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只有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恰恰是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除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外,还要把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和依法保护纳入到农业发展任务之中,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在许涤新、叶谦吉两位同志的倡导下,通过召开“生态农业”研讨会,农业科技人员以户、村为单位进行实践试点,探索出生态农业的理论。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发展纲领,建有完善的试点网络,有大批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其中。但随着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经济面临着国际范围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及深入利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过去那种只靠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单纯增加食物链的某项环节,无法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项问题,更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只有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适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系统的基本动力,才能使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农业现代化进程前进。
2 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端正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农村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2 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大自然力的作用而获取生物产品的一种活动。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
3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中,中国农业困扰经济发展的现象最为严重。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怎样选择其发展战略是当今主要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重生态、重经济为基本,更加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7,3(288):241-244.
[2] 马晓河.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N].人民日报,2007-02-07第09版.
篇2
关键词植物化感作用;化感物质;可持续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S4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61-02
“可调控性”一直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如何通过人工的控制以达到最大的生产力很久以来都是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特别是19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农业”的迅猛发展,各种肥料、农药、能量大量被人类倾倒入农业生态系统中,人类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生产效益,但是与此同时,这种巨大生产效益的背后却是农业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不断恶化。因此,在对整个人类行为的反思中,人类迎来了可持续农业时代,开始寻求各种途径以了解作物与作物之间、作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于是,早就成为生态学领域重要内容的植物间化感作用开始被农业生产认识、利用。初步介绍了植物间化感作用的概念、组成物质以及释放方式,同时对化感作用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评述。
1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
化感作用(allelopathy)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37年由德国科学家Molish提出来的[1]。他认为,植物的化感作用就是1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后,随着研究者工作侧重点的转移,这一概念逐渐被修正,用它仅仅表示1种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对其他种属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影响(Putnam,1985),故又称为异种抑制效应或异株克生作用,起这种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他感作用物质或克生物质。到了80年代中期。E.L.Rice将植物间有益的作用和植物体对自身的自毒作用补充到植物他感作用的定义中[2],成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植物化感作用就是指1个活体植物(供体植物) 通过地上部分(茎、叶、花、果实或种子)挥发、淋溶和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某些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周围植物(受体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种作用或是互相促进(相生),或是互相抑制(相克)。从广义上讲,化感作用也包括植物对周围微生物和以植物为食的昆虫等的作用,以及由于植物残体的腐解而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2植物化感物质的种类与释放途径
2.1植物化感物质的种类
化感作用广泛存在于森林植物中,国外最早报道[3]森林植物化感作用是在2000年前Pling对黑胡桃(Juglans nigra)毒害致死其下农作物的观察。但因化感作用机理的复杂性,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才开始在植物化感作用的试验验证及化感作用物质的提取、分离、鉴定方面做大量工作。
Rice(1984)将化感物质大体上分为15类:①简单的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醇、脂肪醛和酮;②简单的不饱和内脂;③长链脂肪族和聚乙炔;④萘醌、蒽醌和复合醌;⑤简单的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⑥肉桂酸及其衍生物;⑦香豆素类;⑧类黄酮;⑨单宁;⑩萜和甾类化合物;{11}氨基酸和多肽;{12}生物碱和氰醇;{13}糖甙硫氰酸酯;{14}嘌呤和核苷;{15}其他化合物。
