加高田埂,在养殖区域一定范围外设立围网;为了保持养殖水体质量,可在冬季干塘、干池时进行日晒霜冻,进水后用生石灰对养殖水体进行彻底消毒[9-15];定期更换新水,定期喷洒光合细菌、EM复合菌等生物制剂[16];在池塘中种植水草为螯虾补充饵料和增加水体溶氧,等等。总之,要使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
2.3 种苗问题
虾苗是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基础。虾苗生产和引进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颁布的《水产种苗管理办法》的规定。无公害水产养殖要求从具有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的原种场选购健康、无疫病的种苗,经检验和检疫合格后方可放养。虾苗在放养之前要进行消毒,一般用3%的食盐水浸泡5~10 min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 min左右,以防止病菌及寄生虫带入养殖水体[17]。
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已逐步向大规模、产业化方向发展,种苗问题也成为该产业稳定发展的瓶颈,如何培育规格大、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快速的优良虾种就成为克氏原螯虾养殖研究的一大难题。目前,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研究实践已经开展,温室大棚繁育、人工诱导繁殖、网箱培育等水产育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克氏原螯虾种苗繁育研究中[5,10,15,18-21]。各种新型育苗技术在研究实践中出现,据文献报道,27~30 ℃是受精卵孵化速度和孵化率达到最高的最适温度范围[22];利用孕酮等外源性物质刺激克氏原螯虾大颚器分泌促性腺发育激素,实现大量雌虾同步产卵[23];利用克氏原螯虾需水产卵的习性,采取冬季降低水位,春季抬高水位的方法迫使其同步产卵以获得规格相当的虾苗[24];江西省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开展的“七操作一体”的克氏原螯虾仿生态繁殖操作法,对于实现克氏原螯虾规模化育苗效果显著[25]。
2.4 饲料问题
饲料作为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是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核心问题,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品质,饲料安全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关键因素。天然饲料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的要求,配合饲料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及《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2)的要求;饲料中添加矿物质、维生素等添加剂应按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执行,严禁使用未经许可的药物做添加剂[6,14]。
克氏原螯虾食性杂,不同生长阶段食性虽略有不同,除了早期稚虾可以取食豆浆之外,其他阶段基本以动物性饲料、人工配合饲料与青饲料为主。各种鲜嫩水草、水中底栖动物、大型浮游动物等天然饵料及各种鱼虾尸体都是克氏原螯虾喜食的饵料,对人工配合饲料同样喜食。在养殖实践中,为了给克氏原螯虾提供健康、天然的饵料,可在放养前对水体经常施用有机粪肥以培育基础饵料生物,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种植和移植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金鱼藻、伊乐藻以及水葫芦、水花生等;向虾池中投放螺蛳,以提供基础动物性饵料。在螯虾生长的不同阶段要合理投喂人工饲料和青饲料,注意优质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投喂,一般全年动物性饵料占30%~40%,谷物类饵料占60%~70%[10],并且应注意投喂时间和量的变化等问题。
2.5 病害防治问题
病害防治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稳定开展的保证。无公害水产养殖十分重视对水产动物的病害防治,落实“全面预防、安全治疗”的方针,尤其重要的是安全用药问题。药物的使用必须按照《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1)的规定执行,要求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渔药;严禁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以及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国家农业部颁发文件规定的高毒、高残留及具有“三致”毒性的渔药,如孔雀石绿、磺胺噻唑、磺胺、六六六、滴滴涕等;严格遵守渔药的休药期规定,如漂白粉休药期在5 d以上;土霉素、磺胺甲恶唑休药期均在30 d以上;另外还必须做好养殖用药记录,以便及时纠正和规范渔药的安全使用[26]。
克氏原螯虾养殖常见的疾病有白斑综合征、螯虾丝囊霉菌病、螺原体病、孢子虫病等,常导致螯虾出现烂鳃、甲壳溃烂等症状,严重影响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27]。在克氏原螯虾无公害养殖生产中,为了全面防治病害,常从养殖环境、种苗及饲养管理这三大问题着手,比如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的养殖区域,适时用适量漂白粉、敌百虫、亚甲基蓝泼洒养殖水体,以杀灭病原;种草移螺,使水质符合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标准[28];选择或培育抗病力强的螯虾种苗;选择符合无公害养殖标准的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合理投喂,避免污染水质。另外还要加强养殖管理,密切注意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变化,对已经患病的螯虾要合理用药,必要时应及时隔离治疗或清除。这些都是克氏原螯虾无公害养殖中防控各类病害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措施。
3 发展建议
克氏原螯虾的无公害养殖是一个日趋流行的养殖方向,目前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发展克氏原螯虾无公害养殖,笔者根据调研的实际信息进行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开展克氏原螯虾规模化原种繁育的研究。我国各地克氏原螯虾养殖户的虾苗大都来自野生捕捞和本地自留种苗繁育,虽有报道一些规模化育苗技术,但是大多还处于试验阶段,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规模养殖对种苗的需求。此外,本地自留种苗繁育很容易造成种质的退化。因此,加强良种繁育,筛选培育出个体大、含肉率高、生长快及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苗势在必行。
2)加强规范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标准。部分养殖户误认为有水即可养殖,导致其未对养殖场地进行选择;还有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公害养殖的规范要求,导致出现病害蔓延、螯虾产品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实施不同养殖模式的规范化生产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必要时要引入高级养殖体系,如HACCP体系,确保克氏原螯虾产品的品质,提升螯虾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开发适口的克氏原螯虾专业饲料。随着市场对克氏原螯虾的需求不断增大,克氏原螯虾规模化养殖势在必行,天然饵料已经无法满足养殖需求。开展克氏原螯虾营养学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生长阶段(特别是螯虾幼体阶段)食性和营养需求的适口饵料是促进健康养殖发展的关键步骤,能极大地促进克氏原螯虾产业的稳健升温。开发设计出的饲料应达到生态健康、减少水体污染的要求,实现无公害养殖和养殖经济效益扩大的同步化。
此外,加强养殖管理是不容忽视的。在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过程中,只要严格坚持执行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标准,敢于实践,一定能走出持续稳定的克氏原螯虾无公害健康养殖之路。
参考文献:
[1] 寇祥明,张家宏,王守红,等. 克氏原螯虾行为的初步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150-152.
