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

篇1

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片面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国际劳工标准》、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SA8000认证》,或者相反,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捐赠或企业所做的公益事业。

前些年,有关强制推广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传言,一度曾在东南沿海的出口企业中引起震动。人们仿佛以为,似乎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就是“SA8000”认证,“SA8000”将成为新的企业管理的“潮流”。

最后,终于逼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出面辟谣,阐明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并非SA8000,通过SA8000认证也不能完全说明企业就履行了社会责任。

其实,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既包括基本的社会责任,也包括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做到了遵守法律、依法纳税并保证了员工的生产安全、职业健康,就可以说这个企业履行了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但还不能说这个企业已经达到了较高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反过来,如果一个企业为社会公益事业做了大量的捐赠,然而,它在基本的社会责任方面受到了谴责或投诉,比如,这个企业发生了较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或出了生产安全事故等,那么,也不能说它很好地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守则”不应只为应付检查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工问题也日益突出,并被国际社会所关注。

一些劳工组织和跨国公司还针对中国的劳工问题,制定了专门的“工厂守则”或“企业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遵守。如美国国际劳工权利基金(ILRF)、全球交流组织(Global Exchange)等21个劳工组织、消费者组织、人权组织联合起草,并联合多家跨国公司签署“中国商业原则”。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厂家为了获得订单而应付检查,使得劳工标准的监察认证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问题,甚至有一部分的企业为了通过检查认证而不惜向检查认证人员提供作假的工资单和工作时间记录等等。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作为国内部分企业,是为了获得订单而不得不接受的行为,作为跨国公司,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这种在具体实施中既没有和国内的劳动执法和监督机构相结合,又没有其他的非盈利机构监督,致使这一监督认证方式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于一些劳工标准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在中国实施的性质和实施办法,必须加以认真分析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绝不是增加负担

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认识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较为模糊,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视为企业之外的事情,只看到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所造成社会成本的负担,而没有看到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提供的发展机会,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向政府,推向社会。

篇2

关键词:社会责任;本质;绩效;衡量指标

1、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研究

1.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演变

1.1.1国外研究演变概述

1916年,克拉克(Clark,J.Maurice)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大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相当熟悉,不需要到1916年还来重新讨论,但是迄今,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

20世纪30年代,哈弗大学法学院教授多德(Dodd)认为“公司经营着的应有态度是树立自己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伦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及以后,大量研究者转向从多种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从社会责任战略和实施过程的进一步研究衍生出企业社会回应概念,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对社会主动回应的行为,并发展了社会绩效及其模型,从公共视角提出社会责任的决定是一个公共参与的过程。

1975年Sethi 指出社会责任是将企业行为提升到与当前流行的社会规范、价值和目标一致的层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社会表现概念,意图提供社会责任管理框架,并试图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全面衡量。

1.1.2国内研究演变概述

2003年陈宏辉和贾生华将社会责任本质定义为企业对复杂契约系统的回应,这组契约系统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企业必须对其经营所在的社会系统的要求作出回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005年张文魁认为我国企业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完成了企业社会责任。

2009年李心合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系列经济契约和社会契约的集合体,社会契约反映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公共利益关系,以规定社会责任和效用为主要内容,该契约内容也许会含糊不清,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履行社会契约规定的内容。

2011年花双莲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内部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企业对非所有者身份的全部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响应。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现阶段下企业社会责任本质就是企业为实现其最终经营目标即生存和发展的目标而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所承担的的义务。

1.2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不同观点

1.2.1国外的不同观点概述

1979年卡罗尔(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慈善责任)。1985年Ullman 认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一堆寻找理论的数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寻找理论的数据”。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1991年阿奇·卡罗尔(Arehie Carrol)认为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针对每一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可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范围。

2001年兰托斯(Lantos)将其分为伦理型、利他型和战略型三个层面,伦理型对应卡罗尔提出的前三种,利他型和战略型是对慈善责任的进一步细分。

2003年Schwartz&Carroll将其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领域。

2007年迪马·加玛莉(Dima Jamali)将其分为强制型和自愿型两大类,分别对应于兰托斯的伦理型责任和拉罗尔的慈善责任。

1.2.2国内的不同观点概述

2003年国内学者陈志昂和陆伟将其划分为法规层面、标准层面、战略和道义层面。

2004年陈宏辉和贾生华认为满足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需求就是履行不同层面的社会责任。

2006年王竹泉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并根据是否有权或实际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象就是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签订的契约。

2011年花双莲将其分为份内和自愿两个层面,份内社会责任是企业依据交易契约或社会契约及法律规范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尽的基本责任;自愿责任是超越份内的资源社会责任,它属于卡罗尔的“慈善责任”、迪马·加玛莉的“自愿型”部分,直接对应于兰托斯的“利他型”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针对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内部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竞争者、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衡量指标

2.1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指标

1998年Stanwich 在Carroll提出的CSP(企业社会绩效)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认为企业社会绩效的多维度包括企业慈善(用捐赠反映)、高层管理人员(用薪酬和奖金来衡量)、员工(用董事会和企业中女性和少数民族人数来体现)、自然环境(用有害物质排放量来表现)及股东(用企业的获利能力来说明)。

此外,还有SA8000、DJSI(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KLD指数(被利益相关者理论权威Wood & Jones认为是研究设计最好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澳大利亚的崇德(Reputex)

2.2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指标概述

2009年杜炜、穆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企业财务指标的勾稽关系,用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针对的对象有股东(3个指标)、债权人(3个指标)、员工(5个指标)、经营者(3个指标)、消费者(3个指标)、商业合作伙伴(4个指标)、政府(4个指标)、社区(4个指标)、环境(9个指标)。

2010年姚立根、王华东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了13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一级指标有经营责任、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谐责任。

2011年王凤华设计了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责任指标(4个)、法律责任指标(3个)、伦理责任指标(3个)、慈善责任指标(3个)。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根据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等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自身特点的不同,针对不同的企业应有相对不同的具体衡量指标,但衡量对象都是上述所述的对象,具体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理解不清,定义多种多样的情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概述提出本文认同的对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理解,认清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衡量指标的研究成果,指出其衡量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以后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打下基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JP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20-130

[2]花双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论文,

[3]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3,(11):60-61

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逻辑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8-3758(2012)03-0205-07

研究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标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如下:第一,我国沪深两市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2011年沪深两市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总监史多丽在“第九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表示,未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将逐步扩大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范围,推动沪市全体上市公司践行社会责任。但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出现了质量问题,例如,2011年4月29日,双汇发展(000895)在所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广受关注的“瘦肉精”事件只字未提,舆论为之哗然,这严重背离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预期。第二,我国已有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标准未进行规范。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1.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回顾

