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基础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制冷电气控制课程;电工电子课程;课程融合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越来越重视,陆续出台各种规范以及优惠政策对高职教育进行大力扶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不断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就个别学科来说,仍然存在着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没有很好的进行衔接,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将针对《制冷电气控制》这一相关制冷专业的核心课程与《电工基础》和《电子基础》(以下简称电工电子课程)这两门基础课程的融合进行研究。
就我国高职院校的相关制冷专业而言,《制冷电气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一课程的学习建立在相关的电子电工知识的基础上,因此电子电工课程的学习的效果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于制冷电气控制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在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这三门课程一般独立进行教学,分设在不同的学期,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一传统的三门课程相互独立的教学体系往往使得知识的掌握无法得到良好的衔接,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既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够用性原则,还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工电子课程独立开设存在的弊端
在内容上无法良好的衔接。《制冷电子控制》是相关制冷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而电工电子课程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针对全体理工科的学生,这个导致电工电子课程强调广度,以便能够满足不同理工科专业学社的需求,显然无法做到有深度和有针对性。对于相关制冷专业的学生而言,电工电子课程的一些教学重点可能和自己以后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无关,这就使得学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抓住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重点的学习,往往造成了和专业相关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地掌握,其他的电工电子知识也由于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接触不到而容易遗忘;同时在《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程中需要的电工电子知识可能没有在课程中作为重点来进行教授,例如在电子电工课程中对于制冷专业需要的一些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的知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生《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程时感觉吃力,极大地影响了专业课老师的上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间隔时间较长造成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遗忘。在我国高职教育对于相关制冷专业学生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电工电子中的某一课程和《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之间间隔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的现象。由于《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程的知识离不开一定的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间隔时间过长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很大的一部分已经遗忘,老师的上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得学生对于专业课进行更好的掌握,需要占用大量的课程时间带领学生对于电工电子课程的基础知识尽心复习,造成了时间和上课效率的极大浪费,使得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很难顺利完成。如果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间隔时间越短,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越能够提供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教材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由于《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和电子电工基础课程教材编写的老师不同,相关专业不同,因为在教材上往往会存在一些知识上的重复。同时由于《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程往往是由制冷专业的相关教师进行教授,而电子电工基础课程受众面较大,教授的老师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如果教师之间没有办法进行比较良好有效的沟通,可能导致教材上重复的同时均进行教授,或者以为在对方课程上对进行讲解而同时都没有进行教授的现象,使得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
3 《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工电子课程融合教学的相关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对三门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
由于《制冷电气控制》作为制冷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应该偏重于对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此偏重于实践;而电工电子课程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制冷电气控制》的理论基础,因此偏重于对理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将这三门课的内容简单的罗列进行教学,而是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可以把教学的内容分解为一个又一个工作中需要掌握的项目,内容由浅入深,在每一个项目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讲授项目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从专业的角度讲解理论在《制冷电气控制》这门课程的具体应用,通过一个项目将三门课程有机的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项目搭建起良好的知识体系。
2.对相关教材的研究和编制
由于当然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工电子课程分开独立进行开设,因此并没有相应的教材进行改革,将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动电子课程的内容融合进行编写。高职院校可以现在某些地区进行《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工电子课程融合教学,并根据实验教学的情况,结合在实践中的经验,请相关的权威教师编写相应的教材。
3.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
由于之前的教师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在《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工电子课程融合教学过程中需要的适应的过程,尤其要求相关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去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同样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提前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
4 结语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不断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就个别学科来说,仍然存在着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一些教学实践证明,将《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子电气课程进行分来的独立教学可能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结合制冷电子控制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制冷电气控制课程与电工电子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方案,认为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三门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对相关教材的研究和编制、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周向欣,王华.高师课堂实施研究性教学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2-64.
[2]陈安军.基于项目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1(11):15-16.
[3]陶洁. 制冷电气控制与电工电子课程融合的教学探讨[J].制冷,2014(4):87-89.
