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存在的不足与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存在的不足与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保险存在的不足与措施

篇1

关键词:财产保险 现状 发展趋势 问题。

在财产保险产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我们仍然要清醒认识到该产业的存在的问题依然值得重视,在现状基础之上及时进行改善,使财产保险产业未来发展朝好的方向发展。

一、财产保险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财产保险行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共有 52 家各类财产保险公司,市场整体格局主要以中国商业保险公司为主、国内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 之后 ,商业保险市场得到进一步放开 ,使得大量的外资保险机构涌入我国市场,对国内保险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面对这一挑战, 解决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迈过影响该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这道坎。

(二)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

在财产保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我国财产保险行业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1、险种结构缺乏合理性,企业经营模式粗放。

长久以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企业经营模式比较粗放,其中考核指标仅仅局限于业务增长速度与市场份额上, 而且很多保险公司只追求不断扩大规模、抢占财产保险市场,使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尽管许多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在赔款支出方面却高于保费增长。 对经营成本与赔付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只忙盲目追求保费收入的增长,往往不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保险监管能力和水平不足,内控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保险监管框架性的制度还够不完善,一部分制度针对性和操作性还比较低。 在财产保险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各保险公司为了经济利益,规模不断扩大、不断争取客户与保费收入,导致了采用高手续费、高返还、低费率的恶性竞争。 另一方面,没有对内控制度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无法落实相应的制约与处罚措施

3、经营机制与管理水平较落后。

发展过程中,因为保险公司经营机制一直得不到完善,企业无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产生的矛盾。 同时,公司管理水平有限,不能合理设置部门以及岗位,内外勤结构失衡等情况比较多,在公司内部未能形成有效的承保、理赔、续保的日常运营制度体系,缺乏风险评估,以致承保质量不高,理赔力量不足,理赔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只能履行日常查勘定损职责,导致理赔不准确、不及时的情况的发生。

二、对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财产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行业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以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对保险业监管体系与监管制度进行完善。

建立健全财产保险行业监管体系与制度:保监会监管为主体,保险公司自我约束为基础和以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为补充。 从而达到以下目标:第一,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经营氛围,保障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公平竞争。 第二,要强化内控制度,对各项业务操作规程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最后,好要以以效益监管作为导向,不断加强监督指导工作。

(二)努力转变经营方式 ,改善险种结构。

主动开拓保险市场,扩展新的业务增长点,特别注意要优化险种结构,以利润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对保险业务结构进行优化,发展质量好、盈利性强的财产险业务。

(三)提高理赔服务水平。

提高理赔服务水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健全理赔服务考核体系;其次,采取限时反馈事故处理意见与建议,通过简易处理程序进行快捷赔付,尽量缩短理赔周期;最后,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

(四)改革财产保险业体制。

为了财险公司的稳健经营,防范化解风险,一方面要建立一个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经营管理制度。 此外,保险公司还要坚持商业保险原则,建立与完善承保与理赔两头同等重视、财务监督与内部管理相结合的经营体系,广泛推行承诺服务,加强理赔真实性、合法性和及时性的工作力度;加强资金与费用管理力度,提升企业内部理财技能与实效,以应对保险市场的不断变化。

(五)实施人才战略。

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能有所酬,重视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千方百计提升现有员工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意的是,加强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实施创新战略。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创新主要内容就是要在经营决策、市场企划及服务和管理方面新的突破。 要用战略眼光,世界观以及战略思维来对新事物、新问题进行研究,创新和决策是要有前瞻性思维。

三、结束语。

只有对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现状进行深入认识,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在财产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创新,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将日趋成熟,在国际市场上充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易兰。加强合规性 ,促进财险行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经济信息 .2011.

篇2

关键词:财产保险;保险服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引言

在国际上多数将保险业划分为寿险和非寿险两大类,而我国将保险业划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中国财产保险有自身的发展优势,财产保险行业管理服务创新力度也不断加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渐提升,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上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在财产保险服务管理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财产保险行业长期已久形成的“抢市场、比速度、争规模;淡服务、轻理赔、弱管理”的经营理念严重阻碍了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广泛关注的理赔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上为得到根本解决,严重侵害了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成为制约财产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财产保险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们对市场上的多数财产保险公司了解不深,使得人们对保险品牌的认可度不高或偏低,人们对保险公司的服务管理质量难以区别,当选取保险物品过程中更偏向的是看重人的服务质量和物品价值。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品牌不显著,竞争的重点也就聚集到费率及费用竞争等较低的层次上,保险公司的企业形象宣明度不足,作为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人赋予了过多的言语权,使得客户更多的相信和其经常沟通联系的人。缺少一一对应的服务管理程序,缺少明示和规范的标准,缺少相对应相关行业的沟通交流和调整,导致定损价值相差较大、个人随意性,无对应的赔偿单证标准化基础,赔偿关键步骤无法得到对应管理控制,很难流程合理化来提升相应工作效率。

2.大多数业务人员在潜意识里存在客户在发生保险事故后需要从保险公司得到赔偿,而赔款额的降低会使得保险公司得到利润,客户的利益体现就直接关系到公司利益的得失。存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使得有些保险公司对赔付率的重视度远高于对客户的服务。财产保险公司未构建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赔客户服务体制,或存在执行不严或有章不循的现象,同时行业内缺少服务评价制度、公开制度和监督制度,在服务质量上的管理力度不足,对存在损害被保险人、投保人利益的违法行为等处理不到位。

3.保险服务在多数客户们的心理上不存在很明显差别,基本上是办事效率快慢、服务态度好坏的区别。在理赔服务中可以算得上是保险服务中及其重要的环节,客户服务是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的一项。倘若一个保险公司只重视理赔服务,那必将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落后。财产保险公司长久以来形成的经营理念使得在只要求规模速度和行业中的份额,忽略了公司经营效益和管理服务,削弱了对被保险人和投保人应该有的社会责任。

4.根据整体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情况看,其服务的质量显然比寿险公司欠佳,主要是表现在客户服务的细微之处。管理和服务体系构建之间存在的缺陷,导致管理的基本制度不够完整、资源配置不够、服务体系不完全、服务标准执行不足、管理流程不合理、控制机制缺陷较多、监督考核缺少、信息化技术落后等。

