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碳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减碳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338-01
1 建筑实现低碳的途径
建筑单位从建造到运营有两大方面可以实现低碳。
(1)从建筑本身固有结构出发的固态节能方案,如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上采取的节能措施;
(2)附属于建筑单位上的节能设施,以及通过智能方式进行节能设置的模块,本文称之为液态节能方案。如下简述这两个方面的低碳方案。
1.1 固态节能――低碳建筑的基础
固态节能方面主要在建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采用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结构等节能措施。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等新能源同建筑结合产生低碳建筑。就拿大家耳熟能详的太阳能来说,现在已有部分楼宇在设计时就已经将太阳能设施融合到建筑当中,节能效益明显。
新材料,如高效的节能灯、LED灯不但起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也美化了环境。LED光色柔和、艳丽、丰富多彩、低损耗、低能耗,绿色环保,广泛适用家庭,商场,银行,医院,宾馆,饭店灯各种建筑单位的长时间照明。如此这些新型材料都对建筑节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新结构,例如鸟巢的建筑结构就具有优良的自然节能属性,节能降耗立竿见影。
1.2 液态节能――建筑低碳、智能的神经网络
液态节能,其核心就是将IT技术应用植入到建筑单位所产生的智能建筑,通过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等让建筑变得智能起来。该建筑涉及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电器、家电、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软件等许多专业内容,是许多专业学科边缘交叉结合的产物。
例如,在楼宇的空调设置上,通过放在建筑内部各个传感器,将重要的数据采集收集到楼宇的中央控制单元内,通过中央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对楼宇实现科学送风。这样的节能技术只有通过智能方式来解决,使建筑单位的低碳过程从粗放式管理变化到精细的控制,这样的节能降耗,意义深远。
综上,不是所有的建筑本身有优良的固态节能效力,可液态节能却使很多的建筑具有节能的属性。基于此点,液态节能的智能解决方案理应成为低碳建筑的重点。
2 实现低碳的智能解决方案
2.1 日光和照度控制
我们依照安装在室外和室内的照度传感器信号与设定的照度指标相比较后控制电灯的开启或闭合,同时调整灯光亮度。
2.2 定时控制
建筑物内部的楼梯间、走道、电梯厅、厕所等公共区域的电灯可以采用预先设定时间(段),譬如在下班时间自动变暗或关闭,由此可以避免人走灯明,浪费能源的现象。
2.3 集中控制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实现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照明系统智能化集中控制,将所有的电灯都可以在中央控制室进行集中控制,设定各种运行参数,随意修改运行模式,智能化的面板开关可以任意的设定、调整开关控制的区域。将传统的、永远不能改变的、仅能完成开关功能的照明系统改变成具有人性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任意的条件(定时开关,照度控制,移动检测控制等)进行单一或组合式的控制,加之与调光器的配合更加会使得照明系统锦上添花,实现了在不降低照明标准,甚至更加丰富照明内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2.4 移动侦测控制
针对公共区域,例如电梯前室、楼梯、通道等,往往没有人时也是灯光长明,浪费了宝贵的能源。利用智慧型移动探测器,控制电灯开启。当有人到达时,探测器输出信号,启动电灯;经过一定时间,电灯自动关闭或者转暗。移动探测器也可以兼作可疑行动或非法入侵报警探测用。
通过以上智能设置,使得电力在建筑单位里得到更高效的应用,在节约电能,创造低碳建筑效果显著。应用同样的智能化方案,在建筑的其他能源消耗上都可以做到节能高效。
可以预见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最优化设计与常规设计相比,有以下特点:
(1)可以从系统的各种可能结构和参数中找到最佳匹配,使整体效能最佳,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
(2)可以对系统及其过程进行定量化的状态模拟,减少控制环节,提高可靠性与稳定性,发生故障概率降到最低可能限度,系统响应输出最优化;
(3)它有不变条件下的优化控制及优化控制条件的两种型式,通过优化控制方案达到节能目的的是一种“主动节能”。
3 结论――智能是节能的最佳途径
通过对建筑的智能化改造,我们将创造健康、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建筑节能的基础和目标,为此,21世纪的智能型节能建筑应该是:
(1)冬暖夏凉;(2)通风良好;(3)光照充足。尽量采用自然光,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4)智能控制。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家电等均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既可按预定程序集中管理,又可局部手工控制,既满足不同场合下人们不同的需要,又可少用资源。
参考文献
篇2
此外,目前利盟正在大力推进的“A暴”计划,也期望通过免费试用等方式,逐步替代国内普遍使用的A3幅面多功能复印设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目前许多企业虽然都配备了A3幅面多功能复印设备,但真正有A3幅面复印需求的企业少之又少。如果企业都能采用A4多功能复印设备,将大大降低能耗。”李建民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10年,A3多功能设备的销量约为40万台,按5年使用寿命计算,市场总装机量约为 200 万台。以A3幅面多功能产品功率为1800瓦、A4幅面产品的功率约为800瓦计算,每台A4幅面多功能设备每年可节电约2000度。200万台设备每年可节电40亿度,5年节电200亿度。如果每个家庭的年用电量是1000度/年,200亿度电可供2000 万户家庭使用一年。
作为多功能办公设备领域的常青树,惠普则通过以生态为重点的文印环境管理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惠普最新推出的“绿色智慧”组合方案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战略、服务以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能够使企业的文印成本降低30%,能源消耗减少80%。
据介绍,惠普“绿色智慧”控制台具有测量整个文印系统性能细节的能力,甚至可以向下延伸至某个工作组或个人的设备,可以对企业的文印系统进行监控并说明使用情况,允许客户对照性能基准进行比较,并针对自身文印队列的生态环境使用情况模拟实时场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节约纸张和能源使用。同时,还能针对显示器电源、碳和纸张用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帮助企业寻找机会改善性能并更换设备。
篇3
为了应对饮料包装在环境保护方面越来越严格的审查,西得乐集团(简称西得乐)看中了卢克・迪索特(Luc Desoutter)在包装行业的深厚知识和他在集团内的丰富工作经验,任命其为可持续发展业务负责人,负责为集团提供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
“合理的环境选择经常反映为合理的经济选择。”卢克解释道。
可持续发展是目标,也是商机
《WTO经济导刊》:作为西得乐可持续发展业务负责人,您主要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
卢克:我是去年4月被任命为西得乐集团可持续发展业务负责人的,主要负责为西得乐的产品创新努力提供详细可行的环保目标;参与和对环境保护条例作出适当的反应(欧盟生态标签,用于食品应用的可回收材料等);采用行业标准对被提议的包装解决方案的环保性能进行评估;加强与合作组织如Napcor,Petcore,Plastic Europe等,和PET回收及再生行业以及包装机械贸易组织之间的联系。最终的目标是确保PET的使用不会被妖魔化。并确保材料的环保优势和改进的可能性,使之能够满足经常性的严格审查的标准。
《WTO经济导刊》:据我们所知,西得乐任命您为可持续发展业务负责人是因为您在包装行业的深厚知识和丰富工作经验。请问您此前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卢克:我1991年就加入了西得乐集团,并在集团内担任过多种职位。曾是西得乐集团特别项目小组的成员,并曾领导研发部门对包装材料进行专业评估和测试。还担任过技术销售支持职务,并代表集团多次在国际性包装会议上进行演讲。
《WTO经济导刊》:西得乐是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卢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比较公认的是: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环境,经济和社会。
在环境方面,我们关注的是设备、包装、回收、可再生资源、生产设备以及食品安全方面的考虑。
在社会方面,我们所关注的是健康卫生与安全、能力的发展以及员工的满意度。
在经济方面,我们关注的是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供应链、研发以及股东方面。
这三大方面,都有最基本的行业要求和发展方向。如对于我们行业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卫生与食品安全,这当中包括与食品接触材料(这需要美国的FDA,欧洲的EFSSA以及中国的食品与药品监督局来评估)以及设备的清洁、设备的清洁卫生状况、食品的保存,保质期、微生物的情况等。对我们包装行业来说,包装的主要功能是将主要产品很好的保存,使得最终的消费者拿到时不会产生任何的卫生和食品安全的问题。
《WTO经济导刊》:许多公司将有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些规则视为约束和障碍,西得乐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转化为胜势?
