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

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卫生经济体制的改革,固定资产作为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医院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医院固定资产良好运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常见问题

1.账物不清。医院固定资产品种多,数量大,分布广,不易清查,或清查时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效率掌握不清,影响领导决策,造成固定资产重置和闲置。配置资产的型号较多,维护和管理都存在麻烦。如:电视机,品牌有长虹、康佳、TCL在购入后售后无法达到维修保养的要求。

2.利用率低。一是内部原因,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重复购置或闲置。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局部利益,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要求增加投资用以购置仪器设备,造成了固定资产重复购置,资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隐性流失。二是外部原因,各地医疗市场有限,但在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不够。如单位配置的高端仪器过于超前,市场前景估计不足,长期闲置,就诊病人不多,宣传引导不够,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如:综合科室。

3.信息化条件不高。计算机对资产进行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多数以形式为主。如:数据共享,多数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仍沿用手工账目管理,以下发核对为主,谈不上信息化。固定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体现便利。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条件下、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对策

1.摸清家底,建账立册,进一步完善“三账一卡”制度,设立信息化系统。所谓“三账一卡”制度,即总账、一级分类明细账、二级分类明细账、固定资产管理卡(台账)。由固定资产会计在财务软件中做好固定资产总账和一级分类明细账,对全院固定资产按资产主管科室及资产大类实行金额控制;设备和材料采购主管科室建立二级分类明细账,按资产分类、名称、规格分别设置账户,记录固定资产的数量、规格、供货信息、金额等,并按资产使用科室进行归类管理;督促各科室护士长或科室负责人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记录本科室领用的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数量等。

利用局域网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卡片,统一编制固定资产编码、卡片编号、规格型号、以及建造单位(在建工程时使用)技术特征、经济用途、存放地点、固定资产类别、使用状态、增加方式、增加日期、减少方式、减少日期、使用部门、附属设备及规格型号、计量单位、附属设备的数量、金额、以及固定资产的原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何时开始使用。用计算机对资产进行管理。

2.信息化条件下,固定资产如何实现终端连接,信息共享。医院要实现采购、资产管理、财务、核算、医生、护士、药房、收费等数据的连接,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的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使用部门核对和管理本科室的资产,为医院的管理、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医院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如下:

(1)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对一般资产的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大型的仪器设备还要采用采购论证制度。购买前使用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当地医疗市场进行调研,进行本、量、利测算,并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交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医院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要召开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并组织有关方面的医学与工程专家开会讨论,从应用和性能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杜绝盲目采购。

(2)固定资产出、入库制度,信息动态管理。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责任到人,配备专职人员实行专人管理。保管人员建立固定资产保管账,要严格出入库单制,财产的增减均应及时反映在出入库单中。对财产的购置、调入,在入库单上登记;对财产的调出、借用、领用,应由医院领导审批,凭出库单领取财物,保管人员根据出入库单及时在保管账中登记,以反映固定资产的转移、增减变动情况。

(3)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制度。日常维护不仅延长了资产的使用寿命,某种程度上等于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费用,降低了成本支出,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医院可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各科的设备管理、使用和保养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对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误,管理不善的人员按责任制惩罚。同时,设立设备管理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设备管理成效显着,效益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以提高科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维护意识。对日常设备的维护情况进行信息化记录,做到资产使用情况的科追溯性,为购置提供依据参考。

三、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篇2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 资源管理 公共管理 信息政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趋势的推进,公民信息意识的觉醒,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使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成为当前信息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要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首先应当界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内容。可以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依托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秉承了公共管理的精神理念。本文试图沿着这一方向探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1.1公共信息资源概念及其特征研究

“信息”一词定义繁多。《大英百科全书》中写道,“信息现象渗透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信息的多样性使得迄今为止所有要为信息下一个统一定义的企图都落空了”。要想给公共信息资源作一个明确而又统一的概念界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美国《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中把公共信息资源等同于政府信息资源。有关人士或从知识产权角度出发.或从社会性角度出发,或从政府角度出发定义公共信息资源,定义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概念阐述必然不同,但基本都反映了政府信息或行政信息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体这一思想同时。定义的不同也反映了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笔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构成是指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的集合,包括政府法规信息、政府公务信息、教育信息、公共健康信息、文化信息、农业信息、国民经济宏观信息、环境信息等。范围再扩展一点,各种经济组织产生的与公众生活相关的信息也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

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具有经济性、智能性、规律性、整体性、非均衡性等特性;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公共消费性(共享性)和外部性特征。此外,公共信息资源还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公开性等特性。

1.2公共信息资源的类型研究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公共信息资源可以按多种类型划分。如根据公共信息资源本身特性的不同。公共信息资源可划分为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公共信息资源、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公共信息资源和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公共信息资源;根据形成方式不同,公共信息资源可分为政府自产性公共信息资源、政府购买性公共信息资源和社会生产性公共信息资源;根据受益者需求范围不同.公共信息资源可划分为全国性公共信息资源和地方性公共信息资源等。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指公共信息资源的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行政机关,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和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还包括普通公民。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结构、类型、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改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加速信息流通,提升信息资源利用率。

