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加涅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 of Gagne's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to the

Teaching Object Design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 Wenjie

(Literature Department,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The teaching object is "conductor's bat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an guide the align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way that raise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New course standard suggested 3D teaching object system which gave the object design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a direction. But the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design still exist a lot of questions in the fulfillment. And this to a large extent affected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of language teaching. This text aim is in analyzing to apply Gagne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And qu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design.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Gagne,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theory, The teaching object designs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浪潮。但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指导课堂教学的走向,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1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简介

加涅把学习的结果看作为学习心理状态或能力和倾向的改变。加涅所谈的能力和倾向包括五个方面,所有的学习有且仅有这五种学习结果,它们分别是:

(1)言语信息是指能够对某种关键或某组概念进行陈述的才能,即通常说的“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借助适当的线索即可提取出来。

(2)心智技能是指学习者借助符号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习得才能。心智技能就是“知道应如何”或称“程序性知识”。

(3)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进行管理的习得才能。认知策略在信息加工模式中起着执行监控的功能,控制行为主体对环境的应付行为。

(4)运动技能,这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运动执行活动的习得才能。运动技能是由一系列联系紧密的动作程序所组成,它很少用言语影响或线索提示得以掌握,只有靠活动本身的练习。

(5)态度是指影响学习者选择个人行为的心理状态。态度一般包括感情成份、认知成份和行为后果。态度指向获得,个人对某类事物、事件或人物采取某种行为均受态度的影响。

2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启示

2.1 知识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它在语文课程中曾与“语文能力”一起被视为教学的两大目标。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知识”被剔除在课标之外,其“基础”地位似乎不复存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语文是一门注重知识积累的学科,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能否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代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人新事新概念反应快速,易于接受。但知识积累少,语感差,这是语文素养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应注意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依照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三种外部条件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首先是刺激, “认知结构”在刺激的影响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而新的知识更容易被纳入较大的意义结构。其次是诉诸学生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理性,更加高效。最后是复习,复习对促进学习的促进作用已经通过无数的实践得以证明。

2.2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不仅仅限于记住特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使用信息。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实践性”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心智技能、认知策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这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概念学习”,具体到语(下转第83页)(上接第75页)文教学实践中,“概念”包括听说读写知识的概念,还应包括交际技能知识的概念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概念。其次,“规则运用”,规则是概念的组合,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通过对这类知识的学习能使我们对多种事物或现象进行预测、解释及控制。规则知识的学习结果,通常是通过“如果――那么”的方式来表达。学生能运用特定规则解决特定类型问题是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的预期行为表现类型。学生只有理解规则中的每一个概念,才能恰当运用规则。如果学生的学习结果,只能停留在简单地复述或写出定义并非运用规则,这能称作为知识。只有学生实际去应用并且得出某个结果才能称为规则运用。最后,“问题解决”。这是最高层次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对概念和规则(原理)的运用来解决问题。例如,在了解会话交际中不同风格和实用技巧的基础上,解决会话中出现的交际冲突问题。学生能选择与运用正确的规则解决特定问题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的预期行为表现。

2.3 动作技能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一组肌肉协调动作来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动作技能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一般成人一生中要学得成千上万种动作技能,由于大部分动作技能掌握得较好,几乎可以在自动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骑自行车等。同时,在不同的领域对动作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样,在语文学习领域,动作技能主要是指正确书写汉字,准确朗读文字材料,准确表达思想,在交际活动中体态语言的准确运用等等。

篇2

一、熟稔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英语教学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只有掌握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恰当地运用语言。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西方人更注重实用,中国人更偏重精神感受,反映在语言上,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中西思维中的逻辑顺序表达不同:拿地址来说,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先大后小,按照国家、省、市、县、乡、村等顺序排列。而西方国家则相反,他们是先小后大,由点到面。如:“中国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区”是中国的写法,而西方国家的写法则是Jinming District,Kaifeng,Henan,China。再如:姓名的表达习惯也不相同。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