5.服务的差异化是公司最具备特色的体现,也就容易从其服务差异化的措施上看到基本的目标客户及公司的经营思路。保险公司的服务,首要是根据目标客户实际情况来制定,并且需要体现其针对性和倾向性等。更深一步的升华认识,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拓展新思路,着力改善服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促进财产保险服务的质量提升至更高的水平基础,推进保险行业踏入科学发展的步伐,促使财产保险业更快更好发展。

三、财产保险服务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人民的保险意识不够强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业在逐渐进入同步发展的道路,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者、投资者和普通的群众意识到财产保险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财产保险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财产以及相关利益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事故而遭受经济损失时给予相应补偿的保险。

1.我国保险业市场竞争逐渐恶劣,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保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具备独具风格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就是可持续维持公司竞争优势的开发产品、发挥独有的技能和创造特有营销方式的能力,是公司在经营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优势。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核心竞争力不只是体现在保险种类的更新及保险资金运用的适宜等,还要求体现在给客户提供的最佳保险方案的服务能力的加深。当前在保险市场的竞争中,真正足以构成保险公司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不仅仅是那些实体的资本、产品等这些很容易复制资源,而人才、技术、管理、品牌形象等无形的资源,起到了重中之重的关键作用。其中服务优势就是公司必须具备的一种市场资源,加深提高服务质量对保险业务的发展也就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保险公司改善和加强管理服务的质量,改善同群众关系最密切、感受最直接、利益最鲜明的管理服务的质量低等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改善行业形象和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需要,竭力促使财产保险业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改善在社会中形象,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确保财产保险业持续快速和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必经之路。相信不久的中国财产保险必定会以自身的特有形式,取得更深的进步,以促使在国际的舞台上据有一席之地更快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财产保险正处于国家的极力支持和自身的不断更新完善中,竭力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时走出险境,实行发展创新。中国的保险事业不会因为各种外来阻扰因素而停下脚步,财产保险业正调整步伐,正以新生保险业的全力在改革中发展庞大,朝着世界保险业的方向迈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护航,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提供稳定的保障,以加强社会组织的协调,强化多方面的行业内沟通和协作,保证企业及时恢复生产,促进各公司有效改善管理服务的质量。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保障,促使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平衡在国际上的收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德新.析保险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保险研究,2003,9.

篇3

关键词:财险服务;问题;措施

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行业迅猛发展,体量不断增大,管理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为后续发展带来隐患。

一、财产保险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很多财险公司理论上都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上升到公司发展的大局上来对待,但行动上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得到真正实施。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的一些做法比我们做得要好,要注意借鉴和学习。

(二)财产保险知识,企业产品宣传不到位

保险行业消费者普遍缺乏保险专业知识,不了解保险专业术语,甚至读不懂保单的情况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边远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投保、理赔、客户服务等环节易出现纠纷,产生疑虑,导致客户信任度、忠诚度难以建立。此外,市场上的财产保险产品众多,令人眼花缭乱,公司也不止一家,人们对其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保险公司的工作流程,投保,理赔知识也不甚了解,服务质量更难以鉴别,因而在选取保险产品时瞻前顾后,难以下手,影响了保险业务的开展。

(三)客户至上,合理获利观念认识不清

大多数保险从业人员在潜意识里认为客户在发生保险理赔事件后,赔付金额越少越好,公司赔付金额越大,损失就越大。在这样的错误观念的引导下,使得公司对赔付率的重视度远高于对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视。孰不知客户在投保以后理赔时若不能得到预期收益,将会失去对保险公司的信赖,公司做的是长线生意而不是短期行为,公司利润的获得应在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切忌短期行为。

(四)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

从多数财产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情况看,相比寿险公司要差,比如后者售后定期回访是常态,前者很少有公司能做到这一点的,保单到手,万事大吉。在管理和服务体系构建之间存在缺陷,资源配置不足、服务标准执行不力、管理流程不合理、监督考核机制缺失等。

二、改进措施

(一)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通常来讲体现在公司人员素质,企业规模,经济实力,产品的开发、售后服务水平等方面。而这诸多因素中,人才、服务、技术、管理、品牌形象等无形的资源,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其中服务质量尤其是重点,也是可以最具有潜力可挖的资源,要着重开发。

(二)强化内部监督管理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公司内部规章细则为抓手,群众和舆论监督为补充,建立三级纵、横向监督约束机制。其中内部规章制度自我监督约束为重点,应达到监控无死角,群众和社会评价无盲点;要对社会和公众公布各项服务标准和承诺,广泛接受客户和舆论监督评价;最后,要以效益监管作为导向,不断加强监督指导工作。

(三)建立健全客服工作机构和岗位,提高客服人员素质

客服工作是保险公司各项工作中重要的工作环节,事关企业形象,客户满意度高低的大局,在人员配备上,要把有一线工作经验,有激情,善于表达和沟通,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人缘好的人员安排到客服工作岗位上。使消费者从客服工作人员身上感受到公司良好形象。

(四)建诚信企业,树诚信文化

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作为从事金融工作的保险公司,诚实守信更是生命线。在日常工作中要形成诚实守信,遵守承诺的良好习惯。对客户不轻许承诺,一旦承诺,一定如期兑现。

三、结束语

我国财产保险业正处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不断更新完善中,面对改革发展的大潮,新局面、新问题不断涌现,要实行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朝着大保险格局的方向迈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为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保驾护航,提供保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德新.析保险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保险研究,2003,9

篇4

一、我国互联网财产保险当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互联网财产保险的发展日益迅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互联网财产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当前我国在有关互联网金融和保险方面有诸多的法律作为商业行为的保障,但是总体而言,对于互联网财产保险等方面的法律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滞后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互联网财产保险有着许多违规行为,同时,对于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也难以达到应有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在我国现行的保险相关法律运营中,主要是以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为主,这部法律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线下保险业务了,更无论当前日益发展的互联网保险了。尽管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互联网保险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却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同时操作性较差。另外,我国当前信息技术行业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过快,已经远超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速度,因此就决定了互联网财产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法律漏洞这样的窘境。

