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篇1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 后勤 社会

实行全面的后勤社会化改变了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帮助医院降低了后勤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医院后勤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帮助实现了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了医院的竞争能力。

1.后勤社会化的具体实施

1.1实施后勤社会化的第一步就是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对医院后勤机构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削减,把一部分编制岗位设置为后勤监督,其他部分的岗位都用来吸收具有丰富经验和海外先进技术的人员,大力引进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保证医院的医疗实力,从而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使后勤机构更加精简干练,以最少的人力发挥最大的效用。

1.2对后勤人员的引进要严格把关,并进行相关培训。每一个企业雇佣员工都要签署合同作为约束,医疗机构也不例外,每一个后勤人员都要佩戴相关证件上岗,要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比如,与食品有关的岗位员工一定要持有健康证、上岗证等。每一年医院的后勤要负责督促员工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对于某些特殊的岗位要进行特殊的培训和考核。这样做的目的,既能提高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又能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

1.3运用低廉的用工成本壮大后勤队伍。企业的用工成本占医院的15%~20%,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廉价的用工成本壮大后勤队伍。例如,一家医院雇佣800名员工为医院提供后勤服务,而按照传统的编制,后勤人员的数量仅仅200多人,这样一来,后勤的人力成本就有所降低。后勤公司可以承包医院的各类物业管理项目、医疗辅助项目等等,充分地保障了医院的后勤工作。

1.4要实现医院后勤的社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我们可以将医院的后勤业务交付给一些专业的后勤企业来完成。例如,可以将挂号、护理、运送等业务都交给后勤企业来处理。后勤企业可以组成一个三十人左右的后勤小组,24小时在医院待命,哪里有需要就及时赶上去,例如,负责运送病人去手术室、传送检查报告、药品消毒等等,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医护人员分担了很多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本职工作。

2.实行后勤社会化对医院的影响

2.1使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例如,一家医院的在职员工2000名,而卫生技术人员就有1900名,全部工勤人员仅仅100名。而此医院招聘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524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088名,中级以上职称的1026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有429人。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医院的员工在学历和职称上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2.2减少医院后勤的服务成本。医院每进入一名新职员,就要增加将近10万元左右的经费。如果我们还是实行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医院每年支出的经费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虽然,国家承担一部分的费用,但是,医院本身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是实行后勤社会化以后,可以帮助医院节省很大一笔后勤开支费用。医院不需要自己组建后勤队伍,因此也不需要解决住房、交通、子女等问题。后勤费用的不断降低,为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3为医护人员减轻了负担。医院大大小小的运送任务达到几百万次,而每一次运送都要耗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全部由医院的医护人员来完成这些运送任务,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耽误了救治更多病患的时间。实行后勤社会化以后,为医院的医护人员分担了很多的工作负担,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医治病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2.4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后勤社会化以后,医院的业务数量不断增加,急诊人数和住院人数都在不断上涨,但是后勤人员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很多,增加的人数多为一线临床人员,因此,这些都归功与后勤社会化所发挥的效用。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得到改善以后,不仅医院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社会效益也得到良好发展。在大量的压力下,医院还能够保证医疗质量不下降都有赖于后勤社会化的功劳。因此,实行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中后勤社会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3.结论

实行全面的后勤社会化能够帮助医院合理人力资源,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引进高技术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组建一支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把一些低学历和低技术水平的岗位分离出来,可以有效节省医院的编制岗位,为更多高技术人才留出岗位,进一步帮助医院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才能利于不败质地,后勤企业的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供完善的服务,从而才能降低人力成本。即使后勤人员在社会后以后与医院没有直接的雇佣,但是,坚持为病人和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是他们的职责。所以,作为一名后勤服务人员一定要有一颗为人服务的心,改善自身人力资源的同时,间接也优化了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

因此,实行后勤社会化对于医院的人力资源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又能保证医院和后勤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使双方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为深入贯彻省、州、县关于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系列部署精神,全面落实我县创建全国市(州)域社会治理现代户示范州动员部署会议要求,全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我镇开展工作情况如下:

一、8月3日我镇召开市域治理动员部署会。

会议由尤拉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龙青多杰主持,所镇乡干部传阅学习47号文件,龙青多杰传达相关文件精神并传阅,指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成立2020年平安建设暨市域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我乡市域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部署近期开展工作;

