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系统科学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演变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下, 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 能为企业提供及时、会计毕业论文准确、有效和完整的财务信息, 从而增强决策有效性,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进而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 会计信息系统也是一柄双刃剑, 其不当使用的负面作用不可小觑。企业到底要不要设立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何种会计信息系统, 如何使用会计信息系统, 如何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等等, 这一系列问题都涉及“人”的作用,“人”是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目前在我国, 既掌握扎实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 又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素质以及与其他技术人员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信息时代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知识本身,更是对会计人才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创新意识、管理才能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综合能力。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会计知识和全新的财务理念、开放性思维和宏观把握的相关领域观念, 领悟先进的管理思想, 还必须具备熟练的网络技术和对信息的迅速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
2、合作能力。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 更加重视人际合作与信息交流。有效借助组织的团结和他人的帮助, 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 从而实现共赢。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会计人才必需具备的重要的能力素质, 创新型会计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勇气, 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本科会计信息系统教与学的启示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定位是: 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熟知国内外会计财务、审计、金融、证券、税务等业务惯例, 完成会计师基本训练, 能在中外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中具体业务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掌握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应用计算机技术熟练解决财务、会计和审计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科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与此相适应, 提出几点启示:
1、建设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会计模拟实验, 就是将模拟对象模型化, 通过模拟其生产经营过程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会计活动。实验的范围一般是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开始, 然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这样能使学生独立完成整个会计循环, 从而掌握会计理论和熟悉会计操作技能。会计模拟实验主要是培养财会学生综合应用会计理论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外会计实训基地。实验室毕竟代替不了真正的会计信息统的工作环境, 要深入切实地了解体会会计信息系统, 实践是检验功夫的唯一标准。学生直接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操作, 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实践实验室的模拟, 而且能够在具体的业务与环境中触类旁通, 发现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比较。学生在熟习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相关会计知识的基础上, 先根据资料进行手工模拟, 建账、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每月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账表、编制年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然后再根据同样的经济业务, 以及手工编制的记账凭证进行上机操作, 将凭证输入计算机, 并自动生成报表, 可将自动生成的报表与手工报表相核对。既可检验手工操作的正确性,又可以形象地认识计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质, 比较手工环境下与计算机环境下处理的异同。
4、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技能训练只通过一门课程来完成,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 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而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的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又绝非一门课程所能够容纳。所以, 如何树立正确的意识, 合理安排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中融会贯通, 在实践中举一反三, 是留给学生的最大的思考。
5、具有较强表达沟通协作能力。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互相合作,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书本, 而且要平衡自己多方面的发挥, 锻炼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知识再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学习性、适应性强的人才, 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总之, 会计信息系统光有精湛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或者光有经验丰富的会计业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都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该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因此,企业要真正做到充分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系统, 就要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 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 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 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信息社会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徐跃华,《中国农业会计》, 2007 年11 月。
篇2
1安全系统管理学内涵的建立
1.1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定义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研究安全系统管理学,需要不断认识、继承、总结并发展之相关的原理和方法。陈宝智、罗云、田水承等学者研究提出了安全系统、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学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管理学的内涵,笔者提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定义。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研究系统内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应进行的全部安全工作,研究系统的风险分析、预测、评价、决策等实施过程,通过风险预控管理,制定消除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使系统形成有机协调、自我控制的安全管理模式,最终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安全系统管理学以安全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系统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手段,以安全管理为载体,以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依靠科学的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合理配置系统中的人、物资、设备、资金、任务和佶息等要素,确保安全系统工程的有效实施,从而保证系统的整体安全。
对这个定义,可从以F几个方面埋解。
1) 安全系统竹埋学既玷系统科学在安全科学中运用,也是管理学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安全系统tr理学的理论基础记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
2) 安全系统管理$追求的足整个系统或系统运行全过程的最佳安全性。
3) 安全系统是安全系统tr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 安全系统竹理学研究的H标是通过系统风险预控管理,实现系统风险控制最优化。安全系统管埋的方法、手段、行埋模式等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5)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琍学的具体应用学科。
6) 安全系统管理与安全系统T_程足系统安全的两个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学是社会科学中安全管珅学的分支,属f管理学科。安全系统工程是安全工稈技术科学的学科分支,属f技术学科。二者都属于安全科学的范畴。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都以确保系统安全为最终目的。
1.2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应用领域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应用分支[W]o按照管理类别,安全管砰学可分为安全系统管理学、安全监察学、工业事故控制学、农业事故控制学、生产安全管埋学、工程公路安全管理学、航海安全管理学、航空安全管理学、作、Ik环境管理学、食品安全管理学、职业卫生管理学等学科分支安全系统管理学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对安全系统的管理活动过程,研究安全系统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等问题。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应用领域如图1所示。
安全系统足生产系统的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可以运用在企业预防亊故等方面。
一些传统的安全管理思想认为“安全附属于生产”,导致尤安全保障下进行生产的情况经常发生。安全系统管理要求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特別强调“系统原理”,要求一切人流、物流、资金流、倍息流等都应符合安全系统的要求。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类型主要为亨后追査型,属于被动符理型。作为安全系统tr理方法之一的安全管理体系强阔风险预控,通过系统分析、评价、预测等过程,作出预先控制风险的决策。因此,安全系统管理卞是通过管现的手段,合埋配置系统中的人、机、物、环、倍息等要素,基于系统分析、评价等系统工程方法和体系管理手段,实行风险预控,形成系统管琍模式,从而减少或消除系统运行全过程的危险因素,保证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性。
2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析
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安全系统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清除或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及转化条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全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安全科学的研究要体现本质安全、理论性、科学性和交叉性,其目的要体现人、经济、环境和技术功能的最优化。由此可见,安全科学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背景,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基本理论。
