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作者简介]刘子真,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统计系教师,湖南 长沙410075;李晓松,供职于北京邮电大学宣传部,北京100876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026-05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进入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的时期,这种举世瞩目的发展,在物质形态上带来了经济财富的迅速增长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为了研究和评价居民生活质量,首先需要有一种标准,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背景,建立能评价与研究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然后选择科学的方法在统一尺度下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生活质量的定义及指标体系的结构
生活质量(Qnality Of Life,QOL)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ogbern,1933),当时作为一个社会学指标使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活的物质层面,还包括非物质层面,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质量研究理论。文章将生活质量定义为: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上,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包括居民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非常关键,当前,经济物质因素在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质基础应该是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重点,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最后选取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三大类指标作为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图1):
经济方面主要包括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两个一级指标。其中居民收入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总收入、平均劳动报酬、人均GDP四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具体评价。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不仅决定着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还制约着人力资本的投资,最终又会影响到收入水平本身的提高。居民消费中包括人均消费性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水平3个二级指标。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是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程度如何,最终就是看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
社会方面主要包括人民生活、城市建设、教育状况、卫生状况和社会服务保障5个指标类。人民生活指标主要包括居民家庭平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市建设指标包括各地区建设总规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用水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8个基本指标。教育状况指标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数、小学每十万人在校生数、初中每十万人在校生数、高中每十万人在校生数、高等学校每十万人在校生数、教育经费6项指标。卫生状况指标包括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数两个指标。社会服务保障指标包括失业率、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社区服务单位个数、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项二级指标。
能源与环境方面主要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无害化处理能力、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5个二级指标,良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既是生活质量本身的内容。又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有效保证,同时也为提高后代人的生活质量创立了条件。
三、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
(一)数据准备
文章在实证分析中采用的指标体系数据全部为2007年的统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
在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所使用的47个指标中,大部分指标为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反映的情况越好;也有部分指标为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反映的情况越差。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前,必须对逆向指标进行反向转化,以确保全部分析变量的正向性。
(二)综合评价方法
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时,可以在保持原始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消除其间的重复信息,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在加权计算生活质量的综合得分时,其权重由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避免了主观化处理带来的人为干扰因素。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样品是相似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相关(相似)关系,但在这里,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观测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或样品)之间的相关性(或相似性)较高,但不同组内的变量相关性(或相似性)较低。
在因子载荷矩阵中各行元素的平方和即共同度,表示每个指标被各个因素所解释的变异数的总和,而各列元素的平方和则表示每个因子对方差的解释能力,即方差贡献率。方差贡献率大,则说明该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多。对于每个变量都有若干个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对各个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属客观赋权),就得到每个变量的综合得分。
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往往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变量,以期望对问题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把握和认识。多变量、大样本的数据无疑会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工作量和问题分析的复杂性,而由于构成文章中居民生活评价指标体系的47个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而综合指标之间彼此不相关,即各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叠,因子分析法可以将多个实测指标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而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对生活质量的数据处理采用二阶段因子分析,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生成各地区因子得分,再以第一阶段因子得分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生成各地区的综合得分Z=0.56163z1+0.23487z2+0.12322z3。其中:
表1就是我国各省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综合排名。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排在后6位的分别是黑龙江,贵州,宁夏,甘肃,,海南。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去上海北京工作生活,而农民工也比较喜欢选择广东浙江这些地方去打工,这
说明我们的排名和实际是相符的。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1名的北京得分达到了18点多,而最后一名的海南得分是8点多,其中分差之大也说明了这些省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能源拥有不协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对象间的相关程度进行类别的聚合。在聚类分析中。通常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分为Q型聚类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两大类。Q型聚类分析是对样本进行分类处理,可以综合利用多个变量的信息对样本进行分类,分类结果是直观的,聚类谱系图非常清楚地表现其数值分类结果。R型聚类分析是对变量进行分类处理,不但可以了解个别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亲疏程度,而且可以了解各个变量组合之间的亲疏程度。本文使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31个地区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聚类分析。为了将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就需要研究样品之间关系。一个样品可以看作P维空间的一个点,并在空间定义距离,距离越近的点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归为不同的类。
应用SPSS软件的Ward离差平方和法,对全国31个不同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其中样本之间的距离采用欧氏距离法,得出我国各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水平聚类谱图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可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六类,第一类为北京和上海,第二类为福建,重庆和天津,第三类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第四类为江西,陕西,安徽,广西,湖北,四川,河北,辽宁,湖南。河南,第五类为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贵州,甘肃,海南。宁夏,云南,新疆,青海,第六类为。
