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

篇1

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随着选修制的产生而发展建立起来,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1978年后国内一些大学开始陆续尝试并推广,目前已在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弹性、灵活、兼容”[1],创设了一种“个性化”学习和成长的外部环境,其核心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特长,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德育学分制是借鉴学分制管理模式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即设计并实施在一定的德育目标指引下,系统推进学生德育工作(包括教育及实践等),通过统一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理论学习、行为养成、社会实践、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与创业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德育活动中,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日常行为及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等的表现,对其进行过程性的、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以此作为评优及各类推荐等的依据,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加强德育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德育学分制的基本特征如下。首先,系统性。系统性是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规划德育学分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考虑到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一致性,德育过程和德育评价一致性及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一致性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整体建设工作,即课程体系建设、“校本化”德育建设、校内外德育实践资源建设、德育实践活动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等,同时还要注重各项教育活动及工作之间的层次性及逻辑性,做到明确目标、整体设计、重在建设、有序推进,从而突出系统性的特点。其次,实践性。德育工作重在实践,学生在学校创设的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获得亲身体验,边体验边感悟,边行动边思考,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与之相应,德育学分制是对学生日常各种行为及表现的一种全过程记录,不仅包括学生日常遵规守纪、言行举止的情况,还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完成实践任务的情况,体现出了德育工作实践性、过程性的特点。再次,开放性。德育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要力求体现出学分制的基本特点,即“弹性、灵活、兼容”,具有开放性,突出个性化、特色化教育。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内容、方式及评价方法上。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德育方式要多样,除课堂教学、讲座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社团、各类实践活动、见习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感悟职业的基本素养,培养合作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即重视形成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等,让评价的结果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状态。开放性还应体现在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及实践项目。

2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不足

2.1德育理论课程的学分制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理论课程的学分制,即将有关德育各类理论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德育学分制是传统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2.2德育行为表现的学分制

行为表现的学分制是根据学生教育管理要求,按照学生日常行为标准,把对学生的考核结果换算为相应学分,以此加强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考核内容涵盖了学生在安全、卫生、纪律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对考核结果进行阶段性(月度或学期)汇总,其实质是,将学分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约束学生的相应行为,主要体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功能。

2.3德育实践活动的学分制

德育实践活动的学分制是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的数量及结果作为主要依据,量化出学生的学分,借以推动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参加各类思想教育活动的过程和收获,通过学分制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德育活动的受众面,重在学校教育功2.4德育综合活动的学分制对于综合活动的学分制是上述两种或3种学分制的部分综合,不仅体现学生理论课程修得的学分,还将学生参加各类德育活动的情况以及个人行为表现量化为学分,形成一个综合的学分,兼顾学校教育及管理两方面的功能,类似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上不同模式的德育学分制,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各有不足之处。首先,覆盖面不广。除德育综合活动的学分制外,其余3种只是侧重了德育工作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些渠道,即使是德育综合活动学分制,也只是综合了德育工作的某些方面,在德育工作的广度上均有所欠缺。其次,差异化不强。以上模式都以标准化的量化指标衡量学生的各种行为,强调的是统一性、通用性、标准化的因素,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及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在未来职业中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德育中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及职业特色的要素关注不足。再次,体系性不强。比较而言,德育学分制更加注重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功能,而教育功能有所欠缺;重视对学生考核体系的构建,而德育资源的整合及各类活动的举办、衔接比较薄弱。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和系统建设上,缺乏系统性的布局及整体建设,不能有效衔接学生校内校外、课上课下、不同课程间的资源及活动,德育体系建设有待强化。

3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方向

结合德育学分制的内涵、特点,分析德育学分制推行过程中的不足,今后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可以从强化体系建设、明确目标和过程、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及突出职业特色4个方面探索改进。

3.1强化体系建设

完善的德育机制体系建设是有序、有效推进德育学分制的基础。德育学分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高职院校在推进该项工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统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明确目标,全面布局,突出系统化建设[2]。首先,要制订一个全面完整的教育方案,对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总体规划,不仅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而且要实现德育工作和专业教学计划同步实施、同步管理和同步评价,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德育系统中的理论学习、行为养成、社会实践、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身心发展等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其次,推进德育学分制体系建设还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各类德育活动资源的开发,提供德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开发德育活动的各类资源,保障德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在开展德育学分制的具体过程中还要注重德育理论课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德育课与专业课德育内容的衔接,德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的一致。通过德育学分制体系建设,实现德育工作从建设到落实、评价、运用一体化、系统化。

3.2明确目标和过程

在推行德育学分制的过程中,要明确德育学分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分制只是一种手段,学生取得量化的分数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一些表现,如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数量及成效,其自律程度等,但不是对学生个体行为中德性内容和程度的评价,不能轻易妄断为品德评价[3]。德育学分制实施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向着正确目标努力矫正、改进态度、行为和语言等,让他们在各类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收获体验,感悟道理,弥补不足,为此德育评价的目标及过程一定要清晰、明确。不仅要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要求,制订细致、明确而具体的德育目标及要求,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践行,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明确德育学分制评价的过程及应用,做到及时反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分数及相应的不足,为其指明今后努力及改进的方向,达到教育的目的。

3.3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分制的特点是“弹性、灵活、兼容”,在推行德育学分制的过程中,要注重这些特点的充分发挥,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在德育过程中,向着以人为本的目标迈进。首先,德育学分制在整体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大多数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明确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突出学分制的“弹性”和“灵活”的特点。其次,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兼容性”。在德育理论课程中,不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内容,增长相应的知识,而且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发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再次,在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中,要扩大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评价[4],同时要增加自评分,让学生在自己给自己评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指标内容,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3.4突出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的德育学分制不仅要贯彻党和国家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普遍标准和要求,鉴于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要求,还要特别在德育内容中突出职业特色,针对不同岗位学生,逐步帮助其树立相应的职业意识,培育相应的职业素养,满足社会相应岗位的需求。为此德育目标要体现出行业需求及职业特色,教育内容应综合考虑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就业、创业教育。教育过程要注重职业情感的体验式教育,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德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办学模式,搭建平台,努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觉、自发的行为,感悟职业道德,培育职业素养,树立职业精神,向着职业目标迈进,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作者:袁惠莉 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施伟萍.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德育学分制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55-56.

[2]田雷.关于职业院校德育学分制内涵与价值的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33):46-48.

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美国学者坎宁安和格莱瑟指出,成功的学校都有浓郁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与追求卓越的愿景相一致,给人指明了共同的方向,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并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学习、工作的意义所在。本课题的核心是基于人本的“军魂教育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秉承“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具有军人的积极人格作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体系,打造“军魂教育”校园特色文化。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在深化“军魂教育文化”特色建设中,我校以“扬少年之光铸军人之魂”为核心,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军魂教育文化节活动为平台,以军魂班级文化建设、军魂背景下特色中队建设为重点,形成“一?二?三?四?五”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特色体系。“一”军魂教育要培养学生一颗爱心;“二”是指教育中形成两种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能力;“三”指三个课堂:心理课堂、综合实践课堂、社团活动课堂;“四”指德育活动的四个途径:“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五”指德育活动“五全”,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身心体验、全面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生科学发展,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在构建“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让我们尝到成功,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1军魂德育活动育人新思路

我们曾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意志薄弱、生存意识淡薄是当今小学生最严重的问题。基于肩负教育使命的虔诚信仰,基于对优化教育不竭的自主探索,我校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探讨,针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以军魂文化培植生命成长的“精神之根”,以军魂德育孕育生命成长的“道德之魂”。以“三个课堂”开启生命成长“个性之路”,催生师生精神成长的幸福家园,这就是我们在“军魂教育建设”中一直追寻的教育梦、中国梦。因此,我们强调三个“关注”

1、关注人性。德育生态圈中,“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核心理念。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是人性的内在需求,运用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应当秉持“教师第一”“学生第一”两个第一的思想,即“在学校管理的视野中,教师第一;在教育教学范畴里,学生第一”。前者对学校管理而言,学校应当“为教师成功创设优质环境”;后者对教师而言,教师应当“为学生成功提供优质服务”。

2、关注共赢。共赢是现代管理中倡导的一种理念,符合军魂教育“严谨崇实、协作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学校管理者应当摆脱管理者与师生的“囚徒困境”,倡导合作博弈性,努力创设一种文化和谐共赢局面。

3、关注幸福。关注幸福是现代人衡量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幸福不是终点,而是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享受幸福,就是要关注现在,即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学校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学生学会享受教育过程中的沿途风景,使教育不仅仅是奉献,也是获取成长的快乐。军魂教育视野中的学校管理,关注教师、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校生态内外平衡。因此,我们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体系,积极探索促使教师、学生、学校共同成功的教育环境。我们追求这样一种状态: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功的特色校园,创设文化共赢的局面。

