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保障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保障的意义

篇1

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面向人民群众,围绕“人”来开展,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责。当前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仍然着存在着不少问题。

1、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越来越不适应基层劳动保障业务的需要,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讲:1、劳动保障业务量在不断增加:在建立劳动保障平台之初,其主要业务是做好与劳动保障相关方面的业务。但随着劳动保障业务的拓展,特别是居民医疗保险业务的开展,劳动保障提供的服务已远远超出劳动者的概念,从人的出生到死亡,都与劳动保障业务有了密切的关联,目前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业务量骤增。2、从劳动保障业务的技术层面讲,随着“金保工程”的启动,兵团各师局劳动就业网络已经联通,并延伸到了基层,也就是说兵团劳动力市场的网络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就对基层劳动保障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现状呢?以农九师为例:农九师在11个农牧团场和师直4个社区共建立了15个劳动力管理站,配备了85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保障协理员基本上聘用的都是‘4050’人员,年龄偏大,80%为高中毕业生,人员素质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劳动保障业务的需要。

2、基层劳动力管理站服务场所缺乏、经费保障不到位: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很多劳动力管理站的办公室都是临时的,而且狭小,有时群众来办事,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更谈不上窗口服务的建设。二是办公设备落后,劳动力管理站的电脑都是别的科室或部门淘汰下来的,且数量有限,根本不适应现有劳动保障业务的需要,三是办公经费没有预算,办公用品是到处“化缘”。四是劳动保障协理员工资太低,工作人员待遇是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的,他们的工资待遇只有单位在岗同等人员的三之一弱。在基层建立劳动力管理站,管理是在册职工之外的社会流动人员、自由职业者、农村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等,管理的是‘社会人’,目前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等费用由企业承担,极不合理,这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又转嫁给了企业。

3、基层劳动力管理站在管理上存在着盲区,或者说是多头管理,致使基层劳动力管理站成为了一个“综合部门”,从搭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初衷看,有点不务“正业”了,具体表现在,团场成立劳动力管理站之初,是放到劳资科管理的,随着团场的机构改革,劳资科也合并到了一个综合部门社政科,师直劳动力管理站是放到社区进行管理的,而社区又是由师机关某些部门(或管委会)管理的,于是劳动力管理站便有了很多的婆婆,真的是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呀,什么计划生育、健康普查、统计调查、甚至医院医保费用的结算等等,都有了劳动力管理站工作人员的身影,我们的劳动力协理员在这里成了“全才”,成了“杂工”,现在的情况是别的部门“点菜”,劳动保障部门“买单”,劳动协管员还不能不服从安排,要知道这些婆婆掌握着“生杀大权”,现在的人员都是聘用制,你如果不服从安排,他便按照劳动合同规定,以不服从工作安排为由把你炒了。

4、基层劳动力管理站分工不明确,业务流程有待于规范:劳动保障协理员工作在最基层,承担着繁锁、繁杂的工作,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在具体分工上不是很明确,加上业务流程不规范,导致工作方面缺乏计划性。

5、劳动力协理员的培训工作滞后,劳动保障协理员是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在社区建立的一支新的劳动保障专业化服务队伍。他们工作在最基层,通过劳动保障平台和服务窗口,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劳动保障服务。由于劳动保障协理员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劳动保障服务,这样就必须具备相关劳动保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劳动力管理站聘用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基本上都是‘4050’人员,年龄偏大,没有从事过劳动保障工作,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他们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就上岗了,由于劳动管理站没有办公经费,加上劳动保障部门的经费也很有限,几年来对劳动保障协理员培训很少,属于滞后状态。

二、对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设想:

在团场和社区搭建劳动保障平台,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加强劳动保障工作,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是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转换职能的必然要求,由于兵团这个特殊的体制,特殊的群体,如何建好劳动力管理站,发挥好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关系到兵团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工作以及其它劳动保障工作完成的好坏。

总理指出:“就业,在中国是件天大的事”,是民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业,既是经济的晴雨表,又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就是我们兵团劳动保障工作的“前沿阵地”,兵团劳动保障工作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以民生为本,基本点就是要必须建设好基层的劳动力管理站,笔者就如何建设好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

1、认识到位

首先,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在基层建立劳动力管理站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并对劳动力管理站做好业务指导。其次各级领导对建立劳动力管理站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基层搭建劳动保障平台,是对他们工作的支持,是在为各单位排忧解难,政府在促进就业中明确指出:“强化各级党政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所以只有各级领导有了正确的认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

2、要加大宣传力度

在基层建立劳动力管理站,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延伸,由于劳动力管理站刚刚建立不久,人民群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劳动力管理站了解不是很多,甚至不知道劳动力管理站的职能和工作范围,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单位领导、下岗失业人员知道劳动力管理站是为单位排忧解难的,是为劳动者提供服务的。

3、落实好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待遇,解决好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办公经费

要使劳动力管理站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提供优质的服务,搞好窗口服务建设,首先必须落实好人员待遇,场地、设施、经费等硬件设备,由于基层劳动力管理站管理的是‘社会人’,又鉴于兵团“政企”合一的体制,可以采取三家抬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是劳动保障部门从再就业资金里拿出一部分来解决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的问题,这也符合国家政策。二是兵、师财务解决一部分,用于提高人员待遇,并要列入财务预算,确保问题得到解决。三是团场解决一部分,由于劳动力管理站是为团场服务的,为建设和谐团场出力,团场解决部分资金也是合理的。另外劳动力管理站的办公场地建设要纳入师、团的建设规划当中。只有解决了这些基本的问题,才能为建设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4、加强对劳动保障协理员的素质培训

劳动保障协理员肩负着提供劳动保障服务的重任,所以必须熟知劳动保障方面的业务知识,由于劳动保障政策涉及面非常广,政策性强,延续性强,劳动保障协理员工作在最基层,通过劳动保障平台和服务窗口,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劳动保障服务。所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劳动保障协理员素质是当务之急,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劳动保障管理职工培训的优势,首先搞好我们基层业务的培训,抽调劳动保障系统的业务骨干有针对性给他们讲解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二是每个劳动力管理站有针对性培养一到两名业务骨干,以“点”带“面”,促进基层业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三是吸收部分大学生到基层去,现在全国不是都在搞大学生村官,或村官助理吗,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办法,让大学生去做站长助理,或站长,这样给我们的劳动力管理站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力,带来新的观念。四是可以让劳动保障系统的各个部门的业务骨干轮流到基层去进行短期挂职,对基层业务言传身教。

5、加快兵团劳动力市场的网络建设

目前各劳动力管理站收集的各种就业信息,只能在内部运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兵团的人员分布很广,劳动力市场由于体制的原因又很狭小,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是建立兵团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目标,目前兵团利用“金保工程”搭建的社会保险、劳动就业网络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11年底,全兵团网络全部连通,现在是尽快将网络延伸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并制定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加快网络建设可以充分体现这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分地利用各劳动力管理站,广泛收集和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将用工信息送到下岗失业人员面前,同时也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二是这些数据来自基层,因此更加准确、真实,能使兵、师、团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由于很多信息具有实效性,通过网络使信息传递更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下岗失业人员可以就近享受到各种劳动保障服务。