所谓系统科学,就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非线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专门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整体性观点、有序件观点和相关性观点是系统科7的基本观点。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是软科学,注重人、信息、社会环境等多方而因素的交叉作用与复杂影响[|2]。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跨学科地考虑问题,运用丄程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各种系统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运用系统分析理论,对系统的规划、研究、设汁、制造、试验和使用等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组织管埋。因此,系统科学为安全系统符理学的研究提供f指导思想。此外,由于安全系统的特性,系统科7中的一般系统论、信总论、控制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突变论等理论将为安全系统tr理学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
管理学以反映管珂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守,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目前管理学中的系统管理学派从系统的观点研究管埋工作,结合了系统科学与管理学的优点,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r方法论基础。系统管埋学派研究人员将组织看作由相互依赖的因素(包括个体、群体、态度、动机、正式结构、相互作用、目标、地位和职权)所组成的系统。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因此,管理学研究的符理方法、手段和模式等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安全管理继承和发展了安全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管理学的有关原理。安全系统管理学作为其应用分支,可以延用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如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和责任原理。此外,由于安全系统是人-机-环境的系统,安全系统的核心组成是人,安全工作的最軍要目的也是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必须吸收和借鉴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安全科学领域,运用行为科学中有关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理论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对激励安全行为,控制和避免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经济学、心理学、信息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持。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如图2所示。
3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学科内容研究
3.1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安全系统管理学以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管理方法、手段,对系统中的人、物资、设备、资金、任务和信息等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和配置。
3.2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任务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原理,揭示系统管理活动的规律,建立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地说,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研究符合安全系统的系统管理的本质规律,研究系统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对安全工作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为总结系统管理方法、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安全系统工稈实施过程即系统分析、评价、决策、控制等过程的管理活动规律,为开发决的实施过程’即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系统预测、系统决策1彳控制等过程,研究其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活动规律。
3) 安全系统管现的实施过程在安全系统管理规律的基础h,研究系统的风险分析、预测、评价、决策等实施过程
4) 系统管理的方法、手段。研究风险预控管理的方法、手段,主要研究各种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与保持过程等。
3.3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 安全系统的范围和特性。从系统的观点,揭示安全系统的范畴,研究安全系统的系统性、开放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有序与无序性、突变性与畸变性,研究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 安全系统管理的规律。针对安全系统工程
4.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安全系统管理学属于安全科学的范畴,可以看作是管理学的分支,与安全系统工程同属于系统安全的两个重耍组成部分。因此,安全科学、管理学和系统科学的各种方法论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4.1基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目前,系统工程采用一种“由上而下”、“由总而细”的新方法论。它不着眼于个别单元的性能是否优良,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单元间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联系,来优化整个系统的性能,以求得整体的最佳方案。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广泛适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贯穿并作用f各种科学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一些新的专门方法和技术。
4.1.1霍尔的“三维结构体系”
美国学者霍尔196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体系”,为系统工程提供了一种立体思维方法。其特点是强调明确目标,认为对仟何现实问题都必须而且可能弄清其需求,其核心内容是最优化,其三维分别是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如图4所示。其中逻辑维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系统开发时所所经历的1:作程序体系,这一过程分为7个步骤。时间维是系统从计划到使用、更新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的工作阶段,共分为7个阶段。知识维是在系统分析、综合、优化、实施等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和专业知识,除系统工程基础埋论之外,还耑要用到社会科学、法律、医学、人机工程学等。
由“三维结构体系”可以看出,系统工程嫌论既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又把每个研究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如时间维中规划阶段需采用逻辑的思考过程,从整个时间阶段来看也需要采用逻辑维的步骤,这就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针对安全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从三维结构中的逻辑维、时间维和知识维,应用管埋学的基本原理,对系统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进行管理。安全系统管理模式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其建立、运行等过程的研究应从知识维、逻辑维和时间维等方面综合考虑。
4.1.2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是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者如何巧妙配置有效利用以解决管理问题的一种新型系统方法论,如图5所示。其中“物埋”是指那些或通过定量分析’或经严密逻辑推理,或经精确科学实验而证明为正确的研究成果就是科学知识。“事理”是指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法。“人理”的内容包括人们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研究如何有效发挥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如何利用人的理性思维的定性、连续、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和已有的“物理”、“事理”去组织最佳的集成动态实践活动以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等工作内容。
在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中,可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决策管理知识和系统内有关人员以汁算机和专家系统为中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科学的总体分析、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总体协调,以求解决各种问题。
4.2基于安全科学和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4.2.1比较安全学
安全科学方法学是以安全为着眼点,以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应用的方式、手段和遵循的途径作为研究对象,是既分別研究各种安全科学方法的内容、特点、作用及其合理性,又从整体上研究这些方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概括出它们之间存在的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南大学吴超教授提出将比较研究方法应用于安全科学领域,由此产生了比较安全学。比较安全学是从人体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角度出发,并以在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创造保障人体健康条件为着眼点,通过对安全体系中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不间时空的事、物、环境、人的行为、社会文化、知识等进行对照,从而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提供借鉴和相互渗透的一种安全科学方法,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
比较管理学是主要运用比较方法对各种管理殚论和管理实践进行研究的学科。从各国之间企业管现的宏观比较到一M内各类企业的微观比较,从管理实践的比较到管理理论的比较,从企业管理要素的比较到企业管现方法的比较,等等,都纳人了比较管邦学的研究范围。比较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比较的方法。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以比较安全学为方法论基础,m比较管埋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安全系统竹理学的学科本质,通过比较的方法开展研究,从而提出更加适用的珅论。
4.2.2 比较方法简介
比较力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壯界的过程中,根据-定的规则,把彼此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类以t的事物加以对比,以辨明其异同和特点、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方法。从比较学体系所提供的比较应用方法来看,比较方法(手段)种类繁多。在满足比较条件的基础l:J、V:用比较法研究安全系统管理学,在安全系统管理的胶理和规律、管理方法、手段以及安全管理模式等方面可以开展以下比较研究:
1) 从比较的方向看,吋以开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斜向比较。横向比较,足对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企业安全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从中揭示各国企业安仝系统竹理的异同;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安全系统竹埋的比较,从而把握企业安全系统管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斜向比较,足对+同闰家不同时期的企业安全系统管理比较。
