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篇1

关键词:国土资源 经济安全 保障体系

1 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现状

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是各国都主要关注的问题,总体来说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工作一直向好的趋势发展,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促进经济建设为中心,严格执行土地的调控政策,加大土地制约情况,为经济建设用地提供强健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2 国土资源经济安全问题

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目前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虽然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对国土资源经济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在宏观的经济调控中都有所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的体制逐渐完善,工作人员也逐年提高了相关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但是仍然存在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两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土资源经济发展保障的用地计划指标短缺,现有耕地中占地和补偿之间的平衡工作难度加大等问题。

2.1 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中国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首先要破解用地的空间不足问题,目前随着城市建设化的飞速发展,需要通过压缩农村用地以及农村的宅基地所占用的面积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各地对土地的需求量逐渐加大,这也成为土地资源供应和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矛盾所在。

2.2 计划指标短缺

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 全国对用地的需求量预计超计划指标,这就导致用地计划指标短缺,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盘活存量的土地进行再利用,但是近来通过对农村土地的整治、厂矿整合、村舍改造等形式,能够再次被盘活的存量土地量极少。同时在对土地审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再经过发现问题后规范和纠正这样事后监督的方式会付出很大的成本,且难于执行到位,这样也会直接导致用地指标的短缺。

2.3 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大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耕地需求日益增长,建设的项目占用耕地的情况越发增多,又恰逢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再加上耕地的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大多数质量好的优质耕地早已被使用,而新开发的耕地质量监督缺乏有效保证,很难形成一定生产力,后期改良潜力小,导致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大。又由于补充的耕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围湖造田、侵占河床等形式增加,导致生态恶化,不但对投资造成了巨大浪费,还与耕地占补平衡的初衷相违背。

3 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多,土地供给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土地资源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能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利用土地,由此提出对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一些设想。

3.1 服务保障发展

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土地管理政策,保障国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不断提升国土资源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用地等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保障经济建设用地需求,缓解土地供求矛盾。还需要强化执法服务,以优质高效为理念,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保障服务能力和监管水平,加强执法监督的检查,实行动态巡查责任制,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为群众对国土资源的提供高效服务,要及时化解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2 强化监管责任

在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中要逐步建成覆盖全国,做到全程监管,有相关科技支撑,社会监督为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加强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建设,正确保障关系,不仅要保障发展,也要保护资源,以此来强化监管责任。全面落实对耕地的保护,通过项目的形式实施、建设项目与补充耕地相挂钩等制度的设立,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协调耕地占补平衡,做好保障监管责任。同时推进耕地保护责任制的完善创新,使其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严格监管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土地执法巡查制度,坚决制止先用耕地再批等现象。

3.3 维护权益措施

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中还要注意维护人民的相关权益,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为抢险救灾服务,给民生有力的保障。要运用经济手段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保护耕地,根据各级政府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实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区分征地的用途,对不同的土地实施不同的土地征用办法,在确定具体征地补偿标准时,还要综合考虑对被征土地的补偿、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安置等具体因素。同时要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实行农田、村庄、工矿废弃地等土地的整治来新增可用耕地。需要完善土地的供应制度,确保居民住房用地的适时供应,加强土地储备的工作,盘活存量的土地,对闲置的土地进行严格处置。

3.4 夯实基础建设

要建立良好的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体系,还需扎实做好打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长远的工作,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对农村用地的规划要加强协调,不仅要明确农村居民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尊重农民的意愿。还需要加快配套设施的制定和完善,为农村居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保障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制度,增强其专业技能,提高其文化素质,转变其观念。在稳步发展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提高建设共享和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配置利用的最大化,提升基础设施的价值,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促进农村文明新貌的形成,塑造新形象。

4 总结

国土资源经济安全保障工作涉及到各方面,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面对国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计划指标短缺、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大等问题,只有切实落实好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为社会平稳前进提供保障,才能真正有效地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旭光.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

[2]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

篇2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安全保障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进入第三次浪潮,即信息化时代。在第三次浪潮中,无形的信息将代替传统的工业要素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同时物质生产将会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的创造与生产。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办公自动化成为主流,电子文件便应运而生。档案馆是永久保存档案文件的场所,纸质载体文件的增加所造成的馆藏空间匮乏的危机,使数字档案馆成为国内外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研究与讨论的热点,并被公认为档案馆的发展趋势之一。虽然数字档案馆带来了新的档案信息存储方式,提高了档案信息检索的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档案信息利用行为,但是仍然避免不了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利用带来了新的档案信息安全威胁。不管何种原因,只要是影响了数字档案信息内容的可读性,破坏了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性,阻碍了数字档案信息价值的实现的不良环境与行为,都是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威胁因素。自从“数字档案馆”这一概念提出以来,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就备受关注。

一、数字档案馆概述

1992年,网络上了由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图书馆负责设计的杰弗逊数字档案馆,这是世界上最早建设的数字档案馆。受其影响与启示,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学者与档案工作人员开始投入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开发与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可观的成果。我国于2000年启动了我国第一个数字档案馆———深圳数字档案馆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在2003年青岛市数字档案馆正式投入运营。但是,从数字档案馆的理念第一次被传播开来,到被广泛接受、认可,对于数字档案馆的概念,档案界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至今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我国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技术说。强调数字档案馆各项功能实现的前提是计算机原理和多媒体技术,认为数字档案馆是“用二进制编码的数字方式存储、处理档案信息内容,应用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技术,提供电子网络检索和服务的档案信息系统”[1]19。2.信息系统说。认为数字档案馆是“提供电子网络检索和服务的档案信息系统”[1]19。何嘉荪教授认为:“数字档案馆不仅仅是馆藏得到数字化以及管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的档案馆和档案馆群体;它实质上是一个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有序处理和集成管理在结构各异的多种信息平台上产生的多样的电子文件、档案以及其他信息,确保这些数字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持久有效性,并实现上述信息资源跨库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和可扩展的数字信息系统”[2]32。3.开放信息环境说。这种说法强调数字档案馆给远程利用档案带来的便利。“数字化档案馆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3]27我国学者对数字档案馆的定义的不同类型界定,一方面反映了学者们研究角度的不同和丰富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公认的定义的缺失是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缓慢的原因之一。

二、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

数字档案有两个来源:传统档案文件的数字化处理和办公自动化直接生成的电子文件,二者在储存、保管、检索、利用等方面并无差别。冯惠玲教授认为,电子文件具有了两种形式的“生命”:借助载体而存在的“物理生命”和以特定编码格式构成的“信息生命”[4]38,因此,电子文件面临的威胁就相应地有两个来源:一是对其“物理生命”的威胁,主要是电子文件载体的破损、丢失和不良的存放环境、系统运行环境。二是对其“信息生命”的威胁,它会直接导致电子文件信息的不可读。笔者认为,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保护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物理环境的保护和对信息本身的保护。为了维护数字档案信息的“生命安全”,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业务部门应合力制定一套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各个要素之间彼此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维护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易获取性、可读取性、利用范围可控制性,保障其安全。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要素有法律约束保障、技术支撑保障、标准规范保障、智力推动保障、综合管理保障。