二、按照文件要求,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细化主要职责并立即执行开展工作;

三、着手开展市域治理现代化创建相关宣传工作,制作3副横幅,并在镇政府内设立专栏,同时,每个村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传达相关文件精神,通过会议的形式,使干部群众明白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每个村至少悬挂两幅横幅及一块展板。

四、召开群众干部会议。

刻阐述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对我镇参与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州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使得干部群众能够明白工作的重要意义及目标任务,同时积极参与到创建中来。

五、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开展市域治理相关工作,要求把每一项工作做细、做实,同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一寺一策等工作依托市域治理相关工作一并开展。

六、九月初,我镇组织乡干部召开市域治理工作推进会,对我乡如何开展市域治理工作做了剖析和讨论;

七、九月六日,尤拉西镇召开工作例会,例会按照第九次依法治县例会精神,对我镇前期市域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并且限期整改;

八、我乡按照文件要求,按期报送尤拉西镇乡市域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市域治理宣传工作方案、领导小组、责任分工、一月四期简报、一月一小结等相关材料。

篇3

【关键词】会计治理 医院 会计制度 执行力

医院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在新形势下,会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会计制度改革任务任重道远,在会计制度不断创新过程中,会计制度的执行力与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深化。会计部门作为当前我国公共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会计治理非常有必要,强化医院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对规范医院有偿服务收支、促进医疗事业快速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治理与会计治理

治理体系与治理手段是国家相关制度与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体现,两者相互依赖,共同促进,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了“治理”的基本概念。概念指出了“治理”与“管理”具有重大差异,两者之间的转变并非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思想上的重大飞跃,两者的主要区别为:第一,主体不同。管理在机构上比治理要大,既管理的主体必须是政府与国家权力机关,而治理不同,治理可以是公共组织也可以是经济市场与社会组织结构,因而治理的受众面更广,公众参与度更高,并且具备有效的法律保障;第二,权力来源不同。管理权力由政府与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因而其权威性更强,而治理的权力可以来源于社会公众认可的组织机构,在很多情况下,公民也具有一定的治理权力,可以实现自治的效果;第三,适用范围不同。管理由政府与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因此其适用于政府权力机关覆盖的区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而治理则不同,针对不同的行业,治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适用范围也较广;第四,手段不同。管理通常以命令、控制的方式来进行约束,强调从上至下的管理,而治理更以来协商、合作,强调人员权力平等;第五;价值取向不同。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强化政府与国家权力机关的控制能力,以此形成一定的责任观、行政观,而治理则主要形成民主观、社会观与法治观;第六,效果不同。管理往往是针对某种不良事件进行控制,哪里不合格就纠正哪里,而治理则更加具有全局性,强调整体协作,因此效果更加突出。

理清管理与治理的区别后,就可以基本掌握会计治理的相关概念。由社会经营活动得知,会计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与活动效率,使企业资金得到更好的控制,因此表明会计本身具有较高的管理职能。从现代化治理角度看,会计治理突出两种含义:一是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执行,其本身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功能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国家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下,会计制度在不断进行创新,会计功能也逐渐拓展,这使得会计在国家治理上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基于这种理念分析下,将会计治理作为医院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促使医疗事业稳步发展。

二、基于“治理”视角的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力提升策略

(一)掌握会计制度的精髓

会计制度的精髓可以概况为“三统一、四实现”。其中“三统一”为:一是统一医院会计核算方式。将医院有偿治疗收入与医院医疗成本相统一;二是统一医疗费用范围。医院医疗费用具体由医疗成本与医疗管理量方面构成,而医疗成本又具体包括人力成本、药物成品、医疗器材使用成本等,管理费用为不计入医疗成本的费用,将两者进行统一,能够更好的控制医疗成本;三是统一会计报告。医院会计活动中,会计报告包含通用会计报表、专用会计报表、与科室成本报表,为了解决报表混淆与上交困难问题,可以分为财务与卫生两个系统。“四实现”为:一是实现管理与制度相对接;二是实现各层级人员同服务等级;三是实现医院科室、病种全面费用收集;四是实现医院实体财产与无形资产费用消耗的全面核算。