2) 从比较的联系看,可开展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平行比较,即对两个或多个互无影响的国家的企业安全系统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影响比较,即对两个或多个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管理等方而相互影响的国家的企业安全管理,以研究管理移植的方式、途牦和有效性。
3) 从比较的范围看,可开展国际比较和闰内比较。
4) 从比较的角度看,可开展综合比较和专题比较。
5) 从比较的内容看,可开展安全系统管理理论的比较和安全系统管理实践的比较。
以上各种类型的比较相互联系,吋交叉进行,从而能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比较。
4.2.3 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总结的方法。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研究安全系统管珅.学必须掌捤观察管理实践、总结管理经验,并进行提炼概括,使其上升为理论的方法。
2) 比较研究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当代批界各国都十分軍视管理和管理的研究,各自形成了带有特色的系统管理科学。借鉴、应用他国的安全系统竹理殚论和方法以及管理模式等,不能简单地照搬。通过比较分析,分辨出吋为借鉴的东西和不可借鉴的东西,真止做到博采众长,丰富安全系统符埋学的内容。
3) 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就是运用有关安全系统竹埋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文献,考察管理的起源、历史演变、電要管理思想家的理论、重要的管现案例,通过比较选择,从屮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寻求从有审要意义的管理原则、方式和方法。
4)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在研究管理学的过程屮,通过对典型的符理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总结出管理的经验、方法和原则,加强对管琍理论的押解匀方法的运用。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的安全系统管理模式或体系,总结各种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适用范M、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建立有效的安全系统管钾模式。
5) 试验研究法。试验研究的方法是指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认真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并有计划地变动实验条件,反复考察管理对象的行为特征,从而揭示管碑的规律、原则和汔术的方法。
5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5.1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科学的关系
安全科学是研究安全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安全科学是以人们在生活、生产、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具有复杂的、巨系统特点的安全系统的结构,研究其如何由安全态通过突变、势垒跃迁转化为另一个安全态,研究消除或控制危害因素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如何控制和回避风险,研究安全观念和思维知识体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安全科学目前在工程领域内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相应地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但在基础理论和技术科学H次上还比较薄弱。安全系统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的作用城得越来越重要,安全系统管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为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涉及管理缺陷、管理失误的预防提供宏观上的指导,它在安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2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凡是组织多人在一起协同劳动的地方,都必须有管理,并且组织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管理越复杂。安全系统管理也是如此。在当代科学技术H益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管理贯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管理有它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艺术,但这种埋论、原则、方法,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同时,管理还要受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各种复杂的传统人文关系的影响。管理学提出的这些理论,是研究安全系统管理学不p丨忽略的知识。
安全系统符理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应用分支。安全系统ff理学不何要应用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其服务,同时安全系统脊理学还丰富了管理学的内容,扩大了其内涵。因此,安全系统管理学和管殚学是相互交叉和兼容的关系,前者是后者在安全中疢用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学科。
5.3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管理学的关系
安全管理学足研究人与人关系以及研究人和自然关系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与劳动生产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劳动生产过程中从、Ik人员与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和上作环境等方向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的规律。根据安全管理的职能看,其管理的内容同其他安全学科一样,即对人的管理和对组织与技术的管理。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学侧韋对系统的管理研究,注重赞理活动的过程,涉及到影响管理过程的安全系统的各个因素,包括人的因素。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中甫要的二级学科,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应用分支,安全系统管理学属于安全科学研究的范畴。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可以;、V:用安全管理学有关安全管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成果。
5.4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系统科学的关系
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复杂系统及其开发、运行、革新是系统T;程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系统工程学采用复杂科学方法,注電定性与定量、微观与宏观、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等有机结合,能够有效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安全系统,是一个巨复杂系统,因而系统1:程学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
5.5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系统工程学的关系
安全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工程学原现和有关专业知识来研究生产安全管埋和丁程的新学科,是系统丄程学在安全丄程学中的运用,其埋论基础是安全科学和系统科学。安全系统管理学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危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方法,确定分析的对象和分析深人的程度,并根据安全系统丄程分析评价的结果作出决策,要求安全系统丄程对危险进行相应的消除和控制,其理论基础是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和安全系统管理学足系统安全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T.程学科,一个是符理学科。因而,要想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性,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还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6结论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基f安全管理7的研究提出的分支学科。同时,安全系统管珅.学是系统安全发展的耑要,随若安全系统T程学的逐步完善,对安全系统管理的需求也H渐显现。作为安全竹埋学的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丨以进一步充实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借鉴系统科学、管理学等的知识体系,探索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等,构建安全系统符理学的理论框架。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
1)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从安全学科的属性出发,从安全社会学的特点出发,以安全管理学为前提进行研究。
2)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同时,安全系统管埋与安全系统丄稈是系统安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借鉴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安全系统的范畴和特性。
3) 安全系统管理学以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安全系统工程实施过程及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系统决策等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过程和规律。研究安全系统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为系统管理提供指导。
4) 由于安全系统具有非线性、模糊性、突变与畸变性等复杂特性,除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外,系统科学中的系统工程学、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等都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系统论 整体与部分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课堂意外引出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三教材中第五章第一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生态工程的五个基本原理,其中有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前者又包括“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和“系统整体性”。系统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对此课本是以珊瑚礁的藻类和珊瑚虫的营养关系为例,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因此笔者当时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举了这个例子,没有注意学生理解的理解程度。可是课后有部分学生反应他们不理解,所以笔者对这个例子做进一步的解释:
珊瑚虫是一种产在热带海中的腔肠动物,大多群居生活,能够吸收海水中矿物质来建造外ぃ以保护身体,虫体会一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长年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礁,珊瑚虫体内有藻类植物共同生活,这些藻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通常情况下,如果珊瑚虫失去了共生关系的藻类,就会死亡而导致珊瑚礁逐渐“白化”失去其鲜艳的色彩,进而生物的多样性锐减,从而造成系统的崩溃。因此珊瑚和藻类实现的总体功能大于它们单独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它们彼此共生互利。
接着笔者提出有一道旁栏思考题,“你能举出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例子吗?”
