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心得体会

篇1

通过这次为期4周的计算机网络实习,我对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下面是关于后三次次实习的一些心得体会:20xx年8月19日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实习,在本次实习中我们通过一些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七层封装结构,数据封装和解封装的详细过程,Internet采用的TCP/IP协议,TCP是面向连接,安全可靠的连接,它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UDP是不可靠连接,面向不连接,但高效多用于语音通话;ICMP是网络控制消息协议;还有IP辅助协议ARP,可以通过它在已知目的IP的情况下,获取MAC地址。不仅如此,在本次实习的理论部分我们也学习了一些网络设备的知识,例如:集线器Hub是工作在物理层,收到电气信号向所有端口转发,是工作在同网段的设备;交换机Swith是工作在链路层连接同网段的网桥;路由器Router需要手机全网路由信息,连接不同网段设备,按照目的网络地址进行寻址转发;路由交换机RS即能连接不同网络,也能连接相同网路,一次路由多次交换。还了解了冲突域和广播域的区别,Hub屏蔽冲突域和广播域,SW只屏蔽广播域,Router对冲突域和广播域都不屏蔽;IP地址的分类,子网掩码的设置与规划,知道了子网掩码与自己的IP相与可以得出该IP的网络号,最后我们还了解了通信行业发展及未来趋势,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角度,分析了本专业学生在通信行业适合的岗位以及需要具备哪些的知识和能力。

下午我们通过超级终端进入了ZSR18路由交换机,进行了一些权限设置,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依次进入了ZXR10用户模式,特权模式,全局配置模式,在全局配置模式下我们还进行了Porttype三

层改二层或者二层改三层,进行了端口的设置等。。。用到的代码有:ZXR10>enable用户模式Password:zxr10

ZXR10#:configureterminal特权配置模式ZXR10(config):#porttype?

PorttypeL2slot2

ZXR10(config):interfacefei_2/1进入一号端口Showipinterfacebrief

20xx年11月27日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实习,在本次实习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ICT,中兴通讯信息安全产品系列,信息安全行业解决方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ICT生产线的内容,和使用中兴的各种信息安全设备,掌握了信息安全方案制作要点。在本次上机实验操作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交换机的基本操作,交换机操作与配置,以太网交换机原理,交换机防环措施,二层网络组建方案,Vlan基本操作,Vlan的网络应用。掌握主流厂商的设备操作系统;掌握数据网络设备的操作习惯及基本操作。掌握了组建简单局域网的方式;运营商网络VLAN的基本应用方式及规划;VLAN的基本配置方式;交换路由的联合组网配置方法等知识。其中设计到的代码有:Vlan虚拟局域网使交换机隔离广播域:Config#:interfacefei_2/1

(config—if)#:Swittchportaccessvlan2Trunk端口的设置:

Config#:interfacefei_2/1

(config—if)#:Swittchportmodetrunkvlan2三层交换机操作:

Config#:vlan2

Config—vlan2#:Swittchportpvidfei_4/2Config—vlan2#:exit

Config#interfacevlan2

Config—if—vlan#ipaddressxxx。xxx。xxx。xxx255。255。255。0Config—if—vlan#exit

20xx年9月3日我们进行了最后一次实习,老师给我们讲了Vlan间用户通信的设置,Vlan路由的实现及操作,组建简单的路由交换网,规划组建vlan局域网实习,路由器的基本操作介绍,路由器的配置,实现简单的路由网络连接,使用路由器组建广域网路由网络静态路由的配置方法。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和下午上机操作的练习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它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谢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也谢谢老师们的耐心讲解,和杜老师的督促。没有你们我们是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完成这次实习。

计算机网络实习心得体会(二)

如今已经是信息时代,作为主流信息工具的网络越来越重要,因此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程。

我个人对于电脑和网络是很感兴趣的,但由于学习的东西不多,经常是在玩游戏,真正运用到网络的技术性的东西实在少到可怜。象做博客,我只是会一般的做法,也能把它搞得与众不同,但我全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象代码之类的东西,我以前只是耳闻,半点也不懂。学了这门课程后,虽然懂的不是很多,但已经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了,简单得运用一些代码还是会的,这也就行了。我并不要求学得很精深,毕竟我将来并不是干这行的。而制作网页的知识,学了一点,也会做一些简单的网页了,其实我觉得这就够了,我还没有想做自己的网页到网上的念头。但我不是说不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反,我们学地越精深越好,我的观点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想法,毕竟这个时代学得越多,活得更好的可能性就越大。只不过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学到你能承受的地步。如果精力旺盛,足够学一切技术,自然也没人反对。网络之中目前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做博客,时不时写些自己的感悟或者转载些别人的好文章,上传一些漂亮的图片和朋友们分享,这让人感觉到难得的愉悦。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有意思。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硬件设备、通信设施、软件系统及数据处理能力为一体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现代化综合服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网络信息系统。

1。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硬件系统有计算机、通信设备、连接设备及辅助设备组成,如图1。6。4所示。硬件系统中设备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的类型。下面介绍几种网络中常用的硬件设备。

⑴服务器

服务器是一台速度快,存储量大的计算机,它是网络系统的核心设备,负责网络资源管理和用户服务。服务器可分为文件服务器、远程访问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是一台专用或多用途的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服务器之间互通信息,相互提供服务,每台服务器的地位是同等的。服务器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以保证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

⑵工作站

工作站是具有独立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它是用户向服务器申请服务的终端设备。用户可以在工作站上处理日常工作,并随时向服务器索取各种信息及数据,请求服务器提供各种服务(如传输文件,打印文件等等)。

⑶网卡

网卡又称为网络适配器,它是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直接或间接传输介质互相通信的接口,它插在计算机的扩展槽中。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服务器还是工作站都应安装网卡。网卡的作用是将计算机与通信设施相连接,将计算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通信线路能够传送的电子信号或电磁信号。网卡是物理通信的瓶颈,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用户将来的软件使用效果和物理功能的发挥。目前,常用的有10mbps、100mbps和10mbps/100mbps自适应网卡,网卡的总线形式有isa和pci两种。

⑷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modem)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它可以把计算机的数字信号“调制”成通信线路的模拟信号,将通信线路的模拟信号“解调”回计算机的数字信号。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将计算机与公用电话线相连接,使得现有网络系统以外的计算机用户,能够通过拨号的方式利用公用电话网访问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些计算机用户被称为计算机网络的增值用户。增值用户的计算机上可以不安装网卡,但必须配备一个调制解调器。

⑸集线器

集线器(hub)是局域网中使用的连接设备。它具有多个端口,可连接多台计算机。在局域网中常以集线器为中心,用双绞线将所有分散的工作站与服务器连接在一起,形成星形拓扑结构的局域网系统。这样的网络连接,在网上的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其他节点的正常工作。

集线器分为普通型和交换型(switch),交换型的传输效率比较高,目前用的较多。集线器的传输速率有10mbps、100mbps和10mbps/100mbps自适应的。

