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分析报告

篇1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药物监测 回顾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5-0019-03

Analysis of two hundred fifty four cases of

ADR reports occurred a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AO Jia-rong

(Jiangsu Community Health Centre,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200050)

ABSTRACT 0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occurred a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rational medication and drug safety evaluation.Methods: Two hundred fifty four cases of ADR reports collected from August 2010 to July 2011 were retrospectively summarized and analyzed.Results: Antihypertensive drugs were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ADR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was the main way of ADR occurrence.Conclusion: Antihypertensive drugs should be rationally used and the registra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guarantee safe medication.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s;drug monitoring;retrospective studies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这些反应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笔者对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8月-2011年7月收集的254份ADR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与讨论,旨在通过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1],以更好地探寻社区基本用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特点及临床合理用药的方法。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将本中心2010年8月-2011年7月收集上报的254例ADR资料输入计算机,用EXCEL进行分析统计处理。对ADR报告中患者的基本信息、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或器官及预后等有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54例发生ADR的患者中,年龄最大100岁,最小3个月,平均年龄68.1岁。男性患者84例(33.07%),女性患者170例(66.93%),男性与女性发生ADR的比例为1:2。年龄分布:60岁以上180人,18岁以下3人,18~60岁71人,平均年龄68.1岁。注射给药11例,占总数的4.33%,口服或其他方式给药243例,占总数的95.67%。抗高血压药物或合并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111例,占总例数的43.7%;抗菌药或合并使用抗菌药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55例,占总数的21.65%;调脂药类24例,占9.45%;中成药16例,占6.30%;糖尿病类药物10例,占3.94%;其余38例,占14.96%。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例次见表1。

2.2 ADR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254例ADR中,涉及药物共计101个品种。其中中药制剂发生ADR有16例,涉及14种药品,238例为西药制剂,涉及87种药品。抗高血压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占首位,共111例,占发生ADR人数的43.70%,其中,钙通道阻滞药类61例,占应用抗高血压类药物发生ADR人数的54.95%;AT受体阻断药类27例,占应用抗高血压类药物发生ADR人数的24.3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类19例,占应用抗高血压类药物发生ADR人数的17.12%。

2.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以消化系统出现的不适症状最多,共59例,占23.23%,皮肤系统次之,共58例,占22.83%,结果提示,消化系统和皮肤是临床最常见的ADR。消化系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肠胀气和胃肠炎等;皮肤及附件损害的主要症状为局部或全身皮肤如红肿、皮疹、瘙痒、潮红和红斑疹等,详见表2。

2.4 ADR处理结果

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属于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有46例,占总例数的18.11%,主要表现为心悸、盗汗、恶心和呕吐等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症状,所有患者均为治愈,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254例ADR上报记录中,ADR发生比例居首位的是抗高血压类药物,其次是抗感染类药物。抗高血压类药物中以钙通道阻滞剂最多,这与社区高血压患者求诊配药多,用药频率高有一定的关系,提示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疾病特点和相伴的其他症状等情况及高血压药物的性质,合理选用此类药物,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2],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抗菌药的广泛使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抗菌药品种多、使用次数频繁外,临床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主要表现为:无指征预防用药、不必要的联合用药或重复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不足或过长、无原则地使用新药与价格昂贵的药物等。所以,临床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监测,实行分级管理,降低ADR的发生率。

从样本统计数据中发现,254例ADR报告中,老年人ADR发生比例较高,这可能与中老年人机体功能改变,对药物代谢及耐受能力降低有关。另外,老年人一般患有多种疾病,长期合并用药等因素,均可增加ADR的发生率。总之,临床应加强以下情况的用药监护:1)儿童、老年人用药患者;2)肝肾功能不全用药患者;3)慢性病长期用药患者;4)首次用药患者。

许多患者认为社区用药较为安全,而本文统计数据提示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引起ADR,只是程度和出现的几率不同,社区用药同样会发生ADR。随着药品使用量和使用范围的增大,ADR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因此,积极开展社区用药不良反应监测意义重大[3] 。

参考文献

[1] 岳书华,王宫琼. 658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世界临床药物杂志,2010,31(6):365-366.

[2]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篇2

论文关键词:资源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资源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该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手段3个方面入手,对资源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自20世纪以来,自然资源的保护及有效利用引起了人们空前的重视。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核心部分。其中,微生物资源拥有其他生物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有的生态学和经济学意义。其具有生产速率高、生物转化活性强、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等特点,因而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现代应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工业、农业、医学等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效地服务于人类。资源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通过具体的实验技术操作使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理论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并将各类信息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方法、新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1,2]。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严格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实验步骤逐项进行,整个实验过程缺少操作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机械化实验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也得不到系统的训练和提高。为了提高资源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笔者对资源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慎重选取实验教学内容

资源微生物学是以微生物学为核心,涉及生物化学、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等的交叉学科,其实验内容的总体要求是熟练掌握资源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面向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资源微生物形态特征的识别、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微生物检测、以农作物下脚料为培养基的食用菌栽培以及与生物前沿技术相接轨的前瞻性实验等教学内容。

