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司法制度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判例法的由来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它是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或制定法而言的。其基本原理是“遵循先例”,具体的说,就是法院的审级越高,其判例适用的范围就越广,所有法院必须考虑本院以前的判例;上诉审法院一般也要受自己判例的约束,最高审级法院判例,对所有下级法院都有约束力。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律渊源的独有表现,在其他国家不可能存在判例法。它的产生与发展和英美法系国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联系,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判例法也逐渐变化完善,成为英美法系国家法律的一大特色。
英国是判例法的发源地,因而,其判例法制度相对完备,同时也比较严谨。一般而言,英国判例法由法院的判决所创立,一经创立,便对法院以后的判决形成拘束力,这就是对英国判例法规则的精髓所在。
二、我国确立判例法的必要性
(一)我国判例制度的现状
判例法以判例作为表现形式,但其本身并不等同于判例法。判例几乎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我国自从1983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也陆续选编引发了许多刑事案例,随后又陆续选编了经济纠纷案例以及有关婚姻、继承和行政诉讼的案例。
但是,在我国,判例对于法院审理案件具有的是 “说服力”而非“约束力”。这一点是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判例法态度的最大区别之处。判例的功效就是成为指导法官解释既定法律的手段,而非法律本身。
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判例法的地位,但是判例在我国的司法工作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在我国确立判例法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代中国,判例并不是法的渊源,上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也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是,社会要发展,法律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司法制度必须尽可能地完备,而判例法是一个法制社会中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效。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实行判例的必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填补法律空白,弥补立法不足之处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在短时间内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同时选择了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思想,而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发生的变化,某些立法缺陷不可避免地存在,立法空白多,可操作性差,甚至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笔者认为,凭借着判例法极强的社会适应力,可以有效地弥补立法的不足,填补法律的空白。
2.维护法制统一和实现司法公正
由于法制不完备,法律条文相对简略,立法表述不明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上成文法条文本身的抽象性、原则性和宽泛性,给法官审理具体案件时造成过大的空间;同时,在我国,许多法官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差异,加上各种案外因素的介入,这些主客观原因常常会影响法官正确断案。如果严格遵循判例,使法官在判案中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先例作为参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判决的准确性、公平性,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法律在时间、空间上的同一性,有力地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
3.判例制度的可预测性,有利于减少讼累、提高司法效率
由于判例的可参照性和比照性,判例制度的“遵循先例”原则,因而可以使人们能够比较精确地预测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具体的可预测性,有利于广大民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发生讼案后,由于先例的可参照性,诉讼当事人也就会顺理成章地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公平的,法律对待自己是公正的,就会服从法院的判决,减少诉讼当事人上诉的可能,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有力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4.判例法有利于社会公众对司法的监督
因为判例法要求将所有的判决公开,法官在审理案件后,都要在判决中详细地叙述判决的理由,然后通过法律报告的形式,将他们的判决公之于众。这就使公众有机会、而且更直接地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我国确立判例法的途径
我国法学界关于是否在我国建立判例法制度的讨论由来已久,笔者依据自身粗浅的看法,认为现阶段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判例法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而在确立判例法制度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德国、日本或者法国相关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确立适合我国的判例法。总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借鉴外国的判例法确立经验
外国在确立判例法的经验对于我国来说是十分有用的。比如,日本明治维新、1907年《瑞士民法典》等,这些是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上对判例的法律效力的确立,值得我国借鉴。
(二)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确立适合我国的判例法
我国历来采用成文法制度,现今欲确立判例法制度,第一,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到明确。第二,明确判例的来源基础。创制判例的主体只能限于最高人民法院。这是法制统一、判例公正、司法水平高、法律解释权合法的必要保障。第三,适用成文法或者判例法的先后顺序需要明确。成文法有明文规定的,首先适用成文法;没有成文法规定的,适用判例;二者都有的,结合使用。第四,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首先,必须在立法的阶段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判例的正确性。其次,要注意构建司法方面的监督。最后,各级法院的判决和判例的必须公开,使其接受社会监督。
判例法制度在现今的法律界中的褒贬不一,是否在我国确立判例法制度的讨论也经久不衰,笔者粗浅地认为,判例制度是目前强调审判质量及其公开与公正的司法改革的自然延伸,如果得以适当建立,判例制度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的法治进程。
参考文献:
[1]武树臣.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J].中外法学.1998(05).
