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2-0065-03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需求日趋迫切。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就包含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个思想应用在教育领域就是要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
一、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
所谓教育公平,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从本质上来说,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从教育行政的角度出发,做到教育公平就是保证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拥有平等的教育资源。要做到这一点,从宏观上讲,政府在资源配置上要做到均衡发展,要增加教育投入,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从微观上讲,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对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并不容易。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从“效率优先”要逐渐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教育行业经过多年的效率优先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造成了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即便在当前教育投入相对增加的情况下,现有的教育资源依然难以满足全社会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要走向公平,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教育走向公平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具有传统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几大优势:
1.资源配置优势
信息化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有着方便、快速、灵活的特点,且规模越大,其优势越明显。
2.时空优势
借助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打破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地区、学校垄断的局面,使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以大范围共享。所有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同等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同时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师资水平整体提高,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可定制、个性化的优势
教育公平不是让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同样的教育,而是要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权,给每个人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的机会。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做到个性化教学,但教育信息化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不但能通过海量的教育信息资源,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需要的内容,还可以借助信息化网络。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搭建交叉互动的交流平台,充分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二、如何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
要开展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这个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其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络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国内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我国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为教育信息化下了定义。在笔者看来,无论怎样去定义教育信息化,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点:为教育服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化的过程。
根据这三个核心特点,笔者认为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与教育紧密结合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需要避免的情况就是为了发展信息化而建设信息化。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一旦脱离了为教育服务这个根本目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为此,我们在建设教育信息化项目前,要充分考虑这些项目是否能促进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是否能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提高教学水平;是否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应寻找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点,从这些结合点人手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
教育信息化简单说就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那么其必然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这几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指导思想也一直在变化。笔者认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发展方向是标准化、集中化、个性化。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当前人们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与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再和之前一样,一个学校一个系统的建设,把每个学校每个系统都变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而是应该把单个学校、单个应用系统都放到整个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大背景下。在一个统一的大平台中去实现各个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时,要做全局考量,制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标准,开发适合教育教学特点的综合应用平台。这个平台还应预留足够丰富的接口,方便后续应用子系统的开发与接入,最终的目标是所有的教育信息化应用都在一个整体框架内,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基础数据能够统一、资源能够共享、应用能够交叉,最终为每个不同的终端用户提供丰富的、可定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3.分步实施,循序发展
无论是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每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施阶段来说,教育信息化都是一个逐步建设、循序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在使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之后,才会对教育信息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加清楚明白教育领域中的哪些环节更需要信息化的服务。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可以将之前许多美好但又无法实现的设想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任何大型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建设都不能一蹴而就,遵循信息化项目建设客观规律,要有计划、分批次、分步骤完成。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只有里程碑,没有终点。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点,不断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把握信息化发展方向,才能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好。
三、从苏州教育信息化实例中看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要如何建设,如何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笔者认为在不同地区、不同的信息化基础水平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步骤是不同的。一个经济实力雄厚、信息化基础建设完备的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信息化基础建设薄弱的地区所要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完全不同的。限于文章篇幅,
以下仅仅就苏州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探讨在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基本完善的地区,如何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以促进教育公平。
1.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苏州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基本完善。“城域网”和“校校通”工程实施多年,计算机以及网络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极大普及,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苏州教育信息化已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各校之间基础硬件条件基本均衡。但教育信息化发展依然不平衡,各地区、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现象依旧突出;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程度低:信息化建设更多从学校管理与教师教学方面考虑,缺乏直接为学生服务的信息化项目,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利用也较为匮乏。基于以上状况,苏州启动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E卡通两大项目。