6、工作有计划,有落实,统一业务流程,加强考核

劳动力管理站工作年初必须有工作方案,月初有工作计划,每日有工作安排。劳动保障部门对其业务流程要统一规范,并对其工作定期督促检查、落实、指导。要加强对劳动力管理站的考核工作,确保劳动力管理站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7、加强协调,强化管理

劳动力管理站主要任务很明确,就是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由于它所处的环境是多头管理,这就需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协调工作,确保基层劳动力管理站工作的正常开展,避免“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的现象发生,防止其它部门抓“公差”,使劳动力管理站“名正言顺”务自己的正业。同时要做好内部分工,强化内部管理。

8、要有一支稳定的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的队伍

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长效机制。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维护社会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阶段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维护和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加强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必要性。

(一)中国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尚未建立,结构性问题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1.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构架已基本形成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长。

养老保险方面:2009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1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5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6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8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96万人。医疗保险方面:2009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01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32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3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万人。失业保险方面:2009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27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6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工伤保险方面:2009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48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55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5万人。生育保险方面:2009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08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22万人①。

其次,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各项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金收入持续增加。

其中,200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提高,且全部按时足额发放;2009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3672亿元,支出27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34.2%。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40亿元,支出1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和22.7%。2009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32亿元,支出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23.5%①。

2.劳动社会保障权益严重缺失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得到了合理有效的保护。

首先,社会保险覆盖面偏窄,相当数量的劳动者尚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9年末,我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总和为23550万人,分别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75.7%(2009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和全国就业人口(200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77995万人)的30.1%;2009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2715万人,分别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40.8%和全国就业人口的16.3%;2009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4896万人,分别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47.9%和全国就业人口的19.1%。据统计,目前全国享有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只有26.5%,其中国有企业的比例最高,为32.3%;私营企业为27.8%;外资企业为6.3%②。医疗保险覆盖面最广,参保率较高,但距离全民医保还有差距。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导致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不平等。统一的社会保障模式是指社会不同群体的人群参加同一个社保制度,待遇发放具有相同标准,不存在群体差异性,而且在全国范围流动没有任何障碍。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使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现阶段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城镇和乡村不同的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正在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向企业看齐却不涉及机关公务员等,造成了事业单位职工与公务员社会保险权益的不平等,不利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各层次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出现劳动者社会保障缺失的真空。从本质上讲,社会保障制度是管理和应对社会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每个劳动者既面临老龄化的风险,也会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社会风险。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需要不同层次,以便应对不同风险。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但各项制度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能实现有机衔接,部分劳动者长期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导致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另外,为提高劳动者社会保障水平,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虽然也提出了发展企业年金,但缺乏统筹协调,抑制了企业年金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引入企业年金制度的绝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比例很小,而中小企业几乎没有。

(二)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影响。

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问题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劳动者是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离不开社会保障系统的支撑。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对劳动者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1.不利于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

这种贡献可能比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的贡献要大得多③。

而人力资本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和培训。在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的条件下,劳动者除了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能够得到维护外,受教育的权利也能够有所保障,从而使其劳动技能能够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也因此得以提高,进而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

2.加深劳资矛盾,加剧劳资冲突。

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是国家强行性规定,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改善劳动者生活状况的不可缺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用人单位得以逃避法定义务,不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长期以来,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这加深了劳资矛盾,加剧了劳资冲突。

3.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社会保障被称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它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保证制度和福利提供制度,为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一个“安全网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使社会成员在其因各种原因而遇到生活困难时能够获得“生存权利”保障。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利益再分配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劳资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如果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将会使社会成员在失去工作机会或劳动能力后得不到任何帮助,也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现阶段中国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部分劳动者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造成了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宏观层面错位。

宏观制度和政府执行层面缺失和错位是我国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长期的制度性障碍。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模式把社会成员人为地划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民。而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方面,制度安排表现出对城镇居民的倾斜,城镇居民以就业的单位作为保障,农民的保障来自土地。社会保障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形成了权力和责任的高度统一。在这种制度背景和制度环境下,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区隔,形成了不同的身份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差别,城乡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差别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此项改革的受益者并不包含大量农民劳动者。由于户籍制度能够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联资源,户籍制度对农民的排斥成为农民工在流入地就业却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的根源。农民劳动者城市身份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他们无法在城市正式的就业体系中找到工作,只能在体制外寻找那些不受任何保护的边缘职业和底层职业。二是各项改革受益者并不包括大量从正规就业群体中脱离出来的灵活就业人员和部分民营企业劳动者,他们由于脱离了正规就业单位,因而其工作及相关社会保险待遇无法得到合理保证。

2.制度的可操作性手段不完善。

社会保障应该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制度。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相关立法的严重滞后、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保护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管理不到位、保障标准不统一等。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社会保障法规,更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律体系,这使得我国社会保障领域无法可依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3.政府职责履行力度不够。

政府能否完全履行职责和履行效果如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有决定性的影响。政府职责履行力度不够的主要体现:一是政策失当。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偏差和政策机制某种程度上的失灵是导致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农民工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理应享有社会保障权益;二是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严重欠缺、立法不够及监管不力等。虽然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等立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权,国家和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和相关福利,但在现实中用人单位有法不依的情况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实现和维护。

(二)部分用人单位有法不依。

部分用人单位有法不依和社会责任缺失导致的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保护是造成当前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但由于我国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主要适用于城镇公有制的机关、团体和企业,而不适用于非公有制的企业),有些条文模糊不清,这就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不履行法定责任的漏洞,突出表现在:用人单位不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在缺乏安全卫生保护条件的场所工作;以非法拘禁方式强迫劳动者劳动。更有甚者,部分用人单位还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社会保障权益更是无从谈起。

(三)劳动者自身权益意识不强。

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拥有和实现除了需要政府制度和企业层面的积极作为外,还需要劳动者自身具有强烈的权益意识,而许多劳动者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权益保护意识相对淡薄。

首先,部分劳动者长期对自身社会保障权益认知不足,主张和维护自身社会保障权益意识不够。部分劳动者过分关心工资收入和工作机会而忽视社会保障权益;部分劳动者尤其是许多农民工作为传统小生产者比较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并不认同和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更谈不上维护自身的社会保障权益。如社会保险需自身缴纳部分社会保险费用,一些农民工往往由于现实考虑而不愿意付出自认为并不必需的支出。一项针对农民工的调查发现,有近半数的农民工对于用人单位和自身参保持无所谓的态度,其理由主要有: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收入;担心将来社会保险没有“保险”;怕失去工作机会而不敢向用人单位争取社会保障权利。即使购买了保险,退保现象也时有发生。

