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出口贸易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出口贸易的概念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出口贸易;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2日

一、引言

气候变暖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消费等各个方面造成影响。这一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和对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近年来,天津市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天津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方面也面临极大压力。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⑵淠扇牍家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同时还拟定了一系列能源供应安全的保障措施。朱启荣(201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2002年和2007年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源排放量进行比较测算,得出结论: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排量比2002年增长了2.14倍,我国出口贸易中高碳排放行业出口比重的提高加大了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将不利于实现节能减排额度目标。聂文星、闫文利(2013)以2005~2012年中国29个地区为例,分析了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环境指标与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不同,且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出口贸易排放效应差异明显,而且环境管制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出口贸易影响也是不同的。刘爱东、曾辉祥、刘文静(2014)通过分析中国1990~2011年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之间的脱钩关系,得出:1990~2011年间,中国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总体呈现弱脱钩关系;出口贸易增长与碳排放增加存在正相关,出口贸易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天津市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现状

(一)天津市出口贸易现状

1、出口贸易总量。随着天津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天津市的出口贸易总值一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自2007年至2014年,除2009年外,出口总值一直呈现增长状态,2014年出口总值达到526.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7.3%。而2009年天津市出口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额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出口贸易结构。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来说,天津市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落后。2014年天津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增至223.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额达1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然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14%,服务贸易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天津市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在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竞争力相对较弱。

3、出口贸易市场。天津市出口商品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虽然出口份额有降低的趋势,但仍然都在60%以上,其中美国是天津市的第一大出口国,而非洲、巴西等新兴市场所占的出口份额较小。由于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依赖严重,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策法规直接影响天津市外贸出口,大大增加了天津市的对外贸易风险。

(二)天津市碳排放现状。随着天津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造成的能源消耗量日益增长。2004~2012年天津市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其中,2004~2008年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09~2012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但是,从碳排放强度来看,天津市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由2004年的0.96吨/万元下降为2012年的0.79吨/万元,天津市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度降低表明了天津市碳排放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但是,天津市出口贸易的碳排放现状仍不容乐观,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升级转型。天津市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由2005年的1,088.65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2,467.50万吨。可以看出,随着天津市出口总额和GDP总量的快速增长,天津市能源和碳排放总量与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出口贸易隐含碳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加大。这也充分说明了,近年来天津市的出口贸易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市的碳排放总量。

三、发展低碳经济对天津市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发展低碳经济对天津市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1、低碳经济推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化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天津市打破环境约束和资源瓶颈,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有助于天津市技术创新和工业升级,使天津市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助于天津市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低碳经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企业不断学习低碳技术和低碳科技,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面对国际高标准和国际低碳经济规则,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

3、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只有绿色产品才具有强大竞争力,低碳经济要求各类企业不断增强低碳概念,增加环保意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节能生产方式,逐步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而且有利于天津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天津市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1、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天津市的出口贸易伙伴集中,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大都是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时间较长,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有较为完备的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较强的国民环保意识,而且他们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话语权。近些年来,这些国家一直希望将贸易与环境相联系,并且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而这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非常不利的,这必将导致天津市的出口市场有所缩小。

2、出口贸易量下降。低碳经济背景下,一系列的低碳贸易壁垒应运而生,美国宣称自2020年起,要对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作为天津市的主要出口市场,如果美国启用碳关税对天津市的出口贸易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天津市的出口产品包含一定数量的低端产品,具有较高的碳隐含量,如果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实行无差别的碳关税,必定会使天津市的出口量大幅度减少。

3、出口企业经济效益受损。生产要素价格低廉使天津市的出口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天津市日益重视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全面建设低碳城市,这将导致劳动力、环境、资源等基本要素的价格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升高,面对逐渐上涨的成本压力与天津市商品的竞争力会持续走低。同时,由于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出口企业丧失成本优势,而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使出口量出现大幅度下降。

四、天津市出口贸易向低碳经济转型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低碳经济,推行绿色贸易政策。结合天津市的发展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有关的激励制度纳入到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中,把节能减排作为全市新的生产和消费的增长点。一方面促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规避出口贸易受阻后经济下滑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促使本市出口产品的相关标准不断向国际低碳标准靠拢,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天津市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贸易优化结构,促进贸易升级转型。面对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重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一方面通过积极扩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突破口;另一方面通过树立优势领域的自身服务品牌,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现代化服务经济体系,努力使天津市成为东北亚地区服务贸易的重要城市。同时,推行加工贸易升级的有力政策,掌握全球产业发展的态势,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正确处理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关系,通过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和调整产业结构来促使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三)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天津市的出口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地区,而这些地区是最早推行低碳经济的地区,有完善的低碳经济政策,因此在产品出口过程中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的限制,阻碍出口产业的发展。天津市应积极调整产品出口市场,扩大出口贸易市场,增加对非洲、巴西等地的出口额。此外,天津市应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努力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力度,逐步降低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些高低碳贸易壁国家和地区的依存度,降低出口贸易风险。同时,天津市应充分利用自贸区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和对外投资来规避碳关税限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利用自由的际贸易环境进入这些新兴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Society.Feb,2003.

