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集体经济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集体经济调研方案

篇1

一、调研选题的考虑和调研简要情况

近两年来,中央、省、市、县高度重视农村村有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陆续出台一些列意见方案,指导村有集体经济发展,制定了消除村有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要求在2020年底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本人认为,村有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村级才能更好的为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办更多的民生实事,也就是更好的践行初心使命,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落到实处。

为此,本人选定了“XX乡村有集体经济发展”这个调研课题,通过实地考察了全乡7个行政村的村有经济发展情况,召开各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座谈会1次,发放征集意见表15份,收集意见建议22条,访谈二十余名群众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我乡农户个人经济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村集体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发展不平衡,多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依然为“0”、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2018年我乡7个行政村中,5个行政村暂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两个村收入在5万元以上,分别为XX村5万元和XX村5.57万元。

二、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关做法经验和效果

XX村大力发展种养产业,实现了村有经济从“0”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成功引进XX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全力打造100亩吴茱萸种植基地。建立了养鸡场,养殖土鸡1200余尾,种植西瓜10亩。一系列的举措,为梅溪村带了客观的集体经济收入

Xx村积极探索村有经济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在外创业的年轻党员返乡投资,助推村域经济发展。多措并举下,XX村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有效利用现有板栗林资源,采取嫁接的方式,争取以最低的投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的方式发展村有经济,争取早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XX村和XX村通过合作社成功与农业产业种植大户合作种植辣椒60余亩。公司提供技术、种苗、化肥并负责回收,以此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XX村和XX村着手利用高山茶叶资源这一先天优势,与茶叶收购商、制造商合作,对高山野生茶叶林进行有限管护,提高茶叶产量,村集体从中收取资源管护费等形式实现村级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步晚、发展慢、底子薄、基础弱、收入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来源单一,发展活力不够。在有村级集体收入的两个村中,XX村收入来源只有上级财政补助款,XX村的光伏电站发电收入占总收入90%。单一的收入来源也决定了村有经济发展活力不够、效益不高。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较弱。我乡7个行政村只有2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占比不到30%,无收入的“空壳村”占比超过70%,各村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且2个村收入仅为5万和5.57万,刚过“薄弱线”,总体发展基础较弱。

(三)发展依赖性强,无发展空间。两个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中,XX村来源于上级光伏发电扶贫政策的收入占90%以上,XX村收入全依赖于上级公益林、天保林财政补助的收入。该两项政策性收入相对稳定,但也几乎没有增加空间。

四、制约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我乡位于幕阜山脉中段山区,离县城远,多个行政村位于海拔较高的山中,区位的劣势导致我乡基设施建设薄弱,道路建设标准低,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仍有部分自然村未通水泥路,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林业资源优势未发挥。我乡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拥有野生油茶林3.7万亩,野生高山茶叶万余亩,以及大面积的野生猕猴桃等天然资源。由于近年来缺乏集中有效管护,绝大部分资源产量低下甚至绝收,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村“两委”班子引领作用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作用。我乡各村29名“两委”成员中,致富带头人寥寥无几,且“两委”成员年龄普遍偏大,经济意识不强、思路不广,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四)致富能手示范带动性不强。我乡有不少产业带头人通过发展蔬菜基地、板栗基地、养蜂以及外出务工经商等逐渐发家致富,但他们尚未带动身边村民致富,致富能手的传、帮、带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五)创新意识不够。部分乡村干部、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一是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发展的精神动力不足。二是畏难情绪突出,瞻前顾后怕失败,不敢承担风险,不敢大胆“闯”。三是缺乏发展和创业的激情,安于现状、不愿进取、得过且过。

五、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对策

根据上级要求及各村实际情况,制定我乡村有经济两年发展规划:2019年XX村、XX村争取村有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020年XX村、XX村、XX村消除“空壳村”。

针对当前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XX乡实际,提出如下六个方面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

(二)加快土地流转,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村集体可统一从村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在“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模式下发展规模化农业产业,以发展集体经济。目前,我乡XX村、XX村已与农产品公司签订协议,由村集体负责种植辣椒等农产品,公司负责收购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两村各种植辣椒共30余亩,预计两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能达到6万元左右。

(三)借全域旅游之机,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我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游客的逐渐增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要着力做好水(温泉)和山(九宫南山)的文章,探索山水旅游发展新模式,村集以资源入股,分享旅游收入。

(四)进行低产林改造,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XX村拥有1000余亩的野生油茶林和板栗林,因近年来缺乏有效管护,绝大多数油茶林、板栗林产量低,资源未得到利用。村集体可组织对低产林进行改造,盛产后销售收入与村民分红,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篇2

一、当前村级组织建设总体情况

**县现有33个乡镇,其中30个为欠发达乡镇,占全市欠发达乡镇数的15%。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全县行政村总数从549个减为385个。长期以来,**县村级组织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由省市财政拨款、乡镇财政支持和村级集体经济支出等三个渠道。其中,省市财政拨款占绝大部分。

1、村干部误工报酬补助情况。为进一步解决好村干部报酬补助问题,**县2003年1月下发了《关于全县行政村干部报酬补助问题的若干意见》,原则规定实行报酬补助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各行政村主要干部;报酬补助发放标准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划分为4类,其中5万元以下的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800元,5万元至10万元的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800至1500元,10万元至20万元的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1500至3000元,20万元以上的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3000至12000元;经费来源分全部由市县拨款、全部由村集体经济负担以及市县拨款和村集体经济各负担50%三类。根据该《意见》,**县绝大部分行政村两委主要干部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为800元,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800元以上的村两委干部人数较少。可以看出,**县村两委主要干部获报酬补助水平总体较低。对村两委副职干部的报酬补助问题,该《意见》也作出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也可以给予村两委其他干部一定的误工补助”的规定,对于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5万元以下的村没有作出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村集体经济收入匮乏,全县共有379个行政村村两委副职干部没有获得报酬补助。

2、村两委办公场所建设情况。近年来,我县通过县乡财政拨款、村集体经济支出、扶贫挂钩单位帮助、党员个人捐资等方式,我县切实加大了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了部分行政村村两委单独办公场所问题。同时,根据“规模并大、资源并优、班子并强”的思路,我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到**年底,全县行政村总数减为385个,较好地减轻了村两委办公场所建设压力。根据要求,我县于**年12月和2005年3月,分别对全县各村党员活动室建设情况和村两委单独办公场所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85个行政村中有办公场所的行政村为189个,其中村集体所有的108个,租借的81个;385个党支部建有党员活动室352个,其中村集体所有的232个,租借的120个,没有党员活动室的33个。需要指出的是,相当一部分村两委办公场所设在村集体所有的祠堂、小学校、老人亭等地,这些建筑或陈旧简陋、年久失修,或与村其它公益设施合用,地方局促狭小,重建、新建问题迫在眉睫。

3、实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情况。1986年,**县根据上级的要求,对全县1000多名村两委主要干部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村主要干部每人每年缴纳养老保险费100-200元。根据这一制度,从1986年起至2000年,我县部分村两委主要干部累计缴纳养老保险费达到1000多元,但全部没有超出2000元;大部分村干部在村干部任上退下来后,就没有再续保。经费主要来源于省市配套资金,而我县财政比较困难。从1999年起,我县不再要求村干部要求村两委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除我县樟台乡有继续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外),原先参保的缴纳原则上同意退保。目前,我县仅将村干部纳入每年16.5元的人身伤害意外保险。

二、欠发达地区当前村级组织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县在村干部报酬补助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加强村两委办公场所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工作进度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地区,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有:

1、落实资金困难。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我县现有村两委主要干部792名,高于当地人均收入2674元的仅12人,实际共需支部报酬补助211.8万元;**年省财政补助52万元,市财政补助24万元,县财政补助4万元,实际每年缺口资金131.8万元。村两委班子成员2850人,全年共计误工补贴412万元,乡镇财政已补助131.8万元,共计缺口资金297万元;在行政村规模调整中,采取“全退全补、半退半补”办法,对不再继续任职或新任村两委副职、委员的原村两委正职干部进行一次性经济补贴,每人根据任期年限给予250至1000元不等的报酬补助,此项共需18万元,县里已筹集6.5万元,缺口11.5万元。三项经费共需641.8万元,已获得省市补助76万元,县乡财政配套支出125.5万元,实际缺口440.3万元。

2、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据统计,在我县109个行政村规模调整新村中,有189个村两委还没有单独办公场所。其中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且没有单独办公场所的行政村个,其中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下且没有单独办公场所的行政村个。这些村集体收入来源匮乏,无力兴建村两委办公楼。同时,为了减少工作阻力,县里出台的《关于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村集体资产做出了“合并村的集体资产由原各村单独运行”,村集体资金“可以通过充分协商,从集体积累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新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剩余部分原则上用于原村的公益事业建设”的规定。新村办公场所建设还有选址、征地等政策处理方面存在的难题。

3、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操作。由于我国金融利率整体呈下调趋势,到2000年稳定在复利2.5‰左右。基于这一利率水平,参保村两委主要干部每年获得利息仅几十元,基本丧失了当初实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村干部也丧失了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积极性。如1名40岁的村干部,每年投保200元,连续投保10年,到60岁以后,他可以拿到每月15元左右,像这种情况,失去投保的现实意义。

4、村集体经济薄弱。我县200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460个行政村,年收入在1万至5万的64个行政村,年收入在5万元至10万的8个行政村,年收入在10万至20万的5个行政村,年收入在20万以上的5个行政村。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我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还占总数的83.8%,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仅占总数的0.9%,村干部误工报酬、村委会办公楼建设、村干部养老保险配套。

三、村级组织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1、全面启动行政村规模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农村新形势的发展,部分行政村规模偏小,集体经济薄弱,领导班子整体素质较低,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县为改变目前村干部队伍职数过多、行政村规模过小的状况,从2002年开始,实行行政村规模调整,使549个行政村减少到385个,精减村两委干部职数1600多个。因此,采取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利于达到班子并优、实力并强、规模并大、资源并优的效果。

