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9 17:3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网络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近几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面向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校园网络借贷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针对我国252所高等院校将近5万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根据调研结果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当面临资金短缺时,选择通过贷款取得资金的大学生占到8.77%,网络贷款门槛低、放款迅速,只需高校学生提供相关个人资料、简单审核通过后,就能轻松获得信用贷款。
大学生在摆脱沉闷单调的高中生活,进入半社会化的高校校园后,仅靠家长每月固定的生活费生活,当面临身边各种物质诱惑时,由于缺乏自制力,很容易进行非理性、过度的网络借贷消费。大学生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往往不能按时还贷,极易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境地,这导致校园网贷频现野蛮催债事件,并最终爆发个别极端事件。2016年,河南某高校一在校大学生因无力偿还从各种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上获得的无抵押信用贷款60余万元,迫于暴力催收的压力,精神负担太大而选择跳楼自杀。针对网络借贷乱象,为加强校园网络借贷风险管理,2016年4月,教育部联合银监会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必须要构建校园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施预警机制。为加强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管理,2016年8月,银监会提出从“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上着手整治校园网络借贷。
一、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分析
校园网络借贷服务作为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借贷金融产品类别之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风险特征。
(一)信用风险
现阶段我国征信系统发展不完善,覆盖面窄。校园网络借贷中各方掌握的信息存在高度的不对称,仅仅依靠网络平台很难达到信息对称,双方信用的认定十分困难,导致信用风险指标居高不下。一方面,尽管大学生已经成年,但其缺乏社会经验、思想相对单纯,金融风险意识淡薄,在未认真调查借贷方资费标准的情况下,盲目欣然接受贷款。在传统知名电商平台淘宝、京东、唯品会等提供的购物信用贷款服务诸如蚂蚁花呗、打白条、唯品花中,以及在“P2P+分期购物”网络借贷平台诸如“趣分期”、“任分期”中,大学生尚能辨别这两类消费借贷平台中借贷方的资费标准,但深入了解不够,以蚂蚁花呗为例,很多大学生只知道在账单规定还款期内无利率,却并不清楚逾期后具体逾期利率和计算方法。在现金借贷即纯P2P网贷平台下,金融知识普遍欠缺的大学生虽然了解贷款利率,但对利率具体计算规则不甚了解,也不愿深入研究资费标准。另一方面,借贷方放贷时仅仅通过网络平台无法有效获得大学生还款能力、信用水平及借款的实际用途,在线下审核时,校园网贷平台往往招聘大学生为其线下推广人,校园缺乏金融风险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审核贷款人资质时难以有效地进行风险识别,这都导致违约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二)隐瞒欺骗风险
伴随着P2P金融理财行业的发展,服务于大学生的网络借贷之所以能够兴起和迅速膨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网络借贷平台认定在市场细分中高校学生属于相对优质的贷款对象,一旦产生违约比较容易追溯。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不会简单地承受违约风险和自担亏损,而是笃定学生家长不会坐视子女的美好前程而不管,为防止信用破产和无法顺利取得毕业证而甘愿偿还该笔费用。基于这种经营理念,校园网贷平台审核贷款资质不严,申贷过程简单快捷,在便捷的申J程序下学生往往忽略了对借贷方资费标准的深入了解,加之平台故意隐瞒实际畸高的费率,比如有些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打着“无利息、低利息”的旗号进行宣传,但实际要支付的服务费、管理费和交易费等合计比利息还要高。平台审核资质不严也会带来学生在申请贷款时隐瞒自身身份,冒用、顶替同学信息获得贷款,一些在校生“被贷款”,欺骗风险大大增加。
(三)法律风险
在校园网贷中一旦学生出现逾期,网贷平台将收取逾期利息,一些网贷平台会以复利计息即利滚利的形式收取高额的逾期费,使学生陷入“高利贷”式的诈骗陷阱。当学生没有能力还款,部分网贷平台在常规收款方式见效不大时,就会采取各种非正常手段进行催缴,包括电话骚扰、威胁恐吓,网上曝光个人信息和隐私,骚扰学生家长和亲友,甚至暴力催收或请外包的催债公司进行野蛮催收,给学生本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其休学退学、出走甚至自杀的严重后果,最终牺牲掉前途和幸福。
二、加强校园网络借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校园网络借贷风险的分析,为切实有效地进行校园网络借贷风险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一)降低校园网贷双方信用风险
1.加强网络借贷平台监管和培育
国家相关机构应针对校园网络借贷进行立法,职能部门应出台对应的规章制度,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形式约束网贷平台的行为,解决校园网络借贷收费业务不透明的问题,揭开校园网贷收费业务的薄纱,促使网贷平台在信息披露、资费标准上公开透明、一目了然,在借贷发生前就使学生能清晰认识到此笔贷款的还款期限、逾期利率和计算规则等信息。近年来出现的野蛮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等问题平台主要集中在校园网贷类型中P2P贷款平台上,而在购物消费网络借贷京东、淘宝等大型购物平台中却鲜有出现类似问题,因此应主要把监管重点放在纯贷款服务的P2P贷款平台上。
在有效监管校园网贷平台资质信息、资费标准公开的同时,培养一批依托于知名财团和明星企业,稳健经营、风控技术完善、资费透明、实力雄厚的校园P2P贷款平台,为有需要的创业大学生等提供与其还款能力相匹配的贷款服务。
2.对借款人资格进行有效地认定和审查
按照2016年8月底银监会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的要求,针对校园网络借贷,借款人要具有与还款能力相匹配的能力,在整改校园网络借贷“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中,“整”即是对校园网贷业务平台进行整改,包括加强对借款人资格的认定审查,以及增加第二还款来源来降低借贷方的信用风险。规范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贷款审查机制,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达到有效规避信用风险的目的。
3.增强大学生金融素养和信用意识
在金融知识普及上,应加强对广大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提高宣传力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消除迷茫懵懂的借贷心理,应通过各种媒介形式诸如校园广播、班级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依托学术讲座、主题班会、主题宣传片等各种形式,增强学生的金融素养和金融风险意识,改变在网络借贷中的弱势地位,使其在借贷中能够深刻认识到辨别借贷方资质信息和贷款资费标准等的重要性。学校同样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来抓,培养大学生的信用意识,认识到“人无信而不立”,不能被一时的享乐冲昏头脑,以牺牲自己的信用为代价,养成违约的陋习。
(二)坚决规避隐瞒欺骗风险
1.整顿校园网络借贷平台
对于放松借款人资格的认定,在贷款人真实性审核、还款能力评估等上面流于形式,明知学生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或无还款能力,还要发放贷款,甚至发放巨额贷款,期望最后采取威胁恐吓等非常规手段进行风险控制、收回贷款的网络借贷平台,应要求其限期整顿,按照管理规定移交相关部门进行严厉的处罚。对于采取虚假宣传和欺骗的手段故意隐瞒畸高的费率,甚至形同于高利贷式的校园网络借贷平台,银监会应暂停其校园网络借贷业务。
2.规范学生的不良借贷行为
在高校校园内,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成为有道德、有信念、有良好行为规范的大学生;应普及法律法规常识,使学生认识到债务违约属于民事经济纠纷,要自己承担责任,冒用、顶替以及各种非法盗用他人信息获得贷款,属于违法违规行为,最终要自己承担债务,得不偿失。
(三)严厉打击网络借贷平台违法犯罪行为
对于电话骚扰、非法暴露个人隐私等违法违规行为应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此类投诉举报应作为监管部门考评网络借贷平台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威胁恐吓、暴力催收等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予以坚决打击,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打击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违法犯罪行为的良好社会风气,使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妄图依靠暴力催收的手段获得高额利息的幻想破灭。
参考文献:
[1]邓建鹏,孙朋磊,李晔.校园网络借贷的法律争议及其监管路径[J].金融监管研究,2016(9):71-81.