(三)综合评价的结论
从以上对2007国31个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综合排名的总体情况来看,经济增长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物质前提,但却不是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由最终的因子得分排名表可以看出,通过进行最后的二阶段因子分析,排名前6位的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排在后6位的分别是黑龙江,贵州,宁夏,甘肃,海南,。得分最高的几个地区均为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优势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而得分最低的地区则大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而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分差达到了28分之多,这说明了我国各个省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这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能源拥有不协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2 从聚类分析来看,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表现为东部较好、中部偏差、西部落后,这与人们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根据聚类树形图,可以将全国31个地区分为六类,第一类为北京和上海,第二类为福建,重庆和天津,第三类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第四类为江西,陕西,安徽,广西。湖北,四川,河北,辽宁,湖南,河南,第五类为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贵州,甘肃,海南,宁夏,云南,新疆,青海,第六类为。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类为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第四类为中部地区,第五类为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长远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得以绵延的基本保障,只有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具体表现在发达国家的生活质量通常比发展中国家更高,而在同一个国家中则表现为发达地区的生活质量比不发达地区的生活质量高。此外,因为其独特的高原地形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自成一类。
四、结 语
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地区生活质量的好坏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和制度等因素协调发展的体现。
在经济方面,通过两阶段因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良好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我国东西部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着我国东西部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所以,东部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就可以将居民生活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城市建设方面与教育方面,一些经济发达省市的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及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很多省市城市设施建设及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这些省市应提高对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城市设施并且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在社会保障方面,从两阶段因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服务保障在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所以,我国各省市在社会服务保障方面都应做出进一步调整,建立完善、统一、管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的救济制度,使社会的每个人不论是否就业、也不论是何种经济成分的从业人员都能获得相同的保障和社会救济。
在环境与能源方面,我们应在发展的同时,推出一系列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政策与举措。我国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与资源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其他矛盾始终是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从实证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很多省市存在着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并且有许多不利条件。人口增长过快,大规模人口迁移与空气污染都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风笑天,林南,等,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篇2
【关键词】术后镇痛;方法;分类;患者自控镇痛(PCA)
术后急性疼痛是指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它表现为心理和行为上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为提高患者的安全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镇痛已在我科广泛应用与开展。涉及多个临床科室和各个手术科室。其中一些技术的应用在癌痛及慢性疼痛的治疗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社会反应良好。
1 临床资料
本科自2000年开展术后镇痛,共实施约3200余例。患者自控镇痛(PCA)约3000余例。其中静脉PCA(PCIA)2500余例,硬膜外PCA(PCEA)500余例,单次硬膜外给药约200余例。
2 结果
97%以上的患者,镇痛效果确切,患者感觉舒适。约90余例出现症状轻微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多以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为主,经对症处理后,多愈后良好。但也有约10余例效果欠佳。
3 讨论
3.1 术后镇痛的意义 ①从伦理及人道主义角度来看,缓解疼痛是基本人权,是物质文化水平及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②术后镇痛不仅旨在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痛苦,而且在于提高患者自身防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能力;③术后镇痛可以减少术后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④可通过降低患者的心率,防止术后高血压,从而减少心肌做功的氧耗量;⑤镇痛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自主呼吸做功,减少术后患者对抗机械通气和胸部理疗的要求,从而减少术后患者呼吸系统的并发症;⑥在经过血管手术的患者,术后镇痛可避免体内高凝状态的出现,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以及血栓引起的肢体缺血现象的发生。
3.2 术后镇痛的原则 ①确定伤害性刺激的来源和强度;②明确伤害性刺激和其他痛苦(如焦虑,生活质量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进行相应处理;③建立有效的镇痛药水平,保证和维持镇痛效果;④根据患者的个体要求,定时评估和调整镇痛方案。
3.3 术后镇痛的方法
3.3.1 根据镇痛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大体分为三类:①口服给药:如布洛芬,哌替啶,吗啡等;②椎管内镇痛:a.蛛网膜下隙镇痛,如吗啡等;b.硬膜外腔镇痛,又分为单次和连续;
③胃肠外给药:a.肌内注射:如吗啡,哌替啶等;b.静脉注射;c.经皮贴剂给药,如芬太尼等;d.经口腔、鼻黏膜吸收给药,如盐酸二氢埃托啡等。
3.3.2 现多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它可以克服以往镇痛方法的一些缺点:如用药不灵活,不及时。患者需要时必须依赖医护人员的处方和给药,药物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有效浓度,并且患者对镇痛药物的需要量可相差10倍以上。PCA控制系统(PCA泵,容量一般在100~120 ml)允许患者自行给予一定量的镇痛药物,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控制系统对患者的第二次给药要求不会作出反应。因此,可有效的防止药物过量。利用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患者自行调节给药。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少量、频繁给药。PCA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及不良反应。电子 PCA泵还具有连续背景输注给药,它将减少患者的PCA给药次数,减少镇痛药物的血药浓度波动,因此,可改善镇痛效果。不同患者对药物的需求差异很大,而PCA对用药剂量的限制范围很宽,如:不同患者使用PCA时,每小时吗啡用量可以从0~10 mg不等。简化给药途径,提高镇痛治疗的敏感性和效果。
3.3.3 PCA的分类 见表1。
3.3.4 注意事项 使用PCA镇痛成功的关键首先取决于选择适宜的患者。不适合使用PCA镇痛者包括:年龄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 无法控制按钮以及不愿接受PCA的患者。此外,还应在术前告知患者或其家属PCA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如PCIA要做到不能让管道堵塞,PCEA不要让导管脱出等。如果术后早期的患者由于无法及时的给药镇痛而致镇痛不全,则在术后较晚阶段再进行镇痛的难度加大。
3.4 术后镇痛的并发症 常见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头痛等,临床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
4 结论
随着术后镇痛技术的迅速开展,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将不断得以改善。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麻醉专业的人员,切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好适合自己医院的镇痛方法,与患者做好沟通与交流,让患者清楚自己在镇痛治疗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如实汇报疼痛情况),为广大患者减轻痛苦,解除后顾之忧,促进他们早日恢复健康。PCA技术还可扩大到分娩镇痛、癌痛以及慢性疼痛的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鉴.现代麻醉学(下).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73-2589.
[2]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3-142.