2军魂德育活动遵循的四项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但落脚点是行为文化。要使师生理解、认同和接受学校的文化理念并自觉地转化为行为是一个非常曲折困难的过程。在德育活动文化特色建设中,为了有效开展军魂育人特色活动,我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追求发展,强调“三维发展观”。即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而学校发展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崇尚尊重,强调“三维尊重观”。领导、教师、学生相互尊重。就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求尊重管理对象――教师,要完善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就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求要尊重教育对象――学生,建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受教育者而言,要求尊重教育者――教师及其教育行为,要建设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3)适应变化,强调“三维变化观”。预见变化,实行战略管理,追踪变化,实行危机管理;挑战变化,实行目标管理。

(4)达成和谐,强调“三维和谐观”。自身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际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发展是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的目标追求,崇尚尊重是强调人在管理关系中的理性位置,适应变化是强调人与组织外部环境的联系,达成和谐是强调人与组织内部环境的良性关系,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3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建设目标创建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指我校全体师生在德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形成学校“军魂教育”文化之场(包括情感场、人格场、信念场),师生在“情感之场”中体验军魂文化的“真、善、美”情感,在“人格之场”中塑造军魂文化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力”的人格魅力,在“信念之场”中培育军魂文化的“勇于承担,甘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学校师生的共同价值、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

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道德修养与各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互相影响,强调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互相促进;强调热情和忠诚、热情和忠诚的共生共长、互为补充。我们从价值取向层面构建成了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目标。其内涵是:

1、打造生态人文校园――让校园更美丽

(1)广植绿树花卉,打造生态校园。近几年,学校以创建绿色校园、文化校园为契机,明确提出了“与绿色同行,打造生态人文校园”的创建目标,重视生态良好、人文丰厚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全面启动校园美化工程建设。葱郁的古树,象征着学校文化底蕴,玉兰、金桂、香芒等大树的挺拔,昭示着名校的蓬勃发展。今天的校园,绿树成阴与四季花卉交互辉映,名木古树与文化石头相得益彰,生态人文融为一体。(2)墙壁文化,凸现文化传递。最近,学校投资200多万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大型图书馆、小军人展示橱窗、阅读长廊、环境教育长廊、军事小游戏区、小军人在前进大型浮雕等,无论走到校园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学校特色教育与环境和谐共生,学生随时受到经典文化与“军魂特色教育”的熏陶、浸润。

2、共同探究教育真谛――让教育添品质

(1)什么是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指学校全体师生在德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在军魂德育活动实践中“扬少年之光” “铸军人之魂”,教育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幸福;培养学生 “勇于承担,甘于奉献”军人素养。(2)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根据新课程提出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幸福的感觉,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这正符合我们军魂教育所倡导的 “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育人目标。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显魅力

我校德育活动文化建设,概括起来讲,是“在军魂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其内涵可以理解为:确立适应师生成长的教育理念,搭建丰富师生内涵的教育平台。军魂德育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理念点亮师生心灵之灯,给教师一个诗意的栖居,使他们拥有幸福积极的精神生活;要用理念给师生一对进取的翅膀,使他们树立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1)关注教师的“三大素养”:文化底蕴,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教师对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处理日常教育教学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2)引导教师“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反思。

当今教育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全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夯实文化底蕴,不断地增添教育智慧,才能使自己更添魅力,让教育教学更趋和谐。

4、推进学生科学发展――让学生添修养

真正的教育,就是一些最朴素的教育作为。为了使军魂教育更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我们把德育活动的视线聚集在学生身上。依托丰厚的活动载体,强调多元的融合,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举行每年一届的传统军魂教育文化节活动……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究,为学生创造最恰当的成长环境:(1)关注学生三个发展: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倡导学生“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人,发展人。

学生的“三个发展”“六个学会”,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添修养,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促进学生科学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德育活动文化建设途径的创新

创建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性的工程,是学校一项长期的、深层次的、高品位的建设工作。军魂教育德育文化建设最终归结到学校精神的核心理念上,那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一种“精神成长”的语境中坚守着自己,让所有的校园风景都在这个“软文化”中“聚变”,真正成为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在推进“一?二?三?四?五” 军魂德育活动体系建设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德育活动管理项目化,优化活动设计与效能

校园文化建设一般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将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建成某种素质的教育面,再由各种素质教育面组合成素质教育体,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素质教育平台。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大致分三类。公共类,如讲座报告、安全消防演练、国旗下讲话、校刊报刊、各级各类比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亲子活动等。校本类,如运动会、小社团、校园艺术节、夏令营、垃圾分类等综合实践活动等。特色类:如走进英雄人物、纪念日重温历史、红色教育基地、“军魂教育文化资源网站”“我是自豪小军人”“创建英雄中队”“特色中队评比”“美德少年驻校园”等。通过组织活动,开阔校园文化内涵,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作用于人,是师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驱力、亲合剂,是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活动如果没有规划、无科学系列很难形成“文化”。故而进项目管理,把学校活动项目化。

在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理念识别系统有12个子项目:“军魂理念”“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总目标”“学校口号”“学校精神”“校训”“学校价值场”“学校广告语”“学校文化特征提炼”“学校三风展望”“学校使命”“学校服务理念”。行为识别系统有4个子项目:军魂教育组织结构、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军魂教育校本课程的指导与开发、军魂教育专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在明确了文化建设规划统领下,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然后确定近期重点实施项目(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和方案。在文化建设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基础上,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强调几个重点建设项目。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每个项目都分别由一名校领导负责,一名校领导协助,一个主要负责部门和一批协助部分共同执行,并确定时间节点,同时对项目使用经费进行评估,学期结束进行检查和总评,以期形成标志性成果。以确保军魂德育文化建设的鲜活性和灵动性。

2、德育活动平台立体化,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学校重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建设,从四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构建立体式军魂教育特色校园文化,从空间上、形式上、内容上对军魂教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一个可以触摸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网络。

在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根据校本特色,以综合实践为主要平台,注重落实“五全”,为师生创设一个多元智能发展环境,挖掘师生的潜能,演绎出文化“布道”的精妙境界。

1)全员育人――创设育人氛围。在重视发挥班主任、级长、中层以上干部的骨干引领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带动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做到自觉育人,主动育人;2)全过程育人――细化育人过程。学校重视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和一学期的过程落实,如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不断创新军魂主题教育活动,以相应的活动为载体,将勇敢与诚信、和谐家园、绿色环保、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教育融入其中,提高日常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全方位育人――挖掘育人功能。 学校从教室到运动场,从校内到校外,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努力挖掘育人功能。例如:积极推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加强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建设,提高互动的实效性;深入开展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校社共赢。4)全身心体验――探究育人方法。学校通过开展各层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全身心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5)全面评价――完善育人机制。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制定《小军人成长评价手册》《小军人活动课程学习读本》。评价体系涵盖了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每位学生校内外的德育进行整体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课堂行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个人特长评价、学生参与的各项评比等。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生本人、班干部、 学生小组、科任老师、班主任、家长等全方位对该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包括父母的期望,学校观察日记等等 。班级每月开展一次整理,学校阶段检查,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本人、科任教师、班主任、家长对该生有了客观的评价,有效及时指导学生行为,完善了育人机制。

3、德育活动重点课题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在军魂德育文化活动建设中,我们把重点项目作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和提升,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标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问题即课题”“重点亦课题”的研究,突出军魂教育文化的个性化、系列化、人性化与生态化,解决军魂教育文化建设创新“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这三个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08年起,我们分别进行了《军魂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创建少年军校特色中队的策略研究》《小学“军魂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行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学校主导下三位一体提升学生生存能力的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中,通过课题研究,规范社团组织活动制度,及时检查、督促其活动的方案、过程、记录、总结,要求其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优化社团建设,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提升社团品位,总结社团工作,挖掘社团特点,努力形成特色社团和品牌社团。

通过课题的立项与结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军魂教育文化重点建设项目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创设性,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水平。因为课题研究,不仅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能“转化”表现形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成就独特的军魂教育校园文化。

4、德育活动特色课程化,彰显军魂教育文化品牌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门的隐性教育课程。根据军魂教育理念,我们使之成为行动着的课程文化,并努力发扬光大。我们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开辟了德育长廊、小军人橱窗、军事小游戏区、“小军人在前进”的大型浮雕、《新三字经》、《弟子规》等壁画;建设了阅读长廊、图书馆、阅览室、阳光咨询室;把军魂教育理念、思想、践行目标等用艺术手法(壁画、文字、浮雕等)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品牌课程需要由科学发展观引导,不能靠外延扩张和数量,更不能靠人为宣传,而是靠用心做教育,做出内涵,做出品味、做出口碑。我们盘点了全校全部品牌资源,有些是自己独有的,有些则是共有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好学校发展愿景,并使之成为军魂特色活动课程。如:发动全校师生、家长进行校歌、军歌的创作;开展“我是小军人我自豪”、主题班会设计比赛;以“走进红色回忆”、“家乡英雄成长历程探秘”为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等。

