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壤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土壤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红土壤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含量;丰缺状况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1 永胜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2 永胜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及丰缺状况分析(见表2)

永胜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8.7g/kg,其中:大于40g/kg的为一级有灰砂土、灰泡土、灰泥土、灰红砂土、黄灰泡土、黄泡土、紫灰泡土、小红土、大红砂土、黑泥土、红灰土、黑砂土、黑砂泥土、石渣土、黄泥土、褐泥土、羊肝土、黄饭散土、黑饭散土、红饭散土、大土泥、白膏泥、黄膏泥、黑膏泥等24个土种,有30016.43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2.67%,此等级土壤分布面积较大,有机质含量极高,属极高肥力型土壤;在30~40g/kg之间为二级,有红灰泡土、大红土、砂土、红泥土、粗石渣土、黄土、紫砂土、红砂田、黄砂田、红砂泥田、小红砂土、黄泥田、红泥田、红结泥田、紫泥田等15个土种,有17019.3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9.86%,有机质含量很高,属很高肥力型土壤;在20~30g/kg之间为三级,有耳巴泥、紫泥土、粉沙田、油沙田、黄胶泥田、红砂土田、黄灰土、黄砂土、肥砂土、紫红土、石渣田等11个土种,有5638.33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89%,有机质含量高,属高肥力型土壤;在10~20g/kg之间为四级,有粗石渣土(燥红土类)、砂夹泥、红砂土、碱砂土、粗砂土、黄油沙土、红色土、黄土、红土等9个土种,有4317.85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58%,有机质含量中等,属中等肥力型土壤。

篇2

关键词:烟草;重茬益生;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S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1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选择在耿马县勐撒镇班必村,烤烟品种为KRK26,前作油菜,红壤土。海拔1300m,E99°50′,N24°00′。3月28 日播种(漂浮育苗),5月8日移栽, 7月16日封顶,7月26日开始采摘,8月20日采摘结束。种植规格1.2m×0.5m(1100株/667 m2),施纯N量5kg/667 m2,N:P2O5:K2O =1:1.2:3 ,其中基肥60%,追肥40%。

1.2 供试药剂

本试验供试药剂为重茬益生生物菌剂(郑州金正生物化学工程研究所研制,郑州金正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绿色木霉微生物菌剂(云南大学烟草科学研究院研制,昆明保腾生化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红土运复合微生物菌剂(云南大学烟草科学研究院研制,昆明保腾生化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及方法

1.3.1 试验处理

试验设6个处理,3次重复,共32个小区,每小区4行株烟,随机区组排列,栽培措施同常规。各处理如下:处理1,移栽时用重茬益生4kg/667 m2底施(3.64g/株拌塘土),分别在移栽后20d、50d,用重茬益生2kg/667 m2结合浇水或追肥灌根1次;处理2,移栽时用重茬益生5kg/667 m2底施(4.55g/株拌塘土),分别在移栽后20d、50d,用重茬益生2kg/667 m2结合浇水或追肥灌根1次;处理3,移栽时用重茬益生6kg/667 m2底施(5.45g/株拌塘土),分别在移栽后20d、50d,用重茬益生2kg/667 m2结合浇水或追肥灌根1次。

1.3.2 试验调查与数据处理方法

在烟株团棵期(6月12日)、旺长期(6月23日)、初成熟期(7月23日)3个不同时期,各处理小区5点取样,每点固定2株,分别测量烟株高度、茎粗、叶片(上、中、下部位)面积,计算各处理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并作出柱形图进行比较。注:叶片面积=0.6345×叶片长度×叶片最大宽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烟株生长的影响

图1 不同处理平均株高柱形图

团棵期到旺长期。各处理烟株长势从株高、茎围、叶片大小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看差异不明显;进入成熟初期,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5的烟株长势较处理4和处理6的强。

由此说明,不同用量重茬益生生物菌剂处理以及红土运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对烟株生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绿色木霉微生物菌剂处理的促进生长作用不明显。

2.2 各处理对黑胫病的控制作用

由于试验地多年连作,烤烟品种KRK26为黑胫病感病品种,在本试验中黑胫病发生较为普遍,为便于分析,以黑胫病作为病害调查对象。重茬益生、绿色木霉和红土运3种微生物菌剂对烟草黑胫病都具有较好控制作用,其中以重茬益生的作用效果为佳。

2.3 对烟株的安全性

根据施药后对烟株生长的观察,各药剂处理区烟株长势、叶色等均正常,对烤烟生长安全。

篇3

关键词:海南岛农田;土壤硒含量;分布研究

中图分类号: X8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4.068

近些年以来,各地的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化的发展十分迅速,海南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污染问题,特别是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土壤中的硒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起到相当的大作用,还会通过食物链的方式对我们人类产生影响。另外,还会引起大气和水污染[1-3]。我国最早进行土壤硒调查研究的始于1980年,但是调查不是十分的系统连续,不能完全反应硒的分布规律。

土壤中缺少硒,特别是缺少水溶形态的硒元素,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直接导致农作物硒缺乏,从而产生地域性的克山病。但是并不是硒含量越高越好,如果土壤中硒无素过高,会导致植物硒含量过高,动物相应会出现地域性的贫血症。海南省土壤中硒的分布和含量以及硒在土壤中的迁移有着独特的特点,本文对海南岛的硒进行的系统的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的中国第二大岛,地处108°37' ~ 111°05',北纬18°10'~20°20',面积大约3400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3.5℃~25.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大约1600毫米,但是局部地区有较大的区别,降雨量最大的区域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夏季绵长,冬季十分短暂。地势中部高,沿海低,是典型的岛屿生态,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玄武岩风化物和沉积物等岩浆岩。其中分布最广的是花岗岩,其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其次是玄武岩,其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形十分复杂,具有多元的地貌特点,土壤也极具特点。主要有砖红壤,燥红土,滨海盐土,水稻土,山地赤红壤和山地黄壤等。

因岩性和气候条件的明显差异,砖红壤可分为三个亚类:东北部玄武岩上发育的铁质砖红壤、西南部半湿润地区的褐色砖红壤、中部和南部湿润地区的黄色砖红壤,西部半干旱地区分布着燥红土。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滨海地区的滨海砂土和滨海盐土。耕作土壤主要有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南渡江、万泉河下游平原。特点主要有:风化淋溶十分强烈;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十分迅速;土壤侵蚀引起的养分释放和淋失很快等特点。

2 土壤取样方法

根据海南省土壤硒含量背景值,本文利用GPS定位方法进行采样,样点分布情况也综合考虑了土地类型不同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致等因素,总共在全省设置了460个样点,如图1。每个样点直径为15公里×15公里,在样点内选择20~25个点,采集了表层下0~20厘米的土样进行混合,按四分法取分析样品1公斤,采样时间为2012年12月下旬。首先对土样进行风干处理,其次使用60目的尼龙网筛对土样进行过筛。测定参订标准为《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7]。

3 土壤有效硒(见表1)

3.1 土壤有效硒的测试方法

参照测定方法,称取4克左右的土壤样品,以1∶5 的固液比,用0.5 mol・L-1 NaHCO3溶液浸提土壤中有效态硒,取10毫升浸出液置于50毫升石英烧杯中。加入4.5 mol・L-1HCl 0.5毫升和5% K2S2O8 1毫升,摇匀,并置于微沸水浴中加热l小时,分解浸出液中的有机质,把有机硒转化为Se6+,然后加入3% H2C2O2 1毫升,继续加热30分钟。再加入7.5毫升浓HCl 后加热15分钟,冷却并用高纯水稀释至25毫升,摇匀,最后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

表1海南省各市(县)农田土壤有效硒含量

3.2 小结

通过测定得出海南农田土壤有效硒最小值为0.9微克/公斤,最大值为84.8微克/公斤,平均值为21.717微克/公斤。海南表层土壤有效硒含量集中在8~20微克/公斤范围内,面积有2.62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岛土壤总面积的76.38%。大部分市(县)土壤有效硒含量为中等及以上水平,且部分地区土壤有效硒存在过剩的问题。土壤硒含量高活性强,分布范围较广,这些对富硒土壤的开发利用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南农田土壤有效硒含量极高(>20微克/公斤)的地区分布在三亚和万宁的大部,琼中、琼海和屯昌三市县的交界地带,以及儋州、澄迈、琼中交界地带,还有东方、临高和乐东的少部地带,总面积约有0.82万平方公里。

