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中村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中村调研方案

篇1

一、总体目标

新城规划设计范围的“城中村”(范围涉及沧联、南岗、沙步、夏园、南湾、庙头、双沙、文冲等8个项目)按区城改办《关于办理“城中村”改造方案编制基础数据工作流程指引》要求,完成基础数据及经济平衡测算等工作,为滨江新城城市设计及控规编制提供基础数据。

二、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10月17日-10月31日)。

1.召开动员大会(10月17日);

2.各改造主体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倒排时间表,落实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工作方案及联系人名单于10月24日前报区城改办(10月17日-10月24日);

3.各经联社对是否启动城中村改造及改造模式进行表决,并明确启动时序,于10月28日前函报区城改办相关情况(10月17日-10月28日);

4.落实经费(各经联社落实包括现状建筑测量、现状地形、勘测定界、方案编制等经费;区财政局保障相关专项工作经费;10月17日-10月31日)。

(二)前期准备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

1.启动改造的城中村项目。

(1)确定测量和编制单位(11月1日-11月6日);

(2)确定改造范围(11月7日-11月18日);

(3)开展现状摸查(全面掌握每宗用地的土地、房屋、人口、文物、历史文化街区、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等现状,留用地指标落实情况,明确需要完善手续的各类历史用地情况,分类列表造册、落图标注。掌握用地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产业规划等资料;11月7日-11月30日)。

2.暂不启动城中村改造的经联社完成改造范围确定、提供改造范围内的人口情况和二调数据收集等工作(11月1日-11月21日)。

(三)数据审核及经济平衡测算阶段(12月1日-12月31)。

1.数据审核。

区各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对基础数据进行审查及出具相关证明材料(12月1日-12月9日);

2.经济平衡测算工作(12月1日-12月31日)。

(1)对于暂不启动改造的城中村,国土部门协助提供二调数据交区城改办,区城改办汇总后统一提供给滨江新城编制单位,在编制滨江新城控规时进行初步的经济平衡测算,城改、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测算进行指导和协助;

(2)对于有意向启动但尚未有改造方案的城中村,经联社会同编制单位对改造地块进行初步的经济平衡测算,城改、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测算进行指导和协助;

(3)对于已启动并编制改造方案的城中村,上报改造方案,区城改办初审后,将经济平衡测算成果统一转交黄埔规划分局提供给规划编制单位,作为调整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的重要参考;

(4)对于已明确改造模式为综合整治的城中村,黄埔规划分局指导规划编制单位原则上不大幅提高规划容积率。

三、职责分工

(一)区委办区政府办:负责滨江新城涉及“城中村”改造重大事项的综合协调和督办落实。

(二)区监察局:负责监督检查各有关单位“城中村”改造工作,查处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三)区国土房管分局:负责做好拟改造滨江新城“城中村”的以下工作:

1.协助区城改办核定改造范围;

2.现状数据方面:

(1)对于启动改造并开展现状测量的城中村,按照《关于办理“城中村”改造方案编制基础数据工作流程指引》,对已办理产权登记的现状建筑,区国土房管分局根据区城改办的来函直接予以确认;没有产权登记或证载面积与现状面积不相符的,社区将现状测量成果分类造册,并对现状建筑情况和建造年份提出意见,经街道审核后报区城改办,由城改办发函至黄埔规划分局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区城改办根据黄埔规划分局的审查意见,发函至区国土房管分局,区国土房管分局给予确认;

(2)对于暂不启动改造的城中村,协助提供该改造范围内现状建筑的二调测量数据;

3.受理各项目申请的改造范围内勘测定界工作,按时完成,并对用地权属情况进行审核;

4.核定留用地指标落实情况;

5.提供最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提供2006年及二调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四)区公安分局:协调提供拟改造范围内常住人口、户籍的现状情况。

(五)区财政局:1.保障本项工作区财政所需各相关专项工作经费;2.负责相关财政资金划拨和使用监督工作。

(六)区城管局:负责做好滨江新城“城中村”改造“两违”和抢建行为的监管及服务工作。

(七)区城改办:负责滨江新城“城中村”改造的指导、协调、督办、服务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1.核准改造范围;

2.核查拟改造村标图建库情况;

3.审核各“城中村”改造方案;

4.指导和协助滨江新城编制单位的经济测算。

(八)黄埔规划分局:负责协助做好改造滨江新城“城中村”的以下工作:

1.协助区城改办核定改造范围;

2.按照《关于办理“城中村”改造方案编制基础数据工作流程指引》,配合区国土房管分局对启动改造的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现状建设量进行确认;

3.积极协助推进滨江新城规划范围内城中村改造规划的相关工作,做好规划服务与指导,及时将国土部门提供的二调数据及经政府、城改办等部门审核确认的改造方案提供给规划编制单位,争取在滨江新城规划中为城中村改造预留适当的空间。

(九)区教育局、区文广新局、区体育局、区卫生局、区民政局、区水务局、区经贸局、区环保局:根据各自职责权限负责滨江新城“城中村”改造中涉及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和社区管理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设置,以及河涌、交通、环境保护等专业管理事项的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

(十)相关街道:履行属地管理职责,按照《关于办理“城中村”改造方案编制基础数据工作流程指引》,对改造范围内现状建设量、人口户籍和改造方案进行审核,协助、督促辖区内滨江新城“城中村”改造项目按计划推进。

(十一)相关“城中村”改造主体:负责完成改造范围内的

现状测量及统计、勘测定界、选定编制单位、协助编制单位编制改造方案、完成经济平衡测算等涉及改造方案上报的各相关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任务重大、时间紧迫,各有关单位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各相关单位要立即行动,解决工作经费,组织力量,共同推进。

(二)区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前瞻性地为“城中村”改造项目主体做好统筹、协调、服务等工作。

篇2

关键词: 临安市;旧住宅区;改造;时间顺序

0 引言

临安市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存在有很多老旧住宅区,这些住宅区普遍存在立面破旧、道路狭窄、绿化不完善等问题。这些旧住宅区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临安市的市容市貌,因此针对临安市的旧城区改造非常必要。改造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的原则改造临安旧城区,使旧城区在城市发展中重新焕发活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1 概述

1.1 规划背景 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建保发(2013)153号关于做好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经研究,决定开展新一轮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由于建设年代早、基础建设不完备、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旧小区违章建筑多,环境脏、乱、差,小区道路、绿地损毁严重,停水、停电、下水道堵塞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小区居民日常生活面临许多问题和实际困难。而针对性的对老旧住宅区的改造,临安主城区内的居住环境将会得到较大改善,各类乱象得到有效整治,有效地推进了生活小区的文明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1.2 规划原则

1.2.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力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优化人民环境、建设美丽浙江为根本出发点,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

1.2.2 基本原则 ①政府组织: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三改一拆”行动计划、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的通知》,临安市规划建设局委托设计院对临安市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进行专项规划。②专家领衔:方案最终在评审会上经多位城市规划领域专家的评审,专家们就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对方案的亮点和优点进行肯定,对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③部门合作:本项目在规划建设局、“三改一拆”办公室、征收办、各街道以及社区鼎立合作下进行。④公众参与:本次规划的制定、修改和批准等过程均是公开的,以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获取公众的意见和想法,通过合理的规划把公众的意见、想法体现在规划方案中。⑤科学决策:经专业的评估体系得出临安市旧住宅区存在的问题,在正确的技术路线支持下拟定初步方案,根据居民和规划建设局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调整,再经过专家的评审后修改得出最终方案。

1.3 规划要点和技术路线

1.3.1 规划重点与难点 规划重点范围北至环北路,南至锦溪、吴越街,西至玲珑山路,东至圣园路、望湖路,总用地面积1832公顷。本次规划的旧住宅区指建设年代久、建筑密度大、房屋结构陈旧、基础设施不全、影响城市功能、居住环境恶劣、存在安全隐患的集中连片住宅小区或住宅组团。需要统计综合整治面积、户数、安置用房建设面积、套数、小区改造内容。

1.3.2 工作技术路线 由前期研究入手,分析背景,收集资料,制作问卷调查表及确定工作的目标重点;后到临安辖区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小区建筑立面、道路交通、停车位实用、环境绿化、市政设施、环卫设施、配套设施、技防设施、违章建筑、文明建设及相关部门和群众座谈。根据调查结果及相关案例解读,对现状进行问题总结。包括停车难问题、立面破旧、管线老化、乱搭乱建、环境卫生差、道路破损、配套设施不齐全、无物业等问题。根据问题总结,我们制定老旧小区现状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对小区打分,总结小区的改造程度。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最后研究出一套成果,包含年度改造计划,改造提升建议及实施保障。

2 现状研究

2.1 现状分类与评估 通过现场踏勘,将老旧住宅区从建筑年代和区域环境两方面上分别将现状建筑划分为若干类型,再根据现状划分情况从建筑年代和区域环境两方面综合考虑区域改造内容和时序。

2.2 现状老旧小区普查

2.2.1 居民意愿调查 制定临安市老旧住宅区整治专项规划居民调查表,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对住宅区的综合改造要求最大。主要为立面翻新,增加文化体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及社区管理中心。在道路系统改造方面,希望能有条件的加宽、平整路面,规范机动车的停放,并对小区入口进行改造。在绿地及活动场地的改造方面,整治的主要内容为绿化整修、植物的修复与补植;增加室外活动、健身场地;增加室外座椅、遮雨和遮阳设施。

2.2.2 老旧小区现状评价标准 老旧小区现状从管理服务、房屋管理及维修养护、公用设施管理、保安及车辆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实地调研,采取调查问卷方式进行打分,按照满分一百分加权打分的模式分别得出各小区单项得分及总分情况,根据评分高低指导小区改造时序。

