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生态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协调推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实现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
二、工作目标
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支撑,实现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的紧密结合,大力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努力使农村的环境有一个大的改观,农村产业有一个大的提升,农民自我发展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使全镇农村两年内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化”任务,同时三分之一的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利用三至五年时间三分之二的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到2020年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率先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迅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营造优美宜居新环境。
按照“一年净化、两年城乡环卫一体化、五年全面实现‘五化’”的目标,通过集中整治提升,使村庄、镇区、镇域主干道路两侧、河道及两岸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村庄进村路和大街小巷卫生得到彻底整治,无“三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无乱倒垃圾、乱堆乱放问题,村庄绿化整齐美观,为下一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镇区的卫生、绿化、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镇域主干道路两侧违章建设、各类料场、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等方面得到彻底整治,广告牌等宣传设施规范有序,无卫生死角,确保道路两侧无白色树挂、边沟漂浮物等垃圾杂物,无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无外接棚舍及违章建筑,无乱堆乱放的物料和“三堆”。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建设标准,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全镇将深入开展新农村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社区创建等系列活动,出台优惠政策,持续加大对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每年每个办事处确定2—3个村,鼓励各村办好事、实事,改善村容村貌,农村环境面貌大力改善。各村要组织疏挖村内排水沟,贯通环村沟渠,确保排水畅通;对村内已硬化路面进行维护,未硬化路面进行整平;对群众文化广场、大院墙体进行粉刷,广场、大院内外无乱堆乱放现象;对娱乐健身器材进行维护管理,确保各类设施完好和功能正常发挥。选好配强村保洁员,建立卫生保洁员管理制度,卫生保洁人员做到“一日两清扫,巡回拣拾、全日保洁”,垃圾清运车辆及垃圾处理场全面运行,做到垃圾清运及时,垃圾箱四周整洁。全镇36公里县乡道路,配备公路养护员17人,每人负责2公里道路的路肩、路坡、路沟的日常维护及垃圾清理工作。并在道路两侧各责任段安装了责任牌,设立举报电话,责任到人,全面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同时,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化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逐步达到所有村庄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后续管理。
(三)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关键和基础。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农业主导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层次。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着力培育不同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好中心面粉、胜大面粉、天红鸭业、汇通粮食、万亩苗木基地等典型带动作用,继续按照扩大规模、集群发展的思路,重点抓好大园区、大项目、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把将农民组织起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计划,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一村一社”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好示范社建设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实力强、覆盖面大、运行规范的高层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四)做好结合文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以“三创三评三推进”活动统领生态环境建设全局,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新农村建设、两评一树、党务村务公开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取得最大成绩。
一是形势教育与素质教育两措并举,培育新农民。以聘请专家授课、职能部门下村等为载体,做活农民政策培训和百姓科技户户通工程,普及时事政策、实用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崇尚科学;通过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机制,组织开展一系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村级文化大院成为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乐的艺园、求富的良友;充分利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和图书室,组织党员群众在农闲或晚上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各村文艺队伍每年除参加县、镇组织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外,利用农闲时节巡回各村串演、交流,极大地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养成讲科学、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和风气。二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倡树新风尚。认真组织开展“和谐村庄”、“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双学双比”、“致富女能手”、“小康文明户”等群众性评选和争创活动,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各村成立道德协会、道德议事会,带领村民移风易俗,引领倡树和谐村风。三是深化平安村庄建设。要深化农村普法工作,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及时预防和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构筑完整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农村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镇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的组织、指导、调度和督查工作。各办事处、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整治工作开展。
篇2
