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对国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天技术对国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航空航天 知识普及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X73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尽管航空航天科技属于现代化科技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和航空航天科技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历代史册还是民间传奇话本小说中都有着许多行有关的神话传说,比如我国最著名的“嫦娥奔月”这一神话小说,此外还有鲁班制作木鸟等的飞天尝试,这些丰富的想象和勇敢的尝试对于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航空航天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1航空航天的概念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所以取得的最大的成果就是航空与航天,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生活中人民一提到“航空航天”,首先想到的就是火箭、载人宇宙飞船等的发射,但是这种认识实际上是错误的,事实上,航空航天也并非是一个单词,而是一组词语,航空和航天分别有着自己的概念:所谓航空指的是地球的大气层范围之内,飞行器所进行的航行活动。而航天则是指飞行器在冲出大气层之后的宇宙空间所进行的航行活动。
1.2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
一直以来,人类都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和对飞翔的追求。在二十世纪以前,由于受到较低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民对于宇宙的探索和对飞翔的追求都只能通过想象来进行,尽管有很多先驱者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例如我国西汉时期的滑翔尝试等,但是都收效甚微。直到18世纪热气球的成功升空,人们终于拉开了实现飞翔梦想的序幕。而人类在天空翱翔这一梦想的真正实现实在二十世纪初期,第一架可操纵的飞机被发明出来,并且成功飞行。此后,许多专家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飞行科技,大大促进了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探索和征服宇宙的信心。二十世纪中期,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是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开始正式对宇宙进行探索。
在二十世纪,航空航天进入了科技和事业双发展的“期”。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有了质的突破,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大大提高,这都大大促进了航空航天研究成果的出现。尽管目前人类所进行的航空航天活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已经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航空航天知识的普及。
2普及航空航天知识的必要性
在现代世界追求和平的浪潮下,航空航天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以和平、为全人类造福为主要目标的。尽管现在的航空航天活动的初始目的都是为国家军事进行服务,但是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并非局限于军事领域,它对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2.1对人们探索、热爱科学精神的鼓励
航空航天技术是人们对于宇宙这一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具有着鼓舞人心的作用;此外,航空航天技术融合了当前世界各种高新技术,是对人类科技水平进步以及科技人勇往直前、不畏风险精神的完美展示。所以,大力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到当前世界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科技人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探索、创新精神。
2.2对青少年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向广大青少年进行航空航天技术的普及,能够极大地吸引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对自然和宇宙进行探索和改造的热情,提高他们对科学和自然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对青少年进行航空航天知识的普及并不代表要求青少年要将学习和工作方向定位为航空航天科技工作。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帮助青少年学会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了解到世界的广大和宇宙的浩渺,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2.3有着相当的经济价值
航空航天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结合开创出大量的新型技术途径,而这些技术途径的使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卫星通信技术,它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高质量和高容量以及超远距离等优点成为现代人们进行信息通讯的首选。除此之外,还有地球资源卫星的运用,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地球资源的普查的时候所消耗的成本,而且避免了各种意外的发生,大大保障了人身安全。
3结语
尽管目前我国在航空航天技术和事业方面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果,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技水平仍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我国需要大量新鲜的航空航天技术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但是当前我国民众对于航空航天知识的了解远远不够,尤其是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热情和兴趣非常的低,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普及航天航空知识活动,从而提高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培育一批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露.航空航天知识与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篇2
30多年前,美苏争霸时代的太空大战直接把人类送上了月球;21世纪的今天,人类重新上演了登月竞赛。在这个舞台上,角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而中国已成为即将走红的“超级巨星”。
在新一轮探月计划表上列着:美国――2020年之前派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建立永久月球基地,随后尝试登陆火星;俄罗斯――2015年登月,2020年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之后向火星进发;欧洲“――2010年向月球发射登陆器,2020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中国――2012年登月,2017年带回月球样本;日本――2025年用机器人打头阵在月球建立基地;印度――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绕月飞船。
今年可谓“登月竞争”的起始年,各国纷纷集中精力实施探月计划。前不久,欧洲宇航局成功地完成了撞击月球探测,研究月球土壤的主要物质成分;而3年后,美国宇航局也将进行“撞月行动”,探测月球南极是否存在可供人类使用的冰。
虽然两次“撞月”计划目的不同,但这种各自为阵的研究在人力、物力和资金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浪费。若能合作研究,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将会快得多。如果说,过去美苏的太空大战是为了政治争霸目的,那么现在的太空研究则更多地回归了科研的本性,所以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也就成为必然。
不过,合作也要选择强强联手才能显示出优势。在美俄双方仍存有戒心的今天,作为航天领域新星的中国,就成为了双方竞相争夺的对象。
9月11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阿纳托利・佩尔米诺夫表示,俄中两国可能在今年年底前达成一项联合探月协议。目前,俄方已批准了2007年到2009年与中国的合作计划,两国航天企业也已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此外,中国还可能参加俄罗斯从火星卫星、火卫一表面取样的工程。
前苏联在三十多年前的探月竞赛上曾输给了美国,之后又被美国拖进了国际空间站计划,航天经费像是投入了无底洞,而研究成果寥寥。目前,俄罗斯的登月预算是250亿到350亿美元,但是以去年6.6亿美元的太空经费计算,根本无法完成预期目标。俄罗斯要想东山再起,靠自立更生可能是力不从心了,寻求合作才是明智的选择。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即将访问中国、俄罗斯和日本,此次访问的焦点是中美是否有可能进行航天合作。
