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

篇1

1、农民参合情况

截至**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已覆盖全区五个涉农镇街,26个行政村。全区农业人口32139人,参合农户9563户,参合农民29979人,参合率为93.28%。

2、基金筹集情况

**年,全区筹集到位新农合基金154.79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43.34万元,市财政补助资金32.20万元,区财政补助资金48.29万元,农民个人筹资30.96万元。

3、基金支出情况

截至**年12月31日,已有352**人次获得了医疗费用补偿,补偿费用总计127.95万元,占年筹资总额(提取风险基金后)的90.65%。其中住院补偿1157人次,补偿费用为102.84万元,占总补偿费用的80.38%,次均住院补偿费用为**8.82元,占次均住院总费用3437.14元的25.86%;门诊补偿34131人次,补偿费用为25.11万元,占总补偿费用的19.62%,次均门诊补偿费用为7.36元。基本体现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

4、基金流向分布

截至**年底,参合农民就医发生医药费用总额为561.69万元,其中,在区内发生医药费用总额为169.61万元,区外为392万元。区内住院为150人次,区外住院为1007人次,区外住院人次占住院总人次的87.04%;区内门诊为33679人次,区外门诊为452人次,区内门诊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98.68%。以上数据表明,门诊基金流向基本合理,住院基金流向不尽合理。

5、参合农民受益情况

截至**年底,参合农民累计受益352**人次,其中,住院补偿1157人次,门诊补偿34131人次,体现了兼顾受益面的原则。

6、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新农合制度

为了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区卫生局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宣传培训,降低筹资难度。组织开展了新农合知识宣传培训,增强农民的参合意识;公示农合基金支出及大病患者补偿情况,公开诊疗及药品收费标准,让农民放心就医。二是调整工作方式,降低筹资成本。变层层上报参合数据的工作模式为村组人员直接上报农合中心,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参合信息、系统数据、缴费资金的完全统一;加强农合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规范补偿程序,提高受益程度。按要求扩大了参合农民医药费的报销范围,调高了报销比例,农民得到了更大的实惠。四是严格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制定并实施了调查走访和监管制度、定点医疗机构诊疗和用药制度、报销费用三级审核和定点医疗机构报销费用垫付制度,病人可随时就诊、随时结算、随时报销。五是健全管理机制,确保基金安全。设立了农合基金社保专户和农合基金支出专户;成立了药品统一采购办公室和财务统一管理办公室。

从总体调查情况和数据统计分析看,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做到了平稳起步,稳健运行,资金运转安全,工作进展顺利。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大大增强;农民对党的新农合政策十分拥护;农民对我区农合管理中心的工作表示满意。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已取得了“农民得实惠,民生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三赢效果。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个人参合资金的收缴有难度。一是部分农民疾病风险意识淡薄,没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控制的保险意识,参合积极性有待提高。二是有的农民现实心理较强,交了参合费但没得过病,觉得吃亏,下一年就不愿意再交钱。还有的农民期望值过高,认为入了新农合不管合不合规范,什么都要求报销,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不满意,对农合政策进行反宣传,因而动摇了一些农民的参合信心。三是有外出打工人员的家庭参合率低。在外务工人员患病不能回本市就医,而新农合制度规定以户为单位,按户参合,不允许分户单人参合。四是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对怀疑和不理解农合政策的农民没法强制要求参合,只能做宣传动员工作。

2、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宣传,但调查走访发现,许多农民只知道新农合政策,但对其制度以及参合人的权利、义务、药费报销和管理办法等具体内容知晓率不高,个别农民甚至存在误解,把新农合等同于过去的合作医疗或一般的商业保险,没有认识到这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

3、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不够规范,基础设施、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农合工作的需要。新农合制度要求:农民就诊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疑难复杂病到市级以上医院治疗。但从我区运行情况看,一些可以在镇卫生院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量涌入市级医院。一些可以在区级医院治疗的疾病却转到市、省级医院。其原因:一是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存在基础设备陈旧、经费短缺、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医疗技术水平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与新农合制度完全接轨,这是导致农合患者外流的主要原因。二是区内定点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不够规范:有的医务人员不写病志、不开处方、不填门诊日志等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定点医疗机构还存在诊疗环节不透明等问题;少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核对卡证不细,审查把关不严,填写卡证不实,给农合基金运行带来了风险,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定点医疗机构自身的信誉;三是我区地处近郊,交通便利,这也是患者外流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

4、农民反映的具体问题有三个:一是药价高。认为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高于其他药店,按比例报销后,得到的实惠不是很多。二是患者在市级医院住院的医药费予以报销,门诊花费不报,而农民多数是在门诊就诊,此问题意见较大,希望执行以往的医药费报销制度。三是按农合管理中心的规定,患者必须在出院后八天内的星期三和星期四两个工作日到农合中心报销医药费,时间仓促,希望增加报销医药费的工作日。经与区卫生局沟通,问题的情况如下:关于药价问题:农合管理中心是代表全区定点医疗机构统一从正规的医药供应渠道进药,要求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加价15%售出;关于医药费报销问题:新的农合医药费报销制度是2008年市里出台的新规定,取消市级医院门诊药费报销项目后,大幅度提高了在市级医院住院费的报销比例,体现了大病统筹原则,同时将区级医疗机构门诊药费的报销比例,从15%提高到了20%,目的就是促使农民小病不出区,让农合资金尽量消化在区级医疗机构;关于报销时间问题:目前,区卫生局已取消了医药费报销时限,规定年度内发生的医药费在本年报结。

三、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为新农合工作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根据农村群众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的特点,将经常性宣传与集中性宣传相结合,将新农合知识的宣传与健康教育宣传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把党和政府惠及农民群众的新农合,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宣传好,使之家喻户晓。要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生病得资助、无病保平安的典型事例引导群众,帮助群众树立卫生保健意识、健康风险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参合监督意识,在自愿原则下最大化地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宣传,让群众明白费用补偿的支付办法和程序,清楚参加新农合后应享受的权益,打消顾虑,放下包袱,使他们真正放心地参加新农合。二是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对本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政策、基本作法和基本要求,能够对参合农民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和说明。

2、建立农民群众自愿参合的长效机制,研究探索筹资新方法

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参加新农合,是推行新农合的基础性工作。建立一个稳定的长效筹资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农民个人缴费方式,多渠道为农民提供自觉缴费的方便。一是按“先缴后保”原则,确定来年收取参保费的时间,参保的农户要在年底前交清下一年度的资金。采取定筹资时间、定送缴地点的方式(比如:每个村设一到两个缴费点,每年10-11月为缴费时间),把干部上门一家一户收取变为农民自愿主动送缴;二是适当延长缴费时间,在大面积缴费结尾后,留下少量人员,查缺补漏。三是积极探索和尝试采取在农民自愿参加并签约承诺的前提下,由村民自治组织代为收缴,或在农民个人知情并自愿签约同意的前提下,与其他公共事业收费一并收缴,或由乡镇财税部门一次性代收,或与在信用社开设账户的农户签订代扣缴费协议,出具统一规定印制的票据等等。四是按属地管理原则,及时为迁入、迁出农民办理户口,迁入地的相关部门在办理落户手续的同时收缴其参保费,使迁入群众及时享受新农合政策的待遇,从而提高参合率。

3、健全监管机制,强化日常监督

为保证新农合各项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落实,进一步规范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和经办机构服务行为,及时防范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在各个环节上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管理中心、定点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民三者制衡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监管、审计、公开的有效措施,实行新农合补偿跟踪调查制度,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有效地用在参合农民身上。二是建立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除了实行药品集中采购或跟踪采购、严格执行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之外,应在全区建立医药费用警告与通报机制,严格控制参合农民自负医药费用比例,把医药费用控制成效列入新农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管理不到位,医药费用控制不力,群众意见多的地区和单位定期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要重点对药价进行监管,确保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间药价的统一。三是根据新农合制度的性质,原则上,当年筹集的参合资金当年应支出结清,不应剩余。如有剩余,应研究在年内适当月份对患过病农民的医药费进行再报销,让农民当年缴资,当年受大益。

