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案例

篇1

1.2服装设计

1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基础理论部分过于枯燥.如在讲到服装起源部分,基本是纯理论的知识,加之学生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大二年级,前期只接触过时装画课程,并没有真正介入到服装专业学习模块.对这些知识很茫然,即便讲了理论也只是脑海中的过滤,并不能形成较为系统严谨的体系.

(2)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基本设计理论是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且是后期进行设计创作的依据.如在讲到服装造型设计时,针对服装的外廓形即H型、A型、X型、O型、T型等字母型和钟形、瓶型等物象型,而往往好多设计并不单单运用一种形式,一种服装样式可能是围绕一个设计形式并多个点结合,学生做的练习也仅仅局限于其中,发散性不够.

(3)资源比较少.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图书馆、流行杂志等获得,且比较好的网络要收费,如碟讯、POP、穿针引线等;图书馆有关服装类图书资料太老旧,跟不上服装的变化,绍兴市区图书馆资源关于服装方面的书籍更是有限;教材上面的图片也相对较少,且不够清晰.所以需要一些新的典型案例补充.其次,因为前述的客观原因,学生拥有的有效图片不多,在课堂上使用的资源大多来自教师的筛选和累积,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需要更广阔的平台去查阅、累积、归纳,梳理成较为系统的案例体系,才能快速指导设计,提高实际产品研发项目的效率.[1]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些案例必须要分析、梳理、深化、拓展,才能对每个学生发挥其独特的价值[2].

2服装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1服装设计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往届学生调研、同类兄弟院校的交流及自身教学经验,在教学大纲不变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顺序进行重新调整与梳理.此次课程改革立足于原有教学大纲的重点和难点,以服装设计基础性知识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服装设计1为学生步入设计的大门奠定扎实的基础.

2.2案例教学的设计

2.2.1总体设计方案

案例实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教师选好案例,并附上问题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课外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议案,点评与总结;其二,学生提前预习,课外寻找实践案例,课堂评析并小结.涉及案例评析环节,将课上时间以学生为主,教师作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案例实施.以按照每5-6人一组小组进行.每组有一名同学担任组长,并负责任务分配.大致的上课模式如图1案例教学过程图所示.在每节课开始前,将下节课任务及相关案例告知学生,以方便学生提前收集资料.

2.3具体实施

2.3.1案例导入与组织讨论

(1)理论部分:如在学习服装设计的概念、服装设计的分类、服装设计者的基本条件时,案例分析:你认为服饰的起源是哪一种说法,运用事实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形成文字并安排2课时的时间来讨论,教师要加以引导、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发言,根据自身的理解,或以知名服装设计师为例,论证服装设计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服装风格设计”章节,要求学生选择好一种未来5年内的流行风格或趋势,然后围绕这个风格展开设计,展开讨论,并案例分析:你最喜欢哪一位服装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加以评价).

(2)实践教学环节:在涉及服装的款式美、服装的色彩及图案美、服装的面料美等章节中,试分析当今的流行趋势,结合市场,利用三要素来讨论;在服装设计造型设计章节中,如“服装外型线的设计、服装结构线的设计,可以以法国设计师迪奥的新造型(NEWLOOK)及字母型线型为素材,分析外形线对服装流行的影响,或以某一国内外女装品牌为考察对象,分析该品牌惯用的结构线特点进行案例分析;服装部件设计中,试以“报喜鸟”男式西装品牌的领、袖、口袋变化为素材,分析其服装零部件的变化;服装分类设计时主要以女装设计为主,以国内外知名女装品牌系列产品为素材,分析其设计特点.

2.3.2归纳及拓展练习

此环节主要是课堂小练习及课外作业,是学生如何将案例转化到自己设计中的关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各组根据自身可寻找不同的初始元素,或相同的设计元素拓展不同的设计.针对每个小组的切入点不同,有的从廓形角度找共同点,有的从色彩角度找类似点,有的从分割线上找同类项,得出的调研资料通常是五花八门[3].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讨论总结,将有一定共同点或一定相似度的典型案例归纳梳理出一个或者更多拓展方法,[4]这样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案例,从而激发整个团队及个人的学习热情.

3服装设计案例教学改革效果

3.1案例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本次课程改革主要采用案例导入教学,案例主要通过服装品牌及相关领域,以图片、短时音频形式展开,比如讲到第一章节服装学说,课程引入了一些神话、传说及壁画等有关服装学说的资料及图片,并在此过程中增加提问与互动环节.

3.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自我能动发展的能力

注重学生对课上知识的消化,吸收.本课程在改革中涉及以个人为主小组为辅的任务学习,主要为:课程第一堂课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全班分5-6个学习小组,由于仅靠课上知识的传授难以满足学生对服装相关资料的需求,以小组为单位,带着任务结合课上章节内容适当增加学生课外学习量,搜集课外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重在分析汇总与整理.通过服装131班部分学生的作业发现,整体进步较大,资料内容较为充实,服装设计大师及款式流行趋势分析较全面,包括ppt设计、排版,中间根据教师的意见继续补充完善.

3.3培养学生平面款式图的绘制,基础服装材料与现代基本服装的对应

本课程为设计基础部分,各章节内容多为服装基本款式造型及部件的设计,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服装进行分解,去分析服装中的结构,并带着设计去绘图.比如上装(外套、风衣、羽绒服、西装等等),这样理解去绘图;对于绘图特别吃力的同学,建议去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自然熟能生巧.特别是部分男学生,经过四周后进步很大,由不愿绘图到能认真绘图并完成课程任务.

