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贸易经济专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篇2

 

培养高校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现代化人才市场的需要。贸易经济专业是为工商贸易、管理、营销中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专业性的工作思想。贸易经济专业同时还是我国教学部中的特色专业,在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校中皆有设置这门专业。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能够为我国经济转型贡献力量。

 

一、 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以致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仅仅是将理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不是经济市场需要的人才。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致用,这也证实高校培养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根本目的。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包括了国防教育、公益活动、实验教学、社会认知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具体环节。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运用,充分的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实哦践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培养高校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也是主要的培养方向之一。如今的对人才的衡量标准,除了有必须的诚信、坚实、前沿性等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时,还需要具备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人的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信仰、品行、性格、思维能力方面。实践教学就是依靠其广泛性与立体性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与主动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二、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在当前的高校专业教学中,其教学的内容十分单一。学生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不丰富,大部分都是根据课程安排,抽取合适的时间就去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参观一次,或者是学校安排学生自行在市场上进行调查。总体来说都是形式上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将真正的实践开展到学生中去。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所以自身的了解十分有限,导致动手能力差,今后在进入社会后,也不能快速的适应岗位角色,无法满足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二)物质条件缺乏。要正常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就一定要具备相应的基础与环境。比如,一般来说,贸易经济专业都需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学的模拟实训室。然而在当前的各大高校中,部分学校由于资金的问题,对实训室的配备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相关仪器设备与软件滞后,不能满足贸易经济专业的教学需要。又或者是拥有设备齐全的实训室,而只是当作摆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入使用,从这里就可以说明,部分高校没有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实训室就成为一个摆设,致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满足单位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实践教学时今年来才提出的新教学方式,一些在传统教学理念支撑下的教师,对实践教学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一般这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事教学研究,没有在企业中实践的经验,因此,这部分贸易经济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占优势,存在明显的不足。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只能将自己擅长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而实践教学就成为相对比较弱势的一面,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实践教学的实施有不良的影响。学生不具备实战经验,在社会实践中,就会成为其大大的缺点。

 

三、国外高校实践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模式最初是在美国提出来的。根据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对学生进行交替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之间交替进行,最终有学习与企业一起给学生赋予学习工作评价。这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互结合的教育方式,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根据合作教育模式,在学生入学之后让其进行意愿工作选择,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学校难道对其工作的指导,学生在学校就读的最后一年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还会分配学生到企业中参加实践工作,保证了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会面临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双元制教育模式。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有德国劳动总署组织的模式。它主要突显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企业将对学生进行培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这整个工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可以选择从普通高校转到职业学校中,或者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之后,去到高等院校进修,就形同我国的“升本”,不同的是,我国只是经过考试才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而双元制教育是通过实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向高等学府进修。

 

(三)职业资格认证模式。职业资格认证模式的专业定位相对比较明显。它主要是依靠社会体系,将专业与其行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日本,其政府部门对高校学生的职业培训十分重视,全面的在国家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每一个行业都有明显的行业标准。它能够使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时,为将来就业提前做好安排。职业资格认证模式是一种能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提供大量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四、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逐渐对贸易经济方面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不仅仅只是注重是否掌握了多少关于经济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注重其专业人才对管理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才是目前贸易经济专业中需要的人才。合作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创新人才,通过采用合作教育模式,来培养高校中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要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要不断优化教学课程,不但拓展学生的工作视野,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篇3

[关键词]OBE;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023-04

随着中国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尤其是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贸易综合实验区的建立和运行,都显示出未来的中国对拥有国际化视野的经济、金融、法律、贸易等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尤其是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来帮助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放的中国需要开放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近十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高校本科招生中的热门专业,录取分数也在高校中名列前茅的原因。但是,尴尬的是不少高等院校和毕业学生都发现这个专业存在着就业困难的现实困境。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平均约为91.2%,而且三年来就业率持续下降,就业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不断快速变化的贸易需求存在时滞和脱节。因此,在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的导向下,结合专业社会贸易需求分析和课程开发结果导向,重新思考和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以期构建一个更具针对性的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OBE课程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OBE的基本理念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1994年由美国学者Spadv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对OBE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书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Spady认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

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与传统的过程教育相比,OBE直接评估学生的学习绩效并确切地告诉他们结果,不考虑学生或他们采用何种方法,直到学生能证实预期的结果,才算获得成功。对于那些已经成功地获得结果的人来说,他们得到的指导集中于他们需要发展的、明确定义的能力上;他们获得的证书清楚地反映哪些能力标准已被成功地达到了。OBE强调教育的结果和目的,从进入的要求到达到的毕业标准都很明确。在一个OBE系统中,所有这些指导和证书的组成部分的定义、集中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结果来组织和实施。

因此,OBE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OBE是一个循环递进的教育发展模式,它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聚焦于学生表现,即结果Outcome的经验测评。相对于关注教学资源等产出的传统过程教学模式,OBE没有提出对特定教学方式的要求,它只对学生最后学习结果提出要求,而且这种学习结果并非针对某个课程或者最终的毕业成绩,而是细分到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