1.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其特征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1)社会公共服务事业部门的信息管理问题,包括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服务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管理;(2)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包括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如标准信息资源、专利信息资源、文献检索系统、信息搜索引擎等应用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有学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性,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层次性表现在根据反映对象的时空角度可将公共信息资源划分为社区公共信息资源、地方性公共信息资源、区域性公共信息资源以及国家或全球性公共信息资源等层次,不同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数量和权重也是不同的。动态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的公共信息资源范围是不同的,公共信息资源和私人信息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公共信息资源的复杂特性意味着在管理方法上应根据类型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选择;(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包括行政机关和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和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以追求公共利益,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宗旨;(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具有政府一社会互动性;(5)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集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1.5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运行研究

主要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计划、预算、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1.6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的预测研究

准确把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也是研究的重点。信息技术革命和民主进步推动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向网络化和公开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标准化、个性化的趋势。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2.1社会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很大,导致各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信息化程度、公民民主意识、信息教育水平等社会信息化建设明显失衡。正确认识现状有助于根据实情制定信息政策和发展策略,营造和谐的信息环境,采取更公平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和技术。社会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属于社会调研的范畴,有一整套成熟的调研方法可供借鉴。

2.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管理主体复杂多样。建立一套结构完善、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性质、纵向的隶属关系及横向的协作关系、人员配备、职责划分等。

2.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所以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方法也适用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这些方法有:生命周期管理法、内容管理法、环境扫描法、信息审计法、信息系统设计法、项目管理法、人力资源管理法等。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除了具备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特性,所以以上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变通。同时,公共管理中的技术与方法也可以被借鉴用于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

2.4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研究

广义的讲,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技术有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分析技术、信息组织存贮与检索技术、信息传送与服务技术等。技术开发主要在计算机信息科学领域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把这些技术更好的应用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

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研究

3.1政策的研究

信息政策是国家为管理和发展信息事业而制定的方针、措施和行动准则,是对信息系统运行机制进行调节的一整套政策体系.是国家对信息活动和信息事业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政策属于公共政策范畴。目前,我国在信息政策研究中比较集中探讨的问题包括信息政策概念内涵、信息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国家信息政策建设策略、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信息政策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信息政策的体系结构、国外信息政策研究、不同国家信息政策的比较研究以及如何从信息政策的内在联系上构架一种合理的信息政策体系。就信息政策所面对的对象出发,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需要解决地域信息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信息化、信息安全与保密、国际信息流通、信息管理体制、科技情报、图书馆、大众传播问题、出版问题、信息教育和研究等方面的政策问题。

3.2信息法学的研究

信息法学主要研究在信息产生、传播、收集、处理、存贮、应用、交换等环节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转让信息所形成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目前,信息法学学术研究方面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有关的几个热点研究领域有信息自由与平等、信息共享与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信息犯罪、信息网络中的法律冲突、信息法律制度建设等。狭义的讲,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有所区别,信息政策作为社会信息活动的指导原则,具有灵活性、动态性、阶段性的特性,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而信息法律则具有稳定性、时效长、普遍性的特点,具有法律的强制力。信息政策对信息法律有指导作用,是信息法律的基础,信息法律则是保障信息政策得以贯彻和实施的重要法律手段。两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广义的讲,信息法律也属于信息政策体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意义在于通过国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保障信息来源的公开透明、信息渠道的规范畅通、信息权利的公平及可实现。

我国的信息政策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科技情报、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三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扩展到信息安全和网络规范、个人隐私,进入21世纪后电子政府和电子商务立法在信息政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信息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国家级立法较少,宏观规划多于微观规划,定性的目标性的阐述多于定量的具体的措施,但加强信息政策制定、执行的力度已取得共识。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审议中,《图书馆法》的制定也在进行中。 

3-3标准的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相关标准是从行业角度、技术层面出发,保证信息的公开和共享,规范信息提供者的行为,保障公共信息资源可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涉及的主要有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公共信息机构建设标准、服务标准、从业人员标准等。

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与公民信患素质教育

4.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展要从加强人才培养入手。美国的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于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和工商行业的企业管理领域,追求管理传统,以管理理论统帅相关学科知识。而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于图书情报机构,思维习惯与传统根植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众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也是图书情报专业改名而来,这使得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管理实践.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1)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实践确定培养目标.构建适应性强而又相对稳定的有机的课程体系,以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2)建立从中专教育、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构成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以适应基层操作、中层管理、高层规划等不同层次工作的需要;(3)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

