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学的困惑

篇1

一、中职数学信息化学的基本理论

所谓的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运用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数学中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以及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弊端,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数学教学的效率提高。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将数学教学过程中枯燥的书面语言变为生动的图像语言,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通过介绍一些数学在实际问题中建模过程的运用,使得学生明白数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学好数学能够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通过信息化数学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得学生能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困惑

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教学困惑。

1. 如何选取合适的授课方式。信息化教学作为一个全新的授课方式,如何选取最佳的契合点,课本上的知识点如何转化为吸引学生的图片语言,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比例如何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都是值得思考的。

2. 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手段。在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是否只是一种形式,在追求课堂生动性的同时能否对知识点的传授到位,教学过程中传统板书的简约化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掌握及运用这样的困惑。

3. 如何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信息化数学教学模式的引入,必然增加课堂的容量,但是课堂容量的增加就要对学生的知识点的吸收问题提出新的考虑,此时是否能够保证学生听懂全部授课内容,是否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听懂的情况下能够在课后练习中加以运用。

三、对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一)培养教师数学信息化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领导者,首先要让教师重视数学信息化教学,让教师提高对多媒体技术和专业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力,比如 PPT、EXCEL 的使用能力,专业软件Mathematica、Mathcad、3DMAX 的应用能力,对于教学多媒体仪器如投影仪、录像机、展示台能够熟练地使用,将课程内容化繁为简,这些技术都将支撑后期教学过程的进行。

此外,还要善于运用一些网络资源,通过离线技术和在线技术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要给学生更多资源和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研活动,比如通过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和本校或者外校的老师进行经验交流、评课交流,进行资源的共享,及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二)培养学生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参与意识

基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和信息化基础不足,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信息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一些生动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 Y=sinX 的图像画法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描点法,这样做出来的图不是十分准确,也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曲线的优美独特之处,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几何画板来作图,通过 flash 软件的使用,将该图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对这个图像的周期性和奇偶性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三角函数学习的兴趣。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秘书;职业生涯困惑;职业生涯规划;措施

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研究(2013QNJJ16)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教学工作是高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好坏,进而影响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基层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教学秘书高效细致的工作,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对维护高校教学秩序的建立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连接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信息和改善关系的作用。因此,教学秘书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性强、服务性强、时间性强,工作繁杂,责任重大。教学秘书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些尴尬的职业困惑:工作任务繁重,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作用不小但是不能获得应有的职业认同;精神压力大但是待遇不高等等。这些困惑严重影响教学秘书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解决高职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困惑,关注教学秘书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教学秘书队伍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一、教学秘书职业发展困惑

1.教学秘书责任重,但有责无权,角色失调。教学秘书是高职院校最基层也是最直接的教学管理人员,是连接学院与院系,院系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在整个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与其他行政岗位相比,教学秘书岗位工作繁重,面向的工作对象多,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近年来教学秘书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同和重视,但实际工作中,教学秘书角色定位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学秘书的工作,学校把那些学历低,科研能力差的教师都安排在教学秘书岗位。教学秘书往往有责无权,经常充当消防员的角色,出现教学事故就成为第一问责对象。

2.长期事务性工作造成的职业倦怠。在高职院校,院系教学管理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由教学秘书完成。教学秘书职责有以下几方面:

(1)上令下达,要及时准确;(2)下情上报,要客观公正;(3)配合主管领导处理日常工作,使教学、管理合理运作;(4)日常教学管理;(5)各种档案材料管理。

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任何一项做不好都会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秘书心理压力非常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加上简单而不断重复的工作使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突出。

3.付出与回报不匹配造成心理不平衡。教学秘书从事的是幕后工作,无论是精神上或者是物质上,他们的付出都难得到相应的回报。从物质方面看,教学秘书属于管理岗位,虽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职工作,但因这些工作很琐碎,很难进行定量考核,自然就难以在收入上有所体现。从精神方面看,教学秘书做的大多是服务性的和辅的幕后工作,能在台前表现的机会不多,取得荣誉的机会很少。这些问题导致教学秘书没有安全感,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4.培训机会少,难以跟上信息化的管理步伐。教学秘书大部分时间都疲于应付日常繁琐的教学管理工作,无暇考虑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院系很少给他们机会去进修,这就造成教学秘书队伍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不高。

二、教学秘书职业生涯规划

1.注重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虽然教学秘书职称低,学历低,但能力不低。但在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地位普遍偏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自身学历和职称不够,因此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获得工作中前进的动力。

2.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努力向管理干部或者教师岗位转换。确立清晰的职业发展道路走向,理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强自信心,追求发展和进步,而不是一味地发牢骚而什么事情也不做,安于现状。

3.高职院校应给予重视和支持。对于教学秘书的发展应给予群体政策上的支持,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解决教学秘书职业生涯困惑的措施

1.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为提高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使其系统学习教学管理的理论知识;提供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为教学秘书提供进修机会,提高自身整体水平。当今社会信息化进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在工作中更新现代化管理理念,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

2.满足成长的需要。在制定高职院校教学秘书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教学秘书成长的需要,做好他们的继任规划和晋升规划,从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不断自我完善。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建立岗位聘任制,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其工作范围和任务,制定奖惩机制。

4.提供多种发展路径。高职院校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因此专业教师待遇普遍高于辅导员,辅导员待遇又普遍高于教学秘书。一些教学秘书工作年限很长,待遇却没有多大变化,要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很好地为高职院校服务,那就必要使他们获得同等行政岗位待遇;大力拓展其发展路径,并保持路径通畅。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培养教学秘书时,要考虑到现有教学秘书发展的方向,以避免出现职位晋升停滞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爱华.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2]赵莉莉.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及其建设[J].黑河学院学报,2011(6)

