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安全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安全调研方案

篇1

2021年世界粮食日宣传活动策划书

20xx年10月16日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10月10-16日)是我国第26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根据《国家粮食局 农业部 教育部 科技部 中国气象局 全国妇联关于做好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国粮政〔20xx〕184号)精神,现就组织开展xx省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全省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目的

20xx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20xx年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粮食减损增效”。

当前,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给粮食和农业领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从粮食生产、收获、储藏、加工、包装、运输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推动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保障系统,促进粮食减损增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二、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xx省粮食局、农业委、教育厅、科技厅、气象局、妇联

(二)主会场联合主办单位

xx市人民政府

(三)主会场承办单位

xx市商务粮食局

2021年世界粮食日宣传活动策划书

按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关于做好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x粮发〔20xx〕x号)要求,我省结合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活动主题

20xx年10月16日是第38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努力实现零饥饿”。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国人饭碗,保障粮食安全”。

二、活动安排

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包括主会场宣传、“粮安之星”评选和粮食安全大走访大调研等内容。

三、活动内容

(一)主会场活动

1.活动时间、地点。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主会场宣传于20xx年10月16日上午在中央大街xx5号(金谷大厦门前)举办。

2.活动形式、内容。通过展板宣传10个省级“粮安之星”事迹材料,“粮安之星”及“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有关内容;会场上展示、宣传xx省放心粮油企业和xx好粮油产品生产企业、中盐xx分公司及产品;门前悬挂印有主题宣传语横幅;摆放承办及协办单位制作的A字板、易拉宝等关于粮食安全活动主题的宣传材料;有关人员发放宣传品,宣传粮食安全方面知识。

3.活动工作分工

主办单位:省粮食局

承办单位:省粮食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中心、省盐务局、xx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粮食工程学院、中盐xx分公司、金谷大厦、xx省放心粮油企业、中国好粮油和xx好粮油企业。

(二)“粮安之星”评选

我局商省农委、教育厅、科技厅和省妇联评选10个粮安之星集体或人物,并在10月16日主会场活动时。其中:粮食生产方面2个、人才培养方面1个、粮食科研方面2个、粮食流通方面4个、妇女代表1个,并择优向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荐1个粮安之星先进集体或人物。

(三)粮食安全大走访大调研。

省农委、教育厅、科技厅、妇联各自组织本部门人员进行调研活动。粮食部门将于10月份在全省各地市范围内开展调研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主要内容。围绕科学储粮、秋粮测产、代烘代储代销及政策宣传等内容,深入村屯、农户,对粮食问题进行调研摸底,听取农民对国家粮食政策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矛盾隐患,宣传粮食政策,讲解粮食收储、运输、保管等方面的科技知识。

2.活动形式及分工。以工作小组形式开展活动。省粮食局成立3个走访调研组:

第一组:调控处牵头,工业处、信息中心参加;负责xx。

第二组:仓储处牵头,财审处、监测中心参加;负责xx。

第三组:监督检查处牵头,法规处、交易市场参加;负责xx。

各组可在本组负责的地市中选择2~3个县,每县选择2~3个村,进行走访调研活动。每组3~5人(可包含地市县人员),深入到2~3个村,进行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大走访大调研活动要与秋粮购销工作紧密衔接。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配合好省局各项活动,同时参照省局活动方案,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好本辖区各项活动。

(二)拓宽渠道,加强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媒体覆盖格局。

(三)改进作风,严肃纪律。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工作作风、突出活动主题、厉行勤俭节约,严禁铺张浪费、大讲排场和形式主义。

2021年世界粮食日宣传活动策划书

为增强全社会爱粮节粮意识,做好20xx年“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世界粮食日所在周)宣传活动,现制定有关工作方案如下:

1、20xx年“世界粮食日”主题:发展可持续粮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

2、20xx年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主题:爱粮节粮

传承美德。

1、出台爱粮节粮意见。

根据国家、省爱粮节粮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出台《__市粮食局关于切实做好爱粮节粮反对浪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我市爱粮节粮工作。此项工作10月15日前完成。

2、开展主题宣传教育。

围绕20xx年主题,广泛组织开展爱粮节粮“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各区市、各单位在办公场所、行业企业、放心粮店、交通要道等张贴宣传标语;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大中小学校、大中型企业、粮食经营业户、餐饮企业中开展爱粮节粮现场宣传活动;举办爱粮节粮宣传图文展示、粮油食用安全知识讲座,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材料。市局拟于10月16日组织粮油检测人员进社区开展爱粮节粮知识讲座,组织咨询服务、发放宣传单等活动。

3、组织互动体验活动。

组织市民、中小学生参观粮食系统仓储、加工企业以及质检机构,现场了解仓储保管、粮食购销、粮食加工、质量检测的工作流程,实地感受我市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和粮食事业发展情况。市局互动体验活动与__电视台、__广播电台等合作,拟于宣传周期间在__第二粮库等场所举行。

4、组织媒体宣传报道。

加强与主流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充分宣传报道粮食日主题以及我局活动开展情况,同时利用粮食网站及时活动相关简报信息和爱粮节粮知识,各区市粮食局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同步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2

一、2013年上半年所做工作

(一)粮食产业稳步推进。一是大力发展订单粮食。今年主推了“外引七号”、“丰优丝苗”、“黄花粘”等优质水稻品种,全县共推广种植优质稻20万亩,粮食部门努力做好优质稻种植全程跟踪服务工作;二是积极帮助省级龙头企业——丰泽米业,申报“翠田”大米为省著名商标,努力打造稻米品牌,提升稻米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帮助粮食加工企业走出经营困境。由于我国进口大米剧增,进口大米价低于国内大米价,价差达600—800元/吨,造成稻强米弱,困扰着我国稻米行业发展,导致粮食流通不畅,加工企业经营困难重重,为开拓大米销售市场,我单位帮助丰泽米业将翠田大米打入坚强量贩超市,稳定了大米销售渠道;四是开展了粮食产业调研。年初精心撰写了高质量提案《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唱响“赣南粮仓”名片》,引起了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的高度重视,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县粮食市场视察和赴新干县考察粮食产业,并形成了有份量的《调研报告》,共商发展粮食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二)安全保粮卓有成效。居安思危,时刻绷紧安全保粮这根弦,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一是全面实施“粮安工程”:就是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主要内容是打通粮食物流通道,修复粮食仓储设施,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证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制定了《管好天下粮仓确保粮食安全——县2013—2017年粮安工程——“危仓老库”修复实施方案》,打造了全市的“样板”。《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建立修复“危仓老库”长效机制,用五年时间(2013—2017年)全面完成现有“危仓老库”的维修改造和报废重建工作,健全县粮食收纳体系,形成2个大库4个中心粮管所13个库点的粮食仓储新格局,以县粮食收储公司拟在火车站旁新建的粮食仓储应急配送中心库和已建成的梅江镇水东储备库为龙头,带动报废重建的4个中心粮管所,辐射小布、钓锋、安福、东韶、肖田、东山坝、石上、会同、固厚、竹笮、赖村、田头、对坊等乡镇13个库点的仓储应急网点。达到仓容18.055万吨,新增仓容5.35万吨,基本消灭“危仓老库”带病存粮现象,进一步提高仓储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管理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开展了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百日行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安全普查工作;三是积极开展科学保粮,确保了储粮“四无”;四是抓紧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的仓储扩建项目,其中一栋仓库主体工程已完工,另一栋仓库因地质复杂,遇到流砂淤泥,才完成基础建设。

(三)“三送”工作扎实有效。一是“送政策”。广泛宣传了国家粮食收购、土坯房改造、苏区振兴若干意见等政策。年初,国家进一步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早籼稻为132元/百斤,中晚稻为135元/百斤,我们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送温暖”。开展了“一包化肥助春耕”活动,单位“三送”队员到黄石镇大岭村和大洲塘村,为120户农民送去配方化肥6吨,价值2万余元;三是“送服务”。宣讲优质稻栽培技术,送优质稻种子下乡,在两个村连片规模种植优质稻2000亩,预计可使村民增收60万元以上。

(四)维稳积极化解。重点调处了湛田粮所二号仓库强占为曾氏祠堂的积案,积极化解了石上粮管所围墙被当地村民拆除修复的维稳事件,有效阻止了自卫还击战和志愿兵参加的两起5人赴省、赴市上访事件,化解了1名下岗职工参与宝葫芦农庄非法集资的案,确保了粮食系统的和谐稳定。

(五)党建工作有声有色。扎实开展了“加快发展,重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党员职工参加了县直属工委举办的第九套工间操比赛和国土杯“践行精神,重塑形象,助推振兴发展”的演讲比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仓储设施严重危旧落后,急需修复重建;三是粮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配齐配强,特别是人才的招聘与引进。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敞开收购农民粮食,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由于上半年粮价明显低于国家出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目前,中晚稻由132元/百斤下跌到122元/百斤,新早稻上市价为120元/百斤,所以今年已经启动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我们将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提高优质服务,扎实打好粮食收购仗。

