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状况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分离; 方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72-02

心理分离是客体关系和个体心理学以及家庭治疗领悟比较重要的内容,是指个体在功能上,情感上,冲突上,态度上与父母独立的能力。功能独立,是指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例如,“我经常让父亲/母亲帮我解决自己的问题”;情感独立,测量是否过分多的需要父母的赞同、亲密和情感支持,例如,“离开父亲/母亲让我感到很孤独”;冲突独立,指的是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不内疚、焦虑、猜疑和背负责任,例如,“当父亲母亲批评我时我很生气”;态度独立,指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与父母不一致的程度,例如,“我和他对女性角色的看法相似”。[1]心理分离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个成人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健康与否。特别是一个人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影响到一系列的心理适应,包括自尊、家庭关系质量、同伴关系、抑郁、焦虑等。[2]

心理分离的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只有三十年的研究历史,是较新的一个研究领域。并且心理分离的研究大都是在西方国家背景下进行的,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仅有两篇论文,而贵州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分离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研究拟对贵州省大学生的心理分离状况进行研究,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干预心理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同时丰富国内心理分离领域的研究成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开封、成都、广州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找工作和考研,被试不好找,所以本研究只选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问卷683份。其中男生310名,女生373名。大一学生162名,大二学生174名,大三学生347名。

1.2测量工具心理分离量表 采用Hoffman1984年发展的心理分离量表(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Inventory PSI)此量表测量青少年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水平。PSI是以心理分析理论和结构性家庭理论为基础,测量个体与父母心理分离的程度,适用对象是成人或者青少年。量表是一个有138个项目的5点量表,答案从1(一点也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PSI包括四个分量表:功能独立 、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态度独立。本研究中父亲分化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01, 0.838, 0.7780, 0.850,总量表为0.901,母亲分化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87, 0.823, 0.790, 0.834,总量表为0.898。

1.3 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由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大学生与父亲和母亲心理分离的差异比较

采用配对t检验对大学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的情况进行比较,表1呈现了大学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与父亲心理分离的水平高于与母亲心理分离的水平。男生与父亲的功能、情感独立水平显著的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女生与父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均显著的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大一学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均显著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大二学生与父亲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大三学生与父亲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各个年级学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水平差异不显著。

2.2 大学生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

考察大学生与父母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采用MANOVA方法进行检验,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与父母的冲突独立水平高于男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3分析讨论

3.1大学生与父亲和母亲心理分离的差异

大学生与父亲在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的分离水平显著的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这与国内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夏翠翠[3]的结论一致,也与国外大部分研究者结论相一致。大学生与父亲的心理分离水平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即大学生与母亲的关系比与父亲的关系更为亲密,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一致:母亲更多的给以孩子们情感上的沟通和支持、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而父亲较少给以孩子们日常事物的照料和情感支持。

女生与母亲态度独立显著低于与父亲态度独立,女性与母亲有更多的态度相似性,可以从性别认同上得到解释,相同的性别更可能从相似的视角看问题。

对男生和女生来说,都表现出与母亲情感独立低,即与母亲有更多的情感联系。这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涂翠平的研究结论相一致[4]。这一结论与传统的性别角色标准相符合,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下,女性是温柔的,贤淑的,角色任务是相夫教子,而且女性作为生育者角色,表现出慈爱的、能敏感觉察他人的需求,善于照顾他人等心理特质。有研究发现女孩和妇女一致报告她们比男孩和男子更善于照顾他人,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所以即使到了成年期也会表现出与母亲更多的情感联系。

3.2 大学生与父母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

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也与国外大多数研究者的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夏翠翠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这个发现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在我国,男性在很多方面被期望有更多的独立性:经济独立、心理独立。另外这个发现也支持女性心理学的观点,期待女性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依赖。

具体来讲,在与母亲态度独立上,男生的分离水平更高。可能的原因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别认同上一般是与同性别的父母认同,相同的性别更可能从相似的视角看问题,也在性别认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

在与父母情感独立上,男生分离化程度更高。也就是说女生会与原生家庭有更多的情感联系,更多地从原生家庭获得情感支持,这与学者们认为女生在发展统一性时有更多的关系认同相一致[5]。

与父母功能独立上,男生的独立水平比女生高。中国的传统习惯上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家庭重大事件的决策者。男孩子从小也被灌输这种思想和文化,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男生比女生与父母有更高的功能独立。

4 结论

大学生与父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参考文献:

[1] Hoffman J A.Psychological separationof late 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170~178

[2] Holmbeck G.N. Wandre I M I. Individual and relational predictors of adjustment in 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Psychology,1993, 40:73~78

[3] 夏翠翠.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和心理分离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2006.

[4] 涂翠平.成人心理分离与其婚姻质量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篇2

一、调查数据分析

1.农村中学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健康,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2.7%(健康总分≥65为心理障碍),在各因子的检出率(因子分≥8为心理障碍)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焦虑的检出率高达28.1%,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6%,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7.3%,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6.3%,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5.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14.4%,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9.9%,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6.3%。

2.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对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维度上的项目均分的差异比较,采用的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农村中学男生女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P

根据统计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中学的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3.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差异情况,以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因子上的项目均分和标准差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高中生。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0.9%,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恐怖倾向的检出率最高为19.2%,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6.7%,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5.5%,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15.1%,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3.4%,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1.7%,学习焦虑的检出率为11.3%,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8.4%。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3%,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倾向的检出率高达49.2%,其次是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23.3%,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20.5%,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7.8%,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9.7%,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5.8%,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5.4%。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二、调查结果反思

1.总体上来看,农村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6.3%-28.1%之间,尽管与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采用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不同,但根据这一数据结果所得出的结论与王教授的基本相同。他于2001年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论是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具体看来,农村高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5.4%-49.2%之间,高中生主要问题为学习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对人焦虑;农村初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8.4%-19.2%之间,主要问题为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这一结果与郭文武的研究结论存在异同点(2005),他的调查结论是高中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冲动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初中生主要为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农村高中生除了在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明显低于农村初中生(p

2.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女中学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有相同点也有异同点,如王东宇(2005),对福建农村中学的调查发现,农村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心理问题较男中学生突出。而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农村中学的女生除了在孤独倾向方面明显低于男生(p

尽管江苏省于2010年开始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相比较其他省市做得更好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在经济社会资源方面仍然比较薄弱。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承受着更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仍然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和咨询辅导条件也相对较差。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的农村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山.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2]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5(17).

[3]王希永.北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9(9).

篇3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援助;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6-0012-0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五·一二地震发生三年后,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由地震灾难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同反应进行调查。2011年,经全国妇联、四川省妇联审批,崇州市成为中日合作四川大地震灾后心理援助试点地区之一,而元通小学是三个试点单位之一(崇州市上元村心理援助服务站、崇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崇州市元通小学),所以,本次调查研究以元通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

元通镇位于崇州市北部12公里处,土地面积23.12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25000多人。镇上有中学和小学各一所(幼儿园不在调查行列)。其中中学生783人,小学生1230人。中学和小学都在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虽然无人员伤亡,但是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

本次筛查于2012年1月16日(震后三年多)在崇州市元通镇小学、元通镇中学两所学校进行,由学校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协助施测。参加筛查的学生有1445名,有效问卷1445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收集后交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力博士进行了初步的整理

分析。

此次测查评估的内容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分别使用的是CPSS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儿童版、斯宾思儿童焦虑量表、儿童行为自评量表作为筛查工具。本报告呈现了量化指标的初步结果,并提出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初步建议。

一、人口统计学信息

从性别分布来看,此次参加测查的学生中,男生717名(52.5%),女生650名(47.5%),性别分布较均衡。从民族分布来看,汉族学生1443名(99.8%),非汉族为2名(0.2%)。学生年龄分布在8~16岁,平均年龄12.34±1.86。

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

在CPSS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筛查中,基于目前的诊断标准,闯入症状簇有一个阳性症状、回避症状簇有三个阳性症状、高警觉症状簇有两个阳性症状即可判定为PTSD阳性案例;抑郁量表总分大于(或等于)15即判定具有明显抑郁症状;儿童焦虑量表总分大于(或等于)30,即判定具有明显焦虑症状。

结果显示,本次测查的学生中有608人(42.1%)抑郁症状明显,334人(23.1%)焦虑症状明显,231人(16%)可能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59人(4.1%)退缩症状明显,45人(3.1%)违纪症状明显,25人(1.7%)攻击症状明显。

(二)不同性别的症状比较

对不同性别学生症状比较的结果显示,除抑郁总分、攻击总分女生与男生无显著差异外,焦虑总分、PTSD总分、退缩总分女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违纪总分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三)不同年级各症状的比较

不同年级中小学生经历地震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关于抑郁、焦虑、PTSD、退缩、违纪、攻击等六个方面的具体数据如下:

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事学生在抑郁和PTSD两个方面呈上升趋势:

在抑郁分组中:

施测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人数 662人 783人

百分比 36.6% 31.2% 33.3% 45.7% 53.7% 48.8%

在PTSD分组中:

施测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人数 662人 783人

百分比 9.8% 4.6% 10.0% 19.8% 26.0% 22.6%

本次崇州市元通镇中小学校全体学生筛查结果显示,有231人(16%)可能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若没有及时干预可能会引发如强迫症、自杀行为、攻击行为、物质滥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这些PTSD阳性案例是需要进一步临床诊断和专业干预的重点关注人群;608人(42.1%)抑郁症状明显;此外,超过23.1%的人具有明显焦虑症状,表现为紧张、焦虑不安等;虽然,随着时间推移与对环境的逐渐适应,多数人的抑郁与焦虑症状可能会有所缓 解,但仍有部分个体的抑郁与焦虑症状会持续存在,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对本次的筛查结果,尚需要作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以揭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在后续的心理干预和进一步的心理评估中继续收集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呈现对于原因和对策的解释,以便向学校提出更为具体的工作建议。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会过度夸大了学校在心理援助工作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区、家庭的重要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援助工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来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科学性和实效性欠缺,造成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滞后甚至走入误区。

(一)心理援助意识薄弱化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直接面对受灾害影响的中小学生的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工作也直接、方便得多。

由于害怕被贴标签或是其他的原因,大部分受灾人员都会向援助者表达他们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心理援助,即使是天真烂漫学生也不例外。虽然每一个人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受灾者心理恢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笔者这次去日本研修时,听取了日本阪神地震幸存者植松秋关于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由于心理援助不及时,造成长达十多年PTSD症状的修复经历。但是,在这次调查所走访的几所学校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问到有无专门的心理教师时,主管的领导和负责的教师回答说:“所有的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问到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时,他们用开展“心理咨询”这个时髦的词来回答,当问到具体开展了哪些有效的活动时,也用开展“心理咨询”来回答,好像心理咨询是一剂万能药水,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解决。不难看出,虽然人们对心理援助有了一定的关注,但是还并不清楚心理援助与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调查走访中发现,个别学校在地震前还不时地进行疏散演练,地震后,修建了新的教学楼,三年的时间内反而没有开展过一次疏散演练了。问其原因,回答说:没有时间,再说,不会再发生那样的地震了,楼也修得很结实,震不跨。

