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科技创新活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科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经济总量逐渐超越一些西方先进国家,并最终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对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以美国、日本等为主的西方先进国家,其经济发展主要来自科技创新。举例来说,我国生产一个鼠标仅赚5美分,而专利所有者不投入实际生产成本却能获得剩余的7美分。因此,我国将科技创新列为头等大事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需要的是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这一点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够做到。只有搞好科技创新才能使我们摆脱“中国制造”,真正做到“中国创造”。
2.科技创新活动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今,尽管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尚未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青少年缺少科技实践的机会。我国的青少年只有进入大学,或者是一些试验单位、科研单位才能够接触到科技创新活动,但我们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唯有发展科技创新活动才能使青少年具有创新意识,才能承担科技创新的重担,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
二、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1.善于学习,了解科技发展动态
牛顿曾经说过“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我看到的比别人远。”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只有掌握了基础的科技知识,才能根据现有的知识原理不断进行整理和组合,创造出全新的技术和产品。因此青少年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熟练掌握现有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科技创新。了解科技的实时动态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我们明确目标的一个过程,可以使我们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那么,如何获取科技的最新动态呢?首先,我们可以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关于科技的书籍。其次,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获取科技知识。这些方法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实时的科技动态,再加上青少年的想象力,必定可以激发创新的火花。
2.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创新的源泉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清扫机器人,在进行创新时可以以这种机器人为模板,深入研究其工作原理,并运用联想的方式分析这种工作原理是否能应用到其他方面,从应用的角度进行创新,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事物,我们要善于发现它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对其稍加改动,使其使用更加方便、称心,这就是简单的创新。
3.要培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纠正的,因此,需要我们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自己对科技创新的兴趣,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每一次跌倒都会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垫脚石,因此,青少年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正视失败,认真从每次失败中吸取经验。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只要善于分析各种科技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实现科技创新。
篇2
[关键词]第二课堂 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48-02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产业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多。但是伴随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增大,就业难现象日渐凸显,同时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诸如具有2-3年工作经验、应用创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等等。这就要求普通高校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课堂,特别是第二课堂的科技活动,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技性,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体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直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大学生参与科研等实践活动最早可追溯到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倡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为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成为国内外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国内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知名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其他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 [2]
一、开展科技活动的指导思路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活动体系之中,即教师是科技活动的主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执行人;突出“两个目标”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是时展的需求;以“三种活动形式”来开展科技活动: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科研训练,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应用的学习,到综合知识的运用,有计划分步实践;按学生个人能力有序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分成“四个能力层次”阶段:基础技能层次、综合应用层次、系统设计层次、提高与创新层次。活动形式与能力层次相互交叉,有序进行,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科技活动的实践
(一)能力层次培养的多元化
1.基础技能:第一课堂很大程度上已经解决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问题,但是受到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在基本技能和基础应用的培养上还是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学习兴趣引导、持续培养上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在本科一年级就开展电子技术入门讲座与培训、EDA软件使用培训、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兴趣小制作等多项基础技能训练项目,来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综合应用能力:丰富的实验室各类资源,为我们开展技能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结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多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三个工具型应用方向:430单片机类、FPGA类、DSP类。基于各类实验平台或者实验箱,进行指定的系统设计项目的认知、理解、实践和改进,逐步掌握当前主流系统设计芯片的使用。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我们每年都定期开设430单片机培训、FPGA应用培训、DSP(28XX系列为主)培训,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或专业方向有选择的完成各类芯片的应用培训。
3.系统设计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对所学知识内容良好地综合和灵活运用,还要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个层次上,学生主要面对各类电子设计大赛的能力考验。如全国及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电子设计作品大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知识面广,技术含量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探索精神。
4.提高与创新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以及参与教师科研,学生将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从而开阔视野,培养自身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二)活动形式开展的多样化
1.技能培训:实践技能是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第一课堂教学一般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技能讲授上不够深入,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时,首先强调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基本软硬件工具的掌握。这些实践技能都是通过开展丰富的各项培训(专题学习)来逐步认识、学习和强化的。每年我们开展的专题培训有电子认知实训、电子制作、430单片机应用、DSP系统设计、FPGA应用开发(包括Verilog HDL建模训练)、ARM应用开发等等。我们每年对学生进行的培训多达5千人时数。