2.苏州教育信息化建设
苏州教育信息化建设围绕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E卡通项目展开。这两个项目通过建立标准统一、互联互通、整合共享、可持续化发展的服务型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从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当前的重点工作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起全市统一的门户平台,为所有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市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整合了全市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把名师课堂、同步课堂视频以及相关练习题放在平台上,给学生聆听名师授课的途径:搭建了教师交流的平台,使所有教师能够观摩同行的优秀课程,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成果,提高了教师整体水平。通过这个大平台,将原本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名师资源放大,使所有学生均能享受到优质均等的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标准化、集中化的设计原则与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制定了各系统的接入标准,预留了各种接口。今后所有新建教育信息化项目都必须与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整合对接,之前已有的各系统也要逐步进行升级改造并接人平台,最终要把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成一个资源共享、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苏州教育E卡通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一张印有个人信息的IC卡片,通过遍布校园的各类机具设备实现学生校内出入考勤、小额消费、图书借阅、特殊场所门禁等多种功能,同时还为学生在校外开辟了乘坐免费公共交通、游玩园林、参观社会实践基地、在公益性图书馆借阅书籍等多项功能,把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笔者认为,这两个项目很具有代表性,代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两种不同建设思路,彼此可以互补:从项目的建设思想来看,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承担了综合性平台建设任务,苏州教育E卡通更多是依托平台的支撑,开展具体的信息化应用;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点来看,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侧重于网站建设及教育资源的整合,苏州教育E卡通则是侧重于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从主要提供的服务来看,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更多为学生、教师的学习提供服务,苏州教育E卡通更多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提供服务。
这两个项目又有许多共通之处:①都遵循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三项原则:项目的主旨都紧紧围绕为教育服务的理念;建设方案都符合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标准化、集中化、个性化;项目实施都分期、分批进行。②都直接为终端用户服务。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苏州教育E卡通项目和以往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如教育城域网、班班通工程、多媒体教室等)存在显著的不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思想从学校(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和教师,其主要目的是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等服务。而这两个项目的建设思想是从学生(被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主要服务对象为学生、教师、家长等个体,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学,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③都更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教育城域网等也都按照区域均衡、城乡一体的思想,统一标准、统一配置,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但这些项目更多集中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学生能够享受到的信息化服务仍然依赖于各地区、各学校自身的应用水平,不同学校学生所享受到教育信息化资源仍然不同。但这两个项目则不然,它不受地区、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全市统一的标准,直接面向所有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信息化服务,都能公平地享受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成果。
正如总书记所说的:“推进教育公平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要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必须要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薄弱环节,整体提高教育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大力发挥信息化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因此,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1优化教师素质,提高知识水平
以前,总认为教师这行很苦和很累,付出和投入都得不到认可,其方式不知对学生而言是培养还是扼杀,这里就需要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在化学教育中要视教育规律为主,对于每一项化学教育的实行不能按照主观愿望去实施,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要尊重,包括人格和个性等,对于教育环境要进行和谐创造,把学生放在人这一主置,通过对他们尊重、赏识、关爱和引导,来达到生命话和未来话的教育。教师的素质得到优化,再加上教师的基本功,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心里平衡进行调节,对于学生所接受和反馈的信息都会得到大大的提高,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又在更多方面得到大的发展。
2重视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其化学方面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高、低、强、软之分,要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教师在对其施教时要因人而异。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个性化发展,如针对化学学习内容在深度上进行层次划分,授课时用不同的化学材料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于选择化学作用,可依据学生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对于化学课堂上教学的成功,并不是指统一全部接受知识完成化学教育既定的要求,而是单纯的学生在化学方面有所不同的收获和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理解,对于语言的交流要有知识、思想、情感和体验等多个方面和层次,让他们之间的气息是互动的,更好的体现个性的灵动,达到互教互学的境界。
3创设质疑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说的是自己能感觉到的心理困境,如有了目标不知道怎么达成。就好比学生在接触学生内容时,和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和谐和不平衡,这时就产生了对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这种心理困境的产生,不是所有的情境都可以的,只能是那些难易适中和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才是最好的素材,更能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化学中学习了CO2的性质,在进行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时。点燃了长短不一的两根蜡烛,对各自罩个大烧杯,提出哪根蜡烛先灭的问题,这时学生给出矛盾对立的假设,如有的觉得长蜡烛先灭,有的觉得短蜡烛先灭,还有的觉得两根蜡烛会一同灭,最后通过实验揭晓答案,观察得到的是长根蜡烛先灭,学生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有相同好不同,这时他们就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对和错,就会对新课的学习积极和主动。
4运用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
有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得到严格的训练,需要教师语言规范和准确,这样学风就能一丝不苟。与此相反,教师要是模棱两可的讲课和似是而非的进行实验结论,学生自然会听得云里雾里,找不到东南西北。所以,教师必须用字斟句酌和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和幽默感在教学语言上也缺少不了,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造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生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
5精心设计板书,体现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上教学中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表现在板书上,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需要依靠好的板书来进行,这样知识就能系统化和条理化,对于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都能表现出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对于最合理的板书设计,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具体设计,要清楚的排列纲目和图表,对于字迹而言要工整和规范。一般情况,一堂课只需一个板面,使用分主和副,也有例外情况,可使用投影仪和小黑板来对额外内容进行补充。
6加强实验操作,激发探究兴趣