4 土壤全硒

全球范围内,土壤硒含量差异很大,差距最大可以达到1000倍以上。日本海域冲积物土壤表层含硒量为0.45~0.9 毫克/公斤,美国西部一些土壤含硒量高达20~40毫克/公斤,拉丁美洲一些土壤表层土壤含量为0.35~3.2毫克/公斤,俄罗斯部分平原土壤含硒量特别低,还不到0.01毫克/公斤。我国土壤平均含硒量为0.25毫克/公斤,由于地形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西北地区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的含硒量都十分的丰富大多为0.1~0.35毫克/公斤,其他地区含硒量相对较低,基本保持在0.045~0.130毫克/公斤。海南岛的含硒量差距也是很大,大约在0.04~0.79毫克/公斤,不过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保持在0.1~0.35毫克/公斤,全省含硒量平均在0.3毫克/公斤,和我国土壤含硒量及世界大部分地区土壤含硒量相当。不同的土壤类型的形成是很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类型的含硒量又大有不同,通过试验调查总结了海南岛不同土壤中的硒含量的大体数值,如表2可以看出,各类土壤硒的平均含量是:铁质砖红壤> 山地黄壤> 山地赤红壤> 黄色砖红壤>褐色砖红壤> 燥红土> 水稻土。

表2 海南岛土壤含硒量

4.1 土壤全硒的测试方法

全硒量测定 :称取1克过100目筛的土壤样品,加入高氯酸― 浓硝酸混合溶液,消解(控制温度为170℃~180℃)加热消解直至溶液呈淡黄色,最后浓缩至体积为1~2毫升(此时瓶口冒白烟并产生酸蒸气回流),取下冷却,洗入50毫升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澄清或干过滤。以20%HCl为载流,15%硼氢化钾为还原剂, 按仪器最佳工作条件,调节好测硒的各项参数在原子荧光光谱仪上测。

表3 海南省各市(县)土壤Se含量

4.2 小结

海南土壤全硒含量最小值为0.047毫克/公斤,最大值为1.693毫克/公斤,平均值为0.355毫克/公斤,基本呈现正态分布的规律,主要集中在中等0.175~0.4毫克/公斤范围内的分布,占据了全岛陆地总面积的87.7%。属于全国中高等水平,海南省土壤不存在缺硒或潜在缺硒状态。海南省各市(县)农田的土壤硒含量差异较大,全硒含量较高(>0.4毫克/公斤)的地区分布在东北部海口的旧州―新坡―大致坡一带、琼海―万宁沿海地带、儋州东城―白沙金波一带以及乐东黄流、三亚、东方部分地区,总面积约有0.41万平方公里(见表3)。

5 土壤水溶态硒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硒的总和称为土壤全硒。海南岛土壤水溶性硒含量为3.55~20.55微克/公斤,平均含量大约8.3 微克/公斤,是土壤全硒量的1.2%~4.1%。各类土壤水溶形态硒含量见表2。其含量序列是:山地黄壤> 燥红土> 褐色砖红壤> 山地赤红壤> 黄色砖红壤> 铁质砖红壤,全省来看西部土壤水溶性态硒含量要高于东部。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得出:土壤水溶态硒含量和土壤中贴的含量成相反增长的趋势,铁质砖红壤硒含量较低。主要的原因是铁盐会和水溶性硒进行反应,生成沉淀Fe2(OH)4SeO3。

6 土壤硒含量的地理分异

从地域来看,海南岛的土壤硒含量是东部最多,其次是中部,再者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最大相差4倍有余。从其后方面来看,东部和中部的全年雨量丰富,大约带1650~2500毫米左右,淋溶强度是很大的。但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全年降雨量大约只有850~1550毫米左右,相对的淋溶强就很小了。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土壤的粘粒含量增加,东部和中部的粘粒一般大于16%,而西部和西南部的粘粒一般下雨6.5%,差距较大,因此,中部和东部对硒的固定性更好,相应的含硒量也就较高。此外,由于雨量较大,生物有机质的循环更快,硒在土壤有机质中的积累也增加。由于以上原因,西部和西南部硒含量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区域。地形方面,由于山地海拔差距较大,在垂直方面硒含量有一定的差距。黄色砖红壤带为0.308 毫克/公斤,山地赤红壤带是0.324毫克/公斤,山地黄壤带,1000米处为0.348毫克/公斤,1500米处为0.528毫克/公斤,山地灌丛草甸土带为0.210毫克/公斤。可见五指山东南坡从基带到黄壤带硒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到了近山顶带,土壤质地较粗,硒含量明显减少。

7 结语

海南岛的含硒量大约在0.04~0.79毫克/公斤,不过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保持在0.1~0.35毫克/公斤,全省含硒量平均在0.3毫克/公斤,属于中等水平。土壤硒含量和成土母质息息相关;气候对土壤含硒量及分布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降水量较多的区域含硒量会更高;山地的垂直带土壤含量有着一定差距,自黄色砖红壤带到山地黄壤带,硒含量呈增加的趋势。

海南岛的土壤水溶性硒含量十分的分丰富,大约为3.55~20.55微克/公斤,平均含量大约8.3微克/公斤,是土壤全硒量的1.2 %~4.1%。水溶态硒含量的分布是西部高于东部,铁含量高的土壤,其水溶态硒含量就相应较低。

硒也会被生物有机质和粘粒所固定。因此,不同土壤有着不同的化学条件,同一类型的土壤其硒含量也有可能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 Swaine D J. The Trace Element Content of Soils. Common 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x[M]. Eng,1995.37-46.

[2]奥贝尔H,潘塔M.著刘铮译.土壤中的微量元素[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108-111.

篇4

关键词:地质特征 金矿 云南勐满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勐满金矿位于临沧一勐海花岗岩体西接触带,著名的大南婆一惠民一西定金多金属矿富集区。矿床成因是后期红土化作用形成的低温热液微细粒型金矿床。

一、区域地质背景

勐满金矿位于大地构造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Ⅰ),昌宁―孟连褶皱带(Ⅱ),临沧―勐海褶皱束(Ⅲ)之临沧―澜沧复背斜南部,成矿区划属昌宁―澜沧铅、锌、银、金、锡、(铜)成矿带(Ⅲ),大南婆―西定铁、金成矿远景区,区域地层分布具二分特点,以澜沧群为基底,中生界地层帽盖于基底之上。澜沧群东临花岗岩,西接石炭系,呈南北向展布。本区历次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又经变质作用叠加和后期岩浆活动影响,是寻找铁、金矿产的有利地区。

二、矿区地质

2.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新元古界澜沧群曼来组(Pt3ml),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J2h1),和第四系(Q)现由老到新概述如下:

澜沧群曼来组(Pt3ml)分为上下两段

澜沧群曼来组下段(Pt3ml1):分布于矿区中、北部,厚1425m,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长石绢云片岩、绢云片岩白云钠长石英片岩、灰绿色长石绿泥石英片岩,长石绿泥绢云片岩及流纹质凝灰岩,岩石普遍遭受硅化、粘土化、糜棱岩化等蚀变,为矿区主要赋矿层位。

澜沧群曼来组上段(Pt3ml2):出露于矿区南西部,厚1303.9m,主要岩性为深灰、灰绿色绢云微晶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石英片岩夹石英岩,底部为白色斜长变粒岩。该段地层与下段相比石英相对较多,基本未见金矿化。

花开左组下段(J2h1)分为上下两个亚段

花开左组下段下亚段(J2h1-1):分布于热水塘矿区南部,厚407.40―622.20m,主要岩性为灰-灰紫色中-厚层状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砂砾岩、砾岩,未见金矿化。与下部曼来组(Pt3ml)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花开左组下段上亚段(J2h1-2):斜贯于矿区中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厚度变化较大,总厚400.00―600.00m,岩性为灰色、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石英杂砂岩、细砂岩夹泥晶灰岩。岩石普遍遭受硅化、褐铁矿化和粘土化等蚀变,该段地层为矿区赋矿层位之一。

第四系分冲洪积物(Qpal)和坡残积物(Qedl)。

冲洪积物(Qpal):主要分布于沟谷和矿区东北部勐满坝子一带,由砾、砂、淤泥组,在矿区东南部的南满河沟谷出露温泉带,泉点附近往往有泉华堆积。

坡残积物(Qedl):坡残积物矿区广泛分布,为红土型金矿赋矿层位。据钻探和采场资料,坡残积层厚度一般3―20m不等,自上而下可分为3层:

在澜沧群曼来组片岩区岩性为细砂土、粉砂土夹杂色红色粘土,局部见片岩、蛋白石团块、石英碎块及长英质脉,有时见蚀变砂岩滚块。在侏罗系分布区,为浅黄色、浅灰色、灰白色等杂色粉砂岩-泥岩(风化程较深)及石英、蛋白石、硅质岩碎块与砂质粘土、粉砂土等混杂堆积而成,碎块大小1―20cm不等,往下增大。金矿化具次生富集作用,矿体往往与红土型矿体相连。该层与下部风化基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2.2构造