⑹网桥

网桥(bridge)也是局域网使用的连接设备。网桥的作用是扩展网络的距离,减轻网络的负载。在局域网中每条通信线路的长度和连接的设备数都是有最大限度的,如果超载就会降低网络的工作性能。对于较大的局域网可以采用网桥将负担过重的网络分成多个网络段,当信号通过网桥时,网桥会将非本网段的信号排除掉(即过滤),使网络信号能够更有效地使用信道,从而达到减轻网络负担的目的。由网桥隔开的网络段仍属于同一局域网,网络地址相同,但分段地址不同。

⑺路由器

路由器(router)是互联网中使用的连接设备。它可以将两个网络连接在一起,组成更大的网络。被连接的网络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互联网,连接后的网络都可以称为互联网。路由器不仅有网桥的全部功能,还具有路径的选择功能。路由器可根据网络上信息拥挤的程度,自动地选择适当的线路传递信息。

在互联网中,两台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通路会有很多条,数据包(或分组)从一台计算机出发,中途要经过多个站点才能到达另一台计算机。这些中间站点通常是由路由器组成的,路由器的作用就是为数据包(或分组)选择一条合适的传送路径。用路由器隔开的网络属于不同的局域网地址。

2。软件系统

计算机网络中的软件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数据通信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

⑴数据通信软件

数据通信软件是指按着网络协议的要求,完成通信功能的软件。

⑵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是指能够控制和管理网络资源的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作用在两个级别上:在服务器机器上,为在服务器上的任务提供资源管理;在每个工作站机器上,向用户和应用软件提供一个网络环境的“窗口”。这样,向网络操作系统的用户和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整体的系统控制能力。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要完成目录管理,文件管理,安全性,网络打印,存储管理,通信管理等主要服务。工作站的操作系统软件主要完成工作站任务的识别和与网络的连接。即首先判断应用程序提出的服务请求是使用本地资源还是使用网络资源。若使用网络资源则需完成与网络的连接。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netware系统、 windowsnt系统、unix系统和linux系统等。

⑶网络应用软件

网络应用软件是指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软件。如浏览查询软件,传输软件,远程登录软件,电子邮件等等。

篇2

【关键词】应用技术 高技能 人才 培养

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补充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促进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应用技术性专业技能人才是解决一线工程实际问题的生力军。这类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有显著的差异,更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高技能人才注重的是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但是目前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是以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本文从实际出发,就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分层进行阐述。

一、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技能型人才注重的是应用技术。在培养这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让人才能够掌握全面的应用理论与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此为目标,建立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际操作的课程体系,以此充实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大众与经营”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上,应该注重课堂理论性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促使职校学生在更多时候能接触到实训课程,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数字图书馆、实习实践中心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中,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可以与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实践。通过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让培养对象能够直接参与企业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上的实践;在“大众与经营”相结合的教学中,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可以建立特长工作室,针对培养对象在硬件安装、软件调试、相关工具的实际操作等方面为特定的群体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外,校内还可以设置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操作比赛、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组织特色社团、兴趣小组,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培养对象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中,为了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尽可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企业化、教学环境的真实化、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即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模块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突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另外,应该实现培养目标的充分渗透。因为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培养对象来完成的。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培养对象对培养目标定位的接受与认可程度。这样才能让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目标,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对此,教师应该通过鼓励、任务引领式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二、以更新教学体系为基准,逐步完善教学原则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在教学中需要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总体结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一般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工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硬件产品售前和售后服务、企业网站开发等)来注重人才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操作能力上的综合性培养。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工程的职业岗位就要注重网络设计与施工能力、网络软硬件配置能力、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自控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就需要注重网络软硬件配置能力、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硬件产品售前和售后服务应注重网络硬件性能理解和理解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推销能力、社交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企业网站开发应该注重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而上述四种职业岗位都需要学习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通过实训基地、稳固的企业合作、针对性的人才输出以及科研项目的积极参与等措施来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拉近培养与工作之间的距离,注重与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强化面向工作的原则;应该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注重能力培养;应该根据每一个培养对象在现有技能、素质水平、道德素养上的基本情况进行能力的提升、素|的提高、道德的更完善。这样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实际要求、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需要,建立动态性的课程体系。

在坚持上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该突出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能力上的培养。这是因为: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培养对象对知识、技能的获取不再仅依靠书本、教师与朋友,培养对象可以依赖网络获得大部分知识,对此应该培养人才的网络自学能力。对此,教师在深入企业项目式教学的同时,应该注重开展任务性教学,让培养对象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让学生上网搜索信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回答问题,完成作业。

三、注重培养对象职业素养的提升

要想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不仅对其能力、知识结构有着明确的要求,还应该注重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相关的行业资格认证。

对此,职业学校教师可以针对目前培养对象职业素养的情况,开设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等专业性的素质课程。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示范性、榜样性、领导性作用。教师必须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以更好的态度去感化人才,让人才充分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另外,教师应该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关怀与爱护,了解对象,进行循循善诱的、针对性的教学,并努力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更加合理的考核评价

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面向社会的,人才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应该由学校作为评价的主体,还应该由企业进行评价,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方式。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任务书的考核评价形式,要求学生结合实训、自学等多个方面的学习成果,自由地创造性地完成考核,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自己的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培养对象的实践创新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针对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结合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才能为我国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梁倩.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08):107-108.

[2]周伟.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

篇3

一、 我来东莞这边的一家电子厂上班已经有一个月了,这是一家外资企业总公司在台湾,这家电子厂主要是生产中小型液晶显示器lcd,像手机之类的显示屏。刚开始是跟一个师傅(虽是师傅,还是比我小几个月的一个女孩呢!)学一个叫dms测试软件,即显示测试软件,对样品进行测试。 对样品的光电特性,开关特性,视角特性进行测试并把测试报告打印出来。刚开始几天是看一些操作说明书和看师傅的操作,后来师傅让我边学边动手,首先我们要把样品进行安装点亮并调节,然后在系统里对一些参数进行设置,并对每项测试调出最佳波形并打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手忙脚乱,不是这边搞错就是那边忘了,都是师傅帮我纠正。由于后来心态的调整和熟练了,慢慢地学得差不多了,过了两个星期左右,由于原来只有我师傅一个人上白班忙不过来,就把我安排在夜班,从晚上八点到第二天八点,中间有停下来吃夜宵,哦不叫夜宵叫午饭了,这里可是24小时全天工作的哦!刚开始真有点受不了,把我的生物钟都给搞乱了,我是白天睡觉晚上工作黑白颠倒了,真累啊!没办法,只能撑着。整天穿着无尘衣在生产线上的无尘室里上班,独自呆在一个房间里,有样品送过来就测没有就闲着,忙的时候一直忙,大部分时间都闲着。没事就对着天花板发呆或者看着手表倒计时,好无聊啊!真留恋学校生活啊!自由啊!