化学的基础就是实验,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的实验教学说的就是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培养。
6.1充分利用观察和思考栏目,做好演示实验
对于新教材的观察和思考栏目来说,是关于化学实验的重要模块,此模块更注重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只学习教师的实验方法,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产生的原因需要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的有效结合。教师在实验中会就观察什么而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演示的实验不能只是教材中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能进一步的理解实验的性质。
6.2充分利用活动和探究栏目,探究化学奇妙
对于新教材的活动和探究栏目来说,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以这种方式来探究化学的奇妙之处。通过实验可以产生很多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激发作用,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实验方式上,可以通过分组来进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如对于化学仪器的准备、记录过程和动手实验等工作,可以安排每组成员去做,让学生相互配合和相互交流着合作,对于最后的实验结论也要集体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问题时,给予适当的指点即可,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内容可以得到正确的理解,还可以更好的掌握实验的技能。
7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其手段的黑板、粉笔和幻灯投影仪,这些是很简便快捷,可按课堂的情况来板书内容,而且经济又高效。但它也有局限性,在表现式上表现出呆板和僵硬,对于化学中出现的微观问题还不能展现,并且容量还很小。可多媒体就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现代媒体主要表现在电视机、录像机和实物的展示台等,这些与计算机相结合,形成了多媒体教育手段,用它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对于因材施教而言,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对于计算机的模拟功能来说,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使静止的内容变得动态化,这样学生的直观感知就更准确和深刻,自然理性方面的知识就更完整。用多媒体来展现化学中的一些有机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使他们的印象更深刻。
8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高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我国校园里面发生的极端事件经常出现在新闻头条,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引起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教育领域也在积极地改革创新,希望健全我国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1.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高中生都处在非常大的学习压力下,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学科的学习任务,需要在学习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为了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多高中生都在高考之前彻夜读书。在这繁重的学习负担之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一些问题。无论是学生的性格出现的变化,还是学生做出的一些过激行为,起因都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学校、家长和他们都没有充分重视,最终导致情况恶化,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2.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师生与家长一直都是把注意力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心程度远远不够。即使在素质教育之后,教育部门也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尽量压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另外,即使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也缺乏针对性,难以切实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的学校只是把心理健康教材发给学生,不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就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2学生缺乏心理问题疏导途径
我国当前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人感觉承认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非常难以启齿的事情,大部分高中生都有这种心理。所以很多高中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后,不会像其他人诉说,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有效解答自己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在心里长期积压,最终就会以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形式爆发出来。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都没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所以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3.优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3.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预防高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只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高中生就可以在教学中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学到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自己疏导心理问题的途径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高中生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必备的常识,可以让高中生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挫折教育。高中生是一群还没有步入社会的群体,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出现自杀现象是因为他们的承受能力太脆弱,受到挫折以后就心理崩溃,做出这样的自残行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挫折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生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自己遇到的各种挫折。
3.2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
为了及时地发现并帮助学生排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管理心理咨询室,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心理咨询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因为只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心理咨询老师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记录观察,及时地知道哪个学生需要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这些心理健康档案需要安排班级排序进行保存,对每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老师平时的观察确定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比如有一些平时表现得比较自卑、孤僻、沉默寡言的学生,就需要得到心理咨询教师的重点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3.3学校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
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视,而且让他们在宣传中有所收获。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课间时间播放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一些学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重现等,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意识。也可以是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4.结语
高中学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高中生的一个人生转折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所以,我国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尽快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旨在促进大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语文能力的提高。文章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率,通过教学活动激活经典文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的幼师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幼师人才;人文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20-02
大学语文课作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具有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等特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学常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并具有鉴赏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幼师人才奠定基础。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一、小说的教学设计
