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意识形态专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意识形态专题报告

篇1

第一条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坚持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第二条 学校党支部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每年至少 2 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重点内容和责任制,对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及时过问、亲自处理,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亲自抓。

第三条 抓好学校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学校党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每年安排学习不少于 2 次。

第四条 每半年向上级党委专题报告 1 次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第五条 加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和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强有力。

第六条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分析研判制度,掌握和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和问题,安排部署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任

务。每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不少于 2 次,至少形成 1 份分析研判报告提交学校党支部会研究。

第七条 每年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 1 次全面督查,对意识形态的重大问题及时组织专项督查。

第八条 检查考核每年至少 1 次,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评,与述职相结合,统筹安排部署。

第九条 每年至少听取 1 次所属部门、子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各项分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第十条 学校党支部班子成员把分管部门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和个人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情况纳入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和年终个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主题班会;思想政治教育

一、主题班会的作用

(1)弥补入学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缺失。各高校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新生入学教育。但是,入学教育周期短、新生还没有大学生活的感受,加之教育人员结构单一、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呆板,得不到学生足够重视,达不到应有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新生教育载体,提高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能够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主题班会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形式,是具有明确教育计划、指向和内容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发挥主导性,学生发挥主体性,它的开展始终以学生为主要活动者,为学生提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不仅通过计划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还能通过策划实施学生的自我教育。主题班会为学生创设了教育场景,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教育意义,习得教益。(3)具有不断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班级凝聚力以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为基础。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电教化、户外素质拓展运动等手段逐渐运用到主题班会中,通过表演、“历奇”体验、网络等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形式,创设亲切、平等、宽松的课堂或户外活动氛围及时、有效地批评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想法或行为偏差,取得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双丰收,实现了对学生集体价值观念的培养,形成了强大的班级凝聚力。(4)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主题班会一方面是班主任展现个人才华、形象和魅力的重要舞台,另一方面也是师生同欢共乐、情感交流的场所。在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教师可以“不为师”,学生可以“不为生”,师生共鸣,隔阂顿失。这种双向的、多向的和混合式的教育模式,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桥梁。

二、主题班会的实施程序

1.贴近学生,精心策划,有针对性地确立主题班会的主题和方案。首先要确立与策划好主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集思广益,努力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思想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精神状态、思想发展的脉络、学习风气、舆论、班风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策划。一个完整的主题班会方案包括开展班会的目的、指导思想、主题内容、活动安排、活动方式等方面。由于每个主题各不相同,也就各有特点。

2.创新模式,营造氛围,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并加以实施。学生们正处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时期,对空洞的说教不怎么感兴趣。因此主题班会必须适应学生的这些特点,多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诸如:模拟扮演、专题报告、节日纪念、现场体验、经验交流、才能展示、演讲和竞赛、座谈和辩论、社会调查成果汇报、技术操作和实物交流等,创造性地运用报刊、网络、广播、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立体化开展起有声有色的主题活动。

3.升华主题,巩固成果,润物细无声地将教育引向深入。主题班会的开展不应是做完工作总结就算完成了,而应持续引向深入。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力争在每次班会之后,让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要利用总结来启发、诱导和点拨,使同学们能认识到主题班会的目的、认识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的认识有提高,行动有准则,前进有方向。

篇3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传媒业高速发展。当前,我国有2100多种报纸、9400多种杂志、数以千计的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和每年数以万计新增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互联网日益普及,网民以每分钟过百人的速度增长……,当代大学生身处于大众传媒包围之中,裹挟着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种媒介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心理状态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各种传播媒介立场、利益不同,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有选择地传播某些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观察和认识世界,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与管理,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地运用媒介工具,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传媒、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传媒指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工具。人们一般将报纸、广播、电视3种媒体形式称之为传统传媒,而将以网络媒体为主体、以手机短信和数字摄像为标志的新兴通信媒体为辅助的媒体称为现代传媒。媒介素养是什么?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提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大众传媒的繁荣发展,媒介与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发展的关系愈发密切,媒介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具有相当的媒介素养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生活、发展自我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西方。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在其《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专门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有可能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特别容易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可见,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目前,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媒介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实行媒介教育。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集中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近几年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开展普遍、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呼声日高,但真正使媒介素养教育进入课堂的学校还不多。从总体上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比较滞后,大学生媒介素养欠缺的实际情况迫切要求媒介素养教育进入高校。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

目前,大学生与大众传媒接触十分频繁,大学生普遍都是网民,每天接触最多的媒介是互联网。尽管如此,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仍处于相对欠缺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位,导致了大学生媒介素养发展更多的处于自发状态,具有较大盲目性,媒介素养水平不高。大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这种自发状态导致大学生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因此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二)媒介判断与反思意识欠缺