篇3

:农地制度改革核心分歧刘易斯拐点耕地红线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2-0029-08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国内要求深化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2013年底推出的“383”改革方案进一步推高改革预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①在“383”改革方案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土地制度和住房体制改革,企图以折衷方案突破地权瓶颈的束缚,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开辟新路。然而,即使是这种折衷的改革方案也遭到维持派与激进派的激烈批判,前者认为改革幅度太大,会导致耕地红线的失守和城市流民的增加,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②后者则认为改革幅度太小、不彻底,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和农民城市化,最终也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③尽管对于农地制度改革的争论已经持续多年,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与利益的冲突,各派一直难以取得一致意见。随着落后的农地制度日益成为中国继续现代化的瓶颈,早日解决各方之间的分歧,达成农地制度改革的共识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派别及其核心分歧

改革中国农村落后的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因为当前中国农村落后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扩大了城乡差距,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农民过度流失,粮食安全危机凸现。

农民过度流失还造成各种留守问题,增加城市化的压力。而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不断推高房价,形成庞大的伪城市化、半城市化人口,影响社会稳定。农民土地权力的残缺还导致利益集团对农民土地的肆意掠夺,形成大量失地农民,造成严重的人道危机,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同时农业现代化转型缓慢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也是中国经济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如何改革农地制度这个问题上,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利益的冲突,不同学者群体之间却存在巨大分歧,依据不同学者对于农地所有权改革和政府对土地垄断态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派:

1维持派。这一派认为中国人多地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民数量庞大,如果实行农地私有化,政府放松对农地的管制,就可能导致土地过度兼并,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产生大量流民,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政府放弃对农地的管制还会导致18亿亩耕地红线失守,产生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因此,他们坚决反对农地私有化,反对资本下乡,坚持政府拥护对土地的垄断。一些极端者甚至要求对农地的流转实行严格限制,继续维持不公正的城乡户籍体制,以复活小农经济。而改良派则要求进一步延长农民的土地承包期限,壮大中农阶层。华生:《老三农问题的终结与新三农问题的挑战》,《经济观察报》2011年8月12日。

2激进派。这一派主张尽快实现农地的私有化,因为他们认为农地私有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减少失地农民;可以打破政府的土地垄断,大幅降低房价,加速中国的城市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还可以扩大农民自由权利,有利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要突破农业现代化瓶颈,应借鉴发达国家农地私有化制度,实行农地私有化。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折衷派。这一派不愿意直接触及核心的制度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变通方式逐步瓦解旧体制,最终实现实质性的制度转型,因此他们并不愿意直接触动农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也不愿意触碰18亿亩耕地红线,而是希望通过其他曲线方式绕过雷区,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生产,增加农民在土地流转增益中的分配份额,缓解城市化土地短缺问题。这一派既反对维持旧农地制度也反对激进的农地私有化改革,而是主张通过永佃制、两田制、股田制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及小产权房转正等折衷方式进行改革,然后逐步扩大战果,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农地的私有化改革目标。许成钢:《把完成的土地所有权还给农民》,《经济观察报》2011年1月15日。

从具体实践看折衷式改革更受政府青睐,各地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折衷式的农地制度改革实验,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有限成功,但由于利益集团的阻挠和抵制,以及改革先天的产权缺陷和18亿亩耕地红线的限制,改革难以大范围推广和突破,导致农地制度改革停滞不前,社会矛盾激化,致使折衷派的影响力不断削弱。而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维持派与激进派的影响不断扩大,占领农地制度改革的主要舆论场域,观点对立的双方互不相让,在四个核心问题上进行了激烈交锋。

1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农地私有化是否会导致土地过度兼并形成大量流民,影响社会稳定。维持派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还没有到来,因为中国农民人口依然过多,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地私有化会导致土地过度兼并形成大量流民,威胁社会稳定。激进派则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吸纳流动农民,农民也是理性的,不会轻易卖地,因此农地私有化不会产生大量流民,更不会威胁社会稳定。

2固定的耕地红线是否存在?18亿亩耕地红线是否合理,农地私有化是否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维持派认为耕地红线客观存在,农地私有化会导致大量土地的非农利用,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激进派则认为粮食产量受价格、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农民素质、土地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存在固定的耕地红线,农地私有化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反而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3农地私有化是否会导致农民丧失最后的社会保障,产生人道危机,影响社会稳定。维持派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土地就是农民的最后社会保障,农地私有化会导致大批农民失地,丧失最后社会保障,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激进派则认为当前农地收入根本就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支出,更不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土地私有化与农民的社会保障关系不大,要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关键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农地私有化是否会形成大量贫民窟,阻碍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维持派从拉美和南亚的经验出发,认为如果中国农地私有化就会导致大量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产生大量贫民窟,严重影响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行。激进派则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拉美、南亚不同,而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相似,不会产生大量贫民窟。

针对激进派与维持派的四大核心分歧,一些学者从逻辑分析与文献分析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各自得出有利于维持派或激进派的结论,但无论是逻辑分析还是文献分析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因为逻辑讲究普遍性,将普遍性的经验应用到中国多样化的国情,容易忽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相反,文献分析更注重特殊性,特别是当这些文献主要从新闻稿件中得来、且文献数量稀少的情况下问题就更大,因为新闻讲究轰动效应,更关注特殊的事例,因此文献分析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将特定经验普遍化。正是由于研究方法的缺陷,导致研究结论的偏颇,使每一方都难以说服对方,无法形成社会共识,最终影响到农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只有通过实际调研才能避免二者的缺陷,通过调查研究在特殊性中归纳出普遍性,在普遍性中兼顾特殊性,有效地将农地制度改革的普遍性规律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结合起来。因此,要打破各方分歧,取得农地制度改革的共识,仅仅依靠逻辑分析和文献分析是不够的,最终还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才能得出令各方都能接受的结论,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提供坚实的依据。

二、对中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实证调查

实证研究要保持客观性、真实性,除需要排除个人的主观性之外,关键是选择的样本应该具有多样性、代表性和全面性。而中国国情多样,各地的土地资源状况、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以及人口流动状况差别很大,因此调查样本应该尽量保持多样性,使其具有代表性,应包括沿海、平原、丘陵、山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西北、西南、东北、华北、东南、华中、华南各大区;这样的调查结果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但这种全国性的调研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支持,但本研究经费非常有限,人力资源匮乏,因此只能进行有限区域、有限样本的调研,并且将刘易斯拐点、耕地红线判断、农地社会保障能力的调查合并到一起进行调研,贫民窟调查由于与前三个调查的内容差别太大,限于人力、物力,本研究只能暂时放弃。本研究样本、区域选择的有限性必然影响到研究的效度与信度,需要今后进一步充实,但一滴水也可以反映整个大海,即使有限的实证调研也基本可以反映中国农村的现实,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经过课题组一个暑期的调研,9月份回校后课题组收回调研问卷30份,只有12份问卷符合基本要求(参见表1)。由于课题组成员主要集中在江浙,因此这些问卷调查的样本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其他调查样本分别分布在湖北、河南、四川、甘肃、湖南等中西部五个省份,现将调研结果整理如下。首先分析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调查结果,对于刘易斯拐点的判断本调研主要从八个方面入手:本村名义户籍人口,本村实际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中55岁以上人口数量,16~55岁人口数量,16岁以下人口数量,16~55岁常住人口中专业农民数量,16~55岁常住人口中兼业农民数量,16~55岁常住人口中非农就业人口数量。其中将名义户籍人口与实际常住人口对比,主要是为显现农村人口的流失率,对常住农民进行年龄划分,主要是想了解农村实际剩下的有效劳动力,对16~55岁常住农民的职业划分,主要是想进一步了解在农村专业农民的真实数量,得出对刘易斯拐点问题的判断。

依据问卷整理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各地农村劳动力状况相差很大。在中西部的甘肃、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一带的部分农村,由于当地工业不发达,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差,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丘陵地貌使耕地难以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并且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运输成本高,使农业生产效率非常低,导致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大量人口流失,常住人口下降非常厉害,常住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稀少,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已经难以维持,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短期、局部性的劳动力短缺。但即使同在中西部,处于平原地区的河南信阳市商城县农村相比于其他丘陵地带农村的人口流失率相对较轻,这与平原地区工商业相对发达,农民就近就业、创业相对容易有关,也与土地能够机械化、规模化耕作,养殖业比较发达有关,能够吸收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村就业。与中西部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基本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程度高,城市密度比较大,村民可以到附近城镇、工业园区就业、经商而无须流动到外地打工,因此常住人口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流失率比较低。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城郊村,由于工业发达,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租住使这些村常住人口数量甚至超过户籍人口,例如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云阳镇永福村便是如此。在这些地区,由于发达的工商业吸收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耕作非常普遍,农业生产只需要很少的农民。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地农民的年龄普遍偏高,老人农业明显,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好在当地经济发达,现代农业技术比较先进,劳动强度较低,可以吸引外地年轻人来当地务农。

根据调研问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推断中国农村的刘易斯拐点正在逼近,而在中西部很多地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导致老人农业蔓延;但沿海地区农民数量依然过多,导致土地经营的规模依然过小,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同时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远低于东部沿海,但由于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农民收入过低,很多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剩下的农民劳动能力较低,劳动力的不足使这些地区的农业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粗放经营状态。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劳动生产模式的角度看,这些地区存在劳动力的季节性短缺问题,但从现代农业经营角度看,缺少的并不是劳动力,而是国土整治、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的完善,以及应使丘陵地区的梯田适合机械化、规模化耕作的条件。