之后立刻有学生回答:“老师,豆科植物的根和固氮菌他们也是互利共生的,还有内环境是由免疫-神经-体液这样的网络构成的,它维持着生物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是这三者共同起作用才能达到的,也体现了1+1>2。”他的回答十分出乎意料。笔者的本意是利用珊瑚礁和藻类的关系让学生举出高中阶段互利共生的例子,但没有想到学生还能举出学过的其他例子。学生完全是用系统论思想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考虑这个问题。
2 整理总结高中生物三个模块中体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例子
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整体性原理,教师应该先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整体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整体与部分就地位而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就功能而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三种情形:①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 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 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系统整体性原理的定义仅仅指第二种情形。现将人教版生物必修中有关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例子全部找出。
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把细胞看成最基本的一个生命系统,组成这个生命系统的成分,如各种细胞器要相互协调、相互分工,这个系统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了组织,组织有了和构成它自身细胞不同的功能……最后大到生物圈,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生物圈,这个生物圈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必修2:受精作用――与卵子的相互识别成为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分裂分化最终成一个个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最后一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内,小鼠最后死亡,从死亡小鼠的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DNA分子结构中,双链DNA并不是两条单链的相加,最终获得的是有功能的蛋白质产物;一个DNA分子是由若干个有遗传效应的DN段组成,但最后在生物体的不同部分,并非全部的遗传性状都表现出来;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果蝇的第二种染色体片段没有重复的时候表现型是正常眼,重复时候变现型是棒状眼;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的植株常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共同进化中两种生物最终都进化出了相互适应的生物性状特征,如课本中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
必修3:稳态是由免疫-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业、共同调节;种群和群落中,种群的一些特征是个体没有的,不同种群构成的群落的特征是种群也没有的。
3 基于系统论思想的反思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系统论的思想,要注意系统中整体与部分关系。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的编排就是把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几个章节中分别介绍了这个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发展;“遗传和变异”模块的编排类似于必修1,把基因作为一个系统,按照人们认识基因这个系统的过程,介绍这个微观系统的位置、组成、结构以及功能,最后介绍了人们认识这个系统的目的(人们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生物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将生物和生物学知识体系放在系统的位置上加以认识和考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知识,从本质上理解生物学知识,使生物学知识成为一个有明显结构层次、线条清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体现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掌握生物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科内综合能力等,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释放出来,教师要多给予展现自我想法的机会,相信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 桂起权,傅静,任晓明.生物科学的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 系统思想 系统工程 系统观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25
System Engineering Series Courses Construction
Based on System Thought Training
TANG Xianlun, HU Xiangdong, CHEN Gonggui, GUO Fei
(College of Autom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 System thought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ystem engineering series courses is important for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set up complete system view. Combin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ased on system thought training,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system thought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system thought for students, reforming a system-level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 and apply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so on.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enhancing the training of system though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ystem engineering series courses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ystem thought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ey words system thought; system engineering; system view;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系统工程师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果在控制类研究生教育中忽略了系统思想与理念的培养与引导,而只是局限于具体的、具有非常强的时间性的技术细节,将很难培养出符合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的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①②作为系统思想和工程技术核心体现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的建设对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有着重要意义。③该系列课程包括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线性系统理论、运筹学、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制造系统工程、生产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为研究生形成关于系统工程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探索与实践表明,在控制类研究生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系统思想培养对培养学生树立完整的系统观,使其能站在系统观的高度来观察、分析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④
1 在系列课程建设中加强系统思想培养的意义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最终都是为系统设计服务的,特别是系统工程系列课程,是进行系统设计的基本工具,与系统设计结合紧密。⑤⑥而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目标,学生应当具备系统级设计能力,因此系统思想的培养应该贯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在系统工程系列课程中加强学生系统思想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系统层面上看问题,具有系统观和整体意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体系结构,将各个基础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将基础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对系统进行逐级分解,并进行设计的方法。总之,加强系统思想的培养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总体系统设计能力的人才。
2 当前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为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形成关于系统工程的基础知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课程主要讲授开发、运行各类复杂系统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包括贯穿始终的系统思想和系统工程技术,既有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又有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和应用。系统工程系列课程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学习非常重视,学习热情也很高,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1)传统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偏重于其中数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而对于更重要的系统思想却很少关注。
(2)教学中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学生们只是学会了基本原理,而不注重系统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能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与本专业结合起来。
(3)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概念,表现在理解系统最优化比较吃力。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系统”的认识不足造成;另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相对落后也阻碍了学生头脑中及时形成“系统”的概念。
基于以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本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工程系列课程需要结合控制类学科的建设目标,将系列课程建设成培养学生系统思想的示范性重要平台。
3 基于系统思想培养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实践
(1)加强对学生培养系统思想的引导。引导学生瞄准世界科学的前沿,研究和思考人类社会和科学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正面地介绍现代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成果,使学生对于现代系统科学带来的启示有所了解,有所体会,让学生们能和国际学术界同步地研究和思索。教师以专业学科领域研究的历史沿革和跨学科分析的视角准备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基础理论的传授方式引导研究生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教师引导学生对系统思想进行培养,包含指导学生对本学科或者相近学科领域相关的方法论理论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
(2)加强学生系统思想培养方面的训练。在系列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系统思想培养方面的训练,在课堂上组织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学术辩论等,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对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论文撰写。着重细化系统初步分析、规范分析、综合分析方法,并要求学生根据实例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做出相应分析。⑦如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组建由三到四人组成的分析小组,各个小组首先完成第一阶段布置的思考讨论题,并且在“系统工程方法论”一讲结束前,结合自己所要开展的课题研究或者以前自己曾实现过的系统提出一个可以用系统分析原理进行分析的问题,或者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背景,初步形成小组拟进行分析的题目(课堂讨论Ⅰ);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各小组完成系统分析报告的框架,结课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堂讨论Ⅱ);课程结束后需要完成正式的系统分析报告,分析中鼓励学生使用必要的专用软件。课外自觉并及时地做好各章节的思考与练习题,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两三次集中的课堂练习,强化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3)引入系统级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系统级任务为脉络展开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想,通过系统级任务将各个基本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体系结构。系统级任务设计应当体现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如果总体任务具有一定的复杂度,则可将任务逐级分解为一些子模块,从而将系统思想融入到任务当中。
(4)加强系列课程之间的联系,建设案例库。在尽量考虑系列课程联系的基础上,加强对系列课程中各门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在考虑完成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能增强系列课程中课程间联系的知识点的讲解学时。⑧对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收集与设计,加强系统工程相关案例库建设,以丰富课堂内容,供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使用。
(5)将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在承担相关研究生课程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量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去,将实际的工程系统作为工程实例呈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将实际工程系统作为教学案例并和理论教学结合,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自己的思考拓宽自己的视野,使其能站在系统观的高度来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⑨
4 结论
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的建设对研究生建立完整的系统观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系统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深远,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系统工程方法论,能初步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并基本掌握系统工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初步具有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对基于系统思想培养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将系统思想的培养融入到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思想,也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形成。当然,在系列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系统思想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去继续努力,我们要不断积极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系统思想的方法、措施和管理手段,以适应培养具有很强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43061)
注释
① 陈伟,樊丰,顾庆水.将系统思想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276-278,308.
② 张杨,张立彬,马志远.哈佛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72-77.
③ 曹玉华,郭晓燕,高锐涛.“控制论系统观”视阈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工科设计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34-136.
④ 佘远富,陈景春.试论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7-10.
⑤ 戴先中.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容、地位与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⑦ 马玉真,宋方臻,邵海燕.建模仿真实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86-89.