我国传统的乡村聚落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奋斗创造的,是以自然-社会-人关联起来的居住单元,是由相对单纯的城乡关系,经过自我循环模式和自我发展经历形成的社会形态,它的结构既复杂又广泛。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形成背景不同,不是经由专业设计人员设计的,没有基础的“理想的规划”,它是由当地村民根据地形和农耕文化这些特定元素,充分发挥了其独立自助、精神思想自由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并建设的,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乡村最大、最吸引人的特色就是乡村田园风光中那种恬静、优美的愿生态建筑特色。如果这种原始的自然风光能够被保留,田园环境资源特色被合理的开发利用,让传统的民居和农村特色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农耕之美的魅力也将被充分释放[1]。不管是一望无尽的稻田,还是层层叠叠的丘陵,在景观中,都是给人视觉的一种强烈冲击感。
二、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原则
就乡村景观特色来说,农业、乡村元素的关键词语是自然、宽广、传统,而城市景观特色的关键词则是现代、娱乐、多元。我国乡村文化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乡村文化受农耕文明的影响很深,整个村落和都是以姓氏为纽带的,如有些村子里的祠堂、宗族长等,乡村社会中的熟识的人际关系,相较城市而言有很大的不同[3]。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以法国为例,其乡村布局一般围绕教堂聚集密集分布。而且,其民居大都被农田和树木所包围。其他一欧洲国家以及日、韩等国的乡村景观和城市之间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乡村生活非常惬意,许多乡村地区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佳人居环境。结合国外城市及农村的发展的经验,采用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原则符合我国的城乡发展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生产发展模式、生活的富余状态、民风文明、乡村整洁干净、有高效的管理”这一发展要求,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农村的新建设,使城乡实现差异化、协调性发展模式。
(二)整体性原则
乡村的景观设计与计划应当坚持区域经济建设的组织形态,在设计规划中必须有整体性意识。也就是说,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对乡村的地区情形、地理位置、基础设备建设、旅游性能、乡村发展状态机竞争形势、未来发展需要、上级政府要求、自身定位等不同角度实行全方位、多思维及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在取得充足系统的资料、在保障设计方案的可执行性前提下,确立目标和整体架构。一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乡村景观的功能布局,做到从整体布局出发,加强其有机整体的协调性与连接性,尽量使功能、属性各不相同的各个乡村空间在整体形象、风貌上保持和谐一致;二是全面系统分析农村生态资源,在景观布局及生态建设中,不断完善生态景观的整体性与持续稳定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所有乡村都有自身的特质。因为地域差异,其自然条件的景观资源也不同。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对自然山水等地形特点、人文典故、民族风情等因素的通盘考虑,在全面挖掘挑选过程中,通过优势特征的结合,建立各自全新的主题[4]。这一主题一般都是建立在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其立意通常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意,景观情感与主题建造凸显得更为真实。乡村间的差异和自我特性将丰富旅游资源,使旅游者将有更多的兴趣体验,旅游品质将有更高的保障。如川西农耕文化建设,这个主题中就包含了很多内容。根据“耕”“渔”“读”“樵”这四种涵义不同的农耕思想,就可以从四个角度做相应的主题景区规划与设计,使其景观设计有鲜明的特色,整体形象更具创新性。
(四)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工业污染与高强度的农业耕作生产,加之资源过度的开采,目前我国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想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5]。
三、小结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林业建设;新农村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生态环境却越来越差,现如今雾霾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建设,渴望生活在碧水蓝天下。因此我们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林业建设,使我们的新农村山清水秀,绿荫环绕,鸟语花香。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天堂。
1.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生态林业建设是建设现代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的建设强调环保,那么林业生态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家园的美化,环境的优化,最重要的是进行林业建设,因为首先林业建设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沙化,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的土质,利于植被的生长。其次,林业建设可以净化空气,还给人民一个蓝天白云,再次林业建设可以抵御风沙,改善气候。通过构建农田林网,搞好乡村四方的绿化,庭院的绿化,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优美,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形成自觉爱林,护林的新风尚。
1.2生态林业建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发展生产,而生态林业建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首先,建设林业可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因为林业有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环境的作业,好的环境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为农民增收。其次,林业发展好,改善了生态环境,可以发展旅游业,现如今很多农家院都在农忙时搞农业生产,农闲时,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再次,还可以发展果园,不但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饮食结构,还可以通过外销改善生活。因此,生态林业的建设为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推进新农村发展
2.1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林业的发展需要走向林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当中。应当在当前市场的需求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寻求林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林业生态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首先,要对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第一:要强化对天然林的管理和保护,第二:重点建设丰产林,提高林产品的质量,第三:加强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更具有竞争优势。其次,要打造核心生产项目,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产品。最后,要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对于林产品的加工,要让人们吃的放心,安全无害。只有这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更美,更强。
2.2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观念
要想发展林业,就离不开生态环境和资源,在进行林业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决好生产与投入的比例,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要不断研发新品种,促进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影响生态循环。我们要用科技来维护环境,创造利益,让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更加美好。
