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工程专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将聘请教育部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逢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担任组委会主任,并邀请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海内外知名经济学专家、管理学专家、高等学校一线教师等共同交流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最新创新成果;研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等,大会同时将展示近年来各高校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成果。
本届论坛主要内容包括:
11论坛主报告:行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讲话,海内外知名经济学专家、管理学专家介绍经济管理学科教学的最新进展。
21论坛分报告:优秀论文作者、优秀课程资源主持人专题报告。
31高校优秀课程教学资源成果展示。本届大会将开辟专门场地,展示各高校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成果。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成果包括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仿真模拟系统等。
本届论坛专题主要内容:
(一)经济类基础课程教学
11经济学课程教学
21金融、贸易、财税、保险学课程教学
(二)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教学
11管理学课程教学
21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
31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
(三)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
篇2
关键词:中央银行;统计制度;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2008)09-0017-03
一、德国金融统计工作的基本架构
(一)政府统计部门的架构
联邦银行在统计和金融部门和对外部门的数据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德国联邦统计局严格按照基金组织的标准包括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人口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各部门的统计及数据情况如下:
实际部门:实际部门数据的者为联邦统计局。其中,国民账户按季,生产指数按月,劳动市场(失业与就业)按季,劳动市场(工资/收入)按月,物价(消费与生产)按月。
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数据的者为联邦统计局。其中,政府综合数据或公共行业数据按季,中央政府数据按月,中央政府债务余额按月,中央政府对外债的担保数据按月。
金融部门:根据1998年11月23日通过的欧盟(EC)No 2533号和2001年11月22日通过的欧盟(EC)No 2433号法令,德国金融数据的统计权在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具体到德国,就是说只有联邦银行才有收集德国金融行业统计数据的权利。负责统计和公布的数据包括银行业账户分析、中央银行账户分析、中央政府国债利率、短期国库券贴现以及股票价格指数等。
对外部门:对外部门的数据由联邦银行负责统计和信息。所统计的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国际储备与外汇流动性、外债数据以及汇率等。
人口:德国居民人口数据由联邦统计局按季。
(二)德意志联邦银行统计所依据的法律
除了上述欧盟(EC)No 2533号和欧盟(EC)No 2433号法令之外,相关的法律还有《德意志联邦银行法》、《银行法》、《联邦统计法》以及《联邦数据保护法》等。
《德意志联邦银行法》第18条规定:“为了履行其职责,德意志联邦银行有权在银行及所有信贷机构的货币体系领域中搜集统计数据。《联邦统计法》第9、15、16条对此也做了相关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应该出于一般应用目的而公布统计数据。有关个别人或个别机构的数据不能公布。”
(三)金融统计部门的职责及与其他政府统计部门的关系
德意志联邦银行主要负责金融与国际收支数据的收集、统计与。联邦银行拥有健全的数据报告系统,并通过月报、季报、年报和季节性调整统计报告等按月银行统计、资本市场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等数据。联邦银行统计司的职责是:收集外部部门统计数据、银行统计数据以及与银行监管有关的数据。
鉴于联邦银行的独立性地位,在金融数据的同时,也会涉及其他宏观经济数据,这是联邦银行与联邦统计局之间达成的“君子协定”。涵盖的数据主要有三个部分:1、货币数据;2、各类经济指数;3、外贸数据。联邦统计局主要依靠联邦银行获得金融统计数据,并与联邦银行同时公布于众,但更详尽的数据的和解释工作主要由联邦银行负责。总体来说,联邦银行与联邦统计局之间是较友好的合作关系。
(四)金融统计部门机构设置情况
联邦银行的机构设置分为三级,即位于法兰克福的总行,分别位于柏林、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汉堡、汉诺威、莱比锡、美茵茨、慕尼黑、斯图加特的9个联邦州立银行(分行),设于全国的47个支行。
联邦银行统计司下设4个处,分别是:银行与外部股票统计处,国际收支统计处,综合经济统计、资本市场统计与年度会计数据统计库处,统计数据处理及数学方法处。由里姆斯培尔格执委分管。
二、金融统计的指标体系和报表体系
联邦银行的统计主要包括银行统计和外部部门统计,即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这两部分统计内容。由于联邦银行也承担着部分银行监管职能(银行监管主要由专门的金融监管局――BaFin负责),所以,联邦银行的统计也包括出于银行监管目的的统计,即银行监管统计。银行统计和外部部门统计是重点。
(一)银行统计
银行统计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月报和一些补充报表。资产负债月报是主要报表。月报的内容包括:资产、资产补充数据、负债、负债补充数据。
附表包括对银行的贷款和预付款、对银行的负债、对非银行机构的贷款和预付款、对其他欧元区国家非银行机构贷款和预付款的补充报告、对国内家庭部门贷款和预付款的补充报告、对非银行机构不包括储蓄存款的负债,等等。附表非常多,涵盖内容全面。
(二)对外部门统计报表体系
联邦银行外部统计报表体系构成如下:
对外部门统计包括外部交易(支付及收入),非银行机构与非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证券以及直接投资证券的统计。所依据的法律是外贸与国际收支规定(the Foreign Trade and Payments Regulation,德文缩写为AWV)。
对交易者――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公共部门的统计使用统计报表Z1、Z4和Z10。统计报表Z11至Z15专门应用于金融机构。对于海运公司来说,尽管有一般统计规则的规定,但如果其业务与船运有关,则使用Z8统计报表。
“外部交易―概览”对于偶尔才会涉及外部交易的个人及企业,提供了最重要的统计报告规定。如规定常住地或住址在德国境内的自然人和法人,超过12500欧元的支付必须报告等。
(三)银行监管统计报表体系
联邦银行的银行监管报表体系内容包括:
1、自有资金报告(原则I);2、流动性报告(原则II);3、非贸易账户机构的贸易账户报告;4、超过150万欧元的大额贷款报告;5、月度总收入报告;6、建筑信贷协会提供的特别信息报告;7、金融服务机构月度收入报告;8、符合报表规则的报告;9、符合审计报告规则第68条的数据一览报告。
(四)金融统计对象的分类
联邦银行的统计中把社会部门共分为银行、企业及家庭、政府三个部门。银行分为两部分:德意志联邦银行、银行(除去德意志联邦银行以外);企业及家庭下面分为三部分:企业(包括商业企业)、家庭、非盈利机构(不包括商业组织);政府下面分为两部分:中央、联邦州、地方政府和特别基金,强制社会保障机构等。
三、数据质量的控制、评估与数据披露
由于全面使用电子报表体系,所以,报表内设的平衡关系可以避免一部分差错。此外,如果联邦银行认为某项数据有疑问,则请报送单位专门做出解释。
联邦银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数据标准(SDDS)的成员国,其数据较为公开,大部分数据都可以在网站上下载。 联邦银行数据公布频度为:按季公布外债数据;按月公布银行业账户分析、中央银行账户分析、国际收支、国际储备与外汇流动性;按日公布中央政府国债利率,随时公布短期国库券贴现率(在竞价时)、股票价格指数(主要是CDAX price index、The CDAX、DAX price index和The DAX等四个指数,由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提供);每年公布两次国际投资头寸(六月底和十二月底);汇率的公布频度为:欧元兑28种外国货币的汇率,按日公布;同业市场上欧元兑美元汇率,每半小时公布193个国家货币兑美元和欧元的汇率。
四、信息共享
联邦银行依据相关的法律与相应的机构进行数据共享。如联邦银行承担部分银行监管职能(由分行承担),在《银行法》第7条第4款就规定:联邦金融监管机构与德意志联邦银行要互相允许对方为了执行该法律所赋予的职责而自动进入自己的数据库。当然都要遵守《联邦数据保护法》。联邦金融监管机构每从德意志联邦银行数据库检索10次个人数据,联邦银行就会纪录时间、细节等,以便能够确认数据检索以及检索者身份。联邦金融监管机构和联邦银行还可以建立联合数据文件。
五、对中国人民银行的启示
(一)统计与经济研究、调查研究等职能可以分开,统计部门专司统计工作
人民银行一直是将统计与调研放到一个部门,部门的名称是调查统计司(处、科)。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调查统计部门根据数据获取便利来进行研究,弊端是分散该部门注意力,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在研究上,而在统计框架、方法、技术等方面研究较少。欧央行、德央行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将统计部与研究部分开,这两个部都是很大的部。统计部专司数据统计事务,将统计工作向纵深发展。如德央行统计部设有专门的模型处,职责是研究、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模型。
(二)技术先进,各机构直接向联邦银行总行报送统计数据
德意志联邦银行采用的联邦银行超级网技术其实就是网上直报。统计网上直报是指统计调查对象通过国际互联网,建立与统计机构数据网络的直接连接,向统计机构报送统计报表。实施统计数据网上直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模式由逐级上报、层层汇总的传统方式向网络环境下在线采集方式的转变,是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统计信息化工程建设,实现统计报表上报无纸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三)对统计数据的开发利用程度高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统计月报厚达150-200页,除了列出统计报表外,重点是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同时兼有专栏情况介绍,还有重大专题报告,如针对外部统计发现的与中国双边贸易额大大增加的事实,附上了专门研究中国与德国贸易情况的专题报告,等等。
(四)统计数据透明度高,数据及时、全面
德央行、欧央行、欧洲统计局等机构统计数据的透明程度非常高,数据非常全面,而且分类细致、合理。我国与德国在这方面有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德国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公布特别标准(Special Data Dissemination Stan-dard, SDDS),而我国2002年4月19日加入的只是IMF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 GDDS)。