来这边虽然才短短一个月,收获挺多的,由对lcd一窍不通到现在对它的原理和生产流程都有所了解,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dms 测试的重要性,虽然这是一些简简单的基本操作,但是只要我们的安装不正确和操作的疏忽都会影响到测试结果与预期的不符,由于有些正因为这一点误差而导致样品的不符合标准而返工或符合的变符合了,出货给客户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我们每一步都有要集中注意力,争取把每一步都做好。不好意思说的是有一次由于我的一次失误而导致机器出现异常,后来技术人员了才搞定,这可是上来源于 shixi.exam8/百万的机器哦!搞得我在主管面前没face.这 次就写到这吧!

二、 刚刚出校门找实习单位的时候总有这种或那种的想法,要找什么样什么样的单位,结果到头来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直到3月20号,我妈妈介绍我去她已前同事开的一家电脑公司实习,老总跟我谈的一些话让我感触深刻,他说当今社会你想干的轮不到你干,你不想干的偏要你干,像我这种文聘不高的人,心态一定要放正,知道自已在什么位置上。在公司的时候先全面发展,等过段再看看自已精于哪个方面,然后向那个方向努力发展。就这样我进入了三明联创电脑公司技术部,实习软件维护。刚开始觉的软件维护很简单,跟同事出去维护过几次以后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它这里主要是做财会软件维护的,出去首先要跟其它公司的财会人员进行交流,像我这种学计算机过来了,哪会什么财会知识,只好乖乖在公司先学学财会的基础知识和软件的基本操作。

篇4

在我国成人高等教学活动中,内部的函授机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相关教学改革制度不断深化的前提下,加上知识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标准,使得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工作成为整个调整工作的具体支柱。这类教学在普及高效应用标准的同时,对国民的操作控制素质进行细致规划,具体促进我国计算机应用人才的有力开发。但目前必要审视机制等内容发展现状的制约效应,使得具体策略的应用效果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造成的。

1 计算机类课程在成人教育活动中发展的现状研究

成人教学形式相对比较特殊,其中衍生的教学形式和规律均蕴含着亮点,主要体现在教育主体的成人性、业余性,以及必要的实践应用能力等。这类人群主要来自于社会结构中不同的职位部门,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主要是贯彻自学方式为主,教导课程为辅助措施的方法,整体教学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学员自身的学习动力[1]。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主要利用阶段过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实现分解处理,包括具体报到阶段,学生在这一期间应主动完成领取教材,大致了解教学方向任务,教师应该高效落实必要作业和课程的设置原则;自学阶段,大约包括4个月左右的时间,学生应该按照具体教学规定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作业;面授考试阶段,大概有两周左右的期限,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知识梳理,并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考试活动安排。在整个活动实施环节中,应该自觉保证自学时间满足每周4个学时,具体课程在15学时的规定下进行面授期限的科学设置,最好按照单位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现下既定的教学模式在一定角度下对成人活动中的工学矛盾问题进行有机调节,基本可以提供给他们实践经验的运用空间,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因地制宜策略。但这种手段也不免会出现一些瑕疵,尤其是教师在管理人员方面经常出现不认真对待的问题,已经达到8成左右的学生只能在面授期间对所有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必要技能的应用实效拓展能力也仅仅寄托于这15个面授学时环节下,这就造成了所谓突击学习的社会教育隐患,并且,这种现象在计算机相关教育活动中比较凸显。最后造成授课时间基本不够运用,教学内容通常不能顺利完成等现象,教师在这种环境下面临更多的教学困难,学生整体的学习难度也相对加大,整体结果就表现出教学效果极度恶劣,整体质量出现严重下降。

2 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解析

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支持这一结果的必要条件就是提高相对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条件,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意识和自觉态度,实际的学习能力等。如果其中任何条件不能进行切实的满足,即便主体之间的主动效能多么强烈,也不能充分保障其有力的学习效果,学校创立的主要职责就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因此关于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活动,还是需要在教学环境这一客观因素进行整体梳理,这是保证质量标准的主要措施,也是深入创新教学体制的必要支持工具。

通过长期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经验进行分析,高校在落实计算机函授活动中,具体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习时段安排的不够合理

现代成人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除了包涵工科和理科的必要基础内容外,大部分要求较好的应用操作能力,而计算机的普及标准则更加严格。目前国家创新性教学内容逐渐深刻,必须对成人群体进行入门技术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在积累教师合。因此,很多学生都因为这一根本问题而逐渐放弃了自学,在只求过关的基础上对面授时机的把握过于重视,工作之余的时间把控行为也就不能实施了,这严重违背了教学活动的初衷意愿,同时素质改造价值也被消耗殆尽。教学管理者在具体掌握原因之后,为了保证全国一致的公平标准,也充分调停了相关困难状况,因此并未作出必要的调整措施。但关于教学质量的延伸是决定整个工作的必要核心力量,为了尽量保证人才力量的发展空间,应该彻底调整教学管理工作方案,整个改革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不可抗拒。

2.2 自主学习活动中的监督困难较大

在大多数高校建设工作中观察,成人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活动监督主要还是按照作业题目的规定原则和作业的完成效果进行综合评定,事实上,计算机技能要求标准较高,这样的监督工作几乎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主要还是为了保证成绩的突出成果而进行大规模的抄袭,另外,单凭无休止的作业安排也对技术校正产生不了任何积极效果。也就是说若想对学生进行有力的技术素质监督控制基本是不可能的。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活动标准,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就必须积极开发新型的监督技巧,保证技术学习能力的提升才是整个改建工作的关键。

2.3 考试方式和内容的不合理现象

对我国大多数地区成人高校计算机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计算机公共课程作为培养基础,而后期却对考试活动进行笔试链接,直接在计算机面前进行实际能力优化的活动又不多,这主要是由于成人教学的规模较大,上机考试对阅卷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原因导致的。这种传统的考试手段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隐患,造成计算机实际课程与应用标准的不相适宜[3]。正是计算机教学和人群的特定因素造成技能培训的弊端现象。笔试答卷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不能进行合理检验的,同时也不利于其主观创造力的开发。

3 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3.1 完善自主学习的检查机制

为了尽量弥补自主学习环境下的技术能力提升标准,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创新能力标准,就应该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效果。任课教师根据实际课程安排和学生特点进行细化,利用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恰当对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调整,并应用期末面授时的创新改革手段进行学生作业效果的评价。检查的方式比较多样,可以具体分化为多种形式,包括课堂内容的及时汇报、问题的提出方式、实际计算机操作等。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创新体制的需要标准,督促教师必须不断补充自己的 学识涵养,不断对实验方法进行调整,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对最新技术和有关设备进行充分地认知,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目前社会竞争形势不断累计的前提下,争取利用一切力量满足计算机成人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为学校的体制创新改革争取必要的利益。