2、省市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从目前我县村干部误工报酬补助的标准,已经远远不适应现在发展的要求,而我县想要达到全县人均纯收入还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靠我们县乡财政还无法解决,建议省、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在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村委会办公楼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础,建议省里列入省里重点建设项目,予以补助。村干部养老保险金的支付数额较大,是否建议省里加大扶持力度。

篇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管理与监督,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行为,增加财务工作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促进我镇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市村组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镇按村或村民小组设置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集体经济组织),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村民委员会执行本制度。

第三条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应坚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勤俭节约和科学预算的原则,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保障成员(股东)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二章预(决)算制度

第四条集体经济组织必须按照量入为出、高度节约的原则,根据本单位当年的实际,按照全年总体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在新一会计年度前,科学合理安排本集体经济组织全年的财务收支预算,具体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其他收入,经营管理运作费用、福利费用、固定资产购置、工程(含装修、水电安装等)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开发使用、收益分配、筹资或投资等各项财务收支。

第五条集体经济组织在制定财务预算前,必须广泛征询意见和充分论证,由村两委会制定初步方案,经党员及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向成员(股东)公布,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备案后实施,并由监事会监督执行。预算一经通过,应严格控制,不得随意追加、修改或超预算开支。如在实施过程中确实需要修改或追加,超出本制度规定限额的,应按照“一事一议”的决策制度,提交给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向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书面报告,说明原因。

第六条年终决算时,集体经济组织要结合年初的预算进行比较,查找节支、超支或计划外开支的原因。特别是对超支较大的开支项目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造成超支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或追究责任,并在年终党员及成员(股东)代表会议上作决算汇报时逐项解释。

收支预算方案及决算结果向成员(股东)公布。

第三章投资决策制度

第七条对于集体土地规划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含装修、水电安装等)和基础设施投入,集体资产转让、租赁、农业承包、借款等发展经济和行政性、公益福利事业性的投资或筹资计划,事前必须要认真调查研究,作出书面的可行性分析,在充分进行绩效比较评估和论证后制订方案,并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立项。

第八条凡在集体用地规划开发,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集体资产的购置、转让、出租、农业承包、贷款、借款,以集体资产赔偿或补偿等发展经济和行政、公益性事项的民主决策活动中,不能由个别成员擅自决策。涉及集体经济组织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必须提交有关方案,经党员和成员(股东)代表联席会议表决通过后方能实施。操作中若有违反投资决策活动管理规定的行为,造成集体经济损失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九条属福利性投资的,不准举债投入。属经营性投资,需要筹集资金的,必须由理事会提出方案,经村两委会同意后,由党员及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才予实施。

第十条凡由集体经济组织支付的各种赔偿、补偿、捐献、赞助、无偿支付等或各种减免款,涉及总标的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由村两委会研究决定;涉及总标的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由理事会提出方案,由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才予实施。涉及到利息赔(补)付的,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

第四章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及结算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大小建设工程项目按规定实行公开招标,个别特殊工程确需实行邀请招标的,报请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村成立“招标”领导小组,村书记和村主任任正副组长,成员由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及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代表等组成,负责建设工程项目和土地发包、物业出租等经营活动的招投标工作。

工程招投标信息要在投标前向群众公布,采用押标金进行投标,工程10万元以下押标金壹仟元,每超10万元增加壹仟元,弃标没收押标金。中标后由双方及时签定施工合同,明确有关工程施工造价、期限、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等指标要求,投标结果要张榜公布。

承建单位应具有符合相关规定的承建资质。

第十二条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建设工程项目合同造价在10万元以下的,由村两委会研究决定后,按照规定办理相关程序后方能实施招投标。

合同造价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建设工程项目,必须由理事会提出方案,经村两委会同意,由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表决通过,并按照规定以书面形式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审批后方可实施招投标。

50万元以下(不含50万元)的建设工程项目,由村委会自行组织,投标前15天在镇内通过电视媒体或公布栏公开招标信息,并由镇招投标管理办公室指导招标工作和监督招标过程,工程招标资料必须含有建设工程报建所需资料;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建设工程项目,必须报镇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由镇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组织进行招投标。严禁分拆工程规避招投标。

评标办法:建筑工程项目采用次低价中标,其他工程项目采用最低价中标。

第十三条所有建设工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级政府关于建设工程的管理规定,并推选3-5名与施工方无利益关系或密切关系的人员负责施工中的质量监督和验收工作。工程合同、验收结果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四条支付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款时,必须依据工程合同、招投标会议资料、工程预算表及监理单位的确认等手续,按工程进度,凭施工单位开具的发票进行支付,进度款不能超过工程总价的80%。

竣工时,要组织质监部门、村两委会成员、监事会、工程监理等进行验收,由承建单位开出结算发票,验收人、审批人签名,并附上工程结算验收报告和以上有关资料进行结算。验收前,支付工程款不能超过总工程款的80%。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可结算支付总工程款为95%,余下5%作为工程的保修金(依据《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待工程保修期满后(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方可支付。

所有招投标的工程,无竣工验收报告书及工程结算书的,不得结算工程款。

第十五条建设工程项目的其它有关要求及程序按照《**镇非招标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及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根据财政部颁发的《现金管理条例》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支出的各种款项中可用现金支付的有以下内容:工资、津贴;个人劳务报酬;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款项;出差人员必需随身携带的差旅费;结算起点(1000元人民币)以下的零星支出;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属于上述范围内的支出,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需要,从开户银行或信用社提取现金支付,不属于上述结算现金结算范围内的其他款项的支出,集体经济组织应通过银行或信用社转账结算。

第十七条库存现金的限额。严格遵守库存现金制度,库存现金不准超过规定限额,收入现金须于当日送存开户银行,出纳人员允许留存现金(过夜库存现金)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2000元人民币。

第十八条集体经济组织严格执行帐款分开管理制度。配备出纳员,负责办理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支和保管工作,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出纳员不得保管或暂时保管会计资料、财务专用章。新开立帐户及原有帐户的销户须经镇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审核。一切现金收付必须由出纳负责办理,做到日清月结,帐款相符,每月定期与会计核对现金及银行存款帐,并登记好核对清册。

银行帐户管理必须严格按照《银行帐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开设和使用,一般只能选择一家银行的一个营业机构开立一个基本存款帐户。银行帐户只供本单位经营业务收支结算使用,严禁出借帐户供外单位或个人使用,严禁为外单位或个人代收代支、转帐套现。银行帐户的帐号必须保密,非因业务需要不准外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以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存储。

第十九条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章及空白支票由会计负责保管,并办理领用登记。私人印章由个人自行妥善保管,严禁由一个人保管签发有效支票的全部印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银行印鉴卡必须“三章”齐全,即财务公章、出纳私章、村主任(或财经支委)私章,组级集体经济组织银行印鉴卡可增加村民小组长私章。

第二十条集体经济组织向单位和成员(股东)收取现金、银行存款时,手续要完备,及时入帐,统一使用“农村经营管理单据系统”电子版进行核算;所有业务发生的收支单据必须使用“农村经营管理单据系统”进行开单,开单员打单后,由出纳负责收付;只有经打单系统开具的单据方能入帐,不打单不能入帐。所有业务发生的收支单据统一使用正式发票或由市级以上财政、农业部门监制的收付款票据,其他均为无效票据,不准以白条抵库,不准坐支,不准挪用,不准公款私存,不准以白单入帐。现金支出必须取得内容真实完整、审批手续完备的原始凭证才可以支付。出纳要严格做到“四不付款”,即:用途不明不付款,手续不全不付款、开支不符不付款、审批越权不付款。

第二十一条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对银行存款的管理,支票、存折和印鉴分别妥善保管,出纳员每隔10天应当与银行或信用社核对帐目,填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每月5日前将上个月发生的各种单据、报废单据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上交会计,由会计员核算无误后接管。

第六章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第二十二条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经济独立核算,保持“三权不变”的原则,即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资金审批使用权不变、收益分配权不变。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建立健全开支审批制度,完善开支审批手续。一切财务收支必须取得符合法定的原始收付凭证及相关资料的原件,所有经济开支实行分级限额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开支,杜绝不合理开支,切实执行“四有”制度,即:有支付用途、有经手人、有证明人、有审批人(村书记或村主任)。对手续不完备的开支,出纳员不得付款,会计不予核销入帐;对不合理的开支,经办人有权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收入(款)业务必须根据相关经济合同或其他依据,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统一用上级规定的票据进行收取,并要有经手人、收款人、村书记或村主任签名。

第二十三条非经营性开支审批制度:

1、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000元以下开支由村书记或村主任审批;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开支由村主任审核后,报村书记审批(若村书记和村主任为同一人,则由副书记或副主任审核后,报村书记审批);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开支由村两委会集体讨论决定,50000元以上开支必须由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形成集体签名的书面决议,由村书记审批。

2、组级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开支必须按以下规定进行审批:

1000元以下开支由村民小组长审批;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开支由成员(股东)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由成员(股东)代表联合审批;10000元以上开支必须召开成员(股东)大会集体讨论决定。

3、业务费的使用。业务费是集体经济组织用于经济活动及公务的费用,列入管理费用。控制标准:总额不超过上年度村集体纯收入的5%,年初将业务费总额列入财务收支预算。业务费的使用实行年度结算,往年节余部分转入公积公益金。若费用超支,需作书面报告,经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审批,才能开支。

4、集体经济组织召开会议应本着节俭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不发放会议费。如确须发放会议费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会议费发放标准最高不能超过50元/人·天。

5、除市镇规定外,不得用集体资金为村两委成员、管理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办理其他私人福利。