3 研究成果

3.1 改造内容 根据现状研究结果,可以总结出旧住宅区改造的主要内容。老旧住宅区改造主要内容包括有供暖系统改造、建筑物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供水管网改造、排污管网改造、“三化”改造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无形改造和有形改造。无形改造,即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农民身份转变;二是管理方式转变;三是土地性质转变;四是经济性质转变。有形改造,按照现代化城市住宅小区的标准,对城中村进行拆迁改造,建设成现代化文明社区,将农村改造成城市。

3.2 改造时序 改造时序依据现状研究关于老旧小区现状的分类结果以及加权打分的高低综合考虑的,包括有老旧住宅区和城中村的改造时序。结合老旧住宅区实际情况、街道改造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得出锦桥社区、武肃里社区、文昌阁社区、新民里社区、万马社区、苕溪社区、锦潭社区、兰岭社区、马溪社区、西墅社区以及其它地区内各小区改造的先后时间顺序。结合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建议城中村改造的时间顺序并推荐先阶段的开工建设项目以及未来储备建设项目,确保城中村改造顺利有序的进行。

4 总结

旧城区的改造应当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改造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顺序,从大局出发,优先安排生活最不方便的区域进行改造。根据民意调查的结果和科学的论证综合考虑改造的内容,对旧城区的改造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让旧城区在城市发展中重新焕发青春,使旧城区的改造更好更快的为临安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贡献。

本次临安市旧住宅区的改造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大范围的实际调研和群众意见的采集确定改造内容和时序,改造的内容和成果既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又符合民意的方向,为将来旧城区的改造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秋实.旧城区改造规划的探析-以海城市旧城区改造为例[J].规划师,2013(1):117-118.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__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全市关于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有关安排部署,我区以“坚持三化,切实提高城市建设开发水平,大力实施城中村五年改造工程,坚决做到冻结存量、杜绝增量、全面覆盖、长效控制”的原则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精心安排和统一部署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探索了一些方法和途径。下面我结合20__年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完成情况及20__年的工作任务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

城中村是城镇化过程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中村也随之发展、变化。20__年区划调整后,__区的“城中村”约有47个,涉及大观、华山、龙翔、丰宁、莲华、红云、黑林铺、普吉8个街道办事处。据统计,__区47个“城中村”总人口10.8万人,总建筑面积621万平方米。按地理位置划分,一环路以内有城中村5个,一环至二环路之间有城中村14个,二环路以外有城中村28个。就__区而言,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总体要求,提升辖区内的城市功能,早在20__年就对辖区内“城中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将实施主城区“城中村”改造的迫切要求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__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区全力开展了城中村改造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做好城中村改造前期各项筹备工作。对主城建城区内的47个城中村的地块范围、土地面积、征地拆迁规模、人口性质等进行了调查摸底,最终确定了47个城中村的四至范围;聘请专业公司开展房屋测绘和土地勘界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46个村的房屋测绘、29个村的土地勘界调查工作;完成27个地块的道路红线划定,完成2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经济测算分析。在确定改造范围、划定道路红线后,向规划部门申报规划控制条件和技术指标,市规划局已正式下发前所村、潘家湾大村、棕树营村等13片15个村的专项规划指导意见。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企业资格最终确认评选工作,组织了潘家湾小村、新村、小菜园村、苏家塘村、棕树营村、赵家堆村、李家堆村等改造项目的评选工作。同时,召开项目汇报会,认真听取企业的规划设计方案和经济测算分析,并结合我区“十一五”规划和项目实际提出修改意见,确保规划设计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和合理性。

二是积极探索,多模式实施城中村改造。结合我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产业发展导向、道路拓改、旧城改造、工业园区建设,根据各城中村的地理环境、自然现状不同的实际,采取“一片一策”“一村一策”,多种改造模式进行城中村改造,如上庄、普吉一二组由村集体组织改造,前所村等采取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尹家村、大塘等城中村实施迁村并点进行改造。

三是把握重点,抓好20__年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安排部署,__区共有12个村列入20__年第一、二批改造项目,其中,黑林铺街道办事处前所村、龙院村、上峰村,龙翔街道办事处潘家湾村(新村、小村)、赵李家堆村,大观街道办事处棕树营村,红云街道办事处上庄村(一期)、右营村(一期),普吉街道办事处观音寺村和普吉一、二组等10个城中村列为第一批改造任务,莲华街道办事处苏家塘村、华山街道办事处小菜园村等2个村列为第二批改造任务。目前,上述12个改造项目的道路红线、房屋测绘、土地勘界调查、经济测算分析、征地拆迁补偿方案制定等工作已完成,专项规划经市规委批准。潘家湾、龙院等6个村重建改造项目已经市发改委核准。7个村的改造项目已启动实施拆迁。其中,截至 20__年2月15日 ,前所村改造项目共签定拆迁协议490户,已拆除房屋17. 7万平方米 ,进入土地征转报批程序,并启动了回迁安置房建设;龙院、上峰村改造项目共签定拆迁协议67户,已拆除房屋5. 7万平方米 ,并启动回迁安置房建设;棕树营片区改造采取分期实施的方式进行,于 20__年 10月8日

启动了一期实质性拆迁工作,目前共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1040户,已拆除棕树营东区城中村房屋174幢、 31210.36平方米 。同时,为充分了解片区单位和住户的真实意愿,委托专业调查公司,于 20__年 10月18日

至30日对棕树营一期改造范围以外的单位和住户开展实名制意见征询调查,并于 11月18日 召开了棕树营片区改造重建项目公共户单位听证会, 12月10日 召开了棕树营片区改造重建项目住户代表听证会;苏家塘村改造项目于 20__年11月25日 了征地拆迁通告, 12月10日 开始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目前共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190户,已开始房屋拆除;普吉一二组由村集体组织自行改造,已进入建房程序,其中普吉一组已部分封顶断水,普吉二组完成打桩基础工程;上庄村于 20__年11月25日 启动拆迁,目前已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52户,已拆除房屋5.66万平方米,并于 20__年1月19日 先期启动了一期回迁安置房建设。

四是同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制定完善了9个村的“一村一策”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培训工作,先后开展了2次政策培训,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及时组织部分城中村失业人员参加现场求职,为他们提供有效就业岗位5000余个,为134人办理了《云南省失业人员失业证》。据统计,有820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35人参加失业保险,551人参加了养老保险。

总体上看,我区城中村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城中村广大居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新的工作,没有成功的经验去遵循,外地的一些

做法也仅仅只是借鉴,大家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创造,大胆实践,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从总的情况看,全区城中村自启动以来,势头很好,富有成效。回顾去年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区委、区政府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城中村改造建设情况,并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加快实施”的原则,确定了20__年城中村改造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保证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罗建宾书记为政委,规划、国土、房管、建设等16个政府职能部门和8个街道办事处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__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指挥部。同时,8个街道办事处也建立了工作机构,形成了统一协调、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精心部署,制定出台城中村改造工作意见和实施办法。区委、区政府依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重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要求,研究提出了《关于全面推进__区“城中村”重建改造工作的意见》,明确改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总体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及措施。在借鉴我区莲花池改造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__区城中村改造实施办法》,对我区城中村改造的实施程序、实施主体、实施细则以及农村居民的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户籍管理、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为改造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三)宣传动员,营造城中村改造良好氛围。我区把改造工作与政策法规宣传、了解村情民意相结合,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和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宣传资料、黑板报、墙报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先后印制《__区“城中村”改造宣传提纲》、《“城中村”改造中农房相关政策的解答》等材料2万余份下发到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小组。针对每一个改造项目,印制了一村一策的宣传手册。为增强基层干部的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基层干部对政策的认知和掌握程度,举行了城中村改造工作培训大会,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和村(居)委会干部等200余人进行了集中培训,进一步宣传、学习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政策,帮助大家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相关的政策,尽可能地做好城中村改造的组织者、宣传者、策划者和调解者。

(四)营造环境,积极引进开发企业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做好项目宣传与推介,公开城中村现状图、工作服务承诺和办事流程,引入更多合作伙伴加入改造工作。20__年3月初,区委、区政府召开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会,对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并大力宣传我区区位优势和项目优势,营造良好舆论、政策、人文环境,积极引进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参与我区改造项目,并与28家企业签定了改造城中村投资意向框架协议。

(五)深入调研,完成片区内城中村改造项目产业发展导向。区委、区政府将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区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遇,以改造为契机,结合我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智力区、工业园区建设,结合城市建设分区规划和__区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发展规划,提出了城中村改造项目产业发展导向,将城中村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与片区改造有机结合。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干部苦干、实干,城中村居民的理解、支持,参与企业扎实工作,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帮助下取得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城中村改造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着工作的整体推进。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受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开发企业投资城中村改造信心不足,实际参与企业少,项目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二是各街道办事处项目推进发展不平衡,上下联动不够。三是“多边工程”导致前期工作滞后,由于全市城中村改造起步阶段时间紧,存在边调研、边成立机构、边制定政策、边推进项目的情况,项目运作的细化规程、市区及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等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适应、建立和完善,导致协调沟通不到位、效率不高、项目前期工作滞后等现象。四是整合城中村周边地块进行连片改造实施难,城中村改造旨在改善居民居住安全、完善片区功能,目前定性为民心工程、幸福工程、德政工程,没有提升到法的角度明确定性为公益项目,在实施连片拆迁改造时涉及各方面利益的矛盾问题较多,列入改造范围的单位和住户不愿纳入改造,项目推进阻力较大。五是大面积拆迁改造造成过渡房源紧缺,租房难、租房贵的问题突出,给拆迁工作带来阻碍。