由于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对中国航天技术可能用于军事领域一直心存疑虑,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就把民用卫星及部件列入《美国军品清单》,禁止向中国出口。美国还颁布法令规定,任何对中国出口的受导弹技术控制制度管制的项目必须首先获得总统认可。
不过,面对激烈的太空竞争,目前美国似乎也改变了以往的态度。美国总统布什曾建议中美双方在联合探月问题上展开谈判,格里芬也表示,20年前没人相信美俄会在航天领域合作,可今天两国在国际空间站上合作得很好。美国在航天领域不但需要好的竞争对手,也需要好伙伴。
这话虽说得冠冕堂皇,但其背后还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到2010年,美国所有航天飞机都将退役,美国宇航局虽每年的预算高达160亿美元,但最早也要到2011年才能有新的替代品,稳定性较高的中国飞船可以弥补中间这段空白。
篇3
【关键词】航天型号 质量管理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源于航天型号对质量的严格把控,质量管理是航天型号成功的生命线。航天型号的典型流程可以分为设计、生产、测试、运行和结束,而调度和质量管理贯穿其中。质量管理是保证型号成功最重要程序,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服从质量管理,同时质量管理也为各项工作明确要求和方向。下面对设计、生产、测试、运行、结束和调度这6个方面与质量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
1设计中的质量管理
设计是源头。根据设计的一般流程,设计中的质量管理可以分为:设计中的会签评审制度,设计后的状态管理制度,设计后的复查改进制度。
设计中的会签评审制度需要对设计的会签、评审有明确要求,通过制度保证设计的产生历经层层审查,确保设计的相对正确。所谓相对正确就是在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下我们的设计能达到最佳状态。
设计后的状态管理制度包括设计状态固化和设计状态更改。设计状态固化就是要求设计状态的正确、唯一,严禁设计状态随意更改和设计版本的不统一,保证设计状态受控。当设计需要更改时,有对应的审查制度,更改时的签审人员必须覆盖原状态签审人员,更改的合理性分析和落实情况检查必须完备,确保更改到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工程经验的丰富,设计再复查制度也是必须的。设计的再复查包括识别旧状态未发现的风险点,和对新技术更新的风险评估。前者是为了纠错,后者是为了创新进步。
2 生产中的质量管理
生产是过程环节,生产决定了设计效果的实现,生产的质量控制决定了产品生产的质量。航天产品的生产除了单机的生产,还包括了装配、总装、转运等各个操作环节。生产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1)生产工序的控制。生产工序是从设计、工艺文件变更而来,是对生产操作的直接指导,反应了对设计要求的执行情况。
(2)生产环境的控制。生产过程中需规定对防静电、洁净度、多余物防治等控制环境进行要求;生产器具的标准也归为生产环境的要求范畴,如定力扳手、恒温加热台等等。
(3)生产人员的控制。生产人员需进行岗位培训,必要的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部分关键工作甚至需要定岗定人,岗位人员的设置还需考虑双岗多岗制度。
2.1测试中的质量管理
航天测试包括了在型号运行前的所有测试项目,包括了各种环境试验下的测试。测试的质量管理从3个方面进行:测试方法的管理、测试仪表系统管理和测试的环境管理。
测试前需明确测试的方法,操作流程,测试的数据判读以及测试故障后的处理。没有规定测试方法的测试是无效的,测试方法是测试的指南也决定了测试的意义。
测试的仪表系统须有明确的计量要求,保证仪表系统的正确性。
测试的环境系统须有明确的环境指标要求,明确环境指标正负公差,环境指标值必须量化。
2.2运行中的质量管理
型号在测试完成正确后,按照总体计划,进入运行阶段。航天型号的运行阶段一般包括发射段、飞行段、寿命完成后处理或返回段。运行中的质量管理主要从流程安排和人员安排两方面进行。
运行的流程设计需规范,流程设计需考虑到正常情况下的流程设计以及异常情况下的流程设计。
人员安排需从人员培训、人员定岗两方面考虑,同时人员的安排也需考虑正常情况下的人员安排以及异常情况下的人员安排。
2.3结束段的质量管理
型号的结束代表了型号完成告一段落,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去梳理总结。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将来,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成功型号任务留给我们的财富。
结束段的质量管理需明确设计生产图纸的归档及封存,许多国外优秀的型号任务所产生的文件资料重量往往超过型号产品本身重量的数十倍,可见型号产品资料的重要性。
型号所产生的专利、论文必须及时收集存档,成果申报也是反应型号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2.4调度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型号调度负责型号的计划进度,型号质量管理负责型号的质量优劣。调度与质量管理相互配合,当调度与质量管理遇到冲突是,调度需无条件服从质量管理。型号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型号任务过程,并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
俄罗斯最新运载火箭――“安加拉”原定于2014年6月27日当天发射,后该火箭发射因技术原因被宣布取消,其发射时间被推迟一昼夜。当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向总统普京汇报时,普京是这样说的:“请不急不躁的工作,认真分析一切,一小时后报告。”普京的话也体现了调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 结语
中国航天如今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辉煌成就,航天技术为推动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目前我国在深空探测、载人航天,以及卫星运用方面和美、俄两国还有不小差距。在中国航天"十二五"以及后续发展规划中,只要持续不断努力,坚持质量管理,未来中国航天一定能赶超美俄!
参考文献:
[1]周辉著.产品研发管理:构建世界一流的产品研发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周黎明著.质量控制技术[M].广东经济出版社.
作者简介:
篇4
一、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我省是军工大省,是我国航空、航天、核工业、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重要的研制生产基地。加强我省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建设创新型。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在技术、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在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已成为我省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日益影响、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有利于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互动,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建设创新型起着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推动军地经济融合发展。开发与军品结构相似、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设施通用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推进其产业化,这是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基本技术路径,也是军工企业融入地方经济的必要前提。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对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有机融合起着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军工高科技与民用科技互动能够带动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能够拉动众多军民结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由低加工度、低端仿造为主向高加工度、高端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推动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为主向技术牵引型为主转变。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增强国防科技创新能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民口科技力量在市场竞争中迅猛发展,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越来越强,相当一部分技术成果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可以为军工所用。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有利于民用技术转军用,弥补军工技术出现的断层,使军品研制周期缩短、成本降低,从而整体上促进国防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以实施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以军民技术融合为切入点,全面加强我省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及成果产业化,为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壮大军民结合产业、实现崛起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保军与促民相结合;坚持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坚持军民技术融合与军地经济融合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