4服装设计案例教学改革实施问题

4.1认识上的问题

观念的不同导致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案例教学法在其他学科中应用也较为普遍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案例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多样化,课程中所举案例是否能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实质性突破;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否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案例教学是否能够满足或者真正适应大部分学生的需要等,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

4.2管理上的问题

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多元角色.如承担课程教学、设计、作业指导等工作.而班级学生数达60人,真正能够自觉学习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在管理上,通过小组组长负责制来提高管理效率,而小组负责过程中无疑会出现学生打球或者漏网的情况,所以不能面面俱到.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也差异较大,整体还有待提高.

4.3课程设置的问题

课时量太少与学生学情分析:课程学习课时量太少,共有32学时,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学生前期只接触过时装画与色彩课程,直接与服装相关的课程很少,加之学生为工程班,绘画基本功较弱,所以课程进行比较慢,所了解的艺术及服装相关知识太少,虽然实践和理论各占16学时,但大部分以课上理论讲解为主,课上练习很少,作业只能靠课下去完成,同时服装时效性强,课外需要大量资料来填充,包括书籍期刊,所以建议学院建立专业图书资料阅览室,以供教师及学生查阅.

5总结

篇2

【关键词】吸附分离;对二甲苯;PX装置

该方案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DCS)对PX装置吸附分离单元抽出液塔进行控制,在设计的过程中,本着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产量、保证产品质量、节约资金和降低能耗的原则来对系统进行设计的。对二甲苯产品是石油化工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单体,在化工生产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最重要的用途是经氧化制成对苯二甲酸,以甲醇酯化,并与乙二醇交换制成对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后经缩聚得到聚酯,另外对二甲苯还可用作色谱分析标准物质和溶剂,也可作为工程塑料,以及涂料、染料和农药的原料。在设计的过程中对PX装置采用了由日本横河公司生产的CENTUM集散控制系统,对对二甲苯的精馏进行优化控制。采用CENTUM系统进行控制可以解决常规仪表在控制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其控制精度高,从而使对二甲苯分离过程达到优化。

如果塔顶带解吸剂会造成解吸剂损失,导致对二甲苯纯度降低,所以,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塔底温度不要过高或过低,严格控制十九层的温度、温差符合工艺的要求,这样才能完成设计任务。在充分熟悉PX装置吸附分离单元抽出液塔的工艺流程、任务和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设计符合要求的控制方案,按照工艺介质的特点和变化范围选择符合要求的测量、控制、执行装置,完成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本次设计在不改变原有设备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DCS)对45万吨/年对二甲苯装置吸附分离单元抽出液塔进行系统连接和功能组态,通过工艺对自动控制的要求,最终设计一套控制方案,对该吸附分离单元进行自动控制,设计方案如下。

1.抽出液塔特点

抽出液塔(C662塔)的作用是把旋转阀出来的的抽出液分离成粗对二甲苯和纯的解吸剂。C662塔的操作重点是保证塔顶不带解吸剂,塔底不带PX。如果塔顶带解吸剂会造成解吸剂损失,导致对二甲苯纯度降低,这是由于控制温差太大或温差波动所至,可以适当降低塔釜温度,减少塔顶采出,增加回流等方法,恢复正常温差以降低产品中解吸剂含量。塔底带PX会造成产品收率下降。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塔底温度不要过高或过低,严格控制十九层的温度、温差。

2.设计思想

吸附塔的抽出液作为原料进入抽出液塔进行分馏。原料经换热器,被塔底解吸剂部分汽化,解吸剂被部分冷却。因为换热器有足够的稳定压头,大部分进料仍保持液态,进料分离出的粗对二甲苯送到成品塔。塔底产品解吸剂含有极少量,对原料进行预热后送到解吸剂储罐。塔内过热蒸汽经空冷冷凝后进入抽出液回流罐,冷凝器不冷却像抽余液塔那么多的回流,所以不形成自由水。回流罐收集的水的一部分回流到抽出液塔,其余的过热液体送入成品塔。3%的一小部分塔底流送到解吸剂再蒸馏塔,可随时返回抽余液塔或抽出液塔。

3.主要控制方案

参考文献:

[1]厉玉鸣.化工仪表及自动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林德杰.过程控制仪表及控制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赵谨.集散控制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范玉久.化工测量及仪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吴庆明.仪表控制系统[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6]Yew.DistributedProcessControlSystemOverview[M].TI34B2A-01E

[7]Yew.DistributedProcessControlSystemFieldControlStationsFeedbackControlFonctions,TA34B3G1-01E

[8]CoverTMThomasJA.ElementsofIn5formationTheory[M].NewYork:Wiley,1991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美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40-2

对高职院校学生落实美育培养,是保证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实用性技能并向着服装设计的更高领域深造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美育效果,就没有足够优秀的服装设计思路和独创性的审美灵感,其作品也就会因为没有独特的思路、独特的性格和文化魅力而丧失设计的灵魂,最终只能成为跟随别人的附庸,无法创新。所以,从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前途考虑,从为我国培养大批实用性服装设计人才、提升我国服装设计产业水平和高度来考虑,也需要重视在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提高学生美育培养成果。

一、对学生美育培养的教学目标和成果预期

(一)服装美学观念的基础培养

服装设计,重在设计。如果没有独特的思路做支撑,就无所谓设计。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培养,第一是审美的理论和知识的培养,也就是美学观念的基础内容灌输。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注意摒弃高职院校强于动手弱于动脑的老传统,没有坚实的美学基础,再灵巧的动手能力,再好的设计潜质都是浪费。只有建立坚实的美学基础,才能衍生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美学思维,创造出更具新意的设计作品[1]。