4.2公民信息素质教育

对公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要使人们能够确认针对信息的需求。提出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认潜在的信息资源,制定成功的信息搜索、获得、评价、组织策略,并将新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能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公民信息素质教育还应包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观。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界探讨信息素质教育局限于高等院校,高校图书馆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和讲座,主要讲解图书馆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同时简单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等,手段相对单一,内容陈旧,并且很少涉及到信息伦理教育。与此同时,业界缺乏信息素质教育标准来规范和衡量整个教育过程,评估教育成果。对公众普及信息教育,也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

篇3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问题;优化措施

信息化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逐步加大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改善了自身信息资源管理的困境,提高了服务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区别于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将工作的重点定义在网络信息和信息服务上,为医院践行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路径。在网络日趋复杂的环境中,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表现出了多种不足,相关方面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1当前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是一个人员流动较为集中的地带,工作流程相对复杂,所产生的信息量自然也是非常庞大的,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已然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管理的需求。虽然部分医院已逐步实现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但在日常实践过程中依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丰富了医院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扩展了计算机存储信息的能力,使得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具备了更多的可使用功能。但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这些功能的集成度并不成熟,与医院的特色属性还不能有效的契合在一起,不能实现信息的全面采取,致使医院信息资源利用率低。除此之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资源共享,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速率的服务。反观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虽实现了部分信息资源共享,但共享程度并不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其反馈的信息处理能力也亟待提高。

1.2系统化的信息管理架构尚未形成

医院所分属的部门众多,且各部门的工作重点存在差异,致使医院信息资源管理难度系数增大。相当一部分医院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架构设计上不能达到一致,各部门、各环节收集并处理信息的方式各式各样,最终导致医院数据信息管理混乱,影响了医院信息资源的调取速率。另外,很多医院考虑到商业竞争等因素,不愿或有选择性的公开信息数据资源,使得各医院之间的交流匮乏,其所拥有的病例信息、信息资源管理经验等基本处于半封闭的交流状态,失却了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意义。这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及时、有效诊治,也不利于医院的长效发展。

2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措施

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包含的数据信息量庞大且复杂,而现代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引入和应用,解决了医院信息管理的难题,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医院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针对上述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管理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2.1建设数据库及数据库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建设数据库及数据库技术是医院践行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首要工作目标,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和平台搭建的基础。医院进行数据库及数据库及数据库技术建设实现了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医院信息的利用率,不仅帮助医院节省了一定的开支,还为医院提供了盈利反映能力和技术能力,有效提高了工作速率和服务水平。虽然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客户管理与服务上,但对客户数据库的管理依然是基础环节,以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为核心,优化市场营销组合以及客户组合,从而形成医院稳定的服务利润链条,提升医院的正面形象,籍此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在现代医疗技术与市场服务价格严重同化的今天,医院品牌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在于加强客户访查与交流,医院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提高信息信息资源利用率,提供更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信息化服务,从而保证本医院在整个行业当中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2.2优化病例信息管理,助力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优化病例信息管理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加快速、有效的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医疗难题,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实施项目之一,理应与医护人员的临床医疗需求相适应,具体而言,优化一员病例信息管理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制定完善、合理的医护人员操作规范,要求其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开展相关工作,并将有关工作信息记录在医院的信息管理文档中,从而确保记录信息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以便于日后的快速查找和使用;其次,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对相应病人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化,诊治病人时切实做到有据可依,有记录可寻;再次,建立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反馈系统,根据医院各时期、各阶段信息管理的需求适度调整系统架构。

2.3强化医院历史信息管理,规范物品及设备管理

医院要想实现长效发展,还需要做好历史信息维护及管理工作。医院的历史信息记录了医院各发展时期的轨迹,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医院信息管理应包含医院的历史信息。除此之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还应涉及到物品及设备管理。在医院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总少不了药品的流动和设备的使用,其关联的信息量庞大而多变,因此,做好这方面的信息管理显现的尤为重要。医院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设立药品及设备出入库分类管理标准,保证一切药品和设备使用都在统一的体制内进行,从而保证医院工作有序开展。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中,我们可以断言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实现数字化是必然趋势。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与融合,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使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鉴于作者的个人能力有限,关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需要医院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优化路径,以为广大的病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君.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管理[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8)

篇4

【关键词】部门 信息 资源 规划 数据库

1部门信息资源规划和主题数据库

1.1信息资源规划与主题数据库的概述

信息资源规划(I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简称IRP[4],是指对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利用的全面规划。要使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门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必须进行统一的、全面的信息资源规划。其核心是运用信息工程和数据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总体数据规划,打好数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基础,实现集成化的应用开发。

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部门的信息化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就进行改造优化或重新开发,从而能积极稳步地推进部门信息化建设。

1.2 实施主题数据库的必要性

计算机、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部门实现IRP奠定了基础。同时部门管理资源诸要素和层次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使系统实施人员、用户和管理层对信息系统的整体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避免系统中或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