总体目标:以创造军民技术融合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建立健全军民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为重点,经过5-1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及产业化在全省科技成果及产业化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成为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引领全省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三、重点任务
(一)以四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进一步完善以总体设计和总装总成为龙头、以核心系统和关键设备专业化研制为支撑、以社会化协作配套为依托的武器装备研制创新体系。精干核心科研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军工骨干科研院所和企业在高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拓展军民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2.建立和完善以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结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军工骨干企事业单位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其成为军民结合产业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开发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与区域知识创新体系的协调互动,建立开放、协作的国防基础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国防基础与应用研究、前沿探索、先期技术开发中的主力军作用,为武器装备与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增加知识积累和核心技术储备。
4.完善以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知识扩散、技术转移为核心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军工技术基础机构在自主创新支撑保障中的作用,加强与区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国防科技和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服务能力。
(二)以十大技术为重点,全方位、多层面推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
从军用转民用、民用转军用到军民两用全方位推进军民技术融合,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全过程推进军民技术融合,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到政府部门多层面推进军民技术融合,重点发展十大军民两用技术。
1.航空技术:直升机、教练机、通用飞机、无人机、大型飞机零部件、航空机载设备技术。
2.航天技术:航天测控、航天器配套器材、航天训练器材、卫星通信与导航应用技术。
3.核技术:核资源勘查、矿冶等核能开发技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技术,核辐射探测技术,核应用技术。
4.船舶技术:高附加值远洋船及内河船制造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导航系统、操纵控制系统、计程测速、特种装置、消防系统、耐火舱室系统、动力及辅机等船舶配套技术。
5.特种化工及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工业炸药、雷管技术,防爆增雨火箭弹及发控技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及评估系统技术,气象探空火箭及探测技术。
6.电子信息技术:信息传输、新型电子元器件和器材、软件开发技术。
7.机电技术:小排量汽车、轿车、新能源汽车及低排放发动机、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机及移动电站、自动扶梯、专用设备技术,高性能仪器仪表、节能锅炉产品及节能装置(如燃烧器)、精密液压元件技术。
8.新材料技术: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无机材料、精细化工与有机材料、先进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
9.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先进、特种加工工艺技术,数字化检测、无损检测技术。
10.公共安全技术:核事故应急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四、主要措施
(一)支持民,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积极推荐、协助民和军民结合企事业单位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申报民技术开发项目。将军民两用技术纳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加大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力度,并优先推荐军民结合项目申请国家科技计划支持。
(二)鼓励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按照政府引导、平等准入、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原则,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用技术为军品科研生产服务,促进军民科技力量的结合。按规定向民口单位可以利用先进民用技术的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协作配套科研项目指南,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并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向国家推荐参加军工科研任务竞争方面,打破军民界限,实行同等政策,支持民用技术为军工服务。
(三)支持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南昌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所属南昌航空工业城和景德镇直升机研发及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建立军民结合技术创新示范基地。
(四)支持以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产学研合作实施的军民结合技术创新项目,优先纳入科技计划。
(五)加强军民两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优先向国家国防科工局推荐申报军民两用的研发平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技术基础条件平台等科技条件平台项目。支持航空、核工业、船舶、电子通信等军民结合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力争把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和民用直升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六)加强军民两用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通过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等途径,支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科技服务机构发展。
(七)推动军民品标准共用。在军品科研生产中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推动军品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融合。
(八)实施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军民两用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奖励和成果转化工作。支持民参军技术成果申报国防科技奖励和申请国防专利。支持民和军民两用技术成果申报省级、国家级科技奖励和申请国家、国际专利。探索通过联合召开国防科技成果展示及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加快推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九)实现国防科技资源共享。鼓励军工企事业单位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将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与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计量与检测技术体系、科技成果等国防科技资源向民口开放。建立军工与民口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双向互动机制,推动军工科技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军民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咨询、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共享评价等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五、保障条件