[2] 王卫民. 软壳克氏原螯虾在我国开发利用的前景[J].水生生物学报,1999,23(4):375-381.
[3] 王汝娟,黄寅墨. 克氏原螯虾重要化学成分分析[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6,13(1):38-39.
[4] 方春林,邓勇辉,余智杰. 克氏原螯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江西水产科技,2010(3):18-20.
[5] 周 鑫,徐增洪,赵朝阳. 克氏原螯虾人工繁殖及无公害养殖技术(二)[J]. 科学养鱼,2009(2):12-14.
[6] 田功太,黄成娟.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及池塘无公害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09,26(3):44-45.
[7] ROMAIRE R P. Harvest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used in cornmercial procambarid crawfish aquaculture[J].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1995,14:545-551.
[8] MCCLAIN W R, ROMAIRE R P. Crawfish culture: A Louisiana aquaculture success story[J]. World Aquaculture,2004,35(4):31-35,60-61.
[9] 何玉明,张天虎. 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J]. 科学养鱼,2011(3):1-2.
[10] 朱鸿章,沈建新,陈登玲. 克氏原螯虾繁殖养殖的调查[J]. 江西水产科技,2009(3):15-18.
[11] 宋光同,丁凤琴. 茭白、克氏原螯虾生态共作技术[J]. 科学养鱼,2011(2):24-26.
[12] 赵卫东,陈学锋.新型生态渔业模式-虾林结合生态养殖模式[J]. 渔业致富指南,2009(1):37.
[13] 肖召旺. 藕田无公害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初探[J]. 渔业致富指南,2010(2):47-49.
[14] 陈克会,刘守业. 浅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J]. 中国水产,2002(8):25-26.
[15] 魏彦生. 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及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探析[J]. 渔业致富指南,2011(5):44-46.
[16] 黄鲜明,李 飞,顾志敏,等. 克氏原螯虾三种健康养殖模式总结[J]. 河北渔业,2011(5):37-40.
[17] 许 丽,管士成. 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J]. 黑龙江水产,2007(5):16,29.
[18] 韩 飞. 克氏原鳌虾的繁殖生物学及养殖相关病害的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9] 吕建林. 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及胚胎和幼体发育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20] 周 鑫. 克氏原螯虾人工繁殖及无公害养殖技术(四)[J]. 科学养鱼,2009(4):12-14.
[21] 舒新亚,龚珞军,陶忠虎,等. 人工诱导克氏原螯虾同步产卵试验[J]. 淡水渔业,2006,36(5):45-47.
[22] 吕 佳,宋胜磊,唐建清,等. 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发育的温度因子数学模型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2):226-231.
[23] 赵维信,李 胜. 克氏原螯虾大颚器对卵巢发育的影响[J]. 水产学报,1999,23(3):229-233.
[24] 刘伟杰,严维辉,张成亮,等. 克氏原螯虾同步化与非同步化育苗效果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029-15031.
[25] 方春林,万正义,周智勇,等. 克氏原螯虾仿生态繁殖技术研究(Ⅲ)[J]. 江西水产科技,2011(2):12-14.
[26] 冉永明. 无公害水产养殖中的用药问题研究[J]. 北京农业:下旬刊,2011(2):44,46.
篇5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水产工作总结
一、xx年水产工作情况
xx年,我镇水产工作坚持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调整渔业结构,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了我镇渔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概括起来,做到了“四个推进”。
一是推进了渔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工作。
为了调整优化渔业结构,结合我镇养殖水域面积大、无污染、周遍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特点,指导各村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提高渔业附加值,推进我镇渔业产业化进程。同时,重点抓了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的生态养殖,利用水草丰富的水域生态养殖河蟹。全镇涌现出了以鱼、畜、禽、种植结合、大中水面三网(网箱、围网、拦网)养鱼、鱼虾蟹结合混养、套养、轮养、稻田生态养殖等为特点的综合渔业模式,推动了生态渔业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了渔业水域的综合效益。
二是推进了渔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
为了增加渔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结合我镇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办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分层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渔民举办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培训班。共计举办培训班
5次,培训
500人次。同时根据渔民群众的需求,印发渔业实用技术资料
3000份,提高了全镇科学养鱼水平。我们抓了渔业科技推广,大力推广中小水面人工精养、半精养技术、稻田养鱼技术、生态渔业技术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提高了单位产出水平。我们还围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协调有关单位申报了绿色认证的相关材料,全面贯彻国家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各项标准,实施了《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使全镇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得到了健康发展。
三是推进了渔业基础建设。
结合我镇水产苗种不能自给、水产苗种紧缺的实际情况,根据水产养殖户的要求,派水产技术人员帮助养殖户协调、购进优良水产苗种,确保了全镇大部分养殖水面都能按时投满放足苗种。xx月份,按照市里的部署和要求,我们组织开展了机动渔船柴油补贴专项清理工作,对全镇49条机动渔船进行了全面清理核查。工作人员分组行动,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进村入户进行核对,逐户过堂复查,按时按质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四是推进了渔业管理工作的强化和规范。