篇5
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努力帮助高等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课本理论、知识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用所学过的课本理论、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过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技术,要对不同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教案的设计及课程案例要与时俱进,不能老是使用课本的例子,同一个课件等。
二、使教师的地位转向主导地位
课堂只注重讲授,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建构,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发挥主导作用,从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指导、辅导为主。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的地位转向主导,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忙于讲授课本中的知识,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教与学的整合,从而使学校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例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如系统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利用文献,领导讲话内容等知识来组织活动,让学生以小组来进行活动或个人来发言,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深层含义。教师通过分析学生以上活动,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进行形成性、总结性评价,不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知识点,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 警察院校 系统 变革
[作者简介]贡太雷(1982- ),男,安徽蚌埠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在读博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警察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警务教育。(重庆 401120 )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清单式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课程开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GJJG13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39-02
一、研究缘起与方法
中国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中,单一的部分的机制创新对行业性、特色性很强的警察院校发展效能已经有限,警察院校的教学改革面临更大的竞争和危机,探索正确有效的方法指导警校教学、人才培养来适应社会发展与现实需求成为重要课题。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并倡导的“系统工程”理念①将对此有着十分有益的方法、路径指引。
系统概念常见定义有近四十种,“系统是一个由相互发生关系的成分构成的整体或者整体单位。”②系统论“在它成为一种本体论之前,首先是一种认识论”③,系统方法是指“提出一定的目标,为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就要求系统专家(组)在极复杂的相互关系网中按最大效益和最小费用的标准去考虑不同解决方案并选出可能的最优方案”④,美国学者Churchman在《探究系统的设计》一书中鲜明提出,最重要的知识活动是“系统而简洁地提出社会问题”⑤。
系统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和相似性8种基本特性⑥,系统科学是一种整体动态思想,是对原子论和整体论思想的整合和超越。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理念,强调事物发展总是在结构和要素、整体和部分的矛盾中来把握,强调系统内外有机协调。动态思想强调系统中的平衡与不平衡、稳定与不稳定,不是非此即彼地对立而是互补,能够被综合和超越。“动态系统只能靠行动获得稳定。稳定靠变化,变化靠稳定。一切稳态的组织都必须确保获得更新,更新是稳定的保障。活动性和不变性,静态性和稳定性,这两个二律背反的特征不仅相互竞争,而且还互相生产。”⑦系统科学在当代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被广泛运用。
二、系统视域中教学质量管理诸要素
在系统科学中教学过程不是直线式串联方法,而是一种编织的技艺,是用许多股绳索交织成缆绳,而不是一个个链条铸造出来的环,教学质量发展需要教学与管理、实践、科研以及社会各元素融合好。
1.教学质量管理特点。社会发展更需要交叉学科、跨学科人才,高校人才培养开始注重多元性、综合性、基础性和通用性。20世纪中后期,一个由工程师包德、社会学家莫斯泰勒、数学家特基、生物学家温索组成的专家小组发表了《科学通才的教学》一文,提出“‘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精通’且‘狭窄的专业太多’,我们需要解决科学问题的更简单、更统一的办法,需要研究科学的人,但不是特定的科学,即需要科学通才……任何研究小组都需要通才,不管它是大学或基金会还是产业小组。”⑧马瑟教授讨论“一般教育的综合研究”得出:“现在大学教育是,人们经常抱怨‘教授们把学生灌输满满的,但总体含义是什么’,学生需要的更重要的是探索对整个知识体系有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系统论是走向跨学科综合和综合教育的重要一步⑨。在系统科学中,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强调综合性、基础性和可开发性。综合性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具有广泛学科交叉性,基础性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具有坚实的基本专业思维和技能,可开发性是指学生在综合性、基础性素质之上可以和社会发展共同进步。
2.教学元素与管理元素融合。教学元素和管理元素伴随着学生完成整个大学教育,教学元素是一个平等、互促的交流元素,管理元素是一个约束与被约束的权威元素,传统认为,管理和教学虽都是育人,但两者是主辅关系,甚至可以在大学里“隔离”培养。系统科学认为,教学元素和管理元素是共同交织在大学的“一元学习”之中,两者在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都实现大学的权威性和民主性,两种元素应当在“教―学”民主互动中实现“权威性”。
3.教学元素与科研元素融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强调本科阶段注重知识灌输,科研能力开发放在研究生阶段,这种思路实践诱导高等教育的“中学化”和“应试化”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大学教育发展,现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系统科学认为,学习元素是知识积累和成熟思维能力造就的协同过程:知识元素需要从下而上、由低到高的积累,思维元素需要从高到低、由上至下打通,知识积累和思维锻炼统一在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内,在教学实践中动态整合与优化。
4.教学元素与实践元素融合。教学元素和实践元素是教育过程中“学”与“用”、检验与被检验的关系,两者不协调是对教学质量发展的最重要挑战,“学不致用”“学而无用”或“用而未学”都会导致废“学”。系统科学认为,无序作用一方面是社会秩序构成因素之一(多样性、变动性、灵活性、复杂性),另一方面它又保持为无序――构成组织瓦解。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实践元素就是一种“无序”,要充分运用这个“无序”来推动该系统发展。
5.教学元素与社会元素融合。从系统科学来看,社会元素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与外在系统进行交往的平台,它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外在“无序”,教学元素和社会元素融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新陈代谢。在社会急剧转型变化的环境中,协调好二元素会在冲击原系统时给系统优化发展创造新契机。
三、系统视域中警校教学质量管理诸关系
1.学生管理与教学发展。警校强调学生管理警务化和学生行为准警察化,要求学生统一规范、整体划一,课程教学追求增强政治意识,学业核定学时制,活动开展强化集体性;普通院校则倾向个性化、多样性,学业核定学分制,课程教学追求业务能力,活动开展突出学生个性设计。现实中警校学生管理和教学发展往往是“半隔离”机制,往往以特色管理为主、普通教育为辅。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系统科学变革传统静态式“主―辅”机制设计来实现警校“特色”教育可持续性创新。
2.科研建设与教学发展。系统视域中警校教学质量管理需要协调科研建设与教学发展。教学发展注重基础教育,警校科研建设往往要突出特色。当代高等教育目标追求培养公民成熟的思考力、批判力、判断力和执行力,这也和警校基础教学、科研建设传统认知不适应,这些都使得我们亟待运用系统科学来实现科研建设和教学发展协调。
3.实践培训与教学发展。警校往往都承担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提供针对性职业培训服务,这使得它具有普通教学单位和系统职业培训中心双重特质,两种机制共享同一载体。职业培训也是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内外资源交流平台,运用系统科学可以促进警校教学特色发展。
4.社会需求与教学发展。社会需求和教学发展关系在高校发展思考中更加重要,尤其是警校。警校学生受到特色性训练后,往往就业面“被压缩”,表现为学生基本选择公务员考试,特殊环境影响往往使得学生感到在其他领域无所适从。然而,现实需求开始不再单一重视学校特色,即便国家公共组织也重视通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反思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科学值得重视:在它看来,社会需求可使得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更新、崩溃或者重组,教学发展可使得系统维持,两者矛盾其实是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内外元素“能量交换”。
四、运用系统科学推进警察院校新发展
1.导师组科学化。21世纪初,中国各高校本科教学引入“导师制”,这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中专业教学与管理的衔接、协调专业教师和班主任隔离分块负责状态,但是,该制度的个性化和“封闭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多样化发展。“导师组制”优化“导师制”,整合师资专业资源,涉及学生职业规划、学习方法、科研训练和人生指导等方面,涵盖学生进入社会前所应接受的综合性发展教育,使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得到全方位的、有效的指导。“导师组制”是对机制“打包”,强调机制整体性效用,赋予其自足性和更高层级目的性,避免个体性制度叠床架屋和零散修补所导致的机制层级不融合或机制内耗,整体打包式处理可以直接将机制涵盖或对应一个班集体来完善学时制教学。
2.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建设是系统视域中警校整合学习、研究和实践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必然要求。它具有开放性:以专业机构、教学实践单位为基地,学生读书过程贯于其中;在学校学习、科研,再在实践基地检验;在实践基地学习、科研,再在学校升华;形成渐进、安全和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科研、实践三者形成网状式互动互促运行机制,学生将获得最有效、最优化的资源健全个体成长。
3.学校教学“社会化”。学校教学“社会化”是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民主社会的本质要求。高等教育史告诉了我们,倡导平民化、大众化、社会化的美国式大学迅速赶上了拥有悠久传统特质强调精英教育的欧洲大学。在中国,行业或行政办学正在褪去其“美丽和荣耀的光环”,社会公共教育体系正在回归本真,警校因其模式特质更需要大力实现“社会化”,改善教学质量管理提升和人才开发的体制创新。系统视域坚持将大学融进社会、在社会中完善和改进教学质量管理。警校教学“社会化”需要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将社会资源内化为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向外部渗透,利用培训中心和应用教学开通学校和社会共享平台,使得教学质量管理获得最少成本的最优化产出,实现警校教学发展成功突围。
在中国高教转型背景下,警校的特殊性、特色性和行业性特质对自身教学质量管理发展的约束性、滞后性已经显现,单一的教学制度改革乏善可陈,需要从系统科学的视域中实现创新。系统科学是整体性思想,其机制建设是“打包式”的,这会避免警校教学建设“动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实现整合、优化,实现教学发展改革成本最低。系统科学更好地保证了警校内涵上的完整性,而不是对其行业性、特色性的“颠覆”。系统科学突出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而不仅仅是教学元素或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提升就是学校发展提升。系统科学的引进可以让警校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全面的知识和最新的实践锻炼,使得其可以更好适应社会整体发展并不断完善自身人力资源开发。
[注释]
①钱学森在1979年11月10日的《光明日报》发表“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体系”一文,提出“系统科学是并列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是基础科学”。
②(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2.
③⑤⑦(英)P.切克兰德.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M].左晓斯,史然,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06,321,192.
篇7
1课程的地位与教学目标
11课程的地位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会审专业及各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该课程主要论述会计核算的基础原理、核算方式和掌握最基础的技能。学好该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基础课程。