(一)深化改革,增强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军工企业除国家明确规定要保留国有独资性质以外,应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根据所承担军品任务的重要程度,实行国有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军工科研院所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进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强化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自觉成为军民结合技术创新的骨干。
(二)为军民两用科技计划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向相关的风险投融资机构推荐军民结合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和引导省内科技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军民结合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三)鼓励军民结合高技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和创新型企业认定。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和创新型企业,科技部门给予重点支持。
(四)加强军民两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有关高等院校开展军民两用科技人才培养,积极推荐、协助其向国家国防科工局申报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项目。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战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研发项目、创新基地和政策环境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加强军民两用科技领域的院士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培养。
(五)加强军民两用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军工科研机构、企业及有关高等院校在军民结合产业技术发展和重大科技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和联合开发等多种国际合作形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军民两用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并向上级部门推荐。
篇5
关键词:地球模拟器;圆锥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可变弦宽
引言
太空中的卫星主要依靠地球、太阳、恒星等作为目标来确定自己的姿态,分别用地球敏感器、太阳敏感器、星敏感器做姿态测量。一般来说,在地球阴影区内太阳敏感器是无法使用的,而星敏感器虽然具有精度高的特点,但是器件本身容易受到其他光源的干扰,并且制造成本高,寿命不长。因此,红外地球敏感器是星上不可缺少的光电姿态敏感器。
本文主要研究圆锥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地面模拟试验。动态红外地球敏感器利用运动机械部件带动一个或少量几个探测元的瞬时视场扫过地平圆,从而将地球太空边界空间分布的辐射图像变换为时间分布的近似方波,通过电子学手段检测地球的宽度或相位计算出地平圆的位置,从而确定两轴姿态。视线和扫描轴有一夹角,视线在电机驱动下绕扫描轴旋转时形成一圆锥面对地平圈进行扫描,当敏感器瞬时视线从空间扫向地球表面时,得到扫入脉冲,当敏感器瞬时视线离开地球表面扫向空间时,得到扫出脉冲,瞬时视线经过安装轴(即扫描轴)与偏航轴正向构成的象限基准面时产生基准脉冲信号,利用扫入信号、扫出信号和基准信号,可获得各种输出信号。
卫星在太空中把地球选作参照物,利用星上红外地球敏感器进行自身的姿态控制,因此在卫星升空前的地面试验中,就必须要有一个红外模拟设备来模拟太空中的地球,以此进行相关实验来确保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工作精度。地球模拟器就是这种在红外地球敏感器生产研制、外场试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红外辐射模拟设备。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要求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工作范围能在同步高度之上、下较大工作范围内工作,而低轨道时地球敏感器对地球扫描弦宽较大,因此,准直式地球模拟器已不能满足地球敏感器地面标定试验的要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圆锥扫描地球敏感器地面标定试验提供一种可变地球弦宽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对卫星上关键部件红外地球敏感器的质量考核、性能测试、精度标定和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1.模拟器的组成和总体结构:
可变弦宽地球模拟器主要由活动冷板、热板、转轴、电机及支架组成。通过采用地球模拟器冷热板之间温度不同所导致的辐射能量变化来模拟太空和地球辐射能量变化,不同季节地球等效温度及辐射亮度是不同的,北极冬季辐射亮度最小 ,北极夏季辐射亮度最大 ,通过温控系统调节地球冷板和热地球的温度, 便可实现对地球与太空间辐射亮度差的模拟。
2.模拟器的工作原理
试验时,将圆锥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和可变地球弦宽模拟器固定在试验台上,地球敏感器置于地球模拟器的前方,红外地球敏感器的视场轴与所设计的地球模拟器的主轴重合,地球模拟器的冷板和热板通过支撑轴系和支架固定在试验台上,当地球模拟器工作时,固定在支架上的驱动电机通过转轴机构带动地球冷板转动,以达到活动冷板的转角精度的目的。地球冷板采用循环水制冷控温,两个活动冷板温度保持恒温20±0.5℃,地球热板采用电加热膜加热控温,调节热板的温度至60~95℃±0.5℃,冷板和热板的温度取值使得二者温差等效于地球和太空间的辐射亮度差,这样圆锥扫描式红外敏感器扫描一周就获得了需要模拟的地球弦宽。
3.转轴机构设计
4.地球冷板温控系统设计
地球冷板温控系统的要求是地球冷板温度保持20±0.5℃。为了保证地球冷板的温控精度,地球冷板的温控系统采用了“大功率粗制冷,小功率精加热”的循环水制冷控温技术方案,即在地球冷板内部设置冷却水道,由恒温水浴供给,恒温水浴器内有制冷及加热装置,使水温保持恒温。这样可实现快速制冷和精确的温度控制。在地球冷板上开有水槽,冷却水首先进入地球冷板,经过循环后返回水箱。通过循环水的流动,带走地球热板和周围环境产生的热量,使地球冷板和背景保持20℃恒温5.地球热板温控系统设计
对地球热板温控系统的要求是温控范围为60~95℃。为了保证地球热板的温控精度,采用电热膜加热,用PID控制方式的四路温控仪对其温度进行闭环控制,即采用四个单路温控器,这种方案是把加热膜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温度进行单独测量和控制,通过加热地球热板使之保持温度恒定在60~95℃范围内某一温度上,地球热板的温控结构主要由地球热板和温控仪两大部分组成
篇6
从革命老区江西走出来的许达哲自大学毕业干上航天那时起,已从当年普通的设计员成长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五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直击我国神舟飞船发射和参与指挥的经历,让他铭记一生。
铁马西征 美酒醉心
2002年年末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格外的冷。一场飘然而至的大雪,把原本荒凉而了无生机的戈壁荒原,裹上了银装。大漠的景致完全变了,变得处处充满了诗情与画意。而平常容易见景生情爱赋诗言志的许达哲,此时站在高耸的发射塔架上,却一点也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和赋诗的激情。从他比平日多了几分凝重的表情上看,他是重忧在心啊。
的确如此。西北戈壁少有的严寒,让整个发射中心的空气都像结了一层霜。12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最低温度降到了-27℃,差不多是该地区20年来的最低温度。而这一天离神舟四号飞船的计划发射时间还有三天。万事俱备,碰上如此罕见的低温,二号F火箭还能不能正常起飞,成了困扰发射决策者们的问题,更给许达哲的心头增添了沉重的压力。
一阵寒风刮过,许达哲把目光从远方收了回来,顺手紧了紧大衣的领口,然后回身望了望密封的塔架操作平台――“长二F”火箭正被严严实实地包在里面。火箭会冷吗?它的输送管路已被精心呵护它的工作人员“穿”上了“棉衣”,固体发动机也被贴上了泡沫塑料,专门的空调还在不断地给它的“保暖房”吹着热风。发射临近,给它所有能给的“待遇”都不为过,惟愿它能经受住严寒的考验。想到这,他健步走下了发射塔架。他还得再去详细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叮嘱大家再想想还有没有没想到的问题,无论如何一定要确保发射万无一失。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都让他不能对自己的职责有丝毫懈怠,何况认真、细致是他的一贯作风。早在发射试验队进入基地不久,天气还不太冷时,他就敏锐地提醒设计师系统人员要留意低温发射可能遇到的问题,因为在他所经历过的几十次发射试验中,曾遇到过低温影响发射的情况,因此,他在发射试验队召开的会议上明确提出把冬季低温发射作为一个专题,及时部署,做好准备。会下,他又与总师及有关研制单位人员交谈掌握火箭低温发射时所必需关注的部位和问题。有了思想认识上的“御寒”准备,当低温不期而至,而且远远超出大家所能想象的寒冷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
12月30日凌晨,发射时刻来临。气象部门报告:发射场温度为-17℃。夜色里,成竹在胸的决策者们都早早地候在了发射指挥大厅各自的岗位上。许达哲头戴白色工作帽、身穿白大褂,静静地坐在了工作台前。衣帽上印刻的红色“神舟”二字,若隐若现地通过屏幕印入眼帘。神圣时刻,那两个已融入骨髓的字眼显得愈发的庄严。一个个发射程序指令传到耳畔,他把眼睛紧紧地盯在了有发射图像的大屏幕及显示各种数据的计算机上。
发射进入倒计时,他反而很平静,少有临近大战前的那种不请自来的紧张。有老朋友在一旁悄悄地问他:“发射前感觉如何?”他笑着回答:“挺好。”紧接着用镇静与自信的口吻补了一句:“肯定成功。”0时40分,随着指挥员“点火”口令的下达,对我国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神舟四号飞船,在“长二F”火箭的托举下一飞冲天,用成功的喜报向正在欢天喜地迎接新年的全中国人民宣告:实现中华飞天梦已为时不远。欢庆胜利的时刻,平日几乎滴酒不沾的许总,情不自禁地端起了斟满红葡萄酒的大酒杯,未饮心先醉。