篇2
关键词:双证融通;维修电工;项目教学;课程考核;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51-02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是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举措。专业核心技术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的衔接融通是实现这一举措的重要手段。为此,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和课程建设中进行了维修电工技能考证与课程教学“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
维修电工是从事机械设备的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的人员。维修电工证书主要考核从事该工种应具备的基本职业常识,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安装与维修能力。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应用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机械设备电气系统中低压电器、PLC、变频器等器件的介绍、选择、检测与使用,电气系统线路原理图的读图与分析、控制系统设计、安装、维护等。通过对照可知,课程内容涵盖维修电工考证的相关应知、应会的内容。传统的课程教学看重知识体系化、完整化的学习,技能考证突出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应用。要实现职业技能考证与课程教学的融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重构是必要条件。
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应用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核心技术应用课程。根据电气控制类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需要进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重构,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以技术应用为关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构。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由基础知识到综合技能应用设置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了逐步递进的项目,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教学任务。以行业通用、新技术应用、维修电工(初、中、高级)鉴定项目作为课程项目组成的基础,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驱动模式编排课程教学单元。以“电气控制技术”为例,课程体系构架了6个模块:常用低压电器模块,电气基本控制电路模块,机床电气控制电路模块,电气控制电路设计模块,机械电气设备大修方案编制模块以及实训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子项目组成,如电气基本控制电路模块由电气工程图基础(包括符号、绘制标准、分析方法)、全压启动控制电路、降压启动控制电路、电动机的制动控制等4个项目组成,项目全压启动控制电路由3个具体的教学任务组成。
课程项目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要素。教学方案应围绕课程总的教学标准,将上述各个要素进行合理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方案是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项目中的知识点与技能训练项目应覆盖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中应知、应会的内容。这样,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同时得到维修电工考证项目的培训,实现课程教学与考证技能项目培训的融通。
(一)课程教学标准设计
课程教学标准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纳入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在课程标准知识点中细化能力层次考核要求,明确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提出四个能力层次的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二)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的设计围绕项目实现的过程来进行,包括项目布置、项目分析、相关知识学习、项目系统设计、项目实践等教学环节。教学总体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各教学环节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在项目的分析与设计环节,教师应进行恰当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分析与设计;在项目知识点的学习环节,采取讲练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项目实践环节,以学生实践为主进行项目电路安装和系统的运行调试,教师根据情况,适当提示和指导。项目教学方案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考证培训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
以下为PLC控制系统应用模块项目之一的C6140卧式车床的PLC改造项目教学方案的设计(见下页表1),通过该项目的教学,达到学习和训练PLC控制系统设计、调试、运行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完成“维修电工(高级)”配线与安装能力考核项目中的“80点以下开关量输入输出的PLC控制设备的安装”这一鉴定内容的技能要求的训练。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传统的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应用课程的考核由书面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两部分组成,这样容易造成考核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不能同时覆盖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我院进行了课程考核评价的改革,力求课程考核评价覆盖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考核评价由平时学习评价、项目考核、课程考核三部分组成,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平时学习评价是根据各项目思考题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小组合作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品质等进行考核,占20%的分值;项目考核以模块中指定项目技能实训的表现和项目报告的优劣进行考核,占40%的分值;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的综合考核,分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占40%的分值。理论知识考核以笔试形式对各项目的知识点进行考核,对应维修电工考证的应知部分,侧重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设计的基本方法等内容;操作技能考核对应维修电工训练项目和考证项目,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的考核。
实践情况与效果
2009年,课题组成功申报了《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PLC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院级教改项目,2010年顺利通过验收结题。在此基础上,又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与高职电工考证衔接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该课题研究方案首先在2010级电气自动化专业进行试点实施,该班级有35名学生顺利获得“中级维修电工”证书,并有50%的学生接受了“高级维修电工”的技能培训。
综上所述,经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创建了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证相衔接、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动力成倍增加,学生普遍反映有较强的成就感,课程教学成绩明显提高,职业技能考核合格率也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戴茂良.项目教学法在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2]孙燕华,吴慧媛.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双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王汝志.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4]单云,吴斌.高职模具专业“电加工双证融通”教学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5]毛波军.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教育的步骤和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6]金卫国.谈高职《电子技术》课程的项目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7]吴奇.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施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8]陈明.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2007(5).
[9]杨晓飞.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10]马秀华.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职业,2008(8).
[11]周大农,戚亚光.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J].教育与职业,2006(23).