GDDS是IMF为统计基础不够健全的成员国制定的一套数据公布的规范,SDDS则主要针对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根据IMF的有关条款,是否加入GDDS或SDDS,成员国可以自主选择,IMF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加入与不加入实际上是衡量一个国家统计国际化的标尺,也是一个国家在提供经济、金融统计时,在公开性和透明度等方面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五)统计执法严格,统计法权威性高
德国的统计执法非常严格,对违反统计法的处罚力度很大。如联邦统计局定期向一些单位寄送调查问卷等,在问卷上就专门声明根据统计法,你单位有义务填写该问卷,否则会如何惩罚等,很少有单位不配合调查的。这也是提高统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
篇3
一、深入调研,有的放矢。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找准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此我们把开展调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安排,努力查找影响和制约*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广听意见。动员和组织全乡党员深入到村居、企业开展调研,通过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能人志士座谈会等各类会议,广开言路,广泛征求和听取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据不完全统计,共召开座谈会5个,个别访谈13次,发放征求意见表220份,征求到各类意见34条。另一方面,真查问题。对征求来的意见,通过召开分析会,查明了影响*发展的真正原因,主要有干部作风、产业结构、发展思路等方面,尤其是对*如何定位的问题,群众最为关注。在广听意见,查找问题的基础上,乡党委多次召开会议,反复讨论、修改,明确提出把“保增长、重民生、促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作为试点活动的总载体,同时还设计了九大专项行动为活动抓手。
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是寻找一条符合*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因此,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党员干部,把全乡党员干部的思想凝聚的科学发展上来。一是加强培训促提高。我们针对机关、学校、农村和企业党员的不同特征,加强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时间要求,落实不同的学习方式,确保学习效果。在学习内容上,更加突出结合乡情、村情、民情进行形势教育,结合正反两方面案例进行典型教育,用身边事、身边人来教育引导党员牢树科学发展意识。在学习形式上,采取“课堂式”集中培训为主,多种方式为辅,受到了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有效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二是专家辅导拓视野。在加强培训的同时,特意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辅导,帮助拓宽发展思路。如邀请*市委党校副校长吴喜进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农村建设”专题报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在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邀请温州发改委姜洪新处长作“经济危机下企业如何生存”专题报告,从温州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环境,对企业09年的经济发展作了分析,使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认识,对结合*实际如何科学发展有了更强烈的认识。三是开展讨论聚共识。通过开展“一人一句话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大家谈”等,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逐步凝聚发展共识。万二村支部书记万屈朋说“以前我们认为造高楼、建豪宅就是发展,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才是真发展”;万三村余成松说“我们要发展,但不能是盲目发展,我们要的是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服务,推进发展。我们在深入调研和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科学发展三个三”活动,帮村助企,促进科学发展。一是“三送服务”到企业。组织乡机关干部到全乡29个企业进行走访,分门别类开展“送服务、送技术、送资金”的“三送”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联系有关部门,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土地、规划和劳动纠纷等问题;联系有关技术培训学校对企业工人进行培训,为企业走出困境、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协助多家企业到市农村合作银行等多家金融单位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目前已到位贷款资金500多万元。二是“三项措施”保增长。整合全乡水产品企业,成立“水产品合作社”,以此为依托,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市场竞争力,打响*水产品品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启动白涂坦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来我乡创业,把白涂坦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成为创业者的乐土;发展效益农业和绿色农业,邀请农业专家对种养户当面传授技术,进行“手把手”的指导,目前已开展无公害养猪、水稻种植、蘑菇种养户等培训活动3次,参加培训200多人次。三是“三项工程”重民生。通过“深化美化乡村”工程活动,指导巨星、万泽前、西潭等村开展旧村改造,基本完成了老屋拆除、宅基地政策处理和规划会审工作,推进了*乡的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我们十分重视试点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多种渠道,营造活动的良好氛围。一是进行层层动员。自3月16日召开全乡动员大会后,30个党支部相继召开党员大会,传达学习乡试点动员会议精神,发动全乡党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二是设立“宣传一条街”。选择全乡最热闹的路段,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标语、设置橱窗,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三是开辟学习专栏。在各村各单位的公告栏上开辟科学发展观学习专栏,定期刊登学习计划和上级有关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更加及时准确地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通过前阶段的试点活动,我们认识乡镇层面搞实践活动,必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必须根据乡镇的具体情况,各类对象的不同特征,明确不同要求,加强分类指导,切忌笼统对待,否则就会容易走过场。
篇4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企业会计 变革
近几十年来,循环经济思想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我国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标志着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正式启动。循环经济的兴起将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将改变我国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思路,同时对现行会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循环经济对现行会计的独特要求
循环经济是指在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而不走向枯竭的前提下,在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范围内,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人们追求效率和效用最大化的经济。由此,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有本质区别的一种经济,它对现行会计体系有着与传统经济不同的独特要求。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大变革要求现行会计率先变革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大变革体现在传统GDP向绿色GDP的转换,传统GDP没有涉及自然资源的使用费用和生态环境退化损失的成本核算,其后果是严重的。例如,破坏环境或过度开发引发草原荒漠化严重,治理草原荒漠的投资反而提升了GDP。由此,国民经济核算的变革势在必行,与之相对应的微观层次上得企业会计核算若不做出相应的变革,绿色GDP的核算就根本无法实施。
2.企业层次核算内容的重大调整要求现行会计相应变革
现行会计作为微观层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反映全球性的、对消减自然资源使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事实上,现行企业核算体系只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而不能为服务于效率、资源和生态三者的统一。而当今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追求三者统一,这对于作为国际贸易大国的中国企业来说,形式更为严峻。我国应引导企业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这需要先构建一个有利于资源再利用的微观制度环境,而会计作为企业核算的重要工具应成为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
二、发展循环经济我国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目标问题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体不仅仅包括传统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包括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情况的广大社会公众,他们所要求的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更要求企业提供有关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的非财务信息。因此,循环经济下的会计目标应在科学核算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方面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引发的财务会计事项基础上,向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2.会计计量问题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采用的是货币计量,这种传统的货币计量是指会计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核算以货币单位为基础的计量,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只限于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循环经济发展条件下,某些资源的消耗或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无法借助市场来生成价格的,因而无法用货币对其进行计量,循环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多重化计量的要求。