(二)精准计量医院实物资产的消耗量

医院实物资产比较贵重,数量也较多,因此此类资产的管理一直是医院会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所以,为了提高实物管理成效,各医院应从强化实物资产管理着手,建立实物库存管理办法,严格管控实物资产的采购与配置。对于卫生与非卫生物资的消耗,应采取个别计价、先进先出或加权平均等方法进行物资成本计算,价值较低的资产在领用后采取一次摊销的方式,而价值较高的医疗器材,药物等资产,可以采取以平均年限法,使用计提折旧的方式,对已经报废的器材回收资产,确保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质量。

(三)开发成本核试验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高科技医疗设备在医院中的使用,大型检验设备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检验工作,这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类数据往往比较重要,为了保证信息的及时收集与存储,医院信息部门应尽快研发符合设备数据收集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采集、整理与分析,在系统的设置上,应赋予系统不同的管理权限,采用相应的转化功能,实现数据的共享。信息系统总部管理部门应当解除医院各科室职权不宜的界限,消除部门主义,从卫生事业发展的全局角度来谋划成本,管理好信息系统,使得系统的功能得以实现。另外,为了使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功能,要求医院信息部门在系统开发时应明确系统主要是用来整合企业会计信息、实现业务集成、统一数据加工与实现数据共享的,进而完成医院稳步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会计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必然,基于治理模式下的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力提升是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要求医院要掌握会计治理的基本概念,掌握会计制度的精髓,从量化医院实物资产与开发信息系统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崔学刚.我国医院会计改革:内容、成效与问题――兼论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02):25-39.

[2]周文娟.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257.

篇4

关键字: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现状、来源及处理技术关键点

1、水污染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使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 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中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每年约有1/3 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随着国内工业结构调整的逐步优化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工业污染控制的不断加强,2007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246.6 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4.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2.%。相对于城市工业废水污染压力的日趋缓解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数量和负荷却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正以较快的速度上升。2001 年2007 年生活污水的氨氮排放量明显超过工业废水。2007 年末据统计全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310.2 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5.7。如今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明显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成为污染的主要矛盾。

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第一、物理法常用方法有沉淀、过滤、离心分离、反渗透。

第二、化学法常用方法有混凝、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药剂消毒等。 第三、物理化学法常用方法有吸附、萃取、离子交换和膜分离技术。

第四、生物处理法该法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

2、大气污染

就全球而言目前有以下问题

(1)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问题即“温室效应”。

(2) 臭氧层破坏 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离地面约20 至25 千米的平流层中并称为臭氧层。臭氧层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功能从而保护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氟氯碳、氮氧化物等物质向大气排放逐渐增多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

(3)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化石燃料燃烧和和汽车尾气排放所引起。酸雨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和结构腐蚀建筑物顺还人体呼吸道系统和皮肤等。

引起大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黑烟同时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大气。

(2)汽车尾气排放严重超标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

(3)工业生产过程不可避免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 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

对颗粒物污染的控制以除尘技术为主包括机械除尘、电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出尘对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方法有燃料脱硫、低硫燃烧、废气脱硫对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方法有低氮燃烧、废弃脱氮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控制方法有燃烧法、吸收法、冷凝法。

3、固体废物污染 全国生活垃圾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主要集中在全国50万以上人口的52个重点城市。固体废物来源非常广泛种类繁多各行各业都能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 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垃圾焚烧和资源 化回收利用四大技术。

二、河道生态化整治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城市河道生态化建设就是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自我净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 以韩国清溪川的生态化整治为例。 首先整治工程恢复了河流的自然面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有关数据显示,清溪川复原前,高架桥一带的气温比首尔市区的平均气温高5℃以上,而在清溪川复原通水后,河面上方的平均气温要比首尔市区平均气温低3. 6℃。其次整治工程拆除了横亘市中心的高架桥取而代之的是改善后的城市公交系统。此外整治工程还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和文化效应。工程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滨水空间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江北老城区的改造和建设为将周边地区整合成为国际金融商务中、高端信息和高附加值产业园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三、企业环境报告书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及框架结构

多数企业对环境问题敏感环境报告书是企业环境信息向社会大众公布的一条有效途径环境报告书能有效的促进企业对环境行为的改善。首先 要求企业公开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在环境声明中写入有害物质的排放、处理等方面的数字综述。这些量化的硬性指标可帮助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好坏做出更明确的判断 并促使企业采取实际行动加以改进 其次环境报告书能增强标准的可接受性。目前大多是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上的好处 而不是出于社会、环境责任 因此企业不愿公开其环境目标。环境报告书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贯彻实施有重要意义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只是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 只有在环境报告书的作用下 它才能有实际的效果。 环境报告书的框架结构为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环境方针的实施计划、为了落实环境方针和计划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环境业绩等。