(二)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

互联网保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就会出现顾客与保险机构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保险的合同以及细节则是通过电子版的合同与顾客须知来了解,这样就使得顾客难以对运营人员进行必要的了解,缺少了传统的直接接触,对于会出现的风险也存在了解不足的现象。另外,由于当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保险机构同样对于客户的了解知之甚少,难以对客户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这样就增加了保险机构对于客户风险水平的评估难度,而一些互联网保险机构则为了扩大自身规模做出较为轻率的举动,不仅给自身的运营增加了风险,还会增加消费者的权益,使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同时,在互联网投保过程中也会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出现一些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投保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查。投保人在互联网交易过程中会利用已有的信息优势和隐瞒不利的信息,用比较优惠的价格购买保险,从而使得互联网保险机构的运营风险增加。

(三)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不足

我国互联网财产保险的业务模式是在互联网和电商兴起之后不断发展的,因此其发展类型和销售渠道与电商的模式有着诸多的类似之处,无外乎都是将传统的销售渠道拓展为互联网销售,其运营模式本质上还是传统的销售模式,并没有形成一种新的业态,也没有针对当前互联网大发展开发出新的保险产品。在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多以家庭财产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为主,各互联网保险机构关于这两类产品的内容和服务也大致相同,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因此,对于互联网保险机构而言,创新能力不足使得整个行业缺乏竞争力,销售模式也与线下销售无大的差别。

(四)互联网信息安全隐患大

互联网作为当前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依然存在着信息安全的隐患。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而言,此类问题同样存在。尽管我国互联网保险机构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但是对于本机构而言,拥有者海量的顾客信息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因此就容易遭到攻击,存在着信息被泄露和篡改的危险。同时,在大数据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大数据的掌握能力不足也成为当下互联网保险机构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互联网财产保险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

在当下“互联网+”的大趋势下,为了能够保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能够产生新的模式创造更大的价值,就需要我们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建立和健全相关领域的法律和制度建设。第一,完善互联网财产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当前我们可以在原有的《保险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互联网财产保险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修正。组织财产保险行业内的法律专家进行座谈和讨论,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法律方面的探讨,尽快形成法律提案并将其中的内容尽可能的细化,从而填补法律的空白和漏洞。第二,采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当下,互联网财产保险属于新的商业模式,其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国务院下发负面清单后,互联网行业内部也可以组织专家和学者制定本行业的负面清单,建立灵活的市场准入制度,激发和鼓励更多的行业活力,促进本行业的创新。互联网财产保险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应当适度的扩展新的服务和产品,并对创新给予适度的宽容度,以此来激发更多的活力。第三,维护网络消费者权益。当前我国互联网财产保险行业存在着一定的责任模糊问题,消费者在遇到侵权事件时难以正当、合理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对于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隐患。因此就需要行业管理者和运营商切实将消费者的权益放在心里。监管层应该根据调查和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措施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权限,为消费者合法维权提供便利。

(二)进一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互联网财产保险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和合法权益,同时还可以保证互联网保险机构能够合理运营,因此,在建设信用体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加快培育信用市场主体。监管部门和政府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尽快打造一批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引入市场的力量,通过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将政府掌握的部分信息向信用机构开放,并完善信息保护机制,制定详细的信息泄露惩处机制,保护公民的信息安全。第二,逐步引导公民和企业对信息产品的认识和需求。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公益广告和信用背书的形式来提升全社会对信用产品的认知,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提升人们对于信用的重视程度。

(三)丰富理财产品种类,加快创新

互联网财产保险在当下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与互联网的结合,根据本机构以往的产品销售情况和历史数据,结合当前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开发新的产品,建立严格的精算及风控模型,全面升级互联网理财产品,从而提升本机构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第一,切实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要。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年轻人在购买理财保险,因此就需要充分了解年轻人的需要,通过与年轻人的相互理解来做数据支撑,充分分析数据趋势,为消费者量身打造理财产品,提升个性化服务。同时,在产品设计时还需要结合当前的风险情况,对新产品设计做好风险预估,最大程度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第二,拓展合作主体。互联网财产保险机构可以通过与其他电商进行合作,如淘宝、京东等,通过电商平台来收集更多的数据和用户反馈信息,开发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篇5

保险是“集万家之资,救一家之急”,是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定器”,是保障企业持续发展的“守护神”。尽管如此,由于受企业经济能力的限制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重视保险问题,也并不是每个重视保险的企业都能够处理好保险工作。企业要做好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首先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保险与安全防范之间的关系

在保险与安全防范的关系上,许多人在意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财产入保后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发生风险事故可以通过索赔来补偿损失,甚至还可能获得经济利益。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极其偏颇的,保险并不是一个万能的“保险箱”,它只能对保险事故发生的损失起到一个补偿的作用,而且由于存在免赔条款,财产损失即使在足额投保的情况下仍然可能得不到完全赔偿,对企业来说,财产出现风险事故总是会有所损

(二)妥善处理保费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

管理局对下属单位成本一直是逐年压缩,各单位的成本压力越来越重,尤其是近几年,各单位都感到资金紧张,年初预算时在成本安排上左右为难,往往是顾此失彼,这种局面也直接影响到单位的保险费用支出。为解燃眉之急,有的单位大幅度压缩保费支出,致使风险较高的财产也不能足额投保,甚至有的单位存在侥幸或投机心理,根本不参加财产保险,这些做法和心态都是极其错误的,一旦风险事故发生,对企业的影响有时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这不仅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社会安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对待保险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太平时期。因此,企业一方面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居安思危,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要充分利用保险能够转嫁风险的特性,努力使其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经济损失,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在投保前,要充分调研,认真分析,做好企业财产保险筹划工作,要把企业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解决好企业保险与成本之间的矛盾。

(三)重点解决投保与保险管理之间的差距

从当前情况来看,许多单位在保险管理中仅局限于两个环节,一是参与签订保险合同,二是发生保险事故时参与处理索赔相关事项。由于保险事故并不是经常发生,有的几年才遇到一次,因此相当多的单位每年在保险管理上做的事情就是投保签单,然后等待来年续保。在保险实际工作中,通过与保险公司、基层单位的接触和讨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保险管理的内容远不只这些,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如财产风险分析、风险防范、保险筹划、索赔技巧等,每一位资产管理人员都应该加强保险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拓展保险管理范围,争取保险管理的主动权,以适应新时期下保险管理工作的新需要。