第二十四条村两委干部的工资、补贴标准严格按照《**镇关于规范村级干部工作报酬的实施办法(试行)》(**府[20**]61号)规定执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借口巧立名目擅自发放奖金和提取其他报酬收入。集体经济组织其他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的待遇和有关补贴由村两委会或理事会提出方案,交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备案后实施。其他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的待遇及补贴不得高于村两委成员。凡村两委成员及管理或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必须经会计复核签名确认才予支付。

第二十五条经营性开支的审批制度:

(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经济、兴办公益福利事业、土地开发经营的投资,按以下规定进行审批:

1、发展经济投资在30万元以下的,由村两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投资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必须召开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报镇经贸办立项,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立项审批情况须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备案。

2、兴办公益福利事业投资在30万元以下的,由村两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投资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必须召开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立项,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3、土地开发经营的投资在30万元以下的,由村两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投资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必须召开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土地开发经营的投资不论金额多少,均必须报镇规划建设部门立项,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立项审批情况须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备案。

(二)组级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经济、兴办公益福利事业、土地开发经营的所有投资,必须先请示村委会审核同意后,再按以下规定进行审批:

1、发展经济、兴办公益福利事业的投资在2000元以下(含2000元)的,由村民小组长审批;2000元-10000元(含10000元)的,由成员(股东)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由成员(股东)代表联合审批;投资在1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必须召开成员(股东)大会集体讨论决定;投资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除须执行1万元-30万元投资的审批手续外,还须由村委会报镇政府相关部门按本条(一)款的第1、第2小款规定立项,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2、土地开发经营的投资不论金额多少,必须召开成员(股东)大会讨论决定,也须报镇规划建设部门立项,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立项审批情况须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备案。

(三)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投资必须要充分调研,拟出可行性报告,有预算,有实施方案,并按制度讨论审批后方可实施,不得盲目投资。

第二十六条集体经济组织需要借贷款的,必须拟出借贷款方案,内容应包括债权人(单位)、金额、用途、利率、还款计划等,并按以下程序审批:

1、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借贷款的,必须召开村两委会、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根据借贷款用途(发展经济、兴办公益福利事业、土地开发经营)报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立项,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2、组级集体经济组织借贷款的,必须召开成员(股东)大会讨论决定,并报村委会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七条坏帐核销审批制度:

对债务单位撤消,确实无法追还,或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以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或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经核查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应按以下规定程序进行核销,并计入其它支出。

1、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应书面详细说明情况,并附相关原始资料(复印件),由村两委会及成员(股东)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并报镇财政所、审计办、农办等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2、组级集体经济组织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应书面详细说明情况,并附相关原始资料(复印件),由成员(股东)大会讨论决定,并报村委会、镇财政所、审计办、农办等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七章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第二十八条集体经济组织现存和新购置的(含捐赠物资)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属本单位所有的物品,都应列入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

第二十九条下列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械、机器设备、运输车辆、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固定资产。

第三十条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国家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

第三十一条固定资产的购置必须纳入年初的财务收支预算计划,防止盲目购买。集体经济组织凡预算外购置价值在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由村两委会讨论决定;集体经济组织凡预算外购置价值在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经营性固定资产,由理事会讨论提出方案,村两委会审批。超出以上限额的预算外固定资产购置按照第二章第五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购置资产时,应当成立采购小组,参照镇采购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价等方式进行采购,签订采购合同,并保留有关采购资料。不准公款为个人购置通讯设备、摩托车(治安执勤用具除外)、小汽车或公务车。

第三十三条固定资产必须由专人管理,要设立专帐及台帐,专卡登记,并按照有关规定,分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计价入帐。定期对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做到帐实相符,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清查,并向成员(股东)张榜公布,遗失的要查明原因,作出处理意见,如人为因素造成固定资产损坏或遗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属基建工程的,完工时要及时验收,并把验收手续齐全和依据齐全的会计原始资料交由财会人员作帐务处理,并在一个月内转入固定资产帐。凡已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必须转入固定资产,未验收的要及时补办完工验收手续。

第三十四条集体的工商业用地(含外购的)和房产(物业)应于购置或建成的一年内及时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对历史遗留无产权证件的土地物业,应逐步理顺,完善证件,明晰产权。

第三十五条集体土地和房产物业的出租必须设专人管理,及时追收租金。并按照物业名称、地理位置、租赁人、合同期、租赁面积、单价、年(月)租金、押金、租金交付情况等进行动态登记。集体物业要经常检查、维护,防止人为损坏。

第三十六条固定资产的清理、变卖和报废处理,必须经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执行。

第三十七条固定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必须专人保管,责任到人。保管人员退休或工作变动前应及时办好移交手续;损失、损坏的应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第三十八条固定资产必须按规定提取折旧,并采用“年限平均法”提取。

第八章借款及应收款管理制度

第三十九条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严禁借给私营企业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的私人使用,严禁把集体的土地使用证和房产所有权证借给私人或私营企业作抵押。

第四十条严禁干部、工作人员因私借款。凡因公暂借款必须填写借款单,经主要领导审批后才能借取。借款2000元以下,经主管财经领导(村主任)审批后才能借取;借款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须经两位主要领导(村书记和村主任或副书记或副主任,下同)审批;借款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由村两委集体审批;借款50000元以上,经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借用期限一般不得超过2个月。

第四十一条凡因公借款,业务终结后要及时清还款项,最迟不能超过10天,有特殊情况的,必须办理审批手续,但不得超过2个月。

第四十二条集体资金原则上不得借给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单位、个人。对于以往的外借款应及时补办有关抵押手续,到期的必须要全部归还,不得续期。

第四十三条集体经济组织每季度进行一次债权债务的全面清理和财务自查。积极追收债权,对逾期未收的应收款应组织专人追讨,追收无效的必须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追索。对逾期两年以上、已通过上列追收途径后,确实难以收回的应收款,应经村两委会、监事会、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才予冲帐;若属违规或失职而造成集体应收帐款损失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九章土地基金管理制度

第四十四条凡国家征用征收土地、集体土地转让或镇批准同意开发使用土地,必须按照市、镇文件规定执行。征用土地的补偿款或集体土地转让收入必须要根据征用或转让土地的合同(或协议)进行挂帐,不得以土地款未收到为借口而不予挂帐。征用或转让土地合同(或协议)必须标明征用或转让土地的位置、面积、单价和总金额、付款限期以及付款方式等。征地补偿款应当作出分项使用管理方案,必须经成员(股东)大会或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村委会审核,镇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分配方案和执行情况要在公布栏上公布。还要对征地补偿款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造册登记。

第四十五条集体经济组织对于征用土地的补偿费或土地转让收入,应当进行合理分配使用,按市镇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开投出租工业(或商业)用地的使用权,所收取的使用权费在扣除前期土地开发费用后,计入土地基金;一次性收取多年工业(或商业)的集体用地租金的按年限逐年分摊计入当年租金收益;一次性收取长租(5年以上)集体用地租金的,在扣减前期土地开发费用后,计入土地基金。

第四十七条集体经济组织可将土地基金投入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或开发性支出等,确保保值增值。具体参照本制度的第三、第四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不准弄虚作假、变换手法处理土地基金,严禁将土地基金用光花光。否则按违反财经纪律处理,追究经办人员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章收益分配制度

第四十九条集体经济组织在年终进行收益分配前,要准确核算全年的收支,清理财产和债权、债务,搞好各项经济合同的结算,积极追收各种应收款项,在当年会计年度内未收到的应收款,不列入当年收益分配。

第五十条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在每年的收益中提留10-20%的公积公益金,用于发展生产,包括转增资本和弥补亏损,也可用于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建设。

第五十一条集体经济组织公积公益金的审批手续和程序参照“经营性开支审批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村干部报酬必须严格按照镇有关文件规定执行。组级干部报酬方案必须在组级干部换届选举前确定,由各村委会根据镇有关文件精神及各村实际制定方案,经成员(股东)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第五十三条收益分配必须按成本会计核算、量入而出为原则,不准互相攀比,主观定断。由理事会制订分配方案,经村两委会讨论,以及上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审核后才可进行分配。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按照“大部分用于生产发展、小部分用于集体福利”的原则,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1、弥补亏损;2、提取公积公益金;3、提取福利费;4、农户分配。福利费要坚持先提后用的原则,福利费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及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支出,用于成员(股东)社会保障支出,也可以适当补助村民生活、补贴老人、学生学费和特殊困难户等。各项收益分配方案,必须经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村委会审核,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批准后执行,分配方案和执行情况要在公布栏上公布。

第十一章土地承包及合同管理制度

第五十四条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府[20**]123号文)、《**镇畜禽养殖管理规定》(**府[20**]101号文)以及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五条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含鱼塘)发包、土地及物业出租等经营活动应实行公开招标发包(或出租)。

土地(含鱼塘)发包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纳入镇近期建设规划用地范围的不能超过1年),且不能超过家庭承包经营期限或家庭承包经营期限的调整期,发包的土地必须用于种植短期农作物,不得用于种植苗圃、林木、果树等生长周期长的植物。

经济项目发包和合同签订的程序是:由合同发包方(或出租方)提出项目发包(或出租)的方案,经村两委会同意,由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表决通过。严禁村组干部和工作人员未经村两委集体决定和成员(股东)代表会议通过私自发包集体经济项目和签订(含续签)经济合同。公开招投标的具体工作由“招标”领导小组主持,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派人监督招投标工作。在投标前15天张榜公布发包信息(包括发包项目的地理位置、面积、期限、底价以及允许经营范围等等),采用押标金进行公开投标,任何人不得以权压价和垄断承包。中标后发包方(出租方)和承包方(承租方)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合同。评标办法采用最高价中标。

所有经济合同签订后必须在三天内交一份复印件到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会计员要按合同内容记帐,并对经济合同进行编号造册,归档管理。