为了让学校德育工作扎根于学生的生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我们以军人精神为根髓,有机融入时代因子和现代德育元素,从地方和学校教育资源中提炼出具有丰厚底蕴的特色文化,构建让学生终身难忘的校本德育课程:“红色文化”,探寻历史上的军事故事、著名战役、壮烈诗篇、辉煌历史,弘扬军人精神,使革命传统在新一代永放光芒;“银色文化”,通过对家乡传统和特色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体验家乡先辈的艰难与幸福、拼搏与执着,让家乡“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绿色文化”注重人于自然的交流,人与环境的融合,将绿色生态理念渗入学生的心田。特色文化诞生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走进红色回忆综合实践阅读文本》、《军魂教育综合实践阅读文本系列丛书》《“军魂教育”文化节》《军事小游戏》《感恩心语》《走进家乡》。我们把抽象的德育理念转变成具有可感的课程,营造了一种多元整合、兼容并蓄的道德氛围,为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和广阔的平台。

5结论

我们的中国梦,教育梦就是要办让人们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根据教育现实环境办好每一所学校,使之成为“学生进步、教师发展、品牌提升、文化引领”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优质学校。在努力追寻和实践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反思、提炼,通过目标的重新定位,活动管理项目化、活动平台立体化、活动重点课题化,活动特色课程化等几方面创新德育活动文化建设的途径,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军魂教育德育特色活动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学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立明.把握“五性”要求 繁荣军营文化.政工学刊(2012/03)

[2]谢立军. 大力加强基层军营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03)

篇3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理念。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的匮乏。

(3)中职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知。

(4)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机制不完善。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多元化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层次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内容上较为表浅,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生涯辅导水平不高,生涯规划指导层次较低,因而难以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因此,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融合多样化的生涯辅导形式,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开展学生需求调查,提高生涯辅导内容的针对性,通过开展学生需求调查,征求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校本生涯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使生涯辅导不单停留在对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的介绍上,更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要融合多元化的辅导形式,提高生涯辅导的实效性,对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包括辅导课程就业讲座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形成系统化体系

中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知识技能、专业特长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特长与个性心理特征、学业规划、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进行指导,因此,从新生入学适应期随着对于专业的了解进行专业相关方面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的认识教育,在中间阶段结合社会就业方向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在中职生毕业求职阶段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积极投身职场。

(三)进行优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要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职业生涯教育。第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结合各专业特点与社会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在内的教育课程,可以使中职生确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中职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第二,学校可以在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实习实训、委托培养、合作办学等过程,更新社会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设置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可以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第三,为了使中职生更加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现有的资源优势,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自我分析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形成专职化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工作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承担,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职业咨询机构首先需要补充具备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职业测评手段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由就业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专职教师同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其次,发挥中职学校职业咨询机构的专业指导功能将宏观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群体参加职业能力倾向测评进行宏观指导、帮助学生个体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存在的疑惑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个别辅导的作用。

(五)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实践化

开展职业规划生涯实践活动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与提升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社会成功人士的职业发展经历作为职业规划的范例,为学生提供参照的对象,真实地感受并学习职业规划与管理;其次,组织学生通过专业相关的暑期实践、学期实践环节、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理想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要求及行业发展基本状况,同时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加强在校期间的学习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文忠.也谈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教师2010(32)

[2]邱小禾.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J].2009(18)

[3]牟方燕.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对策.卫生职业教育[J].2011(2)

[4]蒲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J].2005(3).

篇4

空间的意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价值结构分析

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

我国民族教育的政策工具发展研究

大学教育目标如何在学生评教中得到体现——以24所世界著名大学为例

荷兰大学教师发展研究轨迹探析

合作活动学习:教育硕士课程的教学样式创新

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化机制探析——兼论优质大学智库的培育

学术系统中的社会资本及其效应

总览细窥鉴往启今——程斯辉教授《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评析

海外高层次学术人才引进的方略与对策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研究

对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工作的思考

新自由主义政治学的失败:年轻人和高等教育的危机

美国高校教师研究产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4年美国高校教师调查

解读当代日本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意识——简析2007年度日本全国大学生调查

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发展与现状

“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成功应用ACGME能力模型的经验和启示

中奥高等教育研究沙龙

师其意得其神

应对风险社会:教育的顺应与变革

科学教育视域中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科学观

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

大规模学生评估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德国视角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组织策略初探

评估组织工程初探

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

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基于高等教育学专业两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行动研究

技术、工具,抑或存在方式——网络之教学意蕴的认识论省思

中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变动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

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探索——以澳门大学建设横琴校区为例

“平行志愿”改革七年述评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上)

发展中国家少见的成功范例——南非学生贷款案例分析

医学人文融入医学PBL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WPBA在英国毕业后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国际会议暨第二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在浙大举行

又到春光明媚时

科学研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

学院的理念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试析美国“本科教育良好实践指标”手册

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演变及其新发展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探究

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历史

试析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内在原因

论课程观的转变

漫说大学治理结构

大学规章法治化论要

中、德、日一流大学科研产出趋势比较——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案例研究

建立“新大学”: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逻辑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教育博士学位的背景与发展

多元与创新——美国教育研究学会2009年会纪实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第二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综述

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经验教训:学生、课程负责人与改革领导者的观点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分类评估方案项目”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篇5

1.深入开展世博主题教育活动。紧紧抓住*世博会举办的契机,充分挖掘世博会的德育资源与内涵,广泛开展世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围绕世博,重点实施“一个计划”、“五大系列”活动。“一个计划”指世博志愿者保障奖励计划,支持各高校开展世博志愿者工作、评选奖励世博志愿服务典型;“五大系列”活动指世博志愿精神打造、世博文化展示、世博文明践行、世博创意行动、世博风采宣传等活动。

2.增强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制定《*学校德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德育研究,组织实施市哲学社会德育系列课题(市德育理论研究课题、市德育决策咨询课题、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的申报评审工作。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年会,承办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论坛。

3.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完善“两纲”课内体系,实施《*市中小学21门学科分层实施学科德育的指导意见》,注重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完善“两纲”课外体系,召开中小学社会实践工作会议和校外教育工作表彰会,推进校外教育课程化建设。完善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指导意见》。召开*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推进“温馨教室”建设。完善师德建设与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加强班主任、德育骨干队伍培训培养,建好“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设立劳技课、信息技术课、自然课、科学课等德育实训基地。

4.加强中职校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并实施中职德育工作专项督查指标。进一步规范中职德育课教学管理,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制定《*市中职学生成长手册》。举办首届*市中职校园文化节。建立*市中职校网络服务平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构建中职校校园网络文化。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班主任工作。建设*市中职德育师资培训基地,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5.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积极推进《六个“为什么”》进课堂试点工作。制定*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开展教学督导,组织名师巡讲,举办教学论坛、教学比赛,推进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结对带教,建设名师工作室,实施“阳光计划”,着力培养思政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推进辅导员培养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大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辅导员境外研修基地,设立优秀辅导员工作室,推广辅导员博客,拓展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继续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举办年度辅导员论坛。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加强大学生人生指导。推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和示范中心遴选、验收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制定开展创业教育,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慈善爱心屋为抓手,推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召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出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抓好民族学生、留学生、民办高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编制实施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6.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实施。修改完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做好报请上级部门审议批准工作,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颁布实施。研究制定舆论宣传方案,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准确解读,加强引导,切实推进规划纲要实施。

7.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围绕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重点,根据本市教育实际,结合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8.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任务。依据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实施和谐均衡、创新提升、人才强教和开放合作等四大战略,确保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

9.启动部市合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配合做好*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协议签订等相关工作,制定实施细则,试验区工作有实质性启动。

三、坚持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0.加大幼儿园园所建设力度,深化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应对入园高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学前教育新五年发展规划的推进力度,2010年全市新增50所幼儿园,并做好教师需求的预测与配备工作。重视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需求,指导区县做好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建设与审批工作,制定学前农民工同住子女看护工作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工作。召开幼儿园教学工作会议,加强教学规范,切实提升保教质量。研究制订幼儿园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开展新一轮市示范园建设认定工作,进一步加强保教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0―3岁教养活动”质量研究,提高早教指导工作水平。建立城郊幼儿园结对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郊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标准。

11.加快郊区学校建设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认真落实本市郊区学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各区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增长、分布及流动趋势,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设点,并大力推进郊区学校建设工作。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市大型居住基地学校对口办学,落实当年交付使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开办工作,努力提升这些学校的办学起点。推进新一轮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提高对口合作交流工作的水平。做好44所委托管理学校的过程管理和中期评估工作,推进郊区相对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办学水平的提高。

12.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向轻负担、有特色、高质量方向发展。总结交流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经验,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有效性,分别举办初中、小学教学展示活动,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推进农村4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化与课程整合水平,逐步改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和文化环境。

13.加强高中教育发展的分类指导。完成1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性评估,引导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找准内涵发展的定位,形成办学风格,培育办学特色。探索特色高中建设,开展对完中教育情况的调研,加强对完中的引领和指导,初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完中。进一步探索高中阶段创新素养培养的不同模式和途径,构建创新素养培养的网络。启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

14.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修订《*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科内容标准对教学基本要求的描述精度,切实提高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评价等的指导作用。实施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从课程规划、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加强专业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小学开展校本化实施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加强教学规范,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指导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扎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基层活力,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创造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经验,形成一批各年段的特色学校和典型经验。以建设创新实验室行动为基础,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工作,构建一批科技、艺术、语言、人文类的实验室和学校课程,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程学习和体验经历。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和实践,规范区县学业测试的内容与次数。推进网上教研活动,构建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一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改革项目。在部分学校探索利用“电子书”开展教学。研究制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标准。