卢克:不论从企业还是社会来看,可持续发展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顺应这个趋势,并为实现和加快这个趋势提供解决方案,就能将趋势化为胜势。
我们来看三个大公司的部分数据:百事可乐,达能集团的依云,可口可乐。其节能减排的数据可以从他们公司的网站上找到或者从他们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得到。
百事可乐的运营目标是到2015年,每单位生产量降低20%耗水量,20%用电量和25%的燃料消耗量。同时优化他们使用的材料,持续改进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达能集团所制定的目标是到2011年依云水生产实现零碳排放。其中一半的碳是依靠碳耗费量的减少,另外的50%依靠例如在一些湿地的植树来抵消、中和他们产生的碳。
可口可乐公司也有类似的目标,如到2010年他们将减少10%的耗水量,减少10万吨包装材料的使用,生产基地使用的材料达到90%的回收利用率。同年,在销售和营销的终端例如冷藏柜方面进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节约20%的能耗。与2004年相比,2015年废气排放量减少5%。
所有这些举动为提供节能减排功能的设备以及解决方案的公司提供了商机。西得乐作为饮料包装制造和供应商,只要参加这些活动,就能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觅得商机。
更好地管理资源
《WTO经济导刊》:您刚才提到,要想从可持续发展中觅得商机,需要为这些活动提供相应的设备或解决方案。西得乐是如何做好准备的?
卢克:在进行这方面工作之前,我们采用理性的方法,做了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让我们了解节省能源和减少包装重量方面该关心哪些领域。
我们得出:包装设备的制造只占对环境影响的5%(包括设备从制造到最后报废的全生命过程),然而我们客户对包装设备的使用却对环境影响占了95%。这包括通过包装材料的使用、耗电量、耗水量以及化学试剂的使用。包装的重量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包装的重量越轻,其成本自然就越低。因而客户有动机使用更轻的瓶子,同时达到环保方面的要求。
《WTO经济导刊》:西得乐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卢克:在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我们集团所有的产品、技术及解决方案开发都将遵循这一战略。
比如西得乐集团的NoBottle TM是一种领先的轻量瓶技术,该技术就是可持续战略的成果之一。我们能够大幅减少PET瓶重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从经济方面来说,每个瓶子如果能减少1克的PET使用量,对于一条一年能够生产2亿个瓶子的SBO 20生产线,就能够节约20万欧元的成本。这个瓶子大致可以节约4克,那么每年就是节约了80万欧元。西得乐给客户提出的主张是:我们有能力给全球的客户包括中国的客户提供轻量包装瓶子的设计及解决方案!
我们在全球一共有五家包装中心,其中一家位于上海。在这些包装中心我们有专门进行设计、模具生产以及吹塑制造等方面的先进工艺,我们有当地的团队高效管理客户的项目,我们还有测试及样品研究的能力。在法国我们有两位设计师进行创意、概念性的设计。每年西得乐会做3000种不同的设计,制造15000种不同的模具。
在法国我们新成立了一个敏感性产品中心,对用PET来包装敏感性产品提供新的服务。这样我们能够将从客户处得到的敏感性产品与包装是否兼容进行评估测试。比如说我们能够做保质期的研究,或者各方面指标的研究(氧化物、微生物以及外观方面等方方面面的指标),最终提供客户PET包装解决方案的最好建议。
另一个例子是Predis FMa。这是针对敏感性饮料(乳制品、果汁)所研发的设备。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并非对瓶子本身进行消毒杀菌,而是在瓶子还处于瓶胚时期进行消毒杀菌。该技术可以每天节约300立方米的水。相较于对瓶子的杀菌,此项技术还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
所以,可持续发展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资源。
(本文内容同期在搜狐财经)
篇4
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中国各地一道道风格迥异的美食,不仅令人大饱口福,而且往往能挑动游子的思乡之念,所谓莼鲈之思也。
然而,地沟油的幽灵为“舌尖上的中国”平添无尽苦涩,甚至侵入药品领域,为社会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带来极大困扰。如何解决地沟油回收利用问题,成为中国当下一道沉重的命题。
好消息是,作为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实施主体,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商飞)开始携手波音公司向地沟油发起冲击。
2012年8月16日,由中国商飞公司和波音公司共同出资的中国商飞—波音航空节能减排技术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该中心将携手中国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开展在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空中交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以提升民用航空的效率并减少碳排放。
尽管中国商飞只是后来者,但与波音公司之间是不折不扣的竞争对手。早在中国商飞筹建之初,就是以欧洲的空中客车和美国波音公司为追赶和竞争对象的。而这一次,中国商飞和波音公司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
共同关注
对于这次合作,在海外留学并工作了28年的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光秋感触很深。
1983年,风华正茂的硕士研究生王光秋被教育部选派到德国学习航空工程。博士毕业后,他加入了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世界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在欧洲工作期间,王光秋长期从事的就是研究和开发新型节能减排航空发动机——这也正是中国商飞引进王光秋的重要原因之一。回国后的王光秋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迫切希望把在国外工作时学到的节能减排相关经验运用到中国的大飞机制造中。
尽管心情迫切,但包括王光秋在内的中国商飞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节能减排是目前世界航空领域关注的热点,也是难点。单凭一家企业之力,实现突破并不容易。
恰巧,中国商飞正在和波音公司洽谈合作。磋商过程中,王光秋惊喜地发现,在节能减排方面,双方有着几乎一致的理解。“作为飞机制造商和燃料使用者,中国商飞肩负着保护环境、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的重任,我们应该为生产商创造有利条件。从这一角度说,中国商飞和波音公司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统计表明,航空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6亿吨,占据全球排放的2%左右。虽然比重不算很高,但由于航空排放多在高空进行,对臭氧层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目前,全球航空业普遍面临燃油价格高企、节能减排压力大增的局势,以至于影响到不少航空企业的赢利乃至生存。尤其是2012年,欧盟将航空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拟对所有到达和飞离欧盟机场的航班征收超出配额的碳排放费,更是让本就不景气的世界航空业雪上加霜。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坚决反对欧盟这一单方面行动,但实施碳减排已是大势所趋,也已成为世界航空产业的共识。
总体而言,航空业碳减排有三个主要渠道,分别是提高飞机发动机的燃油效率、优化空中交管系统、寻找更具可持续性的生物航空燃料解决方案。其中,生物航油更是因其减排和降本两方面的前景而受到更多青睐——2011年,全球多家航空公司进行了生物燃油试飞。
生物航空燃料的优势在于,其成长过程中已经从大气中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按照其整体生长周期的碳排放值计算,比石化燃料低得多。也就是说,生物航空燃料的减排意义主要在于其成长阶段。以波音公司此前那次用小桐子作为燃料的试飞为例,该次飞行节省了大概1.2%的燃油。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60%,减少硫和颗粒物排放几乎达到100%。
从另一角度看,减排即是降低航空企业运营成本。按照国际航协主席、中国国航董事长王昌顺的说法,未来8年,欧盟碳交易税将为中国民航带来179亿元的成本增加。他同时认为,如果使用生物航空燃料,航空公司将因此节省一大笔钱。
“相对于传统的航油而言,生物燃料在碳排放方面的优势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一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材料。”波音公司中国区总裁马爱伦认为。为此,2010年5月开始,波音就和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合作探索藻类生物柴油产业化的技术。2011年10月,波音联合中石油、霍尼韦尔、国航等,共同完成了中国首次使用生物航空燃料的成功试飞。
“波音公司专家对不同生物燃料的丰富使用经验,中国商飞在寻找原料来源等方面的优势,让双方的合作极具前景。”王光秋表示。
因此,中国商飞和波音公司以1:1的比例,共同出资建立了中国商飞—波音航空节能减排技术中心。王光秋即是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之一。
“中心成立后,会围绕双方共同选定的项目寻找合作伙伴,为具体的项目提供技术指引、资金支持,以及相关需求的定位,为的是给相关项目探索出一条产业化的路径。当然,这条路会比较漫长。”王光秋透露说,目前该中心关注较多的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关注部分高新企业。
盯上后厨
中国商飞—波音航空节能减排技术中心成立仪式上,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史坚忠透露,该中心的第一个研究项目为识别“地沟油”中的污染物,并处理、清洁地沟油以转化为航空燃油。
此前,包括波音公司在内的多家机构已多次开展小桐子、扁桃、海藻等作物的航空燃料转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这些作物的转化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往往面临着原料方面的瓶颈。
中石油为了研制生物航空燃料,曾在中国西部择地种植了大量小桐子(学名麻风树),但由于土地贫瘠、干旱少雨,以及相关管理缺位等问题,小桐子的产量有限,目前尚无法满足中石油已经建成6万吨/年的生产装置所需。扁桃、海藻均面临类似困扰。
中国商飞注意到,日本、荷兰的研发机构均已成功将餐饮废油转化生物航空油,只不过由于饮食习惯等问题,原料供应时常断档,甚至需要到中国进口。
对于中国而言,显然不存在这一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食用油消费市场,中国食用油年消费量为2900万吨,产生地沟油高达450万吨。这样的规模为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王光秋介绍,中国目前每年航油消耗量2000万吨。5~8年后,这一数字将达到4000万吨。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能源压力。“地沟油转化航空燃料一旦进入商业化阶段,将明显缓解这一压力。”