矿区位处勐满―南坑河大断裂西侧,构造活动十分发育,断层性质属压扭性逆断层,总体走向330°,倾向南西,倾角40°;曼来组浅变质岩与覆于其上的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碎屑岩理应为单斜地层,由于受断裂构造多次活动及蚀变影响,地层岩性及产状都有很大的变化,原始产状已面目全非。基底片理产状总体倾向南西,盖层产状总体也是向南西倾;但部分地段向北东倾斜。由于受断裂构造活动等影响,矿区节理、劈理较为发育。

(1)断裂

矿区受区域断裂构造带的影响,本区断裂主要呈NW向展布,从北东至南西分布有Fl、F2、两条较大的断裂破碎带(图1)。

F1断裂:位于矿区北东部Pt3ml1地层中,断层走向320°,延伸1100m、两端延出图外,总体倾向230°,倾角60°―70°。逆断层。在地表岩层产状倒转,挠曲发育,岩石具硅化,可见角砾岩和热泉点。该断裂接近南坑河―区域上勐满大断裂西侧,为区内成矿提供充足热源。

F2断裂:分布于矿区南部,断层东段走向北西向,西段走向北东向,延伸1200m,向南倾斜,倾角约60°-70°,断层北侧出露J2h1-2,南侧出露J2h1-1、Pt3ml2,断距40-60m,属逆断层。断层东段下盘具Au矿化,上盘不含矿,对矿体有限制作用。为导矿断裂。

各断裂特征相似,为成矿以前断裂,走向北西,向南西陡倾的压扭性断裂,断裂带及旁侧次及构造、裂隙发育,岩石碎裂岩化、糜棱岩化强烈,为古热泉活动和矿化蚀变提供通道和空间。

(2)节理、劈理

矿区节理、劈理发育,局部网格状相连,岩石风化后多沿其呈碎块状,部分通达性较好且与下部地层相连,常为铁泥质、蛋白石充填。为矿区重要的热液活动通道和矿化赋存空间,金矿化常与其密切相关。

2.3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先后开展了1:10万、1:2.5万、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1:10万土壤化探异常呈北东向沿道班房-曼那新寨分布,主要反映金异常受控制北东与北西向构造控制为主,主控矿构造为北东向; 1:2.5万土壤化探异常呈北西向沿道班房-大曼扁分布, 主要反映金异常受控制P/J不整合面叠加构造控制为主; 1:1万土壤化探测量主要于异常中心布设, 主要异常部分集中在F1、F2断裂夹持的菱形块段内,形态呈不规则状,低含量(10、50ppb)走向变化基本一致,中等含量线(100、150ppb)走向变化加大,大于200ppb的含量线形成多个浓集中心,经工程验证,在高值区均见金矿(化)体。

2013年在矿区东南部又进行10条土壤化探剖面测量,线距160m,点距20m,分析了Au、As、Sb三个相关元素。Au元素以20ppb为下限圈定异常,金异常总体呈北西向展布,从异常浓集带大致可分为四个浓集中心区,其中金最高单点值为230.1ppb。总体上金异常与砷锑异常吻合较合,基本反映了低温元素的组合特征。

三、矿床特征

3.1矿体特征

矿体主矿体总体上呈北西向面状分布,主要分布于F1、F2夹持地带,长约1400m,宽约1000m,中间有部分夹石分布,赋于新元占界澜沧群片岩和中侏罗统碎屑岩及第四纪残坡积层中,矿体产状受地形影响明显,与地形基本一致,总体向北北东倾伏,矿体于山坡处倾角较陡,一般倾角小于10°。矿体受多重因素联合控制,矿体局部穿越构造破碎带、不同原岩岩性层、不整合面等。

3.2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中金属硫化物主要是黄铁矿和砷黄铁矿,金属氧化物主要是针铁矿、褐铁矿等,粘土类矿物有高岭石、伊利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结晶质石英、隐(微)晶质的蛋白石及玉髓等)、次为绢云母、绿泥石等,金主要为自然金颗粒,呈微细粒浸染状分布于金矿石中。

3.3矿石结构、构造

矿区主要金矿体大部分以氧化矿石为主,矿石氧化程度较高,原生矿石较少。

氧化矿石:其结构主要有,假象结构、填隙结构、隐晶质结构、泥质结构四种;其构造主要有,蜂窝状构造、多孔状构造、微晶洞构造、角砾状构造四种。

原生矿石:其结构主要有,它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和交代结构两种;其构造主要有,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三种。

3.4 矿石化学成分

各矿石化学成份与矿化的原岩类型有关,总体特征受原岩类型控制。SiO2含量以硅质岩类矿石最高,其后依次是砂泥岩类型矿石、片岩类矿石、粘土类矿石,Al2O3含量特点与SiO2正好相反,反映出不同矿石类型的风化程度不同,Al2O3含量越高,矿石风化程度越深。矿石Al2O3含量总体较高,而SO2较低,反映出矿石总体次生淋漓强烈,氧化程度高。

四、蚀变特征

矿区内围岩蚀变强烈,以中低温热液组合为特征,明显沿构造带发育。成矿期热液蚀变的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和粘土化(高岭石化、伊利石化),其次有褐铁矿化、蛋白石化、玉髓化、钠化,此外还见有少量黄铁矿化;表生作用期主要是褐铁矿化和粘土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粘土化及褐铁矿化等近矿围岩蚀变。

五、矿床成因类型

矿床成因类型为后期红土化作用形成的低温热液微细粒型金矿床。

六、结语

勐满金矿矿层位为新元古界澜沧群片岩和中侏罗统碎屑岩及第四纪残坡积层,矿体的产出主要受不整合面、构造、蚀变强度、次生氧化等作用联合控制,不具有单一控矿因素特征,成矿作用受区域大地构造的发展、演化的控制,金矿床的形成与区域深断裂带及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参考资料

[1]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版杜。1990.

[2]陈炳蔚等.怒江一澜沧江一金沙江地区大地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3]云南省地矿局区调队,1/20万勐海幅区域地质调查报。1986.

篇5

基于GIS与地统计学原理,使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研究了长沙周边地区农田根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参照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发现长沙农田地区根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中等;以该研究区域山坡天然土壤为农田土壤对比样,比较各项养分值的高低及相关系数,方法可行,结果也有一定意义;有机质的半变异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球形模型,对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及参数进行分析发现有机质空间相关性均较弱,说明其空间变异主要受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影响;使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绘制长沙市农田地区根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直观地显示了长沙地区基本农田根层土壤有机质的丰缺状况,可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关键词:

地统计学;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长沙地区;克里格插值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速,城市周边地区农田土壤资源面临的压力日益严重,加之各地施肥结构及施用量、耕作方式及制度的不同,土壤中的有效养分也随之发生变化[1]。农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2]。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从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3]。面对着农田面积不断减小以及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堪忧的现状,加强农田土壤有机质实地监测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壤养分含量水平,揭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性及空间分布,对农田土壤养分的管理与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4-5]。长沙市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体部分,应当在城市农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因此,尽快弄清长沙地区基本农田的土壤有机质状况,为长沙地区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便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然而,目前对长沙地区农田根层土壤养分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很少,有关高密度采样的研究还是未见报道,同时利用研究区域天然土壤作为基本农田土壤的对比样,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研究通过布点采样法采集了长沙市周边农业地区的根层土壤,对土壤有机质这个对水稻生长影响极大的土壤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以及研究区域采样点附近山丘天然土壤进行对比,从整体上掌握了该区域基本农田根层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运用ArcGIS地统计学模块对该区域土壤养分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并采用克里格插值法绘制了长沙地区基本农田土壤养分分布图,以便更直观地了解该地区基本农田的养分分布状况,为长沙地区科学合理施肥以及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管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

1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长沙市位于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之间,总面积约为1.18万km2,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的湘江下游,境内丘陵低山遍布,河谷纵横,地表水系发达;年平均气温17.2℃,年均降水量1361.6m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整个区域大致坐落于长浏构造盆地西缘,出露的岩石以第四纪与现代冲积物、第四纪红土风化壳与网纹红土、砂岩、泥岩、板岩为主,分布有少量的石灰岩和花岗岩。土壤类型以红壤、水稻土为主,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70%与25%。其中水稻土母质多样,有红壤性的、潜育性的,也有人工长期培育形成的肥沃水稻土。区域内耕地面积约为240000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580.29m2,是传统的双季稻种植区。农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宁乡县、望城区、岳麓区西部,以及东部的长沙县、浏阳市一带。