1.法律约束保障。法律约束保障是指档案部门借助法律、法规等具有较强约束力的手段监管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和规范数字档案利用的行为,从法律层面上维护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法律约束保障在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因素,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不仅鼓励有助于维护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而且还严厉打击不利于数字档案馆建设、扰乱其正常运行的不法行为,为数字档案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保驾护航,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技术支撑保障。技术是支撑数字档案馆顺利建设和有效运行的基石,是数字档案馆区别于传统档案馆的明显标志,是档案事业现代化进程中档案学界热切关注和热烈探讨的问题。技术的多样来源于威胁的多样,正是为了消除愈加多而复杂的信息安全威胁,各种各样的技术才被开发出来。这里所说的技术,是能够使数字档案信息隔绝安全威胁的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反病毒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等,技术种类繁多,运行原理不同,能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各种潜在危险来维护数字档案的信息安全。这些技术相互配合,互成体系,共同抵制对数字档案的不法操作,维护其原始性、可读性,方便利用。

3.标准规范保障。随着我国档案标准化小组和全国档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关于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各类标准相继出炉,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17678.1-1999)、《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二部分:光盘信息组织结构》(GB/T17678.2-1999)、《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的一致性测试》(GB/T17679-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等。标准对于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操作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相关标准,电子文件的各项操作难以统一,就会出现电子文件格式不一、管理操作相异的后果。那么,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就难以保障。

4.智力推动保障。从数字档案馆设计、开发到使用、后期维护,固然离不开标准、技术、法律的约束和支撑,但是标准的对照、法律的执行和技术的使用都不能脱离人的调用和支配,否则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是智力,一切围绕数字档案馆的技术、制度、标准、管理等都是辅助手段,人才是一切工作的承担者。功以才成,业以才广,人的想法、理念、经验等“智慧力”与劳动力都会作用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中,推动档案事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档案部门在人才管理方面,要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提高福利待遇以避免人才流失,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数字档案馆建设、在数字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把人的智力发挥到极致。

5.综合管理保障。信息安全领域有一句广泛流行并被普遍认可的话,叫“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即维护信息安全,30%的力量来自计算机设备与信息安全技术,剩余的70%要归功于人的管理。“管理是贯穿于信息安全整个过程的生命线。”[5]3这条关键的“生命线”串联着信息安全体系中的每一个因素,代表着档案部门维护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意志。为了提高人们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并建立信息安全责任感,增强设备与技术对不良操作的敏感度和抵御能力,管理层应积极制定一系列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生成具有组织特色的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模式。

三、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措施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是档案事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初衷是为了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系统、可用,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任务,因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每一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隐患,所以要求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的每项工作都要小心谨慎、认真仔细。如前所述,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技术保障、标准保障、人才智力保障、综合管理保障等五项保障因素,然而,安全保障工作并非这五者的简单累加和机械堆砌,而是彼此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过程。最关键的是综合管理保障,数字档案馆负责人将其他四个保障因素移植到其管理理念中,形成一种特色的、遵纪守法的、符合标准的、善用人力与技术的管理模式。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因素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一个严厉的司法、执法环境,使其满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法规条文主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但还没有专门针对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档案部门应该积极配合立法机构,制定出一系列既符合当前我国档案工作实情,又具有前瞻性的法律法规,对数字档案的信息安全行为“保障措施”、破坏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处罚等作出具体规定[6]90。相关法律制定出来后,应该严格执行,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其约束力与权威性,不应使其形同虚设。

2.夯实技术基础。技术是实现既定信息安全目标的基础,可以说无技术不安全。首先,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档案部门应该建设一个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使不同功能的技术相互配合、互成体系,形成一个结实的、高密度的“威胁隔离网”,有效地使数字档案信息隔离现有一切不利因素。其次,对于功能相同的技术,应该择其一二而选,即允许不同技术在功能上的交叉,避免其过度交叉。具有相同功能的不同类型技术不仅会带来安全保障功能的无限叠加,而且这种技术上的过度交叉还会给档案部门带来经费和人力方面的负担和浪费。最后,档案部门应该经常与同行和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人员交流经验,力争掌握主流的信息安全威胁和防御技术,当本部门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遭到新的威胁时,能够不慌不乱、胸有成竹地解除危险因素。

3.加强标准建设工作。标准是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的实施能够使同一类型的重复性工作项目达到一致,从而便于管理与应用。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与应用,数字档案馆相关的标准体系应该建立起来,以便于数字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共享。此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该本着标准简洁、通用、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先做好调研,再逐一研究、讨论,制定适应性好和通用性强的标准体系。

4.注重专项人才培养。人才是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唯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素。数字档案馆是档案部门在信息环境下的新产物,与其相关的各项工作自然对人才有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主要单位,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数字档案馆系统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有所用,缓解档案部门综合性人才稀缺的压力。此外,档案部门可以与高校或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选送一批员工参加培训,以完善其知识结构。

5.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管理贯穿着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整个过程生命线。不管是档案馆的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都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影响。首先,档案部门应该加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宏观管理,合理配置人力与技术保障。其次,建立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人员、系统运行环境、数字档案文件的流动等方面的约束与指导。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技术保障、标准保障、人才智力保障、综合管理保障等五个要素,然而安全保障任务并非这五者的简单累加和机械堆砌,而是彼此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管理保障是核心要素,数字档案馆负责人将其他四个保障因素移植到其管理理念中,形成一种具有本单位特色的、遵纪守法的、符合标准的、善用人力与技术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霞,王宇晖,王萍.数字档案馆:21世纪档案馆的新发展[J].兰台世界,2000(1).

[2]何嘉荪.现行文件阅览中心、文件中心数字档案馆[J].档案学研究,2003(1).

[3]傅荣校.认识数字档案馆:兼论数字档案馆与虚拟档案馆的区别[J].中国档案,2001(5).

[4]冯惠玲.保证电子文件的长久性:《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摘要之四[J].档案学通讯,1998(4).

[5]康巨瀛,田园.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医院统计,2006(1).