三、对中国耕地红线判断的实证调查

对于耕地红线的判断本研究的思路是否证法,即通过对土地大量抛荒、弃耕、粮食安全的确证,否证中国土地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专家传言。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要调查是否存在相当比例的土地抛荒、弃耕,粮食安全是否受到威胁。根据这个目标,本调研问卷对土地调查设定8个指标:登记的耕地数量、实际剩下的耕地数量、耕地抛荒数量、剩余土地实际耕种数量、弃耕土地数量、10年前复种指数、当前复种指数、粮食供应状况。通过将实际剩下土地数量、剩余土地实际耕种数量与登记土地数量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土地抛荒数量和弃耕数量,通过复种指数的变化,可以掌握粮食增产的潜力。由于土地问题相对比较难以调查,因此收回的问卷中有效问卷更少,只有6份(参见表2)。

从有限的样本调查结果看,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比较充分。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抛荒”的土地面积较多,但实际抛荒的土地很少,在剩下的土地中,弃耕的土地也很少。因为沿海的耕地大部分已经完成整治,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土地的流转率也比较高,大量土地改变了种植结构,用于高效益、高收益的蔬菜瓜果,养殖业的生产,土地的高收益使土地被充分利用。在内地平原地区,由于土地适于机械化耕作,劳动力需求比较少,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土地较高的利用率,土地“抛荒”主要是由于新住宅的建设和乡村企业发展占地造成,弃耕的情况比较少见,土地利用也比较充分。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苏高淳土地抛荒率比较低,弃耕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浙江绍兴由于工业化发达,有将近50%的耕地被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占用,但抛荒率却相当低,不到8%。但由于劳动力价格上涨,加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这些地区老人农业普遍,导致这些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大幅下降。

当前国内土地利用不充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缺水地区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带,干旱地区要提高土地利用率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但考虑到西北地区严重缺水,水资源利用超负荷的现状,开发成本以及生态成本太高,开发难度比较大。当前国内土地利用潜力较大的主要是丘陵地带,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湖北红安曲阳畈村这个丘陵村,土地抛荒接近15%,弃耕也接近10%,二者相加近25%;在湖南怀化、河南商城一些农村耕地抛荒、弃耕率也在20%~40%之间。同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导致老人农业普遍,耕地复种指数严重下降。这些地带大部分处于江南和华中地区,水资源充沛,光照充足,但土地细碎,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土地平整,将细碎的土地集中化、平整化,在完善水利设施、灌溉系统和道路设施基础上使其适合机械化、规模化经营,以有效发挥这些土地的生产潜力。同时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商品化、精品化、高效化的进一步发展,粮食用地有进一步减少趋势,江南与中部丘陵地区的抛荒地、弃耕地的整理则具有更大战略意义。

同时,调研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从单位面积产量看,不要说与日本相比,即使与美国这样大规模生产、比较粗放的农业国家相比,除水稻单产中国稍占优势外,其他如小麦、玉米、大豆等的单产量,中国都低于美国。中国土地复种指数除毗邻大城市的郊区外,出现了普遍的下降趋势,这与农业比较收益相对进一步恶化、老人农业的发展有关,只有继续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收益,吸引部分青年农民回流,复种指数才能提高,这也是中国粮食增产的潜力所在。此外,中国还存在着耕地中中低产田比例过高、良种推广率比较低等问题,都是未来中国粮食增产的突破口。然而,同时应该注意到,即使在沿海土地被大量侵占,丘陵地区的土地被大量抛荒、弃耕,被耕种的土地很大一部分被粗放经营,土地复种指数下降的情况下,几乎所有地区都不存在粮食紧张问题。这主要源于除中国粮食进口数量增加之外,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技术投入替代了劳动力,即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增长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抵消了劳动力减少、耕种面积缩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从长期看,中国粮食并不存在短缺问题,耕地面积的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复种指数的提高均还有很大潜力,足可以抵消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耕地的侵蚀。并且,如果考虑到中国城市化、工业化量的扩张随着人口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而接近尾声,城市化、工业化进入品质提升阶段,对土地的侵蚀强度会逐步下降,中国粮食安全就更有保障。但从短期看,由于各种机制的扭曲,导致土地被大量抛荒、弃耕、粗放经营、复种指数下降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如果任其发展,必定会威胁到国家的粮食供应安全。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并不是土地资源不足,而是土地的低收益、细碎化经营导致的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只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对中南部丘陵地区土地进行全面的国土整治,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让农民获得完全的土地权力,加速土地的流转,尽快实现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提高复种指数,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有保障。中国土地利用的低效率与粮食供应的基本安全说明耕地红线可能并不存在,认为中国耕地逼近红线,面临粮食安全危机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更可能是房地产利益集团编造的一个神话。这个神话由于长期的以粮为纲,落后的思维范式,利益集团的故意误导和国民普遍的无知而长期流传下来,并影响到国家的宏观决策。

四、对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和农民城市化意愿的实证调查

反对土地私有化或土地流转、土地规模化的另外一个论据是认为小块承包地是农民的最后社会保障,只要农民拥有小块土地的使用权,就能够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大量的半城市化、伪城市化人口就有退路,国家的社会稳定就有保障。这种论据由于不触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二元户籍体制,也不主张改变现有的土地制度,在部分决策者那里很有市场。但是,现实可能并不如此,农民的小块承包并不一定能够承担他们的社会保障重任。

根据我们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的整理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农民小块承包地的收益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正常生活的日常开支,并且其差额越来越大。在内地农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土地的抛荒、弃耕现象较为严重,而经营方式粗放以及复种指数下降,导致来源于土地直接产出的收入增长缓慢,并且这些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由打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增加,由于前几年农民工短缺的加剧,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快捷增长。但与收入相比,基于物价上涨、婚姻竞争、面子竞争以及城市化导致的农民支出增长更快。在调查的几个中部样本中(参见表3),农业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20%~30%之间,如果去掉其他的副业和养殖业收入,狭义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将更低。将农业收入与农民的支出相比,农业收入只能够满足农民基本开支的30%~40%,远远不能保障农民的体面生活,更难以承担医疗、养老和伤残风险,以及农民买房、建房、婚嫁的开支。在江浙的几个样本中,由于本地工业化、城市化比较快,人均土地面积更少,居民大部分到企业工作或经商,因此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更低,基本在10%~20%之间,但这些地区由于消费方式、消费结构与内地不同,消费层次较高,居民年人均支出也更高,来源于土地的收益只能满足当地农民基本支出的10%~20%,耕地收益完全不能满足农民正常的日常开支,更不用说满足他们的养老、医疗、伤残保险了。但这些地区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在土地征收或拆迁过程中,以土地换社保做的比较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也比较完善,保障水平比较高,覆盖面比较广。从总体上来看,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比重越来越高,土地收入已经不能承担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更不能承担农民的医疗、养老与伤残保险。因此,以土地是农民最后社会保障的名义反对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是错误的,土地流转对于农民生活的影响已经不大,社会稳定的关键不是维持小农经济,而是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还有一个问题是农二代的城市化意愿调查。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不愿进行有效的土地制度改革以降低房价,也不愿改变二元户籍体制化解庞大的伪城市化人口,更不想改革现有的等级式社会保障体制,而是想继续维持小农经济,通过政治手段或经济控制迫使农二代回乡挽救正在衰落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降低社会动荡风险。但问题是农二代愿意回乡吗?与农一代不同,农二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收入更高,具有更多的自由、平等与权力意识,对农村、农业、农民职业的认同度更低,主要在城市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有些人从小就在城市长大,既不会农活,也不认同农村生活方式,更反感农民工称谓。与第一代农民工城市过客的定位不同,第二代农民工以成为市民为目标,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愿意回到衰败的中西部乡村,即使在江浙一带,由于城乡生活品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也很大,当地青年村民也会为子女教育、生活品质和医疗条件而选择移居城市。在刘易斯拐点没有最终到来,城乡差距没有实质性缩小之前,强制性地违背农二代意愿把他们逼回农村才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隐患。

由于调查比较复杂,本调研组只有两位成员选择做农二代城市化意愿调查,一个是随机调查,调查地点在武汉某广场,调查结果是:农二代中20%受过高职教育,17%受过高中教育,农一代中受过高职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总共23%左右,农二代以初中毕业为主,表明农一代以小学毕业为主,农二代教育水平整体高于农一代。农一代主要集中在工地和一些小型制造企业就业,而农二代则开始了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道路,并以服务业就业居多,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4%的农二代表示愿意回家务农。另外一项问卷调查在上海浦东新区机场镇部分社区和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0%的农二代不希望回到农村,25.6%的农二代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只有1444%的农二代选择了希望回村。这与社科院的一项调查结果基本相同:70后农民工70%愿意回农村务农,80后农民工只有10%愿意回农村务农,而90后农民工则只有5%愿意回农村务农。崔立勇:《80后农民工:不愿回农村不想转户口》,《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3月10日。