其次,劳动者维护社会保障权益的法律意识不足。

部分劳动者受知识少、文化程度低等因素限制,法律意识淡薄,这使其不能事先预见可能的社会风险而进行自我保护,同时在权益受损害后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部分劳动者的组织化程度低,这里主要是指非公企业的劳动者。由于许多非公企业没有组建工会,因而在其中就业的劳动者,他们得不到工会的保护,使这部分劳动者缺乏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与载体,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通过集体的力量,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构建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长效机制。

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因此,必须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长效机制。

(一)政府应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维护劳动者权益。

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政策,政府作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导部门,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维护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应发挥主要作用。

1.构建统筹城乡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转变人口管理方式,尽快实行由户口管理向身份证管理的转变,将依附于户籍背后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衍生物从户口薄上去掉,把全体社会劳动者纳入到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实现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从根本上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

其次,要建立相互衔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通过立法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效衔接,同时发挥国家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商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使劳动者无论在失业还是在职期间或者在遭遇各种社会风险时都能获得合理的社会帮助,确保所有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得以实现和维护。

2.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要进一步加大立法的力度,尽快建立和健全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系统地规范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以使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纳入法制化的正常轨道,确保社会保障资金在征缴、管理、运用、保值和增值等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首先,应在中央一级建立社会保障基本法,在此基础上颁布全国性的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单行法规,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从立法层面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其次,要加强执法检查,强化对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的监察力度。必须尽快加强劳动监察机构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劳动监察体系,对那些侵害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行为进行有效和及时的制止,对那些拒不向员工提供社会保险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以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后,完善司法救济程序,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使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寻求司法保护,得到应有的法律帮助。

3.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大力拓宽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相关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建议国家加大对劳动保障普法工作的投入,以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为重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一次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制教育轮训。

(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保障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国《劳动法》及相关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明确规定,企业要为职工参保各项保险,按时缴纳社会保险各项费用,政府对不承担责任的企业严加惩处。当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保险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这导致企业有险不保,有险无保,参保欠保。在五大险种中,部分企业只参加一、两种保险,或者不参加保险;有些企业虽然参保,但欠保、骗保。企业对社会保险责任的逃避是我国当前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重要原因。首先,要加强企业社会保险责任的制度设计与观念重构,切实落实企业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和作用,体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其次,要强化立法进程,用立法规范和硬约束来强化企业履行社会保障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保险的全面覆盖,维护劳动者权益;再次,要从严格签订与履行合同入手,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加大对欠保、骗保企业的惩罚力度,强制收缴保费,对不履行社会保险责任的企业要强硬处罚;最后,要深化企业的公平效率观、权利义务观,强化企业的社会保险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根本上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

(三)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

《劳动法》第88条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这既是《劳动法》赋予工会组织的神圣权利,也是工会工作的基本职责所在。工会作为集体劳动权的代表,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劳资关系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组建率比较低,劳动者加入工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工会组织也没有充分发挥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

企业工会维权职能的退化,削弱了工人的内部组织性,增强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因此,要加快企业工会组织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把工会履行职责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劳动者权益上来。同时深化工会改革,进一步提高工会地位,明确工会权利,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劳资抗衡机制,使工会真正成为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组织。

(四)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强其维权意识。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劳动者的法制观念薄弱和缺少维权意识,而提高劳动者自身知识水平及维权意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使他们在自身权益受损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要重视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竞争力,以使劳动者能适应市场需要,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刘燕生。劳动者社会保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孟刚。劳动权益保障[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5]仓理新。社会保障与公民权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

[6]刘俊霞。公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7]刘云香。我国公民社会保障权益的维护及完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8]刘斌。浅析中国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9]谭兵。社会保险与企业社会责任[j]。学术研究,2005,(7)。

[10]龙翼飞。实现妇女权益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5)。

[11]彭秀清。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j]。法制与社会,2008,(9)。

[12]social security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can low-income countries afford basic social security?”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08,2008.

篇3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基础知识

劳动安全权就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对于人身安全和健康获得免受职业伤害的权利,这个权利通常也成为职业安全权利。所谓的家政就是劳动者从事的帮别人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伺候老人、管理家庭琐碎事务等的工作,这些劳动同样也属于职业劳动的范畴。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安全权,从性质上来说是属于社会权利的,并且它是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权利的一种。我们之所以将家政服务员的这种权利称为劳动安全权是因为家政服务员所从事的劳动工作和劳动法中定义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家政服务的劳动和其他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说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利和其他的劳动安全权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是劳动就会涉及安全问题,也就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人身安全和健康免遭工作伤害的权利。家政服务和其他的劳动一样在劳动过程中也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说家政服务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应当受到法律对其人身安全和健康的特定保护,即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安全权在维持经济社会秩序,促进我国经济稳步高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政服务作为现在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一项重要劳动,其安全权利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具有特别的意义,现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1)通过社会法直接明确的规定了家政服务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社会责任符合社会对于权利的要求和规定。我们知道社会权利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受助权、社会公益增进权和社会安定维护权三大类别,这些权利的详细方面包括就业权、健康权、安全权等各种权利。家政服务员安全权是家政服务这一特殊劳动行业的安全权利,也是社会权利的一种,应该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受到社会法保障的安全法明确地规定了家政服务员应当在哪些方面享受权利,以及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履行哪些义务。对于维持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业的安全和以正常秩序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2)通过社会法的保障家政服务员安全法在市场经济中对于社会具有协同的作用。由于社会主体之间对于劳动安全的帮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导致现在的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引发了经济背景下社会的严重不协调。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社会各个刚面变得更加和谐。使得社会相关主体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让家政劳务人员受到工作方面的威胁降低。家政劳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威胁极大地降低了,这样不仅促进了家政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社会整体发展的协同效应。(3)家政劳务员安全权的社会法保障界定了家政劳务人员受保护的范围,并且给社会相关主体相互帮扶的机构带来了创新的元素。如果家政劳务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那么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会受到相应的威胁。这不仅不能够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法的保障使得从业人员的安全问题得到保证,它界定了安全权的范围劳务员能够知道自己受的什么权利受到保护。同时社会法的保障为社会相关主体的帮扶机构提供了创新的元素。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给当今的经济发展贡献了相当重大的力量,但是家政服务引起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诸如服务人员和雇主之间的官司纠纷、家政劳务员的理赔问题、事故间的责任承担问题等。目前,关于家政劳务员的安全问题的社会保障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自己关注的重心集中在民法的角度,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怎样处理好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过程中和雇主之间发生的事故纠纷和人身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前和就相关服务事项签订的合同条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家政服务的安全问题纳入到民法的保护范围内。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无疑是将问题看得太过简单了,事实证明仅靠简单的民法是很难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保障。首先,仅靠民法合同的约定在没有问题发生时合同条款的实施缺乏自觉性和可靠性。其次,合同的内容往往不是面面俱到的、家政服务员定制的,统一的合同可能不适合具体的用户,在出现问题时才明白合同内容的不完善。再次,民法对于安全的保障在救治之前是空白的,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生病或受到意外伤害时往往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伤病变得更加严重,对于这种拖延救治的行为民法没有做出规定。这就导致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在该阶段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对于家政服务员安全保障的范围过于狭隘,其往往将责任限定在服务员和雇主之间,而忽视了中间中介机构的一些行为给家政服务员带来的伤害。面对民法保护的局限性和家政服务人员面临的诸如犯、性骚扰、伤病滞后治疗、受虐待的众多问题,对于家政服务员的社会法保证就显示出了其极大的优势特征。首先,社会法的保障能够联合相应的社会主体进行家政服务的联合保护,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即时高效的解决。例如,可以采用社区这个主体,让其对于社区内的家政服务员进行登记,并经常采用电话或者上门访问的形式询问服务人员的状况。其次,社会法的保障能够确保家政服务中间环节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社会法通过设立中间监督机构的形式,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中介组织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法可以说能够调动社会相关主体从多个方面解决家政服务员面临的问题,确保了家政服务员的劳务安全。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篇4