(二)心理援助工作学科化

将心理援助融入学校工作中的做法是可取的。2009年,四川省教科所专门编制了一本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生活生命与安全》,并将其纳入了正规的课程之中。但是,这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的学校在课表上注明“心理健康”,有的学校则是在“实践”课中进行,而且科教师基本由学校行政领导(政教办教师)、即将退休的教师担当,管理实施由学校德育处(办)来负责,片面、方式单调、乏味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代替心理援助,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代替心理咨询。

(三)心理援助工作片面化

学校在开展心理援助时,工作重点是倾向于中学生的,特别是高中学生,而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应有的心理援助。同时,即使是中学生,内容也主要偏向于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等方面,忽视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防灾教育则更是处于游离状态。2013年,在崇州的街子镇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防灾演练”,而且在演练当天全市拉响了防灾警报,但响应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心理援助工作形式化

作为崇州市名师视导小组成员,笔者参加了小学组几个学校的视导工作,工作中发现:心理援助工作形式化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第一,部分学校设了心理咨询室但是没有设备,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并没有真正实施;第二,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有设备,但是没有专人管理;第三,学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程式化,还是参照语文或数学课的教学方式。一旦有检查,则是全体动员,做资料,选人做一节课。检查完毕又恢复常态,检查组往往也只是翻看一下资料,听一会儿课,在总结时往往会给出很高的评价,皆大欢喜。中学组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在有高中部的学校,只有初中或是九年制的学校的情况大同小异,心理援助工作的实施情况最终取决于校长对这项工作的喜欢程度。

(五)心理援助工作强制化

与心理援助工作形式化相反的是,部分援助者过于强化援助的能动性,在实施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往往只凭自己的一副热心肠,采用一些不专业的方式进行,比如思想化、政治化的安慰,再不然就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而并没有真正去体会和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和现实需要,没有认识到援助者的时间表并不代表就是受援助者的时间表,一厢情愿地实施援助,结果反而让受援助者反感,也对心理援助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四、对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心理援助工作的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既有交叉,又各自独立的两个范畴。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把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部分人过于强调心育或德育的重要性,因此造成在工作中把心理问题德育化、德育问题心理化的现象。

其次,学校心理援助工作包含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能力实施的心理咨询、防灾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进行心理援助的一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防灾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援助,心理咨询是专业人员对于专属人群的工作,不应将其功能外延无限扩大化。

再次,应充分发挥受援助者的能动性。强制的援助是不可取的。援助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创造有利条件、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己来寻求帮助,这样才能将其自身的自我修复功能充分调动起来,也才能实现援助工作功能的收益最大化。

最后,心理援助工作具有针对性、长期性和长效性。心理援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和看到成效的,例如,针对一例PTSD案例,我们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应激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应激反应展开治疗,并且还要进行长期的跟踪治疗和观察,有可能在一两年内看到成效,也有可能要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作为援助者,我们能做的、要做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实现自助、助人。

(二)组建专业的援助队伍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学校心理援助中应该对学生实施有能力的心理咨询,这就要求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保健师或心理咨询师,由他们来定期或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学生的心理援助,有效地规避由于援助者不专业造成心理问题扩大化的现象。

一方面,培训和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为了更好、更多地吸取先进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开展好心理援助的前提;另一方面,培训和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组建专业的援助队伍,发挥专业人员的特长,除了能让援助内容多样化、深入化,还有助于活动实施的督导和扩大援助面的辐射作用,将援助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

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适应扮演角色的不断变换外,还要承受来自外界各方面的压力。很难想像,一个自身没有幸福感、安全感和正确价值观的教师会带给学生幸福感、安全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开展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心理援助因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而有所区别,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又有所重合、延展和升华。小学阶段应以生命安全教育为主,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挫折教育、防灾教育等专题教育。

中学阶段应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性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挫折教育、防灾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

就开展心理援助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而言,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表达方式,对表达能力差的小学生可采用绘画语言或一些肢体语言,并逐步向言语表达能力引导;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个体除了采用言语表达外,还可以采用书面语言,比如写一些心情日记等方式。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班、团队(中小学皆可)活动、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本领和健康的体魄,这对于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大有益处。

总之,开展体验和实践活动的形式应体现灵活、有效、多样化、多维度、潜移默化的原则,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区域特征、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倡导学生以自主探究、亲历实践与体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切莫采用“拿来主义”。

(四)建立心理援助档案

心理援助档案的建立不同于建立其他档案,它涵盖的内容是多样化、多维度的,其中既包括生命个体的家庭资料、学业上的内容记录,也有心理成长的记录,是学生整个人生成长历程的完整呈现。心理援助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自我形成客观、综合的评价,当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心理档案随着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长中的引导者、帮扶者了解问题所在,及时进行有效的援助,如此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援助体系。

(五)开设防灾教育课

五·一二大地震时,桑枣中学正是因为有了多年类似的教育训练,才有效地保证了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安全,但是,据了解,直到地震发生后的今天,依然有些学校(包括灾区学校)没有进行相关的、有计划的训练。而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在防灾教育这方面堪称表率,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兵库县立即开设了“防灾教育”课程,他们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防灾教育,形成了一整套优秀的经验,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

随着大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多,如何让孩子们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保存自己的生命并能适时解救别人,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开设防灾教育课程,可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如:外出到受灾点实地考察、观看视频资料、写出心得体会、设计合理化的方案(应急方案、预防保护方案)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习得生命教育的精髓,并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家人,实现教育功能利益的最大化。

(六)结合实际开展心理援助实践研究

结合实际开展心理援助实践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在援助小组内进行信息共享,对案例进行讨论,以便积累更多的专业技能。日本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日本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心理士学会,除了召开每年一次全国性的学校心理士大会外,平时还组织学校心理士进行专题研讨,赴海外研修,通过多种形式的探讨,交流心理援助理论研究成果和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进展,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

另一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进行有价值的科学课题研究的前提,展开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实践经验向理论的升华,对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有效地弥补当前心理援助工作中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不足。

五、建议

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崇州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因此,解决好当下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是在为崇州明天的辉煌发展铺设康庄大道。

首先,建议在全市展开学习型家庭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促使家庭成员共同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留守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再次,父母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首先,要求各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档案登记备案,专门管理,以便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援助。其次,设立家长开放日活动,将家长请进学校,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再次,重视心理辅导、援助活动课的开设和开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和困惑,对显性和隐性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援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组建专业的心理援助队伍,形成有效的教学研究,培养全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既增进了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也能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学生形成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可能。

此外,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社区、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应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在社区、家庭中大力开展心理援助、防灾教育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心理援助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形成对学生心理援助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篇4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高学历群体作为符合该种特征的人才群体,日渐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关注与重视。中国的电信企业从长期的垄断氛围中走来,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的重点集中在锻造先进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创导领先的市场环境上,而这一切仅凭过往的历史和经验已远远不够,急需补充一大批高学历的青年人才为推动企业的发展作贡献。从上海电信的情况看,公司对所录用员工的要求不断攀升,高学历员工作为符合公司当前和未来发展需求的群体之一,无论从数量还是所作贡献上都与日俱增。因此,对该群体的发展状况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依据。

本次调查以上海电信高学历青年员工目前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背景,以了解该群体员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目的,集中体现为四大部分,即:(一)职业发展;(二)生活品质;(三)价值观念;(四)身心健康。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调查对象定义为3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上海电信在职青年员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196份,问卷有效率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职业发展

1、典型问题数据分析

1)关于职业发展通道

问:您觉得上海电信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吗?

65的被调查者选择“明确”或“基本明确”,31和2.6的人选择了“不太明确”和“很不明确”。

2)关于自我定位

问:您认为自己最适合于从事哪一类型工作?

选择人数最多的是“管理型”的岗位。而在背景调查中我们发现,196名被调查者中,有50目前正从事专业技术型岗位,20从事管理型岗位,13从事市场营销型岗位,17从事复合型岗位。但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为管理类,换一个角度讲,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观仍然集中在:踏上管理岗位。

3)关于工作满意度

问:您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评价?

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环境”,只有11人选择了不满意;满意度最低的是“收入报酬”,95人在“收入报酬”一栏中选择了“不太满意”、“很不满意”。

4)关于职业成就感

问:您若产生职业的成就感,那么它最可能来源于什么?

第一位的选项是“在专业领域获得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高学历青年员工是一个成就动机很强的群体。要想在招聘中吸引他们的眼球,在人才争夺中驻足他们的脚步,必须提供他们展示能力的舞台。

2、对策与建议

1)职业发展方向需进一步明确

上海电信通过几年的体制、机制改革,从岗位通道“硬件”设计的角度来讲,已经比较成熟,但为什么还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发展通道不清晰呢?主要的问题是宣传力和执行力不够,导致岗位族群、层级划分、能力跨度在员工中的知晓度不高。因此,解决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加强宣传和执行的力度、特别要重视直接主管对员工的信息传达和职业辅导工作。

2)加强职业生涯管理工作

职业生涯管理需要来自员工、直线经理、人力资源部门、高层管理者等各方面的努力,并与招聘、培训、薪资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上海电信所在的行业特点及企业发展潜力使许多专业对口、能力出众的高学历青年选择了它。但企业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开展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储备,有意识地进行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

3)加强薪酬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公司对于高学历青年员工的投入成本并不少,但由于薪酬结构分散、非现金福利较多等因素而未能引起员工重视,这使得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对企业提供的“收入报酬”表示出了不满。因此,对于公司支出在员工身上的隐性收入,有必要进一步透明化、货币化,使员工切实感受到公司在改善员工薪酬福利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成绩。

(二)价值观念

1、典型问题数据分析

1)关于人生价值

问:您认为评价一个人优秀时,最主要是看什么方面?

选择“品德修养”的排在第一位,占50.5。由此可见,高学历青年员工对优秀的理解更注重内涵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体现,他们更愿意追求自身的内在素质和人格魅力,这体现了他们较为成熟的人生价值观。

(二)关于信仰

问:您入党、入团的动机是什么?

选择最多的是“有机会为周围人和社会多做贡献”,占40.3;选择“自己进入了先进的组织会非常光荣”的排第二,占31.6;选择“有机会得到更便利的个人发展途径”的排第三,占8.7%;选择“别人都想入党入团,自己落后了不太好”的占6.1%。可见,该群体中大部分人入党、入团动机都比较端正,但也有一部分动机比较利己和被动,需要引起一定重视。

(三)关于社会参与

问:“您会考虑加入中华骨髓库吗?