从三个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农二代已经不愿意回归农村,城市化意愿比较强烈,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强制性或者不公正地驱赶他们回到农村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五、结论及其政策建议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正在逼近,在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劳动力依然比较充裕,中西部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属于结构性、季节性短缺,是由于土地规模化、机械化发展滞后造成,并非真正的劳动力短缺。中国的粮食安全危机并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资本投入增加与农业技术进步足以抵消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缩小造成的消极影响。中国大量丘陵地的低效利用,中西部大量耕地的粗放经营,复种指数的下降,使中国粮食生产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当前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应是对大面积的丘陵地区进行国土整治,为这些地区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并积极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的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认为一些专家鼓吹的固定耕地红线值得怀疑,中国耕地逼近红线更是无稽之谈。而小块承包地并不能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随着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农民基本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其保障能力也越来越差,更不要谈土地的医疗、养老、伤残风险保障功能,以土地换稳定的传统政策已经失效,必须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其保障水平才能有效维护农村稳定。政府不应该继续拖延改革,继续维持小农经济模式,因为农二代具有强烈的城市化意愿,只有尽快启动改革,尽可能快地消化掉庞大的伪城市化人口,减轻半城市化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为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创造条件。然而,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制度建设的滞后与利益集团的阻挠,新市民城市化的不完整,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农村农民规模的依然庞大,使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还不具备立即进行土地私有化的条件。再加上近两年中国经济的中速发展,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农民城市化速度放缓,就业压力增大,都要求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的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应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而不能一刀切、一蹴而就。

篇4

(一)围绕发展,加强综合计划、规划管理,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1、加强计划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发展计划工作报告,提出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思路与主要指标建议,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实施。完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制文本提供人代会审议、通过。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先后被评为温州市政府“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一等奖和省发改委规划编制“综合奖”。完成了《规划课题集(二)》的编印、发送工作。

2、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密切掌握全市经济动态,对国民经济各阶段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先后开展了7次全市经济运行(发展)态势分析,针对各阶段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研究分析、预测走势,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了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全市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牵头组织召开了全市第十五次综合经济分析例会,专题研究第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及重点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措施,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按月及时向省发改委上报我市经济发展数据指标和分析说明,加强社会发展动态分析,积极参与文化大市建设。

3、重视课题和政策研究。完成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与建议”、“建设新农村,推进新和谐”等15个全局性发展问题的课题调研,其中《推进新和谐要在高起点上建设新农村》被《浙江经济》录用。组织开展了对全市七个领域非公有经济进入教育领域投资情况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的调研工作。完成《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报市委印发实施。研究起草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665行动计划”》。起草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讨论稿。

(二)引导投向,加强基础设施和投资项目管理,促进了中等城市建设。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综合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研究起草了《*市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综合管理,牵头组织财政性投资为主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以及工程概算审查,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编制实施“十一五”重大前期建设政府投资项目规划,共33项,总投资163.64亿元。组织开展了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的考察学习。对企业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或备案制。积极宣传贯彻落实《浙江省招投标条例》。

2、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建立了重大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做好重点工程申报工作。编制了“*市20*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建议表”,经市政府审核,确定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5项(其中省、温州市重点建设项目7项),总投资101.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77亿元,同比增长27.51%。协助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会议,进行深入动员,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履行重点工程综合管理职能,加强重点工程督查、协调工作,保证建设进度。全市在建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9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1.17%,比上年同期增长28%。

3、重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制定了20*年*市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做好已列入重点工程预备项目名单的27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了20*年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参与招商活动。配合做好高速公路复线、*-温州第二通道有关前期工作。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和有关前期工作。配合市供电局做好500KV*输变电所址及线路路径论证工作。配合水利部门做好市水利项目建议书论证工作,争取列入20*年省重点项目。

(三)强化监管,加强价格调控管理,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

1、加强重要商品、服务的价格管理。先后组织召开调整出租车票价、开征污水处理费、调整乐虹片区自来水价格听证会,调整了我市出租车票价,出台调整和开征污水处理费政策,拟定乐虹片区供水价格调整方案。重新公布524种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药品价格,继续对非盈利市级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实行差别利率顺加作价,进一步减轻患者和医保经费负担。调整了5座我市1996年底以前投产的非省统调地方公用水力发电机组的上网价格,促进实施煤电价格联运,缓解电力紧张局面。做好价格受理、成本、定价三大前期工作,加强成本监审,完善集体审价。健全价格监测定期分析制度,坚持对9大类37个品种商品每月2次的价格监测、分析。出台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办法,核定了新世纪、银河花园2个普通住宅小区前期物业服务收费标准。

2、加强清费治乱减负工作。部署并开展了20*年度收费验审工作,对全市20*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垄断经营性收费以及以收费形式征收的各种基金、集资、附加的执收单位进行逐个细致的验审。对4个单位发出整改意见书,要求限期整改,4个单位移交检查分局立案查处,注销收费许可证10个。规范和调整了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土地事务服务、防雷技术服务、有线电视服务、机动车牌证工本费等有关收费。规范培训班收费审批流程,认真审核了21个强制性培训班收费。完成了全市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单位的收费许可证办理有关延期手续。全面清理了我局近几年来有关收费文件,停止执行部分收费项目。

3、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联合运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开展春运期间我市部分公路客运票价检查,有效制止乱涨价行为。开展了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重点检查以及教育、涉农收费专项检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消费者权益。组织了节假日市场价格检查和日常菜市场价格检查,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强了市、乡镇、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建设,开展了“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认真做好价格举报工作,全年共受理价格举报投诉135件,办结137件(含上年遗留2件),办结率为101%。按照“放得开,管得好”的总体要求,加大了对价格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全年共立案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1件,经济制裁总额375.62万元,退还消费者36.89万元,上缴财政249.67万元。

(四)注重调控,加强粮食安全管理,确保了社会粮情稳定。

1、扎实开展粮食安全工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对具有一定规模、信誉好的种粮户发放粮食预购款,确保粮食订单履约率。今年早稻订单粮食收购10179吨,完成计划的92.18%,居温州市第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开展经常性粮食仓储安全和“一符四无”检查,做好季度仓储千分制考核工作,指导和督促收储公司认真抓好仓库修理、器材维修以及仓容的安排和落实,有效保证了粮食储存安全。研究制定了20*年度全市地方储备粮油的轮换计划并上报市政府批准执行。认真开展了上年度全市粮食供需平衡情况和今年全市粮食农业成本调查,与财政部门协商并签订了20*年度粮食财务包干协议。编制完成“十一五”粮食安全规划,完善粮食安全预案和应急预警机制,加强粮食市场监测监控。积极开展“放心粮油”活动,坚持定期检测储备粮油产品,认真做好日常检查,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及时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查处,确保居民放心吃粮。认真做好我市军粮供应工作,积极开展拥军慰问活动。

2、积极培育粮食市场。加强粮食市场培育,依法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管理,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稳步开展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提出了*市粮食收储公司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协助企业做好国有资产出租承包等管理工作,盘活国有资产,有效发挥现有资产效益。积极做好全市粮情监测点的监测和粮食信息的采集分析及统计上报工作,及时为粮食购销企业提供粮食产销和市场价格信息,并深入开展对粮食企业的调研活动。认真做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二周年宣传工作。

3、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围绕“平安*”建设,我局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时落实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领导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被列入局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适时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得以深入贯彻执行。与下属13个粮食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责任分工明确,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人。加强《安全生产法》宣传工作,做好节假日期间的生产安排,完善负责同志带班值班制度。

(五)积极协调,服务企业改制和上市工作,加速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

贯彻落实体改会议精神,着手制定“十一五”体制改革规划,积极开展经济体制改革课题研究。研究制订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政策,加强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外资嫁接等多途径加速发展。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协调会,协调通用电子、制鞋总厂、清江粮管所、虹桥建筑公司、柳市棉纺厂等企业改制,指导制订改制方案。帮助胜武公司筹建股份公司,指导其制订公司章程、组建董事会、监事会等。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我市企业改制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市政府改制文件修改补充意见座谈会,提出*市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积极培育企业上市资源,引导、推动、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试点改革工作,总结改革经验,并上报柳市、乐成和虹桥三镇为省级中心镇。

(六)突出重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推广应用,推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加强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完成防火墙的配置升级工作,完成KILL杀毒软件升级部署,安装网络流量分析软件对网络进行测试管理。加强对电子政务外网计算机的管理,研究了多种互联网接入认证方式,实行IP地址和MAC地址绑定,将市政府网站移植到websphere5.0平台。按照《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要求,对电子政务平台进行了改造,接入省电子政务外网,实现资源共享网络的全省互联。推广电子政务应用,普及短信息办公业务和公文收发业务,完成试点单位的内部公文流转、档案管理等业务应用,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完成20*年*两会网站的信息工作,在市政府网站新增设“便民信息”、“*湾港区”等栏目。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引导软件业、信息产业制造企业做大做强,积极申报设立省级信息产业园。

(七)健全制度,加强队伍和系统建设,维护了文明机关良好形象。

1、加强能力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价格法》、《粮食流通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建立健全机关干部学法用法制度,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积极牵头推行并联审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实现了全市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全部在行政中心窗口接办,限时办结,全年承诺件提前办结率为96.27%。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限时办结制”、“A、B岗工作制”、“新录用工作人员指导师制”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以能力和绩效为导向,把人民满意作为标准,推行奖优罚劣制,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确保机关行政高效。认真做好文明机关复评,积极开展机关“四好科室”和“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

3、加强作风建设。继续深化党员先进性教育,建立长效机制,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提供优质服务。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意识,树立干净干事、文明干事的好形象。继续打造学习型机关,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努力造就一支“勤学习、善思考、精操作”的发展和改革干部队伍。

篇5

一、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粮库搬迁开发工程项目新库2个单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