二、明确任务,提高认识

20__年将是危机和机遇并存的一年。按照市委、区委九届五次全会以及 2月9日 昆明市召开的20__年城中村改造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20__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城中村改造的工作步伐,重点抓好20__年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启动实施,实现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建设推动的核心作用,确保城中村改造任务的完成。现就20__年的工作重点安排如下:

(一)继续深入做好20__年项目推进工作。加强跟踪监督,列入20__年计划项目的11片12个村全面进入实质性拆迁(完成应拆迁总建筑面积的30%以上);加快土地“招、拍、挂”等工作环节的进度,全面启动回迁安置房建设,确保2个以上村的回迁安置房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二)着力抓实20__年改造任务。我区将列入20__年城中村改造计划的共7个片区8个村,即:丰宁街道办事处麻园片区,莲华街道办事处上马村片区、中马村片区、下马村片区和沙沟埂村、莲园村片区,普吉街道办事处小屯村片区,丰宁街道办事处黄土坡村片区。我们将认真分析、梳理各城中村片区的情况,有序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年内2个村进入实质性拆迁(完成应拆除总建筑面积的30%以上)。

(三)强化改造项目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年内完成主城建成区范围内47个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用规划引领改造,用规划控制建设。采取政府和企业两条腿并进的方式,加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力度。对有企业意向投资改造的城中村,由企业组织专项规划编制。对尚无开发企业对接的改造项目,由区城改办组织专项规划编制。

(四)认真编制__区城中村改造五年规划。在20__年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周密计划,认真编制我区20__年—20__年城中村改造五年规划,确保上半年完成。

(五)制定“迁村并点、统规统建”规划方案,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成“迁村并点”专项规划设计,并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年内全面启动“迁村并点”工作。

(六)督促企业加快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541”三年道路建设任务,结合城中村改造,年内督促企业完成2条道路的拆迁建设工作。

(七)积极

招商,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精心策划,深度包装,大力宣传推介,推出一批成熟项目,制定城中村改造招商方案,采取借助市的招商平台、搭建区内招商平台,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招商,同时不断提升项目筛选、储备和包装水平,做细做精做实招商项目,做到储备一批、推介一批、改造一批。

(八)进一步搭建信息平台,营造环境,加强政府和企业、银行的合作交流,创新融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解决城中村改造资金短缺问题。

(九)细化规程,严格依法、遵规、履程开展工作。以一至二个改造项目为突破点,以实际成效统一思想,打开工作局面,并在实施项目突破的过程中,将各个已出台的配套政策与项目推进的实践相结合,细化每一环节的工作规程,确保每个工作环节做到周密细致:一是认真开展入户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由各街道办事处筹建办负责辖区内城中村改造项目所涉及单位、住户的上门走访座谈,一方面要紧紧依靠驻区单位的党政组织,进行组织层面的接洽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入户走访宣传工作。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公示拆迁改造范围。三是对每个项目采取“一片一策”“一村一策”的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由街道办事处筹建办组织改造范围内的村(居)民和住户自下而上地讨论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做到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是保障程序,做好项目立项、规划报批、土地征转等相关工作,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操作,程序合法。

(十)健全机制,落实长效管理责任制。在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过程中,继续深化和完善资金监管、评估、社会稳定、纠纷调解、现场督办、现场巡查、信息报送、跟踪管理、行政裁决、行为约束、工作验收、档案管理等工作机制,更好地履行改造项目监督管理职能。同时,区委、区政府将实行区级领导项目总负责人制度,层层抓落实,确保项目的有序有效推进。

篇4

【论文摘 要】城市土地的过量开发,使得可利用土地资源紧缺,城中村土地成为城市土地市场的最后一块“蛋糕”。本文分析了城中村改造对住房供应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造建议。希望通过城中村改造不仅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和社区居民的可持续增长及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改善。

1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对其住房供应体系的影响

1.1 城中村改造对土地供应的影响

据悉,从1997年到2003年,西安市新增建设用地17万多亩。而按照陕西省政府的规划,其1997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为13.5万亩,西安的建设用地至少提前7年“预支”了3.5万亩。自此土地资源的紧缺,使西安失掉了许多项目,如西安市政府在2002年洽谈的50个投资项目因不能及时提供建设用地走了12个,失掉投资7亿元左右;2003年洽谈的55个项目,因同样的原因失掉投资达4亿元。据统计,目前西安市可投入市场供应的土地仅1万多亩,且绝大部分位于较为偏远的区域。

城中村作为存量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环境使其无疑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西安市三环以内的187个城中村中,农业人口20.1万人,总占地面积13.05万亩。按人均65平方米(其中40平方米为居住安置楼;25平方米用于经济发展建设)指标分配,平均3.0的容积率计算,这些城中村的村民安置用地为0.65万亩,改造后可盘活土地12.4万亩,即8.67.08万平方米,可建设各类商品房、商业房、停车场、经营项目等总建筑面积2.48亿平方米,其中80%约1.984亿平方米为居住面积。

可见,城中村改造土地已成为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主要供给力量,不仅将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也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1.2 对居民居住条件的影响

1.2.1 对廉租房供给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起,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主要的劳动力来源。但由于他们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不高,因此城中村的廉租住房成为他们的主要住房需求,同时也缓解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作为西部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外来人口打工、出行的城市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市外来人口已突破40万人,其中70%都居住在城中村,良好的地理区位、低廉的房租、方便的租赁手续、宽松的管理等优势使城中村成为城市外来人口的重要聚居地。随着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问题已越来越凸现。2009年8月,随着西安市雁塔区后村拆迁工作的启动,将近3万的流动人口都面临着租房难的问题。虽然城中村村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租金使乱搭乱建现象极为严重,但其在缓解城市政府对于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安置问题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由上可知,城中村改造大大减小廉租房的供应量,因此政府在对城中村改造的同时更应加强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做好城中村的整体规划,改造城中村的同时,也推动了住房供应体系的健康发展。

1.2.2 对商品房供给的影响

经调研发现,西安市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容积率都较高,价格也比同地段普通商品房要低一些,如莲湖区的“芙蓉新天地”、“古都西苑”等。这些改造项目的容积率基本上在5左右,有些甚至达到了6;其户型以80-120平方米、二室和三室为主;均价在3500元/平方米左右,与同地段商品住房相比价格低1000-1500元/平方米。可见,城中村改造的商品住房项目无论是在户型还是价格定位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那些真正需要购房来改善居住条件的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了住房市场的刚性住房需求。

1.2.3 对住房供应总体的影响

根据2008年规划,到2012年底,西安市将提供住房总量为5866万平方米,土地来源主要是城中村改造,其中普通商品住房365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73万平方米;单位职工住房554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安置用房19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22万平方米。其中套型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住房,占各类商品住房供应总量的70%以上。预计到2012年末,西安市人均居住面积将由2008年底的28.51平方米增加到30.15平方米。

从以上数据看出,政府规划在这四年中商品房的供给以中小户型为主;经济适用房方面以平均每户建筑面积80平方米计算,这四年间将会为西安市提供71625套经济适用房,可见在城中村改造的同时政府也加大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但在廉租房建设方面,以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米计算,这四年中的廉租房供给量也只有4400户,远低于市场需求,这显示政府对廉租房的重视程度还很低。但总体来说,西安市的住房供应体系正在努力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2 建议

2.1 通过城中村改造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

据了解,杭州市已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纳入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来解决其居住问题。郑州市则通过借助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进廉租房、周转房等保障型住房项目建设,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这些成功的例子值得参考,但也应结合西安市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案,在合适的区域将一部分城中村改造为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另一部分改造为合法的廉租房;此外也应多设计一些小户型,除满足房主自己居住外,便于将多出的房屋出租。具体情况视“城中村”区位地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及暂住人口安置数量等影响因素而定。

2.2 城中村改造应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

首先对城中村的规划应符合其周边环境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住宅、商业和服务业项目建设与城中村改造有机结合,因此规划设计中应带有可变性和灵活性。同时考虑到城中村负载着一定程度的经济职能,如房屋出租、商品销售等,因此改造后的住宅应考虑上层居住、下层经营的布局特点。

?参考文献:

[1] 杨淡锋. 社会视角:“都市村庄”都市化发展问题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3:19-24

[2] 城中村改造. 2008,(5):17-19

篇5

关键词:城中村; 运行; 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22803

1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逐渐出现,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劳动密集型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以广州市石牌村等为代表的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向城市发展的过度性现象,其发展历程与运行方式有其独特性,在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经历冲突。在分析城中村运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其改造过程与方案,找出城中村的演变与出路。

2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城中村的运行

李培林在贺雪峰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一个完整的村落共同体分为5种可以识别的边界:社会边界、文化边界、行政边界、自然边界和经济边界。对于传统

相对封闭的村落而言,这五种边界基本上相对重合。不同于以上情况,随着城市化发展,城中村的边界发生分化而不再重合,其次序为由边缘到核心,由经济边界向社会边界发展[1]。

笔者认为,在以上5种边界中,最重要的当属社会边界和经济边界。其中社会边界联系到村落核心的宗族制和血缘、乡土关系,而经济边界最为活跃,在中国经济腾飞以及城市化、工业化浪潮兴起的当下,村落的经济边界早已突破原本框架,首先打破村落传统的束缚。因此,根据李培林对村落共同体五种边界的概括,分别从社会线索和经济线索分析城中村的运行方式。

2.1 社会线索

从社会线索的角度,笔者认为村落的运行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乡土关系,血缘、地缘关系,共同价值体系和社会认同。