(1)学术界的观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应当具备的质量特征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陈国辉(2007)认为企业对所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处于“只求近似”的情况。而且,国内研究者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的规范类论文很少,例如,宋献中、龚明晓(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无偏性、充分披露等六个特征,但他们并未阐明这六个特征的逻辑推理过程。陈政(2007)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够真实、中立、完整,但是,他的样本仅有2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还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

(2)企业界的观点。企业界并不是简单地采用学术界或者会计师事务所、非政府组织的某一观点,而是有各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独特的理解。在企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上市公司中国远洋(601919)的观点,该公司连续三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中心评价为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领先者。该公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达到完整性、中肯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可靠性等七个质量要求。

2.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回顾

(1)学术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stes和Lamberton的观点。Estes(197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三个层次,共包括20项内容:相关性、无偏性、可理解性是第一层次;及时性、可鉴证性、独立性、完整性、可审验性、可比性、清晰性是第二层次;重要性、本土性、谨慎性、可接受性、稳健性、一致性、数量性、货币化、配比性、尊重媒体等是第三层次。Estes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分为不同的层次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说明这样分类的理由,所以他的分类的逻辑性不清晰。Lamberton(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透明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审核性、相关性、可比性、清晰性、中立性、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包容性等11个特点。Lamberton提出观点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分出具体的层次。

(2)非政府组织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全球报告发起者(GRI)与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的观点。全球报告发起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平衡性、可比性、及时性、精确性、清晰性、可靠性等六项内容。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包括重要性、完整性和回应性三个原则。

(3)会计师事务所的观点。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所鉴证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具有的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实质性、包容性、可比性、时效性、清晰性、平衡性等六个特点。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者或者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标准目前并没有形成公认的观点,而且在逻辑上、层次上也不够明确。通过对上述不同观点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平衡性(完整性)、可比性(一致性)受到的重视最多,七类不同的标准都予以赞同,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正面、负面信息都能够披露是受到最多重视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可比性也是受到最多重视的;清晰性标准有六类不同的标准赞同;及时性标准有五类标准赞同;精确性标准有四类标准赞同;可靠性、相关性、无偏性共有三类标准赞同;重要性、回应性、包容性、透明度、可审核性共有两类标准赞同;充分披露仅有一类标准赞同。充分披露与重要性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企业披露过多的冗余信息可能会削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搜寻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笔者不赞同充分披露这个信息质量要求。此外,以上的分类中,研究者或者非政府组织没有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的不同特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目标等进行分层次的分析,笔者所构建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分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分类与质量特征

必须说明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既包括会计信息又包括非会计信息,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的界定,既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一些特点,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本身固有的特点,不是单纯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下面,简要说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逻辑推理过程,基本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1.现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无法用于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出台了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但是,这些质量特征要求不能用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了除会计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根据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的观点,“在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贡献、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信息,尽管属于非财务信息,但是如果有规定,或者使用者有需求,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认为社会责任信息不属于财务信息或者会计信息的范畴。此外,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独立于企业年度报告单独;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从2011年1月1日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独立于年度报告单独披露。因此,基本会计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无法约束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需要进行单独的探讨。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具有的复杂性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既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内的信息,又有表外信息;二者之中又以表外信息为主。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环境设备的支出、捐赠金额、排污费、雇员的工资和福利支出、排污权(无形资产),这些都属于会计信息的范围。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之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体系、行动规划、控制手段、机构设置等)、捐赠的对象、社区服务的内容、供应商的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对产品质量的改进、通过的各种环境保护标准、质量标准、人力资源认证、安全认证等。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这种复杂性,笔者在考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的会计信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中的部分内容,例如,一般性的约束条件、首要信息质量、次要信息质量等。

3.非会计信息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具有的特点

(1)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不同。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以财务报告内的定量数据为主;而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则包括大量的非定量信息,以描述性内容为主。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具有优先满足次序。对于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要考虑满足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要求,但是,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则不能单纯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作为首要要求。原因如下:投资者的个人理性与整个社会的集体理性并不完全一致。投资者往往更加重视企业的利润或者现金流,对于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承担多少,未必能够作出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投资者不够老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在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的设置上,考虑了针对投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回应性”特征和“可比性”特征。“回应性”是企业要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回应”,例如,双汇发展(000895)要对“瘦肉精”事件作出“回应”,但是,企业没有这样做,当然导致公众的质疑和不满。“可比性”是通过不同年度和不同企业的对比,要让公众看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业绩是改进还是退化。

4.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是否有逻辑关系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作为首要质量特征,把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作为次要质量特征,但是,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之间缺乏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也就是二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都考虑了首要特征和次要特征之间的解释和被解释关系。笔者也赞成首要质量与次要质量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内容

按照上述的逻辑推理和考量我国的制度背景,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体系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点;第二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第三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进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约束条件;第四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包括回应性、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第五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是对首要质量特征的解释,包括针对性、全面性、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可鉴证性、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及时性、数量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等11个次要质量特征,以上五个层次共18个质量特征。

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点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包括股东(控股股东、分散投资者)、社区居民、消费者、环境保护组织、企业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的相关部门等。不同的使用者的特点又有所不同。

(1)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决定了董事会的投票权,因此控股股东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处于掌握和控制地位的。

(2)分散投资者。与控股股东的地位不同,广大的分散投资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但他们也需要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例如,按照欧洲联盟的碳减排要求,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的航班全程排放二氧化碳都将纳入EU-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这对于国内航空公司类的上市公司具有极大的冲击力,无论这类上市公司是否妥善地处置了问题,都必须在恰当的时间对碳减排情况进行披露,以便于分散投资者进行是否抛售股票的决策。

(3)社区居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周边区域就是社区,社区问题在我国往往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有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是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噪音、粉尘、污水等等,而最先受害的就是社区居民。

(4)消费者。“达芬奇家具”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坑害消费者的事件不断出现,企业刻意隐瞒某些对消费者重要的、但又不在国家检测标准之内的信息,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5)环境保护组织。环境保护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对于环境保护起到监督作用,尽管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执法权,但是,作为志愿者,其影响力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向政府部门投诉等多种手段对企业施加影响。我国比较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有“自然之友”、“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和平组织中国办事处”等。

(6)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是必然的,例如,企业的生产安全问题、是否欠薪、是否有职业发展规划等等。当前,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要求中,对雇员责任的披露要求是较为细致的。

(7)供应商。企业的供应商如果是社会责任的履行者,也有助于本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例如,虽然苹果公司声称“无论苹果产品是哪里生产,苹果承诺确保最高标准的社会责任”,然而,事实情况是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出现的社会责任问题非常多,例如,供应商之一的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为苹果公司生产触摸屏,该公司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擦拭触摸屏,但正己烷会引起员工的神经损伤,多名工人患上职业病,但赔偿金额仅有不到十万元。苹果公司的另一个供应商富士康则发生了多起员工跳楼事件。由此可见,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将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关注的内容之一,企业有责任取消不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供应商的订单。当然,反过来说,供应商也可以不给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不良的企业供应产品。