3.2 改革考试的主要方式

计算机的课程考试手段主要是建立在适应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细分的,学生在灌输必要的知识之后,对技能掌握的实际效果进行必要考察。其中,基本知识、技术能力是整个考核的关键。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动力,考试内容应当与平时的作业内容相匹配,考试方式也必须尽量避免单一形态,不能盲目地追求阅卷方便、补考方便就长期使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尽量提供足够数量的计算机设备,并加设实际计算机演练课程,保证平时积累的实践经验得到稳固。在这之前,最好能够邀请网络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网络产品的讲授,将目前最新技术和产品包括:交换机、网络设备等进行实地介绍,让这些学生能够利用理论和实际进行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有关设备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学校还可安排有关技术单位的参观学习活动,适当听取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和具体设备制定的意见,并主动和技术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经验吸取,保证学生主体能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标准;之后,根据有关实验内容的具体要求,学生可以在网络安装、设备连接、系统软件安装等活动进行自行处理,还可以对有关实验进行记录总结。在落实这项必。实验处理完毕之后,应该安排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心得体会书写,同时令其进行必要实例内容的搭配和对比,并按照有关要求和课堂讲授的模式进行规划方案的设置。

3.3 提高教材和相关资料质量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客体,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在进行成人计算机教学工作中,教材的适用性体现的更加深刻,教学管理单位和任课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资料的选取,主要目的是方便特定人群进行自学,尽量避免选材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现象。另外,教师还必须为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指导,鼓励其多读相关参考书,能够自行进行计算机上网查询。计算机技术本身发展变化能力较强,整个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一种变化频率更加迅速的技能培训尺度。在高校大范围扩招的形势阶段下,全民教育机制愈来愈深刻,内部事务相对比较繁多。根据这类人群的需求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整改,其中必要的手段和策略应该进行科学协调,保证其应用开发的现实价值。计算机高等成人教育要想步入一个良好的循环轨道,需要对内部工作者和全社会响应态度进行调查[5]。因此,只要保持对细致内容的高度重视态度,认真关注教学创新改革的点点滴滴,就一定能保证整个教学事业水准能够更上一层楼。

4 结束语

计算机成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除了要了解这类人群的素质标准之外,还要对其时间安排和实践能力进行研究,联合有关部门的帮助,充分开发其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准,保证后期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提供,满足国家阶段式教育体制整改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高峰.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

[2] 杨晓琴.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3).

[3] 宋瑞凤.老龄化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3).

篇5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问题;建议

0前言

目前,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尽管数量很多,但以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不多,所以难免带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基于“问题意识”,试图提出一定改进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标准

1.1问题

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试点的启动和奥鹏中心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成效也十分显著。然而关于试点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质疑”,远程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作为开展远程教育教学试点的68所高校,在进行远程远程教育教学的初期,对自己网络学院的定位就不明确,各高校在校外设立的学习中心,条件也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各不相同,致使远程教育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

1.2建议

(1)课程设置:①发展电子学习课程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程开发要与院校的整体战略目标和质量提升相统一;②电子学习课程要对课程学习对象有明确的了解和界定,必须考虑学习群体的特征;③要培养称职的设计、管理、运行、评估人员,包括课程管理者、教材编辑、导学教师、技术指导者和质量管理人;④要为学习者预先提供有关学习电子学习课程的相关信息,要他们了解电子学习的特点,为进入电子学习的学习状态做准备。

(2)教学方法:①电子学习课程目标符合相关的专业教学方法的目标;②电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应体现在课程中;③课程结构应容纳多样化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方式;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电子学习课程的主要特征,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促进;⑤电子学习课程内容与课程大纲和测评体系相统一;⑥对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及使用第三者内容等方面设定基本原则,要明确最低标准;⑦对教材定期审定,以确保它们能够始终符合课程目标和标准要求;⑧对学生作业要及时反馈,对学生问题要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⑨学习目标、学生作业和学生测评的关系应遵循一种连贯性,形成统一的框架结构;⑩测评的依据是相应的专业标准,要对实现目标有效力。

(3)基金筹划:①在发展电子学习的过程中,院校提供的资源(包括资金、软件与硬件)应符合课程设计的目标;②课程的运作、发展与资金应把握一种平衡,特别是对课程中包含的电子学习比率要做到合情合理。

(4)技术设施:①选择技术应注重技术对教学法的实用性,要从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两个方面考虑;②设计电子学习应有信息技术策略,对近期使用的技术要加以描述,同时对维修和未来技术发展要有所考虑;③对技术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要给予控制,要有文字记录。软硬件服务防议要到位,从而保证运行的可靠度;④电子学习传输要采纳从最佳实践中总结的建议,充分重视科学性和可用性;⑤采用的技术应保证对内容和未来的再利用,要支持内容与信息的可持续研发。

(5)组织结构:①院校能够通过现有运行的必要基础设施支持课程提供;②院校能够对参与设计和管理课程人员的能力进行开发,并发展相应人员进修策略,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参与电子学习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培养;③院校制定的有关实施电子学习课程的工作程序要非常明确,以便使所有参与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一目了然;④院校要对一门课程进行连续的质量评估,以便使课程得到改进;⑤院校要重视学员的投诉,特别是对学员提出的有关电子学习课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

2教学过程监控

2.1问题

目前,远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员们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而对学习过程质量如何并不在意。笔者认为,对成人在职教育,终结性考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因为远程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质量控制上不能简单采用传统教育中以终端结果为准的办法,应当把过程质量和课程终考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向过程质量倾刹。

2.2建议

(1)入学测试:成人远程教育教学虽然属于开放教育范畴,但它却不同于自学考试等形式,入学测试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高校为了广揽生源,从中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以“开放”为由,放松了入学测试环节,使入学测试完全流于形式。远程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相比,它的最大优势是学习过程中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从现在参加成人远程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看,很大一部分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并不理解,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也比较缺乏,对远程教育教学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适应。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前教育和培训,让有意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对象明确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基本学习程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有关网络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然后进行相应内容的考试。考试过程严格把关,不放松要求,只有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网络学院学习。

(2)改进、完善在线作业系统:通过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我国网络课程的大部分在线作业系统还是停留多为基于某门课程的形式,实现的功能大多是单项选择题的在线作答与提交。现有的可以跨学科的在线作业系统并不成熟,使用功能也十分有限。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作业评价应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主体得到尊重,使学生更多地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WebAssign中,学生的一份作业可以多次提交。教师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反馈意见;学生也能从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教师的激励和希望,这有益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心自身的学业提高、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

(4)提高形成性考核分值比例: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建议形成性考核成绩作如下调整:平时作业20%,参加课程学习讨论5%,学习笔记5%,实践活动10%(包括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应用课程理论解决问题方案,小论文等),这样形成性考试成绩在终结性成绩中可以占到40%,以后可以逐步提高到50%。

3网上学习效率

3.1问题

(1)学习时间利用率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学员上网条件一般都能保证,但学习者在上网的这段时间里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有效学习?!他们经常是一边观看网络课程一边聊天,网络课程的讲授有时成了他们聊天、看小说或打游戏的背景声音,娱乐成了主题,学习却成了“见缝插针”或“走马观花”的事。(2)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在远程远程教育教学中,学习资源主要指网络学院(或其它机构)提供的网络课程(课件)、教学服务信息、课程练习、教学大纲、学习进度指导、BBS,E-mail信息、其他Internet资源等。看似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魅力”似乎没有发挥作用,学习者对这些资源并不感兴趣,所以许多资源还是被白白地浪费。