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工业园是其极富活力和进展较快的领域它寻求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的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正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成果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90年代中期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与实践在北美洲、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尤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活跃、工作较为系统。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有效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目前我国各类生态工业园项目不下30个如广东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湖南省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此外在联合国环境署的支持下大连、烟台、天津和苏州等地区的开发区也已经开展了生态规划和改造的实践。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己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生态工业园是人们在这一领域多年探索的产物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使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人与输出优化.从而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可待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体随着生态工业园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人它将成为全面协调人类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模式并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5

关键词:公立医院;人性化财务管理

公立医院在国内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人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公立医院的人性化改革可以不断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现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维持医院的日常经营活动有重要意义。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现状暴露出当前医院财务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广大医院管理工作者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的公立医院主要采用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模式。国内医疗体系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例如:新会计制度对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保障医院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虽然医院已经自负盈亏独立经营,但大多数的公立医院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对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较高。但国内的公立医院主要还是以医疗和医疗教学研究等为主。大多数的医院管理层也是以医疗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导致了医院的财务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二)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僵硬缺乏灵活性。当前大多数公立医院都引进了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医院的日常工作开展主要依据财务软件进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医院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使医院的财务管理显的僵硬而且冰冷。一方面,医院内部对于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医院工作人员没有相关的财务权限做应急处理。另一方面,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让每个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冰冷。当前国内出现的医患紧张关系无不与僵硬冰冷的财务结算制度有关系。

二、人性化财务管理对公立医院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医院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运营水平。人性化财务管理在提高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管理应用效果。重视医院财务管理人性化改革对医院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人性化管理是当前社会发展对医院服务水平改进的

要求。医院的日常经营活动是建立在完善医疗物资基础上的。财务管理保障了医院日常经营活动的物资供应。同时我们也发现医院的财务管理涉及的人员多、科室多,财务管理工作量大。对医院财务管理暴露出的问题仅仅依靠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很难实现财务管理绩效的提升。人性化财务管理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医院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的积极投入。另一方面,医院的财务管理现状暴露出的问题大多数是需要通过解决人的问题才能有效改善的。人性化财务管理可以充分考虑和适应医院的特色经营环境,使医护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二)人性化财务管理能增加医院管理的弹性。医院虽然是独立经营的个体,但不得不认识到医院也不同于其他经营机构。服务社会广大患者是医院的重要的社会职责。如果一味强调医院经营的经济利润收入只会导致医院救死扶伤社会责任的丧失,导致社会公众对医院社会价值和职责的怀疑。如何实现医院经营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保障医院社会责任的有效实现,采用人性化的财务管理体系是较好的措施。人性化的财务管理体系一方面赋予了医护人员一定的权利,增加医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人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更好的保障医护人员有效处理救死扶伤过程中的一些突发状况,实现医院社会责任的有效实现。人性化的财务管理增加了医院管理弹性的同时也保障了医院社会责任的实现。人性化的财务管理对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管理是非常有效的。人性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应对突发医疗事故时,以挽救患者生命为主要原则,可以对患者采取及时治疗,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三、在公立医院实现人性化财务管理的策略