“在目前的几种生物燃油来源方案中,我认为地沟油不失为一种具有多重现实意义的探索路径,尤其是对中国而言。”王光秋对《国企》记者表示,这样一个研究项目,不仅能够满足航空产业减少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有助于为地沟油回收利用增加新的解决思路。
目前,有两种地沟油转化思路。一种是从用地沟油制成的生物柴油转化,中国已有不少企业已经成功实现。另一种是直接从地沟油转化。“目前这两种思路均在探讨,争取探索出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解决方案。”王光秋说。
记者了解到,2012年十一前夕,中国商飞—波音航空节能减排中心已经启动相关研究工作。根据现实情况,中心会优先考虑生物柴油转化航空燃料的方案。届时,该中心会成为中国第一家正式用地沟油转化航空燃料的机构。
就在中国商飞联手波音公司,宣布迎战地沟油之后10天,这两家企业的共同竞争对手空客公司也宣布,空客已与清华大学签署协议,合作开展环保型航空替代燃料研究,其中就包括地沟油。
至此,世界三大民机制造商都已正式向中国的地沟油宣战。
梦想沉重
地沟油真能飞起来吗?
从理论上讲,燃料产生动力,是其中含碳的烷烃基燃烧而得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油脂都能作为燃料,尤其是飞行器对燃料要求更加复杂。
此前,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航空燃料供应商SkyNGR公司已用废弃食用油成功提炼出航空燃料,并进行了飞行试验。但应该注意的是,由于饮食习惯和回收习惯不同,该企业从其他国家获取的废弃食用油成分与中国通常所说的地沟油并不相同。
“中国地域广大,饮食习惯差异较大。麻辣小龙虾和葱烧海参含有的油脂成分显然不尽一致。这就造成了中国地沟油成分复杂,性质较不稳定。”王光秋特别指出,这不利于地沟油的商业化,“你不可能总是根据地沟油的成分变化来调整生产配方。必须通过清洗、加酸、加碱等程序,使地沟油干净且性质稳定后才能投产。”波音公司中国区总裁马爱伦也表示:“如何实现提炼、萃取整个再循环过程的安全化和转化过程的产业化将是中心的重点工作。”
当然,这并非不能实现。SkyNGR曾在中国采集了很多“地沟油”样品用于测试性能。在过滤和进行预处理之后,来自中国的地沟油样品达到了如下标准:游离脂肪酸误差率不超过5%;水分、杂质含量不超过1%;含硫量不超过15PPM。只有这样的地沟油,才能成为生物燃料的原料。这些样品在实验室的测试初期结果很不错,但并没有进行过试飞测试。
经过多重清洗、过滤环节后,地沟油还需加氢脱氧,需要在100个大气压的高温环境中实施,对实验条件要求很高。正是这一系列复杂的工艺环节,使得地沟油转化航空燃料的成本高,转化率低。这成为制约地沟油转化航空油的最大瓶颈。生物能源专家、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刘德华就曾表示:“我不认为一个能够把生物油脂加工成生物燃油的企业,会冒险拿地沟油来做航空燃油。”
杭州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商飞—波音航空节能减排中心的研究合作伙伴。其创始人朱萃汉透露,地沟油转化生物煤油的转化率为90%,生物煤油转化航空油的转化率仅为40%至50%。“也就是说,1吨地沟油提炼出的航空燃油不足0.5吨。”
“按照此前荷兰等国的经验,地沟油转化生物航空燃料的成本大约是传统航空燃料的三到四倍。由于中国的独特优势,我们预计的成本会低一点,但也达到普通航油的二到三倍。”王光秋说。对于如此高成本,国内航空公司也很难接受。毕竟,现在燃油已成为全球航空业最大的负担。
此外,地沟油在转化航空燃料时,还必须考虑与设备的兼容问题。如果生物航空燃料的溶解性质与传统燃油不一样,就有可能溶解或者腐蚀发动机等设备,直接威胁安全飞行。“此前,为了保证发动机安全、经济性和飞机飞行平稳,每尝试一种新能源,都必须考虑其性能适合现有发动机设置。现在,中国商飞和波音尝试的,是通过调整炼油技术,使产品能够适合现有发动机要求的解决路径。”王光秋说。
针对这些挑战,王光秋说:“对于这些困难,中国商飞早有预料。但作为中央企业,中国商飞有责任有义务在解决、推动航空产业节能减排和寻找替代能源方面做出贡献。同时,由于地沟油转化航空燃料的商业化尚需时日,我相信随着时间发展,一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他举例说,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能源,都在享受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补贴,“因为这是对全人类有益的探索。”
目前,我国太阳能和风电获得补贴的标准已经建立。但在生物燃料中,除了规模较大的燃料酒精外,其他品种还没有得到补贴。对此,包括王光秋在内的诸多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相信地沟油转化航空油也会得到政府支持。
篇5
此次活动的出发点在于从“小处入手”,把一个小小的关机动作,在全球推而广之。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不计其数的电脑使用者中,有不少人在一天的工作结束时,都不记得去关闭电脑。而如果有10万名用户在每天工作结束时关闭电脑,就能节省高达2680千瓦时的电,减少1587.6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相当于每月减少2100多辆汽车上路。生活中的小改变,可以为环保带来积极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惠普启动了此次活动,号召用户在结束一天工作后关闭电脑,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量。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品牌市场部总监沈激表示:“在超过50年的时间中,惠普一直关注环境可持续性,贯彻自己在环保方面的承诺,一如既往地把绿色环保理念纳入企业发展和运营当中,并始终推动个人和社会的环保变革。在绿色IT和产品创新方面,惠普拥有了业界最广泛的绿色产品和方案,能够帮助客户在取得成功的时候实现节能减排。”
六步打造绿色数据中心
现在,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几乎占企业总用电量的40%。针对传统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以及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HP NGDC(新一代数据中心)“节能、高效、简化管理”的绿色数据中心理念也深入人心。同时,惠普以制定计划,智能散热,回收未使用的容量,提升服务器效率,采用云计算,构建、整合或翻新六步曲,采用全局统筹的方式建设绿色、高能效的数据中心。在六个环节中,惠普均有解决方案可供惠普挑选。
中国惠普TSG首席技术顾问朱伟雄表示,由于实现了高度自动化,IT管理以及运维更多依靠计算机而非人力实现,HP NGDC维护成本降低。它能够不间断运行,让企业随时随地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新的实时服务。HP NGDC还是虚拟的,这意味着可用IT资源将被集中管理并自动按需分配至高需求领域。
HP NGDC由标准组件构成,包括基于工业标准的服务器、存储、管理软件、服务等,因此管理起来将更为便捷、高效。依靠标准化、自动化、虚拟化的方式,企业不仅能够全面降低管理和运作成本,还能借助信息技术减少因人为失误而导致的附加成本,从而使企业可以将节省的人力资源投入到其他方面。
打造绿色中小企业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怎样才能同时做到降低运营成本和保护环境?为此,惠普提供了全套的SMB绿色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在当前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优化即时的和近期的成本节约策略,帮助企业获得短期和长远的成功。
使用惠普的创新技术管理公司的打印方式,能减少能源成本和控制输出环境。对一些客户使用前后的统计表明,使用惠普的打印管理服务,可节约 30%~80% 的能源,并且减少数百万纸张消耗。企业客户可以通过惠普环保打印评估服务和碳排放计算器,评估能源消耗、纸张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以达到节能、高效循环利用和降低对环境影响的目的。
惠普推出的带有零秒预热技术的惠普激光打印机,与使用传统方式加热的打印机相比,可节约 50%的电能;通过惠普外设管理软件,公司可预设睡眠和唤醒模式,在夜间和周末关闭设备,节约66%的办公能源开支。
2008年,惠普交付了2500万台符合能源之星认证的打印机,超过任何一家厂商。同时,所有的2009年新的打印机都将通过能源之星认证。到2011年,惠普计划将打印产品的能效比提升40%,到目前为止,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32%。
对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HP dx2810 商用台式电脑特别版、专为云计算而优化的经济节能型台式机替代产品HP t5730w 瘦客户机,以及采用通过能源之星高标准认证的外部电源的先进瘦客户机系列解决方案,不仅支持节能,还显著节省成本。而HP SkyRoom 则可以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和大规模的部署优势,填补会议与协作市场空白,帮助企业降低差旅成本并减少碳排放量。
绿色目标并非“”
现在,惠普已经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到2011年,通过一系列的产品设计战略,节电约10亿千瓦时,相当于9万户家庭一年的总耗电量。在气候和能源方面,到2010年,惠普计划将由于惠普的运营及产品造成的能耗及相关的GHG(温室气体)排放降到比2005年低25% 的水平。
惠普计划,到2010年,使大容量惠普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系列产品的能耗比2005年降低25%。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半的时间。同时,2012年,惠普购买的可再生能源从2008年的4%翻倍至8%。
篇6
一、遏制气候变暖的目标
全球极端气候现象已经成为新常态(NewNor-mal)。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发达国家的研究预警表明,如果全球气候变暖超过2℃这个底线,将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崩溃;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及岛国被淹没;热带地区将因气温升高而导致粮食大量减产,极端天气频发,生物生存环境改变,缺水人口将达20亿。因此,应在本世纪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之内,这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地球升温的最高限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IPCC)2007年的报告指出,为实现本世纪将地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发达国家应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40%。但实际上,发达国家仅承诺减排12%~19%。据测算,2020年以前,全球共需减排140亿吨,而有承诺的减排量只有90亿吨,其中发达国家承诺减排37亿吨,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53亿吨,全球碳排放减量缺口达50亿吨。因此,IPCC预计,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将超过2.5℃,甚至达到5℃,超过2℃导致灾难性气候变化的概率达50%。且保守估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还要以平均每年4毫米的速率继续上升,到2050年,全球将有大约2亿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气候难民”。尽管国际社会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就对“2℃目标”达成了基本共识,并在2010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上设定了2℃的控温目标,但在减排责任承诺上,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歧过大,迟迟不能就2012年以后第二阶段的减排承诺与相关协调机制达成一致,而且39个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第一阶段减排承诺能否真正兑现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2007年以后,全球碳排放增长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