(二)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社会,人们尊师敬老、重经验、重年龄。即使现代穿越题材的小说也是穿越到古代,鲜有穿越到未来的。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都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价值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西方穿越题材小说大多是穿越到未来的。

(三)生活礼仪的差异

1.称呼与招呼:中国人注重繁文缛节的礼仪,一般打招呼时是先称呼再讲话。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人打交道,中国人往往会使用不同的亲疏称谓和社会称谓(这也表现了对他人的一种尊敬)。但西方人更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因此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一般都喜欢直呼其名。中国人喜欢非对等式的称呼方式,而西方人则喜欢对等式的称呼类型。其中,最典型的,如:在汉语中有伯父、姑父、姨夫、舅舅、叔叔等的区分,但在英语中只用一个uncle来表示。汉语中常用的打招呼语“要去哪儿啊”并不是真正想知道别人要去哪里,所以对方可以随便回答。然而,用同样方式向西方人打招呼,他们往往会理解为你在打探个人隐私,让他们感到难堪和不舒服。

2.劝告和建议:中国人认为出于礼貌关心别人的个人状况是必要的,而西方人认为不应该过问别人的私生活。如果一个中国人问一个美国女士:“How old are you?”这句话会使这位朋友很不高兴,觉得你在窥探她的隐私。

3.赞美与批评:中国人在受到赞扬时总是表现得很谦虚。西方人比较善于赞扬别人,被赞扬者往往会欣然接受。中国人在批评别人时常会使用婉转、含蓄的方式,西方人批评别人总是直截了当。

(四)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如意,而英语中dragon代表凶残的动物。中国人对狮子没有多大的好感,如词语“狮子大开口”,常作贬义,但英语中,lion为百兽之王,象征着勇敢和威严。在英语词典里,“a famous and important person” 为lion的释义之一。

红色在中国代表吉利、热情、喜庆,而黑白两色则通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颜色;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教师应适时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将中西文化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例如:中西方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代表income),WARM(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where,meal,也就是“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和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

篇3

关键词:轻松;开放式;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3(14).

篇4

一、张家界市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不充足,专业知识较为缺乏

目前全市各中学对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的学校不到1/3,地理教学设施、设备与工具比较齐全的约占30%,地理课专职教师不到60%,各县市除了县级以上的重点中学配备了较充足的地理课专职教师外,其他各中学,尤其是乡镇中学几乎都是由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兼职完成地理课教学。由于兼职教师对地理知识了解有限,专业知识较为缺乏,中学地理教学经验不足,因而课程内容简单,大有“读书”而草草了事之嫌,根本无法对自然、社会、经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这一有机整体讲清述透,甚至出现有个别教师连等高线的绘制与地形剖面图的绘制都无法完全阐述清楚,自然学生学起来就倍感吃力,也无从深入理解课本的基础知识。有些知识即便是了解也无法牢固掌握,从而根本不可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头脑中就不能形成系统而连贯的知识体系,这是不利于学生地理课程学习的。

2.地理教师工作量大,教学设备短缺

中学地理教师不论专职或兼职,工作量都很大,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要兼职初中到高中几个年级的地理课程,教师授课任务重,严重影响教师从备课到教学这一完整过程的实施。因而往往采取游击式,撒网式教学,未能深入钻研教学,也未能认真批改作业,无力把地理专业知识系统化、专业化并优化地传授给学生。课程安排也不尽合理,有一些学校通过压缩地理授课时间来确保语、数、外和理、化等课程的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单位授课时间的授课内容,而教师为了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就不免要通过略讲、简讲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无法保证授课的质量,个别学校将教学的内容压缩再压缩,根本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连基本的水平考试也无法通过,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如果是兼职教师,那更是雪上加霜。与地理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的情况相反,地理教学的设备、设施和工具也极其短缺,一是地图不全,大部分乡镇中学最多就只有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根本没有天文图、剖面图、资源分布图、交通运输图等专题性地图,甚至连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都是多年前的旧版本,教师上课需要边讲解边更正,学生稍不注意,还会造成知识的误解;二是地理仪器缺乏,基本上没有天球仪、三球仪、二球仪,经纬仪也只有市县级的重点中学配备稍稍齐全,但也多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产品,不符合现代地理教学的要求,乡镇中学的教学仪器则基本没有配备;三是地理电化教学资源绝大部分学校等于空白。