(8)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包括债权人、被赞助的单位、接受捐赠的对象等。中国远洋公司总裁魏家福认为,企业的合作伙伴有权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例如,债权人是较为重要的成员,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的还款记录以及诚信情况。再例如,被赞助的单位要考虑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是否存在违反企业社会责任而赚钱的行为,否则可以拒绝接受捐助。

(9)政府相关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者。例如,政府关心企业员工的安全事故率与赔偿情况、环境污染情况、纳税情况等。不同的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关注重点。

2.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不同,所关注的信息的种类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投资者决定是否要继续投资该公司;环保主义者决定是否要对该公司进行抵制或者支持;政府决定是否要检查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或者进行相应的处罚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是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在投资者当中,要特别强调分散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原因在于企业的控股股东是董事会成员,拥有信息优势,分散投资者则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当然,其他利益相关者虽然不投资企业的股票,但是,同样具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知情权。例如,社区居民有权了解企业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的污染程度;政府相关部门要了解企业的纳税、环保等责任履行的情况。因此,要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从国际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来看,并不存在一种信息对另一种信息的取代情况。

3.一般性的约束条件

(1)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表述上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且表达含糊的句式等影响读者理解的内容。专业术语要转换成大众可以理解的表述方式;过于复杂的句式使读者要仔细推敲;而过于简单且表达含糊的句式则会让使用者陷入难以理解的状态,例如,在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部分企业在职工权益方面,仅简单表述为“本公司有完善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薪酬体系”,但具体情况如何,则不得而知。

(2)收益大于成本。对于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来说,是一种信号传递行为,如果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成本大于收益,则不满足修正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例如,一个中小规模的企业一定要使用特大型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软件来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成本必然大于收益。对中小企业所带来的往往是压力,而非信号传递行为所带来的动力。

(3)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如果包含过多的冗余信息,将使得报告使用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应当考虑提供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重点关注的信息,而非提供过多的、并不受到重视的信息。例如,企业热衷使用各种照片的现象就不符合重要性原则。

4.首要信息质量特征与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首要信息质量包括回应性、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四个特征,不同的次要信息质量特征用来解释不同的首要信息质量特征。

(1)回应性。回应性是指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中任何一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质疑,企业都应当进行回应。例如,员工对生产安全方面的质疑,企业应当进行具体说明,包括安全设备的种类、金额,企业在该方面的制度规范等等;再例如,环境保护志愿者对企业的污染问题提出的质疑,企业应当披露环境保护设备的种类、支出的金额、制度规范、耗费的水力和电力等。回应性由两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构成:

①针对性。针对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说明,尤其是对主要矛盾要有针对性地回应,但不能忽略对次要矛盾的关注。在《矛盾论》中指出,要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不能忽略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针对性就是要对社会责任问题中的主要矛盾以及那些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下转化为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并作出信息披露。

②全面性。全面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既应该包括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成绩,也应该包括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失误。例如,前述的双汇发展(000895)就没有披露“瘦肉精”事件。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信息,都应当公允披露。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是真实的。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手段有很多,例如,请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管理层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出具保证等。在2009年和2010年,我国已经有30家上市公司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这对增进可靠性是有益的。当然,如果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将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要在权衡其利弊得失的情况下确定是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可靠性包括下面三个次要的信息质量特征。

①反映真实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是真实的,不存在虚假的、引起歧义的信息。

②中立性。中立性又称为无偏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者不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提出任何的倾向性,例如,对员工利益比较重视,披露较多,而环境保护信息披露较少等等。

③可鉴证性。可鉴证性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请独立第三方进行鉴证。可鉴证性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

(3)可比性。信息可比性将降低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可比性包括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两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①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同一个企业在连续几个不同年度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执行情况的比较,可以使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进步或者落后有清晰的认识。同一企业不同年度的信息比较,在我国还存在着时间短的问题,因为201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共有47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个别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年度较多之外,大多数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仅涉及2~3个年度。该次要质量特征将在年份较多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是指报告使用者可以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差异。目前,我国的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都是按照环境保护、社区、雇员、中小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来逐渐展开的,虽然在不同的内容方面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报告使用者可以在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之间比较差异。

(4)相关性。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包括及时性、数量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四个次要的质量特征。

①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达到“在信息失效之前传递给需要的人”的要求,但是,如何衡量“失效之前”是主观判断的问题,尽快地披露则是必要的。例如,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捐赠问题,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万科董事长王石因为“慈善负担论”和“万科员工限捐10元”而被网友质疑,王石的观点抛出之后,万科A股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下跌就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后引起市场反应的一个例子。

②数量性。数量性是指社会责任信息应当更多地强调货币和数量信息。例如,Hai&Shiu(1990)的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投资机构和其他投资者更加重视以数量的、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责任信息,而对于描述性信息则重视程度很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活动时,应当对可以量化的内容数量化,以增加决策有用性。

③预测价值。预测价值是指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以预测企业的未来前景。例如,碳排放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境保护的一个方面,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碳排放信息,可以测试企业是拥有碳排放权还是碳排放负债,并提前作出恰当的市场反应,这就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预测价值。

④反馈价值。反馈价值是修正以前的判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会有进步或者退步,因此,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新信息的出现而对以前的判断作出修正。例如:在“万科王石”事件发生后,万科A股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下跌就是投资者作出的第一次“反馈”。之后,王石宣布万科集团在3~5年内出资不低于1个亿参与地震灾区灾后百姓安置、房屋修复和重建工作,而且是纯公益性质的支出,此后,股价止跌反弹,这是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出的第二次“反馈”。这说明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要注意反馈效应。

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经济法律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萌发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必然容易导致权利和力量集中到少数企业手中,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将如何使用这一力量和权力的担忧,以及对如何约束和规范这种力量的思考。这种担忧和思考就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萌发。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最早是1916年克拉克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一文中提出:"大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相当熟悉,不需要到了1916年还来重新讨论。但是迄今,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此后,围绕企业社会责任,众多学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积极的研究。

1931年,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教授伯利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作为信托权利的公司权利》一文中就提出"那些赋予企业及企业管理者的权利就是时刻维护股东的权益,当他们行使的权利危机股东利益时,则必须予以限制",给企业权力的使用正式地加上了一个"紧箍咒"。次年(1932),时任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的多德同样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管理者是谁的受托人》一文,对伯利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多德认为"创造超额利润不是企业存在的唯一原因,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还应服务于整个社会。"对此,伯利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强调在建立起对其他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前,企业还是要最大限度的做好对股东的责任。1953年鲍恩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还首次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因此,此书也被视为划时代的著作,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而鲍恩也被推崇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的建立