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说:“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小说通过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因此,高校要重视小说的教学设计,要通过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培养大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从文学故事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大致流程如下所示: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精析段落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艺术结构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时显得比较单调,缺乏互动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化的小说教学设计流程大致如下所示:教师线上布置任务资料搜集学生多元探究(自主探究、团队协作、任务呈现)任务展示任务评议(自评、他评、师评)成果展示资源保存。信息化的小说教学设计,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女生,感情细腻丰富,课外喜欢阅读小说。针对2014级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喜欢阅读网络小说的大学生占76.45%、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类小说的大学生占19.63%、不看小说的大学生占3.92%。可见,网络小说是高职女生的主要阅读类型,而在网络小说中又以阅读言情小说为主。言情小说多以“金钱+帅哥+平凡的女主=幸福美满的婚姻”为模式,未能给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让大学生爱读、多读、会读经典名著类小说,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在信息化的小说阅读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注重改变大学生阅读小说求新、求奇的心态,让大学生真正领悟经典名著类小说的深刻内涵。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倡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多元探究,让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团队合作,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会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广泛搜索文字、图片、视频等相关的学习资料,会阅读到许多拓展型阅读材料,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小说中人物的悲喜命运、情节的一波三折、主题的深刻独到。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多元探究、成果展示,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经典小说的精髓,促使大学生在探究与交流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人物的个性特征,认知小说的叙述方式,进而掌握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性格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小说阅读与鉴赏教学更加高效。例如,教学老舍的《断魂枪》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多元探究,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沙子龙断魂于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孙老者断魂于虽有学武激情却学武艺不得、作者断魂于“国术”的未来,《断魂枪》实际上充满着文化嬗变的悲凉感。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地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二、散文的教学设计
散文总是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它以“形散而神不散”为最大的特点,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选材灵活多变。散文的语言平实无华、简洁优美、自然真诚,传达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叙说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北岛在《失败之书》中写道:“散文与漂泊之间,按时髦说法,有一种互文关系:散文是在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调查可知,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哲理散文知之甚少,而一些散文家运用复杂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到见解,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部分大学生更无从体悟。因此,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大学生从作者抒发的情感入手,感悟其中的真意,提高大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1)以音乐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在学习郭凤的散文《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时,为了唤起大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感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搜集蟋蟀叫声、潺潺的溪水声、啾啾的小鸟声、雨打竹林声等让学生欣赏,还有学生从网络上找来轻音乐《Summer's Eve on a Mountain Lake》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将大家带入一美丽多彩的自然世界,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蟋蟀勤奋用功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建立电视散文资源库。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拓展课外学习空间,比如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丰富的电视散文资源库,让大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习语文。电视散文既有电视语言的特点,又包含散文艺术,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真情实感,深受大学生喜爱。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散文,让散文变得有声有色,意蕴绵长。例如电视散文《我与地坛》,导演用蒙太奇、长镜头等剪辑手法对文字进行艺术表现,作者在地坛所领悟到的生命的思考、命运的坚守、母爱的无私,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的穿插使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内在情感。解说者用沉郁沧桑的语言诉说着往事,古园虽老旧,但生命生生不息,母爱深沉感人。这样的电视散文通过景物抒感,让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母爱的感知逐步加深,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深度。
三、诗歌的教学设计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经过岁月的洗礼,唐代成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李白、杜甫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以后,一大批新诗诞生,诗歌的传统在中国大地绵延不绝。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也喜欢诗歌,但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活离诗歌比较远。对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教学部13级4个班级的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文学基础知识薄弱,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时常无从下手。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激发阅读诗歌的兴趣尤为重要。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诗歌教学形式。传统教学形式注重教师的“教”,强调学生的“学”,教学效率往往不高。而信息技术的引入,丰富了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打破传统课堂一言堂的现状,激发大学生用新方式进行诗歌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诗歌教学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需要高职大学生多次诵读、品味,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诗歌的教学重难点在于意与情。意即意象,诗歌多以内涵丰富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情即情感,诗人多通过景物来抒感。例如,教学《蒹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电子词典了解生僻字的含义,明白诗歌的大概意思。同时,教师要在网络上搜集材料,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图片、文字、音乐(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动画,将悦耳悠扬的音乐美、意境朦胧的画面美、赋兴运用的韵味美融为一体,使大学生在学习《蒹葭》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追求心中理想的执着信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戏剧的教学设计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史诗的作者从对事迹的观照中创造出具体的形象,而戏剧则满足于描绘行动的内在动机,意志的动向以及内心的反应。”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独特魅力,戏剧中的冲突是浓缩了的生活。尤其是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冲突、情节冲突、利益冲突,都是对生活的浓缩和总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对于戏剧冲突的理解还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大学生理解戏剧冲突是学习戏剧的关键所在。