2.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载体。学生通过组织和参与学科竞赛,培养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工程设计和动手能力、撰写科技论文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目前,我们开展的学科竞赛主要有全国及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博创杯”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TI DSP创新挑战赛、Altera FPGA创新大赛等,每年我们指导学生至少完成5项作品。
3.科研训练: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能全方位地锻炼他们综合设计、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学生将遇到一系列电子领域中最新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新材料,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迫使学生突破原有的学习范围和模式,建立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2008年起,我校每年推出“本科生创新计划”活动,我们团队已立项20多项,每年指导将近30名学生参与其中。
(三)活动体系实践的步骤化
1.前期阶段:从学生入学至二年级上学期,一年半的时间。这是打基础的阶段。这期间学生主要面临着英语考级和高数等多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压力,课外时间有限。所以这个阶段,以兴趣引导、培养为主,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主要有专业介绍、电子技术入门、电子小制作等计划项目,此外还安排观摩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
2.中期阶段:从二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下学期结束,一年半的时间。这是学生学习、掌握和实践的黄金阶段,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阶段。这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各种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如:从430单片机学习入门,逐步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概念、方法和实践,再进一步延伸到DSP、FPGA、ARM的开发应用上。学生自身能力主要通过以上各类赛事来检验和锻炼。
3.后期阶段:四年级,一学年的时间。这是提高和创新的阶段。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进一步锻炼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每年度挑选合适的学生,5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相互协作完成各项科研训练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
三、实践成果和成效
自2008年以来,我们实践教学团队一直积极引导和培育学生对电子系统设计的兴趣和能力,有序有组织地开展科技讲座,开放项目研究,以及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得全国及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奖项12项,其中江苏省一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2项;“博创杯”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奖项5项,其中全国三等奖1项,江苏省一等奖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立项25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3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成绩逐步上升。
通过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设计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比其他同学强,在专业课实验、毕业设计(论文)上依赖性很少,能独立出色地完成任务,成绩都是优良以上。此外由于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学生在面试和试用时占有较大优势,就业成功率比其他同学高很多。近年来通过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在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电子类相关公司的研发单位成功就业,很受欢迎。
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成功实践,也吸引了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使教师对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对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大大促进了我校教学研究的深化改革。
四、结束语
多年的实践证明,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将理论与实践、应用与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第一课堂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是挖掘和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提高自身综合水平,营造科技文化氛围,树立科技创新和学术意识,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 注 释 ]
[1] 叶民,魏志渊,楼程富,等.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55-58.
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植树造林;管理水平
一、科技创新的含义
科技创新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简称,其定义来源于其实对于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和知识范畴的概括。在本篇文章中,对于知识创新的概念是指,一方面是包含了对于科学原理的发现与探索,另一方面又包含对于当前所现存的科学技术的革新与换代。在学科实践当中,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概念尝尝吧被混淆,虽然二者的范围重合程度颇高,但是从操作层面来讲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科技创新的源泉不仅仅包含企业的科技创新,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对于科技和专利进行革新自然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部分,但是在此之外,科技创新的含义还包括其余的部分,比如高校等科研机构对于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高校与企业联合互动所进行的对于技术的革新。
从目前的国际发展形势来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便意味着更多的关键技术和更多的产业潜力,便可以在全球的产业链条上占据重要和主动的地位。能够激发自己国家的经济产业,运用自身的知识产权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是社会活力水平的衡量指数,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二、科技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升标准法,该方法的要义在于将自身的技术标准提升至行业顶端,以行业当前的最高标准作为前进和创新的方向,通过了解,分析,模仿,实践等一系列的方式,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实力,以图超越对手,实现商业发展的途径。
(二)技术路线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规划好自身的技术路线,按照产品的需要,逐步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技术路线法较多的使用在汽车航天等大型产业,作为一种工具,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高效率的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实现技术水平的突破。
(三)产品及周期优化法,对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一般有七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产品战略的建立,开发流程的制定,开发结构的建立,阶段性的审核的建立,各项开发工具的完备,各项事业的管理方式。这其中方面都完成了之后,一个高效的研究和开发体系就被建立起来了。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大化的缩短研发的时间和高效的利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资金和资源。
(四)产品数据管理法,作为对于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顺应,产品数据管理法是制造业邓大规模产业经常使用的方法,其看中科研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的作用,通过数据来得出结论,该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其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可以有益于本次科研,更有助于未来的长效科研体系的形成。
三、植树造林的意义
植树造林是指通过规模的行为新建或者更新森林的一种人类活动,以规模的大小来区分,其可以分为植树与造林两个方面,规模较小的成为植树,规模较大的成为造林,不可忽视的是,植树造林行为对于环境要素的保护以及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起了巨大的难以替代的作用。因而在近年以来,植树造林活动深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人们也喜欢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生活里一个方面,而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建设意义,一方面,植树造林的行为并不仅仅单纯的只是树木数量的增加,更可以结合科学的规划,种植经济性作物,比如茶叶,药物果树,橡胶等等作物。如此,在起到保护环境之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兼顾环境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植树造林的事业不仅仅包括了对于树木的新建,还包括了对于树木的更新与替换活动,在植树中对于旧树木的砍伐和新书树木的更换都可以提高林区的收入,为部分产业提供原材料。