2.2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化感作用物质几乎存在于森林植物所有器官中,如叶、根、花、果和种子等,这些物质虽很少,但有时能强烈影响植物自身或其他植物的生长。众多研究表明,植物化感作用物质的释放方式主要有根分泌、淋洗、挥发和植物残体分解4种。一是根分泌。根分泌是指那些健康完整的活体植物的根系由根组织向土壤中释放化学物质[4] 。不同类型的植物根系以及同一根系的不同部位能分泌不同类型和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到土壤中,这些根的分泌物质及其相应的分解或转化物质是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所关注的。二是淋洗。树木代谢过程中分泌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化感物质,如有机酸、糖、氨基酸、类糖物质、赤霉酸、萜类、植物碱和酚类化合物等黏附于表面,在雨水、露水和雾滴作用下,从树木淋溶下来,进入土壤或直接落于其他植物上而产生影响。林秀贤(1987)研究发现,核桃楸苗木浸出液大幅度降低红松、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和红皮云杉等树苗生长高度。曹光球等研究[5]认为,木荷和丝栗栲等鲜叶浸提液可明显促进杉木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三是挥发。萜类化合物是主要的挥发性化感物质,这些物质挥发到空气中或被植物直接吸收,或随着雾、降水进入土壤根系,对其他植物或母体植物种群产生化感作用。四是残体腐解。森林植物凋落物花、果、枝和叶等腐烂后,其中复合物或聚合物被微生物分解而释放出某些化合物对周围植物起化感作用。研究显示:巨尾桉枯落物的水浸液对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
3化感作用在可持续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期高剂量使用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自然降解十分困难,对环境造成直接污染,并通过人为运输、动物活动、气候条件和食物链造成远程污染和次生污染。但是,这些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带来的生产力又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如何解决好这种短期有害而长期低产的矛盾,是发展可持续农业所必须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开发天然农药,采用自然有效的方法提高改良土壤改状等,这些成了现代农业的研究热点,如何利用好化感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农业服务,无疑也是发展可持续农业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合理利用植物化感作用的相生效应进行植物套种,提高农田生产力
生产中,有的作物在一起套种会提高作物产量,而有的则会减产,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物间存在着化感作用。如高粱对杂草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作物与高粱套种可有效控制杂草,提高作物产量;玉米与大豆、小麦与豌豆套种,也可提高产量;而番茄的根分泌物及其植株挥发物对黄瓜生长有明显抑制效应,故不宜种在一起;苹果的根分泌物会抑制小麦的生长等,证明了选择好合适的套种作物是提高农田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3.2注意作物自毒作用,合理使用轮作生产技术
长期以来,连作障碍一直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人们常把原因归结为栽培管理不合理、土壤衰退以及病虫害引起的,而没有注意到作物分泌于土壤中某些次生代谢物质对自体毒害作用的可能性,即化感作用。我国东北连年种植大豆从而造成大豆减产,可能与大豆的自毒作用有关[7]。稻田中水稻残株抑制第2季水稻幼苗生长现象是自毒作用的典型例证,如我国台湾省1年2季单一种植水稻,第2季产量长期低于第1季,有时减产达25%,已从水稻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大量的酚酸类化感物质。
3.3利用化感作用进行杂草的生物防治
利用杂草相互间及杂草与作物间化感作用和竞争,可对杂草进行控制。生产中积极利用克生效应防除杂草,不但可减少农业投入,节约成本,同时不会产生由于人工合成化合物的使用而带来污染环境问题,可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如冬小麦释放的化感物质能抑制茅草生长;大麦释放的化感物质可抑制繁缕生长[8];刺槐分泌鞣酸物质能抑制多种草本植物生长;核桃、蔷薇、高粱、向日葵、茄子、菊、番茄等能分泌克生物质。生产中广泛开展利用植物化感作用的克生效应,直接利用化感植物套种或地面覆盖,化感物质的人工提取直接作为除草剂等措施是有效防除杂草的途径。
3.4利用化感作用进行病虫害生物防治,开发无公害农药
植物的许多次生代谢物能有效地抵御害虫或病原菌的侵染,故开发利用植物源杀虫剂和杀菌剂是当前植物保护工作的热点之一,也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需要。据报道,某些植物体内可分泌羟化物质、单宁等抑制昆虫和小动物的取食,限制昆虫生长甚至使其死亡,从而达到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目的[9]。如从除虫菊中提取的除虫菊酯对昆虫有触杀和麻痹作用。目前许多杀虫剂是以植物为药源或是模拟植物中的天然成分合成的,又称“无公害农药”,它的使用不但可及时大面积防治病虫害,且高效、低毒、低残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残留,保护人类身体健康。无公害农药(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将是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也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
4结语
随着对化感作用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也愈来愈清晰。通过对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自然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本质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植物化感作用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害虫治理等实际问题;有助于减少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投入,开发新一代无公害农药与作物生长调节剂,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结构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 MOLISH,H.Der Einfluss einer pflame auf die andereallelopathie[M].G Fisher Jena,1937.
[2] E.L.RICE.Allelopathy(2nd ed)[M].New York:Academic Press lnc,1984.
[3] HARBONE J B.Bio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higher plants.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Biochemical[J].Academic Press,1982:175-207.
[4] 赵杨景.植物化感作用在药用植物栽培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J].中草药,2000,31(8):124.
[5] 曹光球,林思祖,刘雁,等.几个树种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与生物测定[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2):22-25.
[6] 赵绍文,王凌晖,蒋欢军,等.巨尾桉枝叶水浸液提液对3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0,16(1):14-17.
[7] 阎吉昌.连作大豆化感作用研究[J].大豆科学,2002,21(3):214-217.