[2]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活动中的能源消耗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12.5.

篇2

论文关键词:贸易模式,外资企业,加工贸易



对于贸易模式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从国际贸易理论出发认为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比重决定了不同的贸易模式。有些学者从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或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类型等角度来分析贸易模式的特点。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分析,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比重决定了不同的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品分类目中的商品。产业间贸易是指一国出口和进口分属不同产品分类目录的商品,国际贸易发展早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即为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



在实践中,贸易模式的划分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赖明勇、杜希尧(2000),丁文丽(2001)分别将我国贸易结构分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和初级产品贸易,使用相关系数检验、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对初级产品贸易的影响。张小蒂、李晓钟(2002)根据近年来的外贸统计数据资料,将我国的贸易商品类型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进行分类,实证分析我国出口变化趋势。金雪军,卢佳,张学勇(2008)将贸易模式理解为国家或地区贸易的一系列特征的组合,从出口企业类型、贸易方式以及贸易品结构角度来分析贸易模式的特点。通过对浙江和广东两省的进出口数据分析,总结出“外向型”贸易模式和“内源型”贸易模式。其中,“外向型”贸易模式主要特征是: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出口中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结构层次较高;“内源型”的贸易模式主要特点是:民营企业出口占主导,加工贸易比重较低,产品层次结构相对较低。



本文对鲁、浙、粤三省的出口贸易模式的比较,是基于对三省的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额的比重,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和出口商品结构角度来对比分析不同的贸易模式。



二、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较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推动下,广东、浙江、山东充分利用东部沿海省份的战略优势,抓住国际国内经济较快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贸易不断深化扩展。从2000年至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飞速发展,在十年中,山东省的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4718.3亿美元,浙江省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7771.2亿美元,广东省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23277.2亿美元。2009年,山东省外贸出口额达到826.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6.88%,比2000年增长432.45%。2009年,浙江省外贸出口额达到1476.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12.29%,比2000年增长659.62%。2009年,广东省外贸出口额达到3623.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30.16%,比2000年增长294.25%(见表1,如图1)。



表1: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总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2000



155.3



194.4



919.2



2001



181.2



229.8



954.2



2002



211.1



294.2



1184.7



2003



265.6



416



1529.4



2004



358.5



581.6



1915.6



2005



461.3



768



2381.6



2006



586.5



1009



3019.5



2007



740



1258.5



3692.5



2008



931.9



1543



4056.6



2009



826.9



1476.7



3623.9





图1: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总额对比



从表3-2和图3-2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货物出口贸易总额上,广东省遥遥领先,2000-2009年广东省累计货物出口总额达到23277.2亿美元,约为浙江省外贸出口额累计额7771.2亿美元的3倍,约为山东省外贸出口累计额4718.3亿美元的4.9倍。浙江省出口贸易累计总量居三省中第二位,约为山东省十年累计出货物出口贸易总额的1.65倍。



三、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模式的对比



(一)鲁、浙、粤三省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



2000-2009年山东、浙江、广东三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以及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如表2,图2。



表2: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以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2000



31.3



20.15



59.6



30.66



499.8



54.37



2001



38



20.97



72.6



31.60



553.8



58.04



2002



50.3



23.83



96.9



32.94



726.5



61.32



2003



64.4



24.25



143.2



34.42



997.1



65.20



2004



97.2



27.11



217.1



37.33



1297.5



67.73



2005



135.7



29.42



302.6



39.40



1644.2



69.04



2006



166.9



28.46



423.7



42.00



2045.3



67.74



2007



174.2



23.54



555.9



44.17



2575.4



69.75



2008



244



26.18



680.7



44.12



2835.6



69.90



2009



228.2



27.59



665.6



45.07



2541.1



70.12





图2: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以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通过对表2和图2的计算和分析可得,2000-2009年,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年均值约为25.15%,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年均值约为38.17%,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年均值约为65.32%。广东省出口贸易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浙江省和山东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所占的比例均比较低。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层次较高,广东省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广东省与浙江省和山东省相比,其出口货物的结构层次比较高。



(二)鲁、浙、粤三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额比重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表3中分别详细列出了2000-2009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和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图3为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对比分析图。