(3)学习成效低:许多学员只为能够轻松拿到文凭才参加远程学历教育,学习目标低、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会主动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去认真系统地学习,关心的只是网上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或模拟试题。

(4)自我评价低参加远程教育的在职学员,一般对自己的学习评价都不高。他们对自己目前学习的方式、所处环境和学习现状并不满意,认为这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从来就没有高要求。

3.2建议

(1)学习者方面:①从学习者来源即生源方面严格把关。远程远程教育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求学者的教育形式。学习基础较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习者,仍然需要采用以传统面授为主,辅之以网络学习的形式;②强化学习动机,确立科学学习观。心理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是引导学生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前提。在心理准备阶段,让学员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在思想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学习心得,转变学习观念;在技术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测试,要求人人过关;③多方引导、全员指导、全程督导。多方引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着重从远程教育教学的优势进行引导;全员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技术指导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全程督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督导;④培养学习者学习策略。远程教育教学机构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习者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学习者自身也要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学习环境方面:①设计探索性学习环境,基于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观念,它强调“把学习过程放置于有典型意义、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理解和掌握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点,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②建立答疑辅导与防作学习环境,现代网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缺乏学生之间的防作气氛,致使教师不能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也不能获得调整教学方案的信息反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BBS系统进行非实时交互;通过聊天室的文字、语言实现在线实时交互;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求助专题解答,进行异步交互。

4校企结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实训教育

4.1问题

去年引发学者争论的“成人教育偏离本义面临转型之痛”,在远程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在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启动时就明确提出:“在试点阶段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少量的成人本、专课的学历教育,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然而,现在我们的远程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网络学院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始终存在着一种过于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与企业合作越来越少。

4.2建议

在远程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应该是最主要也是最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有:①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情况,向远程教育学院提出订单,并与学院签订培养防议。学院根据培养防议从社会上组织生源进行培养。学员学成后,主要协议单位就业;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一起指导和培养学生。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有针对性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③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防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流程。培养完成后,学生最终还是进入防议企业或同类企业工作;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既降低了远程教育的教学成本,又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学校、学生、企业以及政府都满意。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G].外国教育资料,2005,(2).

[3]贺丹丹、丁兴富.美国远程教育指导原则及对我国网院的适用性分析[J].远程教育,2005,(5).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教学技术

在未来的教育中,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使教育技术朝着全新的方向发展,这将成为教育行业的重要技术改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构架的基于网络的网上教学平台是实现网络教学的技术基础,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领域技术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网上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

目前,各类学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师讲授,尽管有多门课程已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这个平台建设了相应的精品课程网站,但都不具备完善的在线管理等功能,并且各个精品课程网站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一体化教学系统。由各种因素的限制,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部分职业学校主要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部分授课教师缺乏的系统化教学经验,教学思维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跟班课堂教学模式缺乏相应更具有知识性的专题报告式教学,使得学生接受的知识大多是比较过时的知识,不能通过学校的教学平台来获取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均是统一的授课模式进行,并没有考虑学生个人层次的不同等多元化问题,并不能展开真正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可能部分学生就因为不太适应某一种教学方式而被学习所淘汰。

以上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均可以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网上教学平台的发展趋势

开发网上教学平台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它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支撑、软件技术的发展、教育的需求等内容。在网上教学发展过程中,多样化、交互式、智能化、联合化、产业化是今后的主要方向发展。

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能够大大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都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的广播式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由于在现实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要求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没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来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最终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在校园网网络不断完善的今天,利用校园网和因特网这个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建设一个网上教学平台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一个扩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并为日常教学的管理带来了方便。

三、网上教学平台建设的模块设计

当前,对网上教学平台建设,要以课程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能够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平台的一个综合系统。整个系统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开放模式,便于今后系统功能的扩充、调试和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上教学平台的用户及权限管理。网上平台是一个为全校师生员工和学生服务的一个教学平台,因此不仅应该要防止非法用户的随意访问和修改,同时更要保护所有合法用户的权益。系统管理员希望能够对每个进入系统的用户都可以进行精确控制。一是对学生用户的管理:主要是学生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查询,包括学生个人资料查询与修改,同时由于目前学校很多的数据信息都是以Excel表格的形式来保存的,因此系统必须能够支持批量导入现有的Excel表格中的数据;二是对教师用户的管理:主要包括任课教师新学期任课情况的录入、任课情况查询及修改、教师个人信息的添加与修改等;三是对系统的控制:所有进入系统的用户都必须经过实名认证之后才能生效,而且管理员能够对一些非法用户进行及时的删除与管理。

2.完善的课程管理与资源下载功能。网上教学平台是一个以课程为核心的学习系统,但并不是一个单课程的课程服务系统,而是一个综合的平台。管理员希望能够通过后台对课程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比如当学校新开设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通过添加新课程的方式来新增加课程;同样当某门课程不再开设或者整顿的时候可以删除该课程或者暂时停止服务。这样就能大大减轻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教师用户能够和管理自己课程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学生用户则能通过此平台下载相应的资料。同时为了系统的需要,课程资源应该能够支持多种格式的文件,比如常见的PPT、WORD、视频、音频等格式文件。

3.教学通知的与管理。教师用户和管理员用户能够通过平台向学生用户和管理通知。并且每当学生登录的时候,如果有新的通知系统能自动弹出提示,让学生在尽早的了解通知内容,方便了日常教学的开展。

4.与提交作业的功能。教师能够通过这一平台来自己课程的相关作业和通知,而同样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这平台来提交自己的电子作业,这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5.讨论、交流区的创建和删除。管理员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创建或者删除课程的讨论区。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很可能会遇到自己向老师提了问题老师却当前不在线的情况。因此系统专门开设了一个类似于信箱的异步交流功能。当教师用户下次登录时,系统会自动弹出提示,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答。同时可以设置学习交流区,教师和学生均可自由发言,用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

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 翻译能力 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水平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使用英语的基本技能,具备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英语资料并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熟练运用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是翻译却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比较低,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提高翻译能力,首先应打好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功,还要学习和研究中外不同的文化。既然汉英翻译是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汉英翻译能力和水平呢?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

现代外语界广为接受的交际教学法,导致了一种误区:外语教学过程盲目单语化,甚至完全排斥母语或翻译。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普遍采用英语教学,英语操练,目的是提供英语交际的情景,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但这种做法常常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部分教师受制于课本内容,未能创造真正的交际环境,甚至有的老师说出来的英语并不规范,于是反而更使学生理解模糊。另一方面,现在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给学生较系统地介绍一些翻译常识和技巧,学生不能做足量的翻译练习,英语考试也很少有翻译方面的测试,种种原因都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始终处于劣势。

二、学生在汉英翻译的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汉英翻译能力的培养涉及以下诸多方面:对英语的语感和悟性,对英语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对英语的洞察能力和剖析能力,对英语细微特征的反应能力,对社会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对英语和汉语之间差别的意识 ,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对英语“洋为中用”的意识,对英语“学以致用”的意识,对翻译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以上各种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途径来实现,既要让学生在诸多方面加强翻译意识的锻炼,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汉语和英语在语法语序和句子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中译英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变化。