第五十六条农业承包合同可以到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镇农业服务中心)办理鉴证手续,也可以到司法部门办理见证手续。农业承包合同统一使用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制作的条款齐全、格式规范的承包合同书或示范文本,承包合同应具有以下主要条款:①合同的名称、双方当事人的单位、姓名和住所;②承包项目的名称、面积、数量、质量等级和坐落(位置);③承包项目的期限和起止日期;④承包土地的用途;⑤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⑥承包款的数额及支付方式;⑦违约责任;⑧解决争议的方式;⑨履约保证金;⑩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

承包合同鉴证的程序是:①由合同发包方(或当事人)提供合同文本和有关资料(包括村两委会会议决议、成员或股东代表会议书面表决决议、承包方的资格证明和身份证明以及其他有效证明材料);②由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对所提供的合同文本和有关资料进行审查,询问当事人,必要时对承包项目进行实地勘查;③对已审查符合规定和要求的合同文本提供给镇建设规划部门进行审核;④审核通过后,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对符合鉴证条件和要求的承包合同出具鉴证证明,并按规定收取鉴证费。

所有经济合同以及鉴证书或见证书必须及时在村务公布栏上公布。

第五十七条健全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同管理责任制度,设合同专管人员,职责是:及时将合同送达会计员,协同会计员处理相关业务,确保对所签订合同及时挂帐;对本单位的合同分类造册,建立完整档案,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具体要求和有关规定按《**镇档案综合管理办法》中<土地管理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制度>执行;每月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定期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五十八条健全建筑工程和经营发包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应就各种项目公平公开向社会招标,并将中标书复印件交会计员存档,作为记帐凭证附件。

第五十九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该项目发包无效:①按规定必须签订经济合同而没有签订的;②经济合同签订过程中,因负责人失职、渎职或其他行为导致没有执行本管理制度的;③没有依法办理有关手续的;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的。

有以上情形之一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以及相关其他责任。

第六十条经济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时,应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向镇司法所申请调解或向人民法院。

第十二章会计机构和财会人员管理制度

第六十一条镇设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会计员;村应配备村报帐员(开单员)和出纳员、组会计员和出纳员,村报帐员(开单员)和组会计员可兼任,村出纳员和组出纳员也可兼任。

第六十二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会计委托制,委托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记帐、核算。

第六十三条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职责是:组织、协调和指导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负责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做好村级核算单位合同的监管工作;开展对村组核算单位的财务检查、分析和评估;做好对村组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岗位职责测评和考核;村组财务人员的其它管理工作。

第六十四条村组负责人担任财经主管,负责管理本集体经济组织及下属单位的财经工作,对本组织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规范性负责。

第六十五条会计员职责: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规范性;落实岗位责任制;负责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统计和会计信息的上传下达;负责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资料管理和合同管理;负责做好系统软件和数据的维护管理,做好本中心电算化硬件设备保养;做好系统的数据备份和保密工作,负责保管计算机的移动硬盘、磁盘、光盘等磁性介质档案,并按有关规定办理;严格执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负责办理会计档案的整理、保管、查阅等具体工作;及时做好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检查工作。

第六十六条报帐员(开单员)工作职责:负责本单位收支单据的开单工作;负责本单位各项收支报帐工作,每月或每半个月报帐一次;负责申领、保管本单位的收付专用凭证等票据和保管本单位财务专用章;负责将本单位每月所开立的各项收支报销单据明细,月底与农村会计服务中心核对;负责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统计和会计信息的上传下达;负责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料管理和合同管理。

第六十七条出纳员职责: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不签发空头支票,不得出租出借银行帐号,管理好银行帐户,严格执行银行结算制度;审核收付款原始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保管库存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券;保管空白支票;每月与会计盘点清查现金和银行存款。

第六十八条会计(报帐员)、出纳分别由不同人员担任,不得兼任。村两委干部不能兼任会计、出纳,村干部直系亲属不能在同一组织担任财务人员。

第六十九条会计(报帐员)、出纳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有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考核合格的上岗证书。

第七十条会计人员因工作调动或离职时,必须提前一个月申请。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先向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报告,由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派人监交。

第七十一条村组会计人员的任免、调整、处分必须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七十二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每年组织对村组会计人员考核一次,也可根据需要作不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村组会计人员的连任、解聘、调岗、奖励和处分的条件之一。

第七十三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聘请的会计人员的任免、调整、处分、工作考核和报酬按照镇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章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第七十四条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镇档案综合管理办法》中<会计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制度>以及省、市有关规定执行,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保证会计档案的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档案包括农业承包合同及其它经济合同或协议,各项财务计划及收益分配方案,各种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会计人员交接清单、会计档案销毁清单等材料。会计档案不得借出。不接受个人或外单位的查阅或复制。但如有特殊需要,经有关负责人批准后,可以提供查阅或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

第七十五条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由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负责整理暂时保管。当年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保管一年。期满之后,由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编造清册移交村档案室,由村档案管理人员按照归档有关规定和要求立卷归档保管。采用移动硬盘、光盘保存的会计档案,由村系统管理员保管,其中光盘保存的会计档案须一式二份,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地点。

第七十六条会计人员调离岗位,须办理会计档案移交手续。移交人先制好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档案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等内容,由接收人逐项清点无误后,移交人、接收人和监督移交人三方签名或盖章后生效。

第七十七条会计档案资料保管期限按<**镇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规定执行,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第七十八条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销毁:

1、由会计或档案主管机构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列明销毁会计档案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

2、保管期限已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为止。单独抽出立卷的会计档案,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中列明。

3、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4、销毁会计档案时,应由会计机构会同审计机构共同监销。

5、销毁档案的其它有关要求及程序按照《**镇档案综合管理办法》中<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执行。

第十四章监事会工作制度

第七十九条集体经济组织应成立监事会(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下同)。监事会由3-7人组成,负责民主理财及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工作。监事会每三年改选一次,与村民委员会换届同步进行,可连选连任。监事会成员应在党员、成员(股东)代表中推荐,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基本的财会知识。

2、非村、组主要领导干部及其直系亲属。

3、有群众威信、秉公办事、作风正派。

监事会必须由成员(股东)大会或成员(股东)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并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备案。监事会成员的报酬,采用误工补助的办法,补助标准由各村、组确定,按实际参加工作天数计发,不得巧立名目擅自发补贴,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备案。

第八十条监事会成员的工作是代表成员(股东)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的有关经济事务,村两委成员或理事会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如实解答监事会提出的问题,在理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监事会有权督促理事会(村委会)成员及时纠正。

第八十一条每月的1-5日(遇节假日顺延)为民主理财活动日,监事会审查财务收支凭证及出纳帐,收支凭证经审查后才能交由会计入帐。每月10日-15日为财务公布日,公布的财务报表必须有监事会成员签名。集体经济组织指定会议召集人,开展民主理财活动,做好会议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理财监督的主要内容、结果。记录条理要清晰,表达要明确,会计、出纳必须参加,全体人员签名,并妥善保管好会议记录。此外,监事会还有如下权利和职责:

1、有权对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实物进行逐单、逐项审核、签字。

2、有权对财务公开、财务制度、经济合同、财务预算、决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监督。

3、有权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物资、固定资产存量等进行不定期的盘查、核实。

4、有权监督张榜公布的财务、资产内容是否及时、真实、完整。未经民主理财监督机构审核盖章或成员共同签字的财务公布表不得上墙公布。

5、有权要求集体经济组织纠正审核中发现或财务公开中发现的问题,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有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处理建议。

6、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村党支部的领导,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听取和反映成员(股东)对集体财务及会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按时开展民主理财活动,定期向成员(股东)汇报民主理财工作及集体经济情况。

7、依照第四章、第八章的有关规定参与工程投标、验收。

8、参与土地转让底价的确定、土地面积的丈量。

9、参与监督本组织的土地基金开支使用。

10、参与本组织投资项目的研究和重大经济活动。

第八十二条因监事会成员没有履行职责等失职行为造成财务收支凭证、财务公布资料等没有监事会成员签字的,由村两委会以书面形式说明情况,允许入帐及张榜公布。监事会成员连续三次不参加民主理财活动的,其监事会成员资格自动撤消,并由村委会重新组织补选或根据当届监事会成员选举得票情况由高至低顺序确定新任监事会成员,变更监事会成员的原因、程序、结果等情况要张榜公布。

第八十三条集体经济组织要设立财务公布栏及意见箱,接受群众监督。财务公布要做到“公布地点公众化、公布形式专栏化、公布内容通俗化、热点问题专项化”。并通过公布栏、各类型会议等形式向成员(股东)公布。

第八十四条财务公开的格式、内容和要求按市镇有关规定执行,统一使用农村财务公开软件的公布表格和内容。财务公布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计划、损益性收支、非损益性收支、债权债务、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财务公布时间要求每月10-15日前公布上月的财务资料,每年年度终了后15-20日内公布上年度财务资料及当年的财务计划。其它需及时公布的项目如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救灾救济等要及时公布。

第十五章罚则

第八十五条村组干部、财务人员及有关人员违反本财务管理制度,视其情节轻重及造成危害的大小,给予以下处罚:

1、情节较轻,没有造成村组集体经济损失的,由村委会及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2、情节较重,并给村组集体造成经济损失的,由村委会及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酌情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留用察看、开除的处分,并追究当事人的直接经济责任。

3、情节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六章附则

第八十六条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小组的集体经济组织适用本制度。

篇4

一、联系村的基本情况

周家庄村位于镇驻地西200米,共有206户,515人,党员35名,全村拥有耕地1325亩,果园10亩,林地200亩。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群众主要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村两委成员共4人,班子团结,村情稳定,干群和谐,班子为民服务意识强,干事创业积极性高。

二、年度帮扶工作计划

(一)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加强与镇党委的沟通交流,促进村两委班子建设,协助村两委进一步建立健全村民议事、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更好地带领全村百姓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标准及考核办法》,结合该村实际情况,争取2011年3月底前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重点对进村路、村内、村周荒沟尚未绿化地带进行全面硬化和绿化,计划10月份前解决目前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村庄整体环境水平。