12教学最终目标
对该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技能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方法;借助借贷记账法在企业的具体应用,对制造业企业在处理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掌握,同时要熟悉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技能,会计账簿的类型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中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其进一步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指导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应注意对会计基本原理的解释,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最终目标。
13教学目的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以及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学科体系中占据的重要作用。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希望学生对两部分知识进行掌握:其中一部分是会计的理论基础、核算方式和简单的操作技巧;另一部分是组织会计核算的工作、规范会计的基本工作。“基础会计”课程为进一步学习更深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今后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其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系统科学地讲解会计的理论基础与核算方法,以会计对象、要素、科目为主线以会计核算方式为辅线,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介绍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核算方法和组织程序,重点反映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登记会计账户的基本操作,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奠定基础,进一步为学生今后踏上会计岗位奠定基础。
2讲授该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基础会计”是财会审专业及各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程,在所学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遇到了入门难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没能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1教与学相脱离
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辅助(学校或老师自行选择),教师按部就班地根据课本知识进行讲授,教师先完成会计理论教学,然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突出以理论知识为中心,教学内容体系以会计核算方法为框架。过多突出理论知识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这种会计教?W方法使教与学相脱离、教学实践与德育工作相脱离,没能把教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自主性、合作性等。不利于广立院校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22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大多数高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忽视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许多高等院校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一般主要采用以教材为主,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从而忽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以理论课程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上的理论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概括地把课程中出现的重点及难点记录下来,以应对期末考试。
3“基础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一门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好多人一直关注该课程的改革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社会对财会审专业学生需求主要反映在“四强”:应用性强、实践性强、核算性强、管理型强,所以“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不断在进行中,但其本身也存在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基础会计”是财会审专业学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课程,目前好多高等院校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该课程教学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创新点,学生们在传统模式下学习,感觉太过死板、乏味、单调,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对该课程产生厌倦感,不利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教育,使学生们缺乏自主能力、实践能力。
4改革教学方案
在基础会计授课中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教师应该在授课时把主导地位让给学生,自己作为辅导地位,从中指引学生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从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一、引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属于自动化专业培养学生具有7个方面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其中之——“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力,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的能力”教学体系[1-2]。近年来,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它的应用在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微型计算机的仪器不能称为先进的仪器,没有微型计算机的控制系统不能成为现代控制系统。这就要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合理地选择和组织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设备和接口通道以及控制管理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计算机、传感器、通道和接口、执行机构、控制对象、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达到预定的控制目的[3]。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我校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基于“大工程”理念构建自动化专业“学以致用、能力为本、就业为上”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具有跟随技术进步,不断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潜力的高级工程实施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成为这门课程重点,要求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学习之后,应掌握本课程介绍的基本原理,能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工作。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仍无法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课程相关、实践性强的课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是计算机控制理论基础,即数字控制基础理论;二是实现技术,主要包括通道接口技术与系统实现技术。课程涉及面很广,知识集成度高[5],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中,常常觉得计算机控制技术“内容很乱很多无法融会贯通”。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对本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不能有机结合。课程的传统实验教学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应用实验项目,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 该课程的传统实验教学很难实现教学相长,难以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
(3)学生缺少面向工程实践的机会。虽然能学好课程的书本内容,通过课程理论考核,但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他们往往不能从问题本身出发,而从书本出发,导致难以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 课程采用统一式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要求,没有体现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三、改革的基本措施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所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初次讲授,教师便以一个简单的学生理解较容易的例子,(例如以学生接触过的过程实验装置的液位控制系统为例)详细讲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设计原理与方法、调试、软件编程等方面内容并提供多种可选方法,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用性,清楚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以往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式学习。
2.引入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从实际事物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这种案例的学习与研究,从个别到一般,理解和掌握带普遍性、规律性的系统科学知识,提高智力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6-7]。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应从具体的应用实例入手,例如以锅炉自动控制系统为例,让学生考虑其中锅炉汽包液位控制的相关一系列问题,包括液位如何检测、采集、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对收到的数据如何处理、对执行机构发出什么样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又如何能送到执行机构上等问题。由问题驱动展开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通过现有的案例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应用各种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感官发出较强的信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从而促进了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优化了教学过程[9-10]。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图例较多,应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利用仿真软件可自行开发一些教学演示实例。例如,针对本课程中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的接口技术、常用控制程序的设计部分的内容,利用PROTEUS平台和KEIL软件,完成系统从芯片选择、电路设计、程序编写、调试、仿真运行的整个过程的讲授与演示,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数字PID及其算法、直接数字控制及其算法部分的内容,利用MATLAB软件设计开发一些算法仿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了解选取不同的参数、采用不同的控制算法、在不同的信号驱动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各种控制作用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采取网络教学方式,把授课教师关于这门课程的课件和资料挂在网上供学生学习与参考,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可以分享其他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成果,最终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践教学采用实践能力逐级进阶、多元化培养模式。我们利用实验室的现有硬件资源,根据实验装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实验教学环节按照“基础性实验(接口技术实验)设计性实验(标准PID控制实验)综合开放性实验(温度闭环控制实验)”逐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课程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奠定基础,然后充分分别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开放,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实验室中体验到研究的乐趣,自觉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训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较强的实践环节,它对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程实训的目的是通过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原来学校在实训时采用的方法是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系统设计题目,比如在AEDK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上可以完成基于8088微处理器的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等设计课题。针对系统的框架固定,可选范围有限的缺点,我们以单片机为控制器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在Proteus平台和Keil软件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完成系统从芯片选择、电路设计、程序编写、调试、仿真运行的整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Protues的单片机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液位控制系统设计、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等实训课题,作为对原有课题的补充,解决了原有实物设计系统的不足,拓宽了课程设计范围。