4、加强医疗机构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一是要多渠道募集资金,抓好定点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合制度的更好实施奠定物质基础。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新农合制度公益性强,体现了党的惠农政策,深受社会关注。由于农村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老化、短缺,已不能适应新农合工作的需要,政府作为投入的主渠道,在财政上应予以倾斜,以逐步解决其服务能力低下、以药补医和趋利忘义等问题。其次,多方协调,拓宽资金募集渠道。利用城乡共建有力契机募集资金进行投入,并注意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避免同区域内医疗设备的重复购入;走向市场,谁投入医疗设备与谁合作,互惠互利;出台政策,在乡村基本建设中预留出医疗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益设施无偿使用;区卫生局内部也应继续挖潜,整合好自身医疗卫生资源。通过积极努力,提高我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外流。二是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定点医疗机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精湛的医术赢得农民的信任。其次,抓好医德医风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决不允许个别医护人员从中牟取不当利益,以热情的服务,慰藉患者的心灵。

5、不断巩固提高,进一步便民利民

一是总结经验,科学测算,不断完善基金收支使用方案,防止基金过多沉淀或透支。要按照农民“能承受得实惠”、医院“能接受不亏本”、基金“能负担不透支”的原则,稳步探索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以及增加个人帐户比例的可行性,合理扩大受益面,增强新农合制度的吸引力。二是尽快实现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参保农民的个人资料、就医情况、住院费用报销情况等基础资料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既方便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种数据的统计,也可有效杜绝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是进一步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村级卫生组织,为农民就近看病提供便利条件。四是设立举报、咨询电话,公布电话号码,方便农民群众监督,随时为群众提供咨询。

篇2

为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我市2001-2005年肺结核病人发现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1-2005年本溪市各区(县)网络报告的肺结核病人发病数。

2 结果与分析

2.1各年发病情况 2001-2005年本溪市累计报告肺结核发病5323例,年均发现率67.78/10万,其中2001年为60.91/10万,2002年为46.37/10万,2003年为59.78/10万,2004年为发病高峰,发现率为97.60/10万,2005年为75.47/10万,总体发病率维持在年均发病率水平,处于一个波动持续高发状态。

2.2 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 2001年-2005年全市四区两县均有发病,年均发现率依次为南芬区89.33/10万、平山区78.47/10万、溪湖区76.19/10万、明山区70.54/10万、本溪县56.55/10万、桓仁县51.23/10万。总体来看,城区是我市肺结核病的高发区,5年间发病数占全市总数的69.12%。

2.2.2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但5年总体发病在冬末和春季,在1月~6月间发病处于高峰。

2.2.3人群分布 5323例病例中,男性3863例,女性1460例,男女性别比为2.65∶1。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各年龄组均有发病,15—45岁发病较多,共发生3863例,占发病总数的72.57%,最高峰在35岁年龄组,说明青壮年为发病的高危人群,见表1;各职业均有病例发生,但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工人1382例,占25.96%,农民1347例,占25.31%,家务待业人员945例,占17.75%,离退人员483例,占9.07%,学生402例,占7.55%。

3 讨论

从2001—2005年我市肺结核病发病情况看,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来,我市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全球基金项目、中央转移支付等项目资金支持,开展大量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及业务工作的培训,加强了综合医疗机构的转诊、追踪工作,加强了乡镇查痰点培训工作,加强了结核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等等,大大提高了病人发现的水平。

表1 2001-2005年人群发病情况

综合以上分析,我市肺结核病流行特征是: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总体发病大约在冬末和春季。在1月~6月间发病处于高峰。从发病地区看,本溪市肺结核病人发病城区高于农村,与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结果相反,这可能与我市城乡结构比例、城市居民居住比较集中、人员繁杂、接触密切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应考虑农村医疗条件和农民就医能力问题,农村疫情报告工作薄弱,存在不报、漏报现象等问题。各年龄、性别均为易感人群,但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且以工人、农民为最多,家务待业人员也占有相当比例,这与该人群劳动强度、卫生环境条件有关。但最终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自身机体抵抗能力。

根据国家疫情报告系统统计,我国近几年肺结核病人报告一直排在各类传染病之首。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控制高发态势,势在必行。

参 考 文 献

篇3

3月22日商务部举行的新闻会上,发言人姚坚表示,扩大消费是今年以及“十二五”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商务部在认真梳理现有消费政策的同时,着力培育农村家电、汽车、摩托车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建材消费热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以来,国内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增幅有所回落,其中农村消费的增幅明显。1月至2月,我国乡村消费增长15.4%,城镇消费增长15.9%,城乡消费增速相差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缩小2.4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地区消费热点的培育以及潜力的释放,农村消费渐成扩大内需重点领域。

许多业界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内外需失衡主要原因是国内消费率不足,消费吸纳和消化储蓄的能力较低,贸易顺差反映出实物形态的资源外流。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充分发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

而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正因为人口基数庞大,我国才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基础。因此,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消费能否增加决定了内需是否真正能够扩大。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将显著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把经济增长带入内生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轨道。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储蓄率较高,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农民消费仍然主要以生活基本需求和农资消费为主,电脑、汽车等的消费比例仍然较低。正因为如此,农村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农民的消费意愿大幅增长。

而且,近些年收入水平的快速增加让农民具备了增加消费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扩容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将继续支撑农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扩大农村地区消费要培养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已连续多年实施家电和汽车、摩托者下乡活动,成为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着力点。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在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时会衍生出许多的消费热点。比如去年,我国在山东、宁夏启动了建材下乡试点,成为启动农村内需的又一重要引擎。“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将带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具的大量消费。

显然,抓住目前的良好机遇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能够促进农村消费稳步增长。这不仅需要在金融、社会资源上向农村倾斜配置,同时还要加快农村民生工程的建设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条件,促使农民消费结构调整,消费层次逐渐升级。

另外,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需要提高农民的消费意愿,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在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尤其要防止物价上涨抵消农民的消费能力。广大农民在群体划分上仍属于中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对物价变化极为敏感,消费弹性较大。一旦商品价格涨幅过高,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势必会增加日常消费支出和储蓄比例,减少对家用汽车等大型商品的消费。

人民银行所做的2011年第1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仅有14.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通胀预期的上升无疑是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物价上涨对农村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未来的消费信心受通胀侵蚀,农户的消费需求必然趋于保守。而一旦价格符合农户的心理预期,消费热情就会被点燃。

篇4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依然存在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为减轻农民负担,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稳定社会我国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惠农政策,农民群众只要自愿参与新农合就能享受到诸多医疗实惠。但在新农合的具体落实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大多数农民不完全信任政府,进而导致农民自愿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不高。在此,本文将分析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农民参与意愿的现状与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合;农民;参与意愿;完善;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这是我国为有效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减轻农民看病经济负担现象而提出的惠民新制度,针对大病统筹问题,以政府组织与引导为主,向个人、集体来进行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最终实现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发展目标。

一、新农合农民参与意愿现状

新农合明确规定,农民具有自愿参与的权力,政府不能强制农民更改主观倾向。新农合农民参与意愿的行为主要呈现在四个方面:完全自愿参与、半自愿参与、非自愿参与、自我保险。在2348份调查报告中显示,67.4%的农民完全自愿参与新农合,9.8%的农民半自愿参与,13.4%的农民非自愿参与,9.4%的农民倾向自我保险。其中,农民半自愿参与、非自愿参与新农合的占23.2%,可见农民群众参与新农合的意愿并不高。据调查发现,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乡镇干部违背新农合中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其以直接代扣农民集体经济收入来进行代缴新农合参与费用,进而导致超过1/5比例的农民存在半自愿、非自愿参与新农合的现象。