由于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往往都带有自身的倾向性,甚至会有虚假信息,受众只有具有一定的判断意识,才能对媒介信息和传播意图做出合理的判断。在媒介判断和反思意识上,许多学生能够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不够警觉,反思传媒实质用意的能力较差。网络诈骗、短信诈骗事件经常在校园中出现,说明了部分同学比较缺乏媒介判断与反思意识。

(三)媒介规范意识比较淡薄

大学生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体进行不规范学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自律意识较薄弱,对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自觉抵制能力不高。如抄袭作业、论文,网络黑客行为,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制造网络垃圾信息,利用网络不法牟利等诸多有意或无意违反媒介规范行为,在大学生中经常出现。

(四)媒介使用目的不当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但许多大学生在使用传媒时,不仅没有服务于其学习和生活,反而挤占了正当的学习和生活时间。在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是BBS、影视资料和网络游戏等。相当多大学生访问过,大量接触暴力、游戏和赌博信息;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同学还沉迷于网络游戏、视频聊天,危害身心健康。

可见,大学生不是很好的媒介信息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媒介素养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知识的习得,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成才。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判别能力,教导大学生正确、健

康地使用大众传媒,主动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对和承担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而当前关键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近年来,国内高校开展了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内地高校中率先开设传媒素养课程,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媒介素养硕士研究方向,复旦大学开通了内地第一个传媒素养专业网站;有的院校已经提出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探索适应本校特点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一)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

高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既可以划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管理,也可成立依托宣传思想、团学工作、教育教学部门成立工作机构。根据本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媒介素养教育管理机制,编制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与方案,成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考评、操作办法。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必要的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的媒介素养,以此来带动和影响大学生。

(二)普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这是应对当代新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挑战的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新任务。首先,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可以从现有教师、宣传思想工作人员中培养,也可引进专业教学人才,组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开展媒介素养教学和研究工作。其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学校可自编或统一使用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系统授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可以采取必修、选修和课外讲座等形式。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开设独立的传媒素养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公选课;也可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教育等课程中,还可定期聘请资深的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研讨、专题报告等活动。通过较为系统的课程教育,促进大学生自觉树立媒介自律意识,培养大学生内在的媒介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抵制各种不良媒介信息的干扰。

(三)创造各种媒介实践机会

高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与党团组织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加大对校园现有媒介的支持力度,增强校园媒介资源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充分挖掘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校园媒介资源的宣传、教育、培训功能,让学生们广泛参与校园媒介实践活动,获得媒介文化体验。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网络的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搭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平台,如网上论坛,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网站运行机制。学校还可以邀请知名编辑、记者、主持人等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共同制作节目,让学生们零距离获得媒介知识,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

(四)重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

高校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有条件学校,可以依托新闻传播院系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挂靠宣传思想、学生管理等部门。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联系密切,具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调研与分析的有利条件,加之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理论介入,有利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如果学校主管部门能把体现本院校特点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就能在高校中真正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五)大众传媒积极履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责任

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大众传媒应积极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首先,媒体作为信息把关人,在信息制作和生产方面应自觉弘扬主旋律,杜绝不良信息和文化产品的输出,坚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引导大学生。其次,重视发挥媒介的作用。媒体通过媒体互动栏目或走进校园举办媒体与大学生互动等文化活动,发挥传播信息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面向大学生集中介绍媒介知识,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媒介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张男星.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

2、陈一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2008(1).

3、陈平财等.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成都大学学报,2007(10).

4、鲍海波等.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10).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 德育工作质量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75-02

不久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发表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国高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的热潮。

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牢记使命担当,顺势而为,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与时俱进,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顺应时代、社会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塑造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才。人品远比文凭重要。正所谓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极品。为打造极品,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

一、高校的德育工作现状

大多数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基本做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一是建立了一支由党政领导、政工干部、系部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教师组成的精干的德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整体素质比较高,工作能力比较强。二是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基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目标。保证了《基础》《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3门思政课程教材、课r、教师、教学四个方面落实到位。大学生能够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文明诚信感恩等教育,学生有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四是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坚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周、知识竞赛等活动,抓好了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五是通过开展“诚信伴我行”职业道德教育主题月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会等,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六是在学生中开展以“讲文明、讲诚信、讲感恩”为主题的“三讲”教育活动。通过“讲文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通过“讲感恩”,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党恩、国恩、帮扶恩、救助恩、父母恩、师长恩、同学恩,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讲诚信”,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通过“三讲”教育专题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的确,各高校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有感恩反哺社会的余明发,带着捡来的妹妹上大学、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洪战辉,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大学生英雄群体等。我们在看到德育工作成绩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通过认真分析,仔细查找,我们发现,虽然各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党和政府对高校教育的要求相比,与社会大众对高校教育的期盼相比,与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相比,我们的德育工作质量需要进一步改进。