“乡土关系”是周晓红在先生“差序格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她认为,人与人之间除社会关系以外,还有更深层更基本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或称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种农耕的要求客观上将农民束缚在定居点,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存关系,或称乡土关系[2]。

在村落的传统生活领域中,家庭、邻里和社群等是初级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它们使得社会生活有序进行,而乡土关系使得农民能够长期定居却缺乏流动、缺乏交流和变迁,这种生活模式才能繁衍出由以上初级社会群体为单位,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组成的家族,进而由各个家族联合成宗族,这成为村落中人与人关系的最重要组合。事实上,即使实现非农化的城中村,仍然注重以礼而治,长幼有序,也还保持着村落的家庭生活和邻里生活。

在这种社会生活和组织方式基础上,城中村“村民”仍然遵循村落原有的共同价值体系和社会认同,这种认同方式下,形成了自然属性的熟人社会,村长在村落(熟人)家庭中承担近乎无限的家长责任。

然而,随着耕地的消失,农民终结了,村落是否也随之消失;人与自然的关系消失了,城中村民对土地的依赖是否也消失了呢。笔者认为这应该结合经济线索来分析。

2.2 经济线索

在城中村存在的历程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元素就是集体经济,集体分红是村民一大收入来源,集体经济也是村落联结的一大重要因素。广州城中村的集体经济是大队制、单位制和公司制的混合体。一方面,虽然公社消失了,集体经济却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大队制原有的三层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类似于城市中原来的“单位”,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村委会负责一切事物,村长类似国有企业厂长;②村落社区建设和管理费用由村集体支付,而不是国家财政支付;③村民的情感依赖性(很像国有制单位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村落排他性以及分红带来的经济上的依赖性;④村落的社会关系网络和配套的共同价值观(向公司制转化的困难阻碍)。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单位制消解不可避免,单位利益的排他性以及内部福利的追求,限制了资源的流动并提高了社会事务管理的成本。因此,村集体同样出现了公司制的某种特征。在广州城中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中,经济社作为“母公司”与经济联社作为“子公司”的组合,结合其他产权形式和村民经济合作行动成为常见形式。不同于通常公司股份制或合伙制的是,村集体采用“股份合作制”,在决策上采用“一人一票”(而不是“一股一票”),且实际上普通公民谈不上什么决策权(通常决策权归集体),也不可以退股。然而,奇特的是在分红时又按照“一股一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又充满中国市场经济对村落的嵌入性特征:城中村既是企业化的村落,却存在村落产权不完整、无可让渡性、收益权与决策权分离等特点;它又是存在内部市场的村落,这里存在多样的产权主体和同样多样的交易契约。正如李培林所言,广州城中村其集体经济存在于所谓“连续谱”的状态――在企业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理想化类型间一种看似“过渡”实则“稳定”的资源配置类型,而这才是“普遍规则”。

就村民个人经济收入而言,他们正在经历从“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过度,从依赖土地向利用土地所有权过度。黄宗智指出,传统村落随着人口压力和耕田减少,使小农不得不才用“过密化”策略,即在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单位面积耕田的劳动力(采用多生男丁的策略)[3],而我们知道生产资料的边际替代率递减,在其他生产资料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例如资本、土地),这种一味投入劳动力的方法无疑效率低下,还会进一步增加人口压力。这种策略看似只能基本维持生存,实则与历史条件有关,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小农在大多数时间除了劳动力,还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投入渠道,只能不断生育,大量投入人丁,看似缺乏理性,却是无奈的选择。而中国改革开放,给了农民新的机会,当其他就业选择造成传统农耕“机会成本”大幅增加时,农民几乎立刻体现出“经济理性”,例如城镇企业和集体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全国涌现的农民工大军。表现在广州城中村,就是“寓公”的出现――城中村村民将住宅基地上建造的廉租房租给大量外来务工者,除了集体经济分红,收租已经成为广州城中村村民另一大收入来源。不得不说,这是典型的“寄生型”生活,长远来看,不具备可持续性,也不符合我国城市化将村民转化成新市民的要求。然而,这种现象存在下来,这种所谓寄生型生存,其实质,经济本质上是村民经济理性的作用(尽管不具备可持续性),社会本质上是村民保土观念的新表现――从对土地的依赖到对土地的利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村落根本的乡土关系并没有变,只是从另一个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城中村村民依靠廉租房――这个新形式的“耕地”,“顽固”地保留了村落原有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形态)。

3 村落终结与城市化――城中村的改造

3.1 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国内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分别从城市规划学、法律、经济、管理和社会学视角对城中村改造进行了研究[4]。当前主流的分类方法是以主导主体为标准进行划分[5],在此基础上,邵任薇探讨了城中村自主与镶嵌式改造问题,而魏立华、闫小培等提出了“原位改造低收入廉租房社区”的模式。

王海龙等认为根据主导主体为依据进行划分,主要可分为政府主导(北京),开发商主导(武汉、兰州、西安等)和村集体主导(广州)。具体到广州,在村集体主导下,目前采用的改造措施有:①行政上,将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村改居”);②经济上,集体经济改为国有经济,集体土地改为国有土地(“集改国”),村民宅基地转为城镇房地产权;③公共服务上,将农村管理纳入城市管理范畴。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广州市采用“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在默认村民收益的前提下,很大一部分改造费用将由村集体“买单”。

3.2 城中村改造的思考

上文提到广州市改造以村集体为主体,在村民为最大获益方的前提下,以村集体出资为主,政府和开发商不参与其中。然而,获益方的界定,资金筹措以及具体执行过程中责任主体的界定等都为具体执行带来困难。

根据对城中村运行模式的分析,我们知道维系村落的根本因素是“乡土关系”,以及由这种“乡土关系”衍生出来的社会关系。有学者认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保留原有的社群关系。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要实现村落的改造和以及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必须打破村落原有的乡土关系和社会关系,即使维持也只是暂时性质的。

另一方面,就广州市城中村而言,村集体经济也是联系村落存在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在经济上打破大多数居民“靠山吃山”,靠分红和收租生活的状况,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环节。

3.3 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

根据以上对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围绕“乡土关系”和“经济关系”两个方面来拓展新思路。

3.3.1 集体经济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

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源有3种:土地出租、物业出租及商贸服务,其中前两种成为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要改变以上情形,首先,应该从结构上改变村集体经济,使得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从管理层面,可以引入MBA等高层管理人才,村集体原有领导层在培训合格后也可以上岗,这样逐步淘汰替换固有管理阶层,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行政与经济分开,“村委会”与企业管理层分开。其次,对集体经济辖内的村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一定程度上符合集体经济转型成公司对员工新的职业技能要求。由“坐地分红”变为“按劳取得”。

3.3.2 新建小区建设

根据对广州石牌村、瑞宝村、猎德村等实际调查[7],以上村落在2004年实际就业率在20%~25%,大多数人靠廉租房和集体经济分红过活。因此,将城中村居民移居新建小区尤为重要。这是打破原有“乡土关系”,将“村民”与原来土地分开的必要一环。只有“人地分开”,村民才能逐渐培养“市民意识”,“靠房生钱”转为“以钱养房”,为了生计村民们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情才会出现,同时,原有社会关系随着乡土关系的消失(摆脱土地束缚)和时间发展将会逐渐减弱,圈内村民由于就业、求学、婚假等原因离开原社群,当新居民比例达到一定程度,量变产生质变,必然导致原有社群解体,城中村终结而城市化在社会学层面完成。

另外,城中村向城市(城镇)转变应该维系在下一代身上,应该从现在做起,提高村民下一代的教育质量,可以采用合并中心学校或者招聘(征调)优秀师资的方法扭转当前硬件过关、软件疲软的情况。唯此,以提高下一代综合素质,改变其遵循父辈“寄生型”生活的轨迹,加上年轻人对新事物和城市化生活的适应能力远大于父辈,这一点具有普适性[8]。相比于成年村民,年轻一代会更加适应城市生活进而在他们这一代完成村民向市民的社会性转变。

3.3.3 原位廉租房社区建设

同时,为适应外来流动人口的需求,政府可以在原位建设廉租房社区,所有权归政府所有,通过租费所得一定程度上补贴新小区建设的费用,减少由于集体经济出资造成的村民不满,又可以以较低价格出租给外来人口,满足了大量外来人口对廉租房的需求。既能满足需求端,又适应了城市化要求,将原本环境较差参差不齐的出租房(有时甚至是棚户)区改造为统一规格、环境较好的廉租房社区,可谓众望所归。

4 结语

通过分析广州城中村运行的基本情况,从社会和经济层面探讨了城中村维系的根本原因,并通过分析现行改造方案的利弊,笔者围绕乡土关系和经济联系两个核心提出了一些城中村改造的新研究思路,即集体经济转制,新建社区和原位廉租房社区并举的设想。

不难发现,中华大地急速变迁缩影的城中村,它的前世,作为古老的村落存在于中华大地数千年,乡土、血缘、宗族仿佛深植期间,亘古不变。今生,城市化浪潮下,工业化和非农化带来“城中村落”这个新的群体,亘古不变的传统终于出现变化的裂缝和契机。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无法阻挡,城市化的车轮滚滚向前,底层保留的传统与精英设计的现代化会怎样融合,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李培林.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05.

[2]周晓虹.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J].社会学研究,1998(5).

[3]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4]邵任薇. 镶嵌式自主:城中村改造中的自主与镶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

[5]王海龙. 建构新型城市化时期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 2014(3).

[6]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规划, 2005(7).

[7]闫小培, 魏立华, 周锐波.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 城市规划, 2004(3).