作者简介:
戴茂良(1967—),男,江苏吴江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控制。
篇3
1模拟仿真机能实现的教学内容
1.1模拟仿真机的入门教学
为了了解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的基础知识等,可以进入模拟仿真机的入门教学。模拟仿真机入门教学包括基础知识、视频教学。基础知识内容主要是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的基础教学资料,教师针对实际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原理讲解,重点地方提醒学生注意。通过模拟仿真机入门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的基础知识,为之后的虚拟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视频教学详细介绍了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部分,让学生对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的整个操作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2模拟仿真机的机械构造
为了了解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的零部件,可以进入模拟仿真机的构造场景,通过对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零件进行拆解向学生展示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的具体构造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学生可以采用多个视角,定向查看每个操作情况,有利于实际操作时因视角缺陷而造成的操作失误,使学生对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每个操作细节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部件的拆解过程是在全自动化状态下完成的。
1.3模拟仿真机的场景教学
场景教学模块分为手动操作、半自动操作、常见故障处理、实操考核四个子场景模块,让学生可以在模拟真实的实际工作环境下进行学习。1.3.1手动操作和半自动操作:为了进行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的操作,可以进入手动操作和半自动操作场景.在手动操作和半自动操作场景,首先执行的是设备检查流程,接着执行开机流程,学习者按提示操作完毕后进入手动开车训练,通过手动操作,可以体会真实设备的操作环境,通过操作实现对井下现场真实环境内设备的人机联运控制作业,了解各种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及操作方法,解决实机教学高昂的机器损耗费用,同时将颠覆常规缺乏实际操作的黑板口授、多媒体点播的教学手段,创新的将井下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等各种设备的实操训练,搬到地面,系统虚拟再现生产环境,对煤矿安全生产、讲授专业课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2常见故障处理:在生产实际中,由于井下电气设备如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的特殊工作条件,煤矿井下的空气中含有瓦斯和煤尘、空间狭小、冒顶和片帮事故、潮湿、产生杂散电流、电气设备移动频繁负荷变化较大容易过负荷、出现漏电和短路事故以及其他方面原因,因此电气设备很容易发生电气故障和机械故障,而故障的原因多种多样,为了了解电气设备的故障类型以及处理的办法,进入常见故障场景。此场景模拟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故障,使学生掌握故障的类型和处理的应对方法。通过软件可人为设置电气故障,如采煤机变频器过热保护,采煤机在运行中通过软件设置参数,使得当变频器内部温度超过+85℃时,PLC发出警告信号或断开变频器的电源,起到过热保护的作用。又如提升机进入正常运行时,发生超速,通过软件设备参数,可以在提升机等速运行过程中当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15%时自动断开电路起到过速保护作用。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电气控制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各种电气控制故障的处理方法。1.3.3实操考核:学生综合掌握了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故障的分析和处理后,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实操考核。通过实操考核,使学生对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的操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由于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与纠错,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掌握。考核内容的流程依次为开机-设备检查-操作-关机。
2模拟仿真机在课程中训练的实施过程
在模拟仿真训练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任务单的形式将本次课的任务和要求下达给学生,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实施计划和方案的制定。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先认识设备上的各个零部件的作用,然后自己去观察、思考、记录,根据各零部件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授;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模仿试做来获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一步一步完成模拟任务。在模仿试做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协作,完成对设备的认识、操作、维护、检测、拆卸、组装和常见电气故障处理。通过这些内容的模拟训练,第一: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第二:可以在教学中随时控制教学过程和速度,并可进行反复训练,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测试学生处理故障的有效途径,并为学生较早接触电气设备提供机会和条件。第三: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故障诊断处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实际理论知识较快地掌握生产实践规律,并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第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而学生在地面即可模拟操作井下工作,由于真实地模拟了生产环境,加深了学生对操作感觉的体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第四:在课程教学中由于将职业资格考证融入该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实现“课证互融、技证合一”。
3传统实训与模拟仿真机实训的对比
3.1能力递进的对比
传统的实训教学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仿真的实训可以将课程内碎片化的实训内容通过模拟仿真系统达到了完整,而且模拟仿真机可以对车间和定岗实习的实体设备不能解决的重复拆卸起到了补充、模拟仿真机实训遵循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递进规律。模拟仿真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操作流程、操作方法以及各类电气故障处理,同时可对工作中各种情况进行模拟,比真实的实习活动更加灵活,由于学生可以反复进行训练,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3.2教学效果的对比
传统实训项目存在着机电设备在实际工作现场不能拆装、安全、工位的限制,实训效果较差;传统实训项目也存在着技术、设备革新周期长,无法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直观性差,特别是大型部件、设备;在一些设备原理教学上,分解困难低;学生只能直观地进行学习,教学效果较差。但模拟仿真实践教学虽然不能代替真实工作中的实际设备进行技能训练,但可以缩短实际动手训练的时间,提高训练效率与效果,同时把课堂上难以理解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以反复学习,通过可操作性的实训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获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3.3实训成本的对比
篇4
1.1学生来源广泛,基础各异