表3: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



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2000



79.3



155.3



51.06%



53.5



194.4



27.52%



495.1



919.2



53.86%



2001



92.4



181.2



50.99%



71.0



229.8



30.90%



543.7



954.2



56.98%



2002



109.9



211.1



52.06%



92.1



294.2



31.31%



696.2



1184.7



58.77%



2003



137.7



265.6



51.84%



130.5



416.0



31.37%



953.7



1529.4



62.36%



2004



184.0



358.5



51.32%



196.5



581.6



33.79%



1217.1



1915.6



63.54%



2005



237.7



461.3



51.53%



272.6



768.0



35.49%



1546.7



2381.6



64.94%



2006



307.5



586.5



52.43%



379.5



1009.0



37.61%



1939.2



3019.5



64.22%



2007



402.7



740.0



54.42%



472.1



1258.5



37.51%



2322.2



3692.5



62.89%



2008



505.9



931.9



54.29%



542.2



1543.0



35.14%



2556.7



4056.6



63.03%



2009



447.8



826.9



54.15%



447.8



1476.7



30.32%



2238.0



3623.9



61.76%





图3: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



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分析图



通过表3鲁、浙、粤三省的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和三省出口总额以及外资企业出口额所占的比重这几项数据,展示了2000-2009年三省的外商投资情况,图3更加直观的将三省的数据加以比较。从这些详细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三省中,浙江省外资出口占比重最低,十年的比重年均值约为33.10%;山东省和广东省都是外资出口比重较高的省份,2000-2009年十年的数据中,山东省和广东省出口企业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50%;山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占比的年平均值约为52.41%,山东省外资企业出口与中资企业出口比重相差不大,外资企业出口占据了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广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占比的年均值约为61.23%,可见广东省的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占绝对优势。



(三)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比重的比较



一般贸易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一般贸易是在国内购买原材料,加工后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与一般贸易相对而言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



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所占的比例上,三省的差别很大,表4分别将2000-2009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所占的比重详细列出,图4以更直观的横向比较分析了三省贸易方式的差异。



表4: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分别所占比重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2000



51.51%



48.10%



20.47%



79.22%



78.09%



18.97%



2001



49.06%



50.39%



20.23%



79.46%



80.17%



17.29%



2002



47.89%



51.59%



17.17%



82.49%



78.66%



18.33%



2003



46.61%



52.75%



17.81%



82.14%



77.25%



19.09%



2004



48.42%



50.21%



19.31%



80.38%



76.02%



19.82%



2005



49.06%



50.08%



21.12%



78.44%



73.51%



22.39%



2006



46.68%



52.98%



22.43%



76.65%



69.01%



26.49%



2007



47.86%



51.96%



21.70%



78.97%



66.69%



28.43%



2008



46.09%



53.80%



20.00%



78.98%



64.40%



28.67%



2009



48.30%



51.49%



22.12%



75.94%



68.94%



27.46%





图4: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出口额



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分析图



从表4和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广东省的加工贸易比重最大,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达到73.76%,广东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山东省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约为48.15%,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比重基本持平;浙江省加工贸易比重较低,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约为20.03%。可见,广东省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山东省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比例差距较小,出口贸易方式较平均;浙江省以一般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



四、鲁、浙、粤三省贸易模式总结对比



表5: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模式对比



省份



山东



浙江



广东



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25.15%



38.17%



65.32%



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52.41%



33.10%



61.23%



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年均值



48.15%



20.03%



73.76%



表5是在汇总了表2、表3、表4信息的基础上,求出2000-2009年三省的出口商品结构、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三项指标的年均值,得出鲁、浙、粤三省贸易模式为:



(一)广东省“三高”贸易模式



广东省地处南方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海上交通便利,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最早开放和设立了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较早地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从表5中可以看出,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5.32%,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1.23%,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73.76%。由此可见,广东省是以产品层次较高的机电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主导,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的出口贸易模式。以广东省为代表的贸易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机电产品等层次较高的商品出口占比高,外资企业出口占比重高,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即“三高”的贸易模式。



(二)山东省出口贸易模式



从表5可以看到,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5.15%,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52.41%,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48.15%。由此可见,山东省是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二分天下的贸易模式。



(三)浙江省“三低”出口贸易模式



从表5可以看到,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8.17%,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3.10%,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0.03%。由此可见,浙江省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不高,加工贸易占比不高。



浙江省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得到了迅猛发展。浙江省出口大部分是由本土企业创造的,其中以集体私营企业最为典型。1991-2001年间新获得批准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共有3061家,占到总数的80%以上,该类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成长性好的特点,日益发展壮大。以浙江省为代表的贸易模式的特点是: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低,加工贸易比重低(以一般贸易模式为主),产品层次相对较低的“三低”贸易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永刚.贸易模式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赖明勇,杜希尧.过剩经济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产业结构动态优化.[J]湖南大学学报.2000,12,21-26.

[3]丁文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总量及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 [J]经济经纬.2001,02,96-98.

[4]张小蒂,李晓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8:109-112.

[5]高敬峰.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分析.北方经贸,2004,01,105-106.

[6]陶涛.国际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103-105.

[7]周帅.中欧商品贸易模式的对比研究及启示.中州学刊,2006,03,70-72.