无一人回答“我已经加入”;68.9的人回答“今后我会考虑加入”;29.1的人认为“会影响身体健康,不太放心加入”;也有1.5的人选择“这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通过对问卷中几道类似题目的 综合分析,得出该群体在社会参与方面的热情度一般,他们具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

2、对策与建议

1)加强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倡导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

高学历青年员工有独立的主见,理性的思维,要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的所思所想,采用适应其特征的教育方式,进行人性化的引导。从这一角度而言,企业的文化氛围就显得相当重要,企业有责任营造和谐积极、团结拚搏的企业文化,用好文化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

2)进行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高学历青年员工生长、生活在一个改革发展、讲究个性化的年代,生活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磨难和挫折。对于这个群体,一味宣传毫不保留的无私奉献可能不太切合实际,但人的理想信念不可缺失,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加以强调,尤其是代表优秀一族的高学历青年员工,更要树立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己任的观念。企业党、团组织要加强宣传参与社会性活动的意义,帮助他们了解公益活动的价值所在,打消误解和片面的理解,弘扬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提升高学历青年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企业对于这一群体在坚持外在性激励(主要体现为工资、奖励、表彰等)的同时,更需要注重进行内在性激励(使工作本身充满挑战性、充满兴趣,能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好胜心、个人乐趣),以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和个性完善,提升员工的从业本领和个人人格。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爱度和满意度,有利于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忠诚队伍,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三)生活品质

1、典型问题数据分析

1)关于消费结构

问:一般情况下,您每月的开支及分配情况如何?

每月总开支“大于3000元”的人数最多,这说明该群体员工消费需求较强。此外,在第一位支出金额的选择上,有55.1的人选择了“购房”,这与该群体的年龄特征和上海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价相符。关注第二、三位支出金额的选择,“购物”消费分别以26.5和34.2占据了两项统计的第一,体现了该群体追求生活质量、消费力活跃和对未来有信心的特点。而选择“购车”的仅有0.5的人,说明该群体仍欠缺高端消费力。

2)关于品质和时尚

问:平时接触时尚的情况。

在对七个时尚活动的选择上,“经常接触”比例高于“从不接触”的活动是:时尚报刊杂志、时尚电视栏目。“从不接触”比例高于“经常接触”的活动是:时尚休闲娱乐方式、时尚运动、时尚商品、时尚话语、打扮时尚的朋友。分析可见,该群体中以相对内敛、静态的方式接触时尚的较多,而在相对动态、外向的方式上,则表现较弱。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动感、活力的不足。

3)关于生活状态

问:您认为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

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职业成就感”、“金钱”、“时间”、“机遇”、“社会地位”、“健康”、“爱情”。这一序列与该群体的特性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对于“职业成就感”、“金钱”的追求表征了他们拥有较高的职场目标,有远大抱负。同时,认为缺乏“时间”和“机遇”也正是契合了他们普遍渴望事业成功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此题有29.6的人未回答,比例甚至高于“职业成就感”的27.6,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两种原因:1)目前确实没有很缺乏的东西;2)或许有缺乏的东西,但自身不明确,较迷茫。

2、对策与建议

1)提供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的阶梯和空间

“职业成就感”是高学历青年员工寄予较高期望但自感比较缺乏的一个方面。他们对事业有较高的希望和标准,希望自己的工作价值能通过努力得以体现,重视能够反映实际工作业绩的回报(收入),这是一种需要物质和精神双重认可的价值追求。从企业角度出发,应关注他们的这种特征,从培养、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管理,鼓励并认可其发展的过程,提供其事业发展的阶梯,同时也根据业绩表现给予收入提升的空间,从而达到良好的激励和挽留效果。

2)加大关心和投入,保障该群体的生存安全感

该群体员工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如买房等大额的长期经济压力,正因为这种现实状况以及他们对自身的较高要求,使得这种压力比普通人群更为突出。在这方面,企业应加大关心他们的力度,在部分制度和政策的调整过程中关注并顾及到他们面临的实际情况,通过与业绩挂钩的投入来激发其积极性。

3)组织符合需求的丰富多彩的业余休闲活动

该群体员工业余的休闲娱乐活动趋向于静态的、个体的方式。这种偏好与其学习过程中养成的研究习惯有关,但皆缺乏与人交流和沟通的一面。企业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提供更多的户外运动、组织艺术赏鉴交流等活动,令其生活更充实,提升对于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激发起持续的工作热情。

(四)身心健康

1、典型问题数据分析

1)关于压力、情绪及应对

问:您在工作或生活中不顺利突然袭来时,您首先会--

以上数据说明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面对不顺利时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说明他们能够承受压力、适应压力,能冷静地思考问题;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自身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不会随意推卸责任。

(二)关于自我认同

问:您的能力得到承认,并由此获得了一个重要而难度颇大的工作任务时,你会怎么做?

有26.5%的被调查者选择“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一定能完成”,有67.9的人选择“仔细分析工作要求,做好准备设法干好”,只有不到5的人选择“怀疑自己的能力”。这说明该群体自信心很强,喜爱接受新的挑战,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三)关于健康体症

问:您感到轻度胸闷、头晕等不适的频率如何?

21.9的被调查者选择“有时候”;39.8%的人选择“偶尔”;27的人选择“没有”。通过对问卷中几道类似题目的综合分析,得出该群体中约有30-40的人健康状况良好,约有50-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另有5-10的人明显表现出体质差,睡眠不好,经常生病。

(四)关于生活习惯

问:您平时参加各类运动的频率如何?

12.2%的被调查者选择“每周两次以上”,23.5%的人选择“每周保证一次”,16.3%的人选择“两周一次”,12.2%的人选择“一月一次”,另有34.2%的人选择“基本不运动”。以上数据和该群体中不同个体的性格、爱好特征有很大关联,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刚好说明了导致亚健康状态存在的原因。

2、对策与建议

1)心理健康方面的对策建议

在当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面临着较以往更大的压力,尤其对于高学历青年员工而言,他们的压力不仅来源于外在的工作和生活,更多的来自于对自身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企业应在工作中不断营造员工彼此沟通的氛围,使之通过沟通来释放压力,这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而且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具有长远的意义。此外,调查还显示:高学历青年员工对于社会公益活动和企业日常开展的各类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从社会和企业角度出发,可以通过调研了解他们对社会活动的看法及要求,适当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度。

2)身体健康方面的对策建议

调查显示,高学历青年员工对工作具有较高的热情,在工作中责任心较强,也正因如此,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健康,从年轻时就开始健康透支。企业应当引导该群体员工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合理安排、调整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企业也可以通过相关福利措施进一步关心和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此外,该群体员工的生活状态以静态为主,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健康宣传,组织健康讲座、举办体育 比赛、成立体育社团等有效的辅助手段,引起员工对健康的关注并养成良好的生活、锻炼习惯。

三、调查情况总结

篇5

【关键词】海外并购;财务尽职调查报告;审计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战略指引下,不断加快海外并购的步伐。根据德勤的《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并购新篇章》的报告。报告中称,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的海外并购活动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中国境外并购交易总共有143宗,总金额达342亿美元。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投资者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1]。

虽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增速极快。但中国企业还普遍缺乏海外并购的实践经验,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财务尽职调查流于形式、财务尽职调查不到位。财务尽职调查审计主要对尽职调查的调查方式的规范性、调查内容的完整性、调查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审计,是完善尽职调查,防范企业并购风险的重要手段。

二、财务调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调查报告只是对于目标企业所有的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

目前相当一部分财务尽职报告并未深入地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分析。这主要是由于目标企业财务及相关人员对尽职调查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目标企业大多数财务核算较为薄弱,资料管理较为混乱,财务部门迫于某种压力,存在很多隐瞒事项。因此,这种方法会削弱尽职调查业务的作用,拿不到并购方想要的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得尽职报告对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不甚明显[2]。

(二)对于并购方的投入产出价值调查不准确,容易落入并购陷阱

我国企业的许多海外并购案被媒体进行大肆宣传,但其结果并没有如预期的提高股东的价值。这主要是由于对并购的投入产出调查分析不准,未能判断有没有控制并购风险的能力,对并购所要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估计不足,未能准确评价并购投资的回报率,未能有效地回避并购陷阱,导致并购失败。

(三)财务尽职报告过于高估目标企业的发展潜力

在并购亏损企业时,许多企业对于目标企业的发展情况盲目乐观。缺乏对企业财务承担能力的分析和考察,对企业的财务调查与分析只停留在账目表面,没有结合企业的市场份额、人力资源和销售渠道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导致过高估计目标企业的发展潜能,分散并购方的资源,甚至使并购方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对目标企业的现金获得能力调查分析不足,导致现金流危机

目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现金流的方向,在不同项目间进行现金流调整。经营性现金流通常被外界信息使用者关注最多,它最容易被调整,人为提高其报告值,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同时目标企业往往是出现财务困境的企业,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现金支持市场收购活动,而且要负担起目标企业的债务、员工下岗补贴等等。这些需要支付的现金对企业的现金获得能力提出了要求,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现金流危机,使目标企业反而成为企业的现金黑洞。

三、审计在财务调查尽职报告中的作用

(一)审计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程序

财务尽职调查的目标是识别并量化对交易及交易定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因此,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收益质量和资产质量进行分析。在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实施阶段应根据详细的调查计划和企业实际情况,实施规范性的调查程序,促进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为企业的并购决策提供合理的判断依据。

首先,对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方案进行审计。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操作思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以及审计尽职调查设立的调查方案中有关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估、验资等是否履行了必要调查程序,从而促进尽职调查方案的全面性[3]。

其次,对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方法进行审计。对于财务调查报告的整体框架进行审计,是否采用多种调查方法,以便得出尽可能全部的调查报告,避免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再次,对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步骤进行审计。合理的调查步骤是避免“并购陷阱”的必要条件,审计人员应对每一阶段的调查进行审计,根据不同的并购类型、目的、内容来审查并购中财务尽职调查的处理步骤是否符合目标企业财务状况、资产价值调查业务规范、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规范等要求,确保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审计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内容

财务尽职调查报告并不是审计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而是了解并分析目标公司的历史财务数据。对目标公司的资产状况、销售收入、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指标进行全面调查,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更好地为企业的并购决策提供依据。

首先,对财务尽职调查的主体和目标进行审计。进行财务尽职调查要全面的理解企业的实施并购的目的和战略,从而把握调查的方向,确定调查的内容。为防止财务尽职调查对于调查目标和主体的不确定,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对于尽职调查活动中的目标和主体的审核,以避免尽职调查的盲目性。

其次,对财务尽职调查的范围和内容的审计。合理的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需要全部的财务尽职调查报告作支持。因此,尽职调查如果仅对财务报告及其附注实施调查程序,可能无法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财务尽职调查范围和内容的审计主要包括:

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评估调查的审计,对于不同的评估项目是否确定合理的价值评估类型和评估范围,以及反映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和资产价值评估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审计,促进企业资产价值评估调查的正确性[4]。

对目标企业财务指标的审计,对于尽职调查是否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组织构建情况,以及目标企业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价值等进行审计。同时,审计尽职调查是否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促进财务指标调查的全面性。

对目标企业关联公司交易的审计,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投资者对于目标企业的价值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尽职调查中目标企业关联方的识别以及对目标企业关联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合规性和实质性的测试。从而促进对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能力的正确评价,促进投资决策的合理性。

(三)审计财务尽职调查的结果

有效的财务尽职调查结果,可以帮助企业判断投资是否符合战略目标及投资原则,合理评估和降低财务风险。对于财务尽职调查结果的审计,主要是在财务尽职调查实施程序和财务尽职调查内容审计的基础上对并购活动的调查结构的真实、有效的审计,进一步完善尽职调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隋平.海外并购尽职调查指引[M].中国:法律出版社,2011,3.