在许达哲洁净的办公室里,书柜正中端放着一幅总书记与他亲切握手的彩色照片,成为整个房间的亮点。照片是2002年3月25日发射神舟三号飞船的时候拍下的。那一次,江总书记亲临发射场,成功之时,他与在发射现场的指挥员、专家以及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致贺。在频繁闪动的镁光灯下,一张张极富纪念意义的照片被拍摄了下来。画面上,每一个人都洋溢着激动与兴奋的表情,许达哲也不例外。那种表情,是经历了顽强拼搏获取弥足珍贵的巨大成功之后,自然流露的真情。第二天,总书记在亲切接见了发射有功人员代表后,又和大家一起座谈。作为航天15位出席代表之一,许达哲清楚地记得,总书记深情地对大家说,载人航天的任务还很重,一定要抓好。
殷切的嘱托,一直铭刻在许达哲的心里。那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责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科学高峰 几度关山
1984年年末。刚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研究生毕业的许达哲,和同窗七载的妻子,从北国冰雪世界来到北京报到,分配在地处北京南苑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8年后,他升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许达哲报到的时候,为大学生、研究生办手续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想到,仅仅是在五年过后,许达哲的名字就已在研究院人才济济的圈子里脱颖而出了。1989年12月,他成了研究院“”后毕业生中第一批被破格提拔的高工之一;1991年1月,他获得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8月,他又成了该院“”之后评出的第一批4个青年研究员之一;1994年10月,他获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新年伊始,他走上了研究院副院长的领导岗位,成了当时航天系统最年轻的副院长之一。这一年,他作为航天工业系统惟一的特邀代表,与航天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王礼恒一起,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学生时代,老师教育学生爱说的一句话是,才能是长期努力练习的报酬。对于走出校门的许达哲来说,这“报酬”何尝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达哲被分配到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工作。这个所是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及地面发射设备综合研究设计所,专业面广,科研力量雄厚。进所伊始,许达哲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虽然这并不是他所学的专业,但他一点也不“计较”。只要是研究室领导让自己干的事情,他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干好。那个时候,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还不普及,他利用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编制数据图表接口转换程序、绘图机接口驱动程序,方便大家在设计中使用。他还在业余时间担任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语言特聘教师,热心地教技术人员使用计算机语言。
那时候,国家重点型号发射设备――多功能发射车通过性设计方案急需模拟论证,这是发射车设计方案能否成立的关键之一。为此,许达哲在计算机房连续奋战了几个星期,一遍遍仿真演算,最终编制出一个汽车列车通过性分析软件包,为发射车研制提供了重要数据。当时的国防科工委领导亲自来到所里观看了演示,并给予充分肯定,使用部门由此也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软件包让他有些意外地获得了参加工作以后的第一个科技进步奖,虽是三等,但却让他感到了付出后的收获。之后,他担任了发射车微机控制系统主管设计师、该型号地面发射设备副主任设计师。由他参与研制的发射车,在若干年后获得了国防科技一等奖,更使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那段时间,许达哲也干过一些将航天技术运用到民用领域的项目。比如钢铁定量配料装置以及用于烟草机械的轻型电子皮带秤等,都成了当时的“绩优股”,既替代了进口,又获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两个项目,1993年分别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许达哲均为主要完成人。时至今日,他最早参与开发的烟草机械,仍是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支柱民品。当年他编写的电子皮带秤通用技术条件,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行业标准。
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曾这样说过:“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便越少。”先把岗位上的事情做好,才能接受更大的挑战。许达哲以这样朴素的信条,快乐地站在普通设计员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干了一年又一年。
1995年夏末,担任副院长后第一次担任发射试验队队长的许达哲,赴基地指挥某导弹型号进行一次重要试验。此前,同样的试验不幸因天气等原因而失败了,大家心里都比较紧张。这次他们又赶上了不好的天气,乌云围在头上总是不散,对于是否按期进行发射试验,队里产生了分歧,有人主张按期进行,有人主张等一等。作为试验队长,许达哲和指挥部的同志一起,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果断决定按原计划执行任务。尽管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但在发射前的一刻,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走到导弹发射车跟前,抬手摸了摸平滑的导弹壳体,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下面全看你的了。”片刻之后,离弦之箭正中靶心。听到消息,群情振奋,皆大欢喜。尤其令人高兴的是,这一飞,竟飞出一个该类型号研制历史上打靶精度最高的试验纪录。
这年金秋,承担二号捆绑火箭总指挥工作的许达哲,率队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亚洲卫星一号及美国艾科斯达卫星的任务。二号捆绑火箭是我国第一个捆绑式火箭,也是“长二F”火箭的前身,研制发射过程中几经磨难。这次临近发射时,许达哲突然接到有关人员报告,说地面加注台有个管路阀门裂了,阀门上掉下的半个金属片也不知落在了何处。且不说阀门裂了是否会对发射造成什么影响,光是那掉落的小东西就足够让人揪心的――那将是致命的多余物。技术人员为此开始紧急处置,许达哲与火箭总设计师一起,也围着发射塔架爬上爬下,直到确信那半片金属不会掉进装满燃料的储箱里,才为准时发射燃起 “绿灯”。“轰”的一声巨响,火箭直冲云霄。得知卫星准确入轨后,许达哲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这年的11月28日、12月28日,“长二捆”火箭研制历史上的第七次、第八次升空,使外星发射连续成功,也创造了中国同一大型运载火箭发射间隔最短的纪录。更为重要的是,连续的成功,终于解开了“长二捆”火箭前几次发射失利留下的悬念,让火箭的质量形象更好地展现在世界航天之林,也为日后研制用于发射飞船的二号F火箭增添了信心。
以诗明志 实为胜理
2002年12月30日,我国最接近载人状态的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全国人民在倍加欢欣鼓舞的同时,都把目光投向了将于2003年第四季度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上,希望早日看到遨游太空的中国航天员的身姿,实现中华民族千古飞天的梦想,对于亲手缔造神箭、神舟的航天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在实现自己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梦想。然而,实现这梦想的征程并不比当年唐僧一行西天取经轻松。越是临近最紧要的关头,人的压力越是巨大。载人发射,事关航天员的生命,能否保证航天员平安返回地面,已成为对航天科技工作者巨大的考验。许达哲知道,前面已有四艘飞船打基础,再次发射就看质量是否过硬。惟有可靠的质量,才是确保成功的基础。“我们每个人手中的工作,都与航天员的生命紧紧相连。不要让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这是我们对航天员生命最好的保证。”面对神箭、神舟研制队伍,许达哲没少念叨质量经。他就是要以此提醒研制人员,一切为保航天员,一切为圆飞天梦。
2003年年初,在为神舟五号飞船研制工作召开的两总联席会议上,许达哲提出要把着眼点放在研究“航天员安全”的课题上,为此要重点解决舱内有害气体浓度及着陆冲击这两个专题,以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特别对着陆冲击专题,许达哲一直牵挂在心上。着陆冲击试验已经做了数十次,但还是有不放心之处。作为研制部门主管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导,许达哲不惜在这个专题上花费时间与精力,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只要有关键性的试验,他必到现场观看,并多次直接听取一线人员的建议与意见。
2003年6月,在飞船着陆冲击已有较高可靠性的基础上,许达哲又积极倡导抓紧研制更好、更安全的着陆缓冲机构,为航天员从太空平安返回地球家园,创造一个完美的瞬间。在许达哲的心目中,当中国第一位登天英雄微笑着走出飞船舱门的时刻,就是对所有研制功臣的最大褒奖。经过研制队伍3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改进的新型座椅缓冲器安装到了航天员座椅下面,它可以较好地吸收着陆冲击载荷产生的能量,与原方案比较,缓冲性能得到提高,且稳定性、一致性好,即使在意外情况下也可以起到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作用。许达哲在现场从头到尾观看了更换过程,过去隐隐的担心终于可以放下了。为了表达自己难以抑制的激动的心情,他用高亢的声音即兴吟诗一首:“神箭送神舟,银河任我游,拜访吴刚时,再饮庆功酒。”