3.会计核算问题
循环经济下,要求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重大变革,集中体现为由传统GDP向绿色GDP的转换。它要求企业层面考核资源使用减化量和环境保护,从会计实践来看,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还没有与资源、环境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 “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等项目,所有这些表明传统会计侧重于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和物质商品,而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系的情况反映和监督不够。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既要反映经济活动,更要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设立相应的会计要素以及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
4.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所处大环境是强调从源头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传统环境会计虽然把受托责任由经济责任放宽到环境责任,但仍停留在末端治理上。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根本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信息披露主体对其循环经济下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然而,提高信息质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信息披露方面,为了使会计报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信息披露方面,为了使会计报表充分反映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的节约情况,披露污染尤其是污染源的治理情况,以及废物转化为资源的情况,一方面需在会计报表中设置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收入及循环经济利润的项目,用于反映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报表附注中应提供与本企业产品生产相关的治理标准;同时,还应披露治理的措施,企业的治理政策等等。总之,循环经济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三、 循环经济下我国的会计改革政策
1.遵循循环经济模式,完善会计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化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循环经济并非忽视经济利益,而是在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而不走向枯竭并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追求经济利益。因此,会计目标应该重点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使三者趋于一致。
循环经济会计的具体目标可设为:第一,科学核算自然资源使用减量方面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引发的财务会计事项,合理反映和控制相关支出;第二,向企业循环经济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第三,向企业内部有关部门提供发展循环经济所需求得财务信息。
2.扩充会计计量方法,形成多元化格局
传统会计计量方法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用货币来衡量经济事项。而循环经济需要会计计量重心从财务资源转向环境资源,应强调的是,循环经济会计并非放弃货币计量,而是应实行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循环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会计计量应采用定量计量和定性计量相结合,计量的准确性和模糊性相兼容的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量的净现值、替代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模式。其他计量单位可以用于某些循环经济独有的问题的计量上。
3.创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而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核算内容必然发生大的变动。这就要求对现行的会计体系进行革命性变革,即从资产、负债、权益、费用、收益等基本要素,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原则甚至会计假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重建。循环经济对企业运行的核心要求是充分反映环境、资源,以及相应的生产方式的情况,一方面是实际发生费用的处理,另一方面是对环境资源责任的追溯。因此,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应包括:第一,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包括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财务影响;第二,对企业执行循环经济法规绩效的反映;第三,企业生态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第四,企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第五,企业的生态绩效。
4.全面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会计应加强对环境信息,循环经济的披露,将采用独立报告披露和专题报告分析两种模式充分披露环境信息。独立报告披露模式主要是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附注等形式披露一些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采用专题报告分析模式是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等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关于循环资源的披露,可以考虑设置单独报告进行专门披露,可以明确地披露出企业利用循环资源的情况,可以准确地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表明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企业对循环经济的重视。
另外,提高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政府监管职能的强化。
循环经济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实施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变革,企业是我国落实循环经济的基点,而企业会计又是我国企业落实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要大力进行企业会计改革,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会计也因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华群.循环经济与我国会计发展[J].循环经济,2009(05):15-18
篇5
一、全市金融工作情况
(一)大连港成功发行H股,企业上市融资取得重大突破。今年4月大连港成功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募集资金25亿港元,实现了大连企业境外首发上市零的突破,大连港受到境外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在国际资本市场打响了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品牌。今年5月又有润泽农化、东泰废弃物处理分别在美国OTCBB上市交易,我市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达四家。6月,由招商银行作为主承销商的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10亿元短期融资券成功发行,成为辽宁省首笔企业短期融资券,为企业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
(二)全力推进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建设。一期工程A座进展顺利,由中铁建工集团开发建设的B座项目于4月19日正式破土动工,预计今年底可完成主体封顶。二期工程已确定金融大厦、证券大厦、信托大厦、保险大厦、石油大厦5个项目,并在香港举办了“星海湾金融商务区招商项目推介会”,香港浩业、利通投资等十几家企业与市政府签订了投资意向书,意向投资金额达7亿美元。我办会同星海湾开发建设管理中心多方协调,总体动迁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
(三)落实各项举措,加快金融业创新发展。
1、经过积极争取,今年1月大连商品交易所获准上市豆油期货,形成了黄大豆1号、2号、豆粕、玉米、豆油5个交易品种,初步完善了农产品交易体系。
2、继续深入推进保险创新发展工作。今年1月,由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和市工商银行联合承办的首笔245万元标准化企业年金业务正式签单,标志着我市标准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的开始。同时责任保险、农业保险以及建筑工程意外险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普及,较好地发挥了商业保险辅助社会管理的功能和作用。积极推进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和服务创新工作,深入开展保险进社区工作。
(四)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
1、支持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不断做大做强。按照银监会确定的各项标准,全力推进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组建星海湾金融商务区投资管理公司,帮助市商行置换非信贷资产约30亿元。积极支持市商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伙伴,先后于十几家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商谈,目前已与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正在进行实质性洽谈。
2、深化农信社改革,支持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今年1月,甘井子农村合作银行获准挂牌成立,率先在东北地区78家县级农信社中完成了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今年1月甘井子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东北地区78家县级农村信用社中首家成立的农村合作银行。
3、促进信托业规范发展。上半年华信信托按照行业监管的要求,稳健规范经营,延续了良好发展势头,受托理财余额达46.8亿元,综合竞争力继续位于全国信托公司前列。
4、4月末大通证券破产重整工作正式启动,破产重组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