三江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民办本科学业,我校电气类的办学模式有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外合作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学生来源广泛,基础各异,这使得我校的电气类的同学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水平进行相应灵活的调整。我校普通本科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好,在理论课程上对学习的深度要求相对较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同学理论相对较薄弱,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补充和专业知识与基础的衔接,总的来说,民办本科注重学习和掌握应用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1.2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内在动力有时不足
学生对自身学业有着强烈的成才愿望,对社会热门知识学习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基础较弱,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对未来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和方向感,需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积极引导。
1.3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易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有些学生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对实践和动手环节非常感兴趣,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又使得实践难以联系理论,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
2电力工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力工程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其所设计到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电力系统稳态,电力系统暂态,电力设备等内容。我校经过几次改革,现在已经将“电力工程”变为48课时的理论讲授和一周的课程设计。电力行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新设备和新技术应用不断涌现,学生学时少,内容多,如何处理学时有限和知识内容广泛的矛盾,如何处理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如何将新设备,新理论与旧内容有机结合已经成为电力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3针对民办本科的电力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对人才的培养应考虑培养对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民办本科的电气毕业生应侧重实践,重应用,而不应太过重视理论。《电力工程》涵盖的内容较多,而且对学生的电路,电机等基础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针对我校同学的特点,把讲授的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如电力系统的概念,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简化公式的推导,强调概念的应用和基本的计算过程,如短路计算中的,,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这些参数的作用。对于电气设备,理论教学中,简化原理讲解,以实物的认知教育为主,在课程设计中再详细了解其选择原理和使用。
3.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上,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配以独立的课程设计。在理论教学上,首先课堂讲解,提出问题,供同学思考,再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所提的问题逐一解答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配以相关的习题进行巩固学习效果。然后给出相关的思考题进行引导性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和预习,增强学习的效果,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上,为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我校将生产实践引入教学过程中,建设了电力模型展示实验室,包括水电厂,火电厂,变电站的模型,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室,电工培训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实验台和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等。在有条件时,尽量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时,10kV系统中性点一般不接地,讲清为什么不接地,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学校配电房,带领同学参观配电房的10kV主接线形式,加深同学对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理解。独立课程设计的设置上,在完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后,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熟悉,理解理论教学的目的,在实际的设计中应用理论学习中所学习到的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等知识对设备进行选择,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内容是完成一个新建110kV变电站电气设备的选择,主接线的设计等内容。为了使每位同学能自己动手,减少抄袭现象,我院老师自编小软件,在合理范围内生成随机数据,使每位同学的设计数据均不相同,迫使每位同学都能自觉主动去做设计,并鼓励同学利用AutoCAD、Visio和Protel等绘图,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考勤记录,设计说明书质量,图纸质量,设计进度记录,同学互评,答辩组成,确保了成绩的公平与公正。
3.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我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学生在基础上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同学在高中阶段没有学过物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讲授基本概念阶段,尽量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结合视频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解电厂的类型时,采用电教片将演示各类电厂的工作过程,开关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配以动画或视频教学,增强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渠道。承载上课的教案,供学生下载和复习用;开辟讨论角,鼓励学生网上讨论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定期的在线答疑和一些模拟测试;提供社会的经济形式,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如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的改革政策甚至招聘信息等增加同学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
3.4有针对性地出版配套教材
采用并建设与我校学生基础相适应的教材,为此我们编写了《发变电站电力工程》,《电力系统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电力工程类专题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教程》。教材针对学生基础的特点,精炼整合了内容,增加了应用性练习,在《电力工程类专题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教程》中给出具体的工程设计,内容详细具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结束语
篇5
苏州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供电专业按岗位,一般分为两大类,城轨高电压和城轨接触网,高电压工种,需要对城轨供电系统内变配电所进行日常的运行、检修,对电气设备进行试验,以及SCADA系统维护检修。接触网工种要求对城轨接触网及相关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检修、调试,并能不断改进接触网检修工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应能培养适应城轨运营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及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的运行、检修、试验、调试、施工、调度、故障处理作业,SCADA系统运行维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的维护、检修、调试、施工及事故抢修作业,能从事接触网工、变电检修工、变电值班员、SCADA系统检修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教学计划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