1.德育工作实效性有待增强

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意识形态领域消极负面的信息无孔不入,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遭遇不小的挑战,抢占制高点,把牢思想阵地至关重要。高校须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凝聚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德育工作不能是思政老师、班主任、辅导员的专利,各科任老师、教育工作者都应发挥相应作用。各部门相互协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完善协调机制是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德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力度有待提升

德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能事倍功半。德育工作的内容要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大学生身心发展,创新方式方法。

4.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德育工作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化程度不够,深谙学生心理特点、悟透高校教育规律、娴熟和创造性运用德育手段和方法的工作队伍尚未完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三、提升德育工作质量的对策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增强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质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度融入德育工作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被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掌握,并内化为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

1.加大德育工作创新力度

创新德育方式,更新德育内容,保持时代特色,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实际问题。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血肉的个体,当今社会,居高临下、纸上谈兵的说教难以让学生接受,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其心理需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既要发挥课堂主战场的作用,更要注重利用所谓的“闲暇”时间,在办公室、宿舍等场合谈心聊天中,结合时政热点、身边人事,润物无声地渗透德育,特别是在国家重大纪念活动、重要时政活动、学校开学典礼、新生军训、学校运动会、元旦晚会、学校建校周年庆典、毕业典礼、学校职代会党代会、春运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等大型活动的组织参与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融入德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培育集体主义荣誉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提高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

2.完善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作。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思

想在变。不可能一劳永逸,德育工作永远在路上。思政理论课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手段和环节,要探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实教材内容,尝试全新教学手段,但这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地延伸,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有机结合,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水融。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在点滴生活中,在校园文化中,在日常言行中,传播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孝心少年、自强之星杰出人物先进事

迹,感化浸染大学生的心灵,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共振。榜样的事迹将有效地转化成大学生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行动。

3.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

充分发挥网络在德育中的独特功能,完善已有的德育工作网站,拓展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渠道和空间。德育工作面临着时代的挑战,电脑网络、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微信、微博、QQ等聊天工具的广泛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更是时尚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各种思潮、观念泥沙俱下、铺天盖地而来。高校德育工作唯有顺应潮流,主动出击,抢夺思想高地,把正能量信息作出品牌、特色和亮点,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入行。

篇5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 社会和谐 灾害 职能 创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为汶川大地震中数万生命的猝然离去而哀伤的时候,我们也在深深反省、思索,面临这已经发生的、将来还可能避免不了的自然灾害,图书馆的职能是什么?每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又是什么?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围绕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开展职能创新

1.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当天灾无情袭来后,社会稳定工作将面临许多新问题,如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不稳定因素,影响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为了营造和谐的灾后重建舆论环境,图书馆应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舆论引导、鼓舞人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采取教育引导、道德教化促和谐之方式,运用先进的、和谐的文化资源,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提供有利于灾后重建和社会和谐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运用先进的、和谐的文化资源.去疏导化解灾区各方面的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帮助灾区群众在优秀文化作品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平稳和思想稳定,激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为灾区的稳定、和谐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情系灾区.组织技术人员迅速开辟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版栏目.涵盖地震时时报到、灾后疫情防治、地震知识与自救、地震中重生等内容。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及时、客观、准确、畅通汶川地震的震情、灾情、天情、社情等民众关注的系列信息,消除过滤了信息杂音,极大地安抚了民众的焦虑恐慌烦燥情绪,服务公众心理需求。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万众一心共同抗震救灾。

1.2创新情报传递职能,减轻灾害损失

科学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要做到避灾、减灾,重要的一点是要使人们了解科学、掌握科学。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环境的合理承载力与人类开发使用的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深人人心,需要图书馆工作者扮演科学文化普及工作者的重要角色.利用情报传递职能,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以大量生动的内容和范例,向农民宣传国内外科技信息,用丰富的科技信息开阔他们的眼界,促进他们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现代化,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及增效技术体系建设,使农民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田对自然灾害的“免疫力”,提高农业避灾、减灾能力。实现农业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3创新社会教育职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作为精神文明阵地的图书馆,要突出其意识形态的属性和教育人、鼓舞人的功能,去承担更多的、更崇高的社会责任,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及社会引导作用,为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好书推荐、读书征文等形式,用科学的、先进的、优秀的理论武装广大群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英勇不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入人心。同时,广泛宣传灾区干部群众与灾害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感人事迹,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夺取抗灾救灾的胜利,以实现凤凰涅粲、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景。

1.4创新文化传播职能,普及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

在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中,图书馆要强化文化传播职能,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宣传抗灾救灾知识。利用科技读物阅览、图片展览和读者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避灾、减灾的常识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避险和自救、互救的知识,做好避灾、减灾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

