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创新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转型创新与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预示着“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格局将被重塑。
“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坚定地说道。按照规划,“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其中,天然气增量是最大亮点,能源布局则是重中之重,未来将风电、光伏布局向东中部转移,新增风电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8%,新增太阳能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6%,并以分布式开发、就地消纳为主,改变了以往能源基地以中西部为主的局面。
以“绿色、低碳”为关键词的能源革命席卷全球,这为我国能源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在这场浩大的能源革命中,我国能源发展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呢?能源变革将对改善环境起到重大作用,而能源改造的方向便是不断推动能源向绿色、低碳发展;终端用能中产业能耗占比逐步降低,民用、交通出行能耗占比逐步上升,最终形成产业、交通、民用能源消费“三分天下”的局面;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新电能时代即将到来;“风、光”将是新能源发展的重头戏。
毋庸置疑,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在21世纪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将替代部分常规能源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但现实却是,我国光伏产业仍面临技术创新受限、关键工艺差距明显、市场发展不健全以及配套体系薄弱等问题,未来将如何破局?除了政策利好频现之外,实现整个行业各环节良性发展仍需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而此次一系列能源规划甫一出台,就被业内视为光伏发电迎来黄金期的契机。“煤改电、油改电”的电能替代依然是能源转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抓手,按照规划,202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7%,依靠电能替代“孵化”出绿色未来指日可待。
作为能源企业来说,有了政策的保驾护航必会一往无前,同时,也会承担起更重的责任。30余年来,江苏省江阴市的双良集团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打好“绿色牌”,悄然迈出了撬动节能市场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步伐。
篇2
〔关键词〕 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6-0097-05
制造业是人类对可利用的制造资源按照市场需求经过加工或再加工以及装配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或利用的工业品与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的基石,是一个带动力、拉动力很强的产业,是我国推进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产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高耗能、高排碳量及环境破坏性强的重化工业仍处于主要地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十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走“低碳工业化”道路,因此,“低碳化转型”将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将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节能减排硬指标结合起来,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低碳环保产品, 〔1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一、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的基本态势
当前,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尽管进展各异、成效不一,但渐进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特征十分显著,就总体而言,仍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向前推进。面对持续增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悄然到来,推进中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已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强有力地牵引着GDP高速增长,一路“领跑”中国和世界经济。但是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为主,高能耗、高碳排的重化工业仍处于主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年耗能很高,远超交通、民用和商用能源,成为第一大高碳行业。制造业中高耗能行业的比重高且以较快速度增长,大量的能耗必然带来较高的碳排放量。 〔2 〕根据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量情况比较得出,近年来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 〔3 〕目前已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促进循环经济法》(2009年1月1日施行)是我国开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法律保障,2010年的《能源法(草案)》提出能源供应实行准入制度原则,促进制造业功能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等各项措施,体现了低碳排放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如山西省2010年共有1198家企业纳入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2012年调整为1204家,山西省千家企业2012年度节能指标作为对企业节能指标责任评价考核的依据,为否决性指标,山西省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入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经济之路,在循环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的步伐。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尾矿、赤泥、钢铁渣、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如太钢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完成了从“天灰水黑”到“碧水蓝天”的转变,根本扭转了传统钢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羁绊,运用国际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对现有生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及废水废气的循环综合利用,加快了由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向社会的大循环转变。
我国高碳产业大多是目前支柱产业和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低碳化,在推进产业低碳化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安全挑战。从国际安全挑战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依然脆弱,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借口,迫使我国超越自身发展能力,过度、过快地推进产业低碳化。而发达国家对一些关键性技术和先进低碳技术仍然实施严格的封锁,中国产业低碳化极易陷入“高碳移入型陷阱”。从国内安全挑战来看,我国正处在转轨的关键时刻,社会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如果相应的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等要素资源无法与制造业低碳化相匹配,无法在低碳化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优化,则会使得产业低碳化发展陷入空洞化、泛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2)》认为,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转型升级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生命。随着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2013年上半年外部市场需求的萎缩以及近三年来过度投资所引发的产能过剩,使中国工业生产增速持续下降,我国制造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发展内涵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需要避免锁定在高碳密集的选择,在实践中迫切要求实现制造业低碳化转型。〔4 〕据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1.1%,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放缓,增速比前5个月回落1.2个百分点。这表明,在传统能源稀缺性日趋显现、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以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使用、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摆脱对传统能源的长期依赖、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推进资源消耗型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实现低碳化转型,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该国制造业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该国对制造业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而在当代中国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过程中这些问题集中出现,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在资本国际化趋势带动下,逐步走向世界工厂的经济发展时期。从低价、低端制造业发展起来的中国制造业,在后危机时代需要逐渐向高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低碳化转型,但已遇瓶颈之殇。
(一)制造业发展方式粗放。“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高消耗和高排放,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中仍占较大比重。随着工业获得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对环境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如工业废弃物的堆放等。从中国与世界其他制造业国家如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印度和土耳其在2001~2009年间制造业CO2排放量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CO2排放量从2001年的949.32百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2275.83百万吨,呈现大幅上升趋势。 〔5 〕 (P280-281 )2012年中国的一次能源全面进口,其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接近60%,但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依然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从制造业总产值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制造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伴随着世界高耗能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中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制造业发展道路。经济学原理的“微笑曲线”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制造环节是价值创造的“洼地”,与其他研发、营销等环节所获得的经济收益相差甚远。
(二)制造业增长与能源资源节约不相匹配。早在1886年恩格斯就曾经说过:“我们不应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六大基本挑战:人口的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突出,已演变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实力乃至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6 〕 (P122-123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生产消耗与大自然资源供给的不平衡,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伴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缺乏协调一致及具有普遍约束力条约框架,导致在排放权限与责任没有明晰的条件下,各国为了自身发展不惜无节制地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气候环境版的“公地的悲剧”。当前,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中国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的呼声将越来越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主流。2009年11月份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作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部分制造业企业面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硬任务将更加艰巨,靠透支未来、牺牲环境的制造业发展思路必须彻底改变。
(三)制造业转型后劲不足。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排名世界第一,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3.99%。面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中国需要在推动制造业转型中集聚发展后劲。制造业国际工业化发展进程的经验表明,美国的工业附加值是来自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而中国更多的是来源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7 〕在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转移的过程中,制造业竞争优势亟待提升,工业设计环节是很难通过贴牌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被重视的,而设计管理是未来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必经阶段,也是企业转型的拐点,实现以产品为主导型向以战略为主导型的跨越,构成制造业企业转型的关键。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要有体现大国实力的产业纵深发展,而重化工业再向高级发展就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重化加工制造业。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配套的生产业。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更多关注制造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而未来具有竞争优势的设计管理在企业家思想中还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的转型是一个从被动的加工制造转向主动创建自主品牌和发展企业独特市场竞争战略的过程。〔8 〕 2013年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连续7个月高于50%,仍处在平稳区间(见图1)。中国制造业处于转型期,一些产能过剩的或夕阳行业一定会减少投资,加上新的增长结构还未形成,因此PMI数据在50的临界点上反复都属于制造业转型过程中的正常反应。由于制造业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不仅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新兴领域如多晶硅等也出现产能过剩,迫使企业本应用于革新技术、战略转型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和金融投机领域,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导致制造业转型资金投入不足,延缓了制造业转型进程。