[2]王颖.大W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6(20):13-14.
[3]成蕴琳,单永娟.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及管控对策探析[J].会计之友,2015(15):83-85.
篇2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其已成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既能够从教育层面上帮助教师实施教育,也会因为错误的互联网信息,导致学生出现价值观趋向的偏差。现代社会发展中,学生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在社会、经济、教育等诸多背景下谋求发展。因此,本文就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提出思想政治的全新教育思路。即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借助文化传导能力,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影响。
一、网络育人及其实践路径
网络教育无疑是较为高效、简洁的一种手段。然而,引用互联网机制,必然会触及网络社会的阴暗面,如不对此有所规避或加以引导,将会对学生教育成果造成冲击。因此,笔者对网络育人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下实践路径:1.网络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为年轻群体开辟了全新的“生活”空间。这也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多以网络生活为主体,借助虚拟化信息形式,开拓一切精神需求层面的满足途径。所以,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沉迷不言而喻。而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改善大学生网络使用功能,为其提供健康的信息指导,无疑是高等教育所必须进行的工作。网络发展为信息交流渠道带来了便利性,多媒体资源也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因此,借助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2.依托网络进行思想引导网络对教育的客观意义,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从信息技术特性来看,网络教育具备以下优势:第一,不受空间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地点展开交流。第二,不受时间限制。教育者可以将内容提前放于互联网,以便学生随时学习相关知识。第三,多媒体资源的支持。多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具有的效率,无疑在于接受者是否能够有效理解传播内容。所以,在多媒体工具的引入下,学生将能更有效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此可以发现,网络在教育层面上有着较大的促进意义。不过,教育过程中仍会受到一些限制,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发生转变。其原因在于网络传播的特性完全有别于课堂教育模式。同时,原有的课堂教育已被学生排斥。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有效引导,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3.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从上文可以发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再使用课堂教育形式,所以,应当适当转变手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无疑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较为容易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本文认为应采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以促进学生建立健康“三观”,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意识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却与之完全契合。因此,可借助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传播,在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中,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导。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借助各类活动手段,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从行为、思想等诸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构建完善的、生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阐释
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明确底线边界促进了交流所谓的明确底线,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中,在话题上所达成的共识底线。这也意味着任何个体不能够逾越底线来实现交流。此前对于网络教育模式的担忧,便是因为可能存在的阴暗性话题,即价值溃败和道德虚无,对学生思想意识造成的影响。而校园内的文化建设却能够对此话题有所抑制。这可以简单理解为,网络校园文化多需要依托几种形式,分别为BBS、百度贴吧等社区,虽然一些学校主张以官网形式构建文化,但是高校的官网在新闻性和信息主导上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借助社区类网络渠道,可以有效控制内容,并对无底线交流及时制止。同时,社区的权限机制,也能够对话题进行引导,进而构建明确底线且健康的交流环境。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营造环境氛围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人与人所构建的交流环境。而人所依据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话题和交流深度产生影响。因此,应当在试图构建网络文化时,充分考虑环境的主导因素。而在构建环境的同时,不能忽略它对学生产生的客观作用。具体为:第一,环境的塑造在于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应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实现方法,并在效率和深度层面上作出考量,让大学生得以有效接受思想政治内容。第二,考虑到大学生现有思想政治基础,环境必须与学生基础认知相契合。即在学生不具备认知的情况下,不能够盲目提升思想政治的思想高度,以免造成学生无法理解所传播内容。第三,结合社会化因素,从网络文化层面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可以理解为,在构建环境的同时,应当引入社会信息宣导,由此帮助学生提前以社会认知反馈价值观建立,进而更加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具体措施
1.夯实一个基础阵地网络虽然是虚拟化社会,但仍旧有着社会性基础。所以,在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够对网络社会有所轻视,必须充分考量各类客观因素,从而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平台。对此,笔者认为应对平台采取统一化,且平台必须在学生的可控范围之内。例如,以固定BBS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引导。不过,其可能发生无法实现引导的问题。即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不愿在平台中展开交流,故此难以实现文化引导。学校可就此问题,以多层面引导的方式消除不良影响。例如,将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知识注入平台,使学生不得不关注BBS,并在其中展开交流。2.稳妥处理两重关系第一,处理育人环境的关系。不同教育环境的教学手段有所差异。课堂教学主要在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记忆知识,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具备知识的应用能力。而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则坚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在实现教育的过程中,一旦两者发生混淆,便会在网络文化中产生课堂教育手段,而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感,将直接导致教育的失败。第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环境下所实现内容的关系。根据教学环境的差异,可以发现不同环境的手段必然有所不同,对于教育内容而言同样如此。事实上,无论采用何种教育环境或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无疑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网络教育的特性在于引导,而并非课堂教育的传导。所以在知识的选择以及传播方式对知识进行内容层面的转化方面,必然会产生不同之处。所以,不同内容的关系处理,将是分别实现各自效率的关键。3.尽力避免三点误区第一,避免形式教条。网络育人虽然可同样产出教育成果,但是,其本质在于实现影响。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长年累月的不断宣导,而教育的结果,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反馈。所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时,应当基于教育方法而做出客观考量。第二,避免缺乏互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立需要大量话题作为引导。一些院校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相对简单的互动形式,即希望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可是,由于实践者能力不足以及对互联网交流方式的不理解,往往使得教育功能难以达成。同时,缺乏有效的互动,管理者难以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其下一步工作将无依据可言。对此,可采用现行提出问题的方式,在形成互动后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第三,避免粗暴监管舆情。一些话题相对阴暗的舆情,无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舆情一味抹杀。在管理时,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以更新颖的话题促使学生转换视野,并对过往舆情有效规避。同时,平台建立之初便需要实现规则化,先行告知学生平台的管理规则,并以相对灵活和友善的方式对舆情进行监管,进而避免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弹。4.积极探索四条途径第一,内容管理。积极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工作的影响深度。在具体执行上,可寻求青年群体的交流特性,借助适合的题材对其引导。以正面的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第二,综合服务。平台必须体现服务功能,这也是学生进入平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应为学生开通服务通路,让其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人,由此构建良性发展的校园服务平台。第三,文化环境。建立内容客观、正面、积极的文化传播体系,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构成积极影响。并在积极文化促进下,树立健康的校园风气,提升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第四,舆情引导。网络中必然会出现负面的信息传播,学生对此类信息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扩大化传播此类信息内容,无疑将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所以,应当在信息内容上对学生有所引导,并避免负面信息在平台中出现。若负面信息在平台中不断传播,可采取推进方式,加速信息消亡,并在此后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结束语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关系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教育者必须对其有客观的认识,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本文所提的方法,仅是实现教育的手段之一,希望能对实践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田树学.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
篇3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课 学习者 语言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01-02\