篇3

             —XXXXXX有限公司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抵制违规生产、杜绝违章操作。进一步提升公司安全文化,根据XXX市《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的通知》,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公司结合生产实际认真研究活动方案,对活动周密布署,确定活动的阶段性目标,以加强职工安全教育为主线,积极开展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活动,完善群众劳动保护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安全工作文明、高效运行。结合公司实际,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劳动保护工作涉及广大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工作,为使“安康杯”竞赛活动能够认真的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公司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和“安康杯”竞赛组委会,主任由公司董事长XXX担任,副主任由公司工会主席和主抓安全的副总经理XXX担任,各部门(车间)按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竞赛活动有计划、部署、方案、组织、检查、评比、表彰、奖励。同时,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制度,进一步完善“五个保障体系”,即以公司经理和各部门经理、车间主任为首的生产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以生产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以工会主席为首的职工群众监督安全工作保障体系;以党支部书记XXX为首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以安全科长XXX为首的专业安全检查体系。公司还将目标管理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要手段,强化企业法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安全责任意识,同时重点加强生产经理作为生产现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意识。通过量化责任目标,逐级分解,逐级监督检查方针落在实处,在生产现场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采取排查、评估、建档、立卡等措施,建立监督控制体系,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促进对各类事故隐患的整改,对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推行“一法三卡”活动中,公司制定了有效的实施方法,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落实。一是排查事故隐患和职业作业点,进行划分等级、评估和建档。二是日常监控与动态管理相结合,使危险源始终处于监控之中。三是对有可能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险作业点,由安监部门制定事故防治应急预案。

二、认真做好安全防护用品的发放工作,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劳动条件,定期发给职工符合安全卫生规定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护用具。

公司遵照采购、质安、使用三结合的方针,质安科从产品采购把关,按照规定严格检查,发现不合格的防护用品(具),坚决制止使,对于合格的防护用品进入生产及使用现场前,质安科先把防护用品的使用办法和使用中需注意的事项形成书面文字,在安全培训会议中对生产车间主任及各使用部门负责人进行手把手培训,并且跟踪车间(各部门)对下一级具体使用者的使用前培训及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的讲解,达到人人有防护用品和防护用具,人人知晓防护用品和防护用具的注意事项、使用方法,以备发生紧急情况时,每个人都能知道如何 应对,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把安全隐患发生率降到最底。

三、建立健全以企业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严格坚持自行检查与抽查互检制度并严格执行。为了将“安康杯”竞赛落到实处,公司工会专门发出通知,提出具体要求,进行认真部署,按照公司的总体安排,各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组织了“安康杯”竞赛活动的自检,并以书面形式进行了汇报。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公司工会日常与质量安全科等职能部门,对公司的所有正在生产过程的机、电进行了抽查互检。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安康杯”竞赛企业考核标准,深入现场查出隐患,提出问题,其中包括安全防护、生活区卫生、内业资料,并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各分部门、车间立即整改,拾遗补缺,加强防范,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保护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人身健康。同时,对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较好的项目部和分公司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彰。

作为“安康杯”竞赛的重要环节,此项活动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走过场,注重实效。每次现场检查都采取全面普查的方式进行,因此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分公司和项目部开展活动的情况。二是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检查中主要由公司质量安全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部分熟知安全操作规程的职工代表进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检查,体现了主人翁意识,也将职工代表检查、巡视安全生产制度落到了实处。三是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各受检部门的经理、安全员亲自到场,认真听取检查意见。四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通过组织“安康杯”竞赛扎实开展,各单位普遍反映学到了许多好的做法,达到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大家普遍认为“安康杯”竞赛活动是工会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联系在一起,是很好的切入点,表示今后不但要加强,而且要有所创发展。

四、积极参加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为使“安康杯”竞赛活动做到人人皆知,我们紧紧抓住宣传教育这个关键环节,并要求所属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职工尤其是现场施工人员了解“安康杯”竞赛活动的主题、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做到全员动员,共同参与。

篇4

关键词:防洪标准;自然地貌;频率曲线;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flood disaster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are hinder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its very destructive, bring immeasurable los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zhuj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bout the cause of the flood disaster happened, applying scientific principle, urban flood and draining waterlogging for hydrology of calculation, water gauge, has pointed out the most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security system model.

Key words: the flood control standards; Natural landscape; Frequency curves;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按地理条件来讲,诸暨市境地处浙中内陆,属亚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较多,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常年平均降水量约1373.6毫米,且分布极其不均,具备发生洪涝灾害的条件,所以应积极做好防洪工作。近年来随着诸暨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城区是势在必行。新城区的开发正慢慢往那些防洪排涝要求低的方向延伸,而老城区原先的防洪排涝性能不高,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防洪排涝工作新的难题。

一、分析城市易发生洪涝灾害的缘由

1.1受到自然因素影响

诸暨每年降水的变化呈现出双峰型,波动极大,其中三到六月以及九月份期间是多雨的阶段,降水日年均约158.3天,局地性的天气资源丰富,洪涝等灾害频繁出现。一些沿江的地区会由于江水的高度过度高涨而使排水系统受压过大,最终导致涝灾;除此之外其他地区受到暴雨侵袭,其强度甚至会超过原有排水能力,如此一来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现象。无论从哪一角度追究,这些异常气候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暴雨,直接造成了城市内涝。

1.2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事实上,当地居民不合理、不科学的生产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城市频繁发生洪涝灾害。虽然自然因素直接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为影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口的膨胀,于是跟森林、湖河抢占土地的使用权,滥砍滥伐,破坏了整个区域的植被,并强行填埋湖泊、河流,使得泄洪渠道不断变窄,内河流道淤塞,进而使得整个自然生态结构遭到破坏,泄洪不畅通,洪涝发生机率更大。在发展城市的进程里,一般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洪涝灾害现象可能为以下几点原因:①城市拓展选址不恰当;②设定的防洪要求标准不高;⑨人为破坏了防洪排涝的保障设施;④防洪管理力度不足;⑤建设城市时过度使用行洪路段,使得洪涝来临时得不到及时地排放;⑥破坏城市自然水系;⑦过度采用地下水资源,使得地面逐渐沉降。

1.3受到城镇化扩张、发展的影响

城镇不断的扩张,改变了当地原本的自然风貌。慢慢地,城镇化不断发展、扩张,农作物、树木的面积慢慢变小,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工业区、商贸大厦和居民楼。在一些城市中存在许多不透的水将水滞蓄水的洼地表面进行覆盖。正是因为原来的透水植被以及土壤大面积的被强度较高的不透水铺砌,一定程度的造成了下渗现象以及蒸发速度的显著降低,其产流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其径流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大,最终的结果就是洪峰时间的提前。同一时间,当地的入渗量在一边减小,就会使得某些地下水的供给量呈相应降低的状态,在干旱时期其河流的基流量势必也会相应的降低。

简介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城市的水文水利计算主要是根据水文现象的随机性质,应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测水文资料的统计分析,估算指定设计频率的水文特征值。一般说,运用水文统计方法所依据的样本很少,抽样误差较大,往往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不能单纯根据工程所在地点的水文资料进行计算,还必须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充分的合理性分析,才能较可靠地求得工程所在地的设计水文数据。 下面简单介绍三种水文水利计算模式:

2.1假设暴雨计算

一般暴雨的降临,就有可能带来洪涝的发生。在那些洪水资料比较匮乏的区域内,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暴雨的设计可以说是保障洪水的计算精度设计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各种特大暴雨气象出现的条件不是一样的,同时下雨地区的地形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这些特大暴雨在计算雨量的时空分布方法也是多种形式的,没有一种相对较固定型式来进行。通常情况下是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现如今的水文计算形式大都是假定当时的降雨以及洪水相同频率,判断暴雨的设计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其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依赖于暴雨的样本选择和样本的资料审查以及如何选择频率的曲线等等。

2.2产流计算方式

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通俗点来讲,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比如在农村地区大多是以自然的下垫面为基础,现在世界上在自然下垫面方面的产流机制探索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城市下垫面的组成方面其地域相对较复杂,机制的产流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2.3汇流计算模型

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2011年6月份, 诸暨市发生了1997年以来的最大梅雨洪水,在这次洪水中,诸暨市水文站全体人员按工作分工,不间断地做好流量测验、站点设备维护、水情电文拍报等重点工作,确保水情数据的及时准确上报,为防汛提供决策依据。洪水过后,市水文站又按照水文洪水调查规范,及时开展浦阳江“6・16”暴雨洪水调查,通过现场踏勘洪水痕迹、走访当地居民、实地测量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收集和掌握这次洪水的特性,为分析总结工作提供科学数据。

三、构建防洪排涝措施对应的安全保障体系模型

去年6月份的洪水, 诸暨成为全省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洪 灾过后,我市痛定思痛, 提出 加快灾后重建,大力实施水利设施三年建设计划 。7月23日, 市委市政府出台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今后水利建设目标措施 。9月14日, 市政府制订下发 诸暨市水利发展三年建设方案 , 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落实今后3年水利建设任务。计划在今后3年内, 全市安排项目总投资60 73 亿元, 其中 3 年计划投资42 74亿元,第一年度计划投资14 24 亿元,第二年度计划投资14 30 亿元, 第三年度计划投资 4 20 亿元。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方案、意见为构建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

所谓的安全保障指的就是使用一定有效手段,使得生命和财产以及粮食的来源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一个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的安全保障系统主要是说社会对于城市某一个特定的区域或者历史时期条件下需要面对的某些洪涝灾害现象出现时的应对理想策略。这需要在洪涝灾害方面进行适当的科学全面分析,然后进行辨析最后再预测,以此为基础经过工程以及非工程、宣传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一步步将城市的防御洪涝灾害能力提升,把这些自然灾害存在的风险降低在一个可接受、可处理的范围之内,期望得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实现。

为了可以让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的安全水平同日益增长的自然灾害安全可以相呼应,我们就必须全角度、全方面地建设一个适合我市洪涝情况的安全体系,使洪涝灾害的风险掌握在人们可接受的一个范围之内,这样可以使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得到保障。以风险的管理角度来看,建设城市全方位的防洪排涝保障安全体系需要遵循八个原理:

首先就是要降低由洪涝灾害带来的风险;其次就是要对洪涝灾害带来的风险可以有能力回避;第三就是可以分担灾害带来的风险;第四就是要适时增加抗御灾害的能力;第五就是增强灾害来临时的承受力;第六就是避免一些人为的灾害;第七就是加强在灾害预警方面的能力;最后一点就是加强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保障体系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特别针对城市化建设,不但可以起到普通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作用,还能综合城市化建设的众多影响因子。可惜遗憾的是,虽然有关水文水利的理论都已步入成熟的正轨,可在计算成果的根基上研究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的却少之又少。由此可知,今后应在安全保障研究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旭东,刘磊.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01) .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

0引言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小企业相比于大企业,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强大,不仅要有能走向世界的大企业,而且也要有成功的中小企业。这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壮大,且发展较为迅速,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在产业水平、产品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体系不完善,资金来自不同渠道、不同部门,难以集中调配运用,阻碍了平台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多数平台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二是共享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企业对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平台服务功能完善,服务领域和内容有待拓展,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四是服务体系建设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企业产品检测较为困难,无法享受就近服务;五是人才匮乏矛盾突出;六是不能顺应国家“互联网+”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的大趋势。针对以上问题,打造以省服务平台为枢纽,窗口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互联互通,协同合作”的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是最佳的解决渠道。通过建立统一的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完善完成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服务,提升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既把企业的诉求反映上来,也要把国家的政策落实下去,实现上下互动、左右联通、公开共享。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整合各级各类政策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优质服务资源,推进实现均衡化服务供给,实现政策和志愿服务在全省范围内的公开和共享。

1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1.1建设思路

第一,省级服务平台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窗口+平台”、“传统+移动”、“公益+市场”的方式为全省企业提供一个了使用便捷、功能全面、运营成本低的功能平台。第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做好省枢纽平台顶层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各市州服务“窗口”的特点,以建成各市州服务“窗口”的特色平台为导向。第三,在全省层面体现充分利用本省现有的基础和优势资源的要求,主要包括业务上对省级决策指挥的支撑、公共服务的资源共享,数据上对全省基础库的共享利用,共性平台、网络基础设施与全省统筹建设内容集约统筹。第四,省级线上平台要充分体现与各市州服务“窗口”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对中小企业需求从市州服务“窗口”向省级平台辐射,以优先保障各市州服务“窗口”的线下利益。

1.2总体建设架构

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技术架构是一个以云计算为基础的面向服务(SOA)的架构。以云基础设施既云服务、云平台既服务为基础支撑的信息化基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每层既对上一层提供服务支撑,同时又具有独立的面向业务支撑的应用服务体系;体现云基础设施及服务、数据资源及服务、云平台及服务和业务应用及服务的云计算体系架构。还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运维监控服务体系。通过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实现云基础设施、服务支撑、安全保障、运维服务等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业务系统统一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展信息化应用时,只需在平台上部署业务应用软件,而不用考虑其承载环境。

(1)渠道层。服务渠道,即中小企业用户、平台运营单位、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公众可以通过Internet、APP应用、微信平台、呼叫中心等途径访问的平台,选择并使用各项服务。平台门户系统没有具体的功能,其作用是展示业务层所提供的功能、服务等。

(2)业务层。用户通过门户平台、呼叫中心或智能终端平台进行服务请求,按照业务规则向相应的应用系统分发业务请求,并统一反馈应用系统所产生的业务结果。例如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信息咨询、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企业融资、技术创新和质量检测、人才招聘与培训、法律咨询,招商引资、服务代办、电子商务、数据上报、项目申报及大众创业的“8+N”功能模块及青海特色扩展功能模块的服务功能。同时企业和园区可以通过平台进行项目申报、生产经营数据采集等工作。

(3)支撑层。对整个平台中的用户、平台运营基础功能、数据存储、平台所承载业务配置管理及平台知识库等基础功能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包括会员中心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数据资源中心、广告管理系统、业务配置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