(五)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去年8月省政府全面部署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市领导亲自推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研究对策措施,有效解决了公司股改的难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截至6月末,我市15家需股改的上市公司全部完成股改。
(六)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今年3月我办起草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大连市金融业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政办发[20__]21号),对金融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5月24日,市政府召开专题座谈会,进一步落实《实施意见》。各金融机构围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贷款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制定信贷管理办法,开发出针对小企业特点的20余个新产品。截止一季度末,全市小企业贷款余额452.3亿元,占各项贷款的18.7,比年初增加21.9亿元,增幅为5.1,高出贷款增幅1.8个百分点,占新增贷款的28.6。今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与大连高新技术园区签署“支持全球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专项贷款合作协议”,给予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25亿元额度的专项贷款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中
小企业软件出口专项贷款意向书,对我市软件出口中小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通过搭建融资平台,促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七)围绕金融业发展和全市重点工作,制定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科学规划今后5年我市金融业发展,全力支持和配合“一个中心、四大基地”建设,今年上半年结合当前金融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全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和任务,着手制定《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客观分析我市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面临的机遇挑战,明确未来5年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确定了促进金融发展、支持经济建设的各项措施。发展规划现已起草完成,并在多次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发送有关单位,目前正在根据反馈意见做进一步修改。
(八)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1、实施金信工程,推进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目前我处正在制定《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简称“金信工程”),按照《大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联合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以建立信用信息征集与信用评价体系基本框架为基础,综合抓好宣传教育,信用立法,风险防范,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培育信用市场等工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全市组织实施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系统工程,积极推进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组织开展信用社区和信用小企业评选活动。正在制定《大连市信用小企业评选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信用小企业评选活动,通过利用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树立守信典型,提高小企业信用意识。积极与财政协商,出台信用社区评选的奖励政策,带动信用社区评选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我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九)继续推动小额贷款发放工作
1、组织调研,提出建议。小额贷款以往主要靠行政手段推动,相关政策不配套,我处按办领导指示,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对小额贷款工作进展情况跟踪调查,根据中央有关政策精神和上海、沈阳等地的做法,形成专题报告,提出政策建议,上报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并与市财政局以电话、面谈、公函的形式进行多次沟通,以推动这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2、协调关系,推动工作。为切实推进这项工作,我处经常听取担保公司及银行的意见,了解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戚秀玉职业介绍所部分到期小额贷款展期或续贷的要求,我处多次与财政局、市担保公司、市商行及小额贷款经办支行、戚秀玉职业介绍所等部门进行沟通协商,组织召开协调会,目前,有关事宜正在逐步解决。
3、创新方法,注重实效。要保证小额贷款工作持久开展,必须积极探索新机制。我们根据戴市长在沙区调研的成果,建议各区市县以新增财政存款为条件,对开办银行给予政策鼓励,并建立有效的贷款损失补偿机制,解除银行后顾之忧。并将小额贷款工作与科技发展、创业贷款结合起来,使小额贷款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二、下半年主要任务
下半年我办将紧紧围绕党代会确定的“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的各项任务,全力做好以下金融工作:
(一)全力推进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建设
1、加快一期工程A、B座建设。
2、抓紧落实启动香港招商5个项目,为现代金融业发展打造有形载体。
3、启动总体动迁工作。
(二)积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1、安排好市政府与伦敦金融城的各项金融合作活动。
2、继续推动美国花旗银行在连设立分行工作。
(三)落实各项举措,构建功能完备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1、支持保险业创新发展,研究探索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继续深入开展保险信用体系建设、保险服务创新和保险进社区工作。
2、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组织银企对接、融资培训、金融新产品推介等活动。
3、支持大商所研究开发新品种。
(四)加快地方金融改革,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1、推进市商行跨区域经营,积极开展引进境外战略合作伙伴工作,实现增资扩股至40亿元。
2、支持农信社提高整体经营水平,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3、继续支持信托公司做大做强,稳妥推进证券公司重组。
(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融资。
1、以大连港在香港成功上市为契机,加强指导和服务,全力推进我市企业利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争取獐子岛渔业做为东北第一股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3、会同国资委探索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途径,推动重工起重等重点国有企业境外上市工作。
4、加强拟上市企业培养,提供上市公司质量。
(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组织实施“金信工程”,制定《大连市信用小企业评选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好信用小企业评选工作,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2、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探索灵活有效的处置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加快不良资产打包处置。
3、开展信用社区、信用小企业评选,搭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使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4、整合全市金融信息资源,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形成信息交流机制,加强网站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实现信息共享,为金融业发展服务。继续做好社区金融学校工作。
5、继续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做好证券整顿、大证清算、信托清算等工作。
(七)继续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发放工作
创新小额贷款发放机制,建立有效的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制定鼓励政策,调动银行主动参与小额贷款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小额贷款工作更进一步发展。
(八)加强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1、继续加强思想理论、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教育,提高
机关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学习型组织,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
2、继续搞好软环境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切实做好为金融机构和广大市民的服务工作。
篇6
为加强对*市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控制工程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等有关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强和规范*市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提出以下意见,请贯彻执行。
一、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的监督,实行稽察特派员制度。
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由市计委派出,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稽察。市计委设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对外工作使用*市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名称(以下简称市稽察办),负责协调稽察特派员在稽察工作中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建设项目单位的关系;承办重大项目稽察的具体组织工作和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重大项目稽察工作,坚持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稽察特派员与被稽察单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稽察特派员不参与、不干预被稽察单位的日常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