3.对地理学科教育价值学校重视不够,社会认识不足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把升学率、上线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成绩与质量的标准,学校和社会把学生的分数都看得很重,而由于前些年地理学科未纳入高考,对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也无影响,小学则不列入毕业成绩,因此,重视程度便大打折扣,无论教师学生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一是地理课时减少,学生不能全面和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影响综合素质;二是配备地理课教师随意性增大,个别学校每遇地理课,总是随意安排其他教师上课,连兼职的地理教师都没有,个别临时顶替的教师连自己都不懂地理专业知识,又如何教好学生;三是不仅教学设备缺乏,学校也不愿过多投入,而且地理课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成绩都不能得到公正待遇,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严重挫伤,很多地理教师形成得过且过的应付思想;四是学校和家长都认识不足,学习的功利性较强,一切为高考和升学服务,认为学得好与坏一样不影响升学和高考,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家长忽视,学生和家长认为地理是副课,可以适当放松一点。五是地理教材更新速度慢,教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差错也较多,教材、练习不配套的现象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的教学质量。

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是导致全市地理教育地位偏低的重要原因。其实“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国际》)这一思想早已提出,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在使学生形成国家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日常生活方面,地理教育可为学生旅游、购物、选择位置、利用空间、适应环境等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在学生心理发展方面,学习地理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和胸襟,可以使人产生对周围环境乃至地球上各种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的兴趣。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对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培养,对“只有一个地球”、“尊重自然”、“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道德意识的形成,均可发挥特殊作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

随着2001年地理加入高考科目以来,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对地理教学各方面投入在增加,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在深入。但多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想随着高考只能慢慢变化,想一蹴而就根本不可能。但近几年的改变足以让地理教师深感欣慰。

二、加强张家界市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相应对策

1.加强领导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学校,要为国家提供知识全面的合格各类人材,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中小学生正是吸收和积累知识的大好时机,如果知识缺乏全面性,也就会象植物缺少氮、磷、钾任何一种元素一样,不能很好地成长,地理学科的知识在帮助学生了解宇宙、了解世界、了解国情、保护环境等方面,均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优势,因而从行政部门到学校内部,均应对目前这种状况予以关注。明确地理学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多地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大有可为。

2.加强教师培训,加大教学投入

目前,全市地理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地理教师能系统地、全面地把地理知识介绍给学生,但也有一些教师连基本的地理知识也不具备,而且象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科知识具有发展性和现实性,需要教师知识不断更新和积累,因此,加强地理教师的知识培训工作迫在眉睫。但随着这些年师范院校地理本科毕业生大量的进入各级中学后,地理教师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同时,还必须加大对地理教学设备的投入,对教学中必备的挂图、仪器、电教资料等进行有计划的更新和购置,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篇5

关键词: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经验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1-02

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认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明确对象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必须让学生知道如何形成能力,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教学开始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知道物理实验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生活、社会问题,借助所具备的学习资源(图书馆、教材、网络)自觉学习,并要求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猜想、大胆寻找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方案尝试自学,最后获得结果。

2.角色转变

教师必须解除"传道、授业、解惑"的所谓"师道尊严",从思想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用"学习"的理念改良"教育"的观念,以"学习者中心论"充实"教师导向论",并在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等主。

3.环境营造

学校要注重自主学习环境的建设,尽可能地充实图书馆,建立探究实验教室、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完善网络教育资源库等软、硬件设施。比如在我校的过道转弯处了设有学生的学习书柜,并有标语"把真理带走,把书本留下" 等方便学生读书,形成能力。

4.课前准备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课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以下这类型课例中,做了如下的准备:

(1)选择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的章节。

(2)写好学案。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角度考虑,学案要列出所学的知识点、要进行的学生活动、要解决的问题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案知道学习什么知识和解决什么问题,并让学生选用可能的学习方法及手段。

(3)布置学生预习。提前向学生展示学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每生一份学案,或者通过幻灯片投影形式、多媒体平台或挂上局域网络,预先让学生浏览,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计划如何开展资料搜集和活动方案的设计。

(4)有目的地选择演示实验或设计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方便教学为原则,以课程标准为目标,选择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

(5)准备素材、器材。课件、视频(可以作为Internet教室素材)、仪器等。

(6)选择好场地。可根据所学知识要求适当选择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探究实验室、Internet教室等。一般演示实验在教室,分组探究实验在实验室。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

5.教学流程的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下面以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为例体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引入:让学生阅读关于死海的神话故事课件多媒体展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启发)。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已筒凰溃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由神话故事及日常经验引发学生思考,提出猜想浮力与那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

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归纳:

①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②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③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有关;④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⑤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设计意图:教师在这里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除了提出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 体积有关以外,还可能提出浮力和物体的重力、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等有关,教师予以鼓励。针对猜想进行实验设计。

探究一: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图一)。

器材准备:杯子,鸡蛋,清水,盐,勺子,筷子。

①学生动手: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处于下沉。

慢慢向清水加盐同时搅拌,直到鸡蛋上浮。实验证明了液体的密度与浮力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从力和运动状态变的关系来认识,鸡蛋由静止到运动是因为浮力增大,而浮力增大又是由于加盐导致液体密度增大的结果。

探究二:②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③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有关。

④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烧杯,水。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出要求:观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时,浮力是否变化的。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等能力培养)

教师向学生演示什么是物体浸入部分的体积,什么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图2)

甲中物体没有浸入液体中,烧杯中的水是500ml,乙图浸入的液体部分体积是100ml,是烧杯中的水上升到600ml,丙图进入液体部分体积是200ml.烧杯中的水上升到700ml.丁图浸入液体部分的体积是300ml.则烧杯中的水上升到800ml。说明物体浸入液体部分体积也就是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从排液法测不规则固体体积中学生可以理解。

探究三:浮力大小与进入液体深度关系。

学生操作:在探究二的基础上更换一个深度较深的容器,把上面物体浸没在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然后使浸入的深度加深,观察测力计读数。

探究四: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关系。

器材准备:体积相同的合金块,溢水杯,烧杯,水

学生操作:把体积相同的合金块分别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两次烧杯中溢出水的体积。如(上图3)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分析概括能力培养)

把浮力大小因素归纳起来就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其内容是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篇6

[论文摘要]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割。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就必须了解语言,所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彼此不能孤立存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任何一种语言教学中必然涉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多年来的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只注重了应试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却很少重视文化背景资料的理解,致使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John Bull”为何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背景知识倒是一大障碍。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习俗及该国人民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于是,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借助文化理解为教学提供新的途径,是教学的急需,是教学深层次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文化的概念

英语文化是基于人类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不同人给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布朗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科尔兹下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创造的一切"。康顿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虽然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但他们全然控制着人的行为......"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辐射范围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关于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理解,张奎武著《英美概况》中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参照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分五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政党”。借鉴其对英语文化的划分与归类,主要根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将英语各种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与划分后,可将英语教学中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教育文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内外高等院校概况等),民俗文化(人文学,哲学,民俗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作为主体内容的铺垫与衬托,建立一种教学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将这些与教学主体内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称为英语教学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学术书籍,而且能够用英语写文章、论文和学术报告;二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逐渐了解另一种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英语知识,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有效的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传播本国的文化,而且要引进和学习国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哪怕是你造出来的句子,说出来的话意思正确,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或许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之后仍然一开口就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会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一般说来,文化知识能够直接通过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而文化交际则要逐渐通过非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对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是很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尽管对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却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长大,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来进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即使学习者已经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和限制。

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会大大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的获得。