按照通行的信息工程理论来讲,信息资源规划可主要概括为“建立两种模型和一套标准”。“两种模型”是指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一套标准”是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实际上是用户需求的综合反映和规范化表达,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则是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基本的标准,这些标准都要渗透和体现在数据模型之中。

1.3 部门信息资源规划中主题数据库的建立

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第一个难点就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系统建模的前提,系统建模是用户需求分析的最终规划化、概念化的表达。在规划的方法中以最终建立主题数据库为指导方针,统一数据标准,高效地使用数据,实现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建立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

(1)企业信息系统调研。成立一个调研小组,由软件开发人员和部门业务人员组成,部门负责人配合协调。调研部门所有业务流程、所有所需业务数据库,把部门信息资源视为提高部门价值的关键手段,这样才能保证部门信息资源规划的有效制定和顺利实施 。

(2)业务过程的定义和重组。这一步是信息资源规划的难点和关键,按照信息工程的思想来重新认识部门,系统地、全面地、概括地把握部门的业务职能结构。以前期系统调研为基础,全面地对部门的业务活动进行梳理和重新定义。它是在业务过程定义的基础上,站在信息的高度,对部门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提炼出有用的、合理的业务流程和信息资源。

(3)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的定义。将重组和优化和业务过程,进行计算机化可行性分析,然后借助于形式化的描述方法建立由逻辑子系统-功能模块-程序模块的模型,是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在业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功能模型,是根据系统分析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对业务模型进行重组和优化之后做出简明准确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业务流程的反映。在建立功能模型时,要充分利用需求分析资料和有关信息系统知识、经验,这些都是功能模型建立的重要资源。

1.4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必须要有统一的基础标准。要真正实现部门内外信息的流动,共享和应用,需要面对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良好的数据环境,而良好的数据环境正是建立在部门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之上的。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开发信息系统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标准,这些标准要贯穿从需求分析、系统建模和后续应用开发的全过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可以归纳为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和信息交换接口标准[2]。

2主题数据库的划分依据

影响主题数据库划分的因素很多,通过定性的方法建立工作量大,对部门划分出合适的主题数据库造成一定难度。本文基于部门业务流程的主题数据库实体划分评价模型[3]。

根据部门各职能域内业务过程所包括的业务活动所使用的实体,根据实体的相关度划分实体组,形成对主题数据库的一个或多个规划,通过质量评估获得最终主题数据库。

3主题数据库的分类

主题数据库可以分为概念主题数据库和逻辑主题数据库。概念主题数据库是对业务人员所需数据的概括,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看法,反映了用户的综合性信息需求。逻辑数据库是面向分析设计人员的数据结构,是对概念数据库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体现出信息资源规划出的主题数据内容。对于企业建立以主题数据库为主题的高档次数据环境以及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速度有重要影响。

4结语

部门信息资源规划与主题数据库密切相连,是以主题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和核心。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的共享运用,而要实现主要任务的前提就是要建立主题数据库,通过主题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现数据环境的提升和信息系统集成的提升,从而能积极稳步地推进部门的发展,提高部门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明,高明印,李常建.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实施研究[J]. 价值工程,2004(4);17-21.

[3]李向东,范玉青,梅中义,巩应奎.面向制造企业的信息资源规划关键要素分析.

[4]高复先.《信息工程与总体数据规划》[M].人们交通出版社,1989.

篇5

关键词 SOA;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202-01

0 引言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在经过系统集成、应用集成和信息集成与社会集成等四个阶段后实现的[1-2]。现阶段,多种原因造成了一种对教育资料严重浪费的现象,原因是这些资料没有办法达到一种能够重复利用以及交互使用的状态,这一现象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信息孤岛”,其在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3]。因此,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让人们能够反复利用教育资源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呢?这已经成为现阶段对于高校信息管理的重要关注方向之一。

1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现状与SOA工作原理

1.1有关于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与现状的分析

针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有太多的信息需要归类、整合。如果一所高校中的各类信息都杂乱无章,没有相应的管理的话,许多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就没办法进行。一所高校在硬件设施上有不同功能的建筑、各种类型的设备、图书馆的藏书······除此之外还有对师生信息的整理,可以说高校中的信息是一个很错综复杂的系统。由此可见,对于高校信息的管理是多么重要。而这些信息是一所高校中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4]。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国家高校信息管理都存在哪些问题呢[5]?首先,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不够明确和数据共享性差。其次,软件的重复使用比较困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进一步的解决。

2 基于SOA工作原理

SOA,是一种面对服务系统的主要框架,就是将框架提供出来之后,再根据不同的需要填入必要的软件,组成一个新的服务系统。SOA可以使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的功能与需求相对应起来。SOA的构建方法主要是针对一所高校中信息管理需要整合和比较抽象的内容,通过独立地对每一个服务功能模块进行定义,因为所有任何一个独立部署的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在的模块不会只运用和只依赖某一种相同的系统,所以这样就要将各系统的功能需求有机的用SOA建立起来使其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达到应有的相应结果,这样就能够让不同的系统和其他的一些资源来达到共享以及软件的复用。