三、 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的科学路径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关于减排和低碳化的共识是历史的进步,实现中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已成为人们的基本认知和实践趋向。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消耗,而能源消耗又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在减排目标约束下选择科学的转型路径,即把握低碳和发展共进的原则,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实现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的目标。
(一)加大制造业节能减排力度。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十报告首次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而且要实现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化解制造业企业发展困局。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要素除了传统的资本、劳动以外,还包括能源使用以及碳排放的环境容量等。对中国制造业而言,推动高耗能行业中的制造业企业启动碳披露项目,帮助企业发现企业碳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未来减排潜力,重在引导更多的企业积极应对碳减排政策,培养企业碳排放规划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变减排约束力为提升企业低碳发展水平的驱动力。 〔9 〕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可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扩大先进产能市场空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0 〕遵循制造业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要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推进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强化制造业企业能源资源节约意识。
(二)积极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制造业承担着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甚至培养企业家的使命,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1 〕我国传统制造业增长方式依赖的是体制转轨红利、人口红利、投资红利、资源红利、外资和外贸红利等传统红利,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回落,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台下移明显,这些传统红利空间在消失,传统红利支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破解制造业增长难题。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改组、改造与升级,特别是用信息化技术改造重化工业,已成为实现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与碳减排双重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社科院2013年产业竞争力蓝皮书指出,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产业间相互支撑的体系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未来几年产业升级仍有较大空间,中国或将迎来“质量型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新十年。在全球气候变暖及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以环境成本优化制造业增长方式,核心是从资源消耗型转向要素集约利用型。2008年全球危机的爆发,标志着化石燃料时代的结束,重振制造业必将选择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实现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国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还远未结束。就发展阶段而言,中国还处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国内的能源体系以煤炭为主,转型升级是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要积极倡导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低碳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最终以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化制造,以管理创新作为降低成本的抓手,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使制造业摆脱“资源诅咒”的宿命。
(三)稳步推进制造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当前,全球正面临着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为特征,以能源生态化、制造数字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产业竞争更趋平行化,依靠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过去,低碳经济与产业创新时代正在开始,我国已从以往的“规模扩张型”机遇期变为“结构升级型”机遇期。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当前,以新材料和3D打印技术等数字化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的比较优势正从低等技术产业转向高等技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也必然影响到制造业企业的发展。 〔12 〕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就是低碳经济,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必须依托先进制造技术为前提逐步推进,一是政府应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激励的产业技术政策,设立碳基金、制定激励低碳技术研发的政策体系。二是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转型促成经济结构调整,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工业集群,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三是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构建低碳技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制造业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推进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全面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为新一代IT发展、提升价值链高端地位的关键技术,可信嵌入式软件是装备精控制与运行监控的关键,是推动我国高端装备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四是通过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和应用电子系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五是稳步推进制造业低碳技术研发,是应对节能减排压力、产业发展战略变革、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使之成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结合点和重要方向,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避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产业老路,加快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低碳产业,最终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制造业需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大制造业低碳化转型能力建设力度,着力推进我国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志元.后危机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理论探索,2011(2).
〔2〕张英华,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3(1).
〔3〕伍华佳.中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产业政策路径探索〔J〕.社会科学,2012(10).
〔4〕胡小娟,刘 姣.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2002~2007年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
〔5〕李廉水.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熊 焰.低碳转型路线图:国际经验、中国选择与地方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7〕黄卫平,丁 凯.发展与转型:中国经济十年〔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2).
〔8〕蔡 军.设计管理:创新竞争优势〔J〕.新华文摘,2013(7).
〔9〕温 泉.中国企业碳披露启动〔J〕.瞭望新闻周刊,2013(16).
〔10〕胡 迟.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J〕.经济纵横,2013(1).
篇3
一、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 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狭义的理解看,低碳经济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带动经济实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转型则是个大战略、总要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是落实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转型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新型工业化”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低碳城市化道路”。落实经济转型也必然要求制度上的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理念的转变。
尽管低碳经济和经济转型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一定区别,但在强调“绿色”、“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二、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还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国内环境,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口,也是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更是确保我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
首先,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进步,将填补经济增长所需技术进步的供需缺口。另外,低碳化还可以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着相当长的产业链,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成为各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也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可以说,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能力,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其次,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如何节能减排,拓展中国低碳经济之路,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在这些耐用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大量消耗煤炭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随着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耗增大,私人汽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加,严重恶化着生态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刻不容缓的可持续发展的国计民生大事,关系到中国和世界的整体利益。目前我国最紧迫的减排任务,是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排放高的落后产业,以尽快把现有能耗水平降下来,并通过新型城市化改造方案和技术进步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运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努力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因此,低碳经济不仅是传统的环保手段,更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选和重要抓手。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继军事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之后的又一大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愈来愈密切, 对于正经历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皆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 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抗风险能力较低。低碳经济不再一味依赖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 而是大力发展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实现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 从而降低了能源结构单一的潜在风险, 提高了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方面, 而且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和消费方式方面。居民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节约能源,改变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个普通的居民都是低碳经济的实践者。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支持;绿色信贷
中图分类号: F832.7
一、国内外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目前,欧、美、日等国家已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减缓气候危机及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英国于2003年首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立法形式促进实现《京都议定书》,以遏制温室效应对经济环境及社会生活的破坏作用的国家;2005年美国就已经通过了《能源政策法》,后又通过一系列如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等方面的法案;2007年欧盟各国达成“欧盟战略能源技术研究安排”; 2008年日本通过技术改进、制度安排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等方式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其重要计划是确立日本到2050年实现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60%至80%的远期目标。