2007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比较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不难发现“应用能力”的培养被提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首位。本文探讨如何通过阅读与写作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藉此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而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 语言应用能力理论梳理
本文作者认为,语言应用能力的理论发展路径始于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1927-2009)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经由加拿大学者卡纳尔(Michael Canale)和斯温(Merrill Swain)进一步补充和推进,最终由巴克曼(Lyle Bachman)扩展为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理论模型。
1972年,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理论,包含语法(合法性)、心理(适合性)、社会文化(得体性)及概率(实际操作性)等四个部分。8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卡纳尔和斯温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针对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与测试的交际能力模式,将交际能力描述为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90年代初,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则将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模式扩展为语言交际能力理论模式,内含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并纳入心理生理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二 阅读与写作课简介
《阅读与写作》课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我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为期一学年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基础性与实用性并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融入写作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利用已储备的信息进行创造性发挥,在阅读、积累、思考、表达等相互联系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该课程既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同时重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尤其突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索外语学习中输入能力与输出能力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准确性、灵活性与得体性,以及表达思想的准确性、条理性,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三 阅读与写作课教学实例
本文作者将从阅读与写作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三方面具体说明如何通过该课程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课前准备
教师将导入问题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阅读与写作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前预习”版块或课程邮箱。问题需经过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阅读层面、写作层面及思想层面深入理解材料,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英文资料。学生通过准备口头报告预习上课内容,同时锻炼学生从事初步研究的实际能力。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始于学生的口头报告,该部分由事先指定的两位同学配合完成,其中一位同学演示,另一位同学回答教师及其他同学就报告提出的问题,大约持续15分钟。口头报告结束后,教师结合文章对本课的教学要点“叙事角度”进行深入讲解。常见的叙事角度有第一人称叙述人(叙述者就是人物)以及第三人称叙述人(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眼光来叙事或叙述者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事)。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文《草原日出》(A sunrise on the Veld)为例,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人,通过主人公小男孩的眼光,叙述他的一段经历。这种叙事角度的特点是客观,不带作者的感彩。在叙述男孩的内心活动时,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人,目的是生动地勾勒出小男孩的内心活动,此处的视角转换可谓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辅以更多范例,进一步讲述英语文章中的“叙事角度”。并进行视角转换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三)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在校园网如此普及的当下,构建阅读与写作网络教学平台(如图一)将充分引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网络课外学习的内容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着手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检查学生学习进度,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和作文。教师利用作文批改网的管理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进行完整的记录,为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和进行教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教师还可上传多媒体视听资源,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图一
此外,教师每学期还可布置一次读书报告和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主旨的小组作业,如创意写作或团队英文调研报告等。同时,教师可在课余时间组织写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 结语
阅读与写作课是在原有的阅读、写作单项语言技能课程基础上改革而来的新型课程。通过探索外语学习中输入能力与输出能力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准确性、灵活性与得体性,以及表达思想的准确性、条理性,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课程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应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三者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将语言知识传授、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这三者置于同一个框架中思考,实现三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化构成,充分发挥其在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个体优势及系统性潜力。阅读与写作课全方位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磨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逻辑思考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思考、表达与交流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yle.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篇4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优化该课程教学的一些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行思教育;质量提升;校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38-02
【作者简介】仓定志,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224005)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字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三批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从学校校本文化实际出发,基于对教育理想和管理智慧的个性化追求,提出了“行思教育”的办学主张,以“促进师生发展而行思”为核心思想,通过行思课程、行思研修、行思管理的实施,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找到了一条智慧路径。
一、行思课程:凸显学生本位的个性发展
质量的落脚点是学生。学校把“以质为本”作为发展内核,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积极整合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彰显生本课程建设的个性。
1.文化课程走向多维立体。
一是提升“四色文化”融合度。在“四色文化”基础上开发出系列教材《红色童心》《金色童年》《绿园新语》《银滩情韵》,建成与之相辅相成的“四色文化馆”。二是扩大“四力行动”覆盖面。坚持“和谐德育”理念,确立“引领儿童价值成长,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德育内核,提炼出“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三是探索“四建阅读”创新点。创建阅读基地、组建阅读社团、搭建阅读平台、塑建阅读品牌,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教育环境,探索出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课堂模式与指导策略,深入推进书香工程建设。
2.活动课程走向整体联动。
一是突出“少儿社团”建设。从学生的主体要求出发,强调“学生需要”,把少儿社团这一崭新的文化载体建设为亮点工程。二是丰富“五节两周”内涵。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校园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普周、节能减排行动周,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校园节日风采舞台,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活动天性,奠定了学生阳光成长的基石。三是探索“综合实践”范式,持续推进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各年级活动有方案、有过程、有反思、有报道,动静结合、校韧饨岷稀⒔逃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多个品牌活动项目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前期“1+1+X”自选课程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探索出各年级综合实践范式,目前正尝试研发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3.特色课程走向自主创新。
近年来,我们紧紧立足学校优势项目,在做精、做优、做强上下功夫,使得校园足球、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校园足球捷报频传,科技教育独领,艺术教育芬芳满园,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在江苏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有两个节目荣获一等奖并参加全省优秀节目展演。
二、行思研修:践行师本自觉的研修方式
质量的起源地在教师。优质师资团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我们积极打造以教师为本的研修模式,营造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自我实现的良好环境,为教师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教师研修走向自觉。
1.完善团队化发展机制。
以学科组团,由名师领衔,借核心带动,求共同发展,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流动的教师群体中,形成稳定的专业发展力量。一是做实教师社团。立足市级、校级“名师工作室”,完善“校区学科中心组―校级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三级名师发展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半亩方塘”读书社、“智慧树”数学俱乐部等教师组织在教师团队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各校区、各学科的教师团队化发展。二是做新教研平台。利用校园网站,突破时空界限,组织开展“相约周六”网络论坛、“校区同台”在线沙龙等研讨活动。三是做活教研策略。举行“校际合作教研”,实施“项目集体攻关”,在凝聚教师合力的基础上促进集团师资素质的整体提升。
