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地域;气候;人体健康

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因为气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影响我们健康的气候有多种,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并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事态,疾病发生的种类与地域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素,针对各地域的地理条件不同,而有效地利用好气候的优势,来对付各种疾病的发生。

1气候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众所周知,气候对我们人体的健康和情绪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若人们处于温度、湿度、气压等气候条件都正常的情况下,会觉得心情舒畅,自然身体状况将处于最佳状态。在夏季,气温升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发病几率会增加;而冬季,气温下降,人体的心脑血管会随着气温的降低而收缩,因此冬季易诱发心脏病。大风天气时,空气中富含灰尘和细菌,容易诱发类似于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当然,还有其他的气候条件也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但是,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利的一面,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来进行各种疾病的疗养。

2具体分析地域、气候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人类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充分了解各类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素。以下主要分析了沿海地区气候、山区气候以及高原气候的特点及各影响因素。

2.1沿海地区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1沿海地区气候的特点 沿海地区因没有高山的阻挡,因此太阳辐射会较内地地区强烈,同时,紫外线的照射也相对强烈;沿海地区因靠近水域,因此日夜温差较小,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沿海地区气流活动较内地地区频繁,因此,海风较大,空气的湿度也较大,但是,空气中富含多种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整体来说,沿海地区的气候比较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2.1.2沿海地区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因沿海地区日照强烈,紫外线辐射多,紫外线不仅具有杀菌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人体血压的调节和身体对钙的吸收,并增强人体的代谢能力。因此,人们可以在沿海地区进行日光浴,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而且对一些炎症疾病都一定的疗效作用,比如,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淋巴炎、皮肤病等。但是,气候对人体的影响都不是绝对的,沿海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仅仅是有利的一面,它对人体健康也有负面的影响,比如,甲亢的患者在进行日光浴后,会加重病情对身体的危害。因此,要适当地运用气候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的一面。

2.2山区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2.1山区气候的特点 山区气候相对于海滨气候较复杂些。山区地区的温度随海拔的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 m,平均温度就会下降0.65℃,因此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是处于被山包围的地区。山区的降水也不稳定,同样是受海拔高度的影响,降水首先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增多,但是当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水与高度又会成反比的状态,而这里的一定高度又不是固定的数值,这个高度会受季节和气压的影响。山区整体来说,属于湿度较大,日照较弱的地区。

2.2.2山区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由于山区日夜温差较大,因此,人们容易患上感冒咳嗽的疾病,另因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下,人体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引起血管破裂,从而诱发冠心病、脑梗塞等危险的疾病。山区地区是支气管炎、脑溢血、脑梗死多发的地区,这与山地的地域性气候是分不开的。因为山区受气流影响大,昼夜温差大,容易诱发这类疾病。但是,我们人类可以利用山地地势的优点,来进行疗养,山区多森林,空气中氧气含量丰富,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森林疗养、温泉疗养等。

2.3高原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3.1高原气候的特点 高原地区日照长,紫外线辐射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空气中的含氧量越少,而且多风,因此,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可以用几个字概括:气压低、寒冷、缺氧、干燥、辐射强。例如,在高原地区,日照时间每年可达3500 h左右,空气中每平方米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0%。

2.3.2高原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高原地区是最不适合居住的地区,由于其海拔较高,气压较低,氧气较少,因此,人的身体会因缺氧而产生相应的一系列反应,如心慌胸闷、头晕呕吐、体温和血压发生改变,长时间会引起大脑皮层的严重损害,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处于高原地区的人,容易发生类似于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炎等急性疾病。除此之外,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人体易缺水而导致皮肤干燥、咽喉炎、鼻出血或者各种皮肤病等。但是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也有其优点,如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较平原地区好,受工业污染少,空气和水都很干净,这些都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3结论

人们的生存受大自然的约束和影响,人们处于不同的地域,气候条件也大相径庭,因此,地域、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不论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我们都应该了解清楚,各地域气候条件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来进行各疾病的疗养。

参考文献:

[1]任炳潭.气温与人体健康[J].气象知识,1982.

篇2

摘要:肠道杆菌是肠道内诸多微生物之一,在于其他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肠道内菌群代谢的影响更为显著。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对肠道杆菌度人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肠道杆菌代谢在研究对象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健康监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肠道杆菌疾病的治疗人体健康 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对自身机能的了解提高了人类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将人类健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1 世纪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已进入系统生物学的阶段。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研究证实,在人类的肠道内生存着1000多种微生物,细胞总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1]。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及疾病的防治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研究证实,肠道杆菌对机体的作用绝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上,肠道细菌不仅能够完成自身之间的信息和物质交换,同时还能与宿主的其他细胞进行交流,实现与宿主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就是说肠道细菌对人体全身的物质代谢,进化,生病,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肠道杆菌的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及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1、肠道杆菌代谢对人体的损害