公立医院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视公立医院的改革是提升医疗体系服务水平的关键。人性化财务管理对医院发展有重要意义,面对国内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暴露出的问题,积极开展人性化财务管理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对公立医院人性化财务管理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医院经营管理层对人性化财务管理的重视。受经济利用的驱使,在很多医院内部施行的是完善的财务监管体系。该财务体系下医护人员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以患者交够足够医药费为前提。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医院的做法无可厚非。但从医院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则显的医院财务管理的死板。重视医院经营管理层对人性化管理价值的学习,重视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的有效推广。在医院内部开展人性化财务管理改革,针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做适当的调整,提高财务管理体系的弹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财务制度体系开展人性化改造,确保人性化财务管理的有效开展。当前的公立医院大多已经引入了医院财务管理管理系统。在人性化财务管理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先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做适当的调整。在财务管理系统客户终端增加一个应急服务窗口,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以抢救伤者生命为首要治疗目标。通过开辟应急服务财务窗口,不仅赋予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权利,同时也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对现有财务管理体系做适当的人性化改造是确保人性化财务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对财务系统改造的同时也需要预防给财务管理系统留下一些漏洞,导致一些人员利用人性化医疗侵吞医院财产。因此,严格的财务监管和财务审核是非常必要。面对医院的特殊环境,对一些突发事件可以允许适当的先执行后审核的财务流程。财务制度体系的人性化改造不仅仅是对外窗口的改造,对医院内部的改造也是必须的。通过人性化的财务体系改造,更好的服务医护人员工作的开展,提高医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对人性化财务管理的误区有充分的认识。人性化管理主要体系了医院的人文关怀。对人性化管理有正确的认识是非常必要。从当前医院的经营现状来看主要还是以自主经营为主,因此确保医院的经济收益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人性化财务管理应用实践过程中对人性化财务管理的误区有充分的认识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人性化财务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推动财务管理效率。完善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管仍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次,人性化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弹性的财务制度实现医院救死扶伤社会责任。人性化财务管理并不是让医院做医疗慈善。最后,人性化财务管理需要在医院内部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人性化财务管理并不是一切人说了算。依据严格的流程和制度体系是开展人性化财务管理的关键。通过人性化的行为弥补制度的刻板,实现患者的愉快就医。归根结底,人性化财务管理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的需要。

结束语:医院在生活中必不可少。每个人都会有到医院就医的看病经历,因此医疗体系的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情况。公立医院是国内医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医疗服务工作。但国内的公立医疗资源相对还是比较紧张的,国内医疗服务水平也需要近一步提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体现医院的社会责任,提高社会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认可是当前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性化财务管理是实现医院医疗服务人性化改革的有效措施,深入开展和实践人性化财务管理将有效促进医院服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森林;培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森林资源是我国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证。

1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建设,林业发展战略思想也呈现五大转变,森林培育质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森林资源事关国计民生,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木材进口难度明显增加,所以立足国内森林资源的培育、提升林产品供应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培育已成为改善生态的必然选择。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少林的国家,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尤为严峻。植树造林在生态治理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对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至关重要,是减少生态灾害、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力举措。因此,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的角度考量,提高森林培育质量都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2 影响森林培育质量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森林培育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还存在明显差距,森林培育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影响森林培育质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森林覆盖率低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培育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从我国近年来沙尘天气增加、水土流失等问题就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过程对森林资源的消耗速度很快,因而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阶段,森林资源显得尤为匮乏。而且现有覆盖范围内,森林资源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如珍贵树种较少,针叶林和阔叶林比例失调。森林分布面积中幼龄林占绝对比重,森林后备资源不足。

2.2 森林资源抚育不力

森林资源种植后,培育经营人员对森林培育质量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及时,同时又缺少森林培育经验,抚育技术落后,所以直接影响到树木的更新,森林培育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如林木的生长数量和质量出现下降,病虫害防治不理想,森林整体的生态功能发挥不足,甚至发生森林火险,导致大面积森林资源的损毁。

2.3 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森林培育与质量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但由于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森林培育部门质量管理观念不强,更多地重视森林采伐,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森林培育质量的管理。

3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相关举措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森林培育部门应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严格森林培育过程的质量管理,增加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同时林业部门也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3.1 转变工作观念

森林培育及经营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告别旧有观念,树立起以质量为先的工作观念,不断丰富森林培育质量的内涵。森林培育部门要深入认识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重要性,立足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森林资源培育对我国经济建设、生态治理、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造作为工作的根本,建立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目标,组建高素质的工作队伍,营造崭新的工作风貌。

3.2 严格森林培育过程的质量管理

3.2.1良种选育 是森林培育的起点,培育人员应重视对良种的选择和收集,积极开展种苗资源的研究,加强良种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从造林开始就确保严格的质量控制。

3.2.2种苗种植 后,培育人员要悉心做好抚育工作,全面提升种植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监测影响森林培育质量的各种风险因素。例如,培育人员应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提前制定防治方案,在森林火险多发季节谨慎防火。

3.2.3培育人员 要对种植、抚育、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质量跟踪,通过持续的评估和分析,不断提高森林培育质量。

3.3 增加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科技创新,种苗种植过程中的测量、质量监测等工作都将上升到新的水平。森林培育部门应建立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系统,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质量管理系统,培育人员可以实时对植株进行测量,记录植株生长过程,对病虫害、火险等各种风险因素予以监测。同时,通过大量数据的积累和高效分析计算,对森林培育质量的统计分析也会更加精准。

3.4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促进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增强各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因此,林业部门应建立责任人制度,将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目标落实到具体部门,明确岗位职责,并实行绩效考评,制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绩效考评指标,对森林培育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定期评估,对于质量管理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人员,应当严格追究责任。

参考文献

[1] 鲍雅静.浅议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的有关问题[J].林业勘查设计,2011(04).