2.3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进行生态林业建设,建设新农村时,要统筹规划,从全局出发,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既要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要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要考察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生长的树木和植被,改善整个生态模式,对于当地不良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改善,并且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使整个农村的建设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将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促进结构的多样化,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2.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生态建设服务。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为老百姓制定生态建设的方案,建立完善的目标。政府各部门要对林业生态建设不断的监督和管理,列为考核政绩,明确每个部门的责任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通过这种形式,让老百姓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高生态意识。制订和出台一系列的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林业生态化在新农村的建设保驾护航,为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和环境提供最有利的政策保障。
2.5大力推行林业文化的发展
将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人们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强调,经济和生态。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林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发挥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建设一个蓝天白云的幸福天堂。
参考文献
[1]陈承.构建林业资源体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林业研究,2011(11).
篇4
1月1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林业生态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安排了2010年全县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县委李书记、县政府李县长就全面完成林业生态建设各项任务进行了强调。为全面贯彻落实县林业生态会议精神,经党政联席办公会研究,决定今天召开专题会,下面根据办公会研究的意见,我先讲以下四点,一会余书记还将作重要强调,不妥之处以余书记讲的为准。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大省的战略决策,我县被列入全省的重点县之一,省、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相继制定了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规划,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既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乡落实科学发展观、绘织和美**的重要内涵,必须高度重视,形成合力,推动工作。重点是要做好深入细致的的宣传工作。首先,我们乡村干部自己思想必须要通,大家要认识到这不是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的事,这是省委、省政府安排的重点工作,作为一级组织必须服从上级,再多牢骚,再多情绪,还是要干;入了这行,就是我们的职责,推脱不掉,所以干部认识上去了,才能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要深入到组、户,说服要做到耐心、细致。同时,我们要算帐给农户听。树随地走,栽上以后,树的所有权属于农户;杨树目前市场价1200元一方,10年成材,收入不低于种粮食,不减少粮食补贴面积;还可以间作套种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再者,生态廊道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农户对承包的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一切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目前,国家拿出补贴让农户种田,就是要休养生息,到一定时候,要为政策作贡献。莫说是让你栽树,个人利益受点小影响,若是遇到战争等特殊情况,无偿征用你的土地,你能说不同意?从长远看,无论是个人子孙后代,还是国家都能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有的人会说,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树栽了以后,不仅农户没有田了,粮食怎办?要我说,一家几口人全靠那几分田就能养活全是借口,没有田,还有地,没有地,还有山。当然,客观地讲,困难还是有的,是短暂的,要想方设法克难攻坚,确保按期完成县委、县政府安排的此项工作任务。我相信,通过扎实工作,有这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其他乡能完成,我们也一定能完成。其次,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绘织和美**的战略选择。我乡是林业大乡,林业在全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宜人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独特的环境是我乡最吸引人的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是和美**的重要支撑。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更加重视和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把林业产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继续巩固和扩大生态优势,全力保护生态优势,并不断提升我乡生态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让生态优势为**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三,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基础。**山青水秀,近年来,我乡以林业生态为主导的生态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良好的生态也吸引一些如灰沙砖生产、pp管生产、荣迪灯饰生产等高效、低耗、环保的企业落户**,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进一步强化措施
充分发挥**的生态优势,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各村一定要按照《**乡2009年冬至2010年春季造林绿化工作方案》(达政〔2010〕1号),进一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全乡林业生态建设。一是不断创新机制。激发林业生态建设的活力,必须靠机制创新。首先,要创新林权机制。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其次,要创新投入机制。加大对民营造林大户的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积极鼓励大户以租赁、承包、收购等形式进入造林绿化和林业经营领域,解决好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其三,要创新管护机制。要坚持“谁栽植、谁管护”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理奖惩机制,强化精细化管理,确保管护成效。二是确保造林质量。提高造林质量是保证林业生态建设成效的关键。乡农业中心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有关要求进行放线,各村要全力配合,s216线两侧各5行,株距4米,行距2米;冯达路两侧各3行,株距4米,行距2米。各村负责所辖路段的挖穴、栽树,各村要加强造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确保横竖成行。要严把整地、用苗、栽植、浇水、管护各环节的质量关,农业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要坚持造林质量督促检查和验收制度,切实加强种苗质量监测和种苗的供需调配工作,真正做到整地不合格不栽植,苗木不合格坚决不用,栽植不合格不予验收。验收后,实行以奖代补。