论文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笔者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叶当今农村养老问题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改善农村养老状况的叶策建议。

    随着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地区转移成为趋势。据统计,2002--2004年的3年期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分别达到10 470万、11 390万和11 823万人,年平均增长6.3%。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一般来说,由于流出的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支持与日常照料功能的弱化已经在许多家庭出现。因此依赖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维持家庭养老的可行性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后,获取新的劳动技能,随着他们收人逐步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不断改善,资本从城市向农村返流会逐步增加,这样可以促进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今农村养老保障产生的负面影响

    据统计,2004年农村居民中60岁及以上人口有14 408万人,老年抚养率仅为11.6 %。其中很多农村青壮年离开乡村到都市谋求发展,农村大规模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造成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增多,他们在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等方面都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对依赖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维持家庭养老的可行性受到冲击。

1.1养儿不能防老一方面,城镇的消费水平较之农村要高的多,务工子女的收人水平不高,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能把父母带到城市负担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即使子女的经济条件优越,主观上愿意把父母接到城市生活,但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

1.2“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据调查,在全国的农村独居老人中,72%的留守老人依然干农活,90%的老人要照看孙辈,83%的老人没有任何积蓄。他们本应该安享晚年生活,但是,他们的子女去城市打工后,只有少数人把土地转租给他人耕种,大部分人的土地耕种任务就落到了这些老人肩上,多子女的老人更是精力不支。并且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为了多赚些钱平时很少回家,播种和收获季节回家者寥寥无几。所以虽然操劳了大半辈子,可不得不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

老人在家除了承担田间繁重的劳动以外,还要照料孙辈的起居,上学。由于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异地入学受户口、费用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只有少数未到上学年龄的孩子随同父母到城市生活。绝大多数外出务工者的子女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料,再加上他们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时间休息,健康状况非常让人担忧。

    还有部分外出务一〔者敬老意识淡薄,不能及时将打工的部分收人寄给老人。并且在农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依靠土地获得,其他收人比较少且又不稳定,这样使这些老人生活日渐贫困。生活质量低下甚至有些老人靠借钱度日。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积极作用

2.1空巢老人和外出务工子女都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愿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象可能会持续十几年、几十年。作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与城市接触的“先头群体”,外出务工人员在感受城市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更多新的思想和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迁,家庭结构日渐小型化,很多地方出现了“4-2-1”结构,即1对夫妻不仅要抚养小孩,从事农业生产,而且要供养4个老人,其精力和财力难以维持家庭养老的正常运转。家庭养老会出现了弱化的趋势,空巢老人会效仿城市人的养老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外出务工者群体有更强烈的养老保险愿望,这种心态对于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并对后代起着示范、辐射作用。

2.2从客观上看外出务工者的经济能力较强经济承受能力往往成为制约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外出务工者长期在城市中工作,其工资收人较之农村要高得多,除日常的生活开销外还可以有一部分剩余。在外出务工者群体产生了很有必要参加养老保险想法时,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就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3建议

    (1)允许转移就业的农民依法有偿转让、转租、人股抵押土地承包权,甚至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由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而不至于将大量繁重的农活压到老年人身上。同时,可以让农民增加经济收人。

    (2)政府加大惠农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实行农民的直接财政补贴等政策,以缩小种植业和转移就业的收人差距。当外出就业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农民会谨慎外出,农村老人生活可以得到稳定的保障。

    (3)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力度,保障老人在生活必需、治病医疗等方面的权利。大力弘扬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不良行为要坚决制止,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予以追究。

篇5

    为规范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执法行为,加强层级监督,及时纠正不合法、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减少行政诉讼案件,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维护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保障行政行为的公正、公平、合法和适当,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特制定《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实施办法》(简称《实施办法》)。

    现将《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利益,保障并监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行政,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及《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市、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理复议申请,做出决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区、县劳动保障局负责法制工作的部门是行政复议机构,负责本机关行政复议案件的审查、受理及审理工作。

    第二章  行政复议范围

    第四条  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对市、区、县劳动保障局及其所属具有劳动保障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做出的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的警告、罚款、没收非法财物,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二)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许可证、资格证等行政许可手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拒绝办理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依法办理的;

    (三)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变更、中止、取消有关许可证、资格证等决定不服的;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核准、审核、登记等有关事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依法办理的;

    (五)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侵犯合法的用人自主权、工资分配权等经营自主权的;

    (六)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保护劳动者获取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等法定职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依法履行的;

    (七)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违法收费或者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八)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工伤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九)认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缴费基数核定、保险待遇核定或者发放方面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十)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的其它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文件以外的其它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的同时,可以一并向劳动保障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申请。

    第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对下列事项,不能申请复议: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中发生的劳动争议;

    (二)对劳动鉴定委员会做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

    (三)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决定或裁决不服的;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情形。

    第三章  行政复议申请

    第七条  对市劳动保障局及其委托行使劳动保障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组织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劳动保障部申请复议,也可以向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第八条  对区、县劳动保障局及其委托行使劳动行政管理的事业组织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市劳动保障局申请复议,也可以向本区、县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第九条  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劳动保障局申请复议。

    第十条  对市劳动保障局和市政府其它部门以共同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区、县劳动保障局和区、县政府其它部门以共同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区、县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共同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部门是共同被申请人。

    第十一条  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申请行政复议的,一般应以书面形式提出;以口头形式提出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复议请求等内容,并经申请人签字确认。

    书面申请行政复议时,申请人应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一式两份。

    第十二条  申请人在提请行政复议时,应提交被申请人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材料及申请人合法有效的资格证明或证件;申请人是法人的,还应提交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第十三条  行政复议的申请期限按照《行政复议法》第九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行政复议受理与审查

    第十四条  复议机构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注明收到日期,并在5日内进行审查,填写行政复议案件立案审查表,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决定:

    (一)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并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做出受理决定,制作行政复议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和被申请人。该通知书中应当告知受理日期;案件涉及第三人的,应告知第三人;

    (二)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但不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制作行政复议申请审查告知书,送达申请人,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机关提出复议申请;

    (三)对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应当做出不予受理决定,制作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书,送达申请人。该通知书中应当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十五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伤保险待遇发生争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期间,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的工伤认定结论不服,又向劳动保障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的,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应当受理。