(4)能力层。为整个平台提供所需的一切基础能力,如:企业数据采集、搜索引擎功能、系统监控、缓存方案、文件上传存储等功能。

(5)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服务平台网络各层服务的安全,按照三级安全保障管理要求,建立多级安全防护体系(即:平台层、安全域和虚拟主机防护),确保服务平台网络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安全,创造安全健康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部署环境。安全保障体系要通过完善具体的安全制度和周密可靠的事件处理机制,达到保障系统安全的目标。

(6)运维体系。按照“统一监管,规范运维”的原则,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运维监管中心,规范建设各级服务平台运维体系,实现统一管理、集中监控、分级维护、分权负责的运维体系,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1.3线上、线下业务流程设计

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人才需求为例,建立特色的人才资源库,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寻求企业人才。

(1)企业可以通过人才资源库根据人才的技能类型、工作年限等进行过滤定位到企业需求的人才,获取人才的基础信息,通过线下联系的方式获取人才。

(2)企业可以通过自身对人才岗位的要求,在服务平台招聘公告从而获取人才。

(3)平台将展示热门企业的相关信息,包括企业主要从事的行业、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规模、企业所在地区等。

(4)平台将展示职场相关咨询,包括劳动法规、简历指导、面试秘籍、薪酬信息、现场招聘等信息。

2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思考

2.1运营整体思路

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为引导,“政企”联合成立平台网络运营公司为主体的运作模式推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更加具有市场的竞争力。具体来说就是由联合成立的运营公司主要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提供补贴资金、协调相关资源,扶持平台做强做大。

2.2公益服务的运营

对于政府公益将采用资金支持、应用引导和增值服务三种模式推动平台对中小企业持续服务能力的提升。

(1)资金支持。按照国家对平台网络“扶上马、送一程“的建设运营原则,发展初期可以从中小企业平台建设资金中给予平台公司运营补贴;后期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中专项列支部分资金支持平台运营,或者按年度设立我省中小企业二化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提升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水平;根据服务内容及考核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平台网络公益。

(2)应用引导。平台网络建设投运后,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及固定资产和建设、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改善融资环境担保业务奖补、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服务能力提升、奖励奖金等专项资金为切入点,逐步将两委所有资金申报、评审、审核、拨付、跟踪工作搬上平台网络,由内向外推广普及平台应用,同时采用“接进来、延出去”方式延伸服务链,最大限度实现平台网络的智能化闭环服务。

(3)增值服务。借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市场无形之手,通过落实上述各项措施,利用3~5年时间,逐步汇聚各类服务机构,培育平台网络活跃用户,积累沉淀企业数据。待服务资源、企业用户及报送数据达到一定数量级后,便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清洗、提炼、挖掘相关数据,形成高附加值的数据资源,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咨询机构提供有偿数据服务。

2.3市场化自主运营

平台除公益外,还要逐步实现自主运营,市场化自主运营的具体方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平台上自行开发的软件,通过企业客户的线上、线下订购使用,平台可以全部收入。

(2)服务平台引入的基于SaaS服务的ISP、ICP软件,通过企业客户的线上、线下订购,平台以分成方式取得收入。

(3)政府的技改资金及其它扶持资金通过平台受理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取得相应的服务费。

(4)通过给企业客户提供电子商务的交易服务收取相关服务费。

(5)为企业提供CI形象策划、产品设计、包装、市场宣传推广等服务产生的服务费。

(6)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广告搜索竞价产生交易费。

(7)通过平台汇聚的中小企业经营及运营大数据形成的系列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服务。

(8)平台可以开展中小企业的相关培训获得收益。

3结论和展望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下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逐步发展成为了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娘家,不但用大数据的方式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帮助企业学习了解国家、省市有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更加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融资对接、技术推广、市场开拓、教育培训等服务,是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还将集聚更多社会化的和市场化的各类服务资源,不断健全服务功能,在解决小型微型企业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业务技能、进一步拓展市场以及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粱肖冰.基于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分析.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

篇6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电力工程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现如今,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则。因此,电力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只有对电力工程进行安全管理,同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力事业的长足发展。

1.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1.1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电力建设工程来说,其施工环境都较为复杂,而且工种类型也相对较多,涉及到的领域也相对较广。因此,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现场,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根本上说,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将预防和控制有机结合,深入落实责任制度,同时要将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进行有效落实,强化生产人员的责任制度。要对施工材料等进行严格地控制,同时根据人员任务以及设备的数量等做好相关的记录。只有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1.2应急预案要完备

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较大。而且造成经济损失或者是人员伤亡的几率又很大。因此,做好应急预案有一定的必要性。其中应急预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伤亡事故的应急预案。第二,机械设备的应急预案。第三,火灾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第四,恶劣天气的应急预案。

对于应急预案进行制定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应法律和规范来进行,同时保证应急预案编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外,预案内容要符合电力工程发展的需要,可操作性要相对较强。应急预案并不是直接编写,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演习和训练,确保其可行性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施,这样主要是为了使得救援工作更具时效性。

1.3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要完备

所谓的安全技术措施就是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原则,运用技术手段来对施工条件进行完善,避免出现工程失误,减少安全隐患。在技术措施制定之前要对其进行安全管理,对于工作的性质以及内容等进行严格地控制,同时加大研究的力度。要保证技术措施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避免随意性过大。其中施工技术措施包括安全施工技术和项目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兼顾多种施工技术,增强审核和批准的科学性。

2.电力建设的质量控制措施

2.1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些电力企业由于自身的设备以及素质的问题,进行独立施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会采取承包的形式来进行施工。在这过程中,施工企业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但是在具体的施工工程中会出现管理不当的问题,造成电力线路的不规范或者是基础设备使用不当等。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来进行具体的施工工作,出现的质量问题比比皆是。不仅如此,监理单位也没有做好自身分内的工作,监理工作做得不到位。这就会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更多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造成一些的资源和设备的浪费。

2.2解决问题的方案

(1)加强施工前管理,首先要健全竞争有序的电力建设市场,实行全过程招投标制,促进公平竞争,技术进步,选取优秀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并将其名单、资质、参与过的重大或主要工程名称在媒体及有关部门予以公示。同时,加大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黑名单的曝光力度。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合同管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明确各方职责权利,并在合同管理方面做好以下工作:督促落实,承包合同的签订。任何一项工程,不管它的资金流量有多少,都要有具体的经济合同来约束。没有合同的签订,任何经济关系都不具备法律效力。

要严格设计审批制度,设计审批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①工程设计审查是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环保”建设方针的重要措施,也是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完整,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满足使用要求,工艺技术是否可靠先进,结构、消防是否安全可靠,投资、环保能否保证可持续发展等大事。②工程设计审查是保证设计质量,促进设计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通过审批,一方面可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另一方面,鼓励设计人员创优秀设计,把压力变动力,促进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审查,确定设计的收费标准,使设计成果与经济效益真正挂上钩,体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别。完善设计变更手续,严肃设计变更流程。

(2)加强施工中管理,要循规为纲,将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施工过程要严格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以检查督促落实,分级管理,不越级指挥,责任分清。要严格按照国网公司关于规范基建施工相关管事规定,按程序办事,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必须按要求一一落实,每道程序都不放松。对监理单位的项目部人员到位情况,监理大纲编制情况,人员基本素质及责任心问题,都要逐一落实。施工单位、材料器具、施工组织设计、人员安全培训、持证上岗状态,人员到位情况是否受控,还是形同虚设,是以分包代管还是完全不管,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保障能力。进入施工工地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考试合格后,考卷归档,人员方可进人工地。特殊作业持证上岗。

(3)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理管理,增加安全技术交底及施工人员接受交底的签字项目栏,使工程项目时刻处于可控、在控、受控状态,做到有人管、有人问、有人落实、有人监督,有人负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因此电力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在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中为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需要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对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与此同时,电力工程施工人员还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实现电网的整体安全,保证电力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在亭.对电力工程建设安全工作的探讨[J].湖北电力,2004(S1).