篇7

【关键词】 青海林业 森林资源 高原生态系统 发展对策

林业是一种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恢复和推进林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极为重要的特殊使命,在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的大背景下,探讨和研究青海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

1.1 青海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青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的美誉,青海省是我国内陆大省,地域辽阔,以高原为主体,荒漠带广布,自然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分异。青海在远古时期存在过丰富的森林资源,地壳运动使青藏高原隆起,气候的变迁使森林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目前该地区的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半部,加之南部和西北部的灌丛林,形成了青海地区森林分布的总体格局。在此基础上分布着很多林区,如祁连山林区、湟水林区、多柯河林区等,其中,国营林场有54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之近代以来人类活动频繁,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目前青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到3%,位居全国末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1]。

1.2 青海林业面临的环境问题

青海受地史和历史原因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森林资源遭到迫害后很难恢复,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极为重要的特殊使命,其影响范围将会扩展到全国,因此,一直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青海林业的发展,如国家出台的退耕还林政策,青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寺院团体也在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2]。然而,目前青海林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该地区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艰难性以及破坏后的不可复原性,而且很多生态资源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森林资源量有限,结构单一、种类稀少;其二,荒漠化有加重趋势,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其三,湿地逐渐萎缩,水源涵养功能在减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1.3 青海发展林业的重要意义

林业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自然环境对青海林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青海发展林业也能够对当地的生态系统起到反作用,充分发挥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局部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进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青海发展林业,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发挥的重要的作用,概括来讲,第一,青海发展林业是保护和恢复三江源生态环境乃至整个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国有整治的必由之路;第二,青海发展林业能够有效化解高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为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青海发展林业是一项公益性与经济性并举的事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森林产品以及森林服务功能的需求;第四,青海发展林业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极为重要的特殊使命[3]。总而言之,在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的大背景下,青海发展林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青海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对策

2.1 创新生态治理模式,推进城镇绿化建设

青海发展林业必须创新生态治理模式,应结合国家倡导的退耕还林政策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方针,在“封山、退耕、调结构、抓生态”的治理思路指导下,开展生态治理工作,发展林业应依靠科技的力量,合理保护自然资源,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调整和优化青海林业的经济结构,传统的治理思路只关注发展林业的公益性,却忽视了其经济性,应结合市场的需求,加强经济林的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森林产品以及森林服务功能的需求;同时还要推进城镇绿化建设,近年来,青海森林旅游业发展较快,城镇绿化也在逐渐扩大,鉴于青海地区的气候条件,城镇绿化不宜大铺草坪,应因地制宜,广泛种植地带性树木,从而获得长远的生态效益,在推进城镇绿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宜地宜树的原则,慎重引进外来物种,多种植乡土树种,突出地方特色。

2.2 更新生态保护思路,打造高原海滨藏城

青海发展林业仍然要以生态效益为主,发挥其正面影响,为此应更新生态保护思路,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品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建设项目,完善生态治理布局,如打造“高原海滨藏城”。青海发展林业,应充分结合当地多民族、多宗教、多寺院的地方特征,依托浓郁的藏文化旅游资源和多样性生态景观,发挥藏文化在对林业乃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建设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整合当地林业资源,加大宣传引导,树立品牌意识,让所有人都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发挥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林业的保护作用,提高全民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支持生态治理工作。在当前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应以旅游景点和节庆文化开发为平台,如湟鱼家园和沙柳河生态走廊的打造,以及青海湖观鱼放生节的举办,就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补充,各地区应从青海生态发展的全局高度来谋划自身发展的新思路,推进区域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环湖地区文化旅游大市场、大品牌,将青海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3 结语

综上所述,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极为重要的特殊使命,青海发展林业有其特殊的意义,鉴于青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在发展林业、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了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青海发展林业必须创新生态治理模式,更新生态保护思路,从而实现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董得红.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J].林业建设,2009,10(1):38-40.