篇3

关键词: 微信 信息化 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实训任务选自石小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技能与实训》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授课对象为中专二年级电工1班,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已经能够识别简单电路,掌握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的工作特性,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强,但对于电路的原理分析及故障排除困惑较多,自主探究能力较弱。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编写学习工作页,并整合相关资源作为辅助。针对上述特点,结合教学大纲,我确定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将教学难点设置为电路的安装与调试,重点设置为电路故障的分析和排除。

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过程中贯穿小组协作,自主探究,借助翻转课堂模式、虚拟仿真、动画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大块。

课前准备,一方面是教师准备。首先,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其次,以制作调光灯电路为任务引领,以“心琴工作室”微信教学管理平台为媒介。上传任务书和事先录制好的微课视频,以便学生进行课前学习,达到翻转课堂的目的(图1)。另一方面,学生准备。智能手机已在学生中普及,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客户端下载阅读任务书,了解本次实训的主要任务(图2)。同时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性地观看微课视频。比如观看电路图绘制视频,学生了解本次实训电路的基本机构及电路图绘制方法;又如电路板焊接视频,将焊接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及重点加以标注,让学生初步了解焊的基本步骤,为实际焊接奠定基础。最后,为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在平台上提出讨论题作业供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将讨论结果通过微信教学平台反馈给老师。

接下来进入教学课堂,将本次实训教学内容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阶段一,任务来源。将调光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拍摄成照片和视频,供学生观看,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兴趣,从生活中引出实训任务。

阶段二,原理讲解。在任务准备中,教师从电路的三个部分提出讨论题。从学生反馈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存在较多困惑,因此我借助Flas着重讲解,将枯燥无味难理解的电路原理变得直观易懂。

阶段三,任务布置。通过一段视频,学生清楚直观地明确本次实训的任务。班级学生以3人为一组并分配角色,教师向学生分发元器件,学生签订认领表。

阶段四,任务实施。本阶段由5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元件检测。学生领取元器件以后,对照原理图、PCB板及元件清单,逐一检查元件的数目,检测元件性能。从而培养学生焊接电路先检测元器件的好习惯。

环节二:电路制作。作为本次实训的重点,为避免错焊、漏焊,我借助Flas辅助解决这一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元件布局、接线及调试动画,让学生明确元件的焊接安装顺序应为从小到大,从低到高。至此,学生对调光电路的制作焊接过程已经了然于心,跃跃欲试。随后,由教师带领进入实训室,学生按照“7S”管理条例及相关步骤进行实物焊接。

环节三,电路调试。焊接完成后,学生组装完整电路,观察调试现象,并对调试现象进行自主探究,最终实现灯光可调的效果。

环节四,电路排故。本环节由仿真排故和实物排故两部分组成。仿真部分利用Multisim软件配合解决本实训教学的难点,将设置好的故障的电路及相关视频上传到“心琴工作室”微信教学平台。学生下载故障电路和相关视频进行练习。以晶闸管电路故障为例,让学生明确仿真排故的4个步骤。首先是看,看电路的故障现象,接着是测,然后是排,最后是验。练习之后,学生填写排故记录表,并通过微信平台反馈给老师,老师对其排故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结果,总结出调光灯电路常见故障及排故方法。经过多次仿真排故练习之后进入实物排故,联系电路原理及仿真排故的四个步骤完成实物排故。

环节五,任务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三维方评价方式。从多角度予以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篇4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实验探究;光学作图;创客

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新课程,而光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缺乏,自然科学常识积累不够丰富,动手能力不足和学校实验仪器配备、教育信息化的硬软件资源缺乏,造成学生对三种光现象不易区分,在光学作图时不够规范,出现错误较多,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对凸、凹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等实验的自我探究能力不足。让学生突破学习光学时遇到的这些困惑,将是学生学习较深层次的物理内容的基础和动力,是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对光学应用的广泛性和迫切性的需求。所以,如何让学生突破学习光学遇到的困惑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通过信息化教育来整合光现象的教学

光的三种现象:直线传播、反射、光的折射有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前期实例积累分析较少,造成学习过程中不易区分。物理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教育来整合光现象的有关知识、实例的教学,扩展学生对光学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1.用多媒体平台充实展示光的三种现象实例。如:可用投影仪的光来直接完成手影游戏,平面镜反射,光的色散实验,凹、凸透镜的判断,找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用图片、短视频、动画充分展示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原理,小孔成像,倒影现象,平面镜应用,潜望镜光路图,从河岸上看到河水里的鱼变浅的原理图,过凸、凹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近、远视眼形成原理、矫正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总结原理图。

2.为光的三种现象原理图设置声音、颜色、动画。在总结光的三种现象原理图时,配上适度的声音、颜色、动画效果,有利于学生从听觉、视觉和心理接纳度来学习,从而解决单纯线条画教学的不足。

3.充分利用、设置交互平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熟识使用实物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一体机的情况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设置适当的交互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师生可通过语音系统来增强声音的交互效果;可以让学生在投影仪的光下做各种手影游戏;学习光学作图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在熟识的交互界面下展示作图、批改,也可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来展示自己在下面的作图情况、成果,教师还可以在全班面批。

二、使用导学案、微课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课堂教学模式来开展光学实验探究

使用导学案、微课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课堂教学模式来开展光学实验探究,使学生从单纯继承性地学习光学知识转向探究性、创新性、运用性学习。