肠道杆菌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在正常状态下,肠道内的细菌与人体的内外环境之间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一旦真个平衡发生变化,就将出现菌群失调,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疾病。菌群失调不仅直接导致患者肠道疾病,而且还能影响其它器官,因失调的程度不同而影响的部位及发病机制也存在差异。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的因菌群失调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病例,该病患者无过量饮酒史,以此病因与酒精影响无关,在对其病机的研究中发现,该病与代谢、炎症、环境因子等多种基因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是饮食,饮食不仅直接导致肝脏的脂肪积累,而且对肠道杆菌的代谢有一定的影响,菌群失调进而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2]。同时医学界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肠道杆菌代谢能够产生内生性乙醇,乙醇作用于肝脏,导致脂肪肝的形成。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身体肥胖的小鼠呼出气体中的乙醇浓度较瘦弱的小鼠高,使用新霉素对其进行治疗,之后再次检查发现小鼠呼出气体中的乙醇浓度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证实,小鼠的内生性乙醇主要由肠道杆菌活动产生。相关研究显示,内生性乙醇不仅可以增加肝脏的甘油三酯累积,诱发脂肪肝,而且对肠道的上皮细胞具有损坏作用,影响肠道的通透性,使肠道内有害菌大量生长,分泌出大量的脂多糖,由血液转至肝脏,从而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由此可见,肠道杆菌的代谢对宿主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对部分疾病的发生及转变有不良的影响。这就给临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提高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肠道杆菌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肠道杆菌对人类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生存在肠道中的微生物不仅直接参与宿主的代谢过程,促进有害物质的排除体外,同时能够产生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代谢产物,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确保机体的健康。

菌群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肠道内微生物种类多样,其自身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人体自身无法产生的酶,可以进一步发酵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可以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粘液,确保了食物的吸收,肠道的畅通,同时对肠道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肠道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短链脂肪酸,包括丙酸、乙酸、丁酸等,这些物质对维护宿主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②肠道杆菌能与人体发生共同代谢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药物及外来化合物的代谢过程中,直接影响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为人体健康及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肠道杆菌中的部分细菌通过自身代谢以及共同代谢可以产生类似于外用药物的物质,对人体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肠道杆菌具有改善人体生理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3]。

3、肠道杆菌代谢研究的运用

现阶段肠道杆菌代谢研究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人体健康的监测、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等几个方面。①人体健康的监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肠道杆菌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临床上已将肠道杆菌的代谢作为人体健康的监测方法。这种监测方法较基因组及蛋白组学有着更大的优势,它涵盖了人体基因组及微生物基因组的所有终产物,所获得信息更接近生物表型。代谢组学研究的内容相对较为广泛,血液、尿液、唾液、活体组织等都可作为监测的样本。肠道杆菌代谢对人类健康监测具有重要的价值;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随着学界对肠道杆菌对人体影响的研究,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已成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其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其他诸多疾病的应用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总 结

肠道杆菌对人体的作用一直是人类健康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的不发展,人类对其的认识逐步增加,已经意识到了肠道杆菌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认识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对菌群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物医学的开展,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必然会进一步推动人类对肠道杆菌的研究,研究也必然取得更突出的成绩。在现阶段乃至于未来,肠道杆菌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将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将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徐凯进,李兰娟,邢卉春.肠道杆菌参与宿主代谢对医疗个性化的影响[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 2) : 86-89.

篇3

[关键词] 人体健康 体育生活方式 健身运动

体育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体育活动的良好形式和行为特征。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在促进人们体质健康水平上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增强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时体育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生活是人类生存中即涉及到物质生活又涉及到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生活领域。

1 健康

1.1健康是财富、快乐和幸福,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或社会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不是健康”。而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1.2 生活方式与健康

生活方式包括方方面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精神、政治和社会生活。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在许多方面对个体的生活健康起着决定和中介作用。如果人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就会使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出现障碍,最后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人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研究表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传统等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所以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

1.3体育生活方式与健身

在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里,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对人类来说是宝贵的,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及美好理想的实现。而体育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生活是现代人类生活中既涉及物质生活又涉及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生活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健身运动对增强人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有显著的作用。

一是健身运动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经常从事健身运动可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从而改善神经规程的均衡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身体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内部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体内各器官的功能。

二是健身运动能提高人体心肺的生理功能。经常从事健身运动的人,其心肌细胞能获得更充足的氧气及营养物质供应,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这些对预防血管疾病都是有十分有益的。对呼吸系统来说,从事健身运动,由于肌肉活动需要更多的氧气,促使呼吸次次数增加,使肺通气量大大增加,同时可使呼吸肌的力量增大,呼吸肌的活动性增强,有助于预防肺气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三是健身运动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可促进骨骼的骨密质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从而增加骨的抗压和抗扭曲的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并能使关节变得灵活、坚固,使人体健壮、健美。

此外,健身运动对人体其他系统也有良好的作用。在健身过程中,消化系统由于增加了机械摩擦,能促使其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能使泌尿系统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更为良好,营养物质吸收得更彻底,代谢废物排除得更干净;内分泌活动更旺盛等。因此,科学技术愈进步,人类社会愈文明,就应当愈要提倡健身运动,它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得强大推动力。