3.3 考核手段的改革
在考核过程中,加强平时成绩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于课上主动回答难题、提出独到见解或实验环节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其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都给予较大幅度的加分。建议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到总成绩的60% 左右,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实训环节可以给出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题,难度不同,难度分不同,在基本分基础上,根据学生所做课题的难度和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加分,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总成绩=基本分+难度分+完成分)。
(四)改革的创新点
(1)理论教学内容在有重点、分层次地强调学科理论系统性的同时,利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构建实践能力进阶、多元化培养模式,势必使实践教学达到“改革实践完善 再改革再实践再完善”的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
(3)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对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
四、结语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具有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文从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两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实践证明,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改革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当然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桂梅,贾玉瑛.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4-116
[2]贾玉瑛,崔桂梅.基于微计算机控制系统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 2011,14(1):113-115
[3]鞠阳,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7(1):45-47
[4]任彦,崔桂梅.“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30(1):112-113
[5]邢航,张铁民.“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370-372.
[6]李明,刘洪山.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65-67
[7]林丽纯,李启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5):36-38.
[8]KatherineK. Merseth. Cas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 USA: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7:30-60.
[9]万华明.可管理开放式智能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实现[J].江西科学,2005(6):259-262.
篇9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 方法 创新
一、我国当前社会科学中方法论的主要发展趋势
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的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学科等一些学科都从哲学当中分离出来,而之后又不断的进行分化,如今出现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断遭受打破,使得边界的划分成为学科交叉及融合成为一种大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其为大科学时代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该趋势的出现,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背景,其主要来自于社会科学问题不断的复杂化,为此,今后将需要更为丰富的学科研究思路、工具以及方法。还有就是某种社会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体系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或者融合时,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进而使其形成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分支。因此,可以看出,科学方法中的跨学科使用将是一种必然。
二、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研究方法的创新
对于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其社会系统是具有开放性特色的复杂性系统,面临着以下一些挑战:其一,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未知的领域;其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而是由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所形成的复杂性系统;其三,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分工也将变得越来越细,同时专业化的程度也将会变得更高;其四,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所关联的领域将变得越来越广泛。社会科学在这一研究背景之下,通过采用单一的某种学科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较为复杂的问题。然而,学科交叉及融合,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但概念侧重点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交叉主要是指汇集,体现的是集成系统科学的思想;融合更加强调的是相互渗透及合为一体,大多数是在生命的层次、质变的层次以及化学的层次进行结合,其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系统科学思想。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潜在规律为普遍性哲学问题,也就是世界万物之间均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在当前的科学组织管理、科学价值以及科学目标高度统一的信息科学时代,学科融合及交叉可以实现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在应用层次与理论层次之间的相互融合,突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划分,让社会科研人员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进而使其在方法研究之上进行创新。
在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引进学科交叉及融合,不仅仅是权宜之计,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研究技巧,而是因为当前只有通过采用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才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并提升对复杂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加强对社会研究问题的准确度以及精细化,进而使其能够对复杂性的社会问题进行驾驭。为此,可见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是当前社会科学获取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必然途径。
三、加快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一些建议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境内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已渐渐的将复杂系统作为基本理论,统计分析、运筹学以及综合博弈论等一些数学方法,行为科学、多主体的系统、人工社会以及元胞自动机等一些多学科进行交叉的实验计算方法,对我国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宏微观层次以及多要素行为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影响,其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了经济系统的演变、环境的综合管理、公共建设管理以及重大工程的管理等,均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通过自己多年对社会科学跨学科的研究,笔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其一,应从当前的大科学角度来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加强对社会科研方法创新的认识,认识到学科的融合及交叉在社会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地位。
其二,应对综合集成的思想进行深刻的认识,并大力开展一些社会科研方法的创新,进而实现当前社会科研方法的体制。
其三,应进一步对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复杂性系统中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由于这种复杂性的系统,使得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问题不但有了结构性,而且还有半结构性以及无结构性,很好的揭示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一些规律。
其四,通过采用多种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的方法研究,它的社会科学研究问题不再是个别的研究问题,而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为此,应在宏观上对其进行推动,推动该趋势当中的战略安排以及战略思考,进而使其形成鼓励学科融合及交叉的一种大文化。
其五,应进一步对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进行调整及优化,并对其进行知识体系的培养。通过采用多种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对社会科学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解决。
其六,构建以学科融合及交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地。
其七,营造良好的跨学科社会研究文化学术氛围。
四、结束语
在当前,随着我国科学学术不断的进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事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发展,同时还可以看到的是在社会科研方法中,采用了多学科的融合及交叉的方式手段,对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广度以及深度进行研究,以多学科作为研究的基础,创建出当前大科学社会科研时代的体系,而在人才数量以及能力方面,相比国外水平还有很好的差距。为此,我们应在中央方针的指引下,艰苦奋斗,努力创新,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打开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任平,曹典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吴元梁.哲学形态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徐竹.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因果机制理论述评[J].哲学动态,2012(3):95-101.