二、OBE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近几年OBE教育模式在我国香港和内地教育界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理工类工程教育领域,这主要是因为理工工程类教育的课程学习结果易于客观衡量和评价。2013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组织的第21个成员国。《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华盛顿协议》各签约国都实施了OBE的工程教育模式,不少香港大学和内地如汕头大学等都针对OBE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OBE教育模式对作为文科性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否同样适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有哪些启示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适合OBE模式。作为很多本科院校,这个专业包含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三部分的主要课程内容。其中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基础,也为本科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条件;国际贸易政策课程要求学生对国际经贸往来法律法规和贸易政策有一定的认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则是面向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是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买卖过程的课程,包括贸易合同磋商、签订和履行等各个环节,以上贸易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外贸业务操作实践上,仅凭理论知识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理解国际贸易的实质,也难以跟上日益快速发展中的国际贸易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可以进行一定的客观衡量与评价的内在特征决定了教学改革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而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过程重贸易理论而轻贸易实践,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作为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适合采取OBE的教育模式。

其次,OBE的结果导向是培养应用型贸易人才的现实需要。作为一个高考志愿填报靠前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培养目标大多是培养国际性专业应用型人才,我国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开放的世界大国也急需这方面的应用型贸易人才。但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OBE的教育模式以结果为导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专业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另一方面是指实践能力教学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方向。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理论研究能力培养,而OBE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适合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这也契合我国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人才培养目标:“圍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从这个角度出发,OBE可以大大提高刚毕业的学生外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从社会需求和教育模式的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可以全面采用OBE教育模式,但是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有宏观的专业模块设置、结果和结果评价,也涉及微观的每一门课程的设置、学习结果和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投入也提出很高要求。例如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心血研究烦琐的教学目标分解、一体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动态地评估学生发展水平并根据学习产出评估反馈信息及时开展个性化学生辅导等。如果无法变更高校中普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则无法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那么OBE注定无法可持续开展,也将逐步沦为传统的填鸭式过程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也必将与社会的现实存在时滞和脱节。但是一旦基础打好了,后面OBE的开展也必然顺理成章地持续循环下去。

三、OBE导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

(一)专业知识目标

具备扎实、全面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是外贸人才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是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可分为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和贸易实务三部分。OBE导向下的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目标重点是贸易实务和贸易政策。这两部分知识在OBE教育模式下,应突出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进出口各个业务环节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国际贸易运输、保险、国际结算、成本核算、商检索赔等一系列商贸流程。在贸易政策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应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还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经贸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协定WTO规则等。

为了有效衡量OBE下的结果,课程设置可开设专门的国际贸易专业从业资格证,如跟单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剑桥商务英语、经济师等的培训课程。这也要求此类实践课教师对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动向、考试内容有总体把握,并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和督促学生掌握考试的重难点。

(二)专业能力目标

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是:希望招聘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外贸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进出口合同的操作能力、单证的缮制和审核能力、貿易纠纷的处理能力等;沟通交流能力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在OBE导向下,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只是一个初步的目标,终极目标是在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毕业前就获得工作能力,减少用工单位的不可控因素和培训成本。

(三)专业素质目标

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素质摆在首要位置嘲。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成为外贸企业招聘人才的基本准则。因此,OBE的结果导向也应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作为重要的一个目标来设置相关课程。

四、OBE导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构想

OBE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宏观上的专业产出结果,也有微观的课程产出结果。OBE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制订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结果;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建立课程与培养标准的匹配矩阵;确定具体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成果,并设计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做好专业层面与课程层面的实际学习成果的要求和评估。在OBE导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这包含三个方面的目标导向:必备的专业知识、必备的专业能力、必备的专业素质(见表1)。

围绕专业预期学习结果,逆向设计各门课程,明确各门课程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及程度,实现一体化培养目标。同时,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组织教师合理确定课程层面的学习结果(见表2),特别是实现教学策略是核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习成果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层面,任课教师采用测验、问卷项目、作业报告等多样化评价方法对每个学生实际学习成果进行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多侧面、多角度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期末分数来判定学生的学习结果。

以OBE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还将教学与相关职业资格证考试如报关员、剑桥商务考试相融合,上课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采取“以考促改”“以考促练”的方法,推进实施“课证融合”。但是获得证书并不一定能体现实践能力。因此,在具体课程的教学策略中除了要鼓励教师在案例讨论、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立体式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OBE教育的思想以外,教师还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电子商务大赛、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培养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当然,OBE教育也意味着必须对成绩考评方式进行改革,改变过去重期末轻平时的传统考核方式,而采用知识点的综合获得结果评判方式,其课程学习结果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一系列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综合。