2 健身运动是预防“现代文明病”、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加快了生产、生活的现代化步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工具的机械化、交通和通讯联络工具的现代化,以及家庭设备的电器化,汽车、电梯代步、食物半成品、快餐化等共同构成了人们享受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大多被“脑力劳动”取代,加上具备先进医学和发达的卫生保健条件,从而制约着人类进化和人体发展所遵循“用进废退”与“适着生存”的生物法则,结果造成人类种族群体的体质日渐衰弱的可能加剧,肌肉机能退化,骨质疏松,心肺功能减弱等“文明病”会随之蔓延。随着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多,结合现代社会人们出现的健康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体育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方法与途径”,“适量运动”是保持与促进身心稳定与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人体在适宜的体育运动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良性变化而达到强健身体与防治疾病的目的。为了根治由于现代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疾病,人们把体育健身纳入保健养生的内容。因为体育是贯穿整个生活方式之中,它调节并改善人们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效应,并日益成为保健养生、延年益寿和健身康复的方法。“体育延长了人的寿命”,人们可从不同的体育健身活动获得生理、心理、精神的满足与享受,获得无穷的乐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人类的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越来越受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途径很多,但最积极的方式则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人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发现,“健身运动是促进人类健康的强大推动力”,“是预防‘现代文明病’、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最终把救世主的目光投向体育运动,这就更加激发了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

3 结论

体育生活方式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人乃至社会的健康问题。通过愉快、自由地享受体育生活,可以提高人类的身体、智力和认识的能力,可以轻松愉快地与人、社会和大自然生产沟通和交流,使你拥有健全的人格,体验人生的幸福和完美。通过体育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达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心情舒畅之效果。

参考文献: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体育大学,2004.12-13.

篇4

预防医学考研可以考环境卫生学专业、流行病学专业、卫生统计学专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毒理学专业。预防医学考研的方向有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方向进行选择。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帮助人们分析所占有的信息,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卫生统计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摘要:

水中有机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本文针对松花江流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分析,对有机氯农药、邻苯二甲酸酯类及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污染做了具体的健康影响效应评价分析,最后阐述了防控措施的建议。本综述将为此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松花江;有机污染;人群健康

松花江有机污染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受吉林三大化工厂排污污染,甲基汞导致渔民中出现甲基汞中毒病人,2005年中石油双苯厂爆炸造成的约100t硝基苯污染松花江,沿江200余个污染企业造成水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直到2006年实施国家级污染治理措施,情况明显好转。然而5年后经监测,松花江中仍存在较多种类和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1-2]。研究文献表明,有机污染物可以在水体长期存留,经食物链及生物氧化、富集造成人体内分泌、生殖、免疫等系统机能紊乱、失调,严重的导致畸变和癌变效应[3-4]。

1松花江流域水系概况

松花江全长1927km,跨越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个省区。干流由北部的嫩江和南线吉林段的第二松花江在吉林省松原汇合而成,主要流经哈尔滨、佳木斯、同江地域,然后汇入黑龙江。全流域涉及三千多万人口、20多个城市,以松花江为饮用水源的城市有哈尔滨、吉林、佳木斯等[5]。哈尔滨2005年硝基苯污染事件后,停用了松花江水源地,2014年哈尔滨市政府又批准了重新运用松花江水源的规划。松花江除做为饮用水源之外也是三省水利灌溉、防洪、发电、农业运输及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松花江污染状况和防控规律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松花江有机污染

上世纪80~90年代,邱炳源、李青山等[6-7]在松花江水中检测出有机化学污染物364种,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和干流江段,以多环芳烃类、硝基苯和苯胺类为主。本世纪初翟平阳[8]等在松花江水体中先后检出607种有机污染物,其中致癌、致畸物达30多种,并从中选出了80种优先污染物。2006年王东辉等[9]研究发现松花江水有机污染物中多环芳烃占的22.7%,这显然与2005年硝基苯污染有关。2007年史鑫源等[10]采用液—液萃取和GC-MS仪器分析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多溴联苯醚等,结果表明工矿企业三废排放仍然是污染的重要来源。近几年刘志彬、于云江等[2,11]筛选出了10种优先有机污染物和11种特征污染物。与上世纪相比松花江有机污染状况大为好转。2012年X市CDC在松花江不同江段检查9类有机污染物,其中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氯农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及多环芳烃类等,表明了松花江有机污染新的变化。

3有机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3.1甲基汞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上世纪中末期,松花江有机污染物通过生物转化,食物链及生物蓄积等方式对沿江居民及渔民等人群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影响。黑龙江肇源县出现了类似水俣病患者,部分渔民视野狭窄、共济失调等甲基汞中毒症状十分明显,经专家确诊为甲基汞中毒[12]。宋增仁、高良文等[13]在松花江鱼体中检出甲基汞含量为0.3~0.5mg/L,并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地表水中甲基汞卫生标准。2004年张磊等[14]调查结果显示松花江沿江居民的发汞含量比1990年降低了72.1%。2010年张磊等[15]对第二松花江沿岸人群甲基汞健康风险进行了卫生学评价,提示了甲基汞对胎儿的健康危害风险仍然存在。

3.2苯和硝基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剧烈爆炸,爆炸产生的100t苯类污染物伴随消防用水进入雨水通道排入了松花江,造成松花江硝基苯超出国家标准33.15倍[16]。2008年段小丽等[17]参考美国环境保护局健康风险模型评估了此次事故中沿岸居民暴露硝基苯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上游暴露人群和下游部分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略高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但与对照点并无显著性差异,儿童的饮水暴露和妇女的皮肤暴露是此次评价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长期接触低浓度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一定损害,其毒作用特征主要为形成高铁Hb造成机体各组织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脏器的损害[18]。