[8]Maritza Concha, Mariana Sanchez, Mario de la Rosa.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ocial Capital and Acculturation-Related Stress Among Recent Latino Immigrants In South Florida[J]. NIH Public Access Author Manuscript,2014(1).

[9]李文武.青年的居住问题:城市特殊区域特殊群体的安居――来自兰州市安宁区的实证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12) .

[10]王湃,黄志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外来人口住房保障问题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15(12) .

[11]石忆邵.都农融合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向[J]. 广东社会科学, 2015(6).

篇6

“城中村”的存在,为本地农民增加收入、以房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级差收益提供了机会,为外地人口以低房租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城市谋生提供了方便。但是,城乡结合部的自我无序蔓延,也带来大量社会问题,滋生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巨量流动人口在“城中村”栖居,无法融入城市,也使得这种“城市病”在各类城市的局部区域加剧。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问题能否解决好,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课题,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治安定的关键问题。

为了找出破解“城中村”问题的方案和路径,本调研组从北京2010年启动的50个重点村改造入手,寻求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思路与做法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与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门头沟六区相接壤的地区,涉及77个街道乡镇和1673个社区(村),本市户籍人口326.7万人,流动人口404.07万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到全市流动人口总量的52.63%。

北京市政府于2008年在海淀北坞村和朝阳大望京村进行试点后,2010年启动50个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工程,为破解城乡结合部难题进行探索。

此次改造的目标为:以保护农民利益和原住农民彻底融入城市为前提,使农民成为有住房、有产业、有就业、有股权、享受社保和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市民,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完全城市化。 1.整合土地

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并没有直接把农村集体土地全部征为国有,在城市化改造后拆迁整理出来属于农村的集体剩余土地,即安置房、集体产业所占土地,可以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用于农民安置的产业项目可以定向出让供地,允许农民在建设用地上建租赁房。

土地也是重点村城市化改造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通过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统筹融资抵押物及土地储备上市来实现城市化建设项目的资金平衡。

通过土地融资和集体所有制不变,“城中村”既能实现土地重新安排用途、集约利用,也能获得未来的集体土地收益,有利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50个重点村改造,拆迁整理出45平方公里土地,其中7.8平方公里建回迁安置房,3.3平方公里建集体产业,13平方公里回建绿地,4平方公里建设基础设施,16.9平方公里出让后用于平衡建设资金。拆迁后高楼层回迁房的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时留出来大量绿地,绿地占各村总面积占到五分之二左右。这既有利城市环境质量,也为未来的开发留下潜在留备土地。

同时,土地也不影响社会保障水平。政府按照不挂钩土地管理政策,不区分遗留集体剩余土地多少,不改变剩余土地的产权属性,制定“农转居”的工作方案,探索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2.拆旧建新

由于旧村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城市化建设必然会遇到旧村拆除的问题。

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旧村拆除面积25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产权院面积1290万平方米,非住宅单位面积1240万平方米。

拆迁方式从总体政策上来说,是在土地储备、绿化隔离建设等模式下明确资金平衡规划,确定拆迁主体、委托拆迁企业启动、实现的。

在一村一策规划指导下,各村的拆迁面积和片区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规划方案,审批后实施。其中朝阳区注重土地资源统筹利用,打破了乡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规划房屋拆迁和土地利用,实现了土地优化管理和集约利用。

因为拆迁面积与补偿紧密相关,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手段侵街占道、加盖房屋,利用违法建设等不当得利行为,政府通过明确拆迁房住宅和非住宅认定标准、拆迁补偿奖励标准来遏制违章、抢建、抢装的问题。

具体规定如下:被拆迁宅基地的权属及面积、被拆迁住宅房屋的权属及面积以《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有异议的由村委会审核。被拆迁非住宅建筑以《房屋所有权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农业设施、农村集体公共设施也分别需农业主管部门审批文件、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确认作为依据。

同时,政府实行“多建不多得,少建不少得,老实人不吃亏”原则,对于违法高层建筑不予补偿,鼓励少建,对于闲置宅基地进行奖励。例如,昌平区对房屋占地面积超过宅基地面积85%的部分,不再通过评估作价方式给予补偿;未达到宅基地面积85%以内的宅基地闲置面积,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奖励。

同时,各重点村可根据实际公议补偿方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的做法是,村支书、村干部先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利益调节、处理争议,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拆迁补偿方案,以实现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目标。

例如,唐家岭村如果仅按照宅基地面积补贴,一些有着大面积宅基地的家庭将获得远远多于一般人家的拆迁补偿,但村里大部分宅基地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下,为了让大部分人同意补偿方案,大于160平方米的宅基地不再纳入补偿范围。以前通过违法建设高层房屋获得的暴利性租金收入(改造前部分村民一年的租金收入可达20万-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不复存在。

拆迁的补偿方案确定了定向补偿、实物补偿、留地安置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北京各城区的重点村拆迁可以灵活创新确定补偿方式。例如,朝阳区各乡具体制定住宅腾退补偿政策,就考虑了居住面积小的困难户等情况,具体补偿方式由农民自主选择。石景山区创新提出“1∶1.2房屋实物面积安置”“院地补助”,并举办拆迁困难户联席会评议实施办法。

在重点村改造中,将建设1181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计划在动迁后两年时间内回迁。

截至2013年6月,已有48个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已开工建设,其中33个村已经全部开工建设,15个村部分开工建设。其中,有16个村已全部竣工并陆续回迁,另有5个村部分竣工。作为回迁安置房的配套工程,已规划4平方公里用于水务、交通、医疗、学校等公共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与城市接轨,提高生活水平。 3.产权改革

农村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是产业发展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农村城市化才是健康的。

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将拆迁整理的土地按照每个劳动力人均50平方米标准,共规划62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统筹重点村产业与周边高端产业功能区协调发展。

同时,试点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房,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的管理。拆迁中留地安置的补偿方式也为集体产业留下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全面启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 “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要求,让农民拥有股份,成为集体经济的收益者。

目前,各重点村产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各重点村基本都进行了集体资产量化处理、所有成员界定及农龄登记工作。

至2013年6月,50个重点村中已有44个村完成产权改革,其余6个村也已启动改革。 4.转农为居

50个重点村现已全部启动整建制农转居工作。通州区和昌平区都将改造与区人力社保局、民政局、公安分局对接,将整建制农转居与社会保障挂钩。而在丰台区,农转居则是与征地工作同步进行的。

目前,市政府已批准丰台、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房山区的28个重点村整建制农转居工作方案,部分村完成了整建制农转居。

在农转居过程中,确定了实行城乡制度衔接,社会保险及一次性就业补助等由征地、项目投资承担的原则。也就是说,征地补偿等“收入”必须先支付村民的社保和就业补偿,然后再考虑他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全面接轨城市社保体系,搬迁村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升,实现各类救助群体社会保障全覆盖。各村也在尽快落实社会保险补缴工作。比如,大红门村2815名村民均可参加“新农合”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此外,政府还着手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有就业愿望的人员100%就业,从而使农民的技能有所提高。

比如,大兴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抓住了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机遇,加强两区就业工作融合对接,使得瀛海镇、旧宫镇大部分劳动力在开发区实现就业。 实践中的制度创新

北京50个重点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制度创新消除了城乡二元体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重要实践,为其他需要改革、重建的村落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1.城乡统筹理念

“一村(乡)一策”的城乡统筹理念,首先为重点村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赢得了宝贵时间,且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资源,对症下药,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在城市化改造中,各重点村按照一村一策的政策,根据自身资源进行了规划和改造,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土地储备、绿隔建设政策模式。

土地储备模式即由村里向土地储备机构贷款,开始拆迁和回迁楼建设,整理出的部分土地交由土储部门列入土储上市,实现资金平衡。

绿隔建设模式则是由各村委会的农工商联合公司、农民出资合作建房,集体和政府也投入,项目享受绿隔建设的优惠政策。

此外,重点村对自身土地规划与建设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如丰台区大红门村的土地改造规划,虽然日后作为森林公园的土地所有权归于政府,但使用权依然属于大红门村,这一模式对其他村日后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在行政审批上,由于北京市发改委下放了重点村建设的立项核准权和招投标核准权,直接指导重点村的科学立项,不断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率,进而使得拆迁、建设、产业发展、整建制农转居工作得以落实。 2.土地管理与所有权改革

创新土地资源统筹利用及所有制改革是制度创新的一大方面。由于农民集体的剩余土地在调整规划后可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且允许在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将重点村一定比例的土地列入土地储备,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

非农产业的增加,则提高了土地的流动性,使土地利用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例如,海淀区唐家岭村,除回迁房之外,村里还拥有不少的写字楼、租赁房屋,为该村提供了重要的土地租金收入。

由于改造方案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个别村的成功经验也很有借鉴意义。如朝阳区建设用地不足的龙爪树村,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乡域界限,与其他乡适当置换用地性质,实现双赢。

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吸引外来资金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有资金,让农民真正成为有资产的市民。农民真正参与建设,才会更有积极性。 3.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且必要的步骤,旨在缩小城乡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距,而建设资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次重点村改造中,北京市各部门都积极为重点村改革搭建融资平台,保障建设资金需求。

北京银监局对融资政策进行专门指导,并对重大项目融资进行具体指导和协调,这保证了融资的方向和效率,让有限的资金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另外,市政部门建立的应急风险资金能够有效缓解资金筹集压力,在关键时能有力地支持重点村建设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融资计划优先满足的是重点村基础设施资金需求,这与中发展非农产业相吻合。如道路交通,从大红门村的改造经验来看,用自己的钱搞道路建设,借政府之力贷款融资,既缓解了道路建设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政策建议