篇3

[关键词] 绿色壁垒 出口贸易 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WTO多个回合的谈判使得长期以来作为主要贸易壁垒的高额关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方便易行、见效快的强有力保护手段,绿色壁垒越来越频繁的付诸实施,矛头直指我国大宗出口产品,使中国成为“绿色壁垒”和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打击对象,致使中国许多产品无缘进入国际市场。

一、绿色壁垒的概念及特征

1.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也称环境壁垒,是指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或环境为由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其本身就是一种贸易障碍,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绿色壁垒主要包括“绿色关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疫”,强制性措施,环境贸易制裁,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配额等其他形式。

2.绿色壁垒的特征

绿色壁垒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使其具有了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绿色壁垒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生态平衡或人类健康为借口,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迎合绿色消费的需要,从而实现其贸易保护名义上的合理性。

(2)表现形式上具有合法性。绿色壁垒借口以国际公约、国别法律、法规或多边规则为依托,具有“合法”的外衣。

(3)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

(4)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从而难以对付和适应。

(5)实施效果上具有歧视性和不公正性。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常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成为牺牲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时又没有考虑发达国家的环保历史的欠账,因而不公平也不公正。

二、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

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它的产生有其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从外部原因看:绿色壁垒源于绿色消费或绿色贸易,而绿色贸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等正当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某些国家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挡箭牌”。从内部原因来看,我国出口产品确实存在着绿色产品少、农产品有害成份超标较多的现象。

三、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随着全球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壁垒”亦随着“绿色”潮流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激化而不断加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想方设法,充分运用该措施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和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等特点,大量构建“绿色贸易壁垒”。这种壁垒对处在发展阶段的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对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在绿色壁垒的影响下,我国向香港、日本、美国、东盟、台湾省、韩国等在环保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的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口贸易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从环保立法进入了环保执法阶段。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以保护本国和本地区的环境为借口,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技术标准,这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

2.对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的扩大和强化使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赠大,贸易流量将受到影响,出口贸易增畅速度也会相应的受到约束。1978年到1996年,我国外贸出口以年均15%得速度增长,而且工业制成品所占得比重越来越高,达到85%。但在1997年至199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贸易停滞不前,这除了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之外,主要是绿色贸易壁垒造成的阻碍。

3.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环境壁垒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它要求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等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在产品中加入环保因素,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产生相关费用,从而使出口成本加大,使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4.对出口经营的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绿色浪潮的冲击下,非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利润率越来越低。在我国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出口产品绝大多数为非绿色产品。要是产品绿色化,就要对众多产品从设计、生产、运输、营销、服务等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绿色化管理,从而增加更多的检验、测算、认证、包装等费用,使出口成本大幅度上升,降低出口经营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永昌:环境规制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里理论前沿Ⅱ[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篇4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篇5

国内宠物食品用品出口贸易始于20世纪末,其中食品出口企业集中在山东等传统农业出口大省,而宠物用品生产企业则与传统日用品出口企业—样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区。随着国内宠物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了与国外宠物食品用品品牌的合作,一方面以代加工的形式向国外市场供应产品,另一方面也开始输出中国自有品牌的商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际宠物市场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然而市场是在不断变化当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外市场进入低迷时期,国内宠物类产品出口贸易因此受到冲击。除了受到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外,随着国外养宠人对于宠物用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外品牌对于国内生产加工企业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流程管理,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到产品追溯机制的建立,国内生产企业需要提交详细的检测及评估报告,同时不断根据新的标准完善技术及管理制度。此外,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不对等贸易规则也成为制约国内出口企业的不确定因素。

面对出口贸易中的不稳定性,同时回望国内正在日益壮大的宠物消费市场,许多出口型企业纷纷开始了从出口转型内销的战略调整。但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市场消费习惯的差异、品牌的重新建立和经营、国内渠道的有效拓展和维护,这些都是摆在转型内销的出口企业面前的重大挑战。出口型企业需要发挥多年出口贸易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优势,针对国内市场和消费者的特性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协调生产环节、完善团队建设,同时制订合理有效的品牌运作与渠道拓展策略,从而以强有力的姿态迎接新—轮的行业变革。

宠物类产品出口大国是如何炼成的?

目前国际宠物用品市场上约80%的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已经成为宠物用品最主要的生产基地。而在宠物食品出口方面,中国也是国外品牌重要的代加工生产基地。中国为何能够成为世界宠物食品用品的源头?出口市场在经历几番经济起伏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康嘉诺:饮食习惯差异成就原料供应优势