2、搞好购销企业内协退人员生活费、医保等既定项目的支付,完成失业人员养老保险手续的办理。

3、1-6月基层企业收购粮食21850吨,其中玉米15000吨,小麦6850吨。省储公司轮换省储小麦2500吨。

4、做好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准备,争取收储点5个。

二、主要工作

(一)搞好粮库搬迁项目建设及其它改扩建项目储备工作

粮库搬迁项目新库库址在小樵镇,占地66.58亩,设计库容量40000吨,**年7月开工建设。今年以来在城区资产尚未变现,没有工程建设资金的情况下,积极协调承包商垫资,加快建设进度,目前已完成4个库的地基、底梁建设,基本完成2个单库10000吨库容量的库房主体工程建设。同时,积极跑办20亩土地的征地手续,协调有关部门测算失地农民保障金等,做好各项准备,争取国家对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按照我市旧城改造进程要求,做好城区资产开发变现相关准备。一是对粮库大院涉及的成品粮经营摊点进行摸底登记,提前通知商户根据该地块开发建设时间做好经营安排。二是大院内中心站、面粉厂2个需改制安置职工的附营企业,成立专门班子,研究制定人员安置方案,测算安置成本。

做好其它改扩建项目的筹划工作,拟对东关粮油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对省储公司进行扩建,并积极跑办项目审批和上级资金支持。

(二)做好粮食购销工作

提前谋划并做好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准备工作,督促各企业提前维修库房,粉刷腾并,设备检修等,积极与辛集国储库和省良友公司联系,基层正常经营企业多数通过最低收购价收储资格审定,确定收储库点5个,为基层企业掌握粮源,增加收入,减少经营费用打下基础。

在企业贷款的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通过规范分配办法,鼓励职工入股和企业灵活借贷等掌握粮源。积极配合农发行做好符合条件粮食企业贷款资格认定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积极争取收购资金。积极寻找业务关系开展代收代储,利用加工企业及其它经销企业资金开展灵活经营。

(三)开展粮食依法行政,履行粮食流通监管职责

按照国务院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的要求和市政府安排,会同财政等7部门对基层企业库存的政策性粮食、国有企业存储的商品粮及占用资金等情况进行了自查,并接受了**市的检查,检查情况与自查结果一致。对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及转化企业执行粮食统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上半年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5个,换发新证3个。5月26日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5周年前后,在电视台、世纪广场进行粮食收购及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宣传,印发明白纸1000份,制作横幅。夏粮收购开始后,对开展收购的企业的收购资格、收购质量和价格执行等情况进行了检查。

(四)加强稳定工作。搞好原粮食购销企业改制人员的稳定工作,配合市工作组,局领导成员分包到科室,各企业职责到人,粮食局与企业签订安全、稳定责任状,进一步搞好解释疏导和稳控工作。通过争取政府支持,暂缓支付单位应交纳的失业保险费126万元,为320多名职工办理了失业保险审核手续。同时我局积极调动企业及各方面关系,密切关注人员动向,及时向政府和部门反馈,就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细致调查、收集原始资料,形成详尽的答复意见,整理附件21件,对上访代表给予了答复。为解决部分失业人员就业困难问题,按市政府要求,拿出部分库站由改制失业人员合伙租赁经营,方案已拟定。:

(五)提高认识,确保储粮安全

购销企业改制后,租赁制企业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仓储维修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鉴于此,我局根据季节和粮情变化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基层,开展粮食安全检查,准确掌握仓情粮情,及时消除储粮隐患,确保了储粮安全。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督促各企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维修仓房,改善储粮条件,2009年各企业投入20余万元,维修库内防潮层、仓顶,更换简易仓顶,购置输送机等设备,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六)抓实“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年”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安排搞好本系统活动的开展。安排布置了专门的活动办公室,建立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完善学习制度,干部职工按要求完成学习、调研任务,书写笔记和体会文章,活动期间建立企业联系点5个,开展调研50人次,走访职工13人,接待来访150人次,解决问题6个,为企业协调解决资金50万元,联系项目3个,通过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的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

1、购销企业经营体制需进一步完善。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各企业的管理体制、分配制度、决策制度等还有一定差距,考虑企业做大做强和长远发展,还需进行全面完善。

篇6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农民增收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46-03

一、粮食主产区粮食问题的叙述

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其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均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的95%以上,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肩负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重大任务,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耕地和粮食耕种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从1996年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在十二年间减少了 1.2526 亿亩,耕地面积越来越接近 18亿亩的“红线”。此外,由于水土流失、农药化肥滥用、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中国耕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面对现阶段的粮食问题,中国实行国内维持粮食供求紧平衡、国际适度调剂的战略才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这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基本自给,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粮食产业作为弱质产业,既受自然风险影响,又受粮食市场的制约,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只有不断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才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低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国家要粮食与主产区要效益之间的矛盾。现在国家以两种方式向农民要粮:一是通过政策激励农民种粮;二是通过行政命令等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两种要粮政策都无法满足粮食主产区强烈的效益要求:粮食主产区迫切要求发展,农民迫切要求增收。在粮食供求大体平衡或者供大于求,粮食价格下落,“国家要粮”与“产区要效益”的目标就会产生冲突,粮食主产区势必就会产生发展粮食种植内在动力的不足。

2.粮食半市场化与生产资料市场化之间的矛盾。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应该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中国多轮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化粮价体系基本形成,过多的行政干预让市场化的粮价变成了半市场化,构成粮食生产成本的生产资料成本却是市场化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结果总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于粮食价格上涨。这就形成了补贴与新增成本相抵消,种粮效益与以往持平或下降的态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粮食主产区财政不堪重负使种粮积极性低落,引发了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内在动力不断弱化的倾向。

3.主产区承担生产成本与主销区享受销售效益之间的矛盾。中国的粮食产区承担着国家和销区的粮食安全保障任务,也就意味着牺牲了自由选择产业和发展方向的权利。但是销区可以自由地选择产业,可以发挥比较优势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大力从事畜牧业、花卉苗木业生产。简言之,销区可以从事赚钱的竞争性产业,产区只能从事不赚钱的粮食生产。同时产区与销区的粮食调销是半市场化的,这本身就是夺走了农民获利的机会,将产区农民能够获得的粮食利润,通过政策性调销转移给了销区。

4.非国际化的粮价与国际化的补贴限制之间的矛盾。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粮食价格体系未能完全与国际接轨,因而也是非国际化的粮价。WTO相关农业协议规定,如果政府补贴超过中国粮价与国际粮价之差,就会被认定为“倾销”。所以补贴的最高限是不超框架协议规定的比例。如果补贴在协议规定下按比例补足高于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的差额,那么农民是真正获利的,但目前国家对农民的粮食补贴是远没有达到,就是说农民虽然表面上得到了补贴补偿,但事实上仍然是受损失的。

5.农民持续增收与粮食增产潜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在国家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惠农政策激励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能否真正依靠种粮实现稳定持续增收,这是一个必须认真理性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利用“减负”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受种粮面积扩大潜力不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潜力不大、粮食价格上调潜力不大等影响,还有气候条件不确定因素的制约,粮食再增产的后劲十分不足。

6.主产区内部产业结构的矛盾。主产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传统的经济结构难以打破,工业相对落后;二是农村产业结构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主产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滞后性,造成了工业不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并对农业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的局面,如主产区的多数农产品没有加工就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农民收入仅靠卖粮,或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层次低、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幅度小,难以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三、解决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问题的逻辑框架

1.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使种粮户实现规模化种植与机械化管理,提高人均收入。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农地整治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土地利用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进而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为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管理提供可能,利用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在粮食生产上提高人均收入。

2.积极推行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并加强社会化服务,为种粮大户提供生产保障。土地流转的目的是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收益。通过多种土地流转形式,使示范区的农业具备集约经营的条件,最终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实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必须要使种粮大户们得到专业化服务。种粮大户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并进行简单的田间管理,便可坐享收成。期间各类农事,由专业人员负责打理,即通过专业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专业合作社对粮食生产实行“统一翻耕、统一育秧、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一条龙”有偿服务。

3.建设农民新村,使农民集中住宅区,完善公共基础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村建设的目的:(1)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富裕的程度;(2)解决农民居住分散,占地较多的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3)为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必要的配套;(4)通过新村建设统一规划,使村容更加整洁,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优化。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高效设施园艺产业,增加农业就业岗位。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采用以科技为先导的方法,以人才培养和培训为抓手,与大学和省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努力学习和移植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并实施积极的招商政策,同时争取国家的财政支持。

5.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要增加农业收入,必须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找突破口。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业,努力探索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方式,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中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最大可能的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6.挖掘本地文化历史资源,开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并借助发展农业旅游来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促进广大农村居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对于发展旅游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庐江县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实践

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发展粮食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庐江县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该县粮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与周边各县相比位列第一,但农民收入却位居倒数第二。如何在保障粮食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共同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难题。庐江县政府委托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园区研究中心对该项目区进行了深度的规划设计,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促使项目区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极,通过上述措施的提出与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

1.主要做法:(1)实行规模开发。庐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位于庐北大圩,涉及郭河镇、同大镇的南圩、北圩、施湾、薛圩、新渡和施丰共六个行政村,治理面积3.85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以组织为保障。成立了示范区建设指挥部和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六组一办”与技术骨干驻点办公,具体负责示范区项目建设的管理、协调、监督工作。指挥部不定期开展经常性督查,狠抓整合资金落实,加快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步伐。(3)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该县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项目整合,招商引资,坚持多元开发。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截至2010年7月底,共投入资金2.9亿元,其中农发项目投入资金0.5亿元,整合财政支农资金0.7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投入1.7亿元,集中投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并收到了明显成效。(4)以科技示范推广为抓手。一是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由其为项目区提供农业科技指导;二是开展粮食新品种推广改良,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打牢基础;三是开展科技示范引导,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提供保障;四是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提供支持。(5)以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为支撑。项目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统一协调指挥各项工程建设,各项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并制定工程建设管理意见,明确工程建设奖惩和建设管理责任人。(6)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一是积极开展土地流转。项目区郭河镇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和土地矛盾调处中心,制定土地流转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二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