2材料与方法

2.1样品与数据来源

2.1.1采样区选择原则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区域的土壤全貌,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选择样地:平整连片;种植制度、栽培技术与水稻品种基本一致;交通比较方便,邻近村落、住宅;避开地势过高与过低之处;连续多年种植水稻。

2.1.2采样方案土壤样品采集采用GPS定位,选择长沙市周边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岳麓区等主要农业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样本采集点,遵从“随机”、“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选择地块中央部位,用铁铲去除枯落物、苔藓层、杂草;每个样品均为采样点中心100m范围内10~15个土样的混合物,最终得到53个农田深度20~30cm的根系层(土壤剖面中以植物活根系为主的层,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在此层最为活跃)土壤样品。采样点具置见图1。在同一个采样区,于附近山坡土壤质地均匀处,以相同方法采集对比样,共采集19个山坡对比土壤样品。

2.2样品测试、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2.1样品测试采用室内分析,根据不同测试内容按照试验要求配制测试溶液。测试程序严格按照TPY-6型土壤测试仪(浙江托普仪器)依次开展。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进行测试,为避免误差,每个样本测定3次,最终结果取其平均值。

2.2.2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ArcGIS10.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其中,SPSS软件主要进行常规的基本统计量分析及正态分布检验和相关性分析;ArcGIS主要用于空间分析,利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工具拟合出土壤有机质的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并采用普通克里格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绘制土壤有机质的空间插值图。

3结果与分析

3.1土壤有机质的统计特征分析全国第二次土壤养分普查所确定的有机质分级标准共分为6级:第1级,>40g/kg;第2级,30~40g/kg;第3级,20~30g/kg;第4级,10~20g/kg;第5级,6~10g/kg;第6级,<6g/kg。级数越大表示其含量越少,土壤质量越差。测定结果显示:53个样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3.5g/kg,最大值为36.0g/kg,最小值为11.1g/kg,极差值为24.9,标准差为0.56。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含量分级标准,长沙地区基本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处于第4级。山坡对比样(共计19个样本)土壤有机质统计特征结果如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1.7g/kg,最大值为33.1g/kg,最小值为13.1g/kg,极差值为20.0,标准差为0.46。山坡对比样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略低于农田土壤,但其波动性小于农田土壤。测定结果表明,长沙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于中等水平,相对于普遍认为肥力水平较高的水稻土来说这一值明显偏低,而农田土壤中平均含量要略高于山坡自然土壤,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因为人为长期施用农家肥培育地力,所以传统农业区的稻田肥力普遍比山坡土壤高。此外,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极差相对较大,也说明各地区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受到农民施肥水平的影响,差异较明显。

3.2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分析地统计学已经被证明是分析土壤特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揭示随机变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解释自然和人为过程对变量空间变异的影响,从而弥补传统统计学的不足[6]。地统计学的前提是样本必须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半变异分析前必须对数据进行分布类型检验[7-8]。利用SPSS13.0软件分别绘制正态Q-Q图对数据分布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检验后确定长沙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态分布,可以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及插值。

3.2.1土壤养分含量的半变异函数分析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中对有机质数据分别使用圆形、球形、指数、高斯等4种常见的模型进行拟合得到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拟合参数包括预测误差的平均值、均方根、标准平均值、标准均方根、平均标准误差。模型选择的判断标准为:标准均方根预测误差越接近于1,预测误差的平均值越接近于0,其他值越小时,其模型拟合状况越好[9-11]。不同模型拟合参数结果见表1,比较后可知,长沙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半变异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球形模型。块金值通常表示由测量误差和小于最小取样尺度引起的随机变异;基台值表示系统内的总变异,包括结构性变异和随机性变异;块金系数表示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系统总变异的比例,若此值小于25%,则说明系统具有强空间相关性,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影响更大;大于75%则说明系统空间相关性很弱,变异受随机性因素影响更大[12]。而研究结果测算出长沙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块金系数为54.6%,属中等空间相关性,这是由研究区域土壤母质、地形、气候条件等结构性因素以及农民的耕作制度、施肥状况等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此外,有机质的块金值比较小,表明在最小间距内变异分析过程引起的误差较小。

3.2.2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通过拟合土壤有机质的最优半变异函数,利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中普通克里格空间插值生成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图,具体见图2。由图2可知,长沙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在25g/kg以下,相对于肥沃的水稻土而言,该值明显偏低。空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方向渐变趋势,由北往南,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长沙县北部、浏阳市西北部及望城区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宁乡县西南部和浏阳市西南部及浏阳盆地东部农田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机质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县、浏阳、望城的传统农作区,多为冲积平原上培育多年的水田,有施用农家肥的传统,而且灌溉水充足。相反,长条状山谷地带,地处山区,垦殖历史较短,母质本身贫瘠,导致有机质含量偏低,如浏阳盆地东部。

4结论

篇6

[关键词]牛奶河;泥石流;资源枯竭;生态修复

1 东川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气候:

东川,云南省昆明市所辖六区之一,我国六大产铜基地,铜的地质储量占全国第二位,精矿含铜量占全国第三位,拥有人口30.2万人,面积1858.7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97.3%,坝区2.7%,东邻会泽,南接寻甸,西连禄劝,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属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度部位。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以小江为界,东侧乌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岭”海拔4344.1米,为“滇中第一峰”。年平均气温为19.9℃,全年无霜期345天 ,年平均日照为2259.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705mm,但降水极为分布不均,雨季降雨量占到全年90%以上,洪涝灾害突出。由于东川境内为世界深大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造成垂直方向气候差异大,水平方向气候差异小,加之境内气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1.2 铜矿:东川境内铜矿储量丰富,铜文化历史悠久,铜的开采冶炼铸造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在上古时期,东川就出现了“马踏露铜”,早在西汉时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用“火烧水泼法”开采铜矿,并用木炭冶炼钢锭和铸造钱币。东川铜矿储量丰富,是古代中国最大的铜矿。其冶炼规模之大、开采历史之长处于中国同业之先,史料记载,清乾隆至咸丰年间年产粗铜就已达8125吨,有矿工十余万人,产业大军远远超出今天的规模,被称为“京铜”、“云铜”。东川铜是清朝时期铸币造器的最重要的原料来源之一,清朝钱币有百分之七十系东川铜鼓铸的,北京的龟鹤,贵州黔灵的黄钟、武当山的铜殿、鸣凤山的金殿等,都是用东川铜铸造的。乾隆皇帝曾御赐东川龙神庙矿“灵裕九寰”, “天南铜都”也因此而得名。

1.3 东川之“最”

泥石流:

从东川发现的化石来看,在几千年前,东川和今天的怒江一样,原始森林繁茂,峡谷河流、雪山湖泊、森林花海,是各种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但是几百年的铜矿开采,植被破坏,造就了东川“世界泥石流博物馆”的称号。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记一次大型泥石流”描述的就是东川将家沟。由于东川岩层结构松散,加之河谷两岸植被稀疏,山高坡陡。只要一到洪水季节,泥石流来势凶猛,大大小小的石头被淤泥夹带着,伴随着粗粗细细的残枝断根而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泥和石的混凝土“河流”。仅仅小江90公里的两岸就有灾害性的沟谷型泥石流107处。“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这是当地老百姓的谚语。

1.4 “牛奶河”事件:2013年4月1日,《新京报》报道 “东川一河流受污染变成牛奶河”,一时间,东川在国内家喻户晓,近20万网民孰知,国内数百家网络和报纸争相报道,其关注度超过“泥石流”“铜都”,此时的闻名遐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是东川当时的真实写照,被污染的天空“五彩斑斓”,被污染的土地“百年寸草不生”,被污染的河流成为“牛奶河”。我们可以这样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按照铜矿石品位0.5%的品位,每生产5千克的铜就同时生产了1000千克混有多种致命化学药剂的污水,东川09年年产量是5万吨,同时产生的污水1000万吨,按照这样的速度装满一个滇池只需90年。东川铜矿石开采长达几百年之久。据史料《巧家县志》记载:茂麓厂,乾隆三十二年产铜二十八万斤,“四十八排炉,一天要炼三背铜”之说,近代以来又名“茂炉”。现残存有炼铜、采矿、和运矿道路陈迹,形成了一处较为典型清代矿冶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记载着文明,生态则承受污染。