二、新农合农民参与意愿不高的原因

(一)报销补偿结构尚未完善

促使农民参与新农合的主要动机是可以减轻因看病而造成的经济负担,新农合相应的报销补偿制度满足了农民的某些意愿,这种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促使农民自愿参与新农合。但由于新农合的报销补偿结构尚未完善,制约了看病报销的落实性,农民很难从中获得相应的切身利益,因而参与意愿不高。

(二)缺乏规范化的管理规章制度

本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落实新农合制度的主要依据,但尽管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法,不过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机构,缺乏规范化的管理规章制度,缺乏高素质的人才,进而在落实新农合过程中出现一个严重问题。合作基金的报销比例、报销封顶线的确定成为新农合无法顺利推进的主要困扰,在加之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让农民难以看到参与新农合的实质意义。

(三)农民自身限制性

农民自身的许多因素也是造成其参与新农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如个人观念意识不强、家庭收入不高、消费水平有限等,农民自身的限制性影响了其作为参与决策者的意愿,进而限制了农民的积极参与。

三、促进农民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策

(一)规范资金管理,适时调整与完善报销补偿

地方政府是落实新农合的主要力量,其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完善新农合的落实工作。一是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广泛集合社会资金以丰富新农合的医疗资金,以充足的资金来保障新农合的顺利开展。二是,及时评估本地区农村的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从而规范医疗资金管理,并适时调整与完善报销补偿结构,让农民获得参与新农合的实际利益。针对恶性病症的报销比例、补偿封顶线的制定,应尽可能多为农民争取最大的福利,有效解决农民看病的困扰。

(二)加大新农合宣传力度与广度,提高新农合运行实效

对于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地方政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加大新农合的宣传力度与广度,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合为其带来的实际性惠农利益,进而提高农民自愿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宣传工作者需要总结提炼新农合制度,挑选与整理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实例做现身宣传,并以县广播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让农民深入了解参合的意义与参合流程。此外,对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也十分必要,进而最大程度实现新农合制度深入广大民心的宣传目的。同时,为有效提高新农合的运行实效,地方政府还需要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运行监督,尤其是对医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从而确保农民群众获得新农合的各方面实惠。

(三)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建设,培养专业型人才

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的建设所涉及方面较为广泛,一是改善农村医疗环境,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为新农合的落实奠定基础条件。二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注重对农村基础卫生医护人员的培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参与到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中,培养与建立专业型的农村医疗服务人才,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水平。三是采取市场竞争模式,在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中制定具有竞争性的准入、退出机制,从而加大农村合作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意识,积极推进新农合的开展。

(四)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 提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

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存在许多弱势群体,他们也是新农合中的主要对象,因而需要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的建设,降低救助门槛,扩大救助对象,以增加新农合的求助受益面,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为此,在国家政府支持下地方政府与基层机构需要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积极争取社会捐助,从而为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等农民群体提供参与新农合的机会,他们的医疗费用由医疗救助基金提供补助。同时,建立弱势群体门诊费用补偿机制,针对慢性、恶性特殊疾病的农村弱势群体提供门诊补偿,进一步增强对其的医疗救助力度。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农村依然存在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为此大力推进与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一种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举措。而为了提高农民群众积极自主参与新农合,国家政府与地方政府需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新农合宣传力度与广度,提高新农合的实施强度,进而让更多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合的实慧。(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艾滋病;农村;VCT;医疗资源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5-0116-04

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是高危人群与大众人群相结合;自愿咨询检测与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相结合;自愿咨询检测与多部门参与相结合;咨询员能力建设与绩效考核相结合[1]。组织召开VCT知识培训会及工作经验交流会,让暂时没有VCT工作服务意识的基层医生逐步树立VCT工作服务意识。扩大VCT覆盖面,使VCT工作延伸到每一个村庄,完善VCT服务网络,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提高VCT的可及性。促进VCT工作规范化,促进阳性发现率,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艾滋病在当地的蔓延,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持续、有效、健康、规范发展。

1国内外艾滋病的研究现状

自从20世纪80年现艾滋病以来,用于传统治疗疾病的方法用于治疗艾滋病工作而得不到治疗效果后,人们逐渐改变观念,将重点放在艾滋病预防上,于是各种干预方法开始被认识并得到支持。

艾滋病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在短短的20年内就有6000多万人被感染。在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中出现了以下现象:因为这些艾滋病患者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法律的限制,处在高危行为的人都不愿意去检测;还有部分人意识不到自己被感染的危险,也不愿意去检测,这样就有许多艾滋病感染者不为人知[2]。数据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感染者知晓自己的感染情况的比例稍微高些,美国和巴黎差不多有2/3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了HIV,但在发展中国家还无准确报道,但比例肯定较低。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会出现多种不同程度的疾病。随着病情加重,症状种类增多,初期的症状如全身疲劳无力、伤风、流感、发热、体重减轻、食欲减退,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会日益增多,比如皮肤表层、黏膜会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血肿、血疱、滞血斑、带状包疹、紫斑、单纯疱疹、皮肤容易损伤,伤后会出血不止等;日后时期会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持续性的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容易出现持续性的腹泻便血、并发恶性肿瘤、肝脾肿大、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3]。由于艾滋病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也并非上述所有症状会全都出现。一般常见1~3种以上的症状。按照受损器官的不同,如侵犯肺部的时候会常出现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痛、腹泻、消瘦无力等;①一般性的症状有持续的发烧、盗汗、虚弱、全身的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在3个月内下降可达 10%以上,多的可降低40%,患者消瘦较明显是艾滋病常见症状。②消化道的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厌食等,严重时可能出现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艾滋病症状引起的腹泻无效。③呼吸道症状有长期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严重的时候痰中带血。④患者的皮肤和黏膜损害、带状疱疹、弥漫性丘疹、咽部黏膜和口腔炎症以及溃烂。⑤会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患者体表的卡波希肉瘤,可见紫红色或红色的丘疹、斑疹和浸润性的肿块。⑥神经系统的症状包括智力相对减退、反应较迟钝、头痛、头晕、抽风、偏瘫、痴呆、精神出现异常等等[4]。

2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服务的介绍

查找更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促使他们改变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蔓延,是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在南非的自愿咨询检测服务作为初级卫生保健诊所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艾滋病疫情显示,接受测试服务45%的妇女呈阳性,男性34%为阳性。

2.1 VCT概念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ting,VCT)是指人们在经过咨询后能够使他们对于艾滋病检测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过程。这一决定必须完全是求询者自己的选择,且这一过程是完全保密的[5]。

2.2 VCT 服务的内容

自愿咨询包括检测前的咨询、检测后的咨询、预防性的咨询、支持性的咨询和特殊需求的咨询等。在自愿咨询和检测的情况下,不但可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和预防感染,而且会为受检者特别是感染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可以使受检者减少避免许多危险行为的发生,更能有效地预防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与意外的发生。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艾滋病确诊实验室,可提供完整的VCT服务,包括疾病信息咨询、免费安全套和油提供、免费HIV检测初筛与确诊服务。

2.3 VCT 服务的重要性

2.3.1 预防HIV传播 VCT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艾滋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几率,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传播的机会减少,保护体弱人群感染艾滋病毒的几率。因为艾滋病毒和行为有关系,因此要预防艾滋病就是减少人们发生高危行为[6]。

