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节会活动在招揽游客、促进旅游业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春有文化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春秋两季这两次节会活动为带来了大量客源,活跃了旅游市场,“唯有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节会活动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大盛事。年文化节,历时四十天,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6.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1%和8.33%。河洛文化旅游节历时30天,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947.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6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1%和10.25%。两次节会共计70天时间,共接待游客2647.55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次的38.5%,旅游收入134.38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38.6%。
二、入境游继续稳步发展,港澳台游客数量大幅增多
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4%,其中接待外国人40万人次,同比增长7.44%,港澳台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51.9%。港澳台游客中以台湾游客数量最多,占港澳台游客的59.4%,其中香港澳门游客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呈大幅增加态势,年来自香港、澳门的游客数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0.39%、119.27%。说明旅游在香港澳门一带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
来洛旅游的外国游客中以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游客数量最多,年全市接待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外国游客18.63万人次,同比增长36.78%,其次是来自欧洲的游客,共13.31万人次,来自欧洲的游客数量在外国游客中所占的比重为33.3%,仅次于亚洲,但游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减少了25%,接下来的排名是美洲和大洋洲,游客数量分别是2.87万人次、1.15万人次,来自非洲的游客数量排名最后,但与去年同期比却增长了3.6倍。
三、境外游客在洛停留时间减少
年境外游客在洛人均停留时间是1.46天,比上年减少0.11天。其中外国人在洛人均停留1.41天,比上年减少0.02天,港澳台游客人均在洛停留1.61天,比上年减少0.57天,港澳台游客湾游客在洛停留时间减少最多,人均停留天数是1.68天,比上年减少0.78天,台湾游客在港澳台游客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停留时间减少影响了港澳台游客整体在洛停留时间。港澳游客在洛停留时间变化不大,均比上年略有增长。香港游客人均在洛停留1.52天,比上年增加0.03天,澳门游客人均在洛停留1.53天,比上年增加0.32天。
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问题仍应引起重视。游客在停留时间短仍然是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原因,游在,住在郑州的问题,让优质的旅游资源,不能享受全部的旅游成果,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元素中把一半以上的利益割给了别人。
2.自贺车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出游次数增多,同时由于私家车大量增加,自驾游也成为一种旅游时尚,但交通拥堵、道路不畅让很多人“欲游而止,望游兴叹”,影响了游客来洛旅游的积极性,制约了客源市场。要确保游客畅游,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管理,同时道路规划也要更加合理。
篇2
一、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自然环境条件
1.地质地貌
金城山旅游区地处川中盆地东部,为白垩系红层,主要为钙质砂页岩层,山顶盖有浅黄色砂岩,形成了大致水平的阶梯状地形,平缓的台面与陡峭的崖壁是其典型的地貌景观。旅游区地质条件良好,基岩比较稳定。①
2.气候条件
金城山旅游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热量丰富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7.6℃;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冬季偶有积雪;全年平均降雨量1063毫米,最少818毫米,分布不均,夏秋雨量较多。
3.水资源条件
受地形影响,金城山旅游区水系大致分为四条溪沟,即廖山沟、廖井沟、徐家沟和李家沟,分别流入长田水库、新桥水库、骑龙湖和回龙水库。
4.土壤
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金城山旅游区早期发育的自然土壤已经被破坏或侵蚀,近期发育的土壤主要是钙质紫色土。另有少量夹杂于其间的中性紫色土,在金城山顶部还分布有少量的山地黄壤。
5.动植物资源
(1)动物资源
金城山旅游区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鸟类有代胜(珍稀鸟类)、黑鹤、啄木鸟、喜鹊等;兽类有狐狸、黄鼠狼、蛇等。
(2)植物资源
金城山旅游区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原始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树种有香樟、楠木、山胡椒等。现有植被主要为人工栽植的,山上已发现的木本植物类达110种,以柏木、马尾松为优势树种。伴生树种有灯台、杉木、青杠等;竹类以慈竹为主,另有楠竹;主要灌木有野樱桃、映山红等;草本有沙草、白茅、巴茅等。旅游区菌类资源丰富。同时有国家珍稀保护植物枫香、红豆、黑壳楠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
1.社会经济概况
金城山旅游区处于南充市高坪区、蓬安县和广安市岳池县三个县(区)交界处,与6个乡镇、72个村接壤。有村民1.8万人,总耕地面积913公顷,人均耕地0.05公顷,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加之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发展旅游业可为金城山旅游区带来发展机遇,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2.交通通讯条件
(1)交通条件
金城山旅游区距南充城区48公里,距广安城区47公里,距岳池县城37公里,距蓬安县城60公里,318国道、仪北路交叉从山脚而过。成南高速公路南江出口至金城山旅游区距离约25公里,私家车从南充出发上山需50分钟,旅游客车上山需70分钟。政府鉴于胜(观)金(金城山)公路坡陡、弯急、路窄的实际,限制运营车辆通行。目前只有高坪客运站首发车至胜观镇。旅游交通不畅直接导致其游客急剧下滑,成为金城山旅游发展的首位制约因素。
(2)通讯条件
因游客少,南充、广安市移动、联通公司在山上未设置基站,导致金城山旅游区通讯信号较差。随着旅游区的开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游客的增多,将刺激南充、广安市移动、联通公司在此设置基站,以满足通讯需求。
二、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旅游资源丰富
从google earth卫星图上看,金城山旅游区呈马蹄形状,在川中丘陵地区十分奇特。金城山常年气温较市区低3~4度,由于地势较高,山上几乎每年都要降2~3场雪,这对川中丘陵地区的城市居民们来说,实为人们赏雪、玩雪的美妙去处。
金城山旅游区文化底蕴深厚,在南金门与南京门之间刻有明朝文渊阁大学士陈以勤的诗:“我到金城关上门,方知岳外有山尊,高摩赤日分昏晓,胸压诸山是子孙。插剑池龙留胜迹,步虚台树走长根;英雄祠此真灵异,记载纷纷何足论。”另外,诸如各种建筑物、雕刻、碑石、书画题记、宗教遗址、神话、民间传说等人文资源相当丰富。
(二)旅游发展停滞不前
金城山旅游区不仅是观光旅游的地方,而且是避暑的好去处。20世纪90年代初,南充地委、地区行署把金城山森林公园建设列入“八五”期间的精神文化建设重点之一。但随着广安、南充分家,旅游区竞争激烈,金城山未抓住发展机遇,投入不足,旅游发展十分缓慢。2004年,全市开展了排查安全隐患的集中行动,金城山旅游区被告之存在安全隐患,南充到金城山的旅游交通车叫停,上山的仅有少量私家车,进出车辆非常少,游客数量急剧降低,昔日风光不再。①
(三)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1.供游人休闲的游步小道不多,且有些陡峭地段缺乏安全防护措施。
2.旅游区内尚无通向各路段及景点的标识标牌,应尽快修建标识牌,以便为游客提供方便。
3.除林场场部外,其他景点均无公共厕所,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在旅游区景点附近修建生态厕所是当务之急。
(四)旅游商品发展缓慢
金城山旅游区拥有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但由于旅游发展缓慢,旅游商品开发十分滞后。具体表现在品种少、档次低,生产、开发商品的相关企业发展不足,缺乏完善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因此,金城山要发展旅游业,需在旅游商品上进行开发,以满足旅游区开发后游客购物增长的需求。
三、开发对策
(一)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金城山旅游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在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欲打破这种僵局取决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外部交通设施方面,现有四条公路与金城山相通:分别为东(板)金(城山)公路、胜(观)金(城山)公路、长(田)金(城山)公路和隆(兴)金(城山)公路。随着岳池县顾县镇—长田乡—金城山山重四级油路的开通,其交通将得到较大改善。内部交通应加强步道建设,形成网络。材料宜采用石块、木材、砂砾等天然材料为主,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步道线形应流畅、坡度和缓、结合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保留路边巨石、大树,避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植被,不改变现有生态系统。
(二)拓宽融资渠道,筹措开发资金