资源微生物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就是要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识别相关资源微生物,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制造更多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保健剂以及相关食品与药品。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开设了微生物形态观察实验,对农业生产及医药、食品行业中常见的微生物,如根瘤菌、菌根菌、放线菌、酵母菌等进行培养、观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识别和绘制农业生产等相关领域常见菌类个体形态图的能力,掌握不同微生物类群的菌落特征,使学生对资源微生物的特性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对于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院校来说,将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实验作为重点内容是理所当然的。为了加强学生对资源微生物的开发应用能力,实验中应当开设像微生物菌种培养与保存、食用菌栽培、微生物代谢调控及微生物代谢物生物活性分析等实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另外,在微生物培养实验进行过程中,要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以及相关微生物检验检测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将来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发展迅速,作为该学科基础的微生物学只有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才能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在设置实验内容时应该考虑将一些简单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内容,如核酸的分离与纯化等,作为提高实验并加入到资源微生物学实验中。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弊端的修正,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培养严肃的实验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3,4]。为了改善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

2.1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实验准备工作繁多是资源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之一。以往每次实验前大量的洗刷、包扎、灭菌培养基的制备、溶剂配制等工作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而学生在实验中坐享其成,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实验,但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并不深刻,效果不佳。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准备工作,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验中,有利于他们系统地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也利于他们产生长时间自觉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实验负担。

2.2严格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实验基本技能是实验完成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回检查,随时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亲自示范、及时纠正,不放过任何一个不规范的细节操作,严格要求实验纪律,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踏实规范的科学实验作风。

2.3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

实验报告是教师对学生实验完成情况的一种书面评价方式。规范的实验报告应包括预习报告、过程报告和结果分析报告几个部分。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先对学生的预习报告进行检查;实验进行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如实、客观地记录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不管实验成败与否,实验后都要认真分析实验过程并总结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以加深记忆。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要仔细批阅写出评语。不规范的报告要指出问题所在,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课堂上集中讲解。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加强教学效果均利用挂图使学生客观、感性地认识微生物。但是资源微生物的形态结构非常微小,非肉眼所能见,教师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描述、解释也不能取得到好的效果,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掌握,甚至在观察微生物形态时找不准正确的观察对象。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这种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融为一体,实验中教师可以边播放多媒体资料边讲解,以解决传统教学中解释不清的教学难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另外,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可以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能够使学生直接地明晰抽象的微生物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上述实验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会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激发他们上好实验课的热情,削弱其实验依赖性,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确立其实验主体地位。通过改革后的实验课教学,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严格的实验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到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及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参考文献

[1] 陶思源.本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4):211-212.

[2] 陈宏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J].微生物学通报,1997,24(6):381-382.

篇3

关键词:运行异常;污泥膨胀;污泥解体;污泥腐化;污泥上浮;应急措施

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是保证出水水质的必要条件,由于影响微生物活性的因素很多,如:进水水质、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浓度等,任何一个指标出现异常,均可能造成运行不稳定状况,影响出水水质。本文通过对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异常情况的监测、分析、处理,得出一些体会与同行共勉。

1 污水处理厂运行异常情况案例

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中,受进水水质、运行工况等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短时间的运行异常情况。

(1)某污水处理厂连续出现两次大量含油污的废水排入,造成进水水质异常的情况。期间,大量含油废水的排入,对工艺造成一定的影响,出水水质有不稳定的现象。

(2)某污水处理厂在反应池的好氧段运行参数及主要设备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生物泡沫极剧增加、死泥覆盖池面等异常现象。初步判定是进水中含有不明有毒物质造成污泥中毒。

(3)某污水处理厂曾发生外源性因素引起的运行异常情况。在抽升量、污泥浓度等工艺参数未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曝气池好氧段DO出现异常上升的趋势,峰值达到7.0mg/L。伴随着高浓度溶解氧的出现,出现硝化菌硝化消能终止,TP二次释放等现象。检测结果为进水水质剧毒,生物毒性EC50达到97~98%。

有毒进水对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活性污泥系统好氧菌呼吸终止、聚磷菌异常活跃,出水中氨氮、TP严重超标。

(4)某污水处理厂不断有不明有毒工业废水进入,进水水质异常,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摸查,污水来自纳污范围内电镀厂工业废水直排污水管道所致,相关执法部门责令其停产。

2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运行异常的机理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主要会出现污泥膨胀、污泥解体、污泥腐化、污泥上浮以及产生大量泡沫等异常现象,其内在机理均是微生物的异常生长。

2.1 污泥膨胀的机理

正常的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在99%左右。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异常。污泥膨胀主要是丝状菌大量繁殖,导致污泥膨胀。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排泥不畅也会引起结合水性污泥膨胀。

2.2 污泥解体的机理

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凝体细化,处理效果变坏是污泥解体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运行中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由于污水中混入了有毒物质。

运行不当,如曝气过量,会使活性污泥生物-营养的平衡遭到破坏,使微生物量减少并失去活性,吸附能力降低,絮凝体缩小质密,一部分则成为不宜沉淀的羽毛状污泥,处理水质浑浊,SVI值降低等。当污水中存在有毒物质时,微生物会受到抑制或伤害,净化功能下降或完全停止,从而污泥失去活性。