加强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针对保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做好财产保险筹划工作

在保险管理上,投保签单前要认真调研分析,日常管理时应争取主动参与。具体地说,在企业财产保险管理上,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状况,对企业财产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根据企业财产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统计历年保险事故发生的频率,确定哪些财产风险较大,应该投保,哪些财产投保获得赔付的概率小于保费付出的成本,不应该投保;应该选择何种类型的险种,是否需要投保附加险;对投保财产根据风险发生的特点应该采取何种防范措施;如何与保险公司结合做好企业风险防范工作等。总而言之,在保险管理上应该像税务一样,要积极做好保险筹划工作。

(二)充分发挥保险防灾防损职能

保险除具有分散风险和补偿损失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防灾防损等派生职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保险的防灾防损职能,让保险的这一职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了调动投保单位防范风险的积极性,鼓励投保单位主动防范风险,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损失,建议企业与保险公司协商,每年按保费的一定比例返回到企业作为防灾防损费。防灾防损费由企业和保险公司根据企业财产的风险程度共同监督使用,专款用于企业防范风险。这样,不仅企业会因为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率而降低经济损失,同时保险公司也会因此降低赔偿费用支出,实现双赢。

(三)切实提高保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保险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开展深度。目前,由于保险管理人员对保险知识了解不是很全面,业务也不是很熟悉,对保险工作认识也不足,因此,投保前对财产风险的分析工作做得不是很透彻,出险后对财产风险的评估工作做得也不够全面,日常管理中对风险的防范工作开展得也不是很到位,财产保险管理工作基本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为了更好地做好财产保险管理工作,让保险充分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从事保险管理的人员应该加强保险业务学习,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同时,也希望管理局能够为保险管理人员创造一种适合于学习的良好氛围,构筑一个适合于交流的互动平台,努力把财产保险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让保险真正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保护神和坚强后盾。

对几个重要问题的深度探讨

(一)关于车辆保险问题

之所以把车辆保险问题单独提出来,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车辆保险在管理局保费支出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二是车辆在管理局设备管理中一直处于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通过对近几年管理局车辆保险保费支出情况与发生事故索赔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长期以来车辆的索赔率大概维持在20%~30%。出现这种低索赔率的原因,一是管理局各单位的车辆由于维护及时到位,车况运行良好;二是单位管理比较严格,加上司机的技术水平整体较高,安全意识也较强,导致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小。车辆在全国来说具有高风险性,但在管理局却是一项低风险资产,车险是保险公司在管理局保险中盈利最为丰厚的一块蛋糕。因此,笔者认为管理局在车辆保险上有两种选择:一是除保留国家规定必须保的交强险外,其他车辆商业保险取消,在财务上设一个保险基金科目,每年根据一定的比率提取车辆保险基金,实施企业车辆自保;二是与高风险的财产捆绑招标,解决高风险财产保费过高甚至无人问津的问题。

(二)关于引入中介公司问题

为切实降低企业财产保险费用,并且让企业风险充分地分散和转嫁,自2005年以来,管理局通过“我为你提供市场,你为我提供服务,以市场换服务”的手段,先后引入了北京安华保险经纪公司和胜利保险经纪公司两家保险中介公司参与管理局的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管理局的保险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险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保费成本支出进一步降低,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管理局财产保险管理工作整体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我们也看到,在管理局财产保险费用大幅度降低的同时,保险经纪公司的经济效益也随之受到了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利于管理局的现象可能会逐渐显露出来,如把关不严、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隐性转变立场等都可能出现。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变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适当考虑引入其他的保险中介公司参与竞争,以确保财产保险工作的服务水平能够高质量地延续下去。

(三)关于财产保险招标工作

篇6

    部分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拓展时,盲目的追求保费规模、机构数目等指标,反而忽视了保险公司经营最为核心的部分———业务结构管理。如非车险业务和车险业务的占比失衡、承保险别之间结构的不合理等。上述不合理的业务结构带来的是中小保险公司风险损失率的不断上升,承保利润的不断下降,理赔和客户服务压力的不断增加。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公司高层决策者在决策中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公司的长远发展,以及保险专业知识的匮乏,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业务价值的实现和公司经营成果。

    销售能力不足,销售渠道单一。作为保险公司的命脉,业务销售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销售能力提高,保险公司才能获取足够多的保费收入来进行企业的日常运营。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设立早、资金和实力雄厚,因此拥有绝对性的销售资源,包括:广阔覆盖的机构网点、长期合作的保险渠道,以及参与设立的新兴销售渠道———电销、网销。相较而言,中小型保险公司在这一方面则存在着绝对弱势,无法与之匹敌。

    固定成本率较高。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由于保费规模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因此尽管其机构和人员众多,但依然可以通过保费规模的分摊,将公司的整体固定成本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而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而对于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来说,有限的保费规模很难对其固定成本进行分摊,因而其固定成本率往往是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的1.5~3倍。

    专业化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中小保险公司具有业务规模小、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无法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职业规划等问题,很难留住专业人才。即使是公司自行培养的人才,虽然初始忠诚度较高,但技能和经验成熟后,在大公司有竞争力的工作职位和优厚的福利待遇的吸引下,也很容易流失。

    应对措施

    1.细分目标市场,抢占市场空白。中小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恰当的公司发展战略,并且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虽然在与大型保险公相比,中小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但中小保险公司仍具有相当的局部资源优势。因此,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和标客户,是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在制定决策和发展战略时首要确定的关键点。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参与者众多,但市场仍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带”,中小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空白点来增强自身竞争力,成为特定服务和特定客户群的“首选”。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内涵式发展。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选择恰当的文化发展方向;二是以四个“核心”———“维护股东权益、维护消费者权限、合规经营、效益发展”出发,创造自身的企业文化;三是既要注重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同时也要注重外部的舆论与监督,重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声音与意见。

    3.提供有特色的保险产品,提升研发和创新能力,走专业化特色发展道路。中小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地域特点和股东关系的资源优势,量身打造具有各自特点的产品和服务。不盲目的追求“大而全”的经营思路,专注部分目标领域或市场,走专业化的特色道路,从而最终实现从“模仿者”到“创新者”、“革新者”的转变。