(1)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戏剧教学。戏剧一般都比较长,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话富有哲理,并且多用优美的比喻,因而有时比较难懂。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让学生对剧情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描写来分析罗密欧与朱叶的性格特点,并在网上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该剧的戏剧冲突。最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理解,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2)利用信息技术储存课本剧。教师的简单讲解,有时并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戏剧表演。在表演之前,要让大学生通过了解戏剧的基本内容,熟读剧本中的台词,理解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及情绪变化。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戏剧表演,既能加深对戏剧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为以后工作进行团队协作打下基础。在大学生表演的同时,教师要将表演的课本剧用摄像机等电子设备记录下来,并将拍摄的视频进行筛选和分类,建立课本剧资源共享平台。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找出表演的不足,从而提高戏剧鉴赏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五、结束语
大学语文课作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具有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等特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学常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并具有鉴赏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幼师人才奠定基础。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以现代教育技术革新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JG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筠(1984-),女,湖南吉首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高等职业文科教育研究和民俗学研究;李静(1969-),女,广西陆川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李源清(1978-),男,广西河池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教学部行政秘书,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方琼.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篇5
关键词:集团化管控;信息化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260-02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传统行业中,对传统行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集团化管控的国有企业需要利用自身优势,运用合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业务管理和公众服务水平,促进集团的转型升级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提高集团各级单位,尤其是市场竞争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集团公司面临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集团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要求,对内部管理提出巨大挑战。集团公司业务板块行业跨度大、下级企业类型复杂、人员数量多,依靠人工管理方式,无法满足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和实现集团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1 信息化规划的原t
信息化规划要将集团信息化看做一个整体,对各个局部系统设计、数据流向进行总体分析,从而让各个分系统有统一的标准、架构与接口,有效解决跨部门、跨系统的统筹规划、高效协同。另一方面,在规划的框架下,将信息化战略要求制定为愿景,通过由点到面的稳步、有序的推进实施,最终使得整体系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2 信息化规划框架
集团信息化战略规划框架围绕集团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在深刻理解集团战略、组织与业务的基础上,描绘信息化建设蓝图,包括技术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设施架构、集成架构和安全架构,并制定相应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同时完善集团信息化治理体系,形成对集团信息化规划、建设、运维和评价的全生命周期闭环治理。(图1)
3 信息化规划制定步骤
1)集团战略、管控与业务分析:集团战略发展现状、集团战略绩效管理分析、集团战略绩效管理需求分析、集团组织架构、集团业务框架。
2)集团业务框架、管控目标分析:各职能部门、单位业务模块分析,各职能部门、单位管控目标梳理(3―5年)。
3)依据集团整体战略发展方向及管控目标,立足信息化建设,寻求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业务发展的支撑。
4 信息化规划执行要点
1)集团化管控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主要有三点特点:各子公司建设差距较大,不可一概而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不能形成高度统一;信息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应对之策主要是:建设初期特别是夯实基础阶段,职能系统的建设务必由集团主导,统筹规划、集约建设;除了自上而下的建设外,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平台整合等,结合考核加快形成制度,避免造成建设中和建成后的责任不明晰问题。
2)分多个阶段完成规划目标
首先要夯实基础,完成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等业务模块基础工作平台的新建或完善工作;其次要全面展开,基本实现集团各应用系统的全面建立,基础设施方面对集团本部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以保障集团数据资源的传输安全及实现集团基础设施资源的集约化建设,降低集团信息化设备及运维管理成本;最后提升发展,完成集团信息化数据平台及决策平台建设,实现集团数据的共享、融合服务,促进集团数据资产化,为集团领导提供管控预警、经营目标考核、经营情况分析等关联性决策主题分析,实现全面的数据可视化决策支持。
5 总结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具有鲜明的特点,鉴于诸多因素,不可不进又不可冒进。信息化建设应由集团本部自上而下进行统筹规划,从战略发展角度统一布局,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各下级单位应根据规划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组织信息化建设。形成统筹协同、重点推进的集团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充分发挥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业务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积极探索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艳萍.定位与规划:信息化成功两大法宝[J].现代国企研究,2011(8):22-24.
[2] 贾之楠,石倩.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0).
[3] 杨超,朱占强,谷丽娜.SAP商务智能系统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10(2): 7-8,42.
[4] Jerzy Stawicki,SAP 实施项目案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9):73-75.
[5] 王怀宇, 赵英娇.基于SAP 系统的ERP 系统的设计与规划[J].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0(23): 26-28.
[6] 付磊,杨颖,潘亚梅.基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管理软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563-565,569.
篇6
【关键词】企业现金流量 优化管理 主要意义 有效途径
现金流量的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不仅关系到既得利益,还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了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提高对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水平成为当前企业的首要任务。
一、基于创新视角下企业现金流量优化管理的主要意义
科学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有利于企业综合客观地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支付水平及资金周转水平,从而对现金的来源、运用、控制,企业的财务状况等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同时有利于市场监管部门防范风险,进行事前监督控制;也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整合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运用现金的能力、获利能力等,给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现金流管理连接着企业运营的起点与终点,对现金流量管理的有效进行可以促使行政管理层加大融资、引资力度,同时提高福利待遇,增强企业凝聚力,建设和形成优秀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可以保证销售层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市场开发和新产品推广,建立品牌效应,引领企业向更长远的方向发展;可以给生产层提供采购生产资本,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高收益生产,又能在安全与创新方面更上一层楼;可以为技术层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提供强有力依托,也能提高人员水平技术培训;可以保证资金管理层更加科学地建立资金管理、监督、指导、考核、预警系统,有效核算生产经营成本。