当然,OBE模式并不应该是功利主义导向的程式化管理,也不是使贸易经济类教育丧失基本的人文关怀和世界关怀。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将学生预期学习产出结果设为教学的最低标准,对学生发展程度不做上限规定,为师生发挥创造性预留弹性空间。在重视精确化结果目标的同时,还应重视模糊的表现性目标,对学生的情意发展、审美意象以及高层次的能力不做生硬的分解量化和评价;将学习产出理解为阶段性的周期性的,而不是不为某节课某单元设立细化的目标,使知识成为激发各种类型和不同水平理解的中介,而不是作为固定信息或标准答案让学生接受,力求平衡教育的预设性与生成性达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而不游离的境界。

篇4

摘要: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的专业,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立该专业,但是随着专业化趋势的不断延伸,高职国际贸易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在社会对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必须对高职国际贸易课程进行整理。本文主要从高职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高职国际贸易的课程整理思路。

关键词:专业化;趋势;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不断加强,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能的主阵地,开设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系统化的培训,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外贸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课程来看,与我国国际贸易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不协调,课程教学上有待整理,以突出高职教学特点,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一、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不符合高职教学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以及中职教育均不不同,高职教育是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高职教育既注重实践性与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又注重对学生所学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国际贸易的教学目标也是如此,但是目前来看,高职国际贸易的课程教学内容仍旧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与专业化趋势相适应的特点。高职国际贸易所选用的教材一般与本科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一致,其中大部分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本科专业的学生是重点学习内容,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不符合高职课程适用、实用的要求,另外,高职国际贸易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十分有限,同时实践教学的资源也相对短缺,致使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这些都不符合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兼顾实践与理论培养理论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与职业资格证缺乏联系

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所采用的教材相对较老,对于近年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趋势、新发展特点、新问题等方面都缺乏讲解。如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颇为显著,但是旧的国际贸易教材的理论方面没有涉及对该问题的讲解,教材内容缺乏及时的更新使得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这不符合专业化趋势的内在要求。

另外,对高职院校而言,很多专业都会设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计算机专业的需要考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践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高新技术,既要求学生获取毕业证书,又要求学生考取相应的专业等级证书,这种“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但是目前高职国家贸易课程教学与商务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有效的联系。本身高职教学较本科教学少一年,如果在课程设置与专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上不能区别于本科,那么高职学生在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市场上将缺乏竞争力。

二、基于当前专业化趋势的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思路

在当前专业化的趋势下,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思路应该兼顾对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从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课程教学与现实需要的衔接

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夯实基础,培养应用,突出技能,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导向,这应该成为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思路的核心。调查表明,很多高职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毕业生难以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所授课程知识难以满足企业对专业化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课程整理中,应该以就业为基本教学导向,从学生的职业岗位诉求出发,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对专业化与专业技能的需求,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加强课程教学与现实需要之间的衔接,研究制定符合专业化要求与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使之能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

(二)更新教材内容,“课证融合”的技能型课程设置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需要与国际贸易发展脉搏相一致的课程,其发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多以多边贸易为主要国际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在国家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国际贸易的政策已由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变为协调管理的中性贸易政策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的贸易经济体系、贸易政策、贸易关系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因此应该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也与时展同轨。

另外,培养实用的技术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具体体现。在实现了有针对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向,更新了教材内容之后,接下来需要检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否符合专业化的趋势与社会需求,而检验的重要标准应该以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高职国际贸易教学应该强化与商务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与国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对行业资格考试的适应性。课证融合的考核模式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视,而且也能提升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从而能更快适应行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与社会的需求。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社会对专业化要求日益严格的趋势下,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合作,从而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文宽.基于岗位群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J].广西教育,2013(15).

[2]廖益.高职国际贸易课程评价改革探讨[J].大家,2011(10).

篇5

服装营销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营销知识和理念,能够熟练运用现论与技术进行商情调查与分析,掌握商品流通业务全过程的操作与分析,并能较好地开展各种商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的销售业务,熟悉实体服装营销,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择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掌握如下技能:掌握服装贸易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服装流转及服装营销成本核算的基础知识;掌握服装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服装行业采购与服装推销、服装产品展销、服装行业商情调查的能力;具有对服装行业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进行服装产品营销策划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从事服装行业所应具备的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

二、服装营销专业的就业现状

我校培养的学生近几年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由于本专业是我国服装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兴专业,当前国内此领域专业人员较少,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依托“一专多能”的优势,毕业生可以从事服装营销管理、服装表演设计与制作、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及其他艺术表演等工作,也可以依托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从事相关的服装专业教育、生产、质检、服装企业产品推销、市场调研与营销策划工作;从事各种商品的销售工作,尤其是纺织品服装的销售代表工作;也可从事现代化商场、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特许专卖等组织的服装商品营销工作。从我校近几年的统计可以看到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从已毕业的四届学生的就业率来看,都在96%以上,再加上服装行业和纺织行业是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就业前景十分看好,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校的服装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仍然逆势走俏,这是由于我校一直扎实教学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果。