2寻找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中职能创新的路径

2.1利用图书馆虚拟社区进行危机通信

虚拟社区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空间,核心是参与者的交流和互动,并且在参与者之间将形成一种社会关系,如BBS、聊天室、论坛、博客等。虚拟社区可以快捷方便地传递信息。将虚拟社区应用于危机通信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伴随着大的灾害来临,交通中断、通信线路中断。人们就像处在信息孤岛,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图书馆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虚拟社区平台进行危机通信。通过BBS、聊天室、论坛、博客等,在第一时间向社会灾情、社情等民众关注的信息,安抚民众的焦虑恐慌情绪;图书馆还可利用虚拟社区平台,强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动,把社区公众团结起来,增强社区的灾害响应和恢复能力:社区成员也可利用图书馆的虚拟社区平台,留言,寻找亲人。

2.2为灾区群众身心和谐提供援助

图书馆要成为灾区群众的心灵圣地和精神家园,将人文之光照射到灾区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身上,为灾区人民提供精神支持、“心灵关护”,以带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灾区伤残人员身体康复提供服务。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有许多人被倒塌的楼房深埋在瓦砾之下,造成了肢体残缺,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就业带来了极大困难,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为此,这些伤残人员经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图书馆应伸出援手,为他们提供人性化服务,使其障碍程度降到最低,潜能得以发挥。二是为灾区群众心理和谐提供服务。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保持人们心理上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了惨重的灾难,无论是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还是灾难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心灵都受到了创伤,他们常常会陷入恐惧、悲伤、痛苦、自责和内疚之中。图书馆应利用文化抚慰心灵的作用.尽力做好受灾群体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救援工作,整合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运用哲学、人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为那些心理创伤者提供心理咨询援助,使他们走出心灵的“黑夜”,实现心理重建。

2.3为政府部门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图书馆具有采集信息和情报、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帮助政府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的职能。在抗灾工作中,要在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是为灾后重建提供经验借鉴。为了提高政府决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图书馆要广泛采集世界各国避灾、减灾及抗灾的成功案例和最新研究资料,为我国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应从解决灾后重建的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及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出发,对涉及减灾、抗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法律及文化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灾后重建等进行研究,如灾后的社会和谐与安定、灾后的经济重建及振兴、防灾救灾法治体系的建立健全、灾后疫情的防治、灾后社区和家庭的扶持、灾后群众心理抚慰与心理援助等,图书馆应针对以上灾区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经过筛选、提炼、加工和再创造的文献综述,提供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专题报告和研究报告,为政府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参考、智力支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开辟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版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震后重建指南,其中设有“地震能预测吗?”、“灾后疫情防治”、“在地震中重生”、“灾后不可回避的问题”、“世界各国大地震记录”等栏目[21,为灾后重建做出了贡献。

2.4做好避灾、减灾的技术成果推介

做好避灾、减灾的技术成果推介工作,其中应抓好两个重点:一是宣传党和政府的科技开发政策,促进科技开发政策的贯彻落实。科技开发政策是指导避灾、减灾科技开发工作的精神武器,通过宣传、评述党和政府在避灾、减灾方面的科技开发政策,介绍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进一步解放科技人员的思想,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避灾、减灾的科技开发工作。二是推介避灾、减灾科技成果,打造图书馆“创新品牌”。为了促使我国避灾、减灾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使避灾、减灾的科技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图书馆应面向政府、企业主动“推介”,加强与社会对接,促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将单一的传统服务拓展为对接服务、中介服务、科技会展等多元化服务,联合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利用板报、刊物和其它形式的宣传活动,“避灾、减灾创新成果”推介信息,并组织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论坛、科技对接、科技成果展示和洽谈等各类活动,为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让各方资源可以合理流动,从而整合力量,共同攻关,实现避灾、减灾科技成果创新的目的。

2.5引导农民发展避灾、减灾农业

要使受灾群众脱贫致富,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探索出一条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避灾的新路,积极发展避灾农业和减灾农业。图书馆要和当地政府及农科所联合起来。为农民抗灾减灾和结构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多灾频发地区,如干旱、水涝地区,应指导农民多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为了满足受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的需要,图书馆应尽快为其提供“先行服务”、“补偿服务”,将服务拓展到受灾群众安置点。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帮贫致富促和谐,为受灾群众提供科技信息,开展受灾群众教育、培训及专家指导等,为他们“送书上门”、“送信息上门”、“送技术上门”,引导农民以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灾害相对抗,在灾后重建中达到“天人合一”。更好地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帮助受灾群众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据笔者调查,四川江油市图书馆于地震后,深入灾区服务,在全市41个乡镇、477个村设立服务点,送科技、文化信息进灾区,收到了良好效果。

2.6加强灾害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