首先以切实把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心任务,贯彻落实了各种扶持渔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面实行渔业水面承包、流转制度。其次抓了水产污染源普查工作。组织举办了水产污染源普查员培训班,并组织水产污染源普查员对全镇水产污染源进行了普查。第三树立了全镇大水产的理念,加大力度宣传贯彻《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渔业水域渔政监督管理,清理了密眼箔、电鱼、毒鱼、炸鱼等严重破坏资源的渔具和
“三无”船舶,加强和控制了捕捞强度,强化渔政管理,营造了和谐的渔业生产环境,提升了渔业资源保护水平。
总结过去一年的水产工作,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镇水产工作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一是镇水产站行政管理职能依旧弱化,由于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对指导全镇水产工作和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带来较大困难;二是个别基层干部依然对水产工作缺乏重视,出现水产业务沟通少、上报数据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三是渔业生产资金不足,影响了渔业生产的发展。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xx年水产工作打算
(一)继续抓好渔业产业化和生态渔业建设。
指导水产养殖户以养殖水域为载体发展休闲渔业、综合渔业为重点的生态渔业,提高渔业综合效益。
(二)继续抓好水产健康养殖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我镇天然水面面积大、无污染源优势,选择渔业资源和环境条件优越的水域,建立绿色、有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使全镇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突破
1万亩。
(三)继续抓好渔业规范化管理。
继续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抓好渔业管理,保护渔民合法权益。
(四)继续抓好渔业服务体系建设。
理顺水产行业管理职能,加强水产技术队伍建设,为渔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服好务。
篇6
一、基本情况
是县,位于东南部、东北部,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其中渔业人口(含专业、兼业)5.13万人,全县水面9.89万亩,水产养殖面积7.3万亩。2012年渔业总产量10415吨,其种水产品产量4889吨,特种水产主要以养殖鳗鱼、泥鳅、黄鳝、鲶鱼、黄桑鱼、鲟鱼、乌鳢、虾、蟹、棘胸蛙等为主。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153030万元,其中渔业总产值41209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6.9%,渔民人均年收入802元。
二、机构编制人员情况
县设立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数4名、实有人数5名,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人、非专业人员1人。县级推广站从事病害防疫测报工作人员3人,其中:专职2人、兼职1人。
乡(镇)设有农技推广综合站10个:总编制数126名、实有水产岗位人数10名,初级职称10人,乡(镇)水产岗位从事病害防疫测报工作人员10人,兼职10人
本地区推广站以外从事测报工作人员共有6人,主要来于6个监测点养殖户(技术员)。
三、县级站能力条件情况
1.实验室面积142.85平方米,配备采样车1辆。
2.实验室仪器设备:2008年购置54台套、2013年购置17台套,现已经使用,主要用于水环境检测、水产品质量检测、病害检测。
3.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情况:现有防疫员(兼职)2人、检测员1人、测报员1人。
四、县级站经费情况
由于县财政困难,到目前为止,没有拨付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专项经费。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自成立以来,县农粮局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挤出一定的资金专用于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水产防疫技术推广、水产品检疫、水产养殖点监测、预报和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下乡等工作经费,从而确保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工作的正常运转。
五、水产养殖情况
全县池塘养殖面积19576亩、占养殖面积的26.8%,水库养殖面积7224亩,网箱养殖面积1200平方米、工厂化养殖199249平方米、莲稻田养鱼36021亩、其他养殖9880.3亩。
主要养殖品种:“四大家鱼”、鲤、鲫、鳊、鳗鱼、泥鳅、黄鳝、鲶鱼、鳜鱼、鲟鱼、黄桑鱼、甲鱼、虾、蟹、棘胸蛙等。
养殖苗种:自繁20%、外购80%,主要外购地:日本、广东、福建、宁都、瑞金等引进。
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损失:2010年247万元、2011年231万元、2012年211万元。
六、水产病害防治工作
1.建立了县级水生动物疫病检测档案,每月通过全县6个病害检测点现场检测抽样和水质在线检测系统监测。
2.每月将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编印在《渔业》,发至全县十个乡(镇)、6个监测点和水产养殖企业(户)、农粮局政府公开信息网。《渔业》简讯和病害测报月报表上报至部、省、市主管部门。
3.利用远程诊断与省水产品检测中心会诊,诊断疑难杂症;利用API查细菌类、药敏实验;开展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常态化,为方便养户,在政府公开网、实验室门口公示了实验室工作人员联系电话,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确保检验、检测工作随叫随到,几年来,为养户做鱼体解剖163余例、水质监测330多例,指导养户防病、治病600多例,常见鱼病(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打印病、竖鳞病、肤霉病、鳃霉病、打粉病、小瓜虫病等)能在实验进行诊断,为养殖户排忧解难,有效地控制了鱼类病害发生,确保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深受养户好评。
4.每年坚持举办2-4期水产养殖技术与鱼病防治培训班,每期学员30-50人,自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以来,共培训学员480余人,建立了学员信息档案,有培训计划、培训教材。
5.印发病害防治宣传资料,近几年发放5000余份。
七、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工作
1.开展了流动和固定的水质监测工作。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古樟)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控中央室设备安装在县水产站办公室,进行全日制24小时监控,对大型养殖水面定期进行流动监测。2012年全县病害监测面积1530亩、2013年新增一个水质在线监测点85亩,全县监测面积1615亩。