15.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继续扩大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比例,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基本实现全市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就读任务。制订并颁布《进一步加强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民办小学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引导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改善此类民办小学办学条件,为每一所此类民办小学建设一个符合规范的图书室,并按基本标准配备体育运动器材。规范此类学校的招生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

16.大力实施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扎实推进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实现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工作的稳妥推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建设,健全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加大研究和咨询服务力度。

17.切实提高民族班学生综合素质。贯彻落实教育部等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内地高中班招生规模的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内地中学民族班扩招工作。大力加强民族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加强民族班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织汇编民族班(校)教育教学工作案例集,加强经验交流。

四、坚持大力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8.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贯通,整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机电数控、化工、建筑和现代农业等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保障职业教育集团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运作监管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努力拓展职业教育集团服务功能。

19.持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稳定发展。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稳定。改革中职校自主招生办法,试行航空、艺术类专业和自荐生网上录取工作,吸引本市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校。继续完善本市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读中职校的招生办法,扩大农民工同住子女招生计划,探索建立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中职教育后升学制度。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多模式、多形式和多元化职业教育与培训。

20.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全面落实《*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研究制定大类专业设施设备装备配置指导标准。进一步加快中职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机制和评价指标,用三到五年时间在本市中职校开展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2010年上半年先行试点,下半年对20%的学校进行评估。完善新设专业网上登录备案工作,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信息服务平台。在实施已颁布的42个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再选择5个左右的专业,启动专业课程改革,制定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操作指引”和“*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包开发指引”。开展*市中职校第二届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评比工作。推进教研网络信息平台更新工作,研究制定网上教学指导实施方案与意见。

21.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工作,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要求或服务规范为要素推进重点专业建设,2010年重点扶持建设50余个强势型专业、特色型专业或急需型专业。继续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在数控、电子电工等招生数较大的专业领域培养一批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采用国内项目学习和国外进修的方式重点对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全面启动新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完成*市高职高专院校网上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建设,通过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和监控,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22.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根据本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导向,启动国家级示范性中职校创建工作,争取三分之一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达到国家示范性中职校的基本标准。完成江南造船(集团)技校异地新建工程,加快临港科技学校新建校舍进度,支持新闻出版技校、电力学校等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实效明显、具有品牌优势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工作。全面建成*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信息资源库。继续进行高职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第六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完成第一、第二批示范高职验收。

五、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3.继续开展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工作。继续开展市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规划认定工作,启动开展部属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主动创新管理制度,调整宏观管理模式,进一步尊重和维护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促进高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24.加强共建高校重点建设。结合*高校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实施,推进“985工程”三期建设;加强“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5.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完善和优化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搭建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暑期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省级初选及*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深入开展专业学位建设工作。

26.落实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2010年度(第六期)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评选第8批市级高校精品课程,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好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做好教育高地建设工作,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和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进一步完善本科新专业设置管理工作,做好年度专业设置审批工作。

27.深化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坚持“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大学发展”理念,深化重点学科建设和绩效评价,制定具体落实举措,着力推进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并完善国家、省市、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强化分类指导,强化学科优势,突显学校特色,形成“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发展”发展格局。继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启动实施精品计划和专题数据库等建设。

28.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继续贯彻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和任务,布局并重点建设一批与“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相衔接的高校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发基地。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设立联合研发基地,以兴办大学科技园、共建产学研联合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高校知识服务的能力,研究部署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校技术市场建设,深化技术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9.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基本建设工作。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建设,重点抓好*金融学院浦东校区、*电力学院平凉路校区扩建及*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区建设等项目。认真执行和完成2010年投资计划安排,继续做好高校建设项目协调推进工作。

六、坚持形成合力,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

30.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探索社区学院功能,探索社区教育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制度试点建设。继续指导与组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组织开展*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乡)和*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评估工作。拓展和加强“*市市民终身学习网”建设,进一步办好“*老年人学习网”,督促加强收视点的规范管理,年内争取老年人网上收视点布局达到居(村)委数的80%。继续开展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制定《*市街道社区学校建设标准》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年内对20所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开展达标评估。继续开展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评估工作。完善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继续教育立交桥,从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学校招生等方面探索建设“*开放大学”以及开放教育的体系。

31.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3711创建工作,即组织推选300个机关,70个街镇,100家企事业单位,1000户家庭开展创建活动,培训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的骨干,组织相关专家和专职工作人员对创建单位进行评估。召开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介绍典型经验,交流优秀创建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引导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32.积极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举办第六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第四届学生与市民网上读书评书活动、第四届市民诗歌创作比赛和家庭讲故事比赛、第三届市民好书换好书活动。完善市民优秀学习品牌项目的联动机制,合作推进机制,不断提高品牌学习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探索建立优秀学习项目的评估机制,更好地指导基层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

七、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3.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双名”工程,从首批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中遴选优秀人选,授予“东方名(教)师”称号。拓展国内教师培养基地,创立海外校长教师培养基地。加大优秀青年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形成市区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区级骨干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针对各年龄段农村教师,分别实施不同类型培训项目。构建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整合机构、课程、师资和信息等资源,确立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作为培训机构主体,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形成可共享的优秀教师资源库,整合远程教育集团教师教育网、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培训网和双名工程基地网,形成互联、互通、互用格局。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学分互通互认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34.加强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工作范围,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模具设计与制造、国际商务、烹饪及德育等6个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满足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业务提升和素质提高的要求。完成200年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启动培训400名专业骨干教师。筹建*市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分部,组织和协调指导本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能力和水平。

35.实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东方学者”工作评估,完善“东方学者”岗位与地方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对接办法,编印《“东方学者”岗位目录指南》。设立“*高校教师出国留学进修资金计划”,选派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深造。设立“*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选派*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建设高校进行访问研修。设立“*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提高高校教师尤具有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等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比例。继续实施“*高校优青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开展五年工作总结与评估。

八、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6.全面推进学生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工作。完成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达标和布局建设规划,启动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和中小学示范课程建设,实施体育教学创新团队和体育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切实提高体育课的质量,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本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公告及健康干预制度,开展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实现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品牌化、市场化运作。继续推进游泳项目的普及。启动学校卫生保健室建设计划,启动中小学校专业医生进校园计划,实现“一校一医”,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培养,提高卫生保健队伍专业素养。开展近视眼防控工作。完成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的网络化管理建设工作。加强艺术、科普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原创艺术作品的创编,规范重点艺术团队的管理。完成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承办工作及迎世博系列活动。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室灯光亮化改造工程。

37.加强学校安全后勤保卫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及周边安全管理,提高综合防控能力,确保世博会期间高校安全稳定。制定《*高校反恐防范指导性意见》以及各类应急预案汇编。适时组织高校开展反恐防范专项检查和安全演练。进一步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健全常规培训制度,开展高校保卫干部专项培训。完善高校技防系统建设,提高技防系统的实战能力。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继续开展本市教育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善学校后勤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研究制订实施细则。推进学校后勤安全设施和技术防范建设。做好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制订《*市实施〈教育部节约型校园评估标准〉细则》,进一步推进本市高校节约型校园创建工作。

38.做好青少年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和学校伤害事故预防处置机制,推进师生防灾自护技能演练活动。重点加强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风险勘查和安全监管。继续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完善网吧和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信息抄告制度。继续推进预防犯罪格局建设工作,举办第七届工读教育论坛,推进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行为不良未成年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抓好中职校预防犯罪工作,举办第五届*市网上禁毒知识竞赛,继续开展系列预防教育活动。做好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39.稳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重点做好高考报名梳理规范工作。加强对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工作指导,引导院校在自主招生中凸显院校特色与定位。做好部属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研究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配套的高招政策。积极推进成人高考改革工作。

40.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巩固就业工作局面,开辟就业渠道,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并努力扩大*各专项计划规模,进一步拓宽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渠道。全面推进创业教育,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加大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完善高校、用人单位供求信息联动机制。

41.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建立长效资助机制。建立快速应对突发事件资助工作制度。积极筹建*市学生资助工作研究会,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调研、经验总结交流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中职校农村、海岛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政策。

九、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教育管理规范化水平

42.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实质性启动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工作,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梳理和指导,总结经验并稳步推广实施。修订《*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重点推进民办中小学年金制度相关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民办高校成本核算的规范和机制,健全民办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和审批制度。组建*市民办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承担民办教育各项指导和服务职能,为各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日常指导。继续做好向民办高校派驻督导专员、党建督查员工作。做好民办教育各项行政许可和审批、检查工作。

43.完善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促进依法办学,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指导各区县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非学历教育培训院校(机构)的准入审批和日常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分批依法组织对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办学状况依法进行评估。完善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网上管理服务平台。指导本市普通高校制定相应措施,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44.深入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和教育立法相关工作。继续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深入开展非*户籍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研究,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深化“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项目研究,筹备召开“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继续开展*市终身教育立法工作,起草并修改完成《*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对草案的审议工作。深入开展《*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工作,形成《*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报告。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开展中小学校长教育法制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推进教育法制普法宣传工作。