2.打造品牌化学科基地。
集团统筹,在各校区成立了相应的学科基地,牵头举行各年级各学科的合作教研,通过教材研读、课堂观摩、问题研讨、微型讲座等形式,促进校区、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在江苏省教研室和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江苏省小学数学特色教学交流研讨会中,我校以《关注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行思课堂・数学教学》为题作了经验交流,以“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为突破口,构建“行思课堂”五步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与会专家代表的广泛关注。
3.开辟共享式资源空间。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科学统筹安排并整合物力、财力资源,均衡配置到各个校区,确保各校区各类硬件资源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优化校园网络环境,践行“互联网+教育”理念,以“一库四室”建设为龙头,不断创新实验室应用、江苏省“E学习”项目试点研究,保证各种教育装备的高效运行和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一库”是指学科精品资源库,“四室”是指电子备课室、特色项目室、名师讲课室和互动论坛室。在这样的平台中,教师把优质课例资源,包括典型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料、优秀题型等上传供大家分享与研究,同时又有效构建出教学研究的互动空间。
三、行思管理:完善校本特色的调控体系
质量的加速器是管理。我们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策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调控体系。
1.立足教学常规的基准。
让教学管理制度先行,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教学常规、教研组工作等制度,深入推进“教师阅读促进工程”“教师基本功提升工程”等,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尤其是抓实、抓新、抓优“教学五认真”,重点是推行“五步电子备课法”。五步即教材解读―个人主备―资源共享―个性设计―教后反思,一人主备,全体交流,所有过程全部在网上实现,所有教案均上传至各年级备课室。下一轮的备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再作取舍、补充和完善,有效发挥了资源的叠加效应。
2.把准科学评价的基点。
制定《实施素质教育考核评估细则》《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等全面的、可操作的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调控制度和教学信息反馈制度。从有效教学的需要出发,推行“四活化”检测规范,即活化命题方式、活化检测方式、活化检测内容和活化评价方式。改学校命题单一模式为多元综合模式,将笔试与口试、听力、动手测试等相结合,将学生自测、互测与教师检测相结合。推进学科能力抽样检测,成立各学科质量监控组,制定所有学科能力检测方案和标准,跟进各学科教学过程,在期中和期末对音、体、美、信息、科学等学科均组织抽样检测。对于学困生,各教研组都建立档案袋,填写跟踪表,详细记录学习情况,及时补差与辅导。
篇6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digital campus 2.0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and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university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domestic first-class university success construction, combined school actual, put the target of digital teach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specific address program, fully analyzed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team construction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platform,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platform.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2.0;网络技术;数字化教学平台
Key words: digital campus 2.0;network technologies;digital teaching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80-02
0 引言
目前,国内各高校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的各个领域。随着校园局域网的建立,一批用于日常管理的MIS系统被广泛地开发、应用,开始了数字化校园的进程[1]。IPV6逐渐在校园盛行,随着CERNET 2的大力建设,数字校园2.0也逐渐成为各大学建设的主流[2]。数字校园2.0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各专业化数字设备等手段,形成了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需求的数字化环境。该环境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实现了校园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数字校园2.0建设的深入开展,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成为国内各高校数字校园2.0建设的首要内容。与此同时,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在应用中逐渐走向成熟,而且使得数字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变了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3]。
1 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面临的问题
尽管数字化教学平台已经在许多高校开始建设,但是存在许多问题,如系统规划的缺乏、信息素养的缺乏、有效教学资源的缺乏等。同时,作为一项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数字化教学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然而在各高校中一直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现象。许多学校热衷于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忽视软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环境中关于人的因素。不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使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严重滞后是软环境建设遇到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滞后影响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质和量。
2 数字化教学环境与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网上教育的开展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真正实现4A(Anyone,Anywhere,Anytime on Anything),即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4]。然而,上述问题的大量存在,使教学资源尚不能充分共享、利用率低,重复建设浪费惊人。鉴于单独构建教学平台易于形成“信息孤岛”,在总结国内一流高校在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教学平台”[5],适合高校推广应用,全面促进高校数字化校园教学环境建设,同时,在人文、政策、体制等各个方面加以保障。实现一个门户,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一个考核,对进入教学平台的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一个管理,对教师和学生整体进行管理;N个应用,是指各个教学系统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使用。
3 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实施
为了实现上述整合目标,我们将从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四个方面开展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3.1 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部分,硬环境以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6]等设备为基础。主要包括:高性能服务器、海量存储系统、安全备份、高速网络交换机、专用防火墙、核心系统软件及数据库、门户系统、认证系统和中间件系统的应用开发平台;软环境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核心,还包括以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为基础的潜在软环境等方面。环境建设的实施易于管理、高度共享的信息处理、存储和安全备份的平台,整合资源、优化资源、提高系统效率。
3.2 资源建设 有了系统平台这个基础,还必须大力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校园教学系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在引进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推进数字化教学系统应用的关键和瓶颈,在这方面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最多。只有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才能够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3.3 队伍建设 ①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是搞好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支柱。各二级学院要加强重视、加强领导,转变职能,确保全校数字化教学系统建设顺利开展。②加强协作,增加投入。数字化教学系统建设和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各教学相关单位要加强对数字化教学系统建设的领导,两办、教务处等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协作,以解决数字化校园教学系统“应用”问题。③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广泛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能力。
3.4 机制建设 网络教学、名师讲课视频、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因素,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高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8]。建立良好的机制建设能够提高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型。网络教学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是高校教育信息化重要的硬件基础,也为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的软环境[7]。通过机制建设和网络教学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大学习视野,加强自我管理,为今后走向社会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4 结束语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领导是关键,业务主管部门是核心,技术支持部门是保障,师生的良好应用效果才是目标。本文重点指出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数字教学平台建设的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为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推广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8.
[2]邵山.数字校园2.0的软硬件架构及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5):21-24.
[3]周永明.开放式数字校园网的设计与建设[J].微型电脑应用,2007,23(1):22-24.
[4]孟洪兵.高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5-57.
[5]郭诚忠.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http://.2002.7.31.