(二)生态建设的意义,作为环境恢复和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植树造林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于生态建设的意义,其有助于放分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使得干旱地区和风沙地区的环境状况进一步完善,绿色植物的增多可以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部分颗粒物与有害气体,还会分泌各种有益菌,达到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的有益作用,不仅有助于环境,更为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起到作用。
四、科技创新对于植树造林事业的必要性体现
(一)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对于幼苗抚育的科学管理,幼苗抚育作为植树造林的基础性活动,对于植树造林事业可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可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通过营造良好的抚育环境,对于各项指标的管理,使得幼苗成活指数大幅提高。其次,有助于保证幼苗的质量,通过科学的发展和创新,使得幼苗的存活达到一定比例之后,便要促进其优质部分的生长,使得成活率与优质率并进。
(二)科技创新有助于验收管理,幼苗在成活之后,在刚刚植树之后仍然会有一定折损,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得幼苗的生长活动得到检测和关注,可以保证期成活率,以及及时的对于死去的幼苗进行替换。这样科学高效的幼苗培育和管理机制,一方面提高了树木的额繁衍周期,一方面也减少了对于折损的经济投入。兼顾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三)科技创新有助于加强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树木的生长于存活,难免会出现有关的病虫害,科技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使得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提高,更可以使得对于疾病的治理高效有益。克服了病虫害对于植物的困扰,一方面延长了植物的存活周期,一方面也减少了新增植物的费用维持了事业的稳定性,可以说不仅从生态效益的角度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提高了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有助于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防治,森林火灾作为影响森林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严重的制约着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而科技创新的引入,一方面加强对于火灾的预防与控制,另外建立的应急反应机制,也可以提高灾害的治理,最大化的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 林福贤.浅谈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J].科技风,2011,6.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 重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
引言
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担负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在2007年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教育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的工作目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指各个高等学校为了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意识、科研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技立项申报与研究、科技作品评审、社会调查与研究、科技竞赛、科技作品展示、科技参观、科研论坛、科普宣传展览等。“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须认识到的基本理念。
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对于高校的发展及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作为高校从事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并以此进行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典型教学项目,推动教学改革深入进行,还可以作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必须突出科技创新的育人主题,因此引导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实际科技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合理利用时间积极投入到课外的科技创新中去,将课外的时间用来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以此改善高校的学风和校风。
大学生科技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呈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其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的知识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对于人才的衡量及评价标准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而是侧重于是否能够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能力及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等方面。因此国家及高等院校必须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保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如何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高校都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开展科技立项、科技评审、科技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活动形式日益丰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就现有的组织模式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其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主要是通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挑战杯”等实践环节来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希望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实践,以及教学计划,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科研氛围的营造,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新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较为热心,但是缺乏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对科研不知从何下手,大二学生才开始学专业课,高年级的学生面临进一步升学或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少有精力和时间从事科研,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寻找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的难度也较大。因此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计划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首要因素。
2.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与传统的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推广速度比较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甚至还未真正起步。由于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及保证制度有效运营的长效机制,其内容涉及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措施等一系列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从而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营造出浓厚的科技学习氛围。
3.缺乏充足的科技经费。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显著增加,科技经费问题往往成了许多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开展的瓶颈。往往学校拨付给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专项资金都是有限的,有时候拨付也不够及时,与此同时学校教务处和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是很积极,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4.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学生队伍专业培训和素质提高,教师力量严重不足,尤其中青年专业教师中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而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很难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指导,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这也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5.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普遍性及可操作性。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存在缺乏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除了研究生或者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之外,很多普通大学的本科和专科学生比较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训。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应有必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都是通过学生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各类专业竞赛等方式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习和锻炼,没有能够形成标准及系统化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甚至缺乏系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支撑,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6.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均衡。