篇3
关键词:基层糖尿病;三级预防;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6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死亡率已居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列第三位,因此,作好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构建基层三级预防体系,对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重大的影响。
1基层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
1.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医护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自学、进修及参加培训班学习,及时掌握医学新知识、新技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高尚的医德,娴熟的医疗护理知识,高雅的谈吐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
1.2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训练针对患者及家属家庭状况、年龄、个性特征、文化程度等不同,确定健康教育用语,使其对糖尿病的认识逐步提高,有良好的依从性。
2方法
2.1健康教育的内容糖尿病发病原因、流行势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危害、三级预防的目的等。
2.2健康教育的形式定期举办糖尿病健康讲座,利用板报、口头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座谈会及定期家访、电话随访等。
2.3健康教育的方法
2.3.1饮食指导原则是平衡饮食,即: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甜食要少吃,食盐要限制,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等,尤其在当地农村,习惯每日进食2餐,每餐之间间隔时间太长,每餐进食量较犬,可能是导致餐后血糖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所以,在宣教时尽量让病人配合改变饮食习惯,做到“二高”:高粗纤维素,高复合碳水化合物;“四低”:低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一平衡”:蛋白质要平衡。
2.3.2运动指导运动可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有利于糖尿病病人慢性并发症的控制,减轻体重,增强体质,给病人带来生活的自信心和乐趣。运动时提倡有氧运动,运动结束后立即数脉搏,使心率保持在170减去年龄上下为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但在多种感染、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轻度活动即发生心绞痛、心律紊乱,最近发生的血管栓塞,未控制的高血压时不主张运动疗法。
2.3.3药物指导当饮食和锻炼不能控制血糖时,降糖药物的使用是最基本的治疗,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使用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定期调整剂量,严防低血糖及糖尿病酮症的发生,要教会病人胰岛素的注射部位、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等。
2.3.4监测指导可以指导病人在家中自行进行尿糖的监测,微量血糖的监测并记录,方便医生为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每月定期到医院进行空腹血糖、尿蛋白、血压、体重的监测;每三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半年查1次血脂、肝肾功能,定期进行心电图、胸透、胰岛功能等相关检查。
2.3.5心理指导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需要一个半医生的治疗,一个医生是内分泌科的医生,而“半个医生”是患者自己或家属,这“半个医生”是良好控制和巩固疗效的基础和关键,目前虽然不能治愈糖尿病,但可以控制糖尿病,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知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2.3.6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1)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知识;(2)严格执行饮食及运动方案;(3)讲明糖尿病昏迷的征兆,如恶心、呕吐、食欲差、嗜睡、呼吸深快及脱水等,做到及时发现,早治疗;(4)治疗期间,尤其是老年患者,要严防低血糖的发生;(5)外出时佩戴急救卡,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服药剂量、家人联系电话等;(6)定期检查眼底、眼压等,预防视网膜病变等视力损害;(7)监测血压、血脂、控制高血压,治疗脂代谢紊乱;(8)鞋袜要合脚、卫生、透气、防止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致足损伤,冬季加强四肢的保暖,严防烫伤;(9)预防感染,尤其是老年患者的肺部、泌尿系统的感染。
2.3.7构建基层糖尿病三级预防体系(1)一级预防:糖尿病的预防:在人民群众尤其是高危人群中大力宣传糖尿病知识,保持合理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免高热量饮食、戒烟、少饮酒,加强运动,避免过度肥胖等,让能够不患糖尿病的人不患糖尿病;(2)二级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即患了糖尿病,要及时发现,积极正确地治疗,防止并发症;(3)三级预防: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就是患了糖尿病的并发症,要积极治疗这些并发症,使糖尿病并发症造成的残废和过早死亡的比例降到最低水平。
篇4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95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96-02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引起的体内代谢失调和高血糖症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统计我国现有糖尿病病人约3000万,居世界第二。[1]由于糖尿病的治疗是终身性的,其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主动配合以及对糖尿病的认识,因此,做好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对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方式
1.1 宣传板报:利用社区黑板报及文化宣传栏,宣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使病人及家属充分认识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1.2 专题讲座:集中社区内的糖尿病人及家属由专科医生及护士有针对性地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把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教会病人。组织病人到社区医院免费体检,并建立病人健康档案。
1.3 个别指导:多数糖尿病人不能接受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表现为焦虑、恐惧,因此,医护人员要理解、关心病人,采取面对面交谈形式,多讲一些治疗效果好,病人积极配合的例子,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病人的信心,使病人知道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终身治疗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同时医生、护士、营养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耐心细致的辅导,教会病人分析病情变化的特点而进行自我监测。
1.4 定期随访:通过亲自上门、电话或门诊每月1-2次与病人保持联系,了解并督促病人行为的改变。
2.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
2.1 心理指导: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多器官功能受损及各种并发症,病人易出现焦虑、恐惧、失望的心理,尤其是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的时候,因此,教育患者戒怒、戒躁、戒忧、戒悲,悲喜有度,知足常乐,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放松,避免紧张超负荷。[2]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要家属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帮助病人,使病人感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饮食指导:饮食指导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最关键的一步,若饮食控制不好,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病人的生活质量。[3]合理、有效的控制饮食,可以减少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减轻胰岛负担,降低血糖。指导病人掌握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注意饮食要均衡,结构要合理,定时、定量进餐,不可随意增减食物。采用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多纤维素饮食。饮食要清淡,烹调宜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多吃大豆、蘑菇等食物,少吃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多吃糙米、青菜、芹菜、菠菜等含高纤维素的天然食品,适当增加牛奶、鸡蛋、瘦肉等含蛋白质高的食品。并忌甜食。教会病人根据标准体重、热量标准来计算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2.3 运动指导:适当的运动能促进糖的有氧氧化,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要根据年龄、身体状况、病情而定。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方式采用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爬山、打乒乓球、游泳、跳绳等,不可间断,要持之以恒。外出运动时,随身携带一些糖果、以防低血糖发生。如果出现头昏、心悸、多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服用随身携带的糖果。对于严重的1型糖尿病病人、严重感染、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等病人不宜进行运动。对于轻度或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的同时,采取运动治疗可以使70%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4]
2.4 用药指导:药物治疗是糖尿病人最基本的治疗,指导病人严格按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注意遵守服药原则,按时、按量、按规定服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用胰岛素治疗者,教会正确的使用及保存方法。注射部位可选择上臂、大腿、腹部等皮肤松软处,腹部注射胰岛素吸收最快,吸收均衡,温度恒定,也不受运动影响,对病人来说腹部更具有可视性,便于病人自作和护理。[5]注意有计划、按秩序地更换注射部位,以免产生局部脂肪萎缩或肥厚。药瓶及注射部位皮肤严格消毒,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胰岛素应置于冰箱冷藏,不可日晒、受热,也不可冷冻。注射前1小时从冰箱内取出。抽吸胰岛素时不要剧烈摇晃,以免产生泡沫破坏药效。普通胰岛素于餐前30分钟注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于餐前1小时注射。口服降糖药物,如磺脲类药物应在饭前15-20分钟左右服或饭中服,双胍类药物可在饭中或饭后服,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反应。指导病人自测尿糖,每日3-4次,分别在餐前和晚睡前检测,并做好计录。用药后如果出现心慌、出冷汗、饥饿感头晕、眼花、手足震颤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口服糖水、糖块、或糖类食品。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为了引导病人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维持最佳健康状态,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充分发挥社区医护人员的作用,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在社区内持之以恒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
[2] 霍兆桥.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3):143.