从金城山旅游区的发展现状看,资金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金城山旅游区社会经济情况较差,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开展旅游需要建设的项目多,资金投入大,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走横向联合的道路。一方面应加强自身的滚动发展,通过开展旅游,开发各种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等积累资金;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综合运用合资、融资、对外招商引资、接受社会捐赠等手段,采取股份、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将地方、企业、个人吸引到金城山的建设中来。
(三)加强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
要提高金城山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客源市场,除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策划并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旅游宣传推介工作。一是广泛利用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电台、电梯广告等媒体,与各大旅行社举办“旅游文化节”,宣传金城山,引导周边及全省的旅游者加入到金城山旅游的行列中,并以高质量、高标准的优质服务及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培育出良好的旅游市场。二是加强旅游宣传,编印金城山旅游区简介手册、金城山旅游区导游图等精美旅游宣传资料,在区内外各大旅行社张贴金城山旅游景点介绍图,在车站、机场、风景区、国道沿线和地区出入口处设立旅游公益广告牌。三是建立金城山旅游网站,向全社会介绍金城山的旅游景点及旅游特色产品。
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模式;对策;荆门市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
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 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1.3依托相关要素的景观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
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3.1“农家乐”是主要的旅游产品
“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3.2集观赏、采摘与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点更具吸引力
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3.3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主要经营主体
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 666.67 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 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 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3.4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一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4.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还需拓展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4.2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4.3产业链条不长
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4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
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串联等窘态。
4.5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
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 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4.6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5.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 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 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
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5.3集聚发展,扩大建设规模
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篇4
【关键词】绿色;低碳;旅游产业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旅游产业的概念。旅游业,国际上称之为TOURISM INDUSTRY,即旅游产业。它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综合性产业。但其支柱性产业只有三个,即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和酒店餐饮业(住宿饭店)。
(二)绿色经济的概念。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学的定义是:为了整个人类与我们行星的共同利益,而伦理地、理智地和生态地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和公平合理的分配。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循环、高碳汇,强调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生态资本总和的不减或持续增加。
(三)低碳经济的概念。《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低碳经济特别强调降低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二、哈尔滨市绿色低碳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调整,哈尔滨市旅游业已从过去单一的旅行社产业发展成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门类较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初具产业规模形态。但总体看,由于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高速度、低效益仍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未具规模。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10.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9.5%,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综合性重要产业。在哈尔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哈尔滨市旅游业整体规模还不大。以“十一五”前四年旅游发展情况为例,虽然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年均增速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但总量排名第12位,仅比2006年提高了一位。这也说明哈尔滨市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旅游业六大要素部门齐全但未能实现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部门――吃、住、行、游、购、娱种类齐全,这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但从旅游业内部协调发展方面看,住宿、交通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以住宿业为例,哈尔滨市中级宾馆数量过多,而高低端的宾馆数量偏少。此外,哈尔滨市住宿业多集中于市区,周边旅游景区住宿条件差,星级宾馆匮乏,旺季时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旅游产品以形成结构体系但缺乏深度开发。目前,哈尔滨市旅游产品已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传统旅游产品发展比较成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探亲访友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农业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己具备一定规模。但总体看,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还不够,精品、名牌旅游项目还不多,尤其缺乏高品位、大规模、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产品、娱乐旅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吸引力大、牵动力强的龙头项目。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种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小效益差。哈尔滨市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从旅游企业规模看,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主体核心竞争力不强,管理相对粗放,旅游要素还没有充分发挥。2009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30家旅行社共实现营业利润率1.78%;48家饭店实现营业利润率为-6%;14家较大规模旅游景区实现营业利润率-3.1%(不含政府补贴)。从企业资金运营情况看,哈尔滨市住宿业举债情况较为严重,餐饮及旅游景区情况略好。
三、哈尔滨市低碳旅游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哈尔滨市在发展低碳旅游业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低碳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哈尔滨市作为全省的旅游中心,并没有将一些宝贵的低碳旅游资源综合利用,而是一味的强调冰雪旅游!而冰雪旅游也只是一味强调冰灯、冰雕、雪雕等一般观赏游,缺乏高端的消费性冰雪旅游。