二、全球碳排放超量增长
虽然IPCC的预警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在以发展本国经济为首要任务的情况下,全球碳排放继续超量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06亿吨,比上年增加16亿吨,比2008年创下的历史纪录增长了5%,其中3/4来自新兴经济体。而要实现2020年之前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这个数字不应超过320亿吨。如此看来,未来10年,除非各国采取果断措施,否则把碳排放增量控制在14亿吨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能源情报署(EIA)2011年的一份报告预测,受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强劲需求的拉动,未来25年内煤炭的使用量将继续增长53%,化石燃料将继续占世界能源的80%。到2035年,全球市场的能源消费量预计增长53%。如果没有重大的政策改变,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07年的300亿吨增加到2035年的420亿吨,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多。另据IPCC预测,如果碳排放仍然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4℃的可能性达50%。遏制碳排放成本惊人。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测算,要将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最乐观的情形是,到2030年全球每年减排成本为2000亿~3500亿欧元。在油价为每桶60美元的情况下,到2020年每年需要的增量投资约为5300亿欧元,到2030年达到每年8100亿欧元。如今,国际油价已经上升到每桶100美元以上,必然导致相关减排成本极大上升。
三、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
1.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剧增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但能源消耗强度大,能效不高,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剧增。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报告,2007年我国(大陆)向大气排放了65.33亿吨二氧化碳(比2006年多4.25亿吨,比2005年多9.24亿吨),超过美国同期排放量7亿多吨,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306.49亿吨的21.3%;人均排放量为5吨,在已有数据的196个经济体中排名第73位。此后的发展势不可挡。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研究报告,2010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能耗增长11.2%,全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83.3亿吨,增长10.4%,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5.1%,而同期全球总排放量仅增长5.8%。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2010年,我国煤炭使用量增长了10.1%,消耗了世界上48.2%的煤炭,全球煤炭生产上升了6.3%,而我国增加了9%,估计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对此贡献不小。从碳排放结构看,我国火电排放占41%,增长最快并持续增长的汽车尾气排放占25%,其余是建筑排放,占27%。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2011》绿皮书特别指出,30年内,若没有显著的技术变革与结构转型作支撑,加之人口增长、人均GDP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会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报告估计,2035~2045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顶峰,徘徊在130亿吨左右;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将接近9吨。
2.能耗强度居高不下2010年,我国GDP超过4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9%,比2005年增长37.7%。得益于政府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我国万元产值能源消费量下降了4%,但能源消耗强度仍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欧盟的3.8倍。虽然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但日本能源消费总量仅为6.6亿吨标准煤。从运输业能耗水平看,我国载货汽车油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30%左右,乘用车单位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2%,比日本高39%,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以上,机动车尾气排放在一些大城市占大气污染物的比重达60%。一般认为,我国交通运输业占用了社会总能耗的9%左右(其中石油消耗约占34%,碳排放约占25%),仅次于制造业。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要高出25%~60%。
3.发展与减排高度纠结
(1)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源支撑。2010年,我国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仅为日本的1/10,排世界第94位;2011年,我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折合2130美元,不及美国同期的1/7;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47.5%,预计2015年将超过51%。从人均能源消耗水平看,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43吨标准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美国的23.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的38.7%;人均用电量3200千瓦时,人均油耗0.29吨,分别是美国的1/4和1/10。即使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2011》的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77吨油当量,也才略高于世界人均水平1.74吨油当量。从发展来看,我国能源总量供应不足问题将长期存在。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8亿~10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8%~5.5%,到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41亿~42.5亿吨标准煤。为此,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FatihBirol)2010年提出,未来20年内,我国需要在能源领域投资约4万亿美元,以便为经济提供动力,避免发生停电和燃料短缺;未来15年,我国将新建约10亿千瓦装机容量,基本相当于美国现在的总发电量,而美国是用数十年才建立起来的。
(2)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为:到2015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据此,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节能6.7亿吨标准煤。但实际情况却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1.5亿吨,2011年增加了2.3亿吨。如果这种上升势头不减,后期减排压力将越来越大。从目前的情况看,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已调低到7.5%,2012年一季度GDP增长已回落到8.1%,工业和重工业用电量增幅分别同比降低了7.6%和7.4%,京、沪、浙、粤等经济发达地区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几乎下降了66.7%,预期全年能源消费增幅可能会放慢。
四、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迅速增加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联合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公众版)》。这是我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即绿色GDP报告。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对2004年点源排放污染物进行全面治理,需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而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仅占GDP的1.18%,环境欠账之大不言而喻。上述数字触目惊心,可谓环境污染猛于虎也!但实际情况仍在继续恶化。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2010年12月的我国第二份绿色GDP报告———《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8(公众版)》披露,2008年我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2745.7亿元,占当年GDP的3.9%;环境治理成本达到5043.1亿元,占当年GDP的1.54%。特别令人瞩目的是,与2004年相比,我国环境退化成本增长了74.8%,虚拟治理成本增长了75.4%。2008年,GDP环境污染扣减指数为1.5%。报告还显示,2008年环境污染成本比2007年增加了1613.5亿元,增长了22.0%,增幅略高于2007年,但远高于同期9%的GDP增速。麦肯锡公司认为,未来中国每年要将1%的GDP用于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按2011年47.2万亿元GDP计算,应该是4715亿元。实际上,《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但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WRI)分析,从节能技术应用来看,还有众多节能减排技术我国并不掌握,基准减排情景下需要的六十多种技术,有四十多种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这就意味着,我国为履行对国际社会的减排承诺,可能还要花费大量投资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节能减排技术。钱从哪里来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麦肯锡公司的建议是,可通过控制出口配额多寡,换取发达国家的减排技术。即使这个可以暂且不论,在享受了“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红利以后,现在恐怕也要反过来投资治理环境污染了。问题是,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持续吗?物流业现有的运营模式还可持续吗?