2.3 污泥腐化的机理

在二沉池中,有可能由于污泥长期滞留而产生厌氧发酵生成气体(H2S、CH4等),从而使大块污泥上浮的现象。污泥腐败变黑,产生恶臭。

此外,如曝气池内曝气过度,是污泥搅拌过于激烈,生成大量小气泡附聚于絮凝体上,也可能引起污泥上浮。当流入大量脂肪和油时,也容易引起这种现象。

2.4 污泥上浮的机理

污泥在二沉池内大块上浮的现象, 并不是由于腐败造成的,而是由于曝气池内污泥龄过长,硝化过程较高,在沉淀池底部产生反硝化,硝酸盐的氧被利用,氮即呈气体脱出吸附于污泥上,从而使污泥的比重降低,整块上浮。

2.5 泡沫问题

曝气池中产生的泡沫,主要原因是,污水中存在大量的合成洗涤剂或其他起泡物质。泡沫可能给生产带来一定困难,如影响操作环境,带走大量污泥。当采用机械曝气时,还能影响叶轮的充氧能力。

3 运行异常的应对措施

对于由于进水水质问题引起的运行异常情况,污水处理厂都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例如根据事故的严重性,关闭相关的污水处理设施,以防止有毒有害污染物进一步的扩散;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并负责随时把事故的进展和调查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在确认未有新的污染物流入情况下,立即组织对现有污染物进行处理并逐步恢复生产;抢险完毕后,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事故原因,并编写事故分析报告。

4 总结

根据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经验,几乎在每个污水处理厂均可能出现由于进水水质问题引起的污水处理厂运行异常情况,并会造成活性污泥系统不稳定。

篇4

【摘要】目的:了解麻阳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消毒效果,为科学指导医院消毒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和《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1—1995)的方法和要求,于2008~2011年麻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县、乡(镇)、村、及个体医疗机构进行了消毒效果监测。 结果:共监测空气中细菌、治疗盘、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听诊器等各种样品共4910份,合格4215份, 合格率85.85%;2008~2011年合格率分别为82.31%、84.49%、87.99%、8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医疗机构 消毒效果 监测

消毒灭菌工作是预防病原体从病人或带菌者或医疗器械等传染给他人的重要措施,对预防控制院内感染具有积极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消毒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提高消毒工作质量,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麻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2008~2011年连续对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监测对象 麻阳县内的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的门诊、手术室、产房、儿科病房、供应室等作为监测对象。

1.2 监测内容空气中细菌、治疗盘、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听诊器等5个项目。

1.3 方法

1.3.1 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1]、GB15982- 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2]、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3]所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检验及结果评价,细菌总数、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及消毒效果生物学指标的检测,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则判该样品不合格。

1.3.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篇5

关键词 生物制药技术 职业能力 企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访谈了30家武汉市生物制药企业,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果对生物制药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调研目的、内容及方法

1.1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对现代生物制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总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

1.2调研内容

共调研企业30家,其中重点走访21家,问卷调研9家。主要调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生物制药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生物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岗位能力要求、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等方面。

1.3调研方法

通过资料调研、实地走访、发放企业调研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2调研结果分析

2.1生物制药行业背景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是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激励下,生物制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高职层面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营造了需求环境。《2006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分析报告》中指出,在未来5到10年市场急需的人才中,生物制药中下游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位列前10名。

生物制药也是湖北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的主导产业。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为我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创业6年,光谷生物城在全国26个生物产业园区中,综合实力位列第三,2014年上半年,武汉、宜昌等十市实现生物产业产值693亿元,超过去年同期全省生物产业产值。全省医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4亿元,同比增长33%。

2.2未来3-5年,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预测

据资料分析,目前全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速度和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制药行业,仅湖北省的生物制药企业就多达1400余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发酵、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领域,虽然抗体、基因工程等现代制药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但发展迅猛,体现着未来制药业的方向。高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业带来了不同的岗位需求,通过调研分析,未来五年,武汉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少于2500人/年,加上自然更新人员,每年需要生物制药专业人员约3500人。

2.3生物制药行业生产岗位人才需求悄然发生变化

在调研结果的分析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技术类(23%),质检类(15%)和销售类(11%),在技术类毕业生选择的多是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基因操作、分离纯化等现代生物技术带研发性质的实验员/技术员岗位,而传统制药岗位,如微生物发酵、制剂生产岗位的选择很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生物制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异军突起,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趋势,因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生物制药行业需要掌握传统微生物发酵 、制剂,生产管理等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是需要具有现代生物工程的制药生产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2.4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期望

生物制药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带研发性质的技术类岗位对高职学生青睐有加,企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生物制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变化决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内容。

2.4.1企业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的学生最需具备的能力排在前三位的是:具有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医疗安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

企业认为本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

2.4.2企业对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基本满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储备,但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有待加强,尤其PCR操作、SDS-PAGE、Western blotting、ELISA等现代生物实验技术亟待加强。

企业用人观点归纳: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企业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由于各企业经营方向不同,学生就业岗位不同,而学生能力及素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从事生产、检验岗位对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从事销售工作对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但共同的特点是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而学习成绩、专业背景、社会实践相对不重要。

3建议

(1)“普适+定向”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学生素质培养优先;

(2)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作用;