(二)缺乏低碳旅游整体规划和政策手段。哈尔滨市总体旅游规划和专业旅游规划还是沿袭传统的旅游发展思路,指导思想还是传统的发展思路。只注重短期的效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利用考虑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规范和引导去引导低碳旅游发展,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规划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使旅游企业向低碳旅游经营模式转变。
(三)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差异化定位。哈尔滨低碳旅游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目前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大同小异,与南方很多人工制造的景点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突出原生态、低碳、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观特色。尤其是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旅游产业,重复建设,趋同性比较严重。
(四)对公众环保生态低碳意识的宣传不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一些著名的景点垃圾随处可见,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国内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不足。
(五)旅游业粗放式运营缺乏低碳配套设施。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如宾馆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导致风景区内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在主要景点缺乏生态停车场、电瓶车、新型能源车和低碳旅游路径。也缺乏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垃圾回收方式、生态卫生间、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设施,在自然景点不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信息网
[2]张辉,历新建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 2004.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4~30
篇5
关键词:鄂州;旅游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鄂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旅游业成为世界范围内发展十分迅速的行业,这也为鄂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2008年获得国务院批准,这项方案的实施为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地带和作为先行区的鄂州带来了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机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鄂州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受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鄂州旅游业开发的力度还不够,在资金投入方面也很有限,开发的方向也不是很明确,城市景观建设也不协调,开发强度也不适当,有些景区开发过度,有些景区开发不足,这些因素的存在对鄂州旅游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总之,虽然鄂州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是存在一系列影响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
二、鄂州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鄂州市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积极对旅游区发展进行规划,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化运作筹备工作,鄂州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然而,与国内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鄂州旅游业在开发力度和能力,资金投入,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的。
(一)在资金投入方面,鄂州旅游业投入资金有限
鄂州有一部分开发比较早的旅游景点,如莲花山,西山等等,这些景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鄂州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其产品缺乏创新与包装,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工作也没做足,旅游体制也不完善,投入资金不足,导致旅游发展速度过于缓慢。同时,鄂州是新兴工业城市,冶金,服装,化工等工业已经逐渐成为鄂州产业支柱,这些工业产业经济效益明显,相关部门对工业方面的投资不断加大,这就导致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鄂州旅游业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鄂州旅游业在资源开发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资源开发强度也不适当。也就是说,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部分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例如,在鄂州旅游区内的梁子湖,洋澜湖,红莲湖等,湖面上大规模养殖,岛上建筑密集,湖面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大量九点和休闲寓所的开发都对湖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相反的,对鄂州“三山”,天平山,清风山和沼山的开发却不足,仅仅是小规模的寺庙开发,在产品提升和项目创新等方面都缺乏亮点。
(三)鄂州旅游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形象宣传水平有待提高
鄂州毗邻武汉,这是其发展旅游业和开拓旅游市场的重要区位优势。然而,鄂州旅游景区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例如,葛山—白雉山—三山湖—梁子湖的环状交通还没有形成,部分路段的路况非常差,这就说明鄂州旅游业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鄂州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水平也有待提高,例如,鄂州有“百湖之市,武昌鱼之乡,冶金之都,古铜镜之乡和优秀旅游城市,书画之乡,中国药谷”等多重形象,多重的形象就容易让游客产生混乱的感觉,宣传主题不够鲜明,其“千年吴王古都,万顷梦里水乡”的主题形象也被显得不够突出。
三、鄂州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阻碍鄂州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鄂州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想切实促进鄂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就要加大对其资金投入,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区域外的资金,还可以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经济联系。要积极创新旅游投入产出创新机制,在吸引资金方面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吸引投资者对鄂州旅游业共同参与开发,还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扩大资金渠道,为鄂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切实加强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要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对鄂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西山风景区主要以观光为主,这就直接导致其市场吸引力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相关产业的开发,例如,加快对寒溪广场的建设进程,其建设进程直接影响到西山旅游区的对外宣传和开发建设。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对梁子湖等湖区景观的开发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开发过度,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就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鄂州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各景区之间交通要道,实现旅游一体化工程。可以兴建改造升级通往梁子湖,天平山和红莲湖等重点景区的道路,交通站点进行绿化和美化工程,要能呈现吴楚文化特色。同时,还可以加强鄂州至黄冈,黄山等地的城际快速干道建设,为鄂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宣传水平
鄂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其在开发品牌旅游及特色旅游等方面还很不足。同时,相关部门在对外进行宣传的时候,宣传的主题也明确。因此,鄂州旅游业相关部门要结合地方特色和景点特色,开发具有鄂州特色的旅游资源。例如,鄂州是三国赤壁文化和吴王古迹文化发源地,相关部门就可以以古文化为基础,加强对特色三国文化和吴王文化的开发,树立品牌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也要明确主题,宣传鄂州古文化。
四、结语
鄂州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宣传水平,明确宣传主题,促进鄂州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丽娟.鄂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09(06).