[2]吴庆念.论财务尽职调查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3):361-362.

篇6

(一)调查主体

调查主体以公安机关为主,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作补充调查,辩护人自行开展调查和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参与调查较少。2013年1月至8月,林州市检察院审查逮捕未成年人犯罪件23件31人,审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7件38人。按照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实施办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在提请批准逮捕和移送审查时均随案移送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材料和社会调查报告52份,检察机关根据需要补充社会调查报告17份,人民法院根据情况调查9人次,辩护人自行调查2人次。其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全部为自行调查,人民法院为委托其聘请的专门调查员进行调查。另外,统计发现重复调查比例较高,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的重复调查率分别达到32.7%和17.3%。在社会调查制度实行的初始阶段,重复调查可以使社会调查报告逐步完善,但同时也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二)调查对象与方式

以涉罪未成年人的父母、邻居、朋友同学、学校、社区(村委会)为主要对象,多采用访谈形式调查,没有进行犯罪危险性人格的心理评估。林州市检察院统计显示,13%的社会调查报告有3个调查对象,87%的社会调查报告有4个以上调查对象;约90%采用访谈方式,并制作询问笔录装入卷宗,另外10%采用调查问卷和书面证明等形式,作为面谈方式的补充。调查对象的占比统计,均对涉罪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法定人进行调查;其他调查对象中,社区(村委会)、学校、同学较多,分别为调查对象的48%、32%、13%,朋友和其他人员较少,共占调查对象的7%。

(三)调查内容

调查材料数量和材料反映的行为事实较少,导致调查内容简单空泛。林州市公检法机关形成的社会调查报告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条件等。在实际运用调查材料作出判断时发现,向父母、邻居、同学、老师了解情况时,有的因为人情关系,不能如实叙述未成年人现实表现;有的仅简单叙述平时表现好或者不好,具体如何好或者如何不好没有事实反映。犯罪原因多是“父母管教不严”、“家庭经济条件差”,对父母如何管教、家庭收入数额等没有深入调查。诸如此类过于笼统的调查材料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适用,有的还存在逻辑矛盾,不能为最终出具评估意见提供客观、充分的事实依据。

(四)调查报告使用

调查报告作为办案参考使用的同时,缺乏对调查报告的审查、监督。侦查阶段即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使得社会调查报告能够在审查逮捕、审查、量刑和法庭教育等环节作为办理案件的参考,但普遍存在不核实调查材料,不审查报告内容的现象。林州市检察院在出庭张某涉嫌抢劫罪时就发现:公安机关对张某进行社会调查后认为张某认罪、悔罪,庭审时张某向法庭提交一份悔过书。公诉人认为如果认定张某悔过,将会对其从轻处罚,建议张某当庭宣读其悔过书。而张某当庭宣读的悔过书,对查明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随提出不能根据社会调查报告认定张某认罪、悔罪,并得到了合议庭的支持。

二、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实践现状的解读和分析

(一)调查主体不规范,导致调查工作流于形式或出现纰漏

我国法律规定的调查主体分为四类,即控诉方(包括公安机关和检察院)、辩护方、社会团体组织、法院。具体而言:

1.公安机关和检察院进行社会调查,会导致办案人员工作量的大幅增加,通常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细致调查。在案多人少、司法资源不足的现实条件制约下,办案人员自行调查不可取。

2.律师进行社会调查,会因为职业自身的利益倾向性,以及进行辩护的需要,通常更加注重收集那些对未成年人有利的材料,忽视那些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不利的材料,难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

3.法院进行社会调查,不符合现代法治要求诉讼中法官中立的宗旨。法官参与调查,不可避免地会掺杂着个人的主观色彩和先入为主,形成对案件的预断,不利于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公正审判。

4.社会团体组织进行社会调查,主要是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部门、共青团、妇联等。由于这些工作机构及人员配备不完善,一般公民并不具备调查专业知识,对案情不了解,对诉讼也相对陌生。另外,在调查的规范性、客观性、科学性等均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调查过程中经常遇到社会调查对象拒绝等原因,难以保障调查结论的科学性。实践中,这些主体进行社会调查的比例亦较低。

5.多部门进行社会调查,很可能使社会调查工作走向两个极。一是重复调查,各个调查主体基于其角色本能,在调查内容方面可能各有侧重,造成调查结果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冲突的问题;二是相互推诿,使社会调查工作流于形式,出现适用率低、实效差的问题。

(二)调查指标不具体,不能科学反映涉罪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

1.缺乏具体的事实依据。原始调查资料是制作社会调查报告的基础,而收集的材料应当是反映行为人现实表现的客观事实,不是结论性意见。但这恰恰是调查内容的盲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经过近15年试点探索,各地具体做法不尽相同。目前,最具代表性且适用较多的是四见面制度。该制度要求,与涉罪未成年人见面,了解家庭情况和思想状况;与监护人见面,了解性格特征和成长经历;与学校、单位、社区有关人员见面,了解社会交往、学习、工作情况;与看守所人员见面,了解认罪、悔罪表现。上述人员中,除涉罪未成年人本人外,大多与涉罪未成年人是亲属、朋友关系,如果不随机选取足够多的调查对象、询问详细的行为事实,就很难得到客观反映涉罪未成年人现实表现的依据。

2.缺乏犯罪危险性人格测量。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功能是通过调查行为人的人格,查明行为人有无犯罪危险人格,发现其人身危险性的大小,并以此作为司法机关实施个别化处理的参考。因此,专业性的心理学人格测量是对人身危险性最为可靠的调查,应该是社会调查制度的核心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性格、气质的判断,属于人格刑法学的范畴,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判断,其理论基础是人格行为论和人格责任论,运用投射测验、自陈量表、主体测验、行为评估技术等人格测量方法。显然,司法实践中绝大部分社会调查报告对未成年人性格、气质评估,是办案人员凭借自身经验、社会阅历的朴素认识。

3.缺乏统一操作标准。新刑诉法对调查的内容进行了列举,如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由于要求比较宽泛,所有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调查报告在客观内容方面不统一。如林州市人民法院《失足少年调查表》把“对书指控被告人已构成犯罪有无意见、对法院审理本案有何看法和要求”设定为调查内容。

(三)调查人员不专业,导致调查方法不科学和调查结论不可靠

1.调查人员权利义务不明确。一是没有赋予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之外其他机关、组织进行社会调查所必须的权利。其中,反映较多的问题缺乏相应的会见权、调查权。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在判决前除承办案件的警察、检察官、法官和辩护律师外,其他人员不得会见。如果调查人员没有会见涉罪未成年人,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犯罪背景。二是调查人员身份不统一。参考各地的社会调查操作规程可见,司法行政机关、共青团、妇联、学校、聘请的社会调查员,以及其他多类社会组织均可以成为社会调查的主体。根据刑法规定,这些组织、人员分别属于不同性质的主体,如果对其违法调查行为进行处罚,则会存在同种违法行为不同种处理的情况。三是违法调查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各地运行的社会调查制度对于调查人员除了形式上的客观、中立强调外,并没有具体的措施来保障其客观、中立。一般而言,在国外,担当社会调查员普遍具有客观、中立的职业要求,而且对其工作还有司法监督和公众监督,调查中的舞弊行为一旦查实,不但其调查报告将失去参考价值,而且调查人员还可能按伪证罪论处。[1]

2.调查人员不具备相关知识。我国当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共青团组织、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均可进行社会调查。但是目前,无论由谁进行社会调查,调查人员专业化不足、素质欠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导致社会调查方法不科学、结论不可靠。部分报告只是对事实的列举;部分行文语言含糊、逻辑混乱;部分报告不必调查只需要用一般认识就可能得出,如将性格特征简单地归结为内向和外向,将涉财犯罪的动机习惯概括为缺钱花、抵制不住钱的诱惑等。

三、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探索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一方面要从制度本身入手,细化原则性规定,增强其司法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从机构设置、司法理念以及协调机制方面努力建构适合的制度运行环境,从而保证制度在司法机关正确处理和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时顺利实施。

(一)树立科学的少年司法理念,指导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

1.树立双向保护理念。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注意对未成年人保护和对社会保护的有效结合。调查必须实现对未成年的实体保护,要求调查主体合法、调查形式合法、调查采取的具体方式合法,不能用不正当或者非法的方式。调查报告内容必须客观真实,调查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应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必须坚持客观公正,既不能为打击犯罪,收集不利于涉罪未成年人的材料,又不能迁就涉罪未成年人,盲目轻刑化。

2.树立客观、中立理念。社会调查人员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调查报告应当事实求是,客观全面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和犯罪背景材料,理性判断分析受调查者所陈述内容的真实性,避免受到其他人、社会舆论等的影响带有偏见性调查。如同情或者痛恨的态度,必然影响调查结果的客观和真实。

3.树立全面调查理念。基于教育挽救的目的,考虑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对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及其生活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导致其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诱因,以及影响其选择行为方式的条件因素。

(二)细化社会调查制度,增强其可适用性

1.规范调查内容。社会调查报告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和教育的参考,必须具有统一调查指标。

2.引入心理学人格测量。专业性的心理学人格测量是对人身危险性最为可靠的调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需要正式引入人格测量。同时注意,在运用人格测量结论时不能因为负面的测量结论作出对涉罪未成年人不利的处理。即,如果涉罪未成年人人格比较健康,应当作为减轻、从轻处罚的依据;如果涉罪未成年人人格不健康,不宜作为加重、从重处罚的依据。

3.合理界定调查对象范围与人数。向监护人、亲属了解情况,应当详细询问能够反映涉罪未成年人表现的具体事情,并通过调查邻居、同学等予以印证。向同学、同事、朋友、邻居等了解情况,应当随机选取3至5人以上进行调查。特别需要避免的是,不能仅向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其监护人提供的人员了解情况。

4.加强对调查报告审查监督。加强对调查报告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审查力度。对收集的书面记录、书面材料、调查表等原始资料,重点审查材料数量是否充分、反映事实是否客观、调查内容是否全面。对调查结论,重点审查判断方法是否科学、对涉罪未成年人的评价与调查的原始资料、涉罪未成年人的的供述、相关证明能否相互印证,是否需要补充调查。

(三)促进调查主体阶段式发展,在组织制度上保证社会调查适用

1.社会团体组织的调查能力不能满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需求,社会调查的首要主体应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应为社会调查的补充主体。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如果认为公安机关的社会调查不够详尽,可以补充进行调查。

2.逐步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承担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职能。鉴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应当由中立第三方作为社会调查的主体,接受司法机关委托开展社会调查。