2.主要成就:(1)改善了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通过项目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难点问题,经测算年节约用水56.76万方,年增产粮食454万公斤,由于机械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提高,全年每亩水稻节约劳动力成本15元,项目区年新增经济效益合计309万元。(2)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辐射带动非项目区农民科学耕作,巩固改善了农村承包的经营体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3)提升了生态效益。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可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涵养地表水源。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砌护沟渠,更好地实行节约用水。水利与林业措施的共同作用,改善了地区农业生产小气候;同时采用稻草还田、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肥力;农田防护林建设美化了田园,对保护农田,调节气候,降低风速,防治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4)探索形成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筹集的新渠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发挥了资金的积聚效应,调动了民间、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新资金来源。(5)提高了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和规模化经营水平。项目区成立了“庐江县郭河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下设农机、生态水稻、植保技术服务三个专业合作社和一个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服务公司从机械化耕作,到新品种推广,从病虫害防治,到农业技术指导,为项目区农民提供一整套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区率先在全县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和土地矛盾调处中心,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转经营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共合法流转土地13 000亩,吸引了14家企业落户项目区,加快了规模化经营步伐。(6)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项目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多个企业落户项目区,项目区已成为该县优质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新品种研发和新技术推广的示范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7)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土地平整和土地置换,按照迁散户、建新村的做法,全方位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村社会事业状况,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杨学礼,张少杰.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6).

[2]黄其兵.粮食安全问题透视[J].粮油市场,2009,(3).

[3]罗叶.重新定位新农村建设中的粮食问题[N].粮油市场报,2006-07-25(2).

[4]沈茂胜.中国粮食进口、自给率及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粮食工程・技术,2009,(6).

[5]蒋宜茂.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J].决策导刊,2009,(12).

[6]杜鹰.粮食安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9,(6).

[7]安徽庐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总体规划[S].

[8]关于安徽庐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汇报[Z].

[9]周建华.加强垦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场经济管理,2001,(6).

篇7

一、强化基础,确保储粮安全。针对经营机制变化,粮食库存降低,企业经营不活,人心不稳等现状,首先是明确了目标任务。3月28日市局在金泉大酒店召开了各县市区分管局长及仓储股长会议,及早明确了今年的目标任务,下发工作要点和考核办法,杨明君局长作了重要讲话并对今年的仓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推行储粮安全责任制。县(市)区粮食局与基层站库建立了仓储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业务科室为第三责任人,层层签订了储粮安全责任书,缴纳了保证金。三是加强粮情检查分析,确保库存粮食安全。坚持一、三、七查粮制,做到查粮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巩固规范化管理成果。今年上半年,除进一步完善制度、美化绿化环境、规范报告用语而外,有的地方还制作了储粮害虫识别图谱及简明注释,张贴上墙,供保管员识别,使规范化管理的内容更丰富、更全面。目前全市库存粮食*吨(不含中储粮和托市粮),粮情稳定,粮食安全,数量真实,帐实相符,“一符四无”达100%。

二、重视专储,提高储粮技术水平。为了把库存粮食保管好,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储藏技术。尤其是国、省库除认真做到“一符三专四落实”的要求外,把提高地方专储粮的科技储粮水平作为强化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普遍推行了机械通风、计算机粮情测控、环流熏蒸等储粮新技术,大大降低了储藏成本。其他站库则开展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储粮,按照储粮技术规程的要求,在一、二月份气温较低、气候干燥的时候,实施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以降低粮食的温度和水分,提高储粮的稳定性。

三、履职尽责,加大粮食质量管理力度。一是狠抓《小麦》新标准的宣贯。为了确保《小麦》新标准5月1日起正式执行,我市除组织部分人员参加省粮校开展的培训外,还对各县市区的仓储股长、质检站长、站库检验人员进行了培训,对新标准进行了认真学习,请市监测站的检验技术人员对小麦质量的检验进行了现场演练,通过培训,掌握了新的检验技术,提高了业务水平。同时要求各地加大宣传力度,在显著位置公布小麦新标准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规定的质价标准,将各品种小麦的收购价格上榜、质量指标上墙、标准样品上台,让农民明白售粮。二是建立粮食质量档案。我市在国家粮食局编制的《粮食质量档案样本》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内容,把《粮食质量档案》合并到《粮情登记簿》中,市局统一印制“粮油仓储管理及质量档案记录”后分发给各地各单位,各县市区粮食局负责监督实施档案的更新和建档工作。营山县粮食局经过认真调研总结后,制订出台了《营山县粮食质量档案规范化管理办法》,对粮食经营各环节的质量档案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规范化要求。三是开展了小春粮食收获质量调查。从5月16日至31日,以县为单位,抽调部分检化验人员,分组分片深入到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村社,分山地、平坝、丘陵等地形地貌进行调查。共调查乡镇49个,村55个,抽检小麦样品55个,加权平均容重751g/L,最高容重786g/L,最低容重680g/L。55个样品中。按国家标准定等,二级占20%,三级以上占72.7%。不完善粒平均为6.7%,最高达21%。调查结果:今年小春小麦质量明显比去年差。其主要原因是小麦生长期雨水过多,部分地方发生了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同时小麦在抽穗扬花期间,阴雨连绵致使小麦籽粒不饱满。四是加强对救灾粮的质量监管。为了确保救灾粮油质量安全,我局迅速转发了省局《关于确保救灾粮油质量安全的紧急通知》,并专门成立了救灾及军供粮油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局长杨明君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席素华同志任副组长,产发科、仓储科、调控科、监检科、市粮油监测站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仓储科,明确了专门的联络员和质量监管员。要求从原粮出库到成品粮出厂,一律由市粮油监测站跟踪检验,发现不合格粮食坚决不准出库、出厂。我局还组织了由局领导带队的三个工作组深入定点加工企业和各县市区检查督促质量安全工作和加工、发放工作。

四、为农服务,全力推进小粮仓建设。今年省局下达我市小粮仓建设任务1600户,实际落实1800户。截止6月底,已完成741户,占任务数的46.3%。高坪区将小粮仓建设任务落实到粮食主产乡村,粮站按每个50元钱的标准给予补助,上半年共建小粮仓105个,补助资金5250元。西充县粮食局将市粮局下达的小粮仓建设任务向县委、政府作了汇报,引起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粮食部门将其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财政为此拨给粮食局专项建设资金10万元以支持该项工作。县粮局及时安排部署,统筹规划,确定以县工业新区和国道212线沿途为重点,兴建200户小粮仓。顺庆区粮食局按照省粮局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合理安排,精心施工,分别在芦溪、李家等地修建了26个砖混小粮仓,在眉山粮食局订购了974个彩钢小粮仓发放到农户家中,并按上级要求造册建档,完善了软件资料工作,5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了1000个“国家粮食局小粮仓建设试点”任务,已作好迎接国家粮食局检查验收的各项工作。

五、形式多样,大力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根据省粮局川粮函[2008]61号“关于下发《四川省2008年粮食科技活动周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我局立即转发了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5月中旬在抓抗震救灾的同时,挤出时间,依托城镇粮源连锁店和国、省粮食储备库,不同形式地开展了科技活动周活动。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为确保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讲求实效,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活动方案,明确了每位参与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各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以确保该项活动顺利进行。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为使活动体现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大众性、针对性,各地收集整理了主食营养知识、科学储粮知识、粮食法规知识和“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等宣传单,现场发放。为扩大影响,大多数地方在粮站(库)门口或加工厂大门口、主要城镇街道及国省公路沿线悬挂了横幅标语,有的粮站还开办了黑板报、墙报,有的单位还请电视台的记者进行了报道。据统计,全市共印发传单10000余份,办黑板报(墙报)62个,制作横幅标语100余幅,接受群众咨询8600人次。此次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城乡居民对粮食法规知识、储粮知识和主食品营养知识的了解,为提倡科学膳食,合理选择主食品,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起到了指导作用。三是展示成果,引导消费。活动期间,各地充分展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果。营山县在现场摆放了该县丰斗米厂生产的“丰斗”牌大米,好运来面业有限公司的“景川”面粉、干面,兴德油厂生产的“兴德”牌系列红油。西充“汉光”牌绿豆、仪陇大山米业的系列产品也在当地进行了展示。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粮食价格、粮食质量、粮食安全三大热点,向群众展示我市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成果、粮食科技创新成果,宣传政府在扩大生产、组织供应、稳定物价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引导市民科学消费,稳定群众心理预期,促进粮食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履行和服从宏观调控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为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次活动时遇“5.12”汶川大地震,有的地方在科技周活动中,向人们大力宣传防震避险知识,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8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运转高效、调控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规模落实到位、管理严格规范、运转协调高效、粮食储存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强化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省政府办公厅下达的市县粮食储备规模,在2012年底前全部落实到位。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管理行为,全面提升市县储备粮管理水平。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储备计划。各市、县粮食局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市县粮食储备规模计划的通知》(皖政办〔2012〕4号)要求,主动汇报,争取支持,及时会同财政、农发行等部门研究提出建立和充实市县粮食储备规模的实施意见,报经市县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确保2012年底前市县粮食储备全部落实到位。