2.要善于仔细地、深入地、准确地理解中文原文的意思。这是因为准确的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

3.中文和英文的对应词有时意思并不相同或者不完全相同,不能照字面翻译。

4.有时候中文字面的意思表达不充分,部分信息被省略了或被隐藏起来了。

5.有些中文词语没有什么特殊涵义,而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词语却有着特殊的涵义。

6.避免用中式英语进行表达,而要尽量用地道的英语进行表达。

7.根据不同场合,英语的表达有庄重与随意之分。

8.要注意各行各业的不同术语的选择。

9.注意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把“相声”翻译成英语不能只是翻译其形式,还要翻译其内涵。

10.有时候,比如翻译诗句,光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字里行间的深度、力量和美感表达出来。三、提高汉英翻译教学质量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比如,在讲授某一文体的翻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译语中相同风格的范文,也可以让他们通过Internet或其它印刷材料来构建自己的语料库,让他们感受名作、范文的遣词、行句、谋篇,并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访谈,检查他们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翻译基本技能除了传统的口笔译和各种翻译技巧外,还包括利用电脑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为翻译实践服务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翻译教学和培训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

2.教师讲解译文时要点明并表扬学生的译文精彩之处,对语言能力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肯定。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其弱项等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秀译文,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唯一、正确”的译文。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或让学生翻译一些名家译过的作品,然后把他们的译文与名家的作比较,并总结心得体会。语料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翻译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翻译课件的开发和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包括研制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教学软件,建立多学科翻译语料库、学习者个人语料库。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加强英汉语言对比。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差异,比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属于主语显著语言,汉语属于主题显著语言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十分有益。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些语言差异,翻译能力很难得到较快提高。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翻译,或在教师的主导下,把某些练习让学生相互批改,让学生从同伴中汲取语言素养。

5.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翻译练习基础之上的。翻译教学除了讲授传统的口、笔译翻译技巧外,还应适当导入翻译理论,提高学生的技能意识;增强英汉对比的内容,培养译语意识;增加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应将翻译训练融入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每星期300字左右的小篇章,每学期1-2篇大文章似为妥当。同时,课外应看作是课内的延伸,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也常常是在每周的两课时之外,翻译课教师应对此“乐而不疲”。

综上所述, 构建翻译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语人才,无论何种类型,都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具体讲,都需要他们有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基本功、广阔的知识面、充实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交际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翻译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翻译课的综合特点本身就使学生的全部知识、全部语言技能得到应用与实践,并在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完善与提高。如果在指导思想上能够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科学地予以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语言技能无疑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宓庆.论翻译者的技能意识[J].中国翻译,1987,(5).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互联网;Web 2.0;体育经济;发展因素

一、体育产业发展方向

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将体育产业发展热潮推向了高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政治环境的稳定、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余暇时问的增加,使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体育运动受到人们的追捧,通过互联网发展体育兴趣爱好为主要因素的体育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它是网络技术发展与普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主流价值的导向、竞技体育的影响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互联网+体育”概念出现使得众多企业从不同角度切入体育这一朝阳产业,“互联网+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投资和融资方案。万达集团、阿里巴巴集团等企业密集投融资体育产业,特别是体奥动力(北京)体育传播有限公司以5年80亿人民币成为“2016-2020年中超电视公共信号制作及版权合作伙伴”引起全球轰动基于此,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体育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WEB2.0模式下的网络特点

我国已进入互联网发展快速增长期,网民数量快速增加、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城市互联网较快发展。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导致了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形态的整合与发展,促进了科技和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WEB2.0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被动接收,而可以在知识社会条件下直接参与创新进程。Web 2.0可以说是信息技术的成长引发网络革新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畛域的典型体现,是一个生动的诠释创新民主化的过程。WEB2.0的定义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Web2.0模式下的网络应用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用户分享。在Web2.0模式下,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分享各种观点。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还可以自己的观点。第二,信息聚合。信息在网络上不断积累,不会丢失。第三,以兴趣为聚合点的社群。在Web2.0模式下,聚集的是对某个或者某些问题感兴趣的群体,可以说,在无形中已经产生了细分市场。第四,开放的平台,活跃的用户。平台对于用户来说是开放的,而且用户因为兴趣而保持比较高的忠诚度,他们会积极的参与其中。

三、互联网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价值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产生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加速了社会各个领域(医疗、教育、卫生、餐饮、娱乐等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在体育领域,体育类项目和WEB2.0互联网思维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强调用户体验、数据统计和增值服务。随着WEB2.0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与体育的融合,为体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推动知识经济进步的同时必然也会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和动力。

(一)运用互联网发展体育经济必然性分析

“互联网+” 是在以互联网作为新一代社会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各种传统行业和服务行业都将受到互联网的改变,线下经营与线上互动相结合,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改变。“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移动与泛在,以及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及应用,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尤其是体育产业,具有专业技能,从业人员年轻化熟悉网络,而且观点新颖,极易提出创新模式,对体育经济发展来说,互联网的助推作用是最好的选择。

(二)运用互联网发展体育经济的优势

1、有利的外部交流条件。互联网的发展为我国传统体育产业变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一种新型的虚拟加实体的体育产业模式正在悄然出现并快速发展,未来这种类型的产业模式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将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互联网的崛起是体育网络营销产生的首要前提。互联网是对20世纪下半叶全球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标志性事件。网络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数字化、信息化、互动化社会生活空间,并由此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思考方式、行为动机、社会架构、社区形态、及族群认同。作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全新场域,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生活的范围,作为交流沟通类应用的代表,微博、微信和手机即时通信,己成为时下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主流应用方式。人们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聊天工具在体育运动之后交流彼此心得体会,也是对其体育项目的二次推广传播。2、多元性的社会参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似乎都无法离开互联网的支持与帮助。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新型网络技术知识以及新型健身知识的追求成为网络化体育产业推广的强大内部推动力。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各类体育信息,体育赛事的实况转播,体育类健身游戏等使更多的人被吸引加入其中。这些无不表明,网络的触角已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众参与体育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全面化。在虚拟世界中,参与者无需担心个人隐私问题,情感的抒发、个性的释放都将得到极大满足。3、物质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又是网络普及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体育产业而言,经济的发展是百姓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开始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基础条件。如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健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时尚网络终端电子产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大,随处可见人们拿着手机、笔记本电脑上网。基于此各类健身app的开发应用,人们可以借助app软件发现免费或者低价的体育运动,方便普罗大众锻炼的同时,也传播了体育文化。

四、体育经济网络营销方法设计

第一,在线推送。根据体育受众人群的需求,通过浏览器或者社交软件平台发送所需消息,在线传输各类专业性的体育项目知识。管理者可先根据用户的问题统一整理,相同的问题可以一次性解答,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提高效率。另外,还可以一些运动小知识,使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加多元化。第二,媒体转播。欧洲五大联赛、NBA、欧冠篮球、AFC、中超等大型体育赛事的转播,吸引了大量的体育观众,好比腾讯网不仅拿下顶级赛事版权进行品牌和社群的运营,还包括门户网络、视频终端以及QQ空间、微信、新闻和视频客户端等多渠道覆盖,基于此体育产品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我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在体育领域掌握国际话语权,必须依据我国的特色体育打造赛事品牌,利用互联网开放式移动平台,“以点带面”的扩大赛事经营,最大化的实现体育经济效益。

五、总结

体育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大组成部分,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发展。在体育经济发展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使其更具时代性和进步性,对于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漏洞与不足,所以在现阶段的体育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对信息技术如何具体应用到体育经济发展中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此来促进体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效结合,进而促进体育经济的平稳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疏腊林,危怀安,聂卓,等.创新2.0视角下协同创新的主体研究口[J].科技与经济,2014(1):16-20.