3.3有机氯农药类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廉价而广谱的杀虫剂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主要包括DDT和六六六,由于这类农药在自然条件下半衰期长又难以降解,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且不断的在体内蓄积。有机氯农药又可作为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其生殖和发育毒性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19-20]。2008年,HE等[21]分析显示六六六是松花江中主要的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其含量高于国际标准ISQG水平,提示松花江中存在生态风险。2010年安娜等[22]研究表明松花江上游肇源江段水体有六六六类和DDT类农药残留,且DDT类农药的残留量高于六六六残留量并有统计学意义,松花江水中(DDE+DDD)/DDT的比值为0.382,说明近期有DDT类的污染物排入江水中,虽未超过国家标准,但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不能被忽视。最近国外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对病例组与对照组人群进行了年龄和体质指数(BMI)调整后,血浆p,p’-DDE水平每升高1ng/g发生自然流产的危险性即增加为原来的1.13(95%CI1.02-1.26)倍[23]。

3.4邻苯二甲酸酯类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邻苯二甲酸酯类是一种环境激素,其致畸性、致突性、致癌性受到国内外的大量关注。2007年陆继龙等[24]研究表明第二松花江下游水中以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两种化合物为主,其含量显著高于国内外一些河流水中含量,且已超过我国地表水标准限值,这表明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水体已受到一定程度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并且对水环境构成了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然而常规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源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有机污染物,目前关于松花江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健康风险评价未见报道,但地面水特别是饮用源水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还是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应引起相应管理部门的重视。据2005年美国Rochester大学的Swan等[25]针对134名2~36月龄的男性婴儿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胎儿期暴露于邻苯二甲酸酯引起男性婴儿生殖系统畸形。

3.5多环芳烃类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松花江水质污染物以多环芳烃类比例最大,2010年孙清芳等[26]采用推广风险系数法和健康评价四步法对多环芳烃类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和平水期蒽对水生生物的风险最大,人体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类对人体健康存在风险,风险值在10-6~10-7属于可接受范围。同时,马万里等[27]致癌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也表明松花江水样中多环芳烃类的致癌风险小于10-6,即致癌风险较小。多环芳烃类的生殖毒性是继致癌性后普遍关注的生物学效应。已有研究表明,苯并芘具有卵巢毒性,其代谢产物作用于雌性生殖系统可造成卵巢原始和初级卵泡数目减少[28]。在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的结果显示,多环芳烃暴露与发生,活力,血清睾酮浓度以及形态相关[4]。

4松花江有机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的展望

上世纪90年代,松花江有机污染物污染日趋严重,自2006年国家实施松花江有机污染物治理方案,通过热技术、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技术对松花江有机污染进行治理[29],同时提升公众对有机污染物有害风险的认识,加强对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监测、管理和风险评价制度,使松花江有机污染物逐年减轻。对水中有机物污染浓度的分析及与人群健康效应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①进行多部门联动机制,实时调查监测松花江有机污染来源、种类及浓度变化的情况,进行人群健康影响风险评估;②利用连续在线监测研究,结合环境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松花江有机污染物浓度与人群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③结合毒理学和分子机制的方法进一步研究松花江有机污染物浓度对人群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危害;④借鉴国内外优先控制污染物的判断原则,研究松花江有机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危害较大的优控污染物来源和环境中排放的情况,探索合理安全的治理技术以及制定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松花江成为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重点———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J].环境保护,2006,(2):1.

[2]于云江,付益伟,孙朋,等.松花江吉林市江段水体特征污染物筛选研究[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3,3(3):175-181.

[3]WhitcombBW,SchistermanEF,BuckGM,etal.RelativeCon-centrationsofganochlinesinAdiposeTissueandSeruma-mongReproductiveAgeWoman[J].EnvironToxicolPharmacol,2005,19(2):203-213.

[4]MendolaP,RobinsonLK,BuckGM,etal.Birthdefectsriskas-sociatedwithmaternalsptfishconsumption:potentialeffectmodificationbysexofoffspring[J].EnvironlRes,2005,97(2):134-141.

[5]熊治平.河流概论.第1版[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7.

[6]邱炳源,林秀式,侯桂芹,等.松花江有机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9,15(6):634-637.

[7]李青山.松花江有机毒物污染状况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J].水资源保护,1995,(3):13-19.

[8]翟平阳,刘玉萍,倪艳芳,等.松花江水中优先污染物的筛选研究[J].北方环境,2000,(3):19-21.

[9]王东辉.松花江水体中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9):69-73.

[10]史鑫源.松花江黑龙江段水体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2007.

[11]刘志彬.松花江饮用水水源中优先检测有机污染物的GC/MS分析[J].科技信息,2009,(7):37.

[12]林秀武.20年来第二松花江甲基汞污染危害渔民健康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5,12(5):238-240.

[13]宋增仁,高良文,徐章纯,等.松花江汞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7,6(4):6-9.

[14]张磊,王起超.第二松花江下游居民甲基汞健康风险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8):691-692.

[15]张磊.第二松花江下游地区产妇和新生儿甲基汞健康风险的初步研究[C].Conferenceon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Pub-licHealth(CEPPH2011),212-215.

[16]佟延功,吉龙哲,杨怀义,等.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案例[J].中国卫生监督,2007,14(4):280-284.