篇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4.058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nzhi of Tibet
LI Ping, SUN Zi-bao, FANG Jiang-pi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Department of Tibet University, Lin zhi 860000, Tibet,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inzhi area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socie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Linzhi area was evalua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nzhi of Tibet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界关注,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是西藏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关系到本地区及西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全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探讨其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趋势,为林芝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系统性以及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1-5],结合林芝地区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林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分成3个子系统即3个目标层,分别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农村人口与社会系统,每个子系统选取若干典型指标,共计17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A):农业总产值(A1)、人均粮食产量(A2)、人均肉产量(A3)、人均生产总值(A4)、财政支农(A5)。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粮食作物单产(B1)、人均耕地面积(B2)、粮食播种面积(B3)、农机动力(B4)、化肥使用强度(B5)、农药使用强度(B6)、农村用电强度(B7)。农村人口与社会系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C1)、农业人口比重(C2)、人口密度(C3)、第一产从业人员比重(C4)、人口自然增长率(C5)。根据17个指标的特性,将它们分为正向作用指标和逆向作用指标两类。其中,正向作用指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指标值越大越好,如农业总产值、人均粮食产量等;逆向作用指标值若超过一定限度会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值越小越好,如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等。数据来源于林芝统计年鉴1996―2000、2001―2003、2004―2007[6-8]。
1.2 确定各指标权重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大小直接反映该指标在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科学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9-11],采用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AHP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3个目标层的权重及1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
1.3 评价步骤
1)指标数据的标准化。为便于比较,以1996年为基期,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见表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采用极值法,即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Xit=Cit/Ci0(1);当指标为逆向指标时,Xit=Ci0/Cit(2),式中:Xit为第i项指标在第t年的标准化值;Cit和Ci0为第i项指标在第t年和基年(1996年)的统计值,对于任意项指标,只要标准化值增大,便意味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用y表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y=∑Wi.Xit(3),式中,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Xit为标准化值。综合评估值Y=y1+y2+y3。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指标标准化后的结果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和综合水平进行评价,1996-2007年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值由1996年的1逐步增加到2007年的1.888 5,增加了0.888 5,增幅88.9%,年均增幅达7.4%,表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良好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2.1 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
如图1所示,1996-2007年间,农业与农村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先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4年突降后又呈上升趋势,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其持续发展能力由最初的0.528 0波动增加到2007年的1.278 0,增幅58.7%,年均增长率为4.8%。从该子系统各指标的表现来看,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基本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数值分别从1996年的18 388.20和0.37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 29 939.00和2.05万元,分别上升 11 550.80与1.68万元,增幅达 62.8%、448.9%,这两项指标的大幅增加,使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另外,财政支农指标的变化也明显影响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2004年财政支农力度的大幅下降导致了该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幅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芝地区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和政策性强的特点。
2.2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
图1、表3,表明林芝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研究时段内呈慢速增长态势,其可持续发展指数值由1996年的0.322 8缓慢增加到2001年的0.403 8,增幅25.1%,在2002年突降到 0.352 8后又持续增加至2007年的0.406 9。纵观不同年份之间的指标数据发现,1996-2007年间,虽然粮食作物单产、农机动力、农村用电量三项指标的较大幅度增长,使得林芝地区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有所提升,但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逐年增强,造成了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该区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导致该子系统在研究时段内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缓慢。因此,农业现代化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但林芝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警示我们对通过农业现代化手段来提高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做法要慎重,特别是在本区化肥和农药施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非农建设占用大面积耕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导致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持续下降也是致使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现今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态势,是促使林芝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必要措施之一。
2.3 农村人口与社会子系统
表3所示,1996年至2007年,该子系统农业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值基本为持续缓慢上升态势,1996年其指数值为0.149 2,2007年为0.203 6,增加了0.054 4,增幅36.5%。对照指标数据(表1)可以发现,1996-2007年,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外,其余指标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一产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农业人口比重指数值由1996年的0.751 2降低到2007年的0.749 7;而一产从业人员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值分别从1996年的0.449 0降低到了2007年的0.395 3,降幅为13.6%。上述分析说明,人口密度的增加、农业人口比重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上升,不仅不利于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比较明显的副影响。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有利于本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说来,1996-2007年间,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良好态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不断加强。但不容忽略的是,林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加大、人口密度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对其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 结论及建议
研究时段内,农业与农村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较快,而农业资源与环境及农村人口与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但三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林芝地区农业初步表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强度的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持续增加对林芝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副作用,说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日益减少和环境逐步恶化的双重威胁。
篇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必须从系统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宏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在微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是一个大系统,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在这个大系统中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包含着许多单个的指标。根据系统的相干作用原理和多样性特点,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尽量做到十分全面且不重复。所以,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学原理和规律。
1建立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1.1坚持六个原则
1.1.1坚持系统性原则。我们应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为一个包含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从这个系统中研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数量关系界限。通过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其中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克服就经济生产孤立地研究经济生产的传统统计模式。