45.实施教育督政督学工作。继续做好对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的公示公报工作。深入开展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一轮综合督政工作。积极开展对“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办学情况的专项督导,提升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水平。推动引领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开展以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与教学督导调研工作。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入学专项督导工作。深入推进督学资格制度的试点工作。

46.加强教育监察,改进政风行风建设。做好行风评议整改工作,认真分析梳理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逐项整改。落实招生“阳光工程”,继续抓好招生“六公开”。进一步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加大对招生章程和各级各类招生考试报名资格审核的力度。不断强化对自主招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招生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监管,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加强对各级各类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实施招生监察全覆盖。加强规范教育收费专项检查,进一步完善规范教育收费长效机制。开展基建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基建采购、财务等工作监管,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47.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与审计工作。依法做好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工作,推进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部门预算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推进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拨款制度改革,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监管。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筹备召开*市教育审计工作会议。

48.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力度,重点推进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共财政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信息的公开。继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工作,优化政府教育行政门户网站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继续规范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完善突发应急处置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的能力。改进和加强对教育公共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行政监管职能。

十、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其他各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49.实施本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理顺市、区县校安工程工作机制,各区县在排查鉴定的基础上,落实三年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工作。组织有关技术专家根据*市中小学校舍现状和特点,制定加固技术方案、指导文件,加强校安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各区县校安工程视频采编专业技术队伍,强化校安工程各阶段视频资料采集工作。按照市、区县签订的责任书,落实责任机制,开展专项检查和日常督查,确保校安工程工作进度、施工安全、质量和效果。

篇6

[关键词]残疾人 政治思想教育 职业培训 必要性

残疾人职业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残疾人职业培训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福利水平与文明程度。把残疾人职业培训真正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学校的现有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仪器设备、校园环境等的优势,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其中的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政治思想建设,有一定的特点和难度。他们在感知觉方面,在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方面,在逻辑思维的发展方面,都比同龄健全儿童少年发展得迟缓,因而,对政治思想的感知、领悟、理解、模仿、操作和约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时候,就更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残疾人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使用有区别性的教材,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求达到不同的教育效果。

一、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应用政治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残疾人事业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和面临的世界性课题。残疾人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的教育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都对残疾人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让他们掌握社会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一方面残疾人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从许多优秀残疾人事迹当中可以看到,残疾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激发残疾人的学习热情和顽强意志,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同时,事实证明,盲、聋、肢体残疾者在受教育前后有着强烈的反差,受教育之后,身体的缺陷明显得到智力上的补偿。而且,受教育层次越高,这种补偿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可以回报社会,减轻社会负担。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有学习愿望的残疾人来说,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接受职业教育,只是因为残疾人教育长期停滞于初等教育水平上,没有更大发展。只要施以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和训练,残疾人走向社会后,可承担与健全人同样的社会义务,同时减轻社会的负担。

但是,当前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而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更具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政治思想教育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残疾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目标,从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生理残疾造成了残疾学生能力的局部丧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残疾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调整心态,振奋自我,迎接人生的挑战;生理上的残疾还可能影响残疾学生认知等方面的正常发展,智力发展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辨别能力低下,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干扰等现象。残疾青少年特别是聋人团伙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当前一大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着眼于残疾学生直面现实,应对未来,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政治思想工作在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应用

1.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残疾人只有逐步树立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残疾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低年级残疾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残疾学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真情实感。特殊学校要积极探索德育教育规律,要将其同深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改变学校就德育抓德育的传统教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使残疾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的目的,从而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材。

2.努力改革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残疾人教育的内容往往偏重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残疾人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融人社会。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改革残疾人教育内容。加强生活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基础文化与学习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为未能升学的残疾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能在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劳动和生活。此外,要加大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由于先天、意外的种种不幸,造成残疾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异。同时,由于外界的冷遇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他们陷入隔绝、封闭的心理状态。因此,职业学校应对残疾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克服自卑感、不良情绪等的困扰,使他们保持平和、开朗的心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素质。

3.强化行知统一

行知统一是改进学生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是由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接受程度所决定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以人为本”。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必须经历从认识到情感、从感悟到养成的过程,感悟是认识到养成的唯一桥梁和通道,而感悟的最理想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学生喜闻乐见、能够体验的教育活动。首先必须是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活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可以组织残疾人学生去劳改管理所,听取管教干部以案说法的报告和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参观了管教场所,使他们懂得预防犯罪要从小事抓起的道理,无数次说教也难以收到如此之大的教育效果。一次次活动,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提供了鲜活的体验和良好的经验。因此,学校及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思考设计出最佳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富有针对性、形象性与指导性的活动中,不断地补充、优化和整合已有的人生体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4.树立激励榜样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要给残疾人广泛宣讲一些古今中外残疾人成才的典故,如相貌奇丑的苏格拉底,耳聋的贝多芬,他们都风流千古,享誉全球。我们都沐浴着他们生命所放射出来的光辉。在国内,比如苗族残疾青年杨建辉身残志坚,在199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教室或寝室里可张贴一些有关残疾人成才的名人字画,让它们时时刻刻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也可举行残疾大学生座谈会,请一些本校的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残疾毕业生,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励他们,同时可组织残疾大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认识到残疾并非自己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因此没有必要哀戚和自卑。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要通过交流。促使残疾大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残疾人的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残疾人教育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特教师资培养的学历层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对特教师资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特教师资的培训纳入师资继续教育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特教专业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前来讲学。加大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教育,采取党校学习、业务培训、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等形式,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残疾人事业、恪守“人道、廉洁”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队伍。此外,要关心特教师资的工作和生活,稳定特教师资队伍。做到在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民办教师转正、评优等方面,对特教教师予以倾斜。

总之,为了保障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残疾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应该是特殊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残疾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勤于研究,善于创新,残疾学生德育工作必然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宁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国特殊教育.

[2]宋红亮.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3]马慎毅,缪满英.聋人高等教育对上海残疾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4]胡新生.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5]甘昭良.三类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问题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

篇7

《哲学与人生》是师范院校德育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但是,《哲学与人生》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加上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老化,教学模式单一。所以,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都不感兴趣。文章结合师范院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现状,就如何提高《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期能对师范院校德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也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哲学与人生》是师范院校德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让广大学生领悟到哲学的魅力,使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哲学联系起来,从而使其明确人生的意义与方向,是《哲学与人生》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师范院校的《哲学与人生》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哲学与人生》教材与教学的特点

哲学与人生是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课程教学选用的是教育部下发的教学大纲规定教材《哲学与人生》。哲学与人生》的主要内容是哲学基本观点,同时融有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材在编写上严格遵守了哲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等特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能力,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要求为重要依据,紧贴生活、贴合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哲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哲学与人生》属于德育教学范畴,但是它与传统的德育教学又有着本质区别。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好人,走好路,促使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世界观。换而言之,《哲学与人生》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并使其在哲学实践中养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哲学与人生》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跳出学科知识体系限制,将哲学的发展置于人生发展的高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2《哲学与人生》教学现状及问题

2.1认识存在偏差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哲学与人生》教学课程,但是许多学校的《哲学与人生》课程都是跟风开设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如一些院校之所以开设《哲学与人生》是因为要与其他学校争生源,不想落在别人后面,但是在后期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投入不够,认识偏差,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质量都较低。再则,许多院校对《哲学与人生》教学还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德育就是教导学生听话,使学生谨言慎行,少说话少犯错。这种传统的德育观只是将德育当作一种管理学生的手段,它忽视的学生的个人价值,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它也必将《哲学与人生》教学走上错误的发展轨道。

2.2实践意识低下

《哲学与人生》教材的理论性、思想性较强,虽然他在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但是新时期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受此影响,许多学生都产生了哲学与人生课程知识学习无用的想法。加上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实践意识低下,一味加大和强调哲学理论知识的分量,很少会立足于实际去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道德情感问题,这就使得《哲学与人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得较为陈旧,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3提高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3.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哲学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找准人生定位,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就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哲学与人生》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重任,这也要求师范院校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上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完善《哲学与人生》课程体系建设,充实教材内容。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积极开放的教育观,以人文关怀为《哲学与人生》的逻辑起点,以帮助学生认识德育的价值为目的,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接受能力来教学,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中来,并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为课堂教学注入无穷活力。

3.2改革教学内容

哲学即生活,《哲学与人生》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规律的客观总结,但是,其中也有许多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缺少联系,这是导致《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哲学与人生》课程任课教师要将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充分融合到一起,紧贴时代和生活来呈现《哲学与人生》教学生动活泼的一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快乐学习。如在《哲学与人生》“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键盘侠、网民道德捆绑等社会热点新闻应用到哲学教学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了解哲学的作用和本质,继而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3.3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

学以致用,是《哲学与人生》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哲学与人生》虽然是一门以理论见长的课程,但是,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哲学与人生》理论教学基础之上,教师还要重新审视《哲学与人生》课的地位和效能,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实践教学路径,为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哲学知识学习与学生择业、就业等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哲学学习和思考上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科学处理人际关系,端正对他人的正确认识,让学生在哲学思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此外,教师还要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创造性、塑造自主型人格为目的,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交往式、开放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社区组织的绿色环保活动、志愿者行动和各种社会服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哲学与德育的现实意义。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哲学与人生》课程知识虽然不深,但是要想真正发挥哲学教学的育人功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经验丰富、作风扎实、思想先进的教学队伍,以满足《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将德育教学队伍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努力探索德育队伍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成立由校长、院系领导、辅导员、团学生干部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对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和合理部署,为《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制定《哲学与人生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及量化考核方案》,将岗位责任制、激励机制用到教师管理中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到岗到位,定期选评德育教学工作先进分子,以激发教学队伍的工作热情。此外,学校还要立足于师资培训制度,针对《哲学与人生》教学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培训、法治教育和师德教育,有效拓展教师培训的空间,以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哲学与人生》是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思想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哲学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而《哲学与人生》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树立全心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法,并注意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作者:阿依古丽·艾希丁 单位:新疆巴州师范学校德育组

参考文献:

[1]郝文娟,杨学艳.对《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16).