[6]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2010年高校信息化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毕业实践教学;学术素养培养;电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69―05
一、研究背景
目前,电大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大部分,其中,综合实践又分为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本研究主要聚焦综合实践部分。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和答辩,有的电大采取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并答辩、专科生只进行论文(设计)撰写的方式,有的电大则采取全部学生撰写论文并答辩的方式。目前,电大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之前,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术素养培养,导致这一环节存在较多弊端,无法达到原有目的,社会对电大学生学术水平也多有质疑。基于此,本研究拟对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综合实践部分,进行改革探索,即尝试在学生学习期间,给予学生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变最终的学术“检验”为平时的学术“熏陶”。
二、国内外高校培养学生学术
素养的基本做法
国内外高校在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一)国内普通高校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国内一些高校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机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一些研究。一些高校在学生入校初期就开设了与论文撰写相关的基础课程和讲座,并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阅读数量上对学生提出要求,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不少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都在中国知网、龙源网等期刊网站购买了大批电子图书。学生在校园网内可以自由地在网上查阅、下载期刊。不仅如此,这些学校还常常聘请校内外的名家大师,为学生作学术专题讲座,与学生互动沟通。通过这些环节逐步熏陶、提高学生的学术素质。[1]
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邀请名师作学术讲座,使学生通过听讲座得到学术上的耳濡目染,认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东西,为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② 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往届学生撰写的优秀论文以供参考。 ③ 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毕业设计的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相关的行业规则和近年来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④ 在学生入校后,院系组织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如专业发展的现状及最新的学术动态等等,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同时关注一些科研方面的事情,积累相关科研材料。⑤ 给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图书馆查询方法、网上图书资料查询方法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查询方法,等等[2]。
西北大学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每个专业给学生列出主要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作必要的阅读。② 每学期组织若干场学术报告会,使学生通过报告会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有些专业要求学生听完报告后撰写心得体会,其中有的报告会就是专门讲如何获取支持论据和资料的,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术素养。③ 将历届学生的论文收集起来并挂到校园网上,使学生可以随时查阅[3]。
(二)国外高校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国外高校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方面,一般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加之专家的学术讲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训练。[4]国外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入学一般都要办两卡:学籍卡和图书卡。后者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例如,南非纳尔逊曼得拉都市大学(Nelson Mandel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要作若干paper(即小论文),paper通常是围绕专业的。② 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组成学习小组,人员相对固定。大作业,包括后面的论文,小组成员均可分工协作完成。③ 学校开设有“研究方法论”选修课程,专门指导学生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另有一门选修课程专门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④ 学校提供便利让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图书馆免费给学生提供要查询的资料。只要学生把要求提出来,图书馆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把相关的材料搜集好寄给学生。⑤ 图书馆有专人为学生搜集网上材料,而且是免费的。[5]
英国诺桑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国外留学生入校后一般有9个月的预科,在此期间除了学语言外,主要进行课程的准备,包括接受学术上的培养。②第一学期就开设专门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写论文,如何使用SPSS技术。③学生撰写论文前,需要先确定论文的框架,撰写essay(小论文),然后进行陈述。校方据此确定导师。④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初都要通过专门课程学习研究方法,并与导师讨论小论文。[6]
(三)电大系统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电大对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制定有相关规章制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过论文写作训练的选修课,教材为《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7]中央电大还编写了通识课教材《信息检索》。[8]中央电大有关系部,如财经部还制作了有关论文写作的电视教学片。
电大系统内各学校在遵守中央电大统一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对毕业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术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一些规范和要求对电大学生而言,明显偏高。[9]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本科课程“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采用的是北京大学的教材,教材集北大、南大、武大、复旦等高校学术之精华,其内容之深,远非电大学生所能贯通。[10]《信息检索》相对来说比较实用,但偏重于数字图书技术领域,且作为通识课,只是供学生选修所用。[11]有关论文写作的电视教学片的主讲人是普通高校教师,授课只是照搬对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理论教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对学生学术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比较规范,有很多好的做法,但学术要求比较高。国外高校更注重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过程,采用的方法有不少独到之处,能够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术能力,进而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电大系统有较强的学术培养意识,也采取了一些教学和保障措施,但基本上沿用的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做法,对目前在职学习的电大学生而言并不完全适用。
三、研究的过程
本研究以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综合实践部分为例,针对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尝试对电大学生进行学术“熏陶”,探索一套能够适应电大学生在职学习特点的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机制。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因素分析法、SPSS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2]
从整体情况看,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办学30余年以来,一直坚持本、专科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和答辩的做法,制订了一系列涉及论文指导规范性、论文撰写规范性、论文格式、答辩程序、评判标准、答辩成员聘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社会实践环节也有严格的要求,整个毕业实践教学比较规范、严谨,对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曾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近几年,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出现了较多问题,改革呼声较强。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无记名和随机的方式对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基层教学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毕业实践教学,特别是毕业论文撰写、指导、答辩以及学术素养培养方面的意见。
2010年6月5日和6日,在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区和直属二分校长兴校区共发放问卷1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18份。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4大部分内容共28个问题,分别是:对论文写作环节的调研、对论文指导环节的调研、对论文答辩环节的调研、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评价。
2010年11月27日和28日,在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区、城南明德门学习中心、直属二分校长兴校区、直属三分校城西学习中心,共发放问卷3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问卷,有效问卷282份。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涉及5大部分26个问题,分别为:对学术指导环节的调研、对论文写作环节的调研、对论文答辩环节的调研、对电大学生学术培养机制的看法、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评价。
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摘取核心问题的分析数据。
2010年6月有45.8%的学生(54人),2010年11月有49.6%的学生(140人)认为应该“电大本科生进行论文答辩,而专科生只要求撰写论文”。 2010年6月有51.7%的学生(61人),2010年11月有45.7%的学生(129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客观理由为:电大培养目标为实用型人才,对学术要求不高”。
2010年6月有50%的学生(59人),2010年11月有36.2%的学生(102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主观理由是:个人水平达不到,完不成”。2010年6月有28%的学生(33人),2010年11月有46.5%的学生(131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主观理由是: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撰写比较困难”。
2010年6月有52.5%的学生(62人),2010年11月有52.5%的学生(148人)认为“电大的论文和答辩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术素养的提升”。
在2011年6月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在参加答辩考试的考生中,论文有抄袭现象的比例为多少?”问题时,有92.6%的学生选择“70%以上学生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现象”,90%的学生在“您的论文是否存在严重抄袭现象?”的问题后选择否定。这本身是矛盾的――别人都是抄的,就自己没抄。尽管是无记名的,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问题,我们认为前者是比较真实的。
(二)专题调研
本研究于2011年9月至11月,随机抽取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某分校21名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其中,17名为行管专业,2名为汉语专业,1名为旅游管理专业,1名为广告专业。21人中有4名为本科专业,17名为专科专业。21人第一次提交的论文,经清华同方学术不端检测平台查验,均属抄袭,其中全文下载的为13人,达到62%。笔者与17名学生面对面或电话进行交流,他们表示,个人理论功底不够,选题和撰写论文比较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写,以前教师也没教过,加之工作又忙,下载和抄袭也是无奈之举。
2011年6月至11月,本研究还进行了相关的调研。调研发现,一些电大学生选题过大,比如《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评述及社会性内涵》、《浅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餐饮》等等,这些选题电大学生是难以把握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抄袭的。再如某场次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全天12人,有6人论文涉及鲁迅作品,其中有4人写阿Q;有3人写红楼梦。答辩教师说,不少论文东拼西凑,毫无新意,枯燥无味。调研还发现,虽然学校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要求理工科学生进行实习或设计并撰写报告,文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报告。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自行找单位实习、给出评语并盖章,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三)专题访谈