(四)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确保调查报告制度良性运行

社会调查报告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都有重要意义。一是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需要启动社会调查程序,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补充调查;二是社会调查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辩护人、共青团以及其他组织机构;三是取得调查报告的原始材料,需要向涉罪未成年人的亲属和所在社区、学校、单位调查取证;四是社会调查报告要作为审查逮捕、审查、教育和量刑、刑罚执行、社区矫正的参考。因此,需要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使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让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多个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可全程可分流,资源共享,保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良性运行。

篇7

一、调查时间:20xx年x月。

二、调查地点:网络调查

三、调查对象:中国适婚网民

近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与百合网联合《20xx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其中的最不受欢迎的职业排行榜中,空姐、导游、记者入围,被戏称“没人要”的职业。昨天下午,记者采访郑州多家婚姻介绍所得知,公务员、教师最受郑州单身人士欢迎,而空姐、导游也确实存在恋爱难的情况。

谁来执掌家庭财政大权

五成多女性想让男性婚后上交工资卡

《20xx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采用互联网线上调查方式,共收集有效问卷5074x份,覆盖全国,河南省占3.7%,主要涉及大众关于婚姻、恋爱、择偶的态度。

调查中,“谁来执掌财政大权”成为新婚夫妻婚后面临的重大分歧之一,53.2%的女性认为男人婚后应该上交工资卡,但仅有x7.9%的男性持此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有车有房,“男性收入稳定”更易获得女性青睐。调查中,8x.8%的人认为男人有稳定收入就可以结婚,89%的女性把“有稳定收入”排在最前。不少受调查女性表示,“男人可以没房没车,但必须是潜力股”。

百合网首席婚恋专家周小鹏向大河报记者分析说,当今时代,女性在婚姻中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掌握“财政大权”会增强女性对婚姻的保障性。“女性更重视男性有稳定收入,可能与新《婚姻法》出台有关,房、车属于男方婚前财产,稳定收入在婚后则是共同财产”。

不过,昨天下午,记者采访郑州多家婚姻介绍所后得知,有房仍然是郑州单身男女重要的择偶标准,“结婚不是为了离婚,郑州不少单身女性还是将有房放在和有稳定收入同等重要的位置”。

哪些职业最不受欢迎

空姐、导游、记者,“忙”丢爱情

在报告的“最不受欢迎的职业”排行榜中,娱乐圈工作位列榜首,其次是空姐和导游,记者也入围榜单。

对此,该婚恋报告撰写人之一、北师大心理学院王治国表示,公众可能根据自身的认知,对一些职业产生刻板印象,进而把这些职业标签化,比如娱乐圈比较乱,媒体忙等。他建议不要用刻板印象去全盘否定某个职业,因为每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存在差异。

对于导游入围“最不受欢迎的职业”,河南中国国际旅行社导游张婉琳表示理解:“我们公司200多个导游中,单身的大概占到七成,很多员工是到30岁才结婚”。

她表示,导游要经常出差,缺少时间谈恋爱,并且越是节假日越是忙碌,“当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在工作,‘时间差’也让我们很少有机会谈恋爱”。

她还说,导游因见多识广,择偶标准也会比较高,这也是原因之一。

不过,记者昨天采访的郑州多家婚姻介绍所普遍表示,在郑州,公务员和教师最受欢迎,而普通私企工人、商场导购相对来说找对象比较难,“女教师比较受男士欢迎,男公务员比较受女士欢迎”。

对于导游和空姐的婚恋,陇海路上一家婚介所琴女士坦言,成功率不太高,“导游要经常出差,而空姐经常三五天才回来一次,手机经常处于无法接通状态,安排一次见面都很难,这直接影响了成功率”。

周小鹏也分析说,婚后双方需要安定,希望有一人能够照顾家庭,榜单上很多职业因为工作原因,在家庭上投入的时间相对会少,常会被认为很难顾家。

你有异性知己吗

异性知己越多,越难找对象

所谓异性知己,是指比朋友近一点,比恋人远一点的关系。调查中,近五成的单身男女在现实生活中有异性知己,其中有“蓝颜知己”的女性占47.4%,有“红颜知己”的男性占45.7%。其中,男性更多与异性知己分享自己遇到的感情困惑,而女性更多地与异性知己分享工作问题。

异性知己越多,越难找到恋爱对象?周小鹏表示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在婚姻或恋爱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是分享,但异性知己常充当这样的角色。因为不牵涉经济因素,异性知己常成为无条件沟通的对象,起到感情支持,还无需承担婚姻、恋爱中的责任”。

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长期在郑州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他就有不少遇到异性知己导致婚姻或恋爱矛盾的案例。他建议,有异性知己的男女要学会把握好“度”,不能超越界限,一般要把婚姻或恋爱对象放在前面,不能因为异性知己而影响婚姻或恋爱。

【说法】

婚恋报告,不必太在意

在不少人印象中,婚恋报告层出不穷。的确,去年xx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世纪佳缘网站联合了《20xx至20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一个月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与百合网携手的《20xx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又出炉了。

各种婚恋报告让人眼花,还存在结论相左的情况,因此有人质疑,不是“婚恋报告”而是“婚恋广告”,看完一笑置之,不必太过当真。

婚恋报告究竟对单身男女的婚恋观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对此,蔡劲林认为可作为参考,但不必太在意。

同时,他认为不能无视报告的商业气息,“婚恋报告多是为婚恋网站服务,有一定的商业目的,如果太在意,某种程度上反而会加剧‘单身焦虑’”。

中国人婚恋状况变化

2019年

我们曾单纯而感性

《2019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择偶指标中,77%的被调查者认为人品性格是择偶中的最重要标准,经济实力只占3%。

2019年

婚恋开始混沌

《2019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70%的被调查者开始认为“门当户对”是婚姻首要考虑的问题;74%女性不接受薪水女高男低,4x%女性认为择偶对象必须有房。中国人的择偶标准开始挂钩于物质经济,房子、存款,同性格、人品并驾齐驱。正在择偶中的“剩男剩女”,开始迷茫不知所措。

2019年

爱情变复杂

2019年各大婚恋网站都经历了一次会员注册量的迅猛增长。诸如“猎婚”、“裸婚”、“隐婚”、“婚活”等新词蜂拥而出。

2019年

房子成障碍

2019年关于女人对结婚前男人需要具备的经济条件的看法,92.8%的女性认为,男人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再结婚比较好。同时有超过70%的女性认为,跟有房男结婚比较靠谱。同时,近50%的男性也认为,有房是结婚必须的经济基础。

20xx年

继续剩下or裸婚

20xx年楼市迎来了史上最浓重的观望期,婚恋业也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两眼一闭索性裸婚,要么继续高标准严要求地剩下。

调查数据

53.2%的女性认为男人应该上交工资

仅有x7.9%的男性持此看法

相比有车有房,“男性收入稳定”更受青睐

89%的女性把“有稳定收入”排在最前

有“蓝颜知己”的女性占47.4%

有“红颜知己”的男性占45.7%

篇8

具体实施步骤是:

1、写调查报告提纲;

2、拟订调查内容,写出调查表;

3、打印调查表;

4、收回并分析调查表;

5、写调查报告;

我们做的调查报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目的、时间等

调查的目的: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兼职状况;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调查对象:新疆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

调查的主要内容:兼职的种类、目的,期间遇到的问题,兼职的收入情况等。

调查工作时间安排:20xx年5月6日确定调查内容.目的及调查对象,并制订出调查问卷;5月7日,发放问卷,进行实际调查;5月8日,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完成调查报告。

采用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人员分工:

问卷设计:全体成员

问卷调查:全体成员

调查报告:柯晓玲 韩英

问卷统计,数据整理及插图:杨丽 鹿园园

调查计划及提纲:焦恒

调查提纲

调查问题类型及现状分析: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问卷的一些情况.

第二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调查并对现象分析(这部分所占比例较大):

a. 调查同学们对待兼职工作的态度,这是决定因素。

b. 针对已从事过兼职工作的同学,调查他们从事此项工作的目的,再与其收获进行对比,看看兼职是否对他们有益.

c. 在兼职过程中,同学们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等因素将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否有勇气去面对,将采取什么方法应对?这是对同学们的心理素质进行检测。同时,学校是否该帮助呢?

d. 调查家长对同学们从事兼职工作的态度,这对同学们是否从事兼职工作也有很大影响..

e. 作为当代大学生,大家都具有各种各样的特长及不同的性格,这将直接导致从事兼职工作的种类不同及寻找兼职工作的途径不同.

f. 在大学期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学们是否能处理好学习与兼职工作间的关系呢?这是对同学们综合能力的检测。

第三部分,对调查报告进行小结。

看待兼职的态度

1 有无必要兼职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46.9%的男生,52.9%的女生认为大学生兼职非常有必要,而认为大学生没必要兼职的均占0%,其余的则认为可有可无。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30.9%,35.2%,60.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兼职非常有必要,其余同学均认为可有可无。

2 是否从事过兼职

总的来看,由于社会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女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兼职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同学们意识到就业形势愈来愈紧迫,认为非常有必要兼职的同学比例显著增长。

寻找兼职的途径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69.4%的男生,45.2%的女生自己寻找兼职,38.8%的男生,25.5%的女生通过熟人寻找兼职,22.9%的男生,27.5%的女生通过中介机构寻找兼职,还有部分同学通过广告寻找兼职。与此同时,各年级差异性不大,基本与总体情况相符。

篇9

调查源起:基于当前小学生身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的现状,我们必须认真透析和反思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和实施力度。

众所皆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伟大的教育家洛克更说过: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确实大多数伟人、思想家、学者、智者和各领域的精英都非常重视身体的锻炼和保养。然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大多处于亚健康状况,尤其青少年更是过早地背负起课业重担!这样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吗?他们是不快乐的,体质是不佳的,所以爱护、必须关心小学生的成长问题——亚健康!我们从国家、社会、家庭及小学生自身多方面反思,探究其原因,以寻求解决途径。

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健身教育问题,更关注青少年健康状况,然而面对竞争的压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家长的高标准高要求,学生柔嫩的背弯被压重了,我们真不忍看到重重的书包、厚厚的眼镜和各种贪吃贪睡,生活无序无规律的孩子就这样长大!好的习惯是要从小培养,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还在成长中的小学生们,他们需要更多科学的培养和锻炼,需要良好的社会锻炼氛围,科学的学校、家庭健身教育,加强体质,打好身体的底子,将来才可能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

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透析国家和教育机构对健身教育的实施,社会对健身教育的关注,家庭对健身教育的重视以及小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从中发掘健身教育的缺乏而导致小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运用专业所学、参考文献及自身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设性的策略与方案,以引起社会对小学生健康状况的关注,配合学校、家庭加大健身教育实施力度,提高小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让他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健康快乐地成长!