[3] 刘文莉,邓小琼.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1):122.
篇5
【关键词】?老年痴呆,护理干预,干预者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均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高,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5%,8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20%[1]。老年性痴呆亦称阿尔茨海默病(AD),常发生在50岁以后,占65岁以上老年疾病的8%[2]。目前大多数老年痴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多由陪护工完成,居家期间的生活护理多由家属或保姆承担[3],以上人群缺乏对疾病的相关医疗知识和生活护理干预技能,使大多数老年痴呆患者不能得到专业规范的生活护理干预,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加强老年痴呆患者生活干预者规范化培训,以促进患者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延缓病情进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房陪护工和敬老院陪护工共19人,男3人,女16人,平均年龄:45.5岁;文化程度:高中6人,初中9人,小学4人;陪护工龄:工龄10年及以上6人,5--9年3人,5年以内10人。
1.2? 方法?
1.2.1 培训内容
以老年痴呆专业陪护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工作模式为依据,设置专科知识和护理技能等培训内容,使陪护人员达到具有老年性痴呆专业陪护的基本能力为目标[4],对19位生
活干预者(陪护工)进行为期3个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每周二次。由总护士长、病房护士长等护理人员组成的培训小组执行培训计划。
1.2.1.1 理论培训
①培训内容:包括老年痴呆概念、临床表现、进展、预后、护理等方面;与老年人沟通交流和增加亲和力技巧等。②培训方法:a. 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预者和家庭陪护人员发放护理培训资料,鼓励其自学,护理人员定期指导并检查实施情况。b.集中授课培训:由本中心培训小组承担对干预者和家庭陪护者的培训,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疾病的讲解和咨询。
1.2.1.2 操作培训
①培训内容:日常生活护理干预操作流程与细则。②培训方法:采用个别指导与集体授课相结合,由培训小组承担干预者的操作技能培训,每周两天下午在患者病房进行面对面指导、教授护理技巧,如有需要随时帮助指导。每周三下午陪护者及老年痴呆患者一起参与集体操作指导培训。
1.2.2 ?针对病情进行个体化指导?
根据老年痴呆患者实际病情,对干预者和家庭陪护人员进行细化的护理操作讲解。尤其是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预者,把规范培训知识制成通俗易懂的健康处方样式进行耐心讲解,在护理技能操作要制成易于掌握的操作流程图。?
1.2.3 加强心理护理
老年痴呆是一种不可逆病症,发病机理与环境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①患者早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健忘,进行各项干预训练时多鼓励患者,使患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②掌握沟通技巧,采取诚恳、通俗的语言、恰当的肢体语言与患者建立有效交流。
1.3 干预者生活护理各项操作技能训练细则
1.3.1 对患者自我照顾能力的训练
干预训练要循序渐进,尽可能给患者自我照顾的机会,参与自我管理,尽可能延长日常生活能力,延缓智能衰退。
1.3.2 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训练
选择患者熟悉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日常功能进行干预训练,先协助患者完成训练,再指导患者依照程序完成,最后检查患者独立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集体训练活动。根据干预情况逐渐增加有难度的日常生活功能训练:购物、打电话、能够叫出医生、训练者姓名等。
①进食训练:使用轻便,易于拿取、安全设计的餐具以减低患者使用的难度。食物温度适宜,每次入量适合,缓慢进食,充分咀嚼,每次吞咽后嘱患者反复做几次空咽运动,以防噎食及呛咳。成效:能够使用筷子、勺子和餐具,能够独立进食。
②按时服药训练:早期老年痴呆患者常忘记吃药或服药过量,采用特质药盒,上面注明“早”、“中”、“晚”,初始训练时干预者要严格管理药物以防患者服用过量。闹钟铃声提醒患者按时服药。成效:患者按服药时间独立自行服药。
③穿脱衣服和鞋子训练:按相应季节准备衣服,简单易穿的开衫,弹性裤带的裤子,不用系带的鞋子,干预者要简单、清晰告知患者穿着的步骤,采取等待方式,不可催促患者。 成效:患者能正确穿脱衣裤、穿鞋时间较前缩短视为有效。
④肢体协调性训练:对早、中期的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协调性技能训练和手指功能训练(有资料报道以上训练对延缓老年痴呆有效)。如:站立行走、分拣彩豆、捏橡皮泥和定点投球等娱乐活动。成效:完成动作时间较前缩短,准确率提高均视为有效。
⑤大小便训练:掌握老人排泄规律,按时提醒入厕。尽量穿弹性裤腰的裤子以便穿脱,对于顽固性便秘的老人,饮食适量增加纤维素,给予润肠通便药物。成效:独立完成大小便,不发生尿床和便溺均视为有效。
1.4 考核时间、内容及方式?
培训前、培训结束时各考核一次;内容以老年痴呆专科护理知识,与患者语言沟通技巧和护理干预操作流程;采用笔试、口试和护理操作演练方式进行考核。
2 结果
规范培训后陪护工理论知识和操作成绩比较都有显著提高(见表1)
讨论
3.1 帮助干预者及家庭陪护者及早重视老年痴呆疾病,通过有效的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和护理干预,提高社区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延缓病情发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5】。
3.2 陪护工经过规范培训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成绩明显提高,系统学习老年痴呆病程演变过程和相关护理知识,巩固和强化了陪护工的理论知识;通过操作训练规范了陪护工的护理操作技能;通过集体娱乐活动加深陪护与患者之间情感交流与语言沟通,同时也使陪护工之间相互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陪护工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3.3充分关注干预者和家庭陪护者的心理压力,这些人群老年痴呆护理知识相对缺乏,加上繁重的日常生活护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通过动态的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向他们讲解老年痴呆的临床表现、心理特点及与老年人沟通交流技巧,较好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取得积极配合,对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命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4老年痴呆目前尚无根治的药物和途径,护理干预网络尚未建立【6】。借鉴国外社区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经验,运用科学的护理干预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干预者(陪护工)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护理技能和方法,通过患者自我照顾能力的训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重视心脑血管疾病与AD关系的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10(35):261263.