    第十六条  申请人认为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其提出的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反映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进行调查,并做出以下处理决定:

    (一)申请人提出的申请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应当责令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受理,其中申请人不服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市政府制定的规章或者本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做出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也可以直接受理;

    (二)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行为确属有正当理由,申请人仍然不服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有权依法对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不予受理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七条  行政复议案件受理后,复议机构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的7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和行政复议答辩通知书送达被申请人。

    第十八条  被申请人应当在收到行政复议答辩书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它有关材料。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它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第十九条  行政复议申请人依据《行政复议法》第七条的规定,对规范性文件提出审查请求的或复议机构在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时,认为需要对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进行审查的,由复议机构在收到复议申请的7日内填写行政复议案件中止审批表,经主管局长审批后,制作行政复议案件中止审理通知书,送达行政复议的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

    第二十条  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程序如下:

    (一)如果规范性文件是本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的,受理该复议案件的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在30日内进行审核,做出处理结论;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范性文件,应予以修改和撤销。

    (二)如果该规范性文件是由劳动保障部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由复议机构拟写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函,并附行政复议申请书,报主管局长签发,直接报送有权审查、处理的机关,请其在60日内进行审核,依法做出处理结论,并将处理结论告知劳动保障行政复议机关。

    (三)如果规范性文件是区、县人民政府或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由复议机构拟写要求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核的函,并附行政复议申请书,经主管局长审批后,送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部门,请其在60日内进行审核,出具处理意见。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部门拒不撤销或逾期不报送处理意见的,复议机构可提出意见,经主管局长审批签发,上报市人民政府。

    (四)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结束后,劳动保障行政复议机关应继续审查复议案件。

    第二十一条  经复议机构批准,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它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可以做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活动;复议机构认为必要,可以直接通知有关人员做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活动。

    第二十二条  行政复议申请人在复议案件审理期间要求撤回复议申请的,经行政复议机关审查符合条件的,行政复议案件的承办人填写行政复议案件终止审查审批表,经主管局长批准后,制作行政复议案件终止审查决定书,送达行政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

    第二十三条  复议申请人或被申请人在复议案件审理期间提出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或复议机构认为需要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案件的承办人应当在收到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书或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书的5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填写行政复议案件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审批表,报主管局长审批。

    行政复议案件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通知书由行政复议机构制作并送达行政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对提出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停止执行的,应将决定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四条  行政复议案件应当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的60日内审理完结。重大、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不能如期审结的,复议机构应当在审结期满的前10天内,由行政复议案件承办人填写行政复议案件延期审理审批表,经主管局长批准后,制作行政复议案件延期审理通知书,送达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

    第二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原则上实行书面复议制度。凡事实清楚,各项文书完整,证据材料充分的,可以进行书面审理。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意见。也可以采取开庭形式审查行政复议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提交的证据。

    复议机构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进行调查或以开庭形式审查行政复议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提交的证据材料时,不得少于两人。

    第二十六条  行政复议机构受理复议申请后,可以向本机关有关的业务处(科)室通报情况,听取意见;业务处(科)室应协助和配合复议机构对复议案件进行审查,做出复议决定。必要时,复议机构可以和业务处(科)室共同对行政复议案件进行审查。

    第五章  行政复议决定

    第二十七条  行政复议决定按照以下程序做出: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决定予以维持的和责令被申请人履行法定职责的,由行政复议案件的承办人提出审查意见,拟写复议决定书,报主管局长审批决定。

    (二)认定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或滥用职权、具体行政行为不当的,复议决定应当予以撤销或变更的,由行政复议案件承办人提出审查意见,拟写复议决定,报主管局长审批决定;对于案情复杂,影响较大的复议案件,报局长审批决定。

    第二十八条  对符合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应当给予赔偿的,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在决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应当同时决定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

    第二十九条  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做出复议决定,应当制作复议决定书。复议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住址(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三)申请人的复议请求和理由;

    (四)劳动保障复议机关认定的事实、理由,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依法制定的其它规范性文件;

    (五)复议结论;

    (六)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期限;

    (七)做出复议决定的年、月、日。

    复议决定书应当加盖本行政机关的印章。

    第三十条  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可以采用直接送达、邮寄送达或者委托送达的方式,将复议决定书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

    第三十一条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三十三条第(二)项的规定,对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复议机关做出的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的,复议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二条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建立行政复议案件备案制度。复议案件审查结束后,应当将案件的卷宗材料,按照归档要求进行立卷归档。复议决定书复印件报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六章  附则

篇6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摘 要】本文从当前我国劳动保障立法的角度,选取我校及有关地区的高职女生就业权益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从中发现立法与就业权益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职女生;劳动保障;就业

高职女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权益问题需要社会重点关注。劳动保障在保障高职女生就业权益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综观当前我国劳动保障和高职女生就业权益的状况,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找出改善的途径和方法。

1 高职女生就业劳动保障问题的状况

劳动保障中主要影响高职女生的是就业权益的保障。2005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权层面的“不平等”似乎不算鲜见。一是就业上不平等。一份来自民盟中央妇女委员对女大学生就业进行的专题调研报告显示:问卷调查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5个省份的21所大学2000名应届女大学生,被调查女大学生平均投出34份简历,但仅有36%的人得到面试机会,有90%的女大学生感到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有性别歧视的现象。不久前,全国总工会公布2014年我国十大劳动违法典型案件,“浙江新东方烹饪学校侵犯女性平等就业权”一案位列榜首。好在最终,法院判决女大学生胜诉,且获得精神赔偿2000元。但正如2015全国两会上代表坦言,这“可能还不是个别的事例”。我们对女生做过调查,“如果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要求你3年内不能结婚生小孩,你签不签这份合同?”结果是90%的女生说签,理由是可以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去履行。我国劳动法虽然明文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些用人单位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对刚刚步入社会的高职女生做出不合理甚至违法的要求。同时,高职女生不了解劳动保障权利也给用人单位有可乘之机。一些用人单位提出社会保险中的“五险一金”,单位可以为员工办理,但缴纳的费用全部由员工承担,有不少女生为了得到这份工作也表示认可。据我校已毕业多年的女生反映,自己的“五险一金”一直都是自己掏钱,单位没有出过一分钱。对于劳动报酬问题,许多女生反映,她们在应聘时不好意思提出要求,任由用人单位定,结果是试用期报酬500-600多元,远远低于当地规定的标准。高职女生在就业时常常遇上的是主要包括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相貌歧视和身高歧视。有的用人单位在面试时一律要求身高、相貌达到其设定标准,在招聘中限制女性的录用招标。这些现象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严重破坏了就业市场,侵害了高职女生的就业权益。