(一)政府要对“城中村”改造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进实施。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部分村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没有开始改造。

比如,昌平区东三旗村就没有开始原计划的改造。据村民反映,政府在改造计划后没有落实后续改造工作。鉴于此,政府应加强督促、落实各重点村改造工作,而不是只完成方案和政策设计,就不管了。

此外,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应引起重视,部分村出现了资金紧张、无法完成建设任务的局面。主要原因有集体自有资金不足、土地融资困难、后期融资受到严格限制等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资金问题予以重视。

(二)进一步落实改造后的农民权益。

调研中发现,村民的权利意识较为淡薄,对本村的改造意图、改造后权益不甚了解,因此可能会成为改造的阻力。建议加强宣传教育,让村民对自身权益有充分了解,从而支持“城中村”改造进行。

在改造过程中,每个村几乎都划出很大一部分土地被征用为绿地,但这部分土地补贴并不按照市价,补贴资金极少。虽然一些重点村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把绿地所占土地无偿交给政府,但是村子保留该土地将来用作其他用途的收益权。

建议今后接受改造的村庄借鉴此方法,维护村子和村民的土地权益,保留土地收益。就总体而言,部分村出现了用地减少、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

整建制农转居进程也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紧缺,难以完成社会保障对接的费用,以及程序上限制条件过于苛刻,要求必须完成拆迁任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处置工作以及社会保障保险衔接费用筹集到位,因此离整建制农转居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三)真正落实农民产业用地。

在现实中,重点村改造后的产业及回迁房用地实际比例过小。

参照台湾“城中村”改造方法,其村子留用土地占到原村总面积45%左右。但此次改造的留用土地占比远远小于该比例,农民的权益受到了一定损害。

建议在“城中村”改造中充分考虑农民的权益,增加回迁房和产业用地比例。

此外,虽然每个重点村都留下了产业用地,但由于审批过程复杂,加上村庄自有资金短缺,这些土地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同时,因为产业用地的用途并没有合理、详细的规划,资源短缺的村子多数将此地用作物流等用途。

建议各村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产业用地进行良好规划,有条件的可以多个村连成产业区,这将有助于集体产业壮大以及未来的发展。

(四)落实农民房屋产权。

公租房产权只有70年,改造之前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巨大的权益落差会加大改造的难度,引起农民的反感抵触。

建议政府充分考虑农民权益,给予70年后公租房补贴承诺,让农民权益得到明确保障,也让农民安心上房。并且在改造过程中还出现了小产权房问题,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五)重视外来人口居住成本问题。

原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大量外来人口在改造时被迫离开村子,改造后由于房租升高不能回到原村继续居住。因此这些人的去向将成为很大的问题,可能加重其他未改造地区的压力,造成新的“城中村”问题,从而抵消改造效果。外来人口居住成本的上升,也会抬高城市雇工成本,给城市长期发展造成负面效果,必须引起重视。

(六)增强农民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自主性。

“城中村”的改造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宣传、拆迁、回迁,造成了政府与农民处于对立面的表象。

但实际上改造对于村庄和村民的未来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也是“城中村”融入城市客观上必经的阶段,是村民变居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因此,建议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提升农民对“城中村”改造的理解,给农民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应阶段,而不是进行运动式的突击改造。这样农民才会支持“城中村”改造,减少争端,并积极地参与。

篇7

市委副书记、市长率规划、国土、建设等市级部门负责人赴街道调研工作,督促部署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会战攻坚的各项任务。在调研时强调,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推进需要会战攻坚来突破瓶颈制约。街道要咬紧牙关,集中精力,合力攻坚,全力做好征地拆迁等相关工作,为全市重大项目、中心城区改造提升等重点工程建设赢得宝贵时间和空间。

街道关于东部文化商务区建设工程、北二环东延综合改造工程、东南骨干道路工程等市级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和加快推进城市化、推进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工,对街道前阶段工作表示充分肯定。这些市级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有序推进,是街道积极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说明了街道领导班子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

指出,东部文化商务区建设工程、北二环东延综合改造工程、东南骨干道路工程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更是广大老百姓的殷切期盼。这些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成后,将迅速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商务配套环境,极大方便老百姓的出行,对今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街道作为这些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施的主战场,要咬紧牙关,集中精力,合力攻坚,全力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为全市重大项目、中心城区改造提升等重点工程建设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强调,要强势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会战攻坚,重在抓好关键工作环节。要根据“会战攻坚年”的安排部署,明确目标,明确任务,细化方案,强化考核,合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到位:一是要细化工作方案。要根据项目工程进度要求和安排,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进度要求、时间节点、工作环节和方法,确保能按时完成征地拆迁的工作任务;二是要强化考核。要依据工作方案来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将工作任务考核细化到部门、工作小组和每个参与的工作人员,以考核促进工作责任落实。

对街道推进城市化工作,指出,街道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住中心城区改造提升的历史性机遇,在服从市域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自身功能定位,找准发展方向,编制科学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镇经济。今年推进城市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城中村改造推广的模式和机制,为下步大规模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中提升”的好处。

篇8

深 圳高房价资金拼图浮出水面。如何控制高房价?政府的“有形之手”如何介入?成为各方关注和揣测的话题。

2009年6月,苏州市委书记王荣“空降”深圳。

王荣担任深圳代市长之职后不久,网络上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深圳市民最希望新任市长解决的问题是:“能顶住压力,将楼价降下来”。

深圳高房价该如何诊治?各方声音首先交汇于土地供应之上。

“土地话语权”之议

深圳市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邓岳方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提供了深圳市土地储备的确切数字:经过整理的熟地约7万平方米,未经整理的毛地约80万平方米。

这一数字,不抵一个中等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量。2009年10月某市场研究机构的一项统计显示,土地储备排名前十位的房企拥有的土地储备量总和超过3亿平方米,其中最少的也在千万平米以上。

市场观察人士则表示,深圳关内从2003年至2009年,已经5年没有公开供应土地。“能看到的任何在关内销售的楼盘,都是在消耗历史存量土地。”即便是作为近年来土地供应“主场”的关外,“位置好一些的土地,大部分也都已经开发了”。

面对上述现实,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的深圳地产人士普遍认为,深圳当前的房价暴涨,很大的推力来自于土地供应的紧张。

“深圳为什么会出现全民炒房的局面?就是因为大多数购房者都认为深圳土地越来越稀缺,好的地段、景观和物业势必成为绝版。”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土地储备及供应信息的不太透明,造成了当前深圳购房者的超高预期、过度预期,让房价“击鼓传花”游戏得以持续。

“先在土地供应上掌握话语权,然后才能考虑调控房价的问题。”深圳多位地产界人士近乎一致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达了这一观点。

在此呼声下,目前深圳就土地问题展开了大动作――推进总占地240平方公里的“城市更新”计划。其中包括城中村100平方公里、旧工业区126平方公里、旧工商住混合区6平方公里和旧住宅区8平方公里。更新办法分为综合治理、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三类。后两项将直接形成建设用地供应。

深圳规土资主任王透露:2010年,深圳准备启动93个城市更新项目。其中首批25个项目已进入公示程序,涉及用地约4平方公里。

若按常理,如此庞大的城市更新计划,必然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当地媒体对深圳市福田区一个城中村――岗厦村的拆迁成本调查显示,若按周边房价标准补偿,这个城中村将诞生至少10个亿万富豪,“千万富翁几乎家家都是”。

深圳在“城市更新”计划中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操作模式。用王的话说,城市更新“几乎不会用到政府投入”。其具体做法对现行土地制度多有突破,比如,允许土地使用权人自行成为改造开发主体,并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从政府手中获取土地权证,摒弃了“先由政府收回土地、招标后再开发”的传统路径,等等。

深圳的做法引发了业界的关注,已有数个城市考察团赴深圳调研。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在深圳的‘城市更新’计划中,看不到允许协议转让土地的字样,而在具体操作中,实际上是允许这样做了。”

金地集团深圳公司首席项目发展专员朱凡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城市更新”计划对深圳地产界影响很大,“现在深圳有1000多家房地产公司申报了参与旧改项目的申请,但批下来可能不到100家”。

在朱凡看来,政府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城市更新,“目的不是为了赚钱。”

但王则否认“城市更新”计划意味着放弃土地收益。他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深圳“2010年的土地收入计划里,希望有三分之一是从‘城市更新’里面产出来的。而且,以后这个比例还会逐渐加大。”

王还表示,深圳目前已开始考虑做土地投融资规划的问题,为弥补土地储备的“历史欠账”,下一步会在金融层面尝试更多创新,比如成立土地银行、土地融资公司等等。

“城市更新”之辨

启动“城市更新”计划究竟会对抑制房价有着怎样的影响?《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深圳调研期间听到了不一致的声音。

一种观点认为,“城市更新”必然会再次抬升地价成本,进而推高房价。深圳现行的某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已出现了周边房价乘势猛涨的现象。例如,在正在拆迁的岗厦片区,周边某楼盘一个月之内单价升了3000多元。

上述观点还认为,“城市更新”过程中,会因拆迁“逼出”大量的被动性住房需求,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会再次推高房价。而且,不排除一些因拆迁补偿暴富的人利用手中余资加入炒房行列。

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以“城市更新”释放存量土地,是深圳缓解高房价的一根“救命稻草”。

有市场机构曾预测,深圳城中村改造将提供8000万至1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增量,而深圳每年的需求量约为800万至900万平方米,这无疑对平抑深圳房价,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对房地产市场“洗牌”起到作用。