(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
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
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
(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
(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三、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四、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五、总结
篇6
1.1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电气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能综合掌握电气信息和控制、电子与计算机等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个目标,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电工技术、信息控制、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获取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通过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训练,能够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2有利于适应电力工业和电气信息科技的发展步伐
电力工业和电器信息科技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来弥补课程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技术的创新。总之,通过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培养综合性的人才适应电力工业和电气信息技术的发展。
1.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点转移到技术性人才方面,企业需要的不是理论性的人才,而是具有超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电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实践训练,完成理论和技能的转化,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2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目标应该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融为一体,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对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以下策略。
2.1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环节
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综合国内电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完成课程的设置,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的联系度。在设置课程的时候,适当的减少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比例,使其占到总课时的30%左右即可;同时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加实践训练,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转化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比如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社会实践,返校之后进行总结。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大一的新生到企业中去参观,对电气工程有个科学、完整的认识。第二,基础实践阶段,这个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是实践训练,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第三,专业实践阶段,这个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长时间的顶岗实习,训练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2.2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因为学生的人数比较多,而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的人数有限,不能很好的完成所有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实践培训基地,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来完成。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或者是实践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校的资金压力来完成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且还可以增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3加强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对人才的人文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的建设中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人文素质的教学中,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结语
篇7
【关键词】微课;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改革
微课是一种非常适用于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改革的教改理念。在微课的视角上重新审视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改革的实践,既可以提升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又可以拓展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改革的思维理念。因此,本文拟在回顾微课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阐释如下:
1 微课及其研究现状
微课及其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分析是探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对微课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更是探讨的关键所在。
1.1 微课
微课,也称“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以某一知识点为主要讲解内容,包括交互性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在内的一种简短、完整课程。它具有内容短、主题明确、交互性强、模块化、半结构化的特点。[1]这是一则颇受高职教师认可的微课定义。在这则定义里,研究者不仅指出了微课的本质所在:首先,在这则定义之中,研究者强调了微课的主要形式――微视频。这也就是说,微课与其它课程不同的地方表现为微视频的使用。而且,这种微视频具有其与众不同的针对性:针对知识点的讲解或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其次,研究者又指出了微课的运用目的――交互式学习。正是因为微课具有交互性,它才能在学科教学实践里体现出一种新的教改理念,即学生与教师的合作探究。再次,因为微课具有模K化、半结构化的特点,所以它的运用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教学策略。这也就是说,同样是模块化的微课,不同的任课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策略下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任何一门课程的微课都可以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而存在于教学实践之中。
1.2 微课研究现状