二、基于创新视角下企业实现现金流量优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基于创新的理念实现现金流量优化管理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完善现金流量分析目标体系的各项管理,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金流量分析表的目标是指企业在经营中获得现金的能力评价尺度,获得现金的多少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清晰地判断出来,从而达到对企业财务的正确掌控。通常情况下,企业获得现金的能力越强,就越可以赢得更多的利益,在企业的经营中也越有可能使用较多的现金支出来用于企业的纵深发展。所以获得现金的能力可以最充分地体现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目的。另一个可以体现编制目的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在现金流量表中也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企业偿债能力的高低和企业财务的弹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通常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当企业具有比较强的偿债能力的时候,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就比较大,企业财务的弹性也随之不断增大。如果企业的偿债能力很低,那么企业可以流动的资金就会逐渐变少,企业的财务弹性就会明显降低。利用现金流量表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资金周转的具体情况,从而可以对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做出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制定出适合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有效策略。
从企业的发展形势上看,在理想的企业账务环境的企业的发展能力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很大的联系,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经验可以建立符合下述条件的现金流量体系,以期能够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体系保障,所以在企业在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优化管理的时候,必须把握好四方面:一是获现能力分析,也即企业销售现金的比率、企业在经营中积累的总共资产的现金流量的比率,企业资本中现金流量的总比率。二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其中的主要项目有付比率、企业的现金流量率、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这些构成了企业偿债能力的基本因素。三是企业的盈利情况分析,其中包括净利润和企业经营现金的比率、运营的指标等。四是企业的发展能力的分析,其中的内容主要有现金股利的支付率、再投资的现金比率等。企业的获现能力最终体现的是企业的资产状况、投资人与企业的关系,企业的所有资金与企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着企业每一环节的运营指标和运营结果,从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的运行情况。同时企业的获现能力还能对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起到科学的量化作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和运营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企业的偿还能力分析最终体现的是企业对所欠的债务的偿还能力,尤其是在短期债务和利息偿还方面,而现金流量表对偿还能力的分析侧重的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使用现今的流量比率、现金的速动比率等指标,偿还能力可以为企业的资金动向提供可供参考的有力依据。企业总体的盈利质量一般体现在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和营运的指标上,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发展的空间大小,并可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合理的推测,以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提供保证。企业的发展能力体现在企业所具备的经营项目的支付能力上,对现金股利的重新考核和对投资现金比率的再认识就可以更好地判断出企业的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要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对现金流量进行科学的管理尤为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建立比较完善的现金流量指标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信息化的管理力度,运用科技手段建立可行的管理模型机制,可以让企业随时随地把握现金流量的具体状况,为企业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红.创新视角下企业现金流量的优化管理[J].中国商贸,2011(30).
[2]容少华.对现金周转管理的战略思考[J].财会月刊,2006(11).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政治 积极性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现实。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育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易于创设多彩教学情境,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近几年,我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展现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合理运用现代化媒体手段,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并使其思维随着情境的引导深入教学内容,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我在讲授“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一课时,为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对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一幅幅画面通过录像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风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蓝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沟;气势恢宏、人杰地灵的东岳泰山;波光粼粼、水美鱼肥的太湖美景……随着同学们一阵阵惊喜赞叹,他们陶醉于我们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情致油然而生。
通过现代电教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美感领悟能力。在这德育、美育双向交汇过程中,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二、信息技术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多媒体为我们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手段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用现代教育技术代替传统的教育手段,节省了时间,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发挥色、声、影、形等多种功能加快学生的认知过程,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让学生在p松、愉快的氛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导入新课用一段录像,录像是形象地反映学生所熟悉的当地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觉使学生很快就进入角色,明白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再用一段风景名胜的录像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了解什么是环境。除此之外,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个典型的事例,并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分析和举例,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实际思考达到了老师包办代替所不能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易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课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社会调查为核心的探究性活动,引导在学生对周边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时代意识。随着Internet的诞生,世界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克服了室外调查的困难。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多角度的交流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求知和研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工具,指导学生分小组上网查阅,搜集,摘录,保存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让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再由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共同评价。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由师生双向交流转变为多向流。然而教师必须对网络资源灵活运用。
例如讲“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时,要求学生要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发生及其成因,危害,并为当地政府提出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建议。如果让学生实地考查,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提供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或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样可以避免有些同学因为没有电脑或者没有上网而不能查阅资料),布置他们课余时间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课堂上再在班上交流;也可以课堂上直接让学生上网搜集(现在很多学校都设有电教室和校园网),利用各种多媒体网络提供的信息与资源进行思考,探索,透过网络交流学习,教师从旁指导。
这样,学生既避免了室外考查带来的麻烦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又可以由单凭自己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课本上有限的资料去获取知识,发展到依靠网络的大空间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充分发挥多媒体形、声、色、情并茂的优势,将其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给政治课堂带来全新的面貌,展示出政治教学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海艳 试谈多媒体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B》2011年8期.