三、进一步明确责任
此次县下达我乡生态廊道建设植树任务涉及石船等9个村,县里要求10天完成
任务,天气耽误了一段时间,又临近年关,所以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同时,其他各村也有不同的绿化造林任务。为此,各村要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迅速付诸行动,认真抓好落实。县政府已把林业生态建设纳入了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并与乡镇签订了年度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书。乡里也将把林业生态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元月12日以来,乡派9个工作组以对生态廊道建设的有关地段进行了实地放线、勘测,任务已明确到相关村,各村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组织好本村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限时完成任务。乡、村两级要统筹兼顾,增强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上下联动,相互促进。乡村干部职工及其直系亲属要发挥带头作用,实行连带责任,是谁的工作,谁承包。乡林业生态建设指挥部下设的办公室在推进义务植树和城乡绿化过程中,要充分履行组织协调、宣传发动、督查指导、检查评比等职责,并要积极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查工作。驻村工作人员及农业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要深入造林现场督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提出整改和促进措施,尤其是在今冬明春的关键时期,要实施跟踪督查,督查结果将定期通报。乡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谁的任务完成的好,就奖励谁。将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对说了不办、定了不干、工作不力、推而不动的,坚决追究责任。同时林业工作站和派出所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工作,坚决防止毁林行为和森林火险的发生。对于人为因素造成林业生产较大损失的,坚决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领导
篇5
一、基本情况
04年3月,我县提出了建设生态县的目标:争取到2020年,把仙居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达高效、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目标。2004年6月,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近年来,按照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制订和实施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明确工作目标,健全工作机制。县政府把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建立工作机构、召开动员会议、与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制订生态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组织编制了《仙居生态县建设规划》,经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制订了《仙居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细则》,生态乡镇规划编制已作了相应部署;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环保理念。
(五)生态环境管理能力有了提高。一是建立环境事件预防和应急体系。制定环境突发性污染应急预案,落实环保应急措施,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了一些环境突发事件,缓解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加强环境监察巡查。对一些环境影响大、群众反响强烈的污染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对市控重点污染源实行月巡查,一般污染源做到季巡查。三是严厉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事件。针对一些三废银冶炼、非法炼油等突出环境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予以重点查处。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由于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地处灵江流域上游,加上以医化行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存在一定矛盾,生态县建设一些经济指标完成难度较大,环境保护压力较重。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识。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20多个部门和所有乡镇、街道,但少数成员单位重视程度还不够,配合意识还不强,面上工作进展不平衡,部门之间、城乡之间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生态环保宣传的深度广度还不够,有关政策精神未能得以及时贯彻落实;一些环境污染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保问题较为突出;广大群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缺乏理性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不浓。
(二)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控制性工程未建成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进展艰难;城市环保基础设施落后,污水收集管网、排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集镇环保设施严重缺乏,农村几乎没有环保设施;城区供水管道老化,部分城区、城郊及多数集镇没有自来水设施,饮用水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一些涉污企业污染处理设施落后,三废银等废金属集中冶炼设施尚未建成。
(三)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形势严峻。一是永安溪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河道采砂点多面广,影响了永安溪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一些拦河工程影响鱼类生存繁殖环境;部分土地整理项目影响了沿溪湿地保护和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是沿溪沿线森林景观档次不高。森林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不高,观赏性不强。三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较低,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尚未落实,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林农生产生活需求存在矛盾。