[17]段小丽,王宗爽,王菲菲,等.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健康风险评价—以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为例[C].2008年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265-272.

[18]张晓春,吴登胜,杨强生,等.低浓度苯胺、硝基苯对生产工人健康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1,14(1):53-54.

[19]YoshidaR,FukamiM,SasagawaI,etal.AssociationofCrypte-hidismwithaspecifichaplotypeoftheestrogenreceptalphagene:implicationfthesusceptibilitytoestrogenicenvironmentalendocrinedisrupts[J].TheClinicalendocrinology&Metabolism,2005,90(8):4716-4721.

[20]VogelJM.Perilsofparadigm:complexity,policydesign,andtheendocrinedisruptvcreeningprogram[J].EnvironlHealth,2005,4(1):1476-1488.

[21]HEM,WANGH,LINC,etal.Distributionofpersistentgano-chlineresiduesinsedimentsfromtheSonghuajiangRiver,NtheastChina[J].EnvironlTech,2008,29(3):303-314.

篇6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电子和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现代人与古代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是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古代环境。因此,现代人人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古代人.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贵族妇女痴醉于铅做的化妆品。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科学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1000万倍以上:大气“滴滴涕”(富集1.3万倍)浮游生物(富集14.3万倍)小鱼(富集57.2万倍)大鱼(富集85.8万倍)水鸟(富集1000万倍)人体。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县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县的痛痛病及农药的污染,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从“潘多拉魔盒”中跑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滴滴涕”等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

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历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例如,大气低浓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剂量重金属铅引起的贫血、末梢神经炎、神经麻痹、幼儿脑受危害而引起学习和注意力涣散等智力障碍等。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资料表明,人类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而致癌的化学物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纤维、煤烟中的苯类、二氧化硫、农药等。如位于包钢北部偏西约20公里的沙德格苏木,许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关节疼痛,部分人出现骨骼变形,据包头医学院在该地区的调查,儿童牙齿斑釉率为97.63%,成人为89.57%,严重的氟污染不仅损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大队有万余头羊,后来只活了不过4000头,牧民们生活极端困苦,纷纷洒泪离乡,逃荒到达茂旗等地。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很重视,指派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去调查核实,结果情况基本属实。

篇7

在自然界中产生空气负离子有三大因素:一是空气受紫外线、宇宙射线、放射物质等因素影响发生电离现象产生负离子。二是在瀑布冲击、细浪推卷拍岸等自然过程中,水在重力作用下,水分子裂解而产生负离子。三是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形成的光电效应,使空气电离而产生负离子。而这三种因素在海滨环境中都存在,海滨的山海特色造就了其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离子的优势,这便形成了其环境的特殊性及其特殊价值,本文试对空气中负离子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作一概述。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负离子可使大脑皮层功能和脑力活动增强,精神振奋,工作效率提高。负离子还可使脑组织的氧化过程加强,使脑组织获得更多的供氧量,改善睡眠质量;空气负离子可以减低血液中5-羟色胺的含量,增强神经抑制过程,从而起到镇静、催眠、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上,对早期高血压、神经衰弱、偏头痛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负离子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的作用,可解除动脉血管痉挛,有明显的调节血压的功能;还可以改善心肌功能,增强心肌营养,可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有利于末梢循环,可促使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患病人的病情恢复。

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负离子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明显,这是因为负离子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的,它可以提高人体的肺活量,改善肺功能。经研究证实,人体吸入一定量的负离子,30 min后,可使肺吸收氧气量增加20%,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14.5%,故有改善和增强肺功能的良好作用。对有气喘、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炎、呼吸困难等肺部疾患的病人,有积极而显著的治疗作用。

4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负离子有使血液速度变慢、血液黏稠度降低、凝血时间延长的作用。可使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增多,能使血液中氧浓度增加,有利于氧气传送,增加组织器官对氧气的吸收和利用,对缺氧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5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负离子具有活跃网状内皮系统的能力,促使体内合成和储蓄维生素,提高基础代谢,促进蛋白质代谢,加强免疫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保健和促进生物生长、发育有较好的功效。

6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负离子能激活机体内的各种酶。负离子被吸收后,可降低血糖、胆固醇、血钾,增强血钙,并增加尿量及尿中氮和肌酐的排泄,促使骨骼生长,对防止白血病、佝偻病、维生素缺乏症有较好的作用。

7负离子还可提高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负离子对慢性疾病如:慢性鼻炎、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皮炎、痛经、月经失调、慢性胃炎、烧伤等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和辅助治疗作用。

8负离子对各种细菌、病菌及致病源等有抑制作用

负离子有防病治病、健身益寿的功效,可减少疾病的传播,改善并增强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状态,达到健康保健的目的。

总之,大气环境中负离子越多,人们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反之,就会感到身心不适或烦躁不安,工作效率下降。因此,负离子对人体及其他生物的生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空气负离子被称为“长寿维生素”也是十分贴切的。