麦克奎尔在1963年明确地将企业社会责任延伸出经济和法律范围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7O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得到了扩展。1978年,弗雷德里克关于企业社会响应的著名论文--《从CSR1到CSR2:企业与社会思想的成熟》才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文中明确定义了"企业社会回应为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响应从定义上给出明确区分。20世纪70年代中以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又不断衍生出公共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经济伦理、企业公民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衍生也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是否需要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转向"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1979年,卡罗尔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的概念,即"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法律上、伦理上和自行裁量的期望。"

三、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融合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者相关理论成为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最常依据的理论框架,两者出现了全面结合的趋势。伍德(1991)是理论研究上第一个正式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广义企业社会责任里的学者。她在《再论企业社会表现》一文中指出:"相关利益者不仅根据自身的利益,而且基于他们对公司社会责任原则的理解与可接受度以及与企业社会表现的关系来对企业社会表现做出不同的评价。"克拉克森则是第一个在实证研究上从利益相关者管理角度来衡量企业社会表现的,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为分析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四、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踏上企业公民之路

进入21世纪,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又产生了企业公民的概念。其中,范·卢杰克(2001)认为,之所以产生企业公民的概念,是企业重新认识了其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那就是基本等同于社会中的公民,并与公民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韦多克(2000)则对各种评价企业公民行为表现的方式进行了归纳,指出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者理论的结合。罗格斯登和伍德(2002)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公民混合经营模式。"阿黛尔(2004)则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全球企业公民是看待跨越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

五、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思想

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较晚,最早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该书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但是过于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过于狭窄。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从法学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进入21世纪,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以后,涌现出一大批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如陈宏辉和贾生华(2003)基于综合社会契约观率先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周祖成、陈炳富(2005)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陈宏辉(2004)、沈洪涛和沈艺峰(2006)、田虹(2006)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推进。颜剩勇(2007)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推动研究者进一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衡量。唐更华(2008)、黎友焕(2008)和兰建平(2008)对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推动了我国企业展开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发现:(1)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2)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应该在法律和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运行,除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外还应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有关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方法还比较缺乏,各国学者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管理实践。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还应更多地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等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力求以实证研究的结论,促进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知峰,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起源、发展与动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8,(11).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4]沈洪涛,沈艺峰.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篇5

实际上,作为代表国务院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国资委自成立以来就持续推动央企履行社会责任。去年,国资委启动了为期两年的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确定了13个管理提升的重要项目,其中一个就是社会责任管理。

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对记者表示,“我们力图通过提升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融入企业战略、治理和日常运营的各个流程之中,实现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的有效融合。”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记者:2012年,国资委将社会责任管理作为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领域,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彭华岗: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做得好不好,不能仅从一两个社会责任议题的表现来看,核心和关键是要看这个企业是否实现了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的融合。2012年我们将社会责任管理作为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领域,也是希望企业能够真正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日常运营中去,真正建立履责的体制和机制。

首先,希望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进行重大决策过程中,充分体现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理念,不仅要分析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也要综合分析对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次,希望企业将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融入企业日常运营,既包括融入到研发、设计、投资、采购、生产、销售等日常经营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也包括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风险管理、业绩考核等企业运营各个职能体系,实现全方位融合。此外,还要将社会责任融入供应链管理,通过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安全环保、合同履约率、员工权益保护等社会责任议题的评估,择优选择社会责任感强的供应商,促进供应链共同履行社会责任。

记者:目前,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你认为央企的社会责任理念有何特点?

彭华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决定了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方向,也决定了这项工作的深入程度。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要对社会负责任。目前尽管很多组织对社会责任都有各自的理解,但一个比较权威盼理解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社会责任指南(ISO26000)中提出的社会责任概念。国际标准化组织认为,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是组织将社会和环境考虑纳入其决策和活动,并且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的意愿、行为和绩效。

中央企业在推进社会责任工作中逐步认识到,必须立足可持续发展深化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企业只有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服务,才会有自身生存发展更广阔的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运营全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央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前提。

目前,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已经从基于纯粹的道德驱动、基于社会压力回应,逐步演进到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追求。许多中央企业结合社会责任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下功夫梳理企业使命、愿景和价值观,逐步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社会责任观。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记者:截至2012年底,所有央企都了社会责任报告,这是一个可喜的消息。从目前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央企有什么意义?

彭华岗:开始我们对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只是倡导性的,2009年提出要在三年内所有中央企业都要社会责任报告,去年这个目标实现了。就中央企业而言,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实现了多重价值。

一是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深化。许多企业在编制报告过程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进行提炼,对实践进行系统总结,这对责任理念在企业内外的传播和责任意识的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是促进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完善。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许多企业成立了专门机构,组建了专业队伍,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这成为中央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系统深入地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础。

三是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许多企业根据报告的框架和内容,逐步探索建立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将这些指标与国内外领先企业进行对标,发现自身缺项弱项指标并加以改进完善,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四是提升了企业的沟通水平。编制报告,增强了企业透明度,为外部利益相关方评价企业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促进了利益相关方参与企业发展,促进了企业声誉提升和沟通交流。

记者:你认为央企社会责任报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彭华岗:客观地说,尽管当前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走在了国内前列,有的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无论是社会责任报告本身,还是其他社会责任工作,中央企业依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最大的挑战来自认识问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这项工作,但有的程度还不够,一些企业仅仅将报告作为宣传工作的一个方面,尚未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乃至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核心价值所在。

彭华岗:央企社会责任不是编写材料。另外,报告本身的质量也有待改进。许多报告披露的信息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一些报告只是一份“成绩单”,对存在的问题披露分析不够。报告规范性也有待提高,从参考标准、时间、编制和形式都需要改善。

此外,报告编制过程中的沟通、后的传播、意见的采集与反馈等多个环节,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都还有待提高,这是一个重要挑战,也是发挥社会责任报告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点。

我们希望企业更加重视报告编制工作。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过程,不是几个人一个小组在一起编写一个材料,就能够完成的,而应该一个深化理念、全员参与的过程。我相信,如果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是为了编写而编写,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宣传册,而是着眼于查找企业自身履行责任差距、寻找更好的履责方向,是由企业高层亲自推动的,是通过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的,那么认真编写报告的企业将会产生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写过程重于报告本身,编写过程中梳理管理体系产生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报告本身的沟通价值。

逐步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机制

记者:目前,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呈现出许多亮点和特色,国资委在这背后做了哪些工作?