2 高职女生就业劳动保障问题存在的原因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劳动法规定:“妇女享有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录用妇女的标准。”就业促进法也明确反对就业歧视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没有具体实施的细则,可操作性不强,更没有建立惩罚性的制度。例如,当女生的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就面临救济无门的尴尬境地,尽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但现实中存在执法不严的状况。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处于强势一方,女生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证据多掌握在用人单位一方,因此难以举证。另外是用人单位与女生的经济力量悬殊,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女生往往因为没有经济实力、时间和精力被迫放弃维权。再有,部分女生在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维权。现行的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纠纷处理必须先行仲裁,这对于正在求职而还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女生来说,她们与用人单位的劳动纠纷就没办法仲裁。而且我国劳动争议纠纷的解决要经调解、仲裁、诉讼的过程,时间长,费用高,这对于就业时间限制性很强的女生来说也是望而却步。因此,这样的救济机制无法保障女生的就业权益。

3 解决高职女生就业劳动保障问题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防范在女生就业过程中发生的劳动权益受侵害,提高女生就业成功率,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建全女生就业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目前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有关保障大学生实习期的法律法规,女生在实习期间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不能通过劳动监察机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制约女生实习期合法权益受损却又无法有效维护的法律“真空地带”。还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大学生试用期和见习期环节的约束不够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在劳动保障立法方面尽快出台大学生就业保障的法规,使女生在就业前、就业过程中以及就业后的劳动权益有法可依。其次,要改革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目前实行的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机制过于复杂。发生劳动争议纠纷调解不成申请仲裁,仲裁不服提起诉讼。劳动法规定必须经过仲裁程序后才能提起诉讼,耗费的时间长,这对于刚毕业的女生来说也是一大难题。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她们,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处于弱势地位的女生胜诉的可能性较低。有的即使历经长时间的处理过程,最终胜诉了,但也错过了就业的机会。因此,为了解决女生的就业维权周期过长问题,应当在劳动保障立法上对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行改革,与一般民事纠纷处理一样,可以选择劳动仲裁或诉讼程序、各自终局替代仲裁前置程序。再有,在劳动保障立法中要完善就业机会男女平等法律机制,保证用人单位对平等就业机会的理解,特别强调对女生招聘的平等机会以及纠正歧视性的招聘状况。最后是在劳动保障立法中规范企业招聘,加强对违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制定强制性的法规来规范学校、学生与企业签订的三方实习协议,保障女生的实习权益。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法规细则,规范有关职能部门监督用人单位履行自己职责,对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及时警示,对有违法行为的用人单位进行经济处罚,从而使得高职女生的就业劳动保障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篇7

今年,我们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引导,开拓渠道,努力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

今年再就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数量大、问题多、任务重。一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适龄劳动力人数进一步增加。二是再就业资金有存在一定缺口。为了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再就业各项指标任务,确保社会的稳定,我们准备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足额筹集再就业资金,确保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到今年年底,所有进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的下岗职工,将全部出中心,转入失业。因此,为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首先要保证再就业资金足额筹集到位。计划今年要实现筹资300万的目标,以确保下岗职工出中心时经济补偿金等项费用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同时还要确保出中心后的下岗职工按月领到生活费,从而确保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这部分人员的稳定。

2、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就业观念,确保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75%以上。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下岗、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体要采取领导访谈、典型报道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要认清形势,正视现实,自己地转变就业观念。同时,要积极鼓励他们通过非国有制、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临时性、弹性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

二是强化就业培训,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本领。今年计划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期,培训下岗职工1000人,真正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渐进就业局面,确保再就业率逐年增加。

三是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计划联合街道办、县总工会、县妇联、共青团、广播电视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通过采取在公共场所开设就业专场、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努力使那些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竞争力较弱的下岗、失业人员尽早实现再就业。

四是抓住我县项目建设大发展、大投入的有力契机,积极宣传,引导用人单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他们的就业领域。

3、加大力度、落实对下岗职工的各项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省、市再就业的有关精神,今年准备制定出台《关于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实施办法》,对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调动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利用政策,自我创业。同时,还要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和管理工作。以规范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管理,这项工作我们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已起草了初步方案,准备再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四月底出台实施。此外,为使上级制定的各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我们还准备联合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督导,确保上级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创造宽松环境。

二、以实现“两个确保”为重点、不断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今年的社会保险工作,我们准备紧紧围绕确保离退休费和失业保险金按期足额发放这个目标,努力做好五项工作:

1、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努力实现广覆盖的目标。在巩固现有参保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宣传和规范管理工作。抓宣传,重点是抓好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参保的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参保对象对参加社会保险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增强他们的参保意识。今年争取在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参保数量上,得到进一步扩大,为今后的扩面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抓规范管理,一是要抓好为中断养老保险关系的职工办理"接续卡"工作,为他们继续参保创造便利条件;二是要认真做好社会保险登记工作,及时向地税局提供情况,为扩面征缴提供依据。今年,我们争取新纳入参保人数要达到1000人以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覆盖率继续巩固在100%;国有、集体企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要到96%以上;城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养老保险覆盖率要达到市局规定指标;失业保险覆盖率巩固在100%。

2、抓好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费的发放工作,社会化发放率保持在100%。从工作程序上,我们要坚持做到年初搞好各月份养老金支付的预测,每月20日前做出当月的发放计划,25日资金到位,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要认真做好对养老金发放的跟踪调查工作,坚决杜绝人员死亡后继续领取养老金现象的发生,确保养老保险金发放工作万无一失。

3、认真做好征缴基数的核定和稽核工作,努力实现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与支出基本平衡。今年要继续把对参保单位和个人缴费基数的核定和稽核工作当做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通过核定和稽核确定出准确的缴费基数,为地税部门征缴社会保险费提供及时可先辈的依据,防止少缴、漏缴现象的发生,切实保证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年内对参保单位的核定面要达到100%,稽核面要达到35%以上。努力争取实现全年社会保险金的征缴与支付达到大体平衡。

4、巩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总结上年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的基础上,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制,并认真抓好落实。同时,我们还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年内,医疗保险基金征缴额要争取达到1200万元,以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并为今后平衡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进一步扩大医保工作的覆盖范围,年内使参保的人数达到18000人,做到应保尽保。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还要在服务管理和降低开支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一是要抓好对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药店的管理工作,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努力使他们提高服务质量,今后还要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改善服务,降低开支。二是要加强对医保工作的稽核和严格外地转诊的管理。在严格管理程序,堵塞工作中的漏洞,把坚决防止不应有的医疗费"流失"现象的发生,从而达到降低开支,保证治疗的目的。三是加强对享受公费医疗的离休人员、二等以上伤残荣军、省以上劳模医疗费的开支管理,认真做好烈属及带病还乡伤残军人医疗费减免工作,使两项费用的支出比上年度降低10%和控制在15万元以内。

5、继续做好失业保险征缴和管理工作,确保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及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保持在100%。今年在失业保险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建立失业保险个人缴费登记制度,对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做到"无障碍接收"。二是保证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及时足额发放,确保他们的生活。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失业人员的愿望,有针对性的开展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再就业竞争能力。四是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上半年准备对失业人员再就业情况进行一次跟踪调查,根据失业人员的实际需要,通过人才劳动力市场等各种渠道,定期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努力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三、拓宽渠道,广开门路,努力解决高层次人才匮乏与低层人才过剩的问题,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在开发、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有针对性实施人才战略。今年,我们准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我县的《人才规划》,明确今后五年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目标规划和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使人才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使其真正成为我县“人才战略”的基本规范,以保证现在人才与经济的发展大体相适应。