(二)实用美学培养

实用美学,是指学生的美学系统教育,要灌输实用性的原则。服装设计的美,包括外观的美,也包括造型的美。如果学生设计的服装不实用,既不能作为时装展示,也不能作为日常服装穿戴,那就失去了实用价值。构建实用主义美学思维,才能保证学生的美学思想能够学有所用,也更有利于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实质进步。

二、学生美育培养的优点和意义

(一)促进服装行业人才结构调整和行业优化

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可谓迅速,不过时至今日,提起知名的服装品牌来,基本上都是外来户。真正的本土品牌,非常少[2]。尤其是在高端服装行业、时尚服装设计领域,罕有中国本土设计师的身影,也罕有中国服装品牌。而随着国外服装品牌的渗透,我国服装品牌、服装企业、服装设计人员都面临着了较大的困境,无法突破市场环境的挤压。

能够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效果,相当于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服装设计师,在设计理念上取得突破性进步,以产品赢得市场,这才是服装设计人才的真正出路。而伴随着服装设计人员的水平提升,必然带动国内服装行业整体水准的上升。这不仅是服装设计人才结构的优化,更是服装行业层级的优化。

(二)推动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地位提高

熟悉我国服装行业国际贸易现状的朋友会发现,我国服装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底层阶段,以输出劳动力和产品初加工为主;不仅收益小,而且不利于服装行业的贸易形势。如果能够提升一大批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成果,那就意味着可以为我国服装行业输送一大批具备国际中高端服装设计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可以推动我国服装行业向国际贸易的中高档领域进军,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成为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方[3]。当中国庞大的服装行业成为全世界高端服装和时尚品牌的发源地,那将会给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的提升带来极大的帮助。

(三)推动我国就业形势的转变

高职院校学生近年来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到服装设计来说,由于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不明显,尤其是在设计思路上,大同小异,就不具备吸引力和职位竞争力。如果学生美育成果提高,学生具备很多新颖的设计理念和独到的审美见地,其服装设计就能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这自然也就意味着服装行业会有更强大的竞争力[4]。

从相关的调查资料来看,我国并非缺少设计型人才,而是缺乏有创意、有见地、有新意的设计型人才。偶尔出现有这种能力的学生,都是各个服装厂哄抢的对象。我国服装加工企业非常多,这种创意性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十分庞大。如果能够迎合厂家的需要来提升美育教学成果,想必可以大幅缓解学生紧张的就业形势。

三、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理论性的知识比较不擅长,因此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题材的新颖有趣。

建议结合事实,结合业内案例来进行教学。比如美国纽约时装周、法国巴黎时装周,比如国内外众多盛典上的明星、主持人、名人大腕的着装艺术和着装案例研究[5]。所谓美学无处不在,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研究话题。如果教学过程中可以贯穿对这些具体案例的解读,不仅可以带给学生非常新鲜的教学体验,而且教师永远不会因为缺乏案例而苦恼。再者明星大腕是中国高端服装的主要群体,对他们的着装进行美学探讨,也根本不必担心学生接触的美学思想和理念落伍。

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美学思维,提倡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和宽泛的审美素质培养。虽然服装设计上的美学是以视觉上的设计为主体,不过有深度有美学意蕴的服装设计,其视觉效果传达的内容,却绝不仅仅局限于眼睛看到的。很多时候,在服装设计上融入了特定的文化理念、文化符号,比如中国山水泼墨的图案设计、中国书法的写意风格、花鸟鱼虫的生动造型和传统的年画设计、剪纸元素等,其在浅层的视觉效果之上形成的是更浓郁和吸引人的文化气质与性格特点。学生自身的美学修养达不到这个层次,其作品给人的感觉必然无法达到如此深度。

(二)基于网络信息化和数字设计工具基础的演练

高职院校拥有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那么就要有效地利用这个机会。现在教育中的专业设计软件和信息化平台,比如网络技术、网络应用、手机应用,都为服装设计中美育培养的贯穿提供了可能。

应该鼓励学生在设计软件上进行随心所欲设计,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将学生得意的作品拿出来做展示,带动学生的讨论。也大可以开设一个博客,把学生们的作品贴上去,让网友自己去评判;或者建立微博对学生作品进行个性化展示。通过这些新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来设计服装,还可以检验大众对设计理念和作品的反映,来推动学生设计作品符合大众审美诉求。

另外,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国内外服装设计大师、服装企业建立联络。比如收集学生设计作品提交给某服装品牌进行评论、筛选,或者邀请提出建议。这种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应用普及的教学方式,不耗费成本,沟通方便,利于接受,对学生的美学理念和能力提升很有帮助[6]。

总结: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对学生美育的培养,是一个利好颇多的举措。不过要真正落实起来,还需要学校教育人员能够大胆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普及带来的优势和便利,以更新颖的教育思路指导学生建立更加宽泛的美学基础,并鼓励学生发表美学见解,进行独创性设计。

参考文献:

[1]赵轶群.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2]何刚.电化教学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3]周丽宏.浅析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职业教育研究, 2010,(04).

[4]张秀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5]郭爽.论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6]刘兴邦. 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2).