篇8

关键词:法治理念;教育管理;大学生教育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提出,法治理念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并逐渐融入社会各个领域,法治理念渐入人心。法治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促进了法治校园的建设,使教育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一代的大学生,思维更加发散、更加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教育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已不再适用,无法取得预期管理效果。大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于教育管理工作中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许多学生开始提出质疑,发出不满的声音,甚至发生多起对簿公堂的事件。基于法治理念下的教育管理,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与学校间的矛盾冲突,更能够提高教育管理有效性,为教育活动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界定与特征

教育管理指的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的作用,利用有限的教育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几乎贯穿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教职员工职能的发挥,主要管理要素包括:教育设施、教育资源、教师、学生、财务等等。若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管理存在问题,无法有效管理,教育质量便难以得到保障,大学生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点内容。虽然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与传统教育管理有着一定差异,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依然以传统教育管理为基础。大学生教育管理对学生个体感受更加注重,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确把握教育活动主旨,重视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先导性、前瞻性、全局性特征,具有反思功能、指导功能、评估功能,把人才培养当作管理的核心理念,是规范学生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仍存在问题,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甚至诱发学生反感,激化了师生矛盾。为了保障教育质量,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二、基于法治理念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

1.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根植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必然要求之中,是文明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民主、法治的客观要求。虽然法治理念是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才开始受到关注的,但实际上法治理念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法家便是法治理念的先驱,《管子》中已对“法”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另外,亚里士多德的名著《政治学》中也曾对法治进行过阐述。上,依法治国更被定为我国基本国策。与传统人治理念相比,法治理念更科学,更能够体现自由、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

2.基于法治理念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

校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的缩影,是由学生组成的社会。基于法治理念进行大学生教育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使大学生教育管理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高校应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摒弃传统人治理念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思维,树立民主精神,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育管理中,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打造法治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听取学生建议,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这样才能制订出学生自觉遵守的制度。此外,应构建一个适合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允许不同声音,接受学生监督,完善学生民主参与路径。当前许多高校不重视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学生的参与,不仅学生参与能力不足,且参与过程也存在问题,缺少完整的参与路径。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法治管理,因此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势在必行。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应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民主实践,参与教育管理,加强对学生组织的建设,保持学生组织的独立性,强化对学生干部的考核,通过学生组织服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育管理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教学质量。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已不再完全适用。而基于法治理念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质量,更能够切实维护学生权益,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校园的法治建设。

篇9

一、整治时间

4月10日~5月10日,时间为一个月。

二、整治线路与对象

⒈省道:骆霞线青峙段*和*、新矸段散装水泥车和黄砂车;

⒉县道:⑴陈穿线*段*和*以及同盟段大型钢管运输车;⑵柴狮线穿山段黄砂车;

⒊另外不准通行超限车辆的县道。

三、整治目标

⒈通过整治,使全区超限率和平均单车超限量有明显下降,达到装载平车要求;

⒉路政大队临时检测点附近超限运输车辆卸载率达到60%以上。

四、整治原则

⒈公路超限整治与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相结合;

⒉强化公路超限运输整治与全面落实交通便民举措相结合;

⒊依法保护路产、路权与保障公路畅通、平安、保持路面整洁相结合。

五、实施步骤及措施

⒈宣传发动阶段(4月10日~4月14日)。

区路政大队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辖区内公路超限运输的通行时间、流量等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整治方案;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开展超限运输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国、省道主干线、公路段(站)等场所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

⒉全面整治阶段(4月15日~5月9日)。

区路政大队按设定的临时检测点和本辖区内超限车辆集中的时(地)段依法实施检查。⑴建立错时巡察制度,缩小监管空档;⑵建立应急预案,完善卸载措施;⑶规范查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大队对各检测点实行动态调控,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⒊总结阶段(5月9日~5月10日)。

区路政大队认真总结超限运输专项整治工作,建立超限运输的长效管理机制。

六、整治要求

⒈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一是路政大队要大力开展超限运输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多种形式对整治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在主要整治线路和路段上悬挂宣传横幅,并运用宣传车广泛宣传《公路法》和《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知识;三要主动走访各采石场、黄砂场和施工场地,分发宣传资料,抓好源头的教育与管理。