[2]吴仙云.鄂州旅游业发现现状与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09(07).
篇6
关键词:全域旅游;朝阳市;旅游发展;旅游资源
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文章结合朝阳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阐述,以期提高其旅游吸引力及地方经济。
1 朝阳市旅游资源概况
朝阳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有以大黑山、清风岭、怒鲁尔虎山、大凌河风景区、燕山湖等为主的自然景观,是东北佛教的圣地,同时地域风情文化种类繁多,尤以凌源皮影和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景区(点)介绍如表1所示。
2 朝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目前朝阳市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近30家,特色旅游乡镇16个,旅游专业村30个,星级农家乐131户。2005年朝阳市正式启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程,2006年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并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1年制定了“以打造中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建设旅游强市、旅游名城、旅游胜地”的“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朝阳市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2013年朝阳市接待入境游客21268人次,同比增长12%,外汇收入1403万美元,同比增长19%;接待国内游客1431.1万人次,同比增长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5.47亿元,同比增长29%。2014年,朝阳市委把“实施文化旅游牵动战略”作为朝阳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写入工作报告。
3 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
就目前开发现状来看,朝阳市形成了以“第一佛教圣山”――凤凰山风景区、“化石王国”――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和“东方女神”――牛河梁文化遗址的三大人文景观为主线的发展方式,但是旅游产品转化有限,部分景区经营维持困难,尚有一些旅游资源处于半开发的状态,尤其缺少地方特色旅游精品。如朝阳市作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拥有着灿烂的红山文化,有着“化石王国”的美称,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因而知名度不高。
再则,朝阳市的旅游景点多数属于参观游览类,单一的文物观光旅游,简单的文物遗迹陈列,参与性活动偏少,很难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由于景点分布的关联性不强,导致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减少,加之旅游路线设置不合理,没有在景区之间构建强有力的联系,无法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与好奇心。
4 朝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4.1 树立“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
随着景区泛化的“大旅游”的产生,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需要高度重视从旅游产业理念向旅游经济理念的转变,重视旅游产业向旅游目的地理念的转变。因此,朝阳市的全域旅游大有发展,在景区建设中,要重视优化游览路线,增强景点间的联系,完善公共关系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对景区的建设与宣传,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4.2 “互联网+”的策略运用
通过与百度等公司合作,基于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发现新的旅游业态创新点;通过设计创意图片、视频等在手机APP等自媒体平台进行营销推广,提升当地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扩大旅游影响力;景区通过和携程、百度、腾讯、爱奇艺等各大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宣传推广旅游产品、旅游路线和旅游品牌,展现朝阳的旅游形象。
通过与大数据公司合作获得信息,旅游企业可以即时更新产品销售策略;推动景区、酒店等旅游服务商提供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服务,优化游客的消费体验。通过与旅游网站、电商平台合作,可以将线下的旅游资源包括门票、酒店、旅游特产、旅游路线等转移到线上,提高旅游产品销量,提升企业效益。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4.3 尝试旅游+研学的旅游模式
2015年,研学旅游作为一种完整的体系建设被写入31号文件,旅游+研学将延伸旅游产业业态,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朝阳市拥有一批可以作为研学旅游基地的景区,比如,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凤凰山风景区等,这些景区或自然风景优美,或历史文化气息浓郁,通过参观游览这些景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基于目前朝阳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全域旅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互联网+”增加了深度、厚度,“旅游+”拓展了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广度。朝阳的旅游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开发潜力很大,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模式也有发展的空间。旅游作为现在经济增长点的新的支柱产业,更应该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朝阳的旅游业一定会走向成熟,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
http:///xxfb/jdxwnew2/201603/t20160311_763215.shtml.
[2]张影.朝阳市旅游现状分析和开发对策[J].旅游纵览月刊,2013(03):133.
[3]王昆欣.研学旅游:青少年成长的大课堂[N].中国旅游报,2015-05-20(10).