[2] 王维冶.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6-270.
[3] 卢少萍,符 霞,徐永能,等.早中期老年性痴呆病人的家庭健康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03-405.
[4] 程双云,杨苏萍.对照顾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员的培训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9:11(9)58-59
篇6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006-01
近年来我国形成的房地产热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的眼球,各类房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生存变得日益困难。房地产企业要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及时了解行业信息、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因此,研究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还是对房地产行业发展情况的大概分析,缺乏相对准确的数据说明,本文作者通过对官方数据的收集分析,指出了我国房地产目前的发展情况,并预测了未来几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
1.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可带动其他许多行业的发展,是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三方面带动,这三方面分别是: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由于这三方面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被称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我国于1998年进行了住房改革,房地产行业市场化。自此以后,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从1998~2013年,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年投资增长率高达27.16%,早已从原来的千亿元突破万亿元,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速度。而且房地产行业的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因此,它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仅仅来自于本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来自于它所关联和覆盖到的其他行业。1998年~2013年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总投资额占GDP比重的4.08%~5.76%,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有较大比例,图1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增长变动图:
由上图可以清楚的看出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加,这不仅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1.2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的住房问题。人民的居住条件直接决定了人民的幸福指数,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增加城市保障房和农村居民旧房改造建设,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是保证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大事。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人民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使人们的心情更为愉悦和舒畅。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全国住宅面积不断增加,房地产行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作用日益凸显。
2.我国房地产近年来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最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额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购房热”浪潮的推动下,许多企业转而进入了房地产行业。房地产的投资额在社会总投资额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我国房地产面积逐年增加,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直到2013年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完成率高达90%多,与2012年相比,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0.25%。2014年1月份以来,我国房地产的投资额仍然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2.2区域间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房地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成正比例关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因此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区域间也存在不平衡性。总体说来,我国东部地区房地产业发展比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房地产行业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尤其是一些比较偏远的西部地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直接受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2.3房地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间存在矛盾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的建设量不断增加,这就造成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时期较短,住房像电子产品一样更新换代快,许多房屋建设不久后又被拆掉,那么这些新房的建设不仅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且拆除的旧建筑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就目前房地产的发展情况来看,房地产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
3.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投入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不断增加。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占领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许多房地产企业纷纷采用了先进的建设技术和销售策略,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呢?经笔者调查发现,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在未来将仍然呈上升趋势,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房地产开发经费增加
近年来,房价增长成了人们的热议话题,这不仅指人们的购买价,也指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价。要建设更为新颖、舒适、环保的居室,楼盘建设的预投入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楼盘开发资金投入越多,其建设成果也就越多,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也就越快,反之发展速度就越慢。我国房价的持续攀升和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费的增长正说明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3.2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
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高档舒适住房环境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促使人们的住房购买量出现骤增现象,许多居民不仅拥有一套住房,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多套住房,这虽然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不健康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使许多企业纷纷加入房地产行业。就目前的趋势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增加的局势仍将继续。
3.3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国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技术人员不断增加。这一行业的上级专业土木工程已成为许多高校里面的热门专业和毕业生就业的热门专业,这一方面是因为其较高的薪资,另一方面与其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也有一定的关系。
4.结语
房地产行业是“城镇化”发展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指标和人们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关键。因此及时把握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确保其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和房地产企业应高度重视,做到认真对待、严密控制。以确保我国房地产行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向为民.中国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的量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
篇7
关键词 接种疫苗 结核性脑膜炎 预防 小儿
结核性脑膜炎是神经系统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血管甚至脑实质所引起的病变[1]。结核性脑膜炎在我国发病特点为由于儿童免疫功能不完善,抵抗力较低,防御功能薄弱,其发病率高于成人;农村卫生条件差,营养状况低,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北方冬季长阳光不足,气候寒冷,居室很少通风换气,结核菌易生存[2]。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时间长,预后可癫痫,偏瘫等后遗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病历资料
患者,男,1.8岁,生于偏远农村,自幼有奶奶抚养,经济条件差,居住环境差。患儿1.5岁时行疫苗接种后次日右侧颈部出现皮下结节,家属疑为“腮腺炎”,自购“拔毒膏”外用,结节渐缩小,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村诊所就诊,诊断“微量元素缺乏”,给予补充微量元素治疗,3天后患儿哭闹不止,纳差,腹部触摸有紧绷感,再次至村诊所就诊,给予药物口服治疗腹胀效差,患儿出现发热,体温不详。为求进一步诊治,至当地镇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血象高(数值具体不详),给予输液治疗,当晚患儿全身皮肤冰冷,未测体温。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某医院就诊,疑为“脑炎”,给予药物治疗,夜间体温降至35.0℃,次日体温上升。后又转院治疗,行脑CT,胸CT及腰穿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给予“异烟肼、利福平、毗嗪酰胺、甘露醇、氢化可的松及维生素C”等药物,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住院1周后发现患儿右眼眼裂缩小,双眼右侧斜视,头右偏,口角右偏,右嘴角流涎,右下肢短缩,双下肢不能站立,失语。经2个月康复治疗,患儿双下肢可站立,语言表达可。1.5个月前患儿出现阵发性四肢抽搐,双手指,双足指挛缩内收,夜间为甚,行脑电图检查提示“癫痫”,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液应用,发作次数略有减少。患者神志清,精神及饮食尚可,反应可,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异常哭闹,大小便无异常。无抽搐。查体右眼眼裂缩小,双眼右侧斜视,头右偏,口角右偏,右嘴角流涎,右下肢短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口唇无紫绀,咽部无充血,胸部触诊语颤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呈清音,未闻及干湿性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腹部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四肢活动自如,搀扶行走时右下肢破行。激素减量后予患儿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示白细胞88×106/L,较前反复,前来我院就诊。行胸CT检查排除肺结核,经重新调整激素用量2周后复查脑脊液脑脊液常规示无色清晰,潘氏试验阳性,细胞总数0.01×109/L,墨汁染色未发现隐球菌。脑脊液涂片未发现抗酸杆菌,脑脊液结明三项均阴性。脑脊液生化示ADA 36.00U/L,升高,LDH 17.00IU/L,蛋白0.71g/L,糖2.84mmo/L,氯122mmo/L。
讨 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严重降低人类生活质量。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在于减少脑膜的渗出和脑水肿,减轻免疫反应,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粘连和瘢痕形成,但目前大多学者对结核性脑膜炎糖皮质激素应用适应证的选择,应用剂型、剂量、使用方法疗程及减量时间尚无统一认识,还停留在经验性用药,易致病情反复,降低预后质量[3]。我国结核性脑膜炎的年发病率各地均较高,尤其是农村地区,受经济和卫生条件影响很大,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后并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发病,机体抵抗力强可不发病或呈潜伏状态。小儿接种疫苗时若消毒不彻底可至结核分枝杆菌沿局部淋巴管扩散,在区域淋巴结附近侵入血流,运行至蛛网膜下腔。因此改善基层卫生条件,加强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及业务素质培养对预防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朱莉贞,潘毓萱.结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4-262.