(四)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一是医化、工艺、废金属回收等行业污染面广量大,部分医化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存在治污投入不足、排污设施运行不正常、超标排放和偷排、漏排等现象,少数限期治理企业进度缓慢,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局部污染问题严重。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盲目引进高污染项目的问题。以三废银为主的废金属回收冶炼遍及城关及周边地区,并有向边远乡村蔓延之势,导致空气和地下水污染扩散。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滥用农药、化肥现象仍然存在;畜禽生产总体上还处于粗放、落后的经营状态,污染物缺乏有效治理;城镇、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水环境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倒,环境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三是跨区域污染问题呈上升趋势,治理协调难度较大。
(五)城南化工区整治达标任务艰巨。城南化工区被列为市重点监管区,要求今年10底前整治达标,如果不能按期完成整治任务,将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制约。根据目前情况,城南30多家医化企业,大部分污染处理设施设备落后简陋,有的甚至没有处理设施,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要达市验收控制目标,难度很大,压力很重。
(六)生态环境支持保障和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生态县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还未形成,生态补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氛围未真正形成。生态环保管理力量不足,执法条件较差,设施设备落后,难以适应生态环保形势发展要求。
三、几点建议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深刻认识生态县建设的科学内涵,认真研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决策、指导、协调、监督等各项职能,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要紧密合作,主动参与,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要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思想认识,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加大县城排污管网建设力度,力争早日实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入管网集中处理;重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研究处理好县垃圾处理工程的一些实际问题,力争如期建成使用。要研究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城镇、乡村垃圾处理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垃圾减量化产生、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模式。重视城区供水管道改造及部分城区、城郊和集镇的自来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进环保治理设施,提高污染处理能力。支持尽快建成贵金属集中回收冶炼设施。
(三)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环境保护。一是切实加强永安溪生态环境管理。对永安溪采砂,要科学安排、严格审批、从严监管,确保合理有序开采,严禁在鱼类繁殖期采砂,防止过度滥采而影响永安溪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行洪安全;重视解决好拦河设施建设带来的鱼类生存繁殖环境破坏问题;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永安溪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湿地自然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加强景观林建设。在高速公路、省道等主要通道两侧山体和风景名胜区,实施林相改造,发展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增强生态功能,改善景观效果,提高观赏品位。三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设立县级专项生态补偿基金,落实40万亩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并要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研究解决林农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环境。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发展生态农业;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导向,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要严防产业转移中的高污染项目转入;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并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切实加强污染治理。深入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继续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监察、督查和巡查,努力遏制环境污染。要重点抓好医化行业的整治,重视解决工艺企业的污染问题,限制废金属回收业的无序发展,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白银等贵金属集中回收冶炼进程,实行污染集中治理,规范冶炼行为。要重视跨区域环保协作,防止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三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以村庄整理、旧村改造、下山脱贫、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减少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优化养殖业布局,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切实解决种、养业的污染问题。要继续重视研究秦州养殖场的处置问题。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结合市创建全国生态市和县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工作部署,努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增强生态竞争力,促进全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的生态。力争2014年,确保2015年实现省级生态县创建目标,再利用2年时间,在2017年实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目标。
三、工作重点
(一)县城环境治理。
1、加大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提升市政道路、开放式小区及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质量,洒水降尘常态化、日常化。
2、加大城区公共厕所管理,完善各项设施,提高管理水平。
3、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4、加大对渣土、建筑垃圾和露天烧烤的整治和专项管理;加大建城区内的违法建设和乱披乱挂、广告的管理力度。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加强农村清洁工程后续管理工作、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工作模式,落实好农村环卫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2、以“三线三边”和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农村市容环境卫生的指导和督查力度。
四、实施步骤
(一)创建准备阶段
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形成合力,确保圆满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各项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制定下发《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生态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创建工作指导思想、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分解创建任务,落实责任单位。