目前,微课在其研究的历程中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首先,微课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存在于教学实践之中。微课研究者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通过这样的界定,又可以使读者明确一个这样的事实。即微课研究者已把微课作为一种网络课程资源了。例如,对此有研究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总结:对原有建成的教学课例库、教案库、课件库、题库等按“微课”的要求进行切片加工、重组整合和二次开发,通过该方法既可以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3]其次,基于微课资源运用策略的探讨。微课参与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需要任课教师的参与。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有两个层面,并且第一个层面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对于“电气控制”而言,其理论较强且枯燥难于理解,因此,它需要任课教师精心的讲解;对于“PLC技术”而言,其操作内容较多,虽然不枯燥,但难于把握操作要领。所以,针对其每一部分内容的微课都需要任课教师有不同的运用策略。再次,微课与其它教学改革实践的互补。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成果,虽然微课具有其它教改实践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因此,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结合其它的教学改革实践与之匹配使用。例如,有研究者结合项目教学法探讨微课参与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还有研究者结合教学模式构建的理念探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微课参与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
2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改革
微课视角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改革实践可以简单分成两大部分,即针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特点的微课构建和结合其它教学改革理论探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微课参与教学实践的方法与策略。
2.1 术语与原理的微课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化课程。面对不同的岗位,其典型的任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微课设计首先应该针对其特定的核心术语。众所周知,对于核心术语的理解,既是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系统理论的前提,也是学生明确具体操作过程的关键。因此,针对其核心术语的微课设计,更能符合其教学的需求。
例如,面对在电气设备的操作员与安装员而言,他所需的基本技能是按图纸要求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因此,针对其微课的设计应该以维修电工考核要求所需要的术语微课为主。再如,针对值班电工员而言,他需要有企业供配电安装、操作的技能。因此,针对他们所需要的微课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原理类微课的设计。以突出实际操作所需要的技能。特别是有关操作规程的微课,更能规范这些人员的操作过程。
2.2 系统化的微课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的微课设计还要体现出系统化的特点。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随着他们学习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微课设计应该着眼于学生学习需求的发展而思考其微课设计的问题。
例如,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而言,它的学习基础是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等三门基础性课程;它的后续发展是变频驱动设计、自动化生产、专业综合培训等内容的学习。因此,虽然在此探讨的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微课的设计问题,但微课的设计者还要思考与之相关的、其它两部分内容的微课。因为,对于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的微课而言,它是学习本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的基础。所以,这类微课的存在对于那些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升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在学习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的过程中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即,从理论根源上,丰富他们的知识;对于后者而言,针对变频驱动设计、自动化生产、专业综合培训等内容的微课设计来说,这类微课设计对那些优秀的高职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它不仅可以为这类学生的伸展性学习提供学习媒介,而且还可以使任课教师的教学突出因材施教的特点。从而使微课设计能够满足不同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
2.3 资源构建的微课
微课的设计者还要有资源构建的意识。正如上边在谈及微课内涵时的说明一样,微课改革应该以一种课程资源的视角进行重新的审视。这样的审视,既是促使微课改革更加适应互联网+这一教育时代背景需要的必然举措,也是使突出微课改革更加资源化的具体措施。
资源构建的微课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首先,通过针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所有教学内容的微课设计来丰富微课资源。无论是针对电气控制理论讲解的微课,还是结合操作规范对其PLC技术课程操作过程展示的微课设计,都应该毫无遗漏地囊括全部的教学内容和操作环节。尤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更应该把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所涉及到基础性课程和后续延展性课程的微课设计进行完善。其次,在微课\用的层面上,还要实现网际共享。通过院校之间、系院之间的微课共享,既可以减轻任课教师微课设计的负担,又可以丰富网络的微课资源。
这也就是说,资源构建的微课可以通过两个层面来实现,一个是微课内容的完善,另一个是微课资源的共享。
2.4 互补运用的微课
所谓互补运用的微课就是指在任课教师运用的过程中,结合其具体的教学需求,参与其它的教改理论来综合性运用微课资源。例如,对于PLC技术课的微课而言,它不仅可以用来讲解操作规程,而且还可以用来营造教学所需要的特写情境。即结合情境教学法运用微课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微课视频并把它当作一个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明确具体操作经过与注意事项,从而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因此,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广泛地学习相应的教学改革理论,提升自己运用微课的水平。例如,项目教学法与微课的结合,翻转课堂与微课的结合,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任课教师有丰富的理论支撑。
3 结束语
总之,在微课视角下,重新审视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改革的历程,既可以发现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拓展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但是,这需要一个客观的前提,那就是任课教师对微课内涵的理解和对其改革现状的把握。
【参考文献】
[1]丁伟.教学改革动态初探――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中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2).
篇8
七月初到局里报道后我们首先加入了xx电网公司在贵阳xx开办的XX年新员工培训班。这是我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亦是一个新的起点,在短暂的十天时间内我们进行了军事训练、电网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观看了抗冰保电专题视频和图片展。军训不仅能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磨练人的坚强意志。