事实证明,开展VCT活动可以有效降低高危人群的行为次数。在乌干达的一个VCT活动服务效果表明,接受VCT服务半年后,安全套的使用理念已经普及,与固定性伴时的使用情况从10%提高到89%,与不固定的时的使用情况从28%升到100%,且几率从6%降到0.2%。在坦桑尼亚、肯尼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弗吉尼亚的VCT服务也得出了一样的结论,接受服务的人口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减少,这种变化在阳性患者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2.3.2 尽早为感染者提供合适的服务 恐惧、绝望、害怕社会歧视和他们的家庭及其他方面施加的压力,让大多数感染者和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甚至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已经被感染或患病。通过咨询和其他服务,VCT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减少恐惧和学会防止艾滋病毒的传播方法,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寻求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扶助。早期治疗,接受心理帮助,从而让感染的人延长发病时间,增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它还可以防止感染家庭和,以达到预防和艾滋病疫情控制的目的。个别的感染者和患者还可以享受社会救助和国家的经济援助[7]。

2.3.3提高各类人群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降低对艾滋病的恐惧,减少对感染者或患者的歧视 汤汉军等[8]对3753名对象的调查表明,对患者感染抱歧视态度的受访者占30.00%,不要紧占36.34%,只有33.66%对感染者表示同情。消除歧视是艾滋病预防的一个重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不成功是导致歧视的根源之一。VCT服务是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包括性工作者和接受的人,同志和毒瘾患者,艾滋病患者的亲人)、弱势群体(包括长途司机、外侨、工人、体力劳动者、出国旅游的人、医务人员等)提供有关艾滋病知识和预防技巧以及普通人群了解艾滋病的一个平台。通过对形形的人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艾滋病,学习正确的预防技巧,以减少恐惧,消除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

3 农村现有VCT资源

今天,国家正忙于医疗制度的改革,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大,让旧有的农村医疗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如缺乏在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缺乏专业技术的医务人员,整体医疗水平低,农村基本卫生条件没有根本好转,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缺乏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常规免疫接种率在一些农村地区下降,导致一些人出现免疫空白,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

全国艾滋病的发病率最高的地方是农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不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水平低,因此,传授和预防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民的艾滋病防范意识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事情。同时VCT资源本身也存在很大的缺陷。由于人力资源短缺,往往咨询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深入的工作。同时VCT需要充足的空间,以便能够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护,可是由于农村地区资源环境所限,医疗机构本身办公用房就紧张,无法提供合适场地。

咨询员往往也存在着缺乏职业技能的问题[9],往往只接受了基本的VCT培训服务,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复杂的咨询问题,由于缺乏经验和耐心,工作的服务质量下降。同时,部分VCT工作忽略了足够的咨询时间和报名性,也影响了VCT工作的服务效果。同时VCT只能提供单一的检测服务,而有些患者没有症状或者未出现症状,这就会影响VCT服务的覆盖面。建立有效健全的转诊机制,是VCT服务的当务之急。

4对农村VCT发展及艾滋病预防的建议

4.1建立高效合理的VCT模式

4.1.1在个体诊所里开展VCT服务 个体诊所虽然有着过于简陋的缺陷,如对客户隐私往往保护不利等缺陷,但个体诊所医生在就诊提供咨询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为其进行临床治疗。同时个体诊所医护人员因为盈利性问题,往往有着良好的服务态度,能为HIV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而且通过长时间的就医诊疗,一旦建立起来良好的医患关系,那么患者在接受VCT服务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舒适自在。

4.1.2 建立流动的VCT服务 在农村,农民无法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建立流动的VCT服务队伍,可以为这些人群提供广泛而有效的服务。这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固定时间段,深入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VCT服务,这种方法虽然也存在一些缺陷,诸如保密性和接受VCT服务的有限性方面都不及固定的部门。但是,流动站可以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并且通过流动站大大扩展了VCT的覆盖面。并且如果通过流动站同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就诊者就会融入固定的医疗服务机构中。

4.1.3 婚前HIV检测 婚前的HIV检测应该得到大力的提倡和鼓励,在开展VCT服务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事人的隐私保护和遵守伦理准则,尽可能地平衡好知情权和隐私权。

4.2加强农村艾滋病的防控

4.2.1 广泛宣传 在农村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其最有方便和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科普电影,利用这种比较古老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将群众聚集起来,借用这种方式,将复杂难懂的书面意思,清晰地表达,农民群众可以很好地接受,实际运用之时也容易操作。

但是,当前在农村不容易做好宣传工作的一个重大原因是歧视。一个误区将原本可以很科学的解释的问题变得复杂化,那就是人们把艾滋病与性乱、吸毒等负面行为联系在一起,感染者普遍遭受歧视。

4.2.2 干预措施 对于干预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严管静脉吸毒者、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结合我国政策,遏制住艾滋病、性病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的势头。

在妇幼保健系统方面的工作,要加强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的力度,积极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工作,规范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

4.2.3 加强咨询检测 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需要在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门设置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在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的县级综合医院必须设立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10]。

5总结

VCT的主要目的是使艾滋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几率减少,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传播的机会,保护体弱人群感染艾滋病毒。因为艾滋病毒和行为有关,因此要预防艾滋病就是减少人们发生高危行为[11]。根据目前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应加强农村卫生保健水平的建设。因为农村是艾滋病高发病率的地方,需要加强控制力度,建立适当的政策和制度,遏制农村地区艾滋病毒的蔓延。另外,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需要在农村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门设置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婚前的HIV检测应该得到大力的提倡和开展。在农村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其最方便和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科普电影,利用这种比较古老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将群众聚集起来,借用这种方式可将复杂难懂的书面意思清晰地表达,农民群众可以很好地接受,实际运用之时也容易操作。通过对形形的人群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艾滋病,学习正确的预防技巧,以减少恐惧,消除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

[参考文献]

[1] 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 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中国防疫杂志,2002,24(2):65-108.

[2] 卫生部疾控局. 全国公众艾滋病防疫知识信念行为调查报告[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369-372.

[3] 王兴军,王黎霞,朱广荣. 中小学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7):521-534.

[4] 曹宏. 乐平市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26.

[5] 曹继平. 加强重点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J]. 中国防疫杂志,2001,23(4):214.

[6] 沈洁,扬凭.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现场实施与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

[7] Maman S,Mbwambo J,Hogan NM,et al. Women’s barriers to HIV-1testing and disclosure:Challenges for HIV-1 voluntary counseling andtesting[J]. AIDS Care,2001,13(5):595-603.

[8] 杨汉军,蔡畅,陈世明,等. 农村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报告[J].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9,5(1):17.

[9] 马福昌,姚经建,王烨,等. 上海市闵行区外来流动人口与艾滋病VCT相关的知信行的定性研究[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36-38.

[10] 孙琳,黄慈林,刘莹,等.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影响因素[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7,13(4):357-359.

篇6

先后听取了县卫生局有关工作汇报,深入走访下各、福应等12个乡镇、街道,实地走访县人民医院等5家县级医疗机构和8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分别召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3个相关部门及相关医疗机构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卫生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农村卫生工作情况调查报告由提供!