调查基础:1、“亚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根据这一定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度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状态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

2、作品基础:《中小学暑期“课业加餐”情况调查报告》,我们有大量的调查报告,访谈记录以及宣传经历,研究现在中小学生普遍课业负担偏重而导致的健康不佳,身体、心理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令人堪忧!从这个研究层面引发我们对于小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和探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前瞻性!

xx年年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强身健体积极锻炼——家乡人民的保健意识考察》;

3、国内外已有研究参考:

①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作者:[日]坂人博子 着,[中]王树范 译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内容提要:教育孩子历来是一个传统而棘手的问题。在中国有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的说法,无论是家长、教师经常只是把孩子放在接受教育的被动地位;总是想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什么和怎么做,至于在启发孩子自己主动地去做什么和怎么做方面下功夫就太少了。本书所介绍的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则相反,它通过在小学校日常发生的事情,教育孩子主动地自己培养自己。真正把小学教育当作启蒙教育阶段,让孩子认识大自然,了解自己身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本书对家长及教师都会有很好的启示。

② 《小学生健康教育 》 作 者:郑日昌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兰色畅想) 出版日期: xx-7-1

本书全面介绍了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旨在帮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感受小学生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质、基本原理、实施方法及组织管理,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能以正确的视角对待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为将来能参与这项工作打下初步的专业基础。

③一些健康教育网站参考

;

;

children’s health first aid kits enoch choi wednesday, july 26, xx

④《xx年年江苏省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短信试题答案》引用地址:

研究方法:

发放调查问卷,加上访问两者并驾齐驱,双管齐下。

信息的整理与数据统计:我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卷58份。(后附调查问卷2份)

3.充分利用书籍和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研究资料。

4.基于问卷逻辑,编写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与分析:

篇10

内容提要: 量刑调查报告在西方国家有160多年的历史,我国开始于1989年,现在,已经有10多个地方法院实施这一制度。其理论基础是刑罚个别化理论、教育刑理论和罪犯人权理论。在我国实施这一制度的前提是量刑程序与定罪程序分离,调查对象应当适用于可能判处所有刑罚的、所有未成年和成年被告人。调查的主体来看,应当由社区矫正机构进行量刑调查。调查的内容来看,应当包括个人情况、犯罪情节、犯罪前后表现、行为人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社区环境、帮教条件等8个方面。为了法官无须解读冗长的文字就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信息,调查报告应当简短化和表格化,形成“量刑调查表”。

 

 

     媒体曾报道,2007年4月19日,丰台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与以往不同的是,被告人住地的司法所所长来到法庭,坐到公诉人边上宣读了一份“社会调查报告”,证明了被告人的一贯表现。“据了解,在刑事案件当中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证实被告人的平时情况,并作为法官量刑参考依据,在本市尚属首次。”①事实上,这并不“首次”,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借鉴域外经验,进行了审前调查制度(有的地方称“人格调查”或“品行调查”)的探索和尝试。

所谓“社会调查报告”、“量刑引入社会评价”、“人格调查制度”,其标准的名称是“量刑前调查报告”制度(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s report,英文缩写为“psi”),为简便起见,我们通常也可以称其为“量刑调查”。如今天美国的量刑前调查报告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犯罪人情况报告”,一部分为“犯罪行为情况报告”,其信息来自于被告人本人、被告人的家庭成员、被害人、其他与被告人经历有关的重要的个人。两个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以前的犯罪和少年违法情况、犯罪行为的描述、被告人职业和工作历史,被告人的从军经历、经济状况、社区居住期限、教育背景、和其他相关资料,吸毒史、滥用药物史、心理和精神病史,被害人是否对其有伤害、被害人陈述一、被告人本人陈述、可能适用的量刑指南条款、被告人是否能够适应社区生活,量刑建议。②以上两部分情况,都将作为量刑时的参考。

量刑调查制度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一、量刑调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正如评论者指出,“法律讲究的是以事实为依据,丁就是丁,卯就是卯,犯多大事就该承担多大的责任。”③那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会产生一种包括了很多与犯罪事实无关的因素的“量刑前调查报告”作为量刑的依据之一呢?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刑罚个别化理论

在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时期,作为刑事古典学派最具生命力和代表性的原则:罪刑相适应,在报应刑理念的支持下,要求刑罚应当与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大小相适应,要求有罪必罚,无罪不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而此处的罪,是指犯罪行为。报应刑建立在每个人的犯罪都是因为自己的自由选择的前提下,认为犯罪是道德恶劣的表现;犯罪人个人应当承担责任;应当承担与自己行为相当的责任。这就是所谓刑事古典学派在犯罪行为哲学哲学观念上的自由意志论、犯罪原因观念上的道德原因论、犯罪概念观上的行为论、刑罚责任上的个人责任论、刑罚根据和目的上的报应论。

但是,这一观念的问题是,只认识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每个人的犯罪都有社会的原因;个人不是完全有选择自由的;犯罪也不一定是道德恶劣的表现,社会也应当承担责任;犯罪概念只考虑行为而不考虑行为人的情况是不妥当的;刑罚的根据除了报应,还应当考虑预防。于是,19世纪中后期,刑事古典学派日渐衰落,刑事社会学派在批判古典学派之基础上逐渐壮大起来。“应受处罚的是罪犯,而不是犯罪。”“矫正可以矫正的罪犯,不能矫正的罪犯不使为害。”④随着李斯特这一著名的口号的提出,出现了刑事社会学派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新观念:犯罪行为哲学哲学观念上的社会决定论(意志不自由)、犯罪原因观念上社会原因论(而不是道德原因)、犯罪概念观上的行为人论(而不是行为论)、刑罚责任上的社会原因论(而不是个人责任)、刑罚根据和目的上的预防论(而不是报应论)。

进入20世纪,无论是古典学派还是实证学派都意识到各自的理论不能很好的遏制犯罪、预防犯罪,所以都取对方之长。因此,现代各国在刑事政策上表现为一般预防与个别预防并重,报应主义与功利(预防)主义兼有,客观行为与主观恶性统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结合。在此基础上体现刑罚的一般预防与个别预防。其中,刑罚的个别预防要求刑罚的个别化,要求刑罚应当与罪犯的个人情况相一致。

行为的社会原因决定论认为:“犯罪并非意志力的驱使,而是个人长期或暂时处于自然环境、道德条件下,内部、外部的因果链条使他们倾向于犯罪”,“任何足以使人类社会不诚实、不完全满意的社会条件,都是引起犯罪的社会因素”,因此,社会和其他非个人意志因素对犯罪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各种人格的罪犯,则需要实施不同的处遇方案”。⑤

1898年法国学者雷蒙?萨雷伊在他的《刑罚个别化》一书中正式提出刑罚个别化理论。萨雷伊对刑罚个别化作了如下表述:刑罚个别化包括法律上的个别化、裁判上的个别化和行政上的个别化。所谓法律上的个别化是指法律预先着重以行为作为标准,细分其构成要件,规定其构成要件,规定加重或减轻情节等。所谓裁判上的个别化是指法官根据犯罪分子的主观情况适用不同的制裁方式。所谓行政上的个别化指刑罚执行机关根据罪犯具体情况执行刑罚。刑罚个别化思想为近代实证学派所倡导,经过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确了以下两个观点:第一,适用刑罚应当以犯罪的个别预防为出发点;第二,刑罚个别化是根据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决定刑罚的适用。⑥

在我国,虽然在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刑罚个别化原则,但立法体现了刑罚个别化的精神。例如,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里所说的“刑事责任”,就包括了行为人的个人情况的内容。我国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在这里,“情节”与“犯罪事实”是并列的,且“情节”前并没有犯罪二字的限定,“情节”包含着反映行为人人身危险性大小的有关内容,如作案动机、一贯表现、悔罪态度等。因此,立法精神体现了刑罚个别化的意蕴。

刑罚个别化要求对于不同的犯罪人,因其个人情况不同适用不同的刑罚,要实现立法上的制刑个别化、量刑个别化和行刑个别化,所以要对可能判处刑罚人进行量刑调查,以确定适当的刑罚。

(二)教育刑理论

刑事近代学派的犯罪与刑罚理念同样包括了教育刑理论。

意大利宪法第27条第3款规定:刑罚不能有与人道相悖的处遇,必须以对被判刑人的再教育为目的。“教育为主”的处遇理念,自然引申出审前调查制度的必要性。因为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因人施教”,在每一个具体的犯罪案件中,行为人的人格特征、所处环境、平时表现、致罪原因等各有不同,只有通过细致而周密的调查,查明上述各种因素,才能帮助法官选择最具有针对性的处遇措施,进而使矫正机构实施有效的教育和矫正活动。

自19世纪末的刑事近代学派提出教育刑理论后,便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轰轰烈烈展开的重返社会或再社会化思潮。罪犯再社会化的思想,以使犯罪人顺利地重返社会为刑事政策的基本理念。对于犯罪未成年人而言,强调再社会化理念尤为重要。未成年人之所以涉足犯罪,就是因为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通过审前调查活动,弄清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实施有效的教育、感化和挽救,才能帮助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成长为健全而负责任的社会成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及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但是,再社会化原则即指刑罚权的界限与行使,应以犯人再社会化的需要为依据,刑罚的宣告与执行应能作为犯人再社会化的手段。因此,唯有符合再社会化原则的刑罚,才是有意义而必要的刑罚,一切足以阻挠犯人再社会化之目的的构想的刑罚,应尽量避免。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刑法典或监狱法典中,明文规定了罪犯再社会化的原则。

罪犯再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之目的的过程。罪犯再社会化这一命题是在教育刑理论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行刑社会化要求针对不同人格和自身情况的犯罪人适用不同的刑罚和行刑方式,需要进行社会调查,以确定其需要获得何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人格完善。

(三)罪犯人权理论

联合国《囚犯待遇基本原则》第5条规定:“除了监禁显然所需的那些限制以外,所有囚犯应保有《世界人权宣言》和——如果有关国家为缔约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所规定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其他公约所规定的其他权利。”人权事务委员会要求成员国在他们的报告中提供他们执行联合国罪犯待遇标准的情况,参照联合国制定和通过的一系列有关监狱管理和罪犯待遇方面的标准和规则,例如1955年在第一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囚犯待遇基本原则》、《执法人员行为守则》、《保护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监禁的人的原则》、《关于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在保护被监禁和拘留的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惩罚方面的任务的医疗道德原则》等。

刑罚人道化思想体现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是指要把罪犯当做人看待,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不体罚虐待罪犯,实行文明管理,保证其享有各项法定权利,切实关心日常生活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保障。当代西方监狱学理论强调犯人的法律地位,认为应将犯人视为具有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人,应保障犯人生活、学习条件和探视权、申诉权以及信仰自由的权利等。

实现这些权利要根据罪犯的不同情况对罪犯作不同的权利保障,而这也需要以量刑调查为基础。所以,在美国,量刑调查是被告人应当知道的重要权利。关于量刑前调查报告的介绍,出现在有些社会组织网站“知道你的权利”(know your rights)的栏目中。可见,量刑调查制度,对于选择适当的刑罚以使罪犯在行刑过程中的基本人权得到保障,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量刑调查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量刑调查报告并非中国法官的创造,而是在西方国家早已有之。