我校毕业的学生一直深受就业单位的欢迎,这也充分肯定了我校服装营销专业方面的教育成绩。同时,我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和政府、行业、企业的多方位合作,在雅戈尔集团、好孩子集团、宁波洛兹集团等建有校外实习和研究基地。2008年至2011年,成功地开设了雅戈尔贸易订单班、诺奇营销订单班、利郎营销订单班等一系列品牌服装营销订单教学班,有效地促进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目前我校多数学生在企业的表现非常优秀,很多已迅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人才。进一步促进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信心。注重学生的基本功,加强与企业的切实合作,以就业为导向,是我校的服装营销专业就业率一直逆势走俏的重要秘密武器。

三、服装营销专业的前景展望

1.服装营销专业的核心内容与专业界定

目前国内高校很多都没有单独的服装营销专业,因此在只能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而在国外两者皆有。通过对美国高等服装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到:主流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名称都冠以“Merchandising”。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该词的定义是:以能最佳服务于实现营销目标的地点、时间、价格以及数量来行销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规划。“Merchandising”作为理论时,主要被翻译成“商品企划”或“商品策划”,作为专业名称则一般翻译成“营销”或“营销管理”,它的核心内容包括针对服装制造商的“商品化的产品计划”以及针对服装零售商的“商品采购或配货计划”。主流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重点培养买手、零售管理、商品企划师、视觉营销师等专业人才。

2.开设服装营销管理专业的院校

国内高等服装教育本科层次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及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当中。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方向的院校仅十余所,其中包括:浙江科技学院服工专业设置服装营销管理方向、东华大学服工专业设有服装营销与管理方向、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设有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十分巨大,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3.顺应服装业发展,更好地打造江服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

目前,国内服装品牌与国际服装品牌同台竞技时,在品牌优势、商品企划、设计开发、营销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全球采购、快速时尚也都进一步强调人才的专业素养,缜密的计划和强有力的控制显得格外重要。比如,美国的成衣品牌公司服装产品开发团队一般由商品企划师、设计师、技术设计师、工艺师等组成,而国内大多企业都缺乏这样的岗位细分。服装产品开发的新模式、服装商品企划的科学性都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对时尚与商业敏感、对服装商品熟悉,能运用经济与管理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测”的服装商品企划人才来支撑。从服装零售业来看,竞争的新形势对买手、零售管理等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提升、服装业重心转移正在加快,从低端产品的制造加工到品牌运作,从生产制造中心走向设计开发与营销贸易中心都是必然趋势。因此我校应该更加注意到国际和国内服装市场的变化,加快学生对整个市场的大局观,培养出更加专业和实用的学生,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友珍,陈化先.“江服”打造服装“人才超市”[EB/OL].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能力分析

0 引言

长期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涉猎的知识面广阔,综合能力强。系能从事国际贸易、外贸经营、对外经济合作、外贸企业管理等涉外经济活动的高端人才和贸易专家。可以说,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直较高。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该专业面临的办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国际贸易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必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网络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服务贸易、文化贸易、金融贸易的全球化呈快速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形式、渠道、秩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贸易专业被评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黄牌专业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显得极其迫切且重要。

1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1)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

探讨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有必要先弄清楚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既不完全是研发人才,也不完全是熟练操作工与技师,而主要是以技术吸收及应用人才为基准。

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应用工程师和职业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二是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三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技术应用能力或胜任工作岗位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四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开展必须具备双师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条件;五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弄清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等问题。

(2)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定位

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根据上述应用型本科基本内涵的阐述,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属于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

对外贸易管理人才主要从事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到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管理工作。此类人才要具备经济学、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力和知识;掌握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应熟悉国际商务经办的各个环节,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属于高端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应该属于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主要从事国际市场开拓、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跟单等工作。该类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熟悉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了解国际国内相关经济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应熟悉国际商务各种单证的格式和规范,并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国际商务活动业务的新要求。外经贸实务人才是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这些能力是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是指学生的是非判断力,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身心调试能力是指在不同环境下自我调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交流沟通的基础,包含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使网络信息时代搜集、利用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识能力的培养需要宽广的知识面,主要体现在对知识运用的汇融变通。大学生需要掌握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形成广阔的视野,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

(2)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第二方面的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是国贸易专业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从学科的角度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必然要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经济思维能力的形成必然需要具备数理分析能力。从国际角度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又是一个商科类专业,该专业学生自然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应用型的定位则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第一线工作,因而必须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和国际贸易实务能力。数理分析能力、经济思维能力、基本管理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以及国际贸易实务能力共同构成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

专业专长能力则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上延伸的能力。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专长能力主要是各院校结合行业发展背景和职业的定向性和地方性特征所培养的。专业专长能力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之上结合行业性、地方性所衍生的能力。譬如,某院校所在地机电工业比较发达,则该院校国贸专业专长能能力的培养则侧重机电产品贸易方面;某院校所在地电子商务产业发作良好,则该院校国贸专业专场能力的培养则侧重电子商务方面。