中国的宠物零食出口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以出口日本和韩国为主。2000年到2005年间包括我们在内的国内几家规模较大的出口型企业开始逐步进入美国市场,以代加工的形式开始与美国一些较大的宠物食品品牌进行合作。此类出口的宠物零食主要是以鸡小胸肉经高温烘干制成,在北美地区,鸡胸肉是作为人食用的主要肉类之一,价格非常昂贵,但由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对于鸡胸肉的需求并不大,因此在原料成本方面中国具有地域文化的优势。当中国生产的以鸡胸肉为原料的宠物零食进入美国市场后,美国的消费者认为这种用鸡胸肉制造的宠物食品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丰富,同时价廉物美,是喂养爱宠的好选择。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以及生产成本的优势使产品的市场优势得以体现,也使得这类产品在开拓市场方面进展得比较顺利。随着消费者对这类零食的喜爱度的不断提高,这类产品在2005-2007年之间的需求量不断激增,国内很多生产企业也在这一时期看到了商机与机遇,纷纷加入出口宠物零食的行业,这一时期也成为国内宠物生产企业出口贸易的高峰期。虽然07年之后也有国外的厂家尝试在本地生产这类零食,但由于原料的成本差异,本地化生产很难实现。直到现在,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始终存在,这也使得中国生产这类零食的成本优势得以保持,并使中国成为这类宠物食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谢和水:世界宠物用品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推动国内用品行业不断发展

中国是宠物附属用品出口国之一,目前生产的宠物附属用品主要出口美国和北欧,主要出口产品包括狗、猫用的项圈、牵绳、服装、玩具以及其他宠物用品等。目前从事宠物用品生产的国内企业已达1000余家,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浙江两地,市场的需求和利润潜力正推动着宠物用品行业不断快速发展。目前世界宠物用品需求量仍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中国宠物用品产值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也创造了年均30%以上的产品山口增长速度,可以预见,中国不仅是未来的宠物用品消费大国,也是世界宠物用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源等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主要宠物用品消费国家的品牌厂商也开始寻找其它加工成本更低的国家的加工企业,比如越南,捷克等国家的加工厂近年来就开始受到关注。

孙德华:

出口贸易日益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

中国的宠物行业出口贸易最早是以宠物食品出口开始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国内产品进行出口贸易的萌芽期,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宠物食品生产厂商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或投资建厂,中国宠物用品的出口也应运而生。20002009年间,国内出口贸易市场已初具规模,并以迅猛的速度快速发展,宠物食品逐步向横向细分化,并呈现向纵向类别发展的趋势。09年后市场进入发展成长期,出口贸易日益增长,产品种类几乎覆盖了宠物日常所需的所有用品,国内宠物行业也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国外宠物品牌进入中国后也带动了国内宠物行业的发展,宠物用品生产企业也不再仅仅集中在广东、浙江两地,而是开始向全国其他省市地区覆盖。生产企业的增多使得出口贸易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也愈发透明化。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开始在注重产品品质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开发出具有不同概念、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以此来挖掘市场潜在需求。

出口型企业正在面临哪些挑战?

虽然近年来国内从事宠物食品用品的生产企业逐渐增多,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满足出口贸易的生产需求。而现有的出口型企业虽然已有多年贸易经验,与国外品牌的合作也相对稳定,但依然面临市场变化和国际贸易之间的诸多风险,而这也是出口企业转而回望国内市场的潜在原因。

康嘉诺:出口企业需要面对严格的国外标准以及出口贸易的不确定性

与我们合作的很多欧美宠物食品品牌,他们的销售渠道主要以像沃尔玛或是PETSMART等大型连锁商超为主,他们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对于生产厂家的选择也格外慎重。在工厂具备向该国家出口资质的基础上,每年还需要接受第三方品质认证机构SGS的北美供应商品质安全审核,及各国际商超品牌的生产资质及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审核。国内企业需要在各个方面符合这些标准才能更稳定、有力地开拓国际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必须投入充足的资金去完善生产的规模和健全品质管理。

技术挑战之外,出口企业可能还会面临很多出口贸易风险。首先,国外消费者接受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产品的销量;第二,随着国内宠物食品的出口量加大,其对于国外市场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加重,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国与国之间贸易的一些不对等规则的产生,国内企业的贸易也会因此受限;第三,随着国内参与这一领域的生产企业的增多,竞争也会更激烈,在国外市场趋于饱和以及经济下滑的双重影响下,产品的销量可能会有所下滑。这三方面都使得企业在出口贸易中会而临诸多不确定性。

谢和水:企业需要适应更高的标准并应对市场产品同质化的挑战

由于国外宠物行业成熟较早,其对于进口产品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并通过正规的立法来保障国内消费者的权益。诸如欧洲的REACH标准和美国的加州法案等法律,从动物保护、化学成分含量、对操作人的潜存危害等多个角度对出口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提出要求。国外市场对宠物用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尤为严格。宠物用品在出口前必须确保其符合机械安全性、可靠性及各项性能测试标准,同时在化学加工工艺、食品接触材料等方面也要符合国外标准。此外,国外厂商和经销商还会要求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风险提供评估报告,对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也有要求。所有这些标准虽然一直存在于出口贸易之中,但随着国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量增加,对产品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这些都考验着国内出口企业在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适应能力。