篇8
1健康教育方法
1.1针对患者的年龄,病情特点,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运用书面宣传,口头宣传,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定期随访等形式。
2.2为患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是他们能够相互交流治疗心得,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严格控制血糖的意义。
2.3对老年人活动不便,记忆力差等情况,采用通俗易懂语言及图片等形式进行讲解,并多重复以便记忆。
2健康教育的内容
2.1个人教育:首先糖尿病人自己从思想上重视,并且要认识到疾病的长期性,反复性,摒弃糖尿病暂时不治也没事的想法,只有在思想上足够重视,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
2.2家庭教育:为患者建立糖尿病档案,到患者家中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取得家庭的最大支持,为患者遵医嘱治疗提供家庭帮助。
2.3专业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教育,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生机理,治疗方法等情况。
饮食教育,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病情,指导患者制定糖尿病食谱,按照标准体重,劳动强度,年龄,性别,血糖值,及食物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合理控制饮食的种类及食物的总量。运动教育,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注意运动的量及时间。药物指导。了解各种药物的机理,适应症,禁忌症,胰岛素的使用注意事项。自我监测,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3具体措施
主要进行一对一宣传教育,发放宣传资料,回答患者所提的问题,督促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情况。
3.1糖尿病基本知识:宣传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缺陷共同形成的以高血糖为主的代谢异常综合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如年龄、肥胖、吸烟、活动量减少等生活习惯及其他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的危害,即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发生、预后等。
3.2糖尿病治疗的选择:2型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生率、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要以综合治疗为主,除血糖的治疗以外,还包括血压、血脂、控制体重以及戒烟等治疗,全面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3.3以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即“五驾马车”为核心的宣传:饮食治疗 按患者的理想体重计算热量,按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提供饮食,发放各种食品热量等量交换表,及举例饮食等,督促患者进行饮食治疗,按时、按点、按量规律饮食。
运动方案 鼓励患者饭后散步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尽量使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告知患者胰岛素治疗的益处。
血糖监测 住院患者每天4~7次的手指血糖监测,血糖控制平稳后,每周1天的血糖跟踪。通过血糖监测来调整患者的药物的用量,用事实来教育患者,使其自觉地配合治疗。
学习及教育 鼓励患者学习糖尿病知识,主要是饮食及运动等,并通过患者教育其家属。
3.4低血糖基本知识:教会患者低血糖是怎么回事,认识低血糖,发现有低血糖反应的时候急救措施,并发放低血糖卡片。
3.5胰岛素笔的使用: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笔。
4常见的问题
(1)患者有经常寻求好药的心理,听人说那种好就去买来试,或是看广告吃药,或是相信邮购药品,或经常问医生哪种药能治疗糖尿病。(2)总想比较一下看哪个医生说得对,结果一个医生一个说法,自己无所适从,对每一个医生讲的都将信将疑,按自己的想像去治疗糖尿病。(3)自己读有关糖尿病书籍,以为自己已成为专家,结果往往是断章取义,曲解了本意。(4)糖尿病太麻烦,不想检查,害怕知道事实,或是不愿承认事实,持一种放纵的态度。或是只吃药不愿监测。(5)不愿服西药,认为西药副作用太多又太贵,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又便宜。用中药治疗糖尿病。(6)认为注射胰岛素就像吸毒一样,易成瘾,一用就离不了,一种抵触心理。(7)大部分患者只知道糖尿病是血糖高了,不知道还会发生低血糖。(8)认为糖尿病就是糖类食物吃多了,改吃肉食、鸡蛋,或是听人说荞麦不会产生高血糖,就多吃荞麦,不控制量。(9)糖尿病就是吃多了,什么都不敢吃或者吃得很少,营养缺乏。(10)糖尿病就是把糖都尿出去了,就应该多吃些。(11)工作性质、自身信仰、经济状况、社会因素等不能坚持治疗。(12)降糖药物就是降血糖,如果再饮食控制血糖就降得太低,放弃饮食控制。(13)糖尿病饮食在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不愿执行。
2型糖尿病不仅仅是单纯控制血糖,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才是最终目的,全面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如体重超重、吸烟、活动量少、高血压、高血脂等。人群当中各种文化水平均有,社会各阶层均有。再加上专业医务人员不足,医患关系紧张,使得健康教育更具有艰巨性和难度性。而糖尿病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没有不通过控制饮食糖尿病就能得到控制的。但饮食治疗也是最难有效实施的一部分,主要病因:(1)医务人员的认识不一,专业队伍太少。(2)饮食习惯纠正的本身的困难性。(3)目前,饮食不仅仅是提供能量代谢,与传统文化、社会关系、家庭成员等不能截然分开,导致饮食不仅仅是单纯的饮食。(4)患者将信将疑的心理难消除。
因此,应成立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统一认识,育内容,首先教育医务人员是非常必要的。在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可组织糖尿病患者协会,注重患者的心理教育,使其正确认识糖尿,提高自信心,自觉得配合医生防治糖尿病。教育患者不需要学成一名医生,学会怎样饮食、运动、监测及药物的使用即可。
具体操作中要解决贯彻执行饮食治疗,要给患者计算热量,分配热量,具体到每餐吃什么,吃多少,发放饮食热量等价交换表格。每天检查督促,并监测血糖,用事实来教育患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对糖尿病患者有即时和长期改善代谢的作用,表现为改善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脂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降低血压、改善症状等。
目前糖尿病治疗达标率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医生缺乏对糖尿病全面控制和达标的观念,缺乏对新的药物的认识,未针对基本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治疗,治疗方法落后;基层保健系统不完善;患者缺乏规范的糖尿病的管理,不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恐惧不良反应,恐惧低血糖,治疗依从性差。所以,糖尿病教育还任重道远,仍需要更多的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深入基层宣传,需要糖尿病教育的多样性、统一性。
为患者建立慢性病档案,指导患者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监测站进行监测,出现并发症及时就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定期进行随访,健康体检,了解病情变化,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
我国目前医疗体制决定了基层医院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健康教育,使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错误的做法,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消除思想顾虑,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存活率,避免了许多并发症的发生。搭建患者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相户鼓励,相互比较,增强了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增强了初级卫生工作人员的有关知识,增强了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对策;管理养护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园林绿化是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城市基础建设。近几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绿化建设投入多,规模大,城市绿量有了突破性增加,彰显了城市特色在加快城市园林化进程的同时,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充分表现出来,以下就城市绿化而临的问题及对策做初步探讨。
1城市园林绿化的意义及内涵
城市园林绿化主要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绿地的功能与有关定额指标及分布原则、园林绿化和园林事业的管理理论等。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状况关系养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体现养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必须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与质量,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孔城市园林绿化是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重要的基础,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体现了城市的品位和个性。
实践证明了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有养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加大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与管理,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朝养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将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问题,无疑有养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园林绿化所具有的特点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非常的多样化,这也是它的主要特点。园林绿化不仅具有净化空气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城市居民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城市园林绿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居民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好场所,是完全符合现代城市居民想要亲近大自然的要求的。艺术化的人工植物成就了城市园林绿化,也满足了人们文化心理以及审美的要求。城市园林绿化依靠先进的生态技术、重建技术以及恢复技术等,使其更接近大自然的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保护了地区生物的多样性,并且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平衡。