苏轼有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军训使我们学会忍耐、坚持、服从,让我们锤炼了作风,增强了体魄也提高了组织纪律性,同时 使我们整个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让我们增强了团队意识,建立了同事间的友谊和信任。抗冰抢险专题片的观看,使我深深地被xx电网公司的每一名员工的抗冰保电精神震撼了。他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的工作作风不得不令人敬佩与惊叹。他们始终坚持以不胜不休的态度在各级领导的和指导下进行抢修复电,他们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创造了被众多专家认定为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方可恢复的电力设备、线路等、奇迹。这是南网人强大的凝聚力和顽强的与冰雪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他们这种保大家、舍小家勇于奉献的精神我们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继承和发扬。在培训期间,经过认真的学习,我对南网方略、企业文化、南网公司的战略、南网用人理念与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电力改革及电力市场现状、企业人的职业训练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xx十天的培训结束,我们紧接着又加入到都匀电网开办的XX年新员工生产技能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学习。通过20多天的学习培训,使我对都匀电网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高电压设备的基础知识、油务技术监督的分类任务、电气试验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继电保护的基础知识、变电运行、电气接线及运行方式、变电站的相关知识、安规、事故及异常情况用语、操作术语、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电力营销系统的相关知识、电力线载波、光纤通信技术和信息自动化、计量管理所的结构及职能权限、电测量指示仪表的基础知识、线路管理及输电线路的基本知识、调度管理的相关知识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次学习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海上石油平台;防爆电气设备;问题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海上石油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常见的安全隐患
1、选型错误
防爆电气设备应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和爆炸危险物质的类别、级别和组别选型。在对平台的检查过程中,发现系统中部分电气设备选型错误的情况较多。Ⅱ类环境选用I类设备或爆炸性气体环境选用粉尘环境用设备均为选型错误的典型案例。错误的选型易造成所选设备不适用于所安装的环境,不能有效防爆。
3、防爆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未经批准的修改
海上平台的防爆电气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现场作业人员未按设备标识的使用条件使用。擅自更改设备,如更换更大功率的光源会直接影响设备的温度组别,如果超出周围环境允许的最高温度组别,此光源会直接作为点燃源点燃周围爆炸性环境,导致严重后果。
4、防爆电气设备外壳破损问题
防爆电气设备外壳破损,特别对于隔爆型、增安型电气设备外壳有破损会造成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完全失效。隔爆型设备是通过外壳的特殊结构来达到防爆,而增安型对于外壳的防护等级有着很严格的要求,海洋腐蚀环境下设备缺乏有效维护导致的设备外壳破损,直接影响设备防爆性能,甚至造成防爆性能失效。
5、防爆电气设备隔爆间隙超差问题
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间隙是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重要参数之一,是保证设备不传爆的重要参数。在平台上,隔爆型电气设备由于采购验收程序存在漏洞,加上后期使用过程中环境的影响,隔爆间隙超差是比较常见的问题。
6、隔爆型电气设备隔爆面锈蚀严重
隔爆型电气设备是平台上选用最多的防爆电气设备,隔爆面的清洁、粗糙度是影响设备隔爆性能的关键因素,隔爆面腐蚀严重会降低设备的不传爆性能。由于缺乏正确维护,平台上隔爆面锈蚀的设备较常见。
7、电缆引入装置问题
海上石油平台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电缆引入口问题是最常见的,主要有隔爆型电气设备使用塑料材质的压紧螺母;电缆在进入引入口前被剥离,电缆无法被压紧组件有效压紧;引入装置采用填料函式引入装置时,填料函内未填料;一处引入口内穿多根线缆,使用单孔密封圈,电缆无法被压紧组件压紧等。引入口如未对应其配合的防爆设备按照相关防爆型式进行处理,会影响设备整体防爆。
二、出现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
造成海上石油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出现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
1、人的因素
由于企业HSE管理水平、各部门人员防爆知识水平高低的不同,在海上平台正式投产前期,对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验收等环节没有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就会造成平台上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存在不符合标准中对爆炸性危险环境中电气设备选型要求的情况。另外,在平台正式投产运行过程中,某些现场的电气师、仪表师未经过专业防爆电气知识培训以及上岗前的考核,在对设备的安装、检查、维护过程中也存在防爆电气设备安装和维护检修不符合标准要求,甚至影响设备防爆性能的情况。因此,需加强平台现场防爆作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理论培训与实操培训相结合),并实施有效考核,确保直接作业人员掌握现场各防爆型式设备安装及维护检修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保证防爆电气设备得到正确安装和维护,延长使用寿命,节省企业成本。另外,应加强管理人员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了解相关防爆电气管理要求,并了解防爆基础知识,能够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防爆电气设备进行有效管理。
2、环境的因素
海上石油平台通常建立在浅海和深海中,腐蚀性介质(酸、碱、盐雾)、潮湿、高温、紫外线照射、风浪等恶劣的环境条件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例如,海上往往风浪比较大,海水会腐蚀隔爆接合面及紧固件,长期缺乏维护的设备,其隔爆性能会丧失;潮湿、高温等环境条件会造成防爆电气设备的外壳、紧固件、防护衬垫的腐蚀,会严重降低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和防护性能。另外,海上平台所处的特殊环境,还存在振动、倾斜摇摆等外力影响,均会不同程度影响设备使用。
因此,需要在防爆电气设备选型时注意其防护和防腐等级,安装时注意特殊环境要求,且在防爆电气设备整个服役期中采取适宜方式进行维护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三、海上石油平台防爆电气设备控制措施
1、选用高质量的防爆电气产品
选购安全性能高的防爆电气产品,不仅仅是看它的外形美观、结构轻盈、便于安装,更重要的是它的防爆结构和电气性能要设计合理,防爆参数指标和环境指标要满足应用场所的要求,保证选用的产品能够在安装、维护和检修后仍然具备防爆性能。
选购隔爆型电气设备时要注意:(1)高电压、大功率或大电流的隔爆电器产品的外壳要足够大,以保证良好的散热功能和耐电弧能力,100W以上的隔爆型灯具还应在外壳上铸有散热片,尤其注意防爆标志上温度组别较高的电气产品。(2)选用隔爆型电气设备时,一定要选用隔爆外壳壁厚的产品,这不仅保证其可靠的耐爆性能,重要的是保证在打开隔爆外壳安装、维修后外壳能够仍然保证其耐爆性能和隔爆性能,而不至于隔爆面变形失效。(3)鉴于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加工和装配水平,用户安装、维修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检修能力,对于正常工作时可能产生电弧/火花、危险高温的隔爆电气设备建议采用电缆间接引入的结构,直接引入可能会人为造成隔爆性能失效。此外要特别注意电缆引入装置的隔爆性能,它是隔爆型电气设备最薄弱的防爆部位。
2、加强电气防爆安全的法规和专业技术的培训
要想真正地保证在爆炸危险场所安全生产,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企业的主管领导和相应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采购人员和施工维修人员应认真学习国家安全生产法以及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规,广泛、深入地掌握防爆电气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应技术标准,提高他对防爆电气安全的意识和技能。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人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学习。要经常参加本行业和制造业举办的技术交活动,这样会了解到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了解防爆电气产的最新动态和产品质量;此外应请国内相关权威机构人员来企业术培训,增强鉴别真伪技术和对准、法规理解的能力。这是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保障电气安全的有措施。