篇4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策略

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了一切的教学活动,学生机械地接受教材的设计理论与知识,虽然也采用了案例教学,但是学生仍然很难深刻地体会到服装设计在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运作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项目教学方法运用到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基于此本文具体地分析了项目教学的步骤和具体策略。

一、项目示范

开展项目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推行项目示范,也就是要选择生活化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设计心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企业的实际产品进行案例进行讲解,如:引入海宁服装来分析这个品牌服装的设计特点。分析内容要使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从细分衣身、衣领、衣袖等部件入手至整体平衡的理解,而且要针对不同的服装情况来进行衣领、袖子和腰部细节的分析。示范项目的整体教学思路就是要利用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进行示范,让学生明白灵活设计的关键要素和成功所在,从而对服装结有的全面认识。

二、情境设置

教师要创设较为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投身到设计过程中,这种情境设置就是要采用虚作项目的模式,也就是模拟企业项目完成作业,教师可以将作业形式引入企业内容,且课程项目化,让小组成员模拟服装设计工作室,然后分工完成各个项目的工作。这种情境模拟使得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发展,学生会更早地感受到工作环境。为了增强真实感,教师可以采用真实的校内服装设计活动,如:举办的现场T恤DIY创作比赛,这样学生就会精心准备和学习,完成这个项目内容的学习与设计。这种课堂设计使得学生觉得设计工作是有实际作用的,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学习,整合多种信息进行创作,保证设计的服装符合人类的审美观点。总之,情境创设是学生走入真实环境的关键,也是学生自信心聚集的起点。

三、项目实施

在完成项目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把任务分成几个小部分,例如:服装设计环节要分为:风格特征缺点、衣服结构分类设计、细节设计、文化展现等内容,而这些分步骤的工作要制订相关的计划,然后组织小组同学讨论完成。到了具体的制作阶段如设计、选择面料、缝制、展示等工作要尽可能在小组内分工完成,这样能够节省时间。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全线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协助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过程体会知识生成和发展,最终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四、项目评估

学生完成了设计项目活动,接下来就要进行项目评估了,只有做好评估才能保证学生理解自己的设计优势和缺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具体的评估工作要多方面开展,首先要在班集体内进行互相评价,然后选择一部分校外人员进行评估打分,最后提交给教师进行评估。综合的评估结果才是最终的结果,这种评价模式能够综合多方评价,使学生在校即可积累工作经验。

上文是笔者针对服装设计专业动手能力要求和市场需求要求比较高的特点而设置的任务教学法。概括地讲,中职服装项目任务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项目教学内容要重视示范教学,情境创设、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估的四方面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完善、系统化,从而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过程;素质培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28-01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活动脱离实际

服装设计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综合学科,其存在的目的就让专业人才利用服装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更多的社会现实问题。服装设计作为一个社会重要行业,对社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说工业设计大大改变了我国工业现状,使工业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而环境相关的服装设计工作者利用其自身的智慧为社会大众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服装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成为服装设计者优化的对象。服装设计的专业人才是服务类人才,用其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实践的艺术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与学生不能处理好专业技能与其应用的关系,过分地追求艺术作品的视觉感觉,忽略了其存在实际意义,使得服装设计产品没有存在价值。

(二)服装设计教学与企业需要存在矛盾

随着社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企业需要之时的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在学校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与学生尽自己的想像进行完美的服装设计作品的创作,可以其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设计是不能满足相关企业与社会的需求的。这就使得许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生活,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的诸多要求,这样的教育给现代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与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服装设计教学中的文化冲突

在国际化趋势深入到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层面之时,服装设计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被引入到服装设计当中去。这就使得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不能正视文化的交融,大量的借鉴国外服装设计产品使本国的服装设计作品缺乏创新力。因此,中国文化地位的降低与缺失已经成为中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加强服装设计学生素质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艺术的学习兴趣是进行其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进行学生对于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以社会的具体且成功的服装设计作品作为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意识到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对于社会的贡献。这样学生可以找到努力的目标,找到学习动力与兴趣,配合教师进行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是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条件,也是其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传统,这给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内容。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将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要素与抽象表现形式进行整合,提高服装设计作品的水平。因此,在日常教学当中,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加强背景文化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三)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

教学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一些不能避免的脱离实际的想法,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可以使中职院校的学生融入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当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与企业的需要,处理好创作灵感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所以,中职院校应当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机会。

(四)加强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活动对于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中职院校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在学习理论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实践活动的机会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且准确的应用,用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检验理论。因此,中职院校应当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实践环境的打造与实践设备的采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装设计条件,促进学生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行业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对于服装设计行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直接影响。因此,本文以中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活动为载体,对其提高学生素质所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希望中职院校重视学生人文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服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成为了服装的大国,但是要是从品牌的角度出发的话,我国的品牌和其他国家的品牌相比,差距太明显了。而且一些内地的服装设计风格还不是特别的成熟,传统的思想还是控制着设计者的创新意识,比如说很多的设计师会忽视服装多工艺的要求,一说到服装马上就会想到精雕细琢,这和现代的服装意识是想抵触的,再有就是我国的大部分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时候底气不足,对一些新材料也不敢去选用,第六感觉存在盲区,整体的服装设计给人的感觉就是俗气,这一点在我国的香港地区就没有,我国香港气度的服装基本上是紧跟时尚前沿的,所涉及的服装也都非常的由创新的意识,服装中透漏着大气和自信,由于香港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所以这一地区的服装设计也是非常的时尚,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朝气,所设计的服装品牌完全能够和国际顶尖的设计大师设计的服装相媲美。有的服装在设计上甚至还超过了国际大师的设计水平,在服装的设计上,香港的服装相对比较大胆,每一件服装作品都能够体现出服装的活力,而在服装的制作工艺上,香港的设计师成功的运用绣花、手绘等精美的工艺,创造出来的作品非常的时尚大气,受到了很多外国设计师的赞美。所以说好的设计师能够设计出好的服装,而新的服装设计就需要有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够完成。