(三)修建村委办公室和文化大院。针对目前村两委办公室办公条件简陋、村民无文化娱乐场所的情况,聘请建筑设计公司修缮村两委办公室,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修建文化大院和村民活动中心,购置健身器材,订购科技、农业、党建等报纸刊物,努力丰富群众理论文化知识和日常娱乐生活。

篇5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与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和“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结对村基层组织功能为重点,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从村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力争用2年时间,到2012年,结对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并推动该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帮扶活动主要内容

(一)理清发展思路,壮大经济实力。

1、结合该村实际,帮助科学拟定该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谋划发展项目和年度工作计划。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抓住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大县契机,发展油茶300亩、魔芋100亩,培植无性系茶园100亩,改造柑桔园500亩。

3、积极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协调服务工作,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达到5万元。

(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人居环境。

1、多方争取,筹措资金,动工修建木溪垭至木溪嘴全长8公里的组级公路,解决沿线200多户、400多人交通不便问题。

2、完善3、4组集中饮水的配套设施,确保两个组能长久饮用自来水。

3、加大村级公路和集中供水工程的争取工作,逐步解决交通不便和安全饮水两大难题。

(三)抓好各类培训,提高村民素质。

1、举办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开展政策法律、科技卫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规范等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主要做好柑桔大实蝇联防。

2、利用网络教育。运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分批次对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时代主旋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3、建“农家书屋”1个,购置科技、文化、卫生等书籍千余册,丰富村民知识;联系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入村播放科教片和优秀故事片。

4、帮助村小学完善体育、文娱基础设施。

(四)强化民主管理,建立文明乡风。

1、帮助结对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事理事会和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引导群众自觉破除婚丧陋习、反对封建迷信,促进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大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文明乡风。

2、加强社会治安综治工作,随时排查各类矛盾纠纷,掌握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争创综合治理示范村。

3、继续开展贫困大学生、困难农户帮扶活动。管委办将挤出一定工作经费,帮扶一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帮扶10个困难农户。

三、措施及工作要求

1、成立工作专班。一是将结对帮扶工作纳入管委办2012年工作要点及岗位目标责任制;二是明确该工作由主任亲自抓,值班副主任分管,综合股李绍会具体承办。

2、加大调研力度。工作队要进村入户,掌握村情,结合实际,确定发展目标。

3、加强联系沟通。分管领导及联村队员要定时到村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篇6

关键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模式;政府主导;产业结构升级;就业转型;宅基地换房;三改一化;村改居

中图分类号:F321.1;F2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4—0001—08

一、引言

我国法律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本身的使用用途有着严格的规定,而同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可以随意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国家现行的征地制度下,将农民手中的集体土地通过政府征用的形式转变为国有土地,再按市价向城市土地市场出售国有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2010)。这一政策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不能得到有效的规划和利用,作为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也很难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获取收益;而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省的南海,突破政策法律的束缚的自发性土地流转行为大量发生,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缺乏法律层面的保护,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为了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行为加以规范,2004年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28号文件,也即通常说的“增减挂钩”政策;2005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有关“增减挂钩”的工作意见,对地方政府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创新予以肯定。在制度的保证下,全国各地加快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数量和规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如南海模式、成都模式、嘉兴模式、芜湖模式等。但是,尽管短期内农民从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交易中获得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和实物补偿,然而其劳动关系、劳动条件、劳动待遇并没有随着身份的变换而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没有摆脱中低层劳动者的困境。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部分农村劳动者即使获得了城市居民的身份,仍然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甚至成为城市中的贫民。

林霓裳: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流转与产业发展及就业的关联机制各地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背后起到推动作用的,一个是政府的主导行为,另一个是农民的自发,两种驱动模式可以说各有利弊。不少学者也对土地流转的驱动模式进行了探究,如陈会广等(2009)在对广东、安徽、四川、江苏等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的综合比较后,认为土地流转的驱动力无外乎政府与市场两种。张文律(2011)以浙江的嘉兴和临安两地的土地流转实践为例,总结出“外驱式”和“内驱式”两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模式,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这些研究更多地关注不同驱动模式的特点或不同驱动模式下的土地流转方式及实践的具体方法,很少涉及这些驱动模式下土地流转的机制以及在这种机制下地区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就业转型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天津地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的考察,试图找出政府主导的驱动模式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转型之间的关联机制,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稳定长久就业。

二、天津近郊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实践

天津近郊地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主要为政府主导模式。在天津市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天津近郊部分区镇选取一定试点区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了“宅基地换房”宅基地换房就是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标准,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 和“三改一化”为了推进天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农村开展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撤销村委会改建居委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工作,简称“三改一化”。因为涉及土地问题,撤销村委会改建居委会就成为“三改一化”的重点和难点。 工程。“三改一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农村逐步推进“村改居”、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经济和农村户籍改成居民户口的改革。其中,由于涉及农民的宅基地问题,改革的难点是“村改居”,而“村改居”的核心内容就是“宅基地换房”。

本文调研的时间是2011年10月至11月,调研区域主要是天津市近郊几个比较典型的小城镇和天津的远郊区蓟县。其中天津近郊的小城镇有西青区的张家窝镇和中北镇、津南区的葛沽镇、东丽区的华明镇、北辰区的双街镇。这些小城镇在天津市政府推进“三改一化”过程中均涉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问题。

1.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的地区特点

(1)临近城区、交通便利

本次调研的几个小城镇均位于天津近郊,与城市接邻,交通便利。例如:西青区的中北镇临近天津外环,个别的村如侯台村甚至位于繁华的地段;张家窝镇紧邻津静公路,新建的天津南站就位于其中;东丽区的华明镇位于天津市区的正东,西接外环,北接京津唐高速公路,是天津市“宅基地换房”和“三改一化”的首批试点;津南的区葛沽镇是历史上华北“古镇”之一,位于天津东南,北靠海河,与滨海新区接壤;北辰区的双街镇位于天津市的东北,临近京福公路,南接北仓镇。

(2)在土地流转之前当地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相对薄弱,农业收入不是当地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于地理、地质或其他某些因素,这些地方的农业相对薄弱,甚至有的地区的农业已经消失,零星的农业生产多为家庭的副业,其产品主要用来满足自家的生活需要。如津南区的葛沽镇,历史上曾是著名的水乡,闻名全国的“小站稻”就起源于葛沽镇,但后来由于海河建闸,海水倒灌,昔日水乡成为盐碱地,无法进行农业耕种,土地长期荒废,新一代的青壮年农村劳动者已经完全不懂农业生产的相关技能。在“三改一化”项目之前,葛沽镇的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仅占约1%。在西青区的张家窝镇,未进行“三改一化”项目之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每年每亩地1 000元的收益难以维持生计,农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青壮年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仅为留守在家的老人,种植的多为满足自家需求的果蔬等作物,大田作物数量非常有限。“三改一化”之前,北辰区的双街镇第一产业比重仅有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65%和30%。调研的其它近郊区镇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3)在土地流转之前当地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绝对比重

本次调研区域绝大多数在城区周边,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对这些区域的经济产生影响。作为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天津的总体城市化率伴随着第二产业的壮大逐步升高,接近80%①,但是不同区县产业结构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越靠近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城区原有的加工制造类行业则由于污染、土地成本过高等原因向郊区转移,新增第二产业也纷纷入驻位于城区周边的工业园区。城市化的结果使得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城市近郊区推进、近郊区的第一产业向远郊区推进,三次产业呈阶梯状分布于远郊区、近郊区和中心城区。本次调研的张家窝镇、双街镇、葛沽镇等地第二产业非常发达,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之前,已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

(4)当地村民对于土地流转的态度比较积极

本次调研的天津近郊区域基本上都是遵循着政府牵头组织、农民同意的原则对所属各村分情况、分批次逐步进行“三改一化”的。例如在张家窝镇的“村改居”项目需取得全村95%以上村民的书面同意方可开展,并且书面同意的材料需存档。在东丽区的华明镇,只有当一个村90%以上的村民同意并提交书面申请之后,村委才会和镇政府签订“宅基地换房”的合同。可见大多数村民对于土地流转的态度是积极的。

2.具体做法

天津近郊的几个区镇在进行“村改居”和“集体经济改股份制”时均涉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问题,虽然各个区镇的具体做法略微有所不同,但总体思路是一致的(见图1):

① 根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天津的城市化率达到79.5%。 首先由区政府牵头,根据未来规划和发展目标选取具体乡镇作为“三改一化”的重点。然后镇政府根据本镇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听取多方面意见后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具体政策。第三,村委会将镇政府的政策内容对村民进行宣传,让村民深入领会政策的含义以及这一政策有可能给村民带来的收益和损失。第四,以整村通常为全村占一定比例的村民提出申请才认为有效,不同镇的具体标准有所差别。 为单位向镇政府提交书面申请,经镇政府确认后,开始正式的以整村为单位的“村改居”和“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等“三改一化”工程,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和规划。第五,镇政府将全镇所属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按照工业用地、还迁居住用地及商业用地等目的进行规划,其中用于工业和商业目的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就转变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第六,将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通过招拍挂的形式转让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开发商在取得该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后按照镇政府的规划目标进行开发,建成商品房、商业区和工业园区并非所有的乡镇都将全部城市建设用地通过招拍挂进行开发,有的则是将其中一部分土地通过融资自行建设开发成各类商业区或工业区等,从而获得长久收益,其余的通过招拍挂的形式出售土地长期使用权。第七,将用于还迁的居住用地交由建设单位进行农民还迁房的修建,建成后按照一定标准对农民进行还迁。最后,由镇政府对失地农民进行相应的资金方面的补偿。