(3)改善实训条件,增加现代生物技术类实训项目。

篇6

【关键词】多重耐药病原菌;合理用药;医院感染;科学依据

感染是一个公共性问题,也是影响医院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以及感染病原菌谱不断发生变化,其耐药性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株的出现,给医院感染防控带来困难。因此,临床上研究医院的多重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显得至关重要[1]。为了探讨医院多重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细菌细菌抗生素的耐药性。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多重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多重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住院患者送检的病原学标本,包括血液、痰液、尿液、胸腹水、感染创面、分泌物等各类标本,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菌株。

1.2方法

研究中对我院患者病菌等进行采集和分离,实验组均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相关方法步骤进行,采集病原学标本后立即送至我院检验科进行检验,同时对这些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菌株鉴定采用XK细菌鉴定一药敏分析仪,按产品说明书提供的操作方法进行细菌种类鉴定。在进行菌种鉴定时我们可以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半自动ATB微生物鉴定系统配套试剂盒,并使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以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0年版的规定进行试验操作和结果判读。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相关数据分析搜集,并采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n,%)表示。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共分离出2106株病菌,其中,大肠埃希菌346例,占16%;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240例,占11%,其他共378株,占18%,具体见表1。

本次研究中,以大肠杆菌为例,病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强,占90.5%,药物属于细菌耐药率>75%的抗菌药物;头孢呋辛酯、哌拉西林等药物细菌耐药率>50%的抗菌药物,头孢他啶细菌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具体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共分离出2106株病菌,其中,大肠埃希菌346例,占16%;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240例,占11%,其他共378株,占18%,由此看出:当前,患者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这个结果和苏丹虹等人[2]相关研究类似。但是,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不合理使用时的其排列顺序较往年存在很大变化,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菌数目得到增加。而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头孢曲松、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等药物其耐药率和往年相比均得到上升。但是,药物阿米卡星及庆大霉素等药物抗菌性均得到降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了临床护理,并及时对病菌进行培养,抗生素使用针对性更高;另一方面,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的提高病菌预防性,避免了患者发生二次感染。

本次研究中,以大肠杆菌为例,病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强,占90.5%,药物属于细菌耐药率>75%的抗菌药物;头孢呋辛酯、哌拉西林等药物细菌耐药率>50%的抗菌药物,头孢他啶细菌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这个结果和张勇等人[3]相关研究结果类似。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抓住患者临床症状,并对患者进行病菌培养等。对于病菌感染不严重患者应该尽可能使用一种抗生素,并且要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及时掌握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从而指导医院对病原菌进行预防,指导医护人员合理用药。21世纪医学是一种预防性淤血医学,为了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医院感染率应该从源头上进行预防,要注意患者个人卫生,防治发生交叉感染,提高抗生素抗菌等作用。

综上所述,细菌抗生素耐药性较强,医院应该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林冠文,刘瑛,李妮,等.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2773-2774.

篇7

[关键词] 基层兽医 畜禽疾病 防治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80-01

一、动物防疫工作现状

长期以来,我县的动物防疫工作坚持以突出重点、综合防治、讲求实效、规范管理、分级负责等观念为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作为方针,将各项任务有条不紊的完成,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政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动物防疫能够保障畜牧业产品的安全与人们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其工作一直受到畜牧部门与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乡镇政府都颁布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我县政府还特别成立了“江城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并提出了关于《江城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全县51个行政村都配备了村兽医防疫员。

2.防治工作有序进行。猪与鸡两瘟的防治密度分别高达88.7%、80%,而五号病的对牛、猪、羊的免疫密度也高达88.6%、60.4%、50%,同时有针对性的加强了疫病监控和免疫等措施,切断了疫病传播途径,我县对动物疫病的防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做到了有备无患。除此之外,还建立起了免疫标记与免疫档案制度,设立专门人员对耳标、疫苗、耳号钳等其他管理工作进行负责。对档案标记与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了严格规范,建立起全面的、包含村、乡、县的疫情监测报告网,以便第一时间掌握消息。并选出专门的人员进行疫情收集、汇总与分析报告工作,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

3.加快防疫监督与检疫工作的进程。政府对免疫工作进行了强制性的标识管理,将产地对畜牧的检疫工作、屠宰时的检疫工作,运输途中的检疫与监督等工序紧密结合,并在江城县整康公路上设立了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设立了关卡,对来往的承载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登记,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加快了工作的进程。

4.对饲料的监督与对兽药的监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随着畜牧业防疫工作的不断开展,畜牧部门对兽药与饲料的管理力度也随之加强,畜牧部门通过各个形式对兽药管理与饲料管理的各项条例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并对其进行了抽检工作,加大了对无证经营制造假劣伪冒饲料与兽药的厂家的惩罚力度,净化了兽药饲料的销售市场。

二、畜禽疫病防治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基层兽医缺乏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很多基层兽医在没有对动物病情进行确诊时就以往的经验习惯对动物进行防治,这样的防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有很多从事兽医行业多年的兽医从未做过动物剖检,也没有做临床用药记录的习惯,缺乏临床经验,见病用药、见效停药。滥用药物、盲目用药,严重缺乏专业知识,导致畜禽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形成热型混乱,影响兽医对症下药。这个现象在兽医临床上经常发生,滥用抗菌素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无论什么疾病会用抗菌素,不对畜禽发病的内因外因进行研究,只一味的对致病因素进行表面治疗,不从提高动物本身防御能力下手,导致畜禽的病情经常复发,有的甚至会变成慢性病。在烈性传染病初发时不及时汇报,只用药物进行治疗,导致最佳控制日期延误,疫情蔓延。