3基于SOA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SOA提供了标准化的实现模式,其实现的具体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服务描述。即采用WSDL文档描述网页服务技术的功能 [6]。其次是服务注册。即UDDI提供与查找服务描述的相应WSDL文档[7]。UDDI的数据库能够根据WSDL文档中的内容来找出抽象与实现之间的区别。进而在UDDI中注册服务。第三是服务发现。就是让Model Key在UDDI中查找实现抽象接口的Business Service,进而查找到所对应的WSDL文件。第四是实现。根据查询的WSDL文件从而生成对象。网页服务技术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SOA架构中的主要技术之一。

对于这四方面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形象的表示:

针对于以上四方面的主要操作有以下三点:第一,信息。只有信息之后才能供消费者去选择,进而在产生价值;第二,调用,就是不同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第三,确定与使用,也就是在不同的消费者有根据的选出自己的信息之后再去确定使用的过程。

4 结论

对本文所提到问题的研究,对于新时代下快速发展的高校信息系统的完善,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所介绍的以SOA结构为主的管理,是未来信息化在高校中进行管理的一个理想的方向。相信在未来的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该系统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赵莉娟.基于SOA架构的高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钟玲,张俊华,付金华.基于廊坊建设工程构建高校信息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10).

[3]田洪健.基于SID的数字电视值机监管平台方案研究[Z].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2年学术年会、五届四次理事会暨第六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人才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

[4]曾鸣.基于SOA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研究[J].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5).

[5]胡静.基于SOA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

篇6

 

一、应用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探索也再不断深入。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以下简称招考院)作为管理与承担本市教育考试专项职责任务的直属事业单位,紧跟社会科技发展形势,不断地探索、实践教育考试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招考院建设了济南自考网和招考院内部办公网两个网站系统。部分业务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建立了考务考籍管理系统、自考网上报名系统、考生毕业申报系统、考务网上指挥系统和自考证书查询系统。然而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业务处理流程和方式的变更,各业务系统内的数据流不再畅通,各系统独立开发导致的异构性和封闭性的缺点彻底暴露出来。同时信息系统要与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整合。因此需要对目前运行的各业务系统进行改造集成,解决它们之间的信息孤岛效应,有必要建立自考信息管理中心。

 

二、信息资源规划理论

 

1.信息资源规划的意义。保证信息流在各系统内的畅通,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而信息资源规划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使每个业务系统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外部单位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流畅通,从而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信息资源规划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抓住业务与数据两大核心。

 

2.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信息资源规划方法通过对应用系统、程序模块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功能模型,指导后续的选型。通过对用户视图的规范化和结构化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抽取信息化的基本数据元素和基本表,建立主题数据库(概念数据库及逻辑数据库)的方式建立数据模型。根据部门业务自身和相互关系,建立自顶向下的系统结构模型,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通过后续的数据环境改造来解决信息资源整合等问题,以实现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

 

三、自考信息管理中心信息资源规划实践

 

1.职能域划分。招考院下设4个部门,同时与省级考试部门、区县级考试管理部门、委托考试部门、考生、社会公众等有联系。按管理部门工作性质可将其分成五类:为招考院提供发展规划与研究、直接承担考试业务工作、为招考院提供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为招考院提供对外服务、为招考院提供信息化支持。招考院这五类工作中的考试业务又可以细分为两大考试业务,即:自学考试、社会考试。这两类考试又可以纵向划分。因此,将职能域划分为六个,分别为:政策与规划域:自考科、办公室;自学考试管理域:自考科;社会考试管理域:证书科;行政域:综合科、人事、财务;对外服务域:综合科;信息管理域:信息中心。

 

2.各职能域业务分析。(1)对自学考试域进行业务分析,建立业务模型。该域业务归纳为部门管理、课程与专业规则管理、教材管理、试题管理、考务管理、考籍管理、助学管理、评价管理、各省考委上报等几个业务过程。针对每个业务过程进行分解、归纳、提炼,形成自学考试域业务模型。(2)进行信息流分析,建立自学考试域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在对自学考试域业务分析的基础上,用信息流的形式描述用户、业务活动以及该活动产生的数据。将自学考试可以进行计算机化的全部业务定义为“自学考试管理系统”。该系统产生的数据,分为外部数据和内部数据。外部数据指自学考试业务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换,内部数据指自学考试内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3)分析业务涉及单位,明确业务范围,划定业务边界。确定用户范围,定义用户角色和关系,确定用户权限,建立用户功能操作表。分析授权过程,确定自学考试信息系统对全部用户授权的依据。