1.1高质量的服装教师缺乏

为了进一步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外国很多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服装设计这一专业,目的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服装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是这样一来就会严重的分散本来就不多的高质量服装设计教师,使得高质量服装设计教师出现了缺乏的现象,与此同时,我国的各大院校由于不断的扩招,也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而有的学校还没有达到创办服装设计专业的条件和要求就开设了这一专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各大院校应该逐渐的整合专业的教学资源,科学的规划服装设计专业学科的体系,此外,学科和学科之间也要进行交叉的交流,在市场上有很多知识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所以我们的学院设计师可以适当的邀请一些专业的设计师来到学校进行授课教学,将一些生动的案例讲给学生听,这样一来,学生在听闻新鲜事物的时候也将知识学到了。

1.2服装设计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的教学手段始终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这一点在服装设计专业也是相同的,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只是在服装的效果图上写写画画,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服装设计的内涵,现代性的设计创新理念完全没有,而有的高校为了进一步的培养出实用性的人才,在整个教学的课程当中逐渐加大了剪裁和缝制工艺的训练,忽视了设计的教学,这样出现的结果就是,大批的新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服装都是非常的低廉,而我们的服装市场需要的是高素质的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服装设计师,显然目前的教学方法根本就满足不了市场的真实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各大高校要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做一个课程性质的评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因为服装设计师离不开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没有这两点的支持,服装设计是出不来的,此外还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

1.3缺乏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的走入了教学的课程当中,而多媒体的介入,使得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逐渐的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可以在教室中享受丰厚的信息资源,而原先的学生手绘也变成了现在的点鼠标,虽然这是教学中的一大进步,但是从长远角度想,学生过分的依赖电脑和相关技术软件,使得自身的手绘基本功底都出现了松懈,再加上学生不去联系这些基本的训练,最终就会导致学生连握笔的姿势都不会了,再有服装设计中面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学生此时是通过电脑来选择面料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各大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在初级阶段还是要加大对学生的绘画基本功的练习,要先把学生的基本功练扎实了,然后再去使用网络技术,在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也不要搁置对基本功的练习,我们知道服装设计是目前变化最快的行业之一,不仅要强调实时额艺术性,还要强调实用性,因此我们的服装教学要和市场的行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要正确的处理好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2.我国服装设计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

篇7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市场细分 艺术 产品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服装零售业日益竞争激烈,消费者面对产品和信息的极大丰富变得越来越有经验和发言权,服装零售商们不得不更多更细致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行业越来越市场细分化的发展和变化也决定对其从业人员——服装设计师提出新的要求。而高校需要了解这些需求和对服装设计类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输出有职业专长的毕业生。

1 强调市场细分的重要性

服装零售业的细分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方面是业内业已成功的服装零售巨头例如优衣库、H&M、ZARA、NIKE等都根据不断涌现的消费者需求划分出新的细分市场,推出新的产品线。以NIKE运动类型的市场为例,从最初的篮球运动发展到篮球、足球、综合训练、跑步、滑板、高尔夫、网球7个运动类型的市场,这7个市场又根据消费者的性别作出了划分。如此多的细分市场决定了NIKE公司的服装设计师的设计范围相对狭窄但更有针对性,服装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负责的细分市场,从而高效地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正确产品。因此NIKE公司需要更专业更市场化的设计师,而非强调多面性和艺术性。

第二个方面是更多小众的独立设计师品牌不断涌现,并取得成功。例如BOY LONDUN 这一专门出售潮流T恤的品牌,就以它设计不分男女、简洁但很有态度的图案而成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受到很多年轻时尚先锋们的推崇。

对于未来求职的需求,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需要更加定向地培养学生,只教设计原理和服装制作工艺远远不能满足职场的需求,还需要更了解市场,并将专业方向细分化。伦敦艺术大学的伦敦服装学院向来以大众成衣市场为教学导向,因此服装设计类的本科课程专业就很多样,设置了6个专业分别是:女装设计、男装设计、舞台装设计、内衣设计、时尚运动服装设计、成衣定制设计,体现了对行业细分市场的适应和迎合,因此服装设计的毕业生在求职方面更有方向性,也更受服装企业的欢迎。

2 教学内容贯穿市场细分理念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每一个环节加入市场细分的理论和案例分析,从而让学生在做服装设计的过程中时时刻刻不忘市场定位、目标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培养艺术类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对他们今后成为大众成衣品牌的服装设计师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绝大多数的服装设计课程中一定会安排著名设计师作品解析这一内容。如果只是根据教师自己的审美选取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图片给学生欣赏,学生往往看过就忘,不能给他们思考空间,也谈不上学到什么技能。如果教师首先讲解市场细分的概念,从服装细分市场中选取奢侈成衣、高级成衣、大众成衣这三个市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做份简单的调研分析,然后以所选市场中的一个设计师或服装品牌为模仿对象,做出自己的设计。这样的教学就极大加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样的教学内容,但教学目标更多面,教学成果也易评估。

3 加强与服装企业的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与服装企业合作,适当选取企业实际的设计任务作为学生的设计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一是学生的设计更有目的性,可以避免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空想;二是老师联合企业设计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更加具体;三是学生通过将自己最终的设计作品与企业实际的产品比对,更直观地体会到自己设计理念以及工艺技术的不足,从而找到进步的空间。这能有效地解决服装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与学主观化、指导反馈难具体、难以制定评价标准这三个问题。同时与企业合作,也能让企业发现优秀的设计人才,更能促进艺术类学生的就业。