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专长能力养成后,还用应用于实践,由此形成专业应用能力。

3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具有核心作用。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至关重要。[7]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遵循"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合作办学、特色发展"的原则。"面向市场"是指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则要求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求,突出专业的地方特色,设置有关地方贸易文化的特色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合作办学"是指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特色发展"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要为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的特性和专长预留空间。

(2)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充分利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形式,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方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增强模拟实验的仿真性、实战性,增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要注重实习单位企业性质、地域范围、经营内容、经营规模等布局的协调,在外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实习单位轮换,增加学生感知和体验的多样性。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行研究式、课题式、批判式学习;推广"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3]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4]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5]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6]刘晓伟,孟亮.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7]白玲,邓玮.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

[8]王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篇7

关键词:自然人流动;现状;壁垒;对策

一、GATS中关于"自然人流动"的规定

《服务贸易总协定》(即GATS,下同)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多边国际服务贸易框架,致力于推进服务自由化、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GATS第1条第2款(d) 规定:自然人流动,是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以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根据该规定,GATS中所规定的自然人流动至少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一成员方的自然人作为自营服务者,在其它成员方境内以自己的名义提供服务;二是受雇于一成员方服务提供者的自然人在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而受雇于东道国公司的外国人在当地提供服务是否属于自然人流动,尚无规定。

可以看出,GATS关于自然人流动的法律界定并不十分严格,它对自然人流动问题规定地不够完善甚至空泛,给了成员方的国内法很大的自由调整权,这就给各国很大机会设置自然人流动壁垒。

二、我国出口贸易中自然人流动的现状

(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截至2013 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达到了669 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劳务输出,一方面,有利于将我国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另一方面,我国外派劳务人员的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损害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劳动力整体质量不高

我国在外劳务人员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从事高技术、高知识行业的人口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高素质人才短缺和低素质人才冗余,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失业劳动力成为我国发展的沉重包袱,我国劳务人员的素质与结构亟待调整。

(三)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及贸易壁垒

从供给方面看,以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国家如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等,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而从需求方面看,我国外派服务人员的技术含量低,很难挤进发达国家的专业技术市场。同时,各国为本国利益,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自然人流动贸易壁垒,这也是我国劳务输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三、我国出口贸易中自然人流动面对的贸易壁垒

自然人流动壁垒是服务进口国对服务出口国所采取的对以自然人存在方式提供国际服务的贸易所设置的各种限制与障碍。各成员国基于不同的考虑对自然人流动进行限制,如为了维持国内的就业水平,防止外国服务危及进口国的和安全,防止可能引发的政治问题等。从而形成了五大类型的自然人流动壁垒。

(一)对跨国服务贸易经营者资格的限制性规定

以我国为例,对外贸易法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只能是法人或其它组织,个人只能委托对外贸易经营者代办其对外贸易业务。然而,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以及不同主体提供服务的质量的差异性,决定了很难像货物贸易一样,在服务贸易中实行制。

(二)市场准人方面的限制

市场准人是指进口国对自然人在他国提供服务的许可。进口国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对准入的自然人设定一定的标准和数量,通常是准许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进入,阻挡中、低级人才进入;将将停留期限规定在较短的时间内;设置资格条件及进行经济需求审查等。

(三)服务进口国签证制度方面的限制

签证方面,进口国利用签证的签发实行有目地的阻挡以及签证制度本身的弊端都可能成为自然人流动的壁垒。具体表现在:(l)对签证的配额加以规定,对人数进行限制。(2) 拖延时间,不能及时办理签证。(3)签证的签发不透明、专断和具有歧视性。(4)签证制度不完善,滞后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四)与自然人在进口国所受待遇有关的限制

进口国常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和其服务提供的活动予以限制,如限制自然人在国内地域间的移动及在不同服务部门间的流动,对公司内技术转让规定限制性条件等。

(五)对本国服务业和服务提供财政补贴

出于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本国福利水平的原因,各个国家都会对本国的运输、通讯、医疗卫生、技术推广等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获得补贴的国内服务企业在经营成本上处于竞争优势,而外国服务提供者在这些行业处于竞争劣势,从而阻止其进入本国服务市场。

四、完善我国出口贸易中自然人流动制度的思考

(一)制定专门的劳务输出法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已趋于成熟,但劳务输出的法律依据仅仅是政府规定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如《境外就业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外派劳务培训工作管理规定》《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外派海员类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规定》等。光靠这些规定对劳务输出进行管理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制定出一部对外派劳务人员的界定、范围、权利和义务等各方面都有明确规定的专门性法律是当务之急。

(二)积极参与自然人流动规则的制定和谈判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所向往。我国要利用这种力量进行谈判,综合运用各种外交手段,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形成合力,增强发展中国家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能力,使各国的具体承诺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改进。

(三)调整服务人员的输出结构并拓宽流动渠道

尽管我国在出口高级劳动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在某些领域的某些部门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生物技术等。我们可以增加这些领域的人员出口,充分利用GATS有关自然人流动的市场准入承诺,进而带动国内服务人员出口的升级。