航天事业是能让人充满激情的事业。以诗明志,以诗言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令许达哲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每次发射成功的喜讯,就是他灵感飞动的源泉。发射亚洲二号卫星的时候,他写道:“珠联璧合在月城,亚二整装待出征,天公欲问航天客,何时飞离地球村?”发射神舟一号的时候,他也写过像“华夏飞天梦依旧,揽月摘星在今朝”这样的诗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发射试验队在戈壁欢度中国的传统中秋佳节,他即兴赋诗一首:“中秋何处月最美,塞外戈壁黑河水。共圆中华飞天梦,神箭神舟显神威。”诗中流露出的是他始终萦绕于心的飞天梦,同时也让人看到血性男儿在理性思维之外浪漫的一面。
篇7
关键词 载人火星探测 地火航天飞机 可变比冲磁等离子火箭推动器 多用途火星基地
中图分类号:V412.4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世纪,人类实现了载人登陆月球;21世纪,人类最重要、最复杂的航天项目就是载人登陆火星。其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寻找地外生命,从而深入研究生命、地球乃至宇宙起源和演化;二是不少天文学家推断,火星有可能是地球的未来。因此,载人探测或登陆火星可研究地球的演变,防止它变成人类难以生存的第二个火星;三是由于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所以很多科学家认为可先把火星改造成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人类家园,在地球人口超过110亿以上时向火星移民。
但在当今,不要说载人登陆火星了,就是进行无人探测火星也充满了风险。目前,全球一共发射了约43个火星探测器,只有26个获得成功,成功率约60%,所以火星被称为“航天器坟场”。因此,要进行载人探测或登陆火星就更难了,需要克服千难万险。火星之旅不比月球登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航天员到火星一个来回至少需要约520天。如此遥远的距离无论是对航天器还是对航天员都是一个极端的挑战。因此,提高运载飞行器的速度,缩短旅途周期将是整个登陆火星计划的关键。为此,提出一款新型的航天飞机和一套基于全功率可变比冲磁等离子火箭的推动器的设想。这两件飞行器所组成的系统,将在不到四十天的时间里,将航天员送到火星,并安全带回。同时,还必须为航天员设计一个安全可靠地基地,保障航天员在火星上的生活。
1新型航天器描述
1.1“火燕”号地火航天飞机
该型号航天飞机是专为往返火星设计的新型航天飞机,该航天器在现有航天飞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应对火星上残酷的起降条件。
几大改进:
(1)可拓展翼展设计:火星的引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左右。极其稀薄的密度,决定了在地球上轻松飞行的飞机在火星上却飞不起来。为给航天飞机在火星和地球表面更好的起降,“火燕”号航天飞机,采用可伸展的翼展设计。
(2)软着陆设计:火星的糟糕的地表条件和残酷的大气条件,使得软着陆成了最佳选择。
(3)可变动力系统设置:航天飞机内仓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修与替换。比较靠近航天飞机自身发动机的为液体燃料舱室,是脱离地球与脱离火星表面的主动力;而另一个为核燃料储备仓,通过一根输送管,向外部的推进器输送燃料。
1.2“太空巴士”可变比冲磁等离子推进器
该推进器是整个探测火星计划的核心。
可变比冲磁等离子推进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核反应仓。推进器的主能量供给系统,但是该仓只能携带少量的核燃料,为完成整个地火之旅,必须通过顶部的接口提供外部的燃料。
(2)太阳能电池帆板。推进器的辅助能量供给装置,能够在无任何外部能量供给的情况下,保证推进器的正常负载运行。
(3)可变比冲磁等离子火箭(VASIMR)。推进器的动力系统,推进器的核心。单台VASIMR功率为60MW,“太空巴士”总共装有四台,因此总功率为240MW。
1.2.1 VASIMR的基本原理
将等离子体温度加热到高达一千万度甚至更高,但采用磁镜约束场,使炽热的等离子体与附近的材料表面隔开。合适的磁喷嘴,可以把等离子体的能量转变为火箭的推力,理论上估算,离子的运动速度可达到300 000m/s,相当于目前最好化学火箭的60倍。不仅如此,系统还能使比冲根据飞行条件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节省飞行时间和燃料。
1.2.2 VASIMR的性能特点
VASIMR独特之处是可以改变比冲。对于电推进系统,在输人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比冲与推力成反比。对于给定的飞行任务,通过调节比冲,可以改变推力。在低比冲/高推力模式下可以提高航天器飞行加速度,使其飞行时间缩短;而在高比冲/低推力模式下,可减少推进剂的消耗量。因此,通过比冲和推力的优化,可以实现飞行器飞行轨迹的优化。
1.3“探路者”火星基地舱
设计特点:
(1)多用途:该基地舱既可以作为满足航天员生活需求的基地,也可以左右放置专门的航天飞机燃料补给仓,同时也是一个通信基站。
(2)模块分离:独特的变形设计,将整个基地舱分为了三个部分,中间为核反应仓,为整个系统提供能量;左边为航天员生活舱;右边为实验舱。
(3)核电源:因为火星比地球离太阳远得多,靠太阳电池供电难以满足需求,而且火星的沙尘暴是地球12级台风的几倍,持续时间达几个月,容易覆盖太阳电池而严重影响其工作,所以要考虑使用核电源。
(4)磁屏蔽:在行星际空间飞行的载人火星飞船要受到大剂量宇宙辐射,宇宙射线中的高能质子可穿透宇宙飞船击中人体,引起人体组织器官的严重损伤,改变人体内的DNA,降低人的免疫能力,增加癌症的发病率。为解决这个问题,该基地舱的舱壁专门配备了超导磁体,在四周人工强磁场,使射向火星飞船的辐射粒子偏离,从而使航天员得到保护。与加厚火星飞船的舱壁的方案相比,这种主动的屏蔽方式,能大大减轻基地舱的质量。
几大任务:作为探测火星的先遣探测器,在计划的前期,该基地在火星着陆,对火星的环境(包括火星磁层、电离层和大气)进行充分的研究,并且永久留在火星,作为地面基站;作为燃料储备仓为航天飞机返航补充燃料;作为宇航员的基地为宇航员提供必备的生活保障。
2七个阶段描述
“荧惑之旅”计划共分为七个阶段,七个阶段前后衔接,共同构成整个计划。
2.1前期探索与准备阶段
前期主要是发射环绕火星的卫星,探测火星的环境(包括火星磁层、电离层和大气),遥测火星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为软着陆作准备。然后是发射火星软着陆登陆器,试验着陆技术;发展火星漫游车、火星机器人,探测火星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为在火星上建立观测站作准备。接下来是在火星上建立观测站,探测火星内部结构与矿物特性;用机械手采集火星岩石样品;发展地球-火星往返式飞船,建立由机器人照料的火星基地,为以后载人火星飞行和有人观测基地的建立奠定基础。
2.2脱离地球
虽然VASIMR在比冲上具有传统化学燃料火箭发动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推力上,较传统火箭仍相距甚大。因此,为摆脱地球引力,在飞行器发射的第一阶段,仍需传统的发射方式,将航天飞机和基地舱送入近地轨道。
2.3近地轨道阶段
在该阶段航天器(航天飞机、基地舱)将和“太空巴士”推进器进行对接,转换动力系统,在近地轨道进行加速。
(1)基地舱与推进器完成对接:燃料由基地舱进入推进器核反应仓。
(2)“火燕”号与推进器完成对接:核燃料由输送管送入推进器和反应仓。
(3)进行为期8天的绕地飞行,进行加速。此时,推进器的推力调整到较大,比冲调整到较低。
作为整个火星计划的关键环节,“太空巴士”推进器所起到的是一个太空接送的角色,在由火箭送入太空之后,它将以国际空间站为母港,永久留在太空,直至完成它的使命。
2.4飞向火星
在近地轨道进行加速后的飞行器将摆脱地球的引力,开始飞向火星。此时推进器的状态是低推力、高比冲。
2.5火星表面登陆
飞行器脱离“太空巴士”推进器,准备进行着陆,推进器将依靠太阳帆供给的能量,进行绕火飞行,等待“火燕”号的返航;同时,它将与火星表面的基站一起为航天飞机提供空中与地面一体的导航服务。
由于火星表面崎岖不平,因此,对航天飞机的着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火燕”号专为此而设计的可伸展的翼展及排列在飞机底部的着陆装置将保障其安全着陆。
2.6返回阶段
宇航员将搭乘航天飞机返回地球。
该阶段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如何回到近火轨道。由于条件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再像在地球上进行火箭的辅助发射,也不可能进行滑行发射。
受飞机的垂直起降技术的启发,“火燕”号将采用类似垂直起降的发射方式。火星的引力条件(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为这种方式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1)位机底部的小型推进器发动,飞机脱离地面,翼展完全展开;
(2)主发动机点火,飞机向前推进;
(3)开始绕火飞行,逐步脱离火星束缚,进入近火轨道;
(4)翼展缩回,与等待的推进器进行对接;
(5)转换动力系统,进行为期7天的绕火加速飞行;
(6)脱离火星轨道,驰往地球。
2.7登陆地球
翼展完全展开,滑行着陆。
3总结与展望
21世纪将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新时代,人类认识和征服宇宙的能力将有新的飞跃。行星探索及开发利用的目标将集中在火星。空间探测及对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是反映一个国家高新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各空间大国,都在积极制订探测火星的宏伟计划。因此开展火星探测研究,对于我国的科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
“荧惑之旅”提供出一个较完善的计划,它的实现还需克服诸多的技术难关,包括如何提高VASIMR的功率、超导磁场的实现等等,可能至少在未来十年内,该类技术还无大幅提高的可能。但科学的进步将会是无止境的,希望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航天技术将会有飞跃式的发展,让“荧惑之旅”早日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任军学,刘宇,王一白.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原理与研究进展[J].火箭推进,2007.
[2] Andrew Petro,Advanced Space Propulsion Laboratory,NASA JSC Houston, Texas,VASIMR Plasma RocketTechnology,May 2002.