    4.加强业务结构管理,不断优化和改善业务结构。效益和利润是企业维持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保险公司更应该注重业务的“精耕细作”。一是重视业务经营数据,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和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对业务数据的分析和观察能力,为业务政策和业务方向提供准确的支持和判断;二是重视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定期或随时业务质量监控情况;三是加强业务来源分析,准确了解业务来源的情况,包括各类、经纪,以及销售团队;四加强市场关注度,包括监管部门和同业公司的动态,对于影响业务发展的重要事件要及时了解、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篇7

    (一)逐单提存法

    它是最理想化的一种核算方法,从签保险合同和保单之日起,根据合同期限,按天计算出每一单的未收益保费部分,并作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提存。计算公式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第二年保单的有效天数÷保险总天数×保费收益;这种方法能够确保每笔保单的准确性,但是工作量大、操作复杂,不宜采用。

    (二)日平均估算提存法

    也称为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提存法(以天为基础进行提存)。此种方法是按照每一天的保费收入来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就是对每一张保单都要根据次年的有效天数来详细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其公式与逐单提存法大致相当。但是在精算数据系统下,更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财务人员只需要每月核对好准备金清单与业务系统传入的数据是否一致即可,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举例来说,有一笔8月31日签的1000元的保险单,第二年的责任有效期是243天,那么本年末应提存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为:1000×243÷365=665.75元。

    (三)按季估算提存法

    也称为1/8提存法,根据产险公司每一个季度从开始到最后所签订的保单和保费收入数量大体一致的情况,那么假定保险责任期应在季度中间生效,就可以把保单年份分为8段,按保单的时间先后从每一季度的总保费中依次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详细数据见表1。根据表1可得,按季提存法在季末的提存金额为:一季度提存金额=当季自留保费×1/8二季度提存金额=当季自留保费×3/8三季度提存金额=当季自留保费×5/8四季度提存金额=当季自留保费×7/8。

    (四)按月估算提存法

    此法也可称为1/24提存法,与1/8提存法原理大致相当,不同之处就是把保单年份分为24个时间段,按保单先后顺序从每一个月的总保费中分别提取1/24/、3/24、5/24……23/24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此方法在时间划分上更加细致,比1/8法要准确,更切合实际。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50%比例提存法和按季估算提存法不够精确;逐单提存法和按月估算提存法相对精确,但工作量太大、操作不便,难以满足财产保险公司的核算需求。

    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年度保费总收入的假设不够合理

    一般的,财产保险公司每个月都会签订保险合同和保单,每个月都有保险业务和保单收入,但是每个月的保费收入金额并不一样。随着所做业务的增加,保费收入也逐渐增加;同样,财产保险公司每个月、每个季度的保费收入也会同比增长。但是按上述列举的各种提存方法,所得的核算结果差异很大。比如:某产险公司,在3、4、5月份的保费收入占全年度总保费收入的40%。如果用“50%比例提存法”核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所得结果是4365万元,而采用“按月估算提存法”核算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5260万元,两种算法的差额高达895万元。所以这就是所采用的提存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方法结果不同,就说明一定有不合适的算法。分析可知,上述算法,有的是先进行合理化的假设之后,才进行核算的,与实际保费收入之间就会有很大差距,所提存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也就缺乏可信度。

    (二)财产保险公司会计信息不真实

    财产保险公司对会计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要求要比其他行业高许多,这是由财产保险公司的行业特殊性决定的。但是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会计人员不仅人手不足,而且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就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带来负面影响,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此外,由于保费收入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保险会计的报账单也要随之而调整,如果调整不及时就会拉大其中的差距,影响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核算。例如:财产保险中有一些是短期性的,责任期只有几天或者几个小时。但在处理账目的时候,这项保费收入会纳入本年度保费总收入中。如果保险会计不加辨析直接按总体标准来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那么就只会扩大与实际情况的差距。会计信息的模糊不清、不真实,必然给财产保险公司带来坏的影响。

    (三)对经济效益的核算不准确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存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利润的多少。从前面的举例(见(一))可以看出,如果不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该公司将会少提895万元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从而导致经营利润的虚增。当然,财产保险公司的也必须依法缴税,按50%的所得税来算,该公司就要多交447.5万元的税。所以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提存方法,以降低公司利润面临的风险。

    (四)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指导方针。这就意味着财产保险业不仅要面临国内的竞争,还要提防国外的压力。如何保持财产保险公司的优势、增强竞争力已经成为保险业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显然,保险公司要做的不仅仅是要调整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加强管理,更重要的是确保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保险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其核算结果是不精细、不确切的,那么财产保险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这些问题是复杂的但不是难解的,笔者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供同行借鉴,保证财产保险业的稳定发展。

篇8

一、我国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的现状

(一)农业风险损失的范围和损失程度呈现扩大的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20世纪50~60年代平均每年损失39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损失520亿元,80年代上升至620亿元,1998年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007亿元,2005年,各类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042亿元,2006年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303亿元,2007年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指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直接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超过3%,而美国这一比例约为0.6%,日本约为0.8%。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保险的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的比例分别超过20%和50%,农业风险损失额范围和程度呈现扩大的趋势。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

1农业保险的供给主体不足。20世纪80年代我国保险业务全面恢复,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地分公司开始试办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现改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成立后,在兵团范围内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两家综合性保险公司以及三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吉林安华和黑龙江阳光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相对于巨大的农业保险市场,我国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明显不足,不能适应农村保险市场的需求,造成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因此,迫切需要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主体,发挥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

2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保险险种不断萎缩。从1982年到1993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国家财政兜底的计划经济体制,保险公司对经营农业保险的盈亏考虑的较少,这期间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在95%左右。但是,随着199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市场化体制转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渐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收缩风险大、亏损多的农业保险业务,而其他公司则退出了农业保险业务的经营,农业保险从20世纪90年代的跌入了低谷。

自1993年以后,我国农业保险的规模和保费收入逐年下降,占财产保险总保费的比例也逐渐下降。1992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3.39%,1997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1.10%,2002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0.64%,2003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0,58%,2004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0.36%,2005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0.55%,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0.51%。资料显示,1992年是形势最好的一年,从1993年到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的比例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2005年有所回升。在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时,由于经营风险高、管理难度大、政府支持不充分,农业保险险种也由以前的60多种下降到现在的30多种。目前,我国开展的农业保险主要有农村家庭财产综合险、农机具使用第三者责任险、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等险种。农业保险的持续萎缩与国家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农业政策背道而驰。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已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