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各区镇都要做到土地的占补平衡和资金平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做到统一规划,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甚至农用地,为了确保耕地和农用地面积不减少,占用的耕地和农用地必须得到补偿,这就是“占补平衡”的原则。整合的集体建设用地,除了划拨出一定面积的还迁房以保证农民的居住,其余的土地就可以转变成城市建设用地,以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土地需求。资金平衡主要是指镇政府在进行土地流转过程中资金的收支平衡,其中支出主要为村民的补偿款、还迁房的建设资金以及失地后农民的养老、社保资金等,而收入主要有区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的土地出让金以及将土地抵押给银行获得的资金等。

三、天津近郊地区土地流转后的产业发展和就业状况

天津近郊的小城镇建设均是在镇政府的领导下统一进行的,综合考虑了当土地地流转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流转后的远景规划,即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归镇政府统一进行规划,划分出几块功能区,如住宅区或还迁区、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等。在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促使三次产业平衡健康发展,从而为失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保障,同时也改善了当地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品质。

1.土地流转后的产业发展状况

土地流转后各地的三次产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就业机会:

第一产业得到了有效恢复,并向着科学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土地“占补平衡”的原则下,农业用地的面积不变,同时耕地和农用地由原先的分散状态变成了流转后的成片规模状态,这更有利于提高机械化和集约经营水平。例如,葛沽镇规划建设的“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带”占地约500亩,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各色温室大棚和智能化大棚,大棚里种植各种特色农产品和种苗,使得原先因为盐碱地而萎缩的农业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和提升;张家窝镇集中后的农用地用来种植适合土壤的玉米、小麦等作物以及天津特产沙窝萝卜等特色农作物;双街镇规划建成的农业园区结束了一家一户盲目耕种而受益甚微的传统农业模式,种什么、怎么种由镇政府根据市场和当地土壤特点进行统一规划,然后按订单进行生产和耕种。农民进入农业园区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自负盈亏的家庭式分散耕作转变成政府指导下的现代化规模生产,尽管依然从事农业劳动,但是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① 并非所有的乡镇都将全部城市建设用地通过招拍挂进行开发,有的则是将其中一部分土地通过融资自行建设开发成各类商业区或工业区等,从而获得长久收益,其余的通过招拍挂的形式出售土地长期使用权。 ——!> 第二产业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调研的各区镇在土地流转前的第二产业主要为分散于各村的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大多数仍延续着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技术水平都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土地流转后,这些乡镇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有的入驻新的工业园区扩大了生产规模,有的被注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原有的乡镇企业外,调研的各区镇都规划了用于发展第二产业的工业园区,由于这些工业园区交通便利、配套成熟,加之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纷纷入驻。例如津南的葛沽镇,目前园区内已有种类繁多的大小企业约270家,有机械制造类企业如立林机械、甘泉,有现代冶金类企业如莱钢,另外还有服装餐饮类、汽车类等企业。其他的如西青区张家窝镇和东丽区华明镇,工业园区也已经非常成熟。这些工业企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区镇在土地流转后建立的工业园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可以完全满足失地农民的就业要求,甚至有大量多余的就业岗位需要外来务工人员来填补。例如中北镇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5年内提供了5万多个就业岗位,而全镇的劳动人口不足2万人。因此从数量上看,单纯的就业是不成问题的。另外,中北镇的村官招聘主要面向本村户籍的大学生,从另一方面解决了本村的就业问题。

第三产业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土地流转前大多数乡镇第三产业几乎是空白。通常第三产业是在第二产业壮大成熟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这些乡镇的第二产业在流转前尚不具规模,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结合:在乡镇企业工作或外出打工维持家庭主要生活开支,同时在自留地种植小面积果蔬以满足家庭需要,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具备经济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土地流转之后,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村居搬至高楼使得他们完全脱离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城镇的生活方式使得村民对各类形式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各区镇在对流转后的土地规划时都划分了相应的商业区,大部分商业区都建设在还迁楼和居民区附近,一方面为村民和新城镇居民提供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为失地后的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少村民在获得了还迁房和补偿金后,用补偿金租住商业铺面进行各类商业经营,不仅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有的区镇如津南区的葛沽镇,除了在居民区附近规划商业街和酒店外,还单独规划建设了大型汽车城,以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主,并成为津南地区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未来随着第二产业的规模化并不断成熟,这些区域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将日益提高,并为当地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

2.实现失地农民稳定就业的配套措施

为了实现失地农民的稳定就业,仅仅依靠发展三次产业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是远远不够的,“三改一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失地农民彻底实现身份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将农民的生活环境从村居改成楼房、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就能够实现的,如果政府不能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失去土地又缺乏一定知识技能的农民只能从事低技能生产劳动。在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的当今社会,这类低技术附加值、高污染、严重依赖低人力成本来维持经营的行业很难适应经济波动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失地农民从事相关的劳动不仅无法摆脱低收入、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困境,而且随时面临着失业的风险。没有稳定的收入和相对体面的工作方式,失地农民彻底实现身份的转变就成了一句空话。天津地区的土地流转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与自发性土地流转最大的区别是,政府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尽可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稳定就业,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相关的配套措施主要有:

(1)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让农民实现身份转变的主要标志,但是在本次调研中发现村民并没有预想中的那样期待获得城镇户籍,原因是村民最关心的是能否获得和城镇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是城镇户籍本身,另外村民担心获得城镇居民的身份以后会失去原本属于村民的福利。因此不少区镇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与城市化改革同步进行的,即村民想要分享村集体经济的收益,或者希望享有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养老保险,就必须将农业户口转成非农户口。

(2)社会保障

为失地农民提供与城镇居民同样标准的社会保险是让农民实现身份转变的重要保障,政府强制各区镇为失地后的农民交纳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例如葛沽镇政府统一给村民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用大约为一个人6万~7万元,这笔钱由镇政府负担。按这一标准凡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转为城镇户口后每人每月可领取1 000多元钱,不少年纪较大的老人积极性非常高。西青区的中北镇统一为30~60周岁的村民缴纳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从2005年开始;医疗保险为市民保险(目前天津市内医疗保险并轨,不再有农村医疗保险和城市医疗保险之分)。其他区镇情况也基本类似。

(3)其他收益

土地流转前的农民几乎没有财产性收入等其他收益,从事农业生产收益微薄。以张家窝镇为例,每亩地每年可以获得的收益仅为1 000元左右,维持生活成本的主要是打工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土地流转后的农民,除了工资性收入以外还可以获得其他相关收益,主要有3部分:

一是还迁房屋的租金。在调研的各区镇,尽管还迁的标准不一,但平均每户可达1套以上,多的可达2~3套,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居住和改善方面的需求,还有多余的房屋可供出租。以张家窝镇为例,其工业园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当地的租房需求相当旺盛,农民每户仅房屋出租一项收入就非常可观。

二是占地补偿。例如,张家窝镇的张家窝村,每亩地每年按600元的标准补助,平均每户人家每年可以分得约4 000元的补助;在中北镇,18~60周岁的村民每人每月可获得300元的就业补贴。

三是集体经济分红。本次调研的天津近郊乡镇普遍存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的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相当成熟。集体经济土地流转之后,大部分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形式上改为股份制,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保留了集体经济的长期收益,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的问题。另外有些村镇土地流转后,在临近市区的较好地段修建商业区和商业性住宅区,每年获得大量租金收益。例如,西青区的中北镇的侯台村村民每年都能获得固定的分红和股息。东丽区华明镇集体经济发展非常成熟,其做法是将村民的年龄、劳动贡献、户籍等因素综合加以考虑,制定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即每个村民所享有的股份=基本股+劳龄股+居龄股基本股是指不考虑年龄、工龄等因素,只要具有本村的户籍,都可以享有的股份,基本股占全部股份的10%;劳龄股是指在村集体经济中付出过一定劳动的人员所享有的股份,劳龄股占全部股份的60%;居龄股是指根据在本村居住时间的长短所享有的股份,居龄股占全部股份的30%。 。其他各区镇对集体经济的分红标准各不相同,但总体差距不大。

从各区镇的调研情况来看,土地法流转后农民的相关收入远大于流转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

四、政府主导模式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产业发展和就业的关联机制

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关联机制

天津近郊地区的土地流转是政府主导的模式,但是政府只是起到了一个推动的作用,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随着各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土地模式必然成为制约当地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升级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将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转变成具有更多使用用途的国有土地,从而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大空间。因此无论是自发性土地流转还是政府主导的土地流转,其流转的前提和经济基础是一致的,只是在流转后的土地使用方面,政府主导的流转模式比自发的流转模式更有利于整个地区的长远规划和整体布局。

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可以从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升高;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升高;从产业的地理分布来看,三次产业呈阶梯状分布于远郊区、近郊区和中心城区。如图2所示,我们所调研的天津近郊地区正处于从乡村向城市演进的过程中,第一产业在耕种条件逐步恶化、农产品收益率低、家庭式农耕生产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萎缩,出现大量抛荒弃耕的现象。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二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农村的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组织从零星分布状态逐步转向聚集分布状态。然而第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土地的制约,加上技术、资金、管理落后,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第二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同时当地农民并没有完全脱离家庭式的农耕模式,对商品经济的依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缺乏发展的空间,几乎是空白。为了促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演化,首先要使第二产业形成技术、资金、管理全方位的规模化发展状态,这就需要建设成熟的工业园区以使第二产业形成一定的聚集分布。但是传统的土地模式限制了产业的发展,需要把分散的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整合在一起,转化成具有工业、商业、住宅等用途的国有建设用地,因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必然产生。

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通过政策、法律、税收、补贴等手段保障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顺利流转和流转后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流转地的未来发展建设进行了远景规划:流转后的地区在保持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地方土壤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使第一产业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并向着现代化集约农业方向发展;大规模工业园区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第二产业向更高技术水平和更大规模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当地的第三产业也开始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

总之,土地流转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一定的关联机制: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化在遭遇土地问题的瓶颈制约后,政府推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而流转后的土地集约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就业的关联机制