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真实。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实用的语言材料和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2)指导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英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知识。因此,首先要要求他们正确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英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观点。(3)实用可行。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文化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总之,文化教学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文化交际为主。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尝试

究竟怎样实现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成效,充分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目前,尚未见到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模式,能够见到的是关于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所以,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是究竟怎样借助文化理解来提高英语教学,力求以文化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主办2002.1

篇7

一、制约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因素

1.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不足,缺乏针对性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在试用的教材中在每个教学单元和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口语交际训练,依照教材安排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相应提高,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忽略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部分,将教学重点放在读写上,只对小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行训练,不注重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而且缺少针对性,每次培训内容不具有衔接性,每次口语训练都是临时编排,草率敷衍。

2.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相分离,不能得到巩固

许多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将口语训练与读写能力分割开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只是临时起个题目,让学生随便说说,与语文教学中的其他教育环节相分离,使口语训练内容在学生阅读、写作中得不到巩固,口语交际训练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中毫不相关的一门课程,使口语交际训练效果很差。

3.训练内容缺乏真实性

老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训内容的选择只依靠教材,而不考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交际训练的内容缺乏真实性。在口语交际训练的时候老师选择的话题往往在小学生的生活中遇不到,例如以珍稀动植物,学生在进行这些话题的交际时只会按照课本上讲的内容进行阅读,不能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口语,这样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篇8

关键词:语文教育功能 教育理念 人文素养

引言

汉语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对国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承担提高学生这两项水平重任的语文教育几乎是所有的大中小学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客观地讲,国家这么多年在语文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保证了为其他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学生必需的语文能力的支持,而且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具有高素质语文水平的人才。然而,现在普遍存在各种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甚至还出现了一般人看不懂的网络专用语。此外,很多国民的人文素养也存在很多令人忧心的地方,如人们之间的交往功利化、冷淡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因为出现上述问题的人群几乎都接受过长期的语文教育,因此这些现象的存在同目前的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1]

一、语文教育功能失范的具体表现

前已述及,目前,无论是国民人文素养的普遍低下,还是其语言运用能力存在的各种缺陷,都是语文教育模式陷入困境的外在表现。国民在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语言运用能力方面

1.不规范用语盛行

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规范用语。对于很多人来说,目前年轻人中间的一些流行语很难理解,尤其是其经常使用的网络语,更是使普通人叹为观止。诸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之类,不熟悉其背后的所谓故事的人完全就丧失了对它们的理解能力。这些非常不规范的用语在很多人中间不仅没有受到抵制,反而被作为某种时髦或潮流进行追捧,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官方电视台和新闻报纸上。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发展到今天居然只能求助于这些不规范的汉语组合才能最好地对相应的信息进行表达,这不仅是汉字文化的悲哀,更是语文教育者的悲哀。

2.写作能力低下

语文教育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事实上,很多人在受过多年的语文教育之后,并不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甚至缺乏起码的写作能力。不少在人事部门工作的人员,经常会收到很多连意思都表达不清楚的求职信,而这样的求职信一般还出自于某些大学毕业生之手。这意味着很多经过多年写作能力训练的人,甚至连求职信这种最基本的应用文写作的能力都不具备,遑论技巧呢。对于工作在不同岗位的人来说,绝大部分工作岗位对于一定的写作能力都是有着刚性需求的,如各种各样的书面汇报材料、申请材料、商业来往信函等,写作能力低下对其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人文素养培育方面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语文教育承担的除语言运用能力之外的另一重任。目前,大部分人的人文素养缺乏,这也是语文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谈吐举止粗俗

作为拥有泱泱五千年发展史的汉语文明,自古以来即以礼仪之邦自称,其锦绣文化更是不可胜数。所有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存在,都应当由语文教育工作者承担将其在国人中间广泛传播的重任。然而,这些传统文化本应赋予一个人的文明礼貌和优雅的谈吐举止似乎和很多人无缘,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各种美德如“仁者爱人”“孝悌忠信”等也被很多人置之脑后。