五、物流业节能减排路径清晰
作为全球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之一,物流和运输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供应链低碳化报告》,全球运输业每年排放温室气体约28亿吨,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5%左右;公路货运碳排放超过15亿吨,约占物流和运输部门总排放的60%;物流和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产品生命周期排放量的5%~15%,其中运输排放占80%以上,仓储建筑物排放约占17%;能源成本约占交通运输企业生产总成本的30%~40%,但有6%的燃油被消耗于交通拥堵。如物流业进行环保改革,每年可为全球减少14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所有人类活动排放量的近3%。
另外,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报告,航运业承担了全球80%的贸易运输量,年碳排放量超过10亿吨,仅次于公路运输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4%,且有迅猛增长之势。好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已于2011年7月颁布了旨在提高船舶能效性的两项强制标准。显然“,绿色”公路运输和“绿色”海洋运输将成为物流业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也是绿色物流发展的机会所在。幸运的是,我国2011年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据交通部《2011年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工作总结》披露,与2005年相比,2011年我国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0%和1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5%和16%。与2010年相比,民航运输吨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3%以上。交通部乐观预计,通过提高能效水平实现节能减排“十二五”目标的空间很大。尽管目前还没有权威的有关物流设施碳排放强度的具体报告,但考虑占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量17%的仓储建筑物排放,我国上千万平方米数量级仓库或配送中心的节能减排、上亿平方米数量级物流园区的节能减排潜力也非常值得期待。
六、物流企业“绿化”之路
在了解上述绿色物流发展所处低碳经济环境状况后,传统物流企业“绿化”路径也基本确定了。
1.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埃森哲咨询公司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供应链低碳化报告》中指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最具潜力的减排措施有五个:一是采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约可减排1.75亿吨二氧化碳;二是按照效率原则优化配置农业和工业生产地点,可减排1.5亿~3.2亿吨;三是适当降低运输速度并增加一次载运量,可减排1.71亿吨;四是减少产品外包装体积和重量,可减排1.32亿吨;五是改进物流系统布局结构,可减排1.24亿吨。对此我们不用怀疑,因为上述五个有潜力的绿色物流活动,传统物流企业一直在做或孜孜追求,只不过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还缺乏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表述,还没有按照标准规范对物流活动碳足迹进行核算,并据此制定明确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调整企业运营模式罢了。因此,绿色物流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一个更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节能减排就在日常运营之中。
2.做好低碳运营适应性调整与企业过去主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不一样,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根据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硬约束———做企业运营适应性调整。适应什么呢?适应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法规要求,适应产业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要求,适应供应链系统节能减排要求,适应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运营特点要求。物流企业适应低碳经济运营环境的过程就是所谓“绿化”的过程。为此,传统物流企业要关注低碳发展和全球环境变化,关注政府相关法律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要努力提升制定低碳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创新低碳客户服务模式;要在传统决策模式基础上,依法把物流活动造成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等外部成本内部化,一并纳入企业物流管理活动的成本效益考量,并据此调整企业绿色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简单来说,物流企业绿色核算就是要在现有物流服务收益中,按照公认的标准和方法对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来作必要的扣除。可用公式表示为:绿色物流=物流业增加值-(物流资源耗减成本+物流环境降级成本)与之相应,绿色物流总成本计算公式调整为:绿色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存货占用资金成本+一般管理成本+资源耗减成本+环境保护支出+环境污染损失和治理成本由此可见,在现有物流业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依法需要扣减的外部成本越小,说明物流企业“绿化”越成熟。
3.尽快开展碳足迹认证由于企业绿色物流总成本计算口径增大,且需要超越传统企业边界计算外部成本,专业性特别强,因此需要借助专业第三方认证机构力量。作为通向绿色物流的技术和管理路径,也作为接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实现国际化运营的通行证,物流企业应像对待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那样,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国际公认权威标准———英国《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进行企业碳足迹认证,并支持客户实施碳标签制度。
篇7
为推动运用技术创新应对能源挑战的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全球领先的动力管理企业伊顿公司于2011年加入“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发起了“能效管理”这一重要议题。通过持续举办“能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系列论坛、开展城市调研、建立技术及产业联盟等方式,伊顿致力发挥企业专业优势,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能源技术创新之路,贡献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6月5日“第八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伊顿公司再次联合本刊举办“能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分论坛,聚焦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能源消耗与效率提升等问题。论坛当天,伊顿还正式了《2012年伊顿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这是伊顿自2008年首次中国地区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来的第五份年度报告,重点披露了伊顿过去一年中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践进展和成果,系统、深入地诠释了伊顿进入中国二十年来所坚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源节流:应对城市发展能源挑战
一组与能源相关的数据亟待警惕:2050年,预计全世界对能源良好性楼宇的需求量会增加60%;车辆方面,全球对石油及其他能源产品的需求量会增加40%;交通方面,2030年、2040年左右,每年平均商用飞机行驶里程要增加150%左右……这些能源压力,将在城市发展中凸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指出,生态环境正成为传统增长的硬约束,同时,水、土地等资源已经成为多数城市地区发展的瓶颈。“我们需要开拓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设计中国特色绿色低碳消费模式”。这其中,作为在组织中占比最多的企业,从自身运营及产品服务出发,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责无旁贷。
面对城市发展中的能源挑战,伊顿中国区总裁周涛提出了“开源节流”的策略:“城镇化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强化了对能源的需求。当务之急,‘开源节流’是城市应对能源匮乏的最主要解决之道:一方面我们需要对能源进行储备,积极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我们利用现有能源的方式应该更加可持续,即加强对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控制”。周涛指出,在新能源技术还未完全成熟之时,尽可能提高现有能源使用效率是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动力管理公司,伊顿一直以利于提高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动力和能源解决方案,为全球客户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例如,其宇航技术帮助商用飞机减重,提升载客的量和空间以及燃油的使用效率;电能质量产品帮助降低电力数据中心的电的使用和碳排放量,等等。