篇7
【关键词】社区参与;商业模式;青溪古城;价值链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表明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不仅要以旅游者为本,也须以旅游地居民为本,以促进城乡统筹、落实富民工程为战略思想。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特定区域在旅游业发展中,将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主体,通过对旅游规划、开发、运营、管理和监督等决策与执行体系的广泛参与,在保证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新模式。由此可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可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收渠道,这正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在古镇旅游商业模式设计中引入社区参与理论,保证社区居民合理参与古镇旅游并分享发展利益,不仅是落实富民工程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旅游商业模式概述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按照学术上为多数人公认的定义,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根据旅游产业的特点,将其商业模式分为收入模式、投资分期、营销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开发模式及融资模式七大方面。
(二)旅游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总的来说,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对旅游开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网络化对旅游商业模式的影响;基于文化保护及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商业模式设计以及遗产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中商业模式的设计等。可见,在已有的旅游商业模式研究中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特别是社区参与理论的结合研究较少,这种研究及其发展趋势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人本化宗旨是相悖的。因此,本文将以此为突破口,以青溪古城为例,引入社区参与理论对古镇旅游开发中的商业模式设计进行相应研究,以期通过成功的商业模式,对促进我国古镇旅游朝着“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有所裨益。
二、青溪古城旅游开发及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青溪古城概况
青溪古城隶属广元市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角,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美誉;同时,青溪古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川陕甘旅游金三角的中心区域,西北接大九寨生态旅游区,东南连川东南红色旅游区,并且是四川大九寨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进入唐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路,与东河口地震遗址相邻,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青溪古城凭借突出优势,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土特山珍、矿产加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第三产业产值2084万元,截止2007年已建成星级农家乐40余家,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的青竹江乡村旅游带,核心镇区――青溪古城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旅游接待能力。
(二)青溪古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参与规模较小,以个别参与为主,仍停留在自发参与阶段。(2)参与广度不足,以农家乐为代表的餐饮、住宿为主,有待进一步拓展。(3)参与深度不够,还没有形成社区与旅游区息息相关的利益机制。(4)参与形式单一,以个体经营为主,有待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形式。
三、社区参与青溪古城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1.促进灾后重建的需要。青溪古城在5.12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基础设施损失巨大,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灾后重建不仅仅是建筑的重建,更是居民生活信心的重建,如何做好居民安置、解决当地民生才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和主要任务。在青溪古城灾后重建过程中,抓住恢复重建机遇,通过正确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古城旅游开发当中,是灾后重建中帮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重建家园重要途径,也是执行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重要举措。
2.丰富旅游产品的需要。体验社区文化和参与社区生活是古镇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通过社区居民广泛的参与旅游,理解和支持古镇旅游开发,主动参与社区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也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
3.旅游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倡导社区充分参与到古镇开发中,确保社区和当地居民能获得各方利益,从而维护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的社会稳定,最终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保护本土文化的需要。青溪是著名的羌氐聚居地,羌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居民参与旅游的接待与开发,能够使居民认识到本地文化特别是羌氐文化的价值,从而提高对本土文化、羌氐文化的重视,有利羌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四、青溪古城旅游开发商业模式设计对策
根据青溪古城社区居民具体情况,针对青溪古城社区参与旅游的现状,从商业模式中的开发模式、融资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这四个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度最强的因素出发,对青溪古城旅游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保证社区居民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古城旅游开发中来,从而实现社区利益最大化,保证青溪古城旅游不仅为旅游者所满意,更为社区居民所满意。
(一)开发模式
与众多旅游形式相比,以古镇旅游、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社区型旅游是社区居民最易参与、受益最多的旅游类型,在青溪古城旅游开发中,以“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开发理念为指导,依托历史悠久的古镇旅游资源和独具川北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提出“古城+乡村旅游+旅游地产+绿色产业+生态景区”的产业综合开发模式,大力发展古镇旅游和乡村旅游,让古城内外居民皆能最大化的受益于古城旅游的开发。
(二)融资模式
一般情况下,社区居民的投资能力和经验管理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在青溪古城旅游开发中,除了旅游地产这类资金投入大、经营管理难度高的项目以外,对于土特产生产加工、本地工艺品生产、民俗表演、民居客栈、特色餐馆等这类资金投入较小、经营管理简单的旅游项目则主要由政府通过提供技能培训、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等形式,引导社区居民通过对自家建筑的风貌改造和业态置换参与其中,让社区居民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都能参加到古城旅游开发当中,并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融资模式。
(三)管理模式
旅游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机制的组织模式,合理的组织模式既能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主导作用,又能保证社区居民在旅游管理上的完全参与,同时又能弥补居民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的不足,从而保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结合青溪旅游开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引入“政府主导、公司主体、居民参与收益”的旅游开发理念,将青溪古城旅游开发管理模式设计为“政府+公司+社区居民旅游协会”的三维一体的多元组织模式,提升社区参与的深度,让社区民居正在成为古城旅游开发的管理主体。(如图1)
图1青溪古城旅游管理组织结构示意图
(四)经营模式
根据青溪古城旅游开发特点,针对古城居民实际情况,将设计土地使用权出让模式、项目经营权出让模式、资产所有权出让模式、项目合作经营模式、项目独立经营模式等多种旅游经营模式,社区居民根据自身实际特点,以不同的形式产于到古城旅游项目经营中,从而更加拓宽了社区参与渠道,丰富了社区产于形式。
五、结语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基于社区参与理论的商业模式是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此抛砖引玉,望更多研究者、规划者能够来探讨这一课题,扶持和推动这项意义重大的工程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参 考 文 献
[1]丁焕峰.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J].农村经济.2006(9):49~52
[2]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0(1):47~52
[3]王小莉,衣玮,林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遗址开发的商业模式探索[OL].绿维创景.2010
[4]秦其文,王兆峰,雷丽蓉.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开发模式研究――以凤凰古城为例[J].旅游研究.2010:41~47
篇8