1.1.2坚持特殊性原则。同所有系统都具有特殊性一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评价标准,因而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应有许多不同的实际内容。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别于工业等其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指标体系应包含其特定的指标指数。可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体现上述两种特殊性。
1.1.3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两个根本转变”的原则。经济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的核心因素,自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低,农民人均收入低,且中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与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中国农业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营生产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同时体现“两个根本转变”。
1.1.4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原则。人口和环境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低,这种状况在广大的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会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因而实行计划生育、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高级人才,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长期政策。另外,由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蔓延和农村的自我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1.1.5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原则。自然资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因素,在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很少,我国耕地资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且我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利用率低、闲置和浪费的比重大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1.1.6坚持“科教兴农”原则。科技和教育是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稳定、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教的力量来解决。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低质、低量现象,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教育是一项意义十分深远的事业,只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才能促进人们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科技文化知识不断丰富,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2实现两个结合
1.2.1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蕴含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单一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单一的指标体系确实难以体现它们的实现程度。另外,考察我国以往统计指标和数据:经济统计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未形成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生态统计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指标和综合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所以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不是只将原有的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领域的统计指标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将原有的指标有机结合、提炼、升华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1]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把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且在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中做到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相统一。总之,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侧重于描述、解释功能,而评价性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监测和预警功能。这两部分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2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所谓的货币评价就是通过模仿市场,把市场价值延伸到非市场范围,将可比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赋予诸如安逸、环境和安全这些非市场成果,从而对不同领域里的发展活动加以比较,即用共同的货币单位对它们加以衡量,并将这些成果聚集为一个全面的发展指标,而非货币评价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多维发展,试图建立一套多维层次的指标体系,对发展的多个截面进行评价。[2]由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们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很难用单一的货币体系加以描述和评价。这就要求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将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领域中应采用货币评价为主,在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中应多用非货币评价,但在各个领域中绝不能只有单一的评价体系。总之,在建立健全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把比较客观且通用性好的货币评价体系和针对性强的非货币评价指标新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透彻分析,又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性分析和独立性分析。
2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四个子指体体系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有描述性的又有评价性的,整体上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框架。
2.1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1.1人均GDP、农民收入、农民生活质量指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是由经济指标来体现的。在这个经济指标群中自然不能缺少人均GDP、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质量指数等经济指标,因为这些经济指标既从绝对量上又从相对量上反映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发展质量、速度。人均GDP从产值上反映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从效益上反映经济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指数从生活上反映经济状况。
2.1.2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加强教育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两个重大作用。一是增加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加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创新意识。可见,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进程。因而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2.1.3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储备不足、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贡献率低等现状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但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最有力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所以,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是经济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指标,它们不仅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而且能够鞭策人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改变农业科技现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1.4市场化程度指数和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不适应中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在加入WTO后市场化程度指数在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位置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且在质上的表现更为重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是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2.2反映农村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2.1社会总成本利润率、综合要素增长率。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效益是整体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社会总成本利润率和综合要素增长率准确反映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但重点反映着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2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过多的农村人口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计划生育政策来平衡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剩余劳动力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人才的多寡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我们要制定各项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和措施来诱使有关专业人才从事农业工作。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建设的热情,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可见,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2.3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3.1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自然资源和能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利用率的现状能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既能从个体上反映能源的利用率,又能从整体上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越大,能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资源浪费率直接反映着农业资源总体上的利用状况和浪费状况,间接反映着我国农业的科技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是很少的,而且,相对于人类发展的需求来说,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资源的再生产。由于不可再生资源再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是在所难免了。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就是体现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状况。可见,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产资源变动指数都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状况,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2.3.2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因而人们要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创造条件。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能根本上说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排污处理达标率体现着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和效果。所以,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也是必需的指标。
