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案

篇1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160-01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当然,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下面结合新教材的特点,谈谈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激法兴趣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法兴趣有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下了苦功,如学习导语引人,强调以图代文等,教师要注意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设疑,使学生因 "疑"生奇,因"疑"生趣,去自主探究、创新。例如我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上日出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太阳是一个圆,海平面是一条直线,提出质疑问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我让学生观看动画。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学生自主探究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见,创设恰当问题情境的教学演示,点燃了学生的好奇之火,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极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联系新旧知识,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利用和运用学过的教材来领会新教材,学生的脑力活动就越积极,新的教材就领会越深,过去学过的知识就变得越巩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再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时,让学生回顾小学异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教师有意识地与准备题中的通分相比较,再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对比训练,通过比较,最后让学生交流学习过程,总结出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法则,这样更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互利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单一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样就应当重视座位的编排在教学环境优化中的作用,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对整个教学环境的创设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合作学习空间,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使得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学成效明显。

4.鼓励学生质疑反问,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应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教师的提问是一项重要教学手段,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的钥匙。学生的质疑与反问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根据教学实际,恰如其分的提问,能开拓、引导学生思路,指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的途径,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在教材关键处设问;在探索规律中设问;在容易混淆地方设问。总之,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5.重视解题教学,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自主能力是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探究了古代"鸡兔同笼"的问题,这是我国古代著名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篇2

一、通过图示法,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大家都知道,数学上的一些问题是很抽象的,有些时候学生很难通过想象来构造一道题目描述的内容,所以教师可以教他们运用图示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比如遇到像下面这道题:一根木头锯一次变成两段,那么锯成五段要锯几刀?很明显,这道题目只用想是没有办法短时间内想清楚的,而如果利用图示法的话,就会变得很直观明了,画一条线段当做木头,再画一条竖线表示被锯掉,画几道竖线就是锯掉几刀,这样向学生展示的话,学生就会容易明白很多.

当文字描述过于抽象的时候,采用画图的方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且通过画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画,这样的话,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展现列表法,考验学生学习耐心

在一些题干比较长的题目中,学生读着读着题就容易忘记前面的一些内容,那么这个时候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最好的方法是画一个简单的表格把已知条件放进去,比如困扰几代小学生的“鸡兔同笼”问题,就可以采用列表法,表格的一边写上动物的名称,另一边写上自己的假设,如果一开始假设鸡有一只,那么兔的数量就通过推算列进相应的表格,再推算假设鸡有两只,那么相应的兔子数量也能够推算出来,最后观察表格里面的情况,符合的就是答案啦!这种列表法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心和细致,如果不够坚持,可能做到一半就不想继续了,但如果继续做的话,就是对细心程度的一个大的考验,所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运用实物展示法,给学生立体感

在学到轴对称或者图形的形状的时候,学生通常因为一些立体图形犯难,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道具来进行教学.

比如在讲到圆柱圆锥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做一些图形的模型,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和清晰地看到图形的样子,而模型由于是立体的,学生也可以全方位地看到图形的样子,这样比他们看着课本上的平面图形想象要容易得多,也就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四、透过引导探索法,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教学的中心应该而且必须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可以采用引导探索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讲到“比例尺”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地图,然后请学生上讲台用尺子量出某两个地方的图上距离,然后通过比例尺的计算算出实际距离给学生展示,当然一开始不能告诉学生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那么学生一定会感到疑惑,这个时候就可以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快速算数的.当学生表达了意愿之后,就引导他们看地图上的比例尺,然后一点点告诉他们怎样运用比例尺来将地图上的距离转换成真实的距离.通过这样的引导探索,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在产生疑惑、疑惑被解决的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到比教师直接教他们这个知识点更多的东西,他们的大脑思维能力得到了不一样的锻炼,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巧用观察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

这个方法适合用在导学课中,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让学生得知一些知识.比如在乘法交换律的教学课堂上,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以下几个式子:5×6=30,6×5=30;7×3=21,3×7=21;100×2=200,2×100=100.然后问学生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肯定能够看出来,每一组式子的得数是一样的,然后相乘的数字也是一样的,唯一不一样的就是乘数的位置,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乘法的交换律等等知识.

篇3

[关键词]浅谈 初中 数学 学法指导

引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主要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当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不仅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培养未来社会、促进科教兴国具有历史意义。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一门语言,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为此,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学法指导更加迫切。

一、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新课标》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课改就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片面地认为“自主学习”就等同于“自学”,教师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从表面现象上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思维的深刻性被激活了,却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形成,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发问、看书、思考,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调控下进行,学生被动地学习,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感受数学,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这是新旧知识的碰撞,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案例:1、有这样一道题“某次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都扣5分,小明得分超过90分,他至少需要答对多少题?”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后,大部分同学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题,我看学生还在前一章的知识上,就问:我们这一章要学的内容是什么?回答:“一元一次不等式”,那么问题中的“超过”“至少”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超过”意味着“大于”“至少”意味着“不小于或大于等于”。点到这里同学们一下就明白了。2、解不等式:( x-3)(x+5)>0 笔者问:我们学了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后,你能解出此不等式吗?试试看。待同学们解得不同的结果及错误结论时,笔者点拨: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即“两数相乘,同号的正,异号的负”。点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自我探究,自我实践、动手尝试解决此问题了,不应该直接讲解给学生。