篇8
深空通信是什么7它对我国航天工程有哪些重要作用7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像传输与处理研究所的李云松教授和他的导师――74岁高龄的吴成柯教授。
揭开深空通信的神秘面纱
深空通信是指地球与月球及以远星球之间的通信,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实时获取星载相机拍摄的各类高分辨率图像数据。如何在传输距离远、信噪比低以及载荷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时、可靠地获取高分辨率图像数据,是深空探测和卫星遥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突破两大技术瓶颈:大压缩比图像压缩技术和高速数据传输技术。谁能率先突破这两大瓶颈,谁就在深空通信领域占据无可争议的发言权。
对于图像压缩技术,为了满足星载应用的需求,不仅要求压缩比大、恢复图像质量高,还要同时满足重量轻、功耗低、体积小、可靠性高等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从压缩算法,硬件架构、系统实现与运行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性的设计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李云松教授和吴成柯教授以及他们的团队十几年来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登上了我国卫星图像压缩与传输研究新高峰。
1999年,团队完成了基于小波变换的高效压缩方法的硬件架构,突破了二维遥感全色图像高效压缩技术。2001年至2002年,团队数名青年教师骨干和近十名博士生集中攻关,研究卫星图像压缩系统中小波变换算法及硬件实现,终于在满足图像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将压缩比成功提高到4倍,进而又提高到8倍。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对后续型号项目的成功意义重大。
2004年,图像所受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委托,正式开始“嫦娥一号”实时图像压缩系统的研制工作。有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团队成员圆满完成了从原理样机到系统初样、正样的改进和完善工作。我国第一个在深空探测通信系统中应用的高性能图像压缩系统,在这里宣告诞生。
与“嫦娥一号”不同,“嫦娥二号”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她将获得高分辨率的立体全月图像。随着相机分辨率的提高,卫星获取的数据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嫦娥一号目标为获取分辨率为120米全月图像,嫦娥二号则提高到优于10米,数据量增加了近200倍,而她的预期寿命时间只有6个月。要想在短短6个月内将如此巨大的全月图数据传回地面,必须提高图像压缩比和传输速率。
李云松和他的团队通过努力,实现了我国第一套对月面立体图像进行高效实时压缩的星载图像压缩系统,具有恢复图像质量高、处理速度快、集成度高、抗误码能力强的特点,同时实现了高压缩比压缩,而且压缩比在线可调,确保了嫦娥二号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获得全月面立体图像的重大任务。
卫星图像压缩领域的领先者
一同接受采访的吴成柯教授说,他们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深空通信相关的研究工作。而图像压缩算法和硬件系统的研制则从1995年就开始了。在学科带头人吴成柯教授的带领下,以李云松等为骨干组成团队,开始了关于静止图像和活动图像的处理与传输的研究工作。西电图像所就此成为国内最早开展卫星遥感图像压缩算法和硬件系统研制的单位之一。
吴教授回忆说:“当时,所里都是些年轻的教师和研究生。我们研究的内容,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新的。这是对今后搞科学研究的年轻人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要善于抓住国际上最新的东西。二是要真正踏踏实实地搞科研,为我们国家的现实需要服务。”
李云松教授说:“要想研究成果能够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我们就必须稳扎稳打,全力以赴,必须确保我们研制的系统不出丝毫差错。”
正是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12年,李云松和吴成柯团队完成的“深空通信压缩与传输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李云松表示,该项目突破了二维遥感全色图像、多光谱图像和立体图像压缩技术和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原理性和系统实现难题,系统解决了限制我国深空通信发展的瓶颈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荣誉属于整个团队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就是李教授与导师吴教授之间那份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深厚情感。面对荣誉,李教授总是强调说:“我是在吴老师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这个工作是吴老师领导的。”而吴教授也很坦诚地告诉记者,李老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整个团队成员之间关系的缩影。吴教授说,团队里那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气氛是很重要的。李老师年纪轻轻就站到了领奖台,却一点也没有骄傲。吴老师75岁了,仍然保持着一种年轻人一般的工作热情,拼命地工作,这些对团队的其他成员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鼓励与教育。
篇9
关键词:后方仓库;精确;保障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Precision support is the ultimate goal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ur army rear warehouses. The article gives a brief explanation of rear warehouse'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for why and how rear warehouse achieve the goal of precise support. The paper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ar warehouse.
Key words: rear warehouse; precise; support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军革的深入,高新技术在后勤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传统的后勤形态不断老化,逐步向“投送型后勤”、“速度型后勤”、“信息化后勤”、“精确后勤”等发展,而这些后勤形态的聚焦核心正是实现后勤装备的精确保障,精确保障日趋成为现代保障理论体系中的研究热点。后方仓库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对作战部队实现精确保障,这也正是后方仓库建设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对后方仓库精确保障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后方仓库适应时代要求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一定意义。
1 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内涵和特征
1.1 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内涵
我军后方仓库是按照国防总体部署和战备意图建设于战略(役)后方的各类固定仓库,它是战略、战役后方进行物资储备和供应的基地,是军队后勤保障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作战的依托。
所谓精确保障是指:“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手段,高效而准确地筹划和使用各种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部队提供准确的物资和技术保障,使装备保障适时、适地、适量,达到精确化。”概括地讲,就是用最少的保障资源满足最大的保障需求,以最低风险和代价达成最佳的保障效益。美军对精确保障的解释更为简单,“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为作战部队提供正确的补给品”,亦即美军常说的“适时、适地、适量”保障。
1.2 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主要特征
精确保障是一种使后勤力量的运用达到最高效益的保障方式,结合后方仓库的实际情况,精确保障的主要特征是:
(1)精确掌握保障资源。后勤仓库要实现对作战部队的精确保障,必须对自己的“家底儿”了若指掌,如果对自身的资源状况都不知所谓,根本谈不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和使用。因此,准确掌握有关各种后勤保障资源状况的实时信息是实现精确保障的首要条件。
(2)精确预测后勤需求。满足作战部队的后勤需求是后方仓库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精确保障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对后勤需求的精确预测,按照美军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主要是指准确、实时地获取有关作战部队对后勤需求的种类、数量、时间、地点等的信息。因而,精确预测后勤需求是精确保障的一个重要特征。
(3)精确输送保障资源。精确保障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向作战部队提供“适时”的后勤保障。所谓适时,就是在作战部队需要的时候将保障资源准时送到,时间上要准确,通俗讲就是不能晚也不能早要刚刚好。精确输送保障资源体现了后方仓库的快速输送能力,是精确保障的一种重要职能。
(4)精确指挥保障力量。精确的后勤指挥与控制包括对人、物、财和信息的调配和掌控,体现在实践层次主要是实现后勤指挥的自动化和科学化,具体讲就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保障信息增强保障工作的预见性,进而提高决策的智能化水平,这是实现精确保障的关键。
2 实现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聚焦精确保障,是后方仓库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战略要求,也是解决后方仓库发展瓶颈的有力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实现后勤精确保障提供了工具和可能。所以,实现后方仓库精确保障这一战略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实现精确保障对后方仓库建设发展意义深远。外军专家认为,“精确的战争没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资源储备,而需要高标准的技术系统支持和准确适时的装备保障行动”。未来信息化战争,已经强烈呼唤精确保障模式的确立、崛起和拓展。而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信息化保障体系,确立全新的保障理念和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动装备保障精确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装备质量建设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这也正是后方仓库适应时代要求适应未来战争形态的发展之路。将精确保障这一目标融入到后方仓库的组织建设、能力建设、管理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信息时代对后方仓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对后方仓库建设意义深远。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提供了工具和可能。“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精确保障成为可能。过去,数据非常庞大,储存和分析困难,现在储存容易便于研究”,“不能忽视后勤工作的精确性。信息时代正在给予我们所需的工具,使我们能够保持这种精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上以美军为首其后方仓库建设已经基本具备了全资产可视、配送式保障和规模适宜的库存等能力,“后勤需求的迷雾”正渐渐被驱散,相应的信息和传感技术的研究渐趋成熟。美军的“蓝本”告诉我们,后方仓库逐步实现对作战部队的精确保障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可能。
(3)精确保障理念的融入可以解决当前我军后方仓库建设的瓶颈问题。21世纪以来,借助于现代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军后方仓库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短短十几年,硬件更新换代,软件应运而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信息化仓库建设初露端倪。但在实现了这一步跨越之后,后方仓库建设又一次陷入了瓶颈。比如,虽然不断汲取现代物流技术的先进经验,但使用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拓展的空间还很大;虽然建设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的兼容性比较差,信息流通和融合的能力大打折扣;主要依靠军队独立保障,对社会化保障方式的探索使用有限。将精确保障的理念融入后方仓库建设,凝聚“精确”这一目标,逐步提高信息管理与流通的能力,实现与现代物流技术的嫁接,实现与社会化保障方式的融合,是突破后方仓库建设瓶颈迎来后方仓库建设再一次大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3 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的实现途径