2.4反映公平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4.1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代际间、代内间都能公平发展,都有公平的发展权。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由绝对差值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平衡性状况,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由相对比值来体现各地区发展的平衡性状况。因此,它们都是反映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公平发展的重要指标。
2.4.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判别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3]基尼系数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能反映各地区获公平发展权的状况。
我国农业一直在动态地发展,其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具体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遵循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和原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玉川,胡富梅.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7(12):58
篇5
1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宣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多方面力量,例如重视技术创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注重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近年来,宣威市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也产生积极作用。
1.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通过机械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机械化水平。与采用人工方式相比,机械设备能够更快的完成耕地、播种、收割等各道工序,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对周围环境带来的破坏,对农业种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2解放农村劳动力
传统农业种植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力方式进行耕地、播种、收割,其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给农民带来较大负担。而采用机械设备,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有利于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1.3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有利于较快的完成耕地、播种、收割等各项任务。并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控制精度较高,能够显著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保护耕地的肥力,减少对水源的污染,防止周围环境受到破坏,对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宣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机械设备的应用,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实现对农药化肥的有效利用,促进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宣威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业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加之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宣威市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不断进步,但也存在不足。
2.1现状分析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资金投入的增加,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宣威市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快进步。
2.1.1农业机械总量在不断增加 宣威市农机总量在不断增加,拖拉机使用台数增多,当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增长。以2015年为例,大中型拖拉机总数较2014年增加了20%,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粮食烘干机总数也呈现增长趋势。
2.1.2新型农具的推广速度加快 全市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农业机械设备推广应用面积不断增加。农机深松试验、示范工作有效开展,深松作业机具不断引进和改进。当地政府积极履行职责,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按规范流程操作,确保补贴公开、公正、公平进行,及时兑现购机补贴,维护广大农民利益,有力地提高了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宣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2.1.3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升 宣威市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合作社争创市级、省级示范社的热情高涨,农机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注重开展农机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农机培训办学条件改善。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对推动宣威市农业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2存在的不足
2.2.1农机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一些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很好适应当地农业种植的需要。宣威市地处云贵高原,农业发展具有高原特色,但一些农业机械设备未能很好适应当地农业种植需要。并且农业机械设备与当地农业种植技术也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农业机械设备利用效率不高,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降低农作物产量,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农机服务组织相对较少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少,现有的农机合作社规模较小,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管理工作不到位,综合实力较差。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制约推动宣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
2.2.3從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农业机械从业人员数量较少,技术水平、管理技能、奉献精神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工作人员综合技能偏低,职业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军人物缺乏。
2.2.4农机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宣威市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偏低,文化水平不高,安全意识淡薄,驾驶技能不强;监督管理不到位。新技术和新农机得到利用,而操作人员的综合技能没有及时提高和进步,未能跟上农机发展的步伐。
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宣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弥补存在的不足,促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3.1优化农机结构并合理布局
结合宣威市高原农业种植需要,优化农机结构并合理布局。重视高速插秧机、育秧工厂的普及,推广水稻插秧机械化及其配套技术,优化水稻种植机械化装备结构。重视水稻高产示范区、机械化作业区的示范建设工作,推动当地水稻种植的机械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加强农业机械和农艺技术配合,推广油菜精少量直播、裸苗移栽、油菜机械化收割,重视油菜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3.2完善农机服务组织机构建设
加强宣威市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机构建设,增加服务机构数量,扩大现有服务机构规模,健全规章制度,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并加强管理工作。促进农机服务组织机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宣威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3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水平
加强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安排工作人员指导,让其掌握操作要点。掌握新技术和新设备操作技能,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3.4保障农机使用安全
开展农机安全隐患专项排除工作,加强机械设备安全监管,完善安全监管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深入田间、场院等宣传农机使用安全操作知识。加强操作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组织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设备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农业机械设备使用安全。
3.5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建立新型农机服务机制,有效发挥示范、推广和服务作用。采取措施促进农机服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规范新型农机运作,构建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咨询、维修、销售等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3.6构建机械化科技创新机制
重视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创新,不断优化水稻、油菜种植机械化的各环节,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注重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包括水稻机械化、秸秆机械化还田、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粮食产地烘干等技术,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宣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4结语
为促进宣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重视农业机械的推广,明确当前存在的不足,结合工作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宣威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燕春纯.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分析[J].北京农业,2015(08):142-143.
[2]罗锡文,廖娟,胡炼.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学报, 2016(01):1-11.