2.有很多基层兽医对药物的适应症了解不明确,对药物的药理、动物病理以及病原微生物的特征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完全不懂,对每一种药物的适应性不了解。在很多乡镇村庄对治疗新城疫、猪瘟是采用的青霉素。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兽医凭借着自己的用药习惯进行用药,经常采用青霉素、地米、安乃近这三种药物,当这种药物没有作用时就乱用药,导致治疗经常失败。

3.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兽医不会计算用药量,不了解用药的测算方法,而且有很多用药量没有标出上限量,如果兽医超出使用剂量,很容易导致畜禽的药物中毒。在使用药物时都是按照畜禽的没钱个体重进行测算的,兽医无法正确掌握好合理的用药量反而会加重动物的病情甚至导致动物的死亡。而如果用药量不足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抗性,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而疗程治疗即药物治疗的全过程,一般都需要针对病况以及发病动物本身来决定药物的剂量与每天的治疗次数与治疗天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畜禽的病情完全康复并且不再反复。但在基层用药中,鲜少有能够坚持按照疗程用药的情况,很多基层兽医在疾病流行期顾此失彼,导致患畜的死亡率增高,对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4.为患畜用药的操作不当。用药方式主要有口服、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等方式。不同的药物所需选择的用药方式不同。用药途径是否正确能够对患畜的治疗效果或预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用药的途径不正确能够导致患畜药量不足,使得防治效果不明显或者因药量过多引起食物中毒。如果采用饮水用药,若药物的水溶性不强,则会导致动物只喝上面的水,导致药量不足,喝到底层是则会因为超量导致药物中毒。动物若患有消化道疾病一般采用口服的治疗方法,多用饮水或者搅拌的方式用药。进行防疫工作时,不当的操作会影响疫苗作用的发挥,使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三、解决防治问题的措施

1.针对性用药。在发现畜禽有疫病后,最好要先对患畜进行药敏试验,这样能够较快的为患禽选族有针对性的敏感药物。在临床治疗上既要能够消除致病因素,还要能加强患畜的抵抗能力,进行综合性的治疗并加强患畜的护理与饲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2.适量用药。在对患畜进行用药时一定要掌握好用药的剂量,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避免随意增大剂量。

3.坚持按疗程用药。一个完整的用药疗程一般在三天到五天。在对患畜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治疗疗程的规律,在患畜的病症消失后仍要坚持用一至两天的药物进行巩固,防止病情的反复。

4.为患畜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加强兽医的专业知识,兽药与养殖户要提高对患畜疾病治疗的基本常识的积累。一般用于口服的药物不能作为肌肉注射,以免抓捕带来应激反应。对一般的家畜而言,静脉注射与肌肉注射较为常用且比较可靠。

5.提高基层兽医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平。设立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班对基层兽医进行集体培训,邀请具有专业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兽医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兽医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霍金林,童晓波,陈璐. 浅谈中药在畜禽疫病防治应用中的存在的误区及对策[A].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畜牧兽医史专业委员会、西南地区中兽医学会、四川省威远县畜牧兽医学会.中国《活兽慈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畜牧兽医史专业委员会、西南地区中兽医学会、四川省威远县畜牧兽医学会:,2013:3.

[2]陈如明,贾世玉,马凤龙. 浅谈中草药在畜禽疫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J]. 中兽医学杂志,2006,03:39-42.

篇8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剖宫产是外科手术的一种,近年来,随着麻醉、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胎儿监护水平的提高,加之孕妇生活观念的改变,使剖宫产率不断攀升[1]。然而伴随的手术并发症如麻醉意外、术中术后大出血、术后感染等也不断增加,手术相关护理的忽视、女性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易于受到内源与外源两方面污染因素等等,使剖宫产易于发生切口感染,预防手术感染成为产妇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更好的防治剖宫产切口感染,我院近年来对有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孕妇进行实践总结,探索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此实践的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剖宫产的72例孕妇为观察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针对性处置措施组)36例中,年龄24~36岁,平均30岁,初产妇30例,经产妇6例; 孕周(34+2~42+3)周,孕次为1~2次,对照组(有切口感染组)36例中,年龄22~36岁,平均29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8例; 孕周(34+2~41+3)周,孕次为1~2次,所有孕妇均结合临床病史及分娩前状态决定实施剖宫产手术,具有相关剖宫产手术指征。剖宫产切口感染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

1.2临床概述 妇产科手术种类较多,不同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差别很大。剖宫产切口感染出现时间一般在术后2~10天,大多数发生在术后4~7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切口胀痛、跳痛,切口不愈合,局部症状有红、肿、热,痛已少见。脓性分泌物或穿刺抽出脓液的比例较高,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切口裂开

1.3调查方法 对我院有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患者原始病历记录进行逐份查阅统计,包括孕妇年龄、是否伴有基础疾病、BMI指数、手术相关情况如出血量、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次数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1.4危险因素分析