篇9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产生了巨大需求,预计未来5年,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至少在200万以上。与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从2000年开始推广的高校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其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停留在20%这样一个低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全国普通高校70%的平均就业率水平。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很难找到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独立进行电子商务的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既不具备很深的理论知识,也不具备很强的实际的操作能力,商务知识不如经管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定位模糊,又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的矛盾不是绝对数量层面的,而是有效供给不足造成的。如果学校不按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研究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2+1”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用“2+1”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实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应用于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表现为三年的教学,前两年在学校进行,后一年在企业进行。在校期间,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同时接受企业的专业指导。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强化了教学的实践环节,使学生与企业联系紧密,既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利于毕业后的就业和迅速实现角色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2+1”模式的实质并不是学生学习地点是否转换的问题,而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是高职教育“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种具体应用模式,它解决的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教育的一个基本现实是专业定位多元化、办学层次多样化。对于高职高专来说,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熟悉商务活动及计算机技术,具备电子商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现代商务管理及电子商务活动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包括技术类人才、商务类人才和电子商务管理类人才。无论哪种人才,都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突出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否则就会陷入理论不精、操作不熟、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三)“2+1”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实践在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作为电子商务的学生,不拿出相当一部分时间精力投身于企业现实的电子商务活动,不从一线的电子商务实践中学习,只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非常不够的。“2+1”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具备课程实验外,专门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实践实训,从时间上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保证。其次,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未来数年内,我国的B2B市场将呈现超过100%的高速增长,65%中小企业急需电子商务人才,这为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校企双方各取所需,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缺乏电子商务人员的困境,有利于推动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为“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空间上的保证。

最后,按照高职教育“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学,通过课程的设计和整合,完全能够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使“2+1”人才培养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实施成为可能。此外,“2+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企业和学生充分接触,深入了解,有利于解决企业的用人问题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案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以需求定技能,以技能定教学,以管理保质量,以创新求发展”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对其他院校已实行“2+1”教学的机电、建筑等专业的考察了解,发现学生在学完两年的专业课后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有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而且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所学知识没有融合,结果动手能力比较薄弱。因此,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我们制定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案为“2+[0.5+0.5]”,即前两年在校进行专业理论教学与课程实验,第三年的实践实训分为两个阶段,前半年在校进行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并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后半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二)“2+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做适时的调整。从目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来看,主要包括侧重于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和侧重于商务活动的人才两种。侧重于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主要从事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开发与维护,同时需对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方式以及消费者心理有一定了解;侧重于商务活动的人才主要从事网络营销、网上国际贸易以及利用商务平台进行日常商务活动,需要熟练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操作技术。总体来讲,一般应具备以下实际操作技能:

一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商务就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从事电子商务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二是网络使用与维护能力: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不能有效地使用网络就无法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网络使用能力是电子商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三是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因为学生毕业后有部分人将从事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工作,因此必须具备与之相对应的网页设计、网站设计及实施网站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四是营销能力:营销是电子商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当前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营销活动既有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又有网络营销活动,二者互相补充,共同构建了企业的营销系统,高级营销人才是目前电子商务活动中最为紧缺的人才。

五是商务活动与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的本质应是商务,是利用电子手段从事的商务活动,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也应以培养现代商务活动和商务管理人才为主。

除上述专业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学生还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第一,自我学习的能力。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换代很快,如果没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便不断的更新知识,快速接受新生事物,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学习能力是人才不断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第二,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真伪并存,对于企业来说,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至关重要;对于个人来说,要学会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疑问或问题。

第三,沟通协调能力。无论是侧重于技术还是侧重于商务,沟通协调是顺利完成工作的保证,不会沟通和协调的人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

第四,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敬业、爱业的工作态度,就不会在业务上有所精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因此在学习技术与管理的同时,还须注意在道德、诚信、自律这方面的素质培养。根据上述能力要求,“2”下的课程体系设置如表(略,备索)包括:首先,基本能力:包括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两个方面。

良好职业道德形成主要通过开设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电子商务职业道德等课程加强教育(共计160学时);基本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开设普通话、英语、写作、商务谈判、社交礼仪等课程进行(共计192学时)。再者,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前文所述的五种能力。为此,通过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中英文打字、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硬件维护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开设网络数据库、网页制作工具、网页设计与制作、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开设管理学、商务基础、经济法、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物流学、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商务活动与管理能力(共计1248学时)。

(三)“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施方案

实行“2+1”教学后,原先在校三年的专业教学改为两年,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才能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因课程特点而异,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模块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对于培养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应侧重于多讲,结合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加以分析,让学生懂得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个人发展的基石,这类课程属于思想教育类,教学中以思想引导为主;对于培养基本素质方面的课程应侧重于多练,无需讲授过多的理论,教学场所也不局限于课堂,主要在于日常练习;对于培养专业能力方面的课程应讲练并重,课堂上讲授必要的专业理论,在课程实验实践中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而对于实训实践课来说,则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课程间的知识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例教学,等等。对于专业综合实训的教学,应该以任务为主线,采取模块化教学。即根据综合实训的目标,设计由若干技能模块组成的实训任务,教学中分解练习,重点突破。实训任务中的各模块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而非毫无关联的单项练习。这就需要将专业中若干个核心技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中掌握该专业的核心技能,从而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能力要求有一个系统、清晰的理解。

2.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验培养对象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是否合格的基本手段,考核方法应因课程特点而异。培养基本能力的课程一般属于考查课范畴,可采用开卷考试、提交小论文或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对于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可采用作业、日常测验(提问)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计算机类的课程可采用上机实验、上机考试与期末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或采取课程设计(作品)的方式;对于综合模拟实训,可采取模块考核加任务考核的方式;企业顶岗实践的考核则以实习单位对学生工作纪律、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和实践效果(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等级评价为标准。

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系统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了保证“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监控方法体系、监控制度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