篇6
【关键词】观光农业 可持续发展 必要性 发展策略
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重点发展观光农业,并且已经形成规模,而我国的观光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依然在加速发展之中。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业日渐趋于第三产业,我国的观光农业的发展日进迅速,至2005年底,我国已经发展359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1个省区市树立了观光农业样板,显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可见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如何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相关工作者急于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由于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特点。所以发展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而且关联带动作用强,可产生多层次的收入,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小。所以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有其必然性,具体体现在:
1.推动旅游综合收入
观光农业的主要旅游项目,即领略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农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体会农村独有的自然、文化、风俗等,以满足城市多方面的需求。据调查显示,至2005年,仅北京郊区,观光农业的收入已经超过30亿,成为旅游收入中不可忽视的一份。由此可见,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场所,同时还可以推动旅游业的综合收入。
2.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政府急于解决的大事。在此形势下,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旅游的拥挤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与农业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型产业。首先,观光农业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化、现代化进程;其次,发展农业特色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促进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最后,以农村为载体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有利于社会新农村的建设。
二、如何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技支撑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过程中,不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特色产品的生产,都少不了先进科技的支撑。所以,要想促进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指导观光农业的发展,评价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其次,提高经营者的科技素养,这直接影响到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要克服重利益、轻环保的经营况,还要注意农业产品的科技先进性,以吸引游客的消费;最后,加大对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交流合作。只有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改革农业才能在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上平稳地发展,并且越走越远。
2.生产多样化的绿色农业产品
从城市居民的消费情况来看,他们更喜欢农村化的绿色产品。所以在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时,生产多样化的绿色农业产品是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作物销路问题,还可以吸引城市游客的消费心理。具体可以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精加工工厂,生产观光农业中的必选产品(农村果蔬)、可选品、特殊品(农俗文化纪念品)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绿色生产、包装技术,保护农村的环境,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改革农业的生态布局
生态参观也是观光农业的重要旅游项目,所以在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重点注意观光农业区的生态布局。建立主题公园:农业公园主要组织游客参与到农村的生产耕作中来,体会农业生产的乐趣;教育农园主要将农业与教育融合到一体,展示稀有的植物、动物,特色的农牧产品、传统的农具与农服等,传授游客以丰富的农业知识;民俗观光园即为特色的农村文化、传统民俗的展示公园,可以是提供食宿的农舍,可以是具有浓郁农村风情的篝火歌舞晚会等;休闲农场除了提供必要的田园欣赏之外,还提供农业体验、儿童玩耍、垂钓、野味品尝等一系列的乡村情趣活动,为游客的休闲、娱乐提供好去处。
三、结束语
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的观光农业,有效地综合了旅游与农业的发展特色,相互促进,共同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出现,达成了人们渴望在自然中放松的愿望:在观光农业旅游中,游客进行休闲、娱乐、观光、亲自参与到农业活动中,回归田园,放松精神,而且对于当地的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相关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发展可持续性的观光农业,保持我国的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势头,继续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惠良,徐君敏,吴役.依托上海,发展太仓观光农业[J].上海农业科技,2007,(01) .
[2]郑铁,周力.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06) .
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法;可持续发展
下文则是对于经济法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能够提供的帮助进行分析与探讨: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定义:“可持续农业是一种采取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式,不断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对农产品需求,以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平衡,而对于现阶段生产相对薄弱且按地域分布不均的中国农业来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把努力的方向放在以下两点: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协调生产,所需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两点作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解决他们将会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2经济法体系的概念
经济法以公法性质为主,兼具私法性质,是与市场经济想匹配并体现国家适度干预经济意志的新型法律部门,是综合运用国家权力和宏观调控手段,借助社会整体调节机制,以经济增长,平衡协调发展,充分就业,保护弱势群体等为调整要务的法律规范体系。而农业经济法是经济法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是调整农业经济诸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而农业经济法也将是下文讨论中的经济法的主要成分。
3经济法的原则与目标
1)公平正义,以不公平求公平:在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能力差异,这种情况下经济法给予某些主体以相对特权来实现大体上的公平。中国存在长期的重工轻农的心态从而造成了中国农业的相对弱势,而经济法所能提供给农业的相对公平对于弱势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指导意义。2)经济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通过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从总体上保护公民,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更要充分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从这一点来说,农业可持续化与经济法的立场统一。3)经济法作为兼具公法与私法性质的法律的一种,对于确认和规范政府对于农业的干预行为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并且有利于避免所谓“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失灵“的双重失灵现象,使得市场经济能够按照既定模式运行,这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维持其稳定性有着很大的作用。
4有关用经济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探讨
根据前文的解释,我们将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应该努力的方向分为两点: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协调生产及所需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所提出的对策就着重对这两点进行考虑。
4.1调动农民积极性方面
1)健全价格法律制度: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农民增收,也就是运用经济法,农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制度,不允许农产品价格的虚高也不能让某种重要农产品在市场的价格过低,赋予每种农产品一个确定的的价格区间,让农产品的价值真正体现在其价格上,确保农民从农产品上获得的收益。另外一点则是对农民的投入即生产资料的购入进行优化,扩大价格保护的适用范围,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实行保护,做到双向保护,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收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2)减小工农差距:现阶段抑制农业生产者积极性的不仅仅只有收益问题,还有大众重工轻农的不正确心态,中国逐渐发展以来,众人明白了“无工不富”,但却忘记了“无农不稳”,这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经济法要做的是将两者平等的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公示,用法律强制国民把农业当作应该重视且必须重视的一项产业,从根本上解除大众重工轻农的错误思想,由此才能够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农业可持续化发展起来。