(二)创建实施阶段
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治理等,以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为工作重点,以县城区市容市貌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市容环境卫生质量。全面落实《县行政执法局生态县创建任务及责任分解表》确定的各项工作计划与任务。
(三)自行整改阶段
对照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指标组织自查,及时整改提高,加强生态县创建突出问题整改任务工作。
(四)考核验收阶段
全力做好迎接生态县创建考核验收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责任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县创建工作本局责任范围内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问题整改意识,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行动统一到位,宣传服务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确保责任范围内的创建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强领导,凝聚合力。生态县创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各责任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对创建任务的组织领导,落实创建任务措施,将创建任务责任指标进一步细化,逐项逐条分解,按标准落实到位,做到每一项创建突出问题整改任务都有人牵头,有人具体抓。
(三)突出重点,确保达标。加快农村环境、城区市容等各个领域重点工程的实施进度,突破创建任务“瓶颈”,全面推进创建任务,确保创建验收达标。加快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突出做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城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
篇7
关键词:芷江;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66
1 已取得进展
1.1 绿化提质方面
在村镇绿化提质建设上,采用经济林果型、乔木观赏型和花灌木观赏型3种模式对村庄周围进行绿化提质;在通道绿化提质建设上,大力推进沪昆高速、320国道以及县乡村道沿线景观整治工作。
1.2 资源保护方面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简化采伐审批程序,规范木材运输加工;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抽调技术人员对芷江侗族自治县公益林面积作进一步核实;加强林地资源保护,收缴植被恢复费,处罚非法使用林地人员;加大野保工作力度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对全县种苗进行产地检疫,保障造林的质量;开展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应急预案。
1.3 行政执法方面
各部门执法范围不重叠、不遗漏;在林政执法工作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执法人员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并制定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规定。
1.4 林业产业方面
推广科技经验,建立科技推广基地。建立野生甜茶―多穗石柯苗木快繁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业系统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赶不上建设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应有的功能和防护措施,影响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速度;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结构不尽合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能力有限。
3 发展目标
全面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到“十三五”末,芷江侗族自治县森林覆盖面积增加700hm2,使芷江侗族自治县森林覆盖率达70%,活立木蓄积量达630万m3以上,林业总产值达108.53亿元。把芷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林区社会和谐的现代林业示范区。
4 提升之策
4.1 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明确公益林管护责任区,合理配置管护人员,落实管护措施,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和考核奖惩办法,做到管护责任、人员、措施、制度“四落实”;切实搞好芷江公益林核查工作和“一张图”建设,确保公益林建设成效。
4.2 强化资源林政管理
执行限制采伐制度,继续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和木材运输管理力度,制止非法木材进入市场流通,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年度审核和日常管理,促进加工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巩固平安林区建设成果。
4.3 强化林地保护利用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林地用途管制和征占用林地定额制度,按照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及用地,将有限的征占用林地定额优先用于县级以上重点项目、涉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涉及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更加规范有序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完善制度,优化举措,切实加强林地管理和生态保护。
4.4 强化林业产业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林地流转,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着力培育扶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集群,提升林业产业整体水平,力争在工业原料林建设、发展木本油料、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林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4.5 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
认真抓好“爱鸟周”和“宣传月”等活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广大市民参与生态建设、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建立联防联控联运机制,全面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保护鸟类和防范野生动物疫病的意识,正面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应对,提高全社会科学防治疫病水平。加大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好芷江侗族自治县现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4.6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加强预警监测、检验检疫和防治工作,确保森林病虫害测报准确率、无公害防治率、成灾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上级要求。加大检疫执法力度,按要求清理全部枯死松木,制定方案加大疑似松材线虫疫点周围松林改造力度,严防疑似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确保芷江侗族自治县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
篇8
关键词:水生态;建设;思考
1宁夏水资源概况
宁夏水资源总量为11亿m3,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过境黄河水。水污染形势严峻,水污染事件偶有发生,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68万km2。