中国对积极参与减缓全球气候及环境问题一直高度重视,积极提出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如1998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2002年的《京都议定书》, 2007年作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提出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底在歌本哈根(Copenhagen)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做出重要承诺,即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45%。部分省市已开展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试验和实践。2008年吉林省吉林市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在低碳经济前景、投资、政策、制度等方面确立了吉林市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绘制了有关《吉林市低碳经济路线图》,成为中国第一个推动低碳概念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同年上海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也推进 “低碳经济实践区”建设。 2010年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及带动效应的深圳市获批成为我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广东省则启动“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以促进经济转型、节能减排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2013年深圳开启碳交易市场。
以上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验和实践说明,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地方低碳经济发展及金融支持实践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和全国循环经济 “双试点”城市——铜陵市,因铜立市,属资源型城市,但目前正面临着铜矿资源匮乏、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和升级,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是铜陵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助推新兴产业和谋划未来重要战略发展的动力,也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2009年作为入选第六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的铜陵市,其低碳经济发展取决于碳金融的支持。
(一)铜陵市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定量分析
铜陵市低碳经济发展,可通过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Kaya公式来进行具体分解并进行定量分析。Kaya公式最初是1989年由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 Yoichi)教授提出的碳排放估算模型,该模型将碳排放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等变量联系起来,主要估算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C=(C/E)×(E/GDP)×(GDP/P)×P
式中:C为碳排放量; E为能源消费量;GDP/P为人均GDP;E/GDP为能源强度,即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C/E为单位能源碳排放量,即碳排放系数;P为人口。
通过上述模型,可以结合GDP等相关数据,对未来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进行计量和测算,从数量上表明其碳排放情况和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以铜陵市为例,2011年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9.4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则为1.042吨标煤/万元。碳排放系数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推荐值为0.67、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IEEJ)确定的参考值为0.68、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参考值为0.69,综合以上参考值,相关碳排放系数取平均值可为0.68。以上数据带入公式计算可得铜陵市2011年碳排放量为409.752万吨,单位GDP碳排放量0.707吨/万元(见表1)。
基于模型测算的铜陵市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来看, “十一五”以来,铜陵市通过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生态城市建设,坚决淘汰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废气排放、粉尘污染较严重的落后产能,实施了有色一冶鼓风炉关闭,钢铁厂、焦化厂搬迁,关停80%以上的小水泥厂,关闭发电小机组等一系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高”产能;另外,通过强化节能预警调控和监察,实行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实施新亚星干熄焦等重大节能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实施污染减排提标改造工程,推动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重点排污企业达标排放等有效措施,使得废气污染源得以有效控制,实现了省政府下达的二氧化硫、碳排放削减量年度目标,单位GDP碳排放从2005年超全国平均水平的1.958吨/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0.707吨/万元,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二)铜陵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践与挑战
从铜陵市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已逐步显现。铜陵市已有银行类金融机构10多家、有色集团财务公司1家、担保机构10多家以及20多家小额信贷公司,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架构已初步形成。同时,以存贷款余额及上市公司流通股市值考查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存贷比、金融相关率等金融指标在安徽省居于前列,经济金融化水平不断提高(见表2)。
从铜陵市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和金融支持指标综合来看,金融支持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以碳强度和金融相关率指标为例,2005-2011年,铜陵市金融相关率 (FIR)由1.85上升至2.24,从长期看,基本呈逐渐走高态势,而同期单位GDP排放指标则呈现逐年走低趋势,尤其是2008年以来,伴随FIR快速走高,单位GDP排放指标也有加快降低的趋势(见图1)。以上表明,金融资源在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持续增强,金融支持与创新是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铜陵市低碳经济发展应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的驱动作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而言,在低碳技术研发、进行节能减排工程改造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投融资体系支撑,但目前这一完整体系尚未形成。因受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固化影响,铜陵市信贷投放、股市融资等金融资源仍集中于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不足;另外,由于低碳经济收益的长期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盈利性目标仍存在冲突,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度不高、金融机构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不足;最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资本市场阶段性滞后、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等制约因素仍与现阶段向低碳经济转型存在一定差距。
以上表明,铜陵市必须进一步明确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发展重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加融资规模,调整信贷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坚定走低碳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铜陵市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与创新路径
从国际经验来看,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淘汰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的低端“三高”产能,促进经济由 “粗放”到 “精细”,由“高耗低效”到“低耗高效”,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同时,应加快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型金融组织体系,有效增加银行低碳信贷投入,加大低碳资本市场融资,多渠道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和动力。
(一)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相关规划,明确金融支持目标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方面与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铜陵市作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 “双试点”城市,已率先在省内出台了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节能专项规划、铜陵市低碳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见等规划方案。为进一步明确铜陵市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重大示范工程以及保障措施,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围绕低碳经济总体规划,进一步制定有关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低碳产业定位和布局,提出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将低碳经济保障措施及金融支持纳入金融规划和相关支持保障计划,明确低碳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目标和任务,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推动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
铜陵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而作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也为其带来更多的产品和业务机会。为此,铜陵市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绿色经济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加大考核力度,促使信贷资金向低碳产业聚集。而商业银行总行等金融机构未来有必要借鉴和遵循赤道原则,主动接纳赤道原则并演变为赤道银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则应加快完善低碳经济绿色信贷体系,将低碳经济项目和企业作为未来信贷支持的重点,加大对低碳经济的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扩大低碳经济贷款规模,在贷款条件等方面给予低碳产业以优惠,创新低碳经济金融产品及服务,增加对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相关行业及产品的融资及服务支持力度,助推中小企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推进低碳“资本市场”融资力度
铜陵市已有的6家上市公司多集中在有色、化工行业,且2007年6月以来已无新的公司上市融资,以上表明资本市场在铜陵市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为此,推进低碳“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政府及证券监管等有关部门可尝试为低碳节能减排企业建立公开发行和上市的“绿色通道”,优先支持低碳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简化审批程序,优先支持符合低碳发展标准的企业和节能低碳建设项目发行“低碳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低碳金融债券”,加大对节能减排、低碳企业和项目的资金投入。另外,还可以将能耗、污染和排放量标准作为公司上市、股票及债券发行中必须达到的强制性指标之一,从而建立对已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低碳减排的硬约束机制。
(四)开拓低碳经济民间金融及其他外部资金
民间金融一直以来被视为正规金融的一种有效补充,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将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特别是在沿海城市,如浙江温州等地区,民间金融更是成为了很多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据央行有关报告推算,中国民间融资规模超3万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超过6%。为满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应当开拓民间金融参与低碳经济融资与发展的渠道及有效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法制环境、建立跟踪监测体系、开展风险教育等手段,扶持和规范民间金融公开有序进入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建立低碳经济多层次、多渠道融资与发展路径。同时,地方政府部门也应通过地方性的政策倾斜、税收优惠及公益宣传等必要措施,引导民间金融及其他包括风险投资、外资等外部资金进入本地区低碳企业和项目,为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3).
[2]人民银行铜陵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金融扶持[J].金融纵横 ,2010(12).
[3]巩斌. 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低碳”路径选择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0(4).
[4]王增武,袁增霆. 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5]张庆.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效果评价初探[J].中国市场,2012(52).
篇5
一、不断解放思想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
仔细研读十七大报告,我们就会领悟到,科学发展观最终落脚点是加快发展。报告明确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目标要求更高,实现难度更大。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在解放思想中更好地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解放思想中更好地把握科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在解放思想中鼓励一切创造性实践,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进入新世纪,我市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同时经济总量规模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同时“两高一资”型工业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城市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由于已探明优势资源枯竭,面临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兄弟城市对我们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农村人口多,贫困面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在参与国内外分工协作中处于不利地位。