篇7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益保护

一、劳动者权益概述

劳动权益是指劳动者作为特定的权利主体所享有的、与劳动相关联,特定的资格、自由、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从严格意义上讲,劳动权作为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具有对应的义务主体,及国家和用人单位;而劳动权益则是一个复合概念,不仅包括了劳动权本身,更侧重于其利益指向,它不是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它没有严格意义上对应的义务主体。因此,在提及劳动权益保障的时候,使用责任主体更为科学。劳动权的实现是劳动权益保障的基础和核心。

劳动权益是由一系列权益所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劳动权益按照一定的分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权利系统的合力,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方面,从劳动权益的内容构成来看,它涉及了人权的所有权利和利益层次。属于人身方面的权利有职业安全权、自由择业权、休息权;属于财产和经济方面的权利有劳动报酬权、福利权和社会保障权;属于政治文化方面的权利有结社权、职业教育权等。与其他权利的实现相比,劳动权的不同特征在于其义务主体呈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对下列内容做出明确规定:(1)就业年龄:我国最低就业年龄为16周岁,严禁使用童工。(2)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有休息、休假的权利;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有权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3)确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的参考因素:并对劳动者义务、未成年工人和女职工的特殊保护、对延长工作时间而支付工资报酬标准的规定及劳动争议处理等其他方面作出规定。

我国劳动法具有如下优点:(1)保障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2)建立并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3)推行了集体合同制度;(4)建立并推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5)完善了劳动标准体系;(6)健全了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二、劳动者权益及其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不规范

按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用工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从现状看,虽然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合同签订率还比较高,可是在非国有企业中,有许多企业用工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人群,如农民工。而已签订劳动合同的,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或缺少必备条款,或违反最低工资标准。

(二)劳动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比较普遍

劳动关系中由于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导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对职工的工资拖欠,同工不能同酬、社会保险缺失等。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工伤事故的频发显示,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并未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劳动安全保障措施的缺失。在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普通劳动者并没有足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对工资正常合理增长充满期待。此外,部分行业、企业分配秩序不规范,分配差距过大、分配关系不合理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劳动就业权受到侵害

狭义的劳动权,主要是指劳动就业权,又称工作权。劳动就业权是劳动者的其他劳动权利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即只有实现就业,劳动者的其他权利才有可能在具体的劳动关系中实现。关于平等就业权,我国《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平等就业权的实施,主要是反对就业歧视。国际劳工公约关于“就业歧视”的基本含义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我国《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歧视。”

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权主要在平等就业权方面受到了歧视,平等就业权在劳工立法上既变现为就业准入的平等,也表现为就业待遇的平等,而后者包括工资待遇、职位晋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平等。现实中,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工作技能, 往往只能进入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粗暴、没有升迁的机会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属于没有取得正式的职工身份、地位不很稳定的“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与城市正式职工相比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和工资体系。农民工往往干着城市职工不愿意干的最脏、最苦、最差、最危险的工作,却拿着最低廉的工资,同时任意克扣、拖延甚至拒付工资的现象频繁发生。此外,除了工资以外,农民工不享受任何福利保障,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甚至子女的受教育权也曾经受到严格的限制;第三,农民工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契约十分松散,随意解雇农民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雇主常常借虚假合同、任意变更合同内容无情压榨农民工的血汗。另外,90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大量城市职工下岗,许多城市政府为保护城市劳动力的优先就业权。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一度出台了种种政策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如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总量控制、职业、工种限制,强制性收取管理费和用工调节费等导致了针对农民工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实现任重道远。

(四)劳动报酬权没有保障

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作了相应的规定:(1)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2)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3)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4)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5)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可以说,我国大多数城市正式职工的劳动报酬权得到了很好的保障,目前问题最严重的是广大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的工资普遍比城市职工低。二是克扣、拖欠工资,同时,雇主拒不支付或不按法定标准支付加班工资,不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在解除合同后,不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农民工经济补偿等现象也层出不穷。

(五)没有完整的劳动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尝试和建立之中,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方面,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渐成体系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农民工没有被纳入这个体系之中。

第一,在社会保险方面,城市劳动者已经具有统一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体系,工伤保险正在建立之中,但是城市劳动者被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口还仅仅是有限的一部分,更不用说农民工了,他们根本不在保障范围之中。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基本是依据户籍制度设置的,农民工基本未被“覆盖”。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国家从未放弃过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许多地区一直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体制建设进行积极探索。

第二,在养老保险方面,已经有“北京模式”、“深圳模式”、“上海模式”几种实践经验;医疗保险方面,除个别地区探索建立城镇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外,在已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地区,可引导流入城镇的农民工参加户籍所在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三,在社会救助方面,农民工在年老、患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一般很难或不能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或补偿。

三、完善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虽然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某些规定已显陈旧,这也给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劳动立法,使其规定更加具体明确,增加可操作性,从而使广大劳动者从中获益。

(二)加大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一要认真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劳动合同备案、工资保障准备金等预警制度,预防劳动者的权利受损。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制度,彻底清理歧视性政策。

二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加监察机制和人员编制,同时通过专项培训,提高劳动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明确其职责,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劳动监察执法部门要定期制度化的检查国家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情况。

三要为劳动者提供解决问题、维护自身权益的畅通途径,建立健全劳动者维权举报投诉制度和改进劳动争议调节、仲裁工作以方便劳动者维护权益。

(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立法

劳动者应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务。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劳动者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创造多种渠道的咨询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可以把一部分社区学校向劳动者开放或者开放一些针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也就是提高了劳动者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建立公共卫生预警和快速反应制度。四是完善社会保险立法。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我们不可能马上将劳动者纳入现行的适用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但我们可以转换思路,在立法中将过高的保障水平降低至基本保障。实现“高福利、窄覆盖”向“低福利、广覆盖”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进入社会保障制度内,尤其是与现阶段农民工利益攸关的工伤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更应该是优先考虑的方向。

(四)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重视开展对劳动者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自身法律素质,从而更有效维护其自身权益。劳动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培训中应多以案例教学等劳动者易接受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他们的学法用法知识。

要加大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普法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使保护劳动者合法劳动权益能在一个良好的法制大环境下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常凯:劳动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阅,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第106页.