而在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峰眼中,深圳房价之所以经常大起大落,除了源于土地供应的紧张外,还与当地的住房制度设计缺失有着很大的关联度。

“深圳的住房总量差不多是4亿平方米,但是真正在功能、质量和环境上都符合消费需求的住房,不到20%,住房结构偏差明显。”王峰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起步,经历30年“急行军”式的发展,人口大量涌入,住房结构性短缺成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而早期房荒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匆忙,带有明显应急性质。

住房制度酝酿变革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截至2009年11月,深圳市“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提出的14万套保障性住房,目前推出的不到1万套。770万平方米的计划建筑面积完工不足10%,其中租住率为50%。

对于深圳市住房保障的现实尴尬,王峰说,实际上近年来深圳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平均每年有30-40亿元,最高一年达77亿元”。但平抑房价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建设周期过长”等等。

――种种迹象表明,深圳正在酝酿下一步对保障房建设发力。

就在备受房地产业界关注的“国四条”颁布的同一天(2009年12月14日),对外公示的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草案)》中明确提出:2012年前,深圳18.9%新增居住用地将用于保障房建设。

再加上此前《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和《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0年度实施计划》,短短半月之间,深圳增加住房用地的红头文件已是“三连发”。

在此之前,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曾赴港考察当地公屋计划,并表态说:“政府应通过土地供应、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平抑中低端房价市场,从而使深圳的房地产市场更加理性和健康”。

随后,王荣在调研深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时再次强调,“要抑制投机性购房行为,通过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供给等政策支持力度,平抑过快上涨的房价。”

如果让地方政府有激励、也有需要去做保障性住房的话,该需要一种怎样的制度设计?受政府邀请赴深圳专项调研保障房建设方案的北京大学某研究员透露,“深圳市政府目前在考虑,针对非户籍人口的保障性住房要比户籍人口的更有现实意义,并希望由市场手段通过改造‘城中村’等存量来完成。”

该研究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深圳希望将“城中村”等存量保障房纳入“资源、资本、资产”的框架,借助市场手段对其进行确权、改造。“如此,不仅能改善城市面貌,也为政府自身分享到一部分收益。”

按照2008年的人口统计,深圳市的户籍人口为877万,非户籍人口1037万。在1037万的非户籍人口中,有近48.7%的人居住在城中村。

过去30年间,深圳市农民房、小产权房以及集资建房等各类“私建住房”的总和是多少?在资料整理和访谈过程中,《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先后获得两个数字:1.2亿平方米和1.7亿平方米,虽不精准,可能还是有些样本意义。

当地一位业内人士不无戏谑地说,“是深圳的当地农民替政府完成了住房保障工作。”

民间声音则建议,“政府干脆把部分农民房收了,该确权的确权,该转正的转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必会对调控高房价立竿见影。”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也曾就“部分小产权房是否会以某种先行先试的途径在深圳率先获取转正”书面采访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但截至发稿时,并未得到确切答复。

深圳尝试住房保障制度创新的动作已越来越大。其中,引进企业力量建设保障性住房,成为重要探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的相关官员曾表示,企业参与其中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让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减轻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运作效率也更高。

篇9

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奥运期间维稳工作精神,结合我省爱卫会的职责和工作分工,决定从7月下旬至奥运期间在全省城乡开展以“清洁家园,健康奥运”为主题,以环境卫生整治、健康教育、控烟、除“四害”工作为重点的爱国卫生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在全省城乡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切实整治城乡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各市县、各单位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主要清除卫生死角和暴露垃圾;整治乱搭乱建、乱堆放、乱贴乱画、车辆乱停放、乱摆卖;修复破损、坑洼路面及绿化带;消灭“四害”孳生地等。

(二)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控烟活动

各市、县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健康教育与控烟知识,如建健康教育与控烟宣传牌,宣传栏,张挂横额,采用电视、广播、发放宣传画和宣传单以及文艺演出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与控烟工作。在城镇公共场所建立无烟区,如无烟商场、无烟学校、无烟候车室、无烟病区等,减少被动吸烟者的危害。全面、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与控烟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教育与控烟知识和意识,切实落实“无烟奥运”的承诺。

(三)集中开展除“四害”消杀活动

夏季是我省家鼠、蚊、蝇和蟑螂繁殖高峰季节,各市、县爱卫办要针对四害消长特点,认真组织开展一次除“四害”活动。重点放在餐饮业、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公共厕所、下水道、明渠、垃圾集中点等,做到防治结合。

二、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认真落实

各市县爱卫会特别是旅游重点城市的爱卫会要认真部署,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推动工作落实。省爱卫办将不定期对各市县进行抽查和调研督导。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重点做好旅游城市和景区及做好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出入市口、游园绿地的清扫保洁工作。以创建和巩固卫生城市(镇、村)活动为载体,推动城乡环境卫生的改善,增强群众文明卫生意识。以整洁卫生、优美舒适的环境迎接奥运会的举办。

(三)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各市县要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并将有效做法形成可持续深入开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重点做好旅游城市和景区及做好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出入市口、游园绿地的清扫保洁工作。以创建和巩固卫生城市(镇、村)活动为载体,推动城乡环境卫生的改善,增强群众文明卫生意识。以整洁卫生、优美舒适的环境迎接奥运会的举办。

篇10

光阴如梭,不平凡的2014年转瞬又将成为历史,在2015年即将到来之际,回顾一年的工作,在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领导的全面支持、关心下,我以岗位带头人的职责意识,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我积极配合其他支队领导及党委成员完成上级领导及支队党委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做到相互补台,重点明确,思路清晰,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开创了消防工作新局面,现将我一年来的履职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我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者,先学一步、深学一步,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把握学习活动的宗旨。领会市委、总队党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和各级讲话精神,把握各阶段的工作和要求,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扎实推进理论学习与基层调研。精心组织支队官兵参加学习。活动中,注重自学,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撰写了学习体会和调研文章。学习调研组织本年度2次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纠正和改进自身在科学发展观上的含糊认识,制约科学发展的旧观念,剖析思想根源,批评和自我批评,按照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学习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工作科学化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2014年我切实按照“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勤政廉政”的要求,积极协助支队长、政委抓好全局的思想、业务建设和队伍的管理工作和“三基”工程建设工作。在做好分管的建审工作的同时;今年2月21日根据支队对党委的决定,我又接管了原黄德明副支队长所分管的后勤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丝毫不敢懈怠,团结带领全体官兵上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稳妥地进行

在建、待建工程进展顺利。具体有:龙华消防训练基地一期综合教学楼和宿舍楼土建主体工程已封顶,室外环境建设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福田消防大队及福益中队室内装饰和室外环境建设工程已完成;南头中队综合楼结构补强工程已完成,室内装饰工程正在施工当中;机关食堂改造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龙华消防训练基地二期修理中队和战勤保障大队建设工程已同意立项,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阶段;支队指挥中心大楼外立面改造及屋面防水工程项目建设方案正在办理工程招投标手续;三洲田中队、福景中队、福沙中队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龙岗大运城特勤中队正办理建设规划许可证;宝龙、坑梓和坂雪岗中队已完成用地的选址工作;南澳中队建设用地选址正在进行当中。协助市规划局先后完成了特区内和宝安、龙岗两区共计42个消防队(站)的预选址和现场实地勘察工作;通过协调,局机关大楼消防改造项目已经市发改局评审并取得立项批文;大运会消防站项目总概算编制已完成报送工作。通过与施工单位和现役支队协调,完成了福田大队及福益中队综合楼项目室外场址平整、室外土方开挖及外运、室内外墙清洗、内部清洁、电梯调试、西南面围墙建设以及室内卫生清洁等工程收尾工作。其他基建项目正在按程序办理当中。

2、加快装备建设步伐,完成多项重大建设项目

一是认真落实市政府下达2.2234亿元经费的装备建设项目,已完成31辆消防车的招标及合同的签订工作。报废更新现场接处警车38辆,中型运警车4辆,待上级部门批复后,可启动招标建设工作。

二是完成市发改局下达的装备经费1100万元项目,该经费主要按一级战勤保障大队的标准,建设1个战勤保障大队,补充新建竹子林、田贝、西丽三个现役中队的执勤装备缺口以及消防支队常用器材共178项,其中的48种器材选用进口产品项目已完成招标及合同签订工作。

三是启动市政府下达1亿元消防建设经费,其中8000万购置16辆消防车和2辆训练车,2000万购置消防器材。经市财政局批复,可以启动经费。

四是按照市财政2008年下达器材装备投资计划,完成了购置特种健身器材、消防常用器材、消防员个人及火灾现场防化服、“深消三号”进船坞维修等14项招标购置工作,投入资金900余万元。

五是完成深圳科技强警示范市地铁消防装备(3630万元)2辆多功能路轨两用抢险排烟消防车的验收及交付现役使用工作。

六是车辆的补充和报废工作。6台丰田凯美瑞轿车已于12月2日分发到各大队政委做为工作用车,其余的32辆丰田牌吉普车和中巴将于12月20日到位,届时配发到各处、大队使用。完成消防执法监督17辆车采购前工作,现准备协议采购;继续做好报废更新车42辆行政用车项目,完成了42辆报废车的资料核查和上报工作。经过局领导的协调沟通,根据我支队的实际情况,财政局在2014年9月18日下达了《关于市消防局车辆报废处置的批复》已同意我支队可以启动资金购置车辆的同时,做好车辆报废工作。

3、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做实财务管理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2014年度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计划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先后完成了41台消防车以及器材装备等项目的招标采购协调工作;完成了各大队、业务部门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数码照相机等办公设备的采购工作;完成了局机关食堂采购厨房厨具设备、电视机、投影仪、空调等餐桌椅、电脑、完成了办公家私采购工作;配套设施设备一批。