2.近几年主要监测到的病害有鳗鱼烂鳃病、子环虫病;常规水产品主要有: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草鱼出血病、竖鳞病、打印病等,疾病诊断方式:临床、借助显微镜、实验室检测和养殖场地现场检测。
3.检测方式:采取养殖现场取样、养户送样;驻地监测员自身诊断、送实验室诊断,建立了检测管理制度。
4.检测员专业技能:曾多次参加过省、市培训学习、从事病害防治工作二十多年。
5.检测员检测工作纳入绩效考评,2012年刘湖北同志荣获省渔业局水产病害测报优秀工作者。
八、工作措施
1.领导重视。为了使我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成后投入正常运作,我局成立了“县水生动物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水产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局人秘股、水产站、科技信息站、计财股等为成员单位。形成了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局相关股、站相互协调的工作运作机制。
2.明确职责。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所做的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建立了专职、兼职水生动物防疫员、检疫员、测报员岗位工作职责,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
3.强化服务。一是开设了县水生动物防疫咨询服务窗口。水生动物实验室常年面向社会服务,做到免费服务,热情周到。三年来实验室共接待水产养殖户咨询610多人/次。二是设立全县了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点6个(特种水产3个点、常规水产3个点);三是开展了水质在线监测工作;四是开展了水产优良品种的引进、养殖新技术的推广(沟凼式莲田生态养鱼新模式)。
九、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实验室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由于专职的两名技术人员年龄偏大,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更新较快,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要求过高,有时会影响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部分仪器设备还在调试摸索阶段,建议业务主管部门能为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和实践机会,培养一批年青的技术骨干,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最佳功能。
篇7
一、开展水产养殖业保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生产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情出发,确立并实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使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接近1.1亿亩,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水产养殖产量3622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1%,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改变了我国传统渔业依赖天然渔业资源的经济结构,提供了稳定、充足、优质的水产品供应,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并带动了休闲观赏渔业、水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也是农业中的“三高”产业,即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水产品损失116万吨,受灾养殖面积129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2010年5月~8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袭击,水产养殖生产损失极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5个省(区、市)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00.2亿元(其中水产养殖业经济损失96亿元);养殖池塘受灾393.3万亩,湖泊、稻田等其他养殖水面受灾164万亩,毁坏网箱98.3万个,损失水产品83.7万吨。进入十月,海南省遭遇连续强降雨袭击,损毁养殖池塘18.7万亩、网箱近1.6万口,水产品损失7.3万吨,养殖经济损失达16.6亿元。虽然水产养殖业风险巨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美国、加拿大、挪威、日韩等水产养殖保障体系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配套保险服务体系非常滞后,养殖户基本上没有保险保障。养殖渔民“三年奔小康,一年赔精光”,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悲剧。在今年暴雨灾害中,湖北省孝感市闵集三合宫渔民专业合作社损失十分严重,其11户社员2300亩精养池塘因堤坝溃口全部被淹,养殖产品大多逃逸或死亡,导致鱼种、饲料等物资累计投入资金160多万元血本无归。无论是基层干部的呼吁,还是调研中广大水产养殖户的直接反映,水产养殖小区、养殖户普遍要求开展养殖保险。为保障广大水产养殖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其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渔区和谐稳定,应尽快开展水产养殖业保险,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业风险防范体系。
二、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特点及开展保险的难点
通过近些年水产养殖灾害统计以及各地的反映,水产养殖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淡水养殖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洪涝灾害、冰冻灾害、干旱、病害、污染及人为破坏等;海水养殖面临的主要风险为台风、风暴潮、热带风暴等风灾,以及赤潮、病害等。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9》的统计,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因台风、洪涝损失61.6亿元,因病害损失34.5亿元,因干旱损失17.7亿元,合计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的75%。农业保险是保险业务中的老大难问题,而养殖保险则是农业保险中的老大难问题,水产养殖业尤甚。一是水产养殖保险标的的多样性和养殖方式的多样性;二是水产养殖风险高、损失大,赔付率居高不下;三是水产养殖保险标的生活在水中,看不见、摸不着,在发生部分死亡或流失的情况下,很难直观准确地核定损失程度,定损比较困难;四是部分投保人的思想素质不高和保险人的技术防范手段不足,道德风险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在1982年到1995年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水产养殖保险的保费收入是112万美元,同期赔付220万美元,损失率高达197%。同时,困扰水产养殖业保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渔民群众的保费支付能力低。调研中了解到,渔民群众普遍参考政策性水稻保险,能承受的费率水平为1%左右。与之相矛盾的是,保证水产养殖保险正常运行的费率则高出很多。参考韩国《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实施令》,对风险最低的工厂化养殖牙鲆,在承保台风、海啸和因此发生的次生疾病等指定风险时,根据不同的风险区划,费率在3%~5%之间。从国内来看,开展水产养殖保险规模最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保险公司淡水养鱼保险,仅承保台风、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所致泛塘、溃塘和漫塘损失,费率为2%,附加恶劣气候泛塘、水质污染中毒、他人投毒损失责任的费率为10%。