三、重大项目稽察的范围包括:
(一)市人民政府出资,包括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纳入财政管理的各专项资金等各类财政性资金建设的项目;市人民政府组织融资,包括使用外国政府及其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援助资金和赠款,或使用国债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二)国家和省投资在我市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
(三)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委托稽察的建设项目。
(四)市人民政府授权稽察的其他建设项目。
四、重大项目稽察的基本任务是依法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程序性稽察监督,主要内容包括:
(一)对项目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勘察设计和开工条件等前期工作进行稽察;
(二)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资金使用和管理、概算控制、工程监理、招标投标、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稽察;
(三)对项目建设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对项目效益进行后评价。
五、对市级财政性资金投资的项目,凡建设单位申报调整概算总投资的,可由稽察特派员对该项目原批准概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稽察,稽察结果作为调整项目概算总投资的依据。
六、重大项目稽察工作要为政府投资决策与管理服务。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要结合项目稽察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提高项目决策水平提供政策建议和意见。
七、重大项目稽察工作,实行稽察特派员负责制。一名稽察特派员一般配备二至三名助理,协助特派员工作。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均为国家公务员。
八、稽察工作可在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开始介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开展专项性稽察或经常性稽察,也可通过信息系统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监测。
稽察特派员开展专项性或经常性稽察工作,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听取被稽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关项目的情况汇报,在被稽察单位召开与稽察事项有关的会议,参加被稽察单位与稽察事项有关的会议;
(二)查阅被稽察单位有关项目的财务报告、会计凭证、会计帐册等财务会计资料以及有关建设合同、报建资料、施工图纸等其他有关资料;
(三)进入项目现场进行查验,调查、核实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工程质量和进度等情况;
(四)核查被稽察单位的财务、资金状况,向职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必要时可要求被
稽察单位主要负责人作出说明;
(五)向财政、审计、建设等有关部门及银行调查了解被稽察单位的资金使用、工程质量
和经营管理情况。
九、被稽察单位应当接受稽察特派员依法对重大项目进行的稽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实向稽察人员提供与项目有关的文件、合同、协议、报表等资料和情况,报告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不得拒绝、隐匿、伪报。
十、市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稽察工作,对稽察特派员介入重大项目开展稽察工作予以支持配合,并为稽察特派员提供被稽察单位的有关情况和资料。
十一、建立由市计委牵头组织的,财政、审计、监察、建设等部门参加的市重大建设项目稽察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正常的信息、资料交流制度和重大违规问题移送查处制度。市稽察办应当加强同财政、审计、监察、建设等有关部门以及银行的日常联系,在认真听取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稽察项目计划;根据需要,可以组织稽察特派员与财政、审计、监察、建设等有关部门人员联合进行稽察。
十二、市稽察办可以聘请工程造价和质量安全专家、资金财务专家参加稽察工作,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某项稽察内容进行检验和鉴定,建立专家数据库和项目数据库。
十三、市稽察办对稽察特派员在重大项目稽察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向被稽察单位核实情况,听取意见;市计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核。
十四、稽察特派员每次对重大项目进行的稽察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提交稽察报告。
稽察报告的内容包括:项目是否履行了法定审批程序;项目资金使用、概算控制的分析,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进度等情况的分析评价;被稽察单位主要负责人管理业绩的分析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市计委要求报告的或者稽察特派员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
稽察报告由市计委审定;重大事项和情况,由市计委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十五、稽察特派员在稽察工作中发现被稽察单位的行为有可能危及项目质量安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侵害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以及稽察特派员认为应当立即报告的其他紧急情况,应当及时向市计委提出专题报告。
十六、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由市计委任免,可吸收市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员参加。
(一)稽察特派员由处级公务员担任。
稽察特派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熟悉有关法律、法规;
2.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自律,忠实履行职责,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熟悉项目情况,具有计划、投资、建设管理工作经历,大专以上学历,以及较高的项目建设和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4.经过专门培训。
(二)稽察特派员助理由科级以下公务员担任。
稽察特派员助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熟悉并能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方针政策;
2.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忠实履行职责,保守秘密;
3.熟悉项目建设和管理,具备计划、财务、审计或者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有相应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4.经过专门培训。
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均为专职。
十七、建立和健全稽察工作制度,加强对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的管理。
(一)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开展稽察工作应当出示省人民政府核发的《*省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证》,并须有两名或两名以上持证工作人员参加。
(二)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对重大项目开展经常性稽察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负责同一项目的稽察一般不得超过3年。
(三)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的派出实行回避制度,不得派往曾经管辖、工作过的项目或者其近亲属担任被稽察单位高级管理人员的项目。
(四)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不得泄露被稽察单位的商业秘密。
(五)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在履行职责中,不得接受被稽察单位的任何馈赠、报酬、福利待遇,不得在被稽察单位报销费用,不得参加被稽察单位安排、组织或者支付费用的宴请、娱乐、旅游、出访等活动,不得在被稽察单位为自己、亲友或者其他人谋取私利。
十八、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在履行职责时发生的食宿费、交通费、通信费和办案津贴,以及聘请专家、委托检验鉴定和数据库的开发维护等费用,参照国家和省的办法,由稽察工作专项经费解决。
稽察工作专项经费在市财政年度预算中专项安排。
十九、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在稽察工作中成绩突出,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出重大贡献的,应当给予奖励。
二十、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被稽察单位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隐匿不报或者严重失职的;
(二)与被稽察单位串通编造虚假稽察报告的;
(三)有违反本意见十七条(四)、(五)两项所列行为的。
二十一、被稽察单位发现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有违反本意见十七条和二十条(一)、(二)两项所列行为时,有权向市计委报告。
二十二、被稽察单位违反项目建设和管理规定的,市计委依据职权,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一)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二)通报批评;
(三)暂停拨付建设资金;
(四)暂停项目建设;
(五)暂停有关区、县级市或部门同类新项目的审查批准。
涉及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有关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职责权限的事项,移交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处理。
重大的处理决定,应当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处理决定同时抄送财政、审计、监察、建设等有关部门。
二十三、市稽察办根据市计委的处理决定,向被稽察单位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并负责跟踪监测整改情况,适时组织复查,直至达到整改目标。
被稽察单位应当根据整改通知书的内容和要求,认真进行整改。
二十四、被稽察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移送监察部门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阻碍稽察特派员履行职责的;