(一)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

1农业保险缺乏立法支持。农业保险通常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世界上多数国家对农业保险都给予立法支持,如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加拿大的《农作物保险法》等,这些法规在促进本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国农业保险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业保险法,使得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没有明确规定,只是提到“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46条也仅指出“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由于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能和作用,致使我国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很大。

2农业保险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从国际上看,凡是农业保险做得较好的国家,大都强调利用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手段,配合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共同支持农业保险的运作,如实行免税政策、对保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政府出面制定和实施农业保险计划等。而我国的农业保险却长期处于自主经营状态,政府对农业保险除了免征营业税外,国家尚无配套政策对农业保险业务予以扶持。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使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后盾。

(二)有效需求不足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不少农民有投保愿望,但从总体上来看,对农业保险实际上还是缺乏有效需求。一方面,农作物保险的价格(费率)很高,有的险种费率高达10%左右,但期望收益(理赔金额)却不高,并且这种期望收益是不确定的。而我国农民收入普遍偏低,支付能力有限,尤其是那些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对更恶劣,风险更大,更需要农业保险保障,但是,对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购买农业保险的经济负担是很沉重的。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比较高的上海、广东等农村地区,虽然农民支付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农业保险本身的预期收益不高及不确定,也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另一方面,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很少具有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对面临的风险存在侥幸心理,甚至还有人将保险费和乱收费、乱摊派相联系,认为买保险会加重经济负担。

(三)有效供给不足

高风险和高赔付率是我国农业保险业务持续萎缩的主要原因。农业是弱势产业,既包括自然灾害带来的自然风险,也包括市场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平衡带来的经济风险,还包括由于个体或团体有意或无意的错误行为带来的社会风险。风险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损失惨重,致使农业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另外,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和非盈利性同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相背离。2004年我国专业性保险公司成立以前,经营农业保险的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两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基本是按商业化的模式运营,尚未享受政府补贴,经营亏损由经营主体自行消化,致使商业保险公司无力、也不愿意经营风险很大的农业保险。

(四)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农民已经认识到购买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诚信意识不高。同时由于保险双方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在承担风险和理赔过程中常常被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所困扰。由于农业风险的地域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较大,使得农业保险经营中逆向选择较为严重。受农业生产经营的自身属性、小农业意识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也比较严重,且难以有效控制或控制成本较高。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占农作物保险赔偿的30%以上。因此,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非常谨慎,不轻易接受投保,也不轻易开发新险种。

(五)农业再保险机制不够完善

农业风险大都是巨灾风险,我国的农业保险缺乏适当的应对巨灾风险的措施,因此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风险,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风险转嫁机制,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和日本的政府都对本国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而我国由于再保险市场不发达,一方面,供给主体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三、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一)加快农业保险立法的步伐,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依据

农业保险离不开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实践证明凡是农业保险比较成功的国家均制定了单独的农业保险法。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保险法》是一部商业保险法,而农业保险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它是国家农业和农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部分属于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大相径庭,用现有的《保险法》规范农业保险会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立法部门应尽快制定和颁布《农业保险法》,用法规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属性、政府的责任、权利和支持方式、经营主体享受的优惠政策、业务的经营范围、保险金额的确定、保费的厘定、资金运营、财政补贴办法、农业再保险等内容。

(二)建立财政支持制度

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必须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加以推动。实践证明,凡是农业保险做得好的国家,政府都对农业保险给予了强大的支持。

1对投保的农民提供保费补贴。对于投保的农民给予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美国保费补贴比例因险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日本保费补贴因费率不同而有所不同,费率越高,补贴越高。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政府对农民保费补贴比例都在50%~80%。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具体情况和政府的财力情况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费补贴。从险种上看,首先,给予种、养两业保险以保费补贴,种、养两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可适当高一些;其次,考虑在更大范围内、更大规模上对涉农的险种给予保费补贴。补贴比例可以根据当地政府的财力情况而确定。

2给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提供税收优惠是国际普遍做法。目前,许多国家对农业保险免征一切税收,而我国现行税制规定对种植业、养殖业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种、养两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农业保险的外延不断扩大。可以考虑免征种、养两业保险的所得税,对种、养两业以外的其他涉农保险可以降低营业税、印花税,免征经营农业险保险公司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用以积累壮大经营农业险的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用作农业巨灾风险补偿的积累,从而提高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偿付能力。

(三)构建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区域性不平衡的现实及农业风险差异大的特点,发展农业保险必须因地制宜,努力构建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

1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如现在已运行的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的是“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经营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

2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条件尚不成熟,可以根据地方的财力情况,建立地方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旨在实现政府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而实施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性险种。这种模式运行成本较高,政府补贴农民保费的同时,还要对保险机构进行补贴,因此,在经济发达、地方财政实力强的地区可以考虑推行。

3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如现已运行的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保费农户承担65%,黑龙江农垦局和农场分别代表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承担35%。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这种经营模式。

4大力发展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社,构建农业保险制度的基层组织。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社的投保人同时也是保险人,共同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形成相互监督机制,从而有效地解决农业保险经营中存在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同时,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社能够适应农业保险需求的高度分散性,能够有效地降低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因此,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考虑建立农村互助合作型保险组织。

具体采取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而异;即使是同一地区也可以采取多层次的经营模式。

(四)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

由于保险人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农业保险经营难度大、赔付率高等特点,农业保险承担风险责任的能力和赔付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通过再保险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分摊损失。而我国,农业保险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影响了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国外农业保险普遍有再保险支持,如美国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业务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日本则由都、道、府、县的共济组合会和中央政府为市、町、村的农业共济组合提供两级再保险。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由政府出面建立再保险公司,对农业提供再保险支持。