[2]沈宗灵.当代中国的判例――个比较法研究[J].中国法学.1992(02).
[3]崔敏.“判例法”是完备法制的重要途径[J].中国法学.1988(08).
篇2
【关键词】会计制度;差异;会计规范体系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其会计也是国际会计的领先者,其会计体制改革的经验是很多大国借鉴的对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面对很多问题,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与美国存在着很多差异,诸如对汇兑损益的处理不同,对应收账款的坏账记提方法不同,对开办费的处理不同等等。
一、美国会计制度的特点
(一)会计的多样性
美国是一个有50个州的联邦制国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立法机构,这些立法机构拥有广泛的权力,可以控制各自州界范围内的各种经营活动并征收税款;各个州负责自己州内授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事宜,各州授予资格的要求略有不同。正是美国的这种行政划分导致了各个州的会计制度制定灵活多变,使得美国会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种因地制宜的会计制度建立方法使美国整体的会计制度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相应地,会计实务操作更能适应当地企业的实际需要,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各种需要。
(二)突出的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美国现有的会计准则是由1973年6月成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脱离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直接领导,而归属于由六个职业团体代表所组成的“财务会计基金会”(FinancialAccountingFoundationFAF)。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设七位专职委员,这些委员均由财务会计基金会任命,因而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可见,美国会计主要强调的是民间的自律约束机制,导致美国政府干预机制相对较弱,从而呈现出弱强制性,而这种弱强制性恰恰加快了美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速度,使得美国会计制度准则能很好的迎合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导致美国的会计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公认会计原则”也被视为会计制度制定的基础,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就是以美国会计准则为依据的。
(三)会计监管体制上体现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新特性
由于2001年下半年,安然公司爆出财务舞弊事件,接着环球电讯、施乐、世界通信等一大批上市公司因会计违规而受到的指控不断见诸报端。导致美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会计诚信危机。针对这种问题,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司与审计的责任、义务和透明度2002年法案》(简称3763号法案)、《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公司改革法》)《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以加强对会计行业的监管。上述法案要求建立由五人组成的公共监察委员会来监管会计行业,该委员会委员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磋商后任命。该委员会负责监督上市公司审计时,所有会计师事务所为发行证券的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都必须向该委员会备案。同时为了防止利益冲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制定一系列相关规定,诸如有关金融分析师的新规则;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不经法院审理就可以将有公司舞弊行为的人定为上市公司禁入者,禁止其担任任何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设立上市公司审计规则管理局,隶属美国SEC,但应相对独立。其基本职能是对公司财务作假、审计规则运用有出入等行为进行监管,而且原来由民间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重新划归到审计规则管理局等。这些措施的建立使得美国的监管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完全打破了局限于行业自律基础上形成的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新特性。这种新特性表现为:一方面仍然要求行业自律,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会计行业进行实时监督,二者相互结合形成了美国新的监管模式。我国目前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会计信用问题,其表现形式与美国的相关事件具有相似之处。因此,美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这一新特性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中美两国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
尽管美国会计制度在改革上有许多的成功之处,但是中美会计体制上存在着诸多差异,这限制了我国对美国改革经验的吸收和借鉴。这些差异主要是政治、经济、法律、科教、自然、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宏观因素,以及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会计意识等方面的微观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会计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也是导致微观因素产生的诱因。
(一)经济因素是直接影响会计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规范的制定及会计实务的发展,其根源在于会计环境中的经济方面,也即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稳定程度、政府基本经济策略和重大经济政策、经济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经济组织现状、企业筹资体制、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会计的优势和缺点比较明显,我国的会计制度在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干预和管制的前提下,其优势是便于宏观经济调控和对国内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弊端是制约企业会计的积极性难以应对变化万千的经济环境。而美国采取宽松自由的模式优缺点与我国截然相反。
(二)法律因素是对会计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力的因素