(二)拒绝、无故拖延向稽察特派员提供财务、工程质量、经营管理等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三)隐匿、伪报有关资料的;
(四)有妨碍稽察特派员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二十五、被稽察单位及其责任人员对处理决定和纪律处分不服的,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复核或申诉。
二十六、市计委建立重大项目违规举报制度。
市稽察办设立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具体受理重大项目违规举报工作,接受社会公众对重大项目的监督。
二十七、参与政府出资融资项目建设的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项目法人及其成员,以及与项目建设有关的设计、施工、设备材料供应商,咨询、监理、招投标中介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凡有下列违规行为之一者,均可以被举报:
(一)项目建设违反国家审批程序;
(二)擅自更改计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三)截留、挪用政府建设资金;
(四)不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招投标,或招投标不规范,存在转包或违规分包等问题;
(五)项目预算、决算高估冒算;
(六)擅自增加取费科目,重复取费或提高取费标准;
(七)对项目重大质量事故隐匿不报或避重就轻;
(八)或越权干扰项目的实施,给项目建设造成重大损失;
(九)其他对政府资金安全、项目效益和工程质量有危害的行为。
二十八、举报人应提供重大项目违规行为的有效线索或证据,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举报人应当署真实姓名,匿名举报一般不予受理。
篇7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李建伟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等则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晋升为二级学科条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则认为,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指出,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学科内涵和学术成就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应当着力提升学术品质和内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认为,二级学科不宜设立太多,应当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认为,结构调整需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将其他部分从传播学中抽出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可能会被架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指出,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既面临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另一方面,媒体工业发展趋势下,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只考虑为单一媒体提供人才而增设二级学科,而应当立足于发展多元传播学教育。
2.控制研究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教师约1万人,教授约1000人。就发展速度和数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介绍,自1983年以来,新闻学类专业点保持连年高速增长,几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几何级态”来表示这种增长状态。
就本次五个学校提交的调查的报告看,新闻传播专业一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大约在8~24人之间,半数以上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时间难以保证。胡正荣教授介绍,“一个茶壶配若干个杯子”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导师带若干弟子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现象导致每个学生分配到的资源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糟糕的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会人士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偏大,需要控制。黄旦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建议:建立硕士点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共同牵头,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评估及检查方案。
3.关于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问题,“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同样出现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究竟应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既应肯定研究方向开设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同时也应注意学术规范和人才规格。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不要被传统学科、市场和宣传部牵着鼻子走,而应培养分析能力强、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应存在着“一”和“多”的矛盾,即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要求与多样化的生源(来自不同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标之间的矛盾。西北大学杨立川教授主张,硕士生培养应定位于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线人员,作为业界与学界的连接。
代表们普遍关注研究生规模扩张后的培养质量问题。涂光晋教授认为,应当加强对新建专业的适当检查和招生规模的适度控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教授认为,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政府监管、学界指导和学校自律三个方面的力量。方晓红教授等则认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自上而下的评估有可能会制约发展。罗以澄教授介绍了他在英美等国考察的情况,英美等国的专业评审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专业评审委员会认定,同时努力获得社会认可。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来源广泛,来自外语、文学、工科等跨学科的学生增多,而来自经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较少,因此应当慎重对待学制问题,加强新闻传播学基础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黄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学制宜灵活,不能以牺牲质量来完成时间的缩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批评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实用化的倾向,淡化了对新闻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亚洲的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茶发展之时,英美新闻传播教育界则在思考应对正在到来的新挑战。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绍,在英国不少新闻院系正在调整对策: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对多种技能的显著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认可多重择业的可能、适应国际学生而不是只注重国家特性、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等等。美国马里兰大学Thomas Kunkel教授认为,在美国整个媒介大环境和新闻工业正处于转型期间:传统新闻业持续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针对这种形势,新闻院所更关注多媒体以及获得多面向的传播技能,同时亦试图延续新闻专业主义技能与标准。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从业者与学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博知识。他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对的问题有:信息科技冲击传媒的传统边界,社会加速变化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全球化迅速发展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和跨境传播素养的人,新闻传播行业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与后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认为应当改进课程设计。
4.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篇8
一、思想重视、主题突出,“五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自2月份在全区开展“五服务”活动以来,全区坚持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努力打造组织协调更加有力、工作运转更加快捷、解决问题更加有效、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服务平台,力破发展难题,抢抓发展先机,确保实现了“双过半”目标。一是领导重视,主题突出。各牵头部门和街道园区,深刻认识到服务环境就是发展环境,服务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从转变思想观念、优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举措入手,努力实现为群众、为企业、为基层、为项目、为人才“五服务”新突破。机关相关部门围绕“下沉式”服务,着力提升基层工作水平,积极推行基层政务公开,形成全区上下联动、合力发展的新局面。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巧嫁妙接”为企业引来发展“活水”,针对融资难瓶颈,整合金融机构集聚优势,为银行和企业牵线搭桥,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着力解决了困难企业的资金难题。二是组织严密,狠抓落实。在落实中抓推进,在推动中抓进度,各责任单位分秒必争,利用各种载体,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实现了“五个确保”:确保服务基层不浮夸、服务企业不松劲、服务项目不脱节、服务群众不言难、服务人才不虚假。以作风建设“三结对”、“双帮扶双提高”、“清洁家园日”和“文明科室”评选等活动为载体,让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促进了机关干部的工作形象转变。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和各街道、各园区以“全程式”服务为中心,围绕项目的引进、落地、建设等一系列中心环节开展跟踪式专题服务,着力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全力推动了华为、中兴三期、润和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三是严格责任,效果明显。区纪检监察机关和作风办以督查为主要手段,加大对十项重点措施的监督和问责力度,机关工委将“五服务”完成情况纳入作风评议的主要内容,开通政风行风热线,“五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部门围绕“贴心式服务”,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形势不断改善,各项惠民工程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更加方便快捷。