[2]周伟: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阅,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第72页.

篇8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职工民利、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落实职工社会利益和发挥工会作用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对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工会进一步做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指明了方向。工会组织要全面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按照建设“有为、法制、活力、温馨”工会的要求,充分发挥工会在组织、引导、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

社会和谐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工会组织要适应劳动关系的新变化,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来抓。一要创新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大力开展“双爱双评”活动,努力营造一种“职工关心企业、企业关爱职工”的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二要创新工作载体。以推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工业园区活动为载体,把健全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作为创建活动的主题,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把工会的主张和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企业和职工群众中去,使创建活动成为工会工作的重要品牌。三要创新工作策略。坚持依法维护和以情沟通的统一,着力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力度,努力追求职工利益和企业效益的“双赢”,使工会干部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劳资矛盾的协调者。四要创新工作方式。注重整合资源,争取各级行政组织及上级工会组织的支持,发挥好社会、新闻舆论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共同打造和谐的劳动关系,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工会组织要认真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天职”。努力构建法定性、政策性、社会化三大维权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会维权机制:一是职工民主管理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企业改制公示制、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平等协商制度。做好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工作,推行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巩固已签订集体合同落实续签工作。二是职工困难帮扶机制。进一步叫响“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口号,全面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窗口建设,深入实施困难补助、就业帮助、教育援助、住房协助、急难救助、法律援助,全面开展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积极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实实在在帮助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三是职工安全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推广应用“一法三卡”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督促企业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劳动保护组织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群众性监督检查的作用。:

工会组织要全面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重点抓好企业工会建设,真正把企业工会建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建设之家”,维护职工权益的“维权之家”,协调劳动关系的“和谐之家”,提高职工素质的“学习之家”,丰富职工精神生活的“文化之家”。二是抓好织组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坚持以党的建设带动工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党建带工建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三是规范运作方式。努力探索工会组织建设管理网络化、信息化的路子,进一步健全组织、完善职能、加大投入、注重特色,促进基层工会真正把职工组织起来,把活动开展起来,把作用发挥出来,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5;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48-03

1 引 言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该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之产生的还有家政服务这一行业,在该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大多都是来自农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打工妹或者是城乡中的一些闲置劳动力。鉴于这些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他们通常没有采取法律形式维护自身安全的意识,也没有在工作中向家政服务机构需求五险一金的意识。这就导致现在社会上家政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逐渐建立了以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社会公益法等组成的社会法保障体系。该体系旨在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本文我们将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性质、意义、在保障服务员的权利优势等方面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2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环境正处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使得更多的人投入到工作的竞争中,而将家中的诸多事宜交给家政人员去做,这也促使了家政这一行业的迅速出现和发展。家政行业作为新兴的行业,从整体上来说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给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有问题不断地呈现出来,诸如进行家政的人员经常会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雇主可能要求其做一些高危的工作,也可能在家政服务员遇到疾病时还强迫其工作而不让其接受及时的救治。另外,家政服务人员在进行工作前和雇主签订合同的意识薄弱,即使签订合同,合同的内容往往也只局限在薪酬和工作时间上,对于安全问题没有形成正规的水平文件。再者,家政服务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

3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基础知识

劳动安全权就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对于人身安全和健康获得免受职业伤害的权利,这个权利通常也成为职业安全权利。

所谓的家政就是劳动者从事的帮别人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伺候老人、管理家庭琐碎事务等的工作,这些劳动同样也属于职业劳动的范畴。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安全权,从性质上来说是属于社会权利的,并且它是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权利的一种。我们之所以将家政服务员的这种权利称为劳动安全权是因为家政服务员所从事的劳动工作和劳动法中定义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家政服务的劳动和其他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说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利和其他的劳动安全权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是劳动就会涉及安全问题,也就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人身安全和健康免遭工作伤害的权利。家政服务和其他的劳动一样在劳动过程中也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说家政服务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应当受到法律对其人身安全和健康的特定保护,即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4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安全权在维持经济社会秩序,促进我国经济稳步高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政服务作为现在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一项重要劳动,其安全权利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具有特别的意义,现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1)通过社会法直接明确的规定了家政服务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社会责任符合社会对于权利的要求和规定。我们知道社会权利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受助权、社会公益增进权和社会安定维护权三大类别,这些权利的详细方面包括就业权、健康权、安全权等各种权利。家政服务员安全权是家政服务这一特殊劳动行业的安全权利,也是社会权利的一种,应该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受到社会法保障的安全法明确地规定了家政服务员应当在哪些方面享受权利,以及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履行哪些义务。对于维持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业的安全和以正常秩序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2)通过社会法的保障家政服务员安全法在市场经济中对于社会具有协同的作用。由于社会主体之间对于劳动安全的帮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导致现在的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引发了经济背景下社会的严重不协调。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社会各个刚面变得更加和谐。使得社会相关主体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让家政劳务人员受到工作方面的威胁降低。家政劳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威胁极大地降低了,这样不仅促进了家政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社会整体发展的协同效应。

(3)家政劳务员安全权的社会法保障界定了家政劳务人员受保护的范围,并且给社会相关主体相互帮扶的机构带来了创新的元素。如果家政劳务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那么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会受到相应的威胁。这不仅不能够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法的保障使得从业人员的安全问题得到保证,它界定了安全权的范围劳务员能够知道自己受的什么权利受到保护。同时社会法的保障为社会相关主体的帮扶机构提供了创新的元素。

5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给当今的经济发展贡献了相当重大的力量,但是家政服务引起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诸如服务人员和雇主之间的官司纠纷、家政劳务员的理赔问题、事故间的责任承担问题等。目前,关于家政劳务员的安全问题的社会保障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自己关注的重心集中在民法的角度,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怎样处理好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过程中和雇主之间发生的事故纠纷和人身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前和就相关服务事项签订的合同条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家政服务的安全问题纳入到民法的保护范围内。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无疑是将问题看得太过简单了,事实证明仅靠简单的民法是很难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保障。首先,仅靠民法合同的约定在没有问题发生时合同条款的实施缺乏自觉性和可靠性。其次,合同的内容往往不是面面俱到的、家政服务员定制的,统一的合同可能不适合具体的用户,在出现问题时才明白合同内容的不完善。再次,民法对于安全的保障在救治之前是空白的,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生病或受到意外伤害时往往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伤病变得更加严重,对于这种拖延救治的行为民法没有做出规定。这就导致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在该阶段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对于家政服务员安全保障的范围过于狭隘,其往往将责任限定在服务员和雇主之间,而忽视了中间中介机构的一些行为给家政服务员带来的伤害。