这些情况表明,当前,我市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报告中强调的“两个没有变”在我市更加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是我市今后发展的基本趋势。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市情,把握趋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加快发展是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加快发展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只有经济实力增强,才能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实现和谐发展、协调发展。
白银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的转型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包括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经济转型,主要是培育“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转型,主要是实施“四大民心工程”,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文化转型,主要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经济转型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研发主体,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绲途径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转型,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市较好的工业基础、多样化的资源禀赋、优越的地理区位、不断改善的发展环境,是推进转型、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政策性破产重组,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必须准确把握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突出城市经济转型这条主线,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为基本点,力求三者互促互动,努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发展理念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巨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有机统一体。任何一个孤岛型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发展下去的。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目前,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已经建立的支柱产业一体化推进工作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从运作的实践看,支柱产业各工作小组都做了大量工作,但进展并不平衡,发展力度还不够,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比较少。要在高起点谋划项目上下功夫,依托优势资源,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坚持产学研结合,争取每个产业都能够成功运作2-3个基础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加快延伸TDI产业链,使军品民品生产相配套、相关行业相衔接,延伸开发HDI、MDI、PC、PVC、氯碱、氟化工和煤基产业,推动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尽快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能源和新能源产业要聚焦风能,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尽快形成1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壮大洁净能源产业,改善能源生产结构,以碳酸锂等稀缺资源为依托,整合区内相关资源,培育电池等新能源产业。有色金属和稀土新材料要聚焦白银公司的重组改造,在继续做大的基础上,强化深度开发,重振有色金属工业雄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要聚焦陶土资源,把陶瓷产业作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展的重点来抓,抓好已签约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尽快启动建设陶瓷工业园和陶瓷专业市场。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要聚焦后续找矿,挟持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争取在粉煤灰烧制砌块、锌冶炼渣提取有价金属、氟石膏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要在引强入银上下功夫。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要聚焦特色优势资源,突出重点,做大做强。黄河文化旅游产业要聚焦黄河石林,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对白银而言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
大民心工程”,其主体是生态环境建设,对改善白银的生存发展环境具有深远影响,赢得了全市人民的广泛拥护。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市场化运作速度不快。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胆子更大一些,办法再多一些,步子更快一些。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必须依靠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要集中实施好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东大沟酸性废水治理等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进一步加大生态绿化力度,加快西大沟和金大沟综合治理步伐,尽快形成“一环三沟”城市绿地系统。以推广户用沼气为重点,推动农民生活用能由薪柴、薪炭林向沼气、太阳能转变,努力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增强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为直接的措施,也是国家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应该说,这几年是我市环境治理投入最多、成效最大的几年,即便如此,白银市仍被国家列入“流域限批”城市,一方面说明,我市历史积累的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必须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责任,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污染治理进度,实施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能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三、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农村工作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根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生产发展。要认真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新途径,坚持产业富民,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不求多,但求好,努力形成几个规模优势明显、产品特色突出、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河西地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做法,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日光温室种植技术我市最先推广,但目前在种植规模、种植结构、栽培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白银已落后于河西地区。规模不大、龙头不强,就不能形成规模优势,也就难以获取增值效益,难以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要承认差距,但不甘落后,在突出特色上做文章,在扩大种养规模上下功夫,在壮大龙头企业上想办法,争取在乳品产业等领域建设一批规模养殖基地、形成一批优势加工企业,培育一批品牌产品。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农村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创造条件。
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对农民的感情问题,“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问题解决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自然村通广播电视,人畜饮水问题基本解决。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公共财政、公共服务更多地惠及农村、惠及农民,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要积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区域联动,实施“两带两翼”战略,集中发展两带,着力突破两翼,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性互动格局。各地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要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不懈地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引导和促进更多农民在城市和小城镇创业发展,稳定就业。
四、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增强发展活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白银的今天,解决我们面临的现实困难,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要切实提高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自觉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构筑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要深层次推进改革。从“改革抓企业”到“改革抓创新”,是省委、省政府对改革工作认识的升华,也是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要立足于发展,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我市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尚未完成改制的企业,改制的难度增大,必须创新思路、合力攻坚,促进企业尽快融入市场,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已改制的企业,运行机制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生存发展活力。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管理流程再造,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着力解决推诿扯皮、有令不行、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努力建设责任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领域的改革。
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在对外开放上还存在诸多不协调因素,口头上解放思想,行动上因循守旧,叶公好龙。要进一步增强开放的坚定性,把着力点放在扩大招商引资上,发挥优势,转化劣势,看长远、算大账,既要有敢给政策的学识,又要敢有给政策的胆量。一是坚持产业链招商,谋划大项目,通过项目引强入银;二是创新和完善招商方式,发挥小分队招商的作用,瞄准重点地区,定区域、定企业、定项目、定人员,深入细致开展工作,高起点运作项目;三是主动对接省上确定的产业及其相对应企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四是对市内大中型企业的改造提升给予重点关注,支持其与相关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开发,做大做强,尤其要促进招商引资企业达产达标,鼓励二次创业,发挥以商招商作用;五是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力求境外招商取得重大突破六是以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使招商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创新;区域学习;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倪外(1980-),男,湖北黄冈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模式、低碳经济。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0ZD&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071093。
一、问题提出
低碳经济研究源起气候、能源方面的研究,区域经济学视角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1-3]]。独立分隔的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本质仍然是“工业文明+节能减排”、“工业文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实现人地关系和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4]]。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目标由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经济利润最大化,转向社会成本最小化、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民生最优化等综合目标,传统的工业文明与外部治理结合的模式,转向于生态环境内部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由于不同类型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任务、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欠发达地区工业开发强度低,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可以借助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水平高,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优化、外部性内部化等途径寻求区域转型的新模式、新路径。目前,低碳经济发展在我国由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但我国低碳经济的理论认识尚存在不足[5-7]],急需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相应的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从理论上厘清低碳经济的内涵,构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内涵的三维解析
低碳经济是区域在更高层次发展的实现模式,其目标是促进经济产业活动以更快、更科学的发展方式进行,实现区域可持续化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多目标协调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简单的区域碳排放水平的降低,而是区域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8-9]],低碳经济的本质内涵涉及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及国际低碳政治博弈。