彭华岗:早在2008年初,我们就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目标、主要内容和措施。2011年9月,我们了《中央企业“十二五”和谐发展战略实施纲要》,从战略层面对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进行了部署。2012年5月,国资委成立了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指导、战略决策和制度完善。此外,我们还通过召开社会责任工作会议、开展社会责任培训、征集优秀社会责任实践案例、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引导中央企业不断提升社会责任工作能力和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2012年,我们又将社会责任管理列入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的重点专项,推动中央企业建立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

记者:国资委如何对央企改造履行社会责任进行评估?

彭华岗: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绩效评价作为闭环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提升社会责任工作能力水平将起重要促进作用。去年,我们通过开展《中央企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研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形成了适应中央企业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条件成熟时将建立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我们也将推动中央企业在现有的统计体系、信息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完善自身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逐步推进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总的想法是,通过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社会责任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全面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

篇6

2008年6月20日,第三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记者研讨班”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记者研讨项目”由《WTO经济导刊》发起,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资助支持,旨在为媒体之间以及媒体与专家、企业之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提高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认识,进而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健康发展。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记者研讨班”第三次活动的主题是“共同解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很少有人能准确地理解它。为了提高沟通交流的效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研讨班除了记者和专家之间的交流,还有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及法国国际检验局中国工业与设施事业部等企业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研讨会上,记者、专家和企业代表就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以及报告的动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厦门大学博士、《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专家郑若娟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起源和发展》为题向参会记者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演进、报告的作用和内容以及目前全球和中国的现状、发展趋势。中国大唐集团总经理工作部主任解松介绍了他们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践,这让参会记者不仅从理论上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且对报告的可操作性也有了形象的认识。

思想的交流总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参会记者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当前人们关注的各种焦点问题与专家、企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对企业报告的内容的权威性和动机表示好奇,也有人建议报告的编写是否该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记者们当然也不会放过时下网络热议的一些话题,比如,我们该如何看待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它是一种道德责任还是自愿性责任?企业在报告中该如何披露自己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等。

参会嘉宾的多元化使得本次研讨会比以往更加富有成效,媒体记者和企业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增进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沟通改变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将媒体对企业的质疑和企业对媒体的警惕变成两者彼此信任,相互合作。通过交流,参会记者认识到企业除了希望媒体宣传他们做得好的方面,也并不忌讳媒体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只要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发现问题反而有利于企业进步。20日下午,作为研讨班活动内容的一部分,记者一行来到了大唐集团下属的高井电厂,通过现场参观,记者认识到大唐集团的社会责任报告决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公司形象或迫于政策压力,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报告中的内容也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本次研讨班为媒体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媒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报道水平。

篇7

虽然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迄今为止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范围和性质仍是众说纷纭,其原因在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随实践不断发展的概念,呈现典型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点。所谓阶段性,指的是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不同;所谓地域性,指的是同一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Sethi(1975)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和认知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会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时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项对15个国家的12000名经理人的调查显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先后顺序在国际间有很大的变化(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2002)。“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是逐步演进的,唯有置身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领会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整意义”(Eberstadt,1978)。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简单套用西方现成的分析框架可能会导致偏差。国内虽然也不乏有对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本土化”的探讨,但现有基于我国制度背景的,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总体来说比较有限,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的差异化研究还相对欠缺。本文拟在对高管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期得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研究方法

(一)样本

本研究对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地的14家企业的22名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其中包括国有企业6人,民营企业12人,外资企业4人。平均工作年限14年,其中男性19人,女性3人。

(二)访谈提纲

为尽可能引导受访者充分表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以企业高层管理者为访谈对象,进行现场访谈或电话访谈。本文研究的主要访谈问题共2个:

结合贵企业实际情况以及贵企业所处行业背景,您觉得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哪些方面?其中,哪一方面的责任是最重要的?您能简单地按重要程度排一个序吗?

您觉得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是一样的?他们之间都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三)访谈记录程序

本论文的调查中,访谈小组由2名成员组成,事先通过对访谈提纲进行学习讨论,对容易产生的歧义进行沟通,确保对问题理解一致。访谈时由一人负责提问,另一人负责录音、记录和补充。访谈在取得访谈对象同意后进行了录音。所有访谈材料都在结束当次访谈48小时内进行了材料整理和文字录入。录入后由访谈小组成员共同补充整理,以保证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研究结果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构成

笔者根据对访谈笔录的整理,本文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高管认为,企业要承担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盈利,其次,还有守法、就业、顾客、员工、慈善、环保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家典型描述见表1。

本文将受访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重要程度的排序做了统计,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具体见表2。其中,第一层次是企业必须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第二层次是与企业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社会责任,第三层次是与企业的发展间接相关的社会责任,三者均属于企业自愿履行的社会责任,注重履行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比较

从访谈结果来看,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均具备一定特征,并存在差异性。典型描述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差异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国有企业首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为国家免费或低价提供大量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其次才是盈利,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社会目标要优于其经济目标。

民营企业承担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盈利和提供就业岗位。

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注重对消费者、员工和公众承担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并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纳入企业整体战略规划。

结论与讨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具有多层次性;二是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均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是其社会责任内容有差异。具体讨论如下: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具有多层次性

我们之所以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层次性观点,是因为:

第一,许多企业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责任概念的科学认识,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做慈善,从而对履行社会责任持消极态度,或是在履责过程中本末倒置,连最基本的职业安全与产品安全都不能保证。近年来各地频发的矿难,劳资纠纷、产品安全事故以及环境污染事故都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企业缺乏社会责任自主治理的意识,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还满足于只承担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漠视企业中小股东、雇员、消费者、社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问题,产生企业社会责任“显性违规”和“隐性违规”并存的局面(李维安,2008),而这将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层次性的观点,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规模以及不同行业乃至不同经济周期的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层次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承担相应层次的社会责任。例如,处于垄断性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除了必须履行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社会责任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履行第三层次的社会责任,否则就会招致广大公众的非议。处于竞争性行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则只需要努力履行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社会责任就可以了,一个连基本的职业安全都不能保证的企业如果频频进行慈善捐助活动,这种不正常的分0 只能被称之为“作秀”。

篇8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财务绩效; 相关性研究; 评述; 展望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从频频发生的矿难到“万科捐款门”事件,再到“三鹿毒奶粉”事件,一轮又一轮的社会热点问题将中国公众的注意力一次次引向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上来。2011年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需要提升企业家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问题之一。1924年,英国著名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1923)在《管理哲学》中第一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之后有关该问题的研究与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这其中的焦点又集中在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问题上。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寻找合适的理论依据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之后的经济后果问题。根据现有文献总结,理论界围绕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相关性所进行的学术研究主要是沿着两者是否具有相关性、相关形式如何,以及相关程度是否显著而展开的。