不同的法律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会计体制,如德法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会计”模式和英美等英美法系国家的“民间会计”模式就有很大的差异。美国属英美法系,美国没有专门的会计法,美国会计发展主要强调的是行业自律,只是在联邦立法和州立法有关法律中对会计问题做出相应规定。《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是对美国会计影响最大的法律,并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保存会计记录等作出相应规定。我国总体上属于大陆法系,因而目前我国会计总体上也属“立法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法》对有关会计内容进行法律规定,且《会计法》是制定一切会计法规制度的母法,公司法等其他法律虽然也有少量会计规定,但处于附属地位。根本体制的不同是导致中美两国会计发展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
(三)人文因素是两国会计制度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人文因素也称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会计宏观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业已形成的社会秩序和公众长期积淀的传统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经济、会计的传统态度和看法等因素。人文因素对会计的发展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影响。使得每个国家的会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国家的、民族的特色。在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我们主张国家、民族、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民众对上下等级、长幼排序更是泰然视之,人们对现存社会秩序容易接纳;人们对不确定、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烈,习惯于按规范行事,讲究中庸之道。这就影响了我国对其他国家文化主动借鉴的魄力。而美国是一个开放性的国家,民众对不确定、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弱,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有差异的因素;人们注重成就感、英雄感、决断能力和物质上的成功。他们有着很强的借鉴能力。
三、美国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一)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是当今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
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监管模式之所以能维持几十年不动摇,关键在于市场中的制衡力量在规范行业行为中起着真正决定性作用,政府监管只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措施。当然,制衡力量要切实发挥作用,还要有良好的制度与环境为前提,包括无限责任合伙人制度,以质量和公信力为标准的竞争环境以及独立的司法制度。而自律监管模式难以为继的原因,也正在于市场中的制衡力量不能切实发挥作用。目前,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承接往往是由行政权力决定的,立业的基础是权力而不是诚信,质量的竞争也就变成了权力的竞争,人们不再有动力去提高执业质量。再加上司法力量的缺失,市场制约力量薄弱,监管的重任只好由政府来承担了。但是,对于会计行业来说,政府管制机构处理会计专业信息的效率远远不如市场机制。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管制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既像是其上级主管,又像是其股东。谁又来监督监管者呢?从美国的会计改革来看,应当加强我国的行业自律,同时要保持适当的政府介入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势在必行的措施。
(二)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的审计和非审计业务应逐渐分离
美国这次会计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从事审计和咨询等非审计业务。不可否认,这对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上市公司造假的机会与概率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但这种方法是否可行,我国目前有没有必要效仿美国的这一做法?美国发生监管体制变化的前因就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非审计业务进行混淆。使得事务所的主体不清,使得美国会计行业的诚信度下降。而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长期以来也是审计与非审计服务相混淆的。这种现状目前已经暴露出其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审计与非审计业务相混淆容易造成我们事务所在审计主体上发生错位。其次,审计与非审计业务的混淆导致事务所在主体业务与非主体业务发生偏倒。最后,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对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监管政策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国外的改革措施对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带来深刻的启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应该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地进行分离,规范会计市场和审计市场,最终形成独立的审计机构和独立的会计服务公司,根据二者不同的职能,确立不同的经营内容。
(三)不断加强和完善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体系的主要手段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但是这种情况下制定的会计准则过于复杂与繁琐,虽然对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提出了较多的数量标准和判断标志,但企业仍可以通过精心策划“业务安排”和“组织设计”来绕过规则的束缚,利用会计信息的复杂性掩盖经济实质。因此,对于会计准则的完善应注重经济事项的实质,而不是形式上的细微差别,在涉及公司具体实际时,应强调实质,允许在准则约束的框架下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此外,还应该简化会计披露模式、裁减冗余信息、对核心信息增大披露频率以及简化整个会计披露模式。
这些对于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都是具有极其深远的借鉴作用。我国制定的新会计准则正是在为了完善会计制度、适应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颁布实施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对避免出现美国已经暴露出的某些问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亟待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庄恩岳,陆宇建.新编企业会计核算[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孙雅川.会计原理新探[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4]陈玲凤.解决国有企业块及信息失真问题初探[J].会计之友,2008,(5):35.
[5]董润香.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