低碳技术创新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经济及其建立其上的低碳社会形态发展的核心是相关的技术突破与创新:首先是与区域碳减排直接关联的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突破,通过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创新,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水平;其次是产业技术的创新,产业经济活动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地区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以技术创新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提高三次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转变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再次是具有革命性的低碳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技术革命,建立新的产业体系,能够改变人类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由以经济增长为主,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治理模式创新等创新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区际关系由传统的基于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垂直式关系向基于创新合作的水平式关系转变。区域发展模式转型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区域学习、区域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以区域创新体系为核心,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低碳指标与创新指标一起作为衡量区域新型发展模式的核心考核指标,是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
低碳经济涉及未来全球经济、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空间及相关权利与责任的确定,碳排放权的界定与划分延伸到以确定环境权益为表现形式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外部环境,低碳经济在国际政治治理框架下的实质是将环境问题政治化、全球化,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对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巨大影响。发达国家主导并力图实现的国际碳减排路线图及其治理框架,实际上是将发展中国家纳入新的世界治理框架机制,维持其规则制定者的最大利益。因为,一方面,新技术革命背后隐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碳排放”经过法律建构以后,具有引发金融扩张的潜力,能使处于制定交易规则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重新主导世界发展框架机制。低碳经济是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全球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三、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生态因子从传统的附属支撑要素或“负效应”,转为核心要素,转变了传统的区域发展要素结构,突出了生态因子,创新因子的重要性。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区域发展由资源要素投入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变,区际关系随之发生改变。可持续化发展思想在区域的具体化、标准化,可量化的最新实践即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创新。所以,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7
目前,拥有盐城中威客车有限公司、北京中大燕京汽车有限公司、南京中大金陵双层客车有限公司三家汽车制造企业,形成了中大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与之配套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正筹划中,正申请国家立项,是国家、省、市的“十二五”重点支持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新兴产业。这是对加快中大新能源客车发展步伐,促进中大汽车转型升级、产业扩张的强力推动。经历多年发展,由成立之初的小作坊逐步发展到现在新能源产业的后起之秀,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产业正在努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正在慢慢转向“创新、绿色、环保”的新主题。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企业必须逐步转型升级,那么作为民营企业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呢?特别是像中大这样的民营企业如何能在新能源高科技产业领域成为后起之秀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徐连国先生。
徐连国告诉我们,转变全员观念,特别是核心层。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我们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升产品档次,使产品适应市场未来的发展需求。原来我们中国是小作坊,后来到了标准化(也叫做制造),现在到了创造,并且我们已经做到了领先,所以说企业转型实质上就是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大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民营企业,中大汽车集团在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如此建树,成为后起之秀的领跑者,其发展路径和基本经验就是在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驱动下,不断进行产品转型升级,实现了三大跨越。
第一步跨越:从小作坊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创造中国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第一品牌的跨越。中大集团现在是集科研、制造、贸易、投资于一体的科技型、多元化、国际化大型民营股份制综合性企业集团。中大牌汽车修理检测等系列设备是中大集团的支柱产业之一,与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香港中大国际,于2001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是江苏省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也是全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汽保设备制造企业。
第二步跨越:从汽保设备到整车制造升级和跨越式发展。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中大先后控股重组了盐城中威客车公司、北京燕京汽车公司、南京金陵双层客车公司等四个汽车制造企业,形成了中大汽车制造系列,具有制造大中型客车年生产1.5万辆的能力,拥有先进的底盘、焊装、涂装、总装四个现代化的生产线和自动化检测设备,形成了规模化的商用车制造基地。
第三步跨越:向战略新兴产业进军,从制造传统大型客车向纯电动客车研发制造的跨越,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转变。中大纯电动客车经过动力系统集成到整车系统集成的研发,经多重检测和示范运行检验,其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性能优势得到市场认可,不仅在国内实现了商业运行,而且远销国外。
中大抓住了全球汽车行业转型的机遇期,在创新的驱动下,成功的实现了转型发展,产品升级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通过走系统集成创新之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确立了行业的领先地位。
在谈到多年来个人成功经营企业的体会时,徐连国讲到,我们学习西方的管理学已经有很多年了,西方着眼于管事做人,注重流程执行,突出规范性特征,用按规范做事的结果体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而中国的管理着眼理人管事,注重以人为本,实现理人、安人、升人的目的。探索中大式的管理模式,那就是理事、安人、舒心。总结起来,对于转型升级的“如何转,怎么转”的问题,在实践中必须要把握好四个问题,那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机遇。
所谓“天时”,指的是大环境,企业转型要符合社会的生存环境。这需要精心组织和谋划,需要选择好正确的方向和路径。中大的转型升级始终围绕汽车产业的发展,高瞻远瞩谋划产业的地位,“跳出汽车做汽车”,从能源出发,以纯电动为切入点,以科技为支撑,在新能源纯电动客车领域创造了属于中大的传奇。
所谓“地利”,就是必须要认清行业转型的必备条件是什么。转型升级一定要围绕着主业进行,要从自己的优势下手。
“人和”说的是企业的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必须均衡发展。这三者是企业转型升级成功的三个先决条件,缺一不可。其中,人力资源是核心,货币资源是基础,社会资源是保证。只有将这三种资源做到均衡发展,企业转型升级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第四个关键叫“机遇”,也叫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必须有机遇,没有机遇,什么都做不成,机遇来临了,不转也转了,机遇不到,想转也转不了。徐连国希望中大做行业的先行者。等待机遇不如创造机遇,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判断力,捷足先登,抢占先机,这种引领市场先机的经营理念与中大的成长一路相随。
天时、地利、人和、机遇构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外部条件,丰富的才能和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是人的内部条件,只有这四个因素同时具备,转型升级才能成功,否则表面上转,实质也转不成。
股权社会化,改变公司运行模式
民营企业的发展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资金来源、人才引进、技术更新、产权结构等问题,是民营企业要闯的四道关口。中大集团,作为一个民营企业,靠徐氏兄弟白手起家,也属于是一个家族式的民营企业。伴随着集团的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能够承受得住巨大的竞争压力呢?如何实现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跨越?对于这个问题,徐连国说,“转型根本的标志就是股权社会化,因为只有股权社会化了,股东才能不便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职业经理人才有市场,未来发展才有希望,真正实现共赢的境界。不解决股权社会化,职业经理人也不可能帮你当家作主,这个是最考验的、最难的,而中大目前已经达到了收官阶段,已经基本达到股权社会化的标准,只有达到这个标准,下一步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行动,否则,再强大的本领没有用。我们要转型就是要转变企业全员的观念、管理模式、管理架构,转型就是转这几个型,如果这几个不转,再好的企业也转不过来”。
徐连国表示:上市给中大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融资后援,可以说若没有上市,就没有中大今日的格局,融资渠道的拓宽为中大后期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睿翼领导,高瞻远瞩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带领,徐连国与生俱来的前瞻眼光一开始就奠定了中大的行业地位。徐连国认为一个企业特别是企业的老板要看到未来5年后的事情,5年后怎么适应市场,人们常说论文不等于技术,技术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市场,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讲必须具备很清晰的思维,才能适应市场。中大集团在十余年前,就预见了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走向,并经过12年坚持不懈的研发集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客车专利技术达21项,这些是中大汽车能够率先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基础。2012年7月,中大新能源纯电动客车5000台技改立项率先获得国家工信部报备批准量产,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多数都处在示范化运营阶段,而中大集团的新能源汽车早已在路上跑了两三年,已实现商业化运行。中大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对于国人来说自是不陌生,而中大新能源纯电动客车与天津交通集团共同研发已两年多,运营期间零安全事故让双方的合作比较愉快,天津交通集团在参与中大纯电动客车的研发和运行中,积极努力的推广中大新能源客车的发展。据了解,中大汽车的七款新能源客车将在近期进京参加北京公交示范线路运行,中大汽车也是唯一获准进入北京示范运营的京外企业。
谋求合作,合作亦有道
基于对未来纯电动客车发展方向的把握和资源储备,中大新能源客车将成为国际纯电动客车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领军企业。徐连国讲到,“我们的信心源于对未来纯电动客车领域重大资源的卡位式占有,我们是电动客车国家标准制定的核心参与者;轻量化技术储备;中大新能源客车排他性的拥有了服务国内高端制造业近十年的精密制造技术,可确保整车质量不超过国家标准并可持续领先其他纯电动客车生产企业”。
2012年7月,中大新能源纯电动客车5000台技改立项率先获得国家工信部报备批准。这主要是源于中大BE纯电动客车具有的五大特色:
一是在天津两年多的批量商业化平稳运营,彰显了中大BE纯电动客车的安全性、可靠性;
二是早出晚归、夜间充电的动力电池及整车集成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三是独有的超低温电池技术,能让纯电动客车在零下20℃至零下40℃的超寒冷环境下照常运行。徐连国说,一般的电池极限工作温度是零下20度,并不适用于北方的严寒气候;而中大的电池极限温度则是零下40度,方便北方用户使用,甚至是北美、北欧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也可以应用。
四是随车充电的技术的突破,更是减少了充电站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徐连国指出,“由于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同时,纯电动车充电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充电站往往需要较大的面积场地停放充电中的客车。而包括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市区内用地紧缺,难以提供足够的用地,制约了电动车领域的发展。针对于此,中大纯电动车专门研发了随车充电的系统,电动车自带充电设施,只要有380V的电源就可进行充电,一次充满电需要4~6个小时,可行驶300~500公里。”
五是全新的商业模式“我造车、你买车、他付钱”,最大限度地降低购置成本和运营成本。针对纯电动车较高生产成本导致的高定价,徐连国表示,中大专门为此引入了新商业模式,并称之为“我造车、你买车、他付钱”。具体而言就是先由金融机构从企业购车,再以租赁的形式租给用户,这样用户便可避免一次性付出较高的购车投入,提高纯电动车产品的竞争力,并实现共赢。
除此之外,时机的把握就是度的把握。中大正在研发的轻量化精密铸造鸟笼结构车身技术,攻克全球客车车身结构的空白领域,抢占全球客车技术制高点。
在未来3~5年,中大坚持立足江苏、稳居国内、全球扩张的发展战略,通过零资产出让股权、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等方式实现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同步发展:计划3年内投资20亿元,年产5000台,产值100亿元,税收10亿元,利润10亿元;5年内投资100亿元以上,年产2万台以上纯电动客车,年销售额500亿元以上,利税超100亿元。
中大新能源客车项目规模庞大,但仅靠中大推动此项目,力量明显单薄。据悉,中大BE纯电动客车项目是国家、省、市高度关注、重点扶植和大力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汽车产业加速重组的背景下,中大汽车与优势企业的重组已是必然趋势。中大汽车也表示竭诚欢迎国内外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参股、控股的方式共同致力于新能源汽车事业的发展,合作共赢。
美国、土耳其先发将开拓海外市场
中大集团已与美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启动新能源客车项目,在美国拟建立纯电动客车生产工厂,预计总投入3.1亿美元。此外,由于土耳其独特的地域优势,中大还有望在土耳其投资新能源客车项目。
“中大每年都会销售一些传统客车到海外,已建立了相应的营销服务体系,同时,由于节能减排是全世界的共识,大家对新能源汽车都有很大需求,因此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中大也会着眼全球市场。”徐连国说。
后记
篇8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铁道部、城乡建设部、环保部、科技部,组成“一委六部”跨部轮值机构,共同制订出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高耗能领域与中国50个最大城市的“低碳发展国家行动方案”,设计相应的调控总量和约束性细则,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低碳发展蓝图,并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执行附件,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试点地区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地域代表性和不同的城市类型。国家希望试点地区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低碳发展道路。
认识高碳城市
谷树忠,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资源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他主要研究领域是资源经济与资源安全,主持过“中国资源报告”、“世界资源态势与中国安全战略研究”等国家级研究项目。目前,有部分人对高碳城市以及高碳城市转型存在错误认识,一些地方出现节能减排项目不顾成本盲目应用,上马一批节能减排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谷树忠就高碳城市转型发展的有关问题接受了《经济》记者的专访。
《经济》:高碳城市是不是只说那些资源型、能耗高的工业城市?为什么?