 

3.建立全域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提出信息系统规划。综合分析招考院的业务流程,汇总可信息化的业务,招考院的信息流可以简化如下:考试政策与规划制定 各类考试大纲与教材编写 各类考试命题 统一的题库管理 统一的考务管理 各类考试考籍、成绩、证书等管理 统一的评价管理。基于此,可将信息系统规划为四个平台:考试管理平台、办公管理平台、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基础支撑平台。

 

在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内,应遵循以下原则来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一是高层管理人员介入原则:信息系统从概念到运行必须有招考院高层管理人员介入。二是用户参与开发原则:用户有确定的范围,用户全程参与开发,用户应当深度参与,与开发人员融为一体。三是自顶向下规划:主要目标是达到信息的一致化。四是工程化:降低软件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五是其他原则:创新性、整体性、发展性、经济性。信息资源规划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重组,加速了信息流的畅通,从而为招考院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化提供保证。

篇7

关键词区域网群;信息管理

1引言

区域网群是指以各个单位的局域网网络或网络计算机系统为基本单元,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内为实现各单位、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文件传递、协同工作和系统维护等功能的网络群体。它由中央信息中心、区域信息中心和信息访问点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中央信息中心是区域网群的主节点,作用和地位如下:从管理角度来看中央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域网群组织、管理、规划和建设;负责连接各地的区域信息中心。从服务角度来看中央信息中心提供中央级的资源和信息。同时,为区域信息中心和访问信息点提供培训、维护服务。从应用管理平台来看制定应用管理平台标准、统一不同层次的应用系统、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确定信息共享原则、建立全网群的访问许可认证平台。区域信息中心是以行政区域为依托,建立某行政区域内的区域网群的信息中心。

图1区域网络群的组成

2区域网群的层次结构

构建一个全单位范围的区域网群,在网络硬件设施、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使用人员和信息访问连接关系等方面都有严格复杂的层次结构。信息资源管理:区域网群的信息资源采用分级、分层方式进行分布和管理;信息资源根据重要性等因素进行分级,按照一定的层次分布在中央信息中心资源库、区域信息中心资源库,并在各信息中心设立专业性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

图2信息资源分布结构

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结构:在区域网群的各个信息中心配置信息管理平台和应用系统,这些平台和应用系统相互配合,信息相互交流、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区域网群的群体功能。因此,在设计应用系统和管理平台软件时,要按图3所示的层次结构进行。

图3管理平台软件的层次结构

信息访问链接关系:为了资源访问的便利,中央信息中心与一级区域信息中心通过Web服务器的连接,组成一个平面的网格链接关系,见图4所示。而一级区域与本地区的二级区域信息中心也构成平面的访问结构。

3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平台

区域网群的核心平台是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高效的、可扩展的、安全可靠的内容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制作过程中各个业务处理环节的自动化管理,使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流程;系统支持不同的用户同时使用平台的信息处理功能,并在处理过程中实现信息维护管理与操作流程管理的独立性及个性化,使不同类型的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系统将提供强大的信息功能,使处理审核后的信息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部署到指定的目标系统(包括网站、文件系统等)中。

3.1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

系统实现的具体功能包括:(1)实现信息内容的可视化制作:建成后的平台将提供一个集成的、可视化的信息制作工作环境,实现业务人员使用通用的编辑工具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过程。

(2)实现灵活的制作流程管理:信息在编辑、审核、的过程中,会涉及不同的业务管理岗位,不同类型信息也将对应不同的管理流程。建成后的平台,应提供灵活的流程管理配置手段,通过可视化配置界面,实现不同类型的信息制作管理流程。

(3)建立信息制作的分支及协作管理机制:系统分支管理可支持多个用户单位同时使用内容管理平台的功能,每个用户单位将被作为一个分支,独立使用平台的功能对信息进行制作、处理,包括可视化的协同制作环境、不同的信息处理流程管理以及管理等业务,不同的分支之间互不影响;协作管理是在某一分支下,系统管理员设置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团队之间进行协作处理。协作管理可实现信息制作过程中不同业务部门的并行处理,提高处理效率。

图4信息中心的访问链接关系

(4)建立分布式信息部署管理机制:使不同的用户在通过平台进行内容的制作后,自动实现信息从管理平台到目标网站的、更新。信息的部署管理将隶属于不同的分支,不同的用户单位自行定义业务信息规则。

(5)建立信息内容版本管理机制:平台将在制作过程中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的版本控制,对信息本身各时期、各阶段的变化进行记录和管理。版本管理将隶属于不同的分支,使不同的用户单位自行定义维护信息内容。

(6)用户权限、角色管理:整个系统设置一个具有最高权限的管理员,负责对系统用户设置用户名、口令、对应的稿件存取权限以及身份区分;根据用户的需要设置网站管理员、模板管理员、审核员、编辑等不同的角色,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根据不同的权限设置专门的人员,或授权管理、不同的栏目。

