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课题研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 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篇2
子长县芽坪小学 高永峰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小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其表现在高年级,根源却在中年级,关键在于拼读未能及早过关。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不是科学地从音到形去记单词,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就这样忘了又记,记了又忘。另一方面,用汉字注音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就出现过用“破烂”给“飞机”注音的情况,读出来的单词和句子令人啼笑皆非。在底中年级不打好语音基础,给以后的英语学习就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了四,五年级,甚至六年级,有许多学生还要求老师给他们补上语音课。但是,尽管有了良好的愿望,由于在起始阶段失去了机会,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后果是:学生单词念不准,缺乏自学能力,学习兴趣锐减,最后导致放弃不学。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的理论分析。
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音标是基础中的基础。扎实的音标知识是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的前提,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教会学生英语国际音标,教会学生拼读记忆单词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单词“音”、“形”之间对应关系,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寻找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低下(词汇记忆不牢固;词汇理解应用能力差。)的原因。
2)探求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
3)通过研究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降低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度,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保证措施
1、师资力量优化配备:本课题组成员有较好的师资配置,全部是专业专职小学英语教师,是一支年青又富有经验,且富于创新精神的队伍,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在学校担任班主任主任、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分别获得市、县各级优秀教师称号。
2、基础条件保障: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实现了“班班通”;学校部分教室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屏幕、多功能讲台等,能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小学各阶段,各层次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行动研究法:用分段,分层次,小组对比的方式进行研究探寻,从而找到适合并有效提高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措施,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推进课题研究顺利而有效地开展。(用于中期实施阶段)
3、文献资料法:在研究初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收集英语词汇教学成功经验,尤其是英语英标教学有效方式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用于后期成果的整理及结题鉴定阶段)
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研究第一阶段
1、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搜集相关文献。
2、拟定问卷测试题,了解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情况,统计结果,并进行原因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3、课堂实施,课堂观察,并作好记录。(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2)研究第二阶段
1、学生词汇学习效率低的成因的分析研究;
2、建立相应的词汇学习比拼机制;创设良好的词汇学习氛围;
3、收集小学三至六年级教学的初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调整实验方案。
(3)研究第三阶段
1、进行小学英语词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实践并修改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课堂实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4、收集学生词汇学习竞赛;收集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保证下阶段实验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对实施阶段进行情况总结、反思与改进,进行阶段小结
2、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六、研究组织
组长:高永峰
做好课题申报;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碰头会议,反馈信息,积累资料,阶段总结,修改方案;收集整理课题组研究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组员:折丽丽:负责各项课题研究任务的按计划执行
李艳玲:负责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
七、预期研究成果
1.《优秀案例设计》
篇3
较比发达地区,我市尚属于发展地区,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究其原因,除了地域等因素以外,经济以及各类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除了缺少吸引人才的优势以外,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毕业生返乡建设的热情有待提高。据统计,我市每年向国家著名院校(清华、北大、北师大、人大、复旦等)输送的人才与年递增,但这些院校的毕业生返乡建设者却寥寥无几。
表面上看,是因为我市经济与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但实质上,是由于很多同学缺乏对家乡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
缺乏对家乡的感情,其责任不在于学生。因为一个学生从进入幼儿园到考上大学,几乎就是完全的两点一线(家——学校),很少(也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家乡。因此,虽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但是对于家乡的印象、对于家乡的认识说不清也道不明。对于家乡不了解,就很难谈得上热爱;不热爱就很难谈得上有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热情。
由此可见,对我市在校生普及吉林史地教育是非常需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它既是吉林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吉林未来发展的希望寄托,更是在教育领域为了吉林未来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过去,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学校也开设过乡土史地的校本课程。但是,由于乡土历史或地理课本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编写,力量和条件有限,所以,难免在具体内容中会出现科学性、正确性、可读性等问题,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将之纳入研究工程,集中我市史地教育方面的专家和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二、研究设想
1、研究目标:
普及吉林史地教育,提高吉林青少年热爱家乡的情怀,从小打下将来为建设家乡作出积极奉献的思想基础,为吉林未来发展服务。
2、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实验法:根据新课改要求,编辑适宜于中小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并列入史地课表,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将之融入史地课教学 ,将值得吉林人民骄傲的吉林的秀美山川、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传统文化……等,通过教学,潜移默化的地融入学生的身心,使之产生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之情,进而形成为家乡的进步与发展奉献的情感。
3、教材内容:
1、小学:
一年级:《可爱的吉林(吉林风光)》吉林著名风光介绍(以图为主)。
二年级:《可爱的吉林(吉林人物)》介绍为吉林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吉林人物(以图为主)。
三年级:《可爱的吉林(吉林物产)》介绍吉林著名的产品(以图为主)。
四年级:《可爱的吉林(吉林文化)》介绍吉林文化、教育、艺术等。
五年级:《吉林史地(上、下册)》综合介绍吉林。
六年级:学习任务重,不开设。
2、中学:
初中一年:《吉林历史(上、下册)》
初中二年:《吉林地理(上、下册)》
初中三年:学习任务重,不开设。
3、高中:
高中一年:《今日吉林》近期吉林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介绍。
高中二年:《吉林的明天》吉林待开发领域与项目,吉林的未来展望。
高中三年:学习任务重,不开设。
每册学习量确定在10课时以内。
4、实施措施:
在全市分别在市直和各县(市)区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建立1—2所实验学校,先行实验研究,总结理论和经验。
以上教材的设置目的、教学目标、课时、具体内容等另定。
5、课题组织:(待定)
6、研究时间:(待定)
五年。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吉林市吉林史地教育研究领导组和课题组,统一领导此项研究工作的实施:
领导组
组长:(待定)
副组长:(待定)
成员:(待定)
2、聘请专家编撰组,负责教材的编写指导。
专家组
组长:(待定)
成员:(待定)
3、做好教材使用的跟踪研究指导和修订工作。
篇4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的组成:
1.论文题目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课题的界定
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5.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6.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7.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8.实施步骤
一、论文题目:
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课题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五、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六、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着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4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七、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张敬邻(淮北市教科所课题主任)
张德华(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峰 (淮北市教研室)
邱援军(淮北市教研室)
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组长:盛 波 国家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子课题负责人,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成员。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区级学科带头人。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组长:魏雪雁 全国十一五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整合专项课题主要成员兼执笔人。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获省三等奖。论文、教学设计、课题报告等获国家级奖项十余篇次,并部分发表;获省级奖项8篇次。从事小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徽省骨干教师,淮北市教坛新星,校本培训指导教师。分工: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协助开展课题研究各项工作。收集材料,撰写报告并上传。
主要成员:
欧阳丽颖,淮北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夏丽娟,青年骨干教师,大队部辅导员。负责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归档。
参研教师:孙丽、张培 、孟春,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
参研教师:杜淑华、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谢军、许小燕,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八、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0年3月--2012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7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