二、合作学习方法指导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应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对每个小组都要了解和指导,并考虑哪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许多闪光点,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五会:(1)会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2)会倾听、交流,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3)会质疑,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4)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做总结发言;(5)会实践与创新,参与小组动手操作活动,体验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效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提高。例如讲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前教师给各小组准备一根笔直的铁线和一个铁线做成的圆,然后出示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1)动手实践,共同探讨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2)给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命名。学生自主地观察、实践、猜想、归纳、分析、验证、推理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探究学习方法指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强调要给学生留下真实、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探究、讨论过程中,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时,教师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时,教师点拨一下,引入正轨;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一题多解的探究题,学生的奇思妙解不断涌现,应把学生的成果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并组织学生反思和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教学中应紧扣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多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氛围,多提供实践、探究的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中认识数学。例如讲到“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探究问题:(1)怎样把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2)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有哪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猜想,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只?”这问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学习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解答:

方案一:用算术方法进行解答

可以把兔子都看成是鸡,则多出(94-352)=24只脚,每只兔子比鸡多出两只脚,由此可以先求出兔子有(24÷2)=12只,进而可以求出鸡有(35-12)=23只。

方案二: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进行解答

设有x只鸡,则有(35-x)只兔,则

2x+4(35-x)=94

解出x=23,所以兔子有(35-x)=12只。

方案三: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进行求解

设有x只鸡,y只兔,则

x+y=35

2x+4y=94

解出x=23,y=12

通过以上三种关系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最后答案是唯一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动手,用发散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在总结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四、科学高效学习方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首先,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其次,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循序渐进;再次,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每周一课时,列入教学计划,要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如介绍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笔记、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学习方法;第四,引导学生养成适合自己个性和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认识水平,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和矫正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掌握科学的有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对后进生应特别关注,采取个别辅导,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会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

案例:1、平方差公式是由多项式乘法直接计算得出的:(a+b)(a-b)=a2+ab-ab-b2=a2-b2.与一般式多项式的乘法一样,积的项数是多项式项数的积,即四项.合并同类项后仅得两项。

方法指导:1、可以将“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可能为四项、三项、两项中找出积为两项的特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加以实践检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为什么有的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为两项,因为其中两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另两项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时为零,即:

3、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如计算:(2x+3y)( 2x-3y)。

(2x +3y)( 2x -3y)=(2x)2-(3y)2=4x2-9y2

(a + b) (a - b) = a2- b2.

另外,在计算中不一定用一种模式刻板地应用公式,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运算法则,经过变形后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结语: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是认知、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为此,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更新观念,改进教法,重视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

篇4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之外创设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第四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提供了学生进行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的课程渠道。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对课程的实践者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这充分说明数学的应用广泛。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时应根据内容特点,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

二、活用教材实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探讨数学应用的教育途径各异,但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素材主要取自课本。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积极挖掘课本中知识应用的素材,加强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以实例为引言,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明显的特征是每一章的开始,都用一个配有插图的短文作引言,引言提出的一般都是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要多以实例为言,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端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

2、以实例为铺垫,促进知识的理解。“函数”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它?有效的措施是以实例为铺垫,注重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给学生感知理解和消化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以实例为铺垫衬托背景材料,既缩小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又使知识现实化、宣传化、无疑大大加强学生学习中的理解,丰富和积累了数学应用意识。

3、以实例为补充,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除了工程核物理和化学外,环境科学、神经生理学、DNA的模型、蛋白质工程、临床实验、流行病学、CT技术、高清晰度电视、飞机设计、市场预测等等领域都需要数学的支持。新教材在每个章节内部适当穿插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和“阅读材料”等栏目,其实它是拓宽知识面增强应用意识的补充教材。如阅读材料“丢番图的墓志铭”、“鸡兔同笼”、“多姿多彩的图案”、“均贫富”等内容,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许多课外知识,而且使学生增长不少应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我除了用好书中的材料外,还经常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4、以课题学习为基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新教材在每一册的最后都安排了课题学习,目的是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课题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收集、观察、整理、抽象、分析、归纳等学习过程,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品尝数学的力量,对增强学生应用上的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三、尝试建模,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模式,研究模式,从而解决问题,做出判断……”“数学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的系统培养,但不可忽视日常的实例教学对形成建模能力所起到的奠基作用。我们应该按照《标准》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标准》第33页)在教学活动中,千万不要把各种应用题的解法当作现成的结论来教,而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活动,自己去探索、研究、寻求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在经历若干次这样的活动后,使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四、注重学生“做”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累活动经验

设置丰富多彩的栏目,吸引学生“做”数学。除课文中的“做一做”、“练一练”等栏目外,还设置了“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课题学习”等栏目及章头活动等吸引学生“做数学,通过“做“感受数学本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做”数学。运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如Excel,几何画板等,会给人们的运算、探索活动带来方便,为给有条件的学校和会计算机操作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教材尝试用“阅读”和“数学实验室“的方式给以指导,不作统一要求。

设计基础性、趣味性、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喜欢“做”数学。每节课文中的习题和课内练习都显示了其基础性,每章的复习题则较多的体现了它的层次性和挑战性,有些习题并不作统一要求。例如,有理数一章中的“探索研究”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游戏性与挑战性。

五、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往往隐含了基本数学思想、体现数学的价值;结论是重要的,但结论的获得离不开过程。因而,对于那些较好地体现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内容,教材适度地展开了过程。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发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和把实际问题用数学化的方法加以思考、分析、求解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