精确保障是一种集理论、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先进战略思想,要求做到“筹划精细、力量精干、手段精良、保障精确”,是装备保障、现代管理模式和先进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和集成。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这一终极目标,需要从思想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综合着手。
(1)聚焦“精确保障”,不断在实践中融入先进理论。精确保障这一目标对后方仓库发展的指向,涵盖了许多先进的后勤理论。主要包括“精确后勤理论”,“后勤信息因素作用提升的理论”,“物流速度可以取代物资数量的理论”,“后勤利用民力理论”等。这些先进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当前的后勤保障形态和模式,只有将这些先进理论逐渐融入到后方仓库的发展中,才是真正地走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地实现精确保障。
(2)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现后勤装备管理精确化。后勤装备全寿命管理,是指对后勤装备从论证到退役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事件和环境进行统筹安排、科学决策的一种管理原则和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对后勤装备全寿命期的费用统筹管理,充分发挥装备使用效能,并尽可能地节省经费,实现最佳的综合消费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管理方法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集成数据环境建成后,可以通过综合武器系统数据库,方便地访问、维护装备管理各阶段“研制、生产、使用与维护、退役”的数据,装备管理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既可以充分满足装备的使用需求,又可以实现保障资源最大限度地有效配置和节约,实现精确保障的目标。
(3)不断发展信息和传感技术,实现信息的无缝链接。随着全资产可视技术、远程维修技术、电子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在综合保障工程中的应用,装备保障的可视化、远程化、精确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信息”是这些技术得以实现的关键,所以不断发展获取信息的传感装置和器材方面的重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后方仓库应该着力构建一个保密、可靠、有效和互用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使所有武器、装备具有共享信息和协同行动能力,使信息资源由分散走向集中,这是实现精确保障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
(4)不断创新保障模式,军民联合,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装备保障模式是指为完成装备保障任务所采取的方法、组织形式和各种措施的统称。完整的保障体系是“纵向”和“横向”保障的结合,纵向保障是指部队内部垂直的保障关系,横向保障则是指部队内部与外部支援保障力量的保障关系。从组织管理上讲,只有完成“纵向”和“横向”保障力量的最佳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保障效益。美军的实践证明,以“军民结合”、“以民带军”、“军商结合”、“以商促军”的方式增强后勤保障力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此外,精确保障还十分注重人力资源的作用,因此应努力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加强先进人才的培养,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与保障资源有机结合的整体效能。
4 结束语
按照作战部队的需要实施精确保障,是各个时代军事后勤一贯追求的最高目标。但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后勤保障很难对作战需求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一般只强调“充分”,很少做到“精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确保障日趋成为可能,也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军队后勤发展的方向。作为后方仓库,应该充分认清这一趋势,不断将理论融入实践,聚焦“精确保障”,不断推进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理论上的实现方法,对后方仓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璞芬,王通信. 美国军事后勤革命[M]. 北京:出版社,2007.
[2] 翁家明. 信息化战争装备精确保障浅析[J]. 国防科技,2005(11):62-64.
[3] 许国银,余鑫,徐雪刚. 基于现代物流技术的装备精确保障及发展对策[J]. 地面防空武器,2005(3):44-48.
[4] 方炎申. 后勤装备管理的重要方法——全系统全寿命管理[J]. 国防科技,2005(2):80-82.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地质测绘技术,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level rising, address mapping technology method 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method is in constant ascensio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geologic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alysis.
Keywords: new period, geologic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传统的地质测绘过于依赖经纬仪、平板仪及水准仪,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测绘技不断发展,采用遥感技术,航天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等,大大提升了测绘的准确性,推动了我国测绘工作质量的提升。
1.何谓工程地质测绘
作为工程勘察的基础性工作,工程地质测绘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之一,是勘察最先进行的,按照一般程序,在勘察初期安排此项工作,同时也可以补充地质研究问题。工程地质测绘主要是指运用地质与工程的理论,对各项相关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调查与描述,对场地及建筑的各项条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测绘过程中,将各种工程地质条件用不同的颜色与符号按照不同的要求将其绘制在地形图上,同时结合勘探、测试与其他的相关地质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这是对各项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进行必要评价的有效前提。
当代工程地质测绘对仪器的要求不是很复杂,资金的耗费也较小,工作周期十分短,因此,结合地质的具体情况,掌握建筑地段的地面地质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增强对地质情况的准确判断,为后期的勘探、测试等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地质测绘工作的质量越高,其他勘察工作的效率越好,对增强地质勘察工作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从研究的内容分类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综合性的测绘与专门性的测绘两种,综合性的地质测绘主要是对场地或者是建筑地段的地质条件要素进行分析,为编制工程地图提供充分的材料;专门性的工程地质测绘则是对某一针对性的地质条件要素进行分析,掌握其规律与变化,主要为分析图的绘制提供材料。任何工程地址的测绘都是为了工程设计、施工而服务的,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新时期测绘技术分析
2.1 GPS的兴起与发展
GPS就是人们常说的卫星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成功,并且推行的,其是以三角测量为原理,计算收讯者的位置。其采用的是全球性的地心坐标系统,以地球质量作为坐标原点。上世纪70年代GPS的研制开始,1994年在美国建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上空的卫星数量逐渐增多,轨道的高度也在逐渐上升,自从GPS问世以来,推动了世界无线导航事业的发展。
2.2 遥感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新型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大大提升了测绘的准确性与效率。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新型传感器研制效果非常理想
不论是框幅式可见光黑白摄影、多光谱摄影、彩色摄影、彩红外摄影、紫外摄影还是全景摄影机、红外扫描仪,红外辐射计、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CCD线阵列扫描和矩阵摄影机、微波辐射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及各种雷达和激光测高仪等都不断地被研制成功,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第二,达到更高的分辨率水平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逐渐完善,测量的数据也更加精确,传感器正在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达到的分辨率效果也更好。
第三,遥感器使获取的影响具有多时相性
遥感器水平的逐渐提升为人们同了长期、系统、动态研究的可能性,增强了测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3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地理信息系统从出现至今,逐渐朝着数据精准化,网络化与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达到了测绘信息的共享性。
3.地质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探讨
3.1 大地控制测量
作为地质测绘的基础性工作,控制测量是地质矿区布设平面的控制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稿了测绘的质量,增强了精密控制测量的准确性,不再受到距离、通视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工作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对于相对独立断点分布的矿区工程点不再需要长远距离的测三角锁从其他地方引入控制点,仅需要从起点算起,采用跳跃式地可以直接将其引入到测区,简化了工作步骤,节省时间与人力。对于一些相对而言,范围不算大的测区而言,采用光电测距仪、全站仪进行三角锁、导线的测量,生产效率比丈量基线也提高几十倍。所以对于小范围测区来讲,光电测距(半站仪、全站仪)除测定起算边外,还应用于测边网、测距导线代替常规的测角网。
传统对大地控制测量成果的计算主要是有人工完成,常常会出现差错,而且十分缓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用现代的计算模式,以GPS后处理软件、控制精灵为主,降低了误差,在短时期内迅速被应用于多个工作领域。
3.2 地形测量技术
地质测绘的最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地形的测量,只有掌握地形的情况才能开展后期的工作,传统的测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测量的要求,但是随着测量工作要求的逐渐提升,我们必须不断地利用现代的测绘手段,增快工作的进度,推动地形测量质量的提升,推动测绘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测绘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现代测绘理论的概括性有了很大提高,相较于其他技术而言,测绘技术的综合性较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性较强,其与其他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新时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地对策提升测绘的质量,不断地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发挥在数字地球、数字中国中测绘的作用,推动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1]曹幼元,贺跃光. PDA GPS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J].测绘技术装备,2005,(4). [2]周新力,羊春华.导航型GPS在地质工作中应用前景的初步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3] 徐薇.浅谈测绘技术在房屋拆迁中的应用[J]. 城市勘测. 2010(S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航天技术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