(一)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近年来,县政府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县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试行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省、市、县重视农村卫生事业投入,XX年共投入445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895万元,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卫生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各乡镇(街道)重视卫生工作,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落实,抓好本区域内的农村卫生工作。

(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成效显著。农民健康工程是XX年省、市、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我县全面开展农村公共卫生三大类12项服务,XX年为13万多名农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分类管理。该工程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肯定,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进行采访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转有序,三年来,已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XX年,全县参保人数33万多人,参保率达78%,累计有近40万人次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参保农民患者的医疗负担。

二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有效开展。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非典、人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免疫规划,儿童五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

三是积极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扎实开展母婴健康工程工作, XX年孕产妇首次实现零死亡,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四是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目前,全县共有560个自然村建起了自来水站,19万多人用上了自来水,拆除露天粪坑8000多只,建成公厕349座,完成4.7万户厕所改造。五是无偿献血工作成绩突出。全县无偿献血工作6次被评为省、市无偿献血先进县。XX年10月,县政府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单位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二是对乡镇(中心)卫生院推行股份责任制改革,在中心卫生院全面实行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改进服务模式,乡镇(中心)卫生院经营状况得到了一定的好转。

三是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严把人员入口关,严格要求,考录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医疗机构。实施了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开展十佳驻村医生评选、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组织各类学历教育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四是全力抓好医疗质量建设。制订了《仙居县医疗质量建设工作方案》,加强医疗单位自身能力建设,通过开展等级评审,提高了医院的管理层次和服务水平。

开展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争创百日无事故活动,切实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制订完善了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建立每月督查通报制度,抓好督查落实。五是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和《职业病防治法》,抓好食品安全、卫生许可、职业卫生等专项整治,加大农村卫生综合执法力度,促进食品卫生和用药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卫生工作的氛围还不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意识及大卫生理念还不强,未形成农村卫生工作合力。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共识,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不够强。

一是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滞后。我县医疗机构普遍缺少发展规划,经营场所十分紧张。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县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仅40亩,医疗用房十分拥挤,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XX年医院迁建工程完成了工程立项和土地报批,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动工,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医院、妇保院、精神病院等县级医院和横溪、白塔、下各等中心卫生院的经营场所不足,精神病院房屋紧张、条件简陋,县疾控中心、城关医院至今还在租用房屋办公;多数医疗单位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乡镇卫生院还没有配备救护车,难于开展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县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在全县1350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仅占14.9%,高级职称只占6.8%;乡村卫生技术力量更加薄弱,514名卫生技术人员,本科学历只有16人,高级职称仅有6人,中级职称也只有96人,人才问题严重影响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医疗可信度;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差、压力大、工资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还未落实。

三是医疗质量仍需提高,医疗秩序有待规范。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病人外流现象不少;医疗纠纷发生呈上升趋势,医~件时有发生,处理难度较大;个体医疗单位数量多,管理较难,打击非法行医难度大。四是村级卫生服务网络薄弱,全县722个行政村只有42个村级服务站,群众就医不便反映较大。

(三)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缓慢。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还有薄弱环节。各类传染病预防及重大疾病防治任务依然很重,群众疾病预防观念不强。

二是食品安全隐患和药品监管问题反映较大。农产品调入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检测设施设备落后,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突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不够健全,药品监管相对薄弱,群众用药安全难以保障。

三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任务艰巨。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横溪、白塔等乡镇及周边平原村、城郊结合部等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直接饮用地下水,由于地下水污染,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群众呼声较大;露天粪坑仍普遍存在,改厕任务较重,有的村虽然建了公共厕所,但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没有发挥作用;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进展缓慢,城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作机制缺乏,环卫设施缺少,垃圾处理问题突出;排污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排污设施没有配套,地下污染严重。上述公共卫生问题的存在,致病返贫现象突出。

(四)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卫生事业经费所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却不断下降。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影响了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不够完善。

一是对农医保的政策宣传不够,部分农民对农医保的认识存在偏差,群众参保积极性还不高。

二是农医保政策还不够完善。群众对门诊报销、在外地看病报销手续、额度、参保率任务指标等意见较多。

三是筹资难度较大。我县外出人口较多,以户为单位收取难度较大,部分乡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有集体经济的村由集体支付,影响村经济发展,干部反响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保健康促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共同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造福人民的一件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县政府要从落实执政为民的职责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综合领导。要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制订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落实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形成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要重视和加强对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主体意识,增强预防保健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卫生工作,营造保健康、促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一要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要对各医疗机构发展作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规模。要高度重视县人民医院建设,尽快研究,科学确定建设方案,积极组织实施,加快解决目前县人民医院用房紧张的突出问题。重视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发展,抓紧县疾控中心、城关医院的迁建工程建设,积极帮助解决县中医院、妇保院和横溪、白塔、下各等中心卫生院的扩建问题,重视解决县精神病院用房紧缺、医疗条件落后、经费缺少等实际问题和一些乡镇卫生院的危房问题。更新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提高医疗检查可信度,适应医疗发展需求。

二要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取决于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技术人才决定着医疗技术水平。因此,要加大医疗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改进人才引进和考录政策,合理配置人才。加强在职医务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中、高级医师及执业医师的从业比例,进一步提升医疗技术人员整体素质。重视解决医疗卫生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

三要加强医疗质量建设,规范医疗秩序。县人民医院要培养和集聚高、精、尖医疗专家,不断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上新台阶,减少病人外流。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加强医疗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全科医术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要重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挖掘、收集和整理民间医药技术及祖传秘方。要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抓好医德医风,增强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和职业自律意识。加强对个体医疗单位管理,发挥个体医疗单位方便山区群众就医的积极作用,坚决打击各类危害农民群众健康的非法行医行为,规范医疗秩序。

四要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服务行为。要推进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革,合理配置资源,改进服务模式,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提高效率。加强村级卫生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担负常见病初诊治及预防保健任务。发挥社会个人举办的医疗机构作用,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提高整体效能。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为农民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公共卫生是人民健康的源头。

一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重点传染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处理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要认真实施母婴健康工程,重视产科、儿科建设,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出生人口基础素质。

三要加强药品、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加大药品购销监管力度,组织对农村卫生机构的药品采购渠道、质量、期限及药价的检查,保证农民用上安全、有效、价廉的药品。要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卫生综合执法监督,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及餐饮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生长激素等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县药品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

四要进一步重视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加快横溪水厂建设,及早解决横溪、白塔等乡镇的饮用水问题,加强城郊结合部的自来水管网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城郊居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要加强农村卫生户厕建设,公共厕所建设要因地制宜,发挥已建公共厕所的作用。要抓紧县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力争如期建成使用。改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城镇、乡村垃圾分级处理运作机制。要重视乡村排污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要充分发挥居民、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要严格按照中央、省级有关农村卫生工作政策规定,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所提高,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保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经费及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资金。

要合理安排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经费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体制。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互相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提高参保率,减轻村级经济负担。

篇7

关键词:人文关怀;四术;计划生育;基层计生服务

1国内基层计生工作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1基层县、乡计生服务开展现状 为遏制人口的急剧膨涨!适应计划生育工作的特殊需要,1981年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繁重。

笔者参考了知网《农村计划生育情况的调查报告》,从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即实行了城乡二元生育政策,农村政策总和生育率(妇女平均一生可以生育子女数)比城区多约0.6。

从1995年到2013年,每3年统计一次,县(市)政策生育率比城区分别低3.50、4.29、4.21、3.68、2.64、3.07、3.49个百分点。

1995~2013年城区平均人口占平均总人口的42.85%,比县(市)少14.30%。为使二者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城区违法生育的相应增加14.30%,结果城区违法生育的占违法生育总数的14%,县(市)占86%,全省县(市)违法生育的是城区的6倍多。

在生育政策与农民的生育意愿还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势必出现更多违法生育的现象。

1.2 存在问题

1.2.1基层计生"四术"随访发现:部分服务对象对手术认识不清 然而部分基层县乡妇女对计划生育手术认识不深,有的认为手术会对子宫带来极大创伤,可能导致以后不孕不育,带着极大的抵触和恐惧心理接受手术,术后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消瘦、头晕、焦虑,总是怀疑自身健康出现问题,大多数服务对象通过"四术"随访及心理疏导后多数可以缓解。