篇8

残疾人事业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和面临的世界性课题。残疾人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的教育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都对残疾人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让他们掌握社会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一方面残疾人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从许多优秀残疾人事迹当中可以看到,残疾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激发残疾人的学习热情和顽强意志,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同时,事实证明,盲、聋、肢体残疾者在受教育前后有着强烈的反差,受教育之后,身体的缺陷明显得到智力上的补偿。而且,受教育层次越高,这种补偿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可以回报社会,减轻社会负担。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有学习愿望的残疾人来说,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接受职业教育,只是因为残疾人教育长期停滞于初等教育水平上,没有更大发展。只要施以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和训练,残疾人走向社会后,可承担与健全人同样的社会义务,同时减轻社会的负担。

但是,当前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因而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更具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政治思想教育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残疾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目标,从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生理残疾造成了残疾学生能力的局部丧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残疾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调整心态,振奋自我,迎接人生的挑战;生理上的残疾还可能影响残疾学生认知等方面的正常发展,智力发展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辨别能力低下,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干扰等现象。残疾青少年特别是聋人团伙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当前一大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着眼于残疾学生直面现实,应对未来,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政治思想工作在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应用

1.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残疾人只有逐步树立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残疾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低年级残疾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残疾学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真情实感。特殊学校要积极探索德育教育规律,要将其同深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改变学校就德育抓德育的传统教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使残疾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的目的,从而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材。

2.努力改革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残疾人教育的内容往往偏重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残疾人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融人社会。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改革残疾人教育内容。加强生活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基础文化与学习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为未能升学的残疾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能在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劳动和生活。此外,要加大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由于先天、意外的种种不幸,造成残疾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异。同时,由于外界的冷遇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他们陷入隔绝、封闭的心理状态。因此,职业学校应对残疾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克服自卑感、不良情绪等的困扰,使他们保持平和、开朗的心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素质。3.强化行知统一

行知统一是改进学生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是由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接受程度所决定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以人为本”。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必须经历从认识到情感、从感悟到养成的过程,感悟是认识到养成的唯一桥梁和通道,而感悟的最理想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学生喜闻乐见、能够体验的教育活动。首先必须是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活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可以组织残疾人学生去劳改管理所,听取管教干部以案说法的报告和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参观了管教场所,使他们懂得预防犯罪要从小事抓起的道理,无数次说教也难以收到如此之大的教育效果。一次次活动,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提供了鲜活的体验和良好的经验。因此,学校及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思考设计出最佳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富有针对性、形象性与指导性的活动中,不断地补充、优化和整合已有的人生体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4.树立激励榜样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要给残疾人广泛宣讲一些古今中外残疾人成才的典故,如相貌奇丑的苏格拉底,耳聋的贝多芬,他们都风流千古,享誉全球。我们都沐浴着他们生命所放射出来的光辉。在国内,比如苗族残疾青年杨建辉身残志坚,在199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教室或寝室里可张贴一些有关残疾人成才的名人字画,让它们时时刻刻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也可举行残疾大学生座谈会,请一些本校的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残疾毕业生,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励他们,同时可组织残疾大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认识到残疾并非自己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因此没有必要哀戚和自卑。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要通过交流。促使残疾大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残疾人的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残疾人教育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特教师资培养的学历层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对特教师资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特教师资的培训纳入师资继续教育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特教专业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前来讲学。加大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教育,采取党校学习、业务培训、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等形式,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残疾人事业、恪守“人道、廉洁”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队伍。此外,要关心特教师资的工作和生活,稳定特教师资队伍。做到在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民办教师转正、评优等方面,对特教教师予以倾斜。

总之,为了保障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残疾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应该是特殊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残疾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勤于研究,善于创新,残疾学生德育工作必然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宁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国特殊教育.

[2]宋红亮.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3]马慎毅,缪满英.聋人高等教育对上海残疾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4]胡新生.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5]甘昭良.三类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问题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

[7]李术.试论残疾人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3,(4).

篇9

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按照《省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事业发展水平高、条件保障实力强、管理水平层次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效果好”的要求,对照25条标准,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积极做好“教育强市”复查的自查整改工作。加大“教育优先发展”宣传力度,由市政府组织“一会一培训”,即召开全市教育优先发展专题会议暨教育强市复查迎检动员大会和组织乡镇联系教育领导教育政策法规专题学习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合力,积极营造“创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乡镇政府(街道)在组织协调、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幼儿教育和保障学校安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乡镇政府(街道)教育职能的落实。继续加大教育强乡镇经费的投入,不断提升乡镇初中、小学、幼儿园、成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以应用为重点,配齐配足功能教室和图书仪器等设备,提高使用率,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做好乡镇教育创强工作,年内争取新创省教育强乡镇2-3个,创建省标准化学校5所。

做强做响品牌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落脚点,以高质量为核心,加大省示范性学校等优质学校创建力度,在城乡各级各类学校中打造一批窗口学校。继续加强*中学、*中专、*二中、实验小学等学校的建设,积极应用现代学校制度、“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效益,增强竞争实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我市教育品牌。年内,*中专争创全国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校。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创新机制,从规划引导、政策倾斜、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结对帮扶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扎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做好德清·*第二轮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和我市第二轮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切实帮助薄弱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理念,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加大重点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初中的工作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接受到优质教育。深化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积极发挥教育督导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推动作用,促进学校自主、持续和特色发展。

优化民办教育环境。深入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积极创设更好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和发展,培育民办教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完善公民办学校协调发展、公平竞争机制,深化“教育券”等民办公助制度,继续在经费、师资、招生等方面给民办学校以支持,切实帮助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依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年检制度,探索建立非法办学联动处置机制,促进民办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完善民办非学历教育管理,高起点发展民办非学历教育。

二、突出“两个重点”

坚持抓教育质量和抓学校建设并重原则,统筹兼顾,明确目标任务,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新模式,加快促进我市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1、突出“教育质量”重点。

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工作全过程,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基本道德素养。遵循德育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更好发挥课堂主渠道和学科渗透作用,完善和深化德育导师制,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系列活动和主题读书活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国防、科技、法制、诚信、心理健康、反迷信、禁毒、生态环保、森林防火、人口理论、防艾滋病等宣传教育。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积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标兵评选活动。特别关爱学业有困难、心理有偏差的学生,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建立防范青少年学生犯罪的预警机制,杜绝在校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加强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办好班主任工作论坛,发挥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团队组织及其它群众团体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关心特殊教育,适时将*培智学校升格为市属学校,进一步提升培智学校办学水平。年内举行第十一届“百优十佳”班主任评选,召开德育工作会议。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人才观”,更加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达标活动,通过教师教育理念的重构、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快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营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创新学习的氛围。大力提倡向课堂要质量,做到精讲精练,努力提高课堂效益。坚决反对通过机械重复训练及大面积学生加班加点抓质量的行为,坚决反对以赢利为目的举行的较多学生的家教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重视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切实加强少体校(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继续深化学校艺术、卫生、国防、语言文字等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考试机制,稳妥推进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招生行为。加强新课程教育教学装备和中小学课外实践基地建设,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好的物质保证。积极进行村级小学小班化教学的实验,探索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新模式。

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坚持“教育质量为中心”不动摇,成立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改进监测方法,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科学性和导向性。降低抓质量的“重心”,实施初中质量提升计划,研究部署抓好初中质量的有效举措,突破“瓶颈”,全面提高初中质量水平。全力抓好高考工作,加强新课程高考方案研究,提前做好2009年高考备考迎考工作,确保高考成绩稳中有升。重视后20%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业情况监控。年内召开初中质量工作会议。

2、突出“布局调整”重点。

启动三个片区学校布局调整。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以《*市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为先导,启动实施坛石、双塔、虎山三个片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带动相关学校布局调整,年内争取新建校舍1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亿元(简称“311”工程)。积极做好双塔初中筹建工作,力争完成学校建设一期工程并开始招生。启动城南初中校园建设工程,完成征地和校园规划设计工作,年内破土动工。加快推进坛石初中(原八中校区)扩建工程,*八中全部迁至*中专校区,撤并大桥初中,基本完成坛石片学校布局调整。