另外,目前我国劳务人员的输出主要由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国际经济技术公司专营,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劳务人员出口受到限制。我国应扩大劳务人员输出的经营权,鼓励有能力的集体、私营企业、个人从事劳务人员输出工作,并注重利用政府渠道和民间渠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切实保障在外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以及外派劳务援助机制,使劳务人员能安心在外务工。同时,我国的商会也应主动与进口国商会、工会和一些有影响力的国际行业工会接触,通过协商达成劳务合作协议,扩大输出,保护外派服务人员的合法利益。

要加大对保障中国赴海外劳务人员的安全投入。一方面要增加针对个人人身安全的投入,为每位赴海外劳务人员强制缴纳保险金、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和居住条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一定荣誉和奖励。另一方面要增加对工作单位的安全投入,施工现场营地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安装报警和监视设备以及雇用保安人员。

参考文献:

[1] 李琴.浅析我国国际劳务输出与GATS下的自然人流动的关系[J].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3).

[2] 付建平;GATS框架下的国内服务贸易立法:范围与取向[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3] 韩惠泉.GATS框架下我国关于自然人流动的法律调整[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4] 李先波,李琴.自然人流动壁垒研究[J].时代法学,2003,(1)

篇8

关键词:职业岗位;经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 前言

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快速地增长,早在2007年我国的外贸总额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拉动作用,外贸依存度迅速上升。外贸行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中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对经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那些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据有关资料统计,经贸专业毕业生进入到企业后马上就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毫无疑问,英语在当前的经贸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只有培养出适应 21世纪社会需求的,懂外语的,具有创新性、国际型、复合型的经贸专业人才,才能在 WTO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高等职业院校势必应从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出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创新经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努力探索“高素质,高技能,重实践,广适应”的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懂国际惯例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基于典型职业岗位的经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经贸类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 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计学、国际文化贸易、税务和税收等专业。由于专业众多,笔者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典型职业岗位及所需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2 国际贸易专业典型职业岗位及英语应用能力分析

国际贸易职业岗位群是指国际贸易行业中出现的相同或相类似性质的职业归类群组。由于外贸业务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且随着业务量的扩大,贸易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国际贸易职业岗位群范围也越来越清晰。一般来说对国际贸易职业岗位层次可作以下分类,见表1。

根据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反馈的情况,就业岗位集中在操作层,部分综合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国贸专业毕业生经过两年左右的锻炼,可以进入公司的中级管理层,从而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对应上述国际贸易专业典型职业岗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可定位为能在外贸单位典型职业岗位用英语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是指能用英语完成外贸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信息的收集、产品的宣传、询盘、报盘、还盘、合同条款的谈判、合同的签订、各种单证的制作与审核、结汇、进出口业务的善后及违约处理等。人际交往职业能力是指能用英语与外商进行感情交流和商务沟通,包括与外商商务往来之外的个人感情交流、贸易意向的沟通、外商来访时的接待、公司介绍、产品介绍等。

3 基于典型职业岗位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

要用英语完成外贸单位典型职业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而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依靠学习内容来实现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大学英语指的就是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称为专业英语,基础英语是为专业英语构建语言载体基础。其实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是互为一体的,有时很难将它们区分开,特别是从基础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时所学的英语,很难将其划分为哪是基础英语,哪是专业英语。因此,对大学英语进行重新界定,即国际贸易专业所需学习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之和。所需学习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与落实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法等一起构成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学习内容的选择是由学习目标来决定的。反过来说,学习内容对学习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目标主要依靠不同的学习内容来实现。高职教育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岗位职业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普遍基础较差;二是学习时间较短:三是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最终要能形成能力。因此,在选择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时必须确立以下原则:(1)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原则。既要保证学科的基础性,同时又要保证教学内容与典型职业岗位有紧密联系;(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原则。针对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类型、层次的需要和培养目标;(3)“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实用”是以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为依据,“够用”是以完成工作过程为标准,一是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时,基础英语要够;二是要保证专业英语知识的掌握能满足工作过程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职业能力需要为依据,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合理、有度地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课程。

为此,英语教学改革紧紧围绕“能在外贸单位典型职业岗位用英语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这一英语学习目标的定位,把握一个关键点: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将外贸公司的典型职业岗位明确划分,根据典型职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职业能力,开设相应的课程,优化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进行培养。具体方案见表2。

基于典型职业岗位能力要素的定位来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

4 基于典型职业岗位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涉及一系列的教与学的行动模式、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由于国际贸易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了比较娴熟的英文基本功之后还得具备相当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所以,必须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