首先,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关联性问题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称为“无关论”;另一种则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称为“相关论”。目前这两种观点的支持者都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比如,在“无关论”者中,Mcwilliams和Siegel(2000)用回归模型检验了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具体验证时,他们用KLD指数作为对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用企业1991年至1996年度价值的平均值评价财务绩效,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并无联系。Matthew Brine,Rebecca Brown(2007)等人以澳大利亚300ASX指数的277家企业为样本,以澳大利亚环境与水资源部门和道德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为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来源,以资产回报率、销售回报率作为财务指标研究了澳大利亚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没有显著关系。Brammer等人(2006)利用企业股票回报率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表现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样,我国学者王建琼、何静谊(2009)以沪、深两市制造业2005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所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关联性。

其次,是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着何种相关形式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相关论”所作的进一步分解,反映着在“相关论”这一前提下大家的意见分歧。目前在此问题上分化出了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因,企业财务绩效是果,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按照这种观点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有利于其财务绩效的提高,即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其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如Ruf等人(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改善不仅能提高其短期财务绩效,对长期财务绩效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Freeman(1997)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守法的方式经营,是提高股东财富的非充分但必要的条件。Chuck McPeak和Nina Tooley(2008)利用DJSJ机构公布的美国56家社会责任方面履行良好的公司数据研究发现,这些公司2002―2007年财务业绩表现出众,股票涨幅平均在101%以上(标准普尔500指数中其他公司股票的涨幅大约为66.07%),资产回报率更是高达38%,从而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表现有着正相关关系。在我国,刘长翠、孔晓婷(2006)分行业随机选取沪市20%的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考察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这两个财务绩效指标与社会责任贡献率无显著相关性,但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责任贡献率显著正相关。杨熠(2008)则在刘长翠等的研究基础上加入时间轴,以1997―2003年沪深股市非金融行业的A股公司为样本,用公司规模、行业、地区和年份作为控制变量,以公司的社会责任、市场业绩、会计业绩、风险变量为四组研究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当期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当期财务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乔海曙、谭明(2009)进一步补充了杨熠的剔除金融企业的研究缺陷,对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履行社会责任虽然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同时使企业形成了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财务表现往往较佳。但是,该研究也指出,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性,相较于当期企业社会责任,前期企业社会责任对本期财务绩效的影响要更大些。Chin-Huang Lin(2009)等以台湾《天下杂志》公布的销售收入排名前1 000家的台湾企业为样本,分析了2002―2004年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中选取研发支出和慈善捐赠等内容作为社会责任的贡献指标,结论是企业社会责任对其短期财务绩效的提升并不十分显著,但对企业长期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因,企业财务绩效是果,但是这种影响是反向的,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不会使其财务绩效提高,反而会使企业的财务绩效变差,即两者之间呈现的是负相关性的关系。如Freeman和Jaggi(1982)、Ingram和Fraziner(1983)研究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企业利润减少,从而使企业在与不承担或者少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利润的减少又会进一步诱使投资者对企业作出负面的反应,使企业可获得的资源减少,利润进一步下降。在我国,也有学者有相同的研究发现。如,李正(2006)以企业价值为切入点,以沪市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当期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当期企业价值越低。另外,邵君利(2009)以沪深两市2002―2004年的化学制品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后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同样对企业价值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绩效是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果,而且这两者之间成正相关的关系。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只有良好的财务绩效和充足的资金资源,才有能力向环保、社会公益等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反之,如果企业财务业绩不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就低,甚至不履行社会责任。McGuire(1988)等人用样本公司1983年到1985年年初《财富》杂志公布的声誉指数的平均值表示其社会责任表现,用1982年到1984年年底的财务绩效的平均值表示其财务绩效;然后将1983年的声誉指数分别与1982年到1984年以及1977年到1981年的平均财务指标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前期以及后期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公司社会责任与前期的市场收益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与前期的会计收益指标却显著正相关。由此他们认为,是前期的财务绩效导致了后期的社会表现。在我国,乔海曙、谭明(2009)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论断,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水平与银行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越是财务绩效好的金融企业,越有可能履行社会责任。

第四种观点认为,虽然财务绩效是因、社会责任是果,但是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越高的财务绩效可能会导致越低的社会责任表现。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现代委托理论成立的。按照这种观点理解,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的存在,管理者追求的是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当企业财务绩效良好时,企业经理人将减少对社会责任的投资以增加个人的短期收益;而当财务绩效不佳时,管理者则又会通过参加一些突出的社会活动以抵销令人失望的结果。如此一来,企业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将使财务绩效和企业责任表现之间呈现出一种反向的变动关系。但是,目前这方面除理论上的演绎和分析外,还不曾有相应的实证检验结果。

二、评价

综合起来看,目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的研究文献是丰富的,而且各种观点之间形成一个具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层次的理论体系。这是几十年来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最为显著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国内或者是国外,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种认识上的混乱和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不仅表明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问题上理论研究尚有欠缺,有待深入,同时对指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相关性问题的研究之所以出现观点迥异、意见多样的结果,除了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实证样本选取有别之外,还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理论上没有澄清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两者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二是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在哪些方面,用什么指标来衡量,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这样就导致各个研究者缺乏一个相互认可的分析逻辑和理论基础,实证研究缺乏理论依据,研究变量的选取和量化缺乏严谨性和准确性。

三、展望与建议

统一的研究结论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理论研究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之一。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相关性问题上,要实现这一研究目标还有一段路程要走,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努力。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应该作为今后研究的突破点,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消除大家的认识误差及建立起公认的理论基础。第一,需要加强对影响路径的研究。无论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绩效,还是财务绩效影响企业社会责任,都存在着一个影响路径的问题。比如,假定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话,那么就一定要清楚这种影响的传导渠道有几个,它们是以何种方式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只有把这些具体的问题搞清楚之后,才能在它们两者之间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分析逻辑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需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边界及量化的研究。目前企业财务绩效的理论范畴和指标衡量已经有比较一致的指标体系,不会有很大的歧义。但是,企业社会责任则不然,其含义、边界和衡量指标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比如,有些人认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社会”是个小社会,只包括对政府、社区和职工的责任,而另一些人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社会”是个大社会,包括了企业投资者之外的所有范围,既包括了人文方面的,也包括了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等。这种概念、边界上的不一致,经常会导致此企业社会责任非彼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学术研究失去了相互认可的概念基础。第三,需要加强对行业性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应该是不一致的。比如,高污染、高收入行业通常会比低污染、低收入行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是相对匮乏的。从认识论上讲,由个体到群体、由具体到一般,应该是一个正确的认识路线,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应该坚持的一个方向。因为只有把每个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搞清楚之后,才能进行跨行业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得到全部行业的总体性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英)奥利弗・谢尔顿.管理哲学[M].1923.

[2] Mcwilliams A.,D.Siege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Correlation or Misspecific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5):603-610.

[3] Matthew Brine,Rebecca Brow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Austrasia.Business and Society,2007,17(3):109-123.

[4] Brammer S.Voluntary social disclosures by large UK companies.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04(13):86-99.