4 学生自主了解市场需求

浙江丝绸学院服装分院郭建南副院长在谈到设计教育理念时说到提出让学生感知服装设计不是艺术而是必须经过社会检验的产品,力求让学生了解市场所需,考虑市场反馈,培养市场意识。所以在服装设计类的课程之中加入市场调研这一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毫无市场营销类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前期安排这一教学内容,准备完善的教学参考资料,给学生展示简单易行的服装市场或款式的调研蓝本加以参考不失为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教师一定要避免对艺术类的学生进行枯燥的市场营销理论教学。只有学生认为市场调研是易操作的,对自己的设计思路是有帮助的,他们才会自主地去了解细分市场。

5 培养学生设计实现产品化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学生的设计不切实际,设计只停留在画图的层面,不知道工艺结构,设计完全不具备可行性,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职场,甚至根本不能做设计师。因此跟企业合作的优势又可以加以利用,将服装企业实际进行中的设计任务作为学生的设计作业,如果有符合企业需求的作品,企业可以帮助做成样衣,学生参与到样衣制作环节,选择面料、与版师沟通、了解工艺、修改样衣,在这些环节中所学到的实践知识是课堂远远无法企及的。

综上所述,高校中服装设计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加入市场细分的概念,不能将服装设计看作纯艺术,实际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多进入的是大众成衣品牌公司担任设计师的职位,如果毫无市场知识,很多设计是难以让消费者接受的,甚至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 胡嫔.论服装设计教学在市场中的定位.当代教育论坛,2009(24):28-29.

篇8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校企合作中的服装设计教学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实践,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内容所使用的典型案例还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有效更新、总结和归纳。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后所遇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学生所能遇见的范围,这种脱节现象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实践。二是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不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多都固守眼前,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上没有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三是服装设计教学手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对老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首先掌握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在这前提下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人才,才不会与企业的发展相脱节。具体来说,老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像那些考研和考公务员的人关注新闻联播一样关注服装行业。只有老师自身带好头,了解服装行业各个方面的动态,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例如,了解服装陈列技巧和顾客消费的心理特征。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创新的途径

(1)构建多维创新模式。情景教学是用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服装情境教学就是展示实物创作加工的过程来使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易学。这种教学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将生产情境引入到服装企业中去,可以凸显服装课程的共生教育理念。这种共生包括艺术、工程、文化和技术四个专业的课程。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企业实践来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实践的优秀人才,校企合作的最终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入服装情境,使得这两个点更加清晰明确。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个点上,首先是把握了校企合作的特点,其次是把握了中职服装人才的特性,最后是满足了社会对服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多维创新模式主要有四个层次,即基础认识、技能训练、项目模拟、实体孵化。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所强调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这两个方面。

篇9

【关键词】褶皱艺术 中职学校 服装设计专业 流行时尚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褶皱元素一直都是服装设计师心中的宠儿。日本的三宅一生先生就是当代服装界中的褶皱艺术大师,他能够将褶皱艺术灵活地应用在服装设计中,并将中西方流行元素相结合,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服饰,多次震惊时装界。三宅一生的案例也经常被运用于中职服装教学中,供学生赏析与模仿。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灵活性以及发展性的专业。作为一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日后就业相比高校毕业生起点低,更接近一线市场,更强调操作技能。所以,中职学生更应该鞭策自己掌握各种商业性和艺术性兼得的设计元素和设计技能,为自己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1 服装设计中褶皱的概念

褶皱艺术是服装造型设计中经常应用的塑形方式,灵活的运用褶皱元素,可以改变面料的外在形态以及面料特征。美丽多变褶皱的形成方式就是通过对面料进行施力,并变化方向。例如将面料进行折叠、揉捏或者是进行堆砌、随意的抽褶等。科学的运用褶皱元素不但可以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还可以凸显出穿着者高雅的审美方式。

不同的面料运用褶皱艺术,会因为面料的质感以及薄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毛呢类及牛仔因为面料厚实,褶皱拥有良好的立体效果,强大的视觉冲击能力;针织类服装的面料褶皱倾向于自然及大气;丝绸以及薄莎因为面料柔软细腻,褶皱经常是细腻、多变的。不同面料运用同一种褶皱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褶皱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人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根据褶皱艺术中的造型以及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形态:箱褶、波浪褶、刀褶及抽褶和活褶,造型则是放射型褶、缩皱型褶、连续型褶。因为褶皱分类多样,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学习时很容易混淆,教师作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步入社会最后一任守门员,应该将知识进行分类,逐步向学生讲解,已达成学生的融汇贯通。

2 中西方褶皱艺术在服装中的应用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褶皱艺术模式在古代就已经广泛应用。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古代,使用褶皱艺术主要是为了体现服装的飘逸动感,强调在穿上衣服后拥有韵味的这些美感。例如,古代汉朝最有名的褶皱裙――留仙裙,留仙裙其实就是百褶裙,其设计很简单,长至脚跟的漂移长裙,在腰部部分均匀打褶,加大裙摆的摆动幅度。留仙裙的特色在于充满动态的感觉,层层叠叠的褶皱,穿上后,伴着脚步的律动,如其称谓般让女子显得飘飘欲仙。还有就是我国古代时期最繁荣的朝代――唐朝,这个时期的女子喜着宽衣大袖的服装,配以石榴裙,加上精致的装扮,让女子显得雍容华贵。石榴裙大多为红色,一般用六幅布制成,华丽的用7幅-8幅,布幅是以褶皱形式存在的。当时宫廷中最华丽的石榴裙有20多道褶皱,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褶皱艺术的广泛应用。