二是政策引导,努力培养和招拦有用人才。在高层次人才工作上,我们将坚持开发与培养为主、引进与吸纳为辅的原则。引进人才要紧紧围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本着“政策引导,引进急需,放眼未来”的原则,重点吸纳和引进教育、农业、工业和管理方面的本科以上的人才。培养人才,要着眼于各行业的未来需求,通过联合办学、成人教育、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有一定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现有人才,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知识,成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我县实际,近期内要把培养人才,作为解决我县人才匮乏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是立足我县实际,大力开发乡土人才。作为农业大县,我县在今后一个时期,还将需要大量的基层实用型农业人才。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开发乡土人才。在建立乡镇人才劳动力服务站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切实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努力在我县建设一个以县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为触角的三级乡土人才网络体系。同时,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县农业家村经济快速发展。

2、在解决低层次人才和社会富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努力做好以后工作:

一是强化就业服务功能,大力开展人才交流和职业介绍,努力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开展求职登记、就业指导和招聘洽谈活动,增加市场集日,由现在的每月8日、18日两次,增加到每月8日、18日、28日三次市场集日。尽可能多地为求职人员创造机会。

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把合同签订、鉴证、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劳动人事等业务与市场用工、求职溶为一体,使人才劳动力市场成为“一站式”服务机构,以方便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办事。

三是加强对外联络,广辟就业门路,努力扩大劳务输出。在巩固现有国内外输出客户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渠道,争取年增输出量达到10%以上,以缓解县内就业压力。

四是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培训。逐步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今年主要对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实行免费就业培训,力争帮扶上岗率达到80%以上。

四、进一步加强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公务员条例》、《干部任用条例》和《考核奖惩暂行办法》,严格按程序做好股级干部任免、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通过严格考核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善谋事、会干事、干成事”干部队伍。

2、加强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年内主要抓好四项培训:一是新任股级干部培训,培训率要达到100%;二是公务员骨干培训,按上级需要完成培训任务;三是公务员英语培训,年底前,全面完成45周岁以下公务员的初级培训任务,并争取98以上通过考试达到合格标准;四是法律知识培训,与有关部门配合,争取全面完成市下达培训任务。

3、严格政策、程序,认真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评审与聘任工作。继续坚持两个回避的考核、评审原则,坚持量化考核与述职答辩相结合的考核、评审办法,确保考核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同时要严格按程序组织好各类职称的资格考试工作,使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尽快走上相应岗位。

五、加大以个体私营企业为重点的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的管理。

1、加强对非法中介组织的检查,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今年要对非法中介组织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欺诈行为,对干扰市场秩序的非法中介组织,要给予行政处罚,对屡纠不改的要坚决给予取缔,确保我县良好的用工环境和秩序。

2、继续深入开展就业证、劳动合同签订与履行情况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专项检查,全年检查各类企业不少于300家。努力规范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3、继续贯彻落实《河北省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全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按省市要求力争实现全县劳动合同制度在我县各类企业的全覆盖。主动与工商部门搞好配合,努力使新增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用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同时,要继续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

4、充分发挥仲裁员队伍的作用,加大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力度。进一步加强仲裁员队伍的建设,根据需要调整专兼职仲裁员,同时要搞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确保全年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5%以上。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做好上述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按照“善谋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强全局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和作风的建设。一是以落实“十六大"精神为契机,在干部职工中大力倡导勤奋务实、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良好精神风貌。二是加强行风建设。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以“优化发展环境、做诚信乐亭人”为主题的行风建设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使全员进一步树立宗旨观念、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人事劳动部门的应有的良好形象。三是继续坚持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活动,通过抓业务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相关知识培训,使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篇8

劳动保障

张家口市桥西区属经济欠发达区,是典型的“城市老区、工业小区、财政弱区”,开展劳动保障工作阻碍多、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省厅部署精神,区委、区政府唱响了“提高工作效率,强化为民服务”劳动保障工作主调,着力以高效率的工作、高质量的服务,弥补人力不足和财政拮据的局限,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组织发动,严肃责任追究,落实便民措施。省厅《二十六条便民措施》下发后,我区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学习贯彻落实。一是强化领导。明确了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区劳动保障部门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负责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追究网络体系。二是制定措施。结合区情实际,制定出台了《张家口市桥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二十五条便民措施》,打印成册,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人手一册,以便于具体工作的落实。三是对外公开。将《二十五条便民措施》制作成展牌,张贴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并对外公开了监督电话和服务热线,方便各方面人员监督。四是严肃责任追究。区委、区政府明确,对接到服务对象投诉或在检查中被发现有违反便民措施现象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年终不得评优评先,不作为入党提拔的培养对象,并视情节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文秘站版权所有

二、强化学习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夯实工作基础。将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途径,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加强学习,增强素质。在劳动保障系统开展了“练内功、提素质、树形象”专题活动。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平时学与工作中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系统干部加强对劳动保障相关文件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如: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有关政策和业务流程进行了科学、直观的图解设计,制作出两块展牌,使工作人员和前来咨询、办事的人员对政策一目了然,这一作法在全张家口市劳动保障系统进行推广。同时,区委、区政府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组织有关人员带着课题赴上海、南京、济南、石家庄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引进外地劳动保障工作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为我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采取措施,鼓励上进。在系统内部多次组织开展专业技术知识竞赛,要求45岁以下干部全部参加,邀请专业老师出题、评卷,考试成绩作为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干部进修,并为劳动保障干部参加各种业务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三是竞争上岗,营造氛围。在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率先引入竞争上岗机制,经过测评、报名、推荐、纳谏、答辩、公示等程序,公平、公开、公正的择优选拔出4名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全系统形成了人人自我加压、个个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学习上级的政策、借鉴外地的经验、总结本区的工作”,建立健全了劳动保障工作的四方面制度。在作风方面,建立了“12345”制度,即:“一卡”(佩带胸卡),“二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四办”(热心办、主动办、马上办、办的好),“五部曲”(一起立、二让座、三让水、四办事、五送行)。通过“12345”制度的推行,全区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的工作作风得以根本改观。在效率方面,建立了“五个快办”制度,即:树立快办意识,实行快办程序,严肃快办纪律,提高快办能力,保证快办质量。如:前阶段“补发历史拖欠养老金”前期数据摸底上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区政府分管领导的组织下,区劳动保障、经贸等部门及各办事处数十名干部连续工作6昼夜,及时、准确的上报了数据,统计金额达5500多万。在业务方面,建立了“三办”制度,即:符合政策规定的立即办,可办可不办的先办后汇报,政策规定不明确的集体研究探讨着办。如:我区西驼号幼儿园某职工反映因缴费年限不足十五年无法办理退休手续问题,区委、区政府立即责成区劳动保障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经分析研究,区委、区政府认为是由于政策不衔接、不完善造成的,最后提出:“凡我区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职工在冀劳社[20__]47号文件下发前招工的,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满十年不足十五年的,允许其按现行缴费工资现行比例补足到十五年后办理退休手续,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在扶贫济困方面,建立了“五个一”制度,即:政府买岗高看一眼。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全部用于安置“4050”人员;重点关注厚爱一层。劳动保障平台针对辖区内重点援助对象的就业愿望开发岗位,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岗位录用优先一步。组织招聘活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重点援助对象,企业招聘积极推荐重点援助对象,腾出机关、事业单位