三、水产养殖业保险具有可保性
正因为对开展水产养殖业保险的一些顾虑,如保险标的不好确定、勘查定损比较困难以及赔付率高等,导致商业性保险公司很少介入水产养殖保险业务。但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这些所谓的“难题”不全是水产养殖独有的,在种植业、畜牧业保险中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只要确立合理的原则和路径,水产养殖业具有可保性。一方面,养殖场地的租金投入、海域使用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苗种成本、饵料投入、人工费、水电费等成本投入客观存在。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个9m2的海水养殖网箱成本为2700元,加上固定网箱的锚要3000元左右;滩涂养殖修建围堰、水闸,内陆养殖池塘修建护坡、道路、进排水设施,每亩要投资5000多元。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养殖池塘流转租金1600元/亩,苗种投入为2000元/亩~3000元/亩。湖北省石首市池塘养殖早期清塘、投苗、饲料投入在3000元/亩左右。两省石斑鱼、龟鳖等特种养殖苗种投入都在10000元/亩左右。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投入,是要靠生产挣回来的,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保险的对象。另一方面,目前各类水产养殖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化组织发展迅速,在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组织养殖户建立了生产台账、养殖日志,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在定损时有据可查,为发展水产养殖业保险提供了基础资料。而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养殖规模大,投入多风险大,投保意愿也比较强,可先组织他们参加养殖保险,以此带动其他分散养殖户参加保险。
四、发展水产养殖业保险的初步设想
(一)水产养殖保险以保成本为主水产养殖保险以保成本为主(包括标准化精养海水滩涂、淡水池塘设施投入、育苗投入等)。一是以成本为保险标的额,在发生损失后,通过保险理赔可以为养殖户提供基本的灾害补偿,让受灾户及时恢复再生产。二是可规避道德风险,并且简单易于操作,能够为拓展水产养殖保险长期发展空间积累基础。如果以养殖业产值为标的额,养殖户需要交纳较高的保险费,多数养殖户不愿承担;且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容易引发部分投保人恶意造成损失后向承保人索赔,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
(二)政府要为水产养殖户参加保险提供保费补贴从水产养殖业风险特点和渔民保费承受能力看,开展水产养殖保险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费补贴。国内外实践经验也表明,凡是涉及到农业保险的,除极少数完全商业化经营外,其他的都有政府的介入,只不过介入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以保费补贴,有的以颁布行政指令和行业规则,有的靠政府的权威处于中间协调等。我国从2007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对参加种植业、畜牧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保费补贴。目前,政策性保险的险种不断增加,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国家对保费补贴的比例不断提高。2007年~2009年中央财政支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141.7亿元。2010年财政部为实施农作物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等保费补贴,安排预算资金103.2亿元。水产业是农业的重要产业,水产养殖业风险也大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但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包含水产养殖业,制约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开展,地方干部认为养殖户没有享受到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对养殖户是不公平的。水产养殖业保险不仅应该享受财政保费补贴,而且补贴水平应高于种植业、畜牧业。
篇8
关键词:小规模淡水养殖;现状;发展方向
小规模淡水养殖主要是以湖泊、池塘等小型水域为养殖载体,并应用相关水产养殖技术,为鱼、虾、蟹等水产品营造良好的水生存环境,以帮助其较快的成长,缩短成长期。该种养殖模式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地区,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小规模淡水养殖现状
在对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也即养殖对象、养殖模式及养殖现存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养殖对象
就目前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的品种现状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鱼类,主要以可食用的淡水鱼类养殖为主,如水产品市面上常见的草鱼、鲫鱼、鲤鱼等;二是虾类,主要包括常吃的北极冰虾、淡水龙虾等品种;三是蟹类,多以河蟹养殖为主,如鄱阳湖大闸蟹等;四是贝类,主要包括河产小螺丝等品种。
2.养殖模式
(1)稻田养殖。稻田养殖是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重要体现,其主要将水产品养殖和水稻种植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需要养殖的水产品,如鱼、虾等放在水稻田里放养,并以稻田里的虫子、杂草等食饵,这种养殖模式形同天然,既消灭了水稻田中的害虫、杂草等影响水稻生长的物质,促进了水稻的有机生长;又省时省力,提高了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2)天然湖泊及河流养殖。该种养殖模式主要是将水产品投入到天然的湖泊及河流中进行放养,并采取人工投饵和天然饵料相结合的喂食方式,一方面既节省了饵料上的人力及材料,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水产品天然原味的保存,是一种良好的水产品养殖模式。
(3)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一种封闭式的水产品养殖方式,养殖密度较大,且适合多种水产品的同时混养,既方便养殖人员的日常管理,又能进行高产量的水产品生产。
(4)网箱养殖。该种养殖模式亦是我国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水产品养殖模式,其在水产品的养殖空间上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饵料的投放上较为准确,能够减少饵料的浪费,且其产量较大,在捕捞上与其他养殖模式相比更加方便。