2宁夏水资源管理情况
目前,宁夏防洪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水资源配置日趋合理,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水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增强,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银川和石嘴山水生态建设现状及问题
水资源短缺,对黄河水依赖性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低,多水源配置尚待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效率较低,农业取用水量仍占较大比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宁夏及全国平均水平;水污染压力仍存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宁夏沿黄经济区,银川和石嘴山均在此功能范围之内,其功能定位是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易发;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灌区土壤盐碱化仍较严重。
4固原市水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自治区水利厅提出的“三水”优化配置思路和固原市政府提出的“智能水网”理念,按照自治区副主席屈冬玉提出的将固原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已初步完成了固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实施方案构想。其中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项目范围主要涉及固原市区及周边地区,面积为2057km2。“三水”配置系统包括泾河水0.47亿m3、黄河水0.48亿m3、当地水0.72亿m3;水网工程系统包括水源工程、连通工程、扬黄工程、39座水库及水保骨干工程、900多眼机井工程、供排水管网等水网工程系统;城市防洪与雨洪水利用系统包括城区防洪(9条沟道145km、古雁岭、长城梁以及东岳山雨洪坡积水采用排洪渠28km)、市区城市防洪、供水排洪排污管网建设和改造;城市水生态系统包括清水河穿城市段、饮马河穿城市段、什里水库及城市公园水生态系统。
5试点建设需注重的几个方面
5.1节水优先
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指标及国务院批复的黄河87分水方案耗水指标,倒逼用水方式转变。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农灌水、工业水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减污并重,成本低于调水与治污,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注重节水意识的提升,处理好节水与生态的关系。宁夏平原的绿洲生态主要依靠降水和地下水维持其稳定性,节水力度加大,陆面水循环转换减弱,地下水位降低,绿洲生态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盐碱化问题有所改善。应加大科技攻关,合理确定地下水位,并考虑补水方式的适当调整。
5.2空间均衡
人口、经济要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相均衡,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作为刚性约束落实到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中。经济发展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城市发展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水,景观打造要顺应自然、贴近自然、回归自然。要与区域水生态本底条件相呼应,与所在生态区域的总体景观特点相一致,合理确定水面面积。
5.3系统治理
统筹各种自然生态要素,统筹山水林田湖协同治水,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扰动,通过生物、农艺、工程措施结合,恢复河流生态环境,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生境。重视水土资源保护与修复,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重点治理,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5.4两手推动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水是公共产品,政府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通过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继续推行水权交易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水价特别是农业水价改革,培育和规范水市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水和谐、筑就美丽中国的重要实践。水生态文明建设要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6小结
篇9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全县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目标,根据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县畜牧生产现状,现就畜禽粪污治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效生态畜牧业为主线,按照“全面推进、分步实施,综合施治、突出重点”的原则,以规范、建设和提升畜牧养殖基地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切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发展,实现畜禽粪污全过程治理、污染零排放目标,全面改善畜禽养殖环境,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一)推行规模化养殖,发展标准化生产。年内争创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园区10个,全县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
(二)配套治污设施,建立减排档案。年,在全县选择60家大型养殖场区实施重点治理,其中每乡镇(街道)7家左右,场区名单由各乡镇(街道)确定。
三、工作重点
(一)组织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区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我县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
(二)引导发展生态循环畜牧经济,改进科技装备,推行规范管理,注重生态建设。
(三)发展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实施绿化、美化,培育创意牧场和休闲牧场。
(四)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建设一批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的畜牧龙头企业团队,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外向型畜牧龙头企业。
(五)抓好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
(六)加快培育绿色生态家庭牧场,引导全县农村发展生态循环畜牧经济,促进农村畜禽养殖方式变革。
(七)实施畜牧科技培训工程、畜牧科技示范推广工程,加快自然养猪法、种草养畜等一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责任落实。各乡镇(街道)防控所要强化领导,落实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台帐,加强工作督导,确保任务完成。
(二)制订实施计划,落实整治措施。各乡镇(街道)防控所都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治污计划,提出粪污治理措施,指导养殖企业做好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作。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生态城镇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科学的实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总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人们素质的提高,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夯实社会基础。还要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小城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一、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意义