关键词:涪陵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1.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被誉为“ 朝阳”性产业的旅游业成为了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增加国民经济最多且带动面最大的综合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1997年,全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为6. 17亿人次,是1990年的2.36倍,国际旅游收入达4382亿美元,是1990年的2.72倍;201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为9亿3500万人次,较2009年同比增长6.7%;2012年全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10亿人次,增幅达7%。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大产业,在不停地发展着。1978年,我国得入境旅游者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排名世界第48位和第41位,而到了1998年,则跃升至世界的第6位和第7位,成为了亚洲最大旅游接待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作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中国,到2020年将会接待1. 37 亿 人次的入境旅游者,旅游总收入将达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为了快速发展旅游业,各地也都陆续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可见旅游业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旅游业的迫切性。
2.涪陵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1涪陵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2.1.1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
涪陵旅游资源丰富,有核工厂“816”军工洞,水下碑林白鹤梁,祈雨圣地雨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武陵山,山水画廊乌江以及中国的普罗旺斯大木花谷,除了这些以外,还有石夹沟和惊险刺激的御泉河漂流;在旅游资源组合方面,涪陵旅游资源可与周边旅游资源很好的组合起来,形成优秀的旅游组合产品。向东可以把涪陵的武陵山、大木花乡与武隆的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等风景区形成世界一流的景观带;向西可以把蔺市洋人街与重庆主城都市旅游组合起来;乌江画廊还可以与长江三峡组合起来,形成黄金旅游水道。
2.1.2明显的区位优势以及流畅的交通
作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要地的涪陵,近年来已进入重庆市 “一小时经济圈”,明显提高了涪陵旅游的可进入性;三峡大坝的竣工使得万吨级游轮可以进入黄金水道长江,作为长江和乌江交汇处的涪陵,成为重要港口;随着沿江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缩短了涪陵至重庆江北机场的距离,从机场到涪陵只需几十分钟的车程; 相邻的武隆仙女山将于2015年建成旅游支线机场,涪陵也可以借此机会与武隆一起打造旅游产品。这样涪陵将逐步形成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就可以更好地提高涪陵的可进入性,促进区内的旅游发展。
2.1.3旅游业发展趋势良好
涪陵旅游业近几年发展趋势良好,2006年,接待游客74.47万人次,旅游收入3.72亿元;2007年,接待游客78.57万人次,旅游收入3.93亿元; 2008年,接待游客82.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5亿元;2009年接待游客87.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7亿元;2010年,接待游客20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4亿元;2011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亿元;涪陵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行业管理等工作,使得区内旅游产业素质得以提升,从整体上增强了涪陵区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的竞争力。
2.1.4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有利于涪陵旅游发展
在“十二五”规划中,根据渝委发〔2010〕35号文件出台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以及渝办发〔2010〕372号文件出台的重庆市“一带五区”统筹城乡旅游专项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有助于全区旅游快速发展。前重庆市市委书记提出的“五个重庆”建设,将更好的保护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环境。
2.1.5大众旅游的迅猛发展与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在2007年,国家出台的假期改革方案,“五一”大黄金周被取消,随着带薪假期制度的实施以及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增多,则会引发更多的旅游需求,也会使得消费者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行,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无疑发挥着具有巨大的作用。随着小长假的增多,以重庆本地客源为主的涪陵旅游市场将吸引更多的游客。
2.2涪陵旅游发展的劣势
2.2.1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善及对旅游业发展认识不高
涪陵是一个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的地区,然而其对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并不完善,导致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同时,由于涪陵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全面,在旅游业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只单方面的追求数量,却忽略了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质量,导致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使旅游景区景观退化、旅游环境恶化及大大降低了旅游经济效益等。
2.2.2区内旅游产业结构不完整,客源地狭窄
涪陵旅游产业结构初级化阶段,旅游系统的综合经济效益较差,主要是以门票为景区主要的经济收入,在“食、购、娱”方面的建设明显滞后;大部分旅游商品都与重庆市其他地区的旅游商品相雷同,缺乏特色;开展的旅游活动对于旅游者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且参与性不高,更加缺乏地方特色。此外,涪陵90%的游客为重庆市内游客,市外游客仅占10%左右,主要来自四川、贵州等地,客源市场十分狭窄。
2.2.3旅游投入不足导致旅游开发建设不完善
涪陵区2012年的GDP为630.53亿元,在重庆38个区县中居第六位,地方财政收入为68亿元,位居全市第一。但作为传统工业城的涪陵区对旅游业较少的投入加之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建设资金短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目前,涪陵仅仅只有两家四星级的酒店,且位于城内,在向高端旅游业发展这一点不具任何优势。此外,面对当前“自助游”的发展趋势,涪陵旅游班车和景区停车场车位数太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降低了景区的可进入性,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涪陵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对旅游发展认识不清楚以及开发资源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三个“不清楚”:第一是不清楚涪陵区旅游资源的重大价值,第二次是不清楚旅游业在涪陵区的重要经济地位和重大作用;第三是不清楚涪陵区旅游业具有可快速发展的潜力。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涪陵区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受以上三个“不清楚”的制约,并且事实上涪陵区政府并未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战略产业来优先发展,致使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尽合理。
3.2 产业基础匮乏
虽然目前涪陵区已经开发了大量的旅游景区,但是大多数景区的开发都不完善且档次规模都不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旅游业的投入不够,以至于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区内星级旅游酒店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旅游发展趋势;区内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较专业的旅游客车,相比较其他旅游发达地区,涪陵区旅游交通明显滞后;区内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也与其他地方的旅游产品相雷同,没有特色。
3.3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建设不完善
从涪陵的旅游公路建设和旅游码头建设上来看,其没有达不到相应的等级,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景区中停车场的车位很少,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旅游停车需求;对于游客的休闲区域和娱乐空间的规划不够,不能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需求。
3.4 对区内旅游业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旅游形象较差知名度较低
主要是涪陵区对于旅游宣传这块领域的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一、政府不重视旅游宣传营销;二、区内企业对于宣传营销的较小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全区针对旅游宣传营销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效果不大,且在营销上缺少专业的旅游营销人员,直接导致了涪陵区旅游知名度低,不能树立符合自身的独特的旅游形象。
4.涪陵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4.1在思想上正视对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各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的和支持。政府对于发展旅游业的重视,不应只是表现在加大投资和支持相关旅游项目的建设等项目上。更应把发展旅游业放在涪陵区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高度上。以打造全市甚至全国重点旅游景点为目标,全面制定旅游规划和旅游开发工程。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旅游部门贯彻和落实规划,积极宣传获得群众的关心和支持,集一区之力打造魅力涪陵。
4.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对于有意向参加涪陵旅游项目投资的中外投资商,涪陵政府在对于投资商的态度上,应该采取放宽政策和鼓励的措施,不管是在政策上、税务上抑或是其他方面都应给予其一定的优惠,力求营造一种良好的投资环境;此外,还应该让投资商看到投资过后将会产生的不可小觑的经济收益,以此来打消投资商投资涪陵区的顾虑,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旅游项目与投资资本的有机结合,达到有效筹措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目的,从而促进涪陵旅游业快速发展。