笔者于2011年6月5日,分别采访了曾经参加过电大论文指导的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高校的向平、张青、廉澄文等教师,并与参加答辩的部分教师进行座谈。他们认为,电大学生很多是在职的,一些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论文,确实很有价值,但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是抄的,答辩教师也是无可奈何。很多人表示,严格按照电大的标准根本就无法进行评判,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写论文,也没有接受过学术方面的训练,答辩时,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论文不熟悉、不了解、一问三不知。建议电大从根本上改革毕业实践教学环节。
四、研究的结论
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以及相关的因素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电大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太高。目前的要求和做法,电大学生难以达到,实践教学机制不适应电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二)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下载网上资源变得非常容易,论文抄袭现象也愈演愈烈。加之现在的电大学生与以往的电大学生相比,无论是年龄,还是知识水平或个人工作阅历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实践教学环节在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论文(设计)选题盲目、重复、陈旧、宏大,论文层次结构不清,格式不规范,等等,造成了指导、写作、答辩等环节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原有的意义。
电大原先设置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本意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术水平,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素养的培养。换句话说,电大没有把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列入教学的基本任务。这或许是导致当前实践教学环节出现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这里也有学生学术能力不强、诚信度不高,指导和答辩教师工作不力等原因。因此,对原有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五、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根据电大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认为,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应该从电大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变检验为熏陶”,注重学术培养过程,培育良好的学术精神,打造基本的学术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学术素养培养的课时。
(一)进行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教学设计
学术素养的培养决不能临时抱佛脚,应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可以将电大目前的社会实践(3学分)和毕业论文(5学分)融合为一体,分解为学术素养课程(必修)和实践考核,分别占5学分和3学分。
学术素养课程可以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设,内容包括:① 研究的方法。如信息检索方法、基础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等,特别强调对学生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 ② 课题的选题。采用案例和评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科学选题的方法。③ 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要领。采用与学生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切忌艰深、空泛。④ 简单课题或案例的训练。⑤ 论文格式的要求。⑥ 毕业答辩的应对技巧。
(二)建设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教学资源
电大学术素养培养的资源较少,且缺乏系统性,今后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资源建设:① 建设相应的系列文字教材。如修订已有的《信息检索》教材,编写《学术素养培养教程》,等等。② 建设视频资源。聘请相关专家录制与文字教材相应的教学视频。对社会实践过程可以以案例呈现的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生动地表现实践过程。③ 集成数字图书资源。建立以课程为单位的数字化专业课程书架,提供强大的网络资源支持服务。
(三)建立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质量保障和反馈机制
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该贯穿培养学生学术精神的理念,使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树立强烈的学术意识,同时要健全和规范制度,及时进行反馈。
1. 制定教学大纲、考核说明等相应的规章制度,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
2.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指南》,让学生清楚了解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意义、学习内容与资源、考核方式、学习平台操作流程及步骤。
3.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教师工作手册》,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以及平台操作方法、步骤等。
4.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教学管理及督导工作指南》,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和监督教师和学生情况,听取意见,评估效果。
(四)提供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技术支持服务
通过网络全面推广过程性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学术素养培养提供技术支持。改造远程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远程指导系统的服务功能。
1. 将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视为一门课程,在该课程管理界面按照教学内容设置任务模块,上传学习资源。
2. 通过形成性考核平台实现学术素养培养形成性考核任务的提交、批阅和成绩查询。
3. 拓展毕业论文远程指导系统,增加系统功能,如对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选题审核、对论文1至3稿指导过程的记录等。
4. 在网络上进行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终结性考核。
(五)设计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考核体系
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形式的毕业实践教学考核,不能一概而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 学生学术素养考查。以给出专题、让学生查资料并撰写报告的方式进行。比如,以《云计算是什么》为题,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文章。在对学生学术素养的考查中,要缩小“评”和“考”的成分。
2. 撰写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注重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一般不选纯理论性质的研究课题。
3.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改变以往“检验”的作法,将答辩作为提高学生学术水平的一次机会。
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
对于非艺术、医疗、外语类学科的本科生,应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并进行毕业答辩。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毕业论文及答辩学分构成,比例为4:6。
对于艺术、医疗、外语类学科的本科生,可以采取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学校统一评判的方式。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论文学分构成,比例为5:5。
对于各专业专科生,可以采取学术素养考查的方式进行。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学术素养考查学分构成,比例为6:4。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艺术、医疗等,可增设实操考核。学分统一归入学术素养考查的学分。比例为5:5。
(六)规划全新的论文答辩规则和流程
改变以往论文答辩仅仅是考查的方式,对论文答辩的规则、流程进行全面改革。设计新的答辩内容、规则和流程,突出对学生学术素养提升的关注。答辩教师在听完学生对论文的基本介绍后,不仅要对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进行评价,更要对该选题在学术界的影响、最新动态、各方观点、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淡化考核色彩,强化对学术素养的关注,让学生通过论文答辩在学术素养上得以提升。
目前,在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已选定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一分校作为试点单位,正在制订教学计划,准备于2012年3月起进行相关探索。
篇8
2007年以来,我校在“校长进社区教师进家庭”活动的开展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扩充活动的内涵和内容,注重突出重点,形成本校特色,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育人氛围,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支持,取得了初步成效。
1 把握现状,找准“两走进”切入点
厦门市江头第三小学地处湖里区江头街道吕厝社区,现有29个班级,教职员工100人,学生1217人。学校多年来进城务工子女数占学校学生总数的60%以上。目前学校所在吕厝社区常驻人口11000多人,外来人口7200人。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对比分析,发现我校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有如下特点:
1.1 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差。来厦务工人员家庭属于典型的经济不充裕家庭或居住动荡家庭。尽管他们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他们通常为生活所累,无法为子女提供理想的家庭教育。他们多数居住条件较差,如租个店铺白天做生意,晚上住人,店铺也是孩子学习、作业的地方,采光不够,环境脏乱。
1.2 家庭缺乏科学的家教理论指导。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口素质的提高跟不上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大量的来厦务工人员汇聚在湖里区江头地段,家庭结构复杂,家庭教育观念、方法新旧夹杂,多数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家庭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加上家长忙着打工挣钱或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兴趣爱好,时常忽略孩子的行为偏差,无法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
1.3 中途插班生多,学习衔接困难。由于中途转学插班,且各地在教材使用、课程设置不尽一致。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未开设英语课,一些素质教育课程也较为缺乏,导致转进后学习衔接困难,影响了学生的自尊心,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倾向,有些学生因此成为学习困难生。
1.4 行为习惯不规范,卫生意识未形成。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农村来的孩子相对城市孩子显得较“野”。主要表现在,不注重基本礼仪,说话爱用嚷,走路爱跑,活动时好冲跳,个别孩子还会说脏话。卫生意识较差,个人卫生不够讲究,部分孩子不修边幅,爱乱扔果皮纸屑等。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认为进城务工子女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他们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制度,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此,我校确立了“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 “让每个进入三小的学生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办学理念。把“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共建共育共谋发展”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工作思路之一。
2 走进社区,实现学校、社区资源共享
学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走访江头街道、吕厝社区居委会、江村居委会及周边单位,了解社区概况与主要需求,协商学校与社区教育合作事项,听取社区、群众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此外,我校通过公开热线电话、设立意见箱、召开专题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家长意见,接受社会监督,改进教育工作。一年来,校领导走访社区9次,发放征求意见表1349份,征集意见、需求12条,主要集中在社区缺乏知识力量的支撑(如社区拟开设绿色网吧缺少技术的支持,拟开办科技活动室文化积淀不够等),社区群众家庭教育方法单一。孩子暑假无人照管等问题。经协商,决定以学校教育为龙头,配合社区把德育工作面做宽,签订共建协议,拟订合作意项,共建社区教育文化资源。