(7)日志、安全管理:提供详细的登录、检索、修改日志,系统日志管理中提供了相关的详细信息,并以不同的图标区分,方便用户掌握目前系统的操作状态,日志信息也用于以后的系统统计。提供密码存储保护功能,每个用户的密码在数据库中加密存储,即使系统管理员也无法看到密码明文,强化了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同时,可以设置数据库的自动备份功能实现数据的定时备份。

3.2信息系统平台逻辑拓扑设计

鉴于以上建设目标,拟采用的平台逻辑拓扑设计如图5所示。

图5管理平台逻辑拓扑

用户层包括了平台建成后的不同信息采编和审核人员。信息中心以组为单位的采编人员和审核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与内容管理平台相连接,通过浏览器使用平台所提供的不同处理功能,实现信息的编辑、审核及管理。内容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编辑、工作流管理、协作管理、版本控制及内容部署等功能,并在用户单位使用信息制作管理过程中,对信息本身进行存储管理。

应用层的应用子系统包括信息子系统、领导办公管理子系统、管理子系统。

4结语

本文根据部队现有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的需求,提出了构建一个更加广泛性的区域网群,并基于该区域网群模型,设计一个信息资源的管理系统;能够管理和有效地利用好各单位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区域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高玉雷.中小型局域网组建与管理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

[2]张蒲生.局域网组网技术与实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篇8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为指针,通过设计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流向,进一步规划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最终达到为网络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1.技术的变革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架构经历了信息孤岛、以局域网为支撑的内部集成、以Internet为技术平台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从单层结构发展到3层乃至多层结构,从C-S结构到B-S结构。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所涌现的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生态的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变革。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和不稳定的特点;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的特点;从信息资源的质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特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二是信息检准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应用系统的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维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网络与信息安全性的防护措施,使得这些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交叉,有着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相互之间却很难进行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4.环境的变化。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构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流程重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时候,决策者容易忽视环境的因素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如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过去,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来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但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只有适合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越来越快,“变”成了惟一不变的因素。要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得了解信息环境,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正视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1.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内容。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信息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李楠澜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内容总结概括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以及品种类型上的配置和在数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内容。就品种类型配置,又从媒体类型、内容、时效性、归属特性及保密程度进行区分。

2.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调配有序、高效地进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他认为应该遵循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质量保证原则、集成配置与互补合作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品种多样化原则等。

许恩元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模式新论》中引入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分别就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等进行分析。

3.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方面的内容。宏观配置就是政府通过宏观手段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是一种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于宏观配置研究者一般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设置均衡配置的指导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及调控增量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观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传播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要素上作适时的配置,是一种技术性、操作。重点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及技术的配置。

郭东强等认为应该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企业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当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各类的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动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经济主体不仅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他还建议正视过度依赖技术、使用技术给企业的信息环境带来的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高丹从宏观上的提出相应建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层次的配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场。李颖认为要研究用户需求,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及法律保障机制。陈德敏从技术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研究,分别是MARC格式、DC元数据格式、应用分类法、应用主题法。

王玉在《论协同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谈到协同电子商务的建立必须从整个行业出发,研究各个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集成,以及企业之间在市场环境中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建立能为企业提供一个从企业到行业到区域企业的集成信息支撑平台。这些都符合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及生态圈的要求及动态演化的特点,当企业信息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各类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和企业群的比例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与流量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圈平衡。这种平衡是社会经济中市场平衡的真实反映,这时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趋于优化状态。

通过考察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诸多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原则、措施等内容行了分析,他们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都十分认同,但缺乏具体的实例分析及模型的建立,另外对于网络信息环境所出现的变化及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也缺乏相应的研究。三、研究建议

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同时也对传统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网络信息爆炸、无序、优劣混杂,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基于信息生态的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信息生态成为其一个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以往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态通过对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进行综合考察。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在《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Ecology)的概念,将生态理念引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从而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

1999年,纳笛(Bonnie.A.Nardi)和欧戴(VickiL.O'Day)合作撰写了《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中,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

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蒋录全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对信息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信息生态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态就是研究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和发展。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只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态”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信息生态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生态环境,蒋录全博士将信息生态环境因子定义为:信息环境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信息环境因子主要可分为:人类因子、信息因子、信息技术因子、信息政策法律与信息伦理因子、信息文化因子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信息生态失衡。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信息生态失衡指以上要素处于不平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谢立虹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中提出其主要现象有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垄断和信息侵犯等4个方面。李凤石认为信息生态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等。

对于解决信息生态失衡的措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田春虎认为调节信息生态失衡的方法包括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等。孟瑞玲从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加强信息门户网站和信息地图建设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应金萍等提出实施信息分级制度,以净化信息环境整合传统理论优势,进行信息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强化信息市场管理等具体措施。