推进城镇中心学校“扩容提升”。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城区学校和中心乡镇学校的容纳能力,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加快促进教育集聚发展。年内完成滨江高中、*二中、实验小学等3所学校扩建工程,为学校进一步做优做特奠定良好基础。完成*外国语学校、周家青小学建设,逐步缓解城区学校入学压力。完成贺村初中、淤头小学、新塘边小学等教学综合楼建设任务并争取投入使用。

做好布局调整后续完善工作。继续做好长台、峡口等布局调整已到位的片区学校后续完善工作,以及规划中定点学校的设施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发挥规模办学综合效益。继续做好“食宿改造”工程的项目竣工验收等收尾工作,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断深化提升“两改”成果。

三、争取“三大新突破”

坚持“优化结构、注重质量”的原则,统筹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努力促进幼教、职教和学校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1、争取幼儿教育发展新突破。

制定幼儿教育发展规划。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工作,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幼儿教育加快发展的意见、措施,建立完善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所)为主体的幼儿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指导乡镇(街道)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幼教管理体系和业务指导网络,配备幼教管理干部,做好乡镇(街道)幼儿园的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和建设幼儿园。

切实加强中心幼儿园建设。按每个乡镇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建设、管理新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园务管理,促进其上规模、上等级,充分发挥中心幼儿园在农村幼儿园中的示范带头和指导作用。制定和实施我市幼儿园合格办园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和年审制度,进一步发挥评估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办园条件、办园规模等未达标幼儿园的督查和整改,依法查处违规举办的幼儿园。

提升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建立完善幼儿园园长、教师考核奖惩和资格审定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园长、教师、保育员的分类培训,逐步充实公办幼儿园师资力量,促使全市幼儿教育师资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幼儿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各幼儿园严格执行幼儿教育教学计划。积极探索符合幼儿教育实际的研讨活动形式和机制,不断提升保教质量,努力改变幼儿教育“小教化”的倾向。年内召开全市幼儿教育工作会议。

2、争取职业教育发展新突破。

加快三省边际职教中心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我市优质职教资源和广阔就业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扶强做优”思路,以“四着力”为重点(着力抓好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抓好示范骨干专业建设、着力抓好“双师型”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切实加强*中专、*职教中心的内部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使之成为浙闽赣三省边际地区的职教“龙头”。

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基础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衢州市职业教育“六大计划”,促进我市职教内涵提升。全面完成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并投入使用,重点加强骨干示范专业建设,年内争创1-2个省、衢州市示范专业,争创1-2个省、衢州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或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合理设置并做强与我市“2+6”产业相结合的专业,深入推进与西部地区、江西、福建等地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提高职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大力营造“学在*、就业*”氛围,进一步增强*职教的辐射力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年内争取吸引500多名外省市学生来江学习。扎实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全年完成预备劳动力培训550人。认真做好职业学校学生助学奖学工作,确保所有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能获得每年1500-2500元的助学金,10%的职校学生能享受每年400元的爱心营养餐补助,5%的职业学校学生能获得每年1000元的奖学金。全面完成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争取职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5%,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38%。以特色成校创建为重点,以企业职工、新农村建设骨干“双证制”培训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发挥成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考试,努力开创自考工作新局面。年内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周、“职业学校师生技能节”等活动。

积极打造职校德育新特色。切实加强职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广泛开展“诚信和责任、创业和创新”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形成职校德育新特色。加强职校学生社团建设,以体艺为重点,结合技能节、艺术节、服装节、体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年内组织职校学生开展“创业创新”大赛,开展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职教新星”评选活动。

3、争取平安校园建设新突破。

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力争达到学校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学校安全员覆盖率达到100%,“平安校园”创建率达到100%。切实加强学生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火等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及时安全预警,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组织对各种突发事故(事件)的处置进行必要演练,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行安全检查通报制度。

完善学生接送车管理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出台《*市学生接送车管理规范》,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生周末班车营运工作。研究制订幼儿园接送车管理实施意见,严格设定准入条件和接送范围,着力抓好幼儿园接送车管理。积极参与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县”活动,深化校园食品“放心工程”,严格准入制度,扩大放心肉等大宗食品的统一配送范围,启动豆制品、校园商店食品统一配送工作。加强学校食堂、商店、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监管,改善食品安全消费环境。年内新创建校园食品放心工程示范点5个,校园加盟连锁超市3个,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面达100%。

深入开展校园综治活动。完善学校门卫招聘制度,推行保安员派驻、代管制,试行社区医生参与制,规模学校逐步配置专职保安员和专兼职卫生员。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做好警务室向规模学校延伸工作,全力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稳定,防止涉校、涉生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的发生。严格执行紧急信息报送制度,严防瞒报和迟报。

四、推进“四项建设”

重视推动教育发展的要素、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教育发展保障水平,改进推动发展方式,丰富教育发展内涵,切实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1、推进“两支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升校长教育管理水平。要按照“有思想、懂教育、善管理、能研究、肯奉献”的要求,加强新时期校长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完善校长岗位学习和培训机制,认真落实学校领导兼课、听课制度,切实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组织两次市外教育专家来江作教育专题报告的活动,举办*市校长论坛,促进校长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交流。加大名校长工程实施力度,继续与浙师大、浙江教育学院及发达地区学校联系,选送一批校长到外地学习和培训。

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将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四点希望、32字要求”落实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创新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方法,完善教职工政治学习、暑期师德培训等制度,深入开展“群体师德创优活动”,认真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师德档案袋”等师德管理和考核制度。以“校本教研”为主抓手,通过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形式,逐步提升其内涵和水平,全力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完善青年教师“一三五八”培养标准,为青年教师成长指明方向。切实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等各梯队教师建设。深入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通过重点培养,示范引领,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名师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发挥名师资源作用,开展名师课堂拍摄、师徒结对、送教下乡、巡回教学等活动,加强对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年内开展第八届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大比武和师德演讲团巡回讲演活动。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协同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数,通过学校内部挖潜、依法规范用工管理和争取逐步增加大中专毕业生招考录用指标、向偏远农村学校倾斜等措施,缓解师资紧缺的矛盾,满足学校基本教育教学的需求。制订出台农村教师流动若干规定,增强教师流动特别是乡镇间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有序性。优化城乡教师结构,降低农村教师选调进城的比例,按关系不变、待遇不变、职务不变“三不变”原则,从城区学校下派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师招考、职评、资格认定等工作程序,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科学性。完善学区管理体制,探索学区内教师轮岗制度。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行动。认真实施《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江教〔20*〕116号),结合“六大校园”创建活动,着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培育校园精神,构建学校制度文化,丰富校园行为文化,努力建设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为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年内开展增绿地、增树木、增橱窗、增图书、增文体活动、增文化礼仪教育等“六增”活动,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深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深入实施特色竞争战略,发挥本地、本校自然资源、生源特点、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校园文化等优势,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形成学校特色发展项目,打破“百校一面”和“千生一格”的划一格局,逐步形成“规范+特色”的办学模式。年内开展以“特色办学”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督导评估。

3、推进保障机制建设。

继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努力争取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有所提高,确保义务教育正常运转。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逐步缩小城乡间、校际间教师收入的差距。进一步依法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深入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加强成本核算,规范中小学生在校“用餐”的收费标准。制定《*市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实施办法(试行)》,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确保校舍安全,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农村中小学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和“应送尽送”目标。认真做好义务教育学生免交课本费工作。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协助、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继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强化预算编制,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指导和绩效考核,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确保生均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师培训。坚持勤俭办学,开源节流,倡导建设节约型学校。积极探索捐资助学的新途径,规范各类捐资助学行为。逐步消化义务教育的举债问题,严格控制学校不合理债务。20*年前义务教育基建负债,除争取省市逐年消化外,其它负债,各校要制订计划,逐年偿还。20*年以后,各义务教育学校原则上不得举债“上马”基建项目和负债“运营”。有基建任务学校,要严格控制预算。

4、推进依法治教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提高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推动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按教育规律办事、按学生认知规律施教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10

2009年上半年,我市文教卫线各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转变作风,服务基层,以创新求实的思维,切实加强基层社会事业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富裕阳光之城”,圆满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上半年文教卫工作主要呈现了五大特点

(一)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教育方面,深化“名校+集团”办学模式的探索,逐步加大名校与新校之间的帮扶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力推名师支教工程,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卫生方面,推进农村卫生基建工程,开展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力度,实施农村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改革试点工作。文化方面,大力实施农村文化繁荣工程,深入开展“种文化”、“文化下乡”、“文艺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乡镇(街道)文体中心、村、社区建立基层图书流通点。红十字会方面,努力吸收基层红十字会员,开展“社区服务”、“送医下乡”等丰富的志愿者活动。

(二)增强能力,完善体制。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体系:一是完善基础教育体系;二是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机制;三是建立中小学生事故应急救援机制;四是启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五是探索建立农村卫生信息化体系;六是构建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七是尝试文化市场执法工作的新机制;八是探索研究救护知识培训体制。