4.2协调生产与需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生产,环境以及人口所需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可持续化发展注重的是一种整体上的发展,用使用不至于给“环境”带来压力的最少资源,“生产”出可以满足现阶段人口“需求”的最大贡献。或许民间的其他法律无法为之提供帮助,因为对于民间的私法来说效益首先是个别的、微观的,然后以此去最终促进社会整体效益,所以,它难以解决个别效益与整体效益,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但是对于立足于整体效益的经济法来说,其哲学观和价值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相一致的,两者之间和谐统一,不会存在突出的矛盾,从这一方面来说,经济法是干预调控经济的一种合理的手段,经济法对于调节整体化的供需关系是十分有帮助的。根据整体的分析来看,如果经济法发展的主要轨迹能够与上文提及的对策大致一致,那么经济法将对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而又有效的帮助,而随之而来的将不仅仅是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会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又一步提高。
5总结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否最终实现。经济法的出现让我们或许可以相信法律是解决它的重要手段。经济法就是农业治理的法宝,通过经济法的完善来健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进而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平衡供需关系做出贡献,排除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才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及与整体经济协调发展。而国家要做的则是运用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将这一步构想变成现实。
作者:李晓宇 单位: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巨鹿分校
篇8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意义;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的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业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壤与肥料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的根本。但目前,土壤和肥料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土壤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土壤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土壤具有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生物支撑、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等重要作用。统计资料表明: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从一定程度上讲,土壤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人类宝贵的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全面地、持续地和协调地供给植物以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能力,是衡量土壤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1.2 肥料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能增加农作物产量。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基础,肥料则是土壤养分的主要物质来源。因此,肥料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化肥对增产的贡献额为40%~60%;合理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如可提高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棉花衣分、绒长等;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含量持续增加,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等;合理施肥能减轻农业灾害,如合理施肥使作物茎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等抗逆能力大大提高。在未来农业中,肥料在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我国有限的耕地和众多的人口的农业发展现状,施用化肥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土壤肥料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科学施肥和过度施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施肥,比如说氮磷,从而导致地表水产生富营养化的现象。没有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有铬、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很容易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金属片、玻璃碎片、塑料薄膜等很容易破坏土壤原来的结构,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2.2 土壤养分缺失,土壤的质量下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增加产量,人们开始大量的使用化肥,且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耕地的质量不断的下降。而且,人们逐渐忽略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养分缺失。主要表现为土壤的基础肥力下降,土壤的物理状况下降,缓冲能力下降,土壤的各种各样的污染剧增。调查显示,我国有55%的耕地是缺磷的,55%~65%的耕地是缺钾的,这都成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2.3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的施肥比例不均衡
在施肥比例不均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氮磷钾的施肥比例不均匀。钾肥的施肥比例相对于氮磷的施肥比例来说是比较低的。单质化肥、低浓度化肥的施用比例高,高浓度的化肥施用比例小。过多的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施用的比例较小,这也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3 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保护法
当前土地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导致耕地保护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耕地资源保护立法的价值,调整耕地保护法律关系,是保护耕地应用的重要措施。此外,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和破坏耕地,强化耕地利用管理,并建立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区,加强耕地资源的研究等都是解决目前土壤有效利用问题的有效措施。
3.2 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提升土壤肥力
对土壤肥料的有效应用的准确监测,可以实现对土壤肥料应用情况的准确把握。土壤肥料的有效监测手段有国家肥料效益试验网络等,该网络能实时地掌握土壤内部氮钾磷的分布状况和对作物增产所产生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
3.3 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
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用微生物化肥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微生物化肥包括:氮肥: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内部的氮素与作物氮素营养,比如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有机磷细菌肥、综合性菌肥:它可以分解土壤有机物质,提升土壤的肥力。钾细菌、无机磷细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矿物质。抗生素:可以防治植物病害,刺激植物的生长。菌根菌肥料:可以增加作物根吸收营养的能力。其中,菌肥在播种时一般作为种肥来使用,固氮菌肥和有机肥料可以混合使用,一般不和杀虫农药混合使用。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素;创新路径;浙江省
浙江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农业水平稳步提升。各种农业示范建设基地的落成,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机械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使浙江省农产品经济水平持续增长。但在提升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浙江省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并且在浙江省实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计划后,促使现存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革创新,以跟愈演愈烈的农业经济市场相适应。
1浙江省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曾提出,21世纪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可持续农业。具体而言,可持续农业是保护自然环境、粮食供应充分和农业市场公平公正的有机结合,它最本质的要求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生产能力之间的协调,并且这种协调是建立在可持续性、共同性以及公平性的原则之上。可持续农业是一种环境与农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式。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极易造成使用水平大于资源承受水平的情况,如果不改变现状,平衡农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会造成农业资源过度利用和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严重不良后果。就浙江省农业现状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总体上改良基层农产品市场的结构,运用高水平技术建立更加合理的生产营销体系,从而减少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