4.1 实训为主、语言讲解为辅

充分利用实训场所,模拟岗位场景,进行实际运用。比如在讲授 《进出口单证实务》 时,将整个课堂搬到实训室。教学分为四个步骤。1)认知英文表格。学生将教师准备好的、要学习的表格调到自己的计算机屏幕上,教师逐栏讲解其含义,要求学生对表的名称、作用、每栏的含义都要相当熟悉;2)学习如何填写。对照表格,讲清如何填写每栏;3)填写表格。学生按要求填写好表格后上交;4)老师点评。指出错误所在,并说明原因,学生改正错误。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掌握技能、提高其岗位能力,同时,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2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而技能培养十分关键。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工学结合能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跨越学用界线,加强职业的体验与理解,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模式置学生于真实工作环境中,经受职业训练,提高了他们对职业的了解、对社会的认识,使他们更加客观地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增强自身适应行业的综合能力。

5 基于典型职业岗位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常常会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起到极大的反馈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偏重测试语法知识,那么教学就会注重语法知识;如果偏重测试语言能力,那么教学就会发展语言能力。由此可见,评价方法可以促进、推动教学改革,也可以阻碍教学改革。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方法,对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其自身特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职业能力。因此,评价方法就应更加紧密地结合典型职业岗位来设计。据此,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确立基础英语评价以笔试为主,专业英语评价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原则。实际操作要求随机设计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让学生现场完成。由于课程目标明确,评价方式具体,要求清楚,教与学都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进行,因而效果显著。研究发现,只有根据课程特点、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确定评价方法,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6 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遵循以“典型职业岗位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转换、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评估方法的制定等原则,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代堂荣.工作过程与国际贸易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体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49150.

[2] 郑菊秀.以工作过程为中心构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体系[J].顺德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8(9):7173.

[3]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284):2829.

[4]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31):3.

[5]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25):1.

篇9

 

一、解决校外实习不足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到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校外实习正面临一些困难,究其原因:(1)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学生顶岗实习环节,使得校外实习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排学生企业实习的行政渠道消失。(3)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更注重经济效益,对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这类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缺乏积极性(4)信息化时代,很多企业更加注重保护其商业秘密,很多单位担心实习生会泄露其客户资料等商业秘密而拒绝接受学生实习。(5)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型外贸公司,为了加强竞争力,员工是少而精。即使愿意接纳学生实训也成不了规模效应。据调查发现,一个工厂可同时接纳上百甚至更多工科学生实习,而一个外贸公司最多能接纳不超过十名学生的实习。所以,校内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够有效解决校外实习供给不足的瓶颈。

 

二、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进行国际贸易专业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真正做到外贸实践接轨,要坚持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一)实训情境的仿真性

 

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将设置出口公司、进口公司、工厂、银行、保险公司、货运公司、海关、商检局、贸促会、国税局和外汇管理局等实训室。各实训室从设计装修到实训室文化都完全仿照真实的职业情境与职业文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外贸业务环境,使学生在仿真互动训练中体会实战的乐趣。

 

(二)实训角色的顶岗性

 

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后,根据所进入的部门不同,学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学生如果是进入出口公司,学生则是外贸业务员,在实训时要以外贸业务员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通过角色扮演,能够引导学生之间通过互动来展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形成职业能力。

 

(三)实训过程的互动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与其他实训平台相比,互动性强,实训过程强调团队协作。实训平台的构建将枯燥深奥的国际贸易商务行为与日常生活的生活习惯溶为一体,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而是一个互动系统。该系统包含国际贸易各个环节,同时也包括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各个关联方。

 

(四)实训评价的职业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对于学生实训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训评价以相关的职业为参照,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比如学生如果进入出口公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扮演外贸业务员的角色,由于实训内容的真实性,对该学生的考核主要是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是否熟悉工作内容和具备职业道德,以及实训完成后是否能给公司带来盈利。

 

(五)实训标准的规范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在专门编著的“国际货物贸易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操作程序文件”的指导下进行,按照文件对国际贸易的每一个操作程序都作出了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对各种主要的单证缮制引用行业规则的标准和填写规范。同时,需要开发与实训平台配套的《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平台操作手册》,从而保障了实训的顺利实施。

 

(六)实训管理的监控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应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把每一笔外贸业务订单看成是一个项目,在项目实施中进行目标和里程碑管理。通过项目管理,达到对项目过程的监控。采用的模式是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这五个过程。其中,控制过程有输入和输出信息,对执行中的偏差进行纠偏,并对各种付款方式的选用都设置操作过程的预警信号。

 

三、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的国际贸易实训室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特”的发展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借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发展契机,探索建立了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构成

 

1.软件建设。相关软件的开发是仿真实训教学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学院要提供一定得资金、购买一套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平台软件。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掌握实训平台软件的操作。

 

2.硬件建设。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基地实训室将由5个实训室组成一个实训体系,每间实训室都配备工位35位至39位。配备有电脑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软环境建设。软环境的建设是在实训室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情境,进行实训室文化和环境的设计。在商品布展、交易磋商、单证制作、运输保险、报关报检、银行结合、退税等业务环节各节点设置对应的场景,并制定与企业制度相对接的实训制度。将企业环境与学习环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通过模拟训练,形成职业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功能