实际上,高效能的绿色解决方案也意味着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绿色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有效的能源管理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升能效:企业可持续发展新契机
在应对能源挑战的同时,能效管理也将为企业相应带来发展新机遇。其中的关键,在于企业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责任,开创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参与、适应、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进程。
已有着211年历史的杜邦公司,不断顺应社会需求发展的本身即印证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始终坚持杜邦的核心价值,关注安全、健康、环境”。杜邦可持续解决方案事业部市场总监王辛表示,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针对这个挑战,杜邦多管齐下:一方面,开拓能源渠道,针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研发;另一方面,遵循能源使用“3R”原则,即减少能耗,增加再利用和再循环。“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效率,无论是从企业追求低成本的原始诉求,还是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杜邦的多管齐下,与周涛提出的“开源节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伊顿以可持续发展为经营业务的核心,基于人的创新、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坚持对本地市场的能源管理和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性投入。目前,在上海设有全球研究院,在深圳、苏州、台北拥有4家研发和工程技术中心。伊顿中国研究院总监陆斌透露,伊顿目前在中国已拥有专利超过一千多项。从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可再生能源到绿色建筑,来自于伊顿的各种领先环保产品与解决方案都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能源问题的日趋严重,我们也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了能源。”NEC公司战略事业发展部总经理唐力表示。目前,NEC正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主干,构建智慧城市的应用,解决包括能源在内的社会问题。“智慧城市通过各类传感技术,搜集能源使用的信息,通过各类通讯器材传送到云计算中心或中央数据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制定出优化的能源使用方法,实现节能减排”。
“卖电的”积极推广“节电”,这一现象如今正在电网企业中普遍上演。江苏省电力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徐磊解释说:“电力和其他能源一样,只有得到有效的节约,才能够更持续地供应和使用”。目前,江苏电力公司采取全额消纳新能源发电,并成立专门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节能改造项目,推动社会节能。
“我们江苏电力节能公司通过提供综合能效服务,本身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回报。例如,我们通过能源管理方式,在南京投资一个92.8万元的项目,两年就回收达116万。”徐磊说。
篇8
2010年9月27〜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主办的“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出席并在会议上指出:“节能减排是当前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任务,两化融合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节能减排初现成效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的成长,随着产业格局的调整以及生产技术的升级,中国工业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在此过程中,仍面临着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率低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节能减排成为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一道路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节能减排直接关系百姓生活
当前,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轻工、纺织、装备、信息产业等行业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中,涌现出了一些典型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初步的经验。
杨学山将这些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正在从单一的环节向集成的、综合的方向转换;第二,在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等更广阔的范畴进行统筹协调,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第三,各地方、各行业推进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机制有了不少创新;第四,信息技术在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降耗的过程中,催生了新兴的服务业;第五,信息通信技术为政府主管部门调控、监测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中石油公司,建成了一批覆盖20多万口油气水井、1000余套炼化生产装置、4万公里油气长输管道的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大幅度提升生产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中石油搭建了三大信息化工作平台:一是功能全、用户多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系统,做到了污染源实施监控、超标异常排放情况的在线提醒;二是能效改进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了炼油能耗统计与上报、节水专项管理、重点能耗设备实施监控等功能;三是搭建了碳交易电子竞价平台,完成了中国首笔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交易。截至2009年年底,中石油累计实现节能量750万吨标煤、节水量2.64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分别达到12.9%和33.4%。“我们加强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各方面紧密合作,才能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成功。在下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深化已建信息系统应用,大力推进物联网建设和应用,持续提升信息化自身节能水平,引进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建设绿色数据中心,从而减少地区公司机房数量,以达到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目标。”中石油公司副总经理王宜林说。
中国铝业公司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铝供应商,近年来,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他们设立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办法》、《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暂行办法》等三十多项制度以确保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据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介绍,中国铝业公司的ERP项目是从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的,至今系统稳定运行,通过对统计、库存和销售的有效管理,建成了覆盖所有企业的信息化网络、视频会议、语音通信系统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重大污染源的重点监控,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定期统计分析。利用信息化后,较2005年每吨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了26%、2.34%、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分别减少了41%、76%、32%。“近年来,公司投入20多亿元用于科研,成功研发并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信息化、节能减排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公司投资约300亿元,进行了以信息化、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公司总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达5.33亿元。”吕友清介绍。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之一。经历了百年发展历史之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对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业务领先,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量点突破、持续改进”的新策略,建立了营销、物流、生产、采购、财务、HR、KM知识管理等信息交流、共享的ERP系统,实现了青啤在各种经营活动中精细化成本管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成本浪费的现象。此外,他们还对生产环节的设备进行改造,实时获取各项技术质量参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损耗和污染排放。“近年来,公司每年为个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投资约5000万。冷凝水回收利用、糖化热能回收、二氧化碳和沼气回收再利用等,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青啤集团副总裁黄克兴说。