篇8

关键词:适宜;森林旅游环境;舒适;森林生态旅游

一、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与人体健康。(1)红外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研究表明,太阳辐射中的红外光谱区放射的红外辐射对人体皮肤有刺激作用,红外辐射因波长不同产生的生物作用不同,长波红外辐射被皮肤表层吸收,短波红外辐射被皮肤深层吸收。人体皮肤接受长波红外辐射后,可引起块状红斑,停止照射后立即消失。过强的红外辐射,可穿透并损伤视网膜,引起白内障,因此,观察日全蚀时必须戴护目镜。较长时间接受红外辐射照射,会引起眼结膜、角膜疼痛发炎,反复多次接受红外辐射,皮肤容易出现色素沉着。当然,适量的红外辐射可以消毒、杀菌和取暖。(2)可见光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红色具有温暖、兴奋作用,使人精神振奋,神经反应迅速,肌肉张力增强,但持续感知红色,使人很快疲劳;蓝、紫色具有凉爽和降低机体神经反应,使人镇静的作用;黄色能促进心和肺的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绿是生命之色,绿色光不含对眼睛有害的光线,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最适合,多看绿色可以保护眼睛。(3)紫外线光谱区与人体健康。紫外光辐射按波长可分为三段:A段,波长0.32μm~0.4μm,一般情况下对人体影响不大,当它与某些医用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时可产生光毒性、光过敏性、光致癌性的增强;B段,波长0.275μm~0.32μm范围内,可抗佝偻病;C段,波长0.2μm~0.275μm范围内的辐射,对机体细胞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可以用来消毒、杀菌,也可以透入活组织,破坏分子的化学键,对生物组织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并可引起突变,使人致癌。(4)林内光照特点与人体健康。经过林冠层后,林内的光照强度比空旷地弱,光质以绿光为主,因而对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视网膜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2.森林游憩光照生态类型。(1)强光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如登山、狩猎、漂流、探险、游览观光、绘画、摄影等,往往需要在大晴天进行,或者只有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游憩效果最好。(2)弱光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如森林浴、负离子吸呼、疗养(静养)、林中漫步、乘车等,需在光线较弱的林内进行。(3)无光型森林生态旅游。像观鸟、露营等活动则需在无光(夜晚)进行。(4)中间型森林生态旅游。此类旅游对光的需求不高,光照可强可弱,如划船、垂钓、游泳、野餐、林区科考等。

3.森林生态旅游对光照生态类型的选择。在实际森林游憩活动中,人们往往通过对出游季节、天气、林地和出发时间等的选择而达到对光照的选择。如强光型的游憩活动往往选择在夏季、晴天、林中空地或林分郁闭度较低的林内开展,而弱光型的活动选择在春秋、阴天、林分郁闭度较高的林中进行。

二、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水热状况

1.森林生态旅游舒适的水热环境。(1)森林生态旅游舒适度与环境水热状况。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卫生学认为,夏季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小气候条件是:气温24℃,相对湿度70%,风速2m/s。按照这一标准,北京林业大学经长期观察研究认为:乔、灌、草结合的绿化林地对人的舒适度最高,而毫无绿化的广场使人感觉最不舒适。当代人们喜欢到森林环境中游憩,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林区有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2)舒适旅游期的概念。大多数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称适舒度。通过心理感觉和生活测试,人对周围环境的感觉可分为11类:极冷、非常冷、很冷、冷、稍冷、凉、舒适、暖、热、闷热、极热(见表1)(气温与温湿指数的关系)。若气温降至16℃以下时,人体感觉冷,-10℃以下很冷。气温高,相对湿度大,人感觉闷热。一年内,感觉凉、舒适、暖的日数之和为舒适旅游期。中国舒适旅游期一般南方长于北方,东部长于西部,平原地区长于高海拔地区。

2.森林生态旅游环境温湿条件与生态旅游。(1)适宜的温湿环境与森林生态旅游。追求舒适是人的本能,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据研究,有利于工作的环境温度是12℃~20℃,17℃最适宜从事脑力劳动。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就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工作效率。气象部门确定日最高气温高于32℃的日子为“酷热日”,把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子称为“炎热日”,日最高气温高于37℃的日子称为“酷暑日”。为避免暑热和寒冷,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北方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冬季,位于严寒地区的人们向温暖和阳光充足的地区流动;内地的人向沿海避暑地流动,平原的人向山区凉爽的地方移动。在这里气候因子成了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大面积的林区,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不少风景名胜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森林景观,更具有优越宜人的森林小气候,因而成为人们炎夏旅游避暑的好去处。(2)高温高湿环境与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区除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旅游者清爽舒适的感觉外,其高湿环境也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久居林区的人常常容易患上风湿性疾病。而且,空气相对湿度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与气温的综合作用体现的。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2℃,空气相对湿度75%以上时,人体就感觉不舒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排出的汗液不易蒸发,皮肤发黏,感觉闷热,极不舒服。一般认为一年四季,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的地区是高湿区。川南、黔北、湘北、赣中、浙南、闽北、滇、桂等地都是高湿度地区,其中川湘交界地区是个高湿中心,月平均相对湿度近于90%。这些高湿区大都是山区或半山区。高湿地区的人对辣椒或芥末有着特殊的嗜好,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辣味。