1.使用导学案、微课翻转光学实验探究的课堂。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课使用导学案、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前根据学习任务单做好充分的预习:明确实验探究目的、任务分工、内容步骤、注意事项、初步体验、预先解决基础问题,发现、记录还有困惑的地方,为这些光学实验探究课扫清前期障碍,确保光学实验课堂内有充足的时间来突破重点、难点。

2.在光学实验探究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在这些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责任感、成就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运用能力。

三、_展光学作图专题课、竞赛

开展光学作图专题课、光学作图竞赛来增强、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和提升能力。

1.开展光学作图专题课。光学作图主要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凸、凹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作图,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还没有系统性地对比、总结,所以经常混淆,非常有必要开展光学作图专题课。开展光学作图专题课时应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让学生清楚地识别界面与法线垂直,反射角与入射角为等角,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和界面两侧,密度小的介质相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较大,设置一个多线综合图让学生根据反射、折射知识找出界面、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和介质的分布,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作图要点、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主要抓住物像等大,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被镜面垂直平分,镜前物体用实线表示、镜后像用虚线表示;过凸、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过凸(凹)透镜后其折射光线会通过异侧实焦点F(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同侧虚焦点F),过实焦点F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异侧虚焦点F的光线)过凸(凹)透镜后其折射光线会平行于主光轴。

2.开展光学作图竞赛。根据上述的光学作图知识模块设置开展光学作图竞赛,增强学生对作图题的实践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查找光学作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纠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成就感。

四、通过创客空间,加强对光学知识的应用开发

通过创客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光学知识的开发与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1.建立创客空间。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博客、QQ空间等建立创客空间,做好平台对接和后台各数据初期设置,让学生初步熟识平台使用。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微课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108-02

“微课”即细微、微小、微型的教学课堂,所呈现的内容是零碎的、单一的,要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将课程内容某个知识点或重、难点知识以及疑惑问题清晰地展现出来,要想制作好一个优秀的微型课堂,其至关重要的就是取决于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过程。

1 微课研究背景

1.1 微课研究现状

“微课”即微型课程,最早由美国依阿华大学所提出的,再由斯坦福大学最早开展了“微课”教学。国外的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的纳皮尔大学提出的OML为代表的“微型”教学则是“微课”的初型。在国外,所设计和制作的“微课”重点内容在于生活、工作和自身发展的微型课以及学校教育的微型课。

而在我国,由于近几年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时代已逐渐在互联网时代中兴起,如“微信”、“微电影”、“微博”、“微盟”等迅速崛起,已在当今社会中形成了巨大的“微”革命和“微”动力。“微”由于其微型、精炼的特点更加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下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微”时代的诞生给互联网时代带了巨大的冲击和优势,同时也给借助信息化技术教育教学领域带了不可预计的影响和利益,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远程网络教学模式,致使“微”型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暂露头角。

1.2 微课研究的意义

对于“微”课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通过“微”课程的开发,能帮助教师明确和剖析课程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和掌握课程中知识点、任务点和技能点。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借助“微”教学形式将课程进行碎片式的分割和打散,目的就是让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变得清晰、明了、透彻,并运用简短、浓缩、精华的语言和教学形式通过“微”视频展现出来,使得学生在观看和学习碎片式的“微”视频过程中,就能顺其自然地掌握教学内容中各个任务点和知识点,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散而不缺,教学内容碎而不少,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变得“微”而不失授教效果,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 微课教学策略

2.1 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关键性

在制作“微课”时,切记一定要与“说课”区分开,“说课”的重点就是一个“说”字,详细地“说”一节课如何上、准备怎么上,而“微课”则是将某一个知识点、一个单元或一个任务简单、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让学习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受益。

“微课”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授课,是便于学习者能更好地对授课内容深刻理解,但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学生的参与。因为“微课”和传统的课堂授课是不一样的,“微课”是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录制的视频展现出来,所以是可以不需要学生的参与,而传统的教学是在真实的课堂上进行授课,但与传统课堂教学共同之处就是“微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需要有问题情境的引出、课堂活动的设计及知识点问题的解决等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情境的导入,要时刻预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疑惑及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答、现场操作及全过程的点评环节,要让学习者从“微课”中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中获取知识点和技能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取舍教学内容也是“微课”教学中的关键。“微课”教学由于短小精悍,基本控制在5-15分钟左右,因此,“微课”教学内容就需教师要合理、科学地筛选和把握,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就必定会拖长教学视频的时间,也就失去了微型课堂教学的意义;若教学内容筛选的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教学质量,将有些教学内容省去不讲、不操作演示,很可能会失去这次微型课堂知识点和技能点展现不清、表意不透彻等现象,严重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

因此,“微课”教学应正确处理好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以及有效把握两者在“微课”教学中的关键性。

2.2 设计好开头与结尾

“微课”教学的情境导入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导入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在开始部分进行生动引入,并借助事物、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等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使学习者慢慢地融入到课堂中,对于“微课”而言,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就需要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略或省却“微课”教学切题的引入部分,反之,“微课”教学切题的引入就需要对教师在切题的设计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切题引入要简短、精辟,内容新颖、情境生动,做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中关于数据的筛选知识点部分,像如何快速筛选出商品数据信息内容,一般此知识点切题的导入大多数都是先介绍庞大数据信息的繁琐性和难操作性,再介绍利用数据筛选工具带来的好处和意义,这种思路对于45分钟的传统课堂教学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微型课堂来讲就显得过于累赘,应直截了当地切入课题,此知识点可直接导入某商场、超市在面对庞大数据信息时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他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又是谁解决了这些困难和困惑,提升了那些面对庞大数据信息操作员的工作效率。这样的切题就显得直接和高效。