谷树忠:这里要区分碳汇和碳源。严格意义上讲,高碳城市应该是指高碳源的城市,即二氧化碳排放较高的城市。而二氧化碳排放的多少、高低,既取决于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取决于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不难看出,作为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较多、较为密集的资源型产业,特别是化石能源产业等,往往是高碳产业,这种产业较集中、规模较大的城市,则往往是高碳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煤炭及其加工转化产业规模较大的资源型城市,也就往往是高碳城市,同时也是高能耗城市。
《经济》:有资源型城市负责人在谈到该市转型发展时,提出“核心是转型,重点是项目”的思路,以产业新兴化为目标,培育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日用陶瓷、生物制药、食品工业、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实现非煤经济多样转型。您如何评价?是不是非煤经济就达到高能耗城市转型的目的?如何正确看待高碳城市转型?
谷树忠:此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有其片面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核心是转型”是对的,但关键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要处理好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一个好的城市?不是说GDP上去了,或者财政税收上去了就是一个好的城市、好的发展。为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是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最为迫切的。因此说,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是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体现。
当然,任何城市都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主导思想盛行的国度来说,没有产业或者没有主导、支柱产业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培育当地主导、支柱产业至关重要。
这里所提出的发展非煤产业,是对的,关键是替代产业的选择。这里所列出来的所谓新兴产业,其实有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兴。而且,这些产业的原材料基础如何?生产传统如何?市场前景如何?这些问题均需要关注和回答。另外,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产业就是低碳的,相反,陶瓷及建材往往是高碳的。
《经济》:高碳城市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谷树忠:主要问题还是环境容量问题、生态占用和生态赤字问题、水资源支撑问题。几乎所有的高碳城市,都无一例外地面临水、环境、生态压力。生态赤字往往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
另外,高碳城市转型还面临产业竞争乏力的问题。一是长期的资源型产业发展往往对非资源型产业产生投资等方面的挤出效应;二是非资源型产业社会分工格局业已基本形成;三是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支撑,而这往往是高碳城市所缺乏的;四是现有的高碳产业往往对低碳产业的进入产生环境排斥作用。
《经济》:当前,高碳城市转型低碳发展要做哪些事?
谷树忠:要做的事情很多。一是要区分自己的碳是为谁生产的。如果是为他人输送清洁电力等而产生的,就要争取相应的碳补偿,包括碳排放指标统筹等。二是要制定严格的低碳发展战略,从生产、消费等方面,全面而有重点地推进低碳发展,确定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三是要建立健全低碳发展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补偿机制、动员机制、创新机制等。四是要加强碳汇的建设,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努力以碳汇增加减缓碳源的压力。
《经济》:作为研究学者,您认为国家政策层面应出台哪些措施来促进高碳城市的转型?您认为我国应建立什么样城市低碳发展的评价体系?
谷树忠:一是要加强对高碳城市的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化石能源基地的政策扶持,尽快出台一揽子扶持国家能源基地的政策――《国家能源基地政策纲要》。二是应尽快出台旨在解决或缓解高碳城市转型的投融资问题的优惠政策,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三是尽快解决区际碳交易的政策缺失问题,以促进区际碳交易。四是应鼓励和支持高碳城市自行碳交易,以增加碳汇来消化碳源增量,实现区域碳平衡。
至于城市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极为复杂,需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文化等方面的指标,更应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和理念,要有反映城市形态及其健康水平的评价指标,还要有市民幸福感等指标。当然,还要有一些微观层面的指标,包括交通畅通、安全、舒适和经济性指标,就业充分、安全等指标,受教育公平、效率指标,等等。
110个城市分析样本
2010年,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进步很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强度偏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过分看重成本比较高的光伏产业,忽视公共投入成本;为节能减排“拉闸限电”现象严重;缺乏低碳发展规划、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等。
为了科学推动我国城市低碳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湖南工业大学、经济日报所属经济杂志社等单位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发起成立了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今年3月2日,该中心正式对外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2011》绿皮书,该书尝试从理论、实践、综合、前瞻等方面有所创新,并编制整理了中国110个地级以上城市能源与碳排放数据。
根据《中国低碳城市发展2011》绿皮书显示:2008年,在1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3吨以上有石嘴山、临汾、西宁、攀枝花、抚顺,分别是7.206吨、3.760吨、3.705吨、3.299吨、3.084吨;排放每吨二氧化碳生产力水平不足2000元的城市就有18个,其中石嘴山仅为0.053万元,二氧化碳生产水平最高的是深圳,每吨二氧化碳生产力水平为0.795万元。由于我国的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单位GDP的消耗标准煤的高低,不仅意味着单位GDP产出所伴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多少,还意味着能源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安全水平的高低。因此,煤炭利用率是一个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在绿皮书中,详细地了2008年我国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各项指标数据,主要包括110个城市中低碳转型发展前十位城市、后十位城市、指标数据、排位比较四大类分析图表数据,并分别就GDP总量、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生产力水平、能源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总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民碳消费结构、碳排放就业岗位贡献、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城市森林覆盖率、公共电汽车交通工具使用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十四项指标逐一分解列图、列表。
转型途径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我国低碳发展的选择不仅决定我国未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前景,也影响着世界未来的发展前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具体实际和发展阶段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一致观点。
但是从各地对新能源的理解和实施方案来看,刻意追求太阳能项目而不顾及应用成本的现象比较突出。像一些城市的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大,市场效果欠佳,太阳能发电每度电的成本比目前的水电火电成本高约2~2.5元。除此之外,我国高碳城市转型还面临节能减排机制、措施、研究体系等还不够完善的问题。
篇9
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格局处于重要变动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有发展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全球增长方式、供求关系、生产与分配结构深刻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与空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长远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中央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综合考量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和持续发展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和本质要求,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增长模式看,由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支撑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型增长升级为更多依靠创新驱动、集约节约、绿色环保的内涵式增长。二是从发展动力看,由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增长升级为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增长。三是从追求目标看,由主要关注增长速度升级为更多关注发展质量效益。
二、河南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河南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主线,统筹兼顾、举纲带目,积极谋划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受发展基础、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制约,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竞争力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公共服务水平低等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集中凸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尤为紧迫。
第一,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就难以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长期以来,河南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为主、产品结构以初级和原字号为主,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低端。2008年以前,煤、电、铝、水泥、钢铁、煤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占工业比重70%左右。这种结构,在经济上升周期,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河南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年均增速在13%以上,最高年份超过14%;但在遭遇危机、经济下行时期,遭受的冲击也会集中放大,增速回落很快。因此,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这种对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初级加工比重偏大的产业体系难以持续,如果再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快速增长将难以保持下去。