早期“量刑前调查报告”的雏形起源于美国的1820年代,最初目的是为法院提供被告人个人的历史和犯罪行为的信息以便于提高量刑的个别化。现代量刑报告制度开始于1840年代,它首先由波斯顿鞋匠约翰?奥古斯图(john augustus,1841-1859)提出。奥古斯图生于1785年,1859年7月21日于波斯顿去世,是一个著名的慈善家。他将他一生的智慧和劳动奉献给了穷人和犯罪人。1840年代,他的是风行美国的戒酒运动的参加者。作为华盛顿戒酒总会的成员,他曾经致力于使男人戒酒,在他的家乡波斯顿,他的主要的工作则是到法院要求暂停或者延迟给予刑罚,他说服法庭和警察局允许他支付罚金和提供友善的监管。在1841-1858年的20多年中,他不断地来往于警察局和法院,保释了近2000名犯罪人。⑦

他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和阻止犯罪,而不是恶意复仇和报应”,他常出现在法庭的量刑听证程序中。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确定哪些人是可以假释的,为法官提供祥细的被告人“个人行为报告”。⑧今天,奥古斯图被称为“现代缓刑之父”,也被认为是现代刑罚个别化措施中假释制度、量刑前调查报告制度、量刑建议制度、社区矫正制度的创始人。

奥古斯图的努力导致了麻省于1878年颁布了美国第一部缓刑法,该法授权波斯顿市长指定警察作为缓刑监督官,当然这在1894年的纽约州法院和1916年的最高法院都曾经受到挑战,两个法院都认为法律并没有授权法院延缓量刑。但改革的潮流不可阻挡,到1925年美国联邦缓刑法出台之日,美国大多数州已经颁布了缓刑法,而与之相配套的量刑建议、量刑调查、社区矫正制度,也已经在美国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

这些制度中的前提性制度是量刑前调查报告制度,因为对被告人的信息是运行其他量刑措施的前提。到1930年代,当年的缓刑监督警察的任务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调查任务不再仅仅为了调查是否应当处缓刑,而且要为整个量刑提供“量刑前调查报告”(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s,英文缩写为“psi”)。经过多次改革,到1980年代,量刑报告在美国已经成了量刑的标准形式,有固定的表格。⑨

在美国纽约南区的一份量刑调查报告表格中,对量刑调查的具体内容作了祥细的要求⑩。根据这一表格,一个量刑调查表必须具备以下内容:a.犯罪行为:描述行为与法律规定中典型案件的差异。b.对被害人的影响:如果被害人是确定的,缓刑监督官舍以给机会让被害人说明犯罪对其影响。c.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如果是共同犯罪,必须描述每一个其他共同犯罪人在案件中的作用从而确立本案被告人在犯罪中的位。d.被告人对司法判决的妨碍:如果被告人曾经企图影响政府的调查,或者有其他妨害司法公正行为,缓刑监督官将建议对该被告人课以更重的刑罚。e.认罪后的刑罚调整:因为认罪给国家的调查和审判节约了时间,作为一种奖励,国家可以对其减轻处罚。 f.犯罪档次计算: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以《美国量刑指南》为依据,确定犯罪应当适用的量刑档次。g.犯罪历史:即在过去是否犯罪,过去犯罪对量刑的影响,根据美国联邦量刑指南第四章解释。h.犯罪人性格:这部分要求描述犯罪人的家庭情况和在社区的社会关系。i.药物滥用:即在犯罪前有无药物滥用的历史及其具体情况,这个内容对量刑影响很大,美国国会曾经制授权联邦监狱局,对于在联邦监狱局接受过500小时戒毒治疗的罪犯,可以减刑一年。j.身体状况:包括罪犯是否有病、身体是否健康、医疗条件如何等。k.教育与技能训练:缓刑监督官将与罪犯过去的教师谈话,调查其是获得某种文凭,缓刑监督官还将对其实际文化水平进行检验,不能证明受过高教育的人将接受一马当先40个小时的培训而且在监狱劳动中的报酬也相应减低。l.从业记录:了解其职业和工作习惯,这对刑期的决定影响较小,但是其经历中显示其是否是一个敬业的公民,将会对量刑法官的印象产生影响。m.经济状况:即罪犯的债权债务情况,大多数犯罪将会导致罚金处罚,所有有罪的人都涉及到犯罪评估费和关押费,量刑法官了解这些情况以确定是处以一定的罚金还是一定期限的监禁。n.量刑选择:根据情况,能否适用小时拘禁、社区矫正或者监狱关押。

英国缓刑制度与美国缓刑制度的形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般认为,英国的缓刑始于1876年,一名叫德赫福德的印刷工人向英格兰禁酒协会教堂的主席埃利森建议,将该协会的活动扩大到警察法庭,向因酒精致罪的犯罪人提供帮助。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警察法庭开始任命牧师监护因酒精致罪的缓刑犯,向他们提供帮助,并以慈善之心拯救他们的灵魂,从而使缓刑具有了社区矫正的意义。英国《2003年刑事司法法》规定:“法庭在判处监禁刑、社区刑时必须获得判刑前报告,法庭有责任获得并考虑判刑前报告,如果法庭认为没有必要,也可以在没有报告的情况下量刑。”在英美国家创设这一制度后,德、法、日等大陆法系国家也设立了这一制度。11

日本1948年《少年法》第9条规定:家庭法院调查少年事件时,“务须就少年、保护人或关系人之现状、经历、素质、环境等,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其他专门知识,努力为之。”

2005年1月18日,作为韩国总统咨询机构的“司法制度改革推进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司推委”)成立。司推委是一个为期两年的临时性机构。其2005年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法学院制度的引进与否和刑事司法改革的领域。一年来,司推委经8次委员会会议形成了诸多决议,其中与刑事诉讼相关的内容最终形成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目前正在国会审议中。法务部检察方面主张使用现有的保护观察官。而法院方面则认为,量刑是法院的固有业务,量刑调查官为法官的辅助者,因此量刑调查官应隶属法院。司推委最终选择了折中的方案,即量刑调查官原则上属于法院,但在侦查程序中,保护观察官可以进行量刑调查。12

在我国香港地区,为了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最适合他本人的矫正措施,法律要求法官在判决时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犯罪人的个性、体能、精神状态等情况。在开庭之前,一般由社会福利署的工作人员先对违法青少年的有关个人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犯罪成因、身心发育状况、情感类型、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学业情况等,并起草调查报告向法庭提供。另外,香港还建立了青少年罪犯评估专案小组,该小组由惩教署及社会福利署的专业人员所组成,专责就年龄介乎14至不足25岁的男性罪犯及14至不足21岁的女性罪犯的个案,向裁判官或法官提供关于判刑的综合专业意见。专案小组成员通过研究法庭转介的个案,在其后递交法庭的报告中,推荐最适合的自新计划供法庭参考,以协助对定罪的青少年罪犯作出判刑。13

在我国台湾地区,依《少年事件处理法》的规定,在少年法院专设少年调查官,其主要职责是调查、搜集关于少年保护事件之资料。少年法院在接受移送、请求或报告少年事件后,应先由少年调查官调查该少年与事件有关之行为、其人之品格、经历、身心状况、家庭情形、社会环境、教育程度以及其它必要之事项,提出报告,并附具建议。少年法院依少年调查官调查之结果,参酌事件之性质与少年之身心、环境状态,作出最合适的处分措施。14

1955年8月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第一届防止犯罪及罪犯处遇会议上,各国代表及专家均认为:“实行个别处遇,应从人格之调查分类着手,必先根据精密的调查,由是进而决定个别处遇之方法,始便于分类收容。”这是规定量刑调查的第一个国际文件。

三、我国量刑调查制度的立法化设想

尽管量刑调查制度在我国尚未实现立法化,但有关的司法解释涉及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如2001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这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次用司法解释这样的规范法律文件的形式确立量刑调查制度。

我国在1989年苏州市平江区的“少年刑事案社会调查制度”15以后,后来实行这一制度的有:青岛市法院系统的“人格调查制度”16、合肥市中院的“量刑前人格调查制度”17、北京门头沟法院的“社会评价报告”制度18、连云港市连云区法院“刑事案件审前调查制度”19、北京市丰台区法院的社会调查报告”20

根据以上各地的实践,我们可以列下表加以比较: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我国的量刑调查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名称来看,很不规范,表述不一。第二,从调查的适用对象来看,除了丰台区法院以外,其他地方都只适用于未成年人。第三,从可能判处的刑罚来看,大多数法院没有要求只针对轻刑,只有苏州市平江区法院要求只对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具有管制、缓刑的被告人适用量刑调查。其目的很明显,是为了“由社区矫正机构根据对未成年被告人的综合调查情况及再犯可能性大小,提出是否对其判处非监禁刑罚进入社区矫正的建议。”21第四,调查的主体来看,有社区矫正机构指定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被告人住地的司法所,各地没有统一的机构和人员进行量刑调查。第五,调查的内容来看。家庭背景、个性特点、案件情况、自我认识这四个方面都是调查对象。但只有一个地区要求考虑“社区评价”(北京门头沟法院),只有一个地我法院要求考虑“帮教条件”(苏州市平江区法院),都没有考虑酒精史、药物史(吸毒史)和心理诊断。而以上所有内容,恰恰都是量刑中要考虑的因素。

在我国实行的、有着各种名称的“量刑前调查报告”是既符合现代刑法理念,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判决前调查报告,对于法官决定是否适用缓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这一制度,急需上升到立法高度进行规范化。

(一)量刑调查制度的前提

在我国,量刑与定罪程序是没有分开的。从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章“第一审程序”的第一节“公诉案件”中,我们找不到一个“量刑”的字眼。在权威的教科书对法庭审判的阐释中,也极少单独提及量刑。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我国的刑事诉讼在程序上对定罪和量刑根本就没有作什么划分。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对证据的审查在形式上并不明确的区分哪些是定罪的证据哪些是量刑的证据。其次,在合议庭评议和随后的宣判中,定罪和量刑也是被捆绑在一起的;而且合议庭评议是处在外人不知的秘密状态下的,即使先前法庭质证和辩论中即使存在过受关注的量刑问题,也很难知晓它们对量刑的影响力。关于英美法国家为什么要将量刑与定罪程序分开,我没有看到有相关的国内文献进行论证,英文文献对此也未见论述:因为定罪与量刑完成不同的任务,牵涉到不同的人的参与,所以被认为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一个程序中,牵涉到大量的被告人品格的信息。而这些品格事实是在定罪即判断被告人犯罪事实是否成立时所禁止的。例如有关被告人平时自私、爱占便宜的品格证据,不应作为被告人犯盗窃罪的根据。22

在英美法中,可采性是指是否被允许在开庭或者审判中作为证据进入的性质或者状态,指证据能否在事实的审理者面前暴露或者出现。也就是说可采性是指一项证据是否具有在法庭上提出并让认定事实的法官知道的资格。如果一项证据根据证据法规定不具有可采性,则不能在法庭上提出,不能被事实的审理者看见和听见,如果被事实审理者看见或者听见,则相当于该证据具有了可采性。事实的审理者不仅仅指陪审团,也指庭审中的法官。因此,证据可采性规则产生的原因和陪审团有关,但是并不仅仅适用于陪审团审判,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各州证据法典适用于一切在法院进行的诉讼。