2.文学修养缺乏

文学修养作为语文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一环,其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对很多人来讲,其文学修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尤其是在将来的社会精英和主力的大学生中间,其文学修养的缺乏到了几乎让人吃惊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所谓的文学修养,基本上停留在指导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水平。如果再深一层,问下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估计绝大多数大学生一个都回答不上来。大学生几乎都知道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但问他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绝大多数大学生同样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有些学生甚至分不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周公和孔子到底谁先谁后的问题。文学修养的缺乏,往往意味着文学传统被忽视,从而对国民素质的提高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

二、语文教育功能失范的原因

目前,语文教育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与目前学校对语文教育的态度以及语文教育的具体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具体原因较多。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语文都只是其需要完成的教学课程中的一门而已,而不能对其在教育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在高校尤其严重,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大学语文只是其需要开设的数量庞大的课程中的一种,而且是非专业的并不是很重要的一种。因此,高校语文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除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不得不将其作为必修课之外,无论在课时的设置,还是考试的安排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干脆实行论文考查或者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因为缺乏考试的压力,大多数的大学生根本就不将大学语文课程当回事,其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2]在语文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很难避免相当多的学生不在乎语言的规范使用、写作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等问题的产生。

(二)语文教师素质偏低

与语文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是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普遍偏低,这种现象最为严重的是不发达地区的小学和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不发达地区小学总体师资力量即存在很大的缺口,很多时候缺少专职的语文教师,因此只能由别的课程的教师兼任。而高校在传统上就对语文教育不怎么重视,甚至直到近年来教育部三令五申,才陆续将大学语文设为所有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由于缺乏足够的大学语文师资的储备,其仓促招聘的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语文教师甚至自己都没有对其需要讲授的语文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希望其顺利达成语文教育的两大目标,本身就不大现实。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狭隘,要么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语言能力训练课,要么上成纯粹的文学欣赏课。前一种现象在中小学比较普遍,后一种现象则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的通病。完全不注意通过文学经典的讲授引导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将语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置之脑后。语文教师本身素质的偏低,必然会使语文教育达到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从空间的角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历史地理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从时间的角度,这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变化速度之快举世瞩目。与时间和空间的巨大差异不同的是,我国各地学校长期使用的语文教材却有着令人吃惊的一致性。当然,从空间的角度,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毕竟文化传承比较单一,各地学校语文教材差别不大可以理解,但其在时间上的长期稳定性却有点不可思议。比如小学语文课本,经常好多年才修订一次,而且每次修订幅度都不是很大。并不是说语文教材需要经常性地大规模变动,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收录一些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新的语文知识和内容,替换掉已经淘汰过时的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都是很有必要的。教材内容的刻板,与时展日益脱节的事实,必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

(四)大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往往将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作为第一要务,认为语文学习并不能给其带来实在的好处,从而对语文学习根本不重视。这种情况的产生虽然很大程度上同其所在的高校对语文的轻视存在很大关系,但大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则是更为关键的原因。这种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必然导致其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缺乏以及学习时间分配的不够,最终体现为语文教学质量的降低。

三、语文教育功能实现的具体路径

针对目前语文教育模式造成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下述对策以破解这些问题造成的困境。

(一)加强对语文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而是其他课程顺利完成、学生顺利成长的基础学科。因为语文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培育的两大功能,而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高低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其进入社会之后的职业前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语文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使学校本身乃至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白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端正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对语文教育的态度,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其他措施,克服语文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

对于目前很多学校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的现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其素质提高。对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来说,国家有必要对其实行一定的倾斜性财政政策,以吸引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弥补其师资力量不足的缺口。[3]而对于高校来说,则可以通过提高新进入大学语文教师的准入标准以及对现有大学语文教师进行培训考核的方式达到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

(三)适时修订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对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来说,对语文教材适时修订能起到使其内容和结构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作用。现行的几年一次的修订周期明显存在过长之嫌。[4]建议每年对语文教材进行一次修订,以使其能更好地达成语文教育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李杨.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发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