2.1 学校开设爱心网校,协助社区开办绿色网吧。针对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里没有电脑,而学生对网络知识又充满渴求的现状,为实施正面教育避免学生上黑网吧,学校与社区分别开设爱心网校、绿色网吧,分工合作解决周六、日及寒暑假学生网络科技的学习问题。学校派信息老师为社区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对社区网吧进行绿色监管。而学校整合现代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好校园网,向社区儿童(含进城务工子女)开放,开设Inter暑假电脑培训班,有专职老师专人管理。通过网络培训与竞赛活动,满足进城务工子女对网络的浓厚兴趣,让进城务工子女在网络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活动的开展既丰富进城务工子女的暑期生活,又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2.2 共建社区教育文化资源。一是协助社区开办科技活动室。学校派科学老师就社区科技活动室的布置、科技宣传栏的板报设计、设备如何合理添置等进行具体指导并参与到社区科技活动的开展中,得到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协助组建合唱队。发挥我校音乐老师的资源优势,抽调部分老师与社区居民组建合唱队,由音乐老师进行指导,两次参加街道组织的合唱比赛,分别获区一、二等奖。三是派出老师28人次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管理部门,治理整顿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顿清理校园周边非法网吧、音像店等,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师生先后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交通督导、宣传94人次,清除城市“牛皮癣”68人次。
2.3 开辟“第二课堂”,抓好了社区实践活动。进城务工人员分散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如果能把他们组织起来,与社区的孩子融合在一起开展活动,那么,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就一定能得到有效养成。学校、社区工作人员多方寻求资源,与多个单位联系,开展暑期共建共育活动。如:开设书法班。我校派书法老师与江头街道合作开设书法班,举行江头街道少年儿童现场书法比赛,丰富社区学生的艺术文化生活。寒假里,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义务书写春联,三年来受益学生在这328人次。又如 “大手拉小手,文明使者在行动”活动、“语言文字纠察队”活动、“蓝色随想”之旅、“绿色的梦”军营之旅、“可口可乐”绿色环保之旅、“阅读好书”海洋之旅、“气象科普”之旅、“奥林匹克博物馆”之旅、“破狱旧址”红色之旅、“美化社区”小小志愿者行动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使积极的思想理念、端正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而他们的父母也非常放心、非常支持他们来参加学校、社区联合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
3 走进家庭,共建家校育人平台
根据学校生源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家长为生活所迫,经常早出晚归的实际,学校引导全体教师创新工作思路,克服困难,走进家庭,把爱心送给广大家庭,指导进城务工人中员家庭采取有效措施、用科学的方法培育子女成才,提高家访的有效性。
3.1 重视家访工作
(1)每学年安排家访任务。德育处每学年都安排“走进学生家庭,关爱学生成长”的家访任务,要求教师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走家串户,主要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12名年段长、下年段行政全部分配到班,29名副班主任全程参与,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
(2)每学期制定家访计划。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家访要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制定好家访计划,做到目的要明确,做好充分准备,不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普访,还要对特困生、学困生、外来务工家庭和单亲家庭等7种对象进行重点走访。遇特殊问题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要求做好家访记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3)采用家访预约制。学校要求在学生生病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或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应及时与家长进行家访,争取赢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针对大部分学生家长为忙于生计,平时经常不在家的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教师家访要根据学生家长的实际困难,采用家访预约制,时间上尽量照顾学生家长的需要。
(4)家访工作有具体要求。学校要求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时,要做到实事求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一是宜多鼓励,忌多批评;二是宜全面,忌片面;三是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家访时让学生在场,家长、老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首先告知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个性表现,反映他们的优点,让家长敞开心扉,谈孩子在家的优秀表现。这样一来,家长了解孩子身上的优点,旁听的孩子也对老师的评价心中有数,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切,消除了抵触心理,更加信任老师、理解老师。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
三年来教师们登门访问3097人/次,加上其他形式访问也收回家访纪实462份,全部按要求进行家访,家访率百分之百;学校共收到家访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74份。
3.2 创新家长会形式。父母虽有望子成龙之心,但往往没有较好的教育方法,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孩子,了解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了解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的方法。因此,学校创新家长会形式,创设平台,多次开展家长互动、交流活动,由各班挑选几位教育有方的家长交流介绍如何增强孩子自信心,怎样培养孩子好习惯,怎样做个好家长等生动的家庭教育经验,把家长会开成教育专题会,让到会的每一个家长都会有所收获、满意而归。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
1.引言
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都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发展给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无论你愿意与否,这样的影响和改变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纵观10余年来图书馆的发展不难看出,图书馆的阶段性发展往往与信息技术的革新联系紧密。在现阶段图书馆服务业务范畴中,无论是图书资料借还这样的传统业务,还是移动图书馆这样的新兴服务,其中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影响着用户,产生许多新的用户需求,并改变着用户的使用行为;如果我们不紧紧跟上,及时地满足这些新的用户需求,适应用户使用行为的改变,我们就可能失去读者,从而丧失图书馆的立身之本,而面临生存危机[1]。以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服务[2]也成为国外高校图书馆发展变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图书馆发展重要历程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图书馆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顺应这样的趋势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这样的事实。以下是结合图书馆发展历程,对影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信息技术进行的简要梳理和阐述。
2.1 网络通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以太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兴建,各高校校园网信息化建设也正式拉开帷幕。校园网的建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借助数据库平台技术,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MIS)项目相继上马,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从那时开始起步,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校园信息化项目之一。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系统(系统拓扑图如图1所示)的引入使得图书馆采、编、借、还、藏等核心业务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以往低效、繁琐的纯手工操作业务模式被随之取代。
这便是信息技术给现代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革命。直到今天,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系统仍然是整个图书馆业务体系中最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自进入商用时代以来迅速拓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3]。进入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彻底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禁锢。围绕着互联网应用,图书馆搭建网站为用户提供信息知识服务平台,借助社交网络(SNS)、即时通讯技术(IM)与用户进行高效的交流沟通。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资料借还,进而发展为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具备网络化、多元化的信息知识服务体系(见图2)。
可以说,互联网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了最为广泛的影响和改变,图书馆的很多信息服务的开展都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撑。
2.3 存储技术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存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纸张、从磁存储到电存储、光存储,以及将来出现的DNA存储,其信息存储方式和信息存储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信息存储量级也在呈指数级增长。
图书馆自从走上信息化建设道路以来,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业务数据产生,从最早用于存储传统业务数据的服务器单机存储,到目前承载海量数字资源的磁盘阵列存储网络,图书馆业务的持续开展也越来越离不开存储。目前以TB(1TB=1024GB)为单位的存储设备在大部分图书馆都有部署应用,除了考虑存储量满足需求以为,也开始重视其高可用性和安全性。图3所示为目前较为典型的图书馆存储系统结构。
2.4 其他衍生技术
影响和促进图书馆发展的信息技术及其衍生技术还有很多,如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移动阅读、RFID、社交网络(SNS)、即时通讯(IM)、Web2.0等等,图书馆行业也一直较为关注这些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尽管不是技术的研发参与者,但却是技术的最终受益者和推行者,也能在技术成熟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这些技术。事实证明,新技术的不断引进为图书馆发展注入了持续的生机和活力,也是维持图书馆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
3.当前热点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基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实处境,图书馆学术界兴起了以图书馆人文价值理念和图书馆技术逻辑,何者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因素的争论,也就是所谓的“道”“器”之辩。不可否认,“道”与“器”始终是图书馆这一社会公共装置天生俱有的自然存在和必然特性,二者共同构成了该装置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4]。图书馆要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取“器”之“力”’,‘圆“道”之“的”’。以下选取当前最为热门的几项信息技术,探讨它们对图书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应用的方向。
3.1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1)定义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5]。
很多专家认为,云计算会改变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型企业都在研究云计算技术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亚马逊、谷歌、微软、戴尔、IBM、SUN等IT国际巨头以及百度、阿里、著云台等国内业界都在其中。几年之内,云计算已从新兴技术发展成为当今的热点技术。
(2)作用和价值
云计算开创了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全新IT服务模式。云计算服务模式不仅给全球信息产业创造了深远的变革机会,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不仅能够有效地缩减IT成本,还能够更灵活更高效地运营业务,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3)在图书馆中的影响和应用
①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所以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
目前,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大部分来源于自行购买和建立的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资源往往数据量巨大,需要占用大量存储资源,且每个升级周期新增的数据量无法准确估计,随着数据库资源的不断增加,为这些资源预留和分配存储空间是件很头疼的任务。采用云存储技术,我们可以对存储资源进行动态分配,按需分配,实现存储资源的高冗余性和弹性管理。
②私有云
私有云(Private Cloud)是将云基础设施与软硬件资源创建在防火墙内,以供机构或企业内各部门共享数据中心内的资源。创建私有云,除了硬件资源外,一般还有云设备(IaaS)软件。
教育科研领域的未来,云计算将为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实效化的服务平台和研发平台。云计算将在我国高校与科研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普及,各大高校将根据自身研究领域与技术需求建立云计算平台,提供高效可复用的云计算平台,为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进而大大提高研发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图书馆建立私有云平台,不仅可以对原有服务器与存储资源加以有机整合,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为校内其他部门提供云计算服务。
3.2 大数据(Big Data)