众所周知,纺织行业也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高耗能不仅增加了碳排放,同时也削弱了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在利用信息化实现节能减排上不遗余力,创建了一套全新的现代化纺织用电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电能管理的精细化。在近十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建成了由传感网、ERP和电子商务组成的信息化体系。其中,在线电能检测监控系统能自动采集实时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并通过文字、声音的形式报警,使调度人员能实时掌控系统状态,分析历史数据,制定用电计划,核算用电成本。其2009年节能技术投入达到117.8万元,单位能耗和劳动力成本亦下降,实现年节电1224.8万千瓦时,节省电费781万元。
浙江省是全国印染大省,印染行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能源消耗非常高,能耗成本占据印染加工成本的30%以上。浙江省两化融合的切入点选择了印染行业。自2008年以来,已有超过200家印染企业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改造,减少染化料等库存30%以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5%,减少污水排放30%以上,综合减少能耗30%以上,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浙江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黄宪法副处长对浙江省近年来的节能减排工作感触颇多,他表示:浙江省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大力助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率先推进印染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解决印染行业高耗能、高排放问题。一是优化政府调控政策体系;二是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为契机;三是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实现了“十一五”的节能降耗目标。
对于未来下一步工作,杨学山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把通过信息化来促进节能减排纳入到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在技术改造、流程优化、循环利用、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用融合的思路将企业节能减排降耗和信息技术运用紧密连接在一起。
节能“任重” 减排“道远”
杨学山副部长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在看到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问题和矛盾,对经验的总结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以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的认识亟需提升,工作思路仍需进一步明确,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差距还很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覆盖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杨铁生副司长也表示: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节能减排水平是促进管理、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加快信息技术、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的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重点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逐步开展重点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研究开发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数字解决方案,建立节能环保的信息平台,是完成今后两化融合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强有力支撑和加速传统制造工艺和流程升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尽管在“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成效开始显现,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效,但是否意味着中国已进入能耗低负荷阶段?结论还为时过早,在整个节能减排工作中突显出的几个问题,已成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绊脚石。
首先,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在政策引导上还显不足,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和深度仍比较有限,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目前还存在着思想上的障碍,一些企业对此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思想观念上还有待于提高。
其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到相关领域和行业,还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具体措施加以保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信息技术推广上给予企业支持仍然需要加大,为企业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建立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支撑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中介公司或节能公司的建设上也欠完善,并未形成较好的市场推广环境。此外,以法律手段加强资源整合、理顺机制体制、完善工作体系,营造更加有利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环境和条件也需及时整合。
第三,全社会对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仍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把推进两化融合与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信息化改造作为节能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挖掘新的节能潜力的重要支撑手段,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第四,大部分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预警消耗方案,但是个别地区的预警消耗方案缺乏针对性,不具可操作性。如方案当中的调幅对象不确定,调幅过程不具体,任务不明确等,造成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其中个别地区在预警实施方案中简单化,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五,高耗能行业增长比较快,2009年下半年电子、钢铁、石油、石化等六大行业增长了17.2%,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这样的趋势无疑给节能减排雪上加霜。
第六,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各地差距仍然比较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覆盖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对于国家指标和地方指标的双向完成增添阻碍。
第七,各级管理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粗放,统计方式方法不健全、数据分析不够细致和准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对节能减排实施情况的判断,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的清晰化管理。
对于今后的工作,杨学山提出,一是要用融合的思路来推进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工作;二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树立标杆,分类指导推进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三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住企业的关键环节;四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降耗工作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共同努力;五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于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信息技术、装备和产业的发展;六要进一步形成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大对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支持。
评论
节能减排就是竞争力
就在三年前,《计算机世界》报以促进绿色环保为己任,联合多家机构,率先在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界共同发起了大型公益性主题策划――“中国绿色IT行动”,并在业界率先启动了“中国绿色IT行动联盟”,当即得到包括英特尔、联想、IBM等在内的众多IT厂商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信息产业和绿色节能已经不是两个孤立的概念,而是融为了一个整体,其内涵也绝不是节能、降耗那么简单。它不仅涵盖IT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包装、物流、销售、使用、回收的全过程,不仅是让IT企业提供越来越绿色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通过硬件、软件和解决方案,让其他更加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变得更加“绿色”。
根据近年来对钢铁、电力、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石油等高能耗行业的跟踪报道,我们发现,在这些传统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中,信息技术在生产环节中的普及应用,非常有助于推动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的降低。