目前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来看,重点院校在获奖层次和数量上明显多于普通院校。近几年来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较高名次与科技创新奖项几乎都被重点院校获得,部分高校甚至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获得过相关奖项。从专业学科门类上来看,理工科学生进行创新在各个方面要明显优于文科的学生。理工科学生在软件设计及发明创造上与文科学生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文科的学生只能够通过调查报告等获得成绩。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都比低年级的学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三、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
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在高校的平时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能够突出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科技活动纳入到应用性的教学环节中,并因此为大学生开设科研相关的课程,奠定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在具体的操作中,每个学年组织一定次数的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所有有兴趣的同学都要填写对应的申请表,经过审核后进行存档。学校要能够鼓励个人或者创新小组参与科技的制作发明,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2.实施制度建设创新。
制度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大学校园中一定要能够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不断提升全体师生的参与率,加强制度的创新,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制度的建设,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以增强组织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以及规范化水平。在学生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方面一定要重点抓好立项申报、过程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展示这四个环节。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创新主要包含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和激励措施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3.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骨干、指导教师团队”队伍建设。
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是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及层次,指导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制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要加大指导工作量,通过评奖评优等途径增强指导教师的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指导教师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指导教师对高校培养创业与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指导教师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增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要通过各种方案加强学校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培养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学校要培养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创新骨干的选拔和培训。要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方面的交流丰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经验;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的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一定要注重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对于事业及各种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因素。学校要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工作的专门队伍。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管理干部的培训,帮助管理队伍了解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规律、途径,以及发展的状况,切实有效地提高管理队伍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业务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网络的建设,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宣传、项目评审等工作提供平台。
4.拓宽资助渠道,加大企业与大学生科研的合作力度
随着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经费也成了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各个高校一定要进一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在学校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要不断争取到相关的教学部门的支持,在学校形成多部门协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要争取到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一定要具有社会实用性及市场推广价值,争取到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赞助,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才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有效的途径,为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此外,大学生及指导教师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究中也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5.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是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高校、社会、个人要能够积极营造多位一体的良好科技创新氛围,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新闻媒体要通过加强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期待,激发教育机构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能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的非强制性属性,努力创造独特的文化来实现课堂教育之外的创新教育的目的。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要能够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中去,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整体创新氛围的形成。
四、结语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创新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人在身上,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较强能力的群体。科学方面的研究表明,18岁到24岁之间是人最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时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是创新的摇篮,是创新最为重要的基地之一。大学生则是科技创新最为重要的排头兵及创新最具活力的对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承担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使命,通过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2011,(10).
[2]周培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6,(19).
[3]江云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03).