[4] 乔翔.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思想探析[J]. 唯实. 2012(02)
作者简介:
篇10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课程[1],开设时间距今只有40多年,但发展极为迅猛。人工智能课程的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电子学、生物学、语言学等等,几乎所有科学工作者都可以在人工智能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高校指定人工智能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主修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拓展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方面有着极其诱人的学科发展前景。自2003年起,国内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同时也有更多高校在传统信息类专业中加大了人工智能课程的课时比重,因此如何提高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以及自己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改进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兼顾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人工智能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重要算法及其应用的认识和理解上,尽管各种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自成体系,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许多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这一点来看,人工智能课程与其他很多计算机课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工智能课程的授课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知识表示、知识推理、知识应用是人工智能课程的三大内容,解决任何一个人工智能问题都离不开两个步骤,即知识表示和问题求解。由此,人工智能课程从总体结构上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即首先必然要学习各种知识表示方法,然后是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进而实现知识应用,最终达到问题求解的目的。问题求解又分为基本的问题求解方法和高级问题求解方法。图搜索策略、启发式搜索、消解原理以及规则演绎系统等都属于基本的问题求解方法。计算智能、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自动规划等属于高级问题求解方法。?
同时,人工智能课程某些章节或者某些方法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又自成体系。例如,各种不同的知识表示方法不管是数据结构还是表示形式都完全不相同。又例如,人工智能有许多不同的学派[2],本课程往往同时会介绍不同学派的算法,这些学派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路线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人工智能课程理论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要兼顾各学派的特点,尊重甚至调动学生们对不同人工智能学派及其方法的兴趣。在编写和选用教材时也要注重这一点,我们选用的是蔡自兴教授编写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系列教材[1,2],该教材以逻辑主义学派为主线,兼顾引进其他学派的精华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
各高校一般同时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甚至有的非计算机类专业也开设有人工智能课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人工智能课程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我们首先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做到分层次设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
本科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课时量较少,本科层次只需要做到对大部分人工智能概念和算法了解、认识,少部分达到理解层次。本科生一般都是在高年级(三年级下期或者四年级上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这时已有不少学生准备继续读研或者已经被保研,因此在兼顾全体学生教学层次的同时,要注意给这部分学生足够的相关参考书目,让他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算法,老师在课后还应和他们进行充分讨论,培养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特别兴趣。?
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往往需要学习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知识解决该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有专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针对农科类专业,在教学专家系统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参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paid5?0)理解并开发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简易农业专家系统。?
给研究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要求做到概念理解,基本算法精通,即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和若干应用实例,并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课程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将人工智能方法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结合,用人工智能方法解决所研究课题中的实际问题,并撰写相关的课程论文,以小型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报告交流。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成效突出。
??三、案例驱动,寓教于乐??
采用案例教学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通过案例教学能把枯燥的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感性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这些案例都是以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中的实际应用环境为背景进行阐述的,让学生能在实际环境中理解概念和知识,学会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案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计算智能”内容时,我们结合黄河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水沙联合智能调度系统[4]进行讲解。综合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防洪运用的基本原则、历年调度方案、专家的经验、历年数据和现有的调水调沙数学模型,分别利用模糊决策、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及综合集成方法来实现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水沙联合调度。?
又例如为了让学生走近机器人,我们进行了一场机器人展示课,将研究所现有的MOROCS?1(中南一号智能移动机器人)、ASR(广茂达)、AmigoBot(自主移动机器人)、CanDroid(罐头机器人)、MD?375 Rover(人控漫游车)、Fokker D7(人控飞机,1:72)、Rockit OWI?769K(声按、压控火牛机器人)、Hexapod Monster(六足爬行机器人)、Hubo(多机能歌舞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全部拿出来给学生做了功能演示[5]。亲眼看到这么多机器人,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兴趣高涨。?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求知欲望深入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在案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获取知识。在讲授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水库调度时,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确定神经网络的输入端数据,什么是泛化能力以及如何提高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对教师提出的论题进行讨论,分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分析和解决现实案例中的问题,以达到训练学生理论运用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目的。?
此外,我们挑选了机器人足球、拖拉机扑克牌、中国象棋、五子棋等普遍受人喜爱的智能游戏,让学生亲手设计小型智能游戏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掌握高深的人工智能理论知识,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记得牢。
??四、结语??
以上谈到的一些教学方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体会比较深刻的方面,以供探讨。事实上,要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革和加强。如不断强调人工智能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他们在讲授好人工智能课程的同时,努力提升出自身的专业素质,给学生一个良好的专业素质导向。其次,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有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重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
人工智能学科是一门非常年轻、又非常前沿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必然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不同,需要更多的从事人工智能教学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广泛的教学交流。
参考文献?
[1]
蔡自兴, 徐光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研究生用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8): 1-4.?
[2]蔡自兴, 徐光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本科生用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8):288-290.?
[3]雷焕贵, 段云青. 中美案例教学的比较[J]. 教育探索, 2010(6): 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