二、端正态度,对标找差,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虽然全区机关围绕五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机关作风建设,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与基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发展还不平衡,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个别部门缺乏大局意识,服务的主动性不够,不能贴紧企业和基层,无法及时了解企业和群众的困难。二是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一些服务政策停留在口头上,服务方式还比较简单,缺少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改进服务的措施,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三是工作效率不够到位。审批事项多头办理、部门办理事项接口不畅仍然存在,工作缺乏预见性,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还不够。
三、转变作风,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五服务”活动持续开展。
下半年,应对危机、转型升级、推动发展的攻坚任务更加繁重,为全面完成“五服务”各项工作任务,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深化活动效果,紧盯活动目标,狠抓活动措施,顺利实现区委、区政府的全年奋斗目标,着力推动雨花始终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
一是强化制度落实。目前,除小额贷款公司本月挂牌外(因需要省市审批),其余各项目均达到了序时进度。落实10项重点措施既是贯彻市委、市政府指示的有力举措,也是扎实推进“五服务”向纵深发展,确保实效的生动实践。要按照10项重点措施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认真研究修订本单位、本部门贯彻落实的方法和举措,及配套的服务内容和措施,及时查漏补缺。必须结合10项重点措施,进一步深化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举措;进一步细化分解活动内容,以实际效果为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不断拓宽活动的内涵,提升服务的效能,真正推动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篇9
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由陕西、甘肃、宁夏酝酿多时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1~2020)》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示范区规划》即将出炉。陕甘宁三省将借助两大规划,打造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重新划定利益版图。陕甘宁革命老区的能源资源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科教、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资源互为补充,互动发展,成为共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两规划力促老区“蜕变”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是国内首个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制定的专门性跨省域规划。该“规划”确定范围地跨3个省,涉及8市9县,与陕甘宁经济区规划的规划范围大致相同。前者侧重于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和补偿,后者侧重于科学规划利用当地丰富的能源资源。《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陕甘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将包括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红色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旱作农业发展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等“三区两基地”。意见稿明确,到2015年,将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成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示范区规划》,是继《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之后,中央层面对西北地区最重要的一项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的灵魂是“回报老区、支持老区”,提出了“对于自然资源丰厚,但经济落后的地区,未来的利益分配应该向当地、向人民倾斜”。对于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治理压力,努力实现“中央、央企、地方三方共治”。
倾斜政策众多,给力老区振兴
《规划》给予老区相当力度的支持政策。比如在财政政策上,中央财政将提高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系数,大幅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度提高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加快在老区推行资源税改革,煤炭、石油按5%税率从价计征,资源税分配向基层政府倾斜。《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中央财政性投资要优先向老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中央安排的公益类项目,取消老区市、县配套资金,不足部分由中央财政分担。
此外,《规划》指出,开征资源开采生态补偿费,石油、煤炭按每吨售价的2%征收,其他矿产资源按1%征收,建立矿业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其他“帮扶政策”还包括建立“中央企业支持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每年从当地分支企业经营利润中拿出2%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
两大难题阻遏 如何化解尚悬
作为干旱缺水地区,发展能源化工这种高耗水的产业面临最大的制约就是水资源问题。有学者建议,陕甘宁要联合争取调水指标,多分配一些水资源。但调整黄河用水指标,需要经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同意,还要考虑沿黄各省区的意见,施行起来困难重重。另外,还有交通难题。陕甘宁经济区市场主要在环渤海等东部地区,但是目前仅有青银高速、青兰高速、太中铁路和神华运煤专线,远不能满足未来需求。此外,还有如何减缓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如果因为发展经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生态屏障将会消失,进而影响到布局在这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相关链接
民建中央建议制定大别山振兴规划
民建中央一份刚刚完成的调研报告建议,国家在制订十二五规划中应考虑制订《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并设立“大别山生态建设试验区”。民建中央建议,将大别山革命老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重点,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比照《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出台《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鄂豫皖三省要按照规划纲要,细化本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十二五发展目标。建议设立“大别山生态建设试验区”,加强大别山生态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还建议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出台特殊扶持政策,如国家对现有贫困县实行五年连续帮扶,无需年年评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绿色能源,如加快铁路建设,尽快打通东西方向的高速公路及省际出口路、断头路;积极扶持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特色旅游;建立协调保障机制,大力开展对口支援等。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思想政治教育;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目标
学校的国际化说到底是人才的国际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具有国际意识、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而言,一是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理解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二是要使培养的学生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及双语优势,三是要使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 高职教育国际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国际化是人类冲破国界,寻求全方位合作与交流的趋势,这一趋势下,信息、知识、资本、人才等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这必然会引起东西方文化与观念的碰撞。诚然,国际化并不等于细分化,但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并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在世界各地广泛进行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使西方意识形态在国内的传播和影响将更为直接,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正如一些西方战略家指出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做生意,需要我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当他们打开国门伸手拿取他们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却也无法阻拦我们的无线、广播和传媒所传播的西方文化产品。