3 现阶段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3.1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总体建设以及规划、布局都不协调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绿地预留的面积比例是非常少的,相对而言建筑用地的面积是很大的,周围基本没有一些绿化带;与街道绿化带一些地方无法相对应,占地面积也是十分稀少的;大面积、高投资的绿化景观少之又少。在众多城市规划中,其绿化与相对应的环境并不协调,因此在许多城市规划中,由于对绿化与对应环境的考虑不是很周全,所以就出现了园林植物不能使用自己生长环境的情况,给园林植物带来很大的损害。
3.2仅仅强调绿化的景观作用
某些园林绿化单位在进行施工时,把大量资金都投入到奇花异草以及名目树种中,只是一味的追求其外表上的美感,完全忽视了其实际的生态作用,绿化的成本资金大大提高,而实际的生态效益又大大降低,又增大了城市财政的压力。在现阶段,城市绿地在进行规划之前,都是把植物造景当做主要目的,也就是只是注重方案的构思以及创新性,对植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生理周期都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略,这样长期下来,其生态环境的功能必然会受到损害,城市绿投资的浪费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3.3 工作团队施工和管理不规范以及养护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主要表现在建设团队缺乏严格的管理,工程招投标阶段的管理不规范,进入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建设单位内精通城市园林绿化的技术人员欠缺,甚至有些施工为了压缩成本,提高利润,而不去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和监管部门的监控下保质保量的完成,直接导致工程质量差,单调重复的建设问题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城市园林绿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护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系统科学养护管理方法,重建轻管问题依然存在。
4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4.1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应
城市园林绿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保护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方法。很多地方急于求成,单调盲目、互相攀比,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经济建设,却忽视了城市绿化建设,这样的行为并没有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建设不能局限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应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该对园林绿地多一些重视。
要解决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布局不协调,应该要实现生态学原理的合理运用,就是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水文地质以及原生动物植物群落等特点相结合,再构建新的具有地域性群落要有一定的协调性,创造出形象、自然、功能俱全的植物群落空间,实现绿化和美化一体的目标。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根据其地理位置、温度、降水等因素来选择最佳的植物品种,先选择适用性较强、抗逆性较高的树种进行种植,然后在种植其他的外来植物,这样一来既节约了植物的成本费用,又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考虑周全,其外形、色彩、香味以及生态功能都要全部考虑进去。
4.2合理布局及地域特色的体现
在进行绿化设计中,要把城市的特色文化和艺术感结合起来,使园林绿化不仅外观具有美感,其内涵也是很重要的,要具有一定的特色。绿化表现的形式不能只有一种模式,要多种多样,这样所表达出来的绿化形象才会更加的深入人心。在此之后,在进行绿化设计时还需要掌握各种植物的景观特色,然后根据不同的景观特色进行组合配置工作,让绿化变得更加立体化。实践证明,合理的布局对城市园林绿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园林绿化的合理布局,其精华就是把城市的经济与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让绿地在城市中实现生态多样化、环境舒适化的可持续利用的全能功效,建立和谐的绿地生态系统。
4.3对古树名木资源的养护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之所以要高度重视古树名木,是因为其古树名木是城市园林绿化的标志性景观,其历史厚度以及景观价值都是不能轻易衡量的。在对古树名木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需要设立栅栏对其保护起来,定期进行松土、换土、施肥、浇水、吊枝顶枝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养护措施,要保证其有良好的生产状态。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要想实现生态效益和审美特色双重保障,其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时,要高度重视绿地的土壤情况、病虫情况、施肥情况、整修树枝情况等各个问题,要做好相应的防御措施。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高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需要现代化的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加,城市园林绿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在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虽然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的,因此解决城市园林绿化中所存在的问题是迫在眉睫的。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所面临的问题,让园林绿化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双欠,于伸.纸浆模塑板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与开发研究[J].森
林工程,2012,01
篇10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生态环境;耦合
[作者简介]张 维(1982―),女,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朱 青(1974―),男,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张 帆(1980―),男,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江西南昌 330013)
一、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转变过程[1]。通过城市化进程,可以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由此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向城市迁移,二是城市数量的增多,三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四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也必然会出现一些共同的现象: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城市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并逐渐形成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中心辐射发展起来的城市群,用地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大量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和资源的利用体现出多样化形式;农村受到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文明程度和群众素质逐步提升;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快速向城市集聚,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向现代高效的第二、三产业转换;生产制造企业将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
任何区域的城市化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的依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正在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早在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世界正面临着自然资源的严重恶化和生活在城市环境中人们生活质量的加速下降这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城市化对威胁未来生存的全球环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生物圈的变化也越来越影响到城市健康和社会状况[2]。”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化现状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方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规划涉及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0%的国土面积,人口占全省的近50%,而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到60%以上,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江西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提升和突破,秉承了山江湖工程、昌九工业走廊、九江沿江开发、环鄱阳湖城市群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经济的快速发展,意味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将会进入上升的城市化通道。