(二)优化品种结构,完善应急储备。根据和皖政办〔2012〕4号通知要求,各市所在地和县城城关要按照确保当地市场10天以上的成品粮油(大米、面粉、精炼油)供应要求,抓紧建立应急储备,包括部分小包装成品粮油,以保证应急需要。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可与加工企业和商业经营企业周转库存结合起来,由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各地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粮油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以政府名义统一授牌。特别是灾害发生频繁地区、山区、库区和其他缺粮地区,必须安排必要的地方粮食加工或供应网点。17个省辖市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必须于2012年上半年落实到位。

(三)列入财政预算,落实费用补贴。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市县储备粮油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明确并协调财政等相关部门,将市县粮油储备费用、利息、轮换等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充实市县粮油储备所需收购资金,由各级农业发展银行依据省下达的储备规模,按照地方储备粮油贷款管理的有关规定安排贷款解决。市县粮油储备费用和利息补贴要及时足额拨付到承储企业,确保储粮安全。

(四)严格粮食质量,适时收购入库。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政府确定储备规模,提前做好收购资金和仓容准备工作,抓住新粮上市、粮源充足的有利时机,按照国家三等以上粮食质量标准和粮食收购政策,及时做好储备粮收购入库工作。

(五)加强设施建设,确保储粮安全。承储企业要以确保市县储备粮油储存安全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改造粮食仓储设施,确保储粮安全;要积极推广“双低”、“三低”、绿色储粮等科学储粮新技术,到2012年底所有储存市县储备粮的仓房必须安装机械通风系统、环流熏蒸系统。要结合粮食产业园区建设,集中财力建设一批现代化粮食储备库,为打造“安徽省储备粮管理示范库”创造条件。

(六)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储备管理。承储库要按照储备粮管理的行政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本着“节俭、务实、安全、高效”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储备粮油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储备粮油各项业务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粮油出入库制度、粮油轮换制度、粮情检查报告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仓储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值班制度等一系列业务管理制度;资金、现金、票据、帐簿、价格、财产、费用开支等财务管理制度;员工培训、考核、奖惩、工资福利等员工管理制度。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逐步实现储备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三、活动步骤和时间安排

市县储备粮落实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时间安排在3月份。省局3月初召开粮食工作会议,对市县储备粮落实年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各地要按照市县储备粮落实年活动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建立和充实粮食储备,加强储备粮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意见,对落实年活动的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第二阶段:落实规模阶段。时间安排在4—5月份。各市、县人民政府出台建立和充实市县粮食储备规模的实施意见,明确市县粮食储备利息、费用、轮换价差等补贴资金来源。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财政、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下达建立和充实市县粮食储备计划的相关正式文件。17个省辖市必须明确成品粮油储备的承储企业,落实成品粮油储备计划,确保上半年成品粮油储备全部落实到位。各地于5月底前将市县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和相关部门下达的市县粮食储备计划文件上报省粮食局调控处。

第三阶段:组织入库阶段。时间安排在6—11月份。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确定的储备规模,提前做好仓容和储粮设施的准备工作。搞好市场调研和价格预测,适时组织储备粮入库。省粮食局将结合粮食应急演练,召开市县储备粮落实年推进大会,进一步推动储备粮油落实工作。

第四阶段:督查表彰阶段。时间安排在12月份。为确保活动落实到实处,省局领导实行分片联系督查制度,加强对市县储备粮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各单位要对照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对开展市县储备粮落实年活动的情况逐项进行检查,并形成书面总结,于12月10日前报省局。省局将适时会同财政、农发行等部门对各市县开展活动的情况和实际效果进行考核督查,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将督查情况通报全省。省局决定将市县储备粮落实情况列入对市粮食局工作目标考核,完不成储备任务,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同时,商请有关部门在省级储备粮计划安排、粮库建设补助资金等方面予以调减。对规模到位、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成效突出的市县给予通报表彰。

篇9

一、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夯实服务基础

为服务我市粮食产业大发展,根据粮食部门的工作职能,我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为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服务。一是根据粮食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广泛地调查研究,撰写了《黄石市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调研报告》、《黄石市粮油食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规划》、《如何深化“四送一收”服务》、《玉米深加工行业现状分析》等有指导性的调研报告;二是向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报告了《关于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根据市人大的审议意见,局机关各科室结合本科室工作职能,认真研究,分解目标,分别制定出落实方案;三是出台了《黄石市20__-2020年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二、发展粮食产业基地,提高服务质量

从20__年以来,我局以培植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基地为突破口,探索了“四送一收”服务新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体现我局服务型机关科室的深意,今年我局决定进一步深化“四送一收”服务,以龙本文来源:文秘站 头企业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为基本模式,推动订单农业和粮油板块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五大产业基地:以紫鑫、富川等油脂加工企业为主体的油菜籽、红花籽油料板块基地;以长丰米业等大米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太湖糯及优质板块基地;以兴华生化、园区饲料加工企业等位主体的工业、饲料用粮板块基地;以紫鑫生物公司为主体的紫甘薯板块基地;以劲牌酒业为主体的酿造用粮板块基地。粮食产业基地建设,已成为粮食部门切实服务“三农”的平台和载体。

三、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务求服务实效

全局干部职工注重服务时效,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市场供应的前提下,抓住“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加大“三园一中心”建设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局机关成立了5个招商引资专业小组,真正做到全员参与、集体上阵。将饮料食品、食用油、方便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肉制品及相关产业等五个重点加工门类作为招商主攻方向,并对各招商小组提出明确要求,落实服务目的。一是要熟悉国家、省和市的相关政策及黄石市情,特别是我市发展粮食产业方面的优势,掌握基本情况。二是充分挖掘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社会资源,搜集招商信息,积极联系客商,主动邀请有意投资的企业来我市实地考察、洽谈。三是及时研究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所有项目明确人员、明确任务、明确时间、明确措施,狠抓落实。遇新进展、新情况,及时碰头,分析对策,共同解决。四是对引进来的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落实首问负责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出谋划策,及时解决在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创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用高效的办事效率和良好的服务质量赢得客商的信任,使客商满意为进一步拓宽招商范围和领域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我局已落实了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粮食深加工提取天然色素、红花籽油加工、建设油茶种植基地项目;哈顿时尚主体广场项目。正在洽谈的项目有中粮集团饲料加工和油脂加工项目,百事公司薯片加工项目,新加坡mpob公司建设棕榈油加工、物流项目,喜之郎食品加工项目,三叔公食品加工项目,嘉士利食品加工项目,山东昌乐乐器生产项目。

篇10

上半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继续稳定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速略有下降

上半年河南省夏粮单产、总产双提高,秋粮长势良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增长10%以上,但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1.夏粮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全省小麦播种面积8090万亩,同比增加40万亩;亩穗数、千粒重比去年增加,穗粒数比去年略减,单产比去年的791.6斤略有增加,达到799.8斤;总产在去年637亿斤的基础上增产9.8亿斤,达647亿斤。自去年麦播以来,河南接连遇到冬春连旱、晚霜冻害、灌浆期降雨等大范围自然灾害,但豫北新乡、安阳等地和豫南南阳、信阳等地仍然实现了增产,豫东驻马店、周口等地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豫西洛阳、三门峡等地有所减产。多灾之年实现丰收,主要在于河南历来将粮食生产作为核心任务、政治任务,全省上下的工作力度都很大。近三年全省累计投入353亿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了一批抗旱应急工程,改造中低产田4500多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9亿斤;加快主导品种推广,五大小麦品种推广面积近6600万亩,占全省播种面积的80%;加强病虫害防控,今年全省病虫害防控面积达1.89亿亩次,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033万亩次,同比增加250万亩次。

2.粮食价格同比小幅上涨。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1.12元/斤,比去年提高0.1元/斤,对市场价格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据省农调队调查,上半年农民出售小麦的均价为1.21元/斤,同比提高16%。目前滑县、鹿邑小麦市场价在1.2元/斤左右,比去年同期提高0.1元/斤,新乡市大型面粉厂新麦收购价为1.25元/斤左右。由于市场价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近日中储粮已停止在河南进行托市收购。玉米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上半年均价为1.11元/斤,同比提高2.3%;大豆价格明显上升,上半年均价为2.41元/斤,同比提高11.2%。农资价格比去年有所下降,上半年尿素、碳酸二铵、复合肥的价格分别为2234元/吨、3578元/吨、2940元/吨,分别同比下降4%、4.7%、6.2%。

3.生猪和家禽价格下跌明显。河南不仅是粮食大省,也是养殖大省,肉、蛋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一位。河南生猪价格自3月以来持续下跌,上半年均价为14.2元/公斤,同比下跌10.4%,猪粮比平均为5.99:1,其中4月猪价最低时达11.8元/公斤,养一头猪亏损200元左右。生猪价格在5月下旬才止跌回升,目前为14.4元/公斤。据省农调队调查,84.6%的生猪养殖户不看好今年的盈利前景。家禽养殖业亏损更为严重,自3月底第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后,肉鸡价格和销量大幅下跌。4月14日肉鸡价格跌至7.4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39%,而当地肉鸡保本价约为8.3元/公斤。鸡蛋价格从2月份9.6元/公斤的高点持续下跌,4月底最低达7.6元/公斤,此后一直在低位徘徊,6月下旬为7.8元/公斤。为弥补家禽养殖业损失,省财政已筹措7067万元资金,对种禽场、规模较大的家禽养殖场给予补贴,并支持龙头企业收储禽类产品。