1.5 东川成为零税区后的经济发展:天南铜都,一个美丽而深具红土魅力的城市,曾经是多少人实现财富和梦想的地方。然而2004年4月13日后,这里不再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而是东川30.2万百姓梦魇开始的地方。这一天后,东川区成为了中国大地上唯一个免税退税的地方,矿业企业潮水般的入驻,疯狂发展,天不再蓝,水不再清,大地伤痕累累,环境不堪重负。“零税区”的优惠政策引来无数只凤凰,入驻的企业数量破历史之最。截至2007年底,前来东川洽谈的投资者有5000多起,引进企业183个,其中投产的企业127个,协议资金33.2亿元,到位资金17.3亿元。有色金属、磷化工、黑色金属、机械加工“四大产业群”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拥有“零税区”优惠政策的东川再就业特区成为昆明市北部5县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之一。我想零税区的政策制定者们,你们想到了GDP、关心失业率,但是否想到了废水、废渣、废气,和东川的老百姓,是否想到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还是“要钱不要命”。经济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我们要有策略、有制度的发展,不要盲目的发展。

2 环境保护策略

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1 完善环境保护制度,让企业从保护环境中获利,而不是从污染环境中获利。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一个有效的制度应同时具备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如果制度使得一个企业可以从污染环境中获利,那么企业想干什么,任何人都知道。如果制度迫使一个企业从保护环境中获利,那企业就会自觉地保护环境。如果制度使得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大于保护环境,企业思量再三就会选择保护环境,因为那可以盈利。所以制度本身是关键。全球禁止象牙贸易制度是最好的证明,这一做法并没有保护非洲象,反而加速了其灭绝。仅以肯尼亚为例,肯尼严政府明令禁止象牙贸易,但在最近10年中,由于偷猎行为的泛滥,大象从65000头减少到19000头。但其邻国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却规定象牙贸易是合法的,这一规定不但没有导致大象数量的减少,反而以5%的速度猛增,与肯尼亚形成了鲜明对比,原因就在于当地人保护象群、防范偷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津巴布韦,象牙和兽皮的收入与狩猎许可证的收入可以归附近社区所有,因此本地居民为了自身收入的稳定增长,就有动力保护象群,这使得象的数量从30000头增加至40000头。 不一样的制度不一样的结果。

只有政府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关起来。将市场制度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来保护环境,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捍卫产权,强调政府执法对保障产权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利用政府的权威清晰的界定并保障产权,如通过环境资源的产权登记制度、严格的损害赔偿责任制度和对产权纠纷的解决,才能使市场有效的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如瑞典的硫税、美国对部分地区水污染所实行的排污权制度…。美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执行的排污权制度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水污染的防治中,政府制定排污总量,并通过拍卖或招标的方式对排污总量进行分配,企业只有获得了排污的权力才有资格排污,否则擅自排污要受到法律严格的制裁,同时排污权还可以进行储存与转让。实现这种排污权制度后,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企业可通过提高环保设施效率,减少排污量,同时将剩余的排污权进行转让,从转让中企业可以获利。在东川,要让企业明白,不是开采矿石要交税,污染环境更要交税,要有人为污染环境买单,购买矿石的同时还需购买排污许可,企业只有考虑了矿石利润和排污成本后才会才会进行生产。〖HJ1.4mm〗

2.2 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生态修复的步伐,减少矿业在经济中的权重,发展多元经济。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营养的均衡搭配,是好身体的基础,偶尔的一次抽烟,偶尔的一次酗酒,身体是允许的,是可以承载的,哪怕是一次不大的中毒,全身的免疫系统也是可以应付的。但是长期的抽烟、酗酒,再强大的身体也是会跨的,这超过了身体的承载能力。一个地方的环境也是一样的,多元的经济,促进一个地方的良性发展,如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发展经济,次数多了,时间长了,环境就无法承载,泥石流、牛奶河…便接踵而来。〖HJ1.5mm〗东川的经济发展过分的单一,仅仅依靠矿业的发展为支柱,2013牛奶河事件的曝光,企业的停产整顿,带来的是东川GDP的全线下滑,财政收入岌岌可危。可见我们要发展多元经济,多条腿走路,让东川经济走向良性发展。其实东川可开发的资源也不少。比如:“中国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云南东川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和建设,“泥石流汽车越野公园”的建设和完善。其次,东川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轿子雪山、红土地…都是待开发的处女地。轿子雪山是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4223米,有“滇中第一山”的美誉。杜鹃花海、高山草甸、箭竹丛林是轿子雪山风光三绝;有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急尖长苞冷杉”近4万亩,是滇中地区唯一一片原始冷杉,被誉为“绿色明珠”;红土地风景区被专家认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而其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东川红土地富于七彩斑斓的梦幻色彩,以大奇大美的神韵闻名遐迩,出来的鲜红色土地上,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由淡黄到金黄到明黄再到橘黄的色彩变奏,俨然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清晨的阳光照亮这一方土地,城西把这红土地映得透明,好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画,这是天下摄影人的乐园。

另外,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做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建设、核桃种植基地建设,推动东川农业向特色、绿色生态、产业聚集方向发展。

我相信有努力,就有明天。愿东川的明天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草长莺飞在那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宁夏南部山区;水库流域;水土流失

1前言

水库是山丘地区的主要水利工程,它对调节洪峰流量、减免下游洪涝灾害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还能解决人畜饮水和灌溉农田,为农、林、牧、副、鱼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山丘地区的水土流失会使水库迅速淤积,丧失它灌溉、饮水等综合作用,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宁夏南部山区水库的淤积更为严重,因此,加强和做好宁夏南部山区水库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当务之急的事。

2水库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与空间分布

按照破坏和搬运地面土石物质的营力分类,水库流域的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是水蚀和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极其轻微。水力侵蚀的主要类型有雨滴溅蚀、面蚀、沟蚀和泥流;重力侵蚀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滑塌、崩塌、土溜和泻溜等。

雨滴降落到地面上,首先产生击溅,使地面土粒发生跳跃,离开原来位置,形成溅蚀,即而产生地表径流,携带分散和悬移的土粒下移,形成面蚀。在距分水岭不远的地段,地表径流不断汇集,沿一定的路线冲刷土体,形成细沟侵蚀,随着水流的进一步合并,形成浅沟、切沟侵蚀,切沟的进一步发展演变,形成冲沟、干沟、河沟,切沟和冲沟的侵蚀尤为强烈,它处于河道地貌发育的活跃时期,使得沟头延伸、河床下切和沟坡扩展非常剧烈。

黄土高原沟深坡陡,黄土内聚力小,且垂直节理发育,沟坡易产生重力侵蚀。泻溜多发生在黄土的坡面上,特别是在古土壤条带上最为严重,形成“红土泻溜面”,土溜常发生于阴坡,阴坡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在冻融作用下,春季土壤解冻时,造成坡面整体下滑,滑坡、滑塌和崩塌常发生在大于45°的斜坡上,且流水凹面多于其它地段。从流域整体来看,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中上游,这一地段,正是沟谷地貌发育的活跃时期,各种侵蚀营力强烈,重力侵蚀产生的堆积物停积在沟床上,一旦洪水暴发,被带到下游,造成严重的水库淤积和土壤侵蚀。

以上各种土壤侵蚀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在不同的地段,表现为以某种侵蚀方式为主,其它侵蚀方式为辅的综合特征,构成了特有的冲刷带。从分水岭到沟床,依次为雨滴击溅侵蚀带,面状侵蚀带,潜蚀带,线状侵蚀带、冲积带,边坡重力侵蚀带和沟底下切,侧蚀、堆积带,由此可见,塬面是流域的主要产流区,沟谷是主要的产沙区。

3水库流域的土壤侵蚀特点

水土流失是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宁夏南部山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50~650mm,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70%,夏季降雨变率11%,为全年中最小,说明降水集中,降雨短促而强大,暴雨集中,必然导致土壤流失集中。8月份的输沙量最高,7月份次之,6~9月份的输沙量占全年的96%,其中7、8两月占79%,8月分占49%。这表明,宁夏南部山区土壤流失量主要发生在7、8两月,这种情况与暴雨的月分布完全吻合,因此,全年近一半的土壤流失量发生在8月,近80%发生在7、8两月,所以6~9月既是降雨集中的时期,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期。

宁夏南部山区年均气温6.20℃,1月份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7℃;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19~27.50℃,年总辐射,5~7月份因空气干燥,大气透明度好,云量少,日照时数多,太阳总辐射强,月辐射总数在13.18kcal/cm2以上,因此,宁夏南部山区以物理风化为主(也存在流水作用和化学作用),其中冻融作用和热力风化作用最为强烈,促使各种侵蚀发生,特别在黄土的斜坡上表现最甚,当前土壤侵蚀有以下特点:

3.1与活动沟头相连接的现代侵蚀沟是洪流的主要通道

暴雨洪流的侵蚀与推移集中于细沟、浅沟、切沟和冲沟。沟间地洪流沿活动沟头及与其相连的沟谷而下泄,活动沟的数量和规模又受侵蚀沟密度和地形坡度等影响,凡是治理程度低(或质量差),坡度大的流域,侵蚀沟密度大,活动沟头多且大,侵蚀愈严重,反之,土壤侵蚀较弱。

3.2流域中上游沟谷陡坡是主要产沙区

在黄高原区泥沙主要来自沟谷的中上游,这里是切沟、冲沟的密集区,又是各类重力侵蚀的活跃地段,沟坡陡峭,无植被保护,相反,中下游区发展到河沟阶段、高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的出现有利于沟坡稳定,加上植被的恢复使已有的侵蚀沟失去活动力。

3.3流域坡度具有重要作用

沟道比降、沟坡与塬面的陡缓,决定着潜在侵蚀的大小,无论是暂时性洪流侵蚀,还是常年流水侵蚀,都和地形坡度密切相关,无疑,相对高差大、坡度愈陡的地段,潜在侵蚀的危险性愈大,反之就弱。

3.4流域面积对土壤侵蚀无直接作用,但它综合反应其它侵蚀因素和变化

一般面积较大的流域平均比降缓,侵蚀沟密度小,植被恢复快,流水已切入基岩,下蚀和侧蚀弱,泥沙出现堆积,而小流域多在黄土中发育,相对高差大,侵蚀活跃,此外,人为活动可以控制侵蚀发展,也可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4水库流域的水土保持

综上所述,可见当前水库流域的水土保护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4.1改变地形比降,提高局部地区侵蚀基准面

地形比降和流域面积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抬高侵蚀基准面的问题。黄土地区的塬面是主要产流区,沟谷是主要产沙区,塬面径流下泄必然引起沟谷侵蚀的加剧,径流下泄比不下泄侵蚀模数增加1.26~1.40倍,故在塬面上应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地形坡度,拦蓄径流,梯田埂的走向应与产流流向直交,否则更易加剧局部地区的侵蚀。在塬的边缘地带应修反坡梯田,使暴雨径流在沟缘一定距离地段下渗,防止因黄土潜蚀而引起沟头前进,地形比降的改变还表现在对沟谷的治理,特别是在流域的中上游、沟谷底部建设小型生物工程比如柳谷等,控制下切侵蚀及重力侵蚀,为治理陡坡打基础。

4.2开展植树种草,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

植被对土壤的侵蚀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农田、草地和林地对土壤的抗冲蚀性不同,土壤表层的抗冲性的相对值以草地最高,林地次之,农田最差;而中下层则以林地最高,草地次之,农田最低。因此,林、草对控制土壤侵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塬区配合各种农田工程措施,村庄周围和道路两旁,栽植乔木树种形成林网化,沟波以林草相结合,乔、灌、草混交,向多层发展,特别是侵蚀严重的陡坡,沟谷发展对控制泥沙意义重大,沟底以种植喜温乔木树种为主,减缓洪流的冲刷,保护工程措施。

4.3改进耕作方式,防止7~9三个月的土壤侵蚀

7~9三个月是暴雨集中的时期,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期,这时夏田收割已完毕,大片土地,有利于各种侵蚀的发生,故在夏田休闲期应深耕晒地时,耕作方向应垂直坡面方向,或田块上播种生长期短的绿肥植物,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肥田改良土壤。

篇8

关键词:耕地质量;土壤质地;灌溉设计保证率;有机质;土壤改良剂

中图分类号 S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48-04

Project Measures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bout Dry Land Reform Paddy Field

Yue Xiaosong

(Jiangxi Provincial Bureau of Coal Geology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am,Nanchang 330001,China)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dry land actual situation,and taking steps a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soil improvement project,agricultural and chemical measures,soil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ffected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as changed ,farm irrigation was guaranteed and drainage was good,soil texture,soil profile form and soil pH was suitable for rice growth,in the same time,soil organic content was raised. accordingly,cultivated land quality of dry land reform paddy field was improved.

Key words:Cultivated land quality;Soil texture;Dependability of irrigation designing;Organic matter;Soil amendment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由原来单一追求耕地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十二五期间,全国土地整治的工作目标中明确指出,经整治后的基本农田提高1个等级[1]。近年来,为落实中央关于“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江西省开始着手实施“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项目。如何提高改造后水田的质量,真正达到“占优补优”,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耕地质量的好坏主要通过农用地分等体现,可以用等别的提高程度说明耕地质量提升的情况[2]。在江西省耕地质量等级因素指标体系中,水田分等评价因素包括土壤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土壤因素涉及土壤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环境因素包括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本文主要根据晚稻分等因素确定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的工程措施。

1 灌溉与排水工程

充足的水源是实现旱地改水田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保持水土稳定和提高水田地力的重要措施。根据项目区所处的工程类型区、所属工程模式和作物类型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和排涝排渍标准。

1.1 灌溉工程 尽量以地表水作为水源,若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丰富,可利用地下水,新建机井工程抽水灌溉。旱地一般以天然降雨为水源,灌溉缺乏保障。旱地改水田先寻找水源,再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确保水源充足或水源的可供水量大于水稻的需水量。以水库、河流为水源的农田,当水源水位不能满足渠道自流灌溉时,需新建提灌站进行提水灌溉,或在河道中布置节制闸以雍高水位。

1.2 排水工程 在对排水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前,首先确定项目的承泄区,承泄区不仅要有足够的容积或泄水能力,还要符合自流排水要求的水位条件。平原区地面坡度平缓,旱地改水田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畅,易引发涝灾渍害。丘陵区地形起伏,排水条件较好。根据排涝和排渍标准,计算相应的流量。前者用以确定排水沟的断面尺寸,后者作为满足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地下水排水流量,以此确定排水沟的沟底高程和排渍水位[3]。为提高灌水均匀度,同时便于田块积水尽快排出,在平原区修筑条田或格田并进行田块平整。平整后,格田内相对高差不得超过±3cm。丘陵区因地制宜地修筑梯田,加大田块梯田化率[4],沿等高线修成田面水平、埂坎均匀的台阶式田块,平整后的田面基本水平或向内微斜,可拦蓄降雨,防止水土流失。

2 土壤改良措施

2.1 结构改造 结构改造也就是土壤质地及剖面构型的改变。由表1可知,最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质地为壤土。旱地的土壤质地有壤土、粘土和砂土。对于耕作层土质为粘土时,为防止田块板结,应采取掺砂改造。对于耕作层土质为砂土时,掺入粘土,降低砂土的松散深度和通气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土壤剖面构型为通体砂时,可考虑外运粘土,将其构型改造为砂/粘/砂;对于通体粘的构型,可外运壤土或砂土,将其结构改造为壤/粘/粘或砂/粘/粘。也可结合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将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5],作为旱地改水田的表土。

2.2 地力保持和提升措施 土壤有机质是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决定耕地的内在质量[6]。地力保持措施为表土保护,地力提升措施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

2.2.1 表土保护 表土保护包括表土剥离和表土回填。表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上层,厚度一般在20~40cm。表土层与其他土层相比肥力较高,因为其具有较强的生物累积作用,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高,包含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比如氮、磷、钾、钙、锰、铁、铜等[7]。因此,表土层的保护作用非常重要。为了确保表层土壤的肥力,在进行田块平整前,采取机械或人工措施,将表土进行剥离。待田块平整后,再进行表土回填。平原区表土保护采用的方法有条带复垦表土外移剥离法、条带表土外移剥离法和分层平移表土剥离法[8]。丘陵区梯田表土保护采用表土逐台下移法、表土逐行置换法和表土中间堆置法[9]。

2.2.2 测土配方施肥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肥规律,确定肥料配方,推广施用专用配方肥[10]。农业化肥过量、少量或盲目施用都达不到对土壤增肥增效的目的,甚至会降低作物的产量。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有规律地对土壤样本进行长期、周期性的监测和田间试验,掌握水稻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进行土壤养分测试,了解土壤供肥能力状况;总结田间试验和土壤养分数据、根据土壤、气候等相似性和差异性,提出作物的施肥配方;通过试验对配方反复进行校正和改进,最终确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施肥配方。