[2]刘雯雯.大学语文教学的忧虑和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篇9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特殊语文教育课程 应用实践 应用反思

1.引言

所谓特殊教育学校,就是指学校里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一些具有接受能力障碍的学生,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听力障碍、视觉障碍、智力障碍等,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弱。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较差,对于语文材料的感知能力和语文知识点的接受能力,往往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更不用说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应该采取何种办法强化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效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认为,应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特殊语文教育课程的开展,优化语文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障碍学生的语文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特殊语文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语文教育课程的实践方法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优质高效的特殊语文课程教学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其语文教学本身就面临较大的压力,这是因为学生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接受能力障碍,他们的听觉、视觉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或疾病,对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与分析能力较弱的。那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新语文教学理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特殊语文教育课程以全新的模式展现在特教学生面前,让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提高他们对语文信息与知识的感知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一些声音、图片或视频,从而给予特教学生更多的刺激,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把原先较为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形象而生动,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语文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大大提高特殊语文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障碍学生的语文辨别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的障碍学生对语文的辨音识字能力较差,尤其是对于语文中较为枯燥的文字、读音等,感到非常陌生,更难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此外,这些障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身就是较弱的,临时记忆一些语文信息知识时,往往很容易忘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该针对这些特殊障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巧妙地把一些语文中的字母或生词较直观地展示出来。教师还可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一些语文汉字设计成漂亮的艺术字,激起障碍学生对这些字幕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还可以把这些汉字拼音或词语设计成不同的颜色,运用多媒体课件发出准确且动听的读音,从而让特殊障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通过反复的视听、泛读和跟读,提高语文理解和感知能力,创设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语文新词与新字。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障碍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这些障碍学生的字词和语法知识较为薄弱,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感知速度较慢,语文素养存在较大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针对障碍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避免先天性学习缺陷,尤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培养障碍学生的感知能力。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于特殊语文教育课程当中,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写出电子版语文教材,让其实际运用于特殊语文课程教学当中,通过这种现代化的电子式语文教材,让语文课堂变得动静交互、图文并茂、声像结合,让障碍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巨大魅力,进而培养良好的学习意志力,提高语文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障碍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障碍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缺陷,就也许有其他方面的巨大优势。比如,在视觉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其听觉方面就非常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其模仿能力则较强等。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这种缺陷补偿性理论,对这些特殊障碍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对策,最大限度地运用优势,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让他们真正理解语文教材中的核心思想与内容,并引导障碍学生有机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发挥想象力与联想力,通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培养这些障碍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特殊障碍学生提供较生动有趣的教学画面,让他们看自己喜爱的动画片,教师可以在一边教学并乘机提出一些问题,还可以在对应的图片周围写上相应的汉字,从而让特殊障碍学生在较为直观形象的展示下,获得更形象生动的学习画面,培养视觉、听觉、感觉反应力。这样的特殊语文教育课程,将大大利于障碍学生理解语文内容,综合提高语文能力。

3.结语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障碍学生,他们的语文接受能力是较弱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主体性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潜能,发展个性,从而让特殊教育学校的障碍学生,无论是智障学生,还是听障、视障学生,都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对象。由于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较弱,因此他们更需要良好的语文教育,习得语文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进而能让他们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2]高超.活动教学让智障儿童识字课堂“活”起来[J].现代特殊教育,2011(08).

篇10

一、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

根据社会标签理论,笔者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又称越轨行为)分为初级越轨行为和次级越轨行为两个层次。初级越轨行为,是指存在越轨行为但其行为没有被他人发现并公之于众或因为某种原因还没有被贴上标签,所以行为者不会因其实施了越轨行为而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越轨行为对行为者心理的影响也不是持久性的。次级越轨行为(又称习惯性越轨行为),是指被重要他人(父母、老师、朋友等)发现其存在的越轨行为贴上“越轨者”标签并公之于众从而受到指责和惩罚的行为。