1.4.1患者自身因素:孕妇身体自身状况也是高危因素之一,孕妇肥胖、BMI指数过高可使可能由于产妇相对,单位组织供血较少且易形成死腔造成切口感染,此外,一些伴有基础疾病或术前本有感染存在、合并甲亢、糖尿病、心脏病等都可能是影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1.4.2术前相关因素:术前阴检次数或导尿次数≥2次、术前未使用抗生素都会使病原微生物入侵,存在感染发生的可能。另外伴有胎膜早破或官口已开的产妇因为宫内感染,使术后感染的比例大大增加。

1.4.3术中相关因素:手术室死角存在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手术器械消毒的不严格与患者接触也是一个重要的隐患。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管理如人员出入、医护人员无菌观念的淡漠也是影响因素。手术本身如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手术水平也关系到是否感染。

1.4.4术后相关因素:手术后是手术的延续,必须反复更换敷料,清洁切口,注意无菌观念,术后护理不完善等易发生感染,尤其是肥胖及切口渗液的患者也易发生切口感染。

1.5防治感染措施 我们对患者进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后,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具体为:

1.5.1一般措施: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和消毒工作,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各项产前检查,进行心理引导,消除恐惧情绪,安排合理的膳食营养.注意控制体重,预防胎膜早破。减少不必要阴道检查、导尿和肛查。

1.5.2手术相关措施:做好手术所需物品准备,做好查对与消毒事项,术前加强术前营养及支持治疗,增加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术中加强巡回配合和管理,术后为产妇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解除切口疼痛,观察切口等,给予各方面护理,减少切口污染的不良因素,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1.6效果评定 对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效果评定,包括危险因素分析评定及临床处置措施效果如并发症、切口愈合分级、患者临床症状等。

2结果

导致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术前、术中、术后均有相关危险因素,孕妇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体质量指数较高、手术相关情况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侵入性操作频繁等等都易发生剖宫产切口感染,36例针对性处置措施组的剖宫产孕妇腹部切口得到有效恢复,愈合较好,仅出现 1例切口脂肪液化,其余患者切口愈合达到Ⅰ/甲。

3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剖宫产已经成为一种相当安全的手术,有数据显示一些医院剖腹产率已经超过甚至替代自然分娩。然而剖宫产对产妇来说还是一种有创分娩,常见的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要高于常规分娩, 剖宫产切口感染严重影响到手术成功,并给产妇带来伤害,不利于预后进展。

剖宫产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切口感染与茵群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中我们发现,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术前、术中和术后操作均有联系。术前产妇状态很关键,一些妊娠合并甲亢、糖尿病或肥胖孕妇较易发生切口感染,另外有研究表明术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主要是伴有胎膜早破或宫口已开的部分产妇,因此不论手术时间长短,只要胎膜早破或宫口已开的产妇均应尽早使用抗生素。虽然手术室的条件和装备不断完善,然而医院终有死角存在,严格的无菌技术手术操作是不可替代和忽视的。手术过程的操作也与切口感染存在联系,如长时间的暴露、干燥、牵拉损伤组织、创面上的缝线增多易导致创面细菌数量增多,而长时间的手术导致术者疲劳也使患者抵抗力下降术后易发生感染。此外,术后医护人员整体预防能有效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手术引起宫腔组织创伤、渗血和渗液的存在及术后生殖道菌群的耐药性也是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需要术后反复更换敷料,清洁切口,如有切口感染的征象或手术时间过长,应及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除上述因素外,有报道指出,子宫切口位置选择也很重要[2],切口过高子宫肌壁较厚将会影响子宫收缩,缝合时易出血,切口位置过低,血液供应较差,组织愈合能力差。

综上,导致剖宫产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进行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有利于减少剖宫产切口感染风险,更好的保障产妇健康,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围绕着合理用药,卫生部以抗菌药物为重点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管理措施。2004年8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这一文件全面规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原则和医师临床药物治疗的行为,这对发挥医务人员的作用,建立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技术干预和行政干预体系,促进合理用药,保护患者权益起到了强有力的规范、引导作用。此后,不少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为贯彻落实《指导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又制定了“实施细则”。加上卫生部建立和加强了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中心”严格考核医疗机构;组织专家编写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教材,对医药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将合理应用抗菌药列入医疗质量常规管理的轨道,使不少地区和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费用占药物总费用的比例下降,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然而,合理用药并非一朝一夕可从根本上改观,我们国家大、各地和各级医疗机构的情况和条件差别明显,在贯彻落实《指导原则》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难点。2008年卫生部办公厅针对这些问题下发了“48号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管理。一年来,经了解、调查情况和听取建议与意见,根据2008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结果,2009年3月又颁布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38号通知”,提出更为具体和切合实际的管理措施,以继续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为便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学习、贯彻落实“38号通知”,本文提出以下认识供参考。

1 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

在《指导原则》中,对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已作了原则规定,即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有4种适应证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3)异物植入手术;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而对于清洁一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均“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同时,《指导原则》对预防用药的选择、给药时间及方法都作了具体规定。