3.养殖现存问题
就目前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业的养殖现状来看,由于其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地区,且多由当地的农民操作管理,因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技术的缺乏,也即当地农民在淡水产品养殖的过程中,主要靠自行摸索及彼此之间的经验传授进行操作和管理,既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欠缺一定的市场销售意识;二是饵料的投放问题,当地农民在饵料品种的选择上、成分配量及投放量上由于缺乏相关的生态及专业知识,不仅不能合理投放饵料,亦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不利于水产品产量的提高及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三是水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采用河流及湖泊进行养殖的水环境,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工厂废水的排入,造成了水产品养殖环境的严重污染。
二、小规模淡水养殖的发展方向
要想促进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从养殖主体、养殖环境及养殖体系建设下个方面着手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1.提高养殖主体的养殖技能
也即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小规模淡水养殖户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生态知识的缺乏问题,要将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作为我国未来小规模淡水养殖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为宏观调控主体,既要积极鼓励各养殖户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要通过下乡走访、开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养殖户农民的专业技能及知识培训,进行科学合理的淡水产品养殖,提高淡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在湖泊及河流的水产品淡水养殖聚集区,要严格控制生活污水、工厂废水向水中的排放量,将营造良好的水产品养殖环境作为我国未来水产品淡水养殖的发展方向,并督促各工厂将其生产废水进行过滤处理后再向河流或湖泊中排放,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以降低甚至是杜绝水污染对淡水养殖造成的负面影响。
3.建立完善的养殖体系
完善的养殖体系,既是水产品养殖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又是保证养殖经济效益和市场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完善的养殖体系建设作为我国淡水养殖的未来发展方向。该养殖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即水产品在养殖的过程中极易受到自然灾害、水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死鱼等现象的发生,因此,相关部门要注重相关理赔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构建完善的水产品养殖保险体系、政府理赔保障机制等,为各养殖户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水产品销售机制,也即政府相关部门可为各养殖户和水产品收购方进行中间牵线,帮助双方建立和谐的合同关系,如收购方可以为养殖户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养殖户户则为其提供更加优质优价的水产品等,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水产品养殖保障及销售机制相互配合,并构成相互协调的完善体系,则会成为养殖户的重大养殖助力,并促进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虽然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并占据着我国淡水养殖业越来越大的比例,但其养殖现状不容乐观,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因此,在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业的发展中,要着力于提高养殖户的专业技能及知识,并建立起完善的养殖体系,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泥鳅;稻田;繁育;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53-0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于鲤形目鳅科。除西部高原外,泥鳅在国内自南至北均有分布。其抗病力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堪比“水中人参”,是重要的名优水产养殖品种,也是出口韩国的淡水鱼之一。泥鳅的养殖方式有水泥池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木箱养殖、稻田养殖、无土养殖等多种。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生产者都需有一定的鳅苗或获得鳅苗的渠道。目前,宁国市方圆200 km内没有能批量供应泥鳅苗的鱼种场,一些养鳅的农户迫切需要解决鳅苗来源问题。为此,笔者于2011年3月7日至2012年4月30日,在宁国市霞西镇东湖村1块600 m2稻田开展养鳅试验,繁育鳅苗,养殖成鳅,探讨稻田养鳅可行性。试验结果较理想:该试验收获稻谷320 kg,收入640元。种稻成本合计260元,其中农药20元、种子款60元、机耕费150元、化肥款30元。养鳅收入合计17 000元,其中成鳅销售款15 200元,水产品(仔鳅)收入1 800元。养鳅成本合计10 550元,其中种鳅款450元、饲料款2 600元、肥料款700元、鱼药款200元、电费300元、低值易耗品折旧费300元、管理费6 000元。稻田养鳅总投入10 810元,总收入17 640元,总利润6 830元,投入产出比1∶1.63。现详细介绍泥鳅养殖技术,以供参考。
1 稻田选择
试验稻田地处山区,环境条件符合GB/T18407.4—2001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田埂坚实,黏性土壤,不漏水。水源来自东津河上游溪流,常年流水,水量充沛,排灌方便,水质符合GB11607—89标准。设置矩形稻田1块,东西长30 m,南北宽20 m,面积600 m2。
2 养殖准备
一是加高、加宽、夯实田埂。垄面距埂顶60 cm,埂顶宽50 cm,埂底宽80 cm。二是开挖鱼沟、鱼溜。距东侧田埂6 m,筑一子埂,挖出120 m2的鱼溜,铲除溜内50 cm厚田泥。在子堤西侧田块撒施牛粪500 kg后,机耕平田,再在田中央开挖“十”字鱼沟,沟宽150 cm、深40 cm。用廉价的毛竹内层篾片编制挡泥板,固定于鱼沟两侧。溜、沟面积180 m2,占稻田整体面积的30%[1-2]。可种稻面积约400 m2。沟、溜相连,结合部建闸门。三是安装防逃设施。田埂顶部用密眼聚乙烯网片做防逃墙,网脚入土20 cm,网布地上高40 cm。安装进、排水管[3]。管材为耐用的PP-R管,DN63型,管上装塑料球阀控制流量,管口扎牢双层密眼网防敌害、防逃逸。鱼溜、稻田进、排水系统各自独立。
3 水稻种植
3.1 水稻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为皖稻119,其叶片挺立、株形紧凑、抗病、抗虫和抗倒伏。
3.2 育秧