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的演变缘于三次产业间收益率的差异,本次调研地区的情况就印证了这点。第一产业收益率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微薄的土地收益无法支撑家庭的消费支出,绝大多数本应该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抛荒弃耕,或外出务工或就近转移入第二产业,从事与农业无关的劳动。但农民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加之二元经济体制的桎梏并未完全打破,此时的农村劳动者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早已脱离农业劳动、脱离土地,并长期从事非农产业,成为事实上的第二、第三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其农民的身份使得他们无法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相关待遇,无法分享城市化成果。这一状况亟须得到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如果仅仅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那么即使给予其市民的身份,也无法使失地农民享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只能长期徘徊在社会的底层,这是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政府主导的土地流转比自发的土地流转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更具备优势。

从图3可以看出,首先,在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流转使得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在一起并改变其使用用途,农民改变了原有的居住模式和邻里相处模式,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民不再具备小范围耕种的条件,彻底脱离了家庭式自给的生活模式从而依赖于商品经济;同时农民又获得了相应的失地补偿款,使失地农民具备从事家庭式商业经营的可能,在繁荣当地商品经济的同时又为自己带来稳定的收入,这种体面的生活方式为失地农民的就业转型提供了基础。其次,土地流转后农民彻底失去了家庭承包式耕种的可能,虽然仍可选择留在土地上从事农业产业,但已经不再是经营风险自负的传统劳动,而是具有一定契约形式的有偿劳动,其经营风险由经营农业或工业的经营者承担。具备一定实力的经营者有条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引入更新的生产技术和更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低技能高劳动强度的工作将逐步被淘汰,失地农民在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劳动的层次,这种劳动模式的转变为失地农民体面生活和就业转型创造了条件。最后,户籍制度改革最终改变了农民的身份,并为其提供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保体系,同时还保留了其村民待遇,如集体经济的分红等,为失地农民实现就业转型提供了根本保障。至此,通过政府主导的土地流转彻底改变了农民的身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加速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促使农民实现就业转型。

五、结论

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并不是将分散的集体土地进行集中的单纯行为,而是包含了地区建设规划、村集体经济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一系列行为,土地流转的最终结果是在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加速了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化升级与失地农民的就业转型。尽管土地流转行为是在政府主导下发生的,但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升级的先期变化是土地流转的先决条件;而经过集体土地流转这一具有实质意义的变革后,无论是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是农民的就业结构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是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就业转型的需要,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本身又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演化升级,并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带动当地的就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政府相关配套措施的支持下,失地农民从生活环境、劳动条件到身份和社会保障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带动了农民的就业转型。相比而言,政府主导模式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在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民就业转型等方面,比农民自发模式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2010.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

篇7

随着“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号角的全面吹响,六盘水市钟山经济开发区结合实际,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通过到贫困乡村蹲点调研,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回访等,集众智聚群力谋好脱贫策、集中力量加大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力争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蹲点调研找“病因”

36岁的龙忠琴,是钟山经济开发区红山社区付家营村的村民,丈夫在多年前去世,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生活的重担压到她一个人的身上。为了生活,龙忠琴到贵阳的一家工地务工,因为牵挂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在工地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又返回家中务农,但收入远不够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于是,龙忠琴只能来到水城县老鹰山街道,靠捡拾垃圾为生。

红山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时,了解到龙忠琴家的情况后,积极联系辖区企业,帮她在离家不远的一家企业找了一份清洁的工作,月工资3000元,每个周末都能休息。龙忠琴开心得合不拢嘴:“工作很轻松,而且工资又稳定,不但方便每天回家照顾家人,还让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心里踏实多了,相信以后一家人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在钟山经济开发区,像龙忠琴一样得到帮助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开发区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通过蹲点调研,实地调查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查找制约贫困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理清l展思路、落实帮扶方式。通过建档立卡施行精准扶贫,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同时,组织人事部、社会事务局、各社区服务中心、职校等部门联合举办2017年第一期创业就业培训班。对50多名贫困户学员进行电脑、电子等开发区企业急需的技能进行系统培训,一方面满足辖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让贫困对象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早日脱贫致富。

精准帮扶开“良方”

石桥社区,位于钟山经济开发区中部,辖白泥、石桥2个居委会26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2712户8300人。通过近年来对贫困户的不断帮扶,石桥社区服务中心贫困人口从建档立卡初期的108户309人,逐渐减少到目前只有贫困户40户80人。

通过前期的蹲点调研,石桥社区认真研究制定了《石桥社区服务中心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普遍核查工作方案》。结合“三变”,扶贫“l+N”等模式,精准施策,持续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以集体及农户土地入股方式与六盘水盘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着力打造集观光、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世界最大规模的3万亩红豆杉产业园,以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带动贫困户、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目前,石桥社区共完成流转村级集体荒山400亩,农户土地500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资4000万元,建成种植面积900亩的“白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15户17人就业,人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预计两年后实现贫困户年均保底分红4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按照“五级包保”的帮扶原则,石桥社区结对帮扶18户67人,争取企业帮助解决就业17户28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既定目标;民政兜底33户46人;易地扶贫搬迁55户236人。集合实施退耕还林,实现生态效益、贫困户及低收入群众增收“双赢”。

产业带动助脱贫

依托“三变”改革增强发展活力,钟山经济开发区一直在探索更好更快更有效的脱贫路径。2015年以来,双龙社区石龙村积极响应“三变”改革政策的号召,抢抓“三变”改革机遇,成立了“三变”改革经营主体――六盘水市石龙鼎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石龙村石龙三组33户农户将188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每亩保底分红500元。

“我把14亩土地、1527棵林木通过合作社交给公司,每年能保底得到5000多元的分红,按照规定分红五年递增一次,递增后每年将近可以拿到7000多元的分红。”石龙村村民徐吉文拿着自家的“三变”改革股权证和签订的《合作协议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篇8

一、两副班子平等沟通、畅通政令的实践

里山镇共有13个行政村,虽所辖的村都规模不大,少则二三百人,多则千余人。但是,各村的特点各不相同,且各类关系复杂,所以如何让13个行政村都达到一个和谐新农村的状态成了镇党委政府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在2005年各村班子进行换届后,每半年镇党委就对13个行政村进行“回头看”,通过整体述职的形式,对村班子运转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认真查找分析并着力解决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发现薄弱环节,推进村级组织建设。回头看”成了推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有力措施,这种形式虽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是还不能够使所有村干部清醒地认识自我、解开工作中存在的疙瘩,所以在今年的《不作为村干部问责制》实行中也有5名村干部被评为不作为村干部。为此,今年镇党委班子特意安排好时间,要求每个村、每个村干部进行汇报,并对党委班子和个人的工作提意见和建议,这种形式从根本上对每个村干部的职责有了明确的要求、并要求对当前党委开展的各项工作要了如指掌,可以说也进一步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1、理思路、找问题、有的放矢

里山镇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各村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所以要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怕没有发展思路,各村只有因地制宜地、明确发展思路才能搞好建设。所以镇党委班子在下村调研的过程中,着重就各村集体经济和支撑产业的发展方向、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村班子建设的好思路等方面进行重点调研,看村级工作目标、计划是否制定到位并得到了切实的实施,班子内部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有否落实到人,进一步理清了各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近远期规划。同时,通过村干部个人的汇报和驻村指导员的点评,看村两副班子内部是否团结,有否“小团体”现象;班子是否经常开会、通气,民主集中制有否严格执行;成员之间是否相互帮助、相互协调;干部个人工作是否积极主动,有否独挡一面的能力,服务态度是否优良,为人作风是否正派,是否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村干部汇报结束后,镇党委班子成员针对各自分管的线,有的放矢的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帮助村里将发现的问题梳理好、建立台帐,便于解决问题和年底考核督察。

2、寻不足、促发展、强基固根

在交流中,不少干部谈到,以村里的经济实力,近年来为村民办的实事是不少的,比如造了多少桥、修了多少河堤、砌了多少护岸、筑了多少路,还帮助特色户发展新兴产业等等。有的干部还如数家珍地对健身场所建设情况、文体活动的开展情况等等工作进行了回顾和统计,但是却没有仔细寻找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通过深入交流,各村班子成员进一步明白了:做过的,毕竟已经做过了,要想的是哪些该做却还没有做?进行“回头看”,开展自查自检,重点是要拓展思路、挖掘深度,在为民办实事的广度和深度上探寻新路子、新方法,不能总是拘泥于那些常规事务。党委班子成员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分析研究各村群众提出的问题,点评村两委解决问题的方案,对重点项目提出扶持意见,对不符合村情民意的项目提出否决或修改建议。同时,要求村干部查思想、查作风、查纪律、查工作,比贡献,对各村按有关制度开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为宗旨,努力创建学习型和务实型的为村民所称道的新型班子,进而夯实农村基层组织的根基。

二、取得的成效

1、提升了凝聚力。大坞底村自村级班子上任以来,班子成员间没有形成通力发展的合力。因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容村貌没有根本性变化;因班子成员意见不统一,各类矛盾纠纷时有发生。2007年,该村被列为重点整治村。半年来,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与落实,使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得到切实贯彻。通过镇党委班子成员一对一的帮扶沟通,村级班子的矛盾和磨合减少了,意见统一了。在征求党委意见的过程中,该村班子成员提出了计划建设健身场所,并对该方案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在看到村班子能够齐心协力为村民谋利益、办实事的态度,党委班子对该村的创造文体活动载体的思路给予了支持。在得到肯定的同时,该村班子成员的人心也齐了、干劲也足了。目前,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的健身场所正在建设施工当中,大坞底村的村民不久就可以看到村干部为他们带来的新变化。