⒉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要充分认识抓好超限运输管理对抓好安全生产、保护公路路产、保障公路畅通及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要紧紧依靠政府,创新执法手段,加强横向联系,建立超限运输整治的长效机制;邀请区公管所、区纠风办和公安交警等部门参与到专项整治活动中来,实行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以确保公路的完好和安全畅通。

篇10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党的十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法治进程也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法治教育作为推动法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也逐步得到重视。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在党的九十多年的历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重大任务之一。

同时,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便捷性和开放性为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空间并非一片净土,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也为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及网络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各国在理论及实践中已普遍认可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和保障。作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法治教育能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坚强的后备军。通过高校法治教育,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积极参与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我国法制建设、法律执行和树立法律权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和网络环境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基石,社会秩序需要依靠法律才能得到有效规范,特别是网络犯罪频发的信息社会,更是离不开法律的有效规制。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大学生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法治教育,他们在迈出社会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事,不但有利于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减少违法犯罪行为,还能净化网络环境,创建一个合法健康的网络法治社会。

(三)规范大学生行为,增强法律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成熟的青少年时期,还不能完全规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不断出现,更是敲响了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警钟。通过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法律权利,遵守法律义务,能够辨析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也让权利遭受到侵害的大学生能够有正确的法律救济意识和途径。

二、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

大多数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是教育学生不违法犯罪或是讲授与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而基本的法治思想、法治原则和常用的法律知识教育较少。这样的法治教育内容不全面,也比较浅显,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更不利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新时期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上,要突破以往法治教育内容单一、浅显的局限,创新和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将高校法治教育定位为:法治教育不仅应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还应让其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制的传承和发扬者。

(一)法治理念的教育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我们在高校法治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念,要大学生树立法律的权威、信仰法律,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了解和掌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就在让大学生认同和认可我国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体系,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促使其能够信仰和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为社会法治的实现培育良好的土壤。

(二)法律意识的教育

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法律意识的教育,一个具备法律素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法律意识:宪法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用法律审视判断行为的意识和用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法治的灵魂和前进的动力,宪法意识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培养宪法至上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是让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意识,正确合理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遵守和履行法律义务,违反义务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用法律审视和判断行为的意识,是让大学生能够用法律原则和规则正确地审视和判断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用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是让大学生在遭受违法侵害时,能够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不是一味纵容犯罪违法行为,或者采取违法手段报复等,充分尊重和体现法律的价值和作用。

(三)法律知识的教育

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的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法律知识的教育上,让大学生不仅具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同时掌握法律具体知识,能够有效地贯彻和使用法律。法律知识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还应包括主要的、常用的法律知识,如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大法。而却别于法科学生的法学教育,非法律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并非是让大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所有的法律知识或条文,而是培养他们的法律学习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在我国成文法律不断更替的情况下,能够习得和正确理解这些法律文件,在面对具体法律问题时,能够有较为明确的法律索引方向和法律应对思路。

三、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治教育形式和教育途径的单一。就重庆地区的高等学校来看,除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以外,法治教育往往是一学期开展一次普法讲座或举办一次普法活动,如法治与宣传教育讲座等。这样非常规化的法治教育很难让学生树立法律观念和意识,同时学生接收到的法律知识也相当有限,法治教育成效甚微。笔者认为,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应该实现常规化教育,应形成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法治教育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

在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形势下,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应当探索构建高校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突破以往法治教育的局限,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常态化,真正凸显高校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协同努力,为法治教育提供充分的人、财、物等保障。在具体的法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管理办法,规范法治教育工作流程,成立法治教育办公室,责任到人。科学探索法治教育成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高校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

法治教育的成效不仅依赖于长效稳定的机制,还依赖于法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在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中,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创新理论课程教育,二是丰富实践课程教育。

第一,创新高校法治理论课程教育。在理论课程内容上,以往的高校法治理论教育,主要依赖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及少数的普法讲座,法律教育课程内容单一且少。因此,在高校法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上,应紧密联系高校法治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内容,即:法治理念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建议将法治教育课程结合德育教育一起作为大学基础课程来开设,增加理论课程数量,在大学期间持续开课。具体课程设置可参考《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机制,每学期开设8课时以上的课程。同时,重视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更容易让大学生放松警惕,应该常敲预防网络违法犯罪的警钟。

第二,丰富高校法治实践课程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教育课程,能够使法治教育更生动和形象,实践案例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观念和法律规范。高校法治实践课程教育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普法论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活动等,形成多元化的法治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