可以想象,大学生们很容易对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等产生盲目的崇拜,动摇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淡化对中国国情的认同,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使坚持的元导向的难度加大,加大了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经济全球化、高职教育国际化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压力。高职教育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如:沈阳工程学院红河国际学院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部分异质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带来了很大冲击,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部分学生盲目从外,不切实际地追求自由化,而自身又很难控制和约束自己。部分学生举止言行过于自由,不端庄,甚至不合中国习俗。同时,有些学生又因循守旧,很难适应西方先进理念,特别是自主管理意识不强,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机制跟不上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当今时代潮流和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硬性管理和说教,而服务意识相对淡薄,教育理念相对保守。但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意识更加超前。服装打扮、发型、语言及行为交往方式显得更加时尚,按传统教育观念来判断、教育和管理显然不妥当。
3 高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性
(1)“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需要。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新形势下,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国际合作日趋完善。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包括国际化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就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国际素质,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得心应手。
(2)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行业和产业领域纳入到国际通行的规则下,各国企业只有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经营和管理,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创新,以促进学生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知识、国际化做事做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适应国际竞争。
(3)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当前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引领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只有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适应学校国际化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国际化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增强广大师生的国际化观念,以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4)就业市场国际化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学会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压力更大,竞争更加激烈。很多学生毕业后将到国企、合资企业甚至国外工作,因此,必须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注入国际化人才素质培养的新内容,帮助学生转变传统观念,掌握国际化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提升国际化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4 高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措施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也是在中国大学生在多元价值时代需要的价值共识与内在价值根基。因此对国际化的回应首先是要坚持的导向功能,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国际化带来的价值多元与价值模糊的现实中的引领作用。红河国际学院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创新方法,拓展途径,探究工作艺术,帮助学生高度认同、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将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价值体系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国际意识”。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工作,注重融知识、素质和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接受教育为启发教育,注重学生优良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跳出学校看学校,打开视野看世界。将西方很多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中融入更多国际元素,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自主能力。借鉴和学习国外高职教育的新思想、新做法,紧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把学生的诚信教育、责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挫折教育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3)创建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国际化创造条件。通过开展以国际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努力创建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月”、“英语角”、“加拿大访学团宣讲会”等活动,开展外语交流,在提升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外面优秀文化。通过举办英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等营造英语氛围,增强师生对高职教育国际化思想认识和参与意识。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月中开展了“中西文化风俗比较”等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外国优秀文化。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校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坚持创新,注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才。对学生进行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各类的学生活动都围绕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开展,精心组织学生参加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作品大赛等比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组建了“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5)举办国际办事规则和国际法规的专题报告,帮助学生熟悉国际规则。定期邀请外资企业家,外国学者和留学归来的优秀教师到学院举行专题辅导讲座,专门讲解国际办事规则和国际法规,帮助学生树立国际规范意识。注重加强工作计划性、规范性和诚信教育,培养严格按照规则做事的作风,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尤其要杜绝欺诈行为发生。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帮助学生掌握国际交流、办国际事和做国际人本领。
(6)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生工作中作用。借助互联网,打破国界,及时有效的与国外专家、学者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沟通,分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我院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和完善家长QQ群在线服务,网络虚拟QQ班级、微博、学生CIE微信平台等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全面有效的实现了校、家、学的三方网上互通交流。学生操行、百分考核评比即时在学院网站上公示,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7)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创造学生国际化交流平台。学院每年定期选派学生参加暑期访学团,帮助学生学习国际语言,感受国际文化,增强国际意识。开展交换生项目,通过学分互认等多种方式,在语言学习、专业学习等领域积极与境外友好院校开展灵活多样的学生交换交流活动。学生回国后,将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悟形成报告,广泛进行宣讲,帮助提高全院学生的国际意识,提升国际化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8)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能力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国际化工作能力。重视学生的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能力培训,鼓励学生考取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我院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必修)和开展专题讲座以及组织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从事工作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到国外学习和发展,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化素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贾新华.高职教育国际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职教论坛,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