随着宠物用品领域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企业还要面临产品同质化所导致的竞争加剧。价格竞争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才能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SUNNYPET品牌在尊重国际专利规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目前已取得国内外一百多项产品的专利认证,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以及多渠道的销售网络,全面提升产品的销量。

孙德华:应对市场变化需要企业从理念到技术的全面提升

篇6

关键词: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出口贸易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之前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出口贸易的发展会促进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行,但也有学者对此持相反的观点。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出口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进行梳理。

一、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界定

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当中很早就开始存在,但将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研究确是上世纪中叶才开始,首先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关系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Mundell(1957),其在代表作“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之间可能存在的替代关系,在Mundell的理论中国际投资主要指的是一般的货币资本投资,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包括技术、资本和管理等综合要素在国际间的转移。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经济学领域内也逐渐有学者开始了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正式研究,Hymer和Vernon的研究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们的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寡头垄断企业的发展与行动扩大的必然结果,从而在理论上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根据,说明了它的合理性。

目前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给出的界定。IMF把对外直接投资定义为某种国际投资,该投资反映了某一经济体直接投资者获得其他经济体企业持久权益的目标 。OECD在IMF对国际投资定义的基础上,把对外直接投资阐述为:某一经济体的常驻居民或企业(投资者)为在另一个不同于该投资者所在经济体的企业确立“持久权益 ”而进行的跨国范畴的投资,该投资的目的是与被投资企业建立一种战略性的长期关系,以确保能在管理方面对被投资企业施加显著的影响 。

也有学者从其他侧面提出对国际投资这一概念的理解,Kojima(1985)提出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它资本流动的不同在于它不仅包括金融资本(比如外汇)的流动,也包括有形资产、技术和管理技能等资源的转移。Kenwood和Lougheed(1992)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另一国家建立分支机构或通过获得该国某一家企业的股票而拥有控制权。而Salvatere(2002)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资本和管理相关,其实质是投资于东道国的资本、工地、厂房等生产要素,同时投资者保留其对所投资资本的控制权力。国内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则主要强调资本的流动以及相应的控制权。钟新昌(2009)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是投资者对本国或本地区以外的企业有一定的控制力,该控制力表现为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掌控权力。

二、出口贸易影响对外投资的理论研究

Ruffin(1984)曾在其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研究中发现,基于经过修正的H-O-S贸易模型,当放松要素不能流动的假定时,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和出口贸易有负相关关系。Buckley和Casson(1981)提出贸易因素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潜在动机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对东道国出口的替代,通常被解释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Buckley和Casson的模型给出了这样的理论,可以认为出口贸易是一种固定成本比较低,而运输和贸易壁垒等可变成本比较高的活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在国外建立分公司,来为原来的出口市场提供销售产品的服务,可以明显的降低可变成本,但这个过程可能比出口贸易产生更高的固定成本。只要国外市场对跨国公司产品的需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从出口贸易到对外直接投资的转换将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即出口与投资会表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但大部分的学者的研究还是支持出口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观点。Vernon(1966)的产品生产周期理论认为出口贸易是一个对外部市场探索与熟悉的过程,对外投资会在这个过程之后进行。Vernon是从产品技术垄断的角度,展开了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原因的分析,他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称为初始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当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前两个阶段时,主要表现为产品从创新国通过贸易的形式出口到其他国家,同时在第二阶段后期,创新国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将一部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国外进行,而在标准化阶段,产品的生产则通过在国外设立生产工厂方式,完全转移到国外进行,贸易和投资在整个过程之中的表现就是前期的出口贸易不断积累,引致了后期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Johanson和Vahlne(1977)认为公司的国际化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典型的过程,先从出口贸易开始,确立出口渠道,进而建立销售分公司,最后开始在东道国生产,整个对外投资的过程完成,作者认为出口是一种减少市场开发成本的方法,可以帮助了解东道国市场的特点和规模,为以后对东道国的投资提供了必要准备。Kumar(2007)研究了印度改革之后对外直接投资大量增加的情况,发现出口贸易不仅增强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其他国家可能存在的新兴机会的信息,因此印度国内企业的出口强度会增加企业在国外经营的可能性。

国际学术界也有学者专门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研究,Buckley和Clegg(2007)从主流的解释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入手,同时特别强调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从资本市场不完善、所有权优势和体制因素三个方面引入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作者认为对于那些市场寻求型的中国企业来说,来自中国的出口代表着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强度,1980-1990年间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都是为中国的出口提供支持,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正相关,进口同样也应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正相关关系。