“微课”除了开头要设计好,结尾设计同样有讲究。课程教学结尾收的好可以起到提纲振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尾既要精明扼要,又要深化课堂,使学习者产生一种回味无穷、耐人寻味的感受。

2.3 把握节奏与流程

无论是“微课”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都需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的节奏和流程,但对于“微课”而言,在授课时更要讲究语言的生动简练、语速的轻重缓急,要更富有感染力、渗透力和节奏的严谨性,不能牵涉任何与授课知识点无关的内容,不能出现冗余的语句。因此,“微课”对于教学过程节奏和流程要求更为严格,如在录制教学视频时,要注意语音、语速的清晰和节点,不能含糊不清、拖拉、繁琐,或语言与画面不同步甚至失真和不符,这都将严重影响“微课”视频的录制;同时,“微课”教学流程也要设计的得当,思路要清晰,内容要紧凑,形式要多样,重难点要突出,结论要具有代表性,拓展要有前瞻性,使整个“微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做到有条不紊。这样,把握好制作“微课”的节奏与流程,不仅能高效、快速地制作出好的“微课”作品,同样也给自己录制视频和工作人员节省了时间,也为后期视频的剪辑与制作时间节省了时间,使“微课”制作的效率事半功倍。

3 微课设计与制作策略

3.1 微课选题要新颖、明确

微课的主题和名称是吸引学生学习最至关重要的元素,“微”型课程教学主要是针对某一知识点、任务点或某一个技能点而开展的教学与实践操作,因此,在“微课”的选题上没必要选择多个任务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教学,选择的内容较多或知识面广泛也就违背了“微”型教学的初衷,进而也就变得与传统教学无明显的差异了。“微课”的选题恰恰要注重某个知识点、技能点的实际意义和现实中用途,教学内容一定要新颖,具有代表性,可以是实时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可以是当前教育教学倾向及热点关注的知识和领域,受益面要广,实用性要高,主题要鲜明,有亮点、有特色,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主题。基于此主题的“微课”才能受到广大学生、教师的关注。

3.2 微课教学设计要合理、科学

“微课”不仅仅是拍摄一段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包括教学内容、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资源等其他辅助资源的设计。对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总结这几大方面,而教学背景就是要明确本次授课的现状;教学目标则是要明确本次授课的意图和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要明确本次授课的教学形式,以及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怎样的教学思路,借助怎样的教学手段和流程实施教学,同时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重难点是明确本次授课的目的;教学过程设计则是对本次知识点进行详细地分解和剖析,通过情境引入或案例引入的形式切入主题,提出工作任务,再根据工作任务引入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相关实例演示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引导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根据教学需要还可以自制一个仿真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仿真演示进行自主探究,摸索规律,为下一步实操教学做好铺垫,紧接着在实操教学中,剖析知识点,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学生再根据教师的演示操作进行自作和练习,以巩固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教师再给学生实操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总结,并让学生课后继续完成拓展任务,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和创新思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3.3 “微课”的制作工具选择

1)摄像机拍摄工具,采用该种工具一般采用三机位配合黑板或电子白板,方法是对教学过程同步摄像,可以录制整个教学场景,但后期的视频编辑需专业人员和设备才能完成。

2)手机拍摄工具,采用该种工具一般采用直接在白纸上书写,将手机固定在白纸的上方,特点是工具随手可得,但只能表现手写的场景,画面质量较差。

3)屏幕录制软件,采用该种工具可能电脑操作过程中的屏幕和PPT演示文稿进行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特点是操作简单,录制效果清晰,但需进行后期处理。

4)专业微课制作系统,以专业制作系统并辅以手写笔,实现非常方便地手写输入,能轻松编辑语音和视频,并能非常方便地生成各种视频文件。

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时代也随着兴起,“微课”教学必将给传统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作为近几年新型而时效的教学资源,也必将成为当今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亮点。

参考文献:

篇6

哈尔滨香滨小学校,始建于1960年,学校属国有公办学校。2012年11月,香滨小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试点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说到香滨小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发展之路,还需要追溯到13年前。

2001年,香滨小学校开始批量购买电脑并建设计算机机房,但是,机房建设完成并开放应用之后,老师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利用计算机进行课件的搜集和制作仍然比较困难。此后,针对此项难题,香滨小学校着手准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则是从2003年与东北师大签订了关于同步课堂教学资源引进的项目合作协议时开始。六年后香滨小学校相关部门开始组织教师们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希望可以通过分析学科内部相近教、学规律,归纳出具有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以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小工具。随后,通过努力,香滨小学校教师们轻松的解决了“搭积木”似的个性化课件制作,教学效果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如今,香滨小学校已经拥有着“教育信息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的水平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与十年前相比,已经上升了很大的台阶;以信息化教育将学校打造成现代化教学基地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信息化”潜移默化的将香滨小学校这所国有公办学校打造成为了办学质量高、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师资队伍过硬、教研科研成果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

从“一张嘴”到“声光电”

没有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学生手里小小的Ipad,能装进所有的教材、习题和作业,老师只要轻点鼠标,就能看到全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甚至,碰到抽象难讲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先进的电子白板和演示屏,播放立体图片、视频资料,帮助理解。短短的40分钟,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教室里,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兴致盎然。

日前,在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一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数学课让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现场观摩活动的教师代表赞不绝口,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大范围的争论――探索十余年,究竟该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不少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和课堂教学为何还是“两张皮”?教育信息化,怎么才能真正冲破教与学的“围墙”?