篇9

关键词:财产保险 个人营销 现状 策略 前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保险业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团体业务为主,特别是在原来人保独家发展的时期,基本是有什么险种、客户就买什么保单,行政干预、强制性经常发生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已经形成,保险需求趋于多元化,集团性业务减少,分散性业务急剧增加。而随着保险竞争的加剧,保险业正从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发展,如何把保单销售出去成为公司能否盈利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实行直销与个人营销的同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从国际上来看,国际保险市场上营销业务以及其他形式的中介业务已占业务总量的80%,营销业务可以降低保险的经营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运营水平,提高保险业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实现保险业务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其实,与传统的保险业务方式相比,个人营销让业务人员与保户面对面进行交流,方便保户对险种等各方面进行了解,加强了保险公司与保户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和客户满意度,也就有利于保险业务的发展和壮大。

与此同时,财产保险的个人营销制度将业务量与业务人员的收益直接挂钩,给业务人员提供了激励措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业绩成为衡量人员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完善了保险公司的内部用人制度,有利于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财产保险个人营销的发展现状

保险营销体制在引入中国保险业之后,在寿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寿险的市场份额一直大于产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个代营销在寿险中的推广和应用。目前,我国产险个人营销业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

1、观念滞后,认识不足

近几年,产险公司在个代营销的认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距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还有一定的距离。保险界对产险的个代营销主要有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是对个代营销持极端的否定态度,认为个代营销不适应产险业务的发展,反对个代营销的开展;另一种持极端肯定的态度,盲目崇拜营销,盲目模仿寿险业务来发展产险业务,忽略了产险业务的特殊性,这两种观念都不利于产险个代营销业务的发展。目前,产险营销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非常小,保费所占份额也不高。

2、产品数量少,范围小

目前产险公司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而且各公司的业务都比较相似,适合个代营销业务模式的险种就更少了,缺乏适应社会发展和保险业发展的新的险种的创新。相比而言,寿险公司开发了大量的寿险新品种,拓展了业务范围,而产险则由于保险标的的多样性、保险期限的短期性而导致产险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因为财产保险不允许重复,所以会发生产险的直销人员与营销人员冲突的情况,不利于公司内部和谐发展以及公司业务的发展。而车贷险、房贷险的风险系数又较高,主要由银行兼业,不是保险公司的鼓励项目。所以真正适合开展个代营销制度的保险种类很少。

3、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设立专门的产险营销部门,缺乏相关的管理办法。而且鉴于直销人员与营销人员在业务上的冲突,会对营销人员的业务范围包括营销险种、营销区域、营销行业作出许多的限制,不利于营销业务的开展,而且不允许营销人员插手集团客户,来防止营销人员的流动造成客户的流失。这都极大的制约了产险个人营销的发展,导致营销人员收入比较低,阻碍了公司业务链的扩展。

4.、营销员素质有待提高

产险个代营销要求营销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业务能力,而我国保险从业人员整体上学历不高,综合素质不高,虽接受了相关的业务培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且流动性过高。当前,从事产险营销的人员大多是毕业学生和下岗职工,既未受过系统的保险知识教育,又未通过保险人资格考试,所以专业知识缺乏,业务素质相对偏低。一些业务人员信誉度不佳,影响了整体的形象,也不利于保险业务的发展。

5、激励机制不合理

目前的产险个代营销人员的待遇比较低,论业绩高低领取报酬, 因此没有底薪, 也没有

正常的社会保险、公积金等福利, 全部收入来自其推销保险的佣金。产险公司支付手续费的来源和依据与寿险公司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是费标准和给付方式。寿险是将期缴业务的后期缴费提前提取手续费, 在前期预支给寿险人。产险由于多为一年期业务, 所以费支付无法实行预提, 这就影响营销人员的收入水平。

二、产险个代营销的发展策略

针对产险个代营销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其发展,适应经济发展和保险业务的发展趋势。要创新财产保险个人营销观念、创新产品种类、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营销员的素质、建立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这些途径来促进产险个代营销业务的拓展。

1、创新财产保险个人营销观念

首先要正确认识产险个代营销,发展产险个代营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保险业务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行业内部规律的。针对目前产险个代营销发展滞后的现状, 产险公司必须尽快转变观念, 认真分析研究发展个人营销业务的潜力, 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在营销策略上,要明确个代营销业务范围, 要把发展分散性业务作为人代营销的主要业务范围,产险个代营销人员要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开办新的业务,提高市场占有额,促进产险公司的发展和壮大。

2、创新产品种类

目前的产险本来种类就不多,适合以个代营销方式发展的险种就更加少了,所以要开发专属于个代营销发展的新的产品种类,减少直销人员与营销人员的业务冲突,维护公司内部稳定,扩大市场占有。同时,个代营销的专属产品要获得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护,还有行业上的限制,明确发展的规则,维护个代人员的同时也要保护参险人的权利,这样才能保证产险业务的长期发展。

3、完善管理机制

要完善个代营销的管理机制,促进个代营销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也要进行有序的管理。个代营销业务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营销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等等。在人才招聘上,要注意引进高水平人才,注重“质“的提高,充分考虑人才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和培训,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升迁制度,保证营销人员的职业规划能够顺利实现。

4、提高营销员素质

在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对公司内部已有营销员的素质进行培训和提高,不能简单的模仿寿险的发展经验。定期对营销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督促营销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既包括业务能力,也包括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学习,及时淘汰不合格人员以免影响整体团队素质。

5、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时间,对营销人员的业绩、客户维护水平、客户满意度进行评价和考核,打通营销员职业生涯晋升通道, 依据业绩、服务年限、综合素质等要素动态调整营销人员职级体系, 并对各层级对应的收入水平、培训支持和福利保障予以公开, 为营销人员搭建制度化、透明化的职业发展平台。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稳定人心,减少人员流动,保证产险公司的稳定和发展。

三、产险个人营销的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产险个人营销业务的发展范围还比较有限,而且在发展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一发展模式是有可行性的,必将促进产险的发展。首先,财产保险个人业务市场潜力巨大,就目前的产险发展来看,家庭保险业务的承保面仍然比较低,户均保障水平也不高,同时城乡居民拥有的闲散车辆也比较多,都是产险个人营销可以发展的方向。第二,营销队伍有了一定的发展,产险公司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经常会面临人员多、但是可用人才少的现状,这就促进了个代营销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所以要在营销人员总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制度和营销策略建设,促进产险业务的发展。第三,财产保险的个代营销人员受益有一定的保障,产险营销业务手续费标准实际上高于寿险,如果从长期发展来看,产险的效益也可以激励营销人员,只是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公司要建立合适的薪酬制度,留住高水平人才,一方面有利于产险公司的发展,也有利于营销人员个人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建明,《产险个代营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10月。