2、提高了执行力。民强村是里山最大的一个行政村,虽然村容村貌、村庄规划、集体经济等状况都尚可,但是人多意见杂,往往村里想办个事,老百姓不支持、意见不统一。在此次汇报交流中,该村提出现有的电路和电压已不适应当前的农民用电的需要,但要进行电改执行的力度有困难。为此,镇、村两副班子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一一列举出存在的矛盾、并一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在坚持了“群众的事情群众定,群众的事情群众管,群众的事情群众办”这个大原则的前提下,理顺了方方面面的关系,也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目前,该村班子成员分成两组在村里值班,确保电改工作能够在用电高峰来临前顺利结束。再如金星村是里山集镇所在的村,原来的班子存在政令不畅、战斗力不强、群众威信不高、工作能力弱等问题。换届后的班子在党委政府经常性的深入调研和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村班子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班子的执行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原来一直没有完成的工业小区的征地工作顺利完成,一拖再拖的新街的拆迁工作也进展顺利,对党委政府的决策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3、增强了战斗力。何村是里山镇拆房产业最发达了一个村,虽然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但是村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该村班子自上任以来也进行了水改、电改等工程。在村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村干部带头捐资、村民也纷纷响应号召为工程出钱出力,在05年该村还被评为富阳市文明村。但是由于该村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强,有时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倾倒到溪流中,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村干部虽经常进行宣传教育但收效甚微。在该村调研时,镇党委对于该村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于了肯定,但是也对该村不注重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意见。要求村干部明确分工、积极引导村民自觉保护环境,不随处乱扔垃圾、不污染河道。会后,村班子立即召开村民代表和党员会议,制订了以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开展庭院整洁为重点的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在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带动下,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清理河道边堆积的垃圾和村中的卫生死角,并落实了包片责任制等长效管理机制,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

三、几点体会

1、机制创新是构建和谐顺畅工作机制的前提

在基层工作中,如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建立一整套保证制度得以顺畅执行并真正取得实效的工作机制,或者说,要根据政策制度的精神实质制定扎实有效的工作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里山镇在构建和谐顺畅的工作机制中,善于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根据村班子换届后,各村所发生的新变化实施机制创新,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善于做过细的工作,注重村级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式,汇报与沟通相配套的形式,可以说是找准了方向。通过机制创新来落实制度,推进构建和谐村镇工作的全面进步。

2、管理民主是构建和谐顺畅工作机制的灵魂

如果一个问题解决不民主,老百姓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一个问题处理不公开,老百姓就会对你失去信任,只有给群众一个“明白”,干部才能得到“清白”。同样,这个管理民主也适用与镇党委、政府与村两副班子之间。一个乡镇的工作有起色,不仅与决策者密切相关,还与各基层组织息息相关。通过平等的方式、民主的途径,通过一系列阳光操作措施和监管协调,切实消除了镇村干部的隔阂,镇干部顺气,村干部顺劲,党委布置的各项工作都能得到村里的理解与支持,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

3、上下互动是构建和谐顺畅工作机制的保证

篇9

一、指导思想

2007年全县农经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市农业农村工作、市农经工作要点及全县镇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三项管理”为重点,以规范化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村立有为才有位,争先创优意识,力争使全县农经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工作目标

一是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二是稳定合理的农税负担,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严格依法行政;三是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四是农村村社财务会计管理是农村工作重点,是干群关系的焦点,探索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五是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

三、主要工作

1.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二轮土地承包的后续完善工作,全县土地经营权证发放及承包合同规范率达到100%;二是规范镇级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要求村建立土地承包合同档案,各村社率达100%;三是建立土地纠纷咨询登记、调查及处置程序;四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培训,组织各镇农经人员集中培训;五是开展土地流转规范管理试点工作,以村为单位,在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拟定试点方案;六是开展农村土地管理专题调研;七是编发关于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简报2期。

主要措施:1.开展培训,提高业务水平;2.4月份开展检查并写出总结;3.对农民上访的土地纠纷要及时调查、处理,要有记录和处理意见。

2.负担监督管理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市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认真落实“四制”,镇、村报刊订阅限额制的监督管理,强化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农民上访的加重负担的问题,以稳定负担水平,防止负担反弹;二是农村教育收费专项调查,全面实行农村地县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三是加强对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四是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五是切实履行职责。

主要措施:1.3月份起草减负工作意见;2.3月份完成2007年度镇、村级报刊订阅调查并写出简报;3.8-11月份开展减负监督检查1次并写出总结;4.农村教育收费专题调研;5.编发农民负担管理工作简报2期。

3.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农村财务公开工作,确保公开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公开的质量和效果,村务公开率达到100%;二是推广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村社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社级财务制及电算化点,在曾家镇开展试点的基础上,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一次检查,要进一步做好规范和完善工作;三是开展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农村经济数据库,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快捷、优质服务。

主要措施:1.参与县民政局牵头的村务公开检查,重点指导农村财务公开工作;2.开展财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3.5月份与财政局会管科开展村级财务检查并写出总结或简报;4.开展相关调研。

4.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工作

一是积极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管理、营运水平。

主要措施: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知识培训;2.指导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3.开展专题调研并编发简报。

5.农业(农经)统计工作

一是及时、准确、全面完成各种统计报表及分析;二是2007年度增加农业季报汇总工作;三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确保统计数字真实可靠。每季度进行一次农村经济运行情况通报。

6.加强农经信息和调研工作

主要措施:1.农村承包地保护及利用;2.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调研;3.农经体系建设调研;4.村级财务制调研。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农经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要充分认识到,农经工作是把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和长期稳定的需要,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稳定的需要,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广大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性权益的需要,因而要努力取得各级领导对农经工作的重视,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农经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参谋助手。

(二)坚持农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首先,建立工作责任制度,根据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岗位责任和工作职责,将各项任务及指标分解到站上每位工作人员。各镇农技中心也要按照县里的总体安排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农经工作计划,并要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其次,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依据分配给各镇和站上每位工作人员的指标任务,制定考核细则,年末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验各个镇和站上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第三,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财务管理已经有一整套规章制度,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加以改进,使之更加合理有效,逐步形成科学的操作规程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加强调查研究。农经工作已上了轨道,对一些重大问题和深层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要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经营管理工作的新思想、新措施,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管理工作新机制。

(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通过每年农经干部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使农经干部掌握并正确运用党的政策,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懂得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具备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能力。同时教育农经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修养,在工作中继续发扬“讲奉献、讲团结、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牢固树立“三个代表”的思想,切实把农经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篇10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

1、成立了由中心主任任组长,总支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其它行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中心各部门和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2020年度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中心行政、总支的重要议事安排,研究落实帮扶计划以及工作措施,确保了各阶段帮扶计划的全面落实。

2、中心行政、总支加大了对驻村帮扶工作的指导、协调工作力度,要求总支分管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同时,继续选派工作责任心强、能力和素质较高的一名同志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加强了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联系,确保了各项工作指挥得力,组织有序。

(二)提升帮扶成效

1、中心行政、总支领导倾心帮扶工作,坚持主要领导每月不少于两天深系村调研指导帮扶工作,分管领导每周不少于三天到村联系协调工作。全年,中心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实际下村调研、指导和协调相关工作达100次以上,全中心干部职工下村开展工作700人次以上。

2、积极发挥自身组织协调能力,主动对接市直相关部门,盘活用好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争取相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帮扶村进行倾斜,为帮扶村今后的发展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

3、积极为帮扶村产业谋发展,主动联系镇党委政府、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共同商讨产业发展思路,围绕产业项目、投资预算、效益分析等,中心领导多次到村进行调研论证。同时,争取到爱心企业捐赠资金5万元,用于撂荒地开荒以及村合作社种植黄豆、柑橘及后续产业管理等。

(三)巩固脱贫成果

1、全面开展问题大排查工作。中心组织全部帮扶责任人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对标补短认真查找漏洞缺项,共计对69个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其中:涉及“两不愁三保障”问题6个;“一超六有”问题4个;信息不一致问题14个;其他问题45个。针对饮用水不足的问题采取新建水井3处、水井清淤一处;针对住房下雨渗水的问题采取加盖彩钢棚一处;针对收入问题采取帮助申请低保11户11人、低保调标9户16人;针对预估收入不达标问题为6户贫困户免费增补鸡苗85只、为1户贫困户补助资金1千元购买仔猪发展养殖业。同时,对《扶贫手册》填写中发现的一些信息不一致问题也及时进行了整改,确保了所有问题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

2、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通过增设公益性岗位、介绍群众就近就业等方式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保障。

3、开展集中“以购助扶”、职业技能培训、发展“五小”产业、免费发放鸡苗等活动。发动和组织干部职工、爱心企业广泛认购被帮扶群众自产自销农副产品1.1万元,免费开展厨师技能培训11人,为帮扶群众免费发放鸡苗685只,支持43户群众发展养殖业,9户群众发展小庭院经济,3户群众发展小手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四)全力迎战“双考”

1、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国家普查工作。中心行政、总支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相关工作,结合镇党委政府、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制定的迎检方案,采取中心主要领导督战、分管领导驻扎在村、全体帮扶干部每天轮流到村、指定专人对接联络等方式,扎实开展扶贫政策宣讲、感恩教育,帮助贫困户做好“六顺六净”,确保了帮扶村国家普查任务顺利完成。

2、全力做好“省检”迎考工作。对照省检要求,以高于国家普查的工作标准,按照“逐一核查、人人过关”的方式全面做好收支明白账、扶贫手册的完善工作。同时,广泛开展政策宣讲,做好“五个一”帮扶资料归档工作,组织全体帮扶干部每两天一次下村开展帮扶工作,确保了省检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提升帮扶村基础设施水平。积极联系市交运局,协助镇党委政府、村“两委”争取到社道路修建项目资金100万余元,完成村2社1.6公里、4处危险弯道路、6处破损路面整治工作。同时,争取资金近万元完成部分村社开挖水井以及水井清淤等工作,解决了部分群众吃水难问题。

(二)壮大村集体经济。多方争取协调资金,先后帮助联系村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完成黄豆种植20亩、裁培李子树3500株、种植柑橘772株,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去年增加25208.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