三、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的空气

1.森林生态旅游环境的空气特点。一是由于森林植物的制氧作用,使得林区空气的O2含量较高。二是林区由于森林、岩石、瀑布等物质的喷筒效应强,产生的空气负离子多,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而空气负离子有杀菌灭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空气清洁新鲜。三是由于各种树木都能分泌植物精气,因而植物精气含量高。四是由于远离污染源,加上植物精气和负氧离子的作用,细菌含量低。五是由于森林具有吸尘、吸毒作用,加上大的林区往往远离城市、工厂,因而空气极少受到污染,飘尘和其他污染物含量低。据测定,每hm2松林每年可滞留36.4t灰尘,云杉林则为32t,松林每天可从1m3空气中吸收20mgSO2,1hm2柳杉每年可吸收720kgSO2。

2.森林生态旅游区空气对人体的影响。(1)充足的O2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因为O2在血浆中的溶解量与氧分压有关,空气中较高含量的O2使氧分压提高,从而利于O2在人体内的运输与溶解。(2)丰富的植物精气和空气负离子含量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国内外医学研究证明,它有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功能。空气负离子浓度在700个/cm3以上时人们会感觉到舒服,浓度在1000个/cm3以上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负离子浓度在8000个/cm3以上可以治病。据观测,城市空气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是0~200个/cm3,空旷地200~600个/cm3,而森林里一般在1000个/cm3以上,有水体的森林地段为10000~40000个/cm3。森林里的植物精气又叫芬多精,为萜烯类化合物,其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炎、抗风湿、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利尿、怯痰、降血压、解毒、镇静、止泻等作用。林区低尘低毒的环境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状况。(3)城市居民在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作用下,极易患上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烦躁、失眠、高血压等。而林区洁静的空气可以使人远离上述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魄。

3.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中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由于风在林内迅速减弱的特点,使森林的存在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湿润、凉爽、变化较缓和的与海洋性气候相类似的森林小气候环境。森林里的这种光线柔和,空气湿润,温度变化小,幽静无风的环境,加上花果的芳香和鸟鸣的悦耳,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的精神放松,疲劳消除,增进健康。

四、结论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环境建设,创造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环境,通过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以最终达到生态旅游人与生态旅游环境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金池.森林生态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卢云亭.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粟维彬.森林生态旅游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邹海晶.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周晓峰.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篇9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其所带动的产业规模和就业人数在各行业首屈一指,其近年来又成为实行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环保的重要领域。建筑材料的可持续使用与人居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载体,其本身是现代绿色建筑的发展及绿色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材从含义上说是生态建材,是一种无污染、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建筑材料,注重建材对人体健康和环保所造成的影响及安全防火性能。传统的建筑设计主要以建筑的功能和性能为主要目标,很少考虑建筑材料的环境属性,忽略了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而国外的绿色建材早已在建筑、装饰施工中广泛应用,在国内它现在也是作为一个名词为大众所认识,那又如何进行绿色建材的可持续使用呢?

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这种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持续使用是在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启发大众的思想意识,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现代绿色建材是指具有优异的质量、使用性能和环境协调性的建筑材料。其性能必须符合或优于该产品的国家标准;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全部采用符合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原、燃材料,并尽量少用天然原燃材料,同时排出的废气、废液、废渣、烟尘、粉尘等的数量、成份达到或严于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在其使用过程中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的无毒、无害标准,并在组合成建筑部品时不会引发污染和安全隐患;其使用后的废弃物对人体、大气、水质、土壤等造成较小的污染,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可再资源化和重复使用。现代绿色建筑材料种类和数量很多,像现代绿色混凝土材料,混凝土是现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用材,所以发展绿色混凝土材料对于绿色建筑至关重要。①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高技术的混凝土,其大幅度的提高常规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具有优良的耐久性、适用性、工作性、各种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性能。高性能混凝土除采用优质水泥、水、集料外,还必须采用低水胶比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细掺料和高效外加剂,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选用优质原材料,在妥善的质量控制下制成。②利用废弃混凝土生产的绿色混凝土,可以实现非再生性资源的可循环使用和有害物质的最低排放,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另外还有建筑陶瓷、绿色涂料、建筑用钢、生态水泥等,始终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着力点,显然,不同建筑材料的物化环境会存在较大差异,而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物化系统的一部分,其环境影响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因此,绿色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是有效降低建筑物环境影响的前提。

篇10

关键词:气溶胶光学厚度 卫星遥感 综述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219-03

近年来,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大气气溶胶污染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气溶胶污染物不仅在大气中停留时间久,可吸附大量有毒害物质,且输送距离长。其中细颗粒物不仅造成雾霾、灰霾天气,且由于粒径极细,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引起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就包含了两项颗粒物指标的检测,分别是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

通过对中国环境保护部近几年的数据分析[1]进行横向对比,不难发现机动车消耗燃油排放的氮氧化物占据了排放总量中相当一部分比例,再进行纵向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大气污染虽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污染类型由煤烟型逐渐向煤烟、机动车尾气两者的混合类型发展。

因此,如何有效的监测大气气溶胶污染,是目前以及未来的科研重点。

1 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相关研究

2005年,李成才等[2]利用MODIS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相结合,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经过垂直标高订正以及大气湿度订正后,其相关性较高,可作为对地面颗粒污染检测的一种方法,为卫星气溶胶产品应用于大气污染研究提供了示范。何秀[3]等在2010年对香港元朗站、北京大学站的地基PM10的实测数据与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转化的PM10浓度进行相关性研究,在经过垂直高度订正及湿度订正后相关性有所上升,这与李成才等早年的研究结果一致。