在中西方历代服装中,褶皱的设计运用也很多,但褶皱都不是主要强调装饰性,而是借褶皱突出地表现人体的动态美,传达出一份气势和神韵。褶皱设计在服装中的运用还将继续下去。近几年褶皱设计受服装风格的影响,尤其怀旧风潮、波西米亚风开始运用于服装造型中并不断向前推进。随着人们的时尚观念和审美形式的不断改变,风格转变的更替性,服装材料的多样性和服装工艺的更新发展,服装设计师可以更宽泛地运用褶皱去创造新的流行时尚。因此,我们应完全理解人体、时间和空间三位一体的关系,对褶皱在服装中的结构与材质进行突破设计。

褶皱造型是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处理过程的升华。通过抽褶、堆积、折叠、错位、扭曲等造型手法,使衣料不仅能满足人体体形的需要,而且具有强烈的立体感。三宅一生的时装一直以无结构模式进行设计,摆脱了西方传统的造型模式,而以深向的反思维进行创意。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惊人奇突的构造,同时又具有宽泛、雍容的内涵。这是一种基于东方制衣枝术的创新模式,反映了日本式的关于自然和人生的哲学。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新”,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戴斯德兰呈斯称誉其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他的创新关键在于对整个西方设计思想的冲击与突破。在当今服装设计中,褶皱艺术被附有了更多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改进中,褶皱艺术更能发挥其实用性以及特殊的美感。褶皱艺术在服装造型中变化多样,表现灵活自如,经过大量设计师的实践和研究发现,褶皱艺术也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审美改变而变化着。例如,现代的简约服装设计,运用褶皱艺术,将原本平滑的面料通过层层叠叠的褶皱设计变得充满活力,丰富有趣。不仅如此,在前卫的潮流服饰中,融入褶皱工艺创造出多种多样令人惊艳的效果。设计师大胆地运用褶皱艺术,将褶皱打乱,看似无序的褶皱凹凸变换,传达出强烈的潮流风范,让人们对服装设计充满惊叹,褶皱为整套服装个性的展现起到了性定性的作用。

3 褶皱的创新发展及教学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形成褶皱的方式有很多,注重随意性以及自由性的表现,让视觉效果充满舒适和自然的美感。褶皱的自由形态一般都是自然堆砌而成的,被视为自由捏褶的范畴,体现的是亲和、优雅的意识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通过教师的讲解随意发挥,展开自身的想象能力,认识到褶皱艺术的多样化。作为一名设计师,应有着独到的眼光,培养学生创新求变的设计理念,将精髓融入到学生的设计中去,让中职学生拥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打破时间和时装的界限,另辟蹊径去体会人与自然的形态、科学技术及各种艺术作品等,也包括存在于文学、哲学等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之中的思潮和观念,将精髓理念融入到褶皱的创意设计中,真正做到求新、求变地理性设计,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探索新的着装方式。

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理念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其实是一样的,教师与学生的眼光和审美观念也要不断地随之变化。

在服装造型设计中,褶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装饰手段以及语言。中职学生在校经过对于褶皱艺术的学习以及了解,相信具有良好的审美以及实用性,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将在未来工作中取得决定性的优势。未来的艺术发展以及中职学校的教育改革能够促使中职教育越来越接近国际顶端。

参考文献

[1]张峰.浅析服装造型设计中褶皱艺术的应用[J].山东纺织经济,2012,08:60-61+85.

[2]孙海洋.浅谈服装设计中的褶皱艺术[J].大舞台,2011,05:131.

篇10

关键词:工作室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5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9-02

据统计,目前为止全国8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设计系,并建立了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的“工作室”,常见的有:服装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工作室、装饰艺术工作室、工业设计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基本上都具有完善的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各专业授课及实验所需。但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市场对设计人才提出的职业要求是“实践能力”、“实战经验”,和“项目的参与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由此看,作为高校设计艺术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应该超过“授课展示及实验”。“工作室”教学应该是实现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工作室应该不仅仅具备硬件设施,还要具备有效的运行制度和模式。怎样才能实现工作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工作室真正带领学生进入市场运作。笔者通过走访考察不同艺术设计工作室,提出关于高校服装设计工作室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工作室带队导师须具有设计项目实战经验

通过对许多高校内优秀设计工作室的考察,笔者发现,充满活力的工作室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与市场结合密切,工作室经常参与一些设计项目。服装设计专业由于自身的实践学科特征,对于实际案例参与能力十分强调。因此,工作室带队教师须具有丰富的实际项目设计经验,熟悉各类服装设计开发的流程,并能够积极参与到设计项目中。工作室带队老师应该能够进行从效果图绘制到面料、辅料选择、色彩搭配、服装板型、工艺制作、时装摄影、时装广告、包装设计、服装展示等各个流程。当然,要求同一个人做到每一个设计环节都精到是有难度的,可以采用一个工作室由2-3人组成指导老师工作小组,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成熟完整的设计工作团队,下面再与学生团队衔接。由此形成以教师团队为主,学生团队为辅的工作室组织关系。工作室教师团队只有具备了全面过硬的实战素质才能根据设计项目以及学生的自身条件仔细评估并分配给学生不同设计任务,使学生在能力范围内,以教师工作为向导,顺利参与到设计项目中,在实际项目中将所学的零散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从而训练设计思维,提升设计实践能力。而另一方面,工作室教师团队也会在不同的设计项目中获得鲜活的设计经验,提升自己在业界中的影响力和活跃度。这些实战经验又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例证,引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动力。同时,通过不断地参与设计项目也会加大教师与市场紧密结合,便于高校教师把握最新的专业发展动向。教师参与设计项目有利于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以实际案例补充课堂教学,形成良性的教、学、研互动。