4.3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可进入性
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及对旅游业所拨资金, 完善相关旅游基础设施设备,加快涪陵区道路交通的建设,特别是加快通向旅游景区的公路运输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
4.4广泛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力求达到较高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
要树立较高涪陵区较高的旅游形象,首先,涪陵区可以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宣传大量有关于涪陵区的旅游活动或信息,这样可以加大对涪陵的旅游宣传,提高涪陵的知名度。其次,要将涪陵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酒店以及旅行社的形象显现出来,使外地游客从到涪陵开始就可以感受到良好的旅游气氛,是游客在心理上喜欢涪陵。
4.5做好规划,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首先要做好一个好的旅游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的内容,做好旅游开发管理和加强对投资商引导的工作。对于特色旅游景区,要重视它的详细规划核创意设计。力求通过实施水平较高的策划方案,开发有质量、有水平和品位高的旅游产品。
4.6注意涪陵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首先必须要把宏观收益放在第一位,在保护本土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涪陵区的旅游业。要保护性的开发旅游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重大作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旅游发展。(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光玮.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2]《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3]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
篇9
(1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运城市环盐湖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进行调查与分析,初步了解体育旅游项目在运城市的开展状况,进而分析运城市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统计、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为运城市体育旅游更好地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体育旅游 徒步活动 体育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C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7-0022-04
1 前言
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领域称为体育旅游,它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融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体育旅游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其最直接的作用是增进人们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CDP持续发展,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增多,各种服务业蓬勃兴起,旅游业发展尤为迅速,体育旅游形式别具一格,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体育旅游参与者的数量增长,体育旅游项目日益丰富。但从整体来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基础还不雄厚,还需要大力度的开发和宣传才能使其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石岩、舒宗礼、夏贵霞以文献综述的角度,从体育旅游的概念、体育旅游分类、旅游者行为与市场、体育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体育旅游经营管理论研究五个方面对近10年来国内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中国体育旅游未来的发展,为今后体育旅游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杨强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体育旅游类型分类、体育旅游专项规划和体育旅游发展对策四个方面对20年来国内体育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国家政策以及部门“十二五”规划对体育旅游的大力发展措施上,展望了中国体育旅游未来的研究前景、研究内容框架体系和旅游院校相应的调整与变革。闫昱静对山西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旨在推动山西省体育旅游“更高、更快、更好”的发展。
运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体育旅游逐渐兴起,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本文对运城环盐湖百公里徒步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运城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潜在优势,旨在促进运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更趋规范化,从而加速运城市体育旅游更快更优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014年第三届运城市环盐湖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的参与者。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旅游、体育产业发展、运城体育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查阅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开发、山西省体育旅游开发、体育产业结构与政策的相关文献资料。
2 2 2问卷调查法
针对环盐湖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
2 2 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资料、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 1环盐湖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开展现状
3.1.1环盐湖区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情况
环盐湖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每年春季4月份举办,白2012年开始举办。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全民出行徒步健身。每次活动参与人数约3500人次,报名费收益约7万元左右。由运城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盐湖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运城市广播电合主办的运城环盐湖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以“爱我美丽河东,共建大美运城,与健康同行”为活动宗旨有声有色开展,突出展现安全、科学、白助、环保四大理念,春天行动,全民健身。活动日程分为两天,第一天由运城市体育馆为起点,途经学苑南路、南杨家庄村、凤凰谷口到达终点关帝影视城;第二天由常平关帝家庙起程,途径关帝庙广场、池神庙、河东街到达终点运城市体育馆,线路全程约75公里。活动费用约每人20元,活动参与者走完20公里以上者(包括20公里)均可获得运城百公里徒步活动证书。
3 1 2环盐湖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参与者的年龄及文化程度
从表l可以看出,游客的年龄结构中,以18-55岁之间的游客为主力军,占游客总数的89%,56岁以上的老年游客占游客总数9%,18岁以下的游客占游客总数2%。中青年这一群体经济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对依附文化资源开展的各种运动休闲活动比较感兴趣,是运城市体育旅游市场重点争取的对象。从表2可以看出,参加活动的游客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及高中(中专)以下的游客占总人数的55%,有着较大的比重。如果以高中为文化层次的分水岭,可以看出,是否对体育旅游感兴趣,与参与者的文化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
3 1 3环盐湖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参与者的职业结构 从表3可以看出,在职业结构中,商业服务业者为32%,所占的比重最大,国企职员、合资企业职员、个体经营者是运城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群体的游客占游客总量的27%。其余职业群体的游客分布相对均衡,教师、学生占25%,自由职业者占6%,退休人员占5%,家庭主妇占5%。这类简单的体育旅游休闲活动老少皆宜,消费者众多。
从表4可以看出,参加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的游客通过电视了解徒步活动信息的占30%,通过报纸、杂志了解的占35%,通过网络了解的占8%,通过朋友介绍了解的占21%,通过户外店了解占5%,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占I%。参加活动的游客中,来自运城及其周边地区(其中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占95%,来自于外地的占5%。该数据反映运城市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信息仅在本市范围内宣传力度较大,从而导致来参加活动的游客有90%都是运城本地居民或长期居住在运城的外来T作人员。其宣传信息手段相对不发达,局限了运城市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徒步活动游客中,通过朋友介绍,参加活动的占45%,通过电话报名的占15%,通过到徒步组织报名的占30%,通过网络报名占5%,通过户外店报名占5%,其中将近一半游客是受到朋友、家人的影响和带动来参加活动的,65%以上的游客有过不只一次的徒步旅游经历,他们喜欢并且享受徒步旅游,喜欢集体参加体育旅游活动,他们愿意继续参加类似的体育旅游活动,并且乐意向家人和朋友分享,通过他们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来参加体育旅游活动,从而推动运城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85%以上的游客参加徒步活动的目的是体验活动趣味,观赏沿途名胜古迹,锻炼身体的同时结交更多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环盐湖毅行徒步活动为热爱体育旅游活动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平台。