借鉴信息生态的思路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及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分析及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刘文燕等在《从信息生态角度谈企业信息化》中谈到信息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为员工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使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生态化的企业。企业信息生态化是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种新范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系统性以及人与企业信息环境中之间的相互性,这种新范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至上”的信息管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为企业解决信息问题指出了新方向。李佳洋认为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企业组织的信息问题,只有当管理者改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改变现状,建立合理稳定的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平衡和谐环境。

篇9

关键词:信息资源规划;软件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79-01

一、前言

软件工程是一类工程,它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以求高效地开发高质量软件。其中应用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模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和成本的管理[1]。

同时,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建设深度的不断深入,企业业务的迅速发展极为需要有自动化、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来予以支撑。但是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总体规划不足或者顶层设计不够明确等原因而导致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孤岛严重、扩展性和集成性较差,对于企业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约束,所以信息资源规划理论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在软件开发中信息资源规划理论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信息资源规划理论的特点

信息资源规划理论的重点就在于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数据管理理论和信息工程方法来做好资源管理和数据管理的基础,有效地保证集成化的软件工程开发。比如,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产生和产品销售、成本核算与销售利润等,涉及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车间、各个职能机构乃至其他多个外部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因此,孤立的数据处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管理的要求。事业单位、机关、学校、体育卫生信息的管理也是如此,由此可见,信息资源规划理论极为有效[2]。

基于信息工程的角度来看,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有效解决软件工程(微观方面)和信息战略规划(宏观方面)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操作的问题,也是信息系统集成或者建设过程中的规划阶段。

基于目标的角度来看,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有效做到“源头唯一、标准一致、共建共享、集中集成”,同时也能够对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孤岛”进行有效避免。

基于实践的角度来看,信息资源规划主要包括支持工具、系统建模、需求分析等工程技术。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搞清信息需求,帮助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建立相应的企业信息系统模型和信息标准;重新开发、选购、优化改造这些不符合的应用,提升整合和继承那些符合的应用。

三、信息资源规划理论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步骤

信息资源规划理论在软件开发中整个过程中都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规划的好坏与软件开发质量和软件后期维护工作密切相关,不可忽视。

(一)需求分析

信息资源规划理论在软件开发中的第一阶段就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分别是对数据和对功能的需求分析,以此来对企业内部的业务过程进行有效的定义,如果软件开发人员没有和客户就软件进行有效地需求分析,那么往往就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伤害了客户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按照信息资源规划理论的规定将整个项目需求转化成各阶段所需资源、具体详细的各阶段任务、各阶段项目计划,同时建立起三种模型,分别是最差情况模型、一般情况模型、最佳情况模型。另外,为了给软件质量检验和软件检测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应该有效地对有效资源的利用进行规划,用计划草案中的数据来进行说话[3]。

首先对企业对于软件的需求进行详细的了解,定义企业内部的外单位和职能域,对信息系统边界有效确定,搞清职能域内部、外单位与职能域、各职能域之间的信息流,,对各职能域的DFD数据流图进行认真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对职能域的业务活动和业务过程组成熟悉起来。第二,对那些和业务过程有关的数据类进行定义,规范化、分析、分类用户视图(屏幕表单、报表、单证等)。第三,为了软件的后期开发,应该根据用户视图和数据流来对各职能域的数据流量进行有效计算。通过上述工作和步骤,可以有效地确定软件开发的各业务元素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建立相应的业务模型。

(二)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选用可以有效决定软件开发的质量,主要分为五类,分别是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元素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用户视图标准等,结合客户的需要来进行选择。

(三)系统建模

系统建模包括系统数据建模和系统功能建模两方面,可以总体描述和概括信息资源,也能够规范化表达和定型客户的需求。整个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最重要、难度最大的工作就是系统数据建模,由全域数据模型和各子系统数据模型来组成,按照内在的联系组织来将功能模型所需数据全部联系起来,基本表(Base Table)是系统数据建模模型的实体,一般采用简化的E/R图(实体联系图)来将其各子系统联系起来。

系统功能建模是对于软件开发中的规划分析人员和规划小组的经验和业务水平有效考研,概括性地将系统功能结构进行表示。

在系统建模时往往采用原型化方法,而原型化方法有追加策略、废弃策略两种不同的策略。其中,废弃策略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先建造一个质量要求不高、功能简单的系统模型,然后再反复修改这个系统模型,以便形成较好的软件开发思想,再设计出可靠、一致、准确、完整的最终系统,最后完全废弃不用原始的系统模型。

(四)建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建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实质上就是有效地结合数据模型和系统功能模型。主要通过U/C矩阵来扫描系统体系结构模型,通过构造U/C矩阵来对各子系统边界进行有效划分,对各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

参考文献:

[1]刘章书.普通高校数字教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06):134-137.

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