2.2.3 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可以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田间持水能力和土壤抗蚀性能。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饼肥、绿肥和河湖泥是良好的有机肥。其中,绿肥是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绿色植物体作肥料,如紫云英、红花草等。绿肥还田有干耕湿沤和水耕水沤两种形式。采用干耕晒垡、湿沤,既减少了还原产物对水稻的毒害,避免引起水稻生理病害,又能增加土壤中的氧气,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养分释放早,能适时适量供给水稻所需养分。此外,农作物的秸秆是重要的肥料品种之一,秸秆含有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钙、硫等元素。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增产措施。据测定,秸秆还田3年后,土壤肥力提高,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翻耕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分别增加2.0%~8.3%、2.9%~4.7%、0.1%~3.1%、10.7%~23.5%,以速效钾增加的幅度最高[11]。秸秆还田的形式有多种:(1)粉碎翻压还田。把秸秆通过机械粉碎,耕地时直接翻压在土壤里。(2)覆盖还田。将秸秆直接铺在土壤表面。(3)堆沤还田。将秸秆用粉碎机粉碎或用铡刀切碎,洒水使其湿透,然后混入适量的或已腐熟的有机肥,拌均匀后堆成堆,上面用泥浆或塑料布盖严密封即可,15d即可直接施入田中。(4)过腹还田。利用秸秆作为饲料喂牛、马、羊等牲畜,经牲畜吸收后,以粪尿施入土壤还田。秸秆还田因其释放养分较慢,一般作基肥用,还田的数量要适中,同时在还田时应适量增施氮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3 农业和化学措施

3.1 耕作措施 丘陵区主要采用等高耕作、深耕、深松、留茬播种等耕作方法[12]。等高耕作的耕作方向应基本沿等高线,有利于保水保土。江西省属于多雨地区,耕作方向应与等高线呈1%~2%的比降,适应排水,并防止冲刷。坡面从上到下,每隔一定的距离,还应沿等高线修筑若干道土埂,在土埂上撒播草籽,减轻水土流失。深耕、深松、留茬播种的目的是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土壤抗蚀性能。耕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入渗能力为原则,一般为25~30cm。平原区可以采用免耕技术、深松技术来解决由于耕作方法不当造成的土壤板结和退化问题,尤其是粘质土底层的通气性和渗水性很差,更需要深耕深松,增加土壤孔隙度。

3.2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实行用养结合。土壤若长期种植一种作物,会造成养分单一。水田要积极推广和扩大油-稻-稻或肥-稻-豆的种植面积,并种植绿肥,把用地和养地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有机质的品质,活化已经老化的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

3.3 化学措施 土壤改良剂是用于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使其更适宜于植物生长,它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13]。袁颖红等通过试验土壤改良对红壤土壤水分进行研究,表明改良剂是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能有效减少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并提高作物产量[14]。王志玉等发现土壤改良剂(MDM)能提高水稻出苗率、平均株高和平均单株分蘖数[15]。通过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剂(如腐殖酸类、纤维素类、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剂(如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和固定表土,保护土壤耕层,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后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作物根系生长的条件变差,影响作物品质和产量[16]。江西省旱作土壤中红壤所占比例较大,呈酸性或强酸性,pH值平均为5.1[17]。而最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pH值为6~7.5,旱地改水田后可利用石灰或土壤调理剂对红壤进行改良。施用石灰可以降低土壤酸度,补充Ca、Mg营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和养分循环能力,从而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18]。采用石灰改良措施,应根据土壤pH值监测结果,合理确定石灰的种类、用量、施用时期。采用土壤调理剂时,应根据土壤检查理化指标施用。

4 实例分析

江西省某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区地貌为低丘,最大最小高程差约15m,地形坡度小于6°。项目区原有耕地种植的旱作物为花生,花生靠天然降雨灌溉,有2条排水沟进行排涝。项目区旱地改水田后以种植双季稻为主,项目区属于鄱阳湖平原岗地类型区、岗地低丘工程模式[19],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5%,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3d暴雨,雨后3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项目区外一水库除了灌溉其他水田外,富余的水量可以满足项目区双季稻灌溉需求,可作为该项目的水源,并以项目区外原有坑塘作为排水承泄区。因田面高程高于水库水位,故新建提灌站提水灌溉,同时布置沟渠以利于灌排。沿等高线修筑水平梯田,并对梯田进行平整,同时,采用表土逐台下移法进行表土保护以便地力保持,表土保护厚度20cm。

项目区土壤为红壤土类,其剖面呈块状结构,紧实至坚实,质地重壤至粘土,红棕色或浅黄色。理化性状:有机质1%,全氮0.05%左右,磷、钾严重缺乏,pH值为5,呈酸性。土壤剖面构型为重壤/粘土/均质红土。若从土壤剖面构型上提高耕地自然质量分,需将底层的均质红土更换为壤土,这将耗费较大的人力财力,经济上不可行,故不改变土壤剖面构型,在耕作时进行等高耕作和深耕。根据最近几年江西农业大学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表明,高产水稻所需氮(N)、磷(P2O5)、钾(K2O)的比例以1∶0.5∶(0.8~1.2)为佳[20]。该项目拟每1hm2施用氮磷钾肥量分别为180kg、90kg、180kg,将秸秆粉碎翻压还田、过腹还田作为基肥,或在晚稻收割后,种植油菜或绿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针对土壤的酸性,可施用1 500kg/hm2的生石灰进行改良。经过连续3年的培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得以提高,pH值逐步达到适合水稻生长的范围。旱地改水田前后各影响因素的自然质量分见表2。由表2可知,采取工程措施后,该项目旱地改水田影响因素的自然质量分均得以提高,耕地质量得以提升。

5 结论

该研究采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壤改良、农业和化学等一系列措施,其中,灌溉排水工程解决了原旱地水源不足及涝渍问题;土壤改良中将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型进行结构改造,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采用一些耕作措施增加土壤入渗和保水保土能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以提高土壤的肥力;采用生石灰或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进行改良,这些工程措施使水稻的自然质量等分分值得以提高。因影响水田质量的土壤因素和环境因素得以改变,故旱地改水田的耕地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海洋.“十二五”时期中国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3):4-9.

[2]郧文聚.土地整治规划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3]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4]魏洪斌.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5]朱成立,侯淑楠,忻海飞.江苏省宜农未利用地开垦土壤改良模式研究[J].灌溉与排水学报,2010,29(2):50-53.

[6]蒋千顺,罗新民,杨地雄,等.邵阳县耕地质量现状及改良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2010(1):57-59.

[7]魏祥,韩霁昌,张扬,等.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土壤改良办法――以白水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53-55,73.

[8]DB22/T2278-2015,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技术规范[S].

[9]TD/T 1012-2016,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S].

[10]陈红金,黄承沐,张耿苗,等.诸暨市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状况及技术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1649-1651.

[11]钟洁.肥东县耕地质量提升主要措施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7):85-86,98.

[12]GB/T 16453.1-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S].

[13]袁颖红,黄静,周际海,等.改良剂对旱地红壤水分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1):171-177.

[14]窦玉清,许立峰,王树声,等.土壤结构改良剂研究现状及在烟草上的应用展望[J].中国烟草科学,1999(3):33-36.

[15]王志玉,刘作新.土壤改良剂MDM 对草甸碱土和水稻生长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2):33-34.

[16]孟远夺.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状况与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农技推广,2014,30(6):38-39.

[17]刘勋,贺湘逸.江西红壤科研进展与成就[J].江西农业学报,1991,3(1):66-75.

[18]蔡东,肖文芳,李国怀.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206-213.

篇9

关键词:华山松;苗木移植技术;移植时间;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下,环境保护工作也需要加强,在环境保护中,植树造林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可以绿化环境,保持水土。当前在城市绿化和荒山造林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技术就是苗木移植技术,苗木移植成功与否是影响着城市绿化、荒山造林的成功率和质量。华山松是当前广为使用的一种常绿乔木树种,但是在华山松苗木培养的过程中,水分、病虫害、温度等,影响苗木的培养成功率。而从实际的苗木移植现状进行分析,华山松苗木移植经常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苗木移植的失败,苗木死亡等等,苗木在移植中死亡,不仅影响绿化质量,还会造成经济损失等。

一、华山松以及其苗木移植时间的选择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人们的生活和生命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了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将城市绿化、荒山造林列入日常工作中。在城市绿化、荒山造林中苗木移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技术,苗木移植的质量,决定着城市绿化、荒山造林的质量。

华山松是一种喜光树种,具有很强的耐寒性,可以适应多种土壤,为此是城市绿化、荒山造林中的常用树种。华山松的长势相对的整齐,可以在疏松土壤、微酸性土壤等中生长,华山松还可以结果,属于常绿乔木,喜光、耐荫,适于在湿凉湿润的气候中生长,可以高达24米,胸径约为70cm,华山松全年生枝,而且颜色为绿色、灰绿色,枝叶没有毛。在其生长的过程中松果呈现圆锥形状或者是卵圆形状,长度为12~23cm,松果成熟之后,颜色为褐黄色,种鳞将张开,种子从松果中脱落。华山松的种子是可以食用的,而且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华山松的树冠非常的优美,为此是当前城市绿化、荒山造林中最常采用的树种,在绿化市场中,有非常大的需求量[1]。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知道了华山松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以及华山松的特性,为此对华山松苗木的移植季节、时间的选择进行分析。