2制约浙江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农业原始资源不足
浙江省人口众多,目前已达到5500万。人口数量非常巨大,而土地面积却只有10.55万km2,占全国的1.10%。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食品、供能、居住地等生活必备条件的需求大幅度提高。浙江省在快速发展城镇工业化的同时,却没有做好相应原始农业资源的保护措施,致使许多农田出现荒芜化现象。农业原始资源被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浙江省发展可持续农业及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原本一些能给农业经济带来效益的成果也将被相应抵消。
2.2浙江省政府在农业上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先进
尽管浙江省政府近年来在农业发展上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但是这部分支出占财政部门总支出的比例却仍然较低,这就意味着省政府在农业发展趋势上所投入的财力物力还远远不足。具体来说,浙江省农业高水平技术的应用落后于其他农业大省。另外,推广机制不健全,更新维护速度较慢,农业科研人才储备不足,研发资金供给不到位,这些都是导致浙江省农业经济无法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此之外,数量众多的农业从业人员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种植思想仍旧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从总体上看,农村人口的学历普遍为初、高中,有些落后地区的平均水平甚至只有小学,这直接导致了浙江省农民不能很好地接纳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从而影响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科学种植能力。
2.3浙江省农业市场的体系不成熟、机制不完善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产品也改变了以往自产自销的模式,转变为规模化生产销售。面对规模化农产品产量急剧上升的情况,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培育与管理机制,势必会影响产品的对外销售,从而导致现有农产品的区域流通性和结构完整性出现过剩,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很难进行下去。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浙江省部分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培育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发挥区域辐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更多的农业基地面临着生产销售体系不成熟、缺乏合理稳定的贸易渠道的局面。以上不良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农产品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无法正常发挥对产业的干预能力,从而进一步导致农业经济市场不能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
3浙江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促进农业市场体系完善
为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带动农业周边产业,例如林业、牧业及渔业等产业的发展,大力健全农业市场经济体系,努力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此外,省政府应当全力支持各县市区建立更多的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完善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一条龙流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3.2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
逐步改变之前运用的土地漫灌方式,使用新型的灌溉技术,并加强在农村城镇等农田多的地区进行推广。对于农作物病虫害以及农田杂草问题,改变以往施加农药的做法,转变为运用生态科学技术,例如使用“生物天敌”防治措施。出台相关政策,改善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的现有局面,从而最大程度地减缓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3.3推动建立农业保护区
作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产业体系,农业需要人为的保护,而不能任其随意发展。农业的核心基础———农田,也是一种人工的生态系统,它的维护同样需要人来干预。所以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护区是至关重要的。借鉴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的做法,我们需要建立保护区和示范区来规避市场竞争和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潜在风险。从此处可以看出,推动建立风险保障体系,包括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产品储备准则和农业风险评估系统等,是极其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必须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省农业厅需要联合科技部门进行及时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风险预测,并准确地传达给农业工作者。这些都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措施和根本保证。
4结语
随着浙江省农业经济越来越发达,一系列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之产生。浙江省政府和相关农业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积极探寻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方法,增加对其投入的财力物力,同时坚决贯彻执行农产品种植和销售的高水平标准,从而使浙江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更加健康稳定。
作者:刘克勰 陈晓菊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喜广,陶楚南,陈银蓉.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1):26-29.
[2]刘一苏,刘朝晖.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农业与技术,2007(1):130-133.
[3]应风其.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
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绿色;环保;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生产资料都是针对农村方面的,如果放弃农业经营,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上述方面的损失,农户希望能够寻求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稳定合作。农产品的不易保存与专用型决定了农村需要合作经济制度,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销售时间都很短,成熟或采摘之后没有尽快销售或加工,丰收的农产品就会很快腐烂,也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农失。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可以采用大型机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来提高收益。通常来说,农户的经营范围较小,不能形成大的规模。农户在单独采购生产资料时,因采购量太少而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而小批量的出售农产品,也难以获得较高的价格。传统农村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没有竞争力。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等,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基层推广。
农村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村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开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村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村废弃地,从而巩固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村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村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村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村气候资源之保护。
落实以实现农村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村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村科研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村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村产出的效益。
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资源科学管理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
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现代农村政策制度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加快生态农村的发展,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村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加强了农民自身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