 

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模拟广交会、贸易谈判、商务礼仪、单证制作、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保险、货物报关报检、外汇核销等各环节的单项模拟实训,也可以满足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

 

(三)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运行效果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使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得以顺利开展,实训教学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内实训,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职业素养逐渐养成,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一些用人单位表示这些学生上手快,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篇10

从1992―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及差额的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除1994年为5.6亿美元顺差外,其余各年均为逆差。近几年服务贸易国际收支逆差变动较大,而逆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

另外,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强弱还可以用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的排名比较来衡量。根据WTO在1999年、2001年和2003年分别公布的资料来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的排名比较靠后。1999年列世界第14位,2001年列世界第12位,2003年列世界第9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尤其是与美国相比,无论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数量,还是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中国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尽管2003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上升到世界第9位,但服务贸易出口额只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7%。

二、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萌芽或较不发达阶段,尚未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站稳脚跟。我国的有些部门如电讯、邮政、民航、广播等由国家垄断,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我国服务贸易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劳务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部门,而在大量专业服务和高技术领域,则处于净进口的状态。从结构上看,我国绝大部分服务项目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逆差较大。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中主要以智力出口(即向国外提供各种经营服务和转让知识产权)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就使我国服务业的整体水平难以与国外服务业竞争。

(二)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严重的城乡、区域不平衡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1.城乡发展不平衡。全国服务贸易总量中85%分布在城镇,而广大农村极其薄弱。

2.区域不平衡。(1)从总量看东、中西部存在显著差异。以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例,2001年4个直辖市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沿海5省服务贸易总量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量的50%以上;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海南等10省占全国比重的27.5%;西部9省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只占全国服务贸易经济总量的11.6%。(2)明显梯度差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最发达和发达两个梯度内,信息咨询服务业、公共设施服务业、房地产管理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房地产与经纪业等五大新兴行业增长迅速。广大的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除教育和旅游发展条件较好外,整体看服务贸易发展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3)在发展速度上呈现不平衡。东部快于中西部,中部与西部相比,西部发展较快。

(三)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

1.管理体制不顺,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中政策和规章不协调。全国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

2.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外贸易管理上责任不明确。主要表现在管理上多头、交叉和条块分割,各部门难以行使行业管理职能。

3.服务业各部门内只局限于管理直属系统,有些部门对直属系统实行保护主义,造成行业垄断,不利于该行业的市场培育和发展,更不利于该行业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

(四)服务业发展比较弱后,整体竞争力较弱

1.我国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仅占35%左右,而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中的比重为60―75%,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在GDP的比重在45―55%。

2.我国服务贸易额在世界排位虽有上升,但总额较小,且处于逆差状态。

3.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2年底为2.109亿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8.6%,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与发展中国家50%以上的水平。

(五)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缺乏

服务贸易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在服务贸易领域里,近年来就业人数增长迅速,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

(六)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

1.缺少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目前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除了《对外贸易法》中有关条文涉及服务贸易外,就是若干有关特定服务部门的立法,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尚未颁布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

2.一些重要服务部门尚无立法或立法不完备。

3.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低。我国以往除公开一切重要法律、条例外,一般习惯于制订若干内部规定,透明度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外商对华贸易的信心。

4.现行立法与国际规范存在差距。

三、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一)调整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

有关部门和企业应从我国经济和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1.对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医疗等传统服务业,要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高这些服务行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

2.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电信、咨询以及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3.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提高服务业的研究投入,同时促进科技成果在服务业中的推广与应用。

(二)优化服务业地区结构

国家要从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鼓励、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中心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使之成为我国服务产品主要输出地区。有条件的要逐步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三)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定服务业进出口的政策的归口管理和综合协调部门、管理范畴和管理机构与组织。

1.明确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根据外资法的规定,商务部作为全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综合管理职能部门,要统筹规划并及时修正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统一服务业进出口政策。

2.确定服务贸易管理范畴。商务部作为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的归口协调管理部门,面对多行业、门类繁多的领域,其宏观管理将主要表现为规划进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其他国家的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

3.建立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商务部应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侧重于全国服务业进出口政策的协调和管理。

(四)大力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我国服务业比较落后,在GDP中的比重仅占35%左右。要使我国服务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发展中国家和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实现服务行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2.制定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具有一定优势的服务行业,可考虑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对于比较落后,不具优势的服务行业,可考虑进口替代战略和适当保护,并以引进促出口,从而达到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并为服务出口提供更好的基础。

3.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就业潜能。(1)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就业阵地。(2)大力开拓新兴服务业的就业空间。(3)引导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向就业需求弹性高的服务业发展。

4.优化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五)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培养

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表明在全球经济中,知识是主宰一切的,而掌握知识的人才就尤其显得重要。因此,要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培养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我们要培养出一批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尤其要培养熟悉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六)加快服务贸易的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1.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

2.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