“同学们,我看到课下有很多同学在课堂平台上传了和家人秋游的照片,到处都是美丽的秋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画一画迷人的秋天!”

香滨小学美术老师曹庆杰话音刚落,一双双兴奋的小手就忙活了起来。打开软件,就好像支起了画架,水彩、素描、粉墨,孩子靠超凡的想象力和绚烂的色彩,绘就出一幅幅美丽的哈尔滨秋景。而在隔壁的教室里,四年级的学生正在进行“垂直与平行”的电脑实景模拟,“小明从长安街出发,经过朝阳门外大街,最终到达东直门外大街。该怎么走?”

和传统课堂大不一样,在这里,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竟然是下课铃声:主动学习的劲头足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靠了,原本矗立在教与学之间的“围墙”也有了松动。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转。”这种改变,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雷朝滋形象地称之为“从‘舞台剧’到‘大片’的跨越”,“传统课堂如同‘舞台剧’,靠的是教师的表演技能和灌输水平,很多时候不得不搞题海战术;信息化教学就像一部‘大片’一样,运用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等技术,创造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更有兴趣,能真正听明白,探究明白,做到知其所以然。”

同时,这样的改变,还承担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任。

信息化教学观摩活动现场,一位小学老师展示了一场特殊的“电视直播”:相距35公里的城市和农村学校通过异地同步课堂,实现了不同班级师生的同步学习讨论。信息化技术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解决了师资不够的问题,也搭建起了城市老师和乡村老师的即时讨论平台。

常态化最大的阻力

可就是这样的好做法,在具体推广中,却仍然碰到不少软钉子。

观摩课刚刚结束,就有基层老师提出这样的质疑:“这样一节课上下来,对老师把控力要求太高。是不是很难常态化?”还有更多的问题,植根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里――“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孩子的中考、高考成绩已经很好了,为啥还要信息化?”“信息化到底对教学有多大用,是不是做做样子?”……

“有的西部职校连自己的学生、资产都数不清,还有的地方干脆把配备的电子白板当黑板、把PPT当板书。”雷朝滋坦言,这一连串的困惑,正是不少地方教育信息化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的掣肘所在,“信息化带动教育变革,从香滨小学的实践中,已经看出了端倪,希望能对其他地方有所借鉴。”

“很多人宁可不要好处,也不想付出代价。”在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绍春看来,问题的源头不在于资金、设备,而在于认识,“目前,在教育信息化教学上,很多老师的应用定位多是支持原有的教学思路,学会知识和做题,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学习方式方法方面,尽管强调创新能力培养,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很难落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教学需要变革,但在常规教学条件下,几乎是无法进行的。”

“要想真正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需要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即破解时需要的条件,哪些是常规条件支持不了的,信息技术是否能够支持,如何支持。既不能低估信息化的作用,更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钟绍春强调。

信息化教学要“千人千面”

“教育信息化不是比谁家资金投入多、硬件全、设备好,用得对才是用得好,归根结底是看如何教得更高效、学得更有意义,让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培养能力。”香滨小学校长孙唯介绍,经过多年探索研究,该校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传统课堂的15分钟上升到30分钟,甚至更长,学习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篇7

【关键词】信息化 机械制造技术 云班课APP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57-02

一、中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困惑

机械制造技术是中职学校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线,以车、铣、刨、磨、钻等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课程所涉及的机械知识涵盖面广,理解与记忆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相对较低,具体表现在:

(一)存在厌学心理

不可否认,中职学校的生员大部分在小学、初中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职校教学认识不足,自信心下降,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学习基础差

学生在进入职校之前,对机械领域的认知较浅。尽管进校后,经过一定的认知实习或见习,对机械加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也只限于极肤浅的表面认知。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理解能力不高,对知识的学习停留在强行记忆阶段,而没有主动对知识进行理解,使其对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学习难度大。如对“刀具的几何角度”这一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就感到“云里雾里”的。

面对以上情况,常规的教学方法已不能解决当下教学上所遇到的困境。如对“刀具的几何角度”的教学,仅靠教师在黑板中画刀具的平面图和立体图,或是以 PPT 代替黑板的低层次信息化教学手段,已不足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的困惑。笔者认为,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发掘学生闪光点,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对机械制图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二、信息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借助网络,搭建学习平台

随着“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幕课、私播课、微课、教育云在国内教育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借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等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各自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成为各职业学校努力的方向。

笔者通过多方比较与实践,选定了“蓝墨云班课”这一移动环境下的即时互动教学平台。永久免费的“蓝墨云班课”是中国第一款教育类手机 APP,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于一体。“云班课”的引入,使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与学的互动性更强、即时可控性更高。借助“蓝墨云班课”APP,笔者创设了自己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邀请所教授班级的所有学生加入班课,搭建了师生良好互动的学习平台。利用云班课,教师可以在任何客户端上管理自己的班课,对学生签到、分享资源、布置及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等进行操作,实现即刻反馈,即刻点评。而作为学生可以在任何课堂现场或课外,完成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内容,并实时获取成绩和点赞,了解自己的W习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云班课的引入和实践,学生可以把手机带入课堂,让自己的手机变成实时交互的学习工具,系统性地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预习、学习、复习等活动,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使学习变得可量化,教与学的过程更明朗、更精准、更可控。