总的来说,虽然大部分的研究都支持出口贸易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结论,但分歧仍然存在,目前尚不存在一个确定的结论。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区分了企业发展的阶段或动机的差别,并较好的融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结论更具有一般性,比如Bergsten(1978)从公司全球化过程中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的角度展开分析,认为在公司全球化过程的早期,垂直一体化可能是占主导地位的,在这个阶段贸易和对外投资更多的会体现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而在后期,水平一体化会变的更为重要,这个时候贸易和对外投资会出现相互替代的关系。Blonigen(2001)注意到两国间贸易的产品可能是最终产品,也可能是中间产品,如果是最终产品的贸易,那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直接在东道国建厂生产,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东道国原先从母国进口的商品就会减少,即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负相关关系,而如果是中间产品的贸易,中间产品将会成为海外分公司的投入品,从而加强了母国对东道国的出口,即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会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三、出口贸易影响对外投资的实证研究

针对出口贸易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在理论上的分歧,有大量的学者也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类似,主要形成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但出口贸易有利于对外投资的结论仍然是大部分实证研究的结论。

出口贸易不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观点。Kim和Kang(1997)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韩国和日本1989-1993年间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出口市场的规模对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大多是负向的,尤其是在韩国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及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上,出口对其影响是显著负相关的。但对日本的实证分析结果则刚好和韩国相反,出口贸易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显著的正面影响。Trevino和Daniels(1994)对影响日本制造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公司规模、公司先前出口经历、行业集中度、公司盈利能力和技术密集度,并将日本制造业分为十个细分部门,运用1984-1988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对美国之前的出口经历并没有与日本对美直接投资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反而在某些年份,出口对直接投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出口贸易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观点。Leftwich(1973)较早研究了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并回归分析了1962-1971年间35个国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数据,包括美国市场规模、增长率和关税等等。Ajami和Barniv(1984)在Leftwich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独立变量来解释各个国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变化,作者认为公司通过国际扩张的方式来为贸易创造条件,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进口或出口的变化会对对外投资有直接和正面的影响,其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母国先前对美国的出口、母国的真实国民生产总值和利率都显著解释了1975-1980年间对美直接投资的变化。Damijan和Polanec(2007)运用公司层面的微观数据,建立了概率模型对斯洛文尼亚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拥有出口贸易份额越高的公司,其在国外建立分公司的可能性越大。Lipsey和Weiss(1981,1984)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美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和对东道国的出口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也表明了美国对东道国的出口对美国的对外投资有正向的影响。

对中国市场的研究方面,Buckley和Clegg(2007)研究了进出口贸易、市场规模、汇率等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作者在研究中采用了混合普通最小二乘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49个接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1984-2001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出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该结论与作者之前的假设相符合,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是跟随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R.Mundell.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Mobility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

篇7

摘要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政府、企业和学者也都高度重视,加强了对我国的外贸,尤其是出口贸易的研究探讨。从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问题、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问题、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行业标准化;进出口贸易;截据模型;系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3-0103-06

行业标准化被用作贸易保护工具,具有隐蔽性较强、透明度较低、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点,给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是目前国际贸易中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

虽然行业标准化的背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阴影,但不得不承认其已成为贸易进出口中的通用准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如果企业不能适应或者不愿意去适应它,结果是自己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控制标准成为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开发标准同开发产品一样具有战略意义。

以下将运用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就行业标准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本文能为我国行业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思路。

一、相关研究综述

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把“标准化”定义为对实际与潜在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供共同和重复使用,以在相关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的效益活动。行业标准化是在特定工业行业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在行业标准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方面,Swann(2000)认为标准的兼容性可以带来网络效应,标准的多样化减少作用能使得产品达到临界量,取得规模经济作用;Seinerjian和Watters(2000)认为标准是进行贸易进出口和消除技术壁垒的重要工具;Mark A.Lemley(2002)研究了知识产权与标准设定组织的关系,认为知识产权会促进产业创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样标准设定组织便会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改善在某些行业上出现的知识产权重叠的现象。

在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上,Johannes Moenius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1980~1995年期间来自12个国家的471个行业的国家特定标准与双边共享标准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Bab001 and Michael R.Reed(2007)运用引力模型对16个OECD国家和亚太国家17年的加工食品出口的双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标准化对发展中国家加工食品出口的影响。Joshua P.Fershee(2008)研究了国家恢复皮革标准对于美国能源产业的影响,分析指出国家恢复皮革标准将会对消费者长短期的电力消耗产生影响。

国内刘冰、侯俊军(2008)利用1987~2005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建立协整方程分析指出标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王耀中、陈文娟(2007)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1985~2005年机械制造行业标准对中国机械制造行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指出行业标准增量是进出口贸易增额的格兰杰原因。葛京、谊(2008)搜集了1996~2005年超过60个产业的标准和贸易进出口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并进行多元分析,得出标准对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出口的影响效应以及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我国标准化活动的政策建议。

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计量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等方法,主要集中于标准化和特定背景下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或者壁垒相关性的研究。下面将在此基础上,从行业标准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及作用结果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和理论模型

(一)研究假设

在Semerjian、Watters(2000)、Mark A.Lemley(2002)、刘冰、侯俊军(2008)、王耀中、陈文娟(2007)、葛京、谊(2008)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H1行业标准化对我国贸易出口额存在正面影响;行业标准化对我国贸易进口额存在正面影响。