篇9

关键词: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快速工业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农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它冲击了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促进了多种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配置和组合[1];繁荣了城市经济;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土地抛荒)。

一、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目前在我国土地仍然是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对现金型社会保障的一种有效替代。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何一个正常农村劳动力都可以通过与土地的结合换取自己生活必需的农产品。二是对农村中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如老年人、残疾人等)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出租自己的土地获得的租金(通常是农产品的形式)来养活自己,因此农民普遍对土地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非农收入越少的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强。

现阶段由于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吸引作用,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向非农领域转移。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户的家庭收入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具体到某个的农户来说,其因打工获得的工资收入往往超过农业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将随着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中的重要性的下降而减退。这是因为当农户现金收入的提高时,农户以货币收入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不再强烈需要实物形式的保险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下降,从而又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在发达地区的农村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广东南海的土地股份模式以及温州模式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两个假设:(1)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2)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下降又将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即两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二、农地社会保险功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1.指标选取及初步分析

如上文所述,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农村中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表现在他们可以通过自身劳动和土地的结合生产出供自己消费的农产品。二是对农村中那些没劳动能力的人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农产品形式的租金来养活自己。所以无论对有无劳动能力的农民,农地都是以农产品的形式来提供社会保障的。于是笔者以农产品的货币形式即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下文简称NYSR)来衡量农地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力度。

由于通常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民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即农民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非农业生产。于是笔者以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下文简称FNLL)作为衡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指标;同时笔者还选取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下文简称GZSR)作为一个辅助说明指标。采用1990—2004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分析和计算来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2.Granger因果检验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使用EViews5.0软件对FNLL与NYSR这两个指标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3.SPSS回归分析

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只是对真正因果关系的一种支持,不能作为最终依据,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为定量分析FNLL和NYSR相互间的关系,笔者再使用SPSS13.0软件对这两个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4.两种检验的结果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说明滞后阶为2时,FNLL和NYSR分别在62.93%和96.59%的置信度下将原假设拒绝,而在其他滞后阶下接受原假设的概率较大。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两年后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比重的下降,同时农业收入比重的下降同样也对两年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了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量的增加和农业收入比重的下降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两年后集中显现。

SPSS回归分析结果说明FNLL和NYSR、FNLL和NYSR间高度负相关且存在线性关系,从回归方程来看,非农劳动力比重(FNLL)每增加一个单位,就会带来0.72个单位农业收入比重(NYSR)的减少。同时,农业收入比重(NYSR)每减少一个单位更会导致1.13个单位非农劳动力比重(FNLL)的增加。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比重的下降,而农业收入比重的下降更刺激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上述结果可以印证笔者的假设,即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民获得了大量工资收入,导致了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的下降,从而降低了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而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下降又反过来促进了同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促进农民通过非农途径获得现金收入,实现以现金收入对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完全或部分的替代,降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减少农民对土地依赖性的重要途径。而只有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少了才能减弱这部分农民对土地经营的意愿,从而放弃全部或部分农地经营权,再通过农地流转和农民的有效经营来实现农地的规模经营。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农地的有效流转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使一部分农民愿意留在农村有效地经营农地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枢纽。

按上文的思路,笔者就如何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实现农地的规模经营,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政府应有效引导、规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担部分转移成本,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结合现阶段经济现实,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政府应采取的相关措施有:第一,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不仅能满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需求,而且还为他们的子女提供较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二,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起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和服务系统,法律服务系统,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对农民工造成的损失。第三,加强观念引导,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简化手续,防止乱收费。在转移形式上,非农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鼓励农民跨省转移;非农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应鼓励农民到本地乡镇企业中工作,以减少转移成本。

2.为实现农地经营权的顺利流转,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第一,通过组织协调,提供流转信息和场所,扩大耕地流转的范围,协调供需双方关系,促进耕地流转顺利进行。第二,通过规范管理,促进耕地流转的规范化,减少耕地流转纠纷;做好土地流转后经营状况监测,确保耕地不流失和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3.为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使一部分农民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应采取三方面的措施。第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越齐全越能减少农业经营中不确定性因素对农民的影响,农民的投资越能看到成效。第二,扶持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以政策作支撑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扶大扶强品牌产品,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三,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特别要做好农业信贷服务,保证贷款资金落实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户手中。同时要处理好财政和金融的定位以及两者的协调、分工问题,实现农业信贷项目(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瑞芳,何美丽,郭爱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7.

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7.

张建杰.农户收入结构变动:成因及合理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3-44.

[美]詹姆斯D.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M].刘明志,译.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9:75-76.

钱文荣,张忠明.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5):28-33.

李厚廷.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0.

薛国琴. 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成本、收益[J].农业经济,2006,(7):30.

篇10

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四川省劳动人事厅、总工会、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业以川劳人险〔1988〕00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的意见》中反映的问题,在其他一些地区也同样存在。我国现行的保险福利制度存在不少弊端,亟待进行改革,以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福利体系和制度。但这项改革很复杂,又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为了使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小型工业和商业企业更好地推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并在实行经营方式转变时注意保障职工应该享受的保险福利待遇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现将四川省劳动人事厅等三个部门的上述意见转发给你们,供参考。

关于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的意见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省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小型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加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同时,一些企业对于职工劳动保险福利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一些配套改革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在承包、租赁以后忽视了职工应该享受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损害了职工的合法利益,加重了职工的负担,影响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改革顺利进行,为此,对国营企业在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我国劳动保险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生活,保护职工健康,减轻职工在生、老、病、死、伤、残时的困难,通过立法,为职工所提供的一项生活保障和医疗保健的重要措施,也是宪法赋予职工的基本权利。现行劳动保险制度,存在着不适应当前情况的一些问题,必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相应改革。国务院国发〔1981〕166号《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明文规定:“要保障职工正当的劳保福利待遇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法令所规定的职工个人待遇,除国家明令修改者外,不得自行变动。有些规定根据当前情况需要改进的,经过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进行个别试点”。因此,改革劳动保险制度必须稳妥地、有步骤地进行。对现行劳动保险制度中确实不合理的地方,可报省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有重点的、分阶段的改革试点,在国家(包括中央、省)未作出新规定前,原则上仍应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不要随意改变。

二、承包、租赁企业的承租人,必须把执行国家劳动保险、福利制度规定,纳入承包、租赁合同,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原合同没有纳入的,必须补订入承包、租赁合同中。

三、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职工病假、伤残、死亡待遇,特别是对因工负伤和患职业病的待遇,不准随意降低甚至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