从初级越轨行为到次级越轨行为会经历三个标签形成的过程:行为者的失范行为(初级越轨行为)—重要他人对初级越轨行为的察觉并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并公之于众—行为者对标签的认同并成为真正的越轨者。在这个过程中,重要他人贴标签是影响次级越轨行为的关键。若行为者被贴上了标签,当面对他人贴“标签”的评价和态度时,当事人就会通过外界的反应不断得到暗示,即我是越轨者,逐渐由对自身的怀疑到接受这种“标签”角色,由一个“初级越轨者”过渡到“次级越轨者”,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自我形象和自我角色的转变,最终产生“自我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2]

对学生而言,其初级越轨行为如果被家长、老师、好朋友等重要他人发现,即使学生是无意为之或已经对问题行为有了悔过之意,但仍有可能被重要他人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学生,在受其标签所代表的“问题学生”符号的影响下,逐渐陷入“隔离”的境地,其正常行为也有可能因为标签而被看作是问题行为。如果他们长时间失去认同,会使得“越轨者”逐渐脱离正式群体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归属感,从而加入由其他越轨者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以寻求支持和认可。由于“群体成员间的相互认同减轻了由越轨行为造成的不安和自我悔恨的心理负担,恪守常规的压力减轻了,越轨者的自我形象加强了,群体使越轨行为合理化”。[3] 所以,当其加入了由众多越轨者组成的非正式群体,“越轨者”就会做出使自己更加符合越轨者角色的行为,逐渐形成新的自我概念,最终接受越轨的亚文化和行为模式,成为一名真正的越轨者并走上越轨的道路。

莱默特指出:“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以一种越轨的方式行事。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出于好奇的,微不足道的或是易于掩饰的,其实这种问题行为是人人具有的。”[4] 成人尚且会犯错越轨,更何况是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学生。教师如果因为学生某些具有问题的行为而对其进行负性评价,甚至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这是非常错误的。被标签化的学生在对标签的内化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行为的失范与心理的异化,而这些贴上标签的“问题学生”在普通学生中可能不被接受和认可,甚至遭到排挤,因此,便会很容易加入到同样被标签为“问题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当中。教师和普通学生在其加入了非正式群体后便会更加认同其越轨者的身份,在其完全认同和接受非正式群体的“问题行为”后,便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学生。

二、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思考

社会标签理论强调了初级越轨行为与次级越轨行为的相关性以及重要他人贴标签对行为者的影响,该理论在学校工作者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应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处在学习成长的阶段中,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行为,但这类行为大多数是学生处于某种好奇而造成的,是暂时性的。当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该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正确认识学生的行为,不急于把学生的行为公布或在公众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而是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探究其中原因,应当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好学生。

2.做好学生的回归工作,减弱“标签效应”的不良影响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转化,如果学生有决心改掉其问题行为,那么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鼓励其回归正式群体的生活。被贴标签的学生大多会处于一种不自信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应多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逐渐消除其内心的消极暗示,恢复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成长。

3.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工作

师生的期望与被期望产生相应的互动,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及学业成绩。[5] 在实际的生活中,教师不能只根据学生课程分数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能力与智力的发展,而应多给学生肯定和赞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教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了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6],让学生在好的标签影响下不断进行自我暗示,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好学生。

4.做好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工作

在学生被标签为“问题学生”后,或多或少会受到正式群体的孤立或排挤,这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自我孤独感,甚至加入其他“问题学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从中获得归属感,并形成以反叛和问题行为为主要特征的非正式群体亚文化,在这种亚文化的笼罩下会强化成员违反规范和做出问题行为的意愿,从而演变为整个非正式群体的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充分调动该群体的积极性,让其成员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期望,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走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5.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是在身边交往人群的的互动中产生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团结、友好、互助的氛围,防止挑拨、辱骂等行为的产生;与学生建立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的良好关系,真诚地帮助学生;还需要与学生家长合作,共同帮助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减少标签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宇,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徐玲.标签理论及其对教育“问题青少年”的启示[J].社会,2000(10).

[4]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名著选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