(三)落实基建,干在实处。全市校舍安全管理整改完毕,新一轮校舍安全管理整改正在梳理中,一批中小学校扩建、新建工程已动工;卫生系统一批重点项目,如市公共卫生中心列为省重点工程,前期准备基本完成;万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等新建投资项目进度较快,农村卫生基建工程相继竣工。

(四)创新改革,争先进位。以创新的思维,加快推进社会事业的各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方面,创新我市中小学生接送车费用补助模式,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革新我市教师职业考核体制;卫生方面,开展农村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以里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探索农村卫生信息化体系建设;文化方面,立足于富阳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开设“乡土讲堂”、“富阳竹纸制作技艺介绍”等课程,指导灵桥镇成功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成立机动执法小组,创新文化市场监管理念和方式;红十字会方面,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建立“红十字爱心互助金”试点村,不断拓宽筹资渠道。

(五)激发活力,塑造特色。教育方面,重在提升教育内涵品质,积极开展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县(市)创建工作,承办浙江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卫生方面,结合富阳中医优势,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富阳中医的品牌,在富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文化方面,组织开展*镇*桃花节等大型主题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红十字会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再创新高。

二、2009年上半年,文教卫线各单位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一)教育方面

1.规范学前教育的办学水平。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幼教师资培训、开展优质课展示、提高农村幼儿园管理水平、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积极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县(市)。

2.均衡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继续推进“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段学生免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春泥计划”,关爱留守儿童。

3.提升高中教育的内在品质。坚持内涵发展,督导各高中学校深化课程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9年我市参加普通高考的4965名考生中,其中有846人跃上第一批分数线,比去年增加168人。高职类考生跻身各专业全省前十名的共有26人,其中6名同学夺得各专业全省第一。

4.坚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服务意识。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组织市社区学院、职工培训中心和各乡镇成校开展各类培训工作。

5.确保教育管理的执行力。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培育教师的学术感召力和人格魅力。落实行风建设,针对群众关注的教育收费、招生等问题,实行“阳光工程”,确保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继续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二)卫生方面

1.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车载电视、大屏幕等载体传播防控知识。加大手足口病防控和医疗救治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积极开展十小行业卫生整治,继续做好食品放心工程。

2.有序推进卫生基建工程。重点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工程、市妇保院二期工程、场口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三个重点项目。万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工程、市人民医院急诊楼改造等工程前期准备充分,进展顺利。一批农村卫生基建工程相继竣工。

3.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通过创建“五个一”宣传载体、营造氛围、加强部门沟通、完善医院文化陈设美化环境等措施,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加强医院机构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二是我市医药费用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队伍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四是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五是开展了多层面的工作督导。

5.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力度,开展农村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

(三)文广方面

1.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展演持续繁荣。开展“文化下乡”,以“富裕阳光”为主题,组织了演出、书画队伍下乡多次。

2.实施百姓文化服务工程,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了浙江省社会文化数据动态填报系统和农村社会文化服务评估体系两个数据采集任务,开展图书超值服务形式,为给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超值服务,针对未成年人阅读形式、视残人群的阅读需求,做出了积极地尝试,同时大力实施农村文化繁荣工程,开展“种文化”活动。

3.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升我市文物保护水平。

4.完善行政审批工作,加强行业管理,提高对文化市场的指导和服务能力。

5.实施平安工程,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安全与规范发展,加强广电监管,做好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工作。

(四)红十字会方面

1.构建组织网络,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基层和机关事业单位的红十字会组织建设工作已陆续完成,组织网络的建成对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援、救灾,初级卫生急救知识的普及等各项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2.积极开展救灾救助活动,打造红会知名品牌。很好的完成了抗震救灾募捐工作,并在日常救助中,实时对特困对象进行救助。

3.大力开展初级救护培训工作,关爱高危人群生命健康。

4.丰富志愿者活动内容,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

5.加大宣传力度,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再创新高。截至2009年6月底,我市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的人数已经达到1133人,位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占全省总入库人数的5%。

(五)文联方面

1.积极开展主题文学艺术活动。指导灵桥镇成功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

2.积极开展文艺创作业务活动。出版大型文艺精品集《风雅富春》,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工作。

3.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惠民活动。惠民文化活动面向基层,为群众欢迎,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09年上半年我市文教卫线上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各部门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感谢辛勤劳动在文教卫领域的广大同志们,也感谢给予这项工作大力支持朋友们!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医疗服务行为还存在不合理因素,农村卫生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财政收入与文化投入不平衡,文化人才缺乏。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工作

2009年下半年,我市文教卫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统筹、创新、和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落实中求突破,在创新中谋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加快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建设的不断进步。

(一)总体要求

1.着眼明年做好工作。

(1)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明年的重点工作与改革创新工作,特别是改革创新工作要提前设计,提前宣传。

(2)根据工作重点,明确并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要有说服力,争取资金争取与年度的部门预算主动接轨。

2.着眼稳定求发展。

当前,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社会矛盾集中体现、暴发与化解的关键期。一些社会性、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和法制化建设的滞后性等等因素均会在发展中体现与激化。

(1)重视社情分析与舆情分析。我们社会事业类工作涉及民生,在平时的工作要多一份基层群众心理定位与价值趋向的分析与引导。

(2)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着眼群众,民主促民生。

多沟通、多商量、多宣传、多征求意见。

(二)主要工作

1.教育方面。

(1)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问题。

(2)加大校园安全管理力度。切实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大检查与改造工作,进一步做好农村学校接送车工作,切实保障农村中小学生安全上学。

(3)进一步加大名师名校长工程力度,设计方案要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激励干部教师队伍,在教育系统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用人环境。积极稳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工作。

(4)加快新一轮布局调整的步伐。做好城区教育布局规划布点工作,实施鹿山、新桐初级中学二合一扩建工程,高桥、受降二合一新建工程,加快富春七小建设,筹划富春四中。继续推进“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5)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修改完善名校集团化与教育发展共同体的考核体系,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力度,以农村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政策上、资金上、师资上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6)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高标准通过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市验收,按照全市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完成今年十一个幼儿教育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促进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提高学前教育办学质量。针对人大对学前教育的审议意见,在相关部门衔接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方案专题研究落实并及时反馈人大。

2.卫生方面。

(1)积极做好卫生强市创建的自检与分析工作。加快卫生强乡镇(街道)创建步伐。明确各乡镇(街道)的创建困难与工作瓶颈,落实创建责任,严格考核奖惩,定期召开乡镇(街道)创建工作会议,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完成。

(2)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按照《富阳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按计划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率达85%以上,工作推进情况开展一次专门督查。

(3)重点防控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疫情。继续重视重点人群与密切接触者的管理,落实重点防控措施,不爆发疫情,杜绝死亡病人。

(4)高度重视爱国卫生工作,提高城区爱国卫生管理水平,结合清洁城乡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面貌。特别是乡镇(街道)的爱国卫生乡镇创建工作要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来抓。对照杭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有关工作。

(5)确保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正常运行,加强医药费用控制力度,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由卫生局提供七县(市、区)基本医疗相关项目比较(包括门诊、住院均费、相关几种品种的均费等)。

(6)保证基本建设工程进度。市医疗卫生中心工程按原定工程进度完成各阶段性任务;市妇保院二期扩建工程争取年底完成预定土建工程任务的30%;尽快完成场口医院搬迁工程,争取10月底能试运行;调整第三人民医院的建设思路,把主要建设任务放在2010年;大源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争取10月底能完成主体工程,年底投入使用;万市人民医院争取10月底前动建,明年6月份能投入使用;湖源、灵桥、新桐三家卫生院争取年底前投入使用;龙门卫生院工程要求在8月底前实质性动工,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

3.文广新方面。

(1)进一步重视文物工作。完成博物馆建设的所有前期工作,确保元旦前能实质性动工,并根据博物馆的功能定位着手开展陈设布展的有关准备工作。尽快完成造纸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利用方案,启动一期保护工程。

(2)进一步重视省东海明珠工程创建与杭州市文化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设施、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

(3)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进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4)相关部门联合召开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座谈会,大力支持和合力推进非遗工作的健康发展。

(5)启动乡帮文化丛书工作。

4.文联方面。

(1)重视和加强文联工作,积极准备,出台政策,适时召开文代会,制订五年发展规划。

(2)进一步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多出作品,出好精品。

(3)进一步拓展文艺活动领域,重视下属协(学)会的基地建设,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4)进一步挖掘利用文化名人资源,扩大富阳知名度。

5.红十字会方面。

(1)进一步完善红十字会组织体系,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2)进一步扩大红十字会社会影响力。加大红会知识普及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3)再接再厉,继续做好募捐和灾后重建工作。加强对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并及时向社会公示。进一步推进“村级爱心互助金”工作。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4)适时召开红十字常务理事会议,制订通过红十字事业发展规划。

6.食品安全工作方面。

(1)扎实推进食用农产品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

(2)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尽快发挥检测中心的功能,开展一季度一次的较大规模的食品安全抽检工作。

(3)做好《食品安全法》颁布后相关职能部门职能调整、执法主体与相关许可变更的有关协调与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