第二,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资源环境已成为制约河南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瓶颈。比如,河南人均耕地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石油已消耗2/3,天然气已消耗一半以上,铝土矿只能满足开发需求10余年,铁矿石基本依赖从外国进口和外省购进,即使储量很大的煤炭资源也由净流出变为净输入。随着能源资源消耗量增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再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将会出现资源承载不起、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接受不了、发展难以持续的局面。
第三,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就难以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发展。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发展中大省,2012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2%和95.1%,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人均支出在国家很大支持下仍然位居全国后列,其中人均教育投入全国倒数第四,人均文化支出全国倒数第二,人均卫生总费用全国倒数第一,人均科研投入全国倒数第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有悖于发展目的,难以满足城乡居民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快河南转型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对策思考
第一,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根本路径。就是要积极适应新阶段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推动发展方式由外延型转为内涵型、粗放型转为集约型、速度数量型转为质量效益型。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河南产业结构提升水平总体落后于经济规模扩张水平,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成长要求不相适应。必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改造创新,加快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食品、纺织服装、家具等市场前景好、成长快的产业,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践中,要把壮大增量与优化存量两篇文章联手做、以做大增量带动存量优化,作为新一轮产业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二是推进生产力布局集聚集中。生产力布局状况关乎产业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形式,对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必须抓住产业集聚区这个最具战略性的抓手不放松,继续推动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以生产力布局优化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三是以绿色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当前,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环境污染与群众日益增强的环保诉求之间的矛盾更趋凸显。同时,节能环保也是一项潜质很大的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促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使经济成为无毒的增长、可持续的增长。
第二,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战略基点。从中长期看,毫无疑问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政策取向,逐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但就现阶段而言,河南外贸出口总量不大,消费规模短期内难以大幅扩增,还要正确把握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并重、扩大消费与增加投资并重,继续扩大出口规模,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特别是,河南城镇化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也比较落后,增加投资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关键是要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民间投资,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投资效率。今后一个时期,河南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根据测算,河南一个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个人消费可以增加两倍,增加的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需求约在10万元以上。目前,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聚焦点,必须把城镇化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性战略举措,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探索破解事关城镇化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三,把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改革和开放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两个强大引擎。当前,河南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着技术落后和制度滞后的双重束缚,既需要重视技术创新,也需要加强以完善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制度创新,还需要以开放促进改革创新,激发社会、企业、个人的创造活力。从推进科技创新看,要努力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并推动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解资源环境瓶颈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解决一些关键性、瓶颈性技术难题,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投融资和成果转化等机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加强制度创新看,在核心环节选择上,需要从初始的以企业改革为核心,转变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尽可能地向市场和社会放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加法”;在企业改革内容和方式上,从国有企业改革为主,转变为以产权主体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主;在市场体系构建上,从前期的商品市场领域为主,转变为要素市场领域为主,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序性,保证各种经济成分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尽快完善体现经济升级要求的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导向和指挥棒作用,使转型升级成为各地各部门的自觉行动。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上,国家赋予河南一系列先行先试权,我们要积极探索好、实施好,最大限度地挖掘体制潜力,释放制度红利。从扩大对外开放看,目前河南开放程度低、自身基础弱,仅靠自身解决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不仅慢,而且有些问题也很难解决。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新机遇,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扩大开放范围,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借力转型,借力升级,借力跨越。
篇10
关键词:宝山;倒逼机制;低碳转型
"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of Baoshan low carbon transition reflections
Liang Hao Guo Qi
Abstract: low carbon economy accords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long-term development trend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oshan at the present stage, we should objectively to realize Baoshan to low carbon transition is fac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 The article from the forced mechanism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of Baoshan low carbon transition, combined with the low carbon transition thought innova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regional structure, traffic structur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low carbon low carbon action pilot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f Baoshan low carbon transition.
Key words: Baoshan; Forced mechanism; low-carbon transition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十二五”期间宝山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宝山将从一个“粗、大、黑、散”的传统工业基地,加快转型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滨江新区。因此,本文就“十二五”时期宝山如何基于低碳城市建设来推动区域的低碳转型提供一些思考。
一、宝山向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倒逼机制
首先从全球来看,后危机时代A模式(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西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的深度调整,倒逼我们宝山的向低碳转型。
a模式一词来自于“全球环保运动的宗师”莱斯特・布朗先生,在布朗先生看来,目前基于a模式的世界经济已经坠入了“庞氏陷阱”,即世界经济的发展不是基于技术资本的创新,而是正在耗用自然资本的本金,一旦过度扩展,自然资本耗竭,发生的便会是庞氏类型的崩溃。一些绿色经济的研究者就预言,按照著名的康德拉吉耶夫经济长波理论或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第五次创新长波之后,即将来临的是以资源生产率革命为特征的第六次创新长波,而这个长波的意义就是开创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向低碳转型,宝山也不得不向低碳转型。
其次,从宝山自身来看,宝山的城市特点、产业特点倒逼宝山向低碳转型。
从城市特点来看,根据全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宝山目前已经进入上海区县人口数目的前三名,而宝山又是除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以外国土面积最少的城区,地少人多的现象越发明显。其次,宝山作为传统工业区,能源需求比较高,主要的能源和资源又依赖于外部,资源稀缺型特征越发明显。因此,地少人多和资源稀缺并存的特征决定了宝山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转型之路,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产业特点来看,首先宝山作为传统工业区,工业企业云集,工业能耗占到全区综合能耗的75%,产业能级不高。因此,为了提升宝山的产业能级必须走低碳转型之路。其次, “十二五”时期上海市下达我区的节能目标是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8%,是全市下降幅度最大的4个区之一,减排的压力比较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倒逼我们宝山向低碳转型。最后,从产业目标来看,宝山目前致力于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既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 也要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宝山向低碳转型, 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 而且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服务经济发展的契机。宝山作为传统工业区也更要把握低碳转型的机遇凸显宝山的服务业特色, 促进低碳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互动发展。