二、学生与工作室导师双向选择实现归属关系

学生通过2-3年的专业课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兴趣点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室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选择意向、专业素质、人员构成需要筛选学生,组建设计团队。例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开设多个工作室:男装设计工作室、女装设计工作室、职业装设计工作室、婚纱工作室、高级定制工作室、箱包工作室、首饰工作室、时尚摄影工作室、形象造型工作室等等,这些工作室各自有自己的业务侧重点及不同的设计团队。学生在进入大学四年级的学习后,可以向某个工作室提出加入申请(附带自己的设计作),老师则根据同学们的申请及设计作 情况,筛选每年工作室的新鲜血液。通过双向选择,给教师和学生均等的机会寻找最舒适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根据对老师及工作室认同程度,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也可以根据工作室及设计团队人员构成选择学生,方便对工作室人员构成和业务范围做出适当调整,形成工作室良性发展。

另外,学生与工作室导师的双向选择还会对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凝聚力。学生会为以后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室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学习更有主动性。工作室则会因为其所参与的设计项目及工作表现,在学生群体、设计行业形成影响力,也会因为学生的选择形成不同工作室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有利于工作室不断完善业务能力,并向前发展。所以,学生与工作室双向选择对于学生和工作室成长都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保持发挥工作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 养以满足社会对于设计人才专业素质需求的桥梁作用。

三、工作室应主动进入设计市场,实现课堂教学的经济价值

“工作室”教学是实现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实现工作室的作用,就必须使工作室真正投身到市场运作过程中。毕竟“纸上谈兵终觉浅”,只有在实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才能得到真实有效的锻炼。工作室应该走出辅助课堂理论教学的现状,真正进入设计市场的实战环境,将课堂教学产生的设计方案带入实际设计项目之中,帮助学生实现设计的经济价值,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从高校教育培养目的来看,学生“实践能力”是设计艺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工作室则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模块。培养实践能力,自然离不开真正的“实践”,对于设计艺术来说,“实践”是指作为设计师应该具有的实际案例参与和处理能力,而不仅仅是会制作一件作品。以服装设计专业来说,能够设计并制作一件服装是远远达不到“实践能力”这一要求的。对于一个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实践能力”是指能够胜任“服装设计师”这一行业角色,这个角色需要具备:预测流行趋势的能力、服装号型制订的能力、服装造型与面料辅料配置的能力、成本预算及控制的能力、服装陈列展览策划的能力、举办订货会的能力、与公司同事协同工作的能力、与销售商沟通的能力、制订服装品牌企划的能力等等,各种能够令一个品牌生存及发展的能力。

由此看“工作室”在高校设计教育中承担的角色绝不仅仅是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实验室”,它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市场生存所需要的“实践经验”相融合贯通的桥梁的作用。如何能够实现这种桥梁作用?就是工作室有能力将学生的设计带入实际设计案例,即为学生提供真正参与到市场运作中来的机会。让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市场销售中,并能迅速得到市场的反馈。教师则在这个工程中进行具体状况的指导和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工作室能够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就应该建立将在校学生和设计市场需求之间的链接关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跟随工作室导师进行设计实战,积累真正具有价值的设计经验。

工作室积极进入设计市场的另外一个渠道就是,建立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设计作 推向消费市场的传播渠道。例如:学生设计的服装经过选拔后,进入工作室正轨的服装制作流程,成衣会与订货会或者网络销售的渠道推向目标消费市场。但是目前为止,在这个方面各高校的“工作室”缺乏作为。其实学生在校期间不乏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是这些设计作品由于没有渠道与消费者见面,最终只能是停留在了课堂上。在这方面,四川美术学院的做法非常值得参考:学校学生工作处每年会定期举行几场“文化艺术节”,这些艺术节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场地,让学生们将课堂上制作的小工艺进行自由买卖和交流。虽然规模有限,但是每次艺术节都会吸引很高的人气,买主不仅有学生群体,还有很多是慕名而来的大众消费者。能够实现作 的经济价值,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可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带入消费市场,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主要提高"实践能力"的高校工作室应该自觉担当起这个责任。一种方式,可采用定期举办小型订货会的形式,借助教师在服装行业的影响力,将学生在校或者在工作室学习期间的优秀设计作品呈现在买家面前,为学生提供进入市场的渠道。另一种方式,则可采用电商平台,例如在淘宝上开工作室形象店、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微信营销等等。一旦这些销售渠道建立并运作起来,学生的设计能够快速进入消费市场,并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市场反馈信息做出正确处理,那么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必定会有较大的积极影响。

但不幸的是,目前国内高校设计工作室在积极投入设计市场和建立销售推广渠道方面都远远不够。由于缺少这两个方面,高校艺术教育所谓的“工作室”并没有真正发挥对于培养学生作为设计师“实践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方面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设计公司人才缺口大,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这样的形式,国家教育部提出了高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也就是说要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担当起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应该是各个专业的“工作室”。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作用就必须让工作室进入设计市场,工作室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工作室真正承担起学生作 走出象牙塔进入消费市场的引领者和筑路者。工作室肩负着链接课堂和市场的作用,只有这个充分发挥了这个作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才会得到比较全面而迅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黄永利.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模式类别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07).

[3]于迎红.实践型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设计艺术[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