篇5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科技实践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应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学员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如何加强对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1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意义
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民族、高等教育,还是对学员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作为21世纪的学员,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历史的重托、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主题。
(2)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引导广大学员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是激励学员成才、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在科技活动或竞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质量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创新团队所在高校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员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学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1高校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活动场所和科研环境
在团队活动场所方面,学校在现有的实验室基础之上,为创新团队单独成立了学员科技实践创新研究室,并为团队中的每名学员安排了工位。在科研环境方面,学校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之上,积极购进各个学员科技实践创新项目中所需的仪器和设备,支持项目的顺利完成。
2.2高校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或活动经费
学校的经费支持是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学员进行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各所高校在这方面的力度都很大。
2.3结合学员在创新团队中的贡献和导师评价,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创新学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学员进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是取得创新学分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创新学分的初衷。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科技实践创新活动中,创新团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才能更好、更加深入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指导教师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员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3.1项目来源和关键技术讲解方面
指导教师给予研究题目往往与指导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有关,在时间或者领域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就有利于创新团队的持续发展。同时,指导教师对其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都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也有利于对创新团队的指导和对关键技术的讲解。
3.2团队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指导教师是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的组织者和实际带头人。由于指导教师熟悉团队中每个学生的技术能力、兴趣方向和队员间的协作关系,可以很好的组织和管理创新团队,使得创新团队能够良好的发展,这是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外,学员科技实践创新团队中的成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果该团队是由某个学生主导或者依赖于某个、某几个学生,那么一旦该学生离开创新团队,都会造成该团队创新能力的下降甚至是团队的解散。而由指导教师负责创新团队受到这类因素的影响就会很小,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 创先争优;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中铁二院昆明公司党委结合实际,在完成“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目标的道路上,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7年,中铁二院昆明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公司的发展战略:依托中铁二院,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走向东南亚;巩固铁路市场,加大公路、市政市场份额,拓展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将昆明公司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型、创新型、和谐型企业。创建科技型企业是昆明公司始终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的征途中,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调整生产组织机构,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积极承担长大铁路干线设计,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发明、创造的研究和形成过程,也包括发明、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还包括了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上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科技创新具有催化效应。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一个企业内部的运用,成为核心技术,以至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已的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所以,由科技创新能力带来的竞争力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
——科技创新具有扩散效应。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运用是实现科技创新规模经济性、增加创新收益的主要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由科技创新成果构建成的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或产业中的渗透,使企业技术产生“收益倍放”效应。如果企业将其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到产品中,可以使同一技术同时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
——科技创新具有增强效应。由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更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追求的不仅是如何在当前的市场做得更好,而是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能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短期内主要体现为产品价格与性能的竞争,从长期看,这种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通过经营决策过程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能帮助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方面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科技创新对核心竞争能力的催化和增强效应。
二、昆明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及取得的一些成效
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中铁二院昆明公司成立伊始,就一直紧密结合公司实际,致力于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昆明公司结合自身的发展,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重点解决了几方面的发展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公司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方向,通过修订完善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目标,颁布了公司《战略发展与规划》、《人才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为实现把“昆明公司努力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型、创新型、和谐型企业”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是进一步分析了昆明公司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通过学习实践和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查找了影响和制约公司科学发展的问题,为整改、落实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三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公司管理体制和机制,夯实了公司科学发展的基础。颁布或修订完善《中铁二院昆明公司科技管理若干激励机制奖励办法》、《中铁二院昆明公司注册师管理办法》、《中铁二院昆明公司计算机软件管理办法》、《关于公布〈研究生学费报销管理办法〉的通知》、《注册工程师激励机制奖励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对职工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鼓励。
2、调整生产组织机构,大力提高设计水平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在国内外经济严峻及其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校推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1.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工作
1.1 参与项目人员的选择
我校每年进行一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工作。下半年开始组织申报工作,每年3月份公示通过评审的结果。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机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
一般选有一些专业基础的大二大三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和发现自学能力强、有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强的一些学生。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让他们学生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具体工作和教师的研究方向,权衡自身的专业方向、兴趣志向、以及业余时间个人计划,确定是否参与项目研究。最后,挑选3-5人组成创新团队,选出一名学生做项目主持人。
1.2 项目选题
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选题、撰写申请书。项目申请书里有院系、人员、名称、金额、等级等信息,学生通过项目申请对创新项目有全面的理解。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项目,和教师一起讨论自己的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选题要有创新性、专业性、实用性,并且工作量适中。讨论过程要明确目标,确定具有创新性的申报内容和题目。
如果学生选的题目不可行,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学生项目选题的参考意见。指导学生通过查找文献或者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可创新的亮点。
确定项目题目后,学生撰写申请书。从一开始的表述不清,到最后清晰的表述了项目的背景、研究意义,制定了基本可行的研究方案,确定了研究中需要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并确定研究目标、分析项目可行性、估算经费,明确规划出了研究进度和成员分工。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反复的修改讨论。修改项目申请书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做过的的科研项目申请书给学生参考。直到最后项目组成员共同确定了研究思路,写出合格的申请书。
1.3 项目实施
项目运行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师定期组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学生前期做的工作给予肯定,总结研究成果,布置后期工作,并且指出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使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及纠正,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放手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更好的开展和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如果教师对学生指导过多,就会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探索创新工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机会,通过科研和实践,理论与实际结合,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而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
2.1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一个以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出发点,希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的新型大学生培养方式。从实践中发现,成员参与度与团队工作质量成正比。对于一个团队,项目的各个阶段需要所有成员的一齐参与,团队要时刻拥有一定的凝聚力。只有团队成员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学生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同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处理协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才会为自己未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2.2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项目研究活动中,教师的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请、实施、结题,能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分析科学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如何整理与总结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是项目实施和创新的主体。学生在兴趣驱动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创新项目实践,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让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活动,才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我们发现那些工作上手快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往往就是在校时参加过老师的科研工作或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
3.总结
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开阔了思维,得到了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文轩,腾召胜.运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6).