最后,“钢铁宝山”、“厂区宝山”色彩过浓的宝山形象势必会给宝山的竞争力提升以及城市转型带来巨大的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倒逼宝山向低碳转型。
目前世界科技孕育新的突破,新兴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迅速,使得抢占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上海十二五时期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创新靠的主要就是产业和人才。宝山受限于传统的“钢铁宝山”和“厂区宝山”的形象,相比中心城区而言,对于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宝山只有向低碳转型才能展现宜居宝山、生态宝山和滨江宝山的新形象,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全市新一轮发展中取得主动,进而提升宝山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宝山低碳转型的领先意义
“十二五”期间,上海试点推进的低碳发展实践区分别是:南桥新城、虹桥商务区、长宁虹桥地区、原卢湾区中南部、临港新城主城区、金桥加工区、崇明县、徐汇滨江。但是您仔细看看这些地区,基本没有真正的高碳区域,更没有上海典型的高碳区域比如宝山的钢铁基地、金山的化工区,黄埔的商业区等等。因此,如果我们宝山要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二次创业的机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因地制宜的走低碳转型之路,一旦宝山实实在在的从高碳变成低碳,不仅在全市范围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领先意义。
三、“十二五”时期宝山低碳转型的思考与建议
低碳转型的思想创新告诉我们,一个低碳的城市意味着三个脱钩:第一个脱钩是城市空间让经济增长跟城市扩展跟土地消耗脱钩,从蔓延的城市变成紧凑的城市。第二个脱钩是城市的物质流要从开放的、单通道的,变成闭环的、循环的、仿生的模式。第三个脱钩就是生活模式应该以使用为导向,而不是以购买为导向、占有为导向。根据三个脱钩的思想创新,紧密结合宝山的现状,这里给出了宝山“十二五”时期低碳转型的思考与建议:
1、集聚式发展
从我们宝山的现状来看,因为厂区、城区、农村地区的并存导致宝山现在是分功能的发展,这样就导致我们的宝山是蔓延式的城市发展,每天大量的人群在居住、工作、休闲的地方之间钟摆式的交通往来。因此,宝山区域结构的低碳化调整凸显的就是集聚式发展的理念,具体包括四个区域。首先“四个中心”建设是上海相比其他城市独一无二的优势,而宝山现在着力加强的就是航运中心建设,其中滨江带开发和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设是我们宝山十二五时期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的重要抓手。因此,“十二五”时期宝山首先要形成代表滨江城市形象的核心功能带,全力打造“滨江宝山”功能集聚区。与此同时要加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软实力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形成代表宝山形象的新名片,要让世界人民知道宝山不光有宝钢,更是涵盖游轮经济、滨江风貌的现代化滨江新区。南部分区作为宝山靠近中心城区的辅城区,需要在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导入和产业转移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提升其城市化品质。基于低碳化的视角关键就是做好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配套。这么多市区人口的导入,需要建设功能完善、交通便捷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区。中部分区即淞宝地区、杨行地区和顾村地区构成“组合式”新城,强调组团式发展,即核心功能区,要涵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综合性商务区和休闲公共活动中心。北部分区重在积极打造融产业发展与生活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新型宜居宜业社区。只有这样集聚式的发展才能实现宝山的经济系统小于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小于宝山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宝山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2、发展公共交通
低碳转型提到的第三个脱钩就是服务的循环,从个人拥有走向公共服务型的消费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立足于宝山的实际,首先就是要打造慢行交通系统,与区域规划进行有效对接,打造三类城市魅力区:城市吸引核――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淞宝、大场等中心商业商务区;城市活力核――上海大学以及非住宿类高级中学、职业中学;城市和谐核――顾村、杨行等大型居住社区、社区活动中心。在“慢行核”内,慢行交通处于绝对优先地位,比如继续发展自行车租赁系统,设置自行车专用道、步行专用道,与宝山城市风貌、景观创意、休闲、观光、旅游以及商业紧密结合。其次,宝山公共交通发展的第二种方式就是以综合通枢纽为节点,建设快速公交网络。通过在轨道交通节点,部分交通枢纽之间建立快速交通网络,可以有效方便市民出行,减少目前宝山小黑车运行的问题,体现了城市交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最后,基于宝山东北濒长江,东临黄浦江的水路优势,切实加强水体网络建设,构建集航运、游览于一体的河网系统。
3、推广节能五色管理法,控制高能耗产业
“十二五”时期上海市下达我区的节能目标是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8%,是全市下降幅度最大的4个区之一。因此,节能减排的压力比较大,因此节能减排重点在于推广节能五色管理法,控制区属的高能耗产业。根据此法,区内年耗能5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按照能耗比被划入绿、黄、橙、红、黑五种颜色网格,其能耗程度依次递增。通过不断监控的“五色图”,区经委锁定重点能耗大户,并配以相应的“能源诊断”,助其节能改造。对黑色、红色能效网格企业加强夏冬季用电“错避峰”调控,实施“差别电价加价收费”政策;对连续两年“能效色块”属性梯度不转优的重点用能单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区财政将会安排节能专项资金,用以加快推动企业节能改造。
4、低碳试点
“十二五”期间,宝山处于低碳转型的起步发展阶段,要以低碳试点为核心,开展具有标杆引导作用的示范项目建设,在低碳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发现并扶植这些示范项目,以形成经验促进面上工作的开展。
1低碳社区。罗店镇美兰湖社区的北欧新镇,目前的新建房产建筑材料已达到较高的节能标准,可以积极考虑引入世博会的低碳理念甚至一些场馆的低碳科技,并以此为契机率先倡导低碳生活,打造上海第一个“低碳社区”。
2低碳企业。比如基于宝钢的示范效应,打造低碳经济示范企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宝钢为绿色世博会作出的贡献远不止一个宝钢大舞台。世博园区内,60%以上透水、透气路面铺用了一种环保混凝土地砖,这就是由宝钢钢渣制成的混凝土产品。因此,基于宝钢在循环经济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成果,宝山政府可以与宝钢开展低碳经济合作研究,将宝钢成熟钢渣废气处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引入到宝山其他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企业中,通过宝钢的示范效用,将宝山区属范围内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走在前列的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示范企业,从而推动全区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工作的开展。
3低碳园区。宝山区内工业园区在“十二五”期间将会逐步向北部的宝山工业园区和宝山城市工业园区集聚,体现出集聚式发展的优势,因此可以在园区内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请专业的是节能服务公司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这样既可以使园区内企业不需要承担节能实施的资金、技术及风险,还可以更快的降低能源成本,获得实施节能后带来的收益,并可以获取节能公司提供的设备,因此“低碳园区”建设对于宝山完成“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4低碳交易。钢铁行业作为高能耗产业,节能减排的压力比较大,宝山可以依托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优势,以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和上海钢铁基地为载体,尝试率先建立国内钢铁行业的碳交易市场,争取形成一个新的金融市场服务领域,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5、加强生态绿化建设
宝山目前拥有6000多亩的生态绿地,但苦于周边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没有起到良好的碳汇等一系列的生态功能,为此宝山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推进生态绿地周边配套建设,更好地发挥绿色生态资源的景观和游憩功能。
6、低碳行动
低碳的生活方式首先是建立在提高市民对低碳发展的认识和认同基础之上, 引导市民逐步加深对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一是发挥媒体的平台作用, 通过报纸专栏、电视专题片及讲座论坛等各种形式, 向公众宣传普及有关的知识和理念。比如开通宝山低碳生活的官方微博,邀请形象健康的明星作为宝山低碳生活的代言人,通过电视宣传片的形式像全上海的市民宣传低碳生活,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宝山低碳生活的新形象,有助于树立现代化滨江宝山的新形象; 二是依托校区、社区力量, 举办知识竞赛、节能家庭评比等各种活动, 扩大影响。
低碳的生活方式更是体现在市民的日常行为和具体行动之中, 引导市民逐步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消费理念。低碳经济更应该关注服务,而不是物品生产。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把刺激经济都花在产品上,这都是花在了分母里。其实,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是提高服务水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拥有物品,所以提高碳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服务价值。以后对于企业来说,更多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服务。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不是购买物品,只需要够买服务。“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就是一个很先进的理念。以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德国不来梅的汽车共享为例,在不莱梅的汽车共享俱乐部,一辆汽车可取代6辆私家车,汽车共享后马路更通畅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了,越来越多的停车空间变成了公共空间。而对个人而言,依旧可以依赖快捷的汽车。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亦没降低生活品质,这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两全理念,确实是解决城市交通难题的良方,也是低碳教育的宣传中值得大力提倡的先进理念。
参考文献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2、张京祥: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J];规划师,2010年05期
- 上一篇:乡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 下一篇:仓储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