由于量刑调查报告中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是与犯罪无关的,但是又影响量刑的,而这些量刑情节如被告人的品格和习惯,容易在事实问题的判断上造成事实认定者的偏见,所以,将量刑程序从定罪程序中分离出来,是保障法官既不会因为与犯罪无关的事实影响自由心证,又能适当量刑的前提。为此,我们应当将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分开。在定罪程序中,确立品格证据制度,不允许品格证据进入定罪程序影响法官心证;在确定之后,进入量刑程序,量刑听证时,应当提交包括了与犯罪无关的信息的量刑调查报告。

(二)名称可以确定为“量刑调查”。

我国现有的多种名称,有的只强调“社会评价”、“社会调查”,但实际上,这是不确切的,因为量刑调查报告虽然包括社会评价,但还要考虑的是家庭情况、性格特征、教育情况等内容,而这些情况不仅包括社会评价,还有一些与社会评价相反的,只有专业调查人士才能理解的情节。如家庭环境和吸毒史,这些是自身道德品质以外的因素,就吸毒而言,如果对此规定为犯罪,很多吸毒者最初是因为被欺骗、引诱甚至于被强廹吸毒,后来无法戒掉毒瘾的人的行为作为犯罪处理。在生活中真正自己主动希望吸毒的是少数。所以对于吸毒者,各国法律往往把他作为治疗对象而不是犯罪主体。而一旦吸毒后引起犯罪,不仅不是重点打击的对象,恰恰应当通过治疗其毒瘾,才能真正防止各种可能由吸毒者从严的犯罪。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社会评价却可能是相反的,认为吸毒者品质很差,应当加重打击。也有的叫做“人格调查制度”,但是除了考虑本人人格以外,家庭情况、文化水平、职业技能等是否有利于于选择社区矫正,也是量刑要考虑的因素,“人格调查”只是这个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 “量刑调查报告”这个名称比较合适,因为这一名称能够概括所有需要调查的内容,抽象的叫做“量刑前调查报告”或者“量刑调查报告”,不会出现以偏概全或者遗漏的情况。这也符合国际上的做法,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是叫做,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s report,即“量刑前调查报告”,英文缩写为“psi”,但考虑到这个调查报告目的是为量刑,当然是发生在量刑之前,不必加上时间定语,就可以直接叫做“量刑调查报告”。

(三)调查对象应适用于可能判处所有刑罚的被告人

我国各地的量刑调查,除了丰台区法院以外,其他地方都只适用于未成年人。量刑调查到底适用于什么人,要看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让犯罪人得到适当改造,重新回归社会。针对未成年人的量刑调查特别重要,但是,从理论基础来看,成年人,同样需要回归社会,其存在的依据并无不同。因此,要在对未成年人实施量刑调查制度的基础上,推广到所以成年被告人。

如前所述,我国有的法院规定,量刑调查只适用于轻刑。其目的很明显,是为了“由社区矫正机构根据对未成年被告人的综合调查情况及再犯可能性大小,提出是否对其判处非监禁刑罚进入社区矫正的建议。”23但问题是,量刑调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虑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刑罚个别化在外延上包含:制刑个别化、量刑个别化和行刑个别化三个方面,而行刑个别化则是其中之一。在行刑方式上,矫正刑的执行,以受刑人的不同特点为根据,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执行,以适应矫正犯罪人的需要,即实现行刑个别化。如:将成年犯与未成年犯、累犯、惯犯与初犯、偶犯分别行刑,以免其互相感染,对少年犯予以高于成年犯的待遇,并予以特殊的教育、感化等等”24。“矫正刑又对人身危险性不同的受刑人以不同的方式予以教育、感化与矫正,从而实现行刑方式的个别化”25“科学界定分级处遇等级、规范分级处遇设置,完善分级处遇制度,增强分级处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6。

以上个别化措施说明,量刑调查报告不光是为是否进行社区改造提供依据,其任务要广泛得多。另外,量刑调查的除了“提出是否对其判处非监禁刑罚进入社区矫正的建议”外,还要从量刑公正的角度,考虑对被告人刑罚的轻与重,这些因素可能根本就与“如何改造的”问题无关。

因此,量刑调查针对的对象应当是已经被定罪、可能判处任何刑罚人,而不能仅限于可能处轻刑的被告人。

(四)应当由社区矫正机构进行量刑调查

委托社会上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退休老干部、团市委、街道司法所等民间机构担任社会调查员进行调查,虽然有利于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体现司法民主化理念,但这种由一般公民进行的调查显然专业性不够,难以保障调查结论的科学性,也很难保证其公正性。比较而言,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进行调查更为合理。

从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做法看,审前调查大都是由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而这一机构一般就是社区刑罚执行机构,因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植根于社区,在调查的开展上有着其他机构不具备的诸多便利。如英美的缓刑官的职责之一就是为法官提供判决前的报告,就对犯罪人适用监禁还是社区方案提出意见。英美国家的缓刑官虽然也是警察的一种,但是并不进行刑事侦查,而我公安机关的警察则是打击违法犯罪为已任,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其实,从其具体职能来看,由公安机关进行调查也是不可取的。审前调查主要是一种人格调查、社会调查,同公安机关进行的刑事侦查在性质和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从实践看,公安机关着力于对案件的侦破和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因而对行为人人格状况的考察普遍重视不够,即便是考察人格状况,也往往只重视考察那些法定情节,尤其是从重处罚情节,如是否累犯等,而对被告人的成长背景、一贯表现、犯罪原因等很少涉及。尽管有时为了侦破的需要,公安机关也会考察行为人的作案动机,但这种考察仍是浅层次的,并不会系统、深入地考察、分析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另外,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是刑事诉讼中的的控方,由它进行调查,容易出现偏见和不公正。因此,公安机关难以代行审前调查的职责。

在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基层司法行政机构是实际上的工作主体,当然,由于立法不健全等原因,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存在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脱节的不正常现象。我们可以以现有的司法行政机构为基础,构建专门的社区行刑机构。将来可通过立法形式,赋予基层司法行政机构审前调查的职能,由该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调查。

(五)量刑调查报告包括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已经有的、不同地区的量刑调查报告中涉及到了家庭背景、个人特点(包括个人经历、生理、心理特征)、案件情况、自我认识、社区评价、帮教条件6个方面的的某些内容,其实,这些内容都应当是量刑中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以上情况都会影响刑罚的轻重、刑罚个别化的具体措施,也会影响教育的方式,还会影响人道对待罪犯的具体方式,至于帮教条件,则影响社区中能否使某一种刑罚方式变成现实可行问题。所以,以上内容,都应当是量刑调查报告的内容。在美国纽约南区的一份量刑调查报告表格中,其内容实际上也涉及到了上述6个方面27。

参考以上内容,量刑调查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查清楚犯罪原因,看是否有从宽或者从严处罚的理由。这些原因在犯罪学上整体概括为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原因及在个案中被害人的原因。二是查清楚适合何种处罚进行教育改造的条件,才能达到教育改造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而与此相关的条件包括: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工作技能,悔罪表现、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评价和容忍度。以上内容有些既是从宽或者从重处罚时框考虑的理由,也是是否适合某种刑罚的理由,有交叉的地方,是两者同时要考虑的因素。综合起来看,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个人情况。包括具体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生活经历,以及案发前的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如是在校学习还是务工、务农,是否有辍学、流浪等情况。

2、犯罪情节。包括犯罪的起因、同被害人的关系、被害人是否有过错,以及犯罪的目的、动机、手段,等等。

3、犯罪前后表现。包括平时的一贯表现、有无违法犯罪的前科或其他不良行为、犯罪后的认罪、悔罪态度等。

4、性格特征。尤其要注意是否有生理和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吸毒、酗酒、赌博、早恋、网瘾、夜不归宿等不良表现,是否接触不良的阅读物、光碟、网站等,是否同具有不良表现的人进行交往,等等。

5、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成员的构成,监护人的职业、收入、健康情况,父母的个性与和睦情况,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情况,等等。尤其要注意,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父亲或母亲去世、父亲或母亲被判刑入狱以及父母离异等情况;父母是否存在对孩子虐待、体罚或管教不当等情况;父母是否具有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父母之间是否因感情不和而经常发生吵骂、厮打现象;等等。

6、教育环境。包括学习成绩如何,对学习、对老师的态度,是否有退学、逃学等情况,学校管理秩序如何,学校是否重视品行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存在歧视差生、体罚学生等现象,学校周边环境如何等等。

7、社区环境。包括家庭迁移的情况、所在社区的治安秩序好坏、邻里是否和睦、社区评价等等。

8、帮教条件。这是一种现实的考虑,由于缓刑的适用还要在具体的地区具有可行性,所以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判决前调查报告的内容要求简明扼要,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让法官捕捉到重要的信息,所以,调查报告的简短化和表格化是它的一个趋向,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行格式化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不再是叙述性的文字,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标准化的表格,法官无须解读冗长的文字就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信息。

 

 

参考文献:

  ①北京法院首将道德表现纳入量刑参考,北京晨报,2007-04-20,。

  ②the 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 and report(psi),h. michael.,/thepresentencereport.htm,2007.

  ③娄献忠:“一贯表现”不宜作量刑参考,扬子晚报,2007年04月22日。

  ④转引自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页。

  ⑤[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⑥转引自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页。

  ⑦ john augustus,famousamericans.net/johnaugustus/,2008-6-1.

  ⑧ origins of probation and parole,law.jrank.org,2007-8-8.

  ⑨the history of the 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 report,/pubs/psi/psireport.html,2002.

  ⑩understanding the federal pre sentence investigation report by: michael g santos, /forums/showthread.php?t=271,2001-10-28。

  11 李恩慈,论缓刑的矫正制度,载《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5年度)第一卷:刑法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724页。

  12李太薰:韩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动向和展望,法制日报,2006.5.25.

  13 李恩慈,论缓刑的矫正制度,载《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5年度)第一卷:刑法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724页。

  14 李恩慈,论缓刑的矫正制度,载《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5年度)第一卷:刑法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724页。

  15袁定波:少年刑事案社会调查制度需完善,2007年04月24日,法制日报。

  16青岛法院对少年审判施行“人格调查制度” /news/2003-05/22/content_523655.htm2003-05-22,新华网山东频道。

  17黄勇:合肥 人格调查辟出维权新路,中国青年报,2003-11-27。

  18北京门头沟法院对未成年人量刑引入社会评价,news.xinhuanet.com/legal/2005-07/07/content_3185213.htm,2005年07月07日

  19连云区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全面启动刑事案件审前调查制度,jgjy.gov.cn,?2007-4-11。

  20王 琪:丰台法院量刑参考案前表现,民主与法制时,2007-4-30。

  21袁定波:少年刑事案社会调查制度需完善,2007年04月24日,法制日报。

  22黄士元 吴丹红:品格证据规则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3 袁定波:少年刑事案社会调查制度需完善,2007年04月24日,法制日报。

  24 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25 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