200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均GDP为1380美元,按照钱纳里的发展模型看,其城市化应在65.8%以上,然而实际只有30.54%。即便到2007年城市化也不过31.9%。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后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对江西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如此多的市县步入快速城市化的通道,很容易造成产业结构、空间布局、配套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混乱,难免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整个区域的持续发展。所以,要想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品质,就必须认真考察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作用。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地域面积的扩张,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中,人口的迁移和地域的扩张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一般来看,影响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对水、气、生物、土地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条件造成影响;二是对能源、资源等支撑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造成影响。与此相对应,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环境也会影响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二者之间可谓是相互耦合。可以预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也会伴随这种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
(一)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现实的生产生活过程来看,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地域扩展,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都会大幅度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更多情况下,还会对生态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对于江西省来说,农业大省的身份在一定意义上也表彰了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覆盖了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和九江、南昌等众多的风景历史文化名城。如果因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长远看来,必然会得不偿失,难以维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但是,与城市化相伴随的还有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之后的城市化能带来更多的环保投资,对前期的环境破坏进行挽救、做出补偿。同时,经济增长之后,还可以通过行政政策干预和清洁环保技术的推广,有选择地调控增长方式,放弃粗放式高排放的经济实体,对污染排放总量加以控制,以通过提高人为净化的能力来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此外,经济发展后的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必然会推高中心区域的房价地价,增加区域内企业经营的机会成本,致使原有的企业迁至郊外,空置出来的土地则转做他用。如果大批企业迁出市区,空置下来的土地将由工业用地转作商业用地或者居民住宅用地,而郊区的农业用地可能也随之变为工业用地,这将会加速城市内部土地功能置换,从而改变原有的土地使用格局。而大量移至郊外的企业,必然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的进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的支持,自然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内的光电生产、新能源生产、生物制药、铜冶炼、钢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能源基本都来源于自然环境。而且,即便取得了优良的成果,脱离适于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成果人类也难以享受。
如果区域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超出生态环境可以消化与承载的能力,区域生态环境就会出现恶化,城市化进程最终将被遏制。作为涵盖庐山、长江、鄱阳湖等名山名水名湖于一体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果城市化发展破坏了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得居住环境的舒适度降低,居民纷纷到外地寻求适宜生活的环境。这个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可将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挤出”中心城区,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经济增长也会随之丧失动力,最终造成城市的衰退,从而阻碍甚至逆转了城市化的进程。即便是生态环境破坏之后再来进行保护,可能也会占用发展经济的有限资金,使得经济增速下滑,从而放慢城市化的步伐。
如果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速度过快,难免破坏资金利用的最优经济原则,扰乱健康的投资市场。这必然会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投资环境的竞争力,使得优秀的企业和资本离开这一区域,进而减缓城市化,从而抑制城市发展。城市化的正常发展速度将因资金的缺乏而不能跟上,生态环境也将最终失去建设的依托,经济增长则无从谈起。
因此,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来说,尤其要重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城市化的耦合作用,关注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城市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为了避免资源高消耗之后的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破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之协调发展。
(一)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城市化而带来的城市人口增加也伴随着生活资料增加,由此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活噪声也将会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最终都会作用于城市中生活的个人。因此,应该从个人出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口众多的实情,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现状和环境被破坏后可能带来的各种恶劣后果,增强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奠定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人文基础。
(二)规划合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从时间上来看,不能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短视的追求会耗尽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增长的能量,使得经济增长后续乏力甚至出现经济衰退。单个企业可能难以把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政府应该对企业,特别是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以避免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从空间上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的城市化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该区域或者江西省范围,应该从长江流域甚至全国范围来评估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让规划者充分了解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该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考虑到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出发,根据区域内各城市的自身特点和原有条件,统筹兼顾区域内城市的经济利益,为了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合理规划区域城市化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进程,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城市群。在考虑经济增长的时候,不能超越脱离区域生态环境最大容量的限制,避免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再次出现。充分考虑区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水、空气、土地等资源的影响,结合各城市的规划要求,保障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防范破坏性生态灾难的发生。
(三)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的直接成果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消费产品的增加,即是消耗的增加。为了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必须设法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来说,应该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将目前“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的资源使用形式转化为“资源一产品一再资源化”为主体的循环经济[3],以此减少资源的消耗。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平时的经济生活,实现产业的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积极发展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为主的农业经济,大力推行集约化、精细化、环保化的工业生产[4],并依托区域力量辐射整个江西省范围,在保障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同时拉动全省经济发展。
(四)鼓励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它们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都是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除了在政府监管之下让企业减少排放外,为了保障经济增长,更关键是在后期加强对污染物的综合防治。而这种防治,要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环保监控体系建设,应用生态学原理创造生态技术等等。为了将生态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就必须从政策支持、资金拨付、税费减免等方面鼓励各种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8,(2).
[2]王如松,周启星.城市生态调控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 上一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认识
- 下一篇:生态修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