(1)定义
大数据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大数据(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认为,大数据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6]。IDC总结了大数据具有的“4V”特性,即多样性(Variety)、流量大(Velocity)、容量大(Volume)和价值高(Value)。
(2)作用和价值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它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7]。就像互联网通过给计算机添加通信功能而改变了世界。大数据也将改变我们生活中的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3)在图书馆中的影响和应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科学研究、移动互联网、传感网络、社交网络等应用领域,数据量正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图书馆的IT应用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大数据信息浪潮的冲击。图书馆对于大数据而言,通常有三种角色:大数据的使用者或受益者、大数据的提供者或开发者及大数据的运营者或维护者[8]。
大数据可能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帮助图书馆建立各类知识服务及业务建设的风险模型、图书馆用户流失分析及价值分析、帮助图书馆建立新型知识服务引擎、通过分析资源的状况来预测可能的资源故障、帮助建立更加智能的网络化信息资源智能组合方式、对多维度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及智能辅助决策等[9]。
3.3 虚拟化(Virtualization)
(1)定义
虚拟化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是一个为了简化管理,优化资源的解决方案。如同空旷、通透的写字楼,整个楼层几乎看不到墙壁,用户可以用同样的成本构建出更加自主适用的办公空间,进而节省成本,发挥空间最大利用率。这种把有限的固定的资源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重新规划以达到最大利用率的思路,在IT领域就叫做虚拟化技术[10]。
(2)作用和价值
虚拟化技术为数据、计算能力、存储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了一个逻辑视图,而不是物理视图,不受地理位置或底层资源的物理配置限制,不仅可以简化整个IT基础设施的总体管理,降低使用者与计算资源间的耦合程度,同时可以提高这些计算资源的使用效率,合理、高效地发挥IT基础设施的作用。
(3)在图书馆中的影响和应用
在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图书馆采购或试用的电子资源数据库由于来源于不同厂商,具有数量多、运行环境复杂等特点。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在具备有限的IT基础设施情况下,我们会将需要相同运行环境的应用集中放在一台或几台服务器上,对需要特殊运行环境的应用又独立部署于其他的服务器。这就造成有的设备超负荷运转,而有的设备则没有充分发挥效能。采用虚拟化技术,则可以把所有的计算资源做统一规划管理,动态调配。如可以从虚拟化池中给一个新应用分配一个单独的虚拟服务器,还可以为这个服务器指定分配所使用的内存、存储空间容量以及CPU数量等。此外,虚拟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容灾、集群等高级应用。运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降低IT设备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合理管控IT设备,并最大化发挥IT设备的效能。
4.结语
图书馆事业若要在信息时代继续发展,除了继续追踪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外,还需要有所创新。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战略眼光,能够认识到新的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的战略意义,盯住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发现潜在的应用领域,适度超前地布置信息技术的研发或试验性应用研究,敢于投入资源,力争在研发与应用方面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朱强,孙卫,赵亮,马瑞,洪光宗,孙一钢,钱国富.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信息技术——2009年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03):77-94.
[2]朱强,张红扬,刘素清,张春红,周春霞,黄涛.感受变革 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02):5-12+17.
[3]互联网[EB/OL].2013.03.09.http:///view/6825.htm.
[4]李金荣.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进步的根本力量[J].图书馆论坛,2010(06):179-183+243.
[5]云计算[EB/OL].2013.03.19.http:///view/1316082.htm.
[6]大数据[EB/OL].2013.03.19.http:///view/6954399.htm.
[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阳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
[8]初景利,许平,钟永恒,等.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的创新变革——美国七大图书情报机构考察调研报告[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0-17.
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素养;网络;评价机制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成为当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和思想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原来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向中学转移,从而使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以普遍采用统一的目标、内容、进度和检测标准,没能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素养,因而对后序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性不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大潮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
1.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由于推行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然而部分师生把该课程知识学习与证书考试联系起来,使课程教学成为考证的铺垫,为了达到考试的合格率,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模拟题的练习中,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背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课程,所以实践性应当是本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对于学生而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应用,发挥网络教育功能,让信息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与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相适应,改革教学内容
(1)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地衔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中、小学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他们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基本内容。目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大多也是从零起点开始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为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为了做好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化与提高,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形成贴近工作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文字处理方面学习更深入的技巧,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实现学生成绩单的制作,利用样式管理功能完成毕业论文的编排等。
(2)增加网络和多媒体知识的教学。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社会,网络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成为现代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而且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同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音频、图像、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能力也是有必要的。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后续不会开设多媒体课程,所以这部分内容就需要纳入本课程的教学。
(3)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乃至将来职业服务的重任,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除了部分必修模块,各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及时更新教学模块,精选教学内容,淘汰重复和陈旧的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以任务引导学习,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小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都可以实现机房教学,这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合理设置任务,便可以将教、学、做合为一体,达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边做边教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明的状态,而且在实践中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一定的职业习惯。
4.依托网络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目前,教师们精心制作了电子教案和
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作为计算机课程,理应走在网络化教学的前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依托校园网,充分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组建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借助网络教学系统,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更好地利用与优化,学生可以在课外实现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同时也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如可以在线交流、E-mail、留言板等方式。
5.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改革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不同的考核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题库系统机考方式,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正、合理,但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题库系统是配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系统,不提供自行更改考题的功能,部分题目实用性不强。二是以学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无法真正体现本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所以建议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之一定的结果性评价,即建立经常性、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经常性评价可以课堂为依据,对学生加大课堂考核力度,因为课堂是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阶段性评价则可以针对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作业,如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后,可以让学生参与电脑销售市场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学习Word文字处理模块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完成规划书的制作;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家庭生活开支的调查与统计;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可以制作自我风采展示演示文稿。对这些综合性的作业可以从态度、能力、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考核。当然,在评价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既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又要符合以生为本,培养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宗旨。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渝,黄贤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新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3):170-174.
[2]童鑫.基于行动体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4):56-58.
[3]叶成荫.大学微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16).
[4]姚方元,单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2006(11).
- 上一篇:小学教育的个人实习报告
- 下一篇:德育课题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