在贯彻落实中,最为突出的难点是清洁手术(I类切口)预防用药较难规范到位。不少医院没有按上述4条适应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仍有90%以上的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且使用的品种、用药时间及方法存在诸多不当。

为此“38号通知”强调“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且规定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手术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用药物。显而易见,表中所列的以I类切口为主的手术其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金葡菌,所以基本上选择抗金葡菌作用较强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其中涉及重要脏器的手术,如颅脑、周围血管、胸外、心脏大血管、泌尿外科、妇科等手术及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其手术大、时间长、致病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比例增加,因此第二代头孢菌素也列为选用药;个别的手术(颅脑、胸外、骨科、妇科手术)还包括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而属清洁一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结肠、直肠、肝胆系例手术,其术后感染的致病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更高,因此第二代头孢菌素和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列为选用药。此外,凡有厌氧菌参与感染可能的一些手术,主要有阑尾、结肠、直肠手术。涉及阴道的妇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均加用甲硝唑。因环丙沙星对大部分泌尿外科手术感染的致病菌具良好作用,头孢哌酮在肝胆系统和肠道中药物浓度高,故分别列为相应手术预防感染的选用药。总之,这些药物的选择均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38号通知”又强调“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重申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而“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某些临床医师至今对无预防用药适应证的1类切口手术仍随意使用抗菌药,这非但浪费了药物,增加了不良反应,加快了细菌耐药性产生,而且手术后的感染率和耐药菌所占比例会增高,这已有循证医学的资料所证实。至于用药起始时间规定在术前0.5~2h内,其原因在于术后感染率可控制在0.6%的低比例。而在术前2~24h、术后3~24h或术中(手术开始0~3h)给药的感染率分别为3.8%、3.3%和1.4%,均显著高于术前0.5~2h内给药的比例。规定“总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是鉴于手术后的吸收热通常表现发热在72h内,38.5℃以下。一旦发热超过72h,体温超过38.5℃,往往考虑已发生了术后感染,那时应开始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

临床上遇到的病情千变万化,“38号通知”有全面的考虑。如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针对可能发生的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必要时可联合用药。对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T材料植入术时,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38号通知”实事求是地注明“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这给临床选用药物留有相当宽松的余地。

2 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化学合成抗菌药,其抗菌谱广,属杀菌剂,组织分布好,对多种细菌和胞内病原如支原体、衣原体、沙门菌属、军团菌、弓形体、分枝杆菌属等具良好抗菌作用,且价廉,使用方便,是临床上具较高实用价值的广谱抗菌药。《指导原则》第三部分专列一节阐述,注明其适应证包括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伤寒沙门菌感染,志贺菌属肠道感染,腹腔、胆道及盆腔感染,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及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于治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其他分枝杆菌感染的二线用药等七项。然而,国内临床随意使用氟喹诺酮类相当普遍,农用兽用也相当广泛,以至各地细菌耐药监测的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已高达60%以上。为了保护这类抗菌药物的治疗价值,“38号通知”不得不规定“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并明确规定,作为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除了上述三类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药物”;同时强调:“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即临床上要有充分依据反映致病菌对氟喹诺酮类敏感时才可选用之。这些足以看出“38号通知”对氟喹诺酮类严

格管理的程度,医务人员应从中理解“矫枉过正”的含义。

在我国,氟喹诺酮类几乎是一有新品种就生产或引进一个,其实该类药物均具明显的交叉耐药性。除了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较新品种具一定独特的药理特点外,其余大多数所谓新品种并无重要突破,有的价格明显偏高,有的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医院应按“38号通知”的要求,控制该类药物应用的品种和数量,并“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3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组管理是全世界药事管理总结出的成功经验。过去,国内医院不分大小和级别,医生也不分年资与专业技术职务的高低,随意选用抗菌药。而《指导原则》已原则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有的省、市结合当地实际在“实施细则”中对三类药物的具体品种作了规定,可是在具体实施时却遇到不少困难与阻力。这次“38号通知”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情况,将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多肽与其他抗菌药物及抗(深部)真菌药四组明确列为“特殊使用”一类药物来管理,并强调“医疗机构可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品种”,而不是减少其中的品种。

为什么上述四组抗菌药物被列为“特殊使用”一类药,且规定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々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呢?大致原因有:1)大部分品种对某些多重耐药菌所致感染具良好作用,若广泛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必须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把关,谨慎选用;2)品种较新,对其了解不够,在扩大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突出的不良反应。如碳青霉烯类某些品种会出现抽搐、癫痫样发作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具明确的肾毒性;3)价格昂贵。

考虑到临床抢救危重感染的需要,“38号通知”作了灵活的规定,“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时,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但要“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篇10

【关键词】 孕期细菌性感染; 非细菌感染; 胎膜早破; 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 R71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059-02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gnancy Bacterial and Non-bacterial Infection and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ZHOU Min,WEN Rui-fen,ZHANG Bi-qi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8):59-6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gnancy bacterial and non-bacterial infection and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Method:60 cases of maternal PROM from July 2012 to July 2013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group,60 normal maternal of inpatient expectant mothe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t the same period in our hospital as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maternal cervical and vaginal secretions cervical mycoplasma(UU),bacterial agenesis(BV),candida(VVC),chlamydia(CT) and amniotic membrane disease detection,while maternal pregnancy outcomes and postpartum infection were compared.Result:The proportion of maternal UU,BV,VVC and C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regnancy bacterial; Non-bacterial infections;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Pregnancy outcomes