(二)收集制作,完善教学资源

云教学平台的良好应用,必须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测试题目、微课视频等。为此,笔者通过收集筛选,开发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1.引入数字化教材

选购了《机械制造技术与零件加工》数字化教材,并将其引入云班课。数字化教材除包含普通文本教材的文字及说明外,也融入了教师的教学视频、丰富的图片、大量的二维或三维动画,使教材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彻底改变了学生对教材的传统认知,提高了学生学习教材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实现碎片化学习,吃饭、休闲时都可以便捷地翻阅教材,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

2.制作微课资源

微课以它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主题突出以及内容具体等特点,将教学内容抽象的部分变成可视化、具体化,更切合信息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以“认识刃倾角”的教学为例,笔者为了上好本次刃倾角课程,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明确“熟悉刃倾角的作用”作为本节课重点、“掌握刃倾角的选择”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最终制作了一个 8 分钟左右的“认识刃倾角”微课:首先,从刃倾角的概念、刃倾角的作用、刃倾角的选择三个部分作为微课的主要内容,对于刃倾角大小的解释,利用 Flash 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内容;其次,对刃倾角的选择这块内容在微课中主要采用真实生产加工的视频着重解释,并借助局部特写镜头让学生了解具体情况所选取的刃倾角范围;最后,结合实际生产加工的参考用表,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充分掌握“刃倾角选择”这一教学难点。微课中,笔者还增设了思考题给学生讨论,完成阶段性测试,让学生在微课观看过程中,轻松完成刃倾角的学习。

3.尝试翻转课堂

笔者在制作好微课后,改变教学模式,采用了“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翻转课堂是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重新定义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实现知识传递、内化、巩固三个阶段的颠倒安排,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进行翻转,达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革新的教学设计方法。

笔者在课前通过“蓝墨云班课”APP 让全班学生观看“认识刃倾角”微课来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并提出“试考虑刃倾角选择不当会造成什么情况”的问题,供学生在“云班课”APP 讨论区进行交流、回答、点赞,利用手机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课前准备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连上“智慧学校”无线 WiFi,进入“云班课”APP 本班讨论群。教师通过“云班课”APP 下发本节课关于刃倾角的“学习任务卡”,并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再次观看微课,学习刃倾角的相关知识。在这个教学任务中,学生通过讨论来自查、互查本组成员的学习任务卡,最终让学生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同时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卡通过“云班课”APP 进行提交。课后教师对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对于任务完成较好的作业给予点赞,对于任务完成不足的作业给予语音点评等。学生在课后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本次课内容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如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的再学习,或与教师进行及时语音解疑,实现课程内容的巩固。

4.巧用投影设备

在信息化教学时代中,利用好投影仪这一输出设备,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刃倾角认识”课程的教学中,将学生课前对课程内容的提问;课中播放微课、工厂加工视频的集体观看;学生提交学习任务卡作业的呈现等教学活动通过投影仪进行输出,完成了信息化教学在教室的实时应用,提升了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 智慧型校园;资源共享;顶层设计;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101-03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lligent Campus Construction: Take Hongh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He Chunlian, Li Qiong, Hu Yu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Campu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Honghe Univers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digital campus, to ensure Intelligent Campus in maintenance well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system with the concrete Measures is also explained.

Key words intelligent campus; resource sharing; top-design; digital campus

Author’s addr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Yunnan, China 661100

1 智慧型校园理念的提出

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开始如火如荼地推进“智慧化”进程。而学校作为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前沿,应当抓住机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系统化发展与应用,推动智慧型校园建设[1]。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成为继数字化校园之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新理念[2]。对智慧校园的理解,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看法。红河学院对智慧校园的定位是,依托学校开放、泛在的网络信息化环境,以师生为本,充分利用先进的感知、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前沿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为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实现“环境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及一站式服务”。

2 智慧型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红河学院是一所完全学分制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开始于1998年。近年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在原有网络信息化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了智慧型校园建设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实践。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入智慧校园建设经费,新引进正方数字化校园的13套平台及应用系统;将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利用RFID-SIM卡与移动终端结合的技术,实现人卡合一的身份信息有效接入校园网络。以手机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为契机,多方努力逐步将学校原有系统与新进的13套系统进行整合,同时实现它们与一卡通平台、移动公司短信业务接口之间的数据对接,完成各个应用系统之间数据、服务的融合,以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使教学、学习、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形成一体化环境[3]。毕竟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全新的理念,目前国内尚无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因此,随着信息化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一些问题与困惑逐渐暴露出来。

2.1 缺乏整体规划,应用系统共享程度低,形成信息孤岛

智慧校园建设以原有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化环境为基础,由于前期开展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对各个应用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将各种应用系统分包给不同的开发商,由此产生技术异构现象。这些应用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的对接,形成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4]。智慧校园建设新引进的应用系统与原有应用系统之间也同样难以保证信息的一致和及时的数据共享,从而在校园内部形成更多的“孤岛”。

2.2 师生信息素养程度不高,信息化专业队伍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校园网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凸显其重要性,由于技术限制,各个部门信息化热情不高,导致新进系统资源利用率低。其次,各高校对应用建设的需求不尽相同,实施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除了依赖于某一IT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力量以外[5],还要依靠学校信息化部门的力量,根据学校需求进行本土化、个性化的二次开发及自主开发,这样一来对师生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不足,严重阻碍了应用系统的推广使用。

2.3 师生缺乏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热情,严重制约了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推广