软盘育秧,栽前施用防叶瘟药,带药移栽,减少田间施药次数。
3.3 栽秧
5月26日手工插秧,栽苗约0.9万株。插秧前用长手柄泥钯耙平、耙松田泥,兼顾除草。
3.4 水位管理
插秧后,烤田期除外,垄面以上水位保持5~20 cm。高温期加深水位。
3.5 追施化肥
栽秧5 d后,秧苗开始生根,追施尿素4 kg。
3.6 病虫防治
针对水稻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选用物理防治法和药物防治法进行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采摘虫卵,拔除枯心团,并在鱼溜中央安装、使用1只频振式杀虫灯。该灯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黄色外壳,引诱害虫,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触杀。害虫扑灯后落水,大多被泥鳅摄食。杀虫灯于6月2日安装,9月底撤除。药物防治:7—8月,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处于危害最大的四(2)代及五(3)代,施用噻嗪酮加井冈霉素加三环唑组方药物,防治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兼治稻瘟病。仅施药2次达到防治效果。施药技术上做到足量对水,均匀喷雾。
3.7 收割稻谷
9月8日,手工收谷320 kg。
4 泥鳅繁育
4.1 产卵池设置
将鱼溜用作产卵池。2011年3月2日,用彩条塑料布将鱼溜一分为二,塑料布下脚入泥25 cm,用脚踩实。溜内注水70 cm深,投施经发酵的牛粪270 kg。检查、修理鱼溜防逃系统。关闭溜、沟结合部的闸门,不让种鳅进入鱼沟。
4.2 种鳅选择
用地笼捕获当地野生黄板鳅作为种鳅。鳅胸鳍末端呈圆钝形,鳅胸鳍末端呈尖状,以此特征对、鳅加以区分和分拣。
4.3 泥鳅亲鱼培育
3月7—10日投放种鳅4次,共12.1 kg、1 060尾。其中,鳅5.5 kg、370尾,平均规格14.9 g/尾;鳅6.6 kg、690尾,平均规格9.5 g/尾。雌雄重量比1∶1.2;雌雄数量比1∶1.86。雌、雄种鳅被塑料布隔开,以防早产。3月12日开始,每日17:00撒喂用蚕蛹粉、米糠、四号粉配制的粉状饲料0.8 kg,其成分配比4∶3∶3。以后随水温回升适当加大投饲量,日饵率4%~10%,阴雨天减少投饲量。每隔3 d用微型水泵在溜内就地持续冲水40 min,刺激泥鳅性腺发育。冲水时,用网布裹住莲蓬头,并使其离底泥25 cm以上,防止冲混水体。
4.4 泥鳅产卵
5月8日,拆除隔离雌、雄种鳅的彩条塑料布,向鱼涵移植水葫芦50 kg,作为产卵巢。次日开始至6月底,每日早晨检查种鳅产卵情况,鳅卵一般粘在水葫芦须根上。及时将粘有卵粒的水葫芦移入鱼沟。产卵期间,虽然泥鳅食欲降低,也要增加投饲次数,09:00、17:00各1次,以下午投饲为主,日投率4%~6%,饲料中添加一些剁碎的蚯蚓,尽量不让种鳅吞食鳅卵。加大冲水频率,每日中午冲水1次,并根据被移出水葫芦的多少,适时补植,使其覆盖鱼溜40%水面[4]。
4.5 鳅卵自然孵化
将带卵水葫芦移入鱼沟前,检查检修防逃系统,清理鱼沟,使沟内水深≥45 cm。用草绳等物将水葫芦固定于鱼沟中线,防止鳅卵粘上田泥而窒息。5月9日至6月28日,分批从产卵池移入约300株带卵水葫芦,平均每株水葫芦带卵1 500粒左右。6月28日后所产鳅卵在溜内就地孵化。
4.6 鳅苗培育
6月中旬开始,每隔7 d在鱼沟、鱼溜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制剂用量根据水质肥瘦灵活掌握,光合细菌与芽胞杆菌交替使用,使水色呈黄绿色,水体透明度20 cm左右,培育出藻相良好的浮游生物。阴雨天停用制剂。每日下午投喂1次稚鳖粉状料,共用料80 kg[5-6]。
4.7 泥鳅成鱼养殖
4.7.1 日常管理。7月21日,打开鱼沟与鱼溜结合处的闸门,进入成鳅养殖阶段。7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每隔10 d向鱼沟、鱼溜追施1次经发酵的牛粪80 kg。投喂蚕蛹粉、米糠、四号粉混合料,日饵率4%~8%,上午及傍晚各喂1次,以傍晚为主。水温低于15 ℃后停喂。2012年3月初至4月底,根据水温情况,适量投喂。
4.7.2 巡池。投饲季节,每日早、中、晚巡池3次以上,适时控制水位。割谷前,水位高低以满足种稻需求为准。割谷后,加水使垄上水位≥35 cm。发现水葫芦繁殖过量,及时捞出。入冬前,于稻田避风向阳处,用农膜小拱棚对水葫芦进行保种。冬季若水面结冰,及时打破防止泥鳅缺氧。
4.8 泥鳅病虫害防治
4.8.1 疾病防治。建成鱼沟、鱼溜后,用生石灰80 kg制成石灰乳遍洒稻田、鱼沟、鱼溜及堤埂。种鳅投放前,以4%食盐水浸泡处理10 min。用于集卵、孵化的水葫芦经0.3 mg/kg亚甲基蓝粉水溶液消毒后再用,并于产卵、孵化期间,每隔5 d,施用0.1 mg/kg亚甲基蓝粉,防止鳅卵滋生水霉。
4.8.2 鸟害预防。准备泥团,用以驱赶前来捕食泥鳅的鸟类[7]。
4.9 捕捞
2012年3月下旬开始,陆续捕捞泥鳅,捕大留小。将网片铺在进水口附近的鱼沟,注入新水,诱集鱼群。也可在鱼溜底部铺设网片,将剁碎的蚯蚓投在网片中央,待泥鳅集群摄食时起网捕鱼。以上2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更好。至4月30日,共捕尾重10 g以上成鳅380 kg,田内仔鳅约2万尾转入下个养殖季节。
5 结论与讨论
试验田往年种稻收入约950元,年均利润450元。该试验所产稻物虽较往年略少,但增加了泥鳅养殖收入,鳅稻综合创收共17 640元,获利6 830元。是单纯种稻收入的18.6倍、利润的15.2倍,折合收入29.4万元/hm2、利润11.38万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泥鳅属小型鱼类,适宜在水浅的稻田自繁自养。只要稻田所在地无工业污染,水源、水质有保障,解决好鳅、稻用水矛盾及泥鳅防逃、防病问题,搞好泥鳅繁育和成鳅生产,加之科学的经营管理,一定能取得生产成功,还可避免遭受买到假鳅苗的风险。因此,在稻田开展泥鳅养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农业生产项目,可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不出村、组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增加优质水产品市场供应量,扩大水产品出口创汇份额,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试验稻田插秧前进行了手工耙草,后期因泥鳅在田间的翻动,抑制了杂草生长,因而免除了稻田化学除草环节。泥鳅能取食稻脚及落入水中的农田害虫,加之灯光诱虫的作用,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鳅粪对土壤肥力具正向的影响,可替代部分农田化肥,减少了化肥用量。而且稻田养殖泥鳅的田间工程对地貌影响不大,利于土地复垦。与原稻田生态系统比,鳅、稻共生系统更复杂、更完善、更稳定,更利于挖掘土地、水资源潜力,立体利用光热资源,是人工控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属于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之一。
种鳅与卵粒被隔开,基本解决了种鳅吞食鳅卵问题,共采卵50万粒左右。但受分批产卵、集卵、孵化的局限性,饵肥管理往往顾此失彼,未能很好地解决孵化、育苗问题,估计鳅卵孵化率为40%,“寸片”以下鳅苗的成活率为30%,而且养出的泥鳅规格不太整齐。试验中某些鸟类能夜间捕食泥鳅,未能很好地解决该类问题,也造成一定损失。以上问题有待在复试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6 致谢
该试验得到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水产站赵军老师、宣城市宁国市种植业管理局曾宪寿老师的热心支持,在此谨表感谢。
7 参考文献
[1] 青先国.湖南水稻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3(1):7-9.
[2] 康洪灿.菜后水稻优质高产栽培集成技术[J].中国稻米,2013(1):81-82.
[3] 葛宏波.水稻选种与育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26.
[4] 裴启文,张全.秋兴泥鳅繁育和成鳅养殖关键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2(10):35-38.