面对民法保护的局限性和家政服务人员面临的诸如犯、性骚扰、伤病滞后治疗、受虐待的众多问题,对于家政服务员的社会法保证就显示出了其极大的优势特征。首先,社会法的保障能够联合相应的社会主体进行家政服务的联合保护,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即时高效的解决。例如,可以采用社区这个主体,让其对于社区内的家政服务员进行登记,并经常采用电话或者上门访问的形式询问服务人员的状况。其次,社会法的保障能够确保家政服务中间环节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社会法通过设立中间监督机构的形式,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中介组织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法可以说能够调动社会相关主体从多个方面解决家政服务员面临的问题,确保了家政服务员的劳务安全。

6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知道家政服务对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事关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首先,应该不断完善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的法律保障,在相关的劳动法、社会公益法、社会安全法等法律上,增加家政服务员劳动知情权、检举控告权、紧急避险权、拒绝高危作业权、医疗卫生权和寻求救助权等,使家政劳务者的安全问题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家政中介机构和优秀家政服务员雇主的评选,给予获奖者相应的经济奖励。这样在媒体的号召和经济激励的情况下,就能够使相应的社会群体关注家政服务这一行业,群众的力量相应的也会降低家政服务问题的出现和促使问题得到及时高效地解决。

再次,组织社会机构例如家政维权机构、工会维权机构,对家政工作进行调查和监督,切实保障家政服务员的权利能够得到实施。在事故面前其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得到切实的保障。

最后,社会相关的主体和机构直接深入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的保障中,参与其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的救助和维权中。这些机构和主体有物业、医疗等服务机构、基层政府组织、劳动监管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和新闻媒体机构等。这样就能通过群众的力量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权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璟.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的法律构想之初探[J].社科纵横,2010(3):66-67.

[2]张新民,杨茂.家政服务员劳动权益的社会法保护机制的几点思考[C]//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20-228.

[3]庄晓伟,黄学文.论我国转型期的劳动权性质[J].法制与社会,2008(24):202.

[4]金磊.公共安全背景下的安全社区建设[J].现代职业安全,2010(7):106-110.

[5]汤黎虹.协同论——社会法的理论基础初探[J].当代法学,2008(6):78-83.

篇10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企业年金

1企业年金制度概述

1.1我国企业年金概念及内容

企业年金(在国外称为privatepension,employ-er’s pension,employer annuity,occupational pension等)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在我国,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可以看出,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强制性不同,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主体是企业,它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为职工建立的,因此,企业年金制度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有力手段。并且,企业年金是职工退休后收入来源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一部分递延工资,也属于企业付给员工的薪酬,因此,企业年金制度也属于企业薪酬管理范畴。

1.2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性质

企业年金制度是现代多支柱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年金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其直接目的是提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是为从事劳动的社会成员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因此,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说,企业年金制度在全社会范围,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全社会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年金计划同样被视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薪酬管理或员工福利管理项目,是雇主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雇员长期为本企业服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向雇员提供的一笔退休年金。因此,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在人才争夺中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员工在企业中发挥出更大的能力.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2薪酬管理内容及我国薪酬管理现状

2.1企业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

“薪酬是指雇员作为雇佣关系中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货币收入,以及各种具体的服务和福利之和。”薪酬是指员工因其对企业或组织做出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与创造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与答谢,其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关系,是员工在向组织让渡其劳动及劳务使用权后所获得的报偿。

对于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酬,我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事实上薪酬不仅仅是工资,还有其它多种支付形式及内容。薪酬分为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直接薪酬即以现金形式支付的工资(如: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激励工资、生活水平调整增资等),间接薪酬主要指通过福利和服务(如:养老金、医疗保险、带薪休假等)支付的薪酬。薪酬的支付方式也有多种,主要包括4种形式: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短期和长期的激励工资、福利和服务。

综上所述,企业薪酬的支付方式不仅是货币形式,还包括非货币形式,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于非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酬将会更加重视;在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大环境下,我国员工的薪酬水平也会大幅度持续增长;并且,未来在我国的员工薪酬结构中,直接薪酬的比例将会下降,而以福利为主要内容的间接薪酬比例将会提高。因此,各种福利措施,特别是为员工提供较优越工作环境的职业与安全保障措施将会受到企业和员工的普遍重视。

2.2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

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等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其本质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其目标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有效的薪酬管理就是合理确定薪酬制度,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激发现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使其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工资制度是由政府直接确定的,制定统一的国家和地方工资标准,任何单位和机构都无权更改,工资成为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其高度集中统一、绝对有效公平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逐渐进步,我国企业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都有了很大改观。面对名目繁多、渠道复杂的各种工资、奖金、福利、律贴、补贴等薪酬内容,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年金在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作用

3.1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体系及其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现在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在内的三支柱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企业年金是第二支柱,预计未来我国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在三支柱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比重将会逐渐下降,企业年金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依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规定,我国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的列支渠道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职工个人缴费可以由企业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因此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是由企业和职工或劳动关系双方自愿缴费,采用个人账户管理方式,为企业年金计划提供退休基金的制度。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首先体现了自愿性,职工和企业自主选择是否建立和参加企业年金制度;其次,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中企业及其职工有较大自主权,就年金由谁负担、供款标准、管理机构选择等具有决策自主权;再次,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具有较大灵活性,采用个人帐户管理方式,无论企业职工退休、死亡、升学或是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个人帐户中的企业年金储存额都可合并计算或是转移到新的经办机构。

3.2企业年金在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企业年金是薪酬的一种递延支付方式,是企业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然是企业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关于企业年金在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企业年金是一种有力的薪酬激励措施

现代薪酬理论认为,对不同岗位的职工实行有差别的薪酬待遇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激励。企业年金也是一种薪酬制度,如果在企业年金制度建立时,体现效率原则,为企业职工提供有差别的年金待遇,将企业年金与职工的贡献大小、在本企业服务年限的长短、劳动态度等相联系,就会有效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3.2.2企业年金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

企业年金是一种长期支付计划,是职工为企业服务期间所应获得的报酬,在职工退休后才会得到补偿的部分,并且企业对享受年金待遇的职工在企业的服务年限也有规定。如果职工在规定期限内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就会中止年金计划,从而对自己未来的年金收益构成损失,甚至完全失去受益权。因此,在实行年金计划的企业中,职工对于是否离开企业就会比较谨慎地考虑,从而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

3.2.3企业年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年金由企业和职工共同建立,将企业利益与职工的利益密切联系,使两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合理的企业年金制度给职工带来了安全感,这一安全感会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可以免去很多由于没有安全感而造成的分心和低效率。而且,从职工角度来说,企业年金计划会根据职工的资历和地位来决定其企业年金受益额的多少,这会产生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较高的生产率和创新精神。因此,企业年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3.2.4企业年金的建立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