输卵管结扎术、中期引产术、人工流产术、放取宫内节育器手术统称计划生育"四术",计划生育手术被越来越多乡镇和农村妇女接受,在某基层服务中心调查,计生服务中心实施计划生育"四术"手术的已婚育龄夫妇5730例(包括流动人口)的随访资料。年龄22~46岁,平均(28.5±15.3)岁;女性采用宫内放置节育器者3513例,输卵管结扎术1117例,负压吸宫术1100例,随访时间l~12个月。

女性计划生育"四术"后并发症及副反应发生情况:计划生育"四术"后,育龄女性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明显增多、减少或闭经、下腹疼痛、白带增多等。其中3513例放置宫内节育器对象,发生不规则阴道流血者379例(10.83%),闭经者44例(1.26%),月经量明显增多者115例(3.26%),下腹疼痛及腰酸较明显者80例(2.27%),白带增多者283例(8.06%);1117例行输卵管结扎术对象,发生不规则阴道流血者92例(8.23%),闭经者15例(1.34%),月经量明显减少者23例(2.05%),下腹疼痛较明显者136例(12.17%),白带增多者13例(1.16%);1100例负压吸宫术对象,发生不规则阴道流血者233例(21.18%),闭经者37例(3.36%),月经量明显减少者74例(6.7%),下腹疼痛较明显者33例(3.13%),白带增多者39例(3.54%)。通过"四术"随访及时了解手术对象的术后副反应并给予心理疏导和药物调理,大多数副反应可以得到缓解。

1.2.2计生工作服务者在服务对象术后给予分人文关怀不够 受制于服务对象的数量,计生工作者在宣传计生工作和建设计生文化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服务对象术后,计生工作者却很难兼顾全部妇女,不管是术前咨询还是术后探望,计生工作者数量少,难以顾及全部人。

2如何做好基层计生优质服务

2.1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科技引路 以"三大工程"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为重点,积极为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系列服务,为最大限度地方便育龄群众获取避孕药具,各乡镇办事处计生服务机构、村居委会和大型超市应该设立了免费避孕药具发放点,并建立了避孕药具使用效果随访制度。

在全区各社区和部分村的微机中安装了计生统计信息软件, 将计生基础数据、B超"三查"、跨省流动人口登记等信息录入,及时传输和运用,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及时了解术后的妇女,及时上访、慰问。

2.2以"人文关怀"为基础,强化服务队伍建设,对服务对象增加人文关怀 加强对于服务对象术后的人文关怀,需要增加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人数,然而最主要的是需要强化领导责任意识,重视计生工作的开展。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药具发放员,并落实报酬,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实行考评结合,严格责任追究,将药具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对术后对象进行慰问,把人文关怀落实到实处。

2.3以"提高基层计生服务机构质量"为手段,切实让基层群众体验到"人文关怀" 大多乡站现有装备只能开展"四术",缺乏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化装备,由于装备落后、诊断治疗手段单一,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功能的拓展,以"四术"为主的计划生育服务呈现下降趋势,这些是形成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目前尴尬局面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全国大部分县级服务机构未能调整机构服务模式,技术服务的关注点仍然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上大部分乡级服务机构停留在"四术"上。计生工作者应该增加术后关怀和术前普及,让广大妇女了解基层计生工作。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农村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预防和保健需求。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应尽快进入新农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县、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农村妇女常见妇科病的检查和治疗、基本生殖保健服务,包括男性生殖健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家庭保健服务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延伸到每个家庭,这样既符合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解决拓展服务的可持续性问题。

2.4以"防治为主,治疗为辅"为方法,发放避孕用具过程中宣传 在实际的避孕药具的发放过程中,应该加强宣传避孕、节育的宣传力度,在改革和创新药具发放模式上,充分利用计划生育工作村民小组、户等的基础作用,延伸服务范围,扩大覆盖面,对已建立的多渠道发放模式进行规范和整合,将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药具免费供应范围,完善多点发放、入户发放、时时发放、自动领取等多种形式的发放措施,并随时掌握避孕药具发放情况及时反馈药具的使用情况,以便于进一步完善避孕药具发放工作的的完善和发展。

2.5以"提高人口质量"为保障,提高基层人口的素质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保障,先进的人口文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应该是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打胜仗的队伍。基层计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要十分提高县乡人的基本文化水平,注重老百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方法有三,①加强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村民素质,用金钱方式鼓励村民们提高文化素质。②批量选送青年到省州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学校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对教育实行奖励制度。③创新文化建设途径,经常组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活动,让育龄青年加深对避孕的了解,也建设起文化,普及各家各户。

参考文献:

[1] 王世阆.如何防治人工流产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4):253-254.

[2]王萍.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情况的探讨[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1(4).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合作医疗;对策。

一、引言新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凡不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且具有该镇常住农业户口的农民,不论性别、年龄、职业都可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农合,农业户口的认定以户口簿为准。自2003年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至2012年河南省先后6次调整和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补偿封顶线由2011年的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的看病就医困难,广大农民病有所医的愿望初步实现。但是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应该引起注意并解决。

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实施以来,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使千万农民的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补偿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实际补偿偏低或不予补偿。

虽然河南省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很大,无论是在资金还是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但却远远不够,农民实际享受的补偿比例仍达不到预期。一般而言,农民看病花了上千元,真正拿到手中的补偿却太少,农民自己承担的费用还是偏重。虽然有合理的报销单,但由于赔付机构的原因,出现赔偿金支付不及时、少赔甚至不予赔偿等现象。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信息闭塞,许多农民法律意识缺失,因此很多农民实际赔偿金少于应有水平时,尤其是由于青年和中年人外出务工而留下的老人儿童,利益更是很难得到保障。ll(二)操作违规现象普遍。

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河南省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些偏远的乡、县级医疗单位等推行过程 出现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部分定点医院或医生在对病人诊治时,普遍存在开大药方,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这一现象在乡镇级医院较为普遍。

2.部分人员采用非正常手段获得合作医疗补偿。

3.个别政府l丁作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利用手中职权以权谋私,甚至无视农民递交的合理的报销单,私通非定点医疗机构榨取钱财,或是收受定点医疗机构的贿赂,在监管中不闻不问,无视农民利益。

(三)医疗赔付过程和手续繁琐。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程序都很繁琐,这就为农民索赔造成很多不便,特别在一些交通不便或边远的农村地区,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往车费和其他花销给农民带来很大负担。在一些医院就医可以报销的部分,甚至需要到距乡政府几里地的地方进行赔付。如果是外地就医的,则更为麻烦,而在治疗过程中转院的,不但转院需经层层环节,进行赔付时更需要专门的证明和手续,非常不便。

三、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策略性建议。

基于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具体分析后,我们可以分别从政府、医疗机构和农民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确保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保障农民利益。

(一)政府方面。

1.制定使用与河南省实际情形相符合的地方性法规,从法律的高度上确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地位,以确保该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及时深入了解和分析各地区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疑虑和意见,吸收合理的要求和建议,根据各地实际,不断补充和完善政策制度。[21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措施,保护特殊人群,如制定专门政策,保障留守儿童和老****益。 ‘

2.合理制定和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各地要在分析、总结合作医疗制度和基金运行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测算,着力解决医疗制度补偿线过高、封顶线较低的问题,科学制定和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力争在不影响制度发展的情况下尽量维护农民权益。同时,补偿方案要统筹兼顾,邻县之间差别不宜过大。

3.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实行定期监察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检查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进行内部批评甚至公开批评,严厉处置医疗机构的不规范服务。同时,针对监管难度大,农民人口多的现状,可以建立特定的举报渠道,专门接受农民的举报和处理农民权益受损问题。必要时,可以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农民站出来说话。真正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严厉处置违法违规操作,维护群众利益。