[5] 吴必全.高产无公害泥鳅繁育技术[J].养殖与饲料,2011(9):56.
篇10
──田镇庭院经济研究所的成功之路
田镇庭院经济研究所座落在盘塘村笠儿脑山下的“东泉”水边。1984年以来,科班出身、毕业于华中农大的陶敏从原荆州地区江陵县水产局长的位置提前退休后在这里潜心进行研究,一干就是15年。现在,该所成功地进行了系列名特优鱼类繁殖孵化,主要有鳜鱼、团头鲂、建鲤、彭泽鲫、美国青蛙、淡水白鲳、罗非鱼等7个品种。研究所占地面积19.7亩,是一个集水产、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综合试验研究实体,总投资32万元,其中固定资金28万元。产品名特优鱼种覆盖省内外各大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周围群众走上了水产养殖致富之路。
我们以及研究所的主要作法和体会是:
一、因地制宜,小庭院作出大文章
庭院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田镇庭院经济研究所本身也只是一个不足20亩面积的庭院,起点小,又是从小处着眼,以一家一户房前屋后“小猪栏、小鸡(鸭)舍、小果园”、特别是“小鱼池”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适合千家万户的庭院经济,按照办事处提出的“分散小庭院,并网大基地”的要求,结合田镇的特色资源,“开好一口池,养好一条鱼,兴一个产业,搞一个特色”。田镇的水面较多,但高产鱼少,优质鱼少,经济价值高的鱼少,即使是一般鱼种,也要到外地购进种苗。针对这一矛盾,陶敏决心发挥自己的专长,从鱼类种苗开始,从事繁殖孵化研究。经多年研试,现已成功地研试出7个优良品种:
一是目前国内攻关成功的不太多,而我们1995年就繁育成功的鳜鱼苗种;二是唯一获得双倍体,生长速度快、肉质好、与鲤鱼杂交的彭泽鲫;三是以团头鲂为母本、以长春鳊为父本,长得快、食性广的三角鳊;四是可杂食吃草、生长快的建鲤;五是1982年就开始,数省内最早引进和自己繁殖的美国青蛙;六是鳞细、肉实、抗病能力强、生长快、填补武穴空白的淡水白鲳;七是在武穴成功越冬的罗非鱼。
今年计划再增加3个品种的繁育:一是俗称“皇帝”的可食性观赏鱼──可长大,价值1500美元一条的日本锦泊鲤;二是稻田混养泥鳅;三是国内繁殖尚未完全成功的黄鳝。
二、因陋就简,小窍门推动大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田镇庭院经济研究所按照办事处提出的“科技兴处”的战略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条件不够,就因陋就简,创造条件。热带鱼过冬难,我们特意将长年恒温在16~19℃、流量大的“东泉”作为研究所基地,创造热带条件,使淡水白鲳鱼照样繁殖,罗非鱼照样过冬。引水器械投资大,钢管不够,我们就用毛竹代替。我们还采用土法除虫,从附近山上采来苦楝树叶,杀灭斜管虫。泉水“绿带”多,我们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除苔法使水质达标。炎热的夏天,泉水温度不高,不适合一般鱼类生存,我们就采取开沟“晒水”的方法,使水温提高。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国内很少成功的鳜鱼等系列名特优鱼种繁育,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97年6月中旬, 国家科委“送科技下乡”成果交流会在武穴召开,这是一次规格高、规模大、范围广的大会,会议期间,宜昌市等各地代表纷纷来到这里,对我们的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三、因循渐进,小鱼池带活大产业
科技成果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新型的优质鱼种,使原水面亩平收入由800元提高到1000多元, 个别优质鱼种亩平可达几千元。但这却也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群众不信任到争购种苗的过程。1984年研究所刚成立的时候,繁育的美国青蛙没人相信它的经济价值,研究所就采取无偿送种、上门培训、帮助销售的办法,使其逐渐普及。每一个新品种的问世,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所自身富了,还带动周边群众一同致富。仅所在的盘塘村,就带出鱼类专业户20余户,其中90%的养鱼户都是研究所无偿提供的种苗。盘塘村田在喜有20亩鱼池,引用所里的彭泽鲫和鳜鱼,大获丰收;陶生贵和10余户农户使用所里研究的新型饲料发酵剂,产量提高了30%。而所里系列的热带白鲳鱼在郭冲珍禽养殖场获得大面积养殖成功。目前,田镇8个村1500多亩水面、 位于郭冲水库的珍禽养殖场、位于莲花芯水库的立体综合养殖基地、位于韩垸村五里湖的特种水产养殖和位于田镇村的精养鱼池,都引用该所研制的鱼类优良品种,使田镇的水产养殖呈现出大产业的态势。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60元。
四、因势利导,小产品打入大市场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新的产品也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效益。田镇庭
院经济研究所也走出了一条由小打小闹到进入大市场的全过程。我们一靠先进过硬的技术,成功的繁育优良苗种来吸引农户;二靠优质的跟踪服务,个别和办培训班辅导养殖技术等服务措施;三靠无偿送人试用、“半卖半送”和低价销售战略,一步一个脚印,使新成果、新产品不仅在本地批量应用,还推广到邻县邻省。江西婺源一位姓张的养鱼户在研究所购进种苗后,由于经验不足,导致鱼苗成活率下降。研究所长陶敏闻讯后立即赶去手把手地教,直到他完全掌握技术为止。1998年,这个小小研究所繁育各类鱼种苗达3000万尾,其中鳜鱼30万尾、鳊鱼1800万尾、澎泽鲫 200万尾、美蛙蝌蚪4万尾。
目前,所里的产品不仅覆盖本处及本市市场,还源源不断地供应江西瑞昌、婺源、安徽宿松、河南平顶山等地。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 上一篇:森林防火宣传计划方案
- 下一篇:大学生班级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