2、支队房租收入能及时上缴市财政局。市财政下达的特种消防器材、常用器材装备以及电子办公设备等也都按政府招标采购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招标采购手续。

3、做好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为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组织了支队结算中心财会人员和大队报账员参加了市财政局和市公安局统一举办的财会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学习。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支队财务人员业务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

4、抓好服装、油料管理的日常工作

1、宝安、龙岗大队垂直管理后,为了做好被装人员信息的录入工作,完成了支队(包括宝安、龙岗)1200多名民警被装的重新量体工作;对上半年未发放被装的38名民警,完成被装的订做和发放工作。与市局后保处核对历年被装的帐务工作,并支付了所有欠款,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2014年,共发放男、女民警警用皮鞋948双,发放民警服13020套件,为61名民警发放配套警衔。

2、为支队各类消防装备及车辆做好油料保障。2014年,支队车辆油料充值金额合计约350多万元。9月,按照支队工作部署,完成防火监督检查工作的油料补给。并做好车辆油料IC卡的清理工作,办理46张加油IC卡的停卡工作,退回8.2万元的油料费。

5、规范政务管理,提高机关运转效率

行政许可及时有序。今年以来(截止10月19日),建审处共完成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539项、审核备案抽查21项;建设工程消防验收361项、备案抽查验收32项、安全检查59宗;受理建筑工程消防产品选用登记607份;行政处罚5宗,罚款金额人民币25万元;以上均在法律规定期限内办结。在办理包括深圳地铁1-5号线、深圳宝安体育场、深圳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市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在内的行政许可工作中,我处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落实支队的服务承诺,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提供了热情、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树立了消防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专项工作有条不紊。按照支队党委相关工作部署,我处按质按量的完成了各项专项工作,其中重点围绕“大运场馆消防审批工作”、“以消防安全为重点的新一轮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生产经营类既有建筑和公众聚集场所开展消防行政许可普查登记工作”、“消防产品质量和装修装饰材料整治工作”4项专项工作开展。同时我处还派出业务骨干参与了宝安、龙岗两区火灾隐患重点区域整治的督办和火灾隐患“黑名单”整改的核查等专项工作。

大运场馆消防审批工作,是保证2011年深圳大运会顺利举办的重要工作,我处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以整治火灾隐患为着力点,规范执法、热情服务,稳步扎实做好各项大运消防审批工作。我处依照现有消防法律法规,对此类重点工程项目开通了“绿色通道”,并多次派专人对大运会场馆的建筑及设施施工进行指导,在确保场馆建立的消防设施完整好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加快了审批的速度,顺利完成了各涉及大运场馆项目的审批工作。2011年深圳大运会新建场馆22个,截至目前,我处已审批19个,还有3个场馆未向我局申报。

在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中,我处汇同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等相关部门依据深圳市“城中村”现状制定并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城中村消防安全治理技术要求》、《深圳市城中村消防安全治理“七个一”整治要求》,组建了城中村综合治理技术服务组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举办了全市城中村消防产品展示会,组织编制《城中村消防安全整治信息简报》9期,编制印发了《城中村家庭防火手册》380万册。

在既有建筑和公众聚集场所普查登记工作中,我处组织专人编写了《关于对生产经营类既有建筑和公众聚集场所开展消防行政许可普查登记的公告》,并在深圳商报等新闻媒体对该公告进行了公布,同时我处还组织各大队窗口负责人和业务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门会议,明确了登记工作的各项工作事宜,解答了工作人员的疑问,建立了定期统计结果报送制度;目前,我处正与市查违办共同完成普查数据的统计汇总工作。

在消防产品质量和装修装饰材料专项整治工作中,我处依据新《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对消防产品和装修材料的规定,结合支队当前工作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讨论制订了《关于加强消防产品质量和装修装饰材料燃烧性能监督执法的工作意见》,从窗口受理、设计文件审核、工程验收、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档案管理、执法监督等各方面制定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各工作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执法标准,健全了内部工作制度。目前各类专项工作均在有序推进之中。政务公开逐步推进。根据许局长年初调研时提出的“五加五”工作设想(指五个对外公告和五项工作制度),我处于4月16日对外了《关于加强对建筑内部装修材料实施现场抽样的公告》、《关于禁止使用聚氨脂泡沫材料装修、装饰的公告》和《关于对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单位实施挂牌督办的公告》等五个公告,制定了五项工作制度。新《消防法》和公安部106、107号令于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后,我处又对五项工作制度进行修改完善,确定为《深圳市公安局消防局消防行政许可审验分离制度》、《深圳市公安局消防局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技术复核规定》、《深圳市公安局消防局消防行政许可集体会审制度》等六项工作制度并在内网下发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解决新《消防法》和公安部第106号、第107号令自今年5月1日实施后与消防行政许可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理解法律规定和具体执行上的差异,我处主动与工商、文化、规划、建设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明确了新《消防法》等法律规章实施后消防行政许可与其他相关部门行政许可之间的关系,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公安局消防局关于明确工商登记注册涉及消防审批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引和公告,理顺了支队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办理业务的关系。教育培训持续深入。我处全年通过组织建审业务初级培训班、执法质量点评抽查案卷、召开业务研讨会、聘请专家讲课、完善“建审园地”专栏等各项措施,使支队全体建审人员能尽快熟练掌握各类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切实提高了全体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执法水平、执法能力,通过对建审业务岗位人员考试可以看到队伍的整体执法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便民服务不断完善。为贯彻落实支队党委转变机关作风,加强便民利民的要求,,我处简化程序、主动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和完善了各项便民服务措施,推出了消防法律服务、知识宣传、技术咨询等便民利民新措施,进一步加强消防业务受理窗口建设,深化消防警务公开,同时配合支队科技办更新维护了“深圳消防网”,制作了便于群众办理业务、通俗易懂的场景式服务模式,并实行消防业务网上受理、网上查询,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方便,得到了办事群众的肯定。根据支队的工作部署,我处对于市四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代表提出的建议进行逐个联系并及时反馈,对有必要上门面商的代表通过电话预约时间上门与代表进行沟通,对每一位代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职责范围内给予了详细的答复,全年我处共回复11项人大代表建议,满意率达100%。

三、取得的工作成效

1、实现了灭火救援各项交接事务环环相扣、无缝衔接。支队职能分设仪式是3月20日正式举行的。3月12日,支队成立了以刘跃红副支队长为组长的固定资产交接领导小组。时间紧,任务重,为赶在交接仪式前完成所有置换中队的固定资产交接工作,李卫海副主任带领带领大家与时间赛跑,仅6天时间就完成了支队东西片区共21个置换中队和现役大中队的固定资产现场清查盘点、整理数据等交接工作,实现了灭火救援各项交接事务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2、圆满完成宝安、龙岗大队垂直管理工作平稳过渡。宝安、龙岗大队固定资产交接工作时间紧、总量大,情况复杂,为做好交接工作,7月下旬至9月中旬,有关民警加班加点,早出晚归,先后完成了宝安、龙岗大队机关本部及所辖16个中队现有车辆、装备器材等的清点、营房固定资产交接签字、东西片区共21个置换中队移交固定资产的现场清查盘点、数据整理、责任人变更、标签打印及盘盈盘亏资产的确认等工作。

3、做好坪山新区消防大队筹建工作。我支队从8月13日正式启动坪山新区消防大队筹建工作,成立了坪山新区消防大队筹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和先遣组、政工人事组、后勤装备组、业务工作四个专门工作组,并全力配合先遣组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后勤装备在人财物上全力配合,选定了临时办公场所,并配备了电话、传真机等一些必要的办公设施,着手做好警力调配摸底调查工作,形成了初步方案。

4、装备建设努力实现“阳光采购”。2014年消防装备建设项目是历年来政府下达经费最多的一年,为实现“阳光采购”的目标,支队成立了许东平支队长任组长,刘跃红副支队长任副组长的工作小组。各项消防装备采购全过程邀请市局纪委派员参加并监督。对于消防车技术参数的设定,邀请支队指挥处和战训科领导进行指导,提请支队长办公会议审议后由公安部消防局上海检验中心的专家审核并加盖公章后才报采购中心公开招标。为了进一步提高装备采购的质量,确保采购环节的公开、透明,装备部门精心组织召开了两场别开生面的消防器材介绍会,此模式得到了市局后保处的充分肯定,建议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支队的做法。

5、多种形式并举,建审人员业务水平得以快速提高。

为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全支队建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我处除在日常召开全处业务研讨会外,还在支队范围内以业务培训的形式组织了包括建审业务初级培训班、消防产品培训班对相关业务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并以实地检查、系统测试、分组汇总、点评交流等形式让参训人员在建设工程实际验收中掌握相关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了建审人员对建筑主体工程消防验收的能力和水平。以执法质量考评为切入点,深化学习培训工作。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支队的执法质量水平。为切实提高支队建审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我处以支队执法质量考评为切入点,采取“一案一表”、执法案卷点评会和专题解析等形式对全支队范围内抽查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及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安全检查档案进行了详细的考评,并针对执法案卷中发现的问题安排了专题讲解,对促进支队建审业务人员行政许可执法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完善“建审园地”专栏,提供业务学习交流平台。为把“建审园地”打造成供全支队建审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和提高的平台,我处安排专人对将“建审园地”的栏目和内容进行了完善,建立了建审工作指引、工作制度、规范性文件等五种栏目,并第一时间将建审方面最新的信息和规范上传至建审园地”专栏,解答相关技术规范方面的疑问,得到了支队建审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