2、陈洲,贾波,《财产保险公司个人营销绩效管理》,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4期。

篇10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 预算 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它通过对人、才、物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进行业绩评价,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本文通过对财务预算管理概念的论述,提出财产保险公司的预算管理的实施及注意问题,引导财产保险预算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促进财产保险市场健康发展。

一、预算管理概念

由于受财产保险公司行业特点的影响,本文所指预算为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预算。预算管理可优化公司的财务资源配置,全方位地调动企业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是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坚实的基础。

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预算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制定计划,有助于管理者确定可行的目标;二是促进管理者全盘考虑公司整体运营各机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三是有助于业绩评价,促进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四是激励员工,促进发展,完成企业的目标。企业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通过预算编制,把各项目标具体化,进一步将各项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预算编制为实际行动提供控制的标准;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预算管理的实施

(一)全面预算的分解

全面预算的分解是对预算指标的细化和落实过程,各经营机构、各部门应根据各自的基础管理水平,尽可能地将各项预算指标细化,并制定相应的保证措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1、全面预算分解的步骤

一是预算一经批复下达,执行单位应当将预算作为组织、协调各项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将年度预算细分,确保年度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二是将全面预算分解为部门预算,明确各预算执行单位的工作目标。三是各预算执行单位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2、全面预算分解的原则

一是以保费、费用、赔付率及利润等为关键指标,保证指标的可衡量性;二是应分尽分,保证指标分解的彻底性;三是责任到人,保证责权利的有效统一;四是指标分解与保证措施相结合。

(二)预算制定主体的定位

1、参与制定预算的主体

预算管理有两项职能,即管理决策和管理控制。如在保费收入销售预算的制定过程中,根据产品线分工所造成的各产品线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销售部门掌握着公司未来销售情况,销售部门为了发挥管理决策功能,就会毫无保留地拿出其掌握的信息,与各部门共享;否则,销售部门就可能会有意低估未来的销售收入,从而有利于其业绩评价。然而,低估会相应造成业务规模的减少,公司就不能达到业务发展最快的状态。再如在根据预算执行各产品线销售费用时,各产品线为了在资金费用使用上有较大的自由,并且能控制更多的费用资源,可能会虚夸本产品线的资金需求量,从而造成财务资源的浪费,这显然也有悖于预算管理进行沟通协调的本意。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职能之间及部门之间的矛盾,在预算管理实践中,一方面应当让各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促进信息最大范围的流动,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预算只是由财务部门完成并进行实施,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应让公司管理层参与制定预算并拥有最后决策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

2、设置预算委员会

预算委员会应由各产品线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由公司主要负责人任进行协调。预算委员会协调各部门信息的共享,使各部门就基础假设达成一致。预算委员会具有绝对的审批权。预算管理组织形式的职能不仅仅是预算的制定,还包括预算的实施、调整、监督等后续环节。如解决预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部门矛盾;随时发现公司运营与预算的偏差并分析原因,如果保险市场或政策已发生重大变化,应尽快组织对预算进行调整。

预算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应坚持权威原则、全面代表原则和效率原则。权威原则指制定预算的权威性,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切实贯彻,其成员也要对各自部门的活动具有绝对控制权。全面代表原则指能全面代表各部门、全层面的利益并使其在预算中都能得到合理的体现。效率原则指要保证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三)预算制定流程

预算制定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由预算委员会提出关键性指标,如保费收入规模、综合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利润目标等;将这些指标交由各职能部门充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预算委员会据此确定预算总量指标,并初步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根据分解的预算指标分别制定本部门的预算,并交预算委员会审核和汇总;预算委员会据以编制全面预算,并分发各职能部门。

(四)预算编制的基础

预算一般以年度为基础进行编制,易于理解及用于业绩评价。公司根据长远的发展状况和战略目标,应编制长期战略预算。对长期的经济环境及其对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预测,将长远计划分解为具体指标,以防止短期行为对长远目标的影响。

三、预算管理的注意问题

(一)防止目标偏离

预算目标从属于、服从于公司目标,但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严格按预算规定,忽略了预算首要职责是实现公司目标的状况。究其原因,一是没有恰当掌握预算控制力度,二是预算指标没有很好地体现公司目标的要求,或是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预算目标和公司目标的偏离。因此,一方面应当使预算更好地体现计划的要求,另一方面应适当掌握预算控制力度,使预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防止过于繁细

预算作为管理和控制的手段,应对公司未来经营的每一个细节都作出具体的规定,实际上这样做会导致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余地,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司运营效率,所以预算并非越细越好。如何细化,必须对职能部门授权的程度进行认真酌定。

(三)防止因循守旧

预算制定通常采用基数法,即以历史的情况作为评判现在和未来的依据。如职能部门用以前年度的费用支出作为预算编制标准,职能部门就有可能故意扩大支出,以便在以后年度获得较大的预算支出标准。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算控制措施来避免这一现象,如通过详尽报表内容,健全报表体系等方法减少人为因素,提高精确性和科学性。

(四)防止一成不变

预算制定后,应当对预算进行效能监察,促进预算的实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调整,以达到预期目标。

作为财产保险公司在此方面存在的以下问题:不做预算;只有预算编制,没有执行控制分析考核等整个管理过程;虎头蛇尾,开始振振有辞,未到年中就悄无声息;走两个极端:要么定得太高无法执行,要么定得太低没有动力;只停留在财务预算,真正做到销售、理赔、管理等全面预算的甚少;没有很好的执行机制,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过程随意性很大,无法起到应有功效;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将预算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模式来看待和执行,而看作一个财务的局部工作;没有建立起包括组织、流程、方法、工具、数据等要素在内的预算管理体制,导致预算最终不能很好地执行;没有调动整个公司全部门全员参与和执行,而是简单看作财务部门的事。

预算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管控的必然趋势,通过预算管理,使公司内部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促进财产保险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兰.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略论[J].企业导报,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