4.农民外出务工形势基本稳定。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也带来一定影响。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4%,增幅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均同比小幅回落。但从3月开始,工业经济运行效益逐步好转。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42亿元,同比增长12.7%,较1-4月回升1.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目前河南省内务工形势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外出农民工大规模返乡情况。加上近年来河南积极发展县域产业聚集区,本地用工需求不断增长,劳动力供求形势比较紧张,有100多万人口的鹿邑县也出现招不到工的现象,需要到邻近的安徽亳州招工。滑县阳虹家庭农场耿爱丽反映,农场给长期雇工李双标的工资是每天70元,如果不是他爱人有残疾、家里有小孩,恐怕他还会嫌工资低,要出去打工。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上半年夏粮产量和价格小幅上升、省内务工保持基本稳定,为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打下了较好基础;但生猪和家禽价格下跌、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给农民增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表现在数据上,一季度河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21.3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去年同期的13.7%下降近3个百分点。省统计局预计上半年河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速低于去年。总体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对农业的影响小于对二三产业的影响,对省内务工的影响小于对省外务工的影响。

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是粮食主产区的永恒主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影响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1.粮食主产区平衡增粮与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增收需要高效农业,二者始终存在冲突和矛盾,这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调研情况看,目前这个问题越来越紧迫。一方面,保粮食抓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滑县是全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近些年抓粮食生产不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错过了许多上工业项目的机会,陷入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发展怪圈。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高达137.75万吨,连续21年保持全省第一产粮大县,而县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还不够全县教师一年的工资。滑县为保住小麦第一大县的荣誉,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并且纳入乡镇年度考核,效果比较明显,但行政推动的难度一年比一年大。县里同志讲,目前国家对各地粮食生产没有硬性约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配套扶持,政策跟上,抓粮食生产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增收入调结构的压力越来越大。十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翻一番目标后,各地纷纷出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主要内容都涉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滑县八里营乡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全乡耕地12.8万亩,其中高标准粮田10万亩。2009年全乡开始洋香瓜大棚种植,实行“两瓜一菜”生产模式,平均每亩净收益1.2万元,是种粮收益的10倍多,全乡开始时只有300亩,2011年发展到1.4万亩,去年发展到了2.5万亩。刘苑村360户,户户种香瓜,30多户在县城买了商品房,60多户买了小汽车。在比较效益的推动下,附近村庄群众种植香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调整结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乡里同志讲全乡10万亩粮田能否保住将是个问号。此外,工商资本等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对粮食生产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新乡市延生农牧养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之前从事房地产开发,2009年开始投资3000多万元从事有机蔬菜种植配送,当年在延津县流转土地500亩,计划到2015年达到5000亩。目前,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越来越普遍,在逐利冲动下大多从事高效农业,对粮食生产的冲击是必然的。目前粮食播种面积能够保持稳定,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还有大量普通农户在务农。一些地方农业部门的同志讲,结构越调整、新型主体越多、非粮效益越高,种粮的就会越来越少。地方农业部门甚至有同志担忧,如果不采取过硬措施,再过10年,河南粮食核心区的地位恐将不保。

2.种粮大户和基层干部希望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释放出土地资源,加上农技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户种粮、家庭农场种粮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我们调研的滑县、鹿邑、延津三县的土地流转面积均超过20%,新乡市家庭农场发展到697家,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283个。但由于土地流转费用越来越高,种粮大户面临成本不断增加的现实。受工业租赁农村土地、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租地农户的影响,近年来河南的耕地租赁价格明显抬高,每亩达到1000元以上,甚至超过沿海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从调查的3个县的情况看,目前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还比较有限,比如滑县仅对种粮大户给予每亩100斤小麦的土地流转补助,鹿邑仅对种粮大户给予小麦“一喷三防”补贴和免费提供病虫害防治器械,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均享受不到,种粮大户的心理不平衡。特别是随着租地成本不断上升,种粮收益的空间受到挤压,种粮大户也出现非粮化倾向。鹿邑县贾滩乡种粮大户卢满意,今年31岁,2008年外出务工返乡后开始从事粮食规模种植,目前流转土地800亩,一年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除去850元农资、人工成本和1000元租地成本,没有大的灾害的话每亩地每年可以净赚200-300元。卢满意告诉我们,现在种粮食也只能靠规模赚点钱了,如果租金再提高粮食就没法种了。为了提高收益,他已经把100亩玉米改种棉了,每亩多收入1000多元。卢满意现在就盼着国家给种粮大户增加一些补贴,他说那样还可以再多种200亩。在探讨如何扶持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时,一些基层干部和种粮大户认为,靠提高粮食价格空间有限,如果粮价过高,许多农户可能收回流转的土地自己种,多数倾向把补贴增量补到种粮大户土地流转环节。

3.加强核心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与基础设施水平高度相关,加强核心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这次调研接触的许多同志普遍反映,目前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比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是五龙治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合力。发改部门有千亿斤粮食工程,财政部门有农业综合开发,国土部门有土地整理,水利部门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部门有高标准农田建设。说是在县里可以整合使用,实际上很难做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鹿邑县常务副县长陈涛讲,由于每一个项目实施规格不一样,验收标准不一样,县里很难整合。全县各项资金加起来也不少,每年不下几千万,但由于撒胡椒面,效果很不理想,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总体规划,项目区内的普通农户把农业生产视为副业,很少对财政投资的基础设施进行管护,造成资源浪费。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亟需配套的基础设施,但流转的土地未必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内,享受不到项目的好处,自身又无力进行大规模投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本就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强规划引领,整合各方资源,强化核心产区,发挥最大效益。

4.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金融保险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型经营主体由于其经营规模、资金投入都比较大,对资金和农业保险需求比普通农户更加强烈。鹿邑的种粮大户卢满意反映,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资金,每年光土地租金就要八十万,还要在麦收之前先把钱给农民。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先付一半租金,等麦收之后再付另外一半。农信社可以几户联保,但最多只能贷十万,解决不了问题。谈到农业保险,普遍反映目前农业保险保额太低,远远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需要。以小麦为例,保额为311元/亩,即在绝收的情况下,一亩地才能获得311元补偿,还不抵化肥农药的投入。而且河南几乎不会发生绝收现象,这样一亩地只能获得一百多甚至几十元的补偿,农民认为很不值。鹿邑农业局马守勤局长反映,每到小麦、玉米播种季节,保险公司都在县里宣传农业保险,但农民都不愿意参加。滑县、鹿邑作为河南的粮食生产大县,小麦、玉米保险至今都没有大面积开展起来,关键就在于供求没有契合点。保险公司管理农业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农业风险水平缺乏清晰认识,对灾后查勘定损缺乏技术力量,对农业大灾风险缺乏分散渠道,因此不敢提高农业保险保额,唯恐一旦遇到大灾出现超赔。虽然财政部2012年发文支持保险公司提高保额,农民也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保费,但各地保险公司仍普遍将小麦玉米保额设定在300元/亩左右,而且对于大棚保险、农作物制种保险等投保物价值更高的保险,开办积极性不高。

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建立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在广泛听取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补偿机制,保护种粮积极性。调动产粮大县政府抓粮积极性。实施用“财政转移支付换取粮食安全”战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取消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改革产粮大县政绩考核指标,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产粮大县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加快建立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调入区与调出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主销区粮源有保障。调动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逐渐成为提供商品粮的新型经营主体,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应当实施差异化政策,将新增补贴向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倾斜,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补贴力度,探索向种粮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免费供应良种、优惠价格直供农资,并优先提供农机具购置补贴,充分发挥补贴的产业引导和促进产业持续健康运行的功能作用,调动规模经营主体种粮的积极性。保护普通种粮农户利益。农业“四补贴”具有较强的普惠性,应保持稳定和完善,持续释放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信号,保护和提高普通农户种粮积极性。

2.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议在粮食主产区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严格界定生产方向和土地用途。在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规划平台上,加强部门协调和资源整合,农业、财政、发改、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职,政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功能区倾斜,明确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项目向核心功能区集中,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向核心功能区聚集,把核心功能区建成粮食稳产高产高效区。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作为重点区域,把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受益对象,着力加强灌溉排水、土壤改良、道路整治、机耕道、电力配套等工程建设,尽快出台解决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晒粮场、机库棚建设用地的办法,创造规模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改善新型经营主体金融保险服务,破除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瓶颈。在农村金融方面,目前最易见效的是创新担保模式。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出资或参股设立担保公司,为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种粮大户提供担保,中央给予一定补助。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与其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在粮食主产区探索开展产业链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以粮食产业链内各经营主体间的订单、合同、应收账款等作担保发放贷款。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大宗农产品质押、大中型农机具抵押、仓单质押等贷款。农业保险方面,在制定各省农业保险工作方案时,省级农业部门应加强与财政部门、保监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农业保险工作的职责,推动保险机构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至少弥补直接物化成本,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多档次的保额供农民选择,同时针对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开展设施农业、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等保险。尽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帮助保险机构有效规避大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