3、注意防爆电器设备因特殊环境因素失去安全性能
由于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同时受到化学腐蚀、风吹雨淋等其他特殊环境因素的影响,防爆电气设备年久失修,许多已经失去了防爆安全性能,这些设备都是企业爆炸事故的隐患,所以,应在日常维修和定期检修中及时发现、及时更换。切不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继续使用。因此,要想正确地安装和维护防爆电气设备,重要的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企业各自的安全管理规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洋石油平台电气设备工作环境恶劣,因此做好海上石油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常见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0 引言
中职学校培养对象(学生)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方向。学校培养对象(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是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在当前中职技术学校竞争日益激烈、招生越发困难的情况之下,加强教育质量,以质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改革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让教育促进就业,使其培养出的学生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1 教学改革的方向
1.1 更新观念,改革创新,推行一体化教学方法
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职业能力提升,提高就业率,因此,教学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技能人才培养自身特点,结合企业客观实际情况,建立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用工需求相适应的培训目标,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把知识与技能分为若干单元,改变现有的学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与原有学科体系不同的模块化统合课体系,即“一体化”教学模式。该体系不强调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突出专业知识的职业性、应用性与针对性。使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避免知识的重复。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获得隐性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逐步具备企业员工所应有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技能要求,主动适应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语言的讲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较高的要求。而一体化教学则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它既包括老师的“教”,也包括学生思维上的“学”,同时还包括学生动手方面的“练”;由传授知识和技能到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由以老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由“教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到“教师利用学生优点开展活动”等,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逐步具备企业员工所应有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实作技能。
1.2 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并重,强调校企合作
理论教学坚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实训教学应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注重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训可分为基础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生产技能及安全教育几大部分。以电工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括:电工工具、仪表的正确使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手工焊接及电气安全知识。这些课程应该与理论教学课程结合,减少理论与实训的脱节。而专业技能训练包括电气设备安装维护;电子电路组装调试;电气传动及自动控制基础知识,变频调速、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就得加强教学同企业生产的协调一致。积极开发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课题,实行模块式教学,将理论课与实习课结合在一起。比如开发某一项实训课题,教研组进行课题立项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从课题讨论企业调查工具、仪表、材料准备实践操作课题验收,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和组织管理,既掌握了本课题的系统理论知识,同时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学生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为探求式的主动学习实习模式。
1.3 理论联系实际,精选实习课题,提倡技能竞赛
以松藻技工校为例,电工专业课程开设了《电工仪表》、《照明工程》、《矿井电气》、《登高作业》、《电子技术》、《煤矿井下电气设备拆装》、《电力拖动》及《综合实训》等课题。要在短短的两学期的时间内学完这些课程绝非易事。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可对不同的班级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但不能将电工相关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降低,如降低则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企业机电维修工的技能要求,得不得用人单位的认可。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可根据生源质量及学习兴趣来选择专业,如学生对机械课程感兴趣,让其侧重于机械安装修理;学生对电工电子课程感兴趣,侧重于电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相应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
1.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针对当前中职学生上课时很多“低头族”,偷偷爱玩手机,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薄弱,课程跟不上是一大原因,但其中不乏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学好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让学生多深入生产现场,引进企业班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模式管理学生,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增强互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知晓自己将来工作环境及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明白学得会,用得着,能发展的道理。知道现在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对将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在学校学好本领,将来大有作为。只有在学习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式学习。还有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教学,管好中间大多数,又要兼顾两小头(差等生和优秀生)。
总之,在中职教育过程中,我们就是要改变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多管齐下,变被动为主动,从一体化教学的推行、校企合作、教学课题研究等入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提高培训质量,走以质取胜,创新思变之路。相信中职学校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定会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