3 2运城市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通过对运城市盐湖区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的调查以及对运城市体育旅游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近年来运城市体育旅游市场日渐繁荣,多种特色体育旅游活动依附于运城的自然人文景观有声有色开展,并取得了不错效果。各项休闲体育活动的举办(如凤凰谷山地自行车赛、五老峰登山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又促进了运城市体育旅游的发展。
3.2.1体育旅游的认知情况调查
通过与运城市盐湖区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的主办方、观看活动的观众的交流中,了解了一下大众对体育旅游及体育旅游活动的认识和理解,表示比较了解体育旅游的人数占30%,表示较少了解的占45%,对体育旅游非常了解的占15%,表示对体育旅游不了解的占10%,他们对体育旅游这个词和它所包括的范围很模糊。通过广告宣传、电视栏目、网络传播来获取关于体育旅游的知识、信息的占65%,通过书籍杂志了解体育旅游的占20%,通过旅行社咨询了解体育旅游的占5%,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体育旅游的占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体育旅游还是有所关注,体育旅游市场有发展的空间。
3 2 2体育旅游方式的选择
在关于喜欢那些体育旅游内容访问中,休闲运动场所占35%,体育赛事资源占20%,刺激运动资源占10%,高端旅游资源占5%,新兴体育产业和衍生体育资源分别各占10%。这表明在了解体育旅游后,大多数人会投身于体育旅游并享受其带来的乐趣,对不同体育旅游方式的选择,表明人们对体育旅游的倾向性有所不同,应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大众的体育旅游方式。
4 结论与建议
4 1结论
(1)运城市环盐湖百公里毅行徒步活动进行的很顺利,达到了预期效果,不仅把体育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方式宣传出去,同时也推动了运城市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脚步。
(2)运城市拥有非常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其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众多的潜在优势,同时在其发展道路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面临当前国际国内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运城市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时地开发利用价值高、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创造运城市体育旅游市场的一片新天地。
4 2建议
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关联互补,未来发展相辅相成。潜力巨大的体育旅游业会开启全新的旅游时尚潮流,吸引更多运动休闲爱好者参与其中。但想要真正发展壮大,不仅需要政府政策上支持,还需要体育旅游市场自身不断完善。
(I)政府相关部要重视体育旅游发展,成立专门的体育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对体育旅游业发展走向有具体的指导、管理。优化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最大效能地应用体育旅游资源。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完善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机制体制,使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运城市体育局根据当前体育旅游的发展情况调整体育旅游产业的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新制度,更新完善本市体育旅游业的政策法规。
(2)在合理使用已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创立品牌资源,发展体育旅游精品。融合本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特色赋予体育旅游文化内涵,使本市体育旅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加快建设风陵渡黄河景区,使黄河风光和华夏五千年文明得到充分展示。通过新闻媒介宣传体育旅游,加强宣传的力度,进行一种积极的舆论导向。运城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盐湖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运城市广播电台应该加大对我市体育旅游活动的宣传力度,把运城市体育旅游推向全国。
篇10
相关热搜: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专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在二战后,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发展。我国旅游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21世纪,旅游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面,我国学术界对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较新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作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国内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探讨了许多相关的概念,例如,刘文波等(2000)探讨了旅游网络化经营,曹军辉等(2001)探讨了信息化决策,傅细三(2009)探讨了旅游信息化,比较接近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刘晓虹等(2001)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业领导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旅游经济发展。此外,还有郑向敏(2002)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探讨,等等。
二、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学者探讨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钱益春(2001)都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吕宝水、王菊园(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铁路旅游的意义,杨丽(2002)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地区案例研究中,一些学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陆亦农等(2000)对新疆旅游业的探讨,廖真萍等(2001)对云南旅游信息网络的分析,等等。
三、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不足之处,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孙静(2003)认为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胡云(2004)认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盘红华(2008)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对旅游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张补宏等(2011)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
在地区案例中,石长波等(2009)认为黑龙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充分条件;王杨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廖钟迪(2011)总结广西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对于信息化网站的建设,杨春宇等(2002)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发展要解决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问题;刘庆广等(2004)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缓慢、效益不高、信息库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
四、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适应旅游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成剑英(2003),胡云(2004),孙静(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讨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现代化,完善信息网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发展对策;孙静(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规律、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营销管理方面,赵云昌(2001)强调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杨絮飞(2001)探讨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史灵歌(2004)认为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实应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王嘉(2006)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开发,保护网络营销。在具体案例上,林卫红(2000)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要理顺体制,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综合信息网。
一些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对策,张美英等(2003)认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应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对策。在地区实例中,罗怡(2001)认为应结合GIS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原则、结构、设计等。
五、研究简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当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众多,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化。
2.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范围广泛、充实,学者们探讨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等,都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相联系。
- 上一篇:儿童情绪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 下一篇: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