First-author’s address:Huido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Huidong 516300,China

胎膜早破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是指产妇临产前胎膜破裂[1]。文献[2]报道,近年来,胎膜早破的发病率呈现增加的趋势,胎膜早破可导致早产率和产妇感染率明显增加,产生不良的妊娠结局,严重威胁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多种原因可导致胎膜早破,细菌性及非细菌性生殖道感染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胎膜早破的产妇与同期的健康产妇进行分组比较,讨论孕期细菌性及非细菌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胎膜早破的产妇,产妇年龄21~35岁,平均(26.52±3.67)岁,孕期36~40周,平均(38.09±2.53)周,产妇身高155~173 cm,平均(162±22)cm,体重57~86 kg,平均(64.2±3.7)kg;对照组产妇60例,年龄22~36岁,平均(27.11±3.15)岁,孕期38~42周,平均(39.68±2.17)周,产妇身高156~171 cm,平均(164±21)cm,体重58~83 kg,平均(65.8±2.9)kg。产妇均排除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宫颈疾病、妊娠并发症及其他内科合并症,阴道分泌物检查淋菌为阴性,同时排除由于吸烟、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病毒以及免疫等因素引发的胎膜早破。两组产妇年龄、孕周、身高、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在入院发生破膜时,立即进行标本采集,产妇在待产过程中发生破膜时进行标本采集,采集时间应保证在破膜24 h内,对照组产妇入院进行标本采集。采集方法:无菌棉签取产妇阴道后壁的分泌物,取分泌物时停留15 s,无菌棉取宫颈黏液,将无菌棉放入宫颈管,停留15 s,将采集标本立即进行检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宫颈和阴道分泌物进行宫颈支原体(UU)、细菌性阴道病(BV)、假丝酵母菌(VVC)、衣原体(CT)及羊膜病检测,同时比较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及产后感染情况。判定标准:(1)UU培养基颜色由黄色变成红色,无浑浊,则表明为阳性,存在UU,若颜色未发生变化则表明为阴性;(2)BV检查若颜色变为蓝紫色则表明为阳性,颜色无变化则表明为阴性;(3)VVC检测标本放入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4 h,经检查发现霉菌孢子则表明阳性;(4)衣原体检查将标本放入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4 h,培养基呈现明显的澄清的红色表明为阳性,培养基变浑浊则表明阴性[3-4]。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字2检验与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UU、BV、VVC及CT对比

试验组产妇的UU、BV、VVC及CT生殖道感染的比例较对照组产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妇羊膜病检测和产后感染情况对比

试验组产妇的绒毛膜羊膜炎及产后感染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试验组出现新生儿死亡、早产、窒息数较对照组新生儿明显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胎膜早破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分为足月前的胎膜早破和足月后的胎膜早破,文献[5]报告,感染是引发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胎膜早破容易导致产妇出现难产、感染及羊水栓塞,同时可导致早产、胎儿感染、胎内窘迫等。文献[6]报告,1/3的早产是由于胎膜早破引起,其中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导致胎膜早破重要原因。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常见的包括:宫颈支原体(UU)、细菌性阴道病(BV)、假丝酵母菌(VVC)、衣原体(CT)。其中UU和CT为导致产妇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的病原体,其可以破坏溶酶体膜,释放磷脂酶,导致缩宫,由于溶酶体酶的释放,产生细胞毒性,破坏胎膜[7]。病原体通过宫颈口感染胎膜,经过血液传播至子宫和胎盘进而引发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发病较为隐匿,部分患者未表现出任何症状,若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产生不良的妊娠结局,严重影响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8]。

因此,应加强产妇的孕期检查,将孕期的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检查作为产妇孕期的常规检查项目。产妇发现白带量和形状出现异常情况,应进行病原学检查,对检查显示阳性的产妇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9]。若产妇在妊娠晚期检查为阳性,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早产、胎膜早破、产后感染情况进行预测及干预,改善产妇和新生儿预后,提高产科的质量[10]。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胎膜早破产妇的UU、BV、VVC及CT生殖道感染的比例较对照组正常产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细菌性及非细菌性感染与胎膜早破具有密切关系,可以在胎膜早破前对孕期生殖道感染进行及时治疗,从而降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孕期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对胎膜早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晓静,李钦文.宫颈支原体感染及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关系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8):24-25.

[2]罗砚馨.宫颈支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3):22-23.

[3]黄太英,黄泓羽,赵亮.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3):138-141.

[4]张世珍.生殖道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97-98.

[5]李艳丽.胎膜早破待产妇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检测[J].临床医学,2013,33(8):91-92.

[6]章贵莲,谢勤英.胎膜早破与生殖道感染相关性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1):64-65.

[7]蓝关翠,卢丽为,张雷.细菌性阴道病及支、衣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361-362.

[8]蓝美菊.细菌性阴道炎及衣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552-553.

[9]朱芳,陈丽艳,宋雁.孕妇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细菌感染与胎膜早破早产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045-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