[2]杜新强,冶雪艳.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
篇8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和生命线,学风建设无论对高校自身发展还是高素质人才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活动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搭建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思想引导及舆论宣传、健全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是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带动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科技创新;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永恒话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这既对学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学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风气,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对学生群体产生深入、广泛、持久、稳定的影响。然而在许多高校中,科技创新活动参与面不广、学校整体学术氛围不浓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提升到带动学风建设的高度。如何发挥科技创新活动对学风建设的带动作用、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高校学风建设概述
1.1什么是学风学风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及学校的学术风气,是高校全体师生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在求学治学上的综合体现[1]。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习目的、态度、方法、纪律、氛围等方面。本文所研究的学风是广义层面的学风。
1.2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任何规章制度都代替不了的特殊作用。加强学风建设无论对高校自身发展还是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从宏观角度看,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优良的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加强学风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在高校扩招形势下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完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加强学风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术氛围浓厚、学风优良的高校是学生和家长的首选,其培育出的高素质人才也能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加强学风建设能够使高校在争夺教育资源、优质师资引进、招生就业等工作中处于有利地位,促进高校长远可持续发展。从微观角度看,加强学风建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优良的学风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大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学习、探索、创新,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优良的学风能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成才观念,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等优秀作风和品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3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各高校将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学校层面,问题表现为:一,高校对学风建设的内容没有全面把握,学风建设多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主抓课堂出勤、教学质量和考风考纪,没有充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环节和创新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校园文化氛围浮躁,学生课外活动以娱乐性活动居多,缺乏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科技创新活动,整体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在教师层面,问题表现为:一,学风建设参与不足,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疏于课堂教学和专业指导,未能起到敦促良好学习行为、提高学生专业兴趣的积极作用;二,个别教师治学态度不严谨,甚至出现学术造假行为,对学风建设造成了严重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层面,问题表现为: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性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二,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投入时间不足,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三,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入或对专业前景不看好,学习兴趣不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四,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缺乏动手实践,不能做到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
2科技创新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本文研究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其定义为高校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3]。科技创新活动对学风建设的作用体现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
2.1学校层面第一,从战略高度来看,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高校学风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完善学风建设体系、拓宽学风建设途径、丰富学风建设形式,打破以往学风建设思路的局限性,使高校学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从具体功能来看,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高校全体师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以高校优良的学术风气促进教师治学风气和学生学习风气的不断优化。
2.2教师层面第一,能够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传授能力,使教师游刃有余地做好学生专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第二,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师的育人使命感,使教师自觉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三,有利于教师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抵制不良学术行为,净化校园学术风气,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2.3学生层面第一,相比于枯燥无味的书本理论知识,科技创新活动更容易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开启专业学门的金钥匙。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以加深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增强专业自信,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科技创新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分配课余时间,避免学生因无所事事而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氛围;第三,科技创新活动能帮助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做到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第四,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性活动,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求真务实的学习风气。
3科技创新活动带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选择
3.1构建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高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营造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浓厚氛围,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这些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科研立项和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学科技能竞赛、科技文化月、科技实践活动等。科研立项,是指学生团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之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并设计详细的研究方案,向学校申报获准立项后,对科研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期目标或获得预期成果的科研活动[4]。近年来,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大学生科研立项在众多高校中普及起来,特别是在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普遍开展了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学生在参与科研立项的过程中,激发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主动探索研究,形成了优良的学习风气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科技能竞赛是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学生在筹备竞赛的过程中,能够互帮互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认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能够积极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各类高水平学科技能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以赛促学,发挥大赛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要在校院两级开展小型多样的科技竞赛活动,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科技竞赛的平台,营造良好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为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高校每年还可以举办“科技文化月”活动,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如专家学术报告、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创新经验交流会、科技创新成果展、科技论文征集等等。科技文化月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提供了认识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形成人人志在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推到学风建设向前发展。此外,科技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之一。高校要鼓励学生带着科研课题下乡,增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高校还要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力十足、学习效果良好,催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3.2发挥专业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是参与活动的主体,专业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如果仅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离开专业教师的科学指导和悉心关怀,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局限于低水平,难以取得较大的成功[5],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推陈出新,对研究选题给予合理建议,对研究方法给予科学指导,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给予及时分析引导,减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盲目性,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发挥专业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从大一开始为每名本科学生配备一位专业指导教师,由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专业教师的距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近距离感受到科研工作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专业教师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专业性和目的性,使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3.3加强思想引导和舆论宣传,扩大参与面和影响面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持三种态度:热衷型、中间型以及冷淡型。