在我国,小城镇一般指建制镇和集镇,它属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城乡过渡体的主体和代表,是沟通城乡区域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具有双重性,同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一种发展和进化了的高级形态,是城镇体系的最基本单元,同大中城市存在着物质、人员、信息、资本等方面的关联,受制于城镇体系的演变规律是一种以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活动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信息的中心,对乡村起着组织和领导作用;但同城市相比,小城镇又明显地保留着更多的“乡村性”,受制于乡村发展的水平和结构,其经济聚集程度、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均不如城市明显。加快发展小城镇,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优化城乡结构,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的发展,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大中城市及农村人口的“蓄水库”;促进农村非农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有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实为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二、提高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的措施
1、 精心编制生态型小城镇建设规划。
(1)全面规划生态建设指标。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是编制生态型小城镇规划的依据。规划应当包括: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的发展;城镇、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等指标。
(2)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小城镇由不同的功能区构成,小城镇建设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划分行政商务中心、生态居住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公园、广场、景观、绿化带、河流、道路等,并使各区通过有效的生态措施相联系,形成层次分明、特点突出的统一的生态型小城镇。
2、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的排污设施要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并按照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一次建成。按小城镇的发展速度确定污水处理方式和规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60% 以上;有污水和废水排放的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要与生产设施同时投入使用,做到达标排放;建立统一的居民生活垃圾回收和处理系统,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强化环境卫生机构建设,生活垃圾及时清理,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
3、提高小城镇绿化水平,建设适宜人居的居住环境
加强小城镇绿化建,提高绿化水平是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于对小城镇建设的配套规范没有出台,现参考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城镇绿化水平。要制定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小城镇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相衔接的绿地系统。小城镇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区改造。增加镇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小城镇绿化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小城镇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小城镇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加强科技投入,重视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应用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凡是破坏生态环境,经济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因地制宜的研制、开发 推广可持续发展产业,保证发展过程无污染,无废物 低耗能,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是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太阳能、风能 地热等资源的利用比率,他们是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并且能源本身是清洁的,在生产和利用中不对环境产生污染。
5、 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1) 切实制定大气整治方案,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小城镇功能区划,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来制定小城镇污染治理方案。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在规划远景目标时,应该着重于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能源;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工作,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提高城市绿化率,大力发展植物净化技术。
(2) 加强水污染防治,促进水体整治规划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生活用水的污染排放量约占年排污总量的24% 。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应该通过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小城镇水资源的目的。
(3) 制定小城镇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整治规划是研究污染物特性与当地的资源关系,探索适宜小城镇的垃圾处理方式,不应照搬大中城市的设立垃圾焚烧和污水处理站的方式。小城镇居民一般会自觉地将塑料等无机物收集后卖掉,变废为钱。所以,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可以通过简易或规模化的堆肥实现废物资源化。乡镇工业的污染物应根据污染物的量,选择合适的小型处理设备进行集中处理,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废弃荒地或湿地进行生物自然降解法进行处理。
总之,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避免人口过度向少数中心城市集中,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就业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彻底解决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逐步迈向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姜爱华,张弛.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路径探析[J]. 中州学刊.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