篇8
安达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的根本,教育事业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断进行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职化学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变革进行适当的调整。本文重点论述了当前中职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有效结合,希望能够为广大的中职化学教师提供一个提高课堂效率的参考。
[
关键词 ]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产物,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去,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信息技术还会在更多的领域内发挥进一步的功能效应。鉴于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目前教育领域也逐渐引用了相关的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界的改革。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更要在不断的实验中获取感官上的认识,并保证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是当前中职化学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了二者的优化结合,能够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更有益于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它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动态的演示图,并配置相应的音频文件,将声音、影像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学生们更乐于接受,将被动的知识传授,转为主动的知识学习。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实验现象进一步放大,能够让每一位同学对实验现象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反复的回放,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的现象;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一些实验室比较难做或者是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来进行模拟,既能够保证安全,节省时间,同时又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从而增强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实验教学在整合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1.信息技术利用不合理
在进行信息技术与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时,要进一步明确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利用信息技术只能是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辅助的工具,不能够完全替代实验教学。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实验的实际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验室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教学的方法,而当前一些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利用,在进行一些操作简单;无安全隐患且学校的实验条件能够满足实验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依旧利用信息技术来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能力没有太多的好处。
2.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
一些中职化学教师在运用了信息技术之后,为了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常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实验的模拟,并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这样,学生原本的动手实践操作环境就本取代了,长此以往下去,化学实验就逐渐淡化模糊了,这样严重制约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便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3.信息技术应用不科学
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一些难以操作的化学实验,以动画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们。但是目前的中职教师团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较低,难以运用好信息技术,制作出符合教学内容的高质量课件,这样信息技术对于化学教学实验的帮助就弱化了。同时,一些中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较为肤浅,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于追求课件形式的花哨,而忽略了真实的教学内容,因此,一些中职教师在应用了信息技术后,不仅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相反,还制约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相互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未来中职化学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提高中职化学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二者进行有效整合时,仍需要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避免出现教学失误,影响教育质量。
1.要保证化学实验的主体地位
中职化学教学工作中,一直是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这是受化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制约和限制的,是不能够进行更改的。因此,当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相互整合时,这种化学实验的主体地位依然不能够动摇,信息技术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和方法,并不能够也不应该取代化学实验。我们承认,利用了信息技术之后,一些难以模拟的化学实验得到了简化,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直观的化学认识,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进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但是,化学教学还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工作,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够被剥夺,中职化学教学的核心问题不能够动摇。
2.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要适当
中职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化学实验操作简单,观察清晰,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即能够理解实验的目的,这类教学环节中,没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而有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化学反应不明显,观察不方便,此时应用好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的安全性,还能够便于观察,信息技术的利用是促进中职化学教学的一个手段。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中职化学教学都适用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整合中,教师应该提高甄别和判断能力,避免全部依赖信息技术,将原本简单的教学工作复杂化。
3.全面提高中职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课件制作,有时候,为了更好的显示一个化学实验,需要结合多种计算机操作技术,例如宏和模块的建设等,而目前教师队伍中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这就需要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并定期进行业务能力考核,以全面提高中职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是未来中职化学教学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二者的整合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为了避免在整合的过程中出现过当现象,广大的中职化学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判断和甄别,合理采用信息技术,并坚决保持化学实验的主导地位,以化学实验为主体,进行适当的信息技术融合。随着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深入化发展,未来的中职化学教学工作将会更加高效科学,更好为中职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姗姗.信息技术与高中理科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3:59.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电子专业 研究 实践
电子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性课程,与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子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是电子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年来,电子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课程,国家更是将电子信息列为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子专业的学校教育目前处于瓶颈阶段,面临一系列教育难题,尤其以课堂教学问题最为突出。因此积极借鉴信息化大赛的成果,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是解决电子专业教学问题的必由之路。笔者以信息化大赛背景下的电子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教学信息化过程。
一、教学信息化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当前,信息网络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已必不可少,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生活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信息化教学就是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
首先,教学与信息的结合是现实所需。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教学已经在国内的教育领域形成规模,这为教育的实质性改革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国家也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充分利用看作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可以说,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社会现实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与信息的结合能够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这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而信息网络的独特性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对教师来说,信息网络创造了虚拟教学平台,变革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对学生来说,教学信息化有效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束缚,为他们的自由交谈、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创造了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信息化遵循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尝试教育改革的一剂“良药”。而在此背景下,每年一届的信息化大赛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将信息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平台。
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当前,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践课时较少。目前的电子专业课程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四部分构成,其中,专业课与实习是核心环节,集中体现了“学习+实践”的高职教育特点。但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在课时安排方面存在着三个不平衡:专业课时大于实习课时,理论课时大于实践课时,课堂教学课时大于实际操作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不平衡,学生的学习活动被迫停留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层面,而动手操作能力则显得捉襟见肘。