冷淡型的学生往往对科技创新活动不感兴趣;中间型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有一定兴趣和参与的欲望,但是怀疑自己的实力,对参加与否举棋不定;热衷型的学生能积极关注并踊跃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但只占学生的一小部分[6]。如何吸引更多学生参赛,特别是激发中间型和冷淡型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推动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这其中,辅导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树立创新人才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一些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耗时费力、回报甚少,因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淡薄,对此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明确科技创新活动的功能定位,指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无论最终能否获奖,参与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大力宣传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宣传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挥朋辈激励作用,营造科技创新活动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3.4健全管理办法及激励措施,形成制度保障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使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成立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和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其次,架构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组织体系,由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后勤公司等部门协调分工,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和学风建设联动机制;再次,设立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奖励,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措施。在学生的激励措施方面,将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在奖学金评定和优秀学生评比中给予适当倾斜;设立创新学分,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按一定标准计入学分;在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保送办法中,设立专项指标,用于保送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的优秀学生。在教师的激励措施方面,要认可指导教师的劳动价值,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入教师的日常工作量,给予工作量补贴和荣誉奖励;在职称评聘中,要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健全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李莎.新时期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工作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3(12):100.
[3]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3-15.
[4]张泽宏.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6.
[5]刘淑艳,陈光.浅谈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3(18):8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教育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通过对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以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为目的,主要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域的尝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其重要内容及重要实践环节正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知行统一,把实践创新融入理论学习中,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观察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课本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因为学生要参加一项科技活动,不但要完成科技作品本身,还需要书写制作报告,就必须具备思维清晰、文笔流畅等,而且有些活动还需要接受专家提问,进行现场答辩。所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协作公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
1.2 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活动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科技领域的很多悬而未解决的问题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能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并举,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参加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顽强意志和毅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大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候,还需要重点培养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这样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味的坚强阵地,最主要的就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的舞台[2]。
2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率低。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并且很多的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多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此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制作(撰写)科技作品(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等三项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虽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打算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的反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从每年高校的参与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更多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唱得很响,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行动,参与其中。
2.2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3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3.1 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2 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首先,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和硬件支持,以此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3]。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此加大科技创新的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学生的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3 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践性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才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Z1).
[2]葛彦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杨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
篇10
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既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实施人才兴省战略的具体行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学生参与创新、学校重视创新、社会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增强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促进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根据目前我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为了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热情,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奖励和宣传在科技实践、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青少年,建议设立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省长奖。“省长奖”的评选对象为我省在校中小学生(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5至10名获奖者,获奖者由省政府进行表彰并授予由省长亲笔签名的荣誉证书和奖牌,并颁发一定数额的奖金。评选对象可从参加以下比赛活动获奖学生中选拔:(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2)省科协、省教育厅、团省委等举办的“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3)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香港周凯璇基金会主办的“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二等奖获得者;(4)在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欧盟青少年科学竞赛等国际科学竞赛中获奖者。
目前,国内已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多个城市和地区开展了这种评选活动,对推动当地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做好这项工作,参考国内一些地区的做法,建议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监察厅、省科协、团省委等单位分管领导任成员的“省长奖”奖励委员会,下设奖励评审委员会和办公室。奖励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统筹协调“省长奖”的评选活动;评审委员会在奖励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具体评审工作;办公室设在省科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负责评选活动的日常工作。所需奖励经费可列入我省科普专项经费支出。
举办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省长奖评选活动,是一项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它必将进一步激励广大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推动我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推进我省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省科协副主席)
- 上一篇:水稻种植培训心得体会
- 下一篇:农业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