4.加大宣传力度,使用多种宣传手段。针对信息闭塞、目前的宣传效果不理想状况,可以在农闲时流动下乡宣传,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手段,如通过豫剧下乡或地方戏表演,趁机宣传;或是以政府名义牵头,在乡下举办一些文‘ 化娱乐节目,以知识竞赛的方式鼓励农民学习。另外,河南省虽然信息不畅,但手机的普及率较高,政府可以通过发送公益信息,进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这些措施可以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对医疗制度有一个透彻地认识,还能有效防止在赔偿过程中侵害农民利益现象的发生,使这项制度更好地造福人民。

(二)医疗机构方面。

1.加强信息化建设。各级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强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不断完善相关功能,确保相关数据和基本信息传输畅通。乡镇定点医疗机构要建 信息管理系统,并与本省县市级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实时联接;[31统一参合就诊卡,实现全省“一卡通”,进一步方便参合人员就诊和补偿。

2.完善转诊办法。方便农民就医。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后,南于省内信息相连,整个参合人员患病在本统筹地区内的定点医疗机构间转诊时不需办理转诊手续;参合人员到本统筹地区外医疗机构住院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转诊和结算手续,对转往即时结报定点医疗机构的参合人员尽量实行电子转诊,参合人员凭信息系统的转诊信息到转入的定点医疗机构办理入院手续,[41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赔付,简化程序。

3.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完善医院的服务。特别是乡镇级的医疗机构要注重医务人员的素质,以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完善医务人员的奖惩制度,杜绝各种侵害农民利益的事件发生,维护农民利益。

(三)农民方面。

在参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广大农民应提高认识水平,多多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特别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更应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运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农民在享受利益之外,应积极参与并监督政府和医疗机构行使权利,多提合理实用的建议,使合作医疗制度更好更长久地为农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昊焕,聂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发展问题研究IJ1.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10(1):70—72.

【21 石美玲。论和谐新农村视角下的河南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IJ1.科技信 g-,2008(3):10一l2.

【3】 罗 佳。商丘市朱关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调查报告fJl_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22.

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营养状况 影响因素 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也愈发壮大,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壮大。据中国妇联2008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2005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达到5800万以上,其中,0~5岁农村留守儿童有1569万人,占全部农村同龄儿童的30.46%。与2000年比较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诸多问题中,最基本的是儿童的生长发育问题。营养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对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

(一)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营养不良

身高和体重能够衡量一个儿童基本的生长发育情况,而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存在差异。在穆敏等人的研究中,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小学生身高处于中上等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或母亲外出组和父母亲都外出组儿童营养不良、低体重及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直接照顾,饮食起居上往往存在诸多问题。一日三餐不定时、不固定,营养搭配不均衡,膳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直接反映在身高体重方面。营养搭配不均衡往往使他们营养不良,个头低于营养状况正常的儿童,体重轻于营养状况正常的儿童。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中也不乏一些超重和肥胖的孩子,在笔者看来,这是一部分留守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后,孩子的监护人不注重膳食均衡,任由孩子存在挑食偏食情况,导致孩子摄入过多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且孩子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从而表现为体重超重和肥胖。

(二)营养素供给量较非留守儿童低

每天摄入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缺乏营养素如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等,可能会表现出相关的疾病与症状。龚正涛等人的调查中显示农村儿童营养供给状况不好,蛋白质、钙、锌、维生素A、维生素C 等摄入量均不足RNI的60%,蛋白质质量不高,留守儿童营养摄入量较非留守儿童低[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身材往往更加矮小,其蛋白质摄入量特别是优质蛋白不如非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病之一。调查显示,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为9.4%,非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为7.04% ,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高于非留守儿童[4]。贫血导致机体工作能力明显下降,儿童铁缺乏可引起心理活动和智力发育的损害以及行为改变,铁缺乏还可能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危害留守儿童的健康。

(三)膳食Y构较非留守儿童不合理

一日三餐是基本,三餐之间的搭配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规律,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天然食品(除母乳对0―6月龄婴儿外)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膳食结构不合理易造成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供给不均衡,从而导致营养性疾病[5]。留守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餐营养搭配不合理

合理的膳食搭配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营养素。而农村留守儿童中大多跟随祖父母辈生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摄入的鱼虾肉蛋类食物往往不够,常常重复摄入一些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种类较为单一。

2.不重视早餐

很多起早上学的孩子随便吃些食物充当早餐,甚至有些不吃早餐,部分孩子会用买早饭的零花钱去购买零食、玩具等,这对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同时也会导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学习效率。

3.豆类、奶类蛋白质缺乏

众所周知,豆类及奶类中含有优质蛋白,能够很好地补充体内蛋白质。优质蛋白质(动物性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吸收利用率高,且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模式能满足人体需要,营养价值高[6]。而留守儿童往往由于不喜欢豆类的口感和味道而拒绝豆制品,加上监护人对豆制品、奶制品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掌握不充足,造成留守儿童总体上豆类、奶类蛋白质的缺乏。

4.水的摄入不充足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体需要量最大、最重要的营养素。在留守儿童中往往存在水摄入不足的现象,他们大多无法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往往等到口渴时才会主动饮水。

二、影响因素

(一)监护人因素

农村留守家庭中,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孩子则常常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这些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饮食及营养知识掌握得很少,无法为孩子提供健康的饮食。一般认为,人们的饮食行为与营养知识及饮食态度呈正相关[7]。由于监护人的营养知识不充分,不知道什么是合理膳食,从而不能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并且,监护人往往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而不注重孩子吃得是否健康。

(二)饮食文化习惯

有些农村地区由于种植的谷物相对单一,导致摄入主食单一,无法做到粗细搭配。还有些农村地区的饮食存在重油偏咸的习惯。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容易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我国南方地区喜好咸鱼、腊肉等腌制食品,这些食品的制作需要消耗大量盐,摄入过多还会钠影响钙、锌的吸收,不利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

(三)经济因素

农村地区相比城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也不便捷。在农村,很多家庭孩子较多,“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孩子营养跟不上。而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少顾及孩子的饮食情况。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以大米、面食为主食,水果、蔬菜、肉类、奶类、蛋类等副食的摄入不够;而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中,孩子又往往存在挑食、偏食的情况,所以又会出现肥胖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营养知识宣传,树立健康饮食意识

在农村地区大量开展儿童营养健康教育和营养知识宣传讲座活动,通过对儿童父母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尝试改变监护人过去“吃饱就行”的思想观念和不良的喂养行为,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一些调查表明,儿童监护人希望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送医药下乡等多种途径获得儿童营养有关的知识。因此,有关部门应深入农村地区加大营养知识宣传,帮助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树立健康饮食意识。

(二)发展农村经济才是根本

各地政府应根据农村实际,加大投入或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当地优势行业,发展和改善当地农村经济,这才是改善农村儿童营养状况的根本做法。加快新农村建设,尽快完善农村医疗体系,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

综上,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隔代监护或寄养环境下,在缺乏父母直接照料的情况下,生长发育、膳食结构、营养状况、学习生活均会受到影响。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并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并且需要不断地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敬忠,【美】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第一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穆敏,王素芳,万艳梅,等.安徽某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45(06):829-831.

[3]龚正涛,杨勤.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配对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75-3778.

[4]黄英,彭建,杨旭,等.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116-117.

[5]陈静,杨乃平.两所铁路幼儿园儿童体格发育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03):251-253.