篇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效果良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这个教与学的统一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参与而且“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接受学习以外,更应该着重发展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一系列的发展数学思维的自主学习过程。长久以来,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控制者,不经意地把知识当成了教学的中心,学生则微妙地成为了接受知识的附属物,即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产生了一些互动也仅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简单的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模式,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自主学习中来。源自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从根本上实现了数学教育培养的这一目标,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如此,“翻转课堂”还改变了夸美纽斯以来传统的课堂结构以及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和班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在学生的思维与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发展并正在成型的小学高年级阶段应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c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与发展,更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日后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何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称作“颠倒课堂”,是一项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完全颠倒了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由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而后回到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共同针对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完成作业。也就是说学生在家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这一教学模式最早是在2011年由美国明尼苏达州几位教师开始在五年级数学课堂上使用,继而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推广开来。“翻转课堂”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通过观看教师的视频讲座,还可以通过阅读电子书、听播客、线上与教师同学讨论等多种形式,更加自由灵活地完成知识的自主内化。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尽管“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是先进行教学实践,而后才逐渐发展出了相应的理论,然而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理念,其背后都隐含着不可忽视的理论背景与理论基础。现阶段对于“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与定论,但是根据已有的研究,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至少涵盖了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自组织学习理论等。

1.掌握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的两位创始人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认为掌握学习理论(the Theory of Mastery Learning)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课程论专家布卢姆(Bloom) 提出的,其基本观点为: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但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导致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参差不齐。对此,布卢姆指出,“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翻转课堂提供了布卢姆所说的这一适当的先前条件,即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来安排观看教学视频的进度,他们可以随时停下来进行思考或者根据视频为学习的内容做笔记,还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学习软件向教师寻求帮助。由此,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主安排学习,从而达到所有学生都能掌控自己的学习,即“所有人都能学会”这一目的。

布卢姆还从三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界定,即: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线索、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这三个目标恰恰为考察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提供了三个重要标准,因此,掌握学习理论不仅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同时还对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与评价标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所强调的知识的接受和记忆过程主要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在接下来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所接纳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和自我内化则更加重要。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翻转课堂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而非单纯地、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收信息、获得知识。虽然掌握学习理论认为翻转课堂通过教学视频这一模式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所导致的在传统课堂上的接受程度不一致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强调学生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对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整合与再创造这一知识建构过程。因此,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要通过查阅相关学习资料以及在线提问等方式来进行自主学习,这就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之后,教师要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设计好需要学生进行或自主进行或小组之间进行的探究式教学活动,这也是一种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加工。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者创设情境、协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意义建构,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内化。

3.自组织学习理论

自组织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印度教育家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 )通过著名的“墙中洞”教育实验总结出的教育和学习理论。所谓“自组织”,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无需外界的特定指令,自行??生、演化,继而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主组织过程。通过放置墙上的电脑来监控孩子的学习行为,苏伽特?米特拉发现,只要借助计算机以及网络支持,孩子可以自己教会自己和他人各种知识和技能。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自组织的过程。这一理论不仅推动了建构学习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同时也为翻转课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主要依靠电脑和网络,通过自我教育和互助教育完成知识的输入与获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教学视频中的知识进行个性化学习,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互助问答等来实现学习系统的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然后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与小组活动,通过教师的答疑解惑来实现由低级有序过渡到高级有序的自组织过程,从而完成自身对知识学习的系统内化、拓展乃至创新。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适用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应用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相关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也强调教育信息化应该以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其核心应该是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快速崛起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需要顺应这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将“翻转课堂”应用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响应国家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更是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考量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和高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之后所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新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的学习实际上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更应该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活动展开的,因此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更大空间的自我探索,协作讨论,实践调查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弹性发展空间。然而,传统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现场教学局限性很大。由于高年级阶段的数学体现出越来越强的逻辑性、准确性、严谨性以及推理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出现死板枯燥的情况,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也往往不高,无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新课预习的实施变得更容易,学生通过视频就可以在课前学习新的知识与内容;其次,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集中进行讨论、答疑、解惑,并进行实时反馈,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实践;再次,能够很好解决试卷讲评刻板枯燥的问题;最后,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课上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自主学习的意识。

2.小学高年级数学“翻转课堂”的建构策略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由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这个过程主要包括课前自学、课中研讨和课后反馈补偿等环节。

(1)教师设计教学视频,学生进行认知探索

尽管翻转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然而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对于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而言至关重要。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转课堂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教学视频,才能更加准确、精炼地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展现出来呢?

首先,教师需要充分研读教材,深度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了解各个阶段的不同知识对于学生的要求和目标,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教学视频。可以以具体的问题为线索,根据知识点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具体实例挂钩,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几分之一,从而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设计教学视频的时候,可以借助书上的主题图,从八月十五家人分吃月饼这样的生活情境来引入如何分月饼才能保证公平这一话题,从而让学生对分数产生初步的思考。接下来借助学生手头准备的圆形手工纸和视频中具体分月饼的步骤操作来感受“平均分”。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更为熟悉的披萨来展示平均分和几分之一这些重点知识。

其次,结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知识。比如,数的计算法则等数理知识需要通过记忆与反复训练的方法来掌握;而诸如解决问题的具体应用,几何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等学习策略就需要经历讨论和探究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视频的时候就需要做不同的设计和安排,对于前者,教师只需要直接在视频中介绍知识点让学生观看学习即可;而对于后者,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视频中进行启发式的提问来引起探究的兴趣,以便后续的课堂讨论进行得更加顺利与高效。