假设H2 在机械制造、服装、钢铁、家电、食品加工、煤炭6个行业中,行业标准化对贸易进出口额存在正面影响。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

以下在工标网对行业和《中国工业经济年鉴》的划分标准的基础上,考虑获取数据的可操作性,选择了机械制造、服装、钢铁、家电、食品加工、煤炭6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取自中国1993~2008年上述6个行业的年度数据。其中标准数据是当年制定或修改的标准数,来源于工标网并由本研究相应整理而得,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年鉴》、《中国机械制造工业年鉴》。

(三)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分析行业标准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面板数据模型通常能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数据点,并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两个方向上的变化,在实证研究中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四)理论模型

在一个行业内行业标准越多,说明该行业的标准化程度越深。用行业标准的数量来表示“行业标准化”,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多截面多时序的角度进行研究,选取的是行业标准增量作为衡量标准化活动的指标。

由于国家的资源禀赋、政府的贸易政策、厂商的竞争优势等众多因素都对进出口贸易活动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在探讨行业标准化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同时,需要将上述因素简炼而全面地引入模型当中,将每个行业各年贸易额的和作为一个自变量引入模型。本文研究的是标准化活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效应是具有连续性和时序性的,在一个时间节点或较短的时间区间内无法完整、准确地观测,因此需要建立多截面的计量模型(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得到模型(1)和模型(2):

表1数据分析表明,模型1通过了显著性水平1%的F检验,且模型的R2和调整后R2均达到了0.98,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变量InS和InTE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和1%的T检验,证明回归方程有意义。因此,由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行业标准化对出口的影响模型为:

InE=0.689+0.0648In S+0.77In TE

由此模型可知行业标准化对我国的出口存在正面影响,影响系数为0.0648,即行业标准化数目每增加1个,我国的出口额将增加6.48%,也就是说行业标准数目越多出口额越大,即行业标准化的程度

的加深会促进出口。

表1数据分析表明,模型2通过了显著性水平1%的F检验,且模型的R2和调整后R2均达到了0.95,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变量InS和InTE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证明回归方程有意义。因此,由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行业标准化对进口的影响模型为:

In I=28.37+0.01951n S+0.1851n TI

由此模型可知我国的行业标准化对进口额的影响程度为0.0195,即行业标准数目每增加1,我国的进口额将增加1.95%,也就是说行业标准数目越多进口额越大,即行业标准化的程度的加深同样会促进进口。

(二)行业标准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分行业分析

(6)家电行业:

InE=0.58+(-0.02)InS+0.73InTE

InI=51.27+0.26InS+0.14InTI

家电行业标准的实施阻碍了贸易的出口,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02,即标准化数目每增加1个,出口将减少2%。因家电行业产品本身有其特殊性:我国的家电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行业技术水平总体上不高,而我国家电行业实施的标准水平大多是中等偏上,这就导致了我国家电行业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国内标准的要求程度。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1)我国的行业标准化与进出口贸易正相关,影响系数分别为0.0648和0.0195,证明了假设是成立的,即行业标准化对我国贸易进出口额均存在正面影响。(2)检验结果显示,对出口额的影响要大于对进口额的影响,但其影响弹性都较小,究其原因,进出口贸易大多采用的是国际标准,而我国的行业标准绝大部分是国内标准,还未上升到国际标准。使得行业标准化虽然对进出口贸易产生正面效应,但贡献程度不大。

数据分析表明假设基本成立,行业标准对钢铁、煤炭行业的进出口及对家电的出口均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及家电的出口均产生正面的影响。由实证结果可知:在这六个行业当中,食品加工行业标准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服装行业。可见,行业标准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随着标准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采标率的提高而加强。

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不断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及时调整产品质量。从对六个行业标准的整理过程中发现,我国标准的更新周期很长,修订不及时,耗费的时间等现象极为普遍。为此,需要提高行业标准的制定效率,缩短标准的制定周期,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重点产业或行业标准。

篇9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篇10

    贸易额就是用货币表示的贸易的金额,贸易量就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之后的贸易额,贸易量使得不同时期的贸易规模可以进行比较。这里有三个概念需要掌握。

    (1)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可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国在统计有形商品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无形商品不报关,海关没有统计。

    (2)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综合,又称国际贸易值。它等于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用FOB价格计算的出口贸易额之和。

    (3)贸易量: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能准确反映国际贸易或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在计算时,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贸易额,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贸易额,该数值就叫报告期的贸易量。

    贸易量可分为国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以及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

    2、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1)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国也称它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2)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国也称它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3)贸易平衡:就是一定时期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一般认为贸易顺差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所以各国无不追求贸易顺差。但是,大量的顺差往往会导致贸易纠纷。例如日美汽车贸易大战等。

    3、国际贸易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