篇9
备战China Print
2013年5月14日,在即将揭幕的第八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小森公司将携带三部配备完整的胶印印刷机、一部数字印刷机以及其他的印后加工设备一起参加展会。小森公司希望透过展台上推荐的印刷技术与解决方案,帮助小森用户扩大经济效益、提高生产能力,成为客户值得信赖的业务合作伙伴。
小森公司这次的参展主题承自2012年德鲁巴的“KomoriOnDemand”,以“按需印刷引领者”为诉求。这几年来小森所推行的“按需胶印”(OffsetOnDemand)是指在保持胶印的高质量印刷与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又可以进一步缩短印刷作业准备时间、减少纸张耗损、缩短印刷工时等措施,来满足“小批量、短交货期”作业需求的全新解决方案;而所谓的“按需数字印刷”(DigitalOnDemand),是指以胶印印刷为核心,有效地结合各类数字印刷与印后加工而推出的最新解决方案。将两者有效融合为一体就是小森公司倡导的“KomoriOnDemand”。
在本届China Print中,小森公司所推出参展的三部单张纸胶印印刷机与一部POD印刷机,将在现场实机演示KomoriOnDemand的精髓;将去年在德鲁巴才刚发表的各项印刷新科技与新应用,直接地引进市场,让大中华地区的客户得以与世界的潮流无缝接轨。小森公司所推出的各项印刷解决方案,深获全球各地用户的认同,因此小森公司希望藉此机会将这些解决方案介绍给的用户,由此可见小森公司对大中华市场的重视与用心。
悠久的公司历史与文化
小森公司创立于1923年,至今已有90年历史,现在小森公司不只服务中国的用户,更在江苏南通设立印刷机制造工厂。因为中国市场是小森公司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因此除了印刷机的销售外,小森公司更重视客户的培训及如何提高客户的生产效率。
小森公司自1996年在中国设立中国小森印刷机械有限公司以来,便积极参与中国印刷产业的发展,在各大印刷展会中也从不缺席,十多年来,中国市场的小森印刷机保有量也达到千余台。小森公司的印刷机除了胶印机外,还有日本造币局以及其他国家所使用的小森印钞机、商用轮转机等,另外,使用凹版的PE(印刷电子)设备也在发展。
现今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传播媒体,印刷纸张的传播方式也渐趋于高质量、少量多样及个性化的不同需求,因此商业印刷也必须转型才能生存;在这次的北京印刷展上,包装印刷的各种解决方案都朝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因为全球各大市场都在发展包装印刷。小森公司所提出的PESP(Printing Engineering Service Provider)是超越印刷机提供者的工程服务,代表的是工程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协助用户达到更便利的数字化管控。
值得期待的展会效果
小森公司的感动:超越期待(Kando: Beyond Expectations)的口号,也就是提供超越客户所期待以上的附加价值、效能与质量的信赖。因此在小森公司提出的Komori OnDemand的诉求中,是结合“按需胶印”(OffsetOnDemand)与“按需数字印刷”(DigitalOnDemand)两大解决方案,以胶印短版快速、减废按需生产,以及使用数字打印的电子成像按胶生产与喷墨按胶生产;因此KomoriOnDemand成为小森公司往后发展按需短版或个性化商品印刷的主要发展方向。
按需胶印是在保持胶印印刷高质量和高速生产特色的同时,还可以缩短印刷作业准备时间、减少纸张耗损、并将印刷工时缩到极限。小森公司的按需胶印是以KHS-AI智能化的快速调墨系统、H-UV快速干燥系统、以及CMS颜色管理系统为技术的核心,可以灵活满足小批量、工时短的印务需求,尤其是在应付短版与交货期紧迫的印刷作业方面,能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数码技术与IT技术在印刷领域的结合已经愈来愈广泛,操作的便利性也愈来愈重要。本届北京印刷展,小森展台的另一特色就是以高规格的胶印机为核心,配合运用各类数字印刷印后加工工艺,开发出一系列最新按需胶印解决方案。小森公司以此展会为平台,推出了一套按需印刷(POD)系统,展示出Komori OnDemand解决方案的强大优势。
篇10
作为无烟行业的汇丰银行同样面临环保重任
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气候和我们居住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关系到整个地球和人类共同的命运,需要整个世界竭尽全力,共同应对。作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银行也应该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环保责任。作为在中国创立的银行,汇丰相信,其自身的业务发展与中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关。因此,汇丰中国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方式经营业务,尽可能确保银行贷款的项目是负责经营的。
汇丰中国的环保措施及成效
汇丰的环境贷款指引
汇丰集团制定了一系列环境贷款指引,以支持汇丰履行对环境保护的承诺。这些指引涵盖了对环境敏感的行业,并列明了汇丰准备和不准备提供财务支持的领域。自2004年起,汇丰根据国际原则,特别是赤道原则,先后了5项行业指引,分别是森林土地与森林产品、淡水基建、化工、能源和矿产与金属。
在中国内地,汇丰中国积极实施环境贷款指引,并严格遵守国际标准,支持环境保护。2007年3月,汇丰中国进一步加强信贷评估功能,设立全职岗位并特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人士,以加强对银行贷款和客户业务的环境评估与监督,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汇丰集团环境贷款指引,以及中国的环境保护条例。
此外,汇丰中国制定环境监测一览表,以协助银行贷款人员更加全面地评估贷款方案的环境风险,特别针对高耗能与高污染行业,以及汇丰集团环境贷款指引所涉及的其他环境敏感行业。同时,汇丰中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提高员工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加员工对集团环境指引的了解,并提高员工对技术知识的掌握。
汇丰率先采纳并实施“赤道原则”
2003年汇丰银行就率先采纳了“赤道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有产业的项目融资都实行该原则,包括采矿、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林业等。实行“赤道原则”后,银行保证只为那些符合条件的项目发放贷款,即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项目在执行中会对社会和环境负责。
汇丰相信,保护环境是确保我们的地球保持长久健康与繁荣的关键,汇丰中国致力于在内部运营与参与方面,推广教育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汇丰深知,企业必须与政府和民众一同分担环境的责任,将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包括降低对土地、水与空气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损耗。
汇丰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
汇丰于2005年10月成为全球首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大型银行,比预期提早了3个月达标。汇丰的碳中和计划包括三部分:第一,管理并减少能源耗用量从而减少直接碳排放;第二,购买“绿色电力”,减少使用的电力的碳排放系数;第三,以投资碳排放减免项目,来抵消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达到碳中和。
汇丰中国在自身运营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碳中和”计划的实施。汇丰中国装有视频与电话会议设施,以减少出差的需求;使用双面打印机,减少纸张的使用;实施夏季员工商务便装安排,调高空调的温度,帮助减少能耗。
“汇丰气候伙伴”计划助推中国节能减排
2007年12月4日,正值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气候工作制定新的“路线图”之际,在北京,汇丰联合4家全球性环境组织:气候组织、地球守望组织、史密森尼热带研究中心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举行了“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中国项目启动仪式。中国项目总额为2179万美元。它是于2007年5月正式启动,总捐赠额为1亿美元, 跨度5年的“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全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汇丰与其4个合作伙伴将配合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联合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和市民大众,在森林、淡水、城市、人员参与等方面开展工作,到2011年,预计获得以下成果:
森林:在中国亚热带及温带森林开展“碳储藏库”研究,为了解中国的森林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可靠数据;同时,在中国成立地区性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不同树种的生态功能,探索可持续森林管理模式,使中国的植树造林工作和森林面积的增加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最大化。
淡水:在长江中下游恢复3000平方公里湿地,大大提高全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少极端气候造成灾害的可能性,以及为入海口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渔业模式,在提高农民、渔民收入的同时,减少农渔生产对气候的影响。
在北京、上海和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节能城市模式研究,提高三角洲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主要城市协助企业和政府发展节能策略,在中国发展一个志愿性质的“碳”市场,以部分抵消碳排放量。
为近400名汇丰亚太区员工和150名各界人士提供两个星期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成为“气候先锋”,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做出贡献,并在各自社区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同时,开展各种活动,吸引2000万中国人参与到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事业中来。
尽管气候变化短期内不可逆转,但是汇丰开创性地通过提高淡水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抵抗力,帮助减缓气候变化给人类及其它生物带来的不利后果。
正因为汇丰一贯坚持“环保理念”并把该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中,重视气候转变带来的风险和商机,率先达到了“碳中和”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它被评为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可持续发展银行”,并登上“2006年气候领导指数”银行业排名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