篇10

《20**-20**年中国皮肤病药物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医药商业协会、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皮肤病药物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以及对行业内企业调研访察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数据,对我国皮肤病药物市场的发展状况、供需状况、竞争格局、赢利水平、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报告重点分析了皮肤病药物前十大企业的研发、产销、战略、经营状况等。报告还对皮肤病药物市场风险进行了预测,为皮肤病药物生产厂家、流通企业以及零售商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和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对欲在皮肤病药物行业从事资本运作的经济实体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中国皮肤病药物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有重要参考价值。

医药市场调研报告(二)

一、现状

(一)农村市场药品供销渠道混乱。

目前农村医药行业主要集中在镇、乡两级的集镇上。由于农村面积广阔,村落分散,网点稀少,客观上造成了农民买药的困难。需求客观的存在,供货相对的脱节,由此也造成了农村无证经营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在供应商而言,无证药贩活动猖獗。一些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药店、村卫生室受利益的驱动,在采购药品时只问价格不看质量,从而使一些贩卖伪劣药品的游医药贩有空子可钻。农村成了过期失效药品、假冒伪劣药品的集散之地。另一方面在销售商而言,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等农村零售商业超范围经营药品。不少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以经营保健品、食品为名,暗地里经营医药商品和医疗器械。药品购销无记录,药品来源和去向均无法查核,供应、销售的渠道十分混乱。

(二)农村市场药品质量低劣。

近几年,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城市药品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市场规范化经营明显好转。一些无证药贩在城市无法经营,只能把目标转向农村。他们以种种手段抢占农村医药市场。凭借多年经营的经济实力和经验,凭借各种社会关系网,将过期失效、假冒伪劣药品、未通过GMP认证企业生产的大输液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如一次性输液器等,销往农村地区。造成广大农村地区药品质量严重下跌,不合格药品随处可见。据有些地区对农村基 层药店、诊所、卫生室抽检,药品不合格率竟高达70%,而那些无证经营的超市、保健品店、诊所还不包括在内。归纳起来,主要问题就是过期失效、霉变虫蛀、淘汰假冒、未加工炮制的原药上市等几个方面。

(三)农村市场药品价格混乱。

农村医药市场由于价格信息闭塞,价格方面又无实质性的管理机制,市场价格十分混乱。药品价格靠高不靠低、看涨不看降。加上进货渠道的不同,往往同一生产厂家所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药品在同一乡镇药品零售店之间、村与村卫生室之间、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之间价格往往都不一致。消费者往往因此而无所适从。特别是一些抗生素药,价格出现成倍的差别。

(四)农村市场药品管理松弛。

由于农村市场面积宽广,村落分散,经济构成零碎而复杂以及自上而下的医药监管体制刚刚涉及县级,造成目前农村许多地区药品经营基本处于无机制管理状态。在农村的偏远地区药品监管几乎成为空白。县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许多地市尚未建立,刚建立的地市,县级执法力量也十分薄弱。人员少、素质差、经费缺、交通工具无等问题严重影响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由于农村市场的客观因素,大幅度增加监管力量,又会成为地方财政的很大负担。

农村医药市场的现状确实让人担心,它影响了医药行业在农村中的声誉,造成了农民群众购药的困惑和困难,同时农民群众在用药的安全问题上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农村村落的分散和网点的稀少,进一步增加了农民买药的困难。

二、症结

农村医药市场的实际状况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第一、农村医药销售市场药品供应问题,建国以来主要靠国营医药批发机构下伸农村和委托代批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等因素分割了农村医药市场,造成了原有的农村医药批发机构不适应多种经济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消费层次的农村医药市场现状。

旧的渠道不适应,新的能够担当此任务的渠道却至今没有建立起来。村镇小店、医务所和行政村的卫生室药品进货渠道处于秋黄不接的状况,农村分散在最基层的销售网点药品供应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

第二、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或地段,竞争过度,竞销过热;经济相对贫困,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众多的村落、村镇药品的销售网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市镇,医药品种明显不足,根本满足不了农民消费的需要。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农村市镇药店已经很多,有的已经亏本。殊不知解放前许多镇上有近十家药店,现在人口增了三倍,集镇的规模也成倍地扩展,药店不是多了而是规模、机制不对头。更何况众多的村落、村镇也是农村人口重要的集散地,网点空白,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第三、各种经济成份自成体系,各类经济成份连锁网络中心按照自已所在城市经营的习惯遥控指挥身处农村乡镇的销售网点。购销脱节,造成了农村医药商品不能适销对路。一些企业还片面地追求高差价、高价格、高利润药品的销售,造成了农村医药商品的雷同化。而农民真正需要的医药商品、医疗器械、售后服务、特别是传统的服务项目却很难购到和满足。

第四、经济实力雄厚,品种齐备的医药集团企业热衷于在城市拼搏,无暇顾及如何占领农村医药市场,造成农村医药市场销售力量的单一和薄弱。市场药品种类不全,低价、低利润的商品无人经营,传统的繁琐薄利的药店售后服务也基本不见。

第五、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投入等超常规发展,造成单位经济负担过重,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开展。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卫生院抓住了行政村卫生室的药品采购工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多数供应给卫生室的药价往往高于市场上一般零售店的进价。管理严格的乡镇,有些村级卫生员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对上实行明顶暗抗,偷偷摸摸在无证药贩处购药。他们甚至八小时在卫生室上班,业余时间在家里行医,成了一证多摊。管理松一些的乡镇,由于经营的分散性,村级卫生员采购药品基本处于监督管理的空白状态。

我们认为这许多因素归结起来,基本上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农村医药市场监管工作非常需要加强和规范;二、农村医药市场药品流通渠道非常需要疏理。药品监管工作好,药品流通渠道就通畅。只有药品流通渠道通畅,农村医药消费才能正常发展。

三、初探

农村医药市场要加强监管力度,已经引起许多领导的重视。县级药品监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工作也正在建立和强化,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农村医药市场的特殊性和因此而形成的难度我们更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建国初期,由于农村医疗水平的落后和医药商品的缺乏,农村急切的是要解决药品的供给问题。国营医药批发机构下伸农村,解决了农村医药市场的根本问题。由于药品掌握在国营经济手中,在国营商业系统从上到下的统一管理下,农村医药市场发展比较平稳。随着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农村集镇上的个体诊所联合起来,组成联合诊所。个体零售药店联合起来,组成合作药店。有一定规模的医药商店实行了公私合营。由于联合诊所、合作药店、公私合营药店都在掌握住医药物资的国营经济统一管理下,农村医药市场还是发展平稳。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中心集镇由国营经济直接组建地区性人民医院,联合诊所也接受卫生局的领导和管理。农村医药商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规范管理曾多次因条条、块块的管理模式而条块变动。但在国营经济的统一领导下,农村医药市场的发展也是比较平稳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由于多种经济成份的加入,多种商品流通渠道的展开,彻底打破了农村医药市场几十年平稳发展的境况。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农村医药市场也就跟着出现了巨大的变革。简单的历史回顾,面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发达、人口分散、村落众多、网点稀少,形成了农村医药市场宽广、多层次的消费结构,网点设置分散和监督管理困难等特点,我们认为一、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坐镇在城市中的大型医药集团企业深入农村,通过收购、兼并,合股、控大股、直接建网点等多种形式,切实占领农村医药市场。农村行政机构的改革,特别是以经济自然流向为指导,实行撤小乡并大镇,撤小村并大村,精简行政机构,精简行政人员,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变革。这为大型医药集团企业占领农村医药市场带来很大的方便和效益。建国几十年中,农村医药市场的平稳发展,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农村医药市场长期有一个主体力量统管。大型医药集团牌子硬、信誉好、实力强、品种齐、价格廉、质量有保证。支持他们占领农村医药市场这从根本上解除农村医药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向那些大集团企业提议,深入农村应该深入到在农村机构改革后的大村所在地组建连锁网点,因为这里是农村经济最基层的中心地,也是各农村村落人流的中心,也是目前我国农村医药网点的空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