[5] 王建琼,何静谊.公司治理、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09(2):83-86.

[6] Ruf B.M.,Muralidhar K.R.,Brown M.,et al.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Stakeholder Theory Perspectiv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1,32(2):143-156.

[7] Freeman,R.Edward,Jeanne,et al.Stakeholder Capitalism and the Value Chain.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7,15(3):88-106.

[8] 张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66-67.

[9] 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10):36-43.

[10] 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60-68.

[11] 乔海曙,谭明.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162):17-21.

[12] Chin-Huang Lin,Ho-Li Yang,Dian-Yan Liou.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aiwan.Technology in Society,2009,31(1):56-63.

[13] Freeman M.,Jaggi B.The SEC’s pollution disclosure requirements,are the meaningful?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1,14(2):62-65.

[14] Ingram R.W.,Fraziner K.B.Narrative disclosures in annual report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83,112:49-60.

[15] 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11.

篇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

近年来,无论是在学术界以及商业领域,围绕企业社会表现的问题越来越越受到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体现在四个主要方面: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责任、对政府或法律的法律责任、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企业外部环境的一部分,虽然到目前为止,它们间的关系还不确定,但企业的内在赢利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存在联系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收益将体现在企业长期价值增长和资本市场上,将为企业创造现实价值,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也正被看作是一种创新战略,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可能导致企业更好的财务表现。

一、企业社会责任(CSR)

虽然文献上并没有就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达成一致,但企业社会责任通常被理解为企业为吸引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并与他们建立联系,在管理和社会问题上采取的行动。一般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于员工、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其核心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广泛包括不歧视、不使用童工,不使用强迫性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环境和制度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对企业的潜在影响

它不但是一种社会义务和企业存在状态,也应该能从财务和会计的角度更直观地反映出来。不同的经济学分支都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学者认为,理论上,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不必要地提高一个企业的成本,从而形成竞争劣势。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的一些研究表明,为实现积极的社会责任战略管理目标而使用有价值的企业资源,能带来管理效益而不是为股东带来收益。另外,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可能会使其获得更好的资源,更高质量的员工,甚至可能创造意外机会,更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也可像广告那样发挥效果,通过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或减少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发挥作用。此外,企业积极的社会表现和较好的社会责任形象还可能在一定的生产工艺下减少浪费的程度。一些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强调有效管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他们认为,对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管理能吸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甚至吸引了来自有责任感的投资者的资金。此外,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可能通过保护、提升企业声誉产生更好的更好业绩。大量持资源基础观点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行为可能会导致竞争优势。

三、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如何为企业创造现实价值

通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无法直观地反映在企业股价变化上,从而无法为投资者带来经济利益,于是企业可能犹豫或放弃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投资人也不会把社会责任看作是否投资的一个标准。本文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义务,是对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善,既然整个社会的效率为此而得到提高,那么收益一定会反映在某一特定的方面。可能表现在增加那些也具有同样有责任心的客户的购买和投资人的肯定,同时企业业绩上升,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也会改善。但现实中我们可能觉察不到这一点,可能是这一信息在向公众传导的过程中缺乏一个恰当的传导机制,而投资分析师的建议和媒体的宣传实现了信息的传导。

分析师大多关注特定产业,他们定期发表分析报告,最后的报告通常以股价和长期赢利趋势的形式出现,最后形成投资建议,比如强烈建议买入、卖出、不操作、观望等。长期以来,分析师利用股票定价模型来分析股价,他们利用各种量化模型、现金流量和市盈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推荐股票。经验上,分析师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股票价格和交易量。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会导致企业长期价值创新,而这些会反映在投资建议上。分析师的评价和建议是联系企业社会责任和资本市场的纽带,没有着条途径,很大一部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社会影响力将不会体现在企业股价和收益上。

研究机构的分析师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对接资本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中介的角色。如果企业的对社会负责的行为能创造长期公司价值,那么这种价值创造应该能够被人发现,应该能在部分的该行业的分析师的投资建议得到反映,这样信息如果被投资人看到,通过交易就会反映在股价上,从而给市场一个信息,即社会责任指标是有效市场信息。只要这一规律是有效的,以后的市场就会自动建立一种反应,即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的股票是有投资价值的。也就是说,资本市场上,分析师在会计和和财务上的建议可能间接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增长。

一般认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公司具有更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更多的经验,如我们熟知的大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建立了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意识。另外,熟悉该行业的投资分析师们比普通投资人掌握更多的资源和背景资料,当分析师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对企业业绩提升更有利,它们会建议投资人投资,投资者也将因此获得更有利的投资建议。因此,越早对这些担负社会责任的企业投资提出建议,对那些投资者来说,股价就会越早上升,企业的真实情况和业绩也越真实地反映在市场上,在投资人获利的同时,企业也获得更多的优惠,比如增加再融资的可能性。

除了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战略和媒体的宣传,还有其他的情况也会影响投资分析师的投资建议。2007年,共同基金旗下管理的社会责任公司资产超过了2.5万亿美元,在美国和欧洲分别为2万亿美元。此外,在过去十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此类资金增长了400亿、600亿和400亿美元,投资者持有的具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资产大幅增长。当许多基金都投资于有社会负责感的公司时或对这些公司感兴趣时,必然会引起分析师的普遍关注,分析师会试图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强化了分析师希望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愿望,从而也影响到分析师的最终建议。

虽然从理论上看,社会责任的价值被投资分析师发现是很容易的,但为什么现实中却不是如此呢?现实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实施在先,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希望建立一个正面的社会责任形象却被公众理解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企业),当战略投入持续一段时间后,才可能得到多数人认可,分析师才可能关注到,因此,在企业投入与分析师提出分析建议的这段时间内,企业几乎没有收益只有成本。短期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可能无法给企业带来收益,投资人也可能不会贸然进入,甚至由于分析师错误的投机评价而导致负面影响。即使在长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师对行业的熟悉程度和评级水平,有时甚至还有些偶然因素在起作用。

但从长期看,如果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能创造价值,那么企业的潜在价值就会不断积累,最终,利益相关者们也会认识到这种战略的有效性及其带来的预期收益。随着更多的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社会责任战略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将降低,以使我们能更准确的评价未来收益,对公司提出更可靠、更积极的建议。

参考文献:

1、Wood, D. J.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4).