华山松苗木移植的适合时间和季节,如果从华山松种植的土壤、气候角度,进行华山松苗木移植时间的选择,可以将其种植时间选择在3月中旬~5月下旬,这段时间为华山松的春季最佳种植时间,此时的土壤刚刚解冻,气温相对较低,可以降低华山松苗木的蒸腾效果,在这段时间进行华山松苗木移植,可以降低苗木的死亡率,保证华山松苗木的移植成活率。

从实际的华山松苗木移植现状进行分析,其苗木移植受到实地作业、施工期限等限制,华山松的种植也会选择其他的时间,例如在秋季时间进行华山松苗木移植的也有,秋季的华山松苗木移植,大多是在8~10月中旬进行。如果是在秋季移植,在这个时间段内华山松苗木的成活率非常高。

在华山松苗木移植的过程中,对土地等的要求非常高,华山松苗木的种植土壤需要是红土壤、红色石灰土、微酸性土壤等,还需要对SO2和烟尘有较强的抵抗能力[2]。

二、华山松苗木的选择与移植

为了保证华山松移植的成功率,在华山松苗木移植中,需要加强苗木的选择。在华山松苗木移植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尽量选择种植区本地生产的华山松苗木。华山松苗木的选择标准为,选择树形圆满、树干通直,冠幅规格为1.0~1.20m,苗木树势强壮,顶芽非常饱满的华山松苗木。并且在种植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过损伤、树叶颜色正常的华山松苗木,而且还需要保证华山松的苗木没有病虫害,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华山松苗木的成活质量。

华山松苗木在移植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及进行遮挡,避免其高温影响苗木的质量,在华山松苗木移植的过程中,盖上加湿的草帘等,进而保证苗木叶面的水分。将华山松苗木从生产地运送到种植地之后,需要尽快的完成栽培种植,种植技术决定着华山松苗木的成活率,所以需要提高华山松苗木移植技术。在种植华山松苗木的坑底现回填一定的熟土,所挖的种植坑穴大小需要比华山松苗木土球,大20~25cm,而且挖出的土壤需要进行分层堆放,将土壤中的石块等杂物清除干净。

在华山松苗木从栽培区运输到种植区之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栽培种植,种植时,现在坑底回填约10cm的熟土, 然后再将华山松苗木轻轻的放进种植坑中,把熟土填实,进行捣实,再次进行中底部土壤的回填,进行捣实,依次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回填、捣实。在华山松苗木栽植时,可以保留树苗上的草绳,完成苗木种植后,立刻进行一次浇水,此次浇水对华山松苗木的成活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华山松苗木移植完成之后,与第一次浇水相隔3~5天,进行第二次浇水,完成第二次浇水后的10~15天进行第三次浇水。在每一次浇水后的第二天需要进行一定厚度(3.0~5.0cm)的细土回填,形成一个覆盖层,对树坑中的水分进行保护,避免蒸发。综合进行分析华山松苗木种植中,需要掌握住“适时”、“浇透”两个原则。

在华山松苗木移植技术中,松土、除草是华山松种植中的关键环节,将华山松种植坑上面的杂草等杂物清除,可以防止土壤的板结,造成华山松种植坑中的的水分蒸发,杂草造成的土壤板结,将会造成华山松苗木根系透气不良,造成华山松苗木根系生产中呼吸不通常影响其生长质量。所以除草和松土在华山松苗木种植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需要根据华山松苗木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松土、除草等工作,一般是在5~10月,每个月的中旬进行一次松土、除草。

在华山松苗木移植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防治病虫害,在华山松苗木移植的初期,我们将其称之为缓苗期,在这个时期,华山松苗木的抵抗力以及长势较差,易受到病虫害等的影响,影响着苗木的成活率和移植质量,为此在华山松苗木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发现病虫害之后,需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防治[3-4]。

三、结束语

通过本次研究得出,华山松苗木的最佳移植时间为春季的3月中旬到5月下旬,其次是秋季8月中旬到10月中旬,需要选择长势较好的苗木进行移植,在移植的过程中,回填土、浇水、除草、松土、防治病虫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华山松苗木的整个移植过程需要加强移植质量控制。华山松的移植时间、种植时间、浇水等,影响着华山松的成活率,移植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需要不断的提升移植技术,保障华山松的移植质量。华山松苗木移植质量,影响着城市绿化、荒山造林的质量,间接的影响着种植地方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此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华山松苗木移植技术,将华山松苗木种植中,影响苗木成活率等的各种因素排除,提高华山松苗木的成活率,提高城市绿化、荒山造林的质量,提高环境保护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尚瑞琴.华山松苗木移植技术[J].山西林业 ,2013,(5):24-25.

[2]刘景德,武姝,吴艳等.华山松大树移栽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1):18-19.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措施;环保

1水利工程环保型施工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型施工是建筑业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工程节能环保施工的重视,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非常有必要。在进行水利工程环保型施工时,需要采取一些环保节能方法进行排洪防涝控制,引进一些新型节能技术进行多方面的节能控制,从而有效控制污染[1]。

2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是对水资源的集中开发,因而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首先,水利工程需要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对天然河道进行人工改造,建立各类基础设施,一些工程甚至还会改变河流的流向,导致河流内生物的生存环境出现极大的变化,如河流流量减小、流速变缓、营养物质沉淀、泥沙大量沉积、水位提高等,而各类物种的正常生存也会面临巨大的危机。一旦有物种在河流流域内消失,当地的生态平衡会被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其次,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虽然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为主,但其他施工材料的应用也非常多,加之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活垃圾以及废水排放等方面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河流中的水资源造成污染,从而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2.2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根据水利工程的功能,水利工程可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巷道港口工程、城镇供排水工程、环境水利工程、渔业水利工程、海涂围垦工程等。对于大多数类型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会对山体结构以及植被造成破坏,并不同程度地改变当地的地形,因而削弱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保持水土、调节温度等功能,当地的温度、降雨量、地表蒸发量等气候条件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2.3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当地土壤条件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影响下,土壤条件产生的变化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南方地区,土壤多为红土,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含量较高,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完成后,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会随之升高,从而使当地土壤的酸碱度遭到破坏、氮元素含量大大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而在北方地区,土壤大多为黄土,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低,因而碱性物质的含量会比较高,而在水利工程的影响下,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大下降,降水量会随之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会变得更低,土壤的酸碱度同样会失衡,最终使土壤肥力下降。

3水利工程环保型施工措施

3.1加强水泵的效能

为了达到水利工程的节能目的,可以从用电设备的使用出发,如提高水泵的整体性能。为了提高水泵的使用性能,需要对水泵的进水效率进行调整。为了实现水泵的节能使用,需要不断加强水泵的改造升级工作,从而减少用电负荷,实现绿色施工。

3.2节约资源

进行绿色施工时,节约资源非常关键。施工前,需要对材料的使用量进行精确地计算,对于数量不够的施工材料,可以进行二次采购,从而避免材料过量造成浪费现象,也可以避免因长时间的储存,导致材料变质,不能用于施工造成的材料浪费。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污水,要对污水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并将可进行二次利用的水资源进行储存,并将其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2]。

3.3进行绿色施工

为了实现绿色施工,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将施工场地和非施工场地进行隔离,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动植物产生的影响;(2)需要对施工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并派专职人员进行施工废弃物检查与处理,对可回收利用部分进行再利用,确保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减少施工垃圾,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3]。

3.4控制对施工区域的污染

环保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减少空气污染。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减少施工现场的烟尘,减少废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行材料运输时,需要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运输车,同时使用洒水车进行辅助,从而减少粉尘污染。使用工程机械时,需要安装除烟尘装置。对于废水以及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控制,可对废水和废弃物进行处理后回收利用,对于不可回收的材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如重金属材料。

3.5建立环保清洁责任,做好制环境监理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将环境保护纳入监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中,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现场生活用水、水源污染、空气气质量检测、植被恢复、水土流失的治理等内容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并且环保部门要进行阶段性检查,从而落实环保型施工的各项措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建设。

3.6相关环保措施的制定

为了更好地落实水利工程的环保施工,需要建立一些环保机构,同时考虑到环境因素,进行工程施工时,需要加强整个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管理机构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合同中有关环保的内容,进一步加强施工期间对环境的保护;(2)制定环保规划方案;(3)加强环保工作的监督工作;(4)不断加强环保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工作;(6)加强环保项目的验收工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