再次,教师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与视频内容相匹配的任务单,以此为基础检验学生自主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的效果。教学视频与任务单相辅相成,学生可以结合任务单,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并且随时可以通过暂停视频、查阅教材资料、回看视频等多种方法来完成任务单,还可以进一步在网络交流平台上留言、质疑、求助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视频呈现的内容,同时还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实现了对新知识的系统探求。

(2)教师组织课上实践与研讨,学生进行知识内化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实践化,注重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直观操作和认知,进而掌握知识并加以熟练应用。在具体课堂研讨开始前,学生已经通过观看视频对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和掌握,因此,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具体化。数学的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探索问题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和合作化的探究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研讨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本课重点内容设计讨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研讨,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根据观看视频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来展开讨论。翻转课堂除了改变教学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来主导合作讨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宏观的掌控者和支持者,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自主掌控讨论的进程,但是教师要根据随时出现的问题、困惑或者分歧进行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指导。

以四年级上册“运算律”一课为例。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就可以记住并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涵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来观察并总结乘法分配律,由学生自主得出“和与一个数的积等于积的和”这一结论。接下来的课堂研讨中,学生讨论的问题主要围绕“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和“两个数相乘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这两个话题。教师要不断进行巡视,总结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困惑和疑难,及时加以点拨。比如,两个数相乘可以将其中一个因数换成两个数的和或差,然后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这样的总结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体会了运用运算律所实现的简便运算,将知识内化为了自己的认知。

学生实际上也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明确了解题思路,解决了各种问题,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有效地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共同进步。讨论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内化,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τ谂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数学的逻辑思维,以及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教师总结、多元评价、巩固复习

课堂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进行总结与评价,以巩固学习研讨的结果并集中解决出现的问题。这一评价过程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阶段。首先,学生可以选择在小组内部或者班级内部展示各自的研讨成果与结论,然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就此展开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各种评价的结果巩固学习的内容并随时发现问题,然后在教师的辅导下加以解决。另外,根据数学学科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一个单元所有内容的展示以及评价情况,为学生小组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和总体评定,以检验学生讨论的效果和进入下一单元的准备情况,从而使学生更加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去。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基本知识和基础练习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常态化训练,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就要求学生课后要结合视频内容、课上的讨论、课后的评价等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教师可以设计每单元复习的习题和试卷,通过网络交流平台随时掌控学生完成的情况与完成的效果,并同样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讲评试卷和评价结果,从而实现让学生全程参与翻转课堂的各个环节,形成对知识体系的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掌握。

篇10

关键词:学习方式 学案教学 研究 实践

我区部分学校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开展了学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一、学案教学的特点

为了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案教学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教师由准备“教案”转变为准备“学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实现教案、学案一体化,教与学协调同步。

对于学生来讲,学生当堂学习、当堂训练、当堂检测,能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内容,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教师提供的学案能起到家庭教师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教师来讲,能及时了解来自学生的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不理解什么,清楚学生解决了什么问题,哪里还存在困难。教师依据这些就能很好地把握教学进程,这样教学会更具针对性,大大减轻了师生负担,教学效率也会更高。

二、学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

教师在学案教学实践存在的困惑:一是如何设计学案;二是如何使用学案。

1.如何设计学案

学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导航仪”。要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材,准确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拓展教材,给学生设计自主学习的过程方法,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

(1)设计要适当:教师在备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任务后,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起点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根本,把适当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形成学习目标。

(2)设计要具体:学习的内容要指定、方法要指明,完成时间要规定,学习目标要明确,用内在心理过程和外在行为表现相结合的语言描述学生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3)设计要有层次:“学案”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精神。为此,设计学案时要考虑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习题,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优生在疑难问题的启发下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

(4)设计要有可测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接受和巩固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有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反馈,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学习进程。学案设计的内容要方便检测,易于反馈。也就是学案要给学生提供检测本节掌握情况的练习题,及时形成评价,达到落实学习目标之目的。

2.如何使用学案

美国某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角。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学习、思考、阐述观点,动手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曾经听了一节初中一年级的数学课。该堂课按照学案的设计,我们看到教学分四段进行:一是自主学习阶段,学案设计了关于概念记忆的题目,教师据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合作共建阶段,学案设计了概念应用的训练题目,教师据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并通过合作交流建构新知识;三是系统总结阶段,学案设计了回顾总结的训练题目,教师据此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四评价达标阶段,学案设计了达标检测题,教师据此引导学生进行达标测评,同时在教师指导、点拨、引导下,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结构体系。凭借学案教师认真组织教学,课上始终贯穿着“学――导”结合的教学观。

教师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教学的具体内容,学校的现有条件灵活掌握。但是,必须掌握一条原则:学案的使用为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案教学在实践中需要完善

新课程改革面临着许多紧迫难题:教学主体怎样确定,对于教学方法形式化、模式化的超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超越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等等。尽管学案教学对上述难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在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

客观地讲学案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停止在辅助,它仅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一些教师仍然认为信息技术用于教学是要开发课件。课件本质上是目标特定的结构化学习材料,光有课件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系统。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除课件外,还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

新生事物的出现,只能是对传统事物的发展和完善,决不能全盘否定传统事物。教师设计学案,不等于教师可以不设计教案。学案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会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导学必不可少,而导学过程一定要有预设(设计)。因此,教师制定的学习方案要体现出教师导学的预设,做到教案、学案一体化。

学案教学是“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观念和时间是推行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要保证学生的时间,是一个关系到学校的教学体制都要发生变化的问题,这无疑是对学校原有体制的挑战。另外,由于师资队伍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要编好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学案,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组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