至今,北京[4-5]、重庆[6]、武汉[7]、南京[8]、济南[9]、兰州[10]、香港[11]、长江三角洲[12]等省市都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该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建立气溶胶光学厚度与空气污染指标的估算模型,估算模型的种类有很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区域不同的估算模型得到的估算精度也不尽相同。刘欢[6]在对重庆市冬季大气颗粒污染物的研究中就使用了线性函数模型、对数函数模型、一元二次及一元三次模型、幂函数模型以及指数函数模型7种,在进行严谨的计算分析后得出一元三次模型更适合估算重庆冬季的大气污染物。

而在文献[2-12]中不难发现,研究学者们几乎都利用了垂直订正和湿度订正对研究数据进行了精度修正,事实上MODIS卫星遥感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代表的是大气层整层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而空气污染指标基本需要近地面的数据支持,因此对卫星反演结果进行垂直尺度以及大气湿度的订正,是提高两者相关性的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将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应用于大气污染检测是我国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

除此之外,因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尤其是心脑血管以及肺部疾病的影响,有学者拓展了研究范围,即将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大气污染进行相关联的同时对一些由大气污染引起的疾病进行关联性研究。

2013年汪曦[13]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PM2.5浓度与居民日死亡率的关联性研究,首先建立PM2.5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估算模型,其中幂函数作为上海市PM2.5的估算模型较为准确,其次用时间序列法将PM2.5浓度与对应疾病引起的死亡率进行拟合,其包括了心血管疾病、中风、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对比分析了男性与女性、低教育水平与高教育水平以及高龄与低龄对PM2.5急性效应的不同表现,并且分析了滞后效应对研究的影响,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置信度。同年杨维[14]利用LANDSAT-5及HJ-1A卫星资料,结合GIS技术及灰色关联法,研究了呼吸道疾病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之间存在关联,且粒径的大小与发病人数的关联度呈负相关。武文娟[15]在2016年利用MODIS数据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华东地区心脑血管疾病与气溶胶浓度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并且构建了相应的数据库以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出了建议。

2 结语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以及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将来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反演算法的改进及创新

虽然目前的研究中已经成熟的运用了多种气溶胶反演算法,但是结合我国地形复杂多变,地表反射率参差不齐的情况,不同区域适用于不同的算法,且同一种算法仍然可以进行扩展改进(例如Kaufman的扩展暗像元法),因此如何针对某一区域进行算法改进,甚至进行算法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这可简化相应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的流程,提高其反演数据的精度。

2.2 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气溶胶光学厚度相关性研究中,对于气溶胶反演时使用的相关模型,如气溶胶模型、大气模型等,尽管官方给出了一些适用的模型提供使用,但是仍旧需要制定最适合模型来拟合研究地区的实际情况,同样污染物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估算模型也需要优化。

而目前关于人体健康相关性的研究当中,由于该方面研究处于创新发展阶段,疾病发病率、人口死亡率等估算模型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制定。

2.3 数据订正

如污染物相关研究中对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垂直订正和湿度订正,人体健康相关研究中的滞后效应修正,大气温度、湿度、高度以及各种光学散射(如瑞利散射、米氏散射)等,这些变量都将对数据的精度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大气污染于人体健康对于暴露时间、免疫强弱、生活惯以及年龄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所以,研究相关数据的订正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2.4 进一步发展对人体健康相关性的研究

上述提到,卫星遥感应用于人体健康的研究目前还处于一个创新起步的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研究来充实该方面的文献储备,例如《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我国夏季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率相关性研究》便是一个很好的课题。我们将牺牲环境、影响自身健康为代价发展了各种科学技术,其中就包括了卫星遥感技术,而当前卫星遥感应用于人体健康的研究则是将科技成果回用到对自身健康的保护,这对今后加强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2.5 硬件的升级及数据库建立

我国自主研发的环境系列卫星、风云系列卫星在该方面研究虽然也累计相当一部分成果但与MODIS卫星相比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我国的数据来源多数还是MODIS卫星所提供的,因此,我们不能只依赖于MODIS卫星带给我们的便利,提高自身的卫星技术对我国该方面的研究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总排放量[R].2000-2014.

[2] 李成才,毛节泰,等.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在北京市大气污染研究中的用[J].地球科学,2005,35(增刊1):177-186.

[3] 何秀,邓兆泽,李成才,等.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在地面 PM10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0,46(3):178-184.

[4] 杨文雪,张晶,秦宇,等.北京市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和PM2.5浓度的时空差异及其相关性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31):158-164.

[5] 夏志业等.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的PM2.5质量浓度遥感反演研究[J].高原气象,2015,34(6):1765-1771.

[6] 刘欢.重庆市主城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7] 石勇.武汉市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与空气PM10浓度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8] 谢意.大气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研究-以南京仙林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9] 范辰乾.基于MODIS数据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2.5浓度关系研究――以济南市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 李亚娟.基于MODIS的兰州市区冬季PM2.5浓度定量估算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1] 贺婧婧.香港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10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异及相关性[J].中国科学,2015,45(4)444-454.

[12] 徐建辉,江洪.长江三角洲PM2.5质量浓度遥感估算与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5,36(9):3120-3126.

[13] 汪曦.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地面细颗粒物浓度和居民日死亡率的关联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