4.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备一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敬业爱岗、业务素质过硬、具有丰富职业岗位工作经验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与其他实施“2+1”专业一样,最理想的师资队伍应该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的由校内专职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能够实现专兼职岗位互换。专职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企业顶岗工作,从中得到锻炼和学习;外聘企业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较为稳定地进行教学工作,并在教学方法、技巧方面得到提高。企业为学校培养技师型的教师,学校为企业培养教师型的技师,双方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再为企业服务,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但从目前来看,这种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企业都有严格的劳动纪律,而且每位员工都有自己固定的岗位。水平越高,工作岗位越重要,事务越多,很难按照教学的需要进行兼职。即便是已经聘任的兼职教师,也存在授课时间难保证、备课不够充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熟练等问题。所以,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兼职教师应主要用于“1”的实践教学,这样就可以缓解时间上的冲突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的缺陷,使兼职教师扬长避短。从长远上来看,要尽快培养一批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复合型能力的专职师资队伍,通过商务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使教师具备较深厚的电子商务知识和较高的电子商务驾驭能力,并且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使理论功底深厚,动手能力强的“双师”素质教师成为实施新课程体系的推动力量。二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逐渐建立一支水平高、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作为实践教学的必要补充。三是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满足“2+1”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进和专业建设的需要。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2+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图电子商务专业实行“2+[0.5+0.5]”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在对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专业能力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增设了《网页制作工具》、《商务谈判》等课程,停开了《财务管理》、《政治经济学》等课程,进行了专业综合实训;通过按照专业能力加大《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时,我们根据网站开发需要调整《数据库-VF》为《数据库———SQL》,调整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的开设时间并对内容进行整合。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开设顺序更加合理,课程间的连贯性增强,知识的讲授更加具有逻辑性且由浅入深。由于符合学习规律,学生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因此,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2+[0.5+0.5]”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通过课程实验与实践、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商务知识运用水平,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全部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商务软件和利用网络进行商务活动;能够独立完成简单商务网站的建站工作;94%以上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网上商店并能进行熟练交易。解决了以往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运用,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所进行历次的教学质量测评中,学生满意率均在95%以上;日常测验和期末考试不及格率逐年降低;在2006年5月组织的全国助理电子商务师执业资格考试中,一次性通过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的同学占96.7%,大大超过全国70%的平均水平。

(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0.5+0.5]”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理论教学完全是为技能培养服务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大限度结合,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驱使学生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的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了2个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QQ群的形式进行互助学习,对实习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五)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不断提高

篇10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管理创新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日渐推进,社会已经进入到新经济发展时代。在此背景下,人才、信息、科技等成为促进经济主体健康、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传统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进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客观性需求与必然性发展趋势。以下是笔者对新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的几点心得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1对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基本认识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是经济主体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社会、时展对人力资源培养的需求,结合企业人力资源应用情况,通过经济计量、会计工具等方法的运用,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综合经济分析[1]。并根据分析结果,开发适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模式,构建适用于企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用以实现人力资源作用、价值等的充分发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特征主要是:①以人(包括人的培养、人的价值挖掘、人的管理、人的关怀等)为本;②侧重于人知识、能力、经验、技术等的科学与有效运用;③以通过人价值发挥助力企业稳定、健康、创新与可持续竞争发展。

2新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新要求

由“新经济”(neweconomy)概念解析可知:新经济是基于经济制度深化改革与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下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新经济的形成,使政府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等发生根本性改变,形成“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格局[2]。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与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2.1创新与创造型人才需求加剧

在新经济背景下,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皆离不开“创新创造”的支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创新创造型人才培养成为市场、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核心需求。对此,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时,需加强创新创造型人才培养力度。基于人才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挥,促进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工艺等在企业建设、改造与发展中的应用,助力企业稳定、健康与可持续竞争发展。

2.2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需求增多

在新经济背景下,生产质量、生产效率、技术程度、创新能力等成为衡量劳动力报酬级差的核心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员工需要具有较高的岗位胜任力,并能够在从业过程中,依托自身专业化知识、技术、经验与能力,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与此同时,随着自身创造价值的增长,获得晋升与发展。对此,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其需求量不断增多。

2.3个性化合作型人才需求提升

在新经济背景下,发展“合作制”战略成为各领域各行业获取生存与可持续竞争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合作制”战略发展过程中,民主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得到提升,个体独立思维、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强化,企业管理权下放,管理模式逐渐由“高度集中”转变为“多层级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力资源个体价值的发挥与整合利用,获得“1+1>2”的效果。因此,加强个性化合作型人才培养,提高交流合作重视程度,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3新经济背景下实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在明确认知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内涵,了解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特征,掌握新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需求的背景下,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能够从整体层面出发,落实多样化策略进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创新,以满足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需求,提升企业智慧水平。

3.1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体现在管理理念革新

在新经济背景下,传统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成为制约企业员工向心力、凝聚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对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时,首先需从管理理念改革层面入手,促进适用于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先进管理理念的有效引入与应用,在理念指导下发起创新行为,完成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模式构建。例如,企业引入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立足人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围绕以人为本管理原则,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鼓励人、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热爱人等”开展相应管理活动。如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活动;基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下,额外福利供给活动;给予企业基层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企业管理、企业建设权利等。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满意度、忠诚度,调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建设、改革、发展等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从而推动企业优化发展。

3.2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体现在管理制度完善

在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想保证各项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管理活动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升。需注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制度完善与优化,从而能够在制度创新的驱动下,实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行为创新、方法创新。例如,企业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构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的激励管理制度,通过物质激励(奖金、岗位晋升等)、精神激励(荣誉称号、树立榜样、假期奖励等)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实现员工潜力自我挖掘,助力员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3]。又如,构建岗位责任制度,以此帮助企业员工明确自身职责,使员工知道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并在实践中、经验总结中,获得综合发展。与此同时,构建完善且科学教育培训机制,能够根据员工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制定长短期培训规划,并在多样化培训方法,包括专题讲座、外出学习、企业交流、再教育、案例分析、仿真模拟、思想政治教育等应用下,提升员工素养、丰富员工知识与经验,强化员工专业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更具稳定性。

3.3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体现在管理环境优化

基于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与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性。在创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时,可从管理环境层面入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员工营造健康、舒适、积极、乐观、青春、活动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助力企业及其员工优化发展。例如,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将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明确企业发展理念、价值、本质、原则、特征等,从而使员工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与企业相协调、相统一,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边缘员工的吸引与留住。又如,引入中华民主传统优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在其指导下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体育运动类竞赛活动、节假日庆典活动、文娱活动、员工庆生纪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企业精神传递活动、倡廉防腐活动等,让员工在活动体验中获得发展,得到启示。

3.4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体现在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是落实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保证管理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因此,管理方法的创新对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发展存在积极影响。对此,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应根据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目标、内容、要求等,善于借助先进科学技术、优秀管理经验等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为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构建奠定良好方法与技术基础。例如,借助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构建人力资源档案库,掌握企业员工岗位信息、能力信息,为员工管理方案制定提供信息依据;借助会计工具、大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模型等构建人力资源经济分析系统,在人力资源经济分析下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重点、难点,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决策指导。

4结论

在新经济背景下,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为人才的竞争。对此,在明确认知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作用时,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力度,构建契合新时期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以实现高素质、高能力、高品质人才队伍有效建设,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发展奠定良好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云增孝.新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0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