2、Jensen, M. C. 2002. Value maximizati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2(2).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概念 本质 功能

自1924年英国学者谢尔顿在美国首次提出现代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来,企业经营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已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然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何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应怎样履行社会责任等,学界却并未取得观点上的一致。针对上述学界少有的“乱象”,笔者认为应借鉴系统空间思维,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与功能。

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

(一)对象维度

即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上对其做出界定。例如,Bowen(1953)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作出决策、采取行动,因此在Bowen看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是社会,至于何为“社会”,Bowen并未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再如,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对其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外延也在发展。

(二)内容维度

即从企业应承担什么内容的社会责任的角度对其做出界定。例如,Friedman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Friedman看来,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承担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责任;再如,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种,因此在Carroll看来,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营好企业以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且还包括企业在经营中应遵守法律、符合道德标准以及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慈善责任。

(三)表现维度

即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上对其做出界定。例如,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原则、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企业行为结果的统一,因此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学者看来,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实在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还包括指导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体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的社会责任原则、象征社会责任行为效果的社会责任信息等。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不能只强调上述的一个维度或两个维度,要同时在三个维度上做出把握,而不能偏废任何一维度。而且,从上述三维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把握,实际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立体概念,因此可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维”立体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

(一)企业社会责任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对经营目标和经营手段所持有的基本信念和根本看法,是得到企业全体或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是企业对好坏、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是企业生存、发展与经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李季芳,2010);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内外矛盾的价值标准与准则(孙育平,2011);杨慧(2012)总结Dolan.S.L.等学者的观点认为,价值观可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终极价值观指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目标,如“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未来是什么?”;工具性价值观包括伦理价值观和能力价值观,伦理价值观是有关达到终极价值的行为和方式的合法性问题,而能力价值观指有关达到终极价值观的个人的方式和做法的问题。

作为一种企业价值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处理经营中的内外矛盾要以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为准则。具有社会责任价值观的企业在经营目标和经营手段上都体现了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其对企业经营目标与经营手段、经营行为的好坏、善恶、美丑的判断也以是否承担了社会责任为标准,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规定了企业生存、发展、经营须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有企业将对社会负责上升到为社会谋福利,企业的目标在于社会价值最大化,则企业社会责任就成为终极价值观,如:“和谐”社会理论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经济组织,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终极使命;如果企业仅局限于在经营目标和经营手段上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则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一种工具性价值观,如: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是要求企业承担所有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有选择性地承担能有利于企业业务经营的社会责任项目。

(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利己”、“利他”的价值平衡观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企业价值观,主张在企业目标、经营手段上体现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然而,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不是空洞的,何为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笔者认为,企业在政策制定、生产经营、非市场活动中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是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本质。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从本质上说是利益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与社会间的关系,是企业在经营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该关系的本质也是利益关系。因此,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就是要求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社会的利益负责,不要因为追求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利益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往往存在矛盾的一面,因此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是在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竞争中争取更多利益,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被理解为博弈关系。易开刚(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如下四种利益博弈关系: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经济利益的博弈、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博弈、企业自身利益和相关者利益的博弈、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博弈。但笔者认为,博弈仅当“棋逢对手”时,该游戏才为博弈双方带来真正的快乐和价值;企业在与利益相关者、与社会的博弈中,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往往由于信息垄断、资源垄断而占据着优势地位,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在与企业的博弈中,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其结果往往是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等“他者”的利益,企业往往难以处理好“利己”、“利他”间的平衡。因此,不能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企业与社会间的竞争和合作看成一般的博弈关系,而往往应该看成不平等对手间的竞合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和价值就在于平衡这种竞合关系产生的利益不平衡。由此,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利己”、“利他”的统一,其本质是“利己”、“利他”的价值平衡观。

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功能

(一)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价值创造功能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功能,国内外学者都有关注。Anderson(198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和社会都采取适当的法律、道德伦理和慈善行为,以保护、改善企业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福利;李伟阳等(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企业特定的制度安排下,有效管理自身运营对社会、利益相关方、自然环境的影响,追求在预期存续期内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意愿、行为和绩效。根据上述观点,企业社会责任以改善、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企业社会责任何以能做到改善和增进社会福利?李伟阳等(2011)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主张,企业应有效地管理自身运营对社会、利益相关方、自然环境的影响;Anderson(1989)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主张,企业和社会都采取适当的法律、道德伦理和慈善行为。上述两种观点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共性的一面是,两种观点都主张:企业不应只关注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仅关注自身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导致受企业行为影响的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害,企业应转换思维,通过有效管理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差异的一面是,李伟阳等(2011)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企业的“事”,企业要自觉、主动、有效地管理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企业有效地管理了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减少了企业行为的负外部性,对社会福利整体能起增进作用;Anderson(1989)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单纯是企业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因此主张企业和社会“都”采取适当的法律、道德伦理和慈善行为。笔者认为,企业采取适当的行为主要指企业有效管理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而社会也应当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一个适当的法律、伦理、道德环境,社会提供的环境既不能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太高,也不能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太低,太高、太低都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从企业社会责任能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价值创造的功能。当然,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功能也不是绝对的,其条件是企业有效管理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同时社会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一个好的、要求适度的社会责任环境。

(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价值分配功能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须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作出回应,因此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承担股东财富保值、增值责任,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承担社会责任。此外,根据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范围也逐渐发展到包括人类、自然等一切能够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和能够被企业战略实施过程影响的所有因素。从价值的视角看,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质是企业将资源分配给利益相关者,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分配价值。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价值分配的功能。然而,进一步的问题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丰富,企业该拿出多少资源来承担何种具体的社会责任以及对哪类利益相关者分配价值?笔者认为,企业所在的制度环境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合法性”要求。这里的“制度”是经济、法律、伦理等制度的总称,是嵌入了社会心理因素的;由于嵌入了社会心理因素,制度往往缺乏严密的逻辑,这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也没有严密的逻辑,人们很难对企业该承担多少社会责任进行定量描述,因此,学界出现了诸多的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统一标准的观点(刘强,2013)。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和谐”是我国社会对企业行为“合法性”提出的最根本要求。因此,作为价值分配的企业社会责任,虽然没有严密的逻辑,但有其准则,即社会“和谐”。从“利己”、“利他”的视角看,“和谐”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利己、利他,为私、为公,为当代与为后代的辨证统一。企业在经营中只有综合权衡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当代的与后代的利益才能真正算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从价值分配的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分配功能只有在综合权衡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当代的与后代的利益的基础上做出,其效用才最大,产生的社会福利才最大。

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功能和价值分配功能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统一。

综上,本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本质和功能的分析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提供如下启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须在其三个维度上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强调在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间实现利益平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重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辩证、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郑若娟.企业社会绩效管理模型与趋势[J].WTO经济导刊,2007(3)

2.李季芳.以社会互利导向构建我国企业价值观―基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反思[J].经济管理,2010,32(7)

3.孙育平.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重构―对我国食品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反思[J].企业经济,2011(7)

4.杨慧.中魂西制视角下的中国式CSR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2(10)

5.易开刚.和谐社会背景下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观[J].管理世界,2008(12)

6.易开刚.企业社会责任的多重价值博弈与长效实现机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