其次,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疲于应付。电子专业偏理科,是对电子电气、机械电工学科的研究。因此,电子专业的机械制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量、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工识图、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再加上传统的静态的单向传授方式,这些都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疲于应付,得过且过。
最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活动缺少创新性。电子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一方面是受课程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教学方式的保守与落后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更多地表现为被动接受,很少表现出主动的状态。与此同时,实践操作课时得不到保障,学生自学时间较短。在主观与客观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了纸上谈兵。
三、信息化大赛背景下的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策略
由上可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甚至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与客观规律。因此,我们急需以信息化教学为切入点,详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最终借鉴、模仿信息化大赛中的有益尝试,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1.动画导引,变枯燥为生动
面对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如何吸引学生至关重要。在信息化大赛的参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做导引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电脑动画、视频技术。据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视频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景概括+名人访谈+成果展示”的导引方式。例如,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时,可以先用视频剪辑或FLASH的方式回顾其发展历史,然后在网上搜集专家、名人对自动化的理解与感受,最后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对电子自动化成果进行展示。
2.创设情境,变抽象为形象
电子专业课程概念内容高度抽象化,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因此,将抽象的内容转换为具体的形象就成为电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参赛项目“TD-LTE单站基站建设”中,单站、基站、流程、定位、TD-LTE等概念都是极度抽象化的,即使有些概念的表面意思非常清楚,但其内容却极其复杂,学生理解、接受起来很困难。该学院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出来。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创设情境,将抽象的内容置于情境中,然后在声音、图片、视频的综合作用下,抽象的概念就会变为具体的形象。例如,在《电工基础》“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一节中,充放电原理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先制作、播放一段关于电容器充放电的flas,然后利用编程在电脑上显示正负电荷的移动过程及灯泡明暗情况,让学生在深切领悟的同时对电工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3.演示过程,变难点为易点
在电子专业课程中,很多概念、原理、法则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们认为将原理、法则过程化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所谓“过程化”,就是在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进行动画描述、流程演示以及局部放大。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甲醇的精馏”就采用了流程展示的方式,而临沂职业学院的“中国梦、青年梦”则局部放大了青年梦。不管选取哪种过程化形式,两个学校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一节中,可以利用投影仪将二极管的图形、符号、波形、电路连接图投射出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然后让学生观察电流的流动过程,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四、小结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传播媒介,网络信息化以其独特的优势给予了课堂教学更多的支持,它能让书本知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信息化教学既是教师手中得力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帮手。
参考文献:
[1]唐文晶,武马群.基于虚拟系统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大赛赛项设置规程与组织机制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4).
[2]王金霞.信息化大赛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4(17).
[3]谭邦喜.电子电工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浅探[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26).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中职学校;物理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优化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比较关心的既有信息技术载体的经济实用性和可获得性,也有课程整合方式方法的可操作性。当前,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已具备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硬件条件,部分中职学校也已经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设有演播室、网络资源平台等,这些设施都为课程整合和优化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技术保障。
一、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中职物理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领域,而在80年代,我国也开始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初次的尝试和探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国内外教育界的长期探索、实践和分析后,信息技术才开始广泛应用于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优化和实施物理教学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具可行性。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非通常容易理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最基本的特征有四个:第一,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做指导;第二,有专业的教学理论做辅助;第三,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第四,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方法、新途径,它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且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部激发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真正的锻炼,这也正是我国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我国传统教学、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它发展到今天已经被社会广泛熟知,其重要性也无可替代。当前,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大院校的应用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他们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最重要的是它在根本上改革了我国传统教学的弊端,可以说是教育界的一项重要的创新举措。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和意义研究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生活中要想获取信息、提高效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只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才能使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切实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现代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的,意义重大。
经过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创举,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推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知道,物理是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集观察与实验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非常重要。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通过现代多媒体进行讲解、演示,既能对物理现象进行模拟实验,又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鼻等器官的主动参与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优化物理教学情境,丰富物理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借助信息资源这个平台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实施研究
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想实现较高水平的物理教学,就要找准方法。这里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对“教”与“学”的把握,在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首先,要联系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明确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设备条件,没有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就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自律性不强或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此时,教师应当给予充分地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其次,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教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知识实际应用性的解读。对于某些深奥的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教师要结合科学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演示,还要将这些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匹配起来。
(三)最后,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越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学都要利用它们,为了利用而利用,为了整合而整合,这样的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物理教学的一种优化手段,也是未来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教育条件和教育形势是利于该教学手段发展和推广的,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的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认真分析物理学科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增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促成教学效果实现质的飞跃,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崔晶华.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5.
[2]蔡晖.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中职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巫红卫.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中